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于3个月婴儿化脓性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弓茹月[1](2019)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磁共振表现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头颅MRI(包块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特点及预后,指导临床。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内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按照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后符合条件的共计87例。搜集该87例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资料,根据是否在诊断化脓性脑膜炎后两周内首次行头颅磁共振分为小于两周组和大于两周组,根据磁共振结果有无异常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电话通知患儿家属带患儿来我院儿童保健科行“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即儿心量表),评估患儿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情况。完成儿心量表者70例,将DQ小于85分者或者死亡患儿列入不良预后组,将DQ大于等于85分者列入痊愈组。采用SPSS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数值变量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通过单因素分析选出化脓性脑膜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选出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87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首次行头颅MRI检查,其中有47例存在并发症,异常率54.0%,包括硬膜下积液的13例(27.7%),脑出血18例(38.3%),脑软化7例(14.9%),脑积水5例(10.6%),脑梗死2例(4.3%),脑室管膜炎5例(10.6%),信号异常3例(6.4%)。确诊化脓性脑膜炎两周内磁共振检查异常率为62.5%,两周后磁共振检查异常率为38.7%,两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有无并发症两组患儿在发热天数≥5天(P=0.048)、抽搐(P=0.026)、脑脊液总蛋白>2000mg/L(P=0.020)、脑脊液糖<1.1mmol/L(P=0.023)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不良预后组及痊愈组在抽搐(P=0.024)、脑脊液总蛋白>2000mg/L(P=0.022)、脑脊液糖<1.1mmol/L(P=0.012)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发现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的磁共振表现主要有硬膜下积液、脑出血、脑软化,诊断两周内进行头颅MRI检查更能发现相关异常改变。2.本研究中发热天数≥5天、抽搐、脑脊液总蛋白>2000mg/L、脑脊液葡萄糖<1.1mmol/L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3.本研究中抽搐、脑脊液总蛋白>2000mg/L、脑脊液葡萄糖<1.1mmol/L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其中抽搐是显着危险因素。
李文娟,梅家平,杨勇,叶素芬,李坚旭,李慧锦[2](2018)在《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性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感染性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2010—2016年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新生儿GBS感染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28例作为观察组,新生儿非GBS感染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1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血白细胞计数、血C反应蛋白、脑脊液糖含量、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含量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预后。结果 (1)两组患儿发热、黄疸、激惹、前囟张力增高、反应差、肤色差/花纹、颈项强直、肌张力增高、食欲不振、四肢抽动、呼吸急促、凝视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儿血白细胞计数、血C反应蛋白、血降钙素原、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含量高于对照组,脑脊液糖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儿颅脑MRI检查结果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患儿血白细胞计数、血C反应蛋白、脑脊液糖含量、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含量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随访2个月~3.5年,平均随访(1.98±0.02)年;两组患儿预后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GBS感染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黄疸、激惹及反应差等,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应合理进行产前GBS筛查以减少新生儿GBS感染性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
郑飞霞,林忠东,叶秀云,施旭来[3](2017)在《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90例01岁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所有患儿随访14年,根据临床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儿早期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情况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22例,预后不良组肌张力改变发生率、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发生率、脑脊液培养阳性发生率、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 500×106/L发生率、脑脊液蛋白浓度>2 000 mg/L发生率均显着高于预后良好组,脑脊液糖浓度显着低于预后良好组,脑脊液LDH、降钙素原、CRP均显着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蛋白浓度>2 000 mg/L、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 500×106/L、抽搐、意识减弱是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脊液蛋白浓度>2 000 mg/L、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 500×106/L、抽搐、意识减弱是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门爽[4](2014)在《一所区域性市级中心医院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一所区域性市级中心医院儿科和新生儿科危重症救治水平会直接影响本区域新生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而新生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属于评价一个地区卫生保健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导致新生儿病死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常见的病因;提高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救治水平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目的:总结和分析本区域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以及转归,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本课题属于回顾性分析。收集2010年10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的新生患儿应在住院之后的两天之内按照常规操作对脑脊液进行采集,并制作标本送入化验室检查。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性别、日龄、病程、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感染因素。收集该区域其他医院同时间段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资料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自动出院率,并与中心医院进行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中,男性74例(61.67%),女性46例(38.33%),男女比例为:1.61:1。日龄为2天~7天的有26例(21.67%),日龄为7天-14天的有35例(29.17%),日龄为14天~21天的有38例(31.66%),日龄为21天-28天的有21例(17.5%),平均日龄为14.8天。病程小于等于7天的有87例(72.5%),病程大于7天的有33例(27.5%),平均病程为3.2天。(2)临床表现:发热101例(84.17%),惊厥104例(86.67%),反应低下82例(68.33%),拒乳64例(53.33%),激惹47例(39.17%),呕吐41例(34.17%),体温不升11例(9.17%),前囟紧张52例(43.33%),肌张力增高79例(65.83%)、肌张力下降22例(18.33%),黄疸42例(35%),原始反射减弱63例(52.5%),面色青灰50例(41.67%),颈强直32例(26.67%),呼吸异常51例(42.5%)。(3)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白细胞大于500×106/L有23例(19.13%),多个核细胞≥60%有55例(45.83%),葡萄糖在2.0mmol/L以下的有19例(15.83%),蛋白质大于1g/L的有37例(30.83%)。氯化物浓度88.4mmol/L-146.7mmol/L,平均浓度为116.8mmol/L。(4)本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多用青霉素+三代头孢治疗:头孢唑肟64例(53.33%),头孢曲松20例(16.67%),头孢他啶20例(16.67%),其中换用万古霉素+三代头孢的8例(6.67%),氯霉素+三代头孢5例(4.17%),另有3例(2.5%)应用了美罗培南,其大都与万古霉素、氯霉素以及三代头孢联合使用。(5)本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治愈82例(68.33%);好转31例(25.83%),其中有3例(9.68%)存在智力、运动障碍后遗症;自动出院5例(4.17%),死亡2例(1.67%)。(6)本组患儿一共有113例发生伴发疾病和并发症,发生率为94.17%。其中脐炎20例(16.67%),脓疱疮18例(15%),脓毒症35例(29.17%),HIE5例(4.17%),呼吸衰竭7例(5.83%),硬肿症4例(3.33%),消化道出血7例(5.83%),肺炎4例(3.33%),脑积水3例(2.5%),脑室管膜炎3例(2.5%),中毒性肠麻痹1例(0.83%),脑脓肿1例(0.83%)。(7)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羊水污染、胎膜早破、脓疱疮、脐炎等是影响患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主要危险因素。(8)区域中心医院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自动出院率分别为94.17%、1.67%和4.17%,而区域其他医院的平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自动出院率分别为93.84%±2.35%、4.15%±0.88%、8.32%±1.16%。结论:(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起病急,且住院患儿中男性多于女性,故有可能男性的发病率较女性高。(2)新生儿在化脓性脑膜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与脓毒症类似,缺乏特异性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且经常会发现有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症状与特征,容易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相互混淆。(3)大部分的患儿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显着的增加;脑脊液检查是确诊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的重要依据,但典型脑脊液症状表现者不多;新生儿的主要致病原为大肠埃希菌与表皮葡萄球菌,且条件致病菌的感染率高于非条件致病菌。(4)大多数患儿对三代头孢敏感,可以作为本地区化脓性脑膜炎的经验性用药,少数患儿存在耐药性。(5)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早诊断和早治疗,并选择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能有效死亡率、降低后遗症率。(6)本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伴发疾病主要为脐炎、脓疱疮和脓毒症三大主要类型,故脐炎、脓疱疮和脓毒症应被认为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因。(7)羊水污染、胎膜早破也是影响患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主要危险因素。
张交生,董意妹,赵瑞珍,郑跃杰[5](2015)在《3月龄以下婴儿B族链球菌感染3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3月龄以下婴儿B族链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耐药性、抗生素治疗及预后的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内科收治的35例经血、脑脊液、鞘膜积液培养证实为B族链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发病年龄、生产史(生产方式、羊水有无污染)、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药敏试验、脑脊液检验结果、抗生素治疗过程(抗生素种类及疗程)以及临床预后。结果 35例患儿中男23例,女12例。血培养31例,脑脊液培养3例,鞘膜积液培养1例。顺产27例,剖宫产8例,其中羊水污染3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14例(40%),正常13例(37.1%),降低8例(22.9%),C反应蛋白(CRP)升高15例(42.9%),正常20例(57.1%);8例检测降钙素原,7例(87.5%)升高。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提示B族链球菌菌株对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7.0%、66.0%,对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0%。抗生素治疗:初始治疗时使用青霉素10例,头孢类17例,美罗培南8例,合用万古霉素2例,合用利奈唑胺5例。化脑性脑膜炎10例中,初始治疗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共4例,美罗培南6例。此后因脑脊液检查蛋白未恢复正常,更换为美罗培南1例,万古霉素1例,利奈唑胺2例,而此4例出院时脑脊液蛋白也未改善。本组病例患儿病情均有好转,出院随访36个月临床治愈,其中合并大肠埃希菌感染1例遗留有动眼神经损伤后遗症。结论 B族链球菌感染在3月龄以内小婴儿中并不少见;对败血症及脑膜炎的患儿应按照药敏实验给予青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不必升级抗生素;B族链球菌脑膜炎的预后均较好,无死亡病例。
乔凌燕,马少春,李德华,于洪波,孙裕平[6](2017)在《婴儿晚发型B族链球菌化脓性脑膜炎24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婴儿晚发型B族链球菌(GBS)化脓性脑膜炎的特点、治疗效果及转归情况,并与非GBS化脓性脑膜炎进行比较。方法 GBS化脓性脑膜炎患儿24例纳入GBS组,以同期收治的21例非GBS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儿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转归及预后资料并比较。结果两组常见表现为发热、喂养困难、反应差、气促呻吟等。GBS组患儿外周血CRP高于对照组(P<0.01),脑脊液葡萄糖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GBS组合并轻中度贫血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GBS组头颅MRI检查发现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GBS组采用青霉素类联合头孢曲松治疗4例,余均予万古霉素联合三代头孢或美罗培南治疗;对照组选择三代头孢、美罗培南或万古霉素治疗。GBS组患儿住院时间、脑脊液葡萄糖水平恢复正常所需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均<0.05)。随访2个月3.5年,GBS组生长发育基本正常7例、运动发育落后8例、癫痫发作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3例、失访5例。对照组生长发育基本正常8例、运动发育落后4例、癫痫发作2例、放弃治疗后死亡4例、失访3例。两组预后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晚发型GBS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非GBS化脓性脑膜炎相比更易合并贫血、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余洁明,吴春远,赵宏霞[7](2018)在《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和预测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2017年53例小月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同时期、同年龄层的细菌感染患儿81例为观察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进行两组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早产儿、激惹、嗜睡、前囟紧张、颈强直及循环不良方面有差异。脑脊液白细胞数量、蛋白浓度、糖浓度,糖与同期血糖比值以及乳酸脱氢酶浓度均有明显差异。多因素分析提示仅脑脊液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脑脊液蛋白、乳酸脱氢酶及两项指标合并的诊断效能均较高。结论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缺乏典型表现,密切关注早产儿基础疾病,激惹、嗜睡、前囟紧、颈强直及循环不良的临床表现,脑脊液蛋白及乳酸脱氢酶等实验室指标,有利于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刘洋[8](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的构建,来应对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的趋势和临床医生早期确诊存在不足的现状,以提高各级医师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专科的临床诊断和处置能力。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的707例患儿的病例信息(患儿母亲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母婴流行病史,患儿临床表现、炎症相关检查指标、免疫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等多维度信息),总结病例特点,并按照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与非早产儿、是否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条件进行分组比较,提出优化诊断信息。第二部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将对照组228例新生儿和病例组70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通过LASSO回归对数据进行降维,结合文献复习及临床工作特点,确定建模所需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建立了模型A和模型B,其中模型A的预测变量包含有母亲居住地区、母亲先兆流产史、母乳喂养、母亲产前抗菌素治疗、患儿体温、精神反应弱、原始反射、患儿就诊前抗菌素治疗、患儿就诊时体重与出生体重差共9个变量,主要涉及患儿母亲病史及患儿临床表现两部分;模型B的预测变量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级医疗机构均可以完成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和C反应蛋白升高。建立列线图,最后,利用区分度和校准度两方面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第三部分: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选择儿科常见病原菌和常用抗菌药物配对分组后,将菌液、抗菌素(中点和峰血药浓度)、新鲜无菌血、β-内酰胺酶依次注入各培养瓶后,立即放入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记录120小时内的各培养瓶的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含树脂培养瓶:BACTEC Peds Plus血培养瓶(BD-F瓶)、含木炭颗粒培养:BACT/ALERT PF血培养瓶(BT-C瓶)、添加β-内酰胺酶后的普通培养瓶:BACTEC FX血培养瓶(BD-S瓶)和Bac T/ALERT SA血培养瓶(BT-S瓶)对模拟含抗菌药物血标本中细菌的检测能力(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验证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全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重要信息:(1)母亲信息:分娩时年龄以35岁以下女性为主(92.93%),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及本科、初中为主(32.53%、31.97%);(2)分娩地区:居住地农村(53.61%)多于城市(46.39%),分娩医院以二级医院(64.07%)为主;(3)患儿情况:足月儿为主(86.14%),存在羊水情况异常、脐带情况异常的比例高,各占19.52%,2500克≤出生体重<4000克的患儿占83.59%,母乳喂养占62.09%,26.17%存在明确的感染接触史,53.32%的患儿入院体重低于出生体重;(4)入院临床表现:体温(肛温)异常和呼吸频率异常多见,比例分别为28.57%、23.20%,黄疸表现、脐部残端渗出、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比例分别为47.95%、23.34%、21.08%、19.66%;(5)实验室特征: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患儿占31.68%,中性粒细胞占比>60%、白介素-6>7pg/m L、C-反应蛋白≥8mg/L、前降钙素≥0.5mg/L的患儿占比分别为31.54%、79.49%、49.93%、21.48%,血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占91.40%。2.分成不同的组比较:(1)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EOS1,≤72小时)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LOS1,>72小时)。结果显示,LOS1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及先兆流产、居住在城市、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均大于EOS1组母亲(P<0.05);LOS1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抢救复苏比例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的剖宫产、就诊前在家中、母乳喂养、感染接触史、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入院体重≥出生体重、体温异常、心率异常、黄疸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精神弱、吃奶差、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血中性粒细胞占比>60%、血IL-6>7pg/ml的比例,及血乳酸、Ig G,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及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前白蛋白、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CD16+、56+淋巴细胞百分比、Ig M、Ig A、Ig E、均大于EOS1组患儿(P<0.05)。(2)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EOS2,≤7天)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LOS2,>7天)。与第一种分组方法比较,结果显示比较结果基本相同,两组在母亲年龄、居住在城市、多胎妊娠、黄疸、呼吸系统感染灶、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8mg/L等方面有差异。(3)早产儿组(<37周)与非早产儿组(≥37周)。结果显示,非早产儿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年龄≥35岁的比例、妊娠高血压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母亲(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多胎妊娠、抢救复苏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非早产儿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就诊前在家中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体温异常、呼吸频率异常、心率异常、精神弱、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Ig G、血培养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4)非化脓性脑膜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果显示,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母亲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母亲(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胎龄、足月儿比例,小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体温异常、心率异常、前囟张力异常、惊厥、呼吸系统感染灶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第二部分:模型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模型A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5和0.768,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7和0.735,模型B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862,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和0.736;模型A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和0.764,模型B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824。模型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A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1143和0.902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模型B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9602和0.4169。校准曲线的结果显示模型A和模型B的校准曲线均良好。第三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和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中,当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D-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D-S瓶(P<0.05),仅当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及BT-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T-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T-S瓶(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与BD-SE瓶的检出阳性率一致(P>0.05),BT-C瓶的检出阳性率多高于BT-SE瓶,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的TTP均优于BD-S瓶(P<0.001),BT-C瓶及BT-SE瓶均优于BT-S瓶(P<0.001),当中点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SE瓶优于BD-F瓶(P<0.05),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F瓶优于BD-SE瓶(P<0.05),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D-F瓶及BD-SE瓶TTP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时BT-C瓶TTP均优于BT-SE瓶(P<0.001),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与BT-SE瓶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广泛、多维度的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的整理、分组比较,有助于优化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分别以72小时和7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比较结果基本相同。早产、低体重、围产期的异常等因素应该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对于可疑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可疑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宜尽快住院或转往新生儿专科病房,酌情完善腰穿脑脊液等相关检查,及时确诊,尽早给予规范、合理的抗菌治疗,以有效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首次建立的能够覆盖0-28天全日龄段新生儿败血症的,由患儿家属和基层临床医生可以简便易得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构成的诊断预测模型,具有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新生儿医疗和保健机构推广和应用。3.首次验证的通过添加β-内酰胺酶来清除儿童血培养标本中的抗菌药物残留的方法,达到了缩短阳性报菌时间和提高阳性检出率的效果,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与含树脂或木炭颗粒的培养瓶相接近。优化了细菌性脓毒症(包含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也为中低收入国家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仍然采取手动血培养检测的医务人员,解决儿童血培养标本中抗菌素残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邹东方,廖建湘,胡雁,李冰[9](2011)在《婴儿化脓性脑膜炎5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1岁内婴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疗程、预后及提高治疗率的方法。方法:对深圳市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4年来诊治的55例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的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表现、惊厥发作类型、合并感染情况、病原学检查结果、感染项目检查结果、头颅影像学检查资料、并发症、治疗方案、疗程及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以体温改变、精神反应异常、前囟隆起、惊厥为主要表现;病原学检查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多见,而无乳链球菌感染有增多趋势,尤其以3个月以下婴儿多见;脑脊液培养阳性14例(25.5%),血培养阳性22例(占40%);出现并发症19例(占34.5%),硬膜下积液13例(占23.6%),脑积水5例(占9.1%),脑室管膜炎1例(占1.8%);32例随访1年以上,发现继发性癫痫3例,听力障碍2例,偏瘫2例,智力低下1例,后遗症发生率为25%;治疗方案以静脉使用三代头孢、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等抗生素,同时应用甘露醇、激素等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支持治疗,部分严重病例联合鞘内注射抗生素取得较好疗效;抗生素疗程14~56d,平均25.4d;临床转归:治愈25例(占45.5%),好转15例(占27.3%),自动出院11例(占20%),死亡4例(占7.3%)。结论:婴儿期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危害严重,早期诊断、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严重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婴儿期治疗疗程偏长,鞘内注射可缩短疗程,提高治疗率。
赵智[10](2016)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多中心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三级医院新生儿诊疗中心救治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现状,了解该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及主要临床表现、致病菌、治疗转归和结局等。进一步探讨控制抗菌药物应用是否对该病的预后有影响及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如何更加合理使用抗生素。从而完善我国关于这一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进一步寻求改善该地区本病救治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今后开展全国范围内新生儿化脑的调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择西南西北地区5家具有良好救治新生儿疾病的三级医院组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协作组,回顾性收集在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连续5年内各协作单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内收治的临床和(或)实验室明确诊断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病例资料。填写疾病调查表,对纳入标准的全部病例进行个案回顾性资料搜集,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病例数据输入电脑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库,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两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表示,采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则采取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已通过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审批(批号:ChiCTR-EOC-16008048)以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2016)年伦审(研)第(3)号)。结果:2010.1.1一2014.12.30五年期间5家协作医院共收治病儿总数为63514例,其中407例诊断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纳入调查研究。该病的总体发病率为0.64%(2010至2014年每年的发病率分别为0.3%、0.72%、0.64%、0.89%、1.12%),死亡率为9.09%(2010至2014年每年的死亡率分别为6.25%、4%、9.75%、8.42%、8.47%),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9%(2010至2014年每年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2.5%、8%、6.1%、6.32%、11.64%)。407例病例资料中62.65%为男婴;平均孕周为38周,30.71%(125/407)为早产儿,其中晚期早产儿占55.2%(69/125);平均出生体重为3000g;22.11%为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中大部分为晚发型感染,占77.64%。本次调查中发现该病入院时的常见诊断有:新生儿肺炎251例(61.67%)、新生儿败血症148例(36.36%)、早产儿106例(26.04%)、病理性黄疸89例(21.87%)、抽搐原因待查70例(17.20%)、低出生体重儿56例(13.76%)等。该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发热257例(63.14%)、反应差168例(41.28%)、纳乳差92例(22.60%)、黄疸加重或反弹72例(17.69%)、抽搐71例(17.44%)。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血培养的阳性率为27.76%,其病原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占61.06%,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其次。革兰氏阳性菌占33.62%。常见的病原菌分别为:李斯特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脑脊液培养的阳性率为6.88%,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4.28%。最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是脑脊液中最常见的革兰阳性菌。药敏试验显示革兰阴性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西丁等常用抗菌药物总体耐药率达70%以上。革兰氏阳性菌对哌拉西林、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3.55%和83.87%;目前尚未检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菌株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糖肽类抗生素耐药的革兰氏阳性菌株。影像学检查中颅内出血(15.97%)、脑室增宽(8.11%)最常见。血常规中白细胞的中位数为12.5×109/L,PLT的中位数为281×109/L,其中PLT<100×109/L的例数占5.41%(22/407)。在早产儿中脑脊液(CSF)白细胞中位数为78×106/L,CSF蛋白中位数1685mg/L,较足月儿CSF白细胞数30.5×106/L,CSF蛋白数1184mg/L明显增高(P<0.05)。虽早产儿和足月中CSF糖无显着差异,但在早产儿中CSF糖<1.0mmol/L的例数较足月儿明显增多(P<0.01)。酸碱平衡紊乱、电解质紊乱和血糖异常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常见感染伴随症状。目前在协作医院中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多选用三代头孢类菌素联合青霉素治疗,部分单独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该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1.97±14.32天,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为19.49±9.93天。由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多发于足月儿且脑脊液培养阳性率低,故本研究进一步调查分析了200例足月儿且脑脊液培养阴性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发现所纳入的足月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男婴126例,占63%。平均出生体重为3253±485g,其中有低出生体重儿(LBW)11例,占5.5%。平均入院时日龄12.1±8.6天;平均住院时间21.0±7.3天(范围:4-43天);早发型化脓性脑膜炎占15.5%(31/200),晚发型化脓性脑膜炎占82%(164/200)。200例足月儿化脓性脑膜炎病例中,血培养阳性49例,血培养的阳性率为24.5%,血培养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例占55.1%。其中前三位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3例,占48.15%),肺炎克雷伯菌(9例,占33.33%),鲍曼不动杆菌(2例,占7.41%)。血培养中革兰氏阳性细菌共22例,占44.9%。常见的有:溶血性葡萄球菌(5例,22.73%),表皮葡萄球菌(4例,18.19%),无乳链球菌(3例,13.64%)。颅内出血13%(26/200)、脑室管膜炎14%(28/200)、脑室增宽扩张6.5%(13/200)是足月儿化脓性脑膜炎中常见的头颅影像学异常表现;足月儿中感染伴随症状常见的有颅内出血19例,占9.5%(19/200);凝血功能障碍11例,占5.5%(11/200);电解质紊乱10例,占5%(10/200);合并肝功能异常10例,占5%(10/200);酸碱平衡紊乱5例,占5%(5/200)。在足月儿中重点研究了在抗生素使用第4天、7天、10天、14天、16天、18天、21天为比较观察点观察抗生素应用时间是否对预后有影响。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抗生素应用时间在21天以内的观察时间点内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抗生素应用至大于21天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5年来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总体发病率为0.64%,死亡率9.09%,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9%,治愈率为85.01%。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该病的发病率并未逐年下降;随着新型抗生素的出现并未使该病的病死率逐年降低且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没有明显的改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血液和脑脊液培养的阳性率低,大肠埃希菌是该病的主要致病菌。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菌株。在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中脑脊液蛋白及细胞数增高较足月儿显着。酸碱平衡和(或)电解质紊乱是该病常见的感染伴随症状;本次研究中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在协作医院内平均住院时间为21天,抗生素的平均使用时间为19天。该病放弃治疗后死亡率高达34.83%。进一步研究在足月儿中该病发病情况如下:母围产期感染史,胎膜早破、早破水大于18小时以及出生时羊水II度和III度污染是足月儿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在足月儿中临床医生需警惕脐部感染扩散导致的化脓性脑膜炎,因脐部炎症可能是足月儿化脑预后不良基础疾病之一。足月儿化脑出现脑室管膜炎、脑积水结合CSF细胞数升高、CSF蛋白数增加提示预后不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是足月儿中血培养常见细菌。长期(大于3周)的抗生素应用并不能减少脑脊液培养阴性的足月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改善预后。
二、小于3个月婴儿化脓性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于3个月婴儿化脓性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磁共振表现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1. 收集资料 |
2. 随访 |
3. 分组 |
4. 数据统计 |
结果 |
一、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头颅MRI结果 |
1.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初次头颅MRI结果 |
2. 同一患儿复查头颅MRI结果 |
3. 头颅磁共振异常与病原学的关系 |
二、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临床表现分析 |
3. 实验室检查分析 |
4. 将数值变量转变为分类变量 |
三、随访结果 |
1.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不良预后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
2.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不良预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讨论 |
1.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头颅MRI表现 |
2.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
3.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影像学表现 |
1、影像学检查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中的地位 |
2. 化脓性脑膜炎影像学表现 |
2.1 头颅超声 |
2.2 头颅CT |
2.3 头颅磁共振 |
2.4 化脓性脑膜炎在磁共振特殊序列表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2)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性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颅脑MRI检查结果 |
2.4 血白细胞计数、血C反应蛋白、脑脊液糖含量、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含量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 |
2.5 预后 |
3 讨论 |
(3)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随访情况分析 |
2.2 2组一般情况比较 |
2.3 2组临床表现情况比较 |
2.4 2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2.5 2组治疗情况比较 |
2.6 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4)一所区域性市级中心医院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3月龄以下婴儿B族链球菌感染3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婴儿晚发型B族链球菌化脓性脑膜炎2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收集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
2.3 头颅MRI检查 |
2.4 治疗与转归 |
2.5 预后情况 |
3 讨论 |
(7)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和预测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1.2 纳入数据 |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特征 |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
2.3 早期诊断的单因素分析 |
2.4 早期诊断的多因素分析 |
2.5 治疗 |
3 讨论 |
(8)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707例新生儿败血症一般情况分析结果 |
1.2.2 以 72 小时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2.3 以 7 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2.4 早产儿组与非早产儿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2.5 化脓性脑膜炎组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
1.3 讨论 |
1.3.1 新生儿败血症流行现状 |
1.3.2 新生儿败血症分类及临床特点分析 |
1.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小结 |
二、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对照组和病例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2.2.2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
2.2.3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的性能评价 |
2.3 讨论 |
2.3.1 预测模型方法的概况 |
2.3.2 预测模型方法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
2.3.3 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
2.4 小结 |
三、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标本来源 |
3.1.2 仪器与试剂 |
3.1.3 方法 |
3.1.4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
3.2.2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
3.2.4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
3.3 讨论 |
3.3.1 脓毒症及血培养 |
3.3.2 体外模拟实验研究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现状与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婴儿化脓性脑膜炎5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临床表现 |
1.4 合并感染情况 |
1.5 病原学检测结果 |
1.6 感染项目检测 |
1.7 影像学检查结果 |
1.8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10)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多中心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比较和病原学类型分析 |
研究背景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控制抗菌药物应用对足月儿化脓性脑膜炎预后的影响 |
研究背景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调查登记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小于3个月婴儿化脓性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磁共振表现及预后分析[D]. 弓茹月. 苏州大学, 2019(04)
- [2]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性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 李文娟,梅家平,杨勇,叶素芬,李坚旭,李慧锦.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12)
- [3]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 郑飞霞,林忠东,叶秀云,施旭来. 中华全科医学, 2017(03)
- [4]一所区域性市级中心医院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 门爽. 新乡医学院, 2014(01)
- [5]3月龄以下婴儿B族链球菌感染35例临床分析[J]. 张交生,董意妹,赵瑞珍,郑跃杰.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5(03)
- [6]婴儿晚发型B族链球菌化脓性脑膜炎24例分析[J]. 乔凌燕,马少春,李德华,于洪波,孙裕平. 山东医药, 2017(15)
- [7]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和预测因子分析[J]. 余洁明,吴春远,赵宏霞. 广州医药, 2018(05)
- [8]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刘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婴儿化脓性脑膜炎55例临床分析[J]. 邹东方,廖建湘,胡雁,李冰. 实用医学杂志, 2011(04)
- [10]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多中心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 赵智. 重庆医科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