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孢子虫的超微结构

羊肉孢子虫的超微结构

一、绵羊住肉孢子虫的超微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白荣臻[1](2021)在《牛源肾细胞在弓形虫和新孢子虫感染下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玉金,储德勇,杨玉荣[2](2021)在《哈蒙球虫与弓形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比较》文中认为哈蒙球虫与弓形虫在形态学、免疫学和基因组等方面极为相似,二者均以猫为终宿主,可在中间宿主体内形成包囊。但哈蒙球虫必须经历两种宿主才能完成生活史,中间宿主范围较为狭窄。哈蒙球虫对宿主低毒或无毒,至今尚无该虫感染人类的报道。感染哈蒙球虫的中间宿主产生抗弓形虫抗体,可抵抗弓形虫感染,有助于防控弓形虫病。现系统总结分析哈蒙球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为研究与防控弓形虫病提供基础性参考。

李国婧[3](2021)在《基于SAG2和GRA7弓形虫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其引发的弓形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危害极大。本研究基于已经被证实可作为良好的弓形虫诊断抗原的膜表面蛋白2(SAG2)和致密颗粒蛋白7(GRA7)作为检测抗原建立了弓形虫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选择了更敏感的SAG2为诊断抗原,检测了2 673份动物血清,其中藏羊(Tibetan sheep)血清907份、牦牛(Yak)血清663份、奶牛(Cow)血清205份、鸡(Chicken)血清500份、猪(Pig)血清337份和马(Horse)血清61份,结果显示,被检动物体内弓形虫总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4.1%(1 179/2 673)和18.0%(469/2 612);IgG和IgM均为阳性的占14.9%(389/2 612),单IgM阳性占3.0%(80/2 612),单IgG阳性占30.0%(790/2 673)。以受检动物物种分类猪的IgG阳性率最高(90.2%,304/337),其次是藏羊(50.7%,460/907)、鸡(45.8%,229/500)、牦牛(21.1%,140/663)、奶牛(18.5%,38/205)和马(13.1%,8/61)。IgM抗体阳性率最高的动物为猪(41.8%,141/337),其次为藏羊(21.2%,191/907)、奶牛(15.1%,31/205)、鸡(12.4%,62/500)和牦牛(6.6%,44/663)。以不同海拔高度分类后结果未见明显变化。综上所述,青海地区经济动物弓形虫的感染率较高,本项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本地区弓形虫病的流行规律和建立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数据。

梁馨一,葛冰洁,赵鹏[4](2020)在《抗新孢子虫病药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新孢子虫病是由犬新孢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细胞内引发的原虫病,能够引起孕畜流产、死胎以及新生儿的运动神经障碍等,该病对牛的危害尤为严重,给我国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目前尚无针对新孢子虫病的特异性药物和疫苗,且现有治疗方案效果不显着,因此对抗新孢子虫病药物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抗新孢子虫病的西药、中药及其他新型药物的试验研究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今后研制出毒害作用小、疗效显着的抗新孢子虫病的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黄竹美[5](2020)在《黄牛和鸡的肉孢子虫:包囊形态与遗传标记》文中认为肉孢子虫(Sarcocystis)是广泛寄生于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胞内原虫,黄牛(Bos taurus)和鸡(Gallus gallus)是其中间宿主,感染后会出现肌肉炎症、生长迟缓等。基于其各种遗传标记进行虫种鉴定并分析其与其它肉孢子虫物种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是肉孢子虫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本文在形态物种鉴定的基础上对黄牛和鸡的肉孢子虫的多种分子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在昆明市售黄牛肌肉中,基于形态学和分子标记分析,分离到5种肉孢子虫包囊,鉴定为:枯氏肉孢子虫(S.cruzi)、人肉孢子虫(S.hominis)、偌氏肉孢子虫(S.rommeli)、毛形肉孢子虫(S.hirsuta)和黄牛未定种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p.)。(2)对分离到的5种黄牛的肉孢子虫包囊的18S rDNA、28S rDNA、线粒体COX1、ITS1和Rpo B基因进行了测序与分析,计算了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黄牛的肉孢子虫中5种基因标记的种内变异度从高到低依次为ITS1、线粒体COX1、28S rDNA、18S rDNA、Rpo B,种间区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ITS1、线粒体COX1、Rpo B、28S rDNA、18S rDNA,其中线粒体COX1是最适宜的黄牛的肉孢子虫鉴定的分子标记。(3)黄牛寄生未定种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p.)与水牛寄生德宏肉孢子虫(S.dehongensis)的线粒体COX1相似度为99.5-100%,18S rDNA相似度为96.3-97.5%,且系统发育树中它们聚在一起,二者可能是同一个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未定种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p.)与终末宿主为鸦科(Corvidae)鸟类的卵圆肉孢子虫(S.ovalis)聚在一起,推测其终末宿主可能也是鸦科(Corvidae)鸟类。(4)对黄牛的肉孢子虫的遗传标记(18S rDNA、28S rDNA、线粒体COX1、ITS1和Rpo B)序列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分析,限制性内切酶AvaⅠ消化黄牛枯氏肉孢子虫(S.cruzi)、人肉孢子虫(S.hominis)、毛形肉孢子虫(S.hirsuta)和海氏肉孢子虫(S.heydorni)的线粒体COX1序列,可得到不同的酶切图谱,从而将它们相互区分开来。(4)在云南师宗农民养殖的放养家鸡的肌肉中发现了温氏肉孢子虫(S.wenzeli),自然感染率为41.18%(7/17),对其包囊的光镜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其包囊呈乳白色长梭形,包囊大小为48.93-154.55×381.04-3585.70μm,平均99.35×1723.14μm(n=20);包囊具有垂直于包囊壁的短指状突起,突起长为0.72-2.81μm,平均为1.78μm(n=176);缓殖子为柳叶形,平均大小为2.53×11.12μm。电镜下突起内具交叉微管,突起表面有一层薄的电子致密颗粒层,基质层厚0.35-0.68μm,电镜类型为9k。(5)首次对温氏肉孢子虫(S.wenzeli)包囊的5个分子标记(18S rDNA、28S rDNA、COX1、ITS1和Rpo B)进行了分析,分子标记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表明其与白额雁肉孢子虫(S.albifronsi)、鸭肉孢子虫(S.anasi)和赖氏肉孢子虫(S.rileyi)聚在一起,与它们亲缘关系较近。5种遗传标记中,温氏肉孢子虫(S.wenzeli)的种内变异度都小,使用ITS1对其进行鉴定最佳。

杨金柯,苏瑞景,董辉,梁虎,王林枫,杨玉荣[6](2020)在《河南省部分地区绵羊住肉孢子虫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调查绵羊住肉孢子虫在河南地区的感染情况,观察绵羊住肉孢子虫的形态学特点,评价住肉孢子虫对自然感染绵羊的致病特点。运用肌肉压片、石蜡切片技术和PCR方法检测绵羊住肉孢子虫感染率,观察住肉孢子虫的虫体形态及其引起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161份绵羊组织样品中住肉孢子虫成熟包囊肌肉压片、石蜡切片和PCR的阳性率分别为37.27%(60/161),73.91%(119/161),75.16%(121/161);其中2.52%(3/119)的样品中检测到未成熟包囊,包囊密度>50个/cm2 的样品为31.93%(38/119);此外包囊周围炎、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动脉血管周围炎的组织样品分别为15.97%(19/119),73.95%(88/119),8.40%(10/119)。该研究为监控绵羊住肉孢子虫病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单曲拉姆,夏晨阳,唐文强,石斌,仓木[7](2019)在《牦牛住肉孢子虫病流行病学及危害研究》文中指出住肉孢子虫病严重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危害肉制品和公共卫生安全。各种住肉孢子虫产生的住肉孢子虫毒素能严重影响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重要的生命器官。该文通过资料查阅综述了牦牛住肉孢子虫病病原种类、虫型特点、西藏邻近各省市牦牛住肉孢子虫病的流行情况及其危害,以期为西藏牦牛住肉孢子虫病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李姗[8](2019)在《新孢子虫胞外囊泡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宿主TLR2信号通路的免疫调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N.caninum),简称新孢子虫,隶属于顶复亚门,孢子虫纲,是一种严格的胞内寄生性原虫,引起新孢子虫病(Neosporiasis),临床症状以孕畜流产、死胎及新生胎儿运动神经系统障碍为主,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或者疫苗进行防控,原因之一主要是对新孢子虫的致病机制及宿主的免疫应答了解不清楚。寄生虫病的发生是病原体和宿主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到病原微生物刺激后,宿主细胞通过病原模式识别受体(PRRs)来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从而启动抗寄生虫的天然免疫应答,以防止病原寄生虫的进一步感染,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但具体的激活机制尚不清楚。细胞外囊泡(EVs)作为细胞向外界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由于其携带了丰富的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物质,被认为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能在细胞与细胞间或者细胞与周围环境间传递信号。大量研究表明,许多原生性寄生虫都能分泌EVs,并通过EVs进行信息传递,包括在虫体之间传递毒力因子、药物抗性基因等等,或者参与宿主的免疫应答过程,对寄生虫的发育、疾病的发展、甚至宿主应答均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新孢子虫是否会产生EVs,以及在宿主的天然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目前还未见报道。因此进行本研究,对新孢子虫EVs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新孢子虫病的致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新孢子虫病提供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思路。新孢子虫胞外囊泡的分离鉴定和蛋白组学:通过差速超速离心方法收集新孢子虫胞外囊泡(NEVs),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收集的NEVs呈典型的“球状”或“杯托”状,具有明显双层膜结构,新孢子虫虫体周围可见大小均匀的囊泡样物质;纳米颗粒追踪显示NEVs大小均匀且平均粒径大小为124±20.89nm,浓度为5.1±1.32×109个/m L;鸟枪法(Shotgun)对NEVs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出705种蛋白质,包括Actin、14-3-3、HSP70/90、Enolase和Rab等外泌体标志性蛋白,KEGG分析蛋白参与的信号通路,705种蛋白共参与了97条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MAPK、NOD样和Toll样信号通路等,表明NEVs参与了宿主细胞天然免疫应答的调控。新孢子虫胞外囊泡介导的TLRs宿主天然免疫应答机制:首先,本研究通过激光共聚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了NEVs与小鼠骨髓巨噬细胞(BMDMs)的相互关系,PKH67标记NEVs后再刺激BMDMs,结果显示2 h后,在宿主细胞中能检测到荧光信号,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信号也不断增强,表明NEVs进入BMDMs呈时间依赖性,并且松弛素处理能显着抑制NEVs的摄入,表明NEVs进入小鼠BMDMs依赖于细胞的主动吞噬功能;之后,NEVs刺激小鼠BMDMs后,检测TLRs的激活情况,荧光定量结果显示,NEVs能显着激活TLR2、TLR3和TLR4;ELISA结果表明,NEVs刺激野生型(WT)小鼠BMDMs后炎性细胞因子IL-12p40、IFN-γ、TNF-α、IL-1β显着升高,TLR2缺陷型(TLR2-/-)小鼠BMDMs炎性细胞因子IL-12p40、TNF-α和IFN-γ明显低于WT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WT组P38、ERK和JNK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TLR2-/-组,且P38、ERK和JNK抑制剂处理细胞后炎性因子IL-12p40、IL-6和IL-10的分泌量增高,表明NEVs能激活TLR2依赖的MAPK信号通路从而调控小鼠BMDMs的免疫应答过程。新孢子虫胞外囊泡蛋白转运试验和免疫调控分子Nc14-3-3的表达和功能研究:通过分析筛选出NEVs中的三种蛋白Nc14-3-3、Nc HSP70、Nc Enolase进行表达和特性研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这三种蛋白都存在于NEVs中;用制备的抗体进一步检测NEVs进入宿主细胞的情况,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作用3 h后在小鼠BMDMs中能检测到蛋白的进入,且随着时间延长,蛋白量也在不断增加,表明NEVs能将携带的蛋白转运到宿主细胞内。随后进一步对Nc14-3-3进行了功能研究,成功表达纯化获得新孢子虫14-3-3蛋白(Nc14-3-3),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结果显示14-3-3蛋白主要位于虫体胞浆,少量位于细胞膜;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Nc14-3-3能激活MAPK和AKT信号通路,促进炎性因子IL-12p40、IL-6和TNF-α的分泌,MAPK和AKT通路抑制剂处理后,炎性因子IL-12p40、IL-6和TNF-α的表达量明显降低,TLR2-/-组观察到了相同的结果,表明Nc14-3-3能激活MAPK和AKT信号通路调控宿主的炎性应答,此外Nc14-3-3还能激活NF-κB/p65信号通路,促进p65的入核;动物试验结果显示NEVs和Nc14-3-3免疫后再感染新孢子虫,能显着降低小鼠的死亡率、减少组织虫荷量、缓解组织病理变化,表明NEVs和Nc14-3-3可以作为抗新孢子虫的候选疫苗靶标。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新孢子虫能分泌外泌体样胞外囊泡,NEVs能激活小鼠骨髓源巨嗜细胞天然模式识别受体TLR2/3/4,并通过TLR2依赖的MAPK信号通路调控下游炎性细胞因子IL-12p40和IFN-γ的表达和分泌;免疫调控分子Nc14-3-3能通过激活宿主MAPK、AKT和NF-κB/p65信号通路来调控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IL-12p40、IL-6和TNF-α的表达和分泌;并且NEVs和r Nc14-3-3免疫小鼠后能降低小鼠死亡率、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减轻组织病理变化。以上研究揭示了新孢子虫与宿主互作的一种新机制,且NEVs和r Nc14-3-3可以作为抗新孢子虫病的候选疫苗。

李宏亮[9](2019)在《西藏部分地区牦牛肉孢子虫的形态及其分子特点》文中研究说明肉孢子虫是家畜常见的胞内寄生原虫,其导致的肉孢子虫病常致使宿主生长发育缓慢,严重时引起死亡。我国是牦牛出栏量最大的国家,其主要出产在青藏高原,是当地牧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目前,牦牛体内发现的肉孢子虫有2种,牦牛犬肉孢子虫(Sarcocystis poephagicanis Wei,1983)和牦牛肉孢子虫(S.poephagi Wei,1983),但原始描述简单,且没有提供任何分子数据。本实验利用形态学和4种分子标记(18S rDNA、28S rDNA、线粒体COX1基因和ITS1基因)对采自西藏地区(拉萨市、那曲市和日喀则市)的牦牛肉孢子虫的自然感染情况、种类和分子系统学进行了研究。本次共采集了 101头牦牛的肌肉样品,镜检后发现肉孢子虫的自然感染率为63.37%(64/101)。基于形态学和4种分子标记特征,共鉴定出5种肉孢子虫:人肉孢子虫(S.hominis Raillietand Lucet,1891)、哈氏肉孢子虫(S.heydorni Dubey,2015)、毛形肉孢子虫(S.hirsuta Moule,1888)、牦牛犬肉孢子虫(S.poephagicanis)和牦牛未定种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p.)。人肉孢子虫(S.hominis)包囊在光镜下有栅栏状突起,长3.9-11.2μm,平均7.1μm(n=38);电镜下包囊表面突起直立指状,突起内有微管。其18S rDNA、28S rDNA、线粒体COX1基因和ITS1基因不同克隆之间的平均相似度分别为98.9%(n=9)、99.0%(n=9)、98.7%(n=9)、97.0%(n=9)。。18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黄牛源的人肉孢子虫(S.hominis)的18S rDNA序列相似度最高,平均相似度为98.5%;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人源的人肉孢子虫(S.hominis)的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相似度最高,平均相似度为98.3%。哈氏肉孢子虫(S.heydorni)包囊壁薄,高倍镜下有短锥状突起,长1.0-1.8μm,平均1.4μm(n=23);电镜下包囊表面有小方砖形突起,突起之间的空隙大于突起的宽度。其18SrDNA、28SrDNA、线粒体COX1基因和ITS1基因不同克隆之间的平均相似度分别为99.2%(n=7)、98.4%(n=9)、99.2%(n=12)、95.8%(n=8)。18S rDNA和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黄牛源的哈氏肉孢子虫(S.heydorni)的18SrDNA和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相似度最高,平均相似度分别为99.3%和99.4%。毛形肉孢子虫(S.hirsuta)包囊在光镜下有倾斜指状突起,长3.0-5.00μm,平均4.1μm(n=44),突起内有一条与包囊表面平行的纵行黑线;电镜下包囊表面有倾斜指状突起,突起中部膨大,两端稍窄,突起表面呈锯齿状。其18SrDNA、28S rDNA、线粒体COX1基因和ITS1基因不同克隆之间的平均相似度分别为99.0%(n=9)、98.6%(n=8)、99.7%(n=12)、96.2%(n=9)。18SrDNA、28S rDNA、线粒体COX1基因和ITS1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黄牛源的毛形肉孢子虫(S.hirsuta)的相应序列相似度最高,平均相似度分别为99.0%、99.0%、99.4%和94.8%。牦牛犬肉孢子虫(S.poephagicanis)包囊在光镜下突起毛发状,电镜下,包囊突起呈短棍棒状。其18SrDNA、28SrDNA、线粒体COX1基因和ITS1基因不同克隆之间的平均相似度分别为99.3%(n=7)、98.7%(n=8)、98.7%(n=9)、96.8%(n=8)。18S rDNA和ITS1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相似度最高的是黄牛的枯氏肉孢子虫(S.cruzi Hasselmann,1926)的相应序列,平均相似度分别为98.2%和73.9%。线粒体COX1基因和28S rDNA序列相似度最高的是S.rangi(Gjerde,1984)和S.levinei(Dissanaikeand Kan,1978)的相应序列,平均相似度分别为91.7%和97.2%。牦牛未定种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p.)包囊在光镜下突起倾斜指状,长1.9-4.7μm,平均3.4μm(n=48);电镜下包囊表面有呈覆瓦状多层排列的突起,突起表面有电子致密层,基质层内有集结成束的微管。其18SrDNA、28SrDNA、线粒体COX1基因和ITS1基因不同克隆之间的平均相似度分别为98.7%(n=7)、98.3%(n=9)、99.6%(n=12)、95.8%(n=9)。18SrDNA、28SrDNA和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相似度最高的分别为水牛源的梭状肉孢子虫(S.fusiformis Railliet,1897)(平均相似度为92.4%)、水牛肉孢子虫(S.buffalonisHuong,Dubey,Nikkila and Uggla,1997)(平均相似度为90.5%)和黄牛的偌氏肉孢子虫(S.rommeli Dubey,2015)(平均相似度为81.3%)。基于分子标记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牦牛的人肉孢子虫(S.hominis)与来自黄牛(中间宿主)或人(终末宿主)的人肉孢子虫(S.hominis)序列聚成独立的进化分支,与终末宿主是猫科动物的反刍动物的肉孢子虫聚为一支;牦牛的哈氏肉孢子虫(S.hevdorni)与黄牛的哈氏肉孢子虫(S.hevdorni)序列聚成独立的进化分支,与终末宿主是犬科动物的反刍动物的肉孢子虫聚为一支;牦牛的毛形肉孢子虫(S.hirsuta)与GenBank黄牛的毛形肉孢子虫(S.hirsuta)序列聚成独立的进化分支,与终末宿主是猫科动物的反刍动物的肉孢子虫聚为一支;牦牛犬肉孢子虫(S.poephagicanis)独立聚成单一进化分支,与终末宿主是犬科动物的反刍动物的肉孢子虫聚为一支;牦牛未定种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p.)的序列独立聚成单一进化分支,与终末宿主为猫科动物的反刍动物的肉孢子虫聚为一支。总之,基于形态观察和4种分子标记的分析,可以推断出人肉孢子虫(S.hominis)、哈氏肉孢子虫(S.heydorni)和毛形肉孢子虫(S.hirsuta)应是牦牛与黄牛共同享有的肉孢子虫物种;而牦牛未定种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p.)和牦牛犬肉孢子虫(S.poephagicanis)应只是牦牛的肉孢子虫物种。

黄思[10](2018)在《云南猪肉孢子虫包囊形态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昆明和保山市售的猪肉体内发现肉孢子虫包囊,其自然感染率为11.76%(6/51)。形态鉴定为2种肉孢子虫:米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miescheriana)和猪人肉孢子虫(S.suihominis),自然感染率分别为3.92%(2/51)和7.84%(4/51)。光镜下,米氏肉孢子虫(S.miescheriana)的包囊为乳白色、梭形、两端圆滑,包囊壁具直立指状突起;猪人肉孢子虫(S.suihominis)的包囊为乳白色、长梭形、两端略尖,包囊壁具浓密毛发状突起。电镜下,米氏肉孢子虫(S.miescheriana)的包囊突起呈指状,突起内有少量分散分布的微管;猪人肉孢子虫(S.suihominis)的包囊突起为毛发状,突起内的微管均匀分布,微管从突起顶端延伸到基质层内。以上述2种肉孢子虫的单个包囊的DNA为PCR模板,扩增其18S rRNA基因、28S rRNA基因、线粒体COX1基因和ITS-I基因,扩增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克隆、测序和分析。测序得到的2种肉孢子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大小约1860 bp,米氏肉孢子虫(S.miescheriana)不同克隆序列的平均相似度为99.6%(n=5),猪人肉孢子虫(S.suihominis)不同克隆序列的平均相似度为99.2%(n=8),这2种肉孢子虫种间的平均相似度为97.2%(n=13);2种肉孢子虫28S rRNA基因的片段约3450 bp,米氏肉孢子虫(S.miescheriana)不同克隆序列的平均相似度为98.6%(n=8),猪人肉孢子虫(S.suihominis)不同克隆序列的平均相似度为98.9%(n=8),2种肉孢子虫种间的平均相似度为95.9%(n=16);2种肉孢子虫线粒体COX1基因的片段约710 bp,米氏肉孢子虫(S.miescheriana)不同克隆的平均相似度为99.5%(n=12),猪人肉孢子虫(S.suihominis)不同克隆的平均相似度为99.4%(n=9),二者的种间平均相似度为81.1%(n=21);2种肉孢子虫ITS-I基因片段约860 bp,米氏肉孢子虫(S.miescheriana)不同克隆的平均相似度为97.2%(n=12),猪人肉孢子虫(S.suihominis)不同克隆的平均相似度为95.0%(n=12),二者的种间平均相似度为73.5%(n=24)。因此,上述4种遗传标记中,线粒体COX1基因和ITS-I基因比18S rRNA基和28S rRNA基因更能有效区分猪的2种肉孢子虫,是进行猪肉孢子虫分子鉴定的优良分子标记基于猪肉孢子虫18S rRNA基因、28S rRNA基因、线粒体COX1基因和ITS-I基因序列分别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米氏肉孢子虫(S.miescheriana)和猪人肉孢子虫(S.suihominis)构成一个单系群,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二、绵羊住肉孢子虫的超微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绵羊住肉孢子虫的超微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2)哈蒙球虫与弓形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哈蒙球虫的命名
2 哈蒙球虫形态特征
    2.1 卵囊
    2.2 包囊
    2.3 速殖子
3 哈蒙球虫感染的流行病学
4 哈蒙球虫生活史
5 哈蒙球虫在宿主和体外细胞培养中的生长特性
    5.1 哈蒙球虫在宿主体内的生长特性
    5.2 哈蒙球虫在体外细胞中的生长特性
6 哈蒙球虫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3)基于SAG2和GRA7弓形虫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弓形虫和弓形虫病
    1.2 弓形虫病的诊断
    1.3 本研究的目的
第2章 弓形虫的体外、体内培养
    2.1 目的与意义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ELISA诊断方法的验证
    3.1 目的与意义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青海地区部分动物弓形虫病检测
    4.1 目的与意义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抗新孢子虫病药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药物
    1.1 喹诺酮类药物
    1.2 喹啉类药物
    1.3 磺胺类药物
    1.4 吩噻嗪类
2 中药类
3 其他药物
    3.1 生物制剂类
    3.2 化疗药物
4 展望

(5)黄牛和鸡的肉孢子虫:包囊形态与遗传标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肉孢子虫的分类地位、生活史和分类
        1.1 肉孢子虫的分类地位
        1.2 肉孢子虫生活史
        1.3 肉孢子虫的分类
    2 黄牛寄生肉孢子虫的分类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黄牛的肉孢子虫的分类学研究现状
        2.2 黄牛的肉孢子虫种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鸡寄生肉孢子虫的分类学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黄牛的肉孢子虫包囊形态和基于5种遗传标记的分子特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黄牛肌肉及其中肉孢子虫包囊样品的采集
        2.2 肉孢子虫包囊的光镜观察
        2.3 实验所需试剂与仪器
        2.4 分子实验方法
        2.5 数据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黄牛肌肉样鉴定结果
        3.2 黄牛的肉孢子虫包囊的光镜形态
        3.3 黄牛的肉孢子虫包囊的5种分子标记序列分析
        3.4 黄牛的肉孢子虫的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
        3.5 黄牛的肉孢子虫序列酶切位点分析结果
        3.6 黄牛4 种肉孢子虫的线粒体COX1 序列PCR-RFLP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温氏肉孢子虫的包囊形态和基于5种遗传标记的分子特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鸡肌肉及其中肉孢子虫包囊样品的采集
        2.2 鸡的肉孢子虫包囊的光镜观察
        2.3 鸡的肉孢子虫包囊的电镜观察
        2.4 实验所需试剂和实验仪器
        2.5 分子实验方法
        2.6 数据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温氏肉孢子虫的包囊形态
        3.2 温氏肉孢子虫的18SrDNA序列分析
        3.3 温氏肉孢子虫的28SrDNA序列分析
        3.4 温氏肉孢子虫的线粒体COX1序列分析
        3.5 温氏肉孢子虫的转录间隔1区(ITS1)序列分析
        3.6 温氏肉孢子虫的RpoB序列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河南省部分地区绵羊住肉孢子虫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
    1.2 绵羊住肉孢子虫观察
    1.3 绵羊住肉孢子虫分子生物学检测
2 结果
    2.1 自然感染绵羊住肉孢子虫包囊的形态学和病理学观察
    2.2 绵羊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
3 讨论
    3.1 住肉孢子虫的流行情况与分析
    3.2 住肉孢子虫包囊的鉴别和诊断方法
    3.3 绵羊住肉孢子虫不同阶段虫体的鉴定分析
    3.4 感染住肉孢子虫对绵羊心肌的病理损伤及致病性

(7)牦牛住肉孢子虫病流行病学及危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牦牛住肉孢子虫种类
2 形态学与生物学特点
3 流行情况
4 危害
5 结论

(8)新孢子虫胞外囊泡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宿主TLR2信号通路的免疫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新孢子虫病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2 生活史
        3 流行病学
        4 致病机制
        5 临床症状
        6 新孢子虫病的诊断
        7 新孢子虫病的防治
    第2章 胞外囊泡与寄生虫免疫相关研究进展
        1 细胞外囊泡的生物学特性
        2 胞外囊泡的免疫调控功能
        3 寄生虫胞外囊泡
        4 总结与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新孢子虫胞外囊泡分离鉴定和蛋白组学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2章 新孢子虫胞外囊泡介导的TLRs宿主天然免疫应答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3章 新孢子虫胞外囊泡蛋白转运试验和免疫调控分子Nc14-3-3 的表达及功能
        1 材料与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西藏部分地区牦牛肉孢子虫的形态及其分子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肉孢子虫的发现及分类地位
    2 肉孢子虫的生活史
    3 肉孢子虫的致病性
    4 肉孢子虫的分类标准
        4.1 肉孢子虫的包囊形态
        4.2 宿主特异性
        4.3 遗传标记的分子特征
    5 牦牛肉孢子虫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5.1 牦牛肉孢子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牦牛肉孢子虫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牦牛肌肉样品采集
        2.2 牦牛肌肉样品鉴定
        2.3 肉孢子虫包囊的分离和光镜观察
        2.4 肉孢子虫包囊的透射电镜观察
        2.5 分子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5.1 实验试剂及其配置方法
        2.5.2 实验仪器
        2.6 分子实验方法
        2.6.1 单包囊DNA提取
        2.6.2 目的基因片段PCR扩增
        2.6.3 PCR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2.6.4 目的片段的连接和转化
        2.6.5 阳性克隆检测
        2.6.6 序列测定
        2.6.7 序列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牦牛肌肉样品Cytb基因鉴定结果
        3.2 自然感染率调查
        3.3 牦牛肉孢子虫包囊形态
        3.3.1 人肉孢子虫(S.hominis)
        3.3.2 哈氏肉孢子虫(S.heydorni)
        3.3.3 毛形肉孢子虫(S. hirsuta)
        3.3.4 牦牛未定种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p.)
        3.3.5 耗牛犬肉孢子虫(S.poephagicanis)
        3.4 牦牛肉孢子虫的基因序列分析
        3.4.1 牦牛肉孢子虫的18S rDNA序列分析
        3.4.2 牦牛肉孢子虫的28S rDNA序列分析
        3.4.3 牦牛肉孢子虫的COX1基因序列分析
        3.4.4 牦牛肉孢子虫的ITS1基因序列分析
        3.5 牦牛肉孢子虫的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
        3.6 牦牛肉孢子虫基于4种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3.6.1 牦牛肉孢子虫基于18S rDNA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3.6.2 牦牛肉孢子虫基于28S rDNA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3.6.3 牦牛肉孢子虫基于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3.6.4 牦牛肉孢子虫基于ITS1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云南猪肉孢子虫包囊形态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文献综述
    1 肉孢子虫的发现及分类地位
    2 肉孢子虫的生活史
    3 肉孢子虫的分类标准
        3.1 肉孢子虫包囊
        3.2 裂殖体
        3.3 卵囊和孢子囊
        3.4 宿主特异性
        3.5 分子鉴定
    4 猪肉孢子虫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4.1 米氏肉孢子虫
        4.2 猪人肉孢子虫
        4.3 猪肉孢子虫的感染调查
        4.4 猪肉孢子虫的研究意义
二 猪肉孢子虫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肉孢子虫包囊的光镜观察
        2.3 溶液的制备
        2.3.1 包囊DNA提取所需试剂
        2.3.2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所需试剂
        2.3.3 克隆所需试剂
        2.3.4 主要仪器设备
        2.4 分子实验方法
        2.4.1 单包囊DNA提取
        2.4.2 基因的PCR扩增
        2.4.3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2.4.4 目的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2.4.5 阳性质粒DNA的PCR鉴定
        2.4.6 阳性质粒DNA的PCR扩增
        2.4.7 序列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猪肉孢子虫包囊的光镜和电镜形态
        3.2 猪肉孢子虫的18S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
        3.3 猪肉孢子虫的28S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
        3.4 猪肉孢子虫的COX1基因序列的分析
        3.5 猪肉孢子虫的ITS-I基因序列的分析
        3.6 米氏肉孢子虫和猪人肉孢子虫的18SrRNA、28SrRNA、COX1和ITS-I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3.6.1 米氏肉孢子虫和猪人肉孢子虫的18SrRNA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3.6.2 米氏肉孢子虫和猪人肉孢子虫的28SrRNA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3.6.3 米氏肉孢子虫和猪人肉孢子虫的COX1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3.6.4 米氏肉孢子虫和猪人肉孢子虫的ITS-I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绵羊住肉孢子虫的超微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牛源肾细胞在弓形虫和新孢子虫感染下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D]. 白荣臻. 河南科技大学, 2021
  • [2]哈蒙球虫与弓形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比较[J]. 王玉金,储德勇,杨玉荣. 中国兽医学报, 2021(04)
  • [3]基于SAG2和GRA7弓形虫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李国婧. 青海大学, 2021(01)
  • [4]抗新孢子虫病药物研究进展[J]. 梁馨一,葛冰洁,赵鹏. 吉林畜牧兽医, 2020(11)
  • [5]黄牛和鸡的肉孢子虫:包囊形态与遗传标记[D]. 黄竹美. 云南大学, 2020
  • [6]河南省部分地区绵羊住肉孢子虫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J]. 杨金柯,苏瑞景,董辉,梁虎,王林枫,杨玉荣. 中国兽医学报, 2020(04)
  • [7]牦牛住肉孢子虫病流行病学及危害研究[J]. 单曲拉姆,夏晨阳,唐文强,石斌,仓木.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19)
  • [8]新孢子虫胞外囊泡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宿主TLR2信号通路的免疫调控机制[D]. 李姗. 吉林大学, 2019(10)
  • [9]西藏部分地区牦牛肉孢子虫的形态及其分子特点[D]. 李宏亮. 云南大学, 2019(03)
  • [10]云南猪肉孢子虫包囊形态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D]. 黄思.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羊肉孢子虫的超微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