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与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

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与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

一、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和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匡存玖,王誉[1](2021)在《论希穆涅克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艺术符号学美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70年代中后期希穆涅克在捷克斯洛伐克特殊的政治语境下推进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符号美学之思,抵制艺术领域庸俗化、形式化的不良倾向,从音乐、小说等具体艺术形式入手切入艺术的语义化、艺术客观化、艺术形式等问题研究,融入了人道主义、社会历史、实践、意义等理论批判维度与方法,体现了一名东欧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勇气和求真精神。希穆涅克对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的人道主义思想产生影响,可为当代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提供一些良好的理论参照。

安娜(Tarasenko Anna)[2](2021)在《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外销画这一独特的艺术现象,从清代外销画的出现的背景、中国南方口岸外销画的艺术特征、俄罗斯收藏的中国外销画出现的历史脉络、俄罗斯收藏的北京外销画的艺术特征、外销画在俄中艺术交流中的特别贡献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中国外销画作品首次在广东南部地区出现了。十九世纪外销画也在北京出现了。外销画包括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玻璃画等等。这些美术作品结合了欧洲和中国绘画的技法。其内容讲述中国风景与风情,以及中国异地的动植物。外销画的诞生不仅归功于中西贸易的迅速发展,这种艺术作品还起源于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耶稣会代表是最初到达中国的。十八世纪,俄罗斯在北京也成立了东正教使团。传教士把欧洲书籍和各种西方艺术作品带到中国,其中包括绘画和铜版画。在十七——十八世纪,耶稣会士中出现了艺术家,其中有格拉蒂尼,郎世宁,马国贤,等。至于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活动,除了在中国传教之外,他们的任务还包括中国的全面研究。在本研究中,使团最重要的代表是N.Ya.比丘林和Z.F.列昂季耶夫斯基。除了写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面作品,他们把大量图片的资料带到俄罗斯,主要是由中国的画家们制造的。这些图纸不仅作为书面研究的补充,但同时也成为了关于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重要信息来源。过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定期的贸易增加了俄罗斯贵族对东部邻国的兴趣。这些接触不能不给俄罗斯艺术留下明确的印记,因此中国的主题逐渐开始出现在俄罗斯艺术品中。由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代表从北京带来的画品包括中国风景,其人民和他们习俗的图像。这些收藏品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知识。这些幅画出现在俄罗斯的收藏中对随后的改变是一种巨大的冲动。此后不久,由俄罗斯皇帝的法令决定在东正教使团的成员中应该有一位专业艺术家。于是,从第十一届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中有专业画家:A.M.列加舍夫、K.I.科尔萨林、I.I.奇穆托夫、L.S.伊戈列夫。他们的职责包括绘制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画品。这项任务要求是最准确中国形象的传送。多亏了东正教使团的艺术家的作品,近世有机会从俄罗斯人的角度来了解那个时期的在中国生活。在世纪之交,外销画中呈现的中国生活的现实形象间接影响了在俄罗斯新艺术派和先锋派中的新潮流的形成。N.S.冈察洛娃、I.I.马什科夫和其他艺术家都在寻找新的艺术表现。此时,从中国风的异国情调和外销画的民族志性的展示过渡到艺术形象的象征深度,通过民间艺术的简化形式来传达。因此,在二十世纪初,艺术家们感受到了俄罗斯和中国艺术在艺术、文化和形而上层面上的深度互动。本探讨突出两点认识:一是通过史料文献挖掘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的传播与影响;二是注重俄中通过外销画实现的艺术交流路径与形成的影响力。这样的两点,共同着力于中外艺术比较研究,即比较外销画的传播与影响,从而揭示中俄艺术交流史的脉络演变。

张会雨[3](2021)在《二十世纪早期中国表现性油画语言研究 ——以传统人物题材为例》文中认为

刘菲[4](2021)在《形变与隐喻 ——楚萨克·斯瑞克万皮影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楚萨克·斯瑞克万(Chusak Srikwan,1983-)作为泰国青年艺术家的代表之一,他的艺术作品表现手法多样、主题丰富,对传统形式的坚守与创新也在东南亚当代皮影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这些作品将深沉的劝诫隐藏在精致的形式中,无论从造型和内涵上都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本文采用图像学的分析方法,从形式与内涵两方面解读楚萨克艺术作品。通过将楚萨克皮影作品与传统皮影造型特征进行对比,笔者发现他的作品大量保留了泰式传统纹样,反映了人性、现代社会及日常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楚萨克又在皮影造型中融入了现代及异域文化元素,这种类似立体主义与拼贴画的表现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幻想空间和东西方融合的奇异图景,艺术家也以此旨在引起人们对地域文化留存和现代社会文化“异化”等问题的重视。在创作题材上,由于受到佛教思想浸染,楚萨克的皮影作品不仅包含对于传统泰国民间神话及民俗谚语的解读与重构,更暗含了佛教思想的劝诫。艺术家围绕人性中的“贪、嗔、痴”,从战争、物质社会、轮回、自我四个角度进行诠释,并希望以此作为警示。楚萨克的艺术创作过程在社会学中被认为是具有“后传统”的特征。与他有着相似创作经历的东南亚皮影艺术家,也普遍期望将传统艺术形式融入新的艺术氛围。相比之下,除了简单的挪用,楚萨克更希望自己的作品带有鲜明的传统皮影精神内核。也许在他看来,创新是一种必然,而回归是一种选择。

肖洒[5](2021)在《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标志性中国人物画家,杨之光(1930-2016)的历史题材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针对中国人物画长期以来不擅长表现宏大场面、揭示深刻主题、深入塑造人物形象等现实问题,本文从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发展变迁入手,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作为背景引入,探讨历史题材创作的中国人物画家的审美意识、历史观以及表现手法等内容,并分析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首先,论文阐述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了解杨之光艺术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其次,针对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艺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就历史题材人物画主题的构思和提炼、笔墨与造型的兼容以及创作图样等具体性问题作出深入探讨.最后,重点对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展开讨论.结语部分,结合对当代语境下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的思考,阐释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下开展图像记录历史工作的重要性.客观而言,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在内容上表现出英雄人物于历史进程中的崇高意义.这种英雄主义的历史思想观,是毛泽东时代的主要特征,并为改革开放后文艺主旋律所积极倡导.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融合西方历史画、肖像画和风俗画三种不同的题材类型,既注重历史场景的再现来激发观者对历史事件的感受与情绪,又注意对历史人物的细节刻画,彰显了历史事件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引发观众思考画作所反映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在形式上,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在笔墨与造型的兼容、笔墨书写性与构图设计感的兼容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丰富了笔墨造型语言,拓展了画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人物画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本文认为,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作为新中国画的代表,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民族气派、传统特色有机结合,打破传统中国画的“避世主义”的主题倾向和“逸笔草草”的笔墨技法特点,基于生活化情思来进行历史画创作,突破简单仿效西方的形式主义,体现了历史主题创作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相连,彰显出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现实价值.

杜腾[6](2021)在《现代动物雕塑的情感表达探究》文中研究指明

吴梦萦[7](2021)在《立体主义拼贴绘画对波普艺术语言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陈杨梦园[8](2021)在《大都会版《图兰朵》舞台呈现中的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文中提出《图兰朵》是意大利音乐家贾科莫·普契尼所作的一部典型的跨文化艺术戏剧作品,剧作的核心情节是冷酷的“中国公主”图兰朵通过谜题招亲。它从1926年在意大利首演至今,“图兰朵”的迷人魅力赋予了这部跨文化歌剧长青的舞台生命力。从文本、音乐到舞台演出,《图兰朵》中虽竭尽所能描摹东方,但其审美特征依然是十足西方的,在不同时期、各种版本的《图兰朵》演出中,无论剧本的二度创作者本意何为,最终中西元素都同时呈现在舞台上。可以说,《图兰朵》是跨文化艺术在戏剧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1987年在纽约大都会首演的《图兰朵》的舞台呈现,有浓郁的跨文化艺术美学特征。故此,本文就以此版本的舞台呈现对《图兰朵》中的跨文化艺术美学进行解析,分析不同文化血脉的“元素”与“审美”在戏剧舞台上的融合、异化及“再创造”。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追溯《图兰朵》故事的跨地域、跨文化流变,第二章对《图兰朵》自诞生至今最具有代表性的舞台呈现风格进行梳理,论证大都会版作为跨文化戏剧景观的典型性。第三章通过分析大都会版《图兰朵》舞台呈现中的文化元素运用的跨文化性,并进行符号学研究,论证跨文化戏剧中文化符号的误用。第四章依据文化间性理论、文化误读理论等工具对大都会版《图兰朵》舞台演出的跨文化戏剧审美特征进行研究,探究其跨文化样貌产生的特点。第五章探讨对东方主义视野下的《图兰朵》以及跨文化艺术评价的立场与审美困境。

郭立忠[9](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张倩文[10](2021)在《基于空间体验的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环境营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十一世的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不仅仅是独属商业范畴的售卖空间,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城市需要商业公共空间丰富活化居民公共生活,显示城市经济的活力与文化多样性。因商业步行街的本质属性为消费,过去的研究中商业步行街营建的主要立足点是消费行为,在当下互联网经济趋势下,实体商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商业空间消费吸引力低迷的情况下,应着重强调商业氛围营造下的空间体验性。本研究以城市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为突破口,关注人群多样化需求特征,在传统消费的基础上探索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的体验变体,使之既适应消费需求同时满足城市开放空间的职能。从细部设计出发引导人群以商业为媒介体验空间的环境魅力,激发人群参与公共生活的兴趣,提升城市活力。通过文献综述的整理与总结,阐述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与空间体验基本发展历程与概念,论述体验空间与传统消费空间的区别;分类研究学习大量国内知名商业步行街案例,总结商业步行街外部体验空间组成部分与基本功能,通过对以上案例中体验空间特征的总结,得出体验空间的类型、对象、存在方式、设计特点、体验目的、影响体验的因素六部分。得出空间体验的基本结构,分析结构中主体与客体的构成,论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得出主客体内在联系的建立与体验要素。体验要素结合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形态得出循序渐进的体验观,结合案例分析中析出的“商+文旅娱”空间布局模式,确立空间体验的基本价值观。在基本价值观的引导下推出体验秩序,建立空间体验的具体策略,针对空间布局、细部设施、宏观文化层三方面,得出社交体验策略、造景体验策略、文化体验策略三大方向,以此细分十二小项,指导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的体验营建。结合策略选取场地进行设计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与设计分析,推敲策略的优势与不足。

二、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和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和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论希穆涅克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艺术符号学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道主义批判:历史的继承与现实的奋争
二、“人化”艺术语义学:现实意义与审美语义的辩证考察
三、艺术客观化:审美目标与人自由发展目的的同一
四、希穆涅克艺术符号美学的贡献价值

(2)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本文相关的概念
    三、既往研究成果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方法
第一章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背景
    第一节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政治经济前提
        一、清朝的对外政策与贸易状况
        二、清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组织与外销画的出现
    第二节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文化艺术前提
        一、西画东渐的影响与清宫廷绘画
        二、专业艺术领域的西洋风绘画
        (一)江南西洋风画
        (二)南方口岸外销画
第二章 中国南方口岸外销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南方口岸外销画的画室与主要创作的形式
        一、外销画生产的过程
        二、南方口岸外销画创作的形式
    第二节 南方口岸外销画的体裁
        一、风俗画
        二、风景画
        三、外销动植物画
        四、肖像画
第三章 俄罗斯收藏的中国外销画出现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十八——十九世纪的俄中贸易状况对外销画传播的影响
        一、俄中陆地的贸易与对俄中艺术交流的影响
        (一)俄中贸易商队
        (二)恰克图与买卖城:十八——十九世纪俄中艺术互动空间
        二、俄中在广州的海洋贸易的情况
        (一)在俄罗斯收藏的最初清代外销画册
    第二节 俄中在艺术领域互动的发端
        一、清代中国艺术品在俄罗斯收藏的出现
        二、十八世纪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风对外销画在俄罗斯的收藏出现的影响
        三、清代外销画在俄罗斯收藏的出现
第四章 俄罗斯收藏的北京外销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北京外销画的起源
        一、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对北京外销画发展的影响
        二、北京外销画的画家与创作条件
    第二节 俄罗斯收藏的外销画的种类
        一、风俗画
        二、风景画
        三、动植物画
        四、肖像与人物画
第五章 外销画在俄中艺术交流中的特别贡献
    第一节 俄罗斯美术中中国现实形象的出现
    第二节 外销画对十九世纪俄罗斯艺术的影响
        一、外销画对在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影响
        二、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中的画家
        (一)A.M.列加舍夫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第一位职业艺术家
        (二)第十二届——第十四届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艺术家
    第三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外销绘画对俄罗斯艺术的间接影响
        一、中国外销画对俄罗斯收藏年画出现的影响
        二、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转变:从外销画中的现实形象到先锋派中的象征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形变与隐喻 ——楚萨克·斯瑞克万皮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四)相关名词解释
一、泰国皮影艺术概述
    (一)泰国皮影艺术历史渊源
    (二)泰国皮影艺术类型
    (三)泰国皮影艺术功能及演出形式
二、楚萨克皮影艺术中的形变与隐喻
    (一)楚萨克艺术概况
    (二)楚萨克皮影与传统皮影造型对比
    (三)楚萨克皮影造型中线条的变幻
    (四)楚萨克皮影艺术作品中色彩的演变
    (五)古老文明的隐喻——生命之树
    (六)民俗的隐喻——谚语“老虎与鳄鱼”
    (七)佛法的隐喻——生死轮回图
    (八)自我的隐喻——自画像
三、楚萨克皮影艺术形成原因
    (一)家庭及传统地域文化浸润
    (二)泰国当代艺术自由氛围影响下的多样性风格开拓
四、“后传统”视域下的楚萨克皮影艺术
    (一)楚萨克皮影艺术的“后传统”特征
    (二)“后传统”视域下楚萨克皮影与印尼当代皮影艺术对比与启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楚萨克·斯瑞克万采访录
    (二)楚萨克·斯瑞克万艺术履历
    (三)图版说明
    (四)授权声明

(5)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术语阐释
        一、选题缘起
        二、术语阐释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杨之光研究情况
        二、杨之光相关美术史研究情况
    第三节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运用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总体构思
        一、研究目的
        二、总体构思
第一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探索历程
    第一节 接受与改造:杨之光五十年代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一、“人民的新文艺”创作理念的凸显
        二、政治理论的影响与改造
    第二节 转型与成熟:六七十年代杨之光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一、立足实践的笔墨转型
        二、从生活到创作的程式定型
    第三节 扩展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杨之光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第二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若干艺术问题
    第一节 主题与生活的相互关系
        一、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二、主题的构思和提炼
        三、感性生活和思想创见
    第二节 造型与笔墨的兼容问题
        一、摒弃“逸笔草草”的传统创作观念
        二、中国人物画笔墨与素描的结合
        三、笔墨与造型的反复锤炼
    第三节 四平八稳与欹侧多变的构图特色
        一、从《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到《红日照征途》的构图变化
        二、《难忘的岁月》与《白求恩》构图比较分析
        三、《九八英雄颂》从手稿到创作的构图阐释
第三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影响
        一、指导思想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在生活中发现历史
        三、笔墨语言的突破
        四、画面构图的拓展
    第二节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借鉴意义
        一、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
        二、杨之光的局限性
结语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1 杨之光年表
附录2 杨之光代表作品创作年表
致谢

(8)大都会版《图兰朵》舞台呈现中的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图兰朵》的国外研究现状
        (二)《图兰朵》的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视角及创新点
第一章 文化交融而生的《图兰朵》
    第一节 跨文化艺术在剧场
    第二节 剧本的传播与角色身份的多重性
第二章 《图兰朵》演出源流与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国幻想的舞台投影
    第二节 大都会版《图兰朵》:跨文化戏剧的典型景观
        一、创作团队
        二、舞台表现
第三章 大都会版《图兰朵》舞台呈现的美学研究
    第一节 舞台艺术的美学呈现
    第二节 大都会版《图兰朵》演出舞台分析
        一、舞台场景
        二、人物造型
        三、演出分幕分析
    第三节 演剧符号的跨文化性
        一、《图兰朵》的舞台符号系统
        二、《图兰朵》的文化符号溯源
    第四节 跨文化戏剧中对异质文化元素的误用
        一、舞台景观上的本同末异
        二、人物造型中时代与身份的错乱
第四章 异化与融会——《图兰朵》的跨文化审美
    第一节 《图兰朵》的美学特征
        一、舞台演出的整体美
        二、造型元素的构成美
        三、音画相合的情境美
    第二节 跨文化戏剧艺术呈现的表达特点
        一、文化误读制造的元素错位
        二、文化冲突导致的语义异化
        三、文化内化引起的风格融会
    第三节 跨文化元素交织的规则:“异性相斥、同性相吸”
        一、跨文化艺术美学特征背后的文化差异
        二、跨文化艺术中本源文化形式的稳定性
        三、来源文化元素的典型性及与本源文化的相似性
第五章 跨文化艺术评价的“东方困局”
    第一节 西方凝视下的东方
    第二节 对华情感写照——《图兰朵》的东方主义评价
    第三节 自我立场与审美的两难问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10)基于空间体验的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环境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
        1.1.2 互联网背景下居民消费方式变化
        1.1.3 城市商业步行街消费休闲环境的提升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2 理论综述
    2.1 空间体验
        2.1.1 背景——体验经济
        2.1.2 主角——人
        2.1.3 媒介——体验消费
        2.1.4 舞台——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
    2.2 商业体验空间与传统商业空间的区别
        2.2.1 从传统消费到体验消费
        2.2.2 从商品消费到空间体验消费
        2.2.3 商业体验空间与传统商业空间的区别
    2.3 小结
3 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案例分析
    3.1 国内商业步行街分类与案例分析
        3.1.1 分类与案例分析
        3.1.1.1 文化历史步行街
        3.1.1.2 新建商业步行街
        3.1.1.3 部分改建步行街
        3.1.1.4 滨水商业步行街
    3.2 商业步行街外部体验空间组成部分与基本功能
        3.2.1 组成部分
        3.2.2 基本功能
    3.3 商业步行街外部体验空间发展特点
        3.3.1 外部体验空间的类型
        3.3.2 外部体验空间的对象
        3.3.3 外部体验空间的存在方式
        3.3.4 外部体验空间的设计特点
        3.3.5 外部体验空间体验目的
        3.3.6 影响空间体验的因素
4 空间体验的主体与客体
    4.1 空间体验的结构
    4.2 主体与客体的构成
        4.2.1 主体构成
        4.2.2 客体构成
    4.3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3.1 矛盾关系
        4.3.2 内在联系
        4.3.3 体验要素
5 营建策略
    5.1 基本价值观
    5.2 空间体验营建秩序
        5.2.1 建立体验动线
        5.2.2 社交节奏嵌入
        5.2.3 反复加深感官
        5.2.4 确定印象节点
        5.2.5 深入体验层次
    5.3 空间体验具体策略
        5.3.1 社交体验策略——归属认知
        5.3.2 造景体验策略——接触认知
        5.3.3 文化体验策略——思考认知
6 项目实践
    6.1 燕郊方舟广场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环境营建设计
        6.1.1 现状调查
        6.1.2 设计分析
    6.2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四、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和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希穆涅克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艺术符号学美学[J]. 匡存玖,王誉.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D]. 安娜(Tarasenko Anna).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二十世纪早期中国表现性油画语言研究 ——以传统人物题材为例[D]. 张会雨.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形变与隐喻 ——楚萨克·斯瑞克万皮影艺术研究[D]. 刘菲.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5]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D]. 肖洒.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6]现代动物雕塑的情感表达探究[D]. 杜腾.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7]立体主义拼贴绘画对波普艺术语言的影响研究[D]. 吴梦萦. 西南大学, 2021
  • [8]大都会版《图兰朵》舞台呈现中的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D]. 陈杨梦园.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10]基于空间体验的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环境营建研究[D]. 张倩文.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标签:;  ;  ;  ;  ;  

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与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