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有载分接开关(论文文献综述)
张吉冬[1](2014)在《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配电变压器稳定电网电压的有效措施是在无功充足的情况下进行配电变压器的有载调压。现有配电变压器有载调压是通过机械式分接开关实现有载调压的。由于机械式有触点分接开关动作时有电弧,不能频繁动作,因而不适合需要频繁动作的配电变压器使用。选用电力电子元器件固态继电器作为有载调压分接开关,通过调节有载分接开关闭合与开断状态实现改变一次侧与二次侧的匝数比,从而实现改变二次侧的输出电压值,并且使用固态继电器作为有载调压分接开关可以频繁的进行调压、且调压过程中无电弧现象出现。但是由于固态继电器承受最高电压的水平较低,易发生击穿造成调压分接开关所在回路出现过流现象而影响工作,因此控制系统中的保护环节必不可少。综上,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与现有配电变压器相配套的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为研究对象,该分接开关接在高压侧靠近中性点侧95%UN、UN、105%UN三个分接头,控制系统根据检测到的变压器输出电压,控制接在三个分接头上的作为分接开关的电力电子元件的导通与关断,实现变压器高低压侧匝数比的变换,进而达到有载自动调压,使输出电压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本文从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出发。考虑其安全性方面,设计了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故障自检测、自处理的故障保护单元。当故障发生时,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保证故障的实时发现以及故障实时准确地得到处理,避免了由于故障不能及时处理而将可能造成的变压器调节绕组烧损以及对电网稳定性造成的威胁。考虑其可靠性方面,设置了频率同步单元,使得控制系统采集到的控制信号能及时的跟踪电网频率波动,保证控制系统采集的精准度,减小了采集到电压过零点的数据误差,能够有效地保证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并且由于采集的频率信号为电网频率的实际频率,根据电网实际频率周期控制触发脉冲的相位可以有效地避免环流现象的产生,使得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可以安全、可靠的输出电能。理论分析和实验室模拟实验表明: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能够安全、可靠的控制二次侧输出电压。根据采集到的电压过零点波形可以看出,采集到的电压频率与电网的实际频率基本一致。当模拟无触点分接开关损坏时,故障自检测、自处理的故障保护单元能够在故障发生后及时报警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有效地实现了自动调压,并且调压过程稳定。因此,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在保证自动调压的同时,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王丹,宋政湘,李朋[2](2013)在《基于高速采集卡有载分接开关交流测试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和可靠性,需要对变压器调压的核心部件有载分接开关实施动态监测,传统的直流监测系统在波形分析检测上存在一些缺陷,文中介绍的测试系统采用交流测试方法,弥补了直流测试中的一些不足。对于测试过程中信号的数据采集部分,传统的采集方式使用A/D转换器将信号转换为模拟数字量送入到单片机,而对于需要多路信号同时采集解决的办法是采用采样保持电路与多路选择开关的配合来完成数据同时采集。文中采用研华公司的高速数据采集卡,与上位机相连,对于需要采集的信号可以高速快捷的送入上位机中,不仅省去了传统电路的繁冗,且操作简便,方便实现多路信号同时采集。在上位机使用Delphi开发测试软件,配合数据采集卡完成了有载分接开关的动态监测,最后验证了测试系统的正确性。
赵彤[3](2008)在《有载分接开关机械状态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变压器有载调压分接开关(On-load Tap Changer,OLTC)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稳定负荷中心电压、调节无功潮流、增加电网调度灵活性等重要作用,而机械故障是其主要故障类型。在线监测OLTC的机械运行性能,对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与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OLTC机械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尚待解决的关键技术课题,本文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非介入性传感技术,研究多路信号的监测方法,进而构成OLTC在线监测的硬件系统;从混沌动力学的角度去研究能反映OLTC操作时不同振动模式变化的特征参数提取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故障诊断策略;将应用于语音识别领域的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引入到OLTC机械性能的故障诊断中,从新的角度发展OLTC的机械故障诊断方法;分析复合式SYJZZ型有载分接开关的常见故障与发生机理,构建OLTC机械性能的综合式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基于图形化编程和虚拟仪器技术,设计开发OLTC机械性能的在线监测软件系统。通过论文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将非介入性与多传感器式综合量测技术应用到OLTC的机械状态监测中,在不影响变压器正常运行的条件下,有效获取反映设备运行状况的多路传感信号——机械振动信号、局部过热高频噪声信号、驱动电机电流信号与旋转角度信号,使得机械状态特征的提取多样化并更加有效。通过监测驱动电机的旋转角度与电流信号,可间接反映OLTC操作过程中电机驱动力矩的变化,继而结合瞬态频率分析与小波分析等算法,提出一种评估OLTC操动机构机械运行状态的特征提取方法,为实现故障诊断提供了一个有效依据。针对OLTC操作时的机械振动模式进行混沌动力学分析,研究一种基于多维坐标空间的相轨图几何特征提取方法;进一步提出将模糊集理论引入到OLTC的机械故障诊断中,建立各状态模糊集的正态型隶属函数,并针对单个待测样本与待测样本集两种情况,分别应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与择近原则进行模糊推理,最终实现OLTC的机械故障诊断。通过振动功率谱的区间化、归一化和矢量量化,建立了一种振动信号离散谱矢量的特征提取方法。针对提取的振动信号特征向量,进一步提出了基于HMM的OLTC机械故障诊断新方法。通过不断积累现场监测的原始数据,可实现HMM标准状态训练和模式库的自动更新,提高OLTC机械故障诊断的成功率。大量的实验模拟和现场测试表明,该故障诊断方法具有非常优异的故障分类功能。通过分析复合式SYJZZ型OLTC的常见故障与发生机理,总结了在线监测信号的故障特征变化规律。在前述的各种特征提取方法和故障诊断算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决策树推理与监测信号综合分析相结合的OLTC机械性能综合式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该专家系统既能发挥决策树擅于处理非数值型数据和推理迅速的优点,又能发挥各个诊断子程序对监测信号的多角度分析与综合故障诊断能力。研制成功综合式网络化的“有载分接开关机械性能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并在山东电网获得了实际推广应用。该监测与诊断系统由功能完备的硬件和软件子系统构成,实现了基于局域网技术的“虚拟医院”功能。在硬件系统设计中,还提出了橡胶棒式软连接方法用于固定旋转角度传感器,解决了现场安装技术难题,可有效提高测量精度并延长传感器的使用寿命。软件系统开发采用模块化结构,实现了数据采集、分析、存储、检索、打印以及网络传输等丰富功能,可保证大量现场监测信号的准确获取与积累更新,具有较好的可拓展性与可移植性。
张品秀[4](2009)在《基于晶闸管的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研究》文中指出电力变压器自被发明以来,其工作原理和基本功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壮大,其规模日益扩大,电网结构和运行方式日益复杂,使得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针对此类问题,电力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采用无励磁调压分接开关和机械式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无励磁调压的最大不足是不带电切换调压;而广泛应用的机械式有载分接开关在分接头切换过程中产生电弧,分接开关的动作速度慢,调压响应时间长,而且故障率高,因此使调压时刻无法准确控制。本文针对机械式有载调压分接开关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电力电子技术和单片机技术相结合的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本设计实现对电网电压波动的实时监测,同时可以实现自动稳定配电变压器输出电压的功能。该控制系统采用单片机AT89C52为核心,根据所监测的电压值与设定的基准值相比较后,经触发电路发出触发信号给电力电子器件,来实现分接开关的自动切换,进而实现变压器二次侧电压基本稳定的目的,起到了有载自动调压的功能。本文针对基于固态继电器的无触点有载分接开关耐压值较低的现象提出了采用耐压值较高的晶闸管作为分接开关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在变压器分接头上接有两只反并联的晶闸管作为交流开关,该开关的工作状态由以单片机AT89C52为核心的控制单元来决定。同时,为了限制变换分接头时产生的环流,在额定分接头上接有限流电阻,当变换分接头时将该电阻串联到变换回路中,进而起到限制环流的作用。根据执行机构的方案,本文进行了晶闸管的选择工作,设计了相应的基于MOC3061的过零触发电路和能够抑制过电压的有效措施——阻容(RC)缓冲电路。同时,进行了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软硬件的设计。针对晶闸管反并联的工作特点,设计了电压过零检测电路及相应的中断服务子程序;根据数据采集单元采集到的数据设计了分接开关转换子程序及晶闸管触发子程序。本文对三种启动机构方案进行了比较,最终采用接触器作为启动机构,其即解决了双向晶闸管耐压的不足,也摆脱了蓄电池供电启动机构在变压器长时间停电无法启动的缺点,并且可以保证有载分接开关的随时投入运行。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晶闸管反并联的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满足10kV电网工作需求,能够快速、稳定地进行有载自动调压,且耐压值较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王鹏橙[5](2013)在《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供电系统中,电压是衡量电能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因此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和人类对电能利用的可靠性,人们采取很多应对措施,在整个系统无功充足的条件下,其中利用电子元器件进行电压的有载加载自动调压是稳定电压的一种有效方法。本论文利用实验室模拟,以单片机PIC16F877A为主控制芯片,通过传感器监测变压器二次侧电压的值,经内部程序计算后,得出控制固态继电器的导通状态,从而控制一次侧变压器的匝数,进而实现有载自动调压功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论述了电力电子技术的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发展状况,系统的开发背景,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系统设计的实际意义。论述了本系统设计所涉及到的技术和电力电子器件,包括对PIC16F877A的简介和选型,固态继电器的特性分析和选型,达林顿管的分析和选型。详细论述了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设计过程,包括启动机构方案选取、启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启动机构的整体设计、控制电路的整体设计、光电耦合器的合理选择、独立单元实验、模拟实验、现场装机运行实验。最后以实际试验模拟来验证系统运行的状况,并收集相关数据以对系统进行优缺点的评价。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证明,本系统所设计的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能够满足同等级电网作业要求。并且能够准确地、稳定地、快速地进行自动有载调压。系统会自动检测电压波动,当检测到有载电压波动在正负10%时,控制系统会自动调节有载电压的变化,使其波动范围变为5%的稳定运行状态。
杨晓光[6](2007)在《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压是衡量电能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几年,各级用户对电压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为了保证电力系统供电和用户用电的可靠性,电力部门为改善电压质量采取了一些措施。在系统无功充足的情况下,加装有载自动调压设备是稳定系统电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研究一种具有实时监测电压波动而自动稳定变压器输出电压功能的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该开关基于电力电子元件,应用单片机控制技术。在启动机构动作后,控制系统上电且监测经隔离变压器降压后的变压器二次侧电压,进而根据所监测的电压值。输出相应指令,进行分接开关的自动切换,实现有载自动调压功能。通过对有载分接开关的主接线电路方案设计进行的分析和比较。相对于采用固态继电器作为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主接线设计方案,采用全控器件IGBT作为有载分接开关的主接线设计,虽然主体结构简洁,控制流程清晰,但是由于相应的保护电路与缓冲电路规模过大,同时经济性能严重下降。因此最终本设计的主接线设计方案采用固态继电器作为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执行机构。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启动问题是本设计的重点之一。本课题设计了采用双向晶闸管和光电耦合器为主体的独立启动机构,摆脱了蓄电池供电启动机构在变压器或电网长时间停电无法启动的缺点,保证了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随时可以投入运行,且工作安全。使电力电子元件在电力系统过电压和工频耐压作用下不被损坏是本装置能否在配电变压器中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本课题通过悬浮地等多项技术提高了有载自动分接开关的整体耐压水平与工作可靠性,完全满足了工程要求。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室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上述技术的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满足同等级电网工作要求,能够快速、稳定地进行有载自动调压。当电网波动范围在±10%时,变压器经自动有载调压后输出电压波动范围不大于额定电压的±5%,使电压波动范围降低5个百分点以上。同时,在有载分接开关变换的过程中,不产生谐波污染,对电网环境无害。应用本课题设计的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配电变压器已经在农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半年,证明安全可靠、自动稳压效果好。
付岩[7](2011)在《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配电变压器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压是检验电能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电网中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载调压变压器能够带负荷调节电压,是电压控制的有效手段。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使采用微处理器直接控制电力电子开关实现分接头切换成为可能。本课题研究的是一种具有实时监测电网电压波动,同时可以实现自动稳定输出电压功能的有载自动调压配电变压器。该变压器由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和变压器本体两大部分组成。变压器本体采用现在广泛使用的节能配电变压器,分接开关采用过零型固态继电器SSR为执行机构,控制系统根据所监测的电压值与设定的基准值相比较后,经触发电路发出触发信号给SSR,来实现分接开关的自动切换,进而实现变压器二次侧电压基本稳定的目的,起到了有载自动调压的功能。本文针对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配电变压器样机带感性负荷时可靠性低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找出对其有影响的四种可能原因,并据此提出提高配电变压器调压可靠性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设计了三种信号采集方法采集高压侧电压波形。本文针对数据采集器的采集精度较低现象提出新的数据采集方案——采用采集精度较高的DS5202CA示波器作为有载自动调压配电变压器的数据采集装置。为防止数据采集时高压侧出现单项接地现象,造成数据采集装置损坏,采用10000:200的电压互感器进行电气隔离。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SR的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配电变压器当副边空载及阻性负载时运用无触点有载调压能够无冲击的完成自动调压。当副边接感性负载时有载调压的过渡中有波形抖动现象的产生。同时副边接感性负载时二次电压降到220V,交流接触器动作回到返回状态,导致有载分接开关调压失败。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本课题设计了采用晶闸管反并联和光电耦合器为主体的独立启动机构,可解决接触器作为启动机构时,当副边接感性负载的情况下二次侧电压降低到220V时接触器回到返回状态的问题,保证了有载自动调压可靠工作,提高了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配电变压器调压可靠性。
林伙球[8](2012)在《案例研究:MR公司销售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经济的腾飞,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有了飞跃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发展与改革并存。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活跃在中国电力市场的电力设备供应商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求致胜的销售策略,而且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销售策略。本文选取的德国MR公司作为外资公司的代表,其核心产品是寡头垄断市场,在国际市场上鲜有对手。在80年代末利用授权生产以及代理方式进入中国电力市场,取得骄人的市场业绩。但是自从2006年建立独资销售公司继续开拓中国电力市场,在销售策略方面出现不少问题,非常具有典型性。本文以MR公司作为案例分析与研究,从当前的市场环境、目标客户、竞争对手、行业状况、产品特点、公司SWOT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其销售策略上存在授权生产失策、独家代理不当、主机厂销售策略失误、捆绑销售片面、矩阵销售策略组织混乱等问题,探究内部原因并展开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隐性主机厂销售策略、销售组织结构变革、价值销售策略、捆绑销售策略、出口项目销售策略、服务策略等建设性对策并进行系统阐述。为公司在制定销售策略提供建设性意见。希望本文对MR公司管理层制订销售策略有所帮助,同时对国内企业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提供非常典型的案例参考!
杨春华[9](2012)在《基于嵌入式的有载分接开关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载分接开关(On-load Tap Changer-OLTC)是电力变压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变电站的调压任务,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变压器及变电站的稳定与安全。因此对有载分接开关进行在线监测研究,对提高分接开关的检修水平和实现分接开关的状态监测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技术价值。通过对变压器分接开关的特点及现有在线监测系统的详细分析,本系统选取振动信号和驱动电机电流信号作为在线监测信号,研究故障诊断系统及算法的需求,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本系统使用ARM9内核的S3C2440处理器作为核心处理器,硬件系统包括串口、JTAG、以太网、USB、LCD显示屏等接口电路的设计及各模块之间的关联关系;在软件程序的设计中,采用基于UC/OS-Ⅱ操作系统的多任务环境,用以保证测试装置进行参数测量时的实时性,编写的系统应用程序实现了键盘扫描、界面显示、开入量检测和定时报警等部分功能;根据分接开关的结构特点及故障特征,结合傅里叶变换与小波分析等算法,提出一种评估OLTC操动机构机械运行状态的特征提取方法,为实现故障诊断提供了一个有效依据;设计实现TC35I与微处理器进行串行通信的电路,搭建了一个GSM短信息的收发平台用于报警系统。最后,选取恰当的基于非介入性的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信号采集的硬件系统与软件开发平台,组建开发监测系统。用开发的监测系统对有载分接开关进行故障模拟和监测,试验结果验证了诊断方法的有效性与监测系统的实用性。
罗维,金雷,周凯,鲁非,刘睿,陈兴龙[10](2019)在《基于单乙炔测量的变压器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状态监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中作者分析了一些变压器真空有载分接开关故障案例,提出通过监测真空有载分接开关乙炔含量及增长速率可以有效发现真空有载分接开关存在的潜伏性电气故障。
二、高速有载分接开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有载分接开关(论文提纲范文)
(1)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1.3 本文完成的主要任务 |
2 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调压原理 |
2.1 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的选择 |
2.2 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的主电路 |
2.3 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的过渡回路 |
2.4 小结 |
3 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3.2 控制系统的核心元件 |
3.3 电源电路 |
3.4 采集单元 |
3.5 电压过零检测电路 |
3.6 执行电路 |
3.6.1 蜂鸣器电路 |
3.6.2 继电器电路 |
3.7 复位电路 |
3.8 触发电路 |
3.9 小结 |
4 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总体软件设计思想 |
4.2 软件程序中的寄存器简介 |
4.3 数值介绍 |
4.4 各端口初始化设置 |
4.5 初始化中断 |
4.6 主程序设计 |
4.7 采集部分 |
4.7.1 采样算法 |
4.7.2 AD程序设计 |
4.8 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触发子程序设计 |
4.9 小结 |
5 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5.1 控制系统的干扰构成 |
5.2 控制系统干扰的来源和途径 |
5.3 干扰信号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
5.4 电磁兼容措施 |
5.4.1 PCB电路板的选取 |
5.4.2 PCB电路板的元器件布局 |
5.4.3 PCB电路板的地线设计 |
5.4.4 PCB电路板的电源线设计 |
5.4.5 PCB电路板的信号线设计 |
5.5 小结 |
6 实验室模拟性实验分析 |
6.1 实验目的 |
6.2 电压过零检测部分 |
6.2.1 电压过零检测部分实验方法 |
6.2.2 电压过零检测部分实验结果 |
6.3 自动保护单元 |
6.3.1 自动保护单元实验方法 |
6.3.2 自动保护单元实验结果 |
6.4 整体运行实验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有载分接开关机械状态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有载分接开关简介 |
1.2.1 有载分接开关结构简介与操作原理 |
1.2.2 有载分接开关故障类型简介 |
1.3 有载分接开关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 |
1.3.1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 |
1.3.2 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
1.3.3 有载分接开关状态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基于振动信号特征分析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4.1 振动事件出现时间及幅值 |
1.4.2 动态时间规整法 |
1.4.3 X~2偏差测试法 |
1.4.4 自组织映射方法 |
1.4.5 小波分析法 |
1.4.6 神经网络法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有载分接开关机械状态在线监测硬件系统设计 |
2.1 振动波传播的基本理论 |
2.1.1 线性运动微分方程的谐波分析 |
2.1.2 等截面长杆中的波动 |
2.2 传感测试系统设计 |
2.2.1 机械振动信号的监测 |
2.2.2 OLTC局部过热高频噪声信号的监测 |
2.2.3 驱动电机旋转角度的监测 |
2.2.4 驱动电机电流的监测 |
2.3 硬件系统总体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载分接开关驱动电机性能的综合诊断 |
3.1 驱动电机电流信号的特征提取 |
3.2 驱动电机旋转角度信号的综合分析方法 |
3.2.1 旋转角度信号分析的一阶导数法 |
3.2.2 旋转角度信号分析的小波分析法 |
3.2.3 旋转角度信号分析的瞬态频率跟踪法 |
3.3 驱动电机性能的综合诊断依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相轨图几何特征分析和模糊集理论的故障诊断方法 |
4.1 混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与相空间重构方法 |
4.1.1 混沌运动及其特点 |
4.1.2 相空间重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4.2 多维空间内OLTC振动信号的相轨图几何特征提取方法 |
4.2.1 相空间内指定区域的选择 |
4.2.2 求取相空间中所有相点与指定区域内点的平均几何距离 |
4.2.3 试验数据分析 |
4.3 基于模糊集理论和相轨图几何特征分析的故障诊断方法 |
4.3.1 故障模糊集隶属函数的建立 |
4.3.2 针对单样本的模糊诊断原理 |
4.3.3 针对样本集的模糊诊断原理 |
4.3.4 实验研究和应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HMM的有载分接开关机械故障诊断研究 |
5.1 HMM基本理论和算法 |
5.1.1 Markov链 |
5.1.2 HMM定义与组成 |
5.1.3 HMM基本算法 |
5.2 OLTC振动信号离散谱矢量的特征提取方法 |
5.3 基于 HMM的 OLTC机械故障诊断方法 |
5.4 实验研究和应用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有载分接开关机械性能的综合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6.1 有载分接开关常见故障机理分析 |
6.1.1 复合式 SYJZZ型有载分接开关机构剖析 |
6.1.2 开关滑档故障分析 |
6.1.3 切换开关切换异常故障分析 |
6.1.4 电动机构故障分析 |
6.2 有载分接开关机械性能的综合故障诊断 |
6.2.1 OLTC机械性能综合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
6.2.2 综合故障诊断实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有载分接开关机械状态在线监测软件系统设计 |
7.1 概述 |
7.2 软件系统程序结构 |
7.3 软件系统总体模块化设计 |
7.3.1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7.3.2 网络传输模块设计 |
7.3.3 数据分析模块设计 |
7.3.4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7.3.5 数据检索模块设计 |
7.3.6 报表打印模块设计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于晶闸管的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完成的主要任务 |
2 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主电路设计方案的确定 |
2.1 基于SSR的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主接线的设计 |
2.2 基于晶闸管反并联的有载分接开关主接线的设计 |
2.2.1 主接线的设计 |
2.2.2 有载分接开关自动调压工作流程的设计 |
2.3 限流支路的改进 |
2.3.1 限流支路出现的问题 |
2.3.2 改进限流支路方案的确定 |
2.4 最终方案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3 晶闸管的选择及触发、保护电路的设计 |
3.1 晶闸管的性能分析及选择 |
3.1.1 晶闸管结构特性及原理 |
3.1.2 晶闸管的选择 |
3.2 触发电路的设计 |
3.2.1 触发电路的选择 |
3.2.2 MOC3061的功能及特点 |
3.2.3 触发电路的设计 |
3.3 RC缓冲电路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
4.1.1 电压过零检测电路 |
4.1.2 数据采集单元 |
4.1.3 电源电路 |
4.1.4 复位电路 |
4.2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2.1 主程序设计 |
4.2.2 电压过零检测中断服务子程序 |
4.2.3 分接开关转换子程序 |
4.2.4 晶闸管触发子程序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启动机构的研究 |
5.1 启动机构的选择 |
5.1.1 采用蓄电池作为启动机构 |
5.1.2 由双向晶闸管与光电祸合器构成启动机构 |
5.1.3 接触器作为启动机构 |
5.2 最终方案的确定 |
6 实验及结果分析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室模拟实验 |
6.2.1 基于MOC3061的触发电路实验 |
6.2.2 启动机构的动作值检测实验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发展概况分析 |
1.1.1 我国智能电网概况 |
1.1.2 后劲十足的智能变电站 |
1.1.3 电能信息采集设备需求不断增加 |
1.1.4 智能配电产业增速较高 |
1.1.5 特高压期待政策出手 |
1.2 系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选题背景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5 本文的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和电子器件的选择 |
2.1 PIC单片机的选型 |
2.2 固态继电器选型 |
2.3 ULN2003的选型 |
第3章 系统启动机构的设计 |
3.1 主接线的设计 |
3.1.1 基于固态继电器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主线方案 |
3.1.2 固态继电器的应用 |
3.1.3 主接线的设计 |
3.1.4 保护电路的设计 |
3.2 启动机构的设计 |
3.2.1 启动机构方案的选择 |
3.2.2 主电路的设计 |
3.2.3 启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
3.2.4 光电耦合器的选择 |
3.3 模拟实验 |
3.3.1 独立单元实验 |
3.3.2 装机运行实验 |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设计的总流程图 |
4.2 系统设计的详细原理 |
4.2.1 信号调理及采样保持电路 |
4.3 检测电路与触发电路 |
4.4 电源部分设计 |
4.5 变压器二次侧降压设计 |
4.6 A/D采集的变化电压的设计 |
4.7 控制系统复位电路的设计 |
4.7.1 上电复位POR |
4.7.2 上电定时器PWRT |
4.7.3 掉电复位锁定BOR |
4.8 一次侧电压过零监测电路的设计 |
4.9 软件设计 |
4.9.1 主程序的设计算法 |
4.9.2 驱动固态继电器的算法 |
第5章 耐压措施的研究 |
5.1 提高整体分接开关耐压的措施 |
5.1.1 极间障的引入 |
5.1.2 工频交流耐压试验 |
5.2 提高变压器油油质绝缘耐压的措施 |
5.2.1 理论分析 |
5.2.2 变压器油绝缘耐压实验 |
5.2.3 改进措施 |
第6章 系统实验 |
6.1 实验方案的整体设计 |
6.2 实验数据 |
第7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完成的主要任务 |
2 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主电路设计方案的研究 |
2.1 基于固态继电器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主接线方案 |
2.1.1 固态继电器的选择 |
2.1.2 主接线的设计 |
2.1.3 驱动电路的设计 |
2.1.4 保护电路的设计 |
2.2 基于IGBT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主接线方案 |
2.2.1 IGBT的选择 |
2.2.2 主接线的设计 |
2.2.3 驱动电路的设计 |
2.2.4 保护电路的设计 |
2.3 最终方案的确定 |
2.4 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布置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启动机构的设计 |
3.1 启动机构方案的选择 |
3.2 启动机构的设计 |
3.2.1 主电路的设计 |
3.2.2 启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
3.2.3 光电耦合器的选择 |
3.3 模拟实验 |
3.3.1 独立单元实验 |
3.3.2 装机运行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4 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硬件电路 |
4.1.1 电源单元 |
4.1.2 数据采集单元 |
4.1.3 监测单元 |
4.1.4 复位单元 |
4.2 系统软件的实现 |
4.2.1 主程序结构 |
4.2.2 固态继电器触发子程序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耐压措施的研究 |
5.1 提高整体分接开关耐压的措施 |
5.2 极间障的引入 |
5.3 工频交流耐压试验 |
5.4 提高变压器油油质绝缘耐压的措施 |
5.4.1 理论分析 |
5.4.2 变压器油绝缘耐压实验 |
5.4.3 改进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运行实验 |
6.1 运行方案 |
6.2 实验数据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配电变压器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完成的主要任务 |
2 系统总体实施方案 |
2.1 前期研究成果介绍 |
2.1.1 基于固态继电器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主接线设计 |
2.1.2 接触器作为启动机构的设计 |
2.2 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配电变压器调压可靠性因素分析 |
2.2.1 调压可靠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2 提高调压可靠性的技术措施 |
2.3 总体实施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有载自动调压配电变压器数据采集装置的确定 |
3.1 信号采集 |
3.2 数据采集器的设计 |
3.2.1 基本硬件结构 |
3.2.2 核心控制模块 |
3.2.3 信号调理电路 |
3.2.4 数据采集单元 |
3.2.5 外部通讯接口模块及显示电路设计 |
3.2.6 电源电路的设计 |
3.2.7 数据采集器的软件设计 |
3.3 DS5202CA 数字示波器 |
3.4 最终方案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模拟实验与结果分析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室模拟实验 |
4.2.1 实验模型与实验设备 |
4.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3 结果分析与解决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5 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启动机构的设计 |
5.1 启动机构的设计 |
5.1.1 主电路的设计 |
5.1.2 启动机构的原理 |
5.1.3 光电耦合器的选择 |
5.2 模拟实验 |
5.2.1 独立单元实验 |
5.2.2 装机运行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案例研究:MR公司销售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营销策略 |
1.2.2 销售策略 |
1.2.3 组织市场营销 |
1.2.4 电力设备销售策略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框架 |
第一部分 案例主体 |
第二章 公司概况 |
2.1 公司发展历程 |
2.2 MR 公司核心产品与业务介绍 |
2.3 公司组织架构 |
第三章 公司现行的销售策略 |
3.1 授权生产销售策略 |
3.2 独家代理销售策略 |
3.3 主机厂销售策略 |
3.4 捆绑销售策略 |
3.5 矩阵销售策略 |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
第四章 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及 SWOT 分析 |
4.1 电力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 |
4.1.1 市场环境分析 |
4.1.2 竞争者分析 |
4.1.3 目标客户分析 |
4.2 MR 公司 SWOT 分析 |
4.2.1 优势分析(S) |
4.2.2 劣势分析(W) |
4.2.3 机会分析(O) |
4.2.4 威胁分析(T) |
第五章 公司销售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
5.1 授权加工生产失策 |
5.2 独家代理销售策略不当 |
5.3 主机厂销售策略失误 |
5.4 捆绑销售策略片面 |
5.5 矩阵营销策略混乱 |
第六章 公司销售策略改进与建议 |
6.1 阴性主机厂销售策略 |
6.2 MR 公司销售组织结构的调整 |
6.3 价值销售策略 |
6.4 捆绑销售策略 |
6.5 出口项目销售策略 |
6.6 服务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基于嵌入式的有载分接开关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
1.1.1 有载分接开关在线监测系统的背景 |
1.1.2 研究有载分接开关在线监测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
1.2 分接开关在线监测系统国内外发展现况 |
1.2.1 检测系统的发展阶段 |
1.2.2 有载分接开关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方式 |
1.3 有载分接开关监测主要难点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有载分接开关及其在线监测原理 |
2.1 有载分接开关的工作原理概述 |
2.1.1 有载分接开关的工作原理 |
2.1.2 有载分接开关的结构 |
2.1.3 有载分接开关运行状态分类 |
2.2 有载分接开关状态监测的任务和要求 |
2.3 有载分接开关监测系统及故障诊断方法 |
2.4 有载分接开关振动及电机电流信号监测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载分接开关在线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有载分接开关在线监测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3.2 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 |
3.2.1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选择 |
3.2.2 硬件电路设计 |
3.3 传感器的选择及安装 |
3.3.1 振动传感器 |
3.3.2 电流传感器 |
3.4 信号调理电路与开入量接线图 |
3.4.1 振动信号调理模块 |
3.4.2 开入量接线图 |
3.5 通讯系统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载分接开关监测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
4.1 软件平台搭建 |
4.1.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Ⅱ |
4.1.2 嵌入式用户界面软件UC/GUI |
4.2 软件设计思想 |
4.2.1 程序流程图 |
4.2.2 软件界面设计 |
4.3 信号分析与处理 |
4.3.1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
4.3.2 小波包总能量的基本原理 |
4.3.3 电流有效值算法 |
4.4 AT指令实现短信通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调试结果分析 |
5.1 整个流程实现 |
5.2 调试及更新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单乙炔测量的变压器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状态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变压器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电气故障特征气体分析 |
2.1 变压器真空有载分接开关油色谱普查 |
2.2 变压器真空有载分接开关油色谱普查数据分析 |
3 变压器真空有载分接开关在线监测装置 |
3.1 脱气部分 |
3.2 气体检测部分 |
3.3 控制及信号处理部分 |
4 总结 |
四、高速有载分接开关(论文参考文献)
- [1]无触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控制系统的研究[D]. 张吉冬. 东北农业大学, 2014(12)
- [2]基于高速采集卡有载分接开关交流测试系统的设计[J]. 王丹,宋政湘,李朋. 高压电器, 2013(03)
- [3]有载分接开关机械状态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赵彤. 山东大学, 2008(12)
- [4]基于晶闸管的有载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研究[D]. 张品秀.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5]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研究[D]. 王鹏橙. 华北电力大学, 2013(01)
- [6]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自动调压分接开关的研究[D]. 杨晓光. 东北农业大学, 2007(02)
- [7]无触点有载自动调压配电变压器关键技术的研究[D]. 付岩.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8]案例研究:MR公司销售策略[D]. 林伙球.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9]基于嵌入式的有载分接开关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D]. 杨春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10]基于单乙炔测量的变压器真空有载分接开关状态监测[J]. 罗维,金雷,周凯,鲁非,刘睿,陈兴龙. 变压器,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