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随意皮瓣在深度电烧伤创面的应用(附1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沈余明[1](2020)在《烧伤科医师应进一步加强对皮瓣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烧伤科面临着许多复杂性创面的修复,一方面深度烧伤创面未见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各种复杂性、难治性创面越来越多,复杂性创面绝大部分仍需各种皮瓣进行修复;再一方面皮瓣外科发展迅速,因此烧伤科医师应进一步加强对皮瓣的学习与研究。本文重点对烧伤科医师研究皮瓣的必要性、皮瓣外科发展的简史、修复重建的阶梯、皮瓣选择的考虑、皮瓣修复的适应证、不同部位创面的皮瓣修复等方面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显微外科皮瓣技术一直在稳步向前发展,其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修复重建外科医师包括烧伤科医师在创面修复方面可以运用多方面的皮瓣技术,特别在自由设计的穿支皮瓣、超级显微外科、皮瓣预制、皮瓣预构及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取得更突出的成绩。
李超[2](2017)在《改良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联合负压引流技术在手背部创面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改良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联合负压吸引技术修复手背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5月-2015年10月笔者科室收治手背及指背部损伤患者16例,清创、按受伤指背个数及创面大小设计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11cm×11cm16cm×14cm),皮瓣中间纵向剖开形成双蒂,在双蒂皮瓣近指蹼处开窗;把修剪下的医用海绵填塞指间,供瓣区覆盖医用海绵,缝合、固定;皮瓣缝合于手背创面,术后给予间歇式负压封闭冲洗引流,每天3次,冲洗1014d后去除生物半透膜,1421d断蒂、分指,供瓣区用局部皮瓣封闭。结果:14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第2天皮瓣下积血,处理后消退,皮瓣成活;1例断蒂后皮瓣远端坏死,换药后局部麻醉下植皮。2例术后7d负压引流管堵塞,注射器冲洗后通畅;3例半透薄膜漏气,局部封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3.5d。术后随访618个月,患者手指形态及功能恢复较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表明改良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联合负压引流技术修复手背部创面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袁志明[3](2016)在《用整形技术治疗深度烧伤145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深度烧伤创面应用皮瓣修复后的成活率及功能效果。方法深度烧伤病人145例,其中男112例,女33例,根据创面部位大小、损伤深度、病人年龄等因素,选择皮瓣类型,145例病人各种皮瓣手术172次,结果创面一期愈合率90.6%。不仅封闭创面,而且极大限度地保护了机体功能,改善外观。结论皮瓣修复深度烧伤创面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李国振[4](2014)在《VSD在皮瓣转移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岛状皮瓣转移术结合VSD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治疗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小腿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13例中选择软组织缺损大于6cm×8cm的54例病例,随机分为单纯皮瓣转移术为传统组(n=27)和皮瓣转移术加VSD技术为VSD组(n=27),采用岛状皮瓣转移术结合VSD技术进行治疗。皮瓣类型:传统组胫后动脉穿支带蒂岛状皮瓣14例,筋膜岛状皮瓣13例, VSD组胫后动脉穿支带蒂岛状皮瓣19例,筋膜岛状皮瓣8例。软组织缺损创面面积:VSD组软组织缺损创面最小面积为6cm×8cm,最大创面面积为10cm×12cm。传统组软组织缺损最小者7cm×8cm,最大者12cm×12cm。软组织缺损A0分型:VSD组小腿部软组织缺损A0分型I0:3型为5例,4型为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A0分型I0:3型5例,4型8例。传统组小腿部软组织缺损A0分型I0:3型为6例,4型为8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A0分型I0:3型6例,4型7例。结果5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12-18个月),VSD组住院平均时间7.6天;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15.6天,换药次数3.2次。传统组住院平均为13.3天,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37天,换药次数10.1次。随访一个月结果VSD组全部病例愈合为ICl型(27/27),传统组19例愈合为IC1型(19/27);随访6个月结果VSD组皮瓣愈合均良好,传统组26例患者创口愈合为IC1型(26/27);随访1年结果VSD组皮瓣均愈合良好,传统组1例因软组织缺损行皮瓣转移术,6个月后创口愈合为IC1型。结论:VSD技术应用在皮瓣转移术中,通过降低皮瓣转移术后感染率和提高皮瓣成活率,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和创口愈合时间,并且通过减少医护人员换药次数,可降低医护人员临床工作量和患者在换药当中所遭受的痛苦。
傅强[5](2010)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前臂内侧皮瓣穿支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Dopplernow imaging, CDFI)技术研究前臂内侧皮瓣(MFF)穿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为MF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健康志愿者年龄20-60岁,采用CDFI技术对其双侧MFF主干血管及穿支血管(管径≥0.5mm)进行检测。被检者前臂呈外展外旋位,进行相关数据测量;记录每侧MFF穿支血管的数目、血管走行类型;对穿支动脉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测量尺骨茎突水平中点与肱骨内上髁下缘距离(D),将D分为九段,尺骨茎突水平中点为0,以直方图表示各穿支起点及其深筋膜穿出点及总的穿支起点及其深筋膜穿出点所在的体表位置。结果:BA、UA、CIA、ICUA、URA、穿支(管径≥0.5mm)的管径、走行位置、方向、是否进入皮下组织均可显示,频谱示舒张期血流速度极低近消失,呈低速高阻单向频谱。双侧前臂内侧皮瓣穿支的数量、来源、走行位置、及穿深筋膜处位置并不对称。160侧前臂内侧皮瓣共检测到穿支动脉(管径≥0.5mm)645支,平均4.03支(3-6支),蒂长3.44-28.8mm,可见三种类型:Ⅰ型肌皮穿支(12.4%);Ⅱ型肌间隙皮穿支(83.7%);Ⅲ型直接皮穿支(3.9%)。最粗大穿支管(外)径1.0±0.3mm。645支穿支血管起点87.5%出现在尺肱连线的第2、3、4、8段,深筋膜穿出点86.3%出现在尺肱连线的第2、7、8段。尺动脉及各穿支血管峰值流速左右侧及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5),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技术可直观地显示MFF穿支的来源走行分布,有无变异或缺如,进行体表定位,并可评价血管质量,从而更好地指导术前MFF设计。
袁志明[6](2008)在《皮瓣在深度烧伤中的应用145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深度烧伤创面应用皮瓣修复后的成活率及功能效果。方法:深度烧伤患者145例,其中男112例,女33例,根据创面部位大小、损伤深度、患者年龄等因素,选择皮瓣类型,145例各种皮瓣手术172次。结果:创面一期愈合率90.6%。不仅封闭创面,而且极大限度地保护了机体功能,改善外观。结论:皮瓣修复深度烧伤创面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尹刚[7](2007)在《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促进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四肢皮肤撕脱伤、热压伤、严重烧伤的病人越来越多,对创面早期、良好覆盖是外科修复的重要研究课题。真皮下血管网皮瓣(SVNF)用于面颈部及手部皮肤缺损、电烧伤、感染创面、皮肤撕脱伤的修复,皮瓣薄形态不臃肿,长宽比例大,愈后色泽好,断蒂早,简单易行,安全可靠。而随意型SVN皮瓣血供范围有一定限度,皮瓣长宽之比不能超出2.5:1的范围,否则皮瓣远端会出现缺血坏死,成活无保证。本实验通过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进猪随意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远端基底部和边缘部血运,以提高SVN皮瓣成活率,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方法:本实验以三个月龄健康家猪为动物模型。体重(20±2.5)kg,雌雄不限。(1)动物模型的建立:在每只家猪两侧背部形成6个随意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切断从腹乳线处发出的轴型血管后形成随意型皮瓣,长16cm,宽4cm。皮瓣的长轴与猪的纵轴垂直。(2)分组:皮瓣形成后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两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12个随意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subdermal vascular network flap SVNF)对照组:12个随意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subdermal vascular network flap SVNF)。(3)影响因素实施:bFGF(购自东大生物工程公司),SVNF形成后,即刻在皮瓣距蒂部12cm处,14cm处及皮瓣最远端分别选择6个注射点,给予皮下注射,处理如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每一位点真皮下层注射含有bFGF的肝素化生理盐水0.1ml,共0.6ml。对照组:每一位点皮下注射0.1ml肝素化生理盐水,共0.6ml。药物注射后,将皮瓣原位缝合,皮瓣远断1/3打包加压包扎。家猪麻醉清醒后,单笼饲养,每日肌肉注射青霉素400万单位预防感染。(4)检测指标大体观察:术后6天将家猪再次全麻后拆除打包线,肉眼观察各组皮瓣颜色,质地及猪毛生长情况,计算出各组皮瓣成活率。组织学观察:分别在各个皮瓣近、中、远1/3处切取1×1×1cm的组织块,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计算组织中血管断面的密度。结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于术后第六天,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成活面积分别为(81.2±1.67)%和(66.21±1.78)%,经统计学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皮瓣近中远段皮瓣血管密度分别为(16.7±6.0)、(29.7±5.5)、(14.9±6.0)/mm2和(16.6+4.0)、(21.4±5.2)、(3.5+5.1)/mm2(p<0.05)。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下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后,通过促进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远端基底部和边缘部的血运,可以提高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成活率,缩短皮瓣的断蒂时间,扩大皮瓣长宽比例。
陈铭锐[8](2002)在《皮瓣静脉构筑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6项内容:(1)对皮瓣的动、静脉系统,特别是静脉系统进行解剖学研究,探索皮瓣内轴心动、静脉走行及分支分布规律;(2)阐明皮瓣内深、浅静脉系或伴行静脉与非伴行静脉的起始、走行、引流范围及交通途径;(3)观测皮瓣深、浅静脉干及其交通支内静脉瓣部位、形态、功能及对静脉间血液流通的影响;(4)明确皮瓣的动、静脉伴行特点与静脉回流规律;(5)确定皮瓣静脉回流的主渠道;(6)为皮瓣游离移植吻合静脉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对跨区供血皮瓣静脉回流与交通、非生理性皮瓣的血液循环进行探索。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阐明皮瓣静脉的立体构筑,探求其机理,并完善解剖学资料,以期为皮瓣的应用指征、吻合静脉的选择及危象的处置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更好地指导临床皮瓣外科。方法 (1)采用新鲜成人尸体双下肢标本,于股动脉及足背静脉网顺、逆行插管,分别注入8%明胶碳素墨汁,尔后行股动脉灌注及局部注射福尔马林防腐。切取皮瓣流水冲洗,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冬青油内保存。(2)采用新鲜成人尸体上、下肢标本,于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足背静脉网顺、逆行及股静脉加压灌注蓝色乳胶,福尔马林溶液防腐。新鲜男性成人尸体1具,于双侧股动脉插管内分别先后行8%明胶碳素墨汁→14%氨水→红色乳胶溶液灌注,至趾腹颜色由黑变红为止,流水冲洗6小时。另取新鲜成人尸体之肩胛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及膝上内侧皮瓣,冲洗、防腐处理后,再于动脉灌注8%明胶墨汁溶液。(3)采用1例新鲜尸体左下肢标本制备过氯乙烯动(红)、静(蓝)脉分色铸型标本。(4)右下肢冷藏标本,于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再于股静脉及大隐静脉顺、逆行灌注含硫酸钡混悬液之蓝色乳胶,福尔马林防腐,然后切取皮瓣,摄取x线片。(5)右下肢新鲜标本,制备组织切片。将标本冲洗、固定后,于动脉插管内灌注8%明胶墨汁,至浅表皮肤均匀变黑并可见静脉内有灌注液溢出即行停止。放置3天后,取4块右股前外侧皮瓣、4块小腿内侧皮瓣之墨染明显区域,经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及冬青油先后透明、石蛤包埋,连续水平及垂直切片,其厚度分别为 15、20及 100 u m,fiE染色,组织显微镜下观测。结果 门)亘接皮动脉或肌皮动脉,在体被组织逐步浅出的整个行程中,不断发出分支并分别在深筋膜层、皮下组织(浅筋膜)层、真皮下层、乳头下层和乳头层内形成五级具有鉴别特征的皮肤微循环血管网(血管树)。(2)体被组织静脉血管网由浅入深分为五层:皮肤乳头层。乳头下层、真皮下层、皮下组织层和深筋膜层。山乳头下层浅出的小动脉分支及末支,在真皮乳头层内形成毛细血管网,迂曲盘旋并返折形成微血管拌,延续、下降、吻合形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相互吻合、汇合形成集合微静脉并伴行动脉进入乳头下层,组成乳头下层微静脉网。乳头下层微静脉和集合微静脉经2~4级汇合后,即向深面走行汇入真皮下层微静脉网或丛。多数真皮下层微静脉。小静脉伴行动脉进入皮下组织层、深筋膜层,并与皮下组织层和深筋膜层动脉分支的伴行静脉汇合,分别形成皮下组织层、深筋膜层静脉网,进而汇入轴心动脉的伴行静脉。而真皮下血管网中与动脉不伴行的微静脉汇合成为小静脉,并逐渐聚集增粗,汇合加入浅非伴行静脉属支或即为属支的起点。结论 门)皮瓣静脉构筑可分为5层血管网,吻合交通丰富;(2)皮瓣血管多为动、静脉伴行,皮瓣轴心动脉的伴行静脉是皮瓣血液回流的主渠道,为游离移植时的首选吻合静脉,而浅非伴行静脉的回流起辅助作用。(3)深、浅静脉间可经交通支、穿支吻合支而绕过静脉瓣进行沟通。
王生钰[9](2001)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移植修复手创面的实验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的可靠性,选用家猪20头,于脊柱中部两侧腹壁设计3组带蒂随意型皮瓣,即传统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的下方保留2~3mm脂肪皮瓣和真皮下血管网的下方保留1/3浅筋膜皮瓣。用皮温测定、激光多普勒血流速度测定仪、皮瓣荧光染色等方法对随意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减薄层次,长宽比例及断蒂时间与传统皮瓣移植后作对比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1.真皮下血管网的下方保留2~3mm脂肪和真皮下血管网的下方保留1/3浅筋膜的皮瓣术后第3小时血供最差,6小时后迅速回升,第48小时基本达到术前水平;传统皮瓣术后即刻血供最差,3小时后缓慢上升,第48小时恢复术前的72%,第7天才恢复到术前水平。表明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比传统皮瓣血供重建速度快,时间早。 2.真皮下血管网的下方保留2~3mm脂肪和真皮下血管网的下方保留1/3浅筋膜的皮瓣成活的长宽比例为2.5:1,且成活率无显着差异;传统皮瓣成沽的长宽比例为2:1。 3.真皮下血管网的下方保留2~3mm脂肪和真皮下血管网的下方保留1/3浅筋膜的皮瓣断蒂时间可提前到术后第6天。 临床应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创面32例32块皮瓣,皮瓣面积最大14.00cm×10.00cm,最小2.00cm×1.20cm。断蒂时间为术后第5~7天。32例中的30例皮瓣一期愈合。 结论:1.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较传统皮瓣血供重建速度快、时间早,成 活面积大。 2.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断蒂时间以术后第6天为宜。 3.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薄范围为皮瓣面积的50%。 4.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营养来自蒂部,创缘和基底三条渠道。 5.我们开创的耕耘开沟式平行分离脂肪法,利于真皮下血管网 的保护,提高皮瓣的成活质量。 6.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质地良好,是修复手创面的较理想材料。
孙海宁,刘久春[10](1993)在《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随意皮瓣在深度电烧伤创面的应用(附12例报告)》文中指出自1989年以来,我们应用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随意皮瓣对电烧伤12例进行移植手术,取得满意效果。本文就超薄皮瓣覆盖深度电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等进行讨论。
二、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随意皮瓣在深度电烧伤创面的应用(附1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随意皮瓣在深度电烧伤创面的应用(附1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烧伤科医师应进一步加强对皮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烧伤科医师研究皮瓣的必要性 |
二、皮瓣发展的简史 |
三、修复重建阶梯 |
四、皮瓣选择的考虑 |
(一)受区的考虑 |
(二)供区的考虑 |
五、烧伤科皮瓣修复的适应证 |
六、不同部位创面的皮瓣修复 |
(一)头面颈部复杂性创面的皮瓣修复 |
(二)躯干部位复杂性创面的皮瓣修复 |
(三)臀部复杂性创面的皮瓣修复 |
(四)肢体复杂性创面的皮瓣修复 |
七、显微外科皮瓣技术的未来 |
(2)改良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联合负压引流技术在手背部创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 |
1.3 手术方法 |
1.3.1 清创: |
1.3.2 手术方法: |
1.3.3 术后冲洗及注意事项: |
1.3.4 皮瓣断蒂、分指及供瓣区封闭: |
2 结果 |
2.1 创面修复情况: |
2.2 患手功能恢复情况: |
2.3 供瓣区修复情况: |
3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4)VSD在皮瓣转移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手术方法 |
2.2.3 术后处理 |
2.2.4 随访计划 |
2.2.5 疗效评价(表4,表5) |
2.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平均住院日、创口愈合时间、创口换药次数 |
3.2 VSD组和传统组术后皮瓣愈合比较 |
3.3 典型病例 |
附图 手术及术后随访图片 |
第四章 讨论 |
4.1 VSD技术在皮瓣转移术中的应用可能性 |
4.2 VSD技术对皮瓣转移术的影响 |
4.2.1 VSD技术对皮瓣感染率的影响 |
4.2.2 VSD技术对皮瓣坏死的影响 |
4.3 VSD技术在皮瓣转移术中的注意事项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前臂内侧皮瓣穿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内容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皮瓣在深度烧伤中的应用14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促进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及符合说明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皮瓣静脉构筑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皮瓣静脉构筑的解剖学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皮瓣静脉构筑的临床意义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皮瓣静脉系统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移植修复手创面的实验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临床资料 |
手术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四、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随意皮瓣在深度电烧伤创面的应用(附1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烧伤科医师应进一步加强对皮瓣的研究[J]. 沈余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0(04)
- [2]改良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联合负压引流技术在手背部创面的应用[J]. 李超. 中国美容医学, 2017(07)
- [3]用整形技术治疗深度烧伤145例分析[A]. 袁志明. 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 2016
- [4]VSD在皮瓣转移术中的应用[D]. 李国振. 延边大学, 2014(01)
- [5]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前臂内侧皮瓣穿支的研究[D]. 傅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3)
- [6]皮瓣在深度烧伤中的应用145例分析[J]. 袁志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06)
- [7]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促进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D]. 尹刚. 山东大学, 2007(03)
- [8]皮瓣静脉构筑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 陈铭锐. 第一军医大学, 2002(01)
- [9]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移植修复手创面的实验与应用研究[D]. 王生钰. 延边大学, 2001(01)
- [10]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随意皮瓣在深度电烧伤创面的应用(附12例报告)[J]. 孙海宁,刘久春. 黑龙江医药, 1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