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CH—80型茶叶炒干机(论文文献综述)
葛长虹,庄建亮,申家荣,历复生,侯传龙[1](2021)在《夏茶机械采摘加工技术的集成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夏茶占全年茶叶产量的60%~70%,采摘任务繁重。近几年由于劳动力价格提高,夏茶价格又低,茶农采一天茶的收入低于外出打工的收入,因此许多茶农放弃夏茶采摘,影响了种茶的经济效益,有的甚至弃茶进城务工或退茶还林。为探讨夏茶机械采摘的方法和采摘后茶产品的加工,自2012年6月至2020年8月对夏茶机械采摘进行了试验研究。
郭红梅,梁雎,刘志刚,李海峰,阿木提·库尔班,任红松[2](2021)在《干燥方式对桑叶绿茶活性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为筛选适宜的桑叶绿茶加工工艺提供依据,研究二次烘干、瓶式炒干、双锅曲毫炒干、先瓶炒后烘干、先锅炒后烘干、先烘干后瓶炒、先烘干后锅炒7种不同干燥方式对桑叶绿茶活性物质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感官评价的影响。以总酚、总多糖、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分光光度法对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检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不同干燥方式制备的桑叶绿茶的茶样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经不同方式干燥后的桑叶绿茶总酚含量、总多糖含量、GABA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感官评分均有明显差异,各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各干燥方式的综合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先烘后瓶炒、先锅炒后烘干、先瓶炒后烘干、先烘后锅炒、瓶式炒干、双锅曲毫炒干、二次烘干。因此,先烘干后瓶炒和先锅炒后烘干可以作为桑叶绿茶加工中适宜的干燥方法。
陈玲,田景涛,徐代华,段小凤[3](2020)在《铜仁市夏秋绿茶适制品种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改善铜仁市夏秋绿茶品质,提高夏秋茶原料利用率,以福鼎大白茶作对照,从铜仁市主栽茶树品种中筛选出香山早1号、浙农113及中茶108,通过分析其农艺性状、感官品质及生化成分,进行夏秋茶适制性研究。结果表明:中茶108、浙农113持嫩性强、叶质柔软,农艺性状优于福鼎大白茶;中茶108及浙农113制作的夏秋绿茶感官品质均优于福鼎大白茶;以《贵州绿茶第2部分:卷曲形茶》(DB52/T 442.2—2017)为品质判定依据,中茶108加工的夏秋绿茶感官品质均达到一级及以上标准;在内含成分上,3个供试品种加工的夏秋绿茶生化成分指标均达到一级及以上标准,尤其是中茶108,加工得到的夏秋绿茶均表现出高水浸出物、高游离氨基酸、低酚氨比、低儿茶素的生化特性,且配比适当。综合分析,中茶108加工的夏秋绿茶达到一级及以上优质绿茶标准。
王文明,肖宏儒,宋志禹,韩余,丁文芹[4](2020)在《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茶叶大国,其茶叶种植具有面积大、分布广、地形复杂等特点,全程机械化生产是中国茶叶发展的必经之路。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主要是指茶园耕作、树体管理、植保灌溉、茶叶采摘和茶叶加工等环节均实现机械化作业。本文分析我国茶叶生产机械化研究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总结茶叶生产机械化中的关键技术和设备。重点阐述茶园耕作机械、植保机、茶园灌溉设备、茶树修剪机械、采茶机、茶叶加工机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并归纳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机型和技术;指出研发绿色化和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的大型茶叶机械是中国茶叶机械化生产发展的核心方向,同时也需加强适应丘陵山地等茶区作业的小型轻简化茶叶生产装备的研究。
陈金磊,肖秀丹,陈绪敏,倪德江,周敬涛,张德,于松慧,刘璇,陈杰,余志[5](2019)在《做形温度和提香方式对三峡库区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三峡地区夏秋茶鲜叶为实验材料,对比不同加工工艺,研究了做形温度和提香方式对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其中做形温度设置三段式电热滚筒杀青机循环炒干锅温为210℃、200℃、200℃,提香工艺使用新型瓶式炒干机或滚筒杀青机有益于提高香茶品质。同时探究了做形温度对香茶产率的影响,中温做形的茶样正茶率和香茶率均较高,提质增效效果最好。
陈金磊,肖秀丹,陈绪敏,倪德江,周敬涛,张德,于松慧,刘璇,陈杰,余志[6](2019)在《杀青和初干方式对三峡库区香茶品质与效益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以三峡库区夏秋茶鲜叶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不同杀青方式和初干方式对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对比不同杀青与初干工艺,其中蒸汽杀青、滚筒杀青机初干工艺可以显着提高香茶品质。同时探究了不同杀青方式、初干方式对香茶产率的影响,蒸汽杀青、滚筒杀青机初干制得的正茶率和香茶率均最高,更适合提高三峡库区香茶的总产量与产值。
宋扬扬[7](2019)在《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构建》文中指出绿茶制作加工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茶叶机械是茶叶生产过程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年来,茶叶机械生产企业增长速度较快,不同企业生产茶叶加工机械的标准不尽相同,型号杂乱繁多,给相关企业及科技人员设计、使用茶机带来不便。为了实现茶叶加工机械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本文将绿茶加工机械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录入数据库,并构建了以Visual Basic 6.0为前端控制界面和Access 2010为后台数据库的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本文主要从研究背景、开发环境、开发工具、总体结构4个方面对数据库进行E-R图分析和功能设计,目的是实现对绿茶加工机械信息的科学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科研和教学的数据共享服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我国通用的绿茶加工机械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文主要收集了通用的绿茶加工机械的技术参数和产地分布相关信息(主要有产品型号、电机功率、外形尺寸和生产效率等),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主要包括茶叶杀青机、茶叶理条机、茶叶揉捻机、茶叶烘干机、茶叶炒干机和厂家相关信息,为绿茶加工机械数库的构建提供了数据基础。2.本文选用VB 6.0和Access 2010为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开发工具,利用ADO数据访问组件中的ADODC图形化控件,将VB 6.0和Access 2010数据库有效联系起来,并把数据集成到一个应用程序软件中,以便完成对数据的存储、查询、添加和删除等功能,数据库软件着重于其界面的简洁和操作的方便,通过实地考察、查阅相关书籍、搜索网络共享资源等方法,再结合现有的绿茶加工机械相关的研究成果,为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信息来源。主要功能如下:(1)绿茶加工机械相关技术参数查询。用户可以对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类型的茶叶机械有较详细的了解,便于用户进行比较,为合理选型提供理论依据。(2)绿茶加工机械生产厂家信息查询。方便用户对生产同类茶叶机械的不同生产厂家进行深入了解和对比,为合理选型提供参考依据。(3)绿茶加工机械实物图片查询。方便用户对各类茶叶机械形成具体的实物印象,为合理选型提供了现实依据。(4)本数据库软件还提供了新增、修改、删除等功能,操作简便快捷,实用性强,方便数据库软件的维护与升级。
苏鸿[8](2019)在《香茶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技术特点简介》文中研究说明香茶是一种针对内销市场大众消费的炒干型优质绿茶,以香得名,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目前香茶生产过程中存在连续化与自动化程度不高、清洁化程度低等问题,影响着香茶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发挥。为此,文章介绍了一条自动化、连续化香茶生产线,并阐述了其开发意义、茶叶加工工艺确定、关键设备、生产线设备流程与操作技术要点,以及生产线的性能特点等。
权启爱[9](2018)在《我国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的研制与发展》文中提出我国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的开发研制,经历了大宗茶和大众消费性名优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研发两个阶段,目前已达到实用水平。但由于部分单机本身尚不具连续功能、低含水率茶叶物料含水率测定元件缺乏和标准化进展滞后,我国的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现还有诸多技术需攻克。
刘燕苹[10](2018)在《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制茶技术与品质管控研究》文中提出茶叶自动化生产线是指依据制茶工艺要求,采用衔接设备将各工序设备连接起来形成连续生产线,并通过单片机、检测传感系统、PLC控制系统等微机控制设备及程序化系统对整条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控制,形成茶叶加工的流水线,从而实现自动加工过程中工序连续不间断、茶叶不落地。现代化的茶叶加工技术要求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应实现连续化、清洁化、自动化和标准化,茶叶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是必然趋势。目前,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处于起步与推广阶段,还面临着机械性能有待完善,适应性有待增强,工艺技术有待优化,设备配套性较弱等技术问题。因此,选题研究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工艺参数、制茶品质及品质控制具有重要的技术理论与生产实践价值。本文采用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及质量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原理与方法,以7条3种茶类加工的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各条生产线的程控化、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等技术水平进行比较评价;探究自动生产的加工流程、工艺参数和加工特性;系统分析了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茶叶品质形成和所制成品茶的品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在线品控方法和质量全程追溯体系,为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及自动化加工技术推广提供技术理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调查7条茶叶自动化生产线机械配置情况,结果表明,目前茶叶自动化生产线以绿茶类为主,因生产茶类、研究程度、机械成本不一,不同自动生产线连续化、程控化、自动化生产的水平差异较大,香绿茶自动化生产线的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得分均是七条生产线中最高的,分别是18.74±2.15、92.69±4.25、94.25±2.27,而程控化得分和布局水平得分最高的是川红工夫红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为56.00±3.01、94.21±2.95;七条生产线连续化程度均较高,平均得分率为81.07%;七条生产线均按照“对象专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构建,受制于厂房面积构建的自动化生产线(碾茶自动生产线)其布局水平较差,仅得分55.06±3.61;茶叶自动化生产线的清洁化水平整体较高,平均得分为84.89,但依然存在车间清洁管理不到位的问题。(2)研究了七条茶叶自动化生产线的加工工艺及其特性,结果表明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工艺更加连续;工艺流程更加合理,有效克服了传统的“烘”或“炒”制工艺反复的缺陷,协调茶叶加工与品质的合理程度;自动生产可大力节省生产效率,缩短工序用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在制品含水量逐渐降低,茶叶水分均匀散失在各工序中,有利于干茶外形和色泽的形成。(3)以红芽茶自动化生产线为例,在选定相同工艺与原料的基础上,将自动生产与传统生产进行技术经济性能对比。结果显示,自动生产能有效提高物料制率(为98.03%,较传统生产提升了18.97%)和生产线平衡率(为27.38%,提升幅度高达63.37%),节约生产成本(较传统减少了5.14元/kg),减少等待时间(传统生产等待时间总用时19.51±2.42min,是自动生产的7.71倍);虽自动生产的能源成本较高(较传统多1.61元/kg,为3.73元/kg),但可提高加工过程的清洁化程度,节省人力成本(节省劳动力成本6.75元/kg),降低自动生产的生产总成本。(4)系统研究了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主要品质成分变化,结果表明随加工工序进行,感官品质得分不断升高,外形、内质逐渐形成。以红茶连续化清洁生产线生产成品为例,检测其游离氨基酸组分,发现自动化制得红茶试样一共检出21种游离氨基酸组分,氨基酸总量分布于16.33-35.67%之间;儿茶素组分检测表明,自动化制得红茶试样儿茶素组分中以涩味重的酯型儿茶素为主;电子鼻(舌)模拟感官分析表明,夏季自动化制得红茶试样较春季的香味和滋味特征更复杂,且川茶群体种制得红茶与早白尖品种制得红茶在香气和滋味上有显着区别;GC-MS香气检测结果表明5个自动化生产红茶样品中共检出56种香气化合物,香气组分种类及含量的差异较大,表明自动化加工中鲜叶原料的差异对红茶香气形成具有明显影响。(5)将相同原料进行传统和自动两种加工方式制蒙顶甘露,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传统加工方式制茶其感官品质更能体现蒙顶甘露茶的品质特征(传统加工平均得分为90.83±2.49,自动生产平均得分为87.98±1.01),但加工稳定性较自动化加工差(传统加工标准差为3.03,自动生产标准差为1.00);化学成分测定表明不同加工方式下,咖啡碱、茶多酚差异不显着,游离氨基酸、儿茶素、水浸出物、叶绿素含量差异显着,自动化加工能显着提高叶绿素含量(自动生产的叶绿素保留量是传统生产的1.15倍),且保留较多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酚氨比(自动生产是5.20,传统加工为5.62)。(6)提出机械自检、SPC统计品控、人为常规品控三种质量控制方式为一体的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在线品控方法,能简单、快速、有效地对加工在线各环节进行控制,以达到茶叶品质稳定的管理指导过程。(7)初步提出一种应用于企业内部的品质追溯系统,为茶叶品质控制提供较为简洁、方便的追溯方法。
二、6CH—80型茶叶炒干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CH—80型茶叶炒干机(论文提纲范文)
(1)夏茶机械采摘加工技术的集成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试验茶田的基本情况 |
二、采茶机的选择 |
三、机采条件的创建 |
1.茶蓬机采面的创建。 |
2.平形茶蓬面的定型。 |
四、机械采摘的实施 |
五、机采茶卷曲形绿茶机械加工技术规范 |
1.鲜叶分拣。 |
2.鲜叶摊晾。 |
3.杀青作业。 |
(1)工艺要求。 |
(2)作业机械及安装调试。 |
(3)操作规程。 |
(4)揉捻。 |
(5)炒干(定型)。 |
(6)烘干(焙火)。 |
六、机采茶叶红茶机械加工技术规范 |
(1)萎凋。 |
(2)揉捻。 |
(3)发酵作业。 |
(4)烘干(焙火)。 |
(2)干燥方式对桑叶绿茶活性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桑叶绿茶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2. 1 总酚含量 |
1.2.2. 2 总多糖含量 |
1.2.2. 3 γ-氨基丁酸含量 |
1.2.2. 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 |
1.2.2. 5 感官评价 |
1.2.3 数据处理 |
1.2.3. 1 单因素方差分析 |
1.2.3. 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干燥工艺对桑叶绿茶品质的影响 |
2.1.1 干燥方式对桑叶绿茶主要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2.1.2 干燥方式对桑叶绿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2.1.3 干燥方式对桑叶绿茶感官评价的影响 |
2.1.4 桑叶绿茶生物活性物质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2.2 桑叶绿茶品质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验证 |
3 讨论 |
4 结论 |
(3)铜仁市夏秋绿茶适制品种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农艺性状调查。 |
1.3.2 茶叶加工方法。 |
1.3.3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
1.3.4 内含成分测定方法。 |
1.4 茶叶分级指标 |
1.5 数据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农艺性状分析 |
2.2 感官审评结果 |
2.2.1 夏茶。 |
2.2.2 秋茶。 |
2.3 内含成分分析 |
2.3.1 夏茶。 |
2.3.2 秋茶。 |
2.4 茶叶质量等级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4)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
1) 环境适应性。 |
2) 作物品种适应性。 |
3) 经济适用性。 |
2 国内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 |
2.1 茶园耕作机械 |
2.2 茶园灌溉设备 |
2.3 茶树植保机 |
2.4 茶树修剪机械 |
2.5 采茶机 |
2.6 茶叶加工机械 |
2.6.1 茶叶杀青机械 |
2.6.2 揉捻机械 |
2.6.3 烘干机械 |
3 国外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 |
4 存在问题 |
5 展望 |
6 结论 |
(5)做形温度和提香方式对三峡库区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设备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香茶制备的初始工艺 |
1.3.2 不同做形温度制样 |
1.3.3 不同提香方式制样 |
1.3.4 不同加工工艺香茶产率的统计 |
1.4 感官审评与理化指标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做形温度对香茶品质与效益影响研究 |
2.1.1 感官审评结果分析 |
2.1.2 主要理化成分分析 |
2.1.3 提质增效效果分析 |
2.2 不同提香方式对香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
2.2.1 感官审评结果分析 |
2.2.2 主要理化成分分析 |
2.3 优化工艺提质增效效果分析 |
3 结论 |
(6)杀青和初干方式对三峡库区香茶品质与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设备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香茶制备的初始工艺 |
1.3.2 不同杀青方式制样 |
1.3.3 不同初干方式制样 |
1.3.4 不同加工工艺香茶产率的统计 |
1.4 感官审评与理化指标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杀青方式对香茶品质与效益影响研究 |
2.1.1 感官审评结果分析 |
2.1.2 主要理化成分分析 |
2.1.3 提质增效效果分析 |
2.2 不同初干方式对香茶品质与效益影响研究 |
2.2.1 感官审评结果分析 |
2.2.2 主要理化成分分析 |
2.2.3 提质增效效果分析 |
3 结论 |
(7)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现状 |
1.1.1 国外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现状 |
1.1.2 国内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 国内外农业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农业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农业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3 我国农业机械和茶叶机械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3.1 我国农业机械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3.2 我国茶叶机械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选题背景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3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茶叶种类及绿茶加工机械 |
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2 我国茶叶和绿茶加工机械的主要分类 |
2.2.1 我国茶叶的主要分类 |
2.2.2 我国绿茶加工机械的主要分类 |
2.3 绿茶加工机械的生产厂家分布 |
2.4 数据库的开发与利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开发环境 |
3.1 后台数据库的选取 |
3.1.1 数据库的概述 |
3.1.2 数据库的选定 |
3.2 数据库设计工具的选择 |
3.2.1 Visual Basic的简介 |
3.2.2 Visual Basic的特点 |
3.2.3 Visual Basic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功能需求分析 |
4.3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设计 |
4.3.1 数据库总体结构设计 |
4.3.2 数据库表的创建 |
4.3.3 数据库E-R图分析 |
4.3.4 数据库功能设计 |
4.3.5 数据库用户界面设计 |
4.4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维护 |
4.5 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应用 |
4.5.1 数据库数据信息的管理 |
4.5.2 数据库的分析评价 |
4.5.3 数据库在科研与教学上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介 |
(8)香茶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技术特点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 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工艺 |
2 自动化生产线关键设备 |
2.1 多层连续式鲜叶摊青机 |
2.2 滚筒式杀青机和多层网带式茶叶摊凉回潮机 |
2.3 揉捻解块机组 |
2.4 连续重复式滚筒式炒干机组 |
3 香茶生产线操作技术要点 |
3.1 鲜叶摊放 |
3.2 鲜叶杀青 |
3.3 揉捻解块 |
3.4 二青滚毛坯及初步滚炒做形 |
3.5 足干提香 |
4 香茶自动化生产线的性能特点 |
(9)我国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的研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宗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的发展背景 |
二、大宗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研发及技术状况回顾 |
三、名优茶加工机械的小型和零碎, 催生了名优茶连续化生产线 |
四、名优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的类型及其设备配备 |
1. 名优绿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
(1) 炒青型名优绿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
(2) 毛峰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
(3) 香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
(4) 扁形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
(5) 曲毫 (颗粒) 形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
2. 工夫红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
五、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发展水平评价和待攻克技术重点 |
1. 名优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研发, 还将是近期茶机发展的重点 |
2. 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已达到实用水平 |
3. 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标准化急需攻克 |
4. 名优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实现完全自动化的最大瓶颈应突破 |
(10)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制茶技术与品质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立题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进展 |
1.3.1 茶叶加工装备发展现状 |
1.3.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应用现状 |
1.3.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研究现状 |
1.3.3.1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
1.3.3.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程控体系研究现状 |
1.3.3.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配置研究现状 |
1.3.4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品控技术研究现状 |
1.3.4.1 茶叶流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3.4.2 全程追溯体系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四川省现有自动化生产线数据收集方法 |
2.1.2.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基本情况实地调查方法 |
2.1.2.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调查综合评价方法 |
2.1.2.4 数据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基本情况概述 |
2.2.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组成结构特征 |
2.2.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布局特征 |
2.2.4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清洁化生产特征 |
2.3 小结 |
第三章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技术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调查对象 |
3.1.1.1 试验材料 |
3.1.1.2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3.1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参数机械测定方法 |
3.1.3.2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参数感官测定方法 |
3.1.3.3 品质形成试验取样方法 |
3.1.3.4 茶叶理化检测方法 |
3.1.3.5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
3.1.3.6 名优茶自动生产与传统生产经济性能对比试验方法 |
3.1.3.7 品质对比试验制样方法 |
3.1.3.8 数据分析方法 |
3.1.3.9 分析指标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工艺流程 |
3.2.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工艺参数 |
3.2.2.1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技术参数 |
3.2.2.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含水率变化 |
3.2.2.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叶相状态变化 |
3.2.2.4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感官品质形成 |
3.2.2.5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品质成分变化 |
3.2.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技术经济性能对比 |
3.2.3.1 名优茶自动生产与传统生产加工平衡对比 |
3.2.3.2 名优茶自动生产与传统生产加工成本对比 |
3.2.3.3 名优茶自动生产与传统生产加工清洁化对比 |
3.2.4 甘露茶自动化生产与传统生产的品质比较 |
3.2.4.1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与传统生产的感官审评比较 |
3.2.4.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与传统生产的加工品质化学成分比较 |
3.3 小结 |
第四章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制茶品质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1.3.1 茶叶理化检测方法 |
4.1.3.2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
4.1.3.3 游离氨基酸组分检测方法 |
4.1.3.4 儿茶素组分检测方法 |
4.1.3.5 电子鼻(舌)模拟感官检测法 |
4.1.3.6 香气组分检测法 |
4.1.3.7 数据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成品茶样感官品质特征 |
4.2.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成品茶样主要生化成分特征 |
4.2.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成品茶样的组分分析 |
4.2.3.1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成品茶样的游离氨基酸组分分析 |
4.2.3.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成品茶样的儿茶素组分分析 |
4.2.3.3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成品茶样的电子鼻(舌)模拟感官分析 |
4.2.3.4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成品茶样的香气组分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在线品控研究 |
5.1 材料与设备 |
5.2 方法 |
5.2.1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在线品控体系 |
5.2.1.1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机械自检方法 |
5.2.1.2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SPC品控方法 |
5.2.1.3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常规在线品控方法 |
5.2.1.4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在线品控体系 |
5.2.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 |
5.2.3 数据处理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在线品控体系 |
5.3.1.1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SPC品控方法 |
5.3.1.2 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常规在线品控方法 |
5.3.2 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 |
5.3.2.1 追溯编码体系构建 |
5.2.2.2 茶叶加工全程制品编码体系环节信息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6CH—80型茶叶炒干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夏茶机械采摘加工技术的集成试验[J]. 葛长虹,庄建亮,申家荣,历复生,侯传龙. 农机科技推广, 2021(05)
- [2]干燥方式对桑叶绿茶活性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 郭红梅,梁雎,刘志刚,李海峰,阿木提·库尔班,任红松. 保鲜与加工, 2021(07)
- [3]铜仁市夏秋绿茶适制品种筛选研究[J]. 陈玲,田景涛,徐代华,段小凤.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1)
- [4]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王文明,肖宏儒,宋志禹,韩余,丁文芹.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0(05)
- [5]做形温度和提香方式对三峡库区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J]. 陈金磊,肖秀丹,陈绪敏,倪德江,周敬涛,张德,于松慧,刘璇,陈杰,余志. 中国茶叶加工, 2019(02)
- [6]杀青和初干方式对三峡库区香茶品质与效益的影响[J]. 陈金磊,肖秀丹,陈绪敏,倪德江,周敬涛,张德,于松慧,刘璇,陈杰,余志. 中国茶叶加工, 2019(02)
- [7]绿茶加工机械数据库的构建[D]. 宋扬扬.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8]香茶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技术特点简介[J]. 苏鸿. 中国茶叶加工, 2019(01)
- [9]我国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的研制与发展[J]. 权启爱. 中国茶叶, 2018(06)
- [10]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制茶技术与品质管控研究[D]. 刘燕苹.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