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虫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研究

锥虫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研究

一、抗锥虫感染非特异性免疫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成,罗查干,岳帅,谢家鑫,孙志鹏[1](2021)在《马媾疫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马媾疫是严重威胁马属动物的重要疾病,能够引起病畜皮肤丘疹、贫血、瘦弱、运动失调、面部麻痹,最后衰竭死亡。为更加有效防治马媾疫,本文从马媾疫锥虫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此外,对马媾疫的实验室检测、药物研发和疫苗研制提出了新的思路,为马媾疫的实验室诊断、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郑丽莉[2](2020)在《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全基因组的深入分析及抑制剂靶向关键酶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是一种真核的单细胞血液鞭毛虫,寄生于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体内,能通过蝇、虻作为媒介(vector)在动物之间传播,也可通过生食感染动物的肉和血经破损的黏膜组织直接传播。伊氏锥虫感染野生动物和家畜引起动物锥虫病,又称苏拉病(Surra),该病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年来,也有伊氏锥虫感染人的报道,提示伊氏锥虫具有成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病原的可能性。目前对该病的有效防治手段较少,其对畜牧业和野生动物的危害仍然严重。伊氏锥虫利用其体表变异的表面糖蛋白(VSG)逃避宿主的免疫识别,深入解析该病原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是建立有效防治措施的理论依据。伊氏锥虫的近缘物种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的基因组数据为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伊氏锥虫的20 S蛋白酶体(20 S Proteasome)和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参与蛋白质降解途径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这两种酶的活性能够影响虫体生长发育和凋亡,二者有望成为潜在的新药靶标。本研究利用三代PacBio SMART测序平台,构建伊氏锥虫的270 bp和20 Kb两个文库,进行了伊氏锥虫全基因组测序,同时利用二代Illumina HiSeq 4000平台进行伊氏锥虫转录组测序和小RNA测序以辅助基因组数据分析。随后对伊氏锥虫的基因组进行深入分析与解析,从基因组共线性分析、基因的表达调控和其他与病原性相关的重要基因的角度分别进行深入阐述。最后以组学分析结果为基础,通过添加酶的抑制剂PS-341和AS-605240,研究20 S Proteasome和PI3K蛋白质对伊氏锥虫的生长发育和虫体凋亡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宜新药物开发的靶向关键酶。分析结果表明,伊氏锥虫组装基因组大小为35.2 Mb,基因组GC含量为45.2%,Scaffold N50为608 Kb,预测到8636个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为8617个;所有基因中,6511个基因为单外显子基因,其余2125个基因仅含有一个内含子。共线性分析表明,伊氏锥虫有96.57%的scaffold与布氏锥虫的88.97%相一致,表明二者基因序列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伊氏锥虫具有11条巨大染色体,与布氏锥虫的基因组相比,在5号、11号染色体端粒区域有部分序列缺失,主要为VSG基因和ESAG基因。与布氏锥虫不同,伊氏锥虫共有820个基因发生了共1641个可变剪接事件,其中绝大多数为内含子保留形式(intron retention),说明其蛋白质的多态性主要通过基因表达后的选择性剪接来实现。另外,伊氏锥虫编码的变异表面糖蛋白VSG的基因数量为399个,远少于布氏锥虫的1496个,缺乏的部分为数量庞大的假基因,而布氏锥虫基因组中的假基因能够通过拼接重组的方式形成功能性的嵌合VSG基因,以增加抗原变异的种类,伊氏锥虫这部分VSG假基因的缺失说明其缺乏在抗原变异中通过假基因嵌合形成的更多功能性VSG。在其他方面,伊氏锥虫的miRNA和参与GPI锚定位点通路的基因都相对保守,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在二者上没有明显差异。与其他锥虫不同的是,伊氏锥虫的转录因子TF和RNA结合蛋白质RBP都更加保守。对伊氏锥虫的20 S蛋白酶体α6亚基和PI3K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伊氏锥虫的20 S蛋白酶体参与Proteasome途径,氨基酸序列在锥虫属中相对保守,且含有保守的蛋白酶体识别标志和功能域;PI3K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氨基酸序列内无跨膜区和信号肽,具有典型的PI3K C 2 domain保守功能域,两种蛋白质的功能均与虫体生长、发育和凋亡相关。在体外培养的伊氏锥虫中添加20 S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和PI3Kγ抑制剂AS-605240,结果发现虫体活力在48 h即被明显抑制,72 h后虫体基本死亡;信号通路中两种酶的下游基因表达量均有所降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两种抑制剂能够诱导虫体凋亡,且对虫体早期凋亡影响较大。总之,利用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结合多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获得了完整的伊氏锥虫基因组数据,鉴定出大量基因转录前和转录后的表达调控因子。通过大规模的共线性分析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了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某些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以组学分析为依据,鉴定到两个能够诱导虫体凋亡的关键酶20 S Proteasome和PI3K,并进行了以二者作为药物靶点的初步研究。该基因组信息的发布为研究寄生虫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分子基础,两个抑制剂靶向关键酶的初步探索为开发锥虫病新药物和疗法提供了新思路。

张卫[3](2020)在《三种大豆蛋白源致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差异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作为典型的海水肉食性名贵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发现过量的植物蛋白替代鱼粉易造成其肠道健康问题。本研究以其为实验对象(初重12.55±0.05g),分别采用20%、40%普通豆粕(SBM)、大豆浓缩蛋白(SPC)和发酵豆粕(FSBM)替代鱼粉配制等氮等脂实验饲料,饲喂10周;基于常规鱼类营养生理、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究三种大豆蛋白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黏膜屏障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通豆粕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720尾石斑鱼随机分为3组(n=4):鱼粉对照组(FM)、20%SBM组(SBM20)和40%SBM组(SBM40),配制3种等氮(50%粗蛋白)等脂(10%粗脂肪)饲料饲喂10周。结果发现:与FM组相比,(1)实验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随SBM替代水平增加依次显着降低(P<0.05);(2)半定量分析显示,SBM40组肠道炎症表征非常严重,SBM20组次之;后肠水通道基因1(Aqu1),Aqu4,Aqu8,Aqu9,Aqu10和Aqu12和离子转运载体Guanylin,nkaα-1和clc的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紧密连接蛋白基因occludin,claudin3和ZO-1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3)后肠胰蛋白酶(Trypsin)活性随SBM替代水平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4)后肠抗氧化酶活性(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随SBM替代水平升高呈显着上升趋势;后肠促炎性基因IL1β,IL8,IL12,IL17,IL32,TNFα和CSF1的表达水平呈显着升高趋势,反之,抗炎性基因IL4,IL5,IL10,TGFβ1基因表达水平呈呈显着下降趋势;(5)16S高通量测序显示,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等。Proteobacteria丰度在SBM40组显着下降,而Firmicutes,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丰度在SBM40组显着升高。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弧菌属(Vibrio)和奈瑟菌属(Neisseria)等。Faecalibacterium,Stenotrophomonas,Vibrio,Neisser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丰度在SBM40显着升高;(6)转录组差异基因趋势分析发现,有1296个基因(记为基因集Profile A)呈显着上升趋势;677个基因(记为基因集Profile B)呈显着下降趋势。代谢通路KEGG富集发现,Profile A中显着富集到的与免疫疾病/系统、感染病和信号转导有关的占55.17%;Profile B中显着富集到的与免疫疾病/系统(Immune diseases/system)、感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和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有关的仅占6.98%,与营养物质吸收代谢相关的占67.44%。转录组分析发现,TLR-My D88-NF-κB通路在SBM诱导的珍珠龙胆肠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代谢组学分析显示,珍珠龙胆肠道内容物和肠道组织中,分别有14种和13种较为保守的豆粕诱导型肠炎“核心生物标志物”,其中异黄酮类和皂苷类占据较大比例,大部分标志物间具有显着正相关或负相关作用;肠道内容物代谢组学和肠道组织代谢组学间反相关分析发现,包括不饱和脂肪酸、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小肽和核苷酸等56种代谢成分在肠道组织和内容物间发生了交换,对肠炎的发生发展可能有重要的作用。结果表明,20%-40%SBM损伤了珍珠龙胆的肠道黏膜屏障并导致了肠炎的发生,肠道菌群的改变以及肠道中与免疫等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和营养吸收代谢通路的普遍抑制与肠炎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2.大豆浓缩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720尾石斑鱼随机分为3组(n=4):鱼粉对照组(FM)、20%SPC组(SPC20)和40%SPC组(SPC40),配制3种等氮(50%粗蛋白)等脂(10%粗脂肪)饲料饲喂10周。结果发现:与FM组相比,(1)实验组WGR和SGR随SPC替代水平增加依次显着降低;(2)半定量分析显示,SPC40组肠道炎症表征非常明显,而SPC20组较轻;后肠水通道基因Aqu1,Aqu4,Aqu8,Aqu9,Aqu11和Aqu12的表达水平随替代水平的升高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而Aqu10和紧密连接蛋白jam,claudin3和ZO-1基因表达水平在SPC40组显着升高,claudin12,claudin15和离子转运载体Guanylin,nkaα-1和clc基因表达水平在SPC40组显着降低。(3)后肠Trypsin酶活性随SPC替代水平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4)后肠抗氧化酶活性(T-SOD、GR和GPx)随SPC替代水平升高呈显着上升趋势;后肠促炎性基因IL1β、IL8、IL12、IL17和TNFα的表达水平在SPC40组呈显着升高趋势(P<0.05),反之,抗炎性基因IL4,IL5,IL10,TGFβ1基因表达水平在SPC40组呈显着下降趋势;(5)16S高通量测序显示,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和Cyanobacteria等。Proteobacteria丰度在SPC40组显着下降,而Firmicutes,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丰度在SPC40组显着升高。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Photobacterium,Faecalibacterium,Vibrio,Bacteroide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等。Photobacterium在实验组丰度依次显着降低,其余物种丰度在SPC40组显着升高;(6)转录组比较分析发现,SBM40和SPC40两组间只有17.2%(936/5445)差异基因有类似表达模式。KEGG富集发现,在显着富集到的与免疫疾病/系统、感染病和信号转导有关的代谢通路中,SBM40和SPC40共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30.55%(11/36),SBM40组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43.55%(27/62),SPC40组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仅占5.13%(2/39),而SPC40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相关的占69.23%(27/39)。SPC40和SBM40均引起了产生Ig A的肠道免疫网络通路中Ig A的反常升高。结果表明,40%SPC对珍珠龙胆肠道稳态影响更加显着,并诱导了珍珠龙胆肠炎产生肠炎。与SBM诱导的肠炎相比,40%SPC诱导的肠炎可能是营养代谢失衡下引起的肠道免疫功能的紊乱所致。3.发酵豆粕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粘膜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720尾石斑鱼随机分为3组(n=4):鱼粉对照组(FM)、20%FSBM组(FSBM20)和40%FSBM组(FSBM40),配制3种等氮(50%粗蛋白)等脂(10%粗脂肪)饲料饲喂10周。结果发现:与FM组相比,(1)实验组WGR和SGR随FSBM替代水平增加依次显着降低;(2)半定量分析显示,FSBM40组肠道炎症表征非常严重,FSBM20组次之;后肠水通道基因Aqu1,Aqu4和Aqu12及紧密连接蛋白jam,claudin3,claudin12,claudin15和ZO-3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Aqu8,Aqu9,Aqu10和ZO-1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离子转运载体nkcc和clc基因表达水平呈显着降低趋势;(3)后肠Trypsin酶活性随FSBM替代水平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4)后肠抗氧化酶活性(T-SOD、GR和GPx)随FSBM替代水平升高呈显着上升趋势;后肠促炎性基因IL1β,IL8,IL12,IL17,IL32,TNFα和CSF1的表达水平呈显着增加趋势,反之,抗炎性基因IL4,IL5,IL10,TGFβ1表达水平呈显着下降趋势;(5)16S高通量测序显示,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等。Proteobacteria丰度在FSBM40组显着下降,Bacteroidetes,Firmicutes,Acid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丰度在FSBM40组显着升高。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Photobacterium,Stenotrophomonas,Vibrio,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和色盐杆菌属(Chromohalobacter)等。Photobacterium在FSBM40组丰度显着降低,其余各物种丰度总体显着升高;(6)转录组比较分析发现,SBM40和FSBM40两组间只有18.98%(920/5445)差异基因有类似表达模式。KEGG富集发现,在显着富集到的与免疫疾病/系统、感染病和信号转导有关的代谢通路中,SBM40和FSBM40共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42.59%(23/54),SBM40组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47.17%(25/53),FSBM40组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42.11%(24/57)。分析发现,TLR-My D88-NF-κB信号通路在FSBM诱导的珍珠龙胆肠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果表明,20%-40%FSBM替代鱼粉影响了珍珠龙胆的肠道稳态,与SBM诱导的珍珠龙胆肠炎类似,肠道中与免疫等有关信号通路的普遍激活,对肠炎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4.不同大豆蛋白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比较三种大豆蛋白源在40%替代水平下,均引起了珍珠龙胆石斑鱼明显的后肠炎症表征,本部分对该替代水平下三种大豆蛋白饲喂的珍珠龙胆的生长生理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与FM组相比,(1)WGR和SGR在各实验组中均显着降低,各实验组间无显着性差异,但SPC40组略高于SBM40组和FSBM40组;(2)半定量分析显示,SBM40与FSBM40组肠道炎症表征均非常严重,程度相当,而SPC40组肠炎严重程度显着轻于SBM40和FSBM40,但肠道炎症表征非常明显;后肠水通道基因Aqu1,Aqu4,Aqu8,Aqu9,Aqu10,Aqu11,Aqu12及紧密连接蛋白基因jam,occludin,claudin3,claudin12,claudin15,ZO-1和ZO-3和离子转运载体基因nkcc,guanylin,nkaα-1,clc的表达水平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显着性影响;(3)后肠Trypsin酶活性在各实验组中均显着升高,且在SPC40组显着高于其他两实验组;(4)后肠抗氧化酶活性(T-SOD、GR和GPx)在各替代组呈显着上升趋势,且在SPC40组中活性最高;后肠促炎性基因中,除IL32和CSF1基因表达水平在SPC40组无显着差异外,IL1β、IL8、IL12、IL17、IL32、TNFα和CSF1基因表达水平在各实验组中均呈显着升高趋势,反之,抗炎性基因IL4,IL5,IL10,TGFβ1表达水平在各实验组中均显着下降;(5)16S高通量测序显示,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Cyanobacteria(蓝藻细菌门)等。Proteobacteria在各实验组中丰度均显着下降,其中FSBM40组丰度显着高于SBM40和SPC40组。Firmicutes,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丰度在各实验组均显着升高,Acidobacteria丰度在SBM40组和SPC40组无显着变化,在FSBM40组显着升高。在属水平上,总体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Photobacterium,Stenotrophomonas,Vibrio,Phyllobacterium,Neisseria和Bacteroides等。Photobacterium在各实验组中丰度均显着降低。Phyllobacterium和Neisseria丰度在SPC40组无显着差异,unidentified_Rikenellaceae丰度在SPC40和FSBM40组无显着差异。其余各物种丰度在各实验组中均显着升高(P<0.05),在各实验组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6)转录组比较分析发现,SBM40、SPC40和FSBM40三组间只有7.80%(554/7101)差异基因有类似表达模式。KEGG富集发现,在显着富集到的与免疫疾病/系统、感染病和信号转导有关的代谢通路中,SBM40、SPC40和FSBM40共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30%(9/30),SBM40组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45.10%(23/51),FSBM40组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60.53%(23/38),SPC40组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2.86%(1/35);而SPC40中,与营养物质吸收代谢相关通路显着富集到的占67.44%。分析发现,TLR-My D88-NF-κB信号通路在SBM40和FSBM40诱导的珍珠龙胆肠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果表明,40%替代水平的SBM、SPC和FSBM均引起了珍珠龙胆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并导致了肠炎的发生;SBM和FSBM诱导的珍珠龙胆肠炎通路变化有一定的保守性;SPC诱导的肠炎可能营养代谢失衡下引起的肠道免疫功能的紊乱所致。

杨帆,李石柱,秦志强[4](2020)在《靶向寄生虫的核酸适配体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核酸适配体是人工合成的单链DNA或RNA寡核苷酸,经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体外筛选获得。核酸适配体可与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体的蛋白质与其他小分子靶标进行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结合。与抗体相比,核酸适配体具有无免疫原性、制备简单、易于批量生产、便于修饰、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在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靶向疟原虫、锥虫、利什曼原虫等寄生虫的核酸适配体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寄生虫感染的检测和防治提供新策略。

姜鹏[5](2020)在《旋毛虫烯醇酶激活宿主纤溶系统促进幼虫侵入肠黏膜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是重要的食源性寄生线虫,其成虫寄生于宿主小肠黏膜内。幼虫能否侵入宿主肠黏膜,是旋毛虫感染宿主与致病的关键;然而,幼虫侵入肠黏膜的机制仍不清楚。形态学研究发现,侵入期幼虫的口孔并无齿(矛)状结构,因而,幼虫侵入肠黏膜并非单纯机械力作用,极可能是幼虫的蛋白酶介导了侵入过程。烯醇酶(enolase)是糖酵解过程的关键酶,也是一个多功能蛋白,在纤溶系统激活、肌肉再生、细胞应激、癌细胞转移及感染等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研究表明,烯醇酶参与了病原生物感染宿主的过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幼虫在与宿主小肠上皮细胞(IECs)共孵育后,旋毛虫烯醇酶基因(Ts-eno)的相对转录水平显着升高,旋毛虫烯醇酶(Ts ENO)的表达量明显增加;此外,在旋毛虫肠道感染性幼虫(IIL)的表面蛋白中也鉴定出了高丰度的Ts ENO;提示,Ts ENO参与了幼虫侵入宿主肠黏膜的过程,但尚不清楚Ts ENO在幼虫侵入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和分子机制。截至目前,已在多种病原体(细菌、原虫、蠕虫和昆虫)侵入宿主的过程中观察到烯醇酶结合宿主纤溶酶原(PLG),促进纤溶系统激活,加速病原体入侵的现象。纤溶系统不仅在血管内发挥作用,在组织液中也广泛分布。生理状态下,由于纤溶酶原激活物(PAs)与纤溶抑制物(PAI-1和α2-AP)相互制约,机体内纤溶系统维持凝血与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避免出现纤溶亢进(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研究提示,烯醇酶在感染过程中可作为PLG的受体,打破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纤溶系统激活,利用纤溶酶(PLM)靶向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的作用,协助幼虫侵入,但分子机制尚不明确。Ts ENO能否作为宿主PLG的受体?能否结合宿主组织液中的PLG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Ts ENO打破平衡态纤溶系统、促进纤溶系统激活的分子机制是什么?Ts ENO是否具有促进幼虫侵入宿主的功能?是本研究关注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深入分析了Ts ENO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构建了Ts ENO的3D分子模型,并与已解析晶体结构的人PLG分子进行对接,明确了Ts ENO结合宿主PLG并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分子机制;在对Ts ENO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基础上,体外表达、纯化出重组的Ts ENO(r Ts ENO)和定点突变的重组Ts ENO(M-r Ts ENO),分别制备对应的抗血清;分析了Ts-eno在旋毛虫不同发育期的转录表达水平及Ts ENO的虫体组织定位;对r Ts ENO与宿主肠黏膜、PLG的结合能力进行了鉴定;分析r Ts ENO的酶活性,通过竞争性结合实验和PLG激活试验,验证了Ts ENO与PLG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旋毛虫体外侵入细胞模型、动物试验和RNA干扰技术(RNAi),从多个层次和不同角度,正、反向反复验证了Ts ENO通过激活宿主纤溶系统协助幼虫入侵肠黏膜的科学假设。材料与方法1.旋毛虫种株、实验动物、表达质粒、菌株及细胞旋毛虫河南猪源分离株(T.spiralis,T1),昆明小鼠保种传代。实验动物为SPF级、雌性6周龄BALB/c小鼠,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表达载体p QE-80L及大肠杆菌BL21均为本实验室-80℃冷冻保存。细胞为本实验室分离、原代培养的胎鼠小肠上皮细胞(IECs)。2.Ts ENO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与PLG结合能力的分析和实验验证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Ts ENO(XP_003371233)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应用Signal P预测信号肽,使用I-TASSER构建Ts ENO的3D分子模型,采用SAVES及Super Pose评估和验证Ts ENO 3D分子模型质量,采用ZDOCK将Ts ENO与PLG(PDB ID:4DUR)进行分子对接,VMD、Lig Plot+(DIMPLOT)及PDBe PISA分析对接结果;明确结合关键位点后,使用I-TASSER构建定点突变的M-Ts ENO分子模型,对比分析关键位点突变产生的影响。将重组p QE-80L/Ts ENO、p QE-80L/M-Ts ENO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原核表达;Far-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r Ts ENO、M-r Ts ENO与PLG的结合情况;应用?-ACA,采用竞争性结合试验验证关键位点突变对结合的影响。3.Ts ENO促进纤溶系统激活的分子机制及实验验证应用VMD、Lig Plot+(DIMPLOT)及PDBe PISA分别分析Ts ENO、M-Ts ENO与决定PLG活性的关键色氨酸残基(Trp761)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色氨酸残基(Trp761)在与Ts ENO、M-Ts ENO结合前后相互作用面积(2)、相互作用残基的溶液可及表面积(AASA)、溶剂化能(ΔiG)、氢键、二硫键及疏水相互作用的变化,测量并比较Trp761与其相互作用残基间的距离;测定纯化复性后r Ts ENO、M-r Ts ENO的酶比活力;应用PLG激活试验,观察r Ts ENO、M-r Ts ENO结合并激活PLG产生纤溶酶(PLM)的情况,观察PAs存在与否对r Ts ENO、M-r Ts ENO激活PLG产生PLM的影响,验证Ts ENO通过与PLG的活性决定残基(Trp761)发生相互作用促进纤溶系统激活的分子机制。4.Ts ENO在旋毛虫侵入宿主过程中的作用研究Real-time PCR分析Ts-eno在旋毛虫各期的转录水平,IFA检测Ts ENO在虫体的定位;Far-Western blot检测肌幼虫(ML)排泄分泌抗原(ES)与PLG的结合;IFA检测r Ts ENO与小鼠肠黏膜组织特异性结合;应用旋毛虫幼虫-IECs体外侵入模型,观察不同浓度r Ts ENO、不同稀释度的抗r Ts ENO血清对旋毛虫幼虫体外侵入IECs单层的促进及抑制作用;设计、合成特异性靶向Ts-eno的小干扰RNA(si RNA),使用电穿孔法导入旋毛虫幼虫体内,应用Western blot检测si RNA对Ts ENO表达水平的抑制情况,通过RNAi反向验证Ts ENO在幼虫侵入过程中的功能;应用r Ts ENO免疫60只BABL/c小鼠后,将旋毛虫肌幼虫以300条/鼠的剂量感染BALB/c小鼠,分别于感染后第5 d和42 d,收集肠道成虫和肌幼虫,统计回收虫数、减虫率、肌肉虫荷(LPG)和生殖力指数(RCI),分析r Ts ENO免疫小鼠后对幼虫侵入的影响,验证Ts ENO在幼虫侵入肠黏膜过程中的功能。5.统计学分析应用IBM 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假设检验及图表绘制,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结果1.Ts ENO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PLG结合的关键位点确定切除信号肽的Ts ENO长473 aa,约51.95 k Da;Ts ENO与常见寄生虫烯醇酶的序列一致性为62.09%~98.91%,具有烯醇酶家族特征性MOTIF,结构域、金属结合位点、激活位点和底物结合口袋呈现高度保守特征。Verify 3D发现Ts ENO分子模型82.24%残基的3D-1D评分≥0.2,ERRAT计算出Ts ENO的全局质量因子为90.753,拉氏图显示Ts ENO在允许区域内分布的残基占比为98.8%。Super Pose三维结构多重比对结果表明,Ts ENO的结构与5种已解析晶体结构的寄生虫相关烯醇酶(3QTP、1OEP、4G7F、3OTR和5WRO)高度一致;在碳骨架和全分子的均方根偏差(RMSD)最大仅分别为2.03和2.18。Ts ENO和PLG具有结构互补性,赖氨酸残基(Lys90、289、291和300)在结合时发挥关键作用,其中Lys90与PLG的Ser383形成氢键。Ts ENO与M-Ts ENO在碳骨架和全分子间的RMSD仅分别为2.63和3.30,但将M-Ts ENO与PLG对接时,M-Ts ENO出现在相互作用面上的赖氨酸残基仅有Lys116。Far-Western blot发现,r Ts ENO、M-r Ts ENO均能特异性结合PLG,但相同条件下M-r Ts ENO的识别条带明显弱于r Ts ENO。ELISA表明,与r Ts ENO相比,M-r Ts ENO的PLG结合能力明显下降,下降幅度最高达45.37%。不同浓度的ε-ACA均能与r Ts ENO或M-r Ts ENO竞争性结合PLG,ε-ACA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具有随浓度升高而增强的线性趋势(Fr Ts ENO=3532.392,FM-r Ts ENO=3499.730,P均<0.01);不同浓度ε-ACA对r Ts ENO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显着高于M-r Ts ENO(t=3.411,P<0.05)。浓度为25 mmol/L时,ε-ACA对r Ts ENO、M-r Ts ENO的竞争性抑制率分别为64.25%和33%。2.Ts ENO促进纤溶系统激活机制的分析与验证对Ts ENO-PLG蛋白复合物的分析发现,Ts ENO的Glu303与决定PLG活性的关键残基Trp761间的平均距离为7.28 1.60,二者可以通过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Glu303与Trp761在结合时的埋入面积(ABSA)分别为33.97 2和29.55 2,ΔiG依次为-0.24 kcal/mol和0.47 kcal/mol。Trp761与M-Ts ENO(Glu303Ala)的Lys90、Ser91,以及与M-Ts ENO(Lys90 Ala、Lys289Ala、Lys291Ala和Lys300Ala)的Phe48、Tyr93之间,均存在疏水相互作用;Trp761与Lys90、Ser91之间的距离分别为5.35 0.43和7.27 1.41,与Phe48、Tyr93之间的距离分别为5.57 0.51和6.76 0.84。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Trp761与不同相互作用残基之间距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546,P<0.01);根据相互作用残基间的空间几何构型,Trp761(PLG)在与Glu303(Ts ENO)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空间位移最大(7.28);互作产生的位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Trp761对PLG底物结合口袋(由催化残基His603、Asp646和Ser741组成)的物理阻挡,有利于PLG的激活。Ts ENO催化糖酵解途径中2-PGA PEP反应的活性位点(Glu246、Lys382)在突变前后均未出现在与PLG的相互作用面上。在37℃、p H=7.5的反应条件下,r Ts ENO和M-r Ts ENO催化正向反应(2-PGA?PEP)时的酶比活力分别为36.77 20.22 U/mg和34.63 16.86 U/mg,逆向反应时依次为16.73 10.70 U/mg和17.20 13.82 U/mg;r Ts ENO和M-r Ts ENO催化正向反应时(2-PGA?PEP)的Km值分别为0.78 mmol/L和0.80 mmol/L,最大反应速率Vmax分别为0.42μmol/min/mg和0.40μmol/min/mg。含有Mg2+的缓冲体系可使r Ts ENO和M-r Ts ENO达到最佳酶催化活力,Zn2+、Mn2+、Fe2+和Cu2+的促进作用不及Mg2+,K+、Ni2+、Al3+、Ca2+和Li+对该酶促反应仅有非常微弱的启动作用,而Cr3+则对r Ts ENO和M-r Ts ENO的酶活性具有完全的抑制作用。PLG或t-PA单独与r Ts ENO、M-r Ts ENO、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或ES抗原相互作用时,各组OD405值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PLG=1.355,Ft-PA=1.013,P均>0.05);当PLG与t-PA共同存在时,t-PA可以激活PLG并产生PLM,添加不同的蛋白后,各组OD405值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具有显着性(FPLG+t-PA=344.875,P<0.05);r Ts ENO、M-r Ts ENO、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和ES抗原均明显地促进PLG的激活、增加PLM的产生量(P<0.05);其中以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的促进作用最强,随后依次为r Ts ENO、M-r Ts ENO和ES。3.Ts ENO在旋毛虫侵入IECs单层及肠黏膜过程中的作用Real-time PCR结果表明,Ts-eno在旋毛虫肌幼虫(ML)、肠道感染性幼虫(IIL)、3 d成虫(3 d AW)、6 d成虫(6 d AW)和新生幼虫(NBL)均转录,以ML期相对转录水平最高(F=7.878,P<0.05)。IFA检测发现,Ts ENO在ML、6 h IIL、24 h IIL、3 d AW、6 d AW和NBL各发育期均表达,主要定位在杆状体、表皮及胚胎中。Far-Western blot证实,ES抗原中包括特异性结合PLG的52 k Da蛋白;IFA结果表明,r Ts ENO可以与小鼠肠黏膜组织特异性结合。体外侵入实验表明,不同浓度r Ts ENO组幼虫侵入数均高于PBS对照(t2=4.564,t4=7.920,t6=24.588,t8=19.100,t10=30.237,P均<0.05),幼虫侵入率具有随r Ts ENO浓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F=410.744,P<0.01);抗r Ts ENO血清对幼虫侵入的抑制率最高达51.26%,抑制率具有随血清稀释倍数增加而降低的趋势(F=557.494,P<0.05)。使用si RNA-97干扰幼虫可使Ts ENO的表达量降低53.56%,对幼虫侵入IECs单层造成的抑制率为49.82%。以r Ts ENO免疫BALB/c鼠后,5 d成虫减虫率为31.79%,42 d肌幼虫减虫率为47.15%;r Ts ENO免疫组的LPG及RCI均低于佐剂组和PBS对照组(FLPG=39.375,FRCI=46.533;P均<0.01)。结论1.旋毛虫烯醇酶(Ts ENO)的4个赖氨酸残基(Lys90、289、291和300)在Ts ENO与宿主纤溶酶原(PLG)结合时发挥重要作用。2.Ts ENO 4个赖氨酸残基的定点突变,导致M-r Ts ENO与PLG的结合能力显着降低;在与t-PA共同存在时,r Ts ENO能明显地促进PLG激活。3.重组Ts ENO具有促进幼虫侵入的功能,可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保护;Ts ENO是旋毛虫侵入宿主肠黏膜时的重要蛋白,可能是研制新型抗旋毛虫疫苗/药物的候选靶标。

李质明[6](2019)在《氯舒隆脂质体制备、质量评价及对羔羊肝片吸虫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肝片吸虫病对羊健康影响较大,氯舒隆对肝片吸虫病有较好的疗效,但氯舒隆不稳定,毒副作用较大,将其制备成脂质体,可提高稳定性,达到靶向作用,更利于对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本试验拟将氯舒隆制备成脂质体,对其进行表征测试,并观察其对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效果。本实验采用旋转蒸发法制备氯舒隆脂质体,利用HPLC测定脂质体包封率,利用包封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处方工艺,测定脂质体的粒径,绘制粒径分布图,考察脂质体体外释放情况和稳定性。最后,以患肝片吸虫病羊对象研究脂质体对其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所得标准曲线为:y=18675x+8514.4,R2=0.9999,对照品日内精密度RSD为0.87%1.21%,日间精密度RSD为0.92%1.15%,平均回收率达到99.69±0.36%,RSD为0.46%。最佳制备处方工艺为磷脂-胆固醇质量比为2:1,药脂比1:2,超声时间5 min,水化温度37℃,所得的脂质体包封率分别达到(89.46±0.84)%。脂质体呈圆形或类椭圆形,粒径主要分布在400 nm500 nm范围,含量平均值为22.28±0.14%,5℃保存3个月包封率无明显的变化,其在体外24 h药物释放完全,磷脂氧化指数均小于0.2。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有一定驱虫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羊肝功能指标参数,并有利于羊的健康生长。总体结果表明,所制备氯舒隆脂质体形状较好,粒径分布较为均匀;所选取的含量测定方法可行,有利于包封率和含量的准确测定,能符合临床用药的要求;对羊只进行腹腔注射氯舒隆脂质体混悬液5 mg/kg,给药组均连续给药3d,2次/d,能降低成本的同时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张凯[7](2018)在《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功能研究》文中提出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是一种常见的通过虫媒传播的寄生原虫,是家畜伊氏锥虫病(或苏拉病)的病原。该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马、骡、骆驼、牛等多种动物的血液当中,能引起动物的消瘦、贫血、神经症状,严重的会引起动物死亡,给畜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也有伊氏锥虫感染人的报道,表明伊氏锥虫是一种潜在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伊氏锥虫有比较完备的免疫逃避机制,最典型的是通过不断的改变体表的主要毒力因子变异表面糖蛋白(variable surface glucoprotein,VSG)从而逃避宿主的特异性免疫。也正因为这种免疫逃避机制的存在,导致现有的针对伊氏锥虫病的特异性疫苗效果欠佳,亟待我们发现一种新的途径防治伊氏锥虫病。近几年在细菌学研究方面发现,很多病原菌通过分泌DNA酶降解宿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出来的DNA外捕网达到在宿主体内扩散的目的。本课题组以往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的宿主能产生细胞外捕网(Extracellular Traps,ETs)捕获侵染的寄生虫,而寄生虫通过分泌脱氧核糖核酸水解酶(deoxyribonuclease,DNase)起到水解DNA外捕网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以疟原虫DNA水解酶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可以达到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我们推测伊氏锥虫同样能够产生DNA水解酶逃避宿主的天然免疫。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伊氏锥虫DNA酶的生物学特征及表达的时空特征,确定其在虫体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的功能。我们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对伊氏锥虫潜在的水解宿主DNA的靶序列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两个与TatD脱氧核糖核酸酶(TatD-like DNase)相关的DNA酶序列,即:TatD-like DNase1005及TatD-like DNase-1155。其次,利用qPCR方法比较分析了伊氏锥虫T.evansi 805和T.evansi YNB虫株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和在动物体内,两个目的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在动物体内寄生的虫株TatD-like DNase 1155和TatD-like DNase 1005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在体外培养的虫株,而且这两个基因在T.evansi 805虫株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T.evansi YNB虫株的转录水平。其次,运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定位出这两种蛋白质主要分布于虫体鞭毛及细胞膜周围。最后,对这两种重组蛋白质的生物化学特性分析发现这两种蛋白质都是具有水解功能的二价金属依赖性的脱氧核糖核酸酶。本实验已经初步验证了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的分布及体外水解功能,为进一步研究伊氏锥虫通过水解细胞外捕网实现免疫逃避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邓旭锋[8](2016)在《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的抗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肺癌仍然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NSCLC占肺癌总数的85%,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意味着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随着外科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的不断进展,但是肺癌的疗效仍然不理想。近年来对肿瘤与免疫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兴起了免疫治疗这一新的概念,其主要通过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被认为最有希望的肺癌治疗策略。然而,由于肺癌的免疫耐受作用,肺癌的免疫治疗并不理想。因此,迫切的需要研究一些新的治疗办法。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是一种经遗传操纵方式特异敲除疟原虫肝期发育的必要基因,得到能入侵肝实质细胞,但发育停滞在晚期的子孢子。遗传减毒子孢子能诱导机体产生强烈CD4/CD8+T淋巴细胞反应,有效地抵御子孢子的感染和清除感染肝细胞的疟原虫。那么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诱导机体产生的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能否抗肺癌?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探讨,是否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通过静脉免疫建立的小鼠模型能发挥抗肺癌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一、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的获得与鉴定:1、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的获得:遗传减毒子孢子获取于第三军医大学病原生物教研室。2、动物体内实验验证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是否减毒成功:定义遗传减毒子孢子组为实验组,野生型子孢子组为对照组。将遗传减毒子孢子与野生型子孢子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3×104/200ul给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每隔2天/次尾静脉血涂片检查原虫血症。结果发现对照组在第6天出现原虫血症,第14天原虫血症达到30%,而实验组原虫血症一直为0。结果表明遗传减毒子孢子减毒成功。二、探讨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抗肺癌的作用:1、遗传减毒子孢子免疫小鼠及LLC细胞的接种:将解剖得到的子孢子稀释为1.5×105/ml的浓度,通过尾静脉实验组注射200ul的GAS稀释液,对照组注射含正常按蚊唾液腺同体积的PBS液;2周后将LLC细胞悬液5×105/200ul皮下接种于所有小鼠的右侧腹股沟。2、遗传减毒子孢子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生存率:小鼠成瘤后每2天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的最大直径a及最短横径b(单位为毫米mm),用公式a*b2/2计算肿瘤体积并记录小鼠的死亡率。结果发现遗传减毒子孢子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P<0.05);且延长GAS组小鼠的生存率(P=0.041)。三、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抗肺癌作用的机制研究:1、免疫组化检测肿瘤标本:10%的多聚甲醛固定小鼠肿瘤标本,石蜡包埋切片后,用Ki-67抗体、CD31抗体、Tunel凋亡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肿瘤的增殖、血管生成及凋亡情况。结果发现遗传减毒子孢子抑制肿瘤的增殖及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2、流式CBA方法-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实验:用遗传减毒子孢子及含正常按蚊唾液腺的PBS分别免疫小鼠后,分别取免疫后1、3、5、7、9天作为检测点,检测GAS组与PBS组小鼠血清中的IFN-γ,IL-6/12和TNF-α。结果发现所有检测指标均在免疫后快速增加。3、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用遗传减毒子孢子及含正常按蚊唾液腺的PBS分别免疫小鼠后,分别取免疫后1、7、14天检测点,流式检测GAS组与PBS组小鼠外周血CD8+T细胞。分离白细胞后用抗体CD8-APC,CD11c-FITC标记。流式检测发现GAS组小鼠CD8+T细胞显着增多。

王盛书,尹红,王善雨,韩红,杨若佳[9](2013)在《美洲锥虫病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广泛性人口迁徙,美洲锥虫病呈现出全球传播的趋势。文章对美洲锥虫病病原学特征、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全面了解该病和未来做好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何小兵,贾怀杰,景志忠[10](2012)在《Toll样受体对病原寄生虫的天然免疫识别》文中认为Toll样受体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最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之一,通过识别病原寄生虫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活化依赖和非依赖于髓样分化因子88的信号转导通路,诱导干扰素、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的表达以及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抵御病原寄生虫的感染。因此,以下综述了Toll样受体对原病寄生虫,尤其对动物寄生性原虫与蠕虫感染的模式识别与天然免疫应答机制,以进一步理解病原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为寄生虫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二、抗锥虫感染非特异性免疫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锥虫感染非特异性免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马媾疫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2.3 易感动物
2.4 流行状况 3 临床症状 4 诊断方法
4.1 血清学检测技术
    4.1.1 补体结合试验。
    4.1.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4.1.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1.4 其他检测方法。
4.2 病原学检测技术
    4.2.1 显微镜涂片检查。
    4.2.2 分子生物学诊断。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措施
    5.1.1 强化饲养管理。
    5.1.2 切断传播链条。
5.2 治疗药物
    5.2.1 萘磺苯酰脲(商品名:
    5.2.2 三氮脒(商品名:
    5.2.3 喹嘧胺(商品名:
    5.2.4 Mel Cy(中文名:
    5.2.5 其他抗锥虫药物:
5.3 疫苗研制
    5.3.1 弱毒疫苗。
    5.3.2 亚细胞疫苗。
    5.3.3 其他类型的疫苗。 6 展望

(2)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全基因组的深入分析及抑制剂靶向关键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伊氏锥虫概述
        1.1.1 伊氏锥虫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1.1.2 锥虫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1.3 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生物学特征的差异
    1.2 伊氏锥虫的基因表达调控
        1.2.1 可变剪接
        1.2.2 RNA结合蛋白质
    1.3 伊氏锥虫针对宿主特异性免疫的逃避机制
    1.4 伊氏锥虫蛋白质降解的关键酶——20 S蛋白酶体
        1.4.1 20S蛋白酶体CP的结构和功能
        1.4.2 19S蛋白酶体RP的结构和功能
        1.4.3 锥虫的20 S蛋白酶体
        1.4.4 蛋白酶体抑制剂
    1.5 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
        1.5.1 PI3K的分类
        1.5.2 IA型 PI3K信号通路
        1.5.3 PI3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伊氏锥虫的基因组、转录组和小RNA测序初步分析
    2.1 材料
        2.1.1 虫株和小鼠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试剂的配制
    2.2 方法
        2.2.1 伊氏锥虫克隆群体的建立
        2.2.2 虫体纯化
        2.2.3 基因组DNA的抽提
        2.2.4 总RNA的提取
        2.2.5 基因组测序及基因组大小Survey评估
        2.2.6 基因组组装与二代数据的评估分析
        2.2.7 基因组注释
        2.2.8 基因家族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2.2.9 二代转录组测序
        2.2.10 小RNA测序和注释
        2.2.11 荧光定量PCR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因组survey结果
        2.3.3 转录组测序结果及qPCR验证
        2.3.4 小RNA测序结果及qPCR验证
        2.3.5 基因组测序,组装和注释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伊氏锥虫全基因组的深入分析与解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3.2.2 可变剪接的鉴定
        3.2.3 转录因子的鉴定
        3.2.4 病原学相关基因的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具有基因组共线性
        3.3.2 伊氏锥虫基因表达受转录前和转录后调控
        3.3.3 病原学相关基因的鉴定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伊氏锥虫Proteasomeα6和PI3K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1 材料
        4.1.2 基因和蛋白质序列
        4.1.3 伊氏锥虫DNA
        4.1.4 引物序列
        4.1.5 主要仪器
        4.1.6 试剂
    4.2 方法
        4.2.1 蛋白质序列的获取
        4.2.2 氨基酸保守功能域的分析
        4.2.3 信号肽和跨膜区预测
        4.2.4 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4.2.5 多序列比对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roteasomeα6和PI3K氨基酸功能域的分析结果
        4.3.2 Proteasomeα6和PI3K蛋白质结构预测结果
        4.3.3 Proteasomeα6和PI3K氨基酸保守性分析结果
        4.3.4 Proteasome和 PI3K/AKT信号通路分析结果
    4.4 讨论
        4.4.1 伊氏锥虫的20 S蛋白酶体
        4.4.2 PI3K蛋白质
    4.5 小结
第五章 靶向关键酶的筛选及相关酶的抑制剂对伊氏锥虫的影响
    5.1 材料
        5.1.1 试验虫株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试剂配制
        5.2.2 伊氏锥虫的体外培养
        5.2.3 虫体活力检测
        5.2.4 收集虫体
        5.2.5 c DNA制备
        5.2.6 qPCR检测通路下游基因的表达
        5.2.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5.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PS-341和AS-605240 降低虫体活力
        5.3.2 PS-341和AS-605240 下调通路下游基因的表达量
        5.3.3 PS-341和AS-605240 诱导细胞凋亡
    5.4 讨论
        5.4.1 抑制剂PS-341 对伊氏锥虫的影响
        5.4.2 抑制剂AS-605240 对伊氏锥虫的影响
        5.4.3 展望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三种大豆蛋白源致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差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研究
        1.1.1 大豆蛋白的主要种类及特性
        1.1.2 大豆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
    1.2 鱼类豆粕诱导型肠炎研究进展
    1.3 鱼类肠道菌群
        1.3.1 鱼类肠道菌群的形成与组成
        1.3.2 营养物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3.3 肠道菌群的营养和免疫功能
    1.4 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1.4.1 肠道机械屏障
        1.4.2 肠道化学屏障
        1.4.3 肠道生物屏障
        1.4.4 肠道免疫屏障
    1.5 组学技术简介
        1.5.1 16S高通量测序
        1.5.2 全长转录组
        1.5.3 代谢组学
    1.6 本研究总体设计及研究策略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目标
        1.6.3 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
2 普通豆粕对珍珠龙胆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饲料与制备
        2.2.2 实验过程
        2.2.3 样品收集
        2.2.4 常规分析及肠道切片制作
        2.2.5 生化指标分析
        2.2.6 肠道结构基因表达
        2.2.7 肠道免疫基因表达
        2.2.8 肠道菌群16S高通量分析
        2.2.9 转录组分析
        2.2.10 代谢组学分析
        2.2.11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长表现及常规分析
        2.3.2 肠道组织切片
        2.3.3 酶活测定
        2.3.4 基因表达
        2.3.5 16S高通量测序
        2.3.6 转录组分析
        2.3.7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3.8 肠道内容物UPLC-MS代谢谱分析
        2.3.9 肠道组织UPLC-MS代谢谱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3 大豆浓缩蛋白对珍珠龙胆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饲料与制备
        3.2.2 实验过程
        3.2.3 样品收集
        3.2.4 常规分析及肠道切片
        3.2.5 生化指标分析
        3.2.6 肠道结构基因表达
        3.2.7 肠道免疫基因表达
        3.2.8 肠道菌群16S高通量测序
        3.2.9 转录组分析
        3.2.10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长表现及常规分析
        3.3.2 肠道组织切片
        3.3.3 酶活测定
        3.3.4 基因表达
        3.3.5 16S高通量测序
        3.3.6 转录组比较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4 发酵豆粕对珍珠龙胆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饲料与制备
        4.2.2 实验过程
        4.2.3 样品收集
        4.2.4 常规分析及肠道切片
        4.2.5 生化指标分析
        4.2.6 肠道结构基因表达
        4.2.7 肠道免疫基因表达
        4.2.8 肠道菌群16S高通量测序
        4.2.9 转录组分析
        4.2.10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长表现及常规分析
        4.3.2 肠道组织切片
        4.3.3 酶活测定
        4.3.4 基因表达
        4.3.5 16S高通量测序
        4.3.6 转录组比较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不同大豆蛋白源对珍珠龙胆肠道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长表现及常规分析
        5.2.2 肠道组织切片
        5.2.3 酶活测定
        5.2.4 基因表达
        5.2.5 16S高通量测序
        5.2.6 转录组比较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全文总结
7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4)靶向寄生虫的核酸适配体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核酸适配体
2 靶向寄生虫的核酸适配体
    2.1 靶向疟原虫的核酸适配体
    2.2 靶向锥虫的核酸适配体
    2.3 靶向利什曼原虫的核酸适配体
    2.4 靶向其它寄生虫的核酸适配体
3 展 望

(5)旋毛虫烯醇酶激活宿主纤溶系统促进幼虫侵入肠黏膜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前言
第一部分 旋毛虫烯醇酶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纤溶酶原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1 方法
        1.1 TsENO序列信息的获取
        1.2 TsENO的理化性质分析
        1.3 TsENO的疏水性分析
        1.4 TsENO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1.5 TsENO的跨膜区分析
        1.6 TsENO的信号肽预测
        1.7 Ts ENO的模体(MOTIF)分析
        1.8 TsENO的结构域分析
        1.9 TsENO的序列保守性分析及进化树构建
        1.10 TsENO的抗原位点预测
        1.11 TsENO的二级结构分析
        1.12 TsENO蛋白结合位点的预测
        1.13 Ts ENO3D分子模型的构建及模型质量评估
        1.14 Ts ENO与 PDB库中已知寄生虫烯醇酶晶体的三维结构比对
        1.15 小鼠PLG与人PLG分子结构的比对与相似性分析
        1.16 Ts ENO与人PLG的分子对接
        1.17 Ts ENO与 PLG的相互作用分析及关键氨基酸位点的确定
        1.18 PLG活性决定位点(Trp761)与Ts ENO的相互作用分析
    2 结果
        2.1 TsENO的序列信息
        2.2 TsENO的理化性质
        2.3 TsENO的疏水性分析结果
        2.4 TsENO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
        2.5 跨膜区分析
        2.6 信号肽预测
        2.7 Ts ENO的模体(MOTIF)分析
        2.8 TsENO的结构域分析
        2.9 TsENO的序列保守性分析及进化树构建
        2.10 TsENO抗原位点及空间结构预测
        2.11 TsENO的二级结构分析:
        2.12 TsENO蛋白结合位点的预测
        2.13 Ts ENO3D分子模型的构建及模型质量评估
        2.14 Ts ENO与 PDB库中已知寄生虫烯醇酶晶体的三维结构比对
        2.15 小鼠PLG与人PLG分子结构的比对与相似性分析
        2.16 Ts ENO与人PLG的分子对接
        2.17 Ts ENO与 PLG的相互作用分析及关键氨基酸位点的确定
        2.18 PLG的关键氨基酸(Trp761)与Ts ENO的相互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TsENO与 PLG相互作用的验证及Ts ENO在旋毛虫侵入时的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旋毛虫种株、实验动物、表达质粒、菌株及细胞
        1.5 旋毛虫各期虫体的收集与抗原制备
        1.6 TsENO与 M-TsENO的重组表达、纯化与复性
        1.7 rTsENO的酶活性分析
        1.8 Real-time PCR检测Ts-eno的转录水平
        1.9 IFA检测Ts ENO在虫体表面的表达
        1.10 石蜡切片IFA检测TsENO在虫体内部的组织定位
        1.11 Far-Western blot检测rTsENO与 PLG的结合
        1.12 ELISA检测rTsENO与 PLG的结合
        1.13 IFA检测TsENO与小肠上皮组织的特异性结合
        1.14 赖氨酸类似物(?-ACA)竞争性结合试验
        1.15 纤溶酶原激活试验
        1.16 rTsENO及其免疫血清对旋毛虫幼虫侵入肠上皮细胞影响
        1.17 干扰TsENO的表达对IIL侵入IECs的阻断作用
        1.18 rTsENO的免疫保护作用
        1.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TsENO与 M-TsENO的重组表达、纯化与复性
        2.2 rTsENO与 M-rTsENO的酶活性分析
        2.3 Real-time PCR检测Ts-eno在旋毛虫不同发育期的转录水平
        2.4 TsENO在旋毛虫不同发育阶段虫体表面的表达情况
        2.5 TsENO在旋毛虫不同发育阶段虫体的表达与定位
        2.6 Far-Western blot检测rTsENO与 PLG的结合
        2.7 ELISA检测rTsENO与 PLG的结合
        2.8 IFA检测rTsENO与小肠黏膜组织的特异性结合
        2.9 赖氨酸类似物(?-ACA)竞争性结合试验
        2.10 纤溶酶原激活试验
        2.11 rTsENO及其免疫血清对旋毛虫幼虫侵入肠上皮细胞影响
        2.12 抑制TsENO的表达对IIL侵入IECs的阻断作用
        2.13 rTsENO的免疫保护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烯醇酶在寄生虫侵入宿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氯舒隆脂质体制备、质量评价及对羔羊肝片吸虫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肝片吸虫的研究现状
        1.1 肝片吸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1.1.1 肝片吸虫的生活史
        1.1.2 影响流行的因素
        1.1.3 流行情况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1.2.1 临床表现
        1.2.2 诊断
        1.3 肝片吸虫的防治
        1.4 肝片吸虫的耐药性
    2 氯舒隆的研究现状
        2.1 氯舒隆概况
        2.2 氯舒隆历史
        2.3 氯舒隆理化性质
        2.4 氯舒隆药理学
    3 脂质体治疗寄生虫进展
        3.1 治疗利什曼原虫
        3.2 治疗疟疾
        3.3 治疗其它原虫疾病
        3.4 治疗吸虫病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氯舒隆脂质体的制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1.1.1 试验药材及材料
        1.1.2 试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氯舒隆脂质体的制备
        1.2.2 氯舒隆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1.2.3 氯舒隆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1.2.4 正交试验筛选最佳脂质体制备处方
        1.2.5 验证试验
    2 结果及分析
        2.1 适应性及专属性实验结果
        2.2 标准曲线结果
        2.3 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结果
        2.4 正交试验结果
        2.5 验证试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氯舒隆脂质体的表征测试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1.1.1 试验药材及材料
        1.1.2 试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氯舒隆脂质体的形态及粒径
        1.2.2 氯舒隆脂质体的含量测定
        1.2.3 氯舒隆脂质体的稳定性考察
        1.2.4 氯舒隆脂质体的释放度测定
        1.2.5 氯舒隆脂质体的磷脂氧化指数测定
    2 结果及分析
        2.1 脂质体的形态结果
        2.2 脂质体的粒径结果
        2.3 脂质体的含量测定结果
        2.4 脂质体的稳定性考察结果
        2.5 脂质体的释放度考察结果
        2.6 脂质体的磷脂氧化指数测定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氯舒隆脂质体对羔羊肝片吸虫药效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1.1.1 试验药材及材料
        1.1.2 试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
        1.2.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1.2.3 分组
        1.2.4 样品采集
        1.2.5 虫卵计数
        1.2.6 驱虫效果判定
        1.2.7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1.2.8 生产性能观察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及分析
        2.1 驱虫效果判定结果
        2.2 血液生化测定结果
        2.3 生产性能测试
    3 讨论
    4 结论
总体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伊氏锥虫病概述
        1.1.1 伊氏锥虫病原学
        1.1.2 流行病学
        1.1.3 致病机制
        1.1.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5 诊断治疗
    1.2 伊氏锥虫免疫逃避机制
        1.2.1 针对特异性免疫的逃避机制
        1.2.2 针对非特异性免疫的逃避机制
    1.3 TatD脱氧核糖核酸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方法
        2.1.1 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
        2.1.2 目的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2.1.3 目的蛋白质的结构预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结构
        2.2.2 锥虫属及其它病原DNase蛋白质进化关系分析
        2.2.3 不同物种TatD-like DNase氨基酸序列比较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基因的原核表达、重组蛋白质的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1 材料
        3.1.1 虫株、质粒及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3.2 方法
        3.2.1 伊氏锥虫纯化及cDNA的制备
        3.2.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2.3 TatD-like DNase重组蛋白质的表达及纯化
        3.2.4 动物免疫
        3.2.5 特异性抗体检测
        3.2.6 多克隆抗体纯化及特异性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虫体总RNA的鉴定结果
        3.3.2 TatD-like DNase基因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3.3.3 TatD-like DNase重组蛋白质纯化及检测结果
        3.3.4 免疫血清及特异性IgG的纯化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Tat D-like DNase蛋白质在伊氏锥虫的表达及定位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4.2 方法
        4.2.1 TatD-like DNase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4.2.2 全虫蛋白质中TatD-like DNase的Westernblot鉴定
        4.2.3 TatD-like DNase蛋白质在虫体的表达定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TatD-like DNase基因转录水平结果
        4.3.2 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表达及定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生物化学特性及功能分析
    5.1 材料
        5.1.1 主要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小鼠DNA的提取
        5.2.2 Tat D-like DNase蛋白质的体外功能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小鼠DNA纯化结果
        5.3.2 重组TatD-like DNase蛋白质的生物化学特性及功能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8)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的抗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遗传减毒子孢子的获得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方法
    2.3 结果
第三章 探讨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抗肺癌的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方法
    3.3 结果
第四章 遗传减毒子孢子抗肺癌作用机制的探讨
    4.1 材料与方法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寄生虫与肿瘤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美洲锥虫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特征
2 临床特点
    2.1 临床表现
    2.2 治疗措施
        2.2.1 病原治疗
        2.2.2 对症治疗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诊断依据
    3.2 鉴别诊断
4 流行病学特征
    4.1 流行环节
    4.2 流行特征
5 预防控制
    5.1 控制传染源
    5.2切断传播途径
    5.3 保护易感人群
    5.4 加强健康教育

(10)Toll样受体对病原寄生虫的天然免疫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 TLRs的基本特征
    1.1 TLRs的分子特征
    1.2 TLRs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相关分子
    1.3 TLRs的组织细胞分布
2 TLRs对病原寄生虫的识别
    2.1 TLR2对病原寄生虫的识别
    2.2 TLR4对病原寄生虫的识别
    2.3 TLR9对病原寄生虫的识别
    2.4 TLR11对病原寄生虫的识别
3 讨论与展望

四、抗锥虫感染非特异性免疫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媾疫研究进展[J]. 刘艳成,罗查干,岳帅,谢家鑫,孙志鹏. 现代农业, 2021(04)
  • [2]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全基因组的深入分析及抑制剂靶向关键酶的初步研究[D]. 郑丽莉.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三种大豆蛋白源致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差异机制研究[D]. 张卫. 广东海洋大学, 2020
  • [4]靶向寄生虫的核酸适配体应用研究进展[J]. 杨帆,李石柱,秦志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0(08)
  • [5]旋毛虫烯醇酶激活宿主纤溶系统促进幼虫侵入肠黏膜机制的研究[D]. 姜鹏. 郑州大学, 2020(02)
  • [6]氯舒隆脂质体制备、质量评价及对羔羊肝片吸虫药效学研究[D]. 李质明.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7]伊氏锥虫TatD-like DNase功能研究[D]. 张凯.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8]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的抗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D]. 邓旭锋.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5)
  • [9]美洲锥虫病研究进展[J]. 王盛书,尹红,王善雨,韩红,杨若佳.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3(06)
  • [10]Toll样受体对病原寄生虫的天然免疫识别[J]. 何小兵,贾怀杰,景志忠. 生物工程学报, 2012(12)

标签:;  ;  ;  ;  ;  

锥虫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