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21)在《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学位[2020]20号)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旧面临诸多挑战”。提高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学位培养的首要责任。云南地处我国西南,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提升,结构逐渐优化,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够完备,培养质量还不能够很好满足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需求。研究并解决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有利于云南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创新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提升云南省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素质,服务创新型云南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并结合相关统计分析技术与方法,梳理我国和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调查发现高等学校层面存在课程设置应用性不强、案例教学实施不力、专业实践执行不力、学位论文训练不足、导师队伍建设不强等问题。教育理念落后、省级层面统筹力度不足以及行业产业协同育人支持力度不足也是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提高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本研究从促进专业学位培养系统性、整体性进行优化和改良,解决问题的路径在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从教育理念、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应当提高认识,树立全面、系统和协同的教育理念,教育主管部门应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高等学校应全面育人,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本研究对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丰富基于省份的、中观层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以期能为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全面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戚晓思[2](2021)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提升,还需要在教育管理上进行创新突破。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讨论并试图揭示促进其体系保障和建设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视为一个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将其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系统设计缺陷、全程性困境、优质性欠佳等问题,结合所需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者发现高校音乐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此实现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认知与提升。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但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都尚未清晰。这既局限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的发展,又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进程。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选取H省不同类型的三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进行详细的个案实施研究;再通过对H省17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的实地调研,访谈45名音乐专业领导和教师,运用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找出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及作用,并回收2112份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样本描述与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H省公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主要问题及成因与影响因素作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深入探寻H省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音乐学院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具体差异,再从H省17所高校音乐学院的广泛调研中归纳出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发现其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差异大、研究创作成果少和社会服务较单一。针对其主要问题的内部归因包括: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外部归因包括: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2)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专业教学标准、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主要由变革人才培养理念、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丰富专业教学模式构成;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构成。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且积极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为原则,从确立平等地位、优化教学条件、给予相应自主权、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保障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建议,探寻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化、多样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高飞[3](2021)在《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伴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成为了我国对外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为此颁布了很多政策。近几年,在政策的推动下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久而久之,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逐一显现。在此情况下,进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内涵、构成要素和特点为理论基础,以H大学来华留学研究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次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这三个维度对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开展调查分析,经过对H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实地调研,发现H大学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对国际教育学院和各学院学生、教师及教学行政人员的深度访谈,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教师层面和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四个层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教师层面和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四个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对的建议:政府层面,保障来华留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强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监管。高校层面,加强教学计划管理,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教学运行管理监控,提高教学行政工作效率;完善考核制度,保障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师层面,提高来华留学生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保障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来华留学研究生来华前做好学涯规划;发挥来华留学研究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吴勇园[4](2021)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了普及化阶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已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当前国家倡导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提出要建立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高校质量文化,这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指导思想融入质量文化内涵建设中,以独特的中国精神和文化引领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促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本文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出发,首先探索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的当代价值,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呼唤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质创新的时代价值下,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当前教育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建立高校质量文化,高校质量文化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质量文化推动立德树人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具有价值引领、激励凝聚、行为规制和育人反馈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功能,且具有体现中国教育特色的内涵建设。本文对所抽取的30所高校的资料调查,运用调查分析法对高校质量文化的四个层面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当下高校质量文化的建设现状并梳理其所存的问题,并分析其问题归因。立足于调查结果和文献分析,从夯实物质质量文化建设、扎根制度质量文化、彰显行为质量文化和渗透精神质量文化四个方面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加强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的策略,探索高质量、持久的具有特色的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具有世界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高校质量文化。
朱涛[5](2021)在《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占据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半壁河山”,在建设人才资源大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工程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等教育以及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影响深远,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刻不容缓。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背景分析及相关文献的梳理,围绕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谁来保障”“保障什么”的基本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实施对象以及若干环节进行研究。其次,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主体和客体两个维度,以115所理工类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样本,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利益相关者责权不明确且参与不够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并从利益相关者间未建立“责任共担”的机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过程未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理解不一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再次,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设想上,借鉴福建工程学院落实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建立明确且可衡量的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课堂教学革命的实施、建立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其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平台,在健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容,强化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经验,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提供借鉴和启示。最后,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以及案例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形成了由质量保障主体、质量保障客体和工程人才培养要素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构建了由决策与指挥系统、执行系统、检查与评价系统、反馈与改进系统、环境支持系统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容体系。同时,提出深化质量保障主体的参与,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客体,持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林琳[6](2020)在《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对各领域的全谱渗透,前现代、现代、解构性后现代与建设性后现代的交汇通融,科学与人文在长期的对垒后趋向有机融合等,都对教育包括本科教育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自201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在扩大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水平,这是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下,在中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技术的打压,人才交流的封锁等都要求中国更加急迫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质量监测与保障举措,对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乎我国本科教学的定位与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由此,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重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对于确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新使命、新方案、新标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有机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在人民日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论述到中国的确在走向生态文明,并提出怀特海的思想极富启迪。“怀特海的全集翻译与研究”被列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研究方向,可见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的深刻性与洞见性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立足有机、整体与过程,他们都诉诸感性活动主体。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在主体性方面颇具特色,其根植于自身融合式的哲学体系,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具有启示意义。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和研究综述主要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从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国外内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三大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出发,阐释怀特海本人的“是其所是”及其价值理论的“在其所在”,即怀特海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次,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本体意义,即价值是事件的内在实在性;价值尺度涉及“强度”、“满足”与“秩序”价值包含一种对“重要性”的判断;价值存在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具体性;道德价值:道德在于支配过程;价值的三重图式包括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价值的多重维度包括:善、真、美、冒险及平和;在其评价理论中认为评价是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并具有三重特征。最后阐述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第三部分,在对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Nvivo12软件对国家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进行词频分析、对国家审核评估标准中的要素进行一级编码并标明参考点。对29个地方政府的审核评估标准中与教育部颁发文件不同的8个省份的审核评估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阐释其特点。对随机抽样的33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标准及其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四个自编问卷《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求《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所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对调查问卷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上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于本科教学评估认知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之间的关系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即高需求水平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强于低需求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针对问卷的不足采用访谈研究法,对25名被访者按照审核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人文性与关系性等问题进行访谈,基于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审核评估标准文本的内容研究及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现状的调查研究,在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包括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学生、教师主体的缺位;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使得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内在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内容本身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对价值的分割,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第五部分,在怀特海价值理论视域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整合旨趣。其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其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有机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第二,本科教学审核标准价值关系应走向有机追求。首先,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者、政府机构人员、社会第三方评估人员等审核评估利益相关者。其次,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最后,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通过研究学校标准变革的逻辑,有利于确立理性化的标准变革目标与对策,同时这也是确保审核评估标准变革有效性的前提。第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矛盾的化解。在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中,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矛盾应达到有机的统一。具体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第四,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以及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朱金明[7](2020)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职业需求导向的鲜明特征、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产学研协同培养的教育过程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期待,规定了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蓬勃兴起,迫切需要以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随着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适应性不强、解决问题能力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质量内外部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适切中国情景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政策分析、历史研究、调查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治理系统论等,试图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互相协调、互相关联、责权对等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基于质量观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变迁,分析了参与主体、理念内容、机制模式的变化原因。二是基于大数据调查分析,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用人单位的视角,识别了影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数据挖掘发现主要存在专业学位教育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不力与规模发展、政府引导的宏观监管、评价机制不健全与规模发展、社会多方参与薄弱与规模发展等三大主要矛盾。三是系统比较研究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型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四是基于现代治理理论,构建了资格准入和监督评估协同、专业学位评估与培养单位整体审计协同、政府外部宏观指导与培养单位内部自我评估协同、社会监督与行政性评估协同的“四协同”专业学位质量保障机制。五是对优化构建适切中国情境的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张博[8](2020)在《基于质量管理的高校档案管理流程研究 ——以57所部属高校为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推进和各高校教学质量报告的编写,高等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高校档案管理的质量也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档案管理是对全校范围有价值的档案文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提供利用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涉及制度制定以及对机构、人员和业务的管理等诸多环节,其管理质量水平的高低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育人树人效果及科研创新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高校档案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根据质量管理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和要求,对57所部署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调研,归纳当前我国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模式和问题,搭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档案质量管理流程框架,提出高校档案质量管理流程运行的方法。本文绪论部分对文章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回顾了国内外对于高校档案质量管理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文章研究的亮点与不足。文章第二部分对主要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辨析阐释,对高校档案、高校档案管理和高校档案管理质量的概念和内容进行明晰,介绍了本文在高校档案质量管理流程梳理中借鉴使用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探讨了质量管理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原则和应用。文章第三部分以57所样本高校为对象,通过线上线下的调研,认识到当前高校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基本完善,各高校依据自身实践推行各自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同时也存在档案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工作质量难以保障、管理过程重要节点缺乏有效控制和质量管理的制度规范不健全等问题。文章第四部分以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为借鉴,搭建高校档案质量管理的流程框架,明确档案质量管理在学校和二级单位各层级的质量目标及各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点。第五部分从制度设计、过程控制和检验改进三大阶段落脚高校档案质量管理流程的具体实现,涉及高校档案质量管理的战略策划,高校档案管理基于全员质量管理的过程把控和借助于质量评价体系对高校档案管理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改进。
王青青[9](2020)在《贵州省高校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职业结构变迁加速,传统职业淘汰快,新职业不断涌现,迫使人们处于持续不断的学习之中,催生了在职人员提升学历的刚性需求。在本科生规模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更是成为规模扩张的主体,为在职人员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学历提升通道;其中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在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规模的扩大,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日益成为突出的问题。本研究以贵州省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质量的关键环节—高校培养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生源入口、培养过程、毕业监控等方面存在问题。首先是培养方案同质化;然后是录取时生源“异质性”混搭;以及对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资源投入少;然后是培养单位过程性管理的缺失;最后再毕业输出阶段存在着学生学习自我评价较低、监督和约束制度不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力度弱和相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关于贵州省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培养单位应对生源变化准备不充分、忽视培养方案有效制定、过程性管理的缺失、毕业输出监控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原因。为解决当前贵州省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本文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尝试完善培养目标、生源入口、培养过程、毕业监控等方面的不足,保障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首先是重视生源入口的管理工作、合理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健全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辅助支持系统、加强过程性管理,以及完善毕业输出的监控机制。
张蓝欣[10](2020)在《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黑龙江省H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必须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国家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旨在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探寻适合我国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方法,对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对H市普通高中的教学质量管理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阐述教学质量管理的历史演进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并以此部分内容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H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调查,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从教学质量管理主体、要素和过程三方面分析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缺失的原因。第四部分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因此,本研究认为要提高普通高中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应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教学质量管理要从全员参与、全要素、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入手,使质量管理主体多元化并提高其专业素养,实施全要素的质量管理,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而最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试论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专业学位 |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 |
二、理论基础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二)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 |
第二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稳步发展、积极探索阶段(1990-2008) |
二、快速发展、制度完善阶段(2009 年—今) |
第二节 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开端起步阶段(1997-2000) |
二、缓慢增长阶段(2001-2008) |
三、稳步发展阶段(2009-今) |
第三章 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别与规模 |
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布局与规模 |
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
第二节 调查研究 |
一、调查目的 |
二、问卷调查 |
(一)问卷编制 |
(二)问卷样本情况 |
(三)问卷信效度 |
三、访谈调查 |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
(一)课程设置应用性不强 |
(二)案例教学实施不到位 |
(三)专业实践执行不力 |
(四)学位论文训练不足 |
(五)导师队伍建设不强 |
第四章 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育理念滞后 |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系统意识不足 |
二、缺乏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
第二节 教育主管部门质量保障统筹力度不足 |
一、教育统筹力度不足 |
二、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力度不足 |
第三节 高等学校诸多因素制约人才培养质量 |
一、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 |
二、案例教学存在短板 |
三、专业实践资源匮乏 |
四、学位论文训练不够重视 |
五、导师队伍资源匮乏 |
第四节 行业产业协同育人支持力度不足 |
第五章 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对策 |
一、提高认识,树立全面、系统和协同的教育理念 |
(一)行业产业提高协同性认识,坚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
(二)教育主管部门深化系统性认识,树立整体性的教育理念 |
(三)高等学校提高全面性认识,秉持全面质量管理教育理念 |
二、教育主管部门: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
(一)扭转重学术轻教学的观念,做好顶层发展规划设计 |
(二)围绕行业需求优化布局,完善类别设置和布局结构 |
(三)构建联合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 |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创业课程实施平台 |
(五)完善评价机制,推进职业资格衔接 |
(六)强化政府行业协同,构建多元联动保障机制 |
(七)完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强化督导落实与组织领导 |
三、高等学校:全面育人,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
(一)明确培养目标,探索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职业能力素养 |
(三)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落实好导师立德树人职责 |
(五)坚持质量导向,保障学位授予质量 |
(六)创新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 |
(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
(八)完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一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
二、教学保障的政策要求 |
三、质量管理的理论诉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全面质量管理 |
二、高校音乐专业 |
三、人才培养质量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述评 |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启示 |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
一、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概况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 |
四、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五、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一、已有研究启示 |
二、已有研究局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问题 |
二、分析框架 |
第二节 数据搜集 |
一、访谈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三节 分析方法 |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
二、个案资料的分析 |
三、问卷数据的分析 |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 |
第一节 综合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
三、需求导向的专业内涵建构 |
四、扎根本土的教学实践研究 |
五、案例小结 |
第二节 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变革 |
三、专业特色的教学范式改革 |
四、师生互动的专业教学新态 |
五、案例小结 |
第三节 理工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边缘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
三、培养单一的专业方向设置 |
四、发挥主动的培养质量保障 |
五、案例小结 |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
二、培养质量差异大 |
三、研究创作成果少 |
四、社会服务较单一 |
第二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归因 |
一、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 |
二、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 |
三、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 |
第三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归因 |
一、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 |
二、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 |
三、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 |
第六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 |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
二、提供专业教学标准 |
三、评估专业教学质量 |
第二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 |
一、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
二、设置专业特色课程 |
三、丰富专业教学模式 |
第三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 |
一、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 |
二、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
三、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
第四节 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考察 |
一、项目分析 |
二、因子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差异性比较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成因的归纳 |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 |
三、研究的总体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建议 |
一、确立高校教育中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平等地位 |
二、优化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 |
三、给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相应的自主权 |
四、健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
五、促进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
(二)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问题十分突出 |
(三)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相关研究不足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来华留学生政策的梳理 |
(二)关于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的研究 |
(三)关于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 |
(四)关于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提升策略的研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 |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一章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学管理的内涵 |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构成要素 |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计划管理 |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运行管理 |
(三)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
三、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特点 |
(一)整体性 |
(二)动态性 |
(三)服务性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与工具 |
(四)调查的实施 |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的总体描述 |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差异性分析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学计划管理方面 |
(二)教学运行管理方面 |
(三)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方面 |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府层面 |
(二)高校层面 |
(三)教师层面 |
(四)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 |
第四章 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策略 |
一、政府层面 |
(一)保障来华留学研究生生源质量 |
(二)加强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监管 |
二、高校层面 |
(一)加强教学计划管理,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
(二)加强教学运行管理监控,提高教学行政工作效率 |
(三)完善考核制度,保障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
三、教师层面 |
(一)提高来华留学研究生师资国际化水平 |
(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保障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
四、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 |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来华留学前做好学涯规划 |
(二)发挥来华留学研究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
结论 |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研究数据分析结果部分附表 |
附录2: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调查问卷 |
附录3: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4: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立德树人呼唤高校人才培养的提质创新 |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涵 |
二、立德树人的实现需要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 |
三、立德树人是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时代诉求 |
第二节 质量文化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
一、卓越质量是高等教育的追求目标 |
二、高教普及化凸显了质量文化的特色价值 |
三、新时代育人方式的现实诉求的大势所趋 |
第三节 质量文化推动立德树人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
一、质量文化具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育人功能 |
二、质量文化具有体现中国教育特色的内涵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的现状 |
第一节 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现状的调查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和分类 |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现状的分析 |
一、教育教学基础条件的投入略显失衡 |
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不够完善 |
三、教育教学活动的落实不够深入 |
四、大学精神和理念的形成缺乏特色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的问题及归因 |
第一节 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的问题 |
一、高校质量文化理论研究的认知欠缺 |
二、高校质量管理机构设置流于形式 |
三、高校质量文化的行为培育不够 |
四、高校质量文化精神内核的特色不足 |
第二节 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问题归因 |
一、高校质量文化理念的应用不强 |
二、高校质量评价制度建设的滞后 |
三、高校质量文化的理论研究的匮乏 |
四、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与实际脱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强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的策略 |
第一节 夯实物质质量文化,优化立德树人环境 |
一、夯实物质文化载体建设,提升高校物质文化底蕴 |
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高校资源合理配置 |
三、注重课程思政的引导,深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
第二节 扎根制度质量文化,保障立德树人实现 |
一、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生成高校特色的质量文化 |
二、健全民主管理机制,构建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 |
三、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完善高校管办评分离的管理机制 |
第三节 彰显行为质量文化,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
二、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人才 |
三、构建“五自”高校质量文化,培养师生的行为文化自觉 |
第四节 渗透精神质量文化,内化立德树人理念 |
一、优化大学氛围,形成自由理性的大学精神 |
二、强化价值引领,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
三、丰富高校文化活动,打造高校自身品牌文化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所抽取的30所高校名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的研究 |
1.2.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
1.2.3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 |
1.2.4 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 |
1.2.5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内容、思路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2.1.2 人才培养质量 |
2.1.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
2.2 相关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
3.1 样本选择及分析 |
3.1.1 《质量报告》介绍 |
3.1.2 样本的选择 |
3.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 |
3.2.1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导者:高校 |
3.2.2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施者:教师 |
3.2.3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践行者:学生 |
3.2.4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协作者:企业 |
3.2.5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引领者:政府 |
3.2.6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推动者:校友 |
3.3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客体 |
3.3.1 确立质量目标与标准 |
3.3.2 实施保障措施及建立监控体系 |
3.3.3 采取多元化质量检查与评价途径 |
3.3.4 建立质量反馈改进机制 |
3.3.5 借鉴管理模式及培育质量文化 |
3.4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利益相关者责权不明确且参与不够深入 |
3.4.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发展不均衡 |
3.4.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
3.5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利益相关者间未建立“责任共担”的机制 |
3.5.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过程未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 |
3.5.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理解不一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建工程学院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实践探索 |
4.1 学院概况 |
4.1.1 案例选择缘由 |
4.1.2 学院简介及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概况 |
4.2 学院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践概况 |
4.3 借鉴启示 |
4.3.1 健全质量保障内容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4.3.2 强化质量保障主体要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4.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
5.1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指导思想 |
5.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 |
5.3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作模式 |
5.3.1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
5.3.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模型 |
5.4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对策 |
5.4.1 深化质量保障主体的参与 |
5.4.2 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客体 |
5.4.3 持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呼唤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变革 |
(二)本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审核评估标准进行价值取向分析 |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启示意义 |
(四)个人对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兴趣与关注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一)本科教学 |
(二)审核评估标准 |
(三)价值 |
(四)评价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 |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
(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
(三)国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反思 |
二、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 |
(一)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
(二)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
(三)国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反思 |
三、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一)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
(二)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
(三)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
(四)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
(五)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反思 |
第二章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 |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形成的“在其所在” |
(一)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主义诗篇激发了怀特海的灵感 |
(二)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割裂的历史背景 |
(三)怀特海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的诠释 |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
(一)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
(二)价值的三重图式:自我、他者及整体的关系 |
(三)价值的多种维度:善、真、美、冒险及平和 |
(四)评价理论: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 |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 |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局限 |
第三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历史与文本分析 |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发展的历史阶段 |
(一)本科教学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准备(1985-1990年) |
(二)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试点和探索(1990-2001年) |
(三)开展水平评估标准的阶段(2002-2008年) |
(四)依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审核评估标准(2009年-至今) |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文本分析 |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特点 |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词频及编码分析 |
(三)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的价值关系分析 |
第四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现状 |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的意义 |
二、调查的对象、程序与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二)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三)审核评估标准需求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四)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五)调查内容的关系机制分析 |
五、调查结果讨论 |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部分讨论 |
(二)相关分析讨论 |
(三)结构方程模型讨论 |
第五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 |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 |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 |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 |
(一)学生与教师主体的缺位 |
(二)审核评估标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 |
(三)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 |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矛盾 |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 |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分割 |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 |
(二)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 |
(三)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 |
第六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 |
一、正确定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选择 |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 |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 |
二、确定本科教学审核标准的价值追求 |
(一)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 |
(二)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 |
(三)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 |
三、处理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冲突 |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 |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 |
四、实现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的价值融合 |
(一)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 |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
(三)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
结论 |
一、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研究的总结 |
二、对未来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 |
附录2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 |
附录3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 |
附录4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 |
附录5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协议 |
附录6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提纲 |
附录7 国家及各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
附录8 抽样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
附录9 访谈情况记录表 |
附录10 文本及调查图表索引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专业学位 |
二、研究生教育 |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 |
四、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回溯 |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回溯 |
三、高等教育治理机制研究回溯 |
四、已有文献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三、内容框架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质量保障主体探析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二、主体构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 |
第二节 三角关系理论:质量保障主体责权分析 |
一、三角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二、主体关系:基于三角关系理论的分析 |
第三节 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
一、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二、体系构建:基于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探讨 |
第三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质量管理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背景 |
第二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史脉络 |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孕育期 |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初步建设期 |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期 |
第三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
一、规模现状:着眼从数量提升到质量提升转变 |
二、分布现状:呈现从普遍院校到一流高校集聚 |
三、质量现状:专业学位定位与特征尚缺乏共识 |
第四节 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质量观 |
一、阶段论质量观 |
二、需要论质量观 |
三、适应论质量观 |
四、目标论质量观 |
五、全面的质量观 |
第五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制度变迁 |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演进分析 |
第四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研究 |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分析 |
一、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 |
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 |
三、专业学位质量认证 |
第二节 我国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的绩效评价研究 |
第五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国际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
二、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三、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
第二节 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
二、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三、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
第三节 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
二、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三、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
第四节 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 |
一、国外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比分析 |
二、国外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启示 |
第六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研究 |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 |
一、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基本原则 |
二、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路径方法 |
第二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多主体评价协同机制 |
一、专业学位教育评价主体责权关系 |
二、基于责权关系的协同评价机制 |
第三节 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重构策略 |
一、构建使命导向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
二、构建与教育认证相协同的专业学位合格评估体系 |
三、构建与质量监测相协同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基于质量管理的高校档案管理流程研究 ——以57所部属高校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档案管理与高校档案管理质量概述 |
2.1 高校档案管理的基本内涵 |
2.1.1 高校档案的定义及范围 |
2.1.2 高校档案管理及其特色 |
2.1.3 高校档案管理质量 |
2.2 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2.2.1 朱兰“质量三部曲” |
2.2.2 戴明“PDCA循环” |
2.2.3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 |
2.3 质量管理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
2.3.1 质量管理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必要性 |
2.3.2 质量管理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可行性 |
2.3.3 高校档案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质量管理视域下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3.1 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
3.1.1 现有法律规范基本完善 |
3.1.2 管理制度相对齐全 |
3.1.3 管理模式多样 |
3.2 质量管理视域下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人员数量和质量有效供给不足 |
3.2.2 质量管理过程缺乏有效保障 |
3.2.3 质量管理制度不齐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档案质量管理流程框架设计 |
4.1 高校档案质量管理流程基本框架 |
4.1.1 核心目标层 |
4.1.2 运行相关层 |
4.1.3 运行环节层 |
4.2 高校档案质量管理目标体系 |
4.2.1 质量管理的整体目标 |
4.2.2 质量管理二级单位目标 |
4.3 高校档案质量管理过程关键控制点 |
4.3.1 前馈质量控制点 |
4.3.2 过程质量控制点 |
4.3.3 后馈质量控制点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校档案质量管理流程的运行实施 |
5.1 制度设计: 制定高校档案质量战略规划 |
5.1.1 分析掌握用户的利用需求 |
5.1.2 获取学校各级管理机构重视和支持 |
5.1.3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 |
5.2 过程控制: 实施全员质量控制策略 |
5.2.1 架构基于全员质量的过程控制体系 |
5.2.2 全员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 |
5.3 检验改进: 高校档案管理质量评价与提升 |
5.3.1 管理质量评价体系搭建 |
5.3.2 管理质量持续改进与提升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1 高校档案管理建设调研汇总(节选)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贵州省高校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目标 |
五、理论基础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六、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文献分析 |
七、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二章 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状况 |
一、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现状分析 |
(一)数据分析 |
(二)个案分析 |
(三)小结 |
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录取时的异质性生源“混搭” |
(二)培养目标同质化 |
(三)缺乏对学生的资源投入 |
(四)简约式的过程管理 |
(五)结果监测缺乏严格度 |
第三章 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问题原因分析 |
一、应对生源变化准备不充分 |
(一)招生计划主导下的任务式调剂 |
(二)忽视生源复杂化 |
二、忽视培养方案有效制定 |
三、学生资源投入不足 |
四、过程性管理的缺失 |
(一)缺乏有效课程教学体系 |
(二)缺乏有效师资队伍 |
(三)忽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
(四)日常管理意识的缺失 |
五、结果监测机制不完善 |
(一)学生认知存在不足 |
(二)结果监测机制不完善 |
第四章 贵州省高校完善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的相关建议 |
一、重视生源入口管理工作 |
二、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三、健全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支持系统 |
(一)完善非全日制教育硕士激励制度和资助制度 |
(二)提高培养单位质量保障主体意识 |
四、完善过程管理工作机制 |
(一)优化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及教学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三)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
五、完善结果监测机制 |
(一)进一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 |
(二)细化毕业标准 |
(三)完善内部管理评估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调查问卷 |
附件2:访谈提纲 |
致谢 |
(10)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黑龙江省H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教学质量管理理论的历史嬗变 |
一、国内教学质量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 |
二、国外教学质量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 |
第二节 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下的教学质量观和教学质量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现状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 |
二、调查研究的实施 |
第二节 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不同类型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差异分析 |
二、不同维度教学质量管理的描述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缺失的归因分析 |
第一节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主体方面的原因 |
一、教学质量管理主体构成单一 |
二、教学质量管理主体专业素养缺乏 |
三、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不完善 |
第二节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要素方面的原因 |
一、对教师和学生的质量管理缺失 |
二、对课程的质量管理缺失 |
三、对教学物力资源的质量管理缺失 |
第三节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方面的原因 |
一、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
二、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不完整 |
三、教学质量管理方法较单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策略 |
第一节 主体维度:实施全员的教学质量管理 |
一、促使主体多元化,提升专业素养 |
二、打造专业质量管理团队,实行责任制 |
三、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 |
第二节 要素维度:构建全要素教学质量管理 |
一、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质量管理 |
二、完善对课程的质量管理 |
三、优化对教学物力资源的质量管理 |
第三节 过程维度:加强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 |
一、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与规范 |
二、强化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 |
三、运用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方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试论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研究[D]. 李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D]. 戚晓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3]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高飞.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高校质量文化内涵建设研究[D]. 吴勇园.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D]. 朱涛.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1)
- [6]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7]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朱金明. 天津大学, 2020(01)
- [8]基于质量管理的高校档案管理流程研究 ——以57所部属高校为对象[D]. 张博. 山东大学, 2020(12)
- [9]贵州省高校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D]. 王青青.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10]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黑龙江省H市为例[D]. 张蓝欣. 黑龙江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