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前进(论文文献综述)
卢亚洲[1](2020)在《农业信息化对宁乡花猪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施佳丹[2](2019)在《宁波市江口村智慧农业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压力下的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农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成为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科技不仅是传统农业的创新,也是经济生产的一大重因,在发展了农业经济的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发展落后、城乡差距大等问题。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智慧农业管理逐渐成为焦点。但是如何保证智慧农业以其管理模式真正起效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是目前的研究关键。为此本文以宁波市江口村智慧农业为研究对象,归纳其管理模式,发现闪光点、寻找出不足、提出对策和建议。一方面,推动江口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智慧农业发展典型;另一方面,夯实智慧农业管理模式研究理论和思想,深化智慧农业系统管理的改革与发展。首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智慧农业管理模式都是对智慧农业的某一个部分进行研究的,即对气象智慧农业或者是智慧农业平台建立等进行研究,对智慧农业管理模式的个案研究较少,难以保证智慧农业管理运行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选取江口村智慧农业管理模式案例具有理论实践的意义。其次,通过实地考察及对村民的随机采访和问卷调查了解江口智慧农业管理模式现状,发现具有诸多闪光点,如农业区位优势突出、农业园区建设和农技支持。但在管理沟通、创新意识、专业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然后,结合SPSS因子分析与实地调研情况得出江口智慧农业管理模式存在管理形式单一、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农户与管理层沟通不畅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建议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提高技术创新意识、全方面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和引入第三方管理机制。
唐倩[3](2019)在《湖南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绩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枢纽环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004年,国家颁布并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同年我国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湖南省从购机补贴目录的招标选型、补贴对象的确定、补贴机具的管理到补贴资金结算和监督管理,都按照相中央关规定推进该政策。2014年为了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户”办法,湖南省要求乡镇农机服务机构承担政策实施的关键任务,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政策操作培训工作的督促指导,深入各县市区指导培训工作,保证补贴政策顺利实施。2018年出台了《湖南省2018-2020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旨在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本文以湖南省农机补贴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提高机械化水平、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阐述了农机补贴政策实施的重要性。构架一套以农机化水平、农业从业人员、农村居民家庭人居纯收入、粮食的播种及产量为主要衡量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以相关性理论和灰色模型为分析工具,分析评价当前农业机械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和效果。并指出当前农机补贴政策存在诸如农机补贴资金不足、补贴农机与区域不适应、补贴机具的相关售后服务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就如何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提出一系列建议,如:加大农机补贴的力度、扩大补贴资金的投入、将资金投入向粮食生产区倾斜、简化农机购置补贴程序等。
郭志炜[4](2019)在《集体化前期农民的农业收入及其分配研究(1950-1957) ——以山东省东平县刘所村为例》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后,开始在农村推行全面集体化,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纳入合作社。农民的收入是否增加,不仅是一个生产问题,也是一个分配问题。在集体化前期,农村的农业收入是否有增加?生产条件改善如何?农业收入分配的政策有哪些?这些政策在基层社会是如何运行的?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何变化?本文利用山东省东平县刘所村的村庄档案,对农村的收入和分配问题做一个微观的研究。刘所村与华北地区的其他农村一样,在中共建国前农民之间就存在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东平县利用40年代末战争支前、抗洪修堤造成的后方劳动力短缺,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刘所村的农业合作化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农业生产合作化只是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这并不会带来农业收入的大幅增加。因为对农业收入影响更大的还在于生产力方面,而这一时期刘所村除了水利有所改善,其他肥料、种子、农药等与以前相比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通过研究发现1950—1957年刘所村的农业产量在25万斤至32万斤之间波动,这种波动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刘所村村民的农业收入主要受三个分配政策——农业税、统购统销、集体提留——的影响。农业税政策最初带有浓厚的根据地色彩,计算复杂,1951年以后改为有免征额的比例税制,简便易行。农业税在刘所村的实行与政策基本一致,这从侧面反映了 50年代政策的贯彻较好,没有在基层变样走形。从农业税率来看,农民的负担变化不大,但是农业税总额在农业产量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8%上升至15%左右。这是因为当时的农业税是以常年产量为基础,而评定的常年产量经过多次调整而增加了,农业税也随着增加了。统购统销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开始遭到了农民各种各样的“抵制”,粮食“三定”之后才渐趋稳定。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分配制度调节了高收入,补贴了低收入,不同农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缩小。合作社“土劳分益”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实施时常常被打破,因为农民的“借支”和“超支”,加重了合作社的负担,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按需分配”。集体化前期刘所村内部的贫富差距,经历了从扩大到缩小的过程,但是高收入者都很少。农业收入除了受阶级成分的影响外,还与家庭消费人口与劳动人口之比有关。
陈斯[5](2018)在《中化农业杯·第五届中国农机手大赛成功举办 方立仁、徐福永分摘水田、植保赛冠军》文中提出本刊讯(记者陈斯)"我是机手我自豪!牛!牛!牛!"11月15日,伴随着百位农机手响亮的呼喊声,由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化农业总冠名、洋马农机和永佳动力支持的"中化农业杯·第五届中国农机手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成功拉开了帷幕。来自全国的万余名精英农机手经过为期半年的层层选拔,最终,各省名列前茅的400位精英农机手晋级并参与总决赛的
徐晓红[6](2018)在《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研究》文中认为农户兼业经营作为我国现阶段小农户经营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农户家庭的理性选择,如何将农户兼业经营纳入现代农业的轨道,既关系到兼业农户的自身利益,也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因此,研究兼业农户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效率及实现农户兼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已成为学术界及政策领域关注的基本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研究:第一,农户兼业经营的形成及规律。首先界定了农户兼业类型,发达国家农户兼业经营的发展情况对我国的启示有:农户兼业经营可能会长期存在;农户兼业经营进程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关系密切。农户兼业经营的一般规律是:农业现代化前期,农户兼业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呈同向运动,当农户兼业水平到达峰值后,就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呈现出相反的运动趋势。我国的农户兼业经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发展阶段、中期平衡发展阶段和后期分化阶段。第二,农户兼业经营的贡献。基于理论分析和定性分析,认为农户兼业经营的内在贡献涵盖了以下五个方面:增加农户整体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户的农业投入能力、加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优化农户的资源配置和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外部贡献包括:为非农产业提供劳动力、创造国民收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人口红利、推进农村的土地流转和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第三,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演变历程。将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情况按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了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历程。研究结论表明: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起步晚,发展缓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仍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向中期平衡发展阶段过渡之中。吉林省农户兼业目前并没有对吉林省农业造成实质影响,并且农户兼业可推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不过随着农户兼业水平的深化,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妇女化问题值得研究,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机械现代化将减缓和弥补这种因人力资本流失所带来的影响。第四,影响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因素。采用实地调研的339份农户微观数据,利用Log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研究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显着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农户兼业经营有内部、外部和制度与政策因素。自然资源、个人资本、区位因素、社会资本等因素都会显着影响农户的选择,其中,户主年龄、是否参加农业培训、家庭人口总数、是否拥有小型农机具、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成员是否有村干部或党员等九个变量对农户选择成为纯农业户具有显着影响。而农户耕种的土地、拥有小型农机具、家庭外出劳动力就业地点和所在村庄交通便利性对农户是否选择成为Ⅰ兼农户具有显着影响。亲朋中从事非农工作的人数、家庭中几代人有外出打工经历和农户耕种的土地对农户选择成为Ⅱ兼农户有显着影响;家庭成员最高学历、家庭外出劳动力就业地点、所在村庄交通便利性等五个变量对农户成为非农业户有显着影响。第五,不同兼业水平下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主要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利用调研得到的吉林省西部402份农户微观数据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吉林省兼业农户的生产效率评价结果有所影响。在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后,来自于技术有效所占比重增加,由35.66%上升为40.23%,说明纯技术有效是造成综合技术效率增加的主要因素。调整后的测算结果显示,纯农业户和Ⅰ兼农户的综合技术效率主要是由规模效率贡献的;Ⅱ兼农户和非农业户的综合技术效率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贡献的。最后测算出这四类农户的综合技术效率排序为纯农业户>Ⅱ兼农户>非农业户>Ⅰ兼农户。综合以上成果,提出推进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政策导向,包括: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育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改革土地制度鼓励兼业农户离土离农、创造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非农化和发展农业服务业促进农户兼业水平深化。
董振武[7](2017)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策略》文中提出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建构有着深度的逻辑关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来研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其二者之间的共同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农业机械化发展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间的研究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1)加强对农业化科技创新;(2)熟悉和落实国家的惠农政策,完善农业机械购置的补贴政策;(3)加快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4)加强建设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5)加强建设农机行政执法体系以确保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孙习文,齐清文,张岸,姜莉莉[8](2017)在《基于系统聚类和GIS技术的农机拥有量区域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选用2007年和2013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的单位耕地面积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农用排灌机械、联合收割机和机动脱粒机的数量共8个指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结合GIS的可视化技术,对我国的农机拥有量进行区域划分,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从而为各省的农机科学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胡军[9](2017)在《国家何以成功:家团底色下的韩国“新村运动”研究》文中提出韩国新村运动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朴正熙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农村现代化运动”,它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农村的现代发展。本文立足于对韩国传统制度底色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选取江原道水白里为主体个案,探讨了国家与农村社会是如何在新村打造中实现相互改变的,主要回答了“国家对农村社会的干预何以能够成功”的问题。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从两方面展开:一是重新认识传统。本文将韩国农民在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稳定制度底色概括为“家团制”,即以紧密的血缘关系构建的家庭基础结构和以多元有效的互助关系构建的社会团体形态共同形成的治理制度。它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以家庭为基础,以团体为保障;平等基础上的有效互惠;家团互动下的有限自主治理。但是,作为适应农业社会的制度底色,它也有其不足性,即内敛性下的有限扩展;有效统合上的低度发展。二是重新认识国家与农民在传统制度底色下的行为选择。“新村运动”是一场“过更好生活”的运动,它蕴含着保存什么与改变什么的抉择。本文从国家与农民社会的互动视角,将国家的新村培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国家的试炼与村庄的回应、国家的调试与村庄的自助、国家的辅助与村庄的自主。这三个阶段所蕴含的基本逻辑是:在社会个体化的进程中,国家输入“新村主义”,并将现代的市场机制与家团互助传统进行有效对接;强调国家指导下的村庄自主选择,村庄则将传统的组织联结与现代“发展主义”理念进行了有效统合;同时,借助国家的政策支持实现资本扩展,将家团底色下的家团有限互利改造为村庄与家庭的双增共赢。本文的基本研究结论是:第一,新村运动不是现代的理性官僚精心设计下的产物,而是国家与农村社会在互动中通过不断调试形成了理念和社会的适应性,即国家将现代的发展理念通过村庄领导人实现了与传统制度底色的有效对接,从而走向的是将个人(或家庭)的利益追求与对村庄社区的服务相平衡的道路;第二,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在于两个结合:一是在发展主义的导向下,国家的强制性权力与调适性权力的有效匹配;二是在尊重家团底色的基础上,国家的选择性激励与适应性改造的组合联动。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农村发展型治理理论来重新解释新村运动,其突出特点是:以强国家能力对接传统制度遗产;现代的技术官僚和现代社区精英的共同缔造;在发展目标共识下的互动选择性:从国家主导到社区自主。同时,本文得出的基本启示是:国家对农村的任何政策要取得好的效果,既要与农村传统底色及其衍生要素相适应,又要在现代发展理念之下逐渐消解或抑制底色传统中的消极层面的要素。
何建标[10](2016)在《基于激光雷达的果园割草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果树种植面积和水果的产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果园管理工作量的增多。对于一些果园,比如荔枝和龙眼果园,在除草的工作上主要还是依靠果园管理人员使用背着的挂式割草机或手推式割草机完成。为了提高果园割草作业的自动化水平,节省劳动力,促进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中来。本论文设计研究了一款基于激光雷达的果园割草机器人,在已有的割草机平台上,设计了行驶控制系统以及路径规划方法,实现了模拟果园环境下的自主行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搭建割草机器人的行驶控制系统。分析果园环境的特点从而得出割草机的功能需求,设计了行驶控制系统的框架,对传感器等硬件的选型和相应控制程序的编写。最终搭建一套基于激光雷达的果园割草机行驶控制系统。2)设计路面不平度检测机构。由于果园路面为凹凸不平,防止发生侧翻等意外而损坏设备,本文结合割草机本体的机械结构参数以及果园路面情况设计了一套路面不平度检测机构。并且针对这些路面设计相应的行走路径控制策略。3)确定割草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案。通过分析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和果园环境的特点,设计出的方案为结合单元分解法和基于传感器局部路径规划的遍历方法。单元分解法主要是针对当果园里存在有比较大的障碍物或者是凹坑和凸起时将果园区域分解为一些互相不重合的单元,基于传感器的局部路径规划主要是基于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对环境进行感知,以实现割草区域的遍历割草。4)利用搭建起来的割草机器人平台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激光雷达能识别并提取到果园边界和终点的位置信息,基于电子罗盘的行走试验中,直线行走的平均偏差为1.76°,航向角10°、20°、30°的纠正试验中的平均偏差分别为1.56°、1.8°、1.84°。在行距为90cm换行转弯试验中,角度平均偏差为1.98°,换行距离平均偏差为5.4cm,最大偏差为9cm。电子罗盘的角度平均偏差基本符合2°的测量误差范围,但在单个试验中,有个别试验结果超出这测量误差,最大的偏差为3.8°。总的来说直线行走和掉头转向等动作能满足要求,路径规划的方案上能实现割草区域的遍历割草。
二、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前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前进(论文提纲范文)
(2)宁波市江口村智慧农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特色 |
1.4.2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智慧农业 |
2.1.2 智慧农业管理 |
2.2 相关理论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代理理论 |
2.2.3 博弈理论 |
2.2.4 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3.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3 江口村智慧农业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
3.1 江口村智慧农业管理模式建构的基本背景 |
3.2 江口村智慧农业管理模式运行现状 |
3.3 江口村智慧农业管理模式数据分析 |
3.3.1 智慧农业管理模式基本情况调查 |
3.3.2 村民对智慧农业管理模式较为满意 |
3.4 满意度因子分析 |
3.4.1 相关分析 |
3.4.2 提取因子 |
3.4.3 因子的命名解释 |
3.4.4 因子分析综合评价 |
3.5 对智慧农业管理模式支持率分析 |
4 江口村智慧农业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4.1.1 农户与管理层沟通不畅 |
4.1.2 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 |
4.1.3 管理形式单一 |
4.1.4 缺乏技术创新意识 |
4.2 主要问题甄别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2.1 多元线性回归理论 |
4.2.2 方程建立过程 |
4.2.3 变量间线性关系检验 |
4.2.4 各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及显着性检验 |
4.3 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 |
4.3.2 专业人才的吸引不到位 |
4.3.3 配套设施和科技投入高且收效慢 |
4.3.4 农民素养与实际需要不匹配 |
5 完善江口村智慧农业管理模式的对策 |
5.1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
5.2 全方面吸引专业技术人才 |
5.3 引入第三方管理机制 |
5.4 提高技术创新意识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湖南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业机械化 |
2.1.3 农业补贴 |
2.1.4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绩效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农业现代化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 |
2.2.4 相关性理论和灰色关联理论 |
第3章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实施方案及存在的问题 |
3.1 湖南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方案 |
3.1.1 补贴对象及相关标准 |
3.1.2 补贴范围 |
3.1.3 补贴原则 |
3.1.4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操作程序 |
3.2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2.1 目前农业机械购置的补贴资金与现实需求有一定差距 |
3.2.2 补贴机具与区域需求不适应 |
3.2.3 补贴机具在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
3.2.4 农业购置补贴政策存在的负面影响 |
第4章 湖南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绩效的评价指标与实证分析 |
4.1 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及影响因素 |
4.2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效益分析 |
4.2.1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的相关性分析 |
4.2.2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与农民收入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4.2.3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绩效的实施结果 |
第5章 提高湖南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绩效的对策建议 |
5.1 扩大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提高补贴农机与区域适应性 |
5.2 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简化补贴程序 |
5.3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并加强有效管理 |
5.3.1 合理分配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 |
5.3.2 合法管理农业补贴资金 |
5.4 做好农机安全生产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集体化前期农民的农业收入及其分配研究(1950-1957) ——以山东省东平县刘所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前史 |
(1) 关于集体化时代的整体史研究 |
(2)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历程的研究 |
(3) 集体化时代其他方面的研究 |
(4) 山东地区的合作化运动研究 |
(5) 有关农业税的研究 |
(6) 对统购统销政策的研究 |
(7) 集体化时代的收入和分配研究 |
三、资料情况 |
1、刘所村村庄档案 |
2、东平县档案馆 |
3、资料汇编和地方志 |
四、篇章结构 |
(1) 相关概念辨析 |
(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区域环境与社会生态 |
一、东平县的区域概况 |
1、行政区划 |
2、地理环境 |
二、近代东平县的经济状况 |
1、人口的增减变化 |
2、近代东平县的农工商业 |
3、近代东平县的人民生活 |
三、五十年代东平县的农业制度变革 |
1、土地改革 |
2、生产互助运动 |
3、农业生产合作社 |
四、刘所村的区域概况 |
1、村庄概况 |
2、地理环境 |
3、革命历史 |
第二章 集体化前期刘所村的农业生产 |
一、土改后的秩序重建与经济影响 |
1、结束土改、分配果实 |
2、民主建政,颁发土地证,恢复生产 |
二、农业生产的传承与变迁 |
1、传统农业生产的延续 |
2、包工制:合作社的劳动制度 |
三、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
1、生产条件 |
2、自然灾害 |
四、1950—1957年的农业产量评估 |
第三章 农业税政策及其村庄实践 |
一、农业税政策的变化 |
1、新农业税政策的推出 |
2、农业税政策的调整 |
3、农业税政策的稳定 |
二、农业税政策的运行 |
1、查实地亩、评定产量 |
2、调整时期农业税的计算 |
3、稳定时期农业税的确立 |
4、农业税的征收 |
三、农业税总额的变化和比重 |
1、1950—1957年农业税总额的变化 |
2、农业税在农业收成中的比重 |
第四章 农业收入中的统购统销 |
一、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 |
1、统购统销政策的主要内容 |
2、粮食统购统销中的“三定” |
二、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
1、余粮户的粮食统购 |
2、缺粮户的粮食统销 |
三、统购统销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
第五章 合作制下的集体分配 |
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分配政策 |
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分配 |
1、夏秋预分 |
2、年终决分 |
三、刘所初级社的分配 |
1、夏秋预分 |
2、年终决分 |
四、刘齐高级社的分配 |
1、夏秋预分 |
2、年终决分 |
五、集体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乡村经济制度变迁下的农业收入 |
一、国家、集体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分成” |
二、刘所村的农业收入状况 |
三、刘所村村庄内部的贫富变化 |
四、不同身份农民的收入状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6)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文献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研究的问题、目标与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7 研究区域选择与数据来源 |
1.8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农户兼业经营的形成及其规律 |
2.1 兼业农户的分类 |
2.2 发达国家农户的兼业经营 |
2.3 我国农户兼业经营的产生与发展 |
2.4 农户兼业经营的一般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户兼业经营的经济贡献分析 |
3.1 农户兼业经营的内部经济贡献 |
3.2 农户兼业经营的外部经济贡献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演变历程 |
4.1 1978-1992年农户兼业经营的发展 |
4.2 1992-2002年农户兼业经营的发展 |
4.3 2002-2012年农户兼业经营的发展 |
4.4 2012-2016年农户兼业经营的发展 |
4.5 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影响因素 |
5.1 农户兼业经营的农业内部影响因素 |
5.2 农户兼业经营的非农业领域影响因素 |
5.3 农户兼业经营的制度与政策因素 |
5.4 农户兼业经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吉林省兼业农户粮食生产效率研究 |
6.1 农户兼业经营的农业投入与产出 |
6.2 兼业农户粮食生产效率的模型构建 |
6.3 数据来源、变量设置及样本描述 |
6.4 测算结果及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前景与政策导向 |
7.1 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演化趋势 |
7.2 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发展的预期 |
7.3 农户兼业经营政策导向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对农业科技化创新 |
2 熟悉和落实惠农政策, 完善补贴政策 |
3 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
4 继续加强建设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 |
5 加强农机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以确保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
6 结束语 |
(8)基于系统聚类和GIS技术的农机拥有量区域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系统聚类分析法 |
2.1 系统聚类的基本思想 |
2.2 离差平方和法 |
3 分析过程 |
3.1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
3.2 SPSS系统聚类 |
3.3 GIS可视化 |
4 结果分析 |
4.1 2007年分类结果 |
4.2 2013年分类结果 |
4.3 分类结果对比 |
5 结语 |
(9)国家何以成功:家团底色下的韩国“新村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中心问题 |
(一) 不同视角下的韩国“新村运动” |
1、“从地下到天上”:李仁远的新村记忆 |
2、再认识:“新村运动”的成败讨论 |
(二) 中心问题:从“国家为何失败”到“国家何以成功”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家改造与农村治理转型的研究 |
1、国家政权建设论 |
2、发展型国家论 |
(二) 农村传统特性及其现代化研究 |
1、现代要素替代论 |
2、传统要素持续论 |
3、传统要素决定论 |
(三) “新村运动”的成功要素研究 |
1、一元归因论 |
2、二元协同论 |
3、多元要素论 |
(四)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田野 |
(一) 研究方法 |
1、一般问题,韩国经验 |
2、“条件一行为”分析 |
3、研究资料说明 |
(二) 田野与个案 |
1、“新村”型村庄 |
2、田野个案的选择历程 |
3、横城郡公根面水白里的简介 |
四、研究思路与概念说明 |
(一)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二) 核心概念说明 |
1、“新村”与“新村运动” |
2、家团底色 |
第二章 家团底色:对韩国农村社会的再认识 |
一、生活在“纽结”中的农民 |
(一) 从白香玉扩散的村庄关系网 |
(二) 团体网络中的村民 |
二、韩国农村的传统团体形态 |
(一) 生产相助形态 |
(二) 生活相扶形态 |
(三) 行政共担形态 |
(四) 文化相依形态 |
三、共同体论:对韩国传统的认识 |
(一) 村落共同体论 |
1、经济关系上的“共同体”论 |
2、社会关系上的“共同体”论 |
(二) 共同体论再认识 |
四、家团制:对村庄互动深化的尝试性概括 |
(一) 家团制的提出 |
(二) 家团制的内涵基础 |
1、家庭的不自足性与团体的有效保障性 |
2、家庭面向团体的平等性与团体面向家庭的互惠性 |
3、家团互动中的有限自主治理 |
(三) 再认识:家团制的不足 |
1、内敛性下的有限扩展 |
2、有效统合上的低度发展 |
第三章 新村试炼:历史线条下的国家与村庄 |
一、国家的农村开发:一种历史的视角 |
(一) “农村振兴运动”(20世纪30年代) |
1、日殖掠夺下的经营与振兴 |
2、运动下的村庄改善记忆 |
(二) 农村开发运动(20世纪60年代) |
1、“再建国民运动”与精神激励(1961-1964年) |
2、“农业收入增长特别项目”与资金支持(1968-1970年) |
3、自主的村庄开发与意外的蓝本 |
(三) 国家干预的历史经验 |
二、继承与调整:外部环境下的村庄传统变奏 |
(一) 合的延续:土地改革后的村庄互助 |
1、村庄的土改实践 |
2、农民合作的变与不变 |
(二) 争的化解:村庄组合的利益均沾 |
1、氏族竞争:战争的后续遗产 |
2、碾米组合下的村庄重整 |
(三) 变迁中的村庄调试 |
三、再进一步:国家的新村培养与村庄行动 |
(一) 变奏的农村开发:“新村培养运动”的尝试 |
1、朴正熙的新村哲学 |
2、国家的水泥分配 |
(二) 水泥资助下的水白里 |
1、失败的动员:要吃的,而不是“新村” |
2、成功的关键:李香珪的努力 |
(三) 村庄成功中的国家行为反思 |
第四章 多元重组:国家调试下的村庄自助 |
一、政策重组:国家建构的新村支持体系 |
(一) 政策调整:“奖勤激懒”下的村庄跟进 |
1、雏形:资助先进,刺激后进 |
2、量化:三级标准与分层资助 |
(二) 政策实施的新村组织保障 |
1、中央新村组织:统一协调,分别负责 |
2、地方推进组织:上下通道,服务村庄 |
(三) 政策外力的激发与保障 |
二、领导重组:国家指导下的村庄开发体系 |
(一) “双管齐下”:指导者的推选与培训 |
1、选择有能力的指导者 |
2、国家培训激发的行动哲学 |
3、自豪感比经济激励更重要 |
(二) 权威的协调与统合 |
(三) 作为先行者的村庄领导人 |
三、资本重组:国家推动下的集体动员 |
(一) “绿色革命”下的村庄动员逻辑 |
1、粮食自给的国家战略 |
2、“种”与“不种”:农民的纠结 |
3、契约化种植下的村庄动员 |
(二) “集团营农”:家户利益的村庄化 |
1、扩展的农事互助 |
2、利益协调中的合作强化 |
(三) 资本诱发的自主与合作 |
第五章 联结共构:村庄的自主开发之路 |
一、分利:家户与村庄的利益共构 |
(一) 被催生的家户自主性 |
1、换屋顶的心结 |
2、来自村庄的反馈 |
(二) 资本分利:村户利益的连接点 |
1、购贩场:做共同基金的设想 |
2、策略优化:从强制到村户分利 |
(三) 分利的经济社会效果 |
二、分层:村民与村庄的组织联结 |
(一) 青年会:积极的行动者 |
1、青年们的新村热情 |
2、青年们的动力 |
(二) 妇女会:自我价值的证明 |
1、妇女会的存钱 |
2、厨房改良事业的成功 |
3、与传统价值的妥协 |
(三) 组织联结的必要性 |
三、整合与开发:村庄的自主联动 |
(一) 共同夙愿的共同化 |
1、水白桥:悲苦记忆下的夙愿 |
2、基于共利下的全村总动员 |
(二) 家户利益的再整理 |
1、土地调整的利与难 |
2、为了发展的“逃跑” |
(三) 村户共赢的产业链 |
1、抓住赚钱的机遇:稻草—草袋机厂—共同仓库 |
2、规划的远期产业:肥料—韩牛养殖—榨油厂 |
(四) 自主开发的内在之秘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一、国家为何成功:一种对话与总结性思考 |
(一) 发展愿景与调适性权力:对国家角色的再思考 |
(二) 适应性改造:对国家干预的再认识 |
1、回归:被尊重的家团传统 |
2、改造:对家团底色的提升 |
二、“新村”的理论表达:农村发展型治理 |
(一) “新村”开发的运作逻辑 |
(二) 对韩国“新村”开发理论的反思 |
三、讨论:韩国新村开发的有益经验 |
参考文献 |
一、韩文参考资料 |
二、英文参考资料 |
三、中文参考资料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新道里的“新村革命” |
(一) 破除观念:连接路的修建 |
(二) 共同财产:打造村庄开发的经济基础 |
(三) 改进次序:公共工程优先,家庭改善量力而行 |
附录二: 新村运动培训中的一则成功的案例故事展示 |
(10)基于激光雷达的果园割草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基于激光传感器的行驶控制系统设计 |
2.1 割草机器人本体介绍 |
2.1.1 总体结构 |
2.1.2 主要技术参数 |
2.2 割草机器人行驶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2.2.1 硬件电路总体框架的设计 |
2.2.2 行驶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2.3 行驶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3 割草机器人行驶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2.3.1 软件编译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3 路面不平度检测机构的设计及试验 |
3.1 果园路面分析 |
3.2 设计方案拟定 |
3.3 总体设计 |
3.3.1 工作原理 |
3.3.2 机构设计 |
3.3.3 运动学分析 |
3.3.4 样机试制 |
3.4 路径规划策略 |
3.5 试验验证 |
3.5.1 试验目的与内容 |
3.5.2 试验设备与方法 |
3.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果园割草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 |
4.1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
4.1.1 移动机器人全局路径规划方法 |
4.1.2 移动机器人局部路径规划方法 |
4.2 遍历方法的介绍 |
4.3 本研究选取的路径规划方案 |
4.3.1 割草机器人的约束条件 |
4.3.2 路径规划方案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果园割草机器人路径规划试验 |
5.1 基于电子罗盘的直线行走试验 |
5.1.1 试验目的与内容 |
5.1.2 试验设备与方法 |
5.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 基于电子罗盘的航向角纠正试验 |
5.2.1 试验目的与内容 |
5.2.2 试验设备与方法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基于激光雷达的果树树干位置信息的提取及试验 |
5.3.1 试验目的与内容 |
5.3.2 试验装置与方法 |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果园边界转弯处信息提取及试验 |
5.4.1 试验目的与内容 |
5.4.2 试验设备与方法 |
5.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 路径规划终点处信息提取及试验 |
5.5.1 试验目的与内容 |
5.5.2 试验设备与方法 |
5.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6 割草机器人转弯路径规划及试验 |
5.6.1 试验目的与内容 |
5.6.2 试验设备与方法 |
5.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割草机器人底层控制程序主要代码 |
附录 B 割草机器人主控制器主要程序代码 |
附录 C 在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四、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前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信息化对宁乡花猪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卢亚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2]宁波市江口村智慧农业管理模式研究[D]. 施佳丹.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3]湖南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绩效分析[D]. 唐倩.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集体化前期农民的农业收入及其分配研究(1950-1957) ——以山东省东平县刘所村为例[D]. 郭志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中化农业杯·第五届中国农机手大赛成功举办 方立仁、徐福永分摘水田、植保赛冠军[J]. 陈斯. 中国农机监理, 2018(12)
- [6]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研究[D]. 徐晓红.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策略[J]. 董振武. 南方农机, 2017(24)
- [8]基于系统聚类和GIS技术的农机拥有量区域差异分析[J]. 孙习文,齐清文,张岸,姜莉莉.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7(06)
- [9]国家何以成功:家团底色下的韩国“新村运动”研究[D]. 胡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9)
- [10]基于激光雷达的果园割草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D]. 何建标.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