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74例(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翔,郑卫丛,郭灏宇,豆昌先,常乾震,吕强[1](2021)在《肩关节周围炎的保守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肩关节周围炎(以下简称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的肩部疾病,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缺乏针对性治疗,目前主要采取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失败则考虑手术治疗。西医保守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封闭疗法、麻醉下手法松解、运动疗法及物理因子疗法,中医保守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拔罐疗法、砭石疗法、小针刀疗法、功法练习和推拿治疗,综合保守治疗则是将2种或以上的保守治疗方法相结合。兹将保守治疗肩周炎的文献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钟伟兴,秦庆广,李义凯[2](2021)在《穴位注射疗法的若干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大量临床报道穴位注射疗法确有疗效,但仍有一些基本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如穴位注射药物种类、剂量、浓度及配伍等。本文从穴位注射对局部组织的影响、机制研究、最佳治疗方案和优势体现、与局部注射治疗的异同5个方面对穴位注射疗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陈辉[3](2021)在《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并分别对照单纯针刀和单纯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客观评价其疗效差异,为临床上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符合本试验标准的90例患者,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共3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对照1组采用针刀治疗,对照2组采用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3组治疗均为每周一次,3周为一疗程。采用评估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中各项评分为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评分、日常功能活动评分(ADL)、肩关节功能活动度评分(ROM)、肌力评分(MMT)以及汇总后的总评分。疗程结束时记录三组每个观察指标数据,并评定临床疗效,且详细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和随访后患者的复发情况。选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分析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部位以及病程等一系列资料数据,显示组间无差异(P>0.05),表明三组间可进行比较。2.治疗前比较组间VAS评分,结果为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有可比性;组间比较,治疗3周后试验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这三种治疗方案均可缓解肩关节疼痛,试验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但对照组1组和对照2组治疗效果相近。3.治疗前比较三组组间疼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MMT评分和CMS总分,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试验组各项指标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对照1组CMS总评分、ADL评分和ROM评分提高幅度高于对照2组(P<0.05),而在疼痛评分和MMT评分方面,对照1组与对照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的三组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对照1组提高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2组,但在改善疼痛和肌力方面,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效果相近。4.治疗3周后,对三组疗效进行分析,试验组愈显率80.00%,总有效率96.67%;对照1组的愈显率为53.33%,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2组的愈显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80.00%。三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其疗效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三种方案均可有效治疗冻结期肩周炎;再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为试验组疗效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疗效相近(P>0.05)。5.共随访7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8例,复发1例,对照1组25例,复发4例,对照2组24例,复发7例。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再行两两对比,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2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2组的复发率与对照1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三组患者均有晕针的情况发生,其中治疗组出现2例,对照1组出现2例,对照2组出现1例,分析可能是因为治疗时间接近中午,患者当时处于空腹状态,导致低血糖性的晕针,之后提前治疗时间就未发生晕针情况,故未做统计学分析。结论:本研究资料表明,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患者肩痛和关节活动功能,提高肌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质量,均优于单纯针刀或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其安全性较高以及复发率低。
张惠环[4](2021)在《针刺吕氏对穴阳陵泉-太冲治疗肩周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针刺吕氏对穴阳陵泉—太冲治疗肩周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为肩周炎急性期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肩周炎急性期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健侧对穴阳陵泉—太冲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健侧条口透承山治疗。两组治疗均为日1次,治疗6天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活动疼痛程度(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Melle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评分)并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运用SPSS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比较:本课题共纳入60例患者,未有脱落病例,最终收集有效病例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VAS评分、Melle评分及ADL评分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Melle评分以及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在缓解肩周炎急性期疼痛程度、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有效(均P<0.05)。(3)组间比较: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间治疗前、后组间分值比较,治疗组治疗方案在缓解肩周炎急性期疼痛程度、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效果更加显着(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治愈18例,好转11例,无效1例;对照组患者治愈10例,好转14例,无效6例,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说明对穴治疗方案的总体临床疗效更加显着。结论:针刺对穴阳陵泉—太冲及针刺条口透承山均能有效治疗肩周炎急性期,但前者在缓解疼痛程度、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更加明显。
宁亚芹[5](2021)在《芒针透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瘀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芒针透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瘀滞型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评估芒针透刺治疗肩周炎瘀滞型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60名肩周炎瘀滞型患者,患者均来源于我院针灸科,借助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两组可比。采用VAS评分和CMS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对照组为常规针刺组,主穴为:肩髎,肩髃,肩贞,肩前,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选用1.5寸针灸针,毫针刺法,平补平泻。治疗组为芒针透刺组,主穴为:极泉透肩贞,极泉透肩髃,外臂臑,肩髃,曲池,外关,条口透承山,选用3-5寸针灸针,芒针透刺法。两组针刺治疗后,取阿是穴拔罐,留罐5分钟左右。每天治疗1次,1个疗程治疗6次,一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和CMS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疗效。结果:1.对比两组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和CMS各项评分,都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减低患者VAS评分(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芒针透刺组较常规针刺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3.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提高患者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及CMS总评分(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后CMS各项评分及总评分,芒针透刺组较常规针刺组提高更为显着(P<0.05)。4.两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优于对照组80%。结论:1.芒针透刺和常规针刺均对肩周炎瘀滞型有较好疗效。2.本次研究显示芒针透刺在降低VAS评分,提高疼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及Constant-Murley总积分上显着优于常规针刺,可更好地减轻患者肩部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林慧娜[6](2021)在《“靳氏肩三针”围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靳氏肩三针”围刺与常规针刺对风寒湿型肩周炎的影响,并分析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针灸科和骨科门诊的就诊患者,选取符合本课题研究病例筛选标准,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靳氏肩三针”围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两组均配合热敏灸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天。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Constant-Murley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score,CMS)及肩关节局部中医症候评分的变化,将所得到的数据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入组40例,完成37例;对照组入组40例,完成38例。1.基线资料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患肩部位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15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19%;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3例,有效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8.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VA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试验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CM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CMS评分项目中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关节活动度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试验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肩关节局部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局部症候中关节疼痛、关节沉重、恶风畏寒、关节活动及总分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试验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靳氏肩三针”围刺联合热敏灸疗法与常规针刺联合热敏灸疗法均能有效改善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靳氏肩三针”围刺联合热敏灸疗法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俞容辉[7](2021)在《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与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求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更佳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确诊为风寒湿型肩周炎,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70例。采用随机实验设计方法,分为两组。在基础治疗前提下,试验组采用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治疗,每日1次,5日1疗程,共治疗1疗程;对照组予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每次75mg,每日1次,早餐饭后口服,配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护胃,每次20mg,每日1次,早餐前口服,连续治疗5日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当天和末次治疗后1天VAS疼痛评分、CM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血清IL-6、TNF-α含量。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假设检验设定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疼痛评分、CMS各项目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清IL-6、TNF-α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VAS疼痛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在改善VAS疼痛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MS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CMS评分项目中疼痛、ADL、ROM评分及CMS总评分均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在改善疼痛、ADL、ROM及CMS总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IL-6、TNF-α含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含量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在降低IL-6、TNF-α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在改善患者疼痛、日常活动、肩关节活动度以及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及降低血清IL-6、TNF-α含量方面优于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2.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均对风寒湿型肩周炎有改善作用,但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苟东升[8](2021)在《火针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循行为指导,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火针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通过火针疗法与常规毫针针刺疗法的比较,评价两者的差异与优势,为临床中火针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提供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根据患者初次就诊的先后顺序,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贺氏火针点刺治疗,火针取穴为肩髃、肩前、肩髎、阳陵泉、三间、后溪、阿是穴,点刺后快速出针,并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周围皮肤,每周治疗3次,至少间隔1天。对照组采用传统毫针针刺治疗,穴位选取同治疗组,针下得气后,留针30min,期间可多次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增强针感,每周治疗6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天,治疗完成后观察临床疗效。通过对治疗前后VAS评分、肩关节ROM评分、肩关节疼痛分级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情况以及总体疗效评定的比较对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无论在性别、年龄、患肩、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还是在肩部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肩部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减轻患者肩部疼痛症状;治疗后组间比较时,治疗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减轻患者肩部疼痛症状上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治疗后组间比较时,治疗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部疼痛分级改善情况存在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上优于对照组。4在改善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走窜冷痛、屈伸不利、遇寒加重、畏风恶寒、肢体沉着等症状方面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治疗后组间比较时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的改善上优于对照组。5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6.88%,愈显率75.00%,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4.38%,愈显率46.88%,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6.88%,愈显率71.88%,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1.25%,愈显率40.63%,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火针针刺和毫针针刺在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时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火针针刺明显优于毫针针刺。2火针针刺可明显缓解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症状,改善中医证候,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总体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毫针针刺。3火针疗法安全性高且疗效显着,治疗时间短,针刺次数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临床推广。
闻斌松[9](2021)在《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量表评分等进行对比,评估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从而探讨一种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方法:本次研究筛选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和门诊的70例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将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予以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治疗,对照组予以温针灸联合传统火罐治疗。疗程:两组均为每周治疗5次,4周为一个疗程。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数据,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CMS)为指标进行疗效观察。通过统计软件SPSS23.0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运算,以评估两种方法的有效性。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患肩位置分布、中医辨证分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相比较:(1)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3.CMS评分相比较:(1)治疗前两组患者CM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CM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CMS评分明显要低于对照组,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相比较: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至本次研究结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晕针、烫伤、皮肤起水泡等不良事件。仅对照组有2例患者在一次取针时,出现小面积皮下血肿的现象,用干棉球短暂按压及时止血后,并未发展为大面积皮下血肿。故不考虑将其剔除出本次研究。结论:1.两种疗法治疗肩周炎均有疗效,且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总体疗效优于温针灸联合传统火罐疗法。2.本次研究中未出现因不良事件或治疗方案而脱失病例的现象,故两种方法的安全性和依从性均良好。3.两种疗法在减轻患者肩关节疼痛方面无显着差异,但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方面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优于温针灸联合传统火罐疗法,适宜临床推广。
杨婷婷[10](2021)在《极泉穴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极泉穴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与常规针刺法进行对比,观察两种方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疗效,以明确极泉穴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是否更具优势,为临床治疗急性期肩周炎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针刺方法。方法:选取2019/3~2019/1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肩周炎患者72例,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将其分为极泉穴齐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6例。分别进行3疗程的针刺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4次,4次为1疗程。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剔除1例,最终,两组完成整个研究各35例。治疗前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量表中的ADL评分和ROM评分作为评价指标,分别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ADL、ROM评分进行记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的变化,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而后进行疗效比较,并作出客观的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ADL、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情相当,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ADL、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后两组间ROM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治愈11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两组疗效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极泉穴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与常规针刺法,均可明显改善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生活质量、肩关节功能活动。其中,极泉穴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在改善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上,较单纯常规针刺更具优势,而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上疗效与常规针刺相当。
二、中西医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7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74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肩关节周围炎的保守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保守治疗 |
1.1 药物治疗 |
1.2 封闭疗法 |
1.3 麻醉下手法松解 |
1.4 运动疗法 |
1.5 物理因子疗法 |
2 中医治疗 |
2.1 中药治疗 |
2.1.1 中药内服 |
2.1.2 中药外治 |
2.2 针灸拔罐治疗 |
2.3 砭石疗法 |
2.4 小针刀疗法 |
2.5 功法练习 |
2.6推拿治疗 |
3 综合疗法 |
4 不足及展望 |
(2)穴位注射疗法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缺乏对局部组织影响的研究 |
2 机制研究相对薄弱 |
3 各适应证缺乏统一的最佳治疗方案 |
4 优势体现不明显 |
5 与局部注射治疗的异同 |
(3)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前言 |
历史回顾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
1.6 剔除、脱落及中止的病例处理措施 |
2 研究方案 |
2.1 试验分组方案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方法 |
2.4 安全性评定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三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析结果 |
3.3 三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比较 |
3.4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3.5 三组患者随访复发情况 |
3.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冻结期肩周炎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冻结期肩周炎认识 |
4.3 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
4.4 针刀疗法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
4.5 针刀治疗冻结期肩周炎选点依据 |
4.6 针刀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作用机理 |
4.7 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 |
4.8 研究结果分析 |
4.9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4)针刺吕氏对穴阳陵泉-太冲治疗肩周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问题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B |
附表一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
附表二 肩关节活动度评分(Melle) |
附表三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芒针透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瘀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观察 |
2.4 疗效判断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前情况对比 |
3.3 临床疗效观察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1.1 概念 |
1.2 流行病学 |
1.3 肩周炎病因 |
1.4 肩周炎发病机制 |
1.5 肩关节解剖学 |
1.6 临床分期 |
1.7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
2.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2.1 病名沿革 |
2.2 中医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治疗 |
3.芒针治疗瘀滞型肩周炎 |
3.1 芒针治疗机理研究 |
3.2 芒针透刺选穴依据 |
4.临床疗效分析 |
5.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靳氏肩三针”围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估算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中止及退出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指标 |
3.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3.3 疗效评定时间 |
3.4 疗效评定方法 |
3.5 统计方法 |
3.6 伦理学要求 |
4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分析 |
3 观察指标分析 |
3.1 VAS评分比较 |
3.2 CMS评分比较 |
3.3 肩关节局部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4 临床疗效比较 |
5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
分析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流行病学 |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4 治疗方法 |
2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分型 |
2.4 治疗方法 |
3 课题设计思路 |
3.1 选题依据 |
3.2 导师观点 |
3.3 中医对风寒湿型肩周炎的病因病机再认识 |
4 治疗方案选择 |
4.1 围刺法选择依据 |
4.2 靳氏肩三针选择依据 |
4.3 对照组及热敏灸选择依据 |
4.4 观察指标选择 |
5 试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5.1 基线资料分析 |
5.2 VAS评分结果分析 |
5.3 CMS评分结果分析 |
5.4 肩关节局部中医症候结果分析 |
5.5 临床疗效分析 |
5.6 安全性比较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近五年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
2 样本量估算 |
3 分组方法 |
3.1 随机序列产生及分组 |
3.2 盲法 |
4 治疗方法 |
4.1 基础治疗 |
4.2 试验组(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 |
4.3 对照组 |
5 观察指标 |
5.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
5.2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 |
5.3 中医症状积分 |
5.4 血清IL-6、TNF-α含量 |
5.5 观察时间 |
6 临床疗效评定 |
7 不良事件的处理 |
8 统计学数据分析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观察指标比较 |
3.1 VAS疼痛评分结果比较 |
3.2 CMS评分结果比较 |
3.3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4 血清IL-6 含量结果比较 |
3.5 血清TNF-α含量结果比较 |
3.6 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与分析 |
1 西医对肩关节周围炎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 |
1.2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2.1 肩周炎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3 肩周炎急性期的选择依据 |
4 证型选择依据 |
5 选穴依据 |
6 运动针法的选择依据 |
7 中药溻渍疗法的选择依据 |
8 羌活胜湿汤的选择依据 |
9 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的选择依据 |
10 功能锻炼的选择依据 |
11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选择依据 |
1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选择依据 |
13 Constant-Murley关节功能评分的选择依据 |
14 血清IL-6、TNF-α的选择依据 |
1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15.1 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情况分析 |
15.2 VAS评分结果分析 |
15.3 CMS项目评分结果分析 |
15.4 中医症状评分结果分析 |
15.5 血清IL-6、TNF-α含量结果分析 |
15.6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1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火针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基础资料收集 |
2.2 随机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方法 |
2.5 疗效观察 |
2.6 疗效评定指标 |
2.7 安全性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2.9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ROM评分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分级情况比较 |
3.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比较 |
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传统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及治疗 |
3 治疗选穴依据 |
4 火针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
5 疗效评定指标选择依据 |
6 研究结果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肩周炎急性期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3 疗效评定 |
3.1 疗效观察指标 |
3.2 疗效评价标准 |
3.3 统计学方法 |
4 统计结果分析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一般资料分析 |
4.3 观察指标分析 |
4.4 临床疗效比较 |
4.5 安全性分析 |
4.6 依从性分析 |
讨论 |
1 西医对于肩周炎的认识 |
1.1 临床分期及主要表现 |
1.2 致病因素 |
1.3 治疗方法 |
2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原则 |
2.3 治疗方法与理论 |
3 温针灸的作用机理 |
3.1 针刺的作用机理 |
3.2 艾灸的药理及物理作用 |
4 易罐牵张疗法的作用机理 |
4.1 筋膜理论与易罐牵张疗法的关系 |
4.2 拔罐的作用机理 |
4.3 运动疗法的作用机理 |
5 针刺的选穴依据 |
6 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优势 |
7 结果分析 |
8 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近5年来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2 Viausl Analogus Scale视觉模拟评分(VAS) |
附录3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 |
致谢 |
(10)极泉穴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一、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实施干预者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不良事件与处理 |
2.4 疗效观察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入组情况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3.3 观察指标比较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4 本章小结 |
三、讨论 |
1 理论研究 |
1.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1.1.1 病名 |
1.1.2 肩周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3 肩周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
1.1.4 肩周炎的中医治法 |
1.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1.2.1 肩周炎的流行病学 |
1.2.2 肩周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3 西医分期 |
2 选题思路 |
2.1 极泉穴齐刺法治疗本病的依据 |
2.1.1 对极泉穴的认识 |
2.1.2 对齐刺法的认识 |
2.2 极泉穴的针刺方法 |
2.2.1 极泉穴的进针部位 |
2.2.2 补泻手法 |
2.2.3 针刺深度、方向与刺激量 |
2.2.4 本研究极泉穴的针刺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观察指标分析 |
3.2 疗效评价 |
4 本章小结 |
四、结论 |
1 本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2.1 不足之处 |
2.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近五年来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视觉模拟评分法 |
附录4 改良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 |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中西医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7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肩关节周围炎的保守治疗研究进展[J]. 吴晓翔,郑卫丛,郭灏宇,豆昌先,常乾震,吕强. 河北中医, 2021
- [2]穴位注射疗法的若干问题[J]. 钟伟兴,秦庆广,李义凯. 中国针灸, 2021(07)
- [3]针刀结合关节腔液压灌注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陈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吕氏对穴阳陵泉-太冲治疗肩周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D]. 张惠环.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芒针透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瘀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宁亚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靳氏肩三针”围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慧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运动针法联合中药溻渍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俞容辉.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火针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苟东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D]. 闻斌松.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极泉穴齐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杨婷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