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一、全面开花硕果累累(论文文献综述)

楚爱香[1](2009)在《河南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棠(Malus spp.)在我国栽培已有2000余年历史,品种繁多,但对观赏海棠品种的科学分类研究起步较晚。本文对河南观赏海棠品种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海棠形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形态演化和变异的一般规律,制定了描述术语规范和形态特征的记载标准。采用种系–品种群–品种三级分类体系,建立了西府海棠和湖北海棠种系的观花海棠品种分类系统;并首次以种系为基础建立了观果海棠的品种分类系统。本文共记载了观赏海棠品种137个(其中观花品种66个,观果品种52个,引进品种19个),并编制了品种分类检索表;命名了82个新品种(其中观花品种40个,观果品种42个),整理归并了16个品种名称。对137个海棠品种按照观花、观果和引进三大类分别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各类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分类的结果均基本吻合,但对‘大花单瓣’品种的归属提出了质疑。本文首次将最新的SRAP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研究。48品种的聚类结果表明:国内品种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国外品种关系较远。直枝型品种和斜展型枝品种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垂枝型品种关系较远。垂丝海棠种系下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其它种系下品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同时不同种系各品种群间相互交叉聚合,呈现出较复杂的亲缘关系。

陈启文[2](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提出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康伟[3](2019)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儒家民本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改革开放四十年激荡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实践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调整。而如今,部分干部、部分地方还存在着群众意识不强、群众工作浮于表面、党群干群关系薄弱等诸多现象,这对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非常不利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离不开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儒家民本思想的结合中汲取营养,运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强调人民群众的观点,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更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绕过的重要一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把人民群众提到历史主体地位,对于我国当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政治智慧的结晶,我们也不可忽略儒家民本思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历史和时代永远是属于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两座理论宝库,能够为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地理论支持,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对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儒家民本思想结合起来,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儒家民本思想的产生历史背景、发展演进脉络以及主要思想内容梳理论证和比较,分析了两者的差异之处和契合之处,发掘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儒家民本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精华和当代价值,力求在新时期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好地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和优势,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研究人民群众的视角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儒家民本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当代中国实际,以新的切入点,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研究,借鉴、补充、完善、创新,挖掘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精华。

黄杰辉[4](2018)在《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 ——荀子治国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这一总体看法,荀子以“一核双线”(人性论研究为理论内核、内圣能思外王能群为展开主线)为理论进路,展开了其政治哲学的思想体系。哲学研究离不开对人的理解,荀子认为人性虽有自然的趋向,但人却又能思、能群,具有社会的品格,从人之天性出发说人性本恶,仅仅只是荀子人性论学说逻辑起点所在,荀子并未仅仅停留在性恶本身,而是重点强调“化性起伪”以及“涂之人可以为禹”,后者体现了人的能善品格。荀子对人的理解,也主要聚焦于体现人的后天特性的能善论,其治国理论则由此引出,由此出发,荀子以内圣能思和外王能群为两条主线建构其治国思想体系。具体而言,荀子认为人的根本特性之一在于能思,个体能思特性展开为理性思维等能力,并使个体能够把握天道和人道,遵循礼法规范。圣人在这方面提供了典型的范例。荀子提出“心也者,道之工宰者也。”重要观点,又说:“圣人者,精于心道者也。”在荀子眼中,圣人就是精通思维之道者,所谓能思成圣,也就是在后天进一步发展人在这方面的能力,以便为“国”之治理提供内在前提。荀子认为,人的另一根本特性在于“能群”,人和万物根本不同,除了个体通过能思把握天道和人道,遵循礼法规范等等之外,还在于人能够合群以发挥更高的群体作用。在由能群而达外王方面,荀子提出“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要观点,并强调:“国者,天下之重任也。”荀子主张以群学开外王,认为王道即群道,从而,把握并依据群道,便可逐渐达到合乎礼制的治国之境。综合起来,从广义的人性论出发,荀子以“能思”扩展内圣、以“能群”落实外王,就“个体如何思”、“国家如何群”进路进行深入研究,对国之“治”的一系列问题作出深刻阐述,由此展开的思想既包括历史的意义,也蕴含理论的意义。

韦春凤[5](2018)在《桂林市园林绿地香花植物种类调查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花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既丰富了城市园林景观,又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嗅觉景观。该文通过对桂林市城市绿地中香花植物种类、分布情况、应用频率及配置方式进行实地调查,针对桂林市香花植物资源在园林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香花植物的相关概念,明确园林中香花植物的广泛定义与狭义定义,通过对香花植物的特性分析,进一步探索香花植物在园林中的配置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香花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表现形式。2.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对桂林市香花植物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桂林市香花植物种类共37科82属120种,而桂林市园林绿化中应用的香花植物种类为30科59属86种,占桂林市所有香花植物的71.67%,占桂林市绿化树种的31.27%,表明还有很多香花植物未得到合理的利用,或是尚处于未开发的野生状态。3.对公园绿地、高校绿地、住宅小区绿地、医院绿地和道路绿地等绿地类型进行调查,掌握了香花植物在桂林市园林绿化中的分布状况。香花植物主要分布在公园绿地中,共24科45属61种,应用种类丰富,配置形式多样,但在其他绿地中的应用较为单一。4.香花植物种类在桂林市园林绿化中应用频率较高的乔木类为桂花、广玉兰、玉兰、红花羊蹄甲;灌木类为小叶女贞、海桐、茶花、含笑;草本类为文殊兰,其余香花植物只是区域性应用。5.根据调查结果,归纳出桂林市香花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特点,依据植物种植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总结出桂林市香花植物在园林中的配置方式与应用现状,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危静美[6](2010)在《福建沿海城市园林绿地植物季相景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植物是季相变化的主体,季节性的景观变化主要由植物的季相变化来体现。植物景观是人们感受最直接,也是唯一能使人们感受到生命变化的风景,其景观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植物季相景观现状及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将园林美学、色彩学、园林生态学、物候学等理论与植物季相景观设计综合运用。总结季相植物的审美属性和文化意蕴以及季相景观的功能。本研究将城市园林绿地和植物季相景观的营造相结合起来,以福建部分沿海城市为例,首次对福建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季相景观进行研究,对福建区域植被季相变化进行分析,阐明福建区域植被季相的特点,以及与气候地理的关系;归纳季相变化的类别,并对季相植物进行分类和归纳,初步建立福建区域园林绿地季相景观规划的季相植物库。结合福建区域的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植物季相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季相景观设计的原则;针对福建沿海城市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绿地的植物季相造景,围绕季相景观的设计要点、配置形式和植物选择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季相景观设计理论的探讨。以福州市为重点,并结合厦门、泉州的季相景观实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绿地的实地调查,结合福州市公园绿地、居住绿地、校园绿地、道路绿地、森林公园等绿地类型的季相景观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市园林绿地植物展现的季相特点有:植物落叶季相不显着、植物叶色富于四季变化、多季开花、大花花卉植物资源丰富、季相变化存在区域差异。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落叶和秋色叶植物种类偏少;缺乏对不同季相树种搭配的考虑;秋冬季植物景观缺乏变化以及缺乏集中、连片、有强烈视觉效果的季相变化景观等。对福州城市园林绿地植物季相景观存在的不足进行原因分析,得出影响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因素、历史原因,经济因素的影响;长期受“四季常青”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季相植物的忽视,以及后期养护管理的不足等方面。并针对这些不足,从树种选择、景观设计、生态建设、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为福州市以及福建沿海城市在进行园林绿地的季相景观设计和植物造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对国内其他城市特别是南方沿海城市在营造城市园林绿地植物季相景观的过程中,实现丰富城市园林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起借鉴作用。

张晓锋,程河清[7](2019)在《中国新闻史研究70年(1949-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历经艰难起步、逐步恢复、全面开花、多元拓展四个阶段,为新闻传播学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文章通过语义网分析方法,梳理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发展轨迹、关注焦点,勾勒出史学研究波澜壮阔的鲜活图景。在内容层面,各项议题全面深化,通史研究独领风骚,专题研究精彩纷呈,个案研究佳作迭出,史料整理逐步深入。在方法层面,研究范式不断创新,突破单一政治史、革命史范式,融入了现代化、社会学、生态学、阅读史等多种方法。伴随着政府支持逐年增长,研究梯队持续壮大,社会科学理论、多元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接合,未来中国新闻史研究仍将继续突破。

金超[8](2013)在《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季相配置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首先阐述了国内外植物景观季相设计的理论和发展现状,以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季相配置为入手点,结合目前帽峰山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现状,依据调查数据总结归纳出帽峰山植物景观季相变化的规律;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园林学、造林学、植物景观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帽峰山植物景观季相配置改进的方向。在充分考虑帽峰山用地现状、不同景点特异性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帽峰山园林植物构成、林相状况以及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情况,对帽峰山森林公园重点景区的植物群落提出了林分景斑特色规划和森林防火林带规划,最后从技术设计、树种选择、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出了适合帽峰山现阶段建设发展的建议。本研究从季相的角度提出改进森林植物景观季相配置的方法,可促进对森林公园植物景观季相变化的研究,也可对用地统属复杂林区发展建设提供借鉴,同时丰富了林业和园林系统内的科技档案,为其他方向的调研或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刘灿[9](2006)在《深圳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与植物景观构成研究》文中认为园林植物多样性是形成城市植物景观多样性的前提,植物空间构成、色彩构成是营造良好植物景观效果的关键,本文以深圳市园林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在两年内对深圳市的滨海植被、山地植被、城市山林及其13个公园与11个不同档次居住区绿地的植物多样性与植物景观构成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深圳原生植被调查基础上,对园林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目前深圳市共有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其中野生植物1461种,常为运用的园林植物有750余种,园林植物约占总体的34.1%。深圳园林植物常绿植物比例高,观花种类多,其景观层次丰富富有亚热带风情。2.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构成要素与分类进行研究。植物空间围合尺度大至上百米小至数十厘米,空间围合感受因之而变,景观高度与视距之比为1︰4是围合感存在的临界值;远景尺度150~200m左右,仰视、俯视、中视角度各异,分别为45°~90°、0°~45°、水平视角30°;中景尺度70~100m,近景尺度在30m之内;草坪直径与四周林木高度和及其山高和之比,在3︰1和10︰1间变化为佳;植物景观的最佳欣赏视距为其1.2倍宽或3.7倍高。3.根据植物色彩特征,运用色彩设计学理论、色彩心理学等,运用色彩冷暖轻重等感受指导植物景观设计;园林绿地中的重要景观节点处,其植物景观的色彩构成以对比色调和、邻补色调和、类似色调和为主,数量一般6种以内,以2~3种为主;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形状的植物种植图案较为容易识别。4.根据调查研究,园林道路的植物景观重其遮荫功能,种植形式多样,如列植、群植、对植等;园林水体的植物景观以倒影优美者为贵,开花成片、色彩鲜明者为其首选;园林建筑小品的植物景观主为衬托主体,使其更好地融入整体环境;园林绿地中的整型植物多为空间分隔、方向引导者,其造型雕塑亦富有趣味与欣赏价值。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将为深圳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素材提供系统整理分类,并为其空间构成、色彩构成等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与量化参考依据,对于提高深圳市园林绿地景观水平有重要意义。同时论文所进行的各类园林环境的植物景观研究将为深圳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模式参考。

刘荣昆[10](2016)在《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文中认为森林研究通常被归入自然科学领域,然而由于森林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间又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属性。客观上讲,林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特别是在人类面临诸多生态问题困扰的时候,绿水青山在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生存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森林的资源和生态两大重要功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决定意义,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多构筑于对森林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一些文明的衰落或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往往也因森林的毁坏而引起。彝族的生存和发展与森林有着紧密的联系,彝族在认识、利用、保护森林的过程中,形成了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的森林文化。彝族森林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彝族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以维持生计,在利用森林的过程中,总结出许多利用森林的技艺,这是彝族物质层面森林文化的精髓。精神层面,彝族对森林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原始宗教信仰及人生礼俗方面有很多与森林相关的习俗,从这些习俗中可以看出彝族敬重森林的生态观念。制度层面,彝族有护林组织及护林制度,彝族对森林的维护主要体现在即植树造林、神山森林体系、护林制度等三个方面。彝族地区森林在清代以前变化不大,而清代以后因人口剧增、农业垦殖、矿冶及烤烟耗薪、商业采伐、皇木采办、工业耗材、政治活动、军事活动等致使森林破坏较为严重,引发一系列生态及社会后果。森林变迁、科技进步、现代生活方式介入等引起彝族森林文化变迁,进而使与森林相关的一些文化淡化甚至消失,为森林保护带来挑战和机遇。彝族森林文化的核心是林人共生。林人共生关系中林处于主要地位,林是前提,有林才能有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对森林的认知体系以及利用森林的技术体系。林人共生关系发端于林而又回归于林,发端于林是指林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回归于林是指人类为了森林作用的长久持续发挥而保护森林,林人共生关系的模式为从林到人,再从人到林,即林——人——林,抑或用林——护林——用林。林人共生的生态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显得弥足珍贵,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彝族森林文化对彝族地区生态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物多样性减弱以及生态恶化的情况下,应当挖掘并传承彝族森林文化,为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借鉴和路径。彝族植物文化是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彝族植物文化元素应用到彝族聚居区的城市绿化中,以彰显出彝区城市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全面开花硕果累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开花硕果累累(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观赏植物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1.1.1 梅花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1.1.2 桂花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1.1.3 牡丹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1.1.4 二元三级分类系统的形成
    1.2 观赏植物品种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1.2.1 比较形态学
        1.2.2 形态解剖学及孢粉学
        1.2.3 数量分类学
        1.2.4 同工酶标记及分子标记
    1.3 观赏海棠研究进展
        1.3.1 中国古代对观赏海棠的记载
        1.3.2 国内观赏海棠的现代研究概况
        1.3.3 国外的观赏海棠研究
    1.4 观赏海棠品种的形态演化一般规律
        1.4.1 营养器官的主要形态特点及演化
        1.4.2 繁殖器官的主要形态特点及演化
    1.5 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研究中存在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系统的建立
    3.1 观赏海棠品种的起源
    3.2 品种分类原则和分类等级
        3.2.1 品种分类原则
        3.2.2 品种分类等级
    3.3 观花海棠品种分类系统
    3.4 观果海棠品种分类系统
    3.5 国外引进海棠品种的分类
    3.6 观赏海棠品种名称
第四章 河南观赏海棠品种分类
    4.1 河南观花海棠品种分类
        4.1.1 垂丝海棠
        4.1.2 湖北海棠
        4.1.3 西府海棠
        4.1.4 楸子
        4.1.5 海棠花
    4.2 河南观果海棠品种分类
        4.2.1 垂丝海棠
        4.2.2 湖北海棠
        4.2.3 西府海棠
        4.2.4 山荆子
        4.2.5 三叶海棠
    4.3 国外引进品种
第五章 观赏海棠品种数量分类研究
    5.1 观花海棠品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1.1 材料
        5.1.1.2 性状的选取和编码
        5.1.1.3 数据处理
        5.1.2 结果与分析
        5.1.2.1 R 型聚类结果分析
        5.1.2.2 Q 型聚类结果分析
        5.1.3 结论与讨论
    5.2 观果海棠品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1.1 材料
        5.2.1.2 性状的选取和编码
        5.2.1.3 数据处理
        5.2.2 结果与分析
        5.2.2.1 R 型聚类结果分析
        5.2.2.2 Q 型聚类结果分析
        5.2.3 结论与讨论
    5.3 引进海棠品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5.3.1 材料与方法
        5.3.1.1 材料
        5.3.1.2 性状的选取和编码
        5.3.1.3 数据处理
        5.3.2 结果与分析
        5.3.2.1 R 型聚类结果分析
        5.3.2.2 Q 型聚类结果分析
        5.3.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观赏海棠品种分子标记分类研究
    6.1 观赏海棠SRAP-PCR 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6.1.1 材料与方法
        6.1.1.1 材料
        6.1.1.2 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1.2.1 SRAP-PCR 正交试验设计的扩增结果分析
        6.1.2.2 反应体系的验证及多态性引物组合的筛选
        6.1.3 结论与讨论
    6.2 观赏海棠品种的分子标记研究
        6.2.1 材料与方法
        6.2.1.1 材料
        6.2.1.2 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2.2.1 SRAP 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6.2.2.2 不同品种的聚类分析
        6.2.3 结论与讨论
        6.2.3.1 SRAP 标记及多态性
        6.2.3.2 基于SRAP 标记的聚类分析
第七章 小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1 观花海棠品种野外调查记载表
附录2 观果海棠品种野外调查记载表
图版说明
图版
详细摘要

(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儒家民本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产生发展及内容
    2.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背景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2.1.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阶段
        2.2.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
        2.2.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俄国的发展
        2.2.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发展
    2.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
        2.3.1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2.3.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3.3 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2.3.4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2.3.5 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3 儒家民本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内容
    3.1 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背景
        3.1.1 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1.2 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文化渊源
    3.2 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
        3.2.1 先秦时期民本思想
        3.2.2 两汉时期民本思想
        3.2.3 隋唐时期民本思想
        3.2.4 宋明清时期民本思想
    3.3 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3.3.1 在经济上的表现
        3.3.2 在政治上的表现
        3.3.3 在文化上的表现
        3.3.4 在社会上的表现
4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儒家民本思想的区别
    4.1 产生时代不同
        4.1.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时代
        4.1.2 儒家民本思想产生时代
    4.2 出发点和归宿不同
        4.2.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出发点和归宿
        4.2.2 儒家民本思想出发点和归宿
    4.3 实践结果不同
        4.3.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结果
        4.3.2 儒家民本思想实践结果
5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儒家民本思想的联系
    5.1 两者都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5.1.1 都把人民群众提到了重要地位和高度
        5.1.2 都强调利民
        5.1.3 都有着兼济天下的情怀
    5.2 两者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都起到了主流思想作用
        5.2.1 都顺应时势顺应潮流
        5.2.2 都应用于治国理政实践
        5.2.3 都对社会整体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5.3 两者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积极作用
        5.3.1 对党群干群关系建设的作用
        5.3.2 对基层建设的作用
        5.3.3 对“中国梦”建设的作用
6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儒家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6.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6.1.1 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价值
        6.1.2 对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
        6.1.3 对“一带一路”和对外开放事业的价值
    6.2 儒家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6.2.1 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价值
        6.2.2 在国际视野中的价值
        6.2.3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
    6.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儒家民本思想结合的当代价值
        6.3.1 能够更好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
        6.3.2 能够更好地促进儒家民本思想的当代复兴
        6.3.3 能够有机统一于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3.4 能够更好地阐释习近平群众观
        6.3.5 能够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6.3.6 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 ——荀子治国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治国之道
    1.1 “国者,天下之大器也”
        1.1.1 “国”的定位
        1.1.2 “国”的价值
    1.2 “国者,天下之重任也”
        1.2.1 研究的进路
        1.2.2 内圣能思和外王能群
        1.2.3 以法为端和以人为本
    1.3 “率一道治万变”
        1.3.1 维齐非齐和当之为贵
        1.3.2 义利并存和礼法兼施
        1.3.3 化性起伪和王霸并用
第二章 人性与治道
    2.1 人之性
        2.1.1 人性本恶
        2.1.2 由恶至善
        2.1.3 人性与治道
    2.2 能思与能群
        2.2.1 能善为核心
        2.2.2 内圣与能思
        2.2.3 外王与能群
    2.3 内在意义
        2.3.1 人格的提升及其进路
        2.3.2 礼法的外在制约
        2.3.3 引导与教化
第三章 能思与内圣:以“治”为视域
    3.1 个体的层级
        3.1.1 “人有五仪”说的提出
        3.1.2 凡圣的区隔
        3.1.3 社会的结构
    3.2 能思与内圣
        3.2.1 治心之道的提出
        3.2.2 “精于道者,精于物者”
        3.2.3 “知道为本,以道观尽”
    3.3 内圣与治国
        3.3.1 社会治理的本质
        3.3.2 圣人思维的价值
        3.3.3 圣人为治理枢纽
第四章 国者,天下之大器也:能群与外王
    4.1 “国”的层级
        4.1.1 “国”的五重涵义
        4.1.2 “国”的差异
    4.2 王道的本质
        4.2.1 王道即群道
        4.2.2 何谓“群道当”
        4.2.3 王道境界说
    4.3 “国”之价值
        4.3.1 “国”对“民”的激发
        4.3.2 “国”的多方面性
        4.3.3 “国”与“治国”
第五章 国者,天下之重任也:外王的进路
    5.1 法治与人治
        5.1.1 以君为源
        5.1.2 以法为端
        5.1.3 以人为本
    5.2 以法为端和法治
        5.2.1 壹王道
        5.2.2 壹王政
        5.2.3 壹王制
    5.3 以人为本和人治
        5.3.1 得君行道
        5.3.2 尚贤使能
        5.3.3 大化合一
第六章 荀子治国思想与先秦儒学的演化
    6.1 逻辑的展开
    6.2 演化的历史
    6.3 演化的内在逻辑
第七章 荀子治国思想与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化
    7.1 理论的溯源
    7.2 理论的演化
    7.3 《管子》的初步探索
    7.4 荀子的系统整合
附录一 心也者,道之工宰者也:心如何思
    1.1 思维的层级
    1.2 思维的方法
    1.3 思维的检验
附录二 荀孟的分别
    2.1 人性论的分别
    2.2 内圣论的分别
    2.3 外王论的分别
研究综述
    1.1 中国大陆荀子思想研究现状
    1.2 中国近代、香港台湾及海外荀子思想研究借鉴
    1.3 近代世界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借鉴
结论
参考文献

(5)桂林市园林绿地香花植物种类调查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香花植物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技术性方案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性方案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香花植物的概述
    2.1 香花植物的概念与分类
        2.1.1 香花植物的相关概念
        2.1.2 香花植物的分类
    2.2 香花植物的特性分析
        2.2.1 香花植物的美化特性
        2.2.2 香花植物的香化特性
        2.2.3 香花植物的医疗保健特性
        2.2.4 香花植物的文化特性
        2.2.5 香花植物的空间特性
    2.3 香花植物在园林中的表现形式
        2.3.1 植物专类园
        2.3.2 盲人公园
        2.3.3 夜花园
        2.3.4 保健型公园
        2.3.5 生态芳香庭园
        2.3.6 城市园林绿化
第3章 桂林市香花植物资源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调查研究
    3.1 桂林市概况
        3.1.1 自然环境
        3.1.2 社会经济
        3.1.3 旅游资源
    3.2 调查地点、内容与方法
        3.2.1 调查地点、内容
        3.2.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香花植物在桂林市园林绿地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1 桂林市公园绿地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2 桂林市住宅区绿地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3 桂林市高校绿地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4 桂林市道路绿地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5 桂林市医院绿地调查结果与分析
        3.3.2 桂林市常见的香花植物种类及应用频率
        3.3.2.1 桂林市常见的香花植物种类
        3.3.2.2 桂林市常见香花植物的应用频率
        3.3.3 桂林市香花植物的应用特点
        3.3.3.1 香花植物应用种类丰富,数量大
        3.3.3.2 应用范围广,功能多样
        3.3.3.3 地域特色明显,文化内涵深厚
        3.3.3.4 配置方式多样,景观效果良好
第4章 桂林市香花植物与园林其他要素的配置应用
    4.1 滨水景观中的应用
        4.1.1 自然水景中的配置应用
        4.1.2 人工水景中的配置应用
    4.2 景观小品中的应用
        4.2.1 照明设施中的配置应用
        4.2.2 雕塑小品中的配置应用
        4.2.3 纪念碑中的配置应用
    4.3 园路景观中的应用
        4.3.1 园桥中的配置应用
        4.3.2 山间小路中的配置应用
    4.4 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4.4.1 休息亭中的配置应用
        4.4.2 公厕中的配置应用
        4.4.3 售卖亭中的配置应用
    4.5 景观山石中的应用
        4.5.1 自然山石中的配置应用
        4.5.2 人工山石中的配置应用
    4.6 景观地形中的应用
        4.6.1 平地中的配置应用
        4.6.2 坡地中的配置应用
第5章 香花植物在园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5.1 香花植物在园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5.1.1 香花植物的应用数量大,种类分布不均
        5.1.2 花色与嗅觉景观的营造不够合理,呈现单一性
        5.1.3 本土香花植物的开发不足
        5.1.4 配置不够合理
    5.2 优化对策
        5.2.1 加强桂林野生香花植物的引种驯化,丰富香花植物群落结构
        5.2.2 合理引种香花植物优良新品种,提高园林景观丰富度
        5.2.3 加大香花植物康体保健作用的研究,建设医疗保健型绿地景观
        5.2.4 合理配置香花植物品种,建设生态型香花植物专类园
        5.2.5 注重香花植物的生态学习性和园林景观的生态效应
        5.2.6 提高管护人员的养护意识,加强园林绿地的养护
        5.2.7 合理利用丰富的香花植物资源,实现香花植物种类的最优化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致谢

(6)福建沿海城市园林绿地植物季相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
        1.5.2 实地调查
        1.5.3 内业整理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植物季相景观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季相及相关定义
    2.2 植物季相景观的相关理论
        2.2.1 园林美学
        2.2.2 色彩学
        2.2.3 园林生态学
        2.2.4 物候学
    2.3 季相植物的审美属性
        2.3.1 色彩之美
        2.3.2 形态之美
        2.3.3 质地之美
    2.4 植物季相的文化意蕴
        2.4.1 古典园林植物季相的应用
        2.4.2 植物季相与诗画意境
        2.4.3 植物季相与人文习俗
    2.5 植物季相景观的功能
        2.5.1 生态效益
        2.5.2 社会效益
        2.5.3 经济效益
第三章 福建地域特点与植物季相
    3.1 福建区域及植被概况
    3.2 植被季相差异分析
        3.2.1 区域差异分析
        3.2.2 纬度差异分析
        3.2.3 垂直差异分析
    3.3 植物季相变化的类别
        3.3.1 植物个体的季相变化
        3.3.2 植物群落的季相变化
        3.3.3 不同景观层的季相变化
        3.3.4 满足人需求的季相变化
    3.4 季相植物分类及应用
        3.4.1 按植物观赏部位分类及应用
        3.4.2 按植物观赏季节分类及特点
第四章 福建沿海城市植物季相景观规划设计
    4.1 植物季相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4.1.1 表现时空变化
        4.1.2 提升绿化品质
        4.1.3 丰富景观内涵
        4.1.4 营造景观意境
        4.1.5 形成地域特色景观
    4.2 植物季相景观设计的原则
        4.2.1 科学生态性
        4.2.2 景观艺术性
        4.2.3 符合功能性
        4.2.4 注重人本性
        4.2.5 文化延续性
        4.2.6 经济适用性
    4.3 公园绿地植物季相景观设计
        4.3.1 植物季相景观设计要点
        4.3.2 植物季相配置形式
    4.4 附属绿地植物季相景观设计
        4.4.1 居住绿地植物季相景观设计
        4.4.2 校园绿地植物季相景观设计
        4.4.3 道路绿地植物季相景观设计
    4.5 其他绿地植物季相景观设计
        4.5.1 风景林植物季相景观设计要点
        4.5.2 风景林植物季相配置形式
第五章 福建部分沿海城市植物季相景观研究
    5.1 福州市植物季相景观分析与评价
        5.1.1 福州植物季相景观的特点
        5.1.2 公园绿地植物季相景观现状及分析
        5.1.3 附属绿地现状及植物季相景观分析
        5.1.4 森林公园概况及植物季相景观分析
        5.1.5 植物季相景观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5.1.6 福州城市园林绿地植物季相景观设计措施建议
    5.2 其他沿海城市园林绿地植物季相景观变化
        5.2.1 厦门市绿地植物季相景观
        5.2.2 泉州市绿地植物季相景观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福建部分季相植物名录
附录2 福建省部分多季开花植物名录
致谢

(7)中国新闻史研究70年(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国后中国新闻史研究艰难起步 (1949-1978)
二、中国新闻史研究逐步恢复 (1978-1992)
三、中国新闻史研究全面开花 (1992-2007)
四、中国新闻史研究多元拓展 (2007-2019)
五、收获与反思
    (一) 总体取向:由冷门到兴盛
    (二) 研究队伍:老中青三代梯队搭建完善
    (三) 研究内容:近代报刊史位居中心
    (四) 研究范式:机遇与挑战并存

(8)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季相配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及论述
        1.1.1 森林公园和城市森林公园
        1.1.2 植物景观的作用和特征
        1.1.3 林分改造
        1.1.4 色彩对人类心理感知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植物景观季相研究进展
        1.2.2 国内植物景观季相研究进展
        1.2.3 小结
    1.3 研究背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帽峰山植物景观现状调研
    2.1 帽峰山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气候
        2.1.3 地质地貌
        2.1.4 土壤和肥力
        2.1.5 水文
        2.1.6 交通情况
    2.2 帽峰山森林公园园林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2.3 帽峰山森林公园林相现状分析
        2.3.1 林分状况
        2.3.2 景斑现状
    2.4 存在问题
第三章 帽峰山观赏植物季相分析
    3.1 帽峰山春季观赏植物
        3.1.1 春季花色分析
        3.1.2 春季果色分析
    3.2 帽峰山夏季观赏植物
        3.2.1 夏季花色分析
        3.2.2 夏季果色分析
    3.3 帽峰山秋季观赏植物
        3.3.1 秋季花色分析
        3.3.2 秋季果色分析
    3.4 帽峰山冬季观赏植物
        3.4.1 冬季花色分析
        3.4.2 冬季果色分析
    3.5 结论和问题
        3.5.1 帽峰山观赏植物总体情况小结
        3.5.2 四季观花、观果植物情况小结
        3.5.3 存在问题
第四章 帽峰山森林公园景观植物季相配置改进方案分析
    4.1 帽峰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季相配置改进目标
    4.2 指导思想和改进原则
        4.2.1 指导思想
        4.2.2 改进原则
    4.3 帽峰山核心景区植物景观季相配置布局
        4.3.1 森林公园主入口景斑规划
        4.3.2 帽峰山景观示范区——铜锣湾水库景斑规划
        4.3.3 古庙景斑规划
        4.3.4 游览步行道景斑规划
        4.3.5 山顶广场景斑规划
        4.3.6 天湖—茶花园—沁园酒店景斑规划
    4.4 树种选择和配置
        4.4.1 选择原则和配置原则
        4.4.2 主要植物品种选择
    4.5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季相配置方法小结
    4.6 帽峰山森林防火林带规划要点
        4.6.1 森林防火林带规划原则
        4.6.2 防火林带树种选择
        4.6.3 森林防火林带建设技术和措施要点
        4.6.4 帽峰山森林防火林设计类型分类
    4.7 有害生物防治简要设计
        4.7.1 薇甘菊和五爪金龙防治要点
        4.7.2 松材线虫病防治要点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和生态效益提升的总体思路
    5.2 植物景观改造效益
        5.2.1 生态效益
        5.2.2 经济效益
        5.2.3 社会效益
    5.3 建议
        5.3.1 帽峰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需要政府高度重视
        5.3.2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提升的实施需要统筹规划,科学指导
        5.3.3 林分改造工程需要对建设成效进行监测,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5.4 本研究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深圳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与植物景观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植物景观的研究进展
        1.1.1 国内植物景观的研究现状
        1.1.2 国外植物景观设计研究进展
    1.2 深圳市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2.1 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角度研究
        1.2.2 从深圳市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策略角度研究
        1.2.3 从城市景观生态方面着手的研究
        1.2.4 以城市植被研究指导城市风景林建设的研究
        1.2.5 从园林绿化树种特性与运用方面研究
        1.2.6 从城市公园、道路绿地进行的研究
    1.3 存在问题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深圳市植被与植物物种多样性
    2.1 深圳市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
    2.2 深圳市植被特征与类型
        2.2.1 深圳市植被特征
        2.2.2 植被的类型
    2.3 深圳市三类典型植被调查
        2.3.1 深圳市滨海植被——南澳东冲植被
        2.3.2 深圳市山地植被——梧桐山风景区植被
        2.3.3 深圳市城市山林——莲花山公园
    2.4 深圳市植物多样性的组成
        2.4.1 深圳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组成
        2.4.2 深圳市的蕨类植物多样性
        2.4.3 深圳市的种子植物多样性
        2.4.4 深圳市观赏价值高的乡土植物
    2.5 小结
3 深圳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与特性分析
    3.1 深圳市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3.1.1 常绿植物种类丰富
        3.1.2 色形俱美的观花植物多
        3.1.3 植物景观群落层次较为丰富
        3.1.4 棕榈科植物营造南亚热带风情
        3.1.5 季节性色叶植物较少,季相景观单调
    3.2 深圳市园林植物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3.2.1 乔木类园林植物
        3.2.2 灌木类园林植物
        3.2.3 藤本类园林植物
        3.2.4 草本花卉及其它地被植物
        3.2.5 竹类
        3.2.6 棕榈科植物
    3.3 深圳市绿地景观值得探讨的问题——季相
        3.3.1 深圳市特区公共绿地常见植物的季相变化特征
        3.3.2 深圳市特区公共绿地植物季相变化景观的主要特点
        3.3.3 深圳市特区公共绿地植物季相变化景观的不足
        3.3.4 深圳市公共绿地营造季相变化景观应采取的措施
    3.4 小结
4. 深圳市植物景观空间构成与赏析研究
    4.1 植物景观空间的特征与创造、构成
        4.1.1 植物景观空间的特征
        4.1.2 植物景观空间的创造
        4.1.3 植物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
    4.2 植物景观空间的分类
        4.2.1 通过式植物空间
        4.2.2 停留式植物空间
        4.2.3 容积空间与立体空间
    4.3 植物空间围合研究与植物景观设计
        4.3.1 空间围合面控制力的心理感受研究
        4.3.2 植物景观空间的要素尺度
        4.3.3 极端尺度植物空间与其心理感受
    4.4 人性要求与植物景观空间的使用与设计
        4.4.1 人体感知能力对于植物景观空间的要求
        4.4.2 人际交往距离对植物空间的影响
        4.4.3 人的行为习惯、环境心理与植物景观设计
    4.5 植物景观欣赏尺度与设计
        4.5.1 远景、中景、近景
        4.5.2 植物景观的欣赏与设计
        4.5.3 植物景观与植物质感的关系
    4.6 小结
5. 色彩与植物景观设计
    5.1 色彩与人眼感光原理及色彩属性
        5.1.1 光与色彩
        5.1.2 色彩的人体生理学基础
        5.1.3 视野感色区
        5.1.4 色彩三属性
    5.2 色彩心理学与植物景观设计
        5.2.1 色彩和心理时间的关系与植物景观设计
        5.2.2 色彩的联想与象征与植物景观设计
        5.2.3 不同人群色彩取向差异影响植物景观设计
        5.2.4 植物景观色彩规划与城市形象
    5.3 色彩共感觉与植物景观设计
        5.3.1 色彩温度感与植物景观设计
        5.3.2 色彩距离感与植物景观设计
        5.3.3 色彩的轻重、软硬感与植物景观设计
        5.3.4 色彩的味觉、嗅觉共感觉与植物景观设计
    5.4 色彩调和理论与植物景观设计
        5.4.1 引鉴歇茹尔色彩调和理论
        5.4.2 色彩调和规律与植物景观
        5.4.3 植物景观设计中色彩运用的适宜种数
    5.5 夜花园的色彩设计
        5.5.1 暗视、明视与间视
        5.5.2 夜花园的色彩
    5.6 色彩和形状间关系对与植物景观设计
    5.7 小结
6. 深圳市园林绿地环境与其植物景观设计
    6.1 深圳市园林道路与植物景观
        6.1.1 园路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6.1.2 各类园路与其植物景观
        6.1.3 园路局部植物景观
    6.2 深圳市园林水体的植物景观
        6.2.1 水体形态类型与植物景观
        6.2.2 临水植物与水体景观
        6.2.3 水生植物景观
        6.2.4 水面与植物倒影
    6.3 深圳市园林建筑小品与植物景观
        6.3.1 园林建筑与其植物景观
        6.3.2 园林建筑小品与其植物景观
    6.4 深圳市园林植物整型景观
        6.4.1 绿篱
        6.4.2 绿雕
    6.5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10)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方法
第一章 森林文化及彝族森林文化
    第一节 森林及森林文化
        一、森林的双重属性
        二、森林文化及其内涵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的定义及生境
        一、民族森林文化及彝族森林文化
        二、彝族森林文化的生境
第二章 彝族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第一节 建立在森林基础上的生计活动
        一、妙用森林的农耕技艺
        二、以森林为载体的牧猎文化
        三、靠山吃山的采集文化
        四、柴的广泛使用及生火、砍柴技艺
        五、竹木餐饮器具的制作技艺
        六、茶在彝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及饮茶技艺
    第二节 森林文化在人居环境中的立体呈现
        一、建寨选址对森林环境的追求
        二、建房取材于林
    第三节 呈示在服饰上的森林文化
        一、取于森林的服饰材质
        二、动植物图案在服饰上的应用
    第四节 竹木在艺术、体育领域的利用
        一、采用竹木制作乐器
        二、漆器的选材及制作
        三、雕刻绘画的木质用材及涉林图景
        四、承载彝文的木质材料
        五、木质体育器材
第三章 原始宗教及人生礼俗中的彝族森林文化
    第一节 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森林文化
        一、山神崇拜
        二、树神崇拜
        三、林神崇拜
        四、花神崇拜
        五、植物崇拜举隅
        六、宗教活动中的植物
    第二节 人生礼俗中的森林文化
        一、诞生礼仪中的森林文化
        二、婚恋中的森林文化
        三、葬礼中的森林文化
第四章 彝族维护森林的途径及实效
    第一节 植树造林以固森林之本
        一、森林的实用价值为造林护林提供原动力
        二、植树造林的原则及方法
        三、植树造林的实践
    第二节 信仰习俗的护林功能
        一、风水观中的护林因素
        二、神山森林体系的护林功效
        三、具有重要护林意义的护林节
    第三节 保护森林的制度
        一、明确森林权属
        二、保护森林的地方组织
        三、分类保护、用林有度
        四、1949前的护林碑刻
        五、1950年后的护林乡规民约
    第四节 保护森林的实效
        一、森林状况较好
        二、数目众多的名木古树
        三、提供丰富的生计物产
第五章 彝族森林及森林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 彝族地区森林变迁及其动因
        一、彝族地区森林变迁
        二、彝族地区森林变迁的动因
        三、彝族地区森林变迁的生态及社会后果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变迁
        一、森林资源利用淡化
        二、科技进步对森林文化的影响
        三、神山森林体系的变迁
        四、彝族森林文化变迁的影响
第六章 彝族森林文化的地位及特质
    第一节 森林文化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一、彝族文化在森林环境中产生
        二、富含植物化特征的哲学理念
        三、彝族文化以森林文化为内核而不断衍生
    第二节 林人共生的文化特质
        一、人与植物的生命同构
        二、林人共生的生态观
    第三节 彝族森林文化的区域性差异
        一、彝族地区森林差异及对森林文化的影响
        二、利用森林资源的区域性差异
        三、与森林相关习俗的区域性差异
第七章 彝族森林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林人共生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自然与人共生的生态导向
        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三、林人共生理念在生态教育中的意义
        四、林人共生理念对生态立法的启示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在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
        一、彝族森林文化对生态恢复的意义
        二、彝族森林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第三节 彝族植物文化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一、彝族植物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二、彝区城市绿化缺乏地域特色
        三、彝族植物文化在城市绿化中的意义
        四、巧用彝族植物文化装点彝区现代城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全面开花硕果累累(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研究[D]. 楚爱香.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1)
  • [2]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
  • [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儒家民本思想比较研究[D]. 康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 ——荀子治国思想研究[D]. 黄杰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5]桂林市园林绿地香花植物种类调查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 韦春凤.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6]福建沿海城市园林绿地植物季相景观研究[D]. 危静美.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7]中国新闻史研究70年(1949-2019)[J]. 张晓锋,程河清.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08)
  • [8]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季相配置分析研究[D]. 金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9]深圳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与植物景观构成研究[D]. 刘灿.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2)
  • [10]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D]. 刘荣昆. 云南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