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雷斌,温岩,李佳晨,曹振,PRAMODKUMARGupta,麻建省,雷东波,刘阳[1](2021)在《BIM技术在轨道车辆运维方面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了近年来BIM技术在轨道车辆运维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归纳了该领域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BIM技术在轨道车辆运维的应用研究框架包括理论、技术和应用3个层次;理论研究集中在车辆建模、数据库建立和运营、维护方面;技术研究集中在三维CAD、平台建设、数字化管理和车辆部件监测等领域;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列车的日常运营、维护和价值方面;由于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已有成果还存在一些不足;在理论方面,轨道车辆的建模和数据库建立精细化程度不高,运维全生命周期整体性不足;在技术方面,模型共享、软件协同、信息管理及车辆监测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在应用方面,轨道车辆运维的可视化程度、成本管理及软件开发研究需要更加具体和专业化,细化到各个层面;未来的研究应加强BIM多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及数据的规范化,实现与新信息技术的融合,构建智能的综合性管理平台,实现BIM软件更深度的二次开发;将理论、技术与应用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轨道车辆BIM运维体系,完善基于BIM的可视化管理系统,加强对轨道车辆运维中所有服务对象、数据、业务功能一体化管理,提高轨道车辆运维的效率,为轨道车辆运维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确保轨道车辆的安全运行。
贾琼[2](2021)在《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能够助推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档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清晰系统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文明传承,加强历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因此,以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内容组织、聚合与开发等相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数据化应用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推进的重点领域。一方面,用户对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获取的需求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政府、社会和个人对历史档案的政治需求、学术需求、文化需求愈发迫切,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等新特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格局,数字人文、数据挖掘、知识组织等理论方法正在广泛应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数据化加工、深度组织与实际应用等工作。但是面对卷帙浩繁、异构多元的历史档案资源,其深度聚合、语义互联、知识映射等问题的应用有效性有待解决。基于此,引入关联数据技术,构建实现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解决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在理论层面、技术应用层面和实践层面具有较强的研究空间和应用场景。本研究在历史档案资源价值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系统的梳理了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资源聚合、关联数据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具有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在明确本研究基本研究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以档案价值论、档案知识组织、数字人文等理论与方法作为指导,展开系统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关联数据技术驱动下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明确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关联强度、关联维度、关联阶度以及关联粒度四个维度,基于对历史档案资源层级的划分,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整体框架。其次,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对常用的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元数据标准选择的思路和步骤,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描述的元数据方案;在对历史档案知识分类、知识本体层级划分等工作的基础上,以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档案为案例对象进行元数据实例研究,并以盛宣怀档案为例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通过元数据元素识别、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等过程,实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的构建。第三,基于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进一步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语义化操作与发布流程,强化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方案的可操作性。第四,详尽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的主要功能,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服务平台。最后,针对目前历史档案资源服务现状,提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实施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模型构建、技术方案、实现路径等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为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对于激活历史档案价值实现,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满足政府、社会及个人的现实需求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孙笑笑[3](2021)在《煤矿安全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文中认为
陈欣[4](2021)在《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评估量表的汉化修订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引入加拿大护理信息能力评估量表(Canadian Nursing Informatics Competency Assessment Scale,C-NICAS),对其进行翻译、本土化修订与信效度检验;应用汉化完成的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评估量表评价我国部分三级医院临床护士的护理信息能力水平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同时基于三元交互理论构建临床护理信息能力三元交互关系模型。方法第一部分:获取C-NICAS源量表的授权,按照Brislin经典回译模型对C-NICAS进行翻译,使用专家咨询法和预试验对翻译完成的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评估量表的内容进行跨文化调适,同时咨询专家对汉化后量表的内容效度进行判断。第二部分:使用汉化后的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评估量表对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三个院区的953名临床护士进行电子问卷调查,所得结果使用Excel、SPSS、AMOS统计软件进行项目分析(极端值法、相关系数法)、结构效度(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内在一致性、折半信度、再测信度)等指标的验证。第三部分:依据三元交互理论,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评估量表、计算机自我效能量表、临床护理信息系统有效性评价量表对全国46家三级医院的518名临床护士进行电子问卷调查;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临床护士护理信息能力水平现状、临床护理信息能力的显着影响因素并计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使用AMOS软件构建临床护理信息能力三元交互关系模型并分别分析模型的内、外拟合优度以及作用路径。结果第一部分:在对翻译后的量表进行16处的语言调适后,初步形成了包含21个条目、4个维度(基础的信息通信技术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伦理与法律、护理实践能力)的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评估量表;该量表各条目I-CVI为0.86~1.00、S-CVI/AU=0.714、S-CVI/Ave=0.960。第二部分:21个条目的CR值分布于8.794~23.496(P<0.05),各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5~0.801(P<0.05);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与源量表相同的4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70.445%;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构方程模型经修正(MI=4),得到χ2/df=2.862,GFI=0.893,CFI=0.947,IFI=0.948,NFI=0.92,RMSEA=0.067;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评估量表的总Cronbach’sα系数为0.950,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783~0.925,总折半信度为0.868,各维度折半信度为0.783~0.889,总再测信度为0.741,各维度再测信度为0.531~0.862。第三部分:临床护士护理信息能力总分为(63.53±8.78)分,各维度的条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伦理与法律(3.16±0.18)分、基础的信息通信技术能力(3.06±0.03)分、护理实践能力(3.01±0.09)分、信息管理能力(2.90±0.14)分;学历、计算机自我效能、护理信息系统有效性、计算机等级水平4个因素对临床护理信息能力有显着影响,共解释临床护理信息能力34.8%的变异率,回归方程为:临床护理信息能力=25.630+0.359×临床护理信息系统有效性+0.301×学历+0.201×计算机自我效能水平+0.114×计算机等级水平;临床护理信息能力三元交互关系模型经修正(MI=4),得到χ2/df=2.383、GFI=0.969、CFI=0.984、IFI=0.984、NFI=0.973、RMSEA=0.052,模型中各潜变量之间的R2小于0.50,分析得出“护理信息系统→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护理信息能力”、“护理信息系统→护理信息能力”三条有意义的影响路径。结论(1)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评估量表条目精简、语言凝练,与我国护理信息化水平相适应;(2)其在临床护士人群中表现出的信效度良好;(3)本研究中的临床护士护理信息实践能力整体处于中上水平,但在信息管理方面的能力水平较差;学历、计算机自我效能、护理信息系统有效性与计算机等级对临床护理信息能力有正向影响;临床护理信息能力三元交互模型与理论模型契合度高显示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评估量表具备理论层面的可用性。
王欢[5](2021)在《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水平对未来教育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发展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对促进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师范生对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的认知还非常缺乏,其能力也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探索和提升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发展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首先要对其素养水平进行诊断。为发展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提供规划工具,进一步推进师范生能力培养实践,本研究确定了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开发研究课题。本研究首先通过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内涵,研制出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结构模型。接着以素养结构模型为基础,分析编制形成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指标及自评工具条目池。再次,通过专家论证和实证检验对自评工具各指标及条目描述准确性、相关性、合理性、内容效度进行修订。最后将构建的自评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师范生中进行应用,分析当前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水平,针对现状提出了培养改进策略。本研究开发构建的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共35个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经检验其科学性得到佐证,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经该工具测试后发现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性别、学科间师范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水平差异不大,不同年级师范生的素养水平差异明显。师范院校可以使用本研究构建的自评工具对师范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水平进行诊断,根据不同的素养水平制定相应的教育培养政策。师范生群体也可以根据自评工具评价结果对照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查缺补漏加强学习。
李思雨[6](2021)在《融媒体时代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是相应事件全过程处理的重要记录,其开发对提升我国治理能力,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重要意义。融媒体时代信息平台的技术性、信息主体的交互性、信息服务的人性化特征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助于创新相应信息资源开发成果与形式。本文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对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融媒体及融媒体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研究进行论述。第二章对本文相关概念及所运用的融媒体传播理论、信息资源管理及开发理论进行研究。第三章提出融媒体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四章从开发原则、模式及成果形式三个方面探讨了融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开发策略。第五章以“学习强国”平台中新冠肺炎疫情信息资源的开发状况为实例,对融媒体时代相应信息资源的开发状况进行论证。最后做出总结与展望。
杨海燕[7](2021)在《“数字人事”体系下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税务系统作为国家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模式,从总局、省局、市局、县局再到分局,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税务铁军,这也成为税务系统丞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税收现代化的稳步推进,“金税工程”硕果累累,“营改增”落地开花,征管体制改革逐步优化,“放管服”不断深入,对于税务人才的需求达到峰值,加强基层税务机关人力资源管理,促进税务人才的形成和管理对于各项工作顺利高效开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税务总局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大数据管理思维结合起来,将人才培养、管理运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进行有效整合,创造性的推出了“数字人事”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数字化的管理体系,“数字人事”其所具备的理论支撑、体制保障、文化氛围对于税务人才管理的有着天然的优势性和拓展性。近年来,师宗县税务局乘着公务员扩招的东风,在年轻干部逐年增多的人员优势下,对税务人才的管理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相对的年轻化使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工作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显现,但难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数字人事”作为一种新的管理体系的存在,我们希望两者之间能够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且能够起到推动作用,于是笔者对“数字人事”体系下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尝试。在相关概念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分析,辅以省内外“数字人事”对税务人才管理的经验借鉴上得到一定的启示,并针对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问题提出相对完善的措施,希望能够助力人才管理乘风破浪,一路凯旋。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为主线展开,为论文的写作主题开篇立意。第二部分是对“数字人事”、税务人才管理等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为下文研究对象划定概念界限,并作出理论支撑。同时为了使“数字人事”和税务人才管理建立有机的联系,通过对“数字人事”的体系构成以及在师宗县税务局的推行运用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凸显“数字人事”在师宗县税务局人才战略的导向作用、人才储备的开发作用和人才培育的推动作用,进而着手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对师宗县税务局在目前的人才管理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现有的状况进行基本的介绍,主要围绕人才结构基本情况、人才管理现状以及人才管理的成效进行概述和总结,为下文从目前的人才管理的整体状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打下基础。第四部分围绕影响税务人才管理的主要因素如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任用、培训开发、绩效考核、激励制度等层面对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所呈现出来的问题置于“数字人事”体系下进行剖析,着重从“数字人事”体系所具有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出发进行分析论述。第五部分从第四部分找到的存在问题出发,结合“数字人事”体系呈现出来的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站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任用机制、培训开发规划、绩效考核监管、激励制度完善等层面进行问题成因的分析,以求能够拨开迷雾,找到原因。第六部分着重概述了在实践中可供学习借鉴的省内外“数字人事”对税务人才管理的好的经验做法,包括山东潍坊税务、山西税务、昆明税务、文山税务的“数字人事”对税务人才的管理经验,总结出了对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问题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做法。第七部分以师宗县税务局开展税务人才管理的实际工作为前提,结合“数字人事”的内涵外延以及推行运用,从问题本身出发,参考成功经验,提出建设税务人才梯队化数字信息等五方面的建议措施。
谈思[8](2021)在《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已经步入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性产业,也处在由粗放式发展向休闲化、高质量转型的攻关期。山地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人文环境,成为旅游景区重要的建设场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但是随着旅游市场消费结构优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推动以及山地景区发展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门票经济依赖、基础设施落后、整合营销能力不足以及国际竞争优势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因此加强对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方面丰富了旅游发展评价、山地旅游案例研究内容,深化了旅游转型发展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为其他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提供评价依据以及案例借鉴。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961021),应用系统协同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旅游竞争优势论等相关理论,使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半定量研究方法以及变异系数法等相关研究方法,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玉龙雪山景区为实证点进行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最后基于前文系统分析内容,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提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策略。本研究第一章、第二章在分析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山地旅游、旅游转型发展以及玉龙雪山景区旅游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山地旅游、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以及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等概念进行阐述及再定义,融合系统协同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竞争优势论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首先分析我国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条件与必要性,总结归纳典型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山地景区旅游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主要内容;第四章借助变异系数法、专家咨询法与文献分析法,结合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向与内容,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以及评价模型;第五章在分析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运用评价模型评价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第六章在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评价与SWOT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模型与转型策略分析模型,并结合玉龙雪山景区实际情况,对各个部分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通过山地旅游案例研究、文献梳理与政策解读,认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促进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与立体化;主要内容包括景区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业态、景区营销、景区品牌、景区项目引进、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空间、景区环境管理、景区合作与旅游客源市场等十二个方面。2.玉龙雪山景区转型发展实证表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总体水平得分0.6993,转型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不同转型发展方向转型水平不同:其高端化、智慧化发展水平较高,得分分别为0.2086、0.1956;特色化发展得分为0.1132,转型发展水平一般;国际化、立体化发展水平较低,得分分别为0.1005、0.0815。3.通过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SWOT矩阵模型分析玉龙雪山景区转型发展战略表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现阶段内部资源、区位、交通以及品牌优势明显,外部面临政策支持、大滇西环线旅游发展、新兴旅游消费需求与业态等重大机遇,积极发挥优势,利用机遇,应采取增长型转型战略。4.构建了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系统: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包括要素系统、外部空间系统、动力系统以及转型机制四个方面,其中要素系统、外部空间系统是转型发展基础内容,动力系统是促进转型方式与策略的重要驱动力量,转型机制是促进转型有效运行的保障。5.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式包括:研学旅游提升教育科普内涵层次、绿色旅游提升产品生态质量、深度文化体验游促进物质形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定制旅游提升旅游产品服务质量、互动旅游提升游客行程体验、多媒体营销手段融合提升景区国际知名度、结合大滇西旅游环线发展重塑国际品牌形象、政策兜底保障环境优化、地域分异规律贯穿垂直海拔高差景观产品开发、生态旅游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提升游客体验、交通发展促进景区地理空间拓展、文化贯通促进景区文化空间融合等16个方面。6.玉龙雪山旅游转型提升措施包括:推进“旅游+”,加快旅游融合、整合特色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组成、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转型宣传、运用创新成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加强立体空间开发,突出山地景区特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加强外部空间建设,丰富景区外部空间产品业态等八个方面。
赵栋栋[9](2021)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系统的研发》文中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始终将农业现代化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为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原本土地分散、小农经营的格局势必会被打破,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将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巨大助力。虽然我国对土地流转的政策“鼓励支持+引导”,但目前土地流转工作依旧存在着效率低、程序不规范、流转价格评估随意性大、交易信息透明度低且易被篡改、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低也制约着相关部门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监督与管理。为此,本文通过研究土地流转,提出构建土地流转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实现对土地流转价值的合理评估,在此基础上将区块链技术同软件开发技术相结合,研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系统,从而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提供科学合理的土地评估参考价格,增加系统数据的透明度和安全性,方便有关部门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并利用智能合约,实现土地流转经营权修改和备案工作,简化流程,降低风险,提高效率。通过调研、查阅文献资料、咨询相关专家等方式确定土地流转价值评价指标,并构建土地流转价值评价体系;在GM模型基础上,基于GM模型和Hedonic模型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价值评价模型,并对两模型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新模型能够更好地对土地流转价值实现科学、合理的评估,从而有力的指导土地流转的实施。基于所构建的土地流转价值评价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方法,按照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结合区块链技术研发了土地流转管理系统。首先给出了土地流转管理系统总体需求分析,并研究了区块链技术在土地流转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场景,构建了相关的分析模型;然后结合土地流转实际业务需求,选择Hyperledger Fabric联盟链框架作为系统框架,自下而上依次为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合约层、接口层、应用层等六层结构,构建了软件体系结构及其相关的设计模型。在系统的实现中由于Fabric框架自身集成了数据层、网络层以及共识层的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给出后三层(合约层、接口层、应用层)的实现,合约层是利用Golang语言编写智能合约,接口层是利用Hyperledger Fabric Go SDK提供的相关API,完成接口层的开发,从而实现应用层与合约层的交互;应用层是用户界面层,主要是利用Golang语言,采用HTML、CSS、Java Script等技术,按照MVC设计模式实现web应用层,完成了系统的研发,该系统是一个基于Hyperledger Fabric框架的部分去中心化分布式系统。最后通过对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进行测试,系统实现了预期的全部功能,系统性能良好,并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结果表明,论文构建的土地流转价值评价模型具备一定的可用性,研发系统的功能、性能以及安全性都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郑静[10](2021)在《光伏组件新产品可靠性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光伏组件产品具有技术迭代快、开发周期长、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需不断完善新产品开发管理水平以保障其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对光伏组件新产品可靠性智能分析系统项目设计及项目实施做出研究探讨。首先,通过对J公司新产品开发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J公司现行的新产品开发管理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现有新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无法满足企业高速发展需求。其次,对光伏组件新产品可靠性智能分析系统应用需求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层次结构模型,以此为基础对系统功能及模块进行设计,对项目管理方法结合信息化平台管理的技术方案进行研究。最后,以异质结组件新产品开发为例,对项目管理方法结合系统信息化平台管理方案的实现应用进行介绍。系统运行实施效果通过新产品开发流程优化、新产品开发可靠性数据的有效管理、新产品开发效率提升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本文将项目管理的方法应用在光伏组件新产品可靠性智能分析系统开发及实施管理中,提高了项目全过程管控能力,同时光伏组件新产品可靠性智能分析系统的开发有效解决了J公司新产品开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J公司的产品研发管理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BIM技术在轨道车辆运维方面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BIM在轨道车辆运维领域现状 |
1.1 现 状 |
1.2 应用影响因素 |
2 BIM技术在轨道车辆运维领域理论研究 |
2.1 适应于轨道车辆的建模 |
2.2 适应于轨道车辆的设备及数据库建立 |
2.3 BIM技术在轨道车辆运营领域理论研究 |
2.3.1 轨道车辆服务性方面的应用 |
2.3.2 轨道车辆效益性方面的应用 |
2.3.3 轨道车辆效率性方面的应用 |
(1)车辆故障率 |
(2)车辆子系统故障率 |
(3)走行部车辆加速度 |
2.4 BIM技术在轨道车辆维修领域理论研究 |
3 BIM技术在轨道车辆运维领域技术研究 |
3.1 BIM技术研究 |
3.1.1 三维CAD技术 |
3.1.2 BIM管理平台相关技术 |
3.1.3 工程数字化管理技术 |
3.1.4 车辆部件监测技术 |
3.2 BIM技术研究难点 |
4 BIM技术在轨道车辆运维领域应用研究 |
4.1 BIM技术运营应用研究 |
4.2 BIM技术维修应用研究 |
4.2.1 在设备维修计划中的应用 |
4.2.2 在设备故障维修中的应用 |
4.3 BIM技术应用价值分析 |
4.3.1 传统运维平台现状 |
(1)设施巡检难以监督。 |
(2)现场设备定位困难。 |
(3)记录单记录不便。 |
(4)手动查找资料效率低。 |
4.3.2 BIM技术应用后的效益性分析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 论 |
5.2 展 望 |
(2)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畴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
2.1.2 档案资源聚合 |
2.1.3 关联数据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
2.1.4 研究述评 |
2.2 相关理论 |
2.2.1 档案价值论 |
2.2.2 知识组织理论 |
2.2.3 数字人文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 |
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 |
3.1.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 |
3.1.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流程 |
3.1.3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目标 |
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的多维分析 |
3.2.1 关联强度 |
3.2.2 关联维度 |
3.2.3 关联阶度 |
3.2.4 关联粒度 |
3.3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构建 |
3.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层级划分 |
3.3.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结构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 |
4.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
4.1.1 常用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比较分析 |
4.1.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思路 |
4.1.3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步骤 |
4.1.4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 |
4.1.5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实例 |
4.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建模 |
4.2.1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分类体系 |
4.2.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的类型 |
4.2.3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 |
4.2.4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实例 |
4.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
4.3.1 元数据元素识别 |
4.3.2 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 |
4.3.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与聚合 |
5.1 历史档案资源语义化处理 |
5.1.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语义化转换 |
5.1.2 历史档案资源RDF化过程 |
5.1.3 历史档案资源实体语义关联关系识别 |
5.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 |
5.2.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URI命名 |
5.2.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存储 |
5.2.3 基于D2R的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 |
5.2.4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实例 |
5.3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聚合 |
5.3.1 关联数据聚合方法 |
5.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互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 |
6.1 基于关联数据的聚合服务功能 |
6.1.1 历史档案资源检索服务 |
6.1.2 历史档案资源推荐服务 |
6.1.3 历史档案资源可视化服务 |
6.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服务平台结构设计 |
6.2.1 存储层 |
6.2.2 描述层 |
6.2.3 服务层 |
6.2.4 应用层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策略 |
7.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实施策略 |
7.1.1 实现多源异构历史档案资源采集方法 |
7.1.2 建立多元协作的组织机制 |
7.1.3 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 |
7.1.4 提供泛在化关联数据应用服务 |
7.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的保障机制 |
7.2.1 政策保障 |
7.2.2 技术保障 |
7.2.3 人才保障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评估量表的汉化修订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文献回顾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相关概念 |
5 理论框架 |
6 本研究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 |
7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评估量表的汉化修订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量表来源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专家咨询结果 |
2 预调查结果 |
第二部分 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评估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4 统计分析 |
5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项目分析 |
3 效度检验 |
4 信度检验 |
第三部分 基于三元交互论的护理信息实践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理论依据 |
3 调查工具 |
4 问卷发放与资料收集 |
5 统计分析 |
6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 研究工具的内部一致性检验 |
3 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计算机自我效能、护理信息系统有效性得分 |
4 临床护士的护理信息实践能力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护理信息实践能力三元交互关系模型的验证 |
讨论 |
1 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评估量表的基本属性 |
2 临床护理信息能力相关现状 |
3 护理信息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护理信息实践能力三元交互模型分析 |
结论 |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国外护理信息学院校教育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5)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聚焦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研究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人工智能素养 |
2.1.2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 |
2.1.3 自评工具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师专业素养理论 |
2.2.2 教育测评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人工智能素养相关研究 |
2.3.2 素养评价相关研究 |
2.3.3 评价工具开发的步骤 |
2.3.4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内涵与意义 |
3.1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内涵 |
3.1.1 人工智能素养的概念梳理 |
3.1.2 内涵与特征 |
3.2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结构 |
3.2.1 素养构成要素分析 |
3.2.2 素养结构分析 |
3.2.3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模型 |
3.3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意义 |
3.3.1 有助于师范生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的挑战 |
3.3.2 促进师范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构建 |
4.1 构建原则 |
4.2 指标构建与题项编制 |
4.2.1 量表指标分析 |
4.2.2 自评工具题目编制 |
4.3 指标与题项内容修订 |
4.3.1 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
4.3.2 第一轮专家咨询 |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 |
4.3.4 基于两次专家咨询的综合分析 |
4.4 区分度及信效度检验 |
4.4.1 项目分析 |
4.4.2 因子分析 |
4.4.3 自评工具构成 |
4.5 本章小结 |
5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应用 |
5.1 工具应用设计 |
5.2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分析 |
5.2.1 应用结果分析 |
5.2.2 分析结论 |
5.3 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培育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应用建议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融媒体时代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
1.2.2 融媒体相关研究 |
1.2.3 融媒体时代信息资源开发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解读 |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相关概述 |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内涵 |
2.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特征 |
2.2 融媒体与融媒体时代 |
2.2.1 融媒体相关概念辨析 |
2.2.2 融媒体特征 |
2.2.3 融媒体时代优势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使用与满足”理论 |
2.3.2 诺兰模型 |
3 融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开发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必要性分析 |
3.1.1 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弘扬抗疫精神的必然要求 |
3.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内容亟需深层挖掘 |
3.2 可行性分析 |
3.2.1 满足信息资源精准利用需求 |
3.2.2 增进信息管理部门融入与服务 |
3.2.3 助力信息资源线上传播与利用 |
4 融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开发原则、模式及成果探析 |
4.1 开发原则分析 |
4.1.1 用户为主 |
4.1.2 资源共享 |
4.1.3 创新开发 |
4.1.4 注重安全 |
4.2 开发模式探析 |
4.2.1 独立开发模式 |
4.2.2 委托开发模式 |
4.2.3 协作开发模式 |
4.3 开发成果形式 |
4.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专题库 |
4.3.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色信息资源文化产品 |
5 基于融媒体平台——“学习强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信息资源开发实证研究 |
5.1 “学习强国”简介 |
5.2 “学习强国”中的新冠肺炎疫情信息资源开发实例论证 |
5.2.1 多维开发原则 |
5.2.2 协作开发模式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数字人事”体系下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数字人事” |
二、人才 |
三、税务人才 |
四、税务人才管理 |
五、基层税务机关 |
第二节 税务人才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二、激励理论 |
三、绩效管理 |
第三节 “数字人事”及其与税务人才管理的关联性研究 |
一、“数字人事”的体系构成 |
二、“数字人事”在师宗县税务局的推行运用情况 |
三、“数字人事”在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中的作用 |
四、“数字人事”体系与税务人才管理的关联性 |
第二章 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结构基本情况 |
一、人员性别年龄与职务结构 |
二、人员学历专业与岗位结构 |
三、税务人才结构与岗位分布 |
第二节 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现状 |
一、师宗县税务局人才来源 |
二、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途径 |
三、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措施 |
第三节 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成效 |
一、专业人才库的建立,分类培养的实行 |
二、后备干部的选拔,职位培养的重视 |
三、培训体系的完善,分级分类的推行 |
第三章 “数字人事”体系下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人才规划与“数字人事”管理理念的不适配 |
一、人员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不适配 |
二、人才储备与人力资源优化的不适配 |
第二节 招聘任用与“数字人事”管理目标的不匹配 |
一、招聘重眼前,任用轻长远 |
二、人岗匹配度有待提升 |
三、人员流动低,晋升渠道窄 |
第三节 培训开发与“数字人事”现实需要的错位 |
一、培训计划缺乏针对性 |
二、培训分布不均衡 |
三、培训结果未有效应用 |
第四节 绩效考核与“数字人事”人才战略的不协调 |
一、考核标准缺乏针对性 |
二、考核应用缺乏激励性 |
第五节 激励机制与“数字人事”人才培育的不同步 |
一、薪酬激励无法实现 |
二、其他激励作用不足 |
第四章 “数字人事”体系下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人力资源规划不科学的制约 |
一、人才管理理念尚未转变 |
二、人事管理部门角色缺失 |
第二节 招聘任用机制不健全的束缚 |
一、招录任用工作缺乏规划 |
二、数据分析人才的缺失 |
三、选拔交流机制的掣肘 |
第三节 培训开发工作缺乏规划 |
一、培训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
二、培训应用缺乏制度支撑 |
第四节 绩效考核监管制度尚未成熟 |
一、考核中缺乏调整机制 |
二、考核后缺乏纠错机制 |
第五节 激励机制不完善的制约 |
一、薪酬管理制度的制约 |
二、完整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 |
第五章 省内外“数字人事”对税务人才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省外“数字人事”对税务人才管理经验概述 |
一、潍坊税务:人才管理数字化建设与数据应用双管齐下 |
二、陕西税务:依托“数字人事”从严管理见实效 |
第二节 省内“数字人事”对税务人才管理经验概述 |
一、昆明税务“数字人事”建立人才管理规划 |
二、文山税务“数字人事”建立人才评估体系 |
第三节 省内外“数字人事”对税务人才管理经验借鉴 |
一、转变观念认识,完善人才管理体系 |
二、优化数字信息,强化数据应用 |
三、创新考核体系,营造良好人才管理生态 |
第六章 “数字人事”体系下完善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的对策 |
第一节 建设税务人才梯队化数字信息 |
一、提高税务人才占比 |
二、精准选人,细化分类 |
三、优化人员结构,提升岗位匹配 |
第二节 提升税务人才招聘任用质量 |
一、创建人才规划,把好招聘录用关 |
二、注重职务晋升,畅通人才培养渠道 |
三、优化人岗匹配,实现任用合理化 |
第三节 完善税务人才培训开发体系 |
一、制定培训规划,发掘税务人才潜能 |
二、加强数据应用,提升培训结果应用 |
第四节 加强税务人才绩效考核应用公平性 |
一、用数据说话,保障考核结果公平性 |
二、与人才管理结合,推动考核结果应用性 |
第五节 完善税务人才管理激励机制 |
一、突出精神激励,首选职务晋升 |
二、兼顾荣誉、工作激励,完善激励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数字人事”体系下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访谈提纲 |
附录2 “数字人事”体系下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调查问卷 |
致谢 |
(8)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
一、旅游转型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山地成为景区建设的重要区域 |
三、山地景区旅游发展亟需转型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山地旅游研究 |
二、旅游转型发展研究 |
三、玉龙雪山旅游发展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山地旅游 |
二、山地景区 |
三、旅游转型发展 |
四、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 |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系统协同论 |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三、旅游竞争优势论 |
第三章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思路 |
第一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条件 |
一、山地旅游资源丰富 |
二、山地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
三、旅游消费主体与结构发生改变 |
四、政府大力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
五、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
第二节 山地景区旅游旅游转型的必要性 |
一、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历程 |
二、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 |
第三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案例及启示 |
一、国内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案例 |
二、国外山地旅游目的地发展经验 |
三、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启示 |
第四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
一、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向梳理 |
二、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主要方向 |
第五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 |
一、山地景区国际化转型主要内容 |
二、山地景区高端化转型主要内容 |
三、山地景区特色化转型主要内容 |
四、山地景区智慧化转型主要内容 |
五、山地景区立体化方向转型主要内容 |
第四章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
第一节 旅游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二、指标构建基本思路 |
第二节 指标筛选与构建 |
一、指标的筛选 |
二、指标权重确立方法 |
三、指标评价方法 |
四、评价模型 |
第五章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玉龙雪山景区概况 |
一、景区概况 |
二、景区转型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 |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
二、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基于评价的山地景区旅游转型系统构建与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
一、旅游转型发展SWOT分析 |
二、基于评价和SWOT分析的转型发展战略 |
第二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系统构建 |
一、旅游转型发展要素系统 |
二、旅游转型发展外部空间 |
三、旅游转型发展动力 |
四、旅游转型支撑机制 |
第三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策略 |
一、旅游转型方式 |
二、旅游转型提升措施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一轮) |
附录2: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二轮) |
附录3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专家打分表 |
附录4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游客问卷调查 |
附录5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单项评价法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9)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地流转的研究 |
1.2.2 土地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 |
1.2.3 土地流转应用系统的研究 |
1.2.4 区块链在土地方面应用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过程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与结构 |
2 区块链技术 |
2.1 区块链技术 |
2.2 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 |
2.3 密码学技术 |
2.4 共识机制 |
2.5 智能合约 |
2.6 本章小结 |
3 土地流转价值评估模型的构建 |
3.1 土地流转价值评价指标的确定 |
3.2 土地流转价值评估的方法 |
3.2.1 收益还原法 |
3.2.2 市场比较法 |
3.2.3 成本逼近法 |
3.2.4 剩余法 |
3.3 土地流转价值模型的构建 |
3.3.1 基于GM模型和Hedonic模型的土地流转价值评估模型 |
3.3.2 基于GM模型基础收益价格计算 |
3.3.3 基于Hedonic模型特征调整价格计算 |
3.3.4 土地流转价值评估模型 |
3.3.5 模型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需求分析 |
4.1 总体需求分析 |
4.2 系统业务分析 |
4.3 系统功能分析 |
4.3.1 普通用户用例分析 |
4.3.2 管理员用例分析 |
4.4 系统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系统的设计 |
5.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5.1.1 Hyperledger Fabric系统逻辑架构 |
5.1.2 Hyperledger Fabric系统运行时架构 |
5.2 区块链账本数据储存设计 |
5.3 区块链智能合约设计 |
5.4 系统功能设计 |
5.4.1 用户登陆注册模块 |
5.4.2 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
5.4.3 土地信息发布模块 |
5.4.4 土地价值评估模块 |
5.4.5 土地信息查询模块 |
5.4.6 土地流转交易模块 |
5.4.7 法律普及模块 |
5.4.8 土地监督模块 |
5.4.9 土地信息管理模块 |
5.4.10 流转信息处理模块 |
5.4.11 土地备案模块 |
5.4.12 模块之间实体对象关系模型 |
5.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6.1 系统的开发环境 |
6.1.1 硬件 |
6.1.2 软件 |
6.2 Hyperledger Fabric环境的搭建 |
6.2.1 操作系统 |
6.2.2 安装所需工具 |
6.2.3 搭建网络环境 |
6.3 Hyperledger Fabric共识机制 |
6.4 智能合约的实现 |
6.5 系统应用层功能模块的实现 |
6.5.1 基本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 |
6.5.2 土地信息发布模块的实现 |
6.5.3 土地价值评估模块的实现 |
6.5.4 土地信息查询模块的实现 |
6.5.5 土地流转交易模块的实现 |
6.5.6 土地监督模块的实现 |
6.5.7 土地备案模块的实现 |
6.6 系统的测试 |
6.6.1 系统功能测试 |
6.6.2 系统性能测试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光伏组件新产品可靠性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光伏组件新产品可靠性智能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
3.1 光伏产业现状分析 |
3.2 J公司新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
3.3 光伏组件新产品可靠性分析系统应用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伏组件新产品可靠性智能分析系统设计研究 |
4.1 光伏组件新产品可靠性分析系统设计目标 |
4.2 光伏组件新产品管理全过程设计 |
4.3 光伏组件新产品可靠性分析系统设计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光伏组件新产品可靠性智能分析系统开发研究 |
5.1 光伏组件新产品可靠性分析系统开发 |
5.2 项目管理方法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
5.3 系统的实施效果评价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BIM技术在轨道车辆运维方面研究综述[J]. 雷斌,温岩,李佳晨,曹振,PRAMODKUMARGupta,麻建省,雷东波,刘阳.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21
- [2]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D]. 贾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3]煤矿安全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系统[D]. 孙笑笑.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护理信息实践能力评估量表的汉化修订与实证研究[D]. 陈欣. 青岛大学, 2021
- [5]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自评工具开发研究[D]. 王欢.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6]融媒体时代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开发研究[D]. 李思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01)
- [7]“数字人事”体系下师宗县税务局人才管理研究[D]. 杨海燕.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8]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D]. 谈思.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9]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系统的研发[D]. 赵栋栋.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10]光伏组件新产品可靠性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 郑静.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