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检修缓冲器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娟[1](2017)在《基于ADDIE模型的电梯作业人员培训教学设计的实践 ——以宁夏A企业培训部门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电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了避免电梯安全事故和隐患的发生,电梯作业人员能够科学规范安装、维修、保养电梯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电梯安全事故偶有发生,根据宁夏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宁夏全区电梯存在安全隐患,电梯作业人员的培训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笔者通过在宁夏A企业培训部门的实习发现,他们的培训方法比较传统、培训工具单一、培训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强等问题。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设计培训教学解决以上问题,提高培训质量。本研究以经典的ADDIE模型为指导,以电梯作业人员为实施对象,针对电梯的安装、维修、保养的培训课程进行了设计与开发。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按照ADDIE模型的主要步骤框架,分别从前期对培训机构和学员的分析,设计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教案,开发培训前的测验、章节前测、章节后测、培训辅助材料、实操核查表、应急救援方案,实施培训和评估修订五个环节进行理论指导和具体实践,切实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技术和能力。并对教学设计三次的实施,不断修改完善培训方案,总结出基于ADDIE模型的电梯作业人员培训教学设计的模型,帮助提高电梯作业人员的培训效率,并为相关的培训和教学提供参考。
王枭飞[2](2018)在《电梯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每年电梯数量都有较大增长。除此之外,电梯发生的事故总量也逐渐增多,风险程度也呈逐年递增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从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实际检验数据来看,存在风险隐患的电梯数量较多,约占电梯总量的11%,这部分电梯占比还呈逐年扩大趋势。因此,加强电梯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刻不容缓。风险管理是事故预防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针对电梯系统性安全评估方法还不够完善,建立系统、全面、实用的风险管理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指导电梯安全管理具有实际价值。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研究国内外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参照《企业职工事故伤亡分类》国家标准,基于电梯事故案例和行业特点,本文系统地列举了电梯潜在危险有害因素类别,包括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灼烫、高处坠落、火灾、坍塌、剪切、碰撞、困人、坠落、冲顶、蹲底、挤压、失控、卷入和其它伤害。通过对6000多台电梯的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围绕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对电梯全寿命周期中的制造、安装、使用、维保、检验和监管子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调研走访浙江临安西子电梯厂家、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电梯使用单位、特种设备检验所及相关监督部门,以电梯质景安全为出发点,本文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上述六个子系统风险因素,建立了电梯全寿命周期的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2)在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详细梳理了现有的主要风险评价方法。根据电梯使用单位安全管理实际,建立了可用于指导现场开展风险评价工作的记录表格,方便使用单位参考使用。此外,根据电梯小同的使用功能,建立了电梯风险分类分级模型,为监督机构分类监管和风险预警奠定了基础。(3)为方便电梯相关责任单位提高电梯的安全管理水平,本研究按照设备全寿命周期的思路,分别对电梯制造、安装、使用、维保、检验和监督等环节提出了改进方法,建立了基于电梯实际使用条件下的“三预”和“六警”理论的风险预警流程和机制,设计了电梯风险预警系统,并确定了系统的主要功能,从而为电梯安全管理单位和人员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邵逸镇[3](2020)在《GIS刀闸本体行程监测研究》文中提出GIS设备是一种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是其英文简称,全称是GAS Insulated Switchgear。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生产用电、商业用电、居民用电需求都在不断加大。虽然像GIS这样的现代化的电气设备也都在不断更新,但机器和设备运行到一定的时间,就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只是通过对设计、工艺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新材料的进一步研发,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维修的时间间隔。GIS设备虽然在其内部充有一定压力的SF6绝缘气体,但在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因此对GIS设备,尤其是对GIS刀闸的实时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对GIS刀闸实施有效监测,方法并不是很多,而且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有鉴于此,本文将在原有监测方法的基础之上,另辟蹊径,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GIS刀闸的不足之处以及出现故障的原因进行剖析,设计出GIS刀闸动作本体行程监测,并且以实验来验证该测量装置的可行性。其目的,一是要将该设计成果应用于未来的GIS设备安装和调试,以完善其功能,使设备能够达到高效率、节能源、省费用地运行;二是在现有GIS设备出现停电状况时,运用该装置可以对初始数据进行采集和录入,为GIS刀闸的动作特性提供基准参考值。本文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一、GIS刀闸的监测方法包括对GIS刀闸气室进行绝缘监测的两种技术方法,即利用超高频法对GIS设备进行局部放电监测和利用超声波法对GIS设备进行局部放电监测;对GIS刀闸气室进行SF6气体监测,即SF6压力监测、微水含量检测、分解产物检测;对GIS刀闸气室进行X光探测技术监测;对GIS刀闸气室进行红外成像监测,即红外热成像监测和SF6气体泄漏检测。二、分析GIS刀闸设备故障和行程监测结合GIS刀闸分合闸不到位故障的实例,对GIS刀闸故障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在预防性试验行程监测上存在的问题。三、研制GIS刀闸动作本体行程监测在分析GIS刀闸一次动作原理、二次动作原理、本体行程监测理论以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之上,研制GIS刀闸本体行程监测传感器支架,对BTS11测试软件进行改良,调试传感器,组装本体行程监测装置并进行调试。四、探讨GIS刀闸动作特性行程监测的应用介绍如何对新设备进行数据的采集和数据库的建立;介绍如何在停电状态下进行监测;如何对GIS刀闸本体行程监测行程监测进行故障诊断。
杨书强[4](2016)在《基于安全检查表的老旧电梯风险评价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电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机电产品,在商场、医院、高层住宅小区等场所,它是必不可少的,且使用频率很高。但随着电梯使用年限的增长,电梯机电设备磨损、老化严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维护或更换,其故障率将迅速攀升,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老旧电梯潜在风险成为了目前监管部门必须考虑的焦点问题。要降低老旧电梯的潜在风险,盲目要求所有的老旧电梯都必须大修、改造或更新是不现实的,所以就要考虑制定一个准确、科学、实用、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来对这些老旧电梯进行评价,为这些老旧电梯是否需要大修、改造或者更新提供依据,既有效解决了老旧电梯的潜在风险,又避免了过早大修、改造或更新造成的浪费问题。中国目前有不少关于电梯风险评价的研究课题,这些研究为电梯风险评价提出了不少方法,但这些方法大部分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和推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首先通过介绍电梯构成及其工作原理,统计分析柳州市老旧电梯的检验检测数据、故障数据及全国近年来发生的电梯事故,从而对老旧电梯的危险源做出了辨识,归纳出电梯风险要素及老旧电梯的风险特性。其次,对电梯风险评价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多种常用的风险评价办法,阐述了老旧电梯风险评价的内容及流程。第三,本文通过对电梯风险评价的学习与研究,制定了一套准确、科学、实用、行之有效的基于安全检查表的老旧电梯风险评价办法,并对如何消除或降低评价中发现的风险以及采取的安全措施建议做了详细介绍。本文对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价的研究借鉴了国内一些使用单位、维保单位和检验单位的实践经验。所编制的《老旧电梯风险评价安全检查表》较为全面地囊括了电梯所有安全隐患,不遗漏也不重复。安全检查表评价内容合理,有侧重点,依据充分,表述清晰,简单实用,可以极大提高评价的工作效率。研究内容具有较大的理论及实际应用价值。
袁日东[5](2019)在《重载机车走行部质量问题探讨及解决措施》文中提出分析了大秦线重载列车运行中产生的冲击给机车走行部带来的影响和危害,研判机车走行部潜在的安全风险和质量隐患,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和办法。
王雪军[6](2009)在《重载货车缓冲器数字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重载运输是铁路运输发展的重要趋势。缓冲器作为铁路货车的关键部件,对重载运输的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大作用。缓冲器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和消耗列车在编组、启动、运行、制动等工况时列车内部的纵向冲击动能,降低车辆之间的纵向力,达到保护车辆和货物的目的。目前,我国铁路货车主要使用MT-2型弹簧—摩擦式缓冲器和HM-1型胶泥—摩擦式缓冲器。随着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重载列车编组方式不断变化,列车长度和车辆载重不断增加,对缓冲器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深入系统研究缓冲器的结构,改进现有缓冲器的性能,提高缓冲器的设计、制造、应用和维护技术,具有重大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列车缓冲器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和主要的研究方法,讨论了研究列车纵向动力学的意义及利用虚拟样机技术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采用虚拟样机技术研究缓冲器的优点。基于Adams/View软件建立了模拟落锤试验和冲击试验的缓冲器数字模型。利用实际试验数据对缓冲器的数字模型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利用数字模型系统进行缓冲器的数字试验研究。通过缓冲器数字试验,分析缓冲器的弹簧刚度、初压力、斜块角度、摩擦副间的摩擦系数和摩擦力的主要结构和材料参数对缓冲器的阻抗特性的影响,研究缓冲器结构与关键参数的关系。本文建立的缓冲器数字模型和数字试验方法的工作在国内尚属首次。通过缓冲器数字试验获得大量有利于改进缓冲器性能的数据及结论,为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的深入研究,为重载列车缓冲器的设计制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陈时虎,石兴[7](2014)在《重载铁路货车缓冲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析了重载列车的技术特点,对国内外各种铁路货车用缓冲器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重载货车缓冲器适宜采用摩擦胶泥组合式结构。针对既有NT-2型缓冲器存在的容量较小、HN-1型缓冲器存在的阻抗较大等问题,改进研制了新的摩擦胶泥组合式缓冲器。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新研制的缓冲器较NT-2型缓冲器容量提高35%,在冲击速度310 km/h时阻抗力较HM-1型缓冲器平均降低21%25%。
方松[8](2016)在《车辆车钩系统常见故障与检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钩缓冲装置是车辆最基本的部件之一。常见的车钩系统分为全自动车钩、半自动车钩和半永久牵引杆。从计划检修、重要部件检修和检修后的试验等方面阐述了三种车钩的检修。针对城轨车辆的实际使用情况,重点介绍了车钩系统的几种常见故障:车钩裂纹、车钩磨损、车钩钩耳故障、钩尾冲击座故障及车钩连挂解构故障,并给出了故障的处理措施。通过车钩系统检修和常见故障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某些故障的前兆,预防故障的发生和防止事故的扩大,准确找出事故的原因,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工作规范,减少行车事故的发生。
陈世勇[9](2015)在《27t轴重货车冲击条件下货物纵向加固强度的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大宗货物的运输,还是战略物资的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运输,都离不开铁路。而重载运输是提高铁路货物运输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当今世界铁路货物运输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外重载运输比较发达的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采用提高轴重的措施来发展重载运输,可以取得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因此,近几年来我国开始研究发展27t轴重通用货车,并相继完成了既有线运用27t轴重货车的技术经济论证、关键技术研究、运输组织技术研究、线路适应性试验等重要课题研究与试验。为了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和货物的完整,27t轴重货车真正能投入到铁路运输生产实际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那就是冲击条件下货物的纵向加固强度研究。目前,我国对于铁路货物纵向加固强度的计算标准还是以60t车(重车总重约840作为冲击车条件下得到的,能否适用于27t轴重新型重载铁路货车亟待验证。一般情况下,我国铁路货物纵向加固强度的计算标准最终还是要通过实际的冲击试验进行确定,然而本文先期对27t轴重货车冲击条件下的货物纵向加固强度进行仿真研究,可以提前预知该条件下货物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并为今后的现场冲击试验提供参考。缓冲器是铁路货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铁路货车纵向冲击起到缓解作用,其动力学模型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冲击试验仿真的准确性。27t轴重货车采用了MT-2型和HM--1型缓冲器,本文对两种缓冲器的冲击试验特性曲线进行了分段线性化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特性曲线作为输入函数导入SIMPACK中的非线性力元模拟缓冲器的缓冲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最后,本文对不同冲击速度、不同缓冲器类型、不同重车总重以及不同加固方式条件下货物的纵向惯性力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出了货物的纵向惯性力随冲击速度、缓冲器类型、重车总重的变化规律,同时还分别得到了在刚性加固和柔性加固条件下单位质量货物的纵向惯性力随重车总重变化的计算标准,并与原计算公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7t轴重新型铁路货车作为冲击车条件下的单位质量货物纵向惯性力的计算标准与《加规》中的原公式相比,无论是在刚性加固还是柔性加固条件下,其计算值都明显偏大。因此,当27t轴重货车在既有线上正式投入运用时,应按照新的公式对单位质量货物的纵向惯性力值进行计算。
李瑞淳[10](2004)在《高速列车及提速列车车钩缓冲装置研究》文中提出根据提速及高速列车对车钩缓冲装置的基本要求 ,分析了国产车钩缓冲装置的结构、存在问题 ;并对比国外高速列车采用的车钩缓冲装置的结构与特点 ,提出了对装用于高速列车及提速列车的国产车钩缓冲装置的改进内容与建议。
二、关于检修缓冲器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检修缓冲器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DDIE模型的电梯作业人员培训教学设计的实践 ——以宁夏A企业培训部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科学规范安装、维保电梯的重要性 |
1.1.2 宁夏电梯作业人员的培训质量需提高 |
1.1.3 运用ADDIE模型设计培训教学益于提升组织和个人绩效 |
1.2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2.1 电梯作业人员培训(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
1.2.2 ADDIE模型在电梯作业人员培训(教学)设计中的相关研究 |
1.2.3 ADDIE模型在其它企业(行业)培训设计中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设计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关键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系统科学理论 |
2.1.2 成人学习理论 |
2.1.3 培训体系建构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教育与培训 |
2.2.2 培训的相关概念 |
2.2.3 教学设计的相关概念 |
第三章 绩效分析和干预方案的设计、实施、评价 |
3.1 培训部门绩效分析 |
3.2 培训部门、学员情况和培训需求的分析 |
3.2.1 宁夏A企业培训部门的分析 |
3.2.2 电梯作业人员分析 |
3.2.3 电梯作业人员的培训需求分析 |
3.3 培训课程的目标、内容的设计 |
3.3.1 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的设计 |
3.3.2 电梯安装、维保培训内容的设计 |
3.4 教学设计方案一——理论讲授型《电梯机械安全装置》 |
3.4.1 《电梯机械安全装置》教案的设计 |
3.4.2 教案一材料(辅助材料、PPT、前测、后测)的开发 |
3.4.3 教学设计方案一的小规模测试 |
3.4.4 教学设计方案一的实施 |
3.4.5 教学设计方案一实施的评价和改进 |
3.5 教学设计方案二——实操实训《电梯实际操作》 |
3.5.1 《电梯实际操作》教案的设计 |
3.5.2 编写实操课程指导语和核查表 |
3.5.3 教学设计方案二的实施 |
3.5.4 教学设计方案二的评价和改进 |
3.6 实施总结性评价 |
3.6.1 评价理论成绩 |
3.6.2 通过应急救援演练评价综合应用能力 |
3.7 为电梯作业人员培训提供设计过程模型 |
第四章 培训建议 |
4.1 对电梯培训部门的建议 |
4.1.1 提升高管的重视度,加强对培训专业化的指导 |
4.1.2 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加强与电梯维保单位的合作 |
4.2 对设计电梯作业人员培训教学的建议 |
4.2.1 扎实分析培训部门、学员情况和培训需求 |
4.2.2 创新设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评价工具 |
4.2.3 丰富开发培训材料,开展多样化的培训 |
4.2.4 丰富评价方法,综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考察培训效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5.3 存在的不足与后续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2016年电梯作业人员培训调查表 |
附录2: 培训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3: 电梯的电气控制系统 |
附录4: 电梯安装维修知识 |
附录5: 《教案一》PPT课件 |
附录6: 《教案一》前测 |
附录7: 《教案一》后测 |
附录8: 电梯实操核查表 |
附录9: 电梯应急救援演练预案 |
附录10: 关于《教案一》的态度问卷 |
致谢 |
(2)电梯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1.1.2 风险管理流程与步骤 |
1.2 风险管理和风险预警理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3 风险预警理论研究现状 |
1.3 曳引电梯系统概述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统计分析法 |
1.4.2 理论结合实践法 |
1.4.3 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法 |
1.4.4 系统工程分析法 |
1.5 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研究的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电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2.1 某电梯事故原因分析 |
2.2 电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
2.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及建立 |
2.3.1 电梯制造子系统 |
2.3.2 电梯安装子系统 |
2.3.3 电梯使用子系统 |
2.3.4 电梯维保子系统 |
2.3.5 电梯检验子系统 |
2.3.6 电梯监管子系统 |
2.4 电梯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简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梯风险评价及分类研究 |
3.1 电梯风险评价流程 |
3.2 风险评价方法比较 |
3.3 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
3.3.1 电梯风险评价特点 |
3.3.2 风险评价过程中常用方法 |
3.4 风险评价实施细则制定 |
3.5 风险等级分类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梯风险预警 |
4.1 电梯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基本原则 |
4.2 电梯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 |
4.2.1 电梯风险预警流程 |
4.2.2 电梯风险预警系统设计 |
4.3 基于风险预警的电梯安全监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梯风险控制 |
5.1 制造子系统风险控制 |
5.2 安装子系统风险控制 |
5.3 使用管理子系统风险控制 |
5.4 维保子系统风险控制 |
5.5 检验子系统风险控制 |
5.6 监管子系统风险控制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应用实例 |
6.1 电梯风险评价 |
6.1.1 电梯基本情况 |
6.1.2 电梯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6.1.3 电梯风险评价 |
6.2 电梯风险隐患分析 |
6.3 电梯风险控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GIS刀闸本体行程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GIS刀闸本体行程监测概述 |
1.4.1 GIS刀闸本体行程监测的方法 |
1.4.2 GIS刀闸本体行程监测的意义 |
第二章 GIS刀闸设备故障和行程监测分析 |
2.1 GIS刀闸设备故障分析 |
2.1.1 GIS刀闸故障原因统计分析 |
2.1.2 GIS刀闸分合闸不到位实例分析 |
2.2 预防性试验行程监测存在问题 |
2.2.1 GIS刀闸预防性试验存在问题 |
2.3 小结 |
第三章 GIS刀闸本体行程监测装置的研制 |
3.1 引言 |
3.2 基于SA10的刀闸本体行程监测原理 |
3.2.1 刀闸一次动作原理 |
3.2.2 刀闸二次动作原理 |
3.2.3 刀闸本体行程监测理论分析 |
3.2.4 刀闸本体行程监测工作原理 |
3.3 刀闸本体行程监测传感器支架的研制 |
3.3.1 测量传感器固定装置的选择 |
3.3.2 测量传感器的固定装置的结构设计 |
3.3.3 测量传感器的动作原理 |
3.4 刀闸本体行程监测分析软件的改进 |
3.4.1 BTS11测试软件的介绍 |
3.4.2 断路器和刀闸本体行程监测的差异 |
3.4.3 BTS11测试软件的改良 |
3.5 本体行程监测装置的调试 |
3.5.1 传感器的调试 |
3.5.2 本体行程监测装置的组装和调试 |
3.6 小结 |
第四章 GIS刀闸本体行程监测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刀闸本体行程监测装置的应用 |
4.2.1 刀闸间隔测量作业应用 |
4.2.2 建立新设备数据库 |
4.2.3 停电行程监测 |
4.2.4 故障诊断 |
4.3 刀闸本体行程监测行程监测的故障诊断 |
4.3.1 本体行程监测诊断分析 |
4.3.2 本体行程监测诊断实例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4)基于安全检查表的老旧电梯风险评价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电梯结构及其安全隐患分析 |
2.1 电梯结构 |
2.1.1 电梯轿厢系统 |
2.1.2 电梯导向系统 |
2.1.3 曳引系统 |
2.1.4 重量平衡系统 |
2.1.5 门系统 |
2.1.6 电力拖动系统 |
2.1.7 电气控制系统 |
2.1.8 安全保护系统 |
2.2 电梯工作原理 |
2.3 电梯的安全系统 |
2.4 电梯危险源简述 |
2.5 电梯危险源的类型 |
2.6 小结 |
第三章 老旧电梯风险分析 |
3.1 老旧电梯检验检测数据分析 |
3.2 老旧电梯故障分析 |
3.3 电梯事故统计分析 |
3.3.1 特种设备事故的定义 |
3.3.2 中国电梯事故统计 |
3.4 老旧电梯风险概述 |
3.4.1 电梯风险的定义 |
3.4.2 老旧电梯风险的特性 |
3.5 小结 |
第四章 老旧电梯风险评价研究 |
4.1 电梯风险评价现状 |
4.1.1 国外研究现状 |
4.1.2 国内研究现状 |
4.2 老旧电梯风险评价方法 |
4.2.1 模糊评价法 |
4.2.2 故障树分析法 |
4.2.3 安全检查表法 |
4.3 老旧电梯风险评价的内容 |
4.3.1 机房 |
4.3.2 曳引系统及补偿装置 |
4.3.3 井道与底坑 |
4.3.4 轿厢与轿顶 |
4.3.5 轿门与层门 |
4.3.6 功能试验 |
4.3.7 使用管理 |
4.3.8 日常维护保养 |
4.4 基于安全检查表的老旧电梯风险评价流程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安全检查表的老旧电梯风险评价方法 |
5.1 老旧电梯风险评价办法的选择 |
5.2 老旧电梯风险评价的程序 |
5.2.1 前期准备 |
5.2.2 现场风险评价 |
5.2.3 风险等级评定 |
5.2.4 综合结论判定 |
5.2.5 出具风险评价报告 |
5.3 老旧电梯风险评价安全检查表的制定 |
5.3.1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依据 |
5.3.2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步骤 |
5.3.3 安全检查表编制的要点 |
5.3.4 老旧电梯风险评价安全检查表的编制 |
5.4 老旧电梯风险等级评定 |
5.4.1 导致事故或故障发生的概率等级的确定 |
5.4.2 事故或故障的严重程度的确定 |
5.4.3 老旧电梯各要素风险类别的确定 |
5.4.4 老旧电梯风险等级判定 |
5.4.5 老旧电梯各要素消除或降低风险的方法 |
5.4.6 降低老旧电梯风险的安全措施建议 |
5.5 小结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6.1 设备基本状况 |
6.2 电梯安全风险评价 |
6.2.1 仪器设备 |
6.2.2 安全检查表评价结果 |
6.2.3 风险等级判定 |
6.2.4 存在问题分析及消除和降低风险的方法 |
6.2.5 结论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柳州市2015年度部分电梯检验检测常见问题数据对比 |
附录2 老旧电梯风险评价安全检查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5)重载机车走行部质量问题探讨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大秦线重载运行情况 |
2 重载机车走行部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2.1 车钩缓冲器 |
2.1.1 HXD1型机车车钩缓冲器使用情况 |
2.1.2 HXD2型机车车钩缓冲器使用情况 |
2.2 车钩部件 |
2.3 牵引杆装置 |
2.4 渡板装置 |
2.5 扫石器支架装置 |
2.5.1 HXD1型机车扫石器支架裂损问题 |
2.5.2 HXD2型机车扫石器支架裂损问题 |
2.6 加装走行部防脱落装置 |
2.7 其他技术管理措施 |
3 结语 |
(6)重载货车缓冲器数字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缓冲器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 |
1.3 数字仿真试验概述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缓冲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分析 |
2.1 缓冲器在列车上的应用 |
2.2 缓冲器的工作原理 |
2.3 缓冲器的阻力特性 |
2.4 MT-2 缓冲器的结构分析 |
2.5 HM-1 缓冲器的结构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缓冲器的数字试验模型 |
3.1 ADAMS 简介 |
3.1.1 ADAMS 软件介绍 |
3.1.2 ADAMS 软件的组成 |
3.1.3 ADAMS 软件的特点和应用 |
3.1.4 ADAMS/VIEW 模块 |
3.2 ADAMS 软件进行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
3.2.1 广义坐标的选择 |
3.2.2 自由度的计算 |
3.2.3 动力学方程及求解 |
3.2.4 静力学分析 |
3.2.5 运动学分析 |
3.2.6 接触力的计算 |
3.3 MT-2 缓冲器的数字模型 |
3.2.1 MT-2 缓冲器的几何建模 |
3.2.2 MT-2 缓冲器的物理建模 |
3.2.3 MT-2 缓冲器建模中各参数的确定 |
3.4 HM-1 缓冲器的数字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缓冲器特性的数字试验分析 |
4.1 缓冲器特性的数字试验方案 |
4.2 MT-2 缓冲器的数字试验 |
4.2.1 缓冲器特性的数字试验 |
4.2.2 数字试验与实际试验的结果比较分析 |
4.3 HM-1 缓冲器的数字试验 |
4.3.1 缓冲器特性的数字试验 |
4.3.2 数字试验与实际试验的结果比较分析 |
4.4 变质量的MT-2 冲击试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响缓冲器特性的关键参数研究 |
5.1 缓冲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
5.2 材料参数对缓冲器特性的影响分析 |
5.2.1 摩擦系数 |
5.2.2 缓冲器的初压力 |
5.2.3 缓冲器的刚度 |
5.3 斜面角度对缓冲器特性的影响分析 |
5.4 楔块摩擦系统中摩擦力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 |
6.2 主要结论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车辆车钩系统常见故障与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1 车钩的组成及其分类 |
1.1 车钩的组成 |
1.2 车钩的分类 |
1.2.1 全自动车钩 |
1.2.2 半永久牵引杆 |
1.2.3 半自动车钩 |
2 车钩的检修 |
2.1 全自动车钩的检修 |
2.1.1 计划检修 |
2.1.2 重要部件的检修 |
2.1.3 监测和控制元件 |
2.1.4 车钩检修后的试验 |
2.2 半自动车钩的检修 |
2.3 半永久牵引杆的检修 |
3 车钩常见故障分析处理 |
3.1.1车钩裂纹故障的处理措施 |
3.1.2车钩磨损的处理措施 |
3.1.3车钩钩耳裂纹的处理措施 |
3.1.4钩尾冲击座的处理措施 |
3.1.5车钩连挂解钩故障处理措施 |
3.1.6防止车钩分离的处理措施 |
4 结论 |
(9)27t轴重货车冲击条件下货物纵向加固强度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 |
1.2.1 国外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 |
1.2.2 国内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 |
1.3 铁路货物纵向惯性力的研究 |
1.3.1 国外铁路货物纵向惯性力的研究 |
1.3.2 国内铁路货物纵向惯性力的研究 |
1.4 冲击试验仿真的相关研究 |
1.4.1 国外有关冲击试验仿真的研究 |
1.4.2 国内有关冲击试验仿真的研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影响铁路货物纵向惯性力的因素 |
2.1 调车连挂速度 |
2.2 重车总重 |
2.3 铁路货车缓冲器 |
2.3.1 我国铁路货车缓冲器的发展沿革 |
2.3.2 MT-2型缓冲器 |
2.3.3 HM-1型缓冲器 |
2.4 货物加固方式 |
2.4.1 刚性加固 |
2.4.2 柔性加固 |
2.5 本章小结 |
3 冲击试验的仿真原理 |
3.1 缓冲器的阻抗特性 |
3.2 缓冲器阻抗特性的数值求解 |
3.2.1 MT-2型缓冲器阻抗特性的数值求解结果 |
3.2.2 HM-1型缓冲器阻抗特性的数值求解结果 |
3.3 缓冲器特性曲线间断点的处理 |
3.4 冲击试验的动力学方程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SIMPACK的冲击试验仿真建模 |
4.1 SIMPACK建模中的基本概念 |
4.2 冲击试验仿真车辆的选择 |
4.3 冲击试验仿真模型的建立 |
4.3.1 SIMPACK仿真建模的基本流程 |
4.3.2 冲击车辆模型的建立 |
4.3.3 刚性加固模型的建立 |
4.3.4 柔性加固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5 货物冲击试验仿真结果及分析 |
5.1 仿真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
5.1.1 实际冲击试验方案及结果 |
5.1.2 刚性加固方式仿真结果验证 |
5.1.3 柔性加固方式仿真结果验证 |
5.2 冲击车的缓冲器选择 |
5.3 刚性加固仿真结果分析 |
5.4 柔性加固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高速列车及提速列车车钩缓冲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国产铁路客车现有车钩缓冲装置的水平与现状 |
2.1 15号车钩缓冲装置 |
2.1.1 结构分析 |
2.1.2 功能与存在的问题 |
2.2 15X小间隙车钩缓冲装置 |
2.2.1 结构分析 |
2.2.2 存在的问题 |
2.3 15号车钩缓冲装置与15X小间隙车钩缓冲装置出现问题原因分析15号车钩缓冲装置与15X小间隙车钩缓冲装置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
(1) 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 |
(2) 选材与制造工艺水平方面的问题 |
2.4 国产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 |
3 国外高速列车车钩缓冲装置的水平与现状 |
3.1 欧洲高速列车采用的车钩缓冲装置 |
3.1.1 基本结构与技术参数 |
3.1.2 沙库钩缓装置的主要特点 |
(1) 深入研究、确定合理的参数与结构 |
(2) 系列化 |
(3) 模块化 |
(4) 功能完备 |
(5) 较高的制造精度 |
(6) 格外强调安全可靠性 |
3.2 日本高速列车采用的车钩缓冲装置 |
4 国内外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的比较 |
5 国产车钩缓冲装置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6 几点建议 |
四、关于检修缓冲器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DDIE模型的电梯作业人员培训教学设计的实践 ——以宁夏A企业培训部门为例[D]. 张亚娟. 宁夏大学, 2017(02)
- [2]电梯风险管理研究[D]. 王枭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7)
- [3]GIS刀闸本体行程监测研究[D]. 邵逸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安全检查表的老旧电梯风险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 杨书强. 广西大学, 2016(06)
- [5]重载机车走行部质量问题探讨及解决措施[J]. 袁日东. 机车电传动, 2019(01)
- [6]重载货车缓冲器数字试验研究[D]. 王雪军. 华东交通大学, 2009(04)
- [7]重载铁路货车缓冲器技术研究[A]. 陈时虎,石兴. 铁路重载运输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4
- [8]车辆车钩系统常见故障与检修[J]. 方松. 机械, 2016(11)
- [9]27t轴重货车冲击条件下货物纵向加固强度的仿真研究[D]. 陈世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9)
- [10]高速列车及提速列车车钩缓冲装置研究[J]. 李瑞淳. 铁道机车车辆,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