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噻吩甲氧基乙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3-噻吩甲氧基乙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一、3-噻吩甲氧基乙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顾嘉仪[1](2021)在《基于可见光诱导的自由基加成和动态动力学拆分》文中研究表明绿色化学的宗旨是在化学品的设计、制造和应用中尽可能的减少或消除对环境有害物质的产生,而光化学反应作为绿色化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成为当今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来源丰富的可见光作为反应的能量来源,或者直接作为反应试剂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反应条件的清洁、温和、可持续,并有望缓解能源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本论文首先以可见光催化的方式,通过核心的羰基自由基中间体,实现了一种高效的一锅两步合成多官能团化五元环内酯的策略。其次,我们首先采用脂肪酶催化的酯交换反应成功实现了一种脂肪族二级胺的动力学拆分。随后,可见光催化该二级胺类似物的自由基消旋化反应的顺利完成提示动态动力学拆分的可能性。将二者的最优条件相结合以后,我们在二级胺的动态动力学拆分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本文的第二章,我们主要研究了各种芳香酮和芳香醛类化合物与α,β-不饱和烯烃的还原偶联反应。在450 nm蓝光的照射下,以铱配合物为光氧化还原催化剂、苯乙酮和2-苯基丙烯酸乙酯为模板反应的底物,我们成功合成了链状的γ-羟基酯类化合物。在评估了各项影响反应的因素,例如光催化剂的种类、反应的投料比、反应的溶剂、外加还原剂、反应的时间之后,我们确定了最优的反应条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酸催化剂可以顺利将链状的γ-羟基酯转化为兼具实用价值以及合成潜力的多取代γ-内酯化合物。底物普适性探究则充分表明了该反应体系广泛的适用性、优异的官能团兼容性以及良好的反应收效(最高收率可以达到97%)。在机理探究实验中,我们首先通过自由基钟实验和自由基的自身偶联实验证明了关键的羰基自由基的形成。加入自由基捕获试剂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TEMPO)后,反应完全被抑制,表明该反应很可能经历了自由基途径,与上述的实验结果相一致。酸/碱添加实验表明,酸性添加剂对该反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碱性添加剂则会大大降低本反应的收效,这暗示了羰基自由基中间体可能通过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机制进行。最后的Hantzsch酯氘代实验证明了Hantzsch酯自由基中间体通过还原自由基加成产物得到γ-羟基酯的关键步骤,排除了由Hantzsch酯自由基正离子直接通过氢原子转移实现目标化合物构建的途径。本方法首次报道了一种芳香酮与缺电子不饱和化合物的还原偶联反应,本反应绿色、温和、高效的特点凸显出其应用潜力。在本文的第三章,我们主要研究了一种脂肪族二级胺的可见光/酶催化动态动力学拆分法(DKR)。作为传统的不对称合成技术的重要补充,酶催化的化学拆分法凭借其温和可控、绿色低毒等特性在工业生产中备受青睐。根据定义,外消旋混合物的动力学拆分理论上最高只能产生50%的目标产物。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人们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改进方法,其中属动态动力学拆分最受关注。动态动力学拆分的关键在于动力学拆分和消旋化反应的相结合。因为这样一来,外消旋混合物中的对映异构体就能够发生快速的动态平衡并相互转化,最终选择性除去其中一种对映体。本章中,我们将可见光催化的消旋化反应与酶催化的动力学拆分相结合,用于极具挑战性的脂肪族二级胺的动态动力学拆分。首先,我们通过使用一种源于蛋白质的脂肪酶LipomodTM 34P from Candida sp.在活泼碳酸酯类酰基供体的协助下实现了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的动力学拆分(KR),最终以36%的收率得到了高达97%e.e.值的高光学纯度底物,并以40%的收率得到了高达97%e.e.值的二级胺酰基化产物。可见光催化的消旋化实验表明手性纯的1-苯基-1,2,3,4-四氢异喹啉在硫醇介导的氢原子转移作用下,能够实现从99%e.e.值到7%e.e.值的消旋化,将该结论推广到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型化合物也有望取得相似的结果。随后通过酶催化的动力学拆分与光催化的消旋化反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探究了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的动态动力学拆分,并正在进一步的条件优化当中。这样的一种绿色经济、可持续方法在工业制备手性胺方面无疑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肖烨[2](2020)在《钴催化不饱和羧酸的不对称氢化》文中指出不对称氢化是一类在氢气氛围下利用手性催化剂高效还原潜手性不饱和化合物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种类众多的手性碳碳、碳杂原子键的不对称构建。不对称氢化反应在手性有机合成子、药物中间体的不对称合成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α,β-不饱和羧酸经不对称氢化后得到的手性羧酸,广泛应用于药物、农药、调料、香水等精细化工品的制备。因此,高效、经济地不对称还原不饱和羧酸受到合成化学家的关注。近年来,不饱和羧酸不对称氢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钌、铑、铱等贵金属/手性膦配体的催化体系,目前尚未有铁、钴、镍等廉价金属催化氢化不饱和羧酸反应的报道。在廉价金属/手性膦配体的催化体系中,目前仅有对酮类化合物完成了高效的不对称氢化。针对这些研究现状,本论文开展了基于廉价金属的催化体系用于α,β-不饱和羧酸不对称氢化的研究。张绪穆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手性配体的设计和合成,并将其应用于有机中间体、药物中间体的高效不对称合成中。本研究也尝试了本课题组发展的一些手性双膦配体,考察其在廉价金属催化下在α,β-不饱和羧酸的不对称氢化中的效果。本文对钴催化的多种α,β-不饱和羧酸不对称氢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前期考察了一系列商业可得的手性双膦配体以及课题组发展的手性膦配体,经过配体筛选,最终确定两个合适的催化体系。在Co(acac)2、(S,S)-Ph-BPE的体系中,在温和条件下实现α-取代肉桂酸ee值达到97%的不对称氢化;在模版底物α-苯基肉桂酸反应中,可以取得高达1860的TON。在CoCl2、(S,S)-Ph-BPE的体系中,在较为苛刻的条件下较好的解决α-取代丁烯酸的不对称氢化;同时,对于α-取代丙烯酸,取得了>99%的手性控制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也利用此方法完成了六种药物或生物活性分子手性中间体的高效合成,从而展示该方法的潜在应用价值。

高文婧[3](2020)在《基于霍夫曼重排反应的6H-吡啶[1,2-c]喹唑啉-6-酮合成》文中提出霍夫曼重排反应是一类经典的有机反应,它不仅是合成伯胺、脲和氨基甲酸酯等化合物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医药、农药等中间体的合成方面也有着很重要的应用。传统的霍夫曼重排反应是通过次氯酸盐氧化来完成的,近些年高价碘试剂参与的霍夫曼重排反应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有机合成过程中。碘化合物与过渡金属有很相似的反应性,但碘化合物更加环保且相对便宜,因此,高价有机碘试剂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主要以三价碘和五价碘比较常见。双(三氟乙酰氧基)碘苯(PIFA)就是一种常见的商业化的三价碘试剂,它常常作为氧化剂来促进反应,可以用来构筑C-C、C-N和C-O键等多种不同的化学键。6H-吡啶[1,2-c]喹唑啉-6-酮衍生物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和清除超氧化物的潜力,由于其大π平面共轭结构,在光电材料、荧光探针及光催化剂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前景。但因其结构复杂、合成难度大,目前该类化合物的有效合成方法鲜有报道。因此,我们希望开发一种简单的合成6H-吡啶[1,2-c]喹唑啉-6-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后,我们设计了由邻-(2-吡啶基)芳基甲酰胺经由分子内霍夫曼重排反应合成6H-吡啶[1,2-c]喹唑啉-6-酮骨架的路线。最终,我们发展了在高价碘(III)试剂(PIFA)促进的邻-(2-吡啶基)芳基甲酰胺经由分子内的霍夫曼重排反应合成6H-吡啶[1,2-c]喹唑啉-6-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反应时间短、产率优异等优点。此外,该类分子因其共轭体系和良好的共平面性有良好的荧光特性,对其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修饰能够改变其荧光等性质,有可能发现新型光电材料、荧光探针及光催化剂等。

徐军[4](2019)在《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白酒历史悠久,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喜爱。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省份的酿酒工艺各有特点,使得中国白酒具有多种类型和风格。根据生产工艺、糖化发酵剂、贮存容器、发酵容器等不同将白酒香型分: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及其他香型等共10种。其中,浓香型白酒市场占有率最大,每年消费量到达70%左右。浓香型枝江白酒产于我国长江中游,是浓香型白酒的新名酒品牌,是市场全国化的白酒产品。因此对枝江白酒香味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对掌握浓香型白酒呈香呈味物质,提高白酒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枝江浓香型白酒作为研究对象,对浓香型原酒香味成分及其分析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浓香型枝江白酒中的香味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4种分析方法总结得出了浓香型白酒重要特征风味物质,掌握了原酒中31种重要香味成分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枝江酒的特征风味进行提炼,由此建立了枝江白酒风味特征指纹图谱,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研究针对浓香型枝江白酒中香味成分的含量及性质特点,建立了系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分析方法,包括酸碱性分离浓缩,根据极性分离浓缩,直接进样分析,一次性液液萃取浓缩等方法,精确地完成了对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离浓缩,并采用GC-MS对各色谱峰进行了定性分析。在选取的浓香型枝江原酒样品中共检测出908种香味成分。其中182种酯类化合物,78种醇类化合物,59种芳香类化合物,45种脂肪酸类,23种醛类化合物,29种缩醛类化合物,29种酮类化合物,11种萜烯类化合物,22种硫化物,23种呋喃类化合物,8种吡啶及吡咯类化合物,12种吡嗪类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108种,279种有色谱峰,尚不能确定的未知化合物。2、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研究在对浓香型枝江白酒定性研究基础之上,针对香味成分在酒样中的含量范围应用不同分析方法对不同种类的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采用气相色谱(GC)毛细管直接进样定量分析色谱骨架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气质联用定量分析复杂微量风味成分;采用气质联用(GC-MS)定量分析含硫化合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相结合分析含氮化合物;采用离子色谱分析法定量分析有机酸和多元醇。使用以上方法对浓香型枝江白酒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定量香味成分156种。其中,能定量检出132种,大部分香味成分含量低于1mg/L,另有24种未检出或风味含量低于检出限。对定量结果进行了分析统计,酯类含量最高约占香味成分总量的69.26%,其次是脂肪酸类,约占香味成分总量的14.42%,醇类化合物占总量的9.43%,羰基类化合物占总量的5.75%。其中己酸乙酯含量占总酯的41.96%,乳酸乙酯占总酯的28.27%,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4种酯类总含量占总酯的93.82%。乙酸、己酸、乳酸、丁酸4种酸类约占总酸量的91.60%。3、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研究了酒样前处理技术,包括酸碱分离、稀释等方法,并采用GC-O对浓香型枝江白酒进行分析,嗅闻到风味活性成分94种。总结出了这些风味成分的呈香特征。计算了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成分的OAV值,得出23种浓香型枝江白酒的重要香气成分。综合原酒直接进样分析、Osme分析法、AEDA分析法与OAV值分析方法等4种方法的结果,确定浓香型枝江白酒重要呈香物质为:己酸乙酯、辛酸乙酯、乙酯己酸、乙缩醛、乙酸、丁酸乙酯、丁酸、乳酸乙酯、2-乙基-6-甲基吡嗪、异戊醇、乙酸乙酯、戊酸乙酯、异戊酸乙酯、异戊酸、苯乙醛、2-甲基丁酸乙酯、正丙醇、己酸甲酯、异丁酸乙酯等共19种。结果发现辛酸乙酯OAV值仅次于己酸乙酯,这个结果对研究浓香型白酒重要呈香物质是一个重要发现和补充。4、不同酒度浓香型枝江白酒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变化的研究按照生产中白酒馏出时间顺序,摘取了72.7%vol,65.3%vol,55.8%vol三个酒样。对酒样中的31种重要的香味成分,跟踪检测27个月。结果表明:摘酒度数愈高,其主要醛类、醇类、直链低级脂肪酸乙酯的含量就愈高,但其主要酸类物质含量反而愈低。总结为:“酒头”中醛类、醇类、直链低级脂肪酸乙酯含量高,“酒尾”中酸类物质含量高。不同酒度的酸、醛、醇和酯在贮存过程中各自的变化趋势大致是相同的,不会随摘酒度数变化而改变。整体来说低级脂肪酸乙酯在贮存期内含量是逐渐增加的,醇类物质含量绝大多数都呈上升趋势,大部分酸的含量在第24个月后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乳酸含量在检测期间含量上升了4倍。乳酸乙酯在贮存期内含量下降幅度较大,由此推断白酒在贮存过程中发生了水解和酯化反应。5、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创新性的以嗅味觉在白酒中建立风味指纹图谱。以5种枝江白酒为研究对象,根据品酒师对酒样的品鉴和评分,确定了窖香、酯香、多粮香、醇甜味、回味、陈酒味、绵柔感、爽净感、丰满感、协调感等10项主要风味特征,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风味指纹图谱,并开发设计出了特有的“风味特征分值判定评分表”和“产品相似性判定评分表”。通过建立的风味指纹图谱并结合酒样中主要常规成分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对白酒真伪鉴定和判定产品品质稳定性以及等级等方面进行了生产实践应用。对产品的风格特点的描述,产品缺陷的改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王石维[5](2019)在《固载型Yb(OTf)3催化葡萄糖制备乳酸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陆生生物质主要以糖类的形式存在,这些糖类物质以单糖或多糖的形式储存于糖类作物、纤维素和淀粉中。这些生物质糖类物质可完全水解得到葡萄糖,并由此制备出很多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如5-羟甲基糠醛、乙酰丙酸、γ-戊内酯、乳酸以及乳酸甲酯等。其中乳酸和乳酸甲酯是重要的生物质衍生平台化合物,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乳酸可以经过选择性转化为绿色溶剂、精细化学品、通用化学品和燃料前驱体。目前,乳酸的工业制备都是采用糖类酶发酵法。然而,生物方法存在酶价高、反应速度慢、空间产率低、提纯困难等缺点。通过化学催化生物质糖类直接转化为乳酸或其衍生品(如乳酸甲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论文拟发展制备高活性的固载型催化剂,提高葡萄糖直接转化制备乳酸的产率。本研究首先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对Yb(Ⅲ)催化葡萄糖转化乳酸反应的机理进行研究,同时采用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阴离子配基(cl-和OTf-)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第二,采用焙烧法和溶剂法制备两种孔结构不同的介孔氧化硅并以此制备固载型Yb(OTf)3催化剂,研究孔结构和硅羟基含量对催化剂的Yb(OTf)3固载量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第三,研究共缩聚和化学接枝两种磺酸基功能化方法对固载型Yb(OTf)3催化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实验结果探讨反应机理,研究了温度、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乳酸产率的影响并考察了该催化剂的稳定性;第四,采用共缩聚法原位合成Sn/SBA-15并以此为载体制备固载型双功能Yb(OTf)3催化剂,研究该催化剂在葡萄糖转化乳酸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并结合实验结果探讨反应机理,研究温度、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乳酸产率的影响并考察该催化剂的稳定性;第五,研究了固载型双功能Yb(OTf)3催化剂在葡萄糖转化为乳酸甲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结合实验结果探讨反应机理,研究了温度、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乳酸产率的影响并考察该催化剂的稳定性。具体的研究工作及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采用量子化学DFT理论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 Yb(OTf)3催化葡萄糖转化乳酸反应过程的机理,成功地解释了 Yb(OTf)3比YbCl3的催化活性更高的原因。量子化学DFT理论计算结果证明了 Yb(Ⅲ)催化葡萄糖转化乳酸反应过程主要包含三个分步反应:首先葡萄糖基于质子转移机理转化为果糖,然后果糖基于逆羟醛缩合机理分解为甘油醛等丙糖,最后甘油醛又经多步反应转化为乳酸;还证明了 Yb(Ⅲ)催化的葡萄糖转化乳酸反应能垒相比无催化剂时有明显降低。催化实验和NBO电荷、LUMO-HOMO轨道能级计算结果证实了 Yb(OTf)3比YbC13的催化活性更高是三氟甲基磺酸根(OTf)的吸电子能力更强所导致的。2.筛选并确定了溶剂法制备SBA-15介孔氧化硅,并以此为载体实现了均相Yb(OTf)3催化剂的固相化,并在葡萄糖转化乳酸的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在190℃温度下反应60min,乳酸收率可达42.35%。采用溶剂法和焙烧法分别制备了 MCM-41和SBA-15四种介孔氧化硅。溶剂法制备的介孔氧化硅表面硅羟基含量比焙烧法的高,因此其接枝的磺酸基团和Yb(OTf)3的固载量也更多。因此其对应的催化剂活性也更高,对应的乳酸收率比焙烧法的高2%左右。MCM-41载体孔径较小,在固载Yb(OTf)3催化剂过程中孔被堵塞,因此其对应催化剂的Yb(OTf)3固载量和催化活性均比SBA-15对应的小。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焙烧法和溶剂法制备的MCM-41催化剂所得的乳酸收率分别为14.86%和16.41%,而SBA-15制备的催化剂对应乳酸收率分别为38.22%和 42.35%。3.通过优化SBA-15固载型Yb(OTf)3催化剂的制备条件提高了其催化活性,在190℃温度下反应60min乳酸收率达到58.05%。催化性能实验结果确认了甘油醛是葡萄糖转化乳酸反应的关键中间体。嫁接法和共缩聚法均能实现SBA-15的磺酸基功能化,嫁接法制备的磺酸基功能化SBA-15的Yb(OTf)3固载量更大并且孔结构更规则。更规则的孔结构有利于反应物质的扩散,因此其对应催化剂活性也更高。通过调整n(S)/n(Si)和n(Yb)/n(S)等参数提高Yb(OTf)3的固载量进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催化性能实验分析结果确认了葡萄糖经果糖、甘油醛转化为乳酸或脱水转化为HMF的反应路径,两者互为竞争性反应。由于Yb(OTf)3对羰基氧原子的亲核攻击使得果糖的C3-C4键断裂形成的甘油醛过程更容易发生,从而提高了乳酸的选择性。4.通过在SBA-15骨架中掺杂Sn制备了固载型双功能Yb(OTf)3催化剂,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在190℃温度下反应60min乳酸收率达到70.65%,并通过催化剂的表征和催化性能实验,阐明了 Yb(OTf)3和Sn的协同催化作用机理。NH3-TPD和HPLC等分析结果表明Sn已成功地引入到凝胶材料的骨架中并且Sn的掺入提高了 Yb(OTf)2-S03-SBA-15的酸性。HPLC的分析结果证明双功能催化剂中Sn主要是催化丙糖异构化转化乳酸反应,而Yb(OTf)3是催化葡萄糖的逆羟醛缩合分解反应。Yb(OTf)3和Sn的协同催化效应提高了反应中乳酸的收率。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的转化率和乳酸的收率随着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和催化剂用量的增大而增大。5.在甲醇的反应体系中实现了由葡萄糖一步法制备乳酸甲酯并取得了较高的乳酸甲酯收率,缩短了酯化法提纯制备高纯乳酸的工艺流程。在以甲醇为溶剂的反应体系中,Sn/SBA-15为载体的固载型Yb(OTf)3催化剂能有效催化葡萄糖转化为乳酸甲酯。葡萄糖的转化率和乳酸甲酯的收率随着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和催化剂用量的增大而增大,在190℃温度下反应180 min乳酸甲酯的收率可达74.7%。GC-MS分析结果证明了甘油醛是葡萄糖转化乳酸甲酯反应中的关键中间体,固载型双功能Yb(OTf)3催化剂中的Yb(OTf)3和Sn的协同催化效应提高了乳酸甲酯的选择性和收率。

甘武[6](2018)在《猕猴桃果实品质和香气成分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质谱(GC-MS)技术对猕猴桃果实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以‘红阳’、‘徐香’、‘金魁’、‘金果’、‘金艳’猕猴桃为试材,对不同品种猕猴桃果实品质及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以‘红阳’、‘金果’、‘徐香’、‘金艳’为试材,研究不同成熟度对果实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以‘红阳’、‘徐香’、‘金果’为试材,研究低温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变化;以‘红阳’为试材,研究经1-MCP处理后,果实室温贮藏过程中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猕猴桃果实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不同。5个品种猕猴桃果实中共检测出90种物质,‘红阳’中检测出42种物质,以醛类、酸类为主,分别占总香气成分的32.96%、26.67%;‘徐香’中检测出32种物质,以醛类为主,占总香气成分的75.99%;‘金魁’中,检测出35种物质,以醛类、酸类为主,分别占总香气成分的58.42%、11.64%;‘金果’中检测出28种物质,以醇类、烯萜类物质为主,分别占总香气成分的43.74%、23.96%;‘金艳’中检测出31种物质,以醇类、酸类为主,分别占总香气成分的57.64%和17.23%。(2)果实品质与香气成分与成熟度密切相关。随成熟度增加,果实硬度下降,可固和糖的含量上升,‘红阳’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金果’、‘徐香’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一直下降;‘红阳’果实中醛类物质相对含量上升,醇类、酮类和酸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金果’果实中,酯类、醛类和酮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醇类先上升后下降,烯萜类相对含量上升;‘金艳’果实中,醛类和烯萜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醇类、酮类和酯类上升,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徐香’果实中,酯类相对含量下降,醇类先下降后上升,醛类先上升后下降。(3)低温贮藏过程中,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上升,硬度、VC和可滴定酸含量下降,脂氧合酶(LOX)酶活性呈升-降-升-降趋势变化,‘金果’和‘徐香’果实呼吸强度先上升后下降,‘红阳’果实贮藏过程中出现2次呼吸高峰。果实香气成分呈动态变化,且不同香气物质在不同品种果实中变化趋势不同。以各类别香气成分为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烷烃类对‘金果’综合香气品质贡献最大,贮藏60d时,香气品质最佳;醇类对‘徐香’综合香气品质贡献最大,贮藏45d时,香气品质最佳;醇类对‘红阳’综合香气品质贡献最大,贮藏105d时,香气品质最佳。(4)室温下,经1-MCP处理后,‘红阳’猕猴桃果实香气成分种类减少。贮藏前期,处理有利于醛类和烯萜类物质的积累,抑制醇类和酸类物质的生成,后期以酯类物质为主,处理提高酯类物质的含量,但对相关的特征香气物质合成有抑制作用。

张莉[7](2018)在《α-取代烯基膦酸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许多药物分子含有α-取代烯基膦酸酯结构。研究表明,将药物分子中的羧酸基团替换成膦酸或者膦酸酯,是提高或改变分子生物活性的一种有效策略,在药物的开发和筛选中应用广泛。在有机合成方面,通过α-取代烯基膦酸酯可以合成多种有机磷化合物,包括抗疟疾药物膦胺霉素衍生物。合成α-取代烯基膦酸酯的方法主要有:加成/消除串联反应、脱羧亚甲基化反应、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炔烃的磷氢化加成反应,以及自由基反应。然而,普适高效的合成方法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因此,设计并合成新型的亲电偶联体,通过成熟的碳碳偶联策略较系统地合成α-取代烯基膦酸酯仍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并且,随着合成方法的发展,开发α-取代乙烯膦酸酯的应用价值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三方面:开发新型亲电偶联体α-(类)卤代烯基膦酸酯,通过碳碳偶联反应系统地合成α-取代烯基膦酸酯,以及通过α-取代乙烯膦酸酯合成α-取代烷基膦酸酯和1-取代环丙烷膦酸酯。其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1)发展普适高效的方法合成α-取代乙烯膦酸酯。以α-氯或溴代乙烯膦酸酯为亲电偶联体,Pd(OAc)2/tBu3PH.BF4和Pd2(dba)3/SPhos催化条件下甲苯溶液中的Suzuki反应实现了乙烯膦酸酯α-碳的烷基化、芳基化、炔基化反应,收率为42%-99%。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官能团兼容性和底物普适性。此外,该反应适合克级产物的合成,模型反应放大至50 mmol反应效率没有明显下降,得到α-苯基乙烯膦酸二乙酯的收率为96%。(2)开发了新型亲电偶联体α-膦酸酯乙烯芳基磺酸酯。在7 mol%Pd(OAc)2/15 mol%SPhos催化条件下甲苯溶液中,α-膦酸酯乙烯芳基磺酸酯与芳基硼酸进行Suzuki反应,合成α-芳基乙烯膦酸酯的收率在60%-99%之间。以烷基或杂环芳基三氟硼酸钾为亲核偶联体时,同样的催化条件下甲苯/水溶液中,α-膦酸酯乙烯芳基磺酸酯的Suzuki反应可得到目标偶联产物收率为35%-99%。(3)发展一种高效通用的方法合成α-烷基烯基膦酸酯。在DMA溶液中5 mol%Pd(OAc)2/10 mol%SPhos催化条件下,α-(类)卤代烯基膦酸酯的Negishi反应合成了α-烷基烯基膦酸酯,收率在56%-98%之间。该方法适合一级烷基锌试剂、苄基锌试剂和二甲基锌,而且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能够容忍CN、Cl、CO2Et等官能团。此外,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适合克级产物的合成。(4)发展CuH催化还原α-取代乙烯膦酸酯合成α-取代乙基膦酸酯的方法。以10 mol%Cu(OAc)2.H2O为铜源,10 mol%PPh3或3-8 mol%BDP为配体,3当量的聚甲基氢硅氧烷为氢源,在甲苯溶液中40 oC反应条件下现时产生CuH试剂还原α-取代乙烯膦酸酯,得到α-取代乙基膦酸酯产率为80%-99%。该方法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仅还原与膦酸酯直接相连的C=C双键而保留其它位置的C=C、NO2、CN、COMe等官能团。此外,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兼容卤代芳基,也适合产物的克级合成。与2-苯丙烯酸酯的竞争反应结果表明,α-苯乙烯膦酸酯的还原更难进行,但可重复性更好。(5)探索光催化α-芳基乙烯膦酸酯与烷基自由基的反应。以烷基羧酸或烷基三氟硼酸钾为烷基自由基前体,在DMSO溶液中9 W LED灯带照射2mol%Ir[dF(CF3)ppy]2(dtbbpy)PF6催化条件下,α-芳基乙烯膦酸酯可进行类Giese反应,以80%-95%的产率合成α-芳基烷基膦酸酯。该反应可作为汇聚式合成膦胺霉素衍生物的关键步,用于膦胺霉素衍生物前体的合成。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双(邻苯二酚)-氯甲基硅化18-冠醚-6合钾为氯甲基自由基前体,同样的反应条件下α-芳基乙烯膦酸酯能够进行环丙烷化反应,得到α-芳基环丙烷膦酸酯。该方法对其它Michael受体和1,1-二芳基乙烯也普适,环丙烷化合物产率在34%-98%之间。

周文波[8](2018)在《新型STAT3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肿瘤的药物治疗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化学疗法、靶向疗法和免疫治疗。其中化疗和靶向疗法都是直接作用于癌细胞本身,在临床上能显着延长肿瘤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而免疫疗法则主要通过作用于肿瘤相关免疫细胞间接杀伤肿瘤,在临床研究中不仅能够延长肿瘤病人的PFS而且还提高了生存期(O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TLA-4和PD-1/PD-L1等单抗药物的成功上市,标志着免疫疗法将成为肿瘤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是一类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在正常细胞内调控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凋亡等一系列生理功能。而在肿瘤中目前的研究发现通过抑制STAT3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还可以调节肿瘤相关免疫细胞发挥肿瘤免疫治疗的作用。目前临床研究中STAT3大分子抑制剂AZD9150在淋巴瘤和肺癌中取得持续的响应,2017年至今AZD9150和PD-L1单抗联合应用开展了7项抗肿瘤的临床2期研究;另一个STAT3单域单抗SBT-100在2016和2017年分别获得了FDA授权的胰腺癌和肉瘤孤儿药地位资格。而进入临床的特异性小分子STAT3抑制剂只有C188-9和BP-1-102,但是它们对STAT3抑制活性还停留在微摩尔级别,与大分子STAT3抑制剂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设计合成高效特异性的小分子STAT3抑制剂成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本论文采用了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SBDD)以及分子对接(Docking)技术从STAT3小分子抑制剂Stattic的母核出发设计并合成了一类新型的2-氨基-3-氰基噻吩衍生物通过靶向STAT3来抑制肿瘤。通过化学结构修饰我们合成了烷基化、酰基化和脲基化三大类2-氨基-3-氰基噻吩衍生物,构效关系表明其对STAT3抑制活性强弱为脲类取代>酰基化取代>烷基化取代。以目前市场上活性最好的STAT3抑制剂BP-1-102(KD=1.79?M)为阳性对照,发现了三个先导化合物活性比BP-1-102好10倍左右,分别是5o(KD=0.19?M)、5n(KD=0.13?M)和8g(KD=0.24?M)。STAT3抑制剂5p和7r不仅在体外有着显着的抗肿瘤效果,而且分别在胰腺癌和骨肉瘤的体内试验中取得了同样的抗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效果。未来继续研发,为将我们设计的新型2-氨基-3-氰基噻吩衍生物开发成通过靶向STAT3用来治疗肿瘤的临床候选药物奠定坚实基础。

陆成虎[9](2017)在《基于构效关系的8-氮杂嘌呤核苷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文中提出通过采用SOMFA、CoMFA和CoMSIA三种三维定量构效方法,研究了一组6-烷氨基-2-烷硫基嘌呤核苷的结构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关系,得出:在嘌呤2号位采用丙硫基;6号位采用带有强吸电子基团如F,Cl等的胺类化合物;在C-5’位采用强的氢键给体基团如-COOH等能使药物活性进一步得到提高的结论。这一结论可为接下来设计新化合物提供理论参考指导。结合理论分析设计了两种化合物,并将后一种所设计的新化合物进行了合成。合成过程中对关键的对接异构体构型进行了鉴定以及探索了 8-氮杂嘌呤衍生物的关环最佳条件,最终合成了 18个未见报道的经过2,6和5’位修饰的8-氮杂嘌呤核苷衍生物,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1H NMR、13C NMR和HRMS的表征。

吕璟慧[10](2017)在《温和条件下沙尔湖煤和蒙东煤的解离和解聚》文中研究指明低阶煤的氧含量很高,严重限制了其工业应用,但作为获取高附加值含氧有机化学品的原料,低阶煤的优势得天独厚。从分子水平上系统地了解煤的组成结构是其高效利用的基础,鉴于煤复杂的分子组成,很难根据某种单一的方法就得到其完整的组成信息,故本研究采用常温超声萃取、分级变温热溶和钌离子催化氧化(RICO)相结合的方法将有机质逐层从煤中解离和解聚出来,得到煤中可溶组分和碳骨架结构信息,为低阶煤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使用SEM、元素分析、固体13C NMR、XRPES和TGA等分析手段对蒙东褐煤(ML)和沙尔湖次烟煤(SSBC)的原煤、萃余煤和热溶残渣进行表征,发现萃取主要溶出烃类化合物,而热溶则对含氧化合物有较好的溶出作用。经过萃取和热溶后煤样颗粒变得大小均匀且平整光滑,煤骨架结构中每个芳环上的取代基个数没有减少,但每个取代基的链长度则明显变短,可能是长链的芳烃得以溶出或者长链烷烃经过热溶断裂成较短链的芳烃。热溶残渣主要由芳桥键组成,脂肪碳连接的弱的共价键明显减少。使用石油醚(60-90 oC)、CS2、甲醇、丙酮和丙酮/CS2依次对ML和SSBC两种煤进行常温超声萃取得到五级萃取物(E1-E5)和萃取残渣(ERML和ERSSBC),萃取物主要富集到游离的和以弱非共价键作用结合在煤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因非共价键作用力遭到破坏而解离出来。ML和SSBC的萃取收率分别为4.8%和4.1%,均以甲醇一级萃取物的收率最高,虽然E1和E2的萃取收率不高,但是GC/MS可检测的化合物种类较多,以烷烃、甾族化合物和芳烃为主。分析链烷烃和以雄甾烯为母核的甾族化合物这两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对了解煤中有机质的生物起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E3中主要检测到含氮和含氧的杂原子化合物,E4和E5中主要组分为环数更大的芳烃,含氮化合物中的氮原子的赋存形式多样,而含硫化合物中的硫原子赋存形式则比较单一,其中以噻吩的含量最为丰富。电喷雾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分析表明,超声萃取除了能萃取出小分子化合物外,还能破坏氢键和p-p相互作用等分子间作用力,使一些大分子团簇从煤的大分子结构出解离出来。O2-O4类化合物的不饱和度和碳数分布分别为5-17和14-42,而NxOx类化合物中杂原子间的氢键作用较复杂,可能形成两个小分子“二聚体结构”,其不饱和度和碳数分布要比Ox类化合物大得多,分别为7-31和13-65,氧原子以呋喃环、R-O-R’、RCOOR’和RCOR’的形式存在(R和R’代表烷基或芳基),含氮化合物可能以吡啶、苯并喹啉、吖啶或吲哚环和氨基的结构存在。分别使用环己烷、甲醇和乙醇依次在100、150、200、250和300 oC的温度下对ERML和ERSSBC进行分级变温连续热溶,可以发现提高温度和选择亲核性溶剂是提高收率的两个途径。ERSSBC中的有机质更容易在环己烷中解离或解聚出来,ERML中的有机质更容易在乙醇中解离或解聚出来。ERML和ERSSBC的热溶总收率分别为37.7%和33.1%,以芳烃、酚类和酯类化合物为主,它们可能来自煤结构本身存在的有机质,因与萃余煤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遭到破坏而从煤中解离出来,也可能来自萃余煤中弱的共价键的断裂,甲基芳烃可能是由直链烷基芳烃在高温下发生Ca-Cβ键断裂得到,酚类化合物可能源自萃余煤中醚氧键的断裂,而酯类可能通过酯化反应和酯交换反应得到。甲醇热溶中的酯类化合物均为甲酯,主要为芳酯,且在较低的温度下生成,乙醇热溶物中的酯类化合物主要为乙酯,大部分属于烷酸酯,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生成,这与甲醇和乙醇的空间位阻和亲核性以及不同类型氧桥键的解离能不同导致甲醇和乙醇酯交换历程不同有关。根据苯基苄基醚和二苄醚在两种溶剂中桥键的断裂情况可以发现,环己烷热溶只涉及热作用下氧桥键的断裂,而甲醇热溶的过程中甲醇也会对氧桥键的断裂有影响,因此得到不同的热溶产物。环己烷热溶时加热的条件可以使二苄醚类型的氧桥键断裂从而生成甲苯和苯甲醛,醇类热溶时醇中的氧原子会进攻煤中氧桥键上与氧原子相连的电正性较高的脂肪碳原子,从而使氧桥键断裂,生成相应的酚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对ML和SSBC的原煤、萃余煤和热溶残渣分别进行RICO,根据RICO结果可知,萃取和热溶对煤中的烷基侧链芳烃有较好的解离和解聚作用,尤其在热溶后烷基侧链明显缩短。ML和SSBC中芳环之间的亚甲基桥键主要以-(CH2)2-的形式存在,经过萃取和热溶后亚甲基桥键的碳链长度明显缩短,联苯型芳烃的含量明显增高,萃取对于二芳基烷烃的作用不明显,而热溶可以很好地解离出二芳基烷烃。煤中除了存在缩合芳烃之外,还存在许多联苯型芳烃。

二、3-噻吩甲氧基乙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噻吩甲氧基乙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见光诱导的自由基加成和动态动力学拆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化学反应概述
    1.2 自由基反应简介
    1.3 光催化羰基自由基的加成和偶联反应
    1.4 光催化的原子转移和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反应
    1.5 Hantzsch酯的合成及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1.6 动力学拆分、动态动力学拆分与去消旋化
    1.7 课题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可见光诱导羰基化合物与α,β-不饱和酯的极性翻转自由基加成合成多取代γ-内酯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3 结论
    2.4 实验部分
    2.5 产物表征与分析
第三章 光/酶联合催化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动态动力学拆分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3 结论
    3.4 实验部分
    3.5 产物表征与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化合物图谱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钴催化不饱和羧酸的不对称氢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不对称氢化的发展概况
    1.3 不饱和羧酸不对称氢化的发展概况
    1.4 廉价金属催化不对称氢化发展概况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化合物的表征方法
        2.2.1 核磁共振(NMR)
        2.2.2 高效液相色谱(HPLC)
        2.2.3 比旋光度
        2.2.4 实验通则
第3章 α-取代肉桂酸的不对称氢化
    3.1 引言
    3.2 反应条件筛选及优化
    3.3 α-取代肉桂酸不对称氢化底物拓展
    3.4 α-取代肉桂酸不对称氢化机理研究
    3.5 α-取代肉桂酸不对称氢化潜在应用
        3.5.1 高转化数研究
        3.5.2 潜在应用的条件优化
    3.6 本章小结
    3.7 实验具体内容
        3.7.1 α-取代肉桂酸衍生物合成
        3.7.2 α-取代肉桂酸不对称氢化实验
第4章 α-取代丙和丁烯酸的不对称氢化
    4.1 引言
    4.2 反应条件筛选及优化
        4.2.1 α-取代丁烯酸不对称氢化条件筛选
        4.2.2 α-取代丙烯酸不对称氢化条件筛选
    4.3 不对称氢化底物拓展
    4.4 α-取代丙烯酸不对称氢化潜在应用
    4.5 本章小结
    4.6 实验具体内容
        4.6.1 α-取代丙和丁烯酸衍生物合成
        4.6.2 α-取代丁烯酸不对称氢化实验
        4.6.3 α-取代丙烯酸不对称氢化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3)基于霍夫曼重排反应的6H-吡啶[1,2-c]喹唑啉-6-酮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课题设计
    1.1 霍夫曼重排反应
        1.1.1 高价碘试剂促进的霍夫曼重排反应
        1.1.2 非高价碘促进的霍夫曼重排反应
    1.2 PIFA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2.1 PIFA促进的C-C键形成的反应
        1.2.2 PIFA促进的C-N键形成的反应
        1.2.3 PIFA促进的C-O键形成的反应
        1.2.4 PIFA在有机反应中的其他应用
    1.3 6H-吡啶[1,2-c]喹唑啉-6-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课题设计
        1.3.1 6H-吡啶[1,2-c]喹唑啉-6-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2 课题设计
第二章 邻-(2-吡啶基)-芳基甲酰胺的制备
    2.1 实验所用试剂及仪器
    2.2 邻-(2-吡啶基)-芳基甲酰胺的合成
    2.3 化合物谱图及相关数据
第三章 6H-吡啶[1,2-c]喹唑啉-6-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3.1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6H-吡啶[1,2-c]喹唑啉-6-酮类化合物的实验探讨部分
    3.3 荧光性质及应用的初步探讨
        3.3.1 荧光性质
        3.3.2 6H-吡啶[1,2-c]喹唑啉-6-酮类化合物应用的初步探讨
    3.4 结论与展望
    3.5 化合物谱图及相关数据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4)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中国白酒概述
    2 白酒的生产过程研究情况
        2.1 白酒的生产及蒸馏过程
        2.2 白酒发酵过程研究进展
        2.3 白酒的贮存过程研究进展
        2.3.1 白酒贮存的作用及意义
        2.3.2 白酒贮存老熟原理研究
        2.3.3 白酒贮存过程中物理和化学变化研究
    3 白酒香味成分的研究进展
        3.1 白酒中香味成分的种类
        3.2 白酒中香味成分的作用
    4 白酒香味成分分析技术的发展
        4.1 白酒中香味成分定性定量技术的发展
        4.1.1 气相色谱技术在白酒香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4.1.2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白酒香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4.1.3 GC-MS在白酒香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4.2 白酒中呈香化合物分析技术的发展
    5 白酒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主要研究内容
        7.1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研究
        7.2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研究
        7.3 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
        7.4 不同酒度枝江浓香型白酒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变化的分析研究
        7.5 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第二章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仪器与标样
        1.2.1 仪器及仪器条件
        1.2.2 实验用标样
        1.3 实验方法
        1.3.1 根据香味成分酸碱性分离浓缩酒样
        1.3.2 根据微量组分沸点及极性分离浓缩酒样
        1.3.3 液液萃取浓缩与直接进样分析
        1.3.4 香味成分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分定性分析图谱
        2.2 浓香型枝江原酒香味成分定性分析结果
        2.2.1 脂肪酸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2.2.2 酮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2.2.3 醛类和缩醛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2.2.4 醇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2.2.5 酯类物质定性分析结果
        2.2.6 萜烯类和硫化物定性分析结果
        2.2.7 芳香类定性分析结果
        2.2.8 其他类定性分析结果
        2.2.9 吡嗪、吡啶及呋喃类定性分析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实验条件优化
        3.2 样品前处理方法
        3.3 定性分析准确性
        3.4 定性分析结果与其他品牌白酒比较
        3.5 白酒中香味成分作用讨论
第三章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酒样
        1.2 实验标准品
        1.3 仪器设备及分析方法
        1.3.1 GC-FID定量分析色谱骨架成分
        1.3.2 HS-SPME结合GC-MS定量分析复杂香味成分
        1.3.3 GC-MS定量分析硫化物
        1.3.4 GC-MS定量分析含氮化合物
        1.3.5 离子色谱定量分析有机酸
        1.3.6 离子色谱定量分析多元醇
    2 结果与分析
        2.1 枝江原酒中色谱骨架成分结果分析
        2.1.1 酒样中色谱骨架成分GC-FID图
        2.1.2 酒样中色谱骨架成分定量分析结果
        2.2 枝江原酒中复杂香味成分结果分析
        2.2.1 酒样中复杂香味成分GC-MS总离子扫描图
        2.2.2 酒样中复杂香味成分定量分析结果
        2.3 枝江原酒中硫化物结果分析
        2.3.1 酒样中硫化物GC-MS扫描图
        2.3.2 酒样中硫化物定量分析结果
        2.4 枝江原酒中含氮化合物定量结果分析
        2.4.1 酒样中含氮化合物GC-MS扫描图
        2.4.2 酒样中含氮化合物定量分析结果
        2.5 枝江原酒中有机酸定量结果分析
        2.5.1 酒样中有机酸离子色谱图
        2.5.2 酒样中有机酸定量分析结果
        2.6 枝江原酒中多元醇定量结果分析
        2.6.1 酒样中多元醇离子色谱图
        2.6.2 酒样中多元醇定量分析结果
        2.7 枝江原酒香味成分结构分析
        2.7.1 酒样中香味成分构成比例
        2.7.2 酒样中同类香味成分含量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定量分析方法讨论
        3.2 定量分析香味成分的含量与其他品牌白酒比较
        3.3 分析方法的评价
第四章 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试剂与标样
        1.4 分析方法
        1.4.1 直接进样GC-O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1.4.2 Osme法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1.4.3 AEDA法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1.4.4 OAV值法分析酒样重要呈香化合物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酒直接进样GC-O分析结果
        2.2 Osme法进样分析结果
        2.3 AEDA法进样分析结果
        2.4 OAV值分析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枝江原酒分析结果与其他品牌白酒对比
        3.2 Osme法分析结果讨论
        3.3 AEDA法分析结果讨论
        3.4 OAV值分析结果讨论
        3.5 风味物质呈香特征及作用
第五章 枝江白酒贮存过程中主要香味成分的变化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酒样准备与处理
        1.3.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醛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2.2 醇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2.3 酸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2.4 酯类物质贮存过程中变化曲线
        2.4.1 低级脂肪酸乙酯变化曲线
        2.4.2 直链高级脂肪酸乙酯变化曲线
    3 小结与讨论
        3.1 酒度与香味成分含量的关系
        3.2 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的变化规律
        3.3 基酒在贮存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第六章 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品的采集
        1.2.2 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数据的采集
        1.2.3 风味指纹图谱的数据分析
        1.2.4 样品气相色谱分析
        1.2.5 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枝江白酒风味特征品评结果
        2.2 风味特征品评结果图谱分析
        2.3 五种白酒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2.4 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建立与分析
        2.5 风味指纹图谱的应用探讨
    3 小结与讨论
        3.1 风味指纹图谱建立方法
        3.2 风味指纹图谱的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性结论
    2 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定量结论
    3 浓香型枝江白酒呈香化合物的研究结论
    4 不同酒度枝江浓香型白酒贮存过程中香味成分变化的研究结论
    5 浓香型枝江白酒“风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应用
    6 主要创新点
    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固载型Yb(OTf)3催化葡萄糖制备乳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生物质糖的转化与利用
        1.2.1 生物法转化
        1.2.2 化学法转化
    1.3 生物质糖转化为乳酸及其衍生物
        1.3.1 生物质糖催化制备乳酸
        1.3.2 生物质糖催化制备乳酸甲酯
    1.4 介孔材料在多相催化中的应用
        1.4.1 介孔材料的合成与结构
        1.4.2 介孔材料的功能化
        1.4.3 功能化有序介孔材料在多相催化领域的应用
    1.5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
    2.1 理论研究方法
        2.1.1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2.1.2 Gaussian软件简介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3 催化剂表征方法
        2.3.1 小角X射线粉末衍射(SAXD)
        2.3.2 N_2吸附-脱附测试(BET)
        2.3.3 热重分析(TG)
        2.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ICP-OES)
        2.3.5 红外光谱测试(IR)
        2.3.6 有机元素分析(EA)
        2.3.7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29)Si MAS NMR)
        2.3.8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4 实验装置与反应过程
    2.5 反应产物分析与计算方法
3 Yb(OTf)_3催化葡萄糖转化乳酸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与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Yb(Ⅲ催化葡萄糖-果糖转化反应机理
        3.3.2 Yb(Ⅲ)催化果糖分解反应机理
        3.3.3 Yb(Ⅲ)催化甘油醛转化乳酸反应机理
        3.3.4 阴离子对Yb(Ⅲ)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介孔氧化硅载体的筛选及制备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介孔氧化硅制备
        4.2.2 介孔氧化硅固载型Yb(OTf)_3催化剂制备
        4.2.3 葡萄糖制备乳酸实验
        4.2.4 羟基含量的定量计算
    4.3 催化剂表征
        4.3.1 小角X射线散射(SAXD)分析
        4.3.2 N_2吸附-脱附分析(BET)
        4.3.3 核磁谱解析与分峰拟合
        4.3.4 催化剂元素含量分析
        4.3.5 热重分析
        4.3.6 TEM表征分析
    4.4 催化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SBA-15固载Yb(OTf)_3催化葡萄糖制备乳酸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SBA-15的合成
        5.2.2 Yb(OTf)_2-SO_3-SBA-15-D/G催化剂的制备
        5.2.3 葡萄糖制备乳酸实验
    5.3 催化剂表征
        5.3.1 嫁接法制备固载型Yb(OTf)_3催化剂的工艺优化
        5.3.2 小角X射线散射分析(SAXD)
        5.3.3 N_2吸附-脱附分析(BET)
        5.3.4 核磁共振分析(NMR)
        5.3.5 红外光谱分析(IR)
        5.3.6 热重分析(TG)
        5.3.7 NH_3-TPD分析
        5.3.8 SEM表征
        5.3.9 TEM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催化性能与催化机理讨论
        5.4.2 反应温度对葡萄糖转化率及产物产率的影响
        5.4.3 反应时间对葡萄糖转化率及产物产率的影响
        5.4.4 催化剂用量对葡萄糖转化率及产物产率的影响
        5.4.5 催化剂的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6 Sn/SBA-15固载Yb(OTf)_3催化葡萄糖制备乳酸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Sn/SBA-15合成方法
        6.2.2 Sn/SBA-15固载Yb(OTf)_3催化剂制备方法
        6.2.3 催化剂表征
        6.2.4 葡萄糖制备乳酸实验
    6.3 催化剂表征
        6.3.1 N_2吸附-脱附分析(BET)与元素分析
        6.3.2 小角X射线散射分析(SAXD)
        6.3.3 热重分析(TG)
        6.3.4 红外光谱分析(IR)
        6.3.5 核磁共振分析(NMR)
        6.3.6 NH_3-TPD分析
        6.3.7 SEM分析
        6.3.8 TEM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催化剂性能与机理分析
        6.4.2 反应温度对葡萄糖转化率及产物产率的影响
        6.4.3 反应时间对葡萄糖转化率及产物产率的影响
        6.4.4 催化剂用量对葡萄糖转化率及产物产率的影响
        6.4.5 催化剂的稳定性
    6.5 本章小结
7 Sn/SBA-15固载Yb(OTf)_3催化葡萄糖转化乳酸甲酯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方法
        7.2.1 Sn/SBA-15固载Yb(OTf)_3催化剂制备
        7.2.2 葡萄糖制备乳酸实验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反应产物分析与机理讨论
        7.3.2 溶剂体系对葡萄糖转化率及产物产率的影响
        7.3.3 反应温度对葡萄糖转化率及产物产率的影响
        7.3.4 反应时间对葡萄糖转化率及产物产率的影响
        7.3.5 催化剂掺量对葡萄糖转化率及产物产率的影响
        7.3.6 催化剂的稳定性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猕猴桃果实品质和香气成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猕猴桃种质资源概况
    1.2 果实采后保鲜技术
        1.2.1 物理保鲜技术
        1.2.2 化学保鲜技术
        1.2.3 生物保鲜技术
    1.3 果实采后贮藏生理变化
        1.3.1 呼吸生理
        1.3.2 可溶性糖
        1.3.3 可滴定酸
        1.3.4 维生素C
    1.4 果实香气物质
        1.4.1 果实香气物质及种类
        1.4.2 果实香气物质的合成方式
        1.4.3 影响果实香气成分的因素
        1.4.4 果实香气成分的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品种猕猴桃果实品质与香气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2.1.2 测定方法
        2.1.3 果实香气成分测定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果实品质指标分析
        2.2.2 果实香气成分分析
    2.3 讨论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成熟度猕猴桃果实品质与香气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3.1.2 试验方法
        3.1.3 果实挥发性成分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成熟度‘红阳’猕猴桃果实品质与香气成分分析
        3.2.2 不同成熟度‘金果’猕猴桃果实品质与香气成分分析
        3.2.3 不同成熟度‘金艳’猕猴桃果实品质与香气成分分析
        3.2.4 不同成熟度‘徐香’猕猴桃果实品质与挥发性成分分析
    3.3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低温贮藏下猕猴桃果实品质与香气成分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处理
        4.1.2 测定方法
        4.1.3 果实香气成分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三个品种猕猴桃果实低温贮藏过程中主要品质指标测定结果
        4.2.2 ‘金果’猕猴桃果实低温贮藏过程中香气成分测定结果
        4.2.3 ‘徐香’猕猴桃果实低温贮藏过程中香气成分分析
        4.2.4 ‘红阳’猕猴桃果实低温贮藏过程中香气成分分析
    4.3 讨论与分析
第五章 1-MCP处理对室温贮藏‘红阳’猕猴桃果实品质和香气成分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处理
        5.1.2 试验方法
        5.1.3 香气物质测定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 -MCP处理对室温贮藏下‘红阳’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5.2.2 1 -MCP处理对室温下‘红阳’猕猴桃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
    5.3 讨论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α-取代烯基膦酸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
    1.1 前言
    1.2 α-取代乙烯膦酸酯的应用现状
        1.2.1 合成生物活性药物
        1.2.2 合成特性材料
        1.2.3 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1.3 α-取代烯基膦酸酯的合成方法
        1.3.1 化学剂量型
        1.3.2 酸碱催化/促进型
        1.3.3 金属催化型
        1.3.4 自由基型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α-卤代乙烯膦酸酯的Suzuki反应合成α-取代乙烯膦酸酯
    2.1 引言
        2.1.1 α-膦酸酯烯基硼试剂的Suzuki反应
        2.1.2 α-卤代烯基膦酸酯的Suzuki反应
        2.1.3 课题的提出
    2.2 α-卤代乙烯膦酸酯合成路线优化
    2.3 芳基化反应条件筛选
    2.4 反应的普适性考察
        2.4.1 硼酸衍生物的普适性
        2.4.2 膦酸酯亲电偶联体的普适性
        2.4.3 电子效应
        2.4.4 空间位阻效应
        2.4.5 合成α-(氟代芳基)乙烯膦酸酯
        2.4.6 稠环硼试剂的普适性
        2.4.7 杂环硼试剂的普适性
        2.4.8 苯乙烯三氟硼酸钾的反应
        2.4.9 炔基三氟硼酸钾的普适性
        2.4.10 烷基硼试剂的普适性
    2.5 α-氯代乙烯膦酸酯的Suzuki芳基化反应的适用范围
    2.6 放大反应
    2.7 反应在复杂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前景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型亲电偶联体α-膦酸酯乙烯芳基磺酸酯的Suzuki反应
    3.1 引言
        3.1.1 磺酸酯类卤素亲电偶联体的发展简介
        3.1.2 α-磺酸酯烯基膦酸酯的偶联反应
        3.1.3 课题的提出
    3.2 α-膦酸酯乙烯芳基磺酸酯系列亲电偶联体的设计与合成
    3.3 反应条件优化
    3.4 反应的普适性考察
        3.4.1 α-芳基磺酸酯乙烯膦酸酯的普适性
        3.4.2 硼酸衍生物的适用范围
        3.4.3 空间位阻效应
        3.4.4 官能团的兼容性
        3.4.5 稠环硼酸的普适性
        3.4.6 含呋喃结构硼化物的普适性
        3.4.7 含噻吩结构硼试剂的普适性
        3.4.8 含N杂环硼试剂的普适性
        3.4.9 烷基硼试剂的普适性
        3.4.10 烯基三氟硼酸钾的反应
    3.5 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前景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Negishi偶联反应合成α-烷基烯基膦酸酯
    4.1 引言
        4.1.1 金属催化C-P偶联反应合成α-烷基烯基膦酸酯
        4.1.2 金属催化炔烃的磷氢化加成反应合成α-烷基烯基膦酸酯
        4.1.3 醛、硝基甲烷和亚磷酸三酯的一锅法合成α-烷基烯基膦酸酯
        4.1.4 课题的提出
    4.2 反应条件优化
    4.3 反应的普适性考察
        4.3.1 官能团的兼容性
        4.3.2 末端双键烷基锌试剂的适用范围
        4.3.3 苄基型锌试剂的普适性
        4.3.4 锌试剂类型的适用范围
        4.3.5 二级锌试剂的反应
        4.3.6 二甲基锌试剂的反应
        4.3.7 亲电偶联体的适用范围
    4.4 放大反应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CuH催化还原α-取代乙烯膦酸酯合成α-取代乙基膦酸酯
    5.1 前言
        5.1.1 催化氢气加氢还原α-取代乙烯膦酸酯
        5.1.2 催化氢转移还原α-取代乙烯膦酸酯
        5.1.3 CuH催化还原缺电子烯烃研究简介
        5.1.4 课题的提出
    5.2 反应条件优化
    5.3 反应的普适性考察
        5.3.1 芳基乙烯膦酸酯的普适性
        5.3.2 α-烷基乙烯膦酸酯的普适性
        5.3.3 反应对卤素的兼容性
        5.3.4 反应的高度选择性
    5.4 放大反应
    5.5 与2-苯基丙烯酸酯的竞争反应
    5.6 对比其它两类氢化还原方法
        5.6.1 钯碳催化甲酸铵氢转移还原α-芳基乙烯膦酸酯
        5.6.2 二酰亚胺还原α-烷基乙烯膦酸酯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光催化多取代苯乙烯与烷基自由基的类Giese反应和环丙烷化反应研究
    6.1 引言
        6.1.1 课题的提出
    6.2 α-芳基乙烯膦酸酯的类Giese反应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6.3 光催化多取代乙烯的环丙烷化反应研究
        6.3.1 Michael受体的普适性研究
        6.3.2 多取代苯乙烯的普适性研究
        6.3.3 双烯结构化合物的二次环丙烷化反应研究
        6.3.4 环丙烷化反应机理研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实验部分
试剂缩写
化合物一览表
未知化合物表征数据一览表
已知化合物参考文献一览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新型STAT3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STAT3在抗肿瘤中的作用
        1.1 STAT家族的分类
        1.2 STAT家族的功能
        1.3 STAT3在肿瘤细胞和微环境中持续活化
        1.4 p-STAT3在临床肿瘤样本中高表达
    第二节 STAT3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2.1 STAT3抑制剂作用部位
        2.2 STAT3抑制剂的种类
        2.3 STAT3抑制剂的临床进展
    第三节 STAT3抑制剂的前景与展望
第二章 新型STAT3抑制剂的设计合成
    第一节 目标化合物设计思路
    第二节 2-氨基-3-氰基噻吩类STAT3抑制剂合成
        2.1 实验设备与试剂
        2.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3 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
        2.4 目标化合物合成实验部分
第三章 STAT3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第一节 STAT3抑制剂筛选平台的建立
        1.1 MTS法测定细胞增殖实验
        1.2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筛选平台的建立
        1.3 荧光偏振实验(FP)筛选体系平台的建立
        1.4 荧光素酶(luciferase)实验筛选体系平台的建立
    第二节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2-氨基-3-氰基噻吩衍生物中噻吩并环大小1a-1e活性结果分析
        2.2 2-氨基-3-氰基环己烷并噻吩衍生物2a-2j活性结果分析
        2.3 2-氨基-3-氰基噻吩上氨基取代基衍生物3a-3h活性结果分析
        2.4 2-(1-氢-4-吡唑)-甲酰胺基-3-氰基-噻吩上吡唑取代衍生物4a-4d活性结果分析
        2.5 化合物2b和2e对STAT3抑制活性结果分析
        2.6 2-胺基-3-氰基-哌啶并噻吩环上的哌啶酰基取代衍生物5a-5r和6a-6d活性结果分析
        2.7 化合物5f、5g、5j、5m、5n、5o和5p对STAT3抑制活性结果分析
        2.8 化合物5p在体内的代谢数据分析
        2.9 2-胺基-3-氰基-哌啶并噻吩环上的哌啶脲基取代衍生物7a-7u和8a-8h活性结果分析
        2.10 化合物2k、2l、7c、7m、7o、7q、7r、8c和8g对STAT3抑制活性结果分析
        2.11 化合物7r在体内的效果与机制研究
        2.12 化合物9a-9g靶向STAT3SH2结构域
    第三节 2-氨基-3-氰基噻吩衍生物构效关系总结
第四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总结
    第二节 讨论与发展
        2.1 目前研究受限于缺乏高效的STAT3抑制剂
        2.2 探索STAT3抑制剂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应用
        2.3 新型高效STAT3SH2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
        2.4 STAT3特异性抑制剂筛选模型的完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化合物索引
附录二 缩略词表
附录三 STAT3课题获得的奖项
附录四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申请的专利
致谢

(9)基于构效关系的8-氮杂嘌呤核苷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嘌呤及其衍生物
        1.1.1 嘌呤的结构及其性质
        1.1.2 嘌呤衍生物
    1.2 嘌呤衍生物的合成进展
        1.2.1 2,6,8,9位修饰的嘌呤衍生物
        1.2.2 8-氮杂嘌呤衍生物
    1.3 两个重要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1.3.1 坎格雷诺(AR-C69931MX)
        1.3.2 替卡格雷(AZD6140)
    1.4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
        1.4.1 定量构效关系(QSAR)
        1.4.2 比较分子场方法(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方法(CoMSIA)
        1.4.3 自组织分子场分析方法(SOMFA)
    1.5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内容
        1.5.1 论文选题的意义
        1.5.2 论文选题的内容
    1.6 合成路线的设计
第二章 2-烷/芳硫基-6-烷/芳氨基腺苷类化合物的三维构效关系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数据准备
        2.1.2 分子模型及叠合
        2.1.3 方法参数设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CoMFA分析
        2.2.2 CoMSIA分析
        2.2.3 SOMFA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8-氮杂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合成路线的选择
        3.2.1 合成路线一
        3.2.2 合成路线二
        3.2.3 合成路线三
    3.3 中间体及8-氮杂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3.3.1 2,3,5-苯甲酰氧基-1-叠氮基-β-D-呋喃核糖(2)的合成
        3.3.2 2,3,5-三羟基-1-叠氮基-β-D-呋喃核糖(3)的合成
        3.3.3 6-叠氮基-2,2-二甲基四氢呋喃并[3,4-d][1,3]二氧杂环戊烷-4-甲醇(4)的合成
        3.3.4 6-叠氮基-2, 2-二甲基四氧呋喃并[3, 4-d][l,3]二氧杂环戊烷-4-甲醛(5)的合成
        3.3.5 三苯基膦乙酸叔丁酯(7)的合成
        3.3.6 (E)-3-(6-叠氮基-2,2-二甲基四氢呋喃并[3, 4-d] [1,3]二氧杂环戊烷-4-基)丙烯酸叔丁酯(8)的合成
        3.3.7 4,6-二氯-2-丙硫基-5-硝基嘧啶(13)的合成
        3.3.8 6-((6-氯-2-丙硫基-5-硝基嘧啶-4-基)氨基)-2,2-二甲基四氢呋喃并[3,4-d][1,3] 二氧杂环戊烷-4-甲醇(16)的合成
        3.3.9 6-((6-氯-2-丙硫基-5-氨基嘧啶-4-基)氨基)-2,2-二甲基四氢呋喃并[3,4-d][1,3] 二氧杂环戊烷-4-甲醇(17)的合成
        3.3.10 6-氯-2-丙硫基-9-(2,3-0-异丙叉基-β-D-呋喃核糖基)-8-氮杂嘌呤(18)的合成
        3.3.11 6-取代氨基-2-丙硫基-9-(2,3-0-异丙叉基-β-D-呋喃核糖基)-8-氮杂嘌呤(19)的合成
        3.3.12 2-((6-叠氮基-2,2-二甲基四氢呋喃并[3,4-d][1,3]二氧杂环戊烷-4-基)甲氧基)乙酸叔丁酯(20)的合成
        3.3.13 2-((6-((6-氯-2-丙硫基-5-硝基嘧啶-4-基)氨基)-2,2-二甲基四氢呋喃并[3,4-d][1,3]二氧杂环戊烷-4-基)甲氧基)乙酸叔丁酯(22)的合成
        3.3.14 2-((6-((6-氯-2-丙硫基-5-氨基嘧啶-4-基)氨基)-2,2-二甲基四氢呋喃并[3,4-d][1,3]二氧杂环戊烷-4-基)甲氧基)乙酸叔丁酯(23)的合成
        3.3.15 6-氯-2-丙硫基-9-(2,3-O-异丙叉基-5-(3-氧杂乙酸叔丁酯-3-基)-β-D-呋喃核糖基)-8-氮杂嘌呤(24)的合成
        3.3.16 6-取代胺基-2-丙硫基-9-(2,3-O-异丙叉基-5-(3-氧杂乙酸叔丁酯-3-基)-β-D-呋喃核糖基)-8-氮杂嘌呤(25a)的合成
        3.3.17 2-((5-(5-丙硫基-7-取代胺基-3H-[1,2,3]三唑并[4,5-d]嘧啶-3-基)-3,4-二羟基四氢呋喃-2-基)甲氧基)乙酸(26)的合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合成路线的探索
        4.1.1 合成路线一
        4.1.2 合成路线二
        4.1.3 合成路线三
    4.2 中间体合成的讨论
        4.2.1 关于对接反应产物构型的确定
        4.2.2 关于硝基还原产物的鉴定
        4.2.3 重氮-关环条件的探索
        4.2.4 中间体25aa-25at的合成
        4.2.5 化合物26aa-26as的合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10)温和条件下沙尔湖煤和蒙东煤的解离和解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煤的结构模型
    1.3 煤结构的研究方法
    1.4 煤中杂原子的分布
    1.5 煤结构的研究进展
    1.6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原料和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步骤
    2.4 分析表征方法
3 ML和SSBC原煤、萃余煤和热溶残渣中有机质结构的直接表征
    3.1 SEM分析
    3.2 元素分析
    3.3 固体~(13)C核磁分析
    3.4 XRPES分析
    3.5 TGA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ML和SSBC的常温分级超声萃取
    4.1 ML和SSBC常温分级超声萃取的收率
    4.2 ML和SSBC萃取物的GC/MS分析
    4.3 ML和SSBC萃取物的ESI FTICRMS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温和条件下ER_(ML)和ER_(SSBC)的分级变温连续热溶
    5.1 ER_(ML)和ER_(SSBC)的分级变温连续热溶的收率
    5.2 ER_(ML)和ER_(SSBC)的热溶物及热溶残渣的FTIR分析
    5.3 ER_(ML)和ER_(SSBC)的热溶物GC/MS分析
    5.4 生成含氧化合物的可能反应历程
    5.5 本章小结
6 ML和SSBC的原煤、萃余煤和热溶残渣的RICO
    6.1 ML和SSBC的原煤、萃余煤和热溶残渣RICO产物的族组分分布
    6.2 ML和SSBC的原煤、萃余煤和热溶残渣中烷基侧链和桥键的类型
    6.3 ML和SSBC的原煤、萃余煤和热溶残渣中的缩合芳环结构特征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3-噻吩甲氧基乙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见光诱导的自由基加成和动态动力学拆分[D]. 顾嘉仪. 西南大学, 2021(01)
  • [2]钴催化不饱和羧酸的不对称氢化[D]. 肖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霍夫曼重排反应的6H-吡啶[1,2-c]喹唑啉-6-酮合成[D]. 高文婧. 河南师范大学, 2020(08)
  • [4]浓香型枝江白酒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D]. 徐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5]固载型Yb(OTf)3催化葡萄糖制备乳酸的研究[D]. 王石维.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6]猕猴桃果实品质和香气成分分析研究[D]. 甘武.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7]α-取代烯基膦酸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张莉.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8]新型STAT3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 周文波.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9]基于构效关系的8-氮杂嘌呤核苷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D]. 陆成虎.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5)
  • [10]温和条件下沙尔湖煤和蒙东煤的解离和解聚[D]. 吕璟慧.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3-噻吩甲氧基乙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