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临界溶解时间(CDT)方法研究聚酯纤维形态及染整加工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廖杏梅[1](2019)在《PHA纤维及其交织物的染整加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HA纤维是一类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脂肪族聚酯纤维,可作为医用缝纫线、器官支架、组织敷料、食品包装袋、纺织原料等。本文主要分析了热处理和碱处理对PHA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探究了 PHA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因素;同时研究了 PHA/真丝、PHA/PET交织物的退浆精练工艺,以及PHA/PET交织物的染色性能。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临界溶解时间、断裂强力及伸长率、沸水收缩率、K/S值等指标,探究了热处理、碱处理条件对PHA纤维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染色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 PHA纤维在碱溶液中的降解动力学,分析了 PHA纤维在碱性条件下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经不同热处理条件处理后,PHA纤维的化学组分没有发生变化;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PHA纤维结晶度逐渐增大,Log(CDT)与温度、时间成线性关系,断裂强力和沸水收缩率逐渐减小,染色性能变化不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较好的描述PHA纤维的碱降解动力学,拟合系数大于0.97。随着碱浓度的增大、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PHA纤维减量率逐渐增大;碱浓度对PHA纤维减量率的影响较大,温度次之,时间对其影响较小。选择了 11种分散染料和11种阳离子染料,分析了影响PHA纤维上染百分率、K/S值、提升性和染色牢度的因素,优化了 PHA纤维的染色工艺;同时分析了 3种载体对PHA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A纤维用分散染料染色的优化工艺为:温度100℃、pH=5,染色纤维的耐皂洗牢度和耐日晒牢度均大于4级。对于偶氮结构染料,分子中存在醋酸酯基的染料以及双偶氮结构的染料的上染百分率较高;蒽醌结构染料中,含氨基、羟基等极性基团越多,上染百分率越低。PHA纤维用阳离子染料染色的优化工艺为:温度100℃、pH=6,染色纤维耐皂洗牢度在4级以上,但大部分染料染色纤维耐日晒牢度低于3级。加入载体对于低温型染料分散红60的染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中温型染料分散橙29和高温型染料分散红167的作用不大。3只染料使用载体染色法染色PHA纤维的K/S值较高温高压法而言稍有减小。以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毛效、失重率和白度值为评价指标,分析了精练剂浓度、碱剂浓度、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PHA纤维交织物退浆精练效果的影响,得出优化工艺。结果表明,随着精练剂浓度和碱剂浓度的增大、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PHA纤维交织物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逐渐减小,失重率、白度和毛效逐渐增大。PHA/真丝交织物退浆精练优化工艺为:精练剂浓度为2 gL,碳酸钠浓度为3 g/L,处理温度为95℃,处理时间为50 mi。PHA/PET交织物退浆精练优化工艺为:精练剂浓度为1 g/L,碳酸钠浓度为2g/L,处理温度为95℃,处理时间为50 min。选用11种不同结构的分散染料对PHA/PET交织物进行染色处理,分析了PHA/PET交织物中PHA纤维和PET纤维的染色性能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对于PHA/PET交织物中的两种纤维,大部分分散染料优先上染PHA纤维,后上染PET纤维,分散染料在PET纤维上的提升性优于在PHA纤维上的提升性。从染料结构来看,偶氮结构分散染料在PHA纤维上的上染量大于在PET纤维上的上染量,用分散红60染料染色的两种纤维的K/S值相差最小,同色性较好。从色光角度看,分散蓝79、分散红152、分散蓝60染料染色的PHA纤维和PET纤维二者的色相角一致,不易产生异色效果。从色差角度看,选用色差较小的分散橙29、分散红152染料对PHA/PET交织物染色,可以获得更好的染色同色性。
上海纺织工学院化学纤维教研组[2](1976)在《用临界溶解时间(CDT)方法研究聚酯纤维形态及染整加工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引言物理化学测试法广泛用于化学纤维结构的研究。其中一些方法尤其有助于研究热处理对 PET 结构的影响。Schnoth 将物化测试法分为三种主要类型(a)建立在聚酯纤维在某些化学试剂中不同的溶胀的溶解性的测试法。(b)建立在外加物质向纤维内部扩散速率不同的测试法。(c)建立在聚酯在溶胀剂中收缩性不同
袁常敏[3](2006)在《PTT针织物染整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TT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英文缩写,是聚酯家族中的—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其合成原料之一1,3—丙二醇的合成技术有了较大突破,才使低成本的PTT及其产品开发成为可能,PTT产品的应用也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在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因为PTT纤维的各种优异性能,目前服装面料、地毯材料和热塑性工程塑料等很多领域都在开发应用这种新纤维,被称为21世纪新型纤维之一。 PTT纤维比PET纤维柔软,又比PBT纤维有身骨,兼具了聚酯和聚酰胺纤维的优点。它具有柔软的手感、优异的回弹性、易染性、易保养性等诸多特点,这都是它用于纺织面料的优势所在。在讲究舒适的现代社会,弹性织物受到众人喜爱。早在20世纪50年代,杜邦公司开发的聚氨酯纤维“莱卡”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聚氨酯纤维生产成本高,污染重,使得开发其它弹性纤维成为必然。开发者针对PTT纤维的优异回弹性和易染性,制成手感柔软的高弹性针织物。而要将其在市场上推广,对PTT针织物染整加工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根据PTT纤维和针织物的特点,以及PTT和PET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对PTT针织物的染整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讨。前处理方面,选择适当的精练剂和精练工艺设计正交试验,通过去油率
吕思晨[4](2020)在《涤纶仿真丝技术发展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涤纶仿真丝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国外方面主要介绍了日本各阶段的发展及代表性产品和技术,国内方面介绍了从纺丝、织造、印染加工、污水处理、新合纤发展的仿真丝发展情况,并对涤纶仿真丝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徐进[5](2014)在《含氟拒水剂对涤纶整理效果持续性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拒水整理是纺织品后整理中的一项重要加工,含氟拒水剂因其优异的拒水性能而被广泛使用。在生产过程中,拒水整理浸轧加工经常会发生头尾性能差异问题,由此造成产品不合格。因此,拒水加工的持续性是染整加工中急待探索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的目标是研究含氟拒水剂在对涤府绸生产加工过程中拒水性能下降的原因、分析测试方法和解决途径。本文首先探讨了含氟拒水剂HD, TJC, TGCL,7500的拒水性能,用红外光谱分析了拒水剂中的成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整理剂使纤维表面结构形态产生的变化。使用含固量、拒水等级、核磁共振氟谱和氟离子电位测试方法,探讨了加工过程中拒水工作液组分含量的变化,并通过物料衡算说明了织物含水量对拒水工作液浓度和加工持续性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这4种含氟拒水剂主要成分基本一样,均能赋予涤纶优良的拒水效果,扫描电镜观察经整理的涤纶表面有一层光滑均匀的薄膜。将含固量折算为15%,当拒水剂用量TJC为15g/L,其它3个为20g/L时,涤纶拒水效果均可达到5级。实验发现工作液pH对拒水效果持续性有明显影响。当工作液pH大于7时,拒水效果均明显降低;浓度均为10g/L的四种拒水剂,连续浸渍20块涤纶布,加工持续性HD最好,7500最差,TJC和TGCL接近。所探究的拒水剂含量测试方法中,含固量可以说明工作液各组分总含量的变化,是重要的间接含量测试手段,但试验测得的工作液含固量前后变化并不明显;核磁共振氟谱定量比较法中可以看出氟离子信号峰强度较弱,导致该测试方法的准确度较低;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出锻烧定容所得到的氟离子溶液的氟电位,再由标准工作曲线计算出氟离子浓度,结果表明连续浸渍织物后工作液氟含量变化较为明显。另外,通过物料衡算,得出了液槽中工作液浓度随连续加工发生变化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干布加工,工作液浓度几乎不发生变化;湿布加工,织物含水量越大,加工过程中工作液浓度下降得越多,最终趋近于补充液浓度的((β-α)/(κβ))倍,其中,α为织物含水率,β为浸轧后织物带液率,k为拒水剂吸附系数。通过该分析,本文给出了加工织物含水量与补充液需要的拒水剂浓度关系,可供生产上操作指导参考。
王春霞[6](2016)在《香樟果色素/精油提取及其复合物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从植物中提取天然产物并应用到纺织品上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香樟树是在我国江南和西南一带广泛种植,香樟果是香樟树的果实,每年秋季大量香樟果成熟落地,香樟果中含有丰富的天然色素和精油,是适用纺织品染色和功能整理的一种可再生资源。本课题以香樟果为对象,研究香樟果皮中色素,果核中精油的提取方法,及相应复合物的制备工艺,探讨香樟果提取物及相应复合物在纺织品上的应用性能。采用乙醇与水混合溶剂浸泡从香樟果皮中提取色素,结果表明提取液中乙醇含量增加有助于提升香樟果色素的提取,香樟果肉中色素提取较佳的工艺为提取液中水/乙醇质量比为1:1,香樟果皮与提取液质量比1:15,吐温-80用量5.0%,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2.0 h。双水相和大孔树脂协同作用实现香樟果色素的纯化和分离,以提取率为准,双水相分相硫酸铵较佳的浓度为30%。红外和液质联用测试结果表明香樟果色素主要有矢车菊单葡萄糖苷和矢车菊二糖苷组成,其质荷比(m/z)分别为449和595。p H与香樟果色素的颜色密切相关,p H升高,香樟果色素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偏移,p H低于5,香樟果色素为紫红色,p H越低,颜色越鲜艳。另外,采用常规浸泡和分液法从香樟果核中提取精油,液质联用测试结果表明香樟果精油主要有桉油精、樟脑和异黄樟油素等组份。研究香樟果色素对羊毛织物的染色工艺和染色动力学,结果表明酒石酸锑钾是香樟果色素对羊毛织物染色较佳的媒染剂,同媒染色可以获得和预媒染色相同的颜色深度和牢度。同媒染色较佳的工艺条件为酒石酸锑钾用量2.5%(o.m.f),染色温度为100℃,染色时间60 min,染浴p H为5。同媒染色中香樟果色素在羊毛织物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当染色温度为80℃,90℃和100℃时,对应香樟果色素在羊毛纤维上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8.12mg/g,9.23mg/g,11.57mg/g。研究香樟果色素对多孔SiO2染色制备彩色SiO2的方法,探讨彩色SiO2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彩色SiO2较佳的制备工艺为阳离子化多孔SiO2用量2.0%,香樟果色素用量2.0%,浴液p H为9,吸附温度50℃,时间2.0 h;其中阳离子化多孔纳米SiO2的制备条件是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TAB)浓度为2.0%,多孔SiO2在分散液中含量为2.0%,p H为11,温度60℃,改性时间1.5 h。彩色SiO2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在乙醇、强酸碱、高温和光照条件下易褪色;彩色SiO2印花织物具有良好抗紫外性能,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反射曲线与沙土色伪装涂料一致,能够满足军事目标暂时性伪装的需要。采用掺杂法制备香樟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是降低香樟果精油挥发速度、调控香樟果精油缓释行为的一个途径,研究以可聚合分散剂1-烯丙氧基-3-(4-壬基苯酚)-2-丙醇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为乳化剂,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的条件和过程。结果表明制备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的较佳条件为香樟果精油对混合单体质量分数6.0%,DNS-86对单体质量分数的20%,十六烷对单体质量分数的2.5%,偶氮二异丁腈对单体质量分数的1.5%,超声波处理时间15 min,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50 min。另外在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中嵌入SiO2对降低香樟果精油的挥发速度更加有效。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化是降低精油挥发速度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研究细乳液聚合法制备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并采用红外、透射电镜和热重分析对制备的香樟果精油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香樟果精油微胶囊较佳的制备工艺为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正丁酯为混合单体(摩尔比2:3),混合单体占体系质量分数7.5%,香樟果精油对混合单体质量分数30%,过硫酸铵对单体的质量分数2.7%,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单体的质量分数6.7%,十六烷对单体的质量分数4.0%,超声波处理时间12 min,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50 min,该条件下制备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的粒径为90 nm。与采用掺杂法制备香樟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相比,微胶囊包覆的香樟果精油含量由前者的6.0%提高到20%。把精油微胶囊涂层整理到织物上,与未包覆精油相比,微胶囊包覆精油可显着延长精油的缓释效果。同时发现香樟果精油微胶囊涂层整理的棉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涂层次数增多,抗菌效果增强。当涂层次数达到8次,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分别达到了67.21%和41.59%。本课题实现了香樟果提取物在纺织品上的综合利用,对纺织品清洁生产,美化城市环境,拓宽纺织品染色及功能整理助剂的天然资源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黄映珊[7](2016)在《不同晶型PA6的可控制备及染色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不断深化调整,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越来越高,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穿着方面的选择性更加苛刻,要求服装织物不仅穿着舒适、透气、保暖而且色彩鲜艳多变。聚酰胺6作为服装织物的主要原料,在服装织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常规化聚酰胺6纤维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要求,因此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的聚酰胺6纤维产品的开发迫在眉睫。此外,在所有纤维织物当中聚酰胺6纤维织物的色泽最为鲜艳夺目,但其上染率和均染性却一直被业界垢病。目前,国产聚酰胺6切片制备的纤维染色稳定性较差,在染色过程中往往出现条纹、色差等染色问题,因此功能性和染色性能较好的聚酰胺6纤维均采用进口切片制备。而针对国产聚酰胺6切片出现的染色问题,本文通过详细研究聚酰胺6的聚集态结构,端氨基含量、结晶度和晶型结构对染色行为的影响,建立了染色评价标准,为提高国产聚酰胺6纤维染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采用精制的聚酰胺6切片粉末进行染色并详细研究了切片染色的可性行,从而开辟全新的聚酰胺6染色工艺。首先,本研究采用高效,简易和可控的蒸沉方法制备了单一 Y晶型和α晶型的聚酰胺6,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FTIR、XRD和DSC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聚酰胺6晶型的主要因素之一。当氨水分子扩散至磷酸-聚酰胺6溶液中后,在温度低于60℃时主要生成γ晶型;当温度高于60℃时,γ晶型开始转化成α晶型;当温度为60~70℃时,γ晶型和α晶型共存;当温度高于70℃,反应时间大于8h主要形成稳定的α晶型。SEM结果显示γ晶型聚酰胺6的表面是由孔径大小不一样的小孔组成,α晶型聚酰胺6表面是由不同厚度的片晶堆积而成。其次,采用毛细管流变仪,通过不同熔融停留时间制备系列端氨基含量不同的聚酰胺6样品,经过常温水冷却结晶可以得到不稳定的γ晶型,γ晶型经过沸水热处理后转变成稳定的α晶型。表征结果显示:随着熔融停留时间的增加,聚酰胺6的端氨基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相对粘度和可萃取物含量不断上升。将上述制备的样品置于真空烘箱中在80℃下干燥24h,然后将适量的干冰和干燥好的切片一起放入粉碎机中进行粉碎精制不同目数的聚酰胺6粉末,选用55-60目样品进行染色实验。结果表明:晶型相同且结晶度几乎相近时,随着聚酰胺6中端氨基含量的不断下降,粉末的上染率也不断下降;当端氨基含量相同时,具有更高结晶度的α晶型聚酰胺6粉末的上染率比γ晶型聚酰胺6粉末的上染率低。这是因为不稳定的γ晶型在染液中会产生较大的空隙,γ晶型转化为α晶型的过程中分子链段流动性增强,有利于无定形区域的疏松,这有利于染料的扩散和渗透,因此其上染率较高。
二、用临界溶解时间(CDT)方法研究聚酯纤维形态及染整加工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临界溶解时间(CDT)方法研究聚酯纤维形态及染整加工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PHA纤维及其交织物的染整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简介 |
1.1.1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来源 |
1.1.2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性能 |
1.2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研究现状 |
1.2.1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合成研究 |
1.2.2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性能研究 |
1.2.3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应用研究 |
1.3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纤维简介 |
1.3.1 PHA纺丝加工 |
1.3.2 PHA复合纤维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热、碱处理对PHA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2 纤维织物的前处理 |
2.1.3 热处理实验方法 |
2.1.4 碱降解动力学实验方法 |
2.1.5 碱处理实验方法 |
2.1.6 染色方法 |
2.1.7 测试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热处理对PHA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 |
2.2.2 热处理对PHA纤维临界溶解时间(CDT)的影响 |
2.2.3 热处理对PHA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
2.2.4 热处理对PHA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
2.2.5 PHA纤维的碱降解动力学研究 |
2.2.6 碱处理对PHA纤维减量率的影响 |
2.2.7 碱处理对PHA纤维性能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PHA纤维染色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测试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分散染料对PHA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
3.2.2 阳离子染料对PHA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
3.2.3 载体对PHA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PHA纤维交织物退浆精练工艺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测试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PHA/真丝交织物退浆精练条件优化 |
4.2.2 PHA/PET交织物退浆精练条件优化 |
4.2.3 退浆精练工艺正交试验设计 |
4.2.4 工艺稳定性实验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PHA/PET交织物染色性能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1.3 测试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温度对PHA/PET交织物中两种纤维K/S值影响 |
5.2.2 pH值对PHA/PET交织物中两种纤维K/S值影响 |
5.2.3 染料浓度对PHA/PET交织物中两种纤维K/S值影响 |
5.2.4 PHA/PET交织物中两种纤维染色差异性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3)PTT针织物染整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PTT概述 |
1.1.1 PTT的合成方法 |
1.1.2 PTT长丝和短纤维的生产 |
1.1.3 PTT的大分子结构描述 |
1.1.4 PTT的性能 |
1.2 PTT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情况 |
1.2.2 国内发展情况 |
1.3 PTT针织物的染整工序 |
1.3.1 精练 |
1.3.2 热定形 |
1.3.3 染色原理及工艺 |
1.3.4 PTT织物的后整理 |
1.4 PTT的应用 |
1.4.1 服饰材料 |
1.4.2 地毯材料 |
1.4.3 其他领域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预期目标 |
1.6.1 本课题研究方法 |
1.6.2 本课题的预期目标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药品 |
2.4 实验方法 |
2.4.1 精练工艺实验 |
2.4.2 热定形工艺实验 |
2.4.3 染色工艺实验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精练工艺实验 |
3.1.1 精练正交试验 |
3.1.2 热定形对精练效果的影响 |
3.2 热定形工艺实验 |
3.2.1 热定形工艺对PTT针织物湿热回缩率的影响 |
3.2.2 热定形工艺对PTT纤维临界溶解时间(CDT)的影响 |
3.2.3 PTT针织物延伸度与拉伸应力的关系 |
3.2.4 热定形工艺对 PTT针织物拉伸弹性回复率的影响 |
3.2.5 热定形工艺对 PTT针织物顶破强力的影响 |
3.2.6 热定形工艺对 PTT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
3.3 染色工艺实验 |
3.3.1 PTT针织物对分散染料的吸附性能 |
3.3.2 控制升温速率温度范围的确定 |
3.3.3 最佳染色温度的确定 |
3.3.4 升温速率的确定 |
3.3.5 染料在 PTT针织物上的染色提升性实验 |
3.3.6 PTT针织物与 PET织物染色性能比较 |
3.3.7 染浴pH值对 PTT织物上染率的影响 |
3.4 染色牢度评级 |
3.4.1 耐水洗色牢度 |
3.4.2 耐摩擦色牢度 |
3.4.3 耐干热(升华)色牢度 |
3.4.4 耐光色牢度 |
3.4.5 耐汗渍色牢度 |
3.4.5 染色牢度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精练工艺结论 |
4.2 热定形工艺结论 |
4.3 染色工艺结论 |
4.3.1 染色工艺 |
4.3.2 染深性 |
4.3.3 耐水洗牢度 |
4.3.4 最佳染色温度 |
4.3.5 其它牢度 |
4.4 染整工序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附录一染色贴样 |
附录二染色牢度贴样 |
(4)涤纶仿真丝技术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外仿真丝发展历程 |
3 国内仿真丝发展现状 |
4 仿真丝发展建议 |
(5)含氟拒水剂对涤纶整理效果持续性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拒水整理的原理 |
1.3 含氟拒水剂结构特征 |
1.4 含氟拒水整理的生产工艺现状 |
1.5 拒水整理效果的影响因素 |
1.5.1 整理液的浓度 |
1.5.2 浸渍时间 |
1.5.3 轧液率 |
1.5.4 拒水工作液pH |
1.5.5 预烘温度 |
1.5.6 焙烘温度 |
1.5.7 焙烘时间 |
1.6 加工过程中拒水效果持续性较差的原因 |
1.6.1 拒水剂性能的差异 |
1.6.2 织物上的助剂和含水量 |
1.6.3 织物组织性质 |
1.7 含氟拒水剂性能变化的表征方法 |
1.7.1 喷淋法测试织物拒水等级 |
1.7.2 接触角测试 |
1.7.3 工作液含固量测试 |
1.7.4 有机氟组分含量测试 |
1.7.5 织物表面氟元素含量测定 |
1.7.6 5G-5M法测试拒水剂的加工持续性 |
1.8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药剂及仪器 |
2.1.1 织物 |
2.1.2 药剂 |
2.1.3 拒水剂 |
2.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含氟拒水剂性能的测定 |
2.2.1 拒水剂pH的测定 |
2.2.2 拒水剂含固量测试 |
2.3 含氟拒水剂在涤纶上整理工艺 |
2.4 实验方法 |
2.4.1 织物拒水等级的测试 |
2.4.2 接触角的测试 |
2.4.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2.4.5 离子选择性电极测试氟含量 |
2.4.6 核磁共振法测试氟含量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含氟拒水剂性能与含量测试 |
3.1.1 拒水剂pH的测定 |
3.1.2 拒水剂含固量的测定 |
3.1.3 含氟拒水剂的红外谱图 |
3.1.4 拒水整理前后涤纶表面结构的变化 |
3.2 拒水效果变化的测试方法探究 |
3.2.1 织物拒水等级的测试 |
3.2.2 拒水工作液含固量的测试 |
3.2.3 氟离子电位测试 |
3.2.4 核磁共振氟谱测试 |
3.2.5 小结 |
3.3 探究含氟拒水整理持续性下降的工艺试验 |
3.3.1 拒水剂浓度对涤纶拒水性能的影响 |
3.3.2 工作液pH对涤纶拒水效果的影响 |
3.3.3 相同浓度的四种拒水剂加工持续性变化 |
3.3.4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拒水剂中氟含量变化 |
3.3.5 核磁共振氟谱定量测定拒水剂中氟含量变化 |
3.3.6 小结 |
3.4 拒水加工物料变化分析 |
3.4.1 拒水加工物料变化理论计算 |
3.4.2 拒水工作液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 |
3.4.3 拒水剂补充液浓度与织物带水率关系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香樟果色素/精油提取及其复合物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然染料 |
1.1.1 天然染料的提取 |
1.1.2 天然染料在纺织品上的应用 |
1.1.3 天然染料对多孔SiO_2着色研究 |
1.1.4 香樟果色素研究现状 |
1.2 香樟精油 |
1.2.1 香樟精油的提取方法 |
1.2.2 香樟精油的应用 |
1.2.3 精油缓释胶囊的制备现状 |
1.3 细乳液聚合在包覆精油中应用 |
1.3.1 乳化剂 |
1.3.2 助乳化剂 |
1.3.3 其它因素及细乳液聚合包覆精油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香樟果色素/精油提取及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香樟果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
2.3.2 香樟果精油提取 |
2.3.3 香樟果色素可见光吸收光谱曲线 |
2.3.4 红外光谱测试 |
2.3.5 液质联用色谱测试 |
2.3.6 气质联用色谱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水/乙醇比对香樟果色素提取液吸光度的影响 |
2.4.2 Tween-80用量对香樟果色素提取液吸光度的影响 |
2.4.3 果酱与提取介质质量比对香樟果色素提取液吸光度的影响 |
2.4.4 提取温度和时间对香樟果色素提取液吸光度影响 |
2.4.5 硫酸铵浓度对提取液分相效果的影响 |
2.4.6 香樟果色素提取率 |
2.4.7 香樟果色素的红外光谱 |
2.4.8 香樟果色素液-质联用谱图 |
2.4.9 香樟果色素的标准曲线 |
2.4.10 香樟果色素对pH的稳定性 |
2.4.11 香樟果色素对放置时间和温度的稳定性 |
2.4.12 香樟果精油的成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香樟果色素对羊毛织物染色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直接染色法 |
3.3.2 预媒染色法 |
3.3.3 同媒染色法 |
3.3.4 后媒染色法 |
3.3.5 可见光吸收光谱 |
3.3.6 上染率 |
3.3.7 表观颜色深度(K/S值) |
3.3.8 皂洗牢度 |
3.3.9 日晒牢度 |
3.3.10 摩擦牢度 |
3.3.11 耐汗牢度 |
3.3.12 染色动力学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染色方法对上染率影响 |
3.4.2 媒染剂种类对上染率影响 |
3.4.3 媒染剂用量对上染率影响 |
3.4.4 染色温度和时间对上染率影响 |
3.4.5 pH值对对上染率的影响 |
3.4.6 香樟果色素在羊毛织物上染速率 |
3.4.7 香樟果色素对羊毛织物染色提升力 |
3.4.8 羊毛织物染色牢度 |
3.4.9 香樟果色素对羊毛织物染色热力学 |
3.4.10 香樟果色素对羊毛织物染色动力学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香樟果色素彩色多孔SiO_2的制备及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彩色SiO_2的制备 |
4.3.2 彩色SiO_2对棉织物印花 |
4.3.3 彩色SiO_2色素吸附率 |
4.3.4 彩色SiO_2及其印花织物K/S值 |
4.3.5 彩色SiO_2粒径 |
4.3.6 织物抗紫外性能 |
4.3.7 织物近红外反射性能 |
4.3.8 染色牢度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CHPTAC改性温度对彩色SiO_2颜色深度影响 |
4.4.2 CHPTAC改性pH对彩色SiO_2颜色深度影响 |
4.4.3 CHPTAC改性时间对彩色SiO_2颜色深度影响 |
4.4.4 CHPTAC用量对彩色SiO_2颜色深度影响 |
4.4.5 pH值对阳离子化多孔SiO_2吸附率影响 |
4.4.6 香樟果色素与水质量比对阳离子化多孔SiO_2吸附率影响 |
4.4.7 吸附温度对阳离子化多孔SiO_2吸附率影响 |
4.4.8 吸附时间对阳离子化多孔SiO_2吸附率影响 |
4.4.9 彩色SiO_2的分散性能 |
4.4.10 彩色SiO_2的耐迁移性能 |
4.4.11 彩色SiO_2的印花颜色特征值 |
4.4.12 彩色SiO_2印花织物紫外线防护性能 |
4.4.13 彩色SiO_2印花织物可见光及近红外反射性能 |
4.4.14 彩色SiO_2印花织物的色牢度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制备 |
5.3.2 SiO_2硅烷偶联剂改性处理 |
5.3.3 SiO_2/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制备 |
5.3.4 单体转化率 |
5.3.5 粒度分布 |
5.3.6 挥发率 |
5.3.7 对温度稳定性 |
5.3.8 透射电镜 |
5.3.9 粒径稳定性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超声波处理时间对O/W细乳液粒径影响 |
5.4.2 乳化剂对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性能影响 |
5.4.3 助乳化剂对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性能影响 |
5.4.4 引发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影响 |
5.4.5 精油含量对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粒径影响 |
5.4.6 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影响 |
5.4.7 反应时间对单体转化率影响 |
5.4.8 超声时间对SiO_2/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制备的影响 |
5.4.9 SiO_2含量对SiO_2/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粒径影响 |
5.4.10 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TEM表征 |
5.4.11 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稳定性 |
5.4.12 香樟果精油/聚合物纳米复合粒子精油挥发速度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核壳结构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的制备 |
6.3.2 微胶囊粒径 |
6.3.3 单体转化率 |
6.3.4 微胶囊对温度的稳定性 |
6.3.5 红外光谱分析 |
6.3.6 透射电镜 |
6.3.7 热重分析 |
6.3.8 扫描电镜 |
6.3.9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对棉织物整理 |
6.3.10 微胶囊整理棉织物精油缓释性能分析 |
6.3.11 织物抗菌性测定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乳化剂对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制备影响 |
6.4.2 助乳化剂对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制备影响 |
6.4.3 APS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影响 |
6.4.4 超声波处理时间对O/W细乳液粒径影响 |
6.4.5 聚合温度和时间对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制备过程影响 |
6.4.6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透射电镜 |
6.4.7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稳定性 |
6.4.8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红外光谱曲线 |
6.4.9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的热重分析 |
6.4.10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的制备过程和机理 |
6.4.11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印花棉织物的表观形貌 |
6.4.12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印花织物缓释性能 |
6.4.13 香樟果精油微胶囊印花织物抗菌性能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不同晶型PA6的可控制备及染色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聚酰胺纤维的应用和发展 |
1.1.1 国外发展现状 |
1.1.2 国内发展现状 |
1.2 聚酰胺6的晶体结构 |
1.2.1 聚酰胺6的晶体结构的概述 |
1.2.2 聚酰胺6的晶体结构的表征 |
1.2.3 聚酰胺6的不同晶体的相互转化 |
1.3 聚酰胺6纤维的染色 |
1.3.1 聚酰胺6纤维的染色机理 |
1.3.2 聚酰胺6纤维染色的主要影响因素 |
1.3.3 聚酰胺6纤维染色性能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蒸沉法制备晶型聚酰胺6及其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蒸沉法制备晶型聚酰胺6 |
2.2.4 晶型聚酰胺6的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XRD分析 |
2.3.2 FTIR分析 |
2.3.3 DSC分析 |
2.3.4 SEM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熔体结晶法制备晶型聚酰胺6及其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 |
3.2.2 仪器设备 |
3.2.3 晶型聚酰胺6的制备 |
3.2.4 晶型聚酰胺6的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端氨基含量分析 |
3.3.2 相对粘度分析 |
3.3.3 可萃取物含量分析 |
3.3.4 XRD分析 |
3.3.5 DSC分析 |
3.3.6 粒径分析 |
3.3.7 形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酰胺6结构对染色行为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 |
4.2.2 设备 |
4.2.3 染色工艺 |
4.2.4 染色评价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染色评价方法的稳定性 |
4.3.2 粉末体系的最佳染色工艺的确定 |
4.3.3 端氨基含量对染色行为的影响 |
4.3.4 晶型结构对染色行为的影响 |
4.3.5 粉末表面积对染色行为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酰胺6纤维结构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料及药品 |
5.2.2 设备及仪器 |
5.2.3 测试与表征 |
5.2.4 染色工艺 |
5.2.5 染色评价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物性分析 |
5.3.2 晶型结构分析 |
5.3.3 纤维的截面结构 |
5.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英文缩写名称对照表) |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用临界溶解时间(CDT)方法研究聚酯纤维形态及染整加工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PHA纤维及其交织物的染整加工技术研究[D]. 廖杏梅. 苏州大学, 2019(06)
- [2]用临界溶解时间(CDT)方法研究聚酯纤维形态及染整加工性能[J]. 上海纺织工学院化学纤维教研组. 国外纺织技术, 1976(01)
- [3]PTT针织物染整工艺研究[D]. 袁常敏. 东华大学, 2006(08)
- [4]涤纶仿真丝技术发展现状分析[J]. 吕思晨. 江苏丝绸, 2020(03)
- [5]含氟拒水剂对涤纶整理效果持续性的探究[D]. 徐进. 东华大学, 2014(09)
- [6]香樟果色素/精油提取及其复合物制备和性能研究[D]. 王春霞. 江南大学, 2016(03)
- [7]不同晶型PA6的可控制备及染色性能的研究[D]. 黄映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