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稀土配合物的研究(Ⅹ)1,3-双(1′-苯基-3′-甲基-5′-氧代吡唑-4′-基)丙二酮-[1,3]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吉万顺[1](2020)在《盘北粉煤灰浸出液中多金属离子下稀土元素的选择性萃取》文中认为稀土的过度开采,导致稀土资源面临日益枯竭的困境,而燃煤电厂燃烧产生的大量粉煤灰是一种可以再回收利用的二次资源,其中含有丰富的稀土元素。从粉煤灰中提取稀土元素可以解决稀土日益枯竭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粉煤灰稀土元素和常量元素的浸出,萃取剂对稀土元素钇和常量元素铝铁的选择性萃取,粉煤灰浸出液中稀土元素的选择性萃取,稀土元素萃取机理以及萃取的热力学过程和动力学过程。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研究了粉煤灰稀土元素和常量元素的浸出规律。利用3mol/L的盐酸,浸出时间1.5h,液固比(v/m)为10,搅拌转速300r/min,浸出温度80℃下,粉煤灰中的La、Ce、Pr、Nd、Y、Al、Fe的浸出率为88.45%、81.44%、89.57%、82.12%、32.13%、31.90%、52.01%。元素浸出率随着盐酸浓度、浸出时间、液固比和浸出温度的增大先增大后保持不变,而搅拌转速对元素浸出率影响较小,浸出率几乎不随搅拌转速的变化而变化。而Y的浸出率基本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因为Y与重稀土元素性质相似,不容易被浸出,其浸出率较轻稀土元素低。通过XRD分析,粉煤灰浸出渣中大部分石英和硬石膏没有被破坏,而磁铁矿和莫来石等结晶体被破坏。通过SEM和EDS分析,粉煤灰浸出渣中主要元素是氧、碳、铝、铁、硅等。研究了萃取剂P204(2-乙基己基磷酸酯)和P507(2-乙基己基磷酸单-2-乙基己基酯)对稀土元素Y和常量元素Al/Fe的选择性萃取。两种萃取剂对Y3+均变现出良好的萃取效果,同时两种萃取剂对Y3+和Fe3+分离系数βY/Fe(Ⅲ)远高于Y3+和Fe2+分离系数βY/Fe(Ⅱ),表明Fe3+与Y3+更容易分离。同时萃取剂P204对Fe3+与Y3+分离效果比萃取剂P507对Fe3+与Y3+分离效果好。Y3+与Al3+、Fe3+、Fe2+的分离系数βY/Al(Ⅲ)、βY/Fe(Ⅲ)、βY/Fe(Ⅱ)依次降低,表明Y3+与Al3+、Fe3+、Fe2+分离效果依次降低,P204和P507对稀土元素和常量元素表现出了良好的选择性萃取。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处理后,除去绝大部分铝铁,浸出液中稀土元素得到初步富集。研究了单一萃取体系P204和协同萃取体系P204-P507对粉煤灰浸出液中的稀土元素La、Ce、Pr、Nd、Y选择性萃取。在单一萃取体系下,溶液pH2.1,油水比(O/A)为1,萃取时间25min,萃取剂体积浓度6%,温度30℃,La、Ce、Pr、Nd、Y的萃取率分别达到89.16%、94.11%、95.56%、96.33%、99.80%。在协同萃取体系下,几种稀土元素的萃取率几乎达到100%。La、Ce、Pr、Nd的萃取率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越容易萃取。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单一萃取体系P204对Y与稀土元素La、Ce、Pr、Nd的分离系数βY/La、βY/Ce、βY/Pr、βY/Nd比协同体系P204-P507的分离系数高,表明单一萃取体系下Y与四种轻稀土元素更容易分离。同时,分离系数βY/La、βY/Ce、βY/Pr、βY/Nd呈现依次递减的规律,稀土元素序数相差越大,越容易分离。研究了单一萃取体系P204和协同萃取体系P204-P507下Y的萃取机理。在单一萃取体系和协同萃取体系中萃合物分子式分别为Y(HA2)Cl2和Y(HA2)(HB2)Cl。通过研究萃取的热力学过程,发现单一萃取体系和协同萃取体系都是吸热过程,其ΔH分别为86.68kJ/mol和11.11kJ/mol。研究了Y的萃取动力学过程。在盐酸体系中,Y3+的萃取速率均随搅拌速率、界面积、温度、萃取剂浓度、盐酸浓度、Y3+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其萃取过程为化学反应与扩散混合控制。萃取反应的活化能Ea为22.45kJ/mol。盐酸萃取体系中,萃取速率方程对Y3+、P204、HCl的反应级数分别为1.04、0.93、0.42。速率常数k为6.65(mol/L)-1.39?min-1,化学反应速率方程为r(28)k[Y3(10)]1.04[P204]0.93[HCl]0.42。
周海月[2](2018)在《新型稀土(钍)富集分离流程的研究》文中指出稀土金属与常规的金属相比,具有独特的光、电、磁性质,因此稀土元素已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天然放射性元素钍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裂变速度快,这使它成为铀的理想替代物。钍在自然界中通常与稀土元素共生于矿物中。近年来,由于对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伴生钍资源缺乏有效处理,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有效分离稀土和钍元素为目的,对新型稀土、钍萃取分离和回收流程进行了研究。本文针对传统的羧酸萃取剂如CA-12、环烷酸在溶剂萃取分离稀土过程中存在酸碱消耗量大、挥发性有机溶剂耗量大、提取率低等问题,合成了一种双羧基苯氧乙酸类萃取剂4,4’-亚异丙基双(苯氧基乙酸)(H2IOPAA)。在此基础上,应用[P66614]C1与 H2IOPAA 制备了离子液体[P66614]2[IOPAA]。首先对纯[P66614]2[IOPAA]、纯[P66614][SOPAA]、纯[P66614]C1三种体系对稀土回收能力进行对比,发现[P66614]2[IOPAA]的回收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两种离子液体,并对[P66614]2[IOPAA]的回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P66614]2[IOPAA]通过利用其阴离子与稀土离子形成固体配合物沉淀来实现对稀土的回收。随后在[P66614]2[IOPAA]的用量为0.236 g(1.80×104 mol),模拟料液的pH为4,水相体积为4mL(总稀土浓度为0.816g/L)的条件下对钕铁硼材料的模拟料液进行稀土的回收,可以得到99.9 wt.%的稀土产品。为了优化钍的分离回收流程,本文提出了一种由Cyanex 572和中性磷类萃取剂ODP(正辛基二苯基磷酸酯)组成的协同萃取体系,与传统的单一萃取剂体系相比,该体系对Th(Ⅳ)的萃取过程表现出显着的协同效应,并且避免了单一萃取剂体系中易乳化的问题。除此之外,协萃体系可以在低酸度下实现反萃。
时建伟,腾晓旭,王琳玲,龙荣[3](2015)在《新型稀土配合物的固相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β-二酮配合物发光材料化学性质稳定,且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以氧化铕和吡啶甲酰三氟丙酮(γ-NTA)为原料,采用固相配位化学反应法合成了新型稀土-β-二酮配合物,对合成时的温度、球磨时间进行了探讨优化。固相合成反应适宜条件是在50℃时反应2.0 h。经元素分析、紫外和红外光谱法推测了稀土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利用差热热重方法分析了稀土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固相合成法合成了无水二元稀土-β-二酮配合物,产率高于液相合成法。荧光光谱表明,Eu(Ⅲ)与γ-NTA之间存在着有效的能量传递,合成的稀土配合物是一种优良的红色高亮发光材料,具有优良的紫外激发发光性能。
张思琪[4](2014)在《新吡唑啉酮席夫碱配合物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配位化学是近代化学中前沿学科之一,其研究内容包括功能性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相关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的研究。本文研究合成新型席夫碱配体及金属配合物,初步筛选、比较和探讨了配体及配合物抗肿瘤、抗菌等生物活性及其可能的构-效关系。另外,分别通过抗氧化、细胞周期及诱导凋亡三种方法研究配体及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作用途径。本课题研究对于实现生物无机化学理论在新药设计合成中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于拓宽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生物活性胺类的生物学应用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通过溶剂热法共合成出十八种未见报道的新型席夫碱配体及金属配合物,包括:(1)六种新4-酰基吡唑啉酮席夫碱配体:1-苯基-3-甲基-4-对甲基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A1)缩对氨基酚(L11)、对硝基苯胺(L12)、β-丙氨酸(L13)席夫碱配体;1-苯基-3-甲基-4-(α-呋喃甲酰基)-吡唑啉酮-5(A2)缩对氨基酚(L21)席夫碱配体;1-苯基-3-甲基-4-对氯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A3)缩β-丙氨酸(L31)、对氨基酚(L32)席夫碱配体。(2)三种新4-酰基吡唑啉酮席夫碱金属配合物:1-苯基-3-甲基-4-对甲基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缩β-丙氨酸席夫碱铜(CuL13)、镍(NiL13)配合物;1-苯基-3-甲基-4-对氯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缩β-丙氨酸席夫碱铜(CuL31)配合物。(3)九种4-酰基吡唑啉酮金属配合物:1-苯基-3-甲基-4-对甲基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A1)铜(CuA1)、镍(NiA1)、钴(CoA1)、锌(ZnA1)配合物;1-苯基-3-甲基-4-对氯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A3)铜(CuA3)、镍(NiA3)、钴(CoA3)、锌(Zn A3)配合物;1-苯基-3-甲基-4-间甲基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A4)铜(CuA4)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值、红外光谱、紫外电子光谱、差热-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和电化学分析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上述制备的新配体及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表征,确定产物的化学结构及配位形式。比较研究两种含β-丙氨酸基的有机配体席夫碱(L13、L31)及其金属配合物(CuL13、NiL13、CuL31)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配体及配合物均具有明显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量-效关系呈显着正相关,其中配合物CuL13体外抗肿瘤活性最强。抗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配体及配合物在不同浓度下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ATCC11229)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ATCC6358P)均具有显着抗菌活性。抗肿瘤途径研究表明,配合物不是通过抗氧化途径,而可能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在G2M期及诱导肿瘤细胞进行程序性凋亡实现抗肿瘤活性的。配体及配合物的构-效关系分析推测出,吡唑啉酮环4位苯甲酰基上取代基的吸电子性越强,含杂原子越多,金属离子生物活性越高,整体结构空间位阻越小,则配合物的生物活性越强。
张灿[5](2014)在《盐酸介质下酸性磷(膦)类萃取剂对稀土元素的协同萃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稀土的分离提纯主要采用溶剂萃取法。P507-盐酸体系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稀土萃取分离体系,但P507在分离中重稀土元素时,存在中重稀土反萃难,反萃酸度高等问题;而Cyanex272萃取平衡水相酸度低,反萃容易,但其萃取容量低,将P507与Cyanex272进行有机匹配应用于重稀土元素的分离提纯,有望改善稀土萃取及反萃能力,降低酸碱消耗。而P507在分离轻稀土元素时,随着水相酸度的升高,其萃取能力下降,因此需要采用氨水或液碱皂化P507后进行稀土的分离提纯,造成了严重的氨氮或钠盐废水污染;而P204酸值高,在酸性介质中其萃取能力优于P507,因此将P507与P204进行有机匹配应用于轻稀土元素的分离提纯,有望改善稀土萃取分离能力,实现非皂化萃取分离。为了降低稀土萃取过程中的酸碱消耗,减少废水排放,本文从基础理论着手,开展了协同萃取稀土过程机理研究,重点研究了P507-Cyanex272体系与P507-P204体系分别对重、轻稀土元素的协同萃取机理,为非皂化萃取分离工艺开发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进行了盐酸介质下P507-Cyanex272体系对重稀土元素Y3+、Tm3+的协同萃取过程研究。P507-Cyanex272体系萃取重稀土元素Y3+、Tm3+时具有明显的正协萃效应;当P507与Cyanex272比例为1:1时,具有最大的协萃效应,且协萃系数R随水相pH的增加而增加。当P507或Cyanex272单独萃取稀土元素时,氯离子参与萃取反应,每萃取一个稀土离子,都有一个氯离子与之络合,反应方程式为:RE3++2H2B2(o)+Cl←→REC1(HB2)2(o)+2H+但是,在P507-Cyanex272体系协同萃取稀土元素时,因空间位阻及竞争配位等效应影响氯离子参与萃取反应,反应方程式为:RE3++2H2A2(o)+H2B2(o)4←→RE(HB2)(HA2)2(o)+3H+(2)进行了盐酸介质下P507-P204体系对轻稀土元素Nd3、Sm3+的协同萃取过程研究。P507-P204体系萃取轻稀土元素Nd3、Sm3+时具有明显的正协萃效应;当P507与P204比例为3:2时,协萃效应最大,且协萃系数R随水相pH的增加而增加。当P507或P204单独萃取稀土元素时,氯离子参与萃取反应,每萃取一个稀土离子,都有一个氯离子与之络合,反应方程式为:RE3++2H2L2(o)+Cl-←→RECl(HL2)2(o)+2H+但是,在P507-P204混合体系协同萃取稀土元素时,氯离子未参与萃取反应,反应方程式为:RE3++2H2L2(o)+H2A2(o)(?)HRE(HA2)(HL2)2(o)+3H+(3)研究了在硫酸-盐酸混合介质中,高浓度P507和/或P204有机相体系对稀土元素Nd3、Sm3+的萃取分离规律:P507-P204体系对稀土元素Nd3+、Sm3+具有明显的正协萃效应。在相同的水相平衡pH值下,P507-P204体系分离系数最大,P507次之,P204最小;且各萃取体系分离系数βSm/Nd均随水相平衡酸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硫酸-盐酸混合介质中,P507-P204协萃体系对于Nd3+、Sm3+不仅具有明显的协萃效应,且其分离系数也高于单一萃取剂P507或P204,这对包头矿稀土萃取分离新工艺开发和稀土元素分离效果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游志校[6](2013)在《新型席夫碱及中间体的光谱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简述了席夫碱的定义和理化性质,席夫碱的应用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概述了席夫碱的合成方法以及作为席夫碱中间体的酰肼的定义和用途及研究现状。第二章:席夫碱是醛酮与伯胺(RNH2)通过脱水缩合而生成,本文采用直接合成法,以3-氨基-9-乙基咔唑为原料分别与茴香醛和乙二醛,在室温下反应1-2小时,得到产物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及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研究了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和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测定了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及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的熔程,分别为262~263℃和168-169℃。研究了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和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的两个主要紫外吸收峰在338nm和432nm处,荧光发射峰位置为452nm。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的两个主要紫外吸收峰在294nm和419nm处,荧光发射峰位置在448nm。比较了原料3-氨基-9-乙基咔唑与产物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的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了以水为介质、放置时间及pH对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及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第三章:研究了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及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与金属离子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情况,以及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与金属离子显色和褪色情况。表明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对A13+有选择性吸附作用,在中性条件和酸性条件下,金属离子几乎都不与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发生作用。在碱性条件下,只有Cr3+与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发生较为明显的作用,碱性条件下,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发对Cr3+选择性吸附。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褪去,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A13+配合物呈黄色且遇水快速褪色,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Ag+配合物和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Cu2+配合物分别呈军绿色和绿色,在酸性条件下逐渐褪色。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与A13+、Ag+、Cu2+形成的有色配合物有可能应用于可褪色环保油墨。第四章:制备了萘二甲酰肼,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探究了萘二甲酰肼(ND)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作用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BSA对ND的荧光产生了猝灭,并且主要是静态猝灭,研究的结果显示了ND与BSA之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氢键及范德华力;同步荧光的光谱表明加入ND改变了BSA的构象。
庞婷[7](2013)在《邻香兰素Schiff碱、苯并咪唑类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它们具有多样的空间结构和新颖的拓扑构型,并且在气体储存、分子磁性、催化、光学性能等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Schiff碱和苯并咪唑类配体由于良好的配位能力和结构的多样性,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邻香兰素Schiff碱及其配合物,合成和结构修饰都比较容易,且具有良好的抗菌等生物活性,所以对此类物质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苯并咪唑类配体配位能力丰富、配位点多、配位方式多样,而且又容易形成氢键、π-π堆积,这种配位性能对超分子的合成也具有很大的意义。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论文以邻香兰素Schiff碱和苯并咪唑类配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它们的合成,与过渡金属离子配位,自组装得到了一系列的配合物,解析了它们的晶体结构,研究了部分配合物的抗菌性能及荧光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主要介绍了配位化学及配位聚合物的概念及研究背景,并对邻香兰素Schiff碱及苯并咪唑类配体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做一总结。2.以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双(4-氨基苯基)醚为原料,合成了H2L配体(H2L=双[N-(3-甲氧基水杨醛基)-4-氨基苯基]醚),并合成了两种新的配合物[MnL2(H2O)](ClO4)2(1)和Cu2L2(2),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X-单晶衍射等方法进行了表征。最后对其进行了抗菌性能的研究。3.以苯并咪唑、4,4’-双氯甲基联苯为原料,合成了4,4′-双(苯并咪唑-1-甲基)联苯(bbmb)配体,并合成了四种新的配合物:[Co (bbmb)2(oba)2]n(1),[Co(bbmb)(m-BDC)]n(2),[Cd (bbmb)(D-ca)(H2O)]n(3)和[Cd2(bbmb)2(glut)2(H2O)3]n(4),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 X-单晶衍射、热重等方法进行了表征。最后研究了配合物(3)和(4)的固体荧光性质。
陈金业[8](2012)在《新型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文中研究指明席夫碱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配体,席夫碱可以和很多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形成配合物,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在生物化学、医药、催化、分析、防腐蚀、功能材料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已经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配合物中含有的金属氧桥,在确定金属离子间的磁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设计合成了如下含有氧桥的六个过渡金属配合物:1.以2-叔丁基-4-乙基-苯酚、甲醛分别和乙醇胺、丙醇胺合成了两种新颖的席夫碱有机配体:N-(2-氨基乙醇)-N, N-二-(3-叔丁基-5-乙基-2-羟基苯)胺(H3L1),N-(3-氨基-1-丙醇)-N, N-二-(3-叔丁基-5-乙基-2-羟基苯)胺(H3L2);并用H3L1、H3L2分别和FeCl36H2O作用,合成出了两种新颖的双核铁配合物[Fe2L12]1和[Fe2L22]2,对配体H3L1、H3L2、配合物1和2进行了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UV-Vis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磁性等方面的表征。2.以2-叔丁基-4-甲氧基-苯酚、甲醛、乙醇胺、丙醇胺和FeCl36H2O为原料合成了两个新颖双核铁配合物3和4,并对配合物3和4进行了元素分析、UV-Vis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磁性等方面的表征。3.以2-叔丁基-4-乙基-苯酚、2-叔丁基-4-甲氧基-苯酚分别和甲醛、丙醇胺、CuCl22H2O为原料,合成了两种新颖双核铜配合物5和6,并分别对两种双核铜的配合物5和6进行了元素分析、UV-Vis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面的表征。
陈娟平,柳玉英[9](2011)在《荧光光度法测定稀土元素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文章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稀土元素荧光光度法的研究进展。主要从测定体系、测定波长、检出限、线性范围等方面对铈、铕、钐、镝、铽、镧、钇等稀土元素进行研究。最后对一些新的荧光技术如激光诱导时间分辨光谱、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等进行了简单讨论。文章引用文献69篇。
杜小秋[10](2010)在《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UHMWPE新型耐磨材料的研究》文中认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卫生无毒和具有极好的耐磨性,是目前理想的医用高分子材料。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逐渐发现UHMWPE的许多不足之处,如强度和表面硬度低、热变形温度低等缺陷。应用Schiff碱金属离子配合物作为添加剂对UHMWPE耐磨性进行物理改性是最新的一个研究方向。本文围绕“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UHMWPE新型耐磨材料的研究”课题中的科学问题,采用销盘试验机(面-面接触),在转速为60 rpm、法向为载荷40 kg±3、实验环境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60%和试验时间为1.5h的干摩擦条件下,对UHMWPE及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UHMWPE盘试样和对偶试样45#钢销展开了试验研究和理论探索。首先,对200万、300万、500万、900万分子量UHMWPE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并为探讨其磨损机理,用SEM观测其磨损形貌。结果发现,300万分子量UHMWPE的摩擦系数最小;随着分子量的增大,UHMWPE的磨损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300万分子量UHMWPE磨损量最小;磨损形貌也显示存在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两种磨损机理,其中300万UHMWPE磨损明显最轻;可选择摩擦磨损性能优于其他3种分子量纯UHMWPE的300万分子量UHMWPE作为Schiff碱改性UHMWPE研究的基体原料。其次,合成了五种改性UHMWPE研究的添加剂:双水杨醛缩乙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双水杨醛1,3-丙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双水杨醛1,6-己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双水杨醛缩1,2-环己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和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分别测试了五种双水杨醛缩二胺型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300万分子量UHMWPE,且含四种不同质量分数(2.5%、5%、10%、15%)摩擦磨损行为,并为探讨其磨损机理,采用SEM观察磨损表面形貌,采用EDS测定磨损表面的主要元素组成,分析了结构单元对摩擦学改性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添加双水杨醛缩乙二胺、1,3-丙二胺、1,6-己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能有效改善UHMWPE摩擦磨损性能,在10%质量分数范围内,随Schiff碱Cu(Ⅱ)配合物加入量的增加,改性UHMWPE与钢销配副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呈降低的趋势,即含10 wt%添加剂的改性UHMWPE减磨效果最佳,其中摩擦系数和磨损量最小的是含10 wt%的1,6-己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的UHMWPE;而添加双水杨醛缩1,2-环己二胺和邻苯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UHMWPE共混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并未改善;双水杨醛缩1,6-己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UHMWPE盘试样和钢销试样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机制,并发现其添加剂中的Cu元素发生了选择性转移效应,减小了与其配副的钢销表面的摩擦磨损。研究表明与UHMWPE的亚甲基结构存在相似性的含C原子数更多的双水杨醛缩开链二胺Schiff碱Cu(Ⅱ)配合物的摩擦学改性活性可能最高,双水杨醛缩开链二胺优于缩环二胺和缩芳二胺。
二、稀土配合物的研究(Ⅹ)1,3-双(1′-苯基-3′-甲基-5′-氧代吡唑-4′-基)丙二酮-[1,3]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土配合物的研究(Ⅹ)1,3-双(1′-苯基-3′-甲基-5′-氧代吡唑-4′-基)丙二酮-[1,3]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盘北粉煤灰浸出液中多金属离子下稀土元素的选择性萃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稀土元素 |
1.2 粉煤灰的危害及利用 |
1.3 稀土元素分离方法概述 |
1.4 溶剂萃取体系的分离及特点 |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
2.2 研究方案 |
2.3 溶液配制 |
2.4 实验方法 |
2.5 分析方法 |
2.6 实验数据分析 |
3 盐酸浸出粉煤灰稀土元素和常量元素研究 |
3.1 实验原理 |
3.2 盐酸浓度对粉煤灰稀土元素和常量元素浸出的影响 |
3.3 浸出时间对粉煤灰稀土元素和常量元素浸出的影响 |
3.4 浸出温度对粉煤灰稀土元素和常量元素浸出的影响 |
3.5 液固比对粉煤灰稀土元素和常量元素浸出的影响 |
3.6 转速对粉煤灰稀土元素和常量元素浸出的影响 |
3.7 粉煤灰浸出渣XRD分析 |
3.8 粉煤灰浸出渣能谱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4 萃取剂P204和P507对Y/Al/Fe的选择性萃取 |
4.1 萃取剂的选择 |
4.2 萃取剂P204和P507萃取Y3+的行为 |
4.3 萃取剂P204和P507对Y3+/Fe3+的选择性萃取 |
4.4 萃取剂P204和P507对Y3+/Fe2+的选择性萃取 |
4.5 萃取剂P204和P507对Y3+/Al3+的选择性萃取 |
4.6 中和除杂 |
4.7 本章小结 |
5 粉煤灰浸出液中稀土元素的选择性萃取和机理研究 |
5.1 单一萃取剂P204对浸出液中稀土元素选择性萃取 |
5.2 协同萃取体系对浸出液中稀土元素选择性萃取 |
5.3 协同萃取稀土负载有机相中稀土元素的反萃 |
5.4 协萃机理研究方法 |
5.5 单一萃取剂P204萃取Y3+的机理研究 |
5.6 协同萃取体系萃取Y3+的机理研究 |
5.7 Y3+的萃取动力学研究 |
5.8 Y3+分级数的求算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新型稀土(钍)富集分离流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1 稀土概述 |
2 稀土冶炼分离现状 |
2.1 溶剂萃取分离技术 |
2.2 化学沉淀法 |
2.3 稀土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
3 钍的分离现状 |
4 协同萃取 |
4.1 协同萃取概述 |
4.2 协同萃取分离钍的研究进展 |
5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5.1 本文研究内容 |
5.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新型羧酸类离子液体的合成 |
1.1 引言 |
1.2 合成原理 |
1.3 试剂与仪器 |
1.3.1 实验试剂 |
1.3.2 仪器设备 |
1.4 合成及分析方法 |
1.4.1 合成方法 |
1.4.2 H_2IOPAA纯度测定方法 |
1.5 合成结果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P_(66614)]_2[IOPAA]- Cyphos IL 101离子液体系回收稀土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稀土料液的制备 |
2.3.2 离子液体相的制备 |
2.3.3 沉淀实验与萃取实验 |
2.3.4 沉淀机理的研究方法 |
2.3.5 钕铁硼浸出液的模拟料液的处理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季鳞型离子液体对稀土回收能力的比较研究 |
2.4.2 P_(66614)]_2[IOPAA]离子液体系沉淀机理的研究 |
2.4.3 时间、水相pH、离子液体的量及盐析剂对Pr(Ⅲ)沉淀的影响 |
2.4.4 [P_(66614)]_2[IOPAA]-Cyphos IL 101离子液体系回收稀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DP与Cyanex 572协同萃取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3.2.1 实验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3 萃取及反萃取实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HNO_3浓度对Th(Ⅳ)萃取的影响 |
3.4.2 有机相的组成对协同萃取Th(Ⅳ)的影响 |
3.4.3 协同萃取机理的研究 |
3.4.4 反萃性质的研究 |
3.4.5 温度影响 |
3.4.6 离子型矿物废渣浸出液中REE(Ⅲ和Th(Ⅳ)的萃取和分离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本文结论 |
4.2 本工作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新吡唑啉酮席夫碱配合物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吡唑啉酮类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简介 |
1.3 吡唑啉酮类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合成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吡唑啉酮类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合成反应机理 |
1.3.2 非水溶剂法 |
1.3.3 水相合成法 |
1.3.4 固相合成法 |
1.3.5 溶剂热合成法 |
1.4 吡唑啉酮类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生物活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吡唑啉酮席夫碱及其配合物抗肿瘤生物活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吡唑啉酮席夫碱及其配合物抗菌生物活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3 吡唑啉酮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其他生物活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实验课题研究内容 |
1.5.1 实验技术路线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4-酰基吡唑啉酮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合成方法 |
2.2.1 对甲基苯甲酰氯合成方法 |
2.2.2 呋喃甲酰氯合成方法 |
2.2.3 1-苯基-3-甲基-4-对甲基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 合成方法 |
2.2.4 1-苯基-3-甲基-4-(α-呋喃甲酰基)-吡唑啉酮-5 合成方法 |
2.2.5 1-苯基-3-甲基-4-对氯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 合成方法 |
2.2.6 1-苯基-3-甲基-4-间甲基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 合成方法 |
2.2.7 1-苯基-3-甲基-4-对甲基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 缩对氨基酚合成方法 |
2.2.8 1-苯基-3-甲基-4-对甲基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 缩对硝基苯胺合成方法 |
2.2.9 1-苯基-3-甲基-4-对甲基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 缩β-丙氨酸合成方法 |
2.2.10 1-苯基-3-甲基-4-(α-呋喃甲酰基)-吡唑啉酮-5 缩对氨基酚合成方法 |
2.2.11 1-苯基-3-甲基-4-对氯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 缩β-丙氨酸合成方法 |
2.2.12 1-苯基-3-甲基-4-对氯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 缩对氨基酚合成方法 |
2.2.13 4-酰基吡唑啉酮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合成方法 |
2.3 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
2.4 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生物活性研究 |
2.4.1 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抗肿瘤生物活性研究 |
2.4.2 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抗肿瘤生物活性途径研究 |
2.4.3 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抑菌生物活性研究 |
第3章 席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
3.1 元素分析和摩尔电导 |
3.2 红外光谱 |
3.2.1 六种席夫碱配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2 三种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3 九种 4-酰基吡唑啉酮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 电子光谱 |
3.3.1 席夫碱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分析 |
3.3.2 4-酰基吡唑啉酮配体及金属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分析 |
3.4 差热-热重谱(TG-DTA 曲线) |
3.5 X-射线衍射 |
3.6 电化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活性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抗肿瘤生物活性 |
4.2 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抗肿瘤生物活性机制研究 |
4.2.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对总还原能力的影响 |
4.2.2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对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
4.2.3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4.2.4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4.3 抑菌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盐酸介质下酸性磷(膦)类萃取剂对稀土元素的协同萃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稀土萃取分离技术 |
1.2 协萃体系研究进展 |
1.2.1 常见的萃取体系 |
1.2.2 协萃体系分类 |
1.2.3 不同介质下协萃体系研究进展 |
1.3 选题依据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方案及方法 |
2.1 试验仪器和试验试剂 |
2.2 分析方法 |
2.3 协萃机理研究方法 |
3 P_(507)-Cyanex272对重稀土元素的协同萃取机理研究 |
3.1 P_(507)在盐酸介质中萃取Y、Tm的机理研究 |
3.2 Cyanex272在盐酸介质中萃取Y、Tm的机理研究 |
3.3 P_(507)-Cyanex272复合萃取剂对Y、Tm的协同萃取机理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P_(507)-P_(204)对轻稀土元素的协同萃取机理研究 |
4.1 P_(507)在盐酸介质中萃取Nd、Sm的机理研究 |
4.2 P_(204)在盐酸介质中萃取Nd、Sm的机理研究 |
4.3 P_(507)-P_(204)复合萃取剂对Nd、Sm的协同萃取机理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P_(507)-P_(204)在硫酸盐酸混合介质中萃取稀土规律研究 |
5.1 硫酸-盐酸混合介质中P_(507)-P_(204)萃取Nd平衡规律研究 |
5.2 硫酸-盐酸混合介质中P_(507)-P_(204)萃取Sm平衡规律研究 |
5.3 硫酸-盐酸混合介质中P_(507)-P_(204)萃取Nd、Sm分离效果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新型席夫碱及中间体的光谱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席夫碱简介 |
1.1.1 席夫碱的定义 |
1.1.2 席夫碱的性质 |
1.1.3 席夫碱的应用 |
1.2 席夫碱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席夫碱的合成方法概述 |
1.3.1 席夫碱类化合物的一般合成方法 |
1.3.2 席夫碱类非大环化合物的合成 |
1.3.3 席夫碱类大环化合物的合成 |
1.4 席夫碱中间体酰肼概述 |
1.5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立题背景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及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光谱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及仪器 |
2.2.2 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的制备 |
2.2.3 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的制备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和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2.3.2 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2.3.3 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的荧光光谱 |
2.3.4 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的荧光光谱 |
2.3.5 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和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的熔点测定 |
2.3.6 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和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的稳定性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及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与金属离子作用的光谱及显色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及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 |
3.3.2 荧光光谱法研究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 |
3.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N,N’-9,9’-乙基-咔唑-3,3’-乙二胺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 |
3.3.4 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的浓度对其与AL~(3+)显色的影响 |
3.3.5 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与AL~(3+)的摩尔比对显色的影响 |
3.3.6 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与AL~(3+)显色后褪色原理探究 |
3.3.7 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与AG~+显色及褪;色条件研究 |
3.3.8 N,N’-9-乙基-咔唑-3-对甲氧基-苯甲胺与CU~(2+)显色及褪色条件研究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萘二甲酰肼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萘二甲酰肼的合成 |
4.2.2 仪器与试剂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H对萘二甲酰肼光谱行为的影响 |
4.3.2 BSA与ND的相互作用 |
4.3.3 ND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 |
4.3.4 ND与BSA作用方式的热力学研究 |
4.3.5 ND对BSA构象的影响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续研究工作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
致谢 |
(7)邻香兰素Schiff碱、苯并咪唑类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配位化学的研究进展 |
1.2.1 配位化合物的发展 |
1.2.2 配位聚合物 |
1.2.3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1.2.4 配位聚合物的分类 |
1.3 Schiff碱类含氮配体及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1.3.1 Schiff碱的反应机理 |
1.3.2 Schiff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 |
1.3.3 邻香兰素Schiff 碱的研究 |
1.4 含氮杂环配体及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1.4.1 咪唑类配体及配位聚合物 |
1.4.2 苯并咪唑类配体及配位聚合物 |
1.5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邻香兰素 Schiff碱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3 配合物的合成 |
2.3.1 配体H_2L的合成 |
2.3.2 配合物 [MnL_2(H_2O)](ClO_4)_2(1)的合成 |
2.3.3 配合物 Cu_2L_2(2)的合成 |
2.4 配体H_2L结构表征 |
2.4.1 配体H_2L的红外光谱 |
2.4.2 配体H_2L的~1H-NMR |
2.5 单晶结构的测试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
2.6.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
2.6.3 配合物(1)和(2)的抗菌性能的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苯并咪唑配体 bbmb 与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 |
3.3 配合物的合成 |
3.3.1 苯并咪唑的合成 |
3.3.2 配体 bbmb 的合成 |
3.3.3 配合物 Co (bbmb)_(1.5)(oba) (1)的合成 |
3.3.4 配合物 Co (bbmb) (m-BDC) (2)的合成 |
3.3.5 配合物 Cd (bbmb) (D-ca) (H_2O) (3)的合成 |
3.3.6 配合物 Cd_2(bbmb)_2(glut)_2(H_2O)_3(4)的合成 |
3.4 配体 bbmb 的的红外光谱表征 |
3.5 单晶结构的测试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
3.6.2 配合物的粉末衍射 |
3.6.3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
3.6.4 配合物 3-4 的荧光性质 |
3.6.5 配合物 1-4 的热稳定性 |
3.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新型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1.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概述 |
1.2 席夫碱配合物的性能及应用 |
1.2.1 在生物化学方面 |
1.2.2 在医药方面 |
1.2.3 在催化方面 |
1.2.4 在分析化学中 |
1.2.5 金属防腐蚀方面 |
1.2.6 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
1.3 席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1.3.1 直接合成法 |
1.3.2 分步合成法 |
1.3.3 模板合成法 |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分步合成法合成的两种席夫碱-铁(Ⅲ)配合物的结构、性质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主要化学试剂 |
2.2 席夫碱配体及配合物的制备 |
2.2.1 配体 H_3L1 的合成 |
2.2.2 配体 H_3L2 的合成 |
2.2.3 配合物[(C_(28)H_(40)NO_3)_2Fe_2] 1 的合成 |
2.2.4 配合物[(C_(29)H_(42)NO_3)_2Fe_2] 2 的合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配体的表征分析 |
2.3.2 配合物的表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接合成法合成的两种席夫碱-铁(Ⅲ)配合物的结构、性质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1 主要化学试剂 |
3.2 席夫碱配合物的制备 |
3.2.1 配合物[(C_(26)H_(37)NO_(5.5))_2Fe_2] 3 的合成 |
3.2.2 配合物[(C_(27)H_(38.5)NO_5)_2Fe_2] 4 的合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配合物的表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席夫碱-铜(Ⅱ)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1.1 主要化学试剂 |
4.2 配合物[C_(32)H_(46)CU_2N_2O_4] 5 和[C_(15)H_(21)CUNO_3] 6 的合成 |
4.2.1 配合物[C_(32)H_(46)Cu_2N_2O_4] 5 的合成 |
4.2.2 配合物[C_(15)H_(21)CuNO_3] 6 的合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配合物的表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荧光光度法测定稀土元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稀士元素的荧光测定 |
1.1 荧光法测定铈 |
1.3 荧光法测定铕 |
1.3 荧光法测定镝 |
1.4 荧光法测定铽 |
1.5 荧光法测定钐 |
1.6 荧光法测定钇 |
1.7 荧光光度法测定镧 |
1.8 稀土元素总量的测定 |
2 稀土元素荧光分析中的新方法新技术 |
2.1 激光诱导时间分辨荧光光谱 |
2.2 激光诱导时间分辨导数荧光光谱 |
2.3 三维荧光光谱 |
2.4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
3 展望 |
(10)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UHMWPE新型耐磨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Schiff 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 |
1.1.1 医药方面的作用 |
1.1.2 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 |
1.1.3 催化活性领域的应用 |
1.1.4 金属缓蚀方面的应用 |
1.1.5 耐磨材料和润滑油添加剂方面的应用 |
1.2 UHMWPE 及其改性研究 |
1.2.1 UHMWPE 的概况 |
1.2.2 UHMWPE 的应用 |
1.2.3 UHMWPE 的改性研究 |
1.2.3.1 化学改性 |
1.2.3.2 物理改性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分子量对UHMWPE 的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UHMWPE 材料的成型加工 |
2.2.1 成型方法 |
2.2.2 试验设备和所用物料 |
2.2.3 模压成型过程 |
2.3 不同分子量UHMWPE 的摩擦磨损试验 |
2.3.1 仪器设备 |
2.3.2 试样的准备 |
2.3.3 试验方法 |
2.3.3.1 摩擦系数测定方法 |
2.3.3.2 磨损量测定方法 |
2.3.3.3 磨痕表面形貌表征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摩擦系数分析 |
2.4.2 磨损量分析 |
2.4.3 磨损表面形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Schiff 碱Cu(Ⅱ)配合物改性UHMWPE 的摩擦磨损研究 |
3.1 前言 |
3.2 Schiff 碱Cu(Ⅱ)配合物的制备 |
3.2.1 试剂与设备 |
3.2.2 Schiff 碱及其Cu(Ⅱ)配合物的合成示意图 |
3.2.3 实验部分 |
3.2.3.1 双水杨醛缩乙二胺Schiff 碱Cu(Ⅱ)配合物(1)的合成. |
3.2.3.2 双水杨醛1,3-丙二胺Schiff 碱Cu(Ⅱ)配合物(2)的合成 |
3.2.3.3 双水杨醛1,6-己二胺Schiff 碱Cu(Ⅱ)配合物(3)的合成 |
3.2.3.4 双水杨醛缩1,2-环己二胺Schiff 碱Cu(Ⅱ)配合物(4)的合成 |
3.2.3.5 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Schiff 碱Cu(Ⅱ)配合物(5)的合成 |
3.2.4 结果与讨论 |
3.3 Schiff 碱Cu(Ⅱ)配合物改性UHMWPE 的摩擦磨损试验 |
3.3.1 改性UHMWPE 试样的制备 |
3.3.2 销-盘摩擦磨损试验及其表征方法 |
3.3.3 结果与讨论 |
3.3.3.1 摩擦系数分析 |
3.3.3.2 磨损量分析 |
3.3.3.3 磨损机理分析 |
3.3.3.4 结构因素对摩擦性能影响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文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4.1 全文主要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稀土配合物的研究(Ⅹ)1,3-双(1′-苯基-3′-甲基-5′-氧代吡唑-4′-基)丙二酮-[1,3]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盘北粉煤灰浸出液中多金属离子下稀土元素的选择性萃取[D]. 吉万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新型稀土(钍)富集分离流程的研究[D]. 周海月.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3]新型稀土配合物的固相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能研究[J]. 时建伟,腾晓旭,王琳玲,龙荣.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15(02)
- [4]新吡唑啉酮席夫碱配合物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思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3)
- [5]盐酸介质下酸性磷(膦)类萃取剂对稀土元素的协同萃取机理研究[D]. 张灿.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4(10)
- [6]新型席夫碱及中间体的光谱性质研究[D]. 游志校. 山西大学, 2013(01)
- [7]邻香兰素Schiff碱、苯并咪唑类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D]. 庞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8]新型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D]. 陈金业.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9]荧光光度法测定稀土元素研究进展[J]. 陈娟平,柳玉英.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1(02)
- [10]Schiff碱Cu(Ⅱ)配合物改性UHMWPE新型耐磨材料的研究[D]. 杜小秋. 武汉工程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