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蒸汽锅炉应用磁水器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王若飞[1](2021)在《永磁式磁化水砂浆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作为基建大国,水泥的使用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水泥砂浆性能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水泥外加剂作为水泥制品性能的主要提升手段之一,仍存在诸多弊端,也与绿色发展的观念相悖。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磁化水对水泥砂浆各项性能的影响,对工程建设有重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从水分子间氢键和水分子团簇的角度对磁化水的磁化机理进行剖析,之后是用自制的不同间隙的磁化装置对四种水质进行交叉试验,分别对电导率、pH、表面张力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磁化后不同水质的表面张力都有所降低、电导率都上升,离子较少的蒸馏水和纯净水pH值下降,自来水和矿泉水pH值升高;另外还得出磁间隙越小对水的磁化效果越好并且水中离子浓度对水的磁化起到了显着的影响。开展了四种水质磁化后的水泥砂浆拌和试验,并分别对新拌和水泥砂浆的含气量、稠度、分层度、表观密度等参数以及硬化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进行了试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磁化水对含气量没有明显影响,但使稠度最大提升了14.8%、分层度最大降低了75.7%、表观密度最大增加了33.9kg/m3。抗压强度的测试结果表明,对自来水而言磁化后抗压强度最大增长可达19.27%,而不同水质中矿泉水磁化后抗压强度增长最高,达到了21.18%。这说明磁化水能改善砂浆的各项性能。把水的试验结果与砂浆抗压强度结果综合分析可得,水磁化后的pH值、电导率、表面张力的改变与砂浆抗压强度的变化都没有线性相关关系。开展了水泥砂浆的减水泥试验,结果表明:磁化水可以在减少10%水泥用量的前提下,保证抗压度达到合格标准。最后,用不同水质的磁化水拌和水泥净浆进行了电镜扫描(SEM)进行微观上的分析,结果表明磁化水能使水泥水化更充分,水泥水化产物增多,缝隙减少增加致密性。
张园园[2](2020)在《水磁化对燃煤PM2.5在过饱和水汽环境中长大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支撑,关系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稳定发展。近年来以燃煤细颗粒物为主要来源的大气污染物PM2.5给我国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危害。针对传统燃煤电厂除尘设备对细颗粒物脱除效率低的难题,水汽相变的颗粒预处理技术与传统除尘技术结合的方法成为了当前有效提高燃煤PM2.5脱除效率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为解决水汽相变技术中细颗粒物在低过饱和环境中难以长大至微米级的难题,基于水磁化后可改善颗粒润湿性的特点,本文利用磁化水构建水汽过饱和环境,建立生长管实验平台,以二氧化硅、氧化铝、硫酸钙、氧化铁四种典型燃煤细颗粒物组分为研究对象,从颗粒润湿性、颗粒长大特性两个方面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的方法研究了水磁化对燃煤PM2.5在过饱和水汽环境中长大的影响。为探究磁化水对燃煤PM2.5润湿性的改善效果,首先通过圆环法测量了不同磁场强度和磁化时间下自来水、去离子水、酸性水、含盐水的表面张力变化,使用压片法测量了磁化水在颗粒表面的接触角,并基于Zisman理论计算了四种燃煤PM2.5的临界表面张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磁化作用能够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及其对细颗粒物的接触角,并与磁场强度呈多极值增减变化关系,与磁化时间呈负相关;在磁场强度700 m T,磁化时间60 min时,磁化水对颗粒润湿性改善效果最佳;四种燃煤PM2.5的临界表面张力范围分别为52.756.3、48.655.7、42.248.9和50.154.2 m N/m。为研究磁化水条件下燃煤PM2.5在过饱和环境中的长大特性,使用磁化后的自来水构建水汽过饱和环境,利用生长管实验研究了细颗粒物在不同磁场条件和工艺参数下的水汽凝结长大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水磁化更有利于促进粒径较小的细颗粒物的凝结长大,颗粒的最终长大效果与颗粒的润湿性密切相关;在低过饱和水汽环境中,磁化水明显提高了细颗粒异质核化长大效果,其中润湿性较差的氧化铁颗粒长大效果最显着;磁场强度变化主要促进了小粒径颗粒峰值的降低,提高了大粒径颗粒的峰值或使大粒径颗粒分布范围扩大;磁化时间的增加促进了细颗粒峰值向更大粒径方向移动,提高了颗粒长大后的几何平均粒径;在磁化水条件下,颗粒初始浓度的增加抑制了颗粒的最终长大效果;热水温度升高更有利于促进氧化铁颗粒激活和长大;颗粒长大时间对高浓度、高过饱和环境中的颗粒长大具有积极影响。为从理论上分析水磁化对颗粒长大的作用机理,根据经典异质核化理论计算了细颗粒物在磁化水作用下的成核速率和长大所需的临界饱和度,数值计算结果显示,与普通水相比,磁化水能有效提高水汽在颗粒表面的成核速率,降低颗粒长大所需的临界饱和度,促进细颗粒物更好更快长大。
都恬汝[3](2019)在《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能化、综合性的建筑逐渐兴起,建筑内的设备数量增加,设备系统结构也更加复杂,传统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主要依赖于纸质资料和电子表格存储信息以及人员经验进行决策,其管理理念、技术手段较为单一,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信息化、精细化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要求。而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其信息集成和可视化的优势也为运维阶段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建筑设备运维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以改进的RCM分析为理论指导,以BIM为技术方法,构建并实现了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建筑设备运维管理需求,确定和集成了建筑设备运维管理的信息需求。综合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和扎根理论两种研究方法确定完整的建筑设备运维决策需求信息清单,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数据库技术对建筑设备运维需求信息进行集成,为建筑设备运维决策和管理提供了数据来源。(2)根据建筑设备的特点,提出了建筑设备故障分析方法,确定了建筑设备重要度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筑设备重要度评价模型。根据故障分析和重要度评价结果,将建筑设备进行分类,并分别给出各类设备的维修方式决策规则。通过空调系统制冷设备的实例应用,验证了基于改进RCM运维决策方法的可行性,为建筑设备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3)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系统。在分析系统数据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总体设计方案,建立了系统总体框架,并结合运维管理的实际需求,对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详细设计,建立了各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为下一步系统的实现奠定基础。(4)提出了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本文搭建了基于B/S架构的系统整体体系结构,介绍了系统实现所需要的开发工具,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建筑设备BIM模型和SQL Server数据库的构建,并对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原型开发和界面展示,详细介绍了系统登录、综合信息管理、故障分析、维修管理和备件管理功能模块的应用。该系统为建筑设备运维管理提供了可视化平台,进而实现高效、科学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
于燕[4](2019)在《过饱和水汽环境与磁化水对细颗粒长大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而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燃煤排放的细颗粒物。而传统的除尘设备难以有效脱除粒径为0.1-1μm之间的细颗粒物,因此使细颗粒物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团聚并长大成较大颗粒后再进入传统设备除尘的预处理技术已成为当前脱除PM2.5技术的一条重要研究路线。水汽相变技术由于过程简单、易于实现且颗粒长大效果明显,成为一项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预处理技术,结合燃煤电厂颗粒与烟气相关特性,采用水汽相变技术促进细颗粒长大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过饱和度是影响细颗粒水汽相变凝结长大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利用变物性参数传热传质模型,对生长管中的过饱和水平进行数值预测,探究不同物性参数、生长管分段数、单组分气体与构建方式等对过饱和环境构建的影响。基于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传热传质系数的影响对过饱和环境的构建有显着的影响;加热气流的方式可以获得较高水平的过饱和度分布;多段式生长管可以有效弥补整段式生长管中后段过饱和度水平下降的现象;高效的过饱和环境的构建与生长管长度、分段数、温差和构建方式有关;路易斯数越小的气体有利于采用加热气流的方式中构建过饱和环境而路易斯数越大的气体则更适合采用冷却气流方式。为了改善过饱和度的均匀性并同时提高生长管中过饱和水平,本文开展了两段式生长管中细颗粒长大特性的研究。基于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两段式生长管中细颗粒最终长大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当第一段管壁水温度323K时,第二段采用热水时,颗粒算术平均粒径可增加至3.2μm,第二段采用冷水时,颗粒算术平均粒径可增加至3.7μm;气流温度水平较低时,加热气流的方式更有利于促进细颗粒物长大,当气流温度水平较高时,冷却气流方式更为适合。针对实际燃煤烟气由不同气体组分组成,探究了水蒸气在多元烟气组分中传热传质系数,并同时研究了不同组分浓度对过饱和度分布及细颗粒长大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本文研究结果表明:CO2含量的变化对传热传质系数影响最明显,当CO2体积含量从10%增加到50%时,烟气的传热系数降低23%,水蒸气的传质系数降低9%;随着CO2含量的增加,生长管中过饱和度分布较为均匀且平均过饱和度不断增加;当CO2含量增加时,采用加热气流方式有助于颗粒算术平均粒径提高,但不利于冷却气流方式下细颗粒长大效果。为进一步明确过饱和水汽环境与细颗粒长大的关系,通过对气相与颗粒相之间传热传质过程的分析对多分散颗粒群在实际过饱和水汽环境中的长大粒径分布进行了预测。基于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周围气流温度的有效评估对液滴长大预测有着重要影响,在高过饱和水平条件下,液滴最终长大粒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计算误差相对偏大;颗粒数量浓度的增加会造成细颗粒显着向小粒径方向移动;在加热气流方式中,管壁热水温度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液滴的长大效果。为解决低过饱和水平下细颗粒物的有效长大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磁化水强化细颗粒长大的方法,研究了磁化水对燃煤颗粒润湿性能和细颗粒长大特性的影响,同时通过经典核化理论分析了磁化水对成核速率等相关参数的影响。基于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磁场的作用下水的表面张力出现了明显下降的现象,磁化水的表面张力不仅与磁场强度有关,也受磁化时间的影响;与普通水相比,磁化水与细颗粒的接触角减小,这表明磁化水提高了颗粒的润湿性能;当气流温度水平较低时,磁化水对颗粒最终长大粒径提高明显,且颗粒数量浓度对细颗粒长大效果影响严重;磁化水条件下成核速率得到明显提升,临界过饱和度明显降低,这将非常有利于细颗粒的核化;对于磁化润湿剂而言其表面张力明显低于同浓度的非磁化润湿剂的表面张力,颗粒物与其接触角同样出现下降现象;与未磁化润湿剂相比,当磁化润湿剂的浓度较低时便具有良好的细颗粒长大效果。
蔡心宜[5](2018)在《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和应用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等问题的持续恶化,大众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度日益增长,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律法规逐渐严谨,制造企业在此背景下积极地通过技术的绿色升级降低产品的环境负荷,从而使得绿色技术在近几年快速地发展。然而绿色技术发展至今具有技术来源分散、技术项众多、技术更新快、技术的绿色性变化大、技术间的关系不清晰、概念不一致等各种问题,使得绿色技术知识需求者难以快速、有效地学习既有技术知识项,从而使得同样的绿色困境无法全面被解决,或是研究资源被无端浪费。虽然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政府部门通过发布各种技术目录积极推广节能与低碳技术,然而因为这些目录具有较长的更新周期、技术搜集范围有限等问题,尚未能很好地满足广大企业对绿色技术知识的需求。本文基于对绿色技术知识项作用过程与组成要素的分析,提出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参考模型与评价过程体系,并详细说明了机电产品的集成与评价过程,结合国家863项目,以家用电器、工业汽轮机、空分设备等高能耗产品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最后基于集成模型与案例产品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系统。从而实现绿色技术知识项的有机集成,解决现有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工作的缺陷与绿色技术推广的困难,支持绿色技术快速且有效的传播。第一章梳理了绿色技术发展的背景与相关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现在绿色技术发展的传播问题与困境,指出构建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的需求,表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提出论文的框架与研究内容。第二章阐述了知识的集成概念与绿色技术的知识作用过程,基于对绿色技术知识项组成的分析,以机电产品为对象提出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并阐释了在集成过程中对绿色技术知识项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第三章以家用电器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研究。首先介绍了家电产品的发展背景与其市场覆盖度广、高年产量与总资源消耗量等特性,说明家电产品的绿色瓶颈,因此展开家电产品绿色技术的集成工作,阐述了家电产品绿色技术发展轨迹与效益成果,同时分析了家电产品现有绿色技术的特性与发展问题。第四章以高能耗产品工业汽轮机为对象,概述了其工作原理与应用发展特点,介绍工业汽轮机的绿色发展需求与目标,分析工业汽轮机效率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集成工业汽轮机现有绿色技术,并指出工业汽轮机主要绿色技术的发展路径。第五章对高能耗工业大型复杂装备空分设备的绿色技术进行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空分设备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组成,分析了空分设备的绿色瓶颈与能耗敏感性,在此背景下进行空分设备的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工作,并针对空分设备的绿色瓶颈指出了绿色技术发展途径。第六章为了提高绿色技术的时效性,构建了面向机电产品的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实现了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与评价体系的应用,并以案例研究成果完善了系统内容。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描述。
程明航[6](2017)在《太阳能热水系统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能源形势严峻,环境污染严重。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居民建筑能耗越来越高。所以在寻找提高能源效率和绿色能源的技术上,国内外研究学者在进行不断的探索。本文以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为目标,结合建设部提出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方向,提出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居民建筑一体化的研究。首先对太阳能热水系统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外太阳能发展政策进行介绍,阐述了太阳能的发展趋势及政策支持方面。其次对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流程、设备组成进行分析,提出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居民建筑中的应用。并介绍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要求及应用形式。最后以春江花月项目为载体,对该系统进行实际应用,主要以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居住建筑一体化为基础,通过统一规划、设计、施工,既保证建筑的美观,又实现节能的最大化。在节能性方面,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节能效益,对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了整体优化设计,提高了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的舒适度并降低工程造价,从而使太阳能供热水系统与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相比,具有在相同经济成本的情况下,有更高的舒适度,更好的节能性,来达到快速推广太阳能技术的应用的目的。本文最后针对春江花月项目,对该居住建筑进行太阳能供热水系统设计,以期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该项目建筑面积77381.03m2,建筑高度:6#楼为58m,其余均为56.65m。总户数为495户。该系统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并通过与电热水器比较,项目增加的投资成本用1.94年即可收回,该系统运行15年内能够节省费用303.88万元,其经济效益显着。本课题的研究以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契机,为同类型建筑与太阳能系统一体化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借鉴意义。
曹晟磊[7](2017)在《基于超强磁的循环水系统水处理设备的应用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循环水系统是火力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状况与整个机组的经济性紧密相关。然而循环水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水中的各种离子、溶解氧、温度和pH等因素使得循环水系统容易产生结垢、腐蚀和微生物滋生等问题。结垢会影响凝汽器和冷油器管件的正常换热,引起系统经济性下降;腐蚀会损坏设备,降低系统的安全性,提高设备维护成本;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也会加剧结垢和腐蚀问题。这些问题相互影响,严重威胁着循环水系统的运行安全。目前针对这些问题常用的解决办法可分为化学法和物理法。物理法即采用电场、超声波和胶球清洗等方法来处理循环水,然而这些方法往往设备复杂,操作繁琐。化学法即采用在循环水系统中投加阻垢剂、缓蚀剂和杀菌灭藻剂等方法来处理循环水。化学法操作简单,但是会增加试剂使用成本,而且投加的试剂随着排污进入环境中还会造成进一步的污染。磁场处理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和无需添加化学试剂的特点且可以同时完成除垢、防腐和杀灭微生物的任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针对电厂冷油器和凝汽器的结垢、腐蚀和微生物滋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待处理管件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应用于冷油器和凝汽器的超强磁水处理方案。冷油器方案采取磁处理模块外置的方式,凝汽器方案采用磁处理模块内置的处理方式。同时该课题设计了一套超强磁水处理实验装置,该实验台能够模拟循环水系统的工作环境,用以测试所设计的超强磁水处理器的实际使用效果,并且研究影响超强磁水处理器除垢、防腐和杀菌灭藻效果的因素,对超强磁水处理器的改进和优化提出指导意见。最后,从节水量、节煤量、药剂节约量和压损量四个方面对超强磁水处理器的经济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该设备的安装每年能够为通辽发电总厂三号机组降低215.2万元的运行费用。
齐凯[8](2015)在《催化预氧化处理屠宰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屠宰废水成分复杂,有机物和氨氮的浓度高,有异味,是一种难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高浓度屠宰废水一般需要进行预处理,以便大幅度降低负荷和改善废水特性,为后续的生物处理或其他处理技术创造有利条件。本课题主要是结合屠宰废水的特点,对磁场催化高锰酸钾预氧化处理高浓度屠宰废水的效果及工艺条件进行试验研究,为高浓度屠宰废水的处理提供一项行之有效的强化预处理方法。以铁岭某养鸡场的屠宰废水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通过试验,研究磁场催化、高锰酸钾预氧化处理屠宰废水的效果及工艺条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高锰酸钾预氧化屠宰废水的效果及机理研究;磁场催化屠宰废水的效果及机理研究;磁场协同高锰酸钾预氧化屠宰废水的效果及机理研究;磁场催化高锰酸钾对屠宰废水混凝特性的影响。高锰酸钾预氧化屠宰废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预氧化屠宰废水,COD、浊度的去除效果明显,并且提高了 DO含量。当高锰酸钾投药量为4.5mg/L,反应时间45min时COD的去除率为28.7%,而浊度反应时间135min时去除率为40.6%,氨氮、总磷去除效果一般。磁场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能量场。磁场与原子中的电子转移共生共存,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很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磁场对去除屠宰废水的COD、浊度和提高DO含量有显着的催化作用,对氨氮、总磷去除效果不明显。当磁场强度为85mT,反应时间45min时,COD去除率能够达到52.2%,而浊度95mT磁场作用135min时,去除率为54.1%,去除效果明显优于高锰酸钾。磁场与高锰酸钾协同作用有助于提高处理效果,COD、氨氮、浊度、总磷的去除效果均好于高锰酸钾和磁场分别单独作用的去除效果。预处理可有效改善高浓度屠宰废水的混凝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沉淀后上清液浊度降低了 54.3%,COD降低了 40.2%;加磁场混凝沉淀后上清液浊度降低了 56.0%,COD降低了 9.9%;磁场与高锰酸钾协同作用效果更加明显,联合对屠宰废水的混凝作用好于高锰酸钾和磁场单独作用,上清液比原水混凝后的上清液浊度降低了 68.3%,COD 降低了 54.6%。高锰酸钾预氧化、磁场催化对屠宰废水均有一定的处理效果,磁场与高锰酸钾协同作用使处理效果更加明显。预处理不仅能够去除一部分有机物和悬浮物,同时,也改善混凝性能,为后续处理创造了条件。
朱君君[9](2011)在《基于锅炉防垢除垢的超声波电源研究》文中指出锅炉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结垢现象,不仅耗能严重,而且严重危害锅炉的安全运行,全球每年用于清除垢和结垢引起的热能损失耗资达百亿美元。在节能与环保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今天,开发绿色防垢除垢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新兴的超声波除垢技术具有环保、运行成本低、可靠性高、可在线连续工作、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成为突破锅炉结垢问题的一项高效技术。本论文首先对水垢形成的机理和超声波防除垢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针对锅炉超声波除垢对电源的具体要求,重点研究了电源主电路方案,给出了参数计算和选择的方法,并对超声波电源的整流滤波电路、MOSFET功率放大电路、STC11F02单片机驱动电路、匹配电路和保护电路等各组成电路进行实际制作,实现了电源功率与频率稳定输出,解决了电源与超声波换能器不匹配、噪音大等问题。最后通过自制超声波电源设备进行防除垢实验,研究了影响超声波除垢效果的主要因子:超声波的频率、声强、作用时间,溶液温度、流速、Ca2+浓度、pH值。通过对这些影响因子进行试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各因子对超声波除垢效果的影响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超声波除垢率的影响,提出了超声波除垢的可行性方案,最后进行了超声波用于锅炉防除垢的节能环保效益分析。研究发现:(1)超声波对锅炉表面的损伤很小,是一种值得信赖和推广的防垢除垢技术;(2)超声波处理最佳频率范围在2535kHz之间,本实验系统下在30kHz左右防垢率达到最高;(3)增加超声波功率,提高声强,有利于除垢效果;(4)溶液温度、流速升高可提高除垢率;(5)防垢率随着Ca2+浓度增大而增大,超声波空化作用和机械作用使溶液中Ca2+在水中不易形成大颗粒而沉积成垢;(6)pH在9左右除垢率达到最大值。本文的研究为功率超声波防垢技术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超声波防除垢技术解决了换热设备的结垢难题,并且具有一定的节能减排效果,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韩良敏[10](2011)在《水在磁场作用下的结垢性研究》文中认为循环冷却水系统在工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水系统在运行中,会产生由水垢、淤泥、腐蚀产物和生物沉积物构成的沉积物。为了稳定生产,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需要对水垢进行控制和处理。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研究水在磁场作用下的结垢变化,探讨各因素对磁化阻垢效果的影响规律。本文首先探讨了磁场阻垢作用机理以及影响阻垢效果的因素,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磁化阻垢装置内磁场分布进行模拟,对磁场分布情况、磁感应强度大小进行分析;最后进行了磁化阻垢动态实验,对影响磁化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如处理时间、磁间距、pH值、溶液离子含量、流速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超声波、磁场协同阻垢实验,考察联合物理防垢技术的可行性。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概括如下:(1)磁化阻垢装置内磁场模拟分析。通过ANSYS软件对磁化阻垢装置内磁场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形状相同且平行放置的磁体间的磁场分布与磁间距之间的关系:磁间距增大,磁隙中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减小;匀场强区域减小。基于此得到磁化水处理装置的优化结构:适当缩小磁间距,以获得足够的磁场强度;在磁感应强度较弱区域放置隔板。(2)磁化阻垢动态实验研究。外加磁场可以明显减少水的结垢量;随着磁化时间的增加,磁化强度增大,结垢量明显减少;磁化阻垢在磁间距较小的情况下处理效果较好;磁化阻垢对于偏酸性或者偏碱性溶液处理效果并不理想;溶液Ca2+、Mg2+离子浓度过高阻垢效果较差;磁化处理中存在最佳流速。(3)协同阻垢实验研究。超声波、磁场协同阻垢作用效果优于单纯磁化阻垢处理;协同实验扩大了磁化阻垢的适用范围:降低了溶液Ca2+、Mg2+离子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降低了溶液流速的限制。本研究为今后磁化水处理技术在循环水阻垢方面的应用,以及超声波、磁场联合物理防垢技术的研究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蒸汽锅炉应用磁水器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蒸汽锅炉应用磁水器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永磁式磁化水砂浆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水泥的应用及其发展 |
1.1.2 水泥外加剂使用与缺陷 |
1.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磁化水技术研究 |
1.2.2 国内磁化水技术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磁化水的性质与试验分析 |
2.1 磁化水机理分析 |
2.1.1 单个水分子结构 |
2.1.2 水分子团簇结构 |
2.1.3 水分子的活化 |
2.1.4 磁化机理及磁化水的性质 |
2.2 磁化水路的设计与搭建 |
2.2.1 磁化装置的分类 |
2.2.2 磁化器设计与制作 |
2.2.3 磁化水路的搭建 |
2.3 磁化水性能测试试验及结果分析 |
2.3.1 试验安排 |
2.3.2 表面张力试验及结果分析 |
2.3.3 电导率试验及结果分析 |
2.3.4 p H值试验及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砂浆增强机理及试验方案设计 |
3.1 磁化水增强水泥拌合物性能机理 |
3.2 砂浆试验方案设计 |
3.2.1 试验计划 |
3.3 试验准备 |
3.3.1 原材料 |
3.3.2 试验条件控制 |
3.3.3 配合比的设计 |
3.3.4 搅拌工艺的设计 |
3.3.5 试件养护 |
3.4 试验设备及仪器 |
3.4.1 砂浆高速搅拌机 |
3.4.2 检测项目和仪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砂浆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含气量的测试与分析 |
4.1.1 砂浆标号对含气量的影响 |
4.1.2 磁处理装置对含气量的影响 |
4.1.3 水质对砂浆含气量的影响 |
4.2 稠度的测试与分析 |
4.2.1 砂浆标号对稠度的影响 |
4.2.2 磁处理装置对稠度的影响 |
4.2.3 水质对砂浆稠度的影响 |
4.3 分层度的测试与分析 |
4.3.1 砂浆标号对分层度的影响 |
4.3.2 磁处理装置对分层度的影响 |
4.3.3 水质对砂浆分层度的影响 |
4.4 表观密度的测试与分析 |
4.4.1 砂浆标号对表观密度的影响 |
4.4.2 磁处理装置对表观密度的影响 |
4.4.3 水质对砂浆表观密度的影响 |
4.5 抗压强度的测试与分析 |
4.5.1 砂浆标号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5.2 磁处理装置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5.3 水质对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
4.6 减水泥试验结果与分析 |
4.7 电镜扫描(SEM)结果与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水磁化对燃煤PM2.5在过饱和水汽环境中长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能源结构及大气污染现状 |
1.1.2 细颗粒物性质与危害 |
1.2 细颗粒物凝并、长大技术 |
1.2.1 电凝并 |
1.2.2 声波团聚 |
1.2.3 磁团聚 |
1.2.4 化学团聚 |
1.2.5 水汽相变 |
1.3 水汽相变脱除细颗粒物技术研究现状 |
1.3.1 水汽相变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机理 |
1.3.2 水汽相变脱除细颗粒物的应用研究 |
1.4 磁化水强化细颗粒脱除技术研究现状 |
1.4.1 磁化水性质研究 |
1.4.2 磁化水脱除细颗粒物应用研究 |
1.5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水磁化对细颗粒物润湿性的影响 |
2.1 测量方法与过程 |
2.1.1 表面张力的测量 |
2.1.2 接触角的测量 |
2.2 细颗粒润湿性与磁场条件的关系 |
2.2.1 磁场条件对不同水样表面张力的影响 |
2.2.2 磁化水对燃煤PM_(2.5)接触角的影响 |
2.3 磁化水临界表面张力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磁化对燃煤PM_(2.5)水汽相变长大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系统与设备 |
3.1.1 颗粒发生系统 |
3.1.2 颗粒长大系统 |
3.1.3 颗粒测量系统 |
3.1.4 温湿度调节系统 |
3.1.5 磁化系统 |
3.1.6 其他设备参数 |
3.2 实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细颗粒的初始粒径分布 |
3.3.2 细颗粒长大特性 |
3.3.3 磁场条件对细颗粒长大的影响 |
3.3.4 工艺参数的影响 |
3.4 磁化水促进细颗粒物长大的机理讨论 |
3.4.1 成核速率 |
3.4.2 临界饱和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3)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框架的理论分析 |
2.1 建筑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的对象界定 |
2.2 建筑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的可视化技术需求 |
2.3 建筑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的决策方法支撑 |
2.4 建筑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的整体框架构建 |
2.5 本章小结 |
3 建筑设备运维管理决策信息的数据库构建 |
3.1 基于文本挖掘的建筑设备运维决策信息识别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建筑设备运维决策信息识别 |
3.3 建筑设备运维管理决策信息数据库模型与数据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RCM的建筑设备运维决策方法研究 |
4.1 建筑设备故障分析 |
4.2 建筑设备重要度评价 |
4.3 基于逻辑决断法的维修方式决策模型 |
4.4 基于改进RCM的建筑设备运维决策方法的验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系统设计 |
5.1 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5.2 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5.3 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系统实现 |
6.1 系统实现技术支持 |
6.2 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系统数据库开发 |
6.3 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维管理系统功能展示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过饱和水汽环境与磁化水对细颗粒长大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细颗粒物排放控制技术 |
1.2.1 新型高效除尘技术 |
1.2.2 细颗粒团聚促进技术 |
1.3 水汽相变促进细颗粒长大并脱除的研究进展 |
1.3.1 异质核化理论研究 |
1.3.2 异质凝结促进细颗粒长大应用研究 |
1.3.3 过饱和水汽环境特征研究 |
1.3.4 细颗粒长大特性研究 |
1.3.5 细颗粒长大预测研究 |
1.4 磁化水强化细颗粒脱除的研究进展 |
1.4.1 磁化水物理特性研究 |
1.4.2 应用磁化水促进细颗粒脱除研究 |
1.5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系统与方法 |
2.2.1 生长管细颗粒长大实验平台 |
2.2.2 模拟烟气细颗粒长大实验平台 |
2.2.3 磁化水强化细颗粒长大实验平台 |
2.3 实验装置与设备 |
2.3.1 气溶胶发生器 |
2.3.2 过饱和构建装置 |
2.3.3 加热冷却装置 |
2.3.4 流量控制装置 |
2.3.5 激光粒度分析仪(DP-02)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长管中过饱和水汽环境特征研究 |
3.1 引言 |
3.2 生长管中传热传质理论模型 |
3.3 定物性和变物性参数的影响 |
3.3.1 构建方式1 下过饱和度分布 |
3.3.2 构建方式2 下过饱和度分布 |
3.3.3 两种构建方式下对比研究 |
3.4 生长管分段数的影响 |
3.4.1 整段式生长管过饱和环境特征 |
3.4.2 多段式生长管过饱和环境特征 |
3.4.3 分段数与构建方式、温差、生长管长度的关系 |
3.5 单组分气体的影响 |
3.5.1 对整段式生长管中过饱和环境特征影响 |
3.5.2 对多段式生长管中过饱和环境特征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段式生长管中细颗粒长大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两段式生长管中过饱和环境特征 |
4.2.1 两段式生长管中相对长度的选定 |
4.2.2 方式1 中第二段管壁温度影响 |
4.2.3 方式2 中第二段管壁温度影响 |
4.3 整段式生长管中细颗粒生长特性 |
4.4 两段式生长管中第二段热水温度的影响 |
4.4.1 两段热水温度对过饱和度分布影响 |
4.4.2 两段热水温度对细颗粒长大特性影响 |
4.5 两段式生长管中第二段冷水温度的影响 |
4.5.1 两段管壁水温度对过饱和度分布影响 |
4.5.2 两段管壁水温度对细颗粒长大特性影响 |
4.6 两种生长管和构建方式中过饱和度形成及细颗粒长大效果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烟气组分对细颗粒长大特性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多元组分的传热传质系数 |
5.2.1 多元组分传质系数 |
5.2.2 多元组分的传热系数 |
5.2.3 燃煤烟气主要组分对热质扩散系数的影响 |
5.2.4 温度对热质扩散系数的影响 |
5.3 烟气组分对过饱和环境形成的影响 |
5.3.1 CO_2 浓度的影响 |
5.3.2 SO_2 浓度的影响 |
5.3.3 相对湿度RH的影响 |
5.3.4 CO_2 对两段式生长管过饱和环境的影响 |
5.4 烟气组分对细颗粒长大特性的影响 |
5.4.1 模拟燃煤烟气的影响 |
5.4.2 CO_2 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细颗粒在水汽环境中长大预测数值研究 |
6.1 引言 |
6.2 液滴的热量和质量平衡分析 |
6.2.1 单颗粒 |
6.2.2 颗粒群 |
6.3 数值预测与实验结果对比 |
6.4 颗粒数量的影响 |
6.5 初始峰值粒径的影响 |
6.6 初始进气温度的影响 |
6.7 管壁水温度的影响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磁化水强化细颗粒长大特性研究 |
7.1 引言 |
7.2 磁化水的物理性质 |
7.2.1 表面张力 |
7.2.2 接触角 |
7.3 磁场强度对细颗粒长大特性的影响 |
7.3.1 初始颗粒粒径分布 |
7.3.2 过饱和度的影响 |
7.3.3 颗粒数量浓度的影响 |
7.4 应用磁化水改善细颗粒长大效果的理论依据 |
7.5 磁化润湿剂对细颗粒长大特性的影响 |
7.5.1 磁化润湿剂物理性质 |
7.5.2 润湿剂浓度影响 |
7.5.3 颗粒数量浓度影响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8.3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和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绿色发展与绿色技术特性 |
1.3.2 绿色技术发展动因与影响因素 |
1.3.3 专业绿色技术与发展模式研究 |
1.3.4 绿色技术推广工作 |
1.4 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需求 |
1.5 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建模与评价体系研究 |
2.1 引言 |
2.2 绿色技术知识基本概念 |
2.2.1 绿色技术知识与集成概念 |
2.2.2 绿色技术知识项作用过程 |
2.3 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构建 |
2.3.1 绿色技术知识组成要素分析 |
2.3.2 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建模过程 |
2.3.3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 |
2.4 基于知识集成的技术绿色效益评价体系 |
2.4.1 基于知识集成的技术绿色效益评价目的与构建原则 |
2.4.2 基于知识集成的技术绿色效益评价体系过程框架 |
2.4.3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的效益指标与评价方法 |
2.5 面向产品的绿色技术知识集成与知识库应用方法 |
2.5.1 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方法 |
2.5.2 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应用方法 |
2.5.3 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模型意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家电产品绿色技术及其效益研究 |
3.1 引言 |
3.2 中国家电产业发展背景与现状 |
3.3 家电产品供需市场绿色需求与目标 |
3.3.1 家电产品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
3.3.2 家电企业绿色目标 |
3.4 家电产品绿色技术发展意义 |
3.5 家电产品绿色技术现状及其效益 |
3.5.1 冰箱绿色需求及其绿色技术现状 |
3.5.2 空调绿色需求及其绿色技术现状 |
3.5.3 家电产品绿色技术特性与效益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业汽轮机绿色技术及其效益研究 |
4.1 引言 |
4.2 工业汽轮机概述 |
4.2.1 工业汽轮机工作原理与组成结构 |
4.2.2 工业汽轮机应用发展特点 |
4.3 工业汽轮机绿色发展意义与目标 |
4.4 工业汽轮机效率影响因素与敏感性分析 |
4.5 工业汽轮机绿色技术现状及其效益 |
4.5.1 工业汽轮机绿色技术集合 |
4.5.2 工业汽轮机重点绿色技术发展路径 |
4.5.3 工业汽轮机绿色技术效益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空分设备绿色技术及其效益研究 |
5.1 引言 |
5.2 空分设备工作原理与系统组成 |
5.3 空分设备绿色需求 |
5.3.1 空分设备绿色瓶颈 |
5.3.2 空分设备能耗敏感性分析 |
5.4 空分设备绿色技术现状及其效益 |
5.4.1 空分设备现有绿色技术集合 |
5.4.2 空分设备现行绿色技术路径与效益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实现 |
6.1 引言 |
6.2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需求与目标 |
6.3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系统结构 |
6.4 机电产品绿色技术知识库平台展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1.1 案例产品特性总结 |
7.1.2 通用绿色技术总结 |
7.2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6)太阳能热水系统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能源问题 |
1.1.2 我国建筑能耗发展现状 |
1.1.3 太阳能资源优点和分布情况 |
1.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太阳能热水系统发展政策的调研 |
2.1 国外太阳能热水系统发展政策 |
2.2 国内太阳能热水系统发展政策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特点及组成 |
3.1 住宅太阳能热水的使用特点 |
3.1.1 居民的热水用量 |
3.1.2 居民用水时段分析 |
3.1.3 热水供应温度分析 |
3.2 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组成 |
3.2.1 集热器系统中的集热元件 |
3.2.2 保温水箱 |
3.2.3 连接管路 |
3.2.4 控制中心 |
3.2.5 热交换器 |
3.3 集中太能热水系统的分类 |
3.3.1 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
3.3.2 集中集热、分户储热、分户辅助加热系统 |
3.3.3 集中集热、集中供热、分户计量系统 |
3.4 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分析 |
3.4.1 太阳能集热器 |
3.4.2 储水箱的选择与安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分析 |
4.1 一体化设计原则及设计要求 |
4.1.1 一体化设计原则 |
4.1.2 一体化设计要求 |
4.2 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应用中存在问题 |
4.2.1 影响太阳能热水系统在住宅建筑应用的因素 |
4.2.2 影响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因素 |
4.3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建议 |
4.3.1 结合方式 |
4.3.2 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选择方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研究 |
5.1 太阳能供热水系统设计 |
5.1.1 工程概况 |
5.1.2 系统设计依据 |
5.1.3 工程设计 |
5.2 系统控制分析 |
5.3 对于小区物业部门及运行管理的一点设想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太阳能热水系统经济性及节能性分析 |
6.1 基础参数 |
6.2 系统效益分析计算 |
6.3 使用寿命内太阳能供热水系统节能分析 |
6.4 回收年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超强磁的循环水系统水处理设备的应用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火电厂水处理现状 |
1.2.1 防垢除垢措施 |
1.2.2 防腐措施 |
1.2.3 杀灭微生物措施 |
1.3 超强磁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强磁水处理器作用机理研究 |
2.1 超强磁水处理器防垢除垢机理研究 |
2.1.1 结垢理论分析 |
2.1.2 超强磁防垢除垢理论分析 |
2.1.3 影响磁场阻垢除垢效果的因素 |
2.2 超强磁水处理防腐机理研究 |
2.2.1 循环水系统管道腐蚀的机理分析 |
2.2.2 超强磁水处理器防腐的机理 |
2.3 超强磁杀灭微生物研究 |
2.3.1 循环水系统微生物滋生的原因 |
2.3.2 超强磁水处理器杀灭微生物的原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强磁水处理试验系统设计 |
3.1 实验器材 |
3.1.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3.1.2 实验试剂介绍 |
3.1.3 实验所需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超强磁水处理防垢除垢效果实验方法 |
3.2.2 超强磁防腐效果实验方法 |
3.2.3 超强磁杀菌灭藻效果实验方法 |
3.3 实验方案的后续工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强磁技术方案设计及实施 |
4.1 课题依托工程简介 |
4.1.1 机组概况 |
4.1.2 通辽发电总厂3号机组水处理现状 |
4.2 超强磁水处理器应用于冷油器的技术方案 |
4.3 超强磁应用于凝汽器的技术方案 |
4.4 现场使用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强磁应用于凝汽器的经济性分析 |
5.1 循环水排污损失水量计算 |
5.2 节能分析计算 |
5.3 化学药剂费用计算 |
5.4 压损的经济性分析 |
5.5 总的经济效益计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催化预氧化处理屠宰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预氧化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1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 |
1.2.2 强化预处理的意义和方法 |
1.2.3 高锰酸钾预氧化水处理技术概述 |
1.2.4 高锰酸钾预氧化技术机理 |
1.2.5 磁场水处理技术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
2.1 实验装置 |
2.1.1 高锰酸钾预氧化试验装置 |
2.1.2 磁场催化试验装置 |
2.1.3 磁场与高锰酸钾协同作用试验装置 |
2.1.4 催化氧化对屠宰废水混凝特性影响试验装置 |
2.2 试验步骤 |
2.2.1 高锰酸钾预氧化屠宰废水试验步骤 |
2.2.2 磁场催化屠宰废水试验步骤 |
2.2.3 催化预氧化屠宰废水试验步骤 |
2.2.4 屠宰废水混凝试验步骤 |
2.2.5 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处理屠宰废水试验步骤 |
2.2.6 磁场催化—混凝处理屠宰废水试验步骤 |
2.2.7 催化预氧化—混凝处理屠宰废水试验步骤 |
2.3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高锰酸钾预氧化屠宰废水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1 高锰酸钾预氧化DO变化曲线 |
3.1.2 高锰酸钾预氧化COD变化曲线 |
3.1.3 高锰酸钾预氧化氨氮变化曲线 |
3.1.4 高锰酸钾预氧化浊度变化曲线 |
3.1.5 高锰酸钾预氧化总磷变化曲线 |
3.2 高锰酸钾预氧化理论和机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场催化屠宰废水的试验研究 |
4.1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1 磁场催化对DO的影响 |
4.1.2 磁场催化对COD的影响 |
4.1.3 磁场催化对氨氮的影响 |
4.1.4 磁场催化对浊度的影响 |
4.1.5 磁场催化对总磷的影响 |
4.2 磁场催化理论和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磁场协同高锰酸钾氧化屠宰废水的试验研究 |
5.1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1.1 对DO的影响 |
5.1.2 对COD的影响 |
5.1.3 对氨氮的影响 |
5.1.4 对浊度的影响 |
5.1.5 对总磷的影响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催化预氧化对屠宰废水混凝特性的影响研究 |
6.1 高锰酸钾预氧屠宰废水混凝特性的影响研究 |
6.2 磁场催化屠宰废水混凝特性的影响研究 |
6.3 磁场与高锰酸钾协同作用屠宰废水混凝特性的影响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基于锅炉防垢除垢的超声波电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垢的危害 |
1.3 锅炉水垢主要防治技术 |
1.3.1 化学方法 |
1.3.2 机械方法 |
1.3.3 物理方法 |
1.3.4 主要防除垢方法对比 |
1.4 超声波发展情况 |
1.5 本文所要做的工作 |
第二章 锅炉结垢及超声波除垢机理探讨 |
2.1 锅炉水垢的生成 |
2.2 锅炉沉积物生成原因分析 |
2.3 超声波除垢的特点 |
2.4 超声波除垢机理研究 |
2.4.1 机械作用 |
2.4.2 空化作用 |
2.4.3 热作用 |
2.5 各参数对除垢效果的影响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波电源方案的研究 |
3.1 超声波电源分类 |
3.2 超声波电源原理 |
3.3 整流滤波电路分析 |
3.3.1 输入滤波电容选择 |
3.3.2 滤波电感参数选择 |
3.3.3 整流二极管的选择 |
3.4 逆变电路的研究 |
3.4.1 逆变电路拓扑结构选择 |
3.4.2 逆变电路特点分析 |
3.4.3 主功率逆变电路 |
3.5 基于单片机的驱动电路 |
3.5.1 栅极驱动的特点及其要求 |
3.5.2 单片机的选择 |
3.5.3 复位电路 |
3.5.4 振荡器的连接方法 |
3.5.5 驱动电路原理 |
3.5.6 单片机编程 |
3.5.7 驱动电路输出波形 |
3.6 匹配电路优化分析 |
3.6.1 调谐匹配的优化 |
3.6.2 阻抗匹配的优化 |
3.7 输出变压器的分析 |
3.8 保护电路方案 |
3.8.1 输入保险管 |
3.8.2 过流保护电路 |
3.8.3 过温保护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波除垢影响因子实验研究 |
4.1 实验系统 |
4.1.1 实验系统简介 |
4.1.2 实验仪器主要参数 |
4.1.3 模拟溶液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内容 |
4.2.2 实验步骤 |
4.2.3 防垢率计算方法 |
4.3 试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
4.3.1 各影响因子对除垢效果的影响 |
4.3.2 实验效果对比分析 |
4.4 超声波除垢器在锅炉上的安装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声波除垢节能与环保效益分析 |
5.1 超声波除垢技术降低锅炉能耗分析 |
5.1.1 结垢影响传热 |
5.1.2 超声波强化锅炉传热 |
5.2 超声波降低锅炉水垢对环境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水在磁场作用下的结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循环冷却水处理的必要性 |
1.2 循环冷却水水垢控制方法分析 |
1.2.1 化学阻垢方法分析 |
1.2.2 物理阻垢方法分析 |
1.3 磁化水防垢阻垢研究现状 |
1.3.1 磁化水阻垢研究现状 |
1.3.2 磁化阻垢研究前景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磁化阻垢机理研究 |
2.1 水垢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1 水垢的形成过程研究 |
2.1.2 影响水垢形成的因素分析 |
2.2 磁场阻垢机理研究 |
2.2.1 磁化处理阻垢机理研究 |
2.2.2 影响磁化阻垢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
2.3 超声波协同磁场阻垢机理探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NSYS 的磁化装置内磁场分析 |
3.1 ANSYS 软件磁场分析简介 |
3.2 磁化水装置磁场分析 |
3.2.1 磁化水装置有限元模拟 |
3.2.2 磁化水装置模拟结果分析研究 |
3.3 磁化水阻垢装置的优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场阻垢实验研究 |
4.1 实验装置 |
4.2 阻垢实验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用水 |
4.2.3 实验过程 |
4.3 实验数据分析 |
4.3.1 空白实验数据分析 |
4.3.2 磁化阻垢动态实验数据分析 |
4.3.3 超声波协同阻垢实验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蒸汽锅炉应用磁水器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永磁式磁化水砂浆性能试验研究[D]. 王若飞. 长安大学, 2021
- [2]水磁化对燃煤PM2.5在过饱和水汽环境中长大影响的研究[D]. 张园园. 东南大学, 2020(01)
- [3]基于BIM的建筑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研究[D]. 都恬汝.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4]过饱和水汽环境与磁化水对细颗粒长大特性影响的研究[D]. 于燕. 东南大学, 2019(05)
- [5]产品绿色技术知识集成和应用方法研究[D]. 蔡心宜. 浙江大学, 2018(06)
- [6]太阳能热水系统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 程明航. 河北科技大学, 2017(02)
- [7]基于超强磁的循环水系统水处理设备的应用及分析[D]. 曹晟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8]催化预氧化处理屠宰废水的试验研究[D]. 齐凯. 沈阳建筑大学, 2015(10)
- [9]基于锅炉防垢除垢的超声波电源研究[D]. 朱君君.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10]水在磁场作用下的结垢性研究[D]. 韩良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