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0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活动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李洁,刘超[1](2022)在《试论新中国“规划科学”模式的延续和发展——以“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草案”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哲学社会科学走上由国家主导的"规划科学"模式的道路。但受政治运动冲击、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制定的各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大都形同虚设,只有1956年制定的《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十二年(1956-1967)研究规划草案》幸运地成为集中体现并延续上述"规划科学"模式的一个成功特例。虽然草案本身还只是一个不完善的学术性工作计划,但它依然充分发挥了"规划科学"模式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发展,在中国自然辩证法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何鸣鸿[2](2021)在《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作出新贡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八届六次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理事、各位代表: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八届六次理事会,总结近一年来的重要工作,谋划和部署下一步工作安排。受第八届常务理事会的委托,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关于近一年来的工作2021年,我会在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赵月刚[3](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庆祝建党100周年、研究会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综述》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正式成立40周年。为进一步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12月10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庆祝建党100周年、研究会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以腾讯会议方式隆重召开。自然辩证法界老前辈、广大会员、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300余人出席会议。大会分为开幕式、特邀报告、
马得林[4](2021)在《延安时期科技社团概况及其影响探析》文中认为近代以来,缘于"落后挨打"的国家苦难经历,我国众多科技工作者怀揣"科技救国"梦想,力图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把对科学事业的追求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到达抗日根据地的知识青年和科技人才进行了统一的组织和安排,支持成立了众多科技社团;这些科技社团在极端困难的局面下,在抗日战争、根据地建设、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并凝结为宝贵的科学精神,这些贡献和精神对当今我国科技社团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借鉴意义。
贾向桐,肖梦涵,王泽政[5](2021)在《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前沿问题"研讨会于2021年6月18日至19日在天津市南开大学隆重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针对科学发现及其逻辑探究、人工智能及其哲学反思、科学技术与社会、信息网络问题及治理等主题进行了系统讨论,并提出了诸多新观点与新思想。
王建红,李金聪[6](2021)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创刊以来的载文特征及发展态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期刊载文的数据和内容双维度出发,运用文献计量学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对《自然辩证法研究》1985至2020年刊载的7608篇学术文章的作者分布、机构分布以及关键词分布等要素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总结期刊载文的整体特征和发展态势,以求为读者和各界学者提供参考,为期刊和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张东锋[7](2021)在《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百年成就》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自然辩证法也逐渐为中国人民所熟识,从恩格斯的"一本书"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门学科"。自然辩证法中国化与汉语化的百年历程,在实践方面,对于中国百年来的社会进步与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理论方面,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深深地嵌入当代中国的知识网络结构之中,构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方面意识形态话语上的重要区别之一。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与研究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即它不仅继续向前推进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研究与认识水平,而且它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与实践问题,为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战略思考贡献了强大的理论力量。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8](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庆祝建党100周年、研究会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征文启事》文中认为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40周年和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自然辩证法类课程作为全国理工农医科研究生的必修政治课4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1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围绕建党100周年与自然辩证法这条主线举办系列学术活动,其中拟定于10月30—31日在北京举办"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为主题的大型学术研计活动,现向学界征集论文,并择优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上以专栏形式发表。
李恒[9](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10](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庆祝建党100周年、研究会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征文启事》文中认为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40周年和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自然辩证法类课程作为全国理工农医科研究生的必修政治课4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1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围绕建党100周年与自然辩证法这条主线举办系列学术活动,其中拟定于10月30-31日在北京举办"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为主题的大型学术研讨活动,现向学界征集论文,并择优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上以专栏形式发表。
二、1990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活动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0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活动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新中国“规划科学”模式的延续和发展——以“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草案”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规划科学”模式的彰显与延续:《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草案》的制定和实施 |
二、《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草案》何以成为“幸运的例外”? |
1.自然辩证法本身的独特性质 |
2.毛泽东的一贯重视与支持 |
3.于光远等人的积极推动 |
4.国际形势及中西关系的影响 |
三、《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草案》:“规划科学”模式的中国化表达 |
1.促进了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建制化发展 |
2.推动了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 |
3.抵制了唯心主义哲学对中国自然科学的消极影响 |
4.加强了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 |
四、余 论 |
(2)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作出新贡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八届六次理事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近一年来的工作 |
一、坚持政治思想引领,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汲取奋进力量 |
二、坚守学会初心,服务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和社会建设 |
三、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凝心聚力,深化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
四、弘扬学术传承,活跃学术思想,搭建多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
五、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走向世界 |
六、深化组织改革,提高服务水平,持续推动自然辩证法各级组织健康发展 |
关于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
一、坚持政治理论武装,以党建引领学会业务发展 |
二、把握时代趋势,加强前瞻性布局,开拓学科发展空间 |
三、加强创新智库建设,坚定不移地践行“为国服务”宗旨 |
四、提升学会组织建设水平,打造更具高效活力的支撑和组织体系 |
五、加强会员发展与服务,增强学会凝聚力 |
(4)延安时期科技社团概况及其影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延安时期成立科技社团的背景及概况 |
二、延安时期根据地红色科技社团的发展概况 |
1.红色科技社团的初创时期(1937—1939) |
2.红色科技社团的兴盛时期(1940—1942) |
3.衰落时期(1943—1948) |
三、几个重要的科技社团介绍 |
1.边区国防科学社与“自然辩证法”座谈会 |
2.自然科学研究会与“科学园地” |
3.国医研究会和中西医药研究会 |
四、抗战时期红色科技社团的贡献 |
1.凝聚了大批知识青年,初步形成了边区的科技建制 |
2.培养了自力更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
3.造就了优秀的科技专家和管理人才 |
4.发挥知识优势,服务于根据地经济建设 |
5.开展科普教育,提升边区大众素养 |
五、结 语 |
(5)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发现及逻辑探究 |
二、人工智能及其哲学反思 |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 |
四、信息网络问题及治理 |
(6)《自然辩证法研究》创刊以来的载文特征及发展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
(一)数据采集 |
(二)研究方法 |
二、期刊载文的数据维度分析 |
(一)期刊载文量的演变情况 |
(二)发文量居前的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
(三)发文量居前的作者分布情况 |
三、期刊载文的内容维度分析 |
(一)研究热点的领域分布 |
(二)研究热点的演变路径 |
(三)研究热点的趋势展望 |
四、思考与总结 |
(7)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百年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辩证法对中国革命与社会建设实践的促进作用 |
二、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理论知识网络结构中的嵌入 |
(一)经典文本的译介与思想史梳理 |
(二)从现实问题出发推动学科建设 |
(三)以人物与流派研究促进学术发展 |
三、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百年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
(一)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百年的特色与经验 |
(1)史论互补。 |
(2)宏观与微观映衬。 |
(3)理论与实践融通。 |
(4)阐述与比较呼应。 |
(5)大众与小众结合。 |
(二)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百年的主要问题 |
(1)学理阐释方面:经典文本还有潜力可挖。 |
(2)在学科定位方面:学科交叉研究亟待展开。 |
(3)在体系构建方面:话语体系建设有待推进。 |
(4)在原创成果方面:高质量的学术精品匮乏。 |
四、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百年成就的当代传承 |
(9)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四、1990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活动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新中国“规划科学”模式的延续和发展——以“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草案”为中心的考察[J]. 李洁,刘超.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2(01)
- [2]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作出新贡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八届六次理事会工作报告[J]. 何鸣鸿.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1(12)
- [3]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庆祝建党100周年、研究会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综述[J]. 赵月刚.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1(12)
- [4]延安时期科技社团概况及其影响探析[J]. 马得林.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1(12)
- [5]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综述[J]. 贾向桐,肖梦涵,王泽政.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6]《自然辩证法研究》创刊以来的载文特征及发展态势[J]. 王建红,李金聪.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
- [7]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百年成就[J]. 张东锋. 浙江学刊, 2021(06)
- [8]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庆祝建党100周年、研究会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征文启事[J].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1(09)
- [9]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10]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庆祝建党100周年、研究会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征文启事[J].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