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奥陶统蒸发岩对邯邢式内生铁矿床的控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蔡本俊,李席珍,魏寿彭,崔云昊,何金水[1](1987)在《邯邢地区中奥陶统蒸发岩特征及其对内生铁(硫)矿床的控制》文中研究指明在对中奥陶统进行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角砾状灰岩”与膏盐层的成因联系,并对中奥陶世地层组、段的划分提出了新的建议,对邯邢式铁(硫)矿床的成因,注重从中奥陶统蒸发岩对岩体和矿化的控制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
蔡本俊,李席珍,魏寿彭,崔云昊,何金水[2](1987)在《邯邢地区中奥陶统蒸发岩特征及其对内生铁(硫)矿床的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在对中奥陶统进行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角砾状灰岩"与膏盐层的成因联系,并对中奥陶世地层组、段的划分提出了新的建议;对邯邢式铁(硫)矿床的成因,注重从中奥陶统蒸发岩对岩体和矿化的控制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
蔡本俊,李席珍,魏寿彭,崔云昊,何金水[3](1987)在《邯邢地区中奥陶统蒸发岩特征及其对内生铁(硫)矿床的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中奥陶统进行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角砾状灰岩”与膏盐层的成因联系,并对中奥陶世地层组、段的划分提出了新的建议;对邯邢式铁(硫)矿床的成因,注重从中奥陶统蒸发岩对岩体和矿化的控制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
段壮[4](2019)在《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鲁西莱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区之一,也是我国平炉富矿的重要产地。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主要包括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岩体,其中矿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成矿岩体。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产于矿山岩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中,包括大-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5亿吨,占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总储量的95%以上。前人对该莱芜地区成矿岩体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化特征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该区成矿岩体的岩石成因、成矿流体组成和演化、成矿时代、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莱芜地区的中生代侵入岩及张家洼大型富铁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和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该区侵入岩的成因、成矿流体演化、膏盐层参与成矿的方式、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该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成因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系统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莱芜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形成于130Ma,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的响应。该区几个主要侵入岩体如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等具高Mg#,富集LILE、Pb和LREE,亏损HFSE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明显富集Sr-Nd同位素,表明其初始岩浆来源于EMI型和EMII型地幔之间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此外,铁铜沟岩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有少量软流圈物质的加入。莱芜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纪时期华南陆壳向华北克拉通俯冲过程中产生的熔体及侏罗纪时期古太平洋向中国东部俯冲产生的板片流体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有关。张家洼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赋存于矿山岩体的闪长质侵入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石炭系本溪组与奥陶系地层之间的层间滑动离构造以及接触带与层间构造的复合部位。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可以分为钠质交代阶段(钠长石、方柱石)、干矽卡岩阶段(透辉石、镁橄榄石、尖晶石)、湿矽卡岩阶段(金云母、磁铁矿、蛇纹石及少量磷灰石和榍石)、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碳酸盐阶段(方解石),其中湿矽卡岩阶段是主成矿阶段,磁铁矿为主要的矿石矿物。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31±4 Ma,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30±1 Ma,二者在误差范高度吻合,并与矿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30±1 Ma)完全一致,表明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年龄为130 Ma。鲁西北淄博地区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8±3 Ma,鲁西南沂南地区的铜井矽卡岩型Cu-Au-Fe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6±7–127±3 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张家洼铁矿床的年龄相似,暗示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鲁西早白垩世130 Ma左右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综合华北克拉通东部已发表的矽卡岩型矿床及成矿岩体的年龄可知,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均爆发于130 Ma,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指示华北地区大规模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响应和产物。为了探讨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床成矿流体的演化以及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本文对成矿岩体(矿山岩体)中的硫化物和磷灰石以及矽卡岩型铁矿床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湿矽卡岩阶段的热液磷灰石和磁铁矿、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岩体中的磷灰石具有异常高的Cl含量(可达7 wt.%),暗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高度富集卤族元素(尤其是Cl),从而有利于高盐度岩浆流体的出溶。该区成矿岩体中辉石堆晶和不成矿岩体中部分具有原生结构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征(δ34S接近于0‰)。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Cl/Br摩尔比值介于565–1094,暗示该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形成于湿矽卡岩阶段且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磷灰石具有明显更高的Cl/Br摩尔比值(685–8875),指示该期流体混染了围岩奥陶纪蒸发岩中的岩盐;同时,热液磷灰石的87Sr/86Sr比值(0.70765–0.70903)明显高于成矿岩体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645–0.70792),而与奥陶系碳酸盐围岩的同位素组成相似(0.70867–0.70919),也指示该阶段大量围岩物质加入到成矿热液中。张家洼铁矿的磁铁矿具有高Mg特征(MgO含量普遍大于1 wt.%),并且伴生镁铁矿和镁钛矿,指示铁成矿阶段有大量富镁围岩物质的加入。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硫化物具有富重硫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δ34S值整体大于10‰),指示奥陶纪膏盐层中硫酸盐的加入为热液流体提供了大量的硫。同时,大规模富含地层重硫的热液流体叠加交代了该区成矿岩体,使岩体中富含浸染状、细脉状的热液黄铁矿,这些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相近。综上所述认为,奥陶系膏岩层主要以热液流体交代、萃取的方式在湿矽卡岩阶段持续加入到成矿流体系统中;成矿岩体出溶的富氯流体利于铁质出溶和搬运,是成矿的关键因素。
蔡本俊,李席珍,魏寿彭,崔云星,何金水[5](1983)在《中奥陶统蒸发岩对邯邢式铁(硫)矿床的控制》文中研究表明 邯邢式铁矿床具有一般所谓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的特点;矿化受岩浆岩,地层和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热液蚀变,以磁铁矿矿石为主,伴有硫(钴、铜)等有用组分,可综合利用。对这类矿床成因的认识,在七十年代之前以“接触交代—矽卡岩成矿说”占统治地位;1975年王曰伦等主张“火山岩成矿说”。近年来邯邢地区铁
李延河,谢桂青,段超,韩丹,王成玉[6](2013)在《膏盐层在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矽卡岩型铁矿是我国富铁矿的重要类型,约占全国富铁矿总储量的60%。虽然膏盐层与矽卡岩型铁矿的关系已引起部分矿床学家的关注,但膏盐层的控矿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以我国最重要的大冶式和邯邢式矽卡岩型铁矿为例,探讨了膏盐层在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中的作用。膏盐层富含碳酸盐、石膏和石盐等,不仅可以为成矿提供大量Na+、Cl-、CO32+等矿化剂,使围岩发生钠长石化、方柱石化(氯化)和矽卡岩化等蚀变,使Fe2+以NaFe-Cl等络合物形式搬运,膏盐层还是地壳深处最重要的氧化障,能够将硅酸盐熔体和成矿溶液中的Fe2+氧化成Fe3+,富集形成铁矿床,是矽卡岩型铁矿成矿的关键因素。大冶地区的膏盐层属于中三叠统下部的嘉陵江组,邯邢地区的膏盐层属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峰峰组。大冶和邯邢式矽卡岩型铁矿中硫化物的δ34SV-CDT值异常高,计算结果表明矿床中约80%的硫来自膏盐层硫酸盐的还原,还原温度多在500℃以上,但硫化物的沉淀温度相对较低,就位时间稍晚;硫酸盐的δ34SV-CDT值和还原温度越高,硫化物的δ34SV-CDT值越高,原始岩浆硫所占比例越高,硫化物的δ34SV-CDT值越低。当炽热的岩浆与膏盐层(CaSO4)发生同化混染时,SO42-将硅酸盐熔体中的Fe2+氧化成Fe3+,Fe3+无法进入硅酸盐矿物晶格,而形成Fe3O4/Fe2O3进入熔体,铁氧化物在磷、氯化钠、水等挥发分和盐类物质的作用下在岩浆房中与硅酸盐熔体发生不混熔,形成铁矿浆,沿构造有利部位贯入,形成矿浆型铁矿床。在矽卡岩型铁矿床中,矿浆充填型和热液交代型矿体同时存在,二者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有时渐变过渡,矿浆充填型铁矿体通常位于深部靠近成矿岩体的部位,而热液交代型铁矿体位于成矿流体运移的前方。在SO42-氧化Fe2+的同时自身被还原为S2-,与Fe2+结合形成硫铁矿,分布在铁矿的上部或边部。
魏宏飞[7](2011)在《邯郸西石门矽卡岩型铁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提出邯邢西石门铁矿是我国邯邢式铁矿的代表矿床之一。矿床产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与燕山期二长岩—闪长岩杂岩体的接触带上。本文对西石门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西石门铁矿的成矿模式,这一研究成果为该区开展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研究工作,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通过对手标本、光薄片的观察,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初步认为矿区成矿岩体为闪长岩-二长岩类,岩石属于钙碱性—弱碱性岩石类型,具有富钠特点,且Na2O>K2O。利用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方法,获得成矿岩体的年龄值为127±1.1Ma。对成岩机制探讨中发现,岩浆侵入过程中既发生了部分熔融也存在有分离结晶,岩浆过程有壳源物质参与并发生了同化混染作用。2.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认为东西向矿山基底断裂带与北东向武安盆缘的矿山断裂带,是控制矿区内岩浆垂直上涌的主要通道。控矿构造主要是似层状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以及接触带上部围岩中的层间滑动破碎带和褶皱虚脱构造。3.西石门铁矿的主要成矿围岩为中奥陶统磁县组碳酸盐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其化学成分中均富MgO,属于钙镁碳酸盐岩。通过野外观察以及地质资料的分析发现,磁县组中发育的角砾状灰岩层与矿床的形成有直接联系,是西石门铁矿最有利的成矿围岩,也是围岩找矿标志中最重要的找矿层位。4.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蚀变岩的研究发现,西石门铁矿围岩蚀变分带明显,从原岩到碳酸盐岩围岩,可划分为钠长石化带、钠长石岩带、矽卡岩带、矿体及大理岩化五个蚀变带,各带之间呈渐变关系。钠长石化带、钠长石岩带与矿化作用关系密切,原岩钠化过程中萃取出的铁质是矿床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矿体规模大小与围岩钠长石化带、钠长石岩带的规模、范围成正比;矿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矽卡岩化阶段,透辉石化、金云母化与矿化作用密切相关。钠长石化及透辉石化、金云母化,是本区找矿的主要围岩蚀变标志。5.通过室内地质资料的分析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西石门铁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矿体周围岩体钠长石化析出的铁质,并有深源铁质和变质基底中的富铁岩层与岩浆中铁质的参与。氢、氧同位素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岩浆水,铁质在热液中呈(Na,K)3[Fe3+Cl6]、(Na,K)2[Fe2+Cl4]、(Na,K)[Fe3+Cl4]络合物形式迁移,富含钙质的透辉石、碳酸盐岩是导致铁质沉淀的沉淀剂。硫同位素测试结果δ34S‰的范围为16.4~18.4,而一般岩浆来源的S的δ34S‰<10,说明沉积岩中的石膏可能是S的主要来源。矿区内铅同位素模式年龄差异性表明,成矿作用的多期次性和成矿岩浆的多类型性,将测试结果投图显示,本区岩浆—构造热事件发生在造山的构造环境内,物质来源于下地壳和地幔。通过对流体包裹体以及矿物爆裂温度的研究,认为成矿温度范围集中在280-510℃之间,成矿作用的发生使得流体由高盐度高密度的流体转变为低盐度中等密度的流体。6.通过研究西石门铁矿的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规律以及矿床成因,建立了西石门铁矿的成矿模式,提出了找矿标志,为西石门铁矿开展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方向。
文广[8](2017)在《邯邢地区矽卡岩富铁矿床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邯郸邢台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克拉通之中部造山带中南段,是我国大型矽卡岩铁矿床的重要矿集区。该地区铁矿床规模大,矿石品位高,已发现的矿床/点100多个,已探明储量达8亿多吨,是我国重要的富铁矿矿石产出基地。前人对该地区的矿化特征、成矿岩体的侵位时代和岩石成因等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关于该地区矽卡岩铁成矿流体组成、性质及演化过程、磁铁矿沉淀机制等成矿过程的重要信息和关键问题的研究明显欠缺,很大程度制约了该地区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总结。邯郸邢台地区矽卡岩铁矿床与中奥陶统的膏岩层空间关系极为密切,不含膏岩层的早奥陶统灰岩未发现工业价值的磁铁矿矿化。膏岩层的的加入是否对形成富铁矿起到关键作用?论文选取邯邢地区最为典型的白涧和西石门大型富铁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基础上,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深入探讨该地区铁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膏岩层作用机制以及高品位矿体形成机理,并建立该地区的矽卡岩铁矿成矿模式。在符山和白涧侵入体中发现四类磁铁矿。第一类为岩浆型磁铁矿,这类磁铁矿一般发育钛铁矿出溶结构,钛铁矿在晚阶段热液作用下蚀变形成榍石。在热液蚀变过程中,第一类岩浆磁铁矿常被第二类和第三类的热液磁铁矿交代。第四类磁铁矿为直接从热液中沉淀的产物,不发育出溶及孔洞结构。岩浆磁铁矿在被交代过程中微量元素如Ti、Al、Mg、Mn、Cr、Zn、Ga和Co等含量降低,而Fe含量升高。对磁铁矿微量元素用前人所设计的微量元素图解进行投点时,发现这些图解并不能有效区分不同成因磁铁矿(岩浆vs热液)。通过对磁铁矿详细的结构观察和成分分析,我们提出Fe vs V/Ti图解能有效区分岩浆磁铁矿与热液磁铁矿,并能检测岩浆磁铁矿的蚀变程度。白涧铁矿床矿化由早到晚,成矿温度由高往低可分为三个阶段:(I)干矽卡岩阶段;(II)湿矽卡岩阶段;(III)硫化物阶段。不同阶段形成的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异。磁铁矿中的Ti、V、Cr、Ni、Ga等元素含量从早阶段到晚阶段依次下降,说明温度对这些元素起到重要控制作用。微量元素Co和Ni在黄铁矿中高度富集,因此与黄铁矿共生的磁铁矿往往亏损这两种元素。Si和Ca等不相容元素在震荡环带结构磁铁矿中高度富集,反映了了在非平衡条件下,磁铁矿快速生长,这些元素通过表面吸附作用进入磁铁矿。磁铁矿溶解再沉淀现象十分多见,这个过程淋滤了磁铁矿中杂质元素如Si、Ca、Mg和Al等,提高了磁铁矿纯度。对比白涧层间矿体磁铁与白涧侵入体中的岩浆磁铁矿,发现两者在结构和微量元素组成上存在巨大差异。层间矿体明显富集Si和Ca等不相容元素,且发育震荡环带结构,而相容元素Ti、V和Cr等含量比岩浆磁铁矿低2个数量级,显示了明显的热液磁铁矿特征,并非矿浆贯入成矿。白涧铁矿矿区内矽卡岩辉石发育核-幔-边结构,从核部到幔部和边部,Na和Fe显着升高,Mg显着降低。外矽卡岩原生辉石几乎为纯透辉石,部分被晚阶段富铁辉石交代。过渡金属元素如Ni、Co、V、Cr和Zn等在辉石中的含量主要受辉石Fe含量控制;高场强元素如Nb、Ta、Zr和Hf则与辉石端元成分组成关系不大,主要受控于温度和流体成分。稀土元素总量与辉石中的P含量成明显正相关关系,磷灰石沉淀可能是导致辉石中P和REE总量下降的直接的原因。白涧磷灰石强烈富集轻稀土,磷灰石大量沉淀可能导致热液轻稀土的亏损,具体表现为La/Sm比值降低。综合辉石结构和成分特征,我们认为富镁的内矽卡岩核部辉石和外矽卡岩的原生辉石主要形成于静岩压力下的高温、低盐度、低水/岩比值的流体扩散交代阶段(Diffusive matasomastism);富铁内矽卡岩辉石以及外矽卡岩的次生辉石可能主要形成于静水压力下,流体发生沸腾作用,形成高盐度的富铁流体,流体受断裂/角砾岩构造控制明显,具有高的水/岩比值。白涧铁矿部分矿体发育在大理岩层间,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这套高盐度富铁的成矿流体可能是形成白涧高品位层间矿矿石的关键因素。西石门成矿岩体闪长岩中的造岩矿物和干矽卡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含大量不透明子矿物和盐类子矿物。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包裹体中的不透明子矿物绝大多数为磁黄铁矿,透明子矿物为氯化钠和氯化钾。透辉石中含透明子晶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20℃-620℃,集中在500℃左右,盐度介于42.2-71.8 wt%NaCl,峰值60%wt%NaCl左右;含不透明子晶流体包裹体在加热过程中并不均一,盐度51.4-70.8 wt%NaCl,峰值62 wt%NaCl左右。利用体积法估算透辉石包裹体中铁的含量平均值为4 wt%,最高可达9 wt%。透辉石中出现大量含黄铁矿子晶和盐类子晶的包裹体说明西石门铁矿的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还原性富铁流体。邯邢地区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大量蒸发岩,主要为硬石膏岩和石膏岩,最厚可达147 m,并形成石膏矿床(矿点)30多处;而包括西石门在内的邯邢地区矽卡岩铁矿床与中奥陶统中的膏岩层关系十分密切,铁矿床主要产在中生代岩浆岩与中奥陶统的接触带,其次为离接触带不远的碳酸盐层间构造带;相反,侵位于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不含膏岩层)中的岩体未发现有工业价值铁矿,只伴有黄铁矿化或硫铁矿矿床。由于膏盐层中的SO42-在高温条件下具很强的氧化性,在矽卡岩铁矿成矿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氧化剂作用。邯邢地区铁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为6.0-18.7‰,多集中在11.6-18.7‰之间,具有海相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而矿区侵入岩中δ34S‰主要集中在2.5-6.5之间,为深源岩浆硫的特点。这说明邯邢地区矽卡岩铁矿热液成矿过程中有大量奥陶系膏盐层的加入。还原性质的岩浆流体与高氧逸度的溶解膏岩层的外部流体混合将导致成矿流体氧逸度升高和磁铁矿的沉淀:12Fe2++SO42-+12H2O = 4Fe3O4 + H2S+22H+虽然上述反应产生大量的H+,H+可通过与围岩碳酸岩反应被消耗,从而促进反映持续向右进行、磁铁矿不断沉淀,形成较大规模的高品位磁铁矿矿体。上述反应对热液铁矿成矿过程中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证据,同时也很好地解释了许多与热液磁铁矿相关的矿床如矽卡岩型铁矿床、铁氧化物铜(金)矿床以及磁铁矿-磷灰石矿床中出现大量富集重硫的硫化物的原因。以上研究表明,邯邢地区矽卡岩富铁矿早阶段成矿流体在上升过程中可能发生沸腾作用,形成的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氧逸度低的特点,这样的流体能溶解大量的Fe。高盐度流体与正在冷却的岩浆岩充分反应,导致区域大范围的强烈的钠钙质蚀变,在此过程中成矿流体萃取大量的铁质,为形成大型富铁矿床提供了成矿物质基础。沸腾包裹体测温数据计算表明邯邢地区成矿深度较浅(<5km),岩浆流体向上迁移过程中容易快速冷却,这个过程不利于形成富铁的石榴子石和辉石等矿物,因而热液中的铁质没有被大量消耗。成矿流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围岩中的膏岩层反应或者与溶解膏岩层的外部流体混合,导致成矿流体氧逸度突然升高,从而大量的Fe2+被氧化形成Fe3+,磁铁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沉淀。另一方面膏岩层物质的溶解形成的大理岩中的构造薄弱带是重要的控矿构造,由于离岩体较远且处于相对开放的空间,成矿流体能有效聚集并快速冷却,在此过程中成矿流体与围岩反应,磁铁矿快速的大量的沉淀,形成致密块状的高品位磁铁矿体。晚阶段流体能与早阶段形成的富含杂质元素的磁铁矿反应,磁铁矿发生溶解再沉淀,杂质显着降低,磁铁矿纯度得到提高,从而对铁矿石得到进一步的富集。
张聚全,李胜荣,王吉中,白明,卢静,魏宏飞,聂潇,刘海明[9](2013)在《冀南邯邢地区白涧和西石门夕卡岩型铁矿磁铁矿成因矿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邯邢地区典型夕卡岩型铁矿床白涧铁矿和西石门铁矿中不同产状的磁铁矿的成分、热电性、爆裂温度及O同位素进行了详细的成因矿物学研究。研究发现:层间矿体具有低Ti、∑REE、爆裂温度、δ18 O的特征,热电性系数较小但变化范围大;接触带矿体为高Ti、∑REE、爆裂温度、δ18 O的特征,热电性系数较大,变化范围小。白涧铁矿层间矿和西石门铁矿中磁铁矿的REE表现出Eu的正异常,而白涧铁矿接触带矿为负异常。白涧铁矿磁铁矿中单层矿体热电性系数具有中部小、顶底大的特征。综合磁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研究,以热电性的空间变化规律为基础,建立了该区夕卡岩型铁矿的成因和找矿模型。
陈艳,张招崇,朱江[10](2014)在《河南省安林矽卡岩型铁矿的成岩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文中认为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的河南省安林铁矿是典型的邯邢式矽卡岩型铁矿,矿体产于闪长质岩石和中奥陶统灰岩的接触带。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安林闪长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23.38±0.81Ma,略晚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的含矿岩体,形成于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伸展时期。但其中含有古老的锆石说明岩浆经历了地壳的混染。闪长质岩石具有相对低SiO2、高Mg#、高碱,富集Ba、Sr和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Ta等高场强元素的特点,暗示了其形成于岩石圈地幔。岩相学特征以及Harker图解指示了岩浆经历了较强的分离结晶作用,因此推断安林闪长岩可能是软流圈地幔上涌导致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原始的辉长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或岩浆房中发生了以铁镁矿物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同时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的结果。安林地区矿石具有和闪长岩体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铁的成矿作用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矿床中闪长岩体、矽卡岩、矿石和碳酸盐围岩的主量元素对比研究表明钠交代作用引起Na、K、Fe、Si等元素在各岩类间的迁移,其中迁移出的铁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安林地区初始岩浆富含水,分离结晶作用使残留岩浆水饱和而发生出溶;且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受到区内膏盐层和碳酸盐地层的混染,促进了岩浆中流体的出溶并使出溶的流体富含Cl-,为有利于铁质活化的富Cl-岩浆流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二、中奥陶统蒸发岩对邯邢式内生铁矿床的控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奥陶统蒸发岩对邯邢式内生铁矿床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4)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2 华北矽卡岩型铁矿及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 |
1.2.3 蒸发岩与岩浆及热液成矿的联系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鲁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矿产 |
2.2 莱芜地区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第三章 鲁西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研究 |
3.1 岩相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组成 |
3.1.1 岩相学特征 |
3.1.2 锆石U-Pb年代学 |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
3.1.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
3.1.5 锆石Lu-Hf同位素 |
3.2 岩石成因 |
3.2.1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
3.2.2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源区组成与岩浆演化 |
第四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
4.1 张家洼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 |
4.2 矿石类型及特征 |
4.2.1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特征 |
4.2.2 矿石构造 |
4.2.3 矿石结构 |
4.3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
4.3.1 钠质交代阶段 |
4.3.2 干矽卡岩化阶段 |
4.3.3 湿矽卡岩化阶段 |
4.3.4 硫化物阶段 |
4.3.5 碳酸盐阶段 |
4.3.6 表生作用期 |
第五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榍石U-Pb定年 |
5.1.1 样品描述 |
5.1.2 分析结果 |
5.1.3 讨论 |
5.2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 |
5.2.1 样品描述 |
5.2.2 分析结果 |
5.2.3 讨论 |
5.3 淄博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
5.3.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
5.3.2 样品描述 |
5.3.3 分析结果 |
5.3.4 讨论 |
5.4 沂南矽卡岩型Cu-Au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
5.4.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
5.4.2 样品描述 |
5.4.3 分析结果 |
5.4.4 讨论 |
5.5 华北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与克拉通破坏的成因联系 |
第六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的作用和控制 |
6.1 方柱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1.1 样品描述 |
6.1.2 分析结果 |
6.1.3 讨论 |
6.2 热液磷灰石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2.1 样品描述 |
6.2.2 分析结果 |
6.2.3 讨论 |
6.3 磁铁矿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3.1 样品描述 |
6.3.2 分析结果 |
6.3.3 讨论 |
6.4 莱芜地区硫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4.1 样品描述 |
6.4.2 分析结果 |
6.4.3 讨论 |
6.5 矿山岩体中磷灰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5.1 样品描述 |
6.5.2 分析结果 |
6.5.3 讨论 |
6.6 膏盐层加入矽卡岩型铁成矿体系的时限及对成矿的影响 |
第七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关键控制因素与找矿潜力分析 |
7.1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
7.1.1 岩浆条件 |
7.1.2 构造条件 |
7.1.3 地层条件 |
7.2 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方向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验分析方法 |
1.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
1.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
1.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 |
2.矿物成分分析 |
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 |
2.2 方柱石卤素含量分析(LA-ICP-MS) |
2.3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
2.4 磷灰石Br含量分析(SIMS) |
2.5 石榴石LA-ICP-MS元素面扫描 |
3.U-Pb同位素定年 |
4.金云母~(40)Ar-~(39)Ar定年 |
5.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6.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
7.硫同位素分析 |
7.1 硫化物单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7.2 硫酸盐及全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7.3 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附表和附图 |
(6)膏盐层在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矽卡岩型铁矿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
1.1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 |
1.2邯邢式矽卡岩型铁矿 |
2膏盐层与矽卡岩型铁矿的关系 |
3膏盐层控矿的硫同位素证据 |
4讨论 |
4.1岩浆熔体的氧化 |
4.2成矿热液的氧化 |
4.3膏盐的还原 |
5结论 |
(7)邯郸西石门矽卡岩型铁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1 矽卡岩型矿床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2 邯邢地区矽卡岩型铁矿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区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
1.4 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
1.5 研究思路、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1.5.3 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概况 |
2.1.1 研究区中奥陶统地层的划分 |
2.2 区域构造 |
2.2.1 基底构造 |
2.2.2 盖层构造特征 |
2.3 岩浆岩 |
2.3.1 岩浆岩分布特征 |
2.3.2 岩浆岩的时代、阶段划分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层 |
3.2.3 接触带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 |
3.3.1 成矿岩体形态及产状特征 |
3.3.2 成矿岩体岩石学特征 |
3.3.3 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3.3.4 成岩时代 |
附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特征 |
4.1.1 矿体数量及赋存位置 |
4.1.2 Fe_1主矿体规模、形态及产状 |
4.2 矿石特征 |
4.2.1 矿石矿物组分 |
4.2.2 矿石的结构构造及矿石类型 |
4.2.3 矿石成分特征 |
4.3 围岩蚀变特征 |
4.3.1 蚀变分带 |
4.3.2 蚀变岩岩石学特征 |
4.3.3 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4 蚀变阶段 |
4.3.5 围岩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
第五章 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
5.1 成矿地质条件 |
5.1.1 岩浆岩因素 |
5.1.2 地层因素 |
5.1.3 构造因素 |
5.2 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
5.2.1 均一温度和盐度 |
5.2.2 磁铁矿的爆裂温度 |
5.3 成矿流体特征 |
5.3.1 氢氧同位素 |
5.3.2 硫同位素 |
5.3.3 铅同位素 |
5.4 成矿物质的来源、迁移、富集 |
5.4.1 铁质来源问题 |
5.4.2 铁质迁移 |
5.4.3 铁质富集 |
5.5 成矿过程及成矿模式探讨 |
5.5.1 成矿岩体的形成机理 |
5.5.2 成矿过程及成矿模式 |
5.6 找矿标志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8)邯邢地区矽卡岩富铁矿床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铁矿床 |
1.2.2 磁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成因判别 |
1.2.3 矽卡岩矿物矿物学及其矿床学意义 |
1.2.4 膏岩层在铁矿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
1.2.5 邯邢地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3.1 岩浆岩分布特征 |
2.3.2 岩浆岩的侵入阶段及期次划分 |
2.4 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白涧铁矿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1.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5 矿体特征 |
3.1.6 矿石类型及特征 |
3.1.7 围岩蚀变空间分带 |
3.1.8 成矿阶段 |
3.2 西石门铁矿 |
3.2.1 矿区地层 |
3.2.2 矿区构造 |
3.2.3 矿区岩浆岩 |
3.2.4 矿体地质特征 |
3.2.5 矿石类型 |
3.2.6 围岩蚀变特征 |
3.2.7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分析测试方法 |
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 |
4.2 LA-ICP-MS矿物微量元素分析 |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 |
4.4 硫同位素分析 |
第五章 磁铁矿矿物学、微量元素组成及其矿床学意义 |
5.1 岩浆磁铁矿结构、成分及演化 |
5.1.1 研究样品 |
5.1.2 磁铁矿岩相学 |
5.1.3 磁铁矿化学成分 |
5.1.4 讨论 |
5.1.4.1 磁铁矿类型及成因演化 |
5.1.4.2 磁铁矿的再平衡过程 |
5.1.4.3 磁铁矿碎裂结构和压溶结构 |
5.1.4.4 对磁铁矿成因判别的启示 |
5.2 热液磁铁矿结构、成分及矿床成因意义 |
5.2.1 样品 |
5.2.2 分析结果 |
5.2.2.1 磁铁矿岩相学 |
5.2.2.2 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5.2.2.3 与磁铁矿共生矿物微量元素组成 |
5.2.3 讨论 |
5.2.3.1 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及主要控制因素 |
5.2.3.2 层间矿体成因 |
第六章 矽卡岩矿物学、成分及其对成矿流体演化的启示 |
6.1 样品 |
6.2 分析结果 |
6.2.1 热液辉石岩相学 |
6.2.2 辉石主量元素特征 |
6.2.3 辉石微量元素特征 |
6.2.4 辉石稀土元素特征 |
6.2.5 磷灰石成分特征 |
6.3 讨论 |
6.3.1 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在热液辉石中分配及控制因素 |
6.3.2 磷与稀土的关系-磷灰石沉淀对热液系统REE的影响 |
6.3.3 不同种类辉石的成因 |
6.3.4 成矿流体演化 |
第七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的作用 |
7.1 样品描述 |
7.2 分析测试结果 |
7.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7.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7.2.3 流体包裹体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特征 |
7.2.4 激光拉曼分析结果 |
7.2.5 体积法计算流体包裹体中铁含量 |
7.2.6 硫同位素 |
7.3 讨论 |
7.3.1 成矿流体性质及成分 |
7.3.2 硫的来源 |
7.3.3 磁铁矿沉淀机制 |
7.3.4 对世界上其他热液铁矿床成因的启示 |
第八章 邯-邢地区矽卡岩富铁矿关键控制因素及其找矿意义 |
8.1 关键控制因素 |
8.1.1 富铁流体的形成 |
8.1.2 膏岩层物质的加入 |
8.1.3 磁铁矿溶解再沉淀-进一步富集过程 |
8.2 控矿条件与找矿标志 |
8.2.1 燕山期闪长岩、二长岩是主要的成矿岩浆岩 |
8.2.2 含膏岩层的富镁的碳酸盐围岩 |
8.2.3 钠质蚀变 |
8.2.4 黄铁矿化(硫化) |
8.2.5 大理岩层间破碎带 |
第九章 结束语 |
9.1 主要认识及结论 |
9.2 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9)冀南邯邢地区白涧和西石门夕卡岩型铁矿磁铁矿成因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白涧铁矿 (1) |
2.2 西石门铁矿 |
3 样品特征及分析测试 |
3.1 样品特征 |
3.2 分析测试 |
4 结果与讨论 |
4.1 Ti-Al-Mg-Mn-Ca-Na的成分特征 |
4.2 微量元素特征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4.4 热电性特征 |
4.5 爆裂温度特征 |
4.6 氧同位素特征 |
5 成因与找矿模型 |
(10)河南省安林矽卡岩型铁矿的成岩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区域地质概况 |
3 矿床地质 |
4 分析方法 |
5 分析结果 |
5.1 锆石U-Pb年龄 |
5.2 全岩地球化学 |
6 讨论 |
6.1 岩体成因探讨 |
6.2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
6.2.1 矿石和岩体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6.2.2 钠质交代作用与铁质的转移 |
6.3 成矿流体来源探讨 |
7 结论 |
四、中奥陶统蒸发岩对邯邢式内生铁矿床的控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邯邢地区中奥陶统蒸发岩特征及其对内生铁(硫)矿床的控制[J]. 蔡本俊,李席珍,魏寿彭,崔云昊,何金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 1987(02)
- [2]邯邢地区中奥陶统蒸发岩特征及其对内生铁(硫)矿床的控制[J]. 蔡本俊,李席珍,魏寿彭,崔云昊,何金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1987(02)
- [3]邯邢地区中奥陶统蒸发岩特征及其对内生铁(硫)矿床的控制[A]. 蔡本俊,李席珍,魏寿彭,崔云昊,何金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10), 1987
- [4]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D]. 段壮.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5]中奥陶统蒸发岩对邯邢式铁(硫)矿床的控制[J]. 蔡本俊,李席珍,魏寿彭,崔云星,何金水. 矿物岩石, 1983(04)
- [6]膏盐层在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中的作用[J]. 李延河,谢桂青,段超,韩丹,王成玉. 地质学报, 2013(09)
- [7]邯郸西石门矽卡岩型铁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 魏宏飞.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1(04)
- [8]邯邢地区矽卡岩富铁矿床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因素[D]. 文广.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9]冀南邯邢地区白涧和西石门夕卡岩型铁矿磁铁矿成因矿物学研究[J]. 张聚全,李胜荣,王吉中,白明,卢静,魏宏飞,聂潇,刘海明. 地学前缘, 2013(03)
- [10]河南省安林矽卡岩型铁矿的成岩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J]. 陈艳,张招崇,朱江. 岩石学报,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