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氏囊病减毒疫苗早期接种对实验性大肠杆菌病雏鸡免疫的影响

法氏囊病减毒疫苗早期接种对实验性大肠杆菌病雏鸡免疫的影响

一、先期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诱导的免疫对雏鸡实验性大肠杆菌病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珍辉,陈可毅,邓治邦,张晓梅,宁玲忠[1](1998)在《先期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诱导的免疫对雏鸡实验性大肠杆菌病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雏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疫苗后第3天,气管内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悬液根据发病率、血液白细胞计数(WBC)值、嗜异性白细胞百分率、α萘酯酶阳性T细胞(TANAE+)百分率、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抗体效价检测结果表明,接种IBD弱毒疫苗对3天后实验感染大肠杆菌无实质性影响,实验感染大肠杆菌对先期接种IBD弱毒疫苗激发产生抗体应答,无实质性影响。

邵云龙[2](2004)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细胞活疫苗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 不但引起鸡群大量死亡,更为重要的是 IBDV 能够造成鸡法氏囊器官永久性损害,引起免疫抑制,因此对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该病已在全球流行,目前 IBD 在我国已传遍各地,某些地方发病率高达 80%以上,死亡率在 30%~70%以上。防制本病的主要方法是疫苗接种。IBD 活苗和灭活苗在我国已普遍应用,起到一定作用,但免疫失败现象却普遍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国采用的 IBDV 疫苗株众多,制作和生产单位条件不一;另一方面是用户对疫苗的有关特征了解甚少或使用不当,导致免疫失败;再就是母源抗体的干扰。所以,为了更好地防制 IBD,研制一种安全有效的 IBD 疫苗,并制定出其科学的免疫程序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本课题分三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HDS 细胞苗(自制法氏囊病细胞活疫苗)的制备。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制备时,用 0.25%胰蛋白酶对鸡胚组织消化 20min 为宜。本研究中,在细胞接种病毒时运用的是异步接种法。对不同接毒量的实验表明,每个方瓶(100ml)接毒 0.2ml 左右病毒原液为宜。接毒后 48h出现细胞病变(CPE),72h 病变达 70%~85%以上。经病毒蚀斑形成试验检测,病毒滴度达 1.0×108PFU/ml。 第二部分:自制细胞苗 HDS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验。用不同免疫剂量免疫雏鸡,确定了最佳免疫剂量为 5.0×105PFU/ml,最小免疫剂量为 1.0×105PFU/ml。用 10 倍最佳免疫剂量免疫雏鸡,未见雏鸡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证明本疫苗安全。用最佳免疫剂量免疫雏鸡,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达100%,通过抗体检测,免疫后 15dAGP 阳转率达 100%,免疫后 41d ELISA抗体滴度达 9000 以上,证明本疫苗效果良好。三种疫苗对比试验证明,自制 HDS 疫苗在保护率和抗体效价方面上均优于以色列疫苗和某国产疫苗。 第三部分:IBD 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的影响。通过对含母源抗体的雏 1<WP=7>邵云龙: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细胞活疫苗的研制鸡的抗体检测,得出了 IBD 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结果得出各组雏鸡在14 日龄母源抗体逐渐上升,4 日龄时达到最高峰,ELISA 抗体滴度达 4000以上,从 7 日龄开始下降,718 日龄则是一个缓慢下降的过程;1825日龄抗体水平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至 25 日龄降为零。对带 IBD 母源抗体的雏鸡,我们分别在 4、7、10、14、18、21 日龄接种 HDS 细胞苗,实验结果证明在 14 日龄接种疫苗,雏鸡产生的抗体滴度能达到较理想的水平。

王宏军[3](2011)在《南五味子多糖提取及其对雏鸡免疫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南五味子多糖(Kadsura polysaccharides,KPS)是从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南五味子属(Kadsura)植物中提取的多糖类化合物。国内外对KPS的提取、化学组成及其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尤其是关于大叶南五味子(Kadsura marmorata)的相关研究报道更少。因此,本研究以大叶南五味子的果实为原料,进行了南五味子粗多糖的提取工艺、粗多糖免疫活性的检测、分离纯化及化学组成、免疫活性评价的相关研究,筛选出了KPS中具有明显免疫活性的多糖组分KPSⅢ,并进行了临床应用试验研究。为获得试验用KPS,本研究首先优化并确定了南五味子水溶性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95%乙醇对大叶南五味子干燥果实粉末进行预处理,再以料液比为1:10~1:30,水提温度为60℃~100℃,水提时间为1 h~5 h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水提取多糖最优水平。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将料液比、水提温度、水提时间作为考察因素,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确定KPS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2.4 h、料液比1:28(m/V)、提取温度为95℃,提取率达到3.50 %,蒽酮-硫酸比色法检测糖含量为76.01 %。本研究接着初步评价了自制KPS粗品对雏鸡免疫活性的影响。分别给7日龄雏鸡皮下注射KPS粗品,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CD4+与CD8+淋巴细胞比值、ND-HI抗体效价、血细胞总数、脾脏、胸腺、法氏囊的脏器指数等免疫指标。结果显示,皮下注射KPS粗品高剂量组(20mg/Kg体重),于免疫后7 d,T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高于APS组、CTX组、BCG组(P<0.01);免疫后第21 d,CD4+/CD8+比值明显高于CTX组、BCG组(P<0.01),胸腺、法氏囊脏器指数显着高于APS组(P<0.05),极显着高于BCG组、CTX组(P<0.01);于28日龄时,ND-HI抗体效价极显着高于APS组、CTX组、BCG组(P<0.01);还能促进外周血细胞总数的增多。由此表明,KPS粗品对雏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获得具有免疫活性的KPS纯品,本研究先用TCA对KPS粗品脱蛋白、活性炭脱色纯化,再用20%80 %乙醇分级沉淀,得到KPSI、KPSⅡ、KPSⅢ、KPSⅣ、KPSV五个级分,其中KPSⅢ最多,占52.31 %,糖含量高达95.13 %。各级分经SephadexG25柱梯度洗脱,洗脱曲线显示,KPSⅡ、KPSⅢ为单一组分,KPSI、KPSⅣ、KPSV含有不同分子量的糖组分。选取各级分中含量最多的组分,经PC和GC检测其单糖组成,结果显示,KPSI-1由Rib、Xyl及GalA组成(摩尔比为1.13:1.04:0.26);KPSⅡ由Fru、Glc及未知糖组成(摩尔比为0.26:0.10:0.11);KPSⅢ由Ara、Glc及GalA组成(摩尔比为0.22:0.24:0.09);KPSⅣ-6由Fru、Glc、GalA及未知糖组成(摩尔比为0.24:0.09:0.06:0.04);KPSV-1由Rha、Glc及GalA组成(摩尔比为0.33:0.15:0.10)。其次,本研究经体外免疫活性测定试验,分别检测了KPSI-1、KPSⅡ、KPSⅢ、KPSⅣ-6、KPSV-1五个组分对雏鸡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腹腔巨噬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对T淋巴细胞分泌IL-2、IFN-γ及PMφ分泌TNF-α、NO的影响。结果显示,KPSⅡ、KPSⅢ均能直接和协同刺激源明显地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拮抗CTX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KPSⅢ、KPSⅣ-6均能显着地促进腹腔巨噬细胞增殖,拮抗CTX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KPSⅢ、KPSⅣ-6显着升高T淋巴细胞分泌IL-2、IFN-γ的含量及巨噬细胞分泌TNF-α、NO的含量。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选取KPSIII组分进一步研究其体内免疫活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以增强疫苗抗体效价、免疫器官脏器指数、促进动物生长和抗病作为检测指标进行了动物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将KPSⅢ与传染性法氏囊D78株疫苗混合后饮水免疫可显着提高IBDV-AGP抗体效价;将KPSⅢ与新城疫Losata株疫苗混合后皮下注射免疫亦可显着提高ND-HI抗体效价,且能显着上调雏鸡脾脏、胸腺及法氏囊免疫器官的脏器指数。KPSⅢ还能够促进雏鸡生长,提高饲料报酬,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雏鸡的存活率。皮下注射0.8 mL 2×108 cfu/mL O2型大肠杆菌成功建立了雏鸡大肠杆菌病病理模型,在KPSⅢ的预防试验中发现,皮下注射20 mg/Kg体重的KPSⅢ能有效预防O2型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使发病率极显着低于感染对照组(P<0.01),保护率达到75 %以上;在治疗试验中,死亡率控制在27.5 %,有效率达到82.0 %,与阴性对照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综上所述,本项研究为南五味子多糖的进一步研发及在兽医临床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技术依据。

孙淑红[4](2007)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与J-亚群白血病病毒的致病性及其疫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和J-亚群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同属反转录病毒,都能够引起从亚临床感染到明显的生长迟缓、免疫抑制和肿瘤等不同的临床病理变化。为了深入了解这两种反转录病毒对我国养禽业的危害性,本研究首次提出并证实,REV和ALV-J感染对NDV和AⅣ疫苗免疫后的HI抗体反应的抑制程度作为可量化的客观指标,可成功地用来比较REV和ALV-J不同毒株的致病性程度。结果表明,REV的早期感染可持续性地抑制鸡对疫苗的抗体反应,REV和ALV-J共感染的协同作用更进一步强化这一免疫抑制作用,从而可能严重干扰鸡群中对H5-AⅣ和NDV灭活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流行病学调查表明,REV和ALV-J及其共感染在我国鸡群中已相当普遍。本研究还显示,REV活疫苗免疫种鸡可有效预防雏鸡REV感染及其造成的免疫抑制。1 REV对雏鸡雏鸭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1.1不同来源的6个REV毒株对1日龄SPF鸡的致病性比较用分别从鸡和鸭分离到的6个REV毒株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后,均呈现出类似的致病作用,表现为:生长迟缓,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法氏囊不同程度的萎缩,对NDV、AⅣ(H5-和H9-)灭活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显着下降。6个毒株分别以3000个TCID50感染1日龄SPF鸡后,感染组对NDV和AⅣ灭活疫苗免疫后HI抗体滴度均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但6个毒株之间的致病性程度上差异不显着(p>0.05)。这表明,不同来源的REV野毒株在对鸡免疫抑制作用上均非常类似。1-2 REV的致病作用与感染剂量的相关性以REV-C99株感染1日龄SPF鸡,无论是3000TCID50/只,还是200TCID50/只,都能够造成雏鸡生长缓慢、对多种疫苗免疫后的应答反应下降。但是,感染剂量越大,免疫抑制作用越强。如1日龄SPF鸡感染REV-C99,经H5-AⅣ灭活疫苗的第二次免疫后3w,当对照组达到10.0±1.4(8)时,200TCID50/只与3000 TCID50/只感染组的HI滴度(Log2)分别仅为6.5±4.3(11)和2.2±3.0(10)。1.3 REV的致病性程度对感染日龄的依赖性在1日龄、8日龄、15日龄SPF鸡感染REV-C99株后,都会不同程度地抑制对NDV、AⅣ(H5-和H9一)灭活疫苗免疫后的HI抗体滴度,但以1日龄SPF鸡感染REV后造成的免疫抑制最为严重。如以REV-C99株感染1日龄SPF鸡,即使经NDV、AⅣ(H5-和H9-)灭活疫苗第二次免疫、第三次免疫后,HI抗体滴度仍然极显着地低于对照鸡(p<0.01)。而REV感染8日龄以上的SPF鸡,则只引发为一过性免疫抑制,随着感染天数的延长以及第二次、第三次疫苗的加强免疫,与对照鸡的差异逐渐减小不再显着。结果表明,REV的致病性程度对雏鸡日龄有很强的依赖性。1.4 REV感染严重干扰AⅣH5N2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效果1日龄感染REV可显着抑制对H5-AⅣ灭活疫苗免疫的HI抗体滴度,人工攻毒HPAIH5N1结果也表明,REV感染显着干扰H5-AⅣ灭活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效果。而且,REV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效应将持续至少4个月以上。1日龄SPF鸡感染REV后,在2、7、12周龄时分别用H5N2灭活疫苗连续免疫三次,REV感染组的HI抗体滴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即使三免后5w,用高致病性H5N1攻毒,对照组的免疫保护率可达11/12(91.7%),而REV感染组仅为14/26(53.8%)。1.5不同来源REV株对雏鸭的免疫抑制和致肿瘤作用不论是鸡源HA9901株还是鸭源REV-C99株,其对1日龄雏鸭的致病作用都比对雏鸡更强。除了显着抑制AⅣ灭活疫苗诱发的抗体反应外,在接种后4w-8w内还能在相当高比例鸭诱发急性肿瘤。而同剂量的REV株接种1日龄SPF鸡后,经2-3月后才有可能在小部分个体出现肿瘤。2不同ALV-J毒株对1日龄SPF鸡的致病性比较无论是来自白羽肉鸡的ALV-J还是来自黄羽肉鸡的ALV-J,感染1日龄SPF鸡后,对生长性能和对NDV、AⅣ(H5-和H9-)灭活疫苗免疫后HI抗体反应均呈现为程度不同的抑制作用。随着日龄的增大,这种抑制作用也越来越轻。相对而言,ALV-J对1日龄SPF鸡的致病作用低于REV;而且,ALV-J的不同毒株间,对雏鸡的免疫抑制作用的强度差异很大。3 REV与ALV-J共感染在致病性上的协同作用在1日龄SPF鸡和商品代肉鸡分别进行了REV与ALV-J的单一感染以及共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病毒的共感染较单一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作用也更为严重。在1周龄接种灭活疫苗后6w,对NDV的HI抗体滴度,对照组为7.43±1.50(28),ALV-J和REV单独感染组分别为6.88±2.56(24)和6.00±3.13(11),而REV和ALV-J共感染组则仅为4.29±3.38(14),显着低于单一感染组(p<0.01)。显然两种反转录病毒的共感染较单一感染加重了对感染鸡群的免疫抑制作用。在感染1日龄商品代肉鸡后,REV和ALV-J共感染还显着提高了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比率及由此引起的死亡率。4中国黄羽肉鸡中REV和ALV-J感染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4.1 REV和ALV-J在中国鸡群中的垂直感染及其共感染已相当普遍本研究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REV和ALV-J不仅经常从呈现免疫抑制和肿瘤的病鸡病料中分离到,而且在种蛋中也有较高的检出率。从我国南方某些地方品系的黄羽肉种鸡场送检的四批种蛋经孵化后发现,REV的分离率分别是2/14、5/17、5/12和5/29;ALV-J的分离率分别为2/14、1/17、2/17和3/29。本研究还发现了REV和ALV-J的共同垂直感染,57个胚体中的3个同时分离出REV和ALV-J。4.2中国黄羽肉鸡群中REV分离株env基因遗传系谱比较从广东某些黄羽肉鸡群分离到8株REV,分别对其中GD051029和GD06LG1株的囊膜糖蛋白基因(env)PCR产物进行了克隆与测序,并与国内外已发表的14个REV株env基因的核酸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GD051029、GD06LG1株与国际参考株鸭源的SNV株同源性高达99.8%-99.9%,而与本实验室1999从我国其它鸡群分离到的HA9901株的同源性只有93.7%-93.8%。对6个广东株401bp ey/v基因片段和LTR核酸序列比较也表明与SNV株同源性最高。似乎env基因的同源性程度与REV对宿主种属来源并并无密切关系。4.3中国地方品系三黄鸡感染ALV-J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地方品系三黄鸡中ALV-J的感染已经非常普遍。不仅在肝脏、脾脏和肾脏中出现和白羽肉鸡一样的骨髓样细胞肿瘤,而且还在胸腺和法氏囊也出现了在白羽肉鸡中未曾报道过的典型的骨髓样细胞瘤。从这些黄羽肉鸡分离的6株ALV-J gp85和gp37基因序列与白羽肉鸡中广泛存在的ALV-J毒株的同源性很高。特别是2005年从南方黄羽肉鸡分离的GD0512株与2000年从中国北方白羽肉鸡中分离的HN0001株的gp85的同源性高达95.1%,gp37同源性高达99.5%。这表明,这些黄羽肉鸡中的ALV-J很可能来源于白羽肉鸡。5 REV与ALV-J及MDV诱发肿瘤的病理学形态学比较现场病料中这三种病毒病诱发的肿瘤的病理形态学鉴别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此,分别用REV、ALV-J及MDV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或商品代肉鸡诱发肿瘤,比较观察每种病毒诱发肿瘤的肉眼病变和病理组织学形态。观察表明,三种病毒均可在肝脏引起白色的增生性肿瘤,形状也都不规则。MDV既可在肝脏诱发形状规则、界限分明但数量有限的MD特征性的大块肿瘤,也可引起散在的绿豆大小的肿瘤结节和形状不规则的增生性肿瘤。REV多在肝脏引发形状不规则的增生性肿瘤,与后一类型MD肿瘤难以区别。ALV-J可引起肝脏弥漫性肿大,布满细小的白色肿瘤结节,显着不同于MDV和REV诱发的肝脏肿瘤。但有时也能诱发大量绿豆大小的散在性肿瘤,这时也难以与MD肿瘤区别。在病理组织观察中,ALV-J肿瘤细胞为细胞质中带有大量嗜酸性颗粒的骨髓样细胞瘤,具有特征性,易与REV和MDV诱发的肿瘤细胞区别。人工感染MDV或REV诱发的肿瘤中,通常都为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单纯的HE染色的病理组织切片很难鉴别MDV或REV肿瘤。6 REV弱毒疫苗的研制及其保护性免疫效果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用于预防的REV疫苗。为了预防和控制鸡群中的REV感染,本研究为开发REV弱毒疫苗进行了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用细胞适应毒REV-C99-p30免疫开产前4w的种鸡,在2w内全部产生抗体,不仅对生产性能无不良影响也不产生垂直感染,经免疫的种鸡产出的后代雏鸡全部带有抗REV母源抗体,并可维持7天以上。该母源抗体不仅可预防REV病毒血症,而且可保护商品代肉鸡免于REV攻毒引起的生长迟缓和免疫抑制作用。在1日龄接种REV后,1周龄时用三种灭活疫苗免疫后4w,有REV母源抗体组和无母源抗体组对NDV、H9-AⅣ和H5-AⅣ的血凝抑制(HI)抗体滴度分别是3.36±2.04 vs 1.58±1.69(p<0.01),6.27±3.87 vs 0.71±1.60(p<0.01)和6.72±3.92 vs 0.54±1.44(p<0.01)。

赖隆永[5](2017)在《ND-IBD二联灭活苗对种母鸡的免疫效果及IBDV强弱毒株鉴别诊断研究》文中认为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双股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以感染雏鸡为主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副黏病毒科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以及性别的鸡均能感染ND,但是幼雏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更高。研究发现国内对ND-IBD二联灭活苗的研发及其对种母鸡免疫效果研究较少,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对ND-IBD二联灭活苗对种母鸡免疫效果研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在生产临床实践中或者科研试验研究中,血清学方法监测雏鸡抗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引起雏鸡应激,影响其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通过从鸡蛋中提取ND和IBD卵黄抗体间接预估ND和IBD血清抗体,获取样品方便,减少雏鸡的反复应激,考虑到ND和IBD卵黄抗体与子代雏鸡ND和IBD血清抗体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通过测定ND和IBD卵黄抗体与ND和IBD血清抗体,进行ND和IBD卵黄抗体与子代ND和IBD血清抗体的相关性分析;另外,研究表明在临床实践中,机体内存在IBDV野毒和苗毒的感染,引起法氏囊病变和免疫失败,因此建立一种高效简便的IBDV野毒与疫苗毒的鉴别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对100日龄种母鸡进行皮下注射ND-IBD二联灭活苗,对其ND和IBD抗体水平进行检测,观察种母鸡及其子代的免疫效果,此外,对提取的种母鸡种蛋的ND和IBD卵黄抗体水平与子代雏鸡的ND和IBD血清抗体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建立一种高效简便的IBDV野毒与疫苗毒的鉴别诊断方法。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ND-IBD二联灭活苗对100日龄种母鸡的免疫效果研究。本试验通过对100日龄种母鸡进行皮下注射ND-IBD二联灭活苗,分别于免疫前、免疫后每隔15 d采血分离血清,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其ND和IBD抗体水平,并对其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母鸡接种ND-IBD二联灭活苗之后产生了较高的ND和IBD抗体水平,种母鸡得到了很好的免疫保护,并且其免疫保护力能够持续120d。可见,种母鸡免疫ND-IBD二联灭活苗,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种母鸡的抗体水平,也可以提高子代的母源抗体水平。2.ND和IBD卵黄抗体与子代ND和IBD血清抗体的相关性分析。本试验通过检测种母鸡种蛋的ND和IBD卵黄抗体水平及其子代雏鸡的ND和IBD血清抗体水平,结合SPSS 18.0软件的分析,得到免疫组种蛋ND卵黄抗体与子代ND血清抗体水平关系的最优方程为y=0.923+0.701x;免疫组种蛋IBD卵黄抗体与子代IBD血清抗体水平关系的最优方程为y=2.365+0.7x。3.IBDV强弱毒株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根据NCBI中不同毒株的VP2共保守区段序列比对分析设计两对引物(片段长度为856bp和1356bp)和选择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PstI进行RT-PCR扩增,并选择片段长度为856 bp的PCR产物,胶回收其目的基因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最后验证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建立了IBDV强弱毒株鉴别诊断的RT-PCR-RFLP方法。综上,种母鸡免疫接种ND-IBD二联灭活苗后种母鸡及其子代获得较高抗体水平;此外,分析免疫组种母鸡种蛋的ND和IBD卵黄抗体水平与子代雏鸡的ND和IBD血清抗体水平的相关性,获得了它们之间的最优方程;最后建立了一种高效简便的IBDV野毒与苗毒的鉴别诊断RT-PCR-RFLP方法,为临床和生产实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提供科学依据和提供高效便利的监测手段;同时,为IBD的流行病学和诊断治疗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孔庆波[6](2005)在《转移因子增强犬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由T 淋巴细胞产生,分子质量小,化学本质为小肽与寡聚核苷酸复合物。TF 能够将供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转移给受体,尤其是非特异性TF 能够提高受体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特性使其在人类和多种动物疾病防治中获得普遍应用。弄清TF 增强犬免疫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无疑将为TF 临床用于犬病尤其是犬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研究首先提取制备了研究所需要的猪、犬TF,然后选择杂种牧羊犬作为实验犬,用淋巴细胞转化增殖试验MTT 法、流式细胞技术、ELISA、吞噬杀伤试验MTT 法,检测了实验犬注射猪TF、犬TF 前后不同时间的淋巴细胞增殖效果、T 细胞亚群的变化、在免疫应答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IL-2、IL-12、IL-4 和IFN-γ)分泌量的变化、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杀伤活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用猪TF 等联合治疗人工感染和自然发病的犬细小病毒病,对猪TF 的效果进行评估。试验获得如下结果: 1.制备的猪、犬TF 理化性质相似,所制备的TF 可供本研究使用。2.淋转试验中,PHA-P 在12.5μg/mL 时对犬淋巴细胞有促进增殖的作用,但t 检验分析表明,其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的效果并不显着。ConA 在浓度为0.5~2.5μg/mL 范围内均可以显着刺激T 细胞的增殖(P<0.05),且在浓度为2.5μg/mL 时刺激效果最佳。LPS在浓度为40μg/mL 时,能够显着刺激B 细胞增殖;同种、异种TF 均可以单独刺激犬淋巴细胞增殖,但同种TF 的作用效果要优于异种TF。在协同PHA-P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时,同种TF 的作用在较大的浓度范围内(0.097~12.5mg/mL)能够显着刺激犬淋巴细胞的增殖,而异种TF 只在较小的浓度范围内(0.097~3.125mg/mL)能够显着刺激犬淋巴细胞的增殖;但在协同ConA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时,同种TF 的作用却在较小的浓度范围内(0.097~0.78mg/mL)能够显着刺激犬淋巴细胞的增殖,而异种TF 只在浓度范围0.78~3.125mg/mL 内能够显着刺激犬淋巴细胞的增殖。注射异种TF 后,在6~10d 内,犬淋巴细胞单独增殖的能力越来越强。注射了异种TF 的犬,其淋巴细胞再次受到TF 单独或协同丝裂原刺激时,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呈现早期(4~6d)下降趋势,后期(6d 后)受到抑制的现象。3.同种、异种TF 均可提高犬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CD4/CD8 比值变化分析证实,外周血增加的淋巴细胞中主要为CD4+ T 细胞。犬注射同种、异种TF 后在20d 内CD4+ T 细胞呈现持续增加的规律。同种TF 促进犬外周血CD4+ T 细胞上升的作用优于异种TF。4.犬注射同种、异种TF,均可提高淋巴细胞分泌IFN-γ。注射犬TF 后第10 天,犬

安亚娟[7](2018)在《融合三肽囊素作为ALV先天感染鸡群生长及免疫调节剂应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的严重影响养禽业发展的肿瘤性疾病,造成鸡群生长缓慢、蛋鸡产蛋率下降和免疫抑制,引起巨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ALV亚群较多,诱发的肿瘤表型复杂,一旦发生就难以控制和彻底根除。除了进行种鸡群的AL净化工作,应研发生物制剂降低或缓解ALV引发的不良影响。为此,本实验通过鸡胚卵黄囊接种重组ALV-FJ15HT0建立ALV先天感染鸡群模型,在进行疫苗接种时注射原核表达的融合三肽囊素(Bursin,BS),探究BS对ALV引发的生长抑制和免疫抑制作用的影响,为融合BS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于SPF鸡胚7日龄(d)时卵黄囊接种3000 TCID50的ALV自然重组毒FJ15HT0以建立ALV先天性感染的动物模型,感染鸡群随机分为BS处理组与感染对照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空白BS处理组。全部雏鸡出壳1 d和14 d时均以点眼滴鼻的方式接种鸡新城疫病毒(NDV)弱毒苗和以颈部皮下的方式免疫禽流感病毒(AIV)H5亚型灭活苗,免疫同时,两组BS处理组的雏鸡肌肉注射纯化浓缩后的BS 50 μg,两组对照组的全部雏鸡肌肉注射BL21菌液的超声上清纯化液。分别于雏鸡21 d、28 d、35 d和42 d时,采血分离血清检测各项指标,并统计分析BS处理对于先天性感染鸡群和非感染鸡群动物的体重、各组织器官指数、NDV和AIV-H5抗体滴度、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FN-γ)和抗体亚型(IgG1、IgG2)以及实验动物组织ALV gp85和CNTFRα表达量的分析;并对注射融合BS前1 d、注射后1 d、3 d和7 d的SPF鸡法氏囊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1)在鸡群1 d和14 d疫苗接种时,同时接种融合BS,可导致在各次接种BS后的14 d内,即7-28 d期间,垂直BS组鸡群体重与空白菌液组、空白BS组差异不显着(P>0.05),而在此期间,垂直菌液组实验动物体重与空白菌液组、空白BS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证实BS可在一定的时效内缓解由ALV垂直感染导致的生长抑制,同时BS对于健康鸡群未表现出显着的促生长作用。(2)垂直BS组与垂直菌液组实验动物肝脏指数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BS可缓解由ALV感染引发的肝脏肿大。(3)42 d时,垂直BS组NDV抗体滴度极显着高于垂直菌液组实验动物NDV抗体滴度(P<0.01),证实融合BS对ALV感染鸡群的NDV抗体有一定的维持作用。(4)35d和42 d时,融合BS接种可导致健康鸡群血清中AIV-H5抗体滴度显着升高(P<0.05),表明融合BS对健康鸡群AIV-H5抗体有维持作用。(5)融合BS对空白组鸡只血清中IL-2、IFN-γ的影响极显着(P<0.01),对先天感染ALV组鸡只血清中IL-2、IL-4和IFN-γ的影响不显着(P>0.05)。(6)42d时,空白BS组、垂直菌液组与空白菌液组鸡只血清中IgG1/IgG2之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7)转录组分析发现,融合BS涉及了 PPAR、MAPK等信号通路,其中会引起MAPK通路中MAPK11基因的极显着下调(P<0.01)。(8)BS接种可显着降低感染动物胸腺、肾脏及法氏囊组织中gp85表达量(P<0.05),极显着降低法氏囊组织中gp85表达量(P<0.01);在肝脏组织中,空白菌液组CNTFRα表达量是空白BS组CNTFRα表达量的3.7倍;在胸腺组织中,垂直菌液组CNTFRα表达量是垂直BS组CNTFRα表达量的2.58倍。结论:融合BS可时效性提高ALV感染动物的增重效率,提高健康动物针对灭活苗的抗体滴度,增加ALV感染动物针对弱毒苗的抗体峰值维持时间,可抑制多种组织中ALV复制,因此其具备成为饲料添加剂和免疫调节剂的价值。

闫振贵[8](2011)在《不同途径免疫NDV弱毒苗诱导鸡体黏膜和系统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世界养禽业的最重要传染病之一。目前,预防ND虽然有多种有效疫苗,但由于免疫途径和免疫方法不当等原因,致使鸡群发生ND的现象不断发生,对养鸡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一般认为系统免疫在鸡抵抗NDV的感染中发挥主要作用,但在生产实践中却存在着鸡体血清抗体水平高仍然发病的现象,原因何在?有待探索。黏膜免疫是鸡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鸡体的局部免疫及全身免疫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关于NDV弱毒疫苗免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全身系统免疫,而对特异性黏膜免疫的发生规律的研究较少,难以全面揭示NDV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机理。因此,本研究对NDV弱毒苗经不同黏膜途径免疫雏鸡后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局部黏膜特异性抗体和抗体阳性细胞的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鸡SIgA的纯化及其抗病毒活性首先应用硫酸铵盐析和聚乙二醇(PEG)沉淀粗提鸡胆汁中的分泌型IgA(SIgA),再经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和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纯化SIgA,并用SDS-PAGE电泳和琼脂扩散试验检测其纯度和活性,然后采用鸡胚接种试验、鸡胚病毒中和试验和攻毒治疗试验,检测鸡SIgA的抗NDV活性,结果表明,纯化的鸡SIgA终浓度为3.8mg/mL,重链分子量约为67kD,轻链分子量约为28kD;SIgA处理NDV后,能明显降低鸡胚尿囊液中NDV的血凝效价,与血清组差异不显着(P>0.05);鸡SIgA的鸡胚病毒中和指数为6.2,低于免疫血清;另外,用纯化的SIgA治疗攻毒的SPF鸡,其治愈率为46.7%,同样与血清治疗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结果证明鸡SIgA具有一定的中和NDV的能力。2.不同途径免疫NDV弱毒苗诱导鸡体黏膜和系统免疫发生规律的研究通过建立了检测NDV特异性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对7日龄SPF鸡经不同途径免疫NDV弱毒苗后的血清、胆汁、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液中NDV特异性SIgA、IgG和IgM的消长规律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了血清HI抗体滴度。结果表明,点眼滴鼻免疫和饮水免疫鸡的血清、胆汁、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液中均可检测到NDV特异性SIgA、IgG和IgM,其中:IgM在所有样品中检出时间最早,大部分于免疫后第3d检测到,并于第7d达到高峰后迅速下降,是鸡体早期抵抗NDV感染的主要抗体;IgG大部分于免疫后第7d检测到,并于第21d达到高峰,是血清的优势抗体;SIgA大部分于免疫后第7d检测到,并于第28d达到高峰,在胆汁、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液中抗体水平最高,且维持时间最长,是NDV弱毒苗诱导鸡胆汁、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液中抗NDV的主要抗体。各组免疫鸡不仅在诱导部位黏膜分泌液中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SIgA、IgG和IgM,而且在远端黏膜也产生抗体,表明鸡的黏膜免疫类似哺乳动物,也具有共同黏膜免疫的特点。点眼滴鼻免疫诱导的血清HI抗体滴度和特异性SIgA、IgG和IgM抗体水平显着高于饮水免疫,表明点眼滴鼻免疫诱导的系统体液免疫强于饮水免疫。点眼滴鼻免疫在气管洗液和肺洗液诱导产生的特异性SIgA水平显着高于饮水免疫,而饮水免疫在消化道洗液中诱导的特异性SIgA水平又显着高于点眼滴鼻免疫,表明不同免疫途径在各黏膜效应位点诱导的黏膜免疫反应的强度不同,点眼滴鼻免疫在呼吸道引起的黏膜免疫要强于饮水免疫,而饮水免疫在消化道的免疫强度要高于点眼滴鼻免疫。3.不同途径免疫NDV弱毒苗诱导鸡体黏膜和免疫器官中IgA、IgM和IgG阳性细胞变化规律的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优化了各种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免疫器官和局部黏膜IgA、IgM和IgG阳性细胞的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应用该法,对7日龄经不同途径免疫NDV弱毒苗的SPF鸡脾脏、气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扁桃体和直肠中的IgA、IgM和IgG阳性细胞的分布规律和增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IgA、IgM和IgG阳性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被染成深棕黄色,在脾脏中主要分布在边缘区及红髓的髓索中,在气管中主要分布在气管粘膜固有膜内和气管腺之间,在肠管中主要分布在肠绒毛固有层内和肠腺之间。饮水和点眼滴鼻免疫均能诱导鸡脾脏、呼吸道和消化道中产生IgA、IgM和IgG阳性细胞,其中脾脏中IgG阳性细胞数量最多,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中IgA阳性细胞数量最多。在免疫后的第21和28d,肠道黏膜固有层中IgA阳性细胞数量显着多于IgM和IgG阳性细胞。在免疫后第21-28d,点眼滴鼻免疫诱导的脾脏中IgG阳性细胞数量多于饮水免疫,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饮水免疫诱导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黏膜中IgA阳性细胞数量多于点眼滴鼻免疫,但差异不显着(P>0.05)。4.免疫抑制对NDV弱毒苗诱导的鸡体黏膜免疫反应的影响通过摘除法氏囊和注射环磷酰胺(CY)两种方法造成1日龄SPF鸡的免疫抑制,7日龄时用NDV弱毒苗经饮水免疫试验鸡,于免疫后不同时期检测各组鸡免疫器官相对重量,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血清HI抗体滴度,胆汁、气管洗液、十二指肠洗液中NDV特异性SIgA水平以及小肠黏膜固有层中IgA阳性细胞的数量,比较两种免疫抑制方法对系统免疫和黏膜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显着降低血清HI抗体滴度,引起严重的系统体液免疫抑制,其中CY的抑制作用更强;两种方法亦能显着降低胆汁、气管洗液和十二指肠洗液中NDV特异性SIgA抗体水平和小肠黏膜固有层中IgA阳性细胞的数量,特别在免疫后前3周以内抑制作用最明显,从而也引起较严重的局部黏膜免疫反应抑制;另外,NDV强毒攻毒试验表明局部黏膜免疫在抵抗NDV感染中发挥了一定的保护作用。5.免疫增强剂对NDV弱毒苗诱导的鸡体黏膜免疫反应的影响将NDV弱毒苗分别与CpG ODN、黄芪多糖(APS)、左旋咪唑(LMS)混合,并经点眼滴鼻免疫14日龄雏鸡,通过检测免疫后各组鸡的血清HI抗体滴度、局部分泌液中的特异性SIgA抗体水平,评价3种免疫增强剂对NDV弱毒苗引起的黏膜和系统体液免疫反应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在免疫后第3、4周,3种免疫增强剂均能提高血清HI抗体滴度,其中LMS的免疫增强作用强于CpG ODN和APS;3种免疫增强剂亦均能提高气管洗液、十二指肠洗液、胆汁中NDV特异性SIgA抗体水平,其中CpG ODN序列的免疫增强作用强于APS和LMS;以上试验结果充分证明了3种免疫增强剂不仅能增强NDV弱毒苗引起的系统体液免疫应答,而且也能较显着增强黏膜免疫应答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从鸡的局部体液IgG、IgM和SIgA抗体水平的消长规律、局部黏膜组织IgM、IgG和IgA抗体阳性细胞增殖规律,揭示了NDV弱毒苗经不同黏膜途径免疫鸡后各黏膜部位的黏膜反应特点及差异性,为深入研究鸡的黏膜免疫反应特点和ND的疫苗防疫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ND的科学防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吴异健[9](2010)在《两种中药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有部分中药多糖被临床应用于免疫抑制畜禽的免疫调节,但目前对传染病引起的畜禽免疫抑制和中药多糖免疫调节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已有研究表明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引起雏番鸭免疫抑制。本研究通过建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进行了猴头菇多糖(HPS)和黄芪多糖()对MDRV感染导致免疫抑制雏番鸭的免疫调节试验,并分析HPS和APS对试验番鸭血清中部分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和激素,以及脾脏组织IL-2和IL-6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MDRV引起免疫抑制和HPS、APS免疫调节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参照GenBank已发表的相关物种的肌动蛋白(β-actin)、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三对特异性引物。从刀豆素(ConA)诱导的35日龄番鸭脾脏组织中,克隆了番鸭β-actin(Mdp-actin)、番鸭IL-2(MdIL-2)和番鸭IL-6(MdIL-6)的基因片段,并经测序验证。结果表明Mdp-actin、MdIL-2和MdIL-6的大小分别为786 bp、423 bp、322 bp,与引物设计时的目的片段大小一致。Mdβ-actin核酸序列与绿头鸭β-actin核酸序列(EF667345)的同源率为98.7%,与原鸡(L08165)的同源率为97.3%;MdIL-2核酸序列与番鸭IL-2核酸序列(AY193713)的同源率100%,与绿头鸭(AF294323)同源率为98.35%;MdIL-6核酸序列与绿头鸭IL-6核酸序列(AB191038)的同源性率99.7%。2.应用MDRV-YB4分离株以2000TCID50的病毒量人工感染雏番鸭,3天后,人工感染雏番鸭与未接种MDRV健康试验番鸭以2:5的比例,将前者加入后者中进行同居感染,能引起后者典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的发病过程、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为探讨HPS和APS对MDRV感染引起免疫抑制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以及进一步阐明MDRV引起感染雏番鸭免疫抑制机制建立了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3.利用建立的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以不同浓度的HPS和APS分别经饮水给药方式对MDRV感染试验雏番鸭进行预防保护试验。结果显示HPS和APS分别以0.2g/L和0.6g/L浓度自由饮水口服均对MDRV感染试验雏番鸭有较好预防保护效果。4.将2日龄试验番鸭随机分为人工感染MDRV组(AIG)、空白对照组(NCG)、同居感染对照组(CICG)、猴头菇多糖对照组(HCG)、猴头菇多糖预防组(HPG)、黄芪多糖对照组(ACG)和黄芪多糖预防组(APG),其中CICG、HPG、APG按建立的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用AIG进行同居感染;随机分组后,HCG和HPG试验番鸭用HPS以0.2g/L浓度自由饮水,ACG和APG试验番鸭用APS以0.6g/L浓度自由饮水,对MDRV同居感染雏番鸭和MDRV人工感染发病番鸭进行防治的效果观察。结果表明:与CICG比较,HPG和APG试验番鸭发病死亡率分别为12%和4%,显着低于CICG死亡率24%,HPG和APG试验番鸭感染MDRV发病临床症状较缓和,剖检病变轻,尤为试验后期,APG试验番鸭剖检未见明显的MDRV感染病变。5.采用放免检测方法(RIA)测定试验番鸭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GC)、生长激素(GH)和p-内啡肽(p-EP)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1)MDRV感染抑制试验番鸭机体分泌IL-1、IL-2、IL-4、IL-6、GH、ACTH,引起免疫应答即下降或停止;促进感染中后期试验番鸭机体分泌GC,导致免疫抑制;而试验番鸭血清p-EP水平波动较大,与其受应激的大小呈一定负相关联。(2)猴头菇多糖(HPS)和黄芪多糖(APS)能促进试验番鸭机体分泌IL-1、IL-2和IL-4,维持血清IL-6、ACTH、β-EP含量相对稳定;有效调节MDRV感染番鸭GC水平,并维持在正常值范围;促进MDRV感染导致GH水平低下的番鸭机体产生GH,维持健康试验番鸭血清GH水平相对稳定。试验结果也显示APS免疫调节作用优于HPS。6.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以β-actin mRNA为内参基因,检测试验番鸭脾脏组织中IL-2mRNA和IL-6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MDRV感染引起试验番鸭脾脏组织中IL-2 mRNA和IL-6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与MDRV感染引起试验番鸭Th细胞的凋亡有关。(2)猴头菇多糖(HPS)和黄芪多糖(APS)有助于MDRV感染番鸭脾脏IL-2mRNA和IL-6 mRNA稳定表达,可调节试验健康番鸭IL-6 mRNA水平相对稳定。7.利用上述已扩增的MdIL-2基因开放阅读框(ORF) cDNA序列,经克隆筛选和测序后,构建出重组质粒pGEX6p-1/MdIL-2,转化大肠杆菌DH5α,并用IPTG于37℃诱导培养获得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表达的MdIL-2。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40 kD。研究结果揭示:①MDRV感染抑制雏番鸭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分泌IL-1、IL-2、IL-4、IL-6、GH、ACTH,促进GC分泌,导致免疫抑制。②APS和HPS通过能促进MDRV感染番鸭分泌IL-1、IL-2和IL-4,抑制细胞凋亡;维持血清IL-6、ACTH、β-EP含量相对稳定;抑制MDRV感染番鸭GC急剧升高,调节番鸭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达到稳定状态,促进MDRV免疫抑制番鸭康复。本研究结果可为HPS和APS对番鸭呼肠呼病毒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邵启文[10](2019)在《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佐剂的筛选及免疫持续期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常引起家禽发生多种肠道外疾病如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蜂窝织炎及败血症,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给养禽业带来严重损失。以本实验室构建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E516△lpxL△lpxM(O1)、E058△lpxL△lpxM(O2)、E522△lpxL△lpxM(078)株作为制苗菌株等比例混合,分别辅以白油佐剂道达尔170、白油佐剂Marc52和铝胶佐剂研制了相应三价灭活疫苗,并对三种佐剂疫苗进行了安全性和免疫效力比较试验,以确定合适的疫苗佐剂。疫苗佐剂确定后,对该三价疫苗的免疫持续期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三种不同佐剂疫苗的安全性比较利用制备的三种不同佐剂灭活疫苗,分别以单剂量0.5 mL/羽和双倍剂量1.0 mL/羽接种14日龄SPF鸡进行安全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注射白油佐剂灭活疫苗组的鸡,以单剂量0.5 mL/羽免疫,接种疫苗后12-24 h,部分鸡出现短时精神沉郁,之后无任何不良反应:以双倍剂量1 mL/羽免疫时,接种疫苗后5-8 h试验鸡出现精神不佳,24 h内恢复正常,由于双倍剂量组免疫剂量较大,部分试验鸡注射部位出现0.1-1.2 cm大小不等的结节,但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免疫一周注射部位结节逐渐消失,生长状况良好。注射铝胶佐剂灭活疫苗组的鸡,在整个观察期内饮食和精神状态均正常,注射部位亦未见异常。以上结果说明我们所研制的油佐剂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2、三种不同佐剂疫苗的免疫效力试验以三种不同佐剂疫苗对14日龄SPF鸡进行免疫,42日龄时分别以亲本株E516(O1)、E058(02)和E522(078)攻毒,进行免疫保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白油佐剂道达尔170疫苗组攻毒后保护比均为7/10,白油佐剂Marc52疫苗组攻毒后保护比分别为5/10、5/10和7/10,铝胶佐剂疫苗组攻毒后保护比分别为3/10、3/10和5/10,攻毒对照组攻毒后死亡比均为10/1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铝胶佐剂疫苗对同源野生株攻毒鸡的免疫保护效果差,白油佐剂道达尔170和白油佐剂Marc52疫苗尤其是前者对同源野生株攻毒鸡可以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综合安全性试验和免疫保护试验,我们确定白油佐剂道达尔170佐剂作为研制疫苗的佐剂。3、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期试验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对14日龄SPF鸡进行免疫,分别在免疫后第30 d、第60 d和第90 d进行亲本株攻毒试验,对保护效力、特异性抗体水平及组织病理变化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后第30 d、第60 d和第90 d攻毒,试验鸡均得到不同程度较好保护。由于成年鸡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敏感性降低,90日龄试验鸡攻毒对照组死亡比减少属于正常现象。白羽肉鸡的生长周期一般在9周以内,该疫苗应用在白羽肉鸡上,一次性免疫即可得到有效的保护。综合多因素考虑,我们暂定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期为3个月。

二、先期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诱导的免疫对雏鸡实验性大肠杆菌病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期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诱导的免疫对雏鸡实验性大肠杆菌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细胞活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引言
    1 IBDV的发现
    2 IBDV的流行病学及其致病性
    3 IBDV致病型及其变化
    4 综合防制措施
    5 IBD的疫苗防制及免疫程序研究进展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试验一 IBDV细胞苗的制备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试验二疫苗安全与效力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试验三对比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试验四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mDV疫苗的制备
    2 疫苗安全与效力试验
    3 对比试验
    4 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的影响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南五味子多糖提取及其对雏鸡免疫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植物多糖的研究概述
        1 植物多糖的提取及纯化
        1.1 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
        1.2 植物多糖的纯化方法
        2 多糖纯度的检测
        3 多糖含量的测定
        4 多糖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 多糖相对分子量测定
        6 多糖分子结构测定
        6.1 化学分析法
        6.2 物理分析法
        6.3 生物学分析方法
    第2章 植物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1 多糖对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2 多糖对巨噬细胞(macrophage, Mφ)的影响
        3 多糖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4 多糖对 NK 细胞和 LAK 细胞的影响
        5 多糖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6 多糖对抗体生成的影响
        7 多糖对补体系统的影响
        8 多糖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9 多糖对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3章 五味子多糖研究进展
        1 五味子多糖(SCP)的制备及含量检测方法
        1.1 SCP 的提取方法
        1.2 SCP 纯化方法
        1.3 SCP 含量检测方法
        2 五味子多糖的分级及结构分析
        2.1 SCP 的分级
        2.2 SCP 的结构分析
        3 SCP 的药理活性
        3.1 保肝作用
        3.2 抗衰老作用
        3.3 抗肿瘤作用
        3.4 调节免疫的作用
        3.5 其他
    第4章 南五味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1 南五味子属植物中木脂素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1.1 南五味子属植物中木脂素类化合物
        1.2 南五味子属植物中木脂素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2 南五味子属植物中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2.1 南五味子属植物中分离到的三萜类化合物
        2.2 南五味子属植物中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3 南五味子属植物挥发油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4 南五味子属植物水溶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总体研究思路
第二篇 实验部分
    第1章 南五味子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蒽酮-硫酸比色法检测的条件
        2.2 单因素筛选 KPS 提取条件
        2.3 响应面法优化 KPS 提取工艺参数
        3 讨论
        3.1 多糖含量的检测方法
        3.2 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的标糖溶液
        3.3 单因素筛选 KPS 的提取条件
        3.4 RSA 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
        3.5 药材的预处理
        4 本章小结
    第2章 南五味子多糖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口服 KPS 粗品对雏鸡免疫活性的影响
        2.2 皮下注射 KPS 粗品对雏鸡免疫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KPS 粗品对雏鸡白细胞的影响
        3.2 KPS 粗品对雏鸡红细胞的影响
        3.3 KPS 粗品对雏鸡免疫器官的影响
        3.4 KPS 粗品对雏鸡体液免疫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五味子免疫活性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碱性铜-磷钼酸试剂比色法测定还原糖
        2.2 蛋白质含量测定标准曲线
        2.3 糖醛酸含量测定标准曲线
        2.4 KPS 脱蛋白方法筛选
        2.5 KPS 脱色方法筛选
        2.6 KPS 乙醇分级
        2.7 其他成分分析结果
        2.8 KPS 各级分 Sephadex G-25 柱洗脱分离
        2.9 纯度检测
        2.10 KPS 单糖组成
        3 讨论
        3.1 KPS 脱蛋白方法
        3.2 KPS 脱色工艺
        3.3 多糖分级
        3.4 KPS 五级分的分离纯化
        3.5 KPS 各级多糖的单糖组成
        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五味子多糖免疫活性组分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KPS 各组分对雏鸡 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2 KPS 各组分对雏鸡 B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3 KPS 各组分对雏鸡腹腔巨噬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4 KPS 各组分对淋巴细胞分泌 IL-2 的影响
        2.5 KPS 各组分对 T 淋巴细胞分泌 IFN-γ的影响
        2.6 KPS 各组分对巨噬细胞分泌 TNF-α的影响
        2.7 KPS 对巨噬细胞分泌 NO 的影响
        3 讨论
        3.1 KPS 各组分对 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2 KPS 各组分对 B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3 KPS 各组分对巨噬细胞(Mφ)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4 KPS 各组分对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5章 KPSⅢ的临床增强雏鸡免疫及促生长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各试验组雏鸡生长情况
        2.2 各试验组雏鸡采食量和料重比情况
        2.3 各试验组雏鸡的健康状况
        2.4 各实验组对实验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2.5 雏鸡血清ND 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
        2.6 雏鸡血清中IBD 抗体的阳性率
        2.7 雏鸡血清中IBDV 抗体效价动态变化
        2.8 KPSⅢ对实验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 讨论
        3.1 KPSⅢ促进雏鸡生长
        3.2 KPSⅢ促进雏鸡血清中ND 抗体效价的产生
        3.3 KPSⅢ促进雏鸡血清中IBD 抗体效价的产生
        3.4 KPSⅢ促进雏鸡免疫器官指数升高
        4 本章小结
    第6章 KPSⅢ对雏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患病雏鸡细菌学检查
        2.2 制备大肠杆菌疾病模型的最佳方案
        2.3 KPSⅢ的抑菌作用
        2.4 KPSⅢ对人工感染雏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效果
        2.5 KPSⅢ治疗人工感染雏鸡大肠杆菌病的效果
        3 讨论
        3.1 雏鸡大肠杆菌病病理模型的建立
        3.2 KPSⅢ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
        3.3 KPSⅢ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
        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读博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与J-亚群白血病病毒的致病性及其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1 REV研究进展
        1.1 病原学
        1.2 流行病学特点
        1.3 REV的致病性研究
        1.4 REV感染的鉴别诊断
        1.5 REV感染的预防控制
    2 ALV-J研究进展
        2.1 病原学
        2.2 流行病学特点
        2.3 ALV-J的致病性研究
        2.4 ALV-J的鉴别诊断
        2.5 ALV-J的预防初探
    3 本研究的意义
研究内容
    第一章 REV对雏鸡雏鸭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 不同来源REV毒株对1日龄SPF鸡的致病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SPF鸡和SPF动物设施
        1.2 REV毒株来源
        1.3 人工感染方法
        1.4 NDV和AIV灭活疫苗的免疫和HI抗体滴度的测定
        1.5 REV感染影响免疫器官发育的比较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REV株感染1日龄SPF鸡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不同REV株感染对ND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2.3 不同REV株感染对H5-AI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2.4 不同株REV感染对H9-AI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2.5 不同株REV感染后5w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 讨论
        (二) 不同剂量REV-C99株感染1日龄SPF鸡对灭活疫苗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的来源
        1.2 实验动物
        1.3 REV-C99株人工感染方法
        1.4 NDV和AIV灭活疫苗的免疫和免疫反应的测定
        1.5 IBDV疫苗的免疫及抗体测定
        1.6 免疫器官指数检测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剂量REV-C99株感染对SPF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不同剂量REV-C99株感染对ND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2.3 不同剂量REV-C99株感染对H9-AI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2.4 不同剂量REV-C99株感染对H5-AI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2.5 不同剂量REV-C99株感染对SPF鸡中枢免疫器官的影响
        2.6 不同剂量REV-C99株感染对IBDV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
        3 讨论
        (三) 不同日龄SPF鸡感染REV-C99株对NDV与AIV灭活疫苗免疫反应抑制作用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
        1.2 实验设计
        1.3 NDV和AIV灭活疫苗的免疫和免疫反应的测定
        1.4 REV-C99株感染对体重的影响
        2 结果
        2.1 REV-C99株感染不同日龄SPF鸡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REV-C99株感染不同日龄SPF鸡对ND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2.3 REV-C99株感染不同日龄SPF鸡对H9-AI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2.4 REV-C99株感染不同日龄SPF鸡对H5-AI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抑制作用
        2.5 REV-C99株感染对H5-AIV和NDV灭活疫苗免疫后HI抗体滴度抑制作用的比较
        3 讨论
        (四) REV感染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保护性免疫的干扰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
        1.2 试验鸡
        1.3 试验设计
        1.4 HI抗体滴度的检测与差异显着性分析
        1.5 人工攻毒8日龄内死亡鸡的HI抗体滴度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以及死亡的差异显着性比较
        2 结果
        2.1 REV感染对NDV与H5-AIV的HI抗体滴度影响的比较
        2.2 不同剂量REV-C99株感染不同日龄SPF鸡对H5-AIV灭活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
        2.3 REV-C99株感染对H5N2-AIV灭活疫苗保护性免疫的抑制作用
        2.4 H5的HI抗体滴度与人工攻毒HPAI H5N1后的死亡率的相关性比较
        2.5 H5N1人工攻毒后HI抗体滴度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比较
        3 讨论
        (五) 不同来源REV对雏鸭的免疫抑制和致肿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病毒来源
        1.3 REV人工攻毒
        1.4 NDV和AIV灭活疫苗的免疫和免疫反应的测定
        1.5 REV-C99、HA9901、SD9901株感染对体重的影响
        1.6 REV-C99、HA9901株感染商品代肉鸭对肝脏、脾脏与法氏囊指数的影响
        1.7 病理学检测
        2 结果
        2.1 REV-C99、HA9901、SD9901株感染对商品代肉鸭生长抑制作用的比较
        2.2 REV-C99、HA9901、SD9901株感染对商品代肉鸭造成的免疫抑制作用的比较
        2.3 REV-C99、HA9901株感染对商品代肉鸭肝脏、脾脏与法氏囊指数的比较
        2.4 REV-C99、HA9901株感染对商品代肉鸭的致死率及致肿瘤率
        2.5 REV-C99、HA9901株感染对商品代肉鸭的病理组织学检测
        3 讨论
    第二章 不同来源的ALV-J感染对SPF鸡免疫反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来源
        1.2 实验设计
        1.3 对NDV和AIV灭活疫苗的免疫和免疫反应的测定
        1.4 不同ALV-J毒株感染对体重的影响
        2 结果
        2.1 不同ALV-J毒株感染1日龄SPF鸡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不同ALV-J毒株感染1日龄SPF鸡对ND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的影响
        2.3 不同ALV-J毒株感染1日龄SPF鸡对H5-AI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的影响
        2.4 不同ALV-J毒株感染1日龄SPF鸡对H9-AI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REV与ALV-J共感染在致病性上的协同作用
        (一) REV与ALV-J共感染对1日龄SPF鸡致病性的协同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
        1.2 实验设计
        1.3 NDV和AIV灭活疫苗的免疫和免疫反应的测定
        2 结果
        2.1 REV和ALV-J共感染1日龄SPF鸡在生长抑制上的协同作用
        2.2 REV和ALV-J共感染1日龄SPF鸡后的死亡率比较
        2.3 REV和ALV-J共感染1日龄SPF鸡显着增强对ND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应答的抑制作用
        2.4 REV和ALV-J共感染1日龄SPF鸡显着增强对H5-AIV抗体应答的抑制作用
        2.5 REV和ALV-J共感染1日龄SPF鸡显着增强对H9-AIV抗体应答的抑制作用
        3 讨论
        (二) REV与ALV-J共感染对商品代肉鸡致病性的协同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来源
        1.2 实验设计
        1.3 NDV和AIV灭活疫苗的免疫和免疫反应的测定
        1.4 REV与ALV-J单一感染及共感染对中枢器官造成的免疫抑制
        1.5 REV与ALV-J单一感染及共感染对大肠杆菌病发生率的影响
        2 结果
        2.1 REV和ALV-J共感染1日龄肉鸡在在生长抑制上的协同作用
        2.2 REV和ALV-J共感染1日龄肉鸡对多种疫苗免疫后抗体应答的抑制作用
        2.3 REV和ALV-J共感染1日龄肉鸡对中枢免疫器官的影响
        2.4 REV和ALV-J共感染1日龄肉鸡后大肠杆菌病并发率与致死率
        3 讨论
    第四章 REV与ALV-J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 REV与ALV-J在中国鸡群中垂直感染及其共感染的普遍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检测试剂
        1.3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4 病理学检测
        1.5 禽痘病毒野毒株(FPV)中REV04-FP的分离与鉴定
        2 结果
        2.1 黄羽肉鸡肿瘤病料中REV感染状态
        2.2 黄羽肉鸡肿瘤病料中ALV-J感染状态
        2.3 病料及种蛋中REV与ALV-J共感染状态
        2.4 鸡群中REV与ALV-J的垂直传播
        2.5 禽痘病毒野毒株(FPV)中REV04-FP的分离与鉴定
        2.6 广东某黄羽肉鸡父母代鸡场的血清检测结果
        3 讨论
        (二) 中国黄羽肉鸡群中REV分离株env基因遗传系谱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1.1 REV病毒来源
        1.2 检测试剂
        1.3 REV鸡胚毒和肿瘤病料中REV的分离和检测
        1.4 IFA检测
        1.5 REV囊膜糖蛋白基因序列的PCR扩增
        1.6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与连接
        1.7 感受态细菌的制备
        1.8 连接产物的转化
        1.9 阳性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1.10 序列测定
        2 结果
        2.1 各REV毒株IFA检测
        2.2 各REV毒株env基因的PCR扩增
        2.3 各REV毒株LTR序列的PCR扩增
        2.4 各REV毒株env基因PCR扩增产物的克隆鉴定
        2.5 广东源REV毒株全长env基因约1800bp序列比较
        2.6 各REV毒株env基因的系统进化树
        2.7 REV毒株LTR 260bp的系统进化树
        2.8 各REV毒株全长env基因及401bp的同源性比较
        2.9 5个REV分离株LTR序列260bp的同源性比较
        3 讨论
        (三) 中国地方品系三黄鸡感染ALV-J的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鸡场的肿瘤病发生情况及病料的收集
        1.2 ELISA检测ALV-J和REV抗体
        1.3 病毒分离与鉴定
        1.4 ALV-J糖蛋白基因gp85和gp37的扩增与序列分析
        2 结果
        2.1 病理组织检测结果
        2.2 肿瘤样品中ALV-J的检出率
        2.3 ALV-J的垂直传播以及与REV的共感染
        2.4 ALV-J的血清学调查
        2.5 ALV-J中国地方品系三黄鸡分离株的糖蛋白gp85和gp37基因的系统进化树
        3 讨论
    第五章 REV和ALV-J诱发肿瘤与马立克氏病肿瘤的病理形态学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SPF鸡
        1.2 制作病理切片的实验材料
        1.3 病理组织切片的的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学观察
        2.2 病理切片的H·E染色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REV与ALV-J的预防控制
        (一) REV弱毒疫苗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种
        1.2 疫苗病毒的繁殖
        1.3 试验用鸡和鸡胚来源
        1.4 中试产品的稳定性(保存期)检验
        1.5 对鸡胚的致病性
        1.6 安全检验
        1.7 免疫剂量的确定
        1.8 效力检验方法
        1.9 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
        1.10 REV苗免疫种鸡后对垂直感染的预防作用
        1.11 REV疫苗毒REV-C99-p30回鸡连传6代后对18周龄SPF鸡的致病性
        1.12 疫苗用种毒(REV-C99-p30)和原始种毒(REV-C99-p3)在不同日龄SPF鸡的横向感染
        1.13 REV抗血清免疫效果
        1.14 REV疫苗毒(REV-C99-p30)对3种哺乳动物细胞的致病性
        2 结果
        2.1 三批产品的稳定性(保存期)试验报告
        2.2 REV弱毒疫苗对鸡胚的致病性
        2.3 REV弱毒疫苗在SPF鸡和商品代蛋鸡免疫效果
        2.4 母源抗体在AA肉鸡和海兰褐蛋鸡的消长规律
        2.5 REV冻干苗预防垂直感染作用
        2.6 REV疫苗毒REV-C99-p30在SPF鸡连续传代对开产前SPF鸡的致病性
        2.7 SPF鸡感染REV后的横向传播
        2.8 REV抗血清免疫效果
        2.9 REV疫苗毒(REV-C99-p30)对3种哺乳动物细胞的致病性
        3 讨论
        (二) 肉用型种鸡接种REV疫苗后母源抗体对雏鸡的保护性免疫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
        1.2 实验设计
        1.3 NDV和AIV灭活疫苗的免疫和免疫反应的测定
        1.4 REV感染对体重的影响
        1.5 血清中REV抗体的检测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EV致弱毒接种种鸡后的抗体反应
        2.2 REV感染对肉鸡增重的影响
        2.3 REV感染对NDV灭活疫苗免疫后HI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2.4 REV感染对H9-AIV灭活疫苗免疫后HI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2.5 REV感染对H5-AIV灭活疫苗免疫后HI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3 讨论
        (三) 蛋用型种鸡免疫REV疫苗后母源抗体对同源及异源REV诱发免疫抑制的预防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
        1.2 试验设计
        1.3 AIV灭活疫苗的免疫和免疫反应的测定
        1.4 REV感染对体重的影响
        1.5 血清中REV抗体的检测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REV细胞适应毒接种种鸡后的抗体反应
        2.2 母源抗体对同源REV的抗感染作用
        2.3 母源抗体对异源REV的抗感染作用
        3 讨论
        (四) ALV-J弱毒疫苗研制的可行性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SPF鸡
        1.2 ALV-J毒株
        1.3 三个ALV-J株在42日龄SPF鸡的免疫效果及阳性血清的制备
        1.4 来自广东黄羽肉鸡的GD0510A在18周龄种鸡的免疫效果
        1.5 ALV-J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
        1.6 ELISA检测
        2 结果
        2.1 三个ALV-J株在42日龄SPF鸡的免疫效果
        2.2 广东ALV-J分离株对18周龄种鸡的免疫原性
        2.3 ALV-J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
        3 讨论
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或起草)论文

(5)ND-IBD二联灭活苗对种母鸡的免疫效果及IBDV强弱毒株鉴别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IBD研究进展
        1.1 IBD流行病学特点
        1.2 IBD病原学特征
        1.3 IBDV基因组结构与VP2蛋白
        1.4 IBDV毒株
        1.5 IBDV的诊断
        1.6 IBD的防治
    2 ND研究进展
        2.1 ND流行病学特点
        2.2 ND病原学特征
        2.3 ND的诊断
        2.4 ND的防制
    3 ND和IBD疫苗的研究进展
        3.1 IBD疫苗研究进展
        3.2 ND疫苗研究进展
        3.3 疫苗的基本要求
        3.4 免疫失败的原因
    4 疫苗免疫监测方法
    5 PCR-RFLP研究进展
        5.1 PCR-RFLP的基本原理
        5.2 PCR-RFLP技术的应用
    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ND-IBD二联灭活苗对100日龄种母鸡的免疫效果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免前抗体水平检测
        2.2.1 HA试验(微量法)
        2.2.2 HI试验(微量法)
        2.2.3 TCVN(固定病毒稀释血清)
        2.3 免后抗体水平检测
        2.4 种蛋的收集
        2.5 子代雏鸡抗体水平检测
        2.6 攻毒保护试验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ND-IBD二联灭活苗对种母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3.2 ND-IBD二联灭活苗对种母鸡IBD抗体水平的影响
        3.3 四批次孵化雏鸡ND抗体水平的分析
        3.4 四批次孵化雏鸡IBD抗体水平的分析
        3.5 攻毒保护结果
        3.6 中和试验中DF-1细胞病变观察
    4 讨论
第三章 ND和IBD卵黄抗体与子代血清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氯仿法提取卵黄抗体
        2.3 HI试验和ELISA试验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的比对
    3 结果分析
        3.1 种蛋ND卵黄抗体与子代血清抗体水平几何均值
        3.2 种蛋IBD卵黄抗体与子代血清抗体水平几何均值
        3.3 免疫组种蛋ND卵黄抗体与子代血清ND抗体水平相关性分析
        3.4 免疫组种蛋IBD卵黄抗体与子代血清抗体水平相关性分析
        3.5 血清抗体水平与卵黄抗体水平比对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IBDV强弱毒株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 病毒RNA提取
        2.3 RT-PCR以及PCR扩增
        2.4 PCR产物测序
        2.5 琼脂糖凝胶回收目的基因
        2.6 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PstI进行酶切
        2.7 特异性试验
        2.8 敏感性试验
        2.9 重复性试验
        2.10 病料检测
    3 结果分析
        3.1 BC6-85和B87 VP2基因的RT-PCR扩增结果
        3.2 BC6-85和B87酶切结果
        3.3 特异性试验结果
        3.4 敏感性试验结果
        3.5 重复性试验结果
        3.6 病料PCR-RFLP检测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转移因子增强犬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免疫佐剂研究概况
        1.1 免疫佐剂类型及作用机理研究
        1.1.1 免疫佐剂的类型
        1.1.2 佐剂活性及作用机理
        1.1.2.1 佐剂活性
        1.1.2.2 佐剂作用方式
        1.1.2.3 佐剂作用机理
        1.2 部分类型免疫佐剂的研究概述
        1.2.1 盐类佐剂
        1.2.2 油乳佐剂
        1.2.3 微生物及微生物来源的佐剂
        1.2.4 脂质体作为佐剂
        1.2.5 蜂胶的佐剂作用
        1.2.6 植物来源的佐剂
        1.2.7 中药免疫佐剂
        1.2.8 人工合成佐剂
        1.2.9 微量元素、维生素佐剂
        1.2.10 细胞因子类免疫佐剂
        1.2.11 其他类型的免疫佐剂
        1.3 免疫佐剂的副作用和适应症
        1.3.1 免疫佐剂的副作用
        1.3.2 免疫佐剂的适应症
        1.4 免疫佐剂的临床应用前景
    第二章 转移因子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1 TF 研究简史
        2.2 TF 研究现状
        2.2.1 TF 的种类
        2.2.2 TF 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2.2.1 TF 的抗原特异性
        2.2.2.2 TF 是非抗原物质
        2.2.2.3 TF 的免疫学特性
        2.2.2.4 TF 转移细胞免疫能力和种属差异
        2.2.2.5 TF 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
        2.2.3 TF 的理化特性
        2.2.4 TF 的制备方法
        2.2.4.1 TF 的原料来源和供体的选择
        2.2.4.2 TF 制备方法
        2.2.5 TF 的质量标准
        2.2.6 TF 的活性测定
        2.2.6.1 TF 活性体内测定法
        2.2.6.2 TF 活性体外测定法
        2.2.7 TF 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2.2.7.1 TF 的功能
        2.2.7.2 TF 的作用机制
        2.2.8 TF 的剂型
        2.2.9 TF 的用量和用法研究
        2.2.10 TF 的适应症
        2.2.10.1 TF 在人医临床上的应用
        2.2.10.2 TF 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2.2.11 TF 的副作用
        2.3 TF 在兽医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2.3.1 不同动物TF 免疫活性研究
        2.3.1.1 猪TF 免疫活性的研究
        2.3.1.2 鸡TF 免疫活性的研究
        2.3.1.3 牛TF 免疫活性的研究
        2.3.1.4 其他动物TF 免疫活性的研究
        2.3.2 不同动物TF 在疾病防治方面的研究
        2.3.2.1 TF 在猪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2.3.2.2 TF 在家禽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2.3.2.3 TF 在牛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2.3.2.4 TF 在其他动物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2.4 动物TF 在兽医领域研究前景
    第三章 犬病毒病免疫防治研究进展
        3.1 犬机体免疫研究
        3.1.1 犬机体免疫功能特点
        3.1.2 新生幼犬的被动免疫特点
        3.2 3 种常见的犬病毒病免疫防治研究
        3.2.1 犬瘟热免疫预防研究
        3.2.1.1 流行病学
        3.2.1.2 发病机理
        3.2.1.3 机体免疫
        3.2.2 犬细小病毒病免疫预防研究
        3.2.2.1 流行病学
        3.2.2.2 发病机理
        3.2.2.3 机体免疫
        3.2.3 犬传染性肝炎免疫预防研究
        3.2.3.1 流行病学
        3.2.3.2 发病机理
        3.2.3.3 机体免疫
        3.3 犬病毒病免疫预防失败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3.3.1 免疫预防失败原因分析
        3.3.1.1 年龄因素
        3.3.1.2 遗传因素
        3.3.1.3 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
        3.3.1.4 潜在性感染
        3.3.1.5 诱发感染的影响
        3.3.1.6 多联苗的使用
        3.3.1.7 异毒株的出现
        3.3.1.8 药物因素
        3.3.1.9 免疫次数不够或免疫剂量不足
        3.3.1.10 免疫注射的时间间隔不当
        3.3.1.11 营养条件的影响
        3.3.1.12 其他因素
        3.3.2 免疫失败应对策略
    第四章 免疫增强剂在犬病毒病防治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4.1 免疫增强剂在犬病防治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4.2 免疫增强剂在犬病防治研究及应用方面的依据
试验研究
    第五章 猪、犬脾TF 的提取及理化性质和部分生物学特性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试验材料
        5.1.1.2 试验动物
        5.1.1.3 主要试验试剂
        5.1.1.4 主要仪器设备
        5.1.2 方法
        5.1.2.1 猪、犬脾TF 的提取方法
        5.1.2.2 猪、犬脾TF 理化性质分析内容及方法
        5.1.2.3 猪、犬脾TF 生物学特性检验内容及方法
        5.1.2.4 猪、犬脾TF 活性分析内容及方法
        5.2 结果
        5.2.1 理化性质
        5.2.1.1 性状
        5.2.1.2 化学分析结果
        5.2.1.3 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5.2.1.4 透析液有关成分含量
        5.2.1.5 氨基酸组分测定结果
        5.2.2 生物学特性检验
        5.2.2.1 无菌检验
        5.2.2.2 安全试验
        5.2.2.3 过敏试验
        5.2.2.4 热原试验
        5.2.2.5 抗原性检验
        5.2.3 活性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TF 对犬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1.1 试验动物
        6.1.1.2 试验试剂
        6.1.1.3 主要溶液
        6.1.1.4 主要仪器设备
        6.1.2 方法
        6.1.2.1 犬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
        6.1.2.2 不同浓度的PHA-P、Con A、LPS 对犬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6.1.2.3 TF 对犬淋巴细胞转化增殖的影响测定
        6.2 结果
        6.2.1 不同浓度的PHA-P、Con A、LPS 对犬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6.2.1.1 不同浓度的PHA-P 对犬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6.2.1.2 不同浓度的ConA 对犬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6.2.1.3 不同浓度的LPS 对犬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6.2.2 TF 对犬淋巴细胞转化增殖的影响
        6.2.2.1 TF 对正常犬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6.2.2.2 体内注射猪TF 后不同因素对犬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TF 对犬外周血T 细胞亚群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1.1 试验动物
        7.1.1.2 试验试剂
        7.1.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7.1.1.4 主要仪器设备
        7.1.2 方法
        7.1.2.1 动物试验
        7.1.2.2 直接标记法测定T 细胞亚群
        7.1.2.3 淋巴细胞数测定
        7.2 结果
        7.2.1 注射TF 后犬的T 细胞数量测定结果
        7.2.2 注射TF 后犬的T 细胞亚群测定结果
        7.2.2.1 注射猪TF 后犬的T 细胞亚群变化测定结果
        7.2.2.2 注射犬TF 后犬的T 细胞亚群变化测定结果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TF 对几种调控犬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1.1 试验动物
        8.1.1.2 试验试剂
        8.1.1.3 主要溶液
        8.1.1.4 主要仪器设备
        8.1.2 方法
        8.1.2.1 注射TF
        8.1.2.2 淋巴细胞培养
        8.1.2.3 细胞因子的测定
        8.1.2.4 细胞因子含量的计算
        8.2 结果
        8.2.1 注射TF 后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上清中IFN-γ含量的变化
        8.2.1.1 IFN-γ的标准曲线
        8.2.1.2 淋巴细胞上清中IFN-γ的含量
        8.2.2 注射TF 后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上清中IL-2 含量的变化
        8.2.2.1 IL-2 的标准曲线
        8.2.2.2 淋巴细胞上清中IL-2 的含量
        8.2.3 注射TF 后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上清中IL-12 含量的变化
        8.2.3.1 IL-12 的标准曲线
        8.2.3.2 犬淋巴细胞上清中IL-12 的含量
        8.2.4 注射TF 后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上清中IL-4 含量的变化
        8.2.4.1 IL-4 的标准曲线
        8.2.4.2 犬淋巴细胞上清中IL-4 的含量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TF 对犬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吞噬杀菌活性的影响
        9.1 材料与方法
        9.1.1 材料
        9.1.1.1 试验动物
        9.1.1.2 试验试剂
        9.1.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9.1.1.4 主要仪器设备
        9.1.2 方法
        9.1.2.1 猪TF 的配制
        9.1.2.2 大肠杆菌菌液的制备
        9.1.2.3 犬中性粒细胞悬液的制备
        9.1.2.4 犬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杀菌活性的最优条件选择
        9.1.2.5 猪TF 对犬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杀菌活性影响的测定
        9.1.2.6 统计分析
        9.2 结果
        9.2.1 试验因素最优组合的确定
        9.2.2 猪TF 影响杀菌活性的最佳浓度选择
        9.2.3 注射最佳浓度猪TF 对犬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杀菌活性的影响
        9.2.4 注射不同浓度猪TF 在不同时间对犬中性粒细胞杀菌活性的影响
        9.2.5 注射最佳浓度猪TF 在不同时间对犬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猪TF 等联合治疗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材料
        10.1.1.1 猪脾TF
        10.1.1.2 犬细小病毒强毒
        10.1.1.3 犬用五联血清
        10.1.1.4 犬细小病毒快速诊断试纸
        10.1.1.5 健康未免疫犬
        10.1.1.6 自然发病的免疫犬
        10.1.2 方法
        10.1.2.1 人工感染健康未免疫犬
        10.1.2.2 发病犬分组
        10.1.2.3 治疗药物与方法
        10.1.2.4 疗效判定标准
        10.2 结果
        10.2.1 人工感染发病的健康未免疫犬
        10.2.2 自然发病的免疫犬
        10.3 讨论
        10.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融合三肽囊素作为ALV先天感染鸡群生长及免疫调节剂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文献综述
    1 法氏囊素的概述
        1.1 发现
        1.2 结构
        1.3 组织分布
        1.4 功能
    2 禽白血病的基本概述
        2.1 ALV流行状况
        2.2 ALV传播途径与方式
        2.3 ALV引起的免疫抑制
        2.4 诊断
        2.5 预防和控制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 试验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试剂及疫苗
        1.2 主要试验仪器
        1.3 试验动物
        1.4 融合三肽囊素的制备
    2 方法
        2.1 ALV的培养及病毒感染力(TCID_(50))的滴定
        2.2 动物试验设计
        2.3 试验指标检测
        2.4 数据处理
三 结果与分析
    1 融合BS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2 融合BS对各脏器指数的影响
    3 融合BS对NDV活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4 融合BS对AIV-H_5灭活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5 融合BS对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5.1 对血清中IL-2浓度的影响
        5.2 对血清中IL-4浓度的影响
        5.3 对血清中IFN-浓度的影响
    6 融合BS对抗体亚型(IgG_1/IgG_2)的影响
    7 RNA-seq分析结果
    8 融合BS对ALV鸡群组织中gp85和CNTFRα妄达的影响
        8.1 各器官组织中gp85的表达量
        8.2 肝脏、胸腺中CNTFRα的表达量
四 讨论
    1 融合BS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2 融合BS对各脏器指数的影响
    3 融合BS对NDV和AIV-H5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4 融合BS对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5 融合BS对抗体亚型(IgG_1/IgG_2)的影响
    6 转录组学
    7 融合BS对ALV鸡群组织中gp85和CNTFRα表达的影响
        7.1 对gp85表达的影响
        7.2 对CNTFRα表达的影响
五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不同途径免疫NDV弱毒苗诱导鸡体黏膜和系统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家禽黏膜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1 家禽黏膜免疫系统
        1.1 家禽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
        1.1.1 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
        1.1.2 效应部位
        1.1.3 致敏淋巴细胞散布途径
        1.2 家禽黏膜免疫的功能
        1.2.1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1.2.2 特异性免疫功能
        1.2.3 免疫耐受
        1.3 家禽黏膜免疫反应的特点
        1.4 家禽黏膜免疫反应的机制
        1.4.1 SIgA 的结构及特性
        1.4.2 SIgA 的产生及其转运
        1.5 家禽黏膜免疫反应在抗感染中的作用
        1.6 家禽黏膜免疫的免疫途径
        1.6.1 呼吸道黏膜免疫
        1.6.2 消化道黏膜免疫
        1.6.3 眼结膜黏膜免疫
        1.7 家禽黏膜免疫的调节
        1.7.1 T 细胞的调节作用
        1.7.2 上皮细胞的调节作用
        1.7.3 粘膜免疫系统的记忆功能
        1.7.4 神经内分泌因素的调节作用
        1.8 家禽黏膜免疫的免疫佐剂
        1.8.1 霍乱毒素和大肠杆菌不耐热毒素
        1.8.2 细菌脂多糖
        1.8.3 益生菌
        1.8.4 核酸佐剂
        1.8.5 细胞因子佐剂
        1.8.6 壳聚糖
        1.9 疫苗与黏膜免疫的关系
        1.10 家禽黏膜免疫的研究动向
        1.10.1 家禽黏膜免疫机理的研究
        1.10.2 分泌性 IgA 生物活性的研究
        1.10.3 提高局部黏膜免疫应答能力的研究
        1.10.4 新的疫苗释放系统的研究
    第二部分 家禽对新城疫病毒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
        1 家禽对 NDV 的体液免疫
        1.1 体液免疫的作用机制
        1.2 影响体液免疫的因素
        1.2.1 疫苗种类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1.2.2 免疫程序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1.2.3 免疫抑制病原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2 家禽对 NDV 的细胞免疫
        3 家禽对 NDV 的黏膜免疫
        3.1 哈德氏腺(HG)在对 NDV 黏膜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3.2 CALT 在对 NDV 黏膜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3.3 BALT 在对 NDV 黏膜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3.4 GALT 在对 NDV 黏膜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3.5 ND疫苗类型对黏膜免疫的影响
        4 ND 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
        4.1 首免时间不合适
        4.2 免疫方法不当
        4.3 免疫间隔时间不合理
        4.4 免疫抑制因素的影响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 鸡 SIgA 的纯化及其抗病毒活性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鸡胚
        1.2 病毒
        1.3 胆汁及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1.6 1%鸡红细胞悬液
        1.7 SIgA 的粗提纯
        1.7.1 (NH_4)_2SO_4盐析法
        1.7.2 PEG 沉淀法
        1.8 SIgA 的纯化
        1.9 蛋白含量测定
        1.10 SIgA 纯度的鉴定
        1.11 琼脂扩散试验
        1.12 鸡 SIgA 体外抗 NDV 试验
        1.12.1 NDV 处理及分组
        1.12.2 鸡胚接种
        1.12.3 鸡胚尿囊液 NDV 血凝效价的测定
        1.13 鸡胚病毒中和试验
        1.14 鸡SIgA体内抗NDV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鸡胆汁中 SIgA 过柱纯化
        2.2 SIgA 粗提物和纯化的 SIgA 的蛋白含量
        2.3 SIgA 粗提物和纯化的SIgA 的SDS-PAGE 电泳
        2.4 纯化的鸡 SIgA 琼脂扩散试验的鉴定结果
        2.5 鸡 SIgA 体外抗 NDV 试验结果
        2.6 鸡胚尿囊液中 NDV 血凝效价测定结果
        2.7 鸡胚病毒中和试验结果
        2.8 鸡SIgA 体内抗NDV 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纯化鸡 SIgA 的意义
        3.2 关于鸡 SIgA 纯化方法的建立
        3.3 关于 SIgA 的抗病毒活性
    第二部分 不同途径免疫 NDV 弱毒苗诱导鸡体黏膜和系统免疫发生规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疫苗及病毒
        1.3 NDV阳性及阴性血清
        1.4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方法
        1.5 主要仪器
        1.6 ELISA包被抗原的制备
        1.7 1%鸡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1.8 检测抗 NDV 特异性 SIgA、IgG 和 IgM 的间接 ELISA 方法的建立
        1.8.1 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1.8.2 抗原最适包被浓度和样品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1.8.3 间接ELISA程序
        1.8.4 特异性试验
        1.9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试验
        1.10 试验设计
        1.11 被检样品采集方法
        1.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接 ELISA 方法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2.1.1 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
        2.1.2 抗原包被和样品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2.1.3 特异性试验结果
        2.2 不同途径免疫 NDV 弱毒苗引起的系统体液免疫反应
        2.2.1 血清 HI 抗体滴度
        2.2.2 血清NDV 特异性IgM、IgG 和 IgA 抗体水平
        2.3 呼吸道黏膜相关抗体介导的黏膜免疫反应
        2.3.1 气管洗液中 NDV 特异性 IgM、IgG 和 SIgA 抗体水平
        2.3.2 肺洗液中 NDV 特异性 IgM、IgG 和 SIgA 抗体水平
        2.4 消化道黏膜相关抗体介导的黏膜免疫反应
        2.4.1 十二指肠洗液中 NDV 特异性 IgM、IgG 和 SIgA 抗体水平
        2.4.2 空肠洗液中 NDV 特异性 IgM、IgG 和 SIgA 抗体水平
        2.4.3 回肠洗液中 NDV 特异性 IgM、IgG 和 SIgA 抗体水平
        2.4.4 盲肠洗液中 NDV 特异性 IgM、IgG 和 SIgA 抗体水平
        2.4.5 直肠洗液中 NDV 特异性 IgM、IgG 和 SIgA 抗体水平
        2.4.6 胆汁相关抗体介导的黏膜免疫反应
        3 讨论
        3.1 关于检测鸡 NDV 特异性 SIgA、IgG 和 IgM 的间接 ELISA 方法的建立
        3.2 血清中 NDV 特异性抗体介导的系统免疫的发生规律
        3.3 呼吸道中NDV特异性介导的黏膜免疫的发生规律
        3.4 消化道中 NDV 特异性抗体介导的黏膜免疫的发生规律
        3.5 胆汁中 NDV 特异性抗体的消长规律
        3.6 不同免疫途径免疫 ND 弱毒苗诱导的局部黏膜免疫反应与共同黏膜免疫反应的关系
    第三部分 不同途径免疫NDV弱毒苗诱导的黏膜和免疫器官中 IgA、IgM和 IgG阳性细胞变化规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疫苗、试验动物和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5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1.6 组织包埋及切片
        1.6.1 载、盖玻片的处理
        1.6.2 石蜡切片的制备
        1.7 检测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的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法的优化与建立
        1.7.1 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法反应条件的优化
        1.7.2 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法的反应程序
        1.8 组织学观察与数据处理统计分析
        1.8.1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判定标准
        1.8.2 组织部位判定标准
        1.8.3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的计数
        1.9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测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的间接免疫组化法的建立
        2.1.1 抗原修复方法的选择
        2.1.2 一抗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2.1.3 一抗最佳孵育条件的确定
        2.1.4 免疫组化各因素经过组合优化后的反应程序
        2.2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在脾脏中的分布规律
        2.3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在气管黏膜中的分布规律
        2.4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在不同肠管黏膜中的分布规律
        2.4.1 十二指肠黏膜中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分布规律
        2.4.2 空肠黏膜中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分布规律
        2.4.3 回肠黏膜中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分布规律
        2.4.4 盲肠扁桃体黏膜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分布规律
        2.4.5 直肠黏膜中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分布规律
        2.5 不同肠管黏膜固有层IgA、IgM和IgG阳性细胞数量的增殖规律
        2.5.1 脾脏中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数量的增殖规律
        2.5.2 十二指肠黏膜固有层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数量的增殖规律
        2.5.3 空肠黏膜固有层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数量的增殖规律
        2.5.4 回肠黏膜固有层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数量的增殖规律
        2.5.5 直肠黏膜固有层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数量的增殖规律
        3 讨论
        3.1 免疫组织化学试验中相关问题探讨
        3.2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在脾脏中的发生增值规律及其免疫学意义
        3.3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在呼吸道中的发生增值规律及其免疫学意义
        3.4 IgA、IgM 和 IgG 阳性细胞在消化道中的发生增值规律及其免疫学意义
    第四部分 免疫抑制对 NDV 弱毒苗诱导的鸡体黏膜免疫反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SPF 鸡胚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NDV 疫苗及强毒
        1.4 试验设计
        1.5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1.6 鸡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的测定
        1.7 血清 HI 抗体滴度的测定
        1.8 间接 ELISA 反应程序
        1.9 免疫组化反应程序
        1.10 攻毒试验
        1.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免疫抑制对法氏囊、胸腺和脾脏相对重量的影响
        2.2 免疫抑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影响
        2.3 免疫抑制对血清 HI 抗体滴度的影响
        2.4 免疫抑制对气管洗液中 NDV 特异性 SIgA 抗体水平的影响
        2.5 免疫抑制对十二指肠洗液 NDV 特异性 SIgA 抗体水平的影响
        2.6 免疫抑制对胆汁 NDV 特异性 SIgA 抗体水平的影响
        2.7 免疫抑制对十二指肠黏膜 IgA 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的影响
        2.8 免疫抑制对空肠黏膜IgA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的影响
        2.9 免疫抑制对空肠黏膜 IgA 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的影响
        2.10 攻毒后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 SPF 鸡体液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
        3.2 SPF 鸡体液免疫抑制对局部黏膜免疫的影响
        3.3 SPF 鸡体液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的意义
    第五部分 免疫增强剂对 NDV 弱毒苗诱导的鸡体黏膜免疫反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疫苗和毒株
        1.3 免疫增强剂
        1.3.1 CpG ODN
        1.3.2 黄芪多糖
        1.3.3 左旋咪唑
        1.4 各种免疫增强剂与 NDV 弱毒苗的准备
        1.5 试验设计
        1.6 血清 HI 抗体滴度的测定
        1.7 NDV 特异性 SIgA 抗体水平的检测
        1.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免疫增强剂对血清 HI 抗体滴度的影响
        2.2 不同免疫增强剂对气管洗液 NDV 特异性 SIgA 水平的影响
        2.3 不同免疫增强剂对十二指肠洗液 NDV 特异性 SIgA 水平的影响
        2.4 不同免疫增强剂对胆汁 NDV 特异性 SIgA 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待发表或已发表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9)两种中药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禽类免疫应答的调节
    1.1 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
    1.2 畜禽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2 引起禽类免疫抑制的因素
    2.1 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2 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免疫抑制
3 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3.1 中药多糖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3.2 中药多糖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3.3 中药多糖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3.4 中药多糖参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3.5 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3.6 猴头菇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番鸭IL-2、IL-6、β-actin基因片段的克隆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质粒和菌株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番鸭脾淋巴细胞的分离与诱导培养
    2.3 细胞总RNA的提取
    2.4 番鸭IL-2、IL-6、β-actin基因的RT-PCR
    2.5 PCR产物目的片段的回收与纯化
    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2.7 IL-2 cDNA与pMD18T-simple vector的连接及转化
    2.8 重组质粒少量提取
    2.9 重组质粒的鉴定
    2.10 pMD18T-simple/IL-2、IL-6和β-actin PCR产物序列测定与分析
    2.11 番鸭IL-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2.12 番鸭IL-2推导氨基酸序列比较
    2.13 番鸭IL-2分子二级结构的初步预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番鸭IL-2、IL-6、β-actin基因RT-PCR扩增结果
    3.2 重组质粒pMD18T-simple/IL-2的鉴定
    3.3 重组质粒pMD18T-simple/IL-2的测序结果与分析
    3.4 IL-6 PCR产物的序列测定结果与比较分析
    3.5 β-actin PCR产物序列测定结果与比较分析
4 讨论
    4.1 番鸭IL-2基因克隆
    4.2 番鸭IL-6基因克隆
    4.3 番鸭β-actin基因克隆 第三章 番鸭IL-2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诱导表达
1 材料
    1.1 质粒和菌株
    1.2 工具酶和相关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表达载体的鉴定
    2.3 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MdIL-2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4 表达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
    2.5 诱导表达时间的优化
    2.6 IPTG最佳诱导浓度的确定
    2.7 最佳诱导温度的确定
    2.8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ting初步鉴定
    2.9 表达蛋白的纯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表达载体鉴定结果
    3.2 pGEX6p-1/MdIL-2融合蛋白的表达
    3.3 诱导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ting分析
    3.4 pGEX6p-1/MdIL-2融合蛋白的表达形式
    3.5 IL-2放射性免疫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IL-2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作用特点
    4.2 表达载体对表达的产量及生物学活性影响
    4.3 表达产物的分布
    4.4 蛋白诱导表达的条件
    4.5 表达蛋白的纯化 第四章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试验毒株
    1.2 试验番鸭种蛋和1日龄雏番鸭
    1.3 主要仪器设备
    1.5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扩增
    2.2 病毒感染力的测定
    2.3 同居感染模拟番鸭呼肠孤病毒自然感染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胞病变结果观察与TCID_(50)统计
    3.2 同居感染MDRV雏番鸭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3.3 番鸭呼肠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的确定
4 讨论 第五章 中药多糖对MDRV免疫抑制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
1 材料
    1.1 试验毒株
    1.2 试验雏番鸭
    1.3 主要仪器设备
    1.5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试验用中药多糖的筛选
    2.2 中药多糖饮水剂量的选择
    2.3 黄芪多药和猴头菇多糖对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免疫抑制的干预作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猴头菇多糖和黄芪多糖防治MDRV感染饮水口服浓度的确定
    3.2 黄芪多糖和猴头菇多糖对MDRV感染雏番鸭的保护效果
    3.3 血清制备
    3.4 脾脏样品制备
4 讨论
    4.1 试验进一步验证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成功建立
    4.2 黄芪多糖和猴头菇多糖在试验番鸭中的使用与饮水口服浓度
    4.3 黄芪多糖和猴头菇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防防保护作用
    4.4 黄芪多糖和猴头菇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治疗作用 第六章 中药多糖对MDRV免疫抑制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神经介质和激素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番鸭血清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标本采集
    2.2 放免检测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
    3.2 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
    3.3 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
    3.4 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
    3.5 番鸭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
    3.6 番鸭血清糖皮质激素(GC)含量
    3.7 番鸭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
    3.8 番鸭血清β-内啡肽(β-EP)含量
    3.9 各检测指标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
4 讨论
    4.1 MDRV感染对番鸭血清部分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影响
    4.2 黄芪多糖(APS)对MDRV感染番鸭的血清检测指标的影响
    4.3 猴头菇多糖(HPS)对MDRV感染番鸭的血清检测指标的影响
    4.4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第七章 两种多糖对MDRV免疫抑制番鸭IL-2和IL-6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1 材料
    1.1 番鸭脾脏组织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荧光相对定量PCR引物设计
    2.2 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3 总RNA的反转录
    2.4 MdIL-2mRNA和MdIL-6mRNA相对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5 相对定量RT-PCR检测MdIL-2mRNA、MdIL-6mRNA转录水平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RNA质量的鉴定
    3.2 PCR检测目的基因引物
    3.3 熔解曲线
    3.4 标准曲线
    3.5 相对定量结果
4 讨论
    4.1 关于荧光相对定量RT-PCR的方法
    4.2 试验番鸭脾脏组织IL-6mRNA和IL-2mRNA表达的影响
    4.3 试验番鸭脾脏组织IL-2mRNA表达量与血清IL-2含量的比较
    4.4 试验番鸭脾脏组织IL-6mRNA表达量与血清IL-6含量的比较
    4.5 mRNA水平与细胞合成蛋白质的水平关系 第八章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3 本研究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IL-2基因核苷酸多序列比较结果 附录二:IL-2基因核苷酸推导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 附录三:放免检测结果 附录四:样品总RNA OD_(260)/OD_(280)值 附录五:相对定量RT-PCR检测结果

(10)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佐剂的筛选及免疫持续期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2 毒力因子
        3 流行病学
        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5 防治
    综述二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1 灭活疫苗
        2 亚单位疫苗
        3 弱毒疫苗
        4 小结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佐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先期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诱导的免疫对雏鸡实验性大肠杆菌病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先期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诱导的免疫对雏鸡实验性大肠杆菌病的影响[J]. 周珍辉,陈可毅,邓治邦,张晓梅,宁玲忠.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8(01)
  •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细胞活疫苗的研制[D]. 邵云龙. 山东农业大学, 2004(01)
  • [3]南五味子多糖提取及其对雏鸡免疫活性的研究[D]. 王宏军. 吉林大学, 2011(05)
  • [4]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与J-亚群白血病病毒的致病性及其疫苗研究[D]. 孙淑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2)
  • [5]ND-IBD二联灭活苗对种母鸡的免疫效果及IBDV强弱毒株鉴别诊断研究[D]. 赖隆永.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6]转移因子增强犬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研究[D]. 孔庆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7]融合三肽囊素作为ALV先天感染鸡群生长及免疫调节剂应用初探[D]. 安亚娟.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2)
  • [8]不同途径免疫NDV弱毒苗诱导鸡体黏膜和系统免疫反应的研究[D]. 闫振贵.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9]两种中药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D]. 吴异健.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7)
  • [10]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佐剂的筛选及免疫持续期的初步研究[D]. 邵启文.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法氏囊病减毒疫苗早期接种对实验性大肠杆菌病雏鸡免疫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