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在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唐加俊[1](2019)在《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模袋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孔结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套灌区现役模袋混凝土衬砌因环境因素的影响,常常面临季节性冻融与干湿循环作用,致使模袋混凝土衬砌表面出现裂纹等耐久性破坏。本文在现役模袋混凝土配比的基础上,双掺粉煤灰和硅粉以及粉煤灰和大理石粉等固体废弃料来等量替代水泥,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矿物掺合料对模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同时模拟模袋混凝土实际的服役环境,制定合理的干湿-冻融循环制度,研究干湿-冻融循环耦合作用对模袋混凝土耐久性及微观孔隙的影响,得到更适合河套灌区模袋混凝土衬砌的优化配合比,为模袋混凝土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乃至北方地区推广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宏观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适量双掺粉煤灰和硅粉、粉煤灰和大理石粉均能改善模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双掺合料替代率为20%左右时,模袋混凝土衬砌的早期抗压强度均优于其他组,其中F10S8和F10D10两组配合比抗压强度最优。(2)微观孔隙特征表明,适量的双掺矿物合料是有利于改善孔隙结构,且双掺粉煤灰和硅粉对于孔隙结构的改善明显优于双掺粉煤灰和大理石粉。双掺合料替代率在20%左右时,随着硅粉替代率的增加,粉煤灰替代率的降低,孔隙度逐渐降低,孔径也从多害孔向少害孔和无害孔转变;(3)干湿-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试验显示,适量的粉煤灰和硅粉以及粉煤灰和大理石粉的掺入,有利于提高模袋混凝土的耐久性。双掺10%的粉煤灰10%的大理石粉以及双掺10%粉煤灰8%的硅粉的配合比的耐久性最优。干湿-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的XRD和电镜分析显示,双掺合料模袋混凝土内部结构的主要破坏是受了冰水相变以及黄河水中盐类离子的侵蚀影响。(4)采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干湿-冻融耦合作用下模袋混凝土的损伤度与孔隙洗特征以及孔径分布的关联度,分析发现比表面积、平均半径和0-200μm的弦长分布与模袋混凝土损伤度的关联系数最高。
钱普舟,曹青霞,魏定邦,王海林,李庆[2](2016)在《聚合物水泥加固红层泥岩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层泥岩具有遇水体积膨胀,失水崩解的工程特性,这给红层泥岩路段路基的稳定性造成很大的影响。论文研发了一种抗水性聚合物水泥基土壤加固剂,主要由胶乳及碱激发剂组成。经加固红层泥岩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到2.0 MPa,吸水率降低到0.5%以下,且加固土的抗水性和耐疲劳性能均高于传统的水泥加固土。同时,论文借助X射线扫描仪(XRD)及电子扫描电镜(SEM),从微观角度对红层泥岩加固机理进行了研究。
张磊[3](2015)在《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在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投入运行四十余年来,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由于资金短缺、年久失修,造成枢纽工程混凝土表面冻融、剥蚀、碳化现象严重。本文介绍了混凝土的碳化机理,混凝土碳化处理的方法及质量控制等。
于雪松[4](2014)在《三盛公水利枢纽南岸进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阐述三盛公水利枢纽南岸干渠进水闸工程概况,在其运行40年后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水下部分进行的除险加固时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手段。
白建旺,李花密[5](2012)在《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混凝土碳化处理浅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阐述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在运行过程中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形式,分析环氧材料及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在修补受损混凝土中的应用,证明SPC聚合物水泥砂浆有更大的推广价值。
徐世强[6](2011)在《公路黄土坝式路堤力学性状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黄土坝式路堤是一种兼道路通行及蓄水的双功能建筑物,它在保证公路运输功能前提下具有滞洪蓄水、水土保持、改善环境的作用,对缺水的黄土地区的经济可持续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坝式路堤因蓄水、边界条件、抗震等与土坝或高路堤不同,产生相应实际问题,研究一整套坝式路堤的设计方法,对坝式路堤的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论文围绕坝式路堤现实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其力学特性、沉降计算方法、稳定性、泄洪涵洞水文计算等主要问题,研究了地基设计与处理、防渗漏、坝式路堤位置及结构形式、坝式路堤几何参数等次要问题。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手段和理论计算相结合,并借鉴引入土坝和高路堤成功经验,主要取得了以下6个方面的进展:1.采用数值模拟仿真分析方法对坝式路堤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影响坝式路堤沉降的物理力学参数影响规律为:对弹性模量敏感性是分段的;对重度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对强度参数变化是不敏感的。得出对结构类型参数的影响规律为:填方高度、水位变化十分敏感;边坡坡度、水平向地震力不敏感。得出填筑方式影响规律为:重度较大的材料宜填筑在路堤内部和下部,而强度参数粘聚力与内摩擦角则恰恰相反,较大者宜填筑在路堤的外部和上部。路堤横断面方向上呈现上游低、下游高的凹型曲线。2.针对“U”型或“V”型冲沟的边界条件,采用不同沟底尺寸、坝高尺寸、边坡坡度组合情况建模,利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对坝式路堤的沉降进行模拟,并引入土体拱效应理论进行计算,得出路堤纵断面预留填土高度的曲线形式是“W”、“M”、“N”和直线型,给出曲线形式临界角度公式,计算分析得出沟边坡影响区范围是沟底尺寸为4倍坝高情况;另外,路堤周边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中弹性模量对路堤拱效应影响较大,而重度与内摩擦角对路堤拱效应的影响较小,粘聚力基本不影响。路堤顶部长度固定时,随着底部宽度的增大,路堤的沉降量值不断减小。3.稳定性理论计算中引入水荷载和地震力作用,推导出坝式路堤稳定性计算公式。得出整体稳定性和边坡稳定性均需考虑的原则,提出坝式路堤须设置在沟底纵坡较缓的冲沟上,应考虑边坡稳定的多极值现象等结论。自编加入水及地震力因素的演算坝式路堤边坡稳定的VB程序,并用实例对理论计算公式加以演算论证,并相应给出坝式路堤稳定性演算内容、注意点等。4.利用渗流力学等知识建立蓄水模型,理论推演和数值计算相结合论证得出:坝式路堤具有上限水位,即上限理想均值水位及相应的上限高、低水位;上游蓄水库型上大下小特点是坝式路堤具有上限水位的本质原因。在坝式路堤具有上限水位、具有其计算公式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坝式路堤泄水涵洞发挥作用欠佳问题,研究公路、土坝涵洞水力计算套用在坝式路堤中时,设计理念的根本区别,引入潜水原理,修正土坝水文计算中滞洪库容为剩余库容,得到计算公式和实用步骤,从而建立起适合坝式路堤涵洞设置与否和泄洪力计算的设计体系。5.在成熟地基设计及处理方法和土坝防渗漏措施基础上,提出坝式路堤的地基类型、设计及处理方法、防渗漏方法,并相应得出坝式路堤选址条件。提出坝式路堤位置选择及结构形式、坝式路堤几何参数、排水设计方法、附属构筑物设计方法等。6.在主要和次要成果研究基础上提出黄土坝式路堤理论设计体系。主要成果有:涵洞设置条件及其泄洪力计算、稳定性计算方法、沉降预留方法;次要成果有:选址条件主要考虑渗漏及坝基稳定性;路堤的合理宽度、高度主要由公路设计要求确定;路堤坡率由经验及稳定性演算共同确定;泄洪涵洞易设置在原状土上;加强排水设计及防护工程等。
马文波,韩继山,海建军,杨志刚[7](2009)在《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在农田水利工程防渗加固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针对北方高寒地区水泥混凝土砌护物存在的问题,阐述了SPC聚合物砂浆在北方高寒地区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技术。
张爱军,申向东,李振合[8](2008)在《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混凝土碳化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运行至今40余年,混凝土出现了碳化和冻融剥蚀破坏。其破坏原因是在北方高寒地区混凝土经常受到不稳定水位渗透、地下渗流、天然降水及不均匀温差侵袭、冻融所致。从原混凝土破坏成因、部位、成本价格及气候适应性等方面分析,确定凿除破坏的混凝土,进水闸采用传统的环氧材料回填,拦河闸采用聚合物材料处理。介绍了具体的碳化处理施工技术,碳化处理取得了成功。
刘俊炜,托娅,呼和,穆怀录,邬晓涌[9](2003)在《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在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区病险水库及取水水利枢纽工程除险加固工作的开展 ,各种新材料在防渗加固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 SPC聚合物水泥砂浆的施工方法、质量的控制和检测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为北方高寒地区水工建筑物的加固补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缺陷修补方案
二、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在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在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模袋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孔结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模袋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1 模袋混凝土的应用及特点 |
1.2.2 模袋混凝土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模袋混凝土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矿粉在混凝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1 粉煤灰在混凝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2 大理石粉在混凝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3 硅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4 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现状 |
1.4.1 混凝土的抗冻性研究现状 |
1.4.2 混凝土的抗干湿性研究现状 |
1.4.3 干湿和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研究现状 |
1.5 混凝土孔结构与强度关系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6.1 技术路线图 |
1.6.2 研究目的 |
1.6.3 研究内容 |
2 材料和方案 |
2.1 实验材料 |
2.1.1 水泥 |
2.1.1 粗骨料 |
2.1.3 细骨料 |
2.1.4 粉煤灰 |
2.1.5 大理石粉 |
2.1.6 硅粉 |
2.1.7 外加剂指标 |
2.1.8 试验用水 |
2.2 试验方法与仪器 |
2.2.1 方案与配合比 |
2.2.2 试验方法 |
2.2.3 主要的试验仪器 |
3 模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试验研究 |
3.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3.2 干湿循环试验 |
3.2.1 量损失率 |
3.2.2 相对动弹性模量 |
3.3 冻融循环试验 |
3.3.1 质量损失率 |
3.3.2 相对动弹性模量 |
3.4 干湿-冻融循环试验 |
3.4.1 质量损失率 |
3.4.2 相对动弹性模量 |
3.5 本章小结 |
4 模袋混凝土的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
4.1 微观孔隙结构试验研究 |
4.1.1 双掺合料对模袋混凝土的孔隙特征影响 |
4.1.2 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核磁共振分析 |
4.1.3 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气泡间距分析 |
4.1.4 SEM微观结构形貌 |
4.1.5 XRD物相分析 |
4.2 孔结构参数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
4.2.1 孔隙度、渗透率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
4.2.2 气泡参数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
4.3 孔结构参数与耐久性能关系 |
4.3.1 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孔隙度与动弹性模量的关系 |
4.3.2 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气泡平均半径的变化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孔结构的耐久性研究 |
5.1 灰色系统理论影响分析 |
5.1.1 灰色系统理论介绍 |
5.1.2 灰色关联分析 |
5.1.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下模袋混凝土的孔隙特征对损伤度的影响分析 |
5.2 基于GM模型的耐久性预测 |
5.2.1 GM(1,1)模型的应用 |
5.2.2 GM(1,N)模型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在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概况 |
二、混凝土的碳化机理 |
三、SPC聚合物水泥砂浆的施工及质量控制 |
四、结束语 |
(4)三盛公水利枢纽南岸进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工程存在问题 |
3 南岸进水闸除险加固施工的主要内容 |
3.1 闸基础的加固 |
3.1.1 高喷灌浆 |
3.1.2 闸底板静压灌浆 |
3.2 土建部分 |
4 施工中主要技术指标 |
4.1 钻孔质量的检测指标 |
4.2 高喷灌浆技术参数 |
4.3 闸底板静压灌浆技术参数 |
4.4 混凝土浇筑技术指标 |
4.5 闸室内混凝土冻融、剥蚀、碳化现象处理 |
5 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5.1 高喷灌浆施工方法 |
5.2 施工单位的人员的合理配置与安全施工 |
5.3 材料浪费 |
5.4 环境污染 |
6 结束语 |
(6)公路黄土坝式路堤力学性状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现场调查 |
1.2.2 现状分析 |
1.3 问题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黄土坝式路堤力学特性有限元分析 |
2.1 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简介 |
2.1.1 Marc 软件简介 |
2.1.2 本构关系的选择 |
2.2 参数敏感性影响分析 |
2.2.1 物理力学及几何参数敏感性影响分析 |
2.2.2 不同填筑方式敏感性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黄土坝式路堤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
3.1 黄土的工程力学性质 |
3.1.1 黄土分类及物理性质 |
3.1.2 黄土的压缩性、抗剪强度和渗透性 |
3.1.3 黄土的湿陷性及动力特性 |
3.2 土体拱效应 |
3.2.1 土体拱效应简介 |
3.2.2 坝式路堤工程中的土拱效应 |
3.2.3 土拱效应存在条件 |
3.2.4 土拱效应形成机理 |
3.2.5 拱脚的存在形式 |
3.2.6 土拱的影响因素 |
3.2.7 土体拱效应的几何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
3.3 坝体的沉降计算 |
3.3.1 沉降计算模型与计算结果 |
3.3.2 计算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黄土坝式路堤的稳定性 |
4.1 概述 |
4.2 黄土坝式路堤稳定性计算 |
4.2.1 计算内容 |
4.2.2 土体的抗剪强度 |
4.2.3 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的选用 |
4.2.4 土体的孔隙压力 |
4.2.5 静力稳定性分析 |
4.2.6 土体的安全系数 |
4.2.7 抗震设计 |
4.3 实例计算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黄土坝式路堤地基设计与处理研究 |
5.1 概述 |
5.2 地基设计准备工作 |
5.2.1 工程地质勘查 |
5.2.2 现场勘察 |
5.2.3 湿陷性评价 |
5.3 黄土地区坝式路堤基底类型 |
5.4 地基设计控制条件 |
5.4.1 承载力设计 |
5.4.2 变形控制 |
5.4.3 抗渗、防冲等要求 |
5.5 黄土坝式路堤地基处理措施 |
5.5.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
5.5.2 防水措施 |
5.6 工程实例 |
5.7 小结 |
第六章 黄土坝式路堤渗漏研究 |
6.1 概述 |
6.2 渗流对黄土坝式路堤稳定性影响 |
6.2.1 渗流的影响 |
6.2.2 坝坡稳定及坡面临界出渗坡降的确定 |
6.3 路堤的渗流计算 |
6.3.1 路堤渗流计算的目的和方法 |
6.3.2 不透水地基上的均质坝 |
6.3.3 透水地基上的均质坝 |
6.3.4 实例计算说明 |
6.4 渗流控制措施 |
6.4.1 渗流控制的目的及方法 |
6.4.2 渗流控制的防渗设施 |
6.4.3 渗流控制的排渗措施 |
6.4.4 连接问题 |
6.5 坝式路堤水文计算 |
6.5.1 各行业对比及研究现状分析 |
6.5.2 公式的理论推导 |
6.5.3 坝式路堤上限水位的研究 |
6.6 小结 |
第七章 黄土坝式路堤的设计方法研究 |
7.1 坝式路堤位置及结构形式确定 |
7.1.1 坝式路堤位置选择 |
7.1.2 坝式路堤结构形式选择 |
7.2 坝式路堤几何参数确定 |
7.2.1 路堤顶部合理宽度确定 |
7.2.2 路堤合理高度确定 |
7.2.3 纵断面选择 |
7.2.4 路堤坡率确定 |
7.3 排水设计 |
7.4 泄洪涵洞及附属构造物设计 |
7.4.1 泄洪涵洞设计 |
7.4.2 附属构造物设计 |
7.5 稳定性、沉降和防渗设计 |
7.6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在农田水利工程防渗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混凝土砌护物损坏成因分析 |
2 SPC聚合物水泥砂浆的技术特性 |
2.1 S P C聚合物水泥砂浆的配制与施工方法 |
2.2 S P C砂浆材料用量 |
2.3 注意事项 |
3 防渗处理技术及施工工艺 |
3.1 基面清除 |
3.2 S P C聚合物砂浆的用料配置 |
4 SPC聚合物砂浆施工技术要求 |
4.1 一般腐蚀的处理技术 |
4.2 混凝土严重腐蚀的处理技术 |
4.3 混凝土结构物蜂窝、孔洞、麻面处理 |
4.4 处理后砂浆粘接性测试 |
(8)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混凝土碳化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混凝土碳化剥蚀状况及处理方案 |
2.1 剥蚀状况及成因 |
2.2 加固技术处理方案 |
3 碳化处理施工技术 |
3.1 进水闸处理施工技术 |
3.1.1 环氧砂浆操作技术 |
1) 施工流程 |
2) 基面处理 |
3) 环氧基液的拌制和涂刷 |
4) 环氧砂浆的拌制和涂抹 |
5) 环氧砂浆的养护 |
3.1.2 环氧胶泥操作技术 |
1) 施工流程 |
2) 基面处理 |
3) 环氧胶泥的拌制 |
4) 环氧胶泥的涂抹 |
5) 养护 |
3.1.3 施工要点 |
3.1.4 注意事项 |
3.2 拦河闸处理施工技术 |
3.2.1 SPC聚合物水泥砂浆施工技术 |
1) 施工流程 |
2) 混凝土表面凿毛 |
3) 界面剂和SPC砂浆的配制拌合 |
4) 抹面施工 |
5) 养护 |
3.2.2 喷涂AEV防碳化乳液施工技术 |
1) 施工流程 |
2) 混凝土表面打磨 |
3) AEV乳液配比及拌合 |
4) 喷涂施工 |
3.2.3 施工要点 |
3.2.4 注意事项 |
4 监测结果分析 |
5 结语 |
(9)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在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SPC聚合物水泥砂浆的应用 |
1.1 原材料的制备 |
1.2 砂浆配合比 |
1.3 施工方法及步骤 |
1.3.1 施工顺序 |
1.3.2 清洗老化层 |
1.3.3 砂浆制作 |
1.3.4 抹面施工 |
1.3.5 养护 |
2 质量控制与检测 |
2.1 原材料的质量要求 |
2.1.1 水泥 |
2.1.2 砂子 |
2.1.3 拌合及养护用水 |
2.1.4 SPC聚合物乳液 |
2.2 质量控制与检测 |
2.3 注意事项 |
3 小结 |
四、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在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模袋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孔结构试验研究[D]. 唐加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2]聚合物水泥加固红层泥岩性能研究[J]. 钱普舟,曹青霞,魏定邦,王海林,李庆. 公路工程, 2016(06)
- [3]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在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 张磊. 四川水泥, 2015(11)
- [4]三盛公水利枢纽南岸进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的探讨[J]. 于雪松. 内蒙古水利, 2014(04)
- [5]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混凝土碳化处理浅析[J]. 白建旺,李花密. 内蒙古水利, 2012(06)
- [6]公路黄土坝式路堤力学性状与设计方法研究[D]. 徐世强. 长安大学, 2011(05)
- [7]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在农田水利工程防渗加固中的应用[J]. 马文波,韩继山,海建军,杨志刚. 宁夏农林科技, 2009(06)
- [8]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混凝土碳化处理[J]. 张爱军,申向东,李振合. 施工技术, 2008(04)
- [9]SPC聚合物水泥砂浆在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 刘俊炜,托娅,呼和,穆怀录,邬晓涌. 内蒙古水利,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