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中意志品质的表现与培养

体育训练中意志品质的表现与培养

一、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表现与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娇[1](2020)在《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研究》文中认为“仁德”属于哲学范畴,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所要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是以“仁”为核心的孔子道德思想的统称。“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德目,儒家经典《中庸》一书,将智、仁、勇并称为“三达德”。“仁”与义、礼、智、信并称为“五常”,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每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具有恒久性、传承性和现实性,值得后人不断继承、研究和应用。本文以学校体育中“仁德”的培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孔子“仁德”思想的研读,探求“新时代”学校体育培育“仁德”的新途径。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本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阅读并学习与“仁德”相关的文献和书籍资料,仔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运用专家访谈法,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访谈了河北省内以及省外的伦理学、体育伦理学以及学校体育领域的相关专家,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予建设性意见,为本研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增强论文的权威性和可靠性;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一些重大赛事或学校体育中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印证论点并说明问题;立足历史文献,寻究“仁德”的语义、内涵以及孔子“仁德”思想的教育价值,结合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对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内容、价值以及途径等进行了多维度综合性的逻辑思辨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仁德”体现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各种善的品德概括,是行为规范、道德修养、道德标准的体现。关于“仁德”的思想内涵从爱人之仁和生生之仁两个方面加以阐释和概括。爱人之仁应做到仁者爱人;恭、宽、信、敏、慧;克己复礼;博施济众等。对生生之仁的诠释,追求以“生生”为特征和纽带的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用仁爱之心来看待世间万物。“仁”有“生生”之意,体现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发挥生命创造力的生生不息精神,保持朝气蓬勃的生命力。2、总结出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优势:实践性、直观性、时效性、示范性。通过对这些优势的梳理,认识到学校体育中对学生进行“仁德”培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原则体现在:健全生命的基本原则;关爱他人的仁爱原则;一视同仁的平等原则;律己助人的忠恕原则。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恭敬之情;教导学生的宽容之心;发展学生的守信之德;培育学生的勤勉之行;启发学生的惠泽之恩。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价值包括微观价值和宏观价值。微观价值:仁德与坚韧品质;仁德与奉献精神;仁德与责任担当。宏观价值: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增强公民的民族自信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助力。3、学校体育中“仁德”的培育,主要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途径加以实施。体育课对学生进行“仁德”培育,是在体育理论课和体育实践课中融入“仁德”培育的内容来实现;课外体育活动中“仁德”的培育,主要通过扩展体育活动内容、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培育氛围来实施;体育训练中“仁德”培育的途径包括:创设情境激发“仁德”、言传身教发展“仁德”、因势利导培养“仁德”;体育竞赛中“仁德”培育可通过榜样激励融入“仁德”、合作精神强化“仁德”、拼搏精神践行“仁德”来进行。

康晨阳[2](2020)在《不同强度耐力素质训练对初中学生意志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意志力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个性心理品质。意志力可以让人有深刻的目的,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复杂的情境中冷静而迅速的判断发生的情况,采取坚决的措施和行动,果断的处理事情;碰到挫折和失败时,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用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根据近几年有关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的意志力水平普遍显现下降的趋势,依赖性强、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进取心降低等现象突出。由于中长跑运动项目除需要有良好的耐力素质外还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取得好的运动成绩。但现实中我国初中学生800米/1000米中考的总体成绩在目前为止处于一种下降的态势,因此,提高初中学生耐力素质与增强他们的意志力是现代初中体育工作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本论文试通过对初中学生进行不同强度的耐力素质训练来验证提高初中学生意志力的有效方法,为提高初中素质教育水平提供参考。本实验研究将耐力训练的强度依心率来划分为五个等级,对应的实验组为130次/min、140次/min、150次/min、160次/min、170次/min。通过以上5种强度的耐力跑训练来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和意志力水平,并通过学生意志力量表的前后测试来验证不同强度的耐力素质训练对学生意志力的影响。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教学等方法,设计并实验了五种不同强度的耐力素质训练,最后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果:通过相关分析,高强度与低强度的耐力素质的p值大于0.05,高强度与低强度的耐力素质训练对学生的意志力没有显着差异,低强度和高强度的耐力素质对学生意志力的提高不显着,由于过高或者过低强度训练,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消极怠慢的情绪,所以高强度和低强度的耐力素质训练对学生的意志力没有显着影响。较低强度、中强度、较高强度的p值小于0.05,对学生的意志力有显着差异,再通过对较低强度后测意志力、中强度后测意志力,较高强度后测意志力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为方差齐性,p<0.05,三种强度两两之间互有显着差异,检验结果为中强度的耐力素质训练对学生的意志力提高最有效,中强度的耐力素质训练是提高学生意志力的最合适强度。结论:1.低强度组学生的心率要达到130次/min,训练后对学生的意志力没有显着差异,学生意志力没有提高的原因是运动强度较小,困难太低,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训练,低强度的耐力素质训练对学生的刺激不够,学生没有出现到达极点的生理反应,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也没有因为过度疲劳出现中途退出的情况,所以低强度训练对学生意志力的提高效果不显着。2.较低强度组学生在训练中,学生的心率要达到140次/min,对学生的意志力有显着差异,有一个学生的意志力出现下降状态,较低强度的耐力素质训练强度会比低强度耐力素质训练的强度大,对学生有所刺激,但是通过分析,对学生的刺激相对较小且有学生出现下降状态,不是提高学生意志力的最适宜强度。3.中强度组学生在训练中,学生的心率要达到150次/min,对学生的意志力有显着影响,且没有学生出现意志力下降情况,中强度耐力素质训练强度要比较低强度组大,在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训练带给身体的不适,并可以接受这个强度,依靠自己的意志力继续完成训练,是提高学生意志力的最合适强度。4.较高强度组学生的心率要达到160次/min,经过较高强度的耐力素质训练后,对学生的意志力有显着差异,但多个学生的意志力出现下降情况,较高强度耐力素质训练的强度较大,学生难以克服,易导致学生丧失自信,致使学生的训练动机降低,多个学生的意志力得分下降。较高强度耐力素质训练不是提高学生的最适宜强度。5.高强度组学生的心率要达到170次/min,对学生的意志力没有显着差异,高强度组的训练强度在五个组里面最大,学生在高强度的训练下感到疲劳,并且难以坚持下去,削减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并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情况发生,对学生的意志力提高不明显,所以高强度的耐力素质训练不是提高学生意志力的最合适强度。6.高强度的和低强度的训练对学生的意志力没有显着影响,较低强度耐力素质、中强度耐力素质训练,高强度耐力素质训练对学生的意志力有显着影响,通过分析,中强度是提高学生意志力的最适宜强度。

金光辉[3](2012)在《从体育教科书和专着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体育教科书和体育专着为研究素材,以考查其立论基础为切入点,提炼蕴含其中的体育思想并梳理其相应的演化脉络,通过深入解析各色体育思想,企望对体育其事有更真切的认识。本文的基本立场是坚持以竞技为主导的体育整体观。在考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时,我们特别关注当时的体育课程标准或体育教学大纲,因为这些都是编写教科书的指导思想。考查学校体育教科书主要是梳理主流体育教学思想的演化路径,我们将百余年来的学校体育发展历程大概分为军国民主义时期、自然主义时期、政治为纲时期、增强体质时期、健康主导时期等几个主要时段,并分别对当时的教科书进行了细致考查。在考查体育专业教科书之前,我们对体育理论的核心部分进行了仔细分辨,明确了以体育基本理论作为主要考查内容的原则,将其分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思辨等三大领域,每部分所选择的教科书基本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最后,对体育操作理论、体育新兴学科教科书作简要概述,认为它们不是体育理论的核心理论。相对教科书的单调,体育专着的思想性更为丰富,因此,接触的体育思想更为多样,选择的余地就相对较大。我们仍主要考查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思辨三大领域,再增添了体育史学领域作为必要的补充,分别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着作加以讨论。由于教科书代表的都是官方主流思想,此次着重考查官学体系之外的,尤其是那些独具思想内涵的学术着作。通过对比可知,体育思想的学术力作不在官学体系,而存于那些独立思考的自由着述之中。对体育思想的演化脉络进行梳理是本文的收尾阶段。在此之前,我们借助李泽厚的实用理性之说,深入地讨论了实用理性这一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及其与中国体育的关系,认为注重实用实际是国人思考体育的基本出发点,这是中国体育的基本特性,而这也恰好是其最大的局限,应尽力避免。我们认为体育是完全超脱实用的形式化竞争,其最高境界在于不断超越。我们梳理体育思想演化的基本思路是,从宏观和具体两大层面,分别对体育思想和体育教学思想、运动训练思想的演化脉络进行归纳整理。体育思想演化的基本图景由本土体育观与西化体育观的不断博弈而构成,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对立。从军国民思潮向自然体育思想的转变时期,经历了军国民体育思潮、自然主义观与国粹体育观的对立等阶段;随政治风云与保健思潮而起伏时期,经历了增强体质思想、普及与提高思想的演变、大体育观与“真义体育”观的对立、人文体育观与人文奥运理念的泛滥等阶段。综观这些主流体育思想不是将体育视为政治工具就是保健手段,要么是小而实、急功近利,要么大而泛、无所不包。而独立于官学之外,既不为政治折腰又不为保健束缚、完全超脱实用的体育思想,非强化体能思想莫属,这种不为任何实利的纯学术思想提出了对体育其事的独特认识,具有明显的“民间之学”特征。体育教学思想的演化路径由体质论和技能论的矛盾运作构成,也是体育思想的对立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主流教学思想经历了“技能论长期占优”“体质论后来居上”“健康论强势推进”几个阶段,而独立于主流之外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技术健身论”,依然秉持着不为实用的理念,与强化体能思想具有同样的精神气质。相比体育教学思想,运动训练思想形成时间不长,其演化脉络比较清楚,基本上是固执“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传统主流训练思想,与主张专项化训练的“一元”训练思想和“相对而现”训练思想之间的对立。相比之下,传统主流训练思想僵化陈旧,而专项化训练思路则更具活力。综观中国体育思想的演化路径,官方意志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体育成了达到各种实用诉求的手段。而不受其支配的思想基本都被排除在主流之外,要么被漠视要么被屏蔽。结语部分包括主要结论、主要建议、主要创新、主要局限四部分。主要结论共有三条,第一,实用理性是主流体育思想的文化根源;第二,体育不属于华夏文明固有之文化样式;第三,文化对立是体育思想演化的内在动力。主要建议有,第一,武术与体育、武术与健身不应被混淆;第二,竞技体育与健身体育不应被完全割裂;第三,官方应该广开学术争鸣的风气和平台。本人深知,虽然本研究对体育教科书和专着作了广泛的考查,对体育思想的演化脉络进行了细致地梳理,但由于个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局限,文中的某些观点难免会存在争议甚至不妥之处,因此,虚心倾听不同意见,不断完善不足之处将是本人的最大愿望。

张丹丹[4](2019)在《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对上海市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运动员设置长期目标和长短期结合目标,分析不同的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探索更适合提升青少年运动员专项体适能、专项技术和意志品质的目标设置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羽毛球队青少年运动员35名,将研究对象分为长期目标组(LG,设置长期目标,12人)、长短期结合目标组(LSG,设置长短期结合目标,12人)和对照组(CG,不设置目标,11人)。其中,为长期目标组被试设置9个月的长期目标;为长短期结合目标组被试设置9个月长期目标的同时,设置以月为单位的短期目标;并在目标设置干预期间给两个目标组的运动员提供反馈。在干预前、后,分别对三组被试的专项体适能、专项技术及意志品质情况进行测试。在实验期间,每个训练日均有24名课题组成员前往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运动馆对运动员的训练表现进行记录,以此为基础分析评价运动员的技术表现。研究结果(1)对专项体适能干预结果。干预后长期目标组(p=0.001)和长短期结合目标组(p=0.008)被试的有氧跑成绩有显着性提升,但是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有氧跑(p=0.262)成绩的差值不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干预后长期目标组(p=0.024)和长短期结合目标组(p=0.000)的背力成绩有显着性提高,且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成绩的差值有显着的组间差异(p=0.026);干预后长期目标组(p=0.004)和长短期结合目标组(p=0.000)的平板支撑成绩有显着性提高,且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成绩的差值有显着的差异(p=0.000);干预后长期目标组(p=0.000)和长短期结合目标组(p=0.000)的1min仰卧起坐成绩有显着性提高,但是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成绩的差值无显着性差异(p=0.479);干预后长期目标组(p=0.004)和长短期结合目标组(p=0.000)的实心球前抛成绩有显着性提高,且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成绩的差值有显着的差异(p=0.000);干预后三组被试的纵跳成绩均有显着性提高,提升幅度最大的是长短期结合目标组(6.6cm),接下来是长期目标组(5.1cm)和对照组(3.7cm)。干预后长期目标组(p=0.001)和长短期结合目标组(p=0.005)的30m跑成绩有显着性提高,且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成绩的差值有显着的组间差异(p=0.033);干预后三组被试的10次低重心四角跑(pLG=0.001,pLSG=0.000,pCG=0.005)和20m×5往返跑(pLG=0.001,pLSG=0.001,pCG=0.017)的成绩均有显着性提高;三组被试干预前后10次低重心四角跑成绩的差值有显着的组间差异(p=0.005),但是三组被试干预前后20m×5往返跑成绩的差值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8)。干预后长期目标组(p=0.015)和长短期结合目标组(p=0.008)被试的10s象限跳成绩有显着性提高,但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成绩的差值无显着的组间差异(p=0.070);干预后三组被试的1min双摇跳绳上的成绩均有显着性提高,但三组被试干预前后成绩的差值无显着的组间差异(p=0.779),其中长短期结合目标组提升幅度最大(9.8个),其次是长期目标组(7.8个)和对照组(7.1个)。(2)对专项技术的干预结果。干预后三组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水平较干预前均有显着的提升(pLG=0.016,pLSG=0.001,pCG=0.006);但是设置长短期结合目标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提升的幅度(5.97分)优于设置长期目标(3.44分)和未设置目标的运动员(2.92分)。(3)对意志品质的干预结果。干预后长期目标组在自觉性(p=0.012)、坚韧性(p=0.002)和意志品质总分(p=0.013)上存在显着的提高;长短期结合目标组在自觉性(p=0.001)、独立性(p=0.007)、坚韧性(p=0.038)和意志品质总分(p=0.000)上存在显着的提高;对照组仅在自觉性(p=0.050)维度上存在显着提高;但是三组被试干预前后得分的差值均不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对意志品质具体分量表的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长期目标组在目标清晰度(p=0.002)、自制力(p=0.014)、信念确认度(p=0.011)、倦怠耐久度(p=0.018)和困难承受度(p=0.050)五个分量表上存在显着的提高;长短期结合目标组在目标清晰度(p=0.014)、自制力(p=0.000)、信念确认度(p=0.010)和倦怠耐久度(p=0.047)四个分量表上存在显着的提高;对照组仅在自制力(p=0.001)分量表上存在显着提高;但是三组被试干预前后得分的差值均无显着组间差异。研究结论(1)设置长期目标和长短期结合目标均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体适能水平,但是设置长短期结合目标的干预效果更好。(2)设置长期目标和长短期结合目标均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技术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设置长短期结合目标的干预较好。(3)设置长期目标的运动员,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坚韧性维度取得更好的促进效果;设置长短期结合目标的运动员,在意志品质独立性、果断性维度和总体水平上取得更好的促进效果。目标设置的干预方法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水平。

侯玺超[5](2017)在《论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文中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身心发展的统一,人的身体发展不只是生理机能的自然成熟,也是一个基于社会要求对人的身体进行改造的过程,人的身体也需要教育。体育以促进人的身体发展为价值旨归,如果不是促进而是在损害人的身体的发展,那就是体育的异化,是对真正的体育的背离。体育本质上是“身体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体育的这种“教育”规定性,决定了体育并非只是技术性、生理性的身体训练,更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目标维度。历史地看,人的身体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道德、军事和政治宰制、遮蔽到身体本身被发现和重视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体育的命运也与道德、军事与政治等相关联。近代以来,随着“身体”本身价值的再发现,身体由手段成为目的,体育的教育性得以彰显,成为人复归自然与自由、重建主体完整性的重要活动。通过发展身体去培养人,通过身体的自由与解放去实现人的整体自由与解放,获得了价值上的充足合法性前提。在当代,身体发展的异化问题逐渐凸显,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等在体育中大行其道,而这正是人类整体文化症候在教育中的集中反馈:(1)体育的“竞技主义”情结,导致了身体发展目标的工具化;(2)身体发展内容的片面化,导致了体育对“完整的人”的异化;(3)身体发展过程的强制性与程式化,体现着体育对身体的权力性控制;(4)身体发展的技术化,使人丧失了审美体验。为了夯实体育的育人根基,提高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育人质量与实效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需要迫切破除“规训式”的学校体育困境,积极探索体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可能性方案。总体而言,坚持学校体育的教育规定性,要重新认识“身体”的价值,廓清种种观念上的误区,明确身体自由与人的整体解放的根本诉求。一方面,要立足于人的身体培养,积极实现体育从“工具主义”到“身体解放”,从“身体片面化”到“人的完整性”,从“身体规训”到“人的自由发展”,从“技术训练”到“人的美感体验”的身体教育转型。另一方面,还需超越身体的培养,强化“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成就一个有丰富生存意义与生命体验的“精神身体”。

李博[6](2018)在《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学科交叉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历史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知识流动、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体育学学科知识演化进行研究。历史维度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梳理体育学各分支学科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体育学的发展脉络,知识流动维度主要是结合学科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对改革开放至今体育学学科交叉态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内容维度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并分析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学的演化经历了“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学科范畴形态”三个阶段,学科交叉是体育学形成和壮大的主要途径。体育学最原始的知识形态是以运动技术或者是运动技能为表现形态的实践性知识,为了满足科学化需求,和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2、我国体育学经历了清末效仿德日,民国学习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苏,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和西方相比我国体育学发展是非线性、碎片化的,但在学科起源、学科演进动力、学科结构演化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体育学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体系,在知识体系日渐完善的同时逐渐彰显出更多的学术性。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学知识体量和知识流量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知识体量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波动的,经历了复苏期、指数增长期、逻辑增长期3个阶段,知识流量的增长是线性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学科开放性不高,学科知识体量的增长大部分都是学科“自繁衍”的结果。北京奥运会后,这些现象在逐渐改观,学科开放性在逐渐增加,体育学由“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4、我国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从学科交叉的多样性来看,和体育学交叉融合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跨度越来越大,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知识流量的分配由混乱向着有序化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逐渐稳固。二是从学科交叉的聚和性来看,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网络密度越来越高,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5、苏联模式对我国体育学知识体系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勃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学开始了“科学革命”,进入21世纪后“科学革命”逐渐结束,体育学进入“常规科学”阶段,通过“范式融合”我国体育学由偏向自然科学、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演化成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6、在现代科学聚合性发展趋势推动下和学科之间可通约性的规制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两个视角下学科交叉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趋势。体育学和应用科学、软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纯科学、硬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体育学向着“软性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生物学医学学科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经济学学科群成为了体育学关系最为稳定的3个交叉学科群。7、和体育学交叉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其次是经济学学科群、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信息科技学科群、人文类学科群、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形成的研究热点存在“边缘效应”,体育学和远缘学科交叉尽管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是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异质度更高,研究热点的数量也相对更多。8、北京奥运会对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高频关键词、高突现率关键词还是聚类标注词,奥运会是出现次数最为频繁的词汇,几乎每一个学科交叉领域都有涉及奥运会的研究。在北京奥运会的关照下,体育学学科内部的扩张力和学科外部的渗透力不断增强,使得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9、理论研究薄弱是体育学学科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大部分的学科交叉研究都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单向渗透至体育学领域,体育学无法贡献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理论贫乏和方法的缺失使得体育学在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换时总是扮演知识受馈者的角色,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回馈,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渡学科的话语权,造成的后果就是体育学和其他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康健[7](2016)在《北京市小学跆拳道队训练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以中关村三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跆拳道是一种对抗性极强的运动项目,运动员意志品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竞技比赛的结果。小学跆拳道校队的队员由于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在比赛中往往发挥不出平时训练的应有水平,而导致运动成绩不理想。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跆拳道队为研究对象,以运动训练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跆拳道运动队训练中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现状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同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学生经过意志品质的培养之后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在经过新的训练方法以及阶段性的心理辅导和跆拳道礼仪的强化后,使学生们形成理智感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果断性、独立性、主动性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技战术水平从而战胜自我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教学实验,实验组的小学生跆拳道运动员比对照组的小学生跆拳道运动员在运动成绩的整体上有着一定幅度的提高、训练态度更加积极、意志品质水平有明显提升。(2)自我总结法、专家辅导法、教学比赛法和现场观摩法以及在日常训练中强化小学生跆拳道运动员的道德礼仪对培养小学生跆拳道运动员意志品质的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顽强性和果断性有着积极的作用。(3)小学生坚持跆拳道传统训练,能够提升一定的运动成绩,而且在跆拳道训练中对小学生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与激发,更有利于比赛成绩的提升,还可以使小学生对跆拳道训练有着更加积极的态度。

曲晨[8](2017)在《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学校足球发展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促进学校足球改革发展相关文件。而发展学校足球,急需一大批掌握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的教练员,为此,从国家到地方,加大了各层次学校足球教练员培训力度。同时,“互联网+”行动和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平台广泛应用为学校足球教练员岗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构建我国学校网络远程培训平台系统。本论文主要研究问题是: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构建。目的在于:增加学校足球教练员群体基数;使教练员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利用互联网进行便捷的培训,满足参训人员的个性化需求。从理论意义上来讲:对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的职业素养提升和在职培训目标、内容与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视角和网络远程理论,对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培训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环境进行理论探究,为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理论参考。从现实意义上来讲:明确了学校足球教练员特有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其在职教育和自我职业素养提升明确了方向;为学校足球教练的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丰富选择的学习资源,节约了培训成本,提升了培训效益,实现了学校足球教练员可持续发展。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还未有完整的理论构架和体系。本研究以系统论、泛在学习理论、课程设计理论、MOOC(慕课)理论为基础,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并结合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专家评价、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程序设计、逻辑分析等方法,首先,对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进行了确证;并依据确证的专业知识调查了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获取渠道,证明了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的实施的必要性;其次,对当前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对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进行了理论构建;最后,对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平台实现进行了技术性讨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专业知识培训是提升学校足球教练员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也是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实施的基础保障。研究认为,学校足球教练员知识结构体系是有关足球运动训练、管理和发展的全部知识,具有全面性的特征,包括与足球运动有关的所有知识的集合体,它以相关学科为支撑基础,是一个可以重组、扩大和创新的组织系统。第二,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结构由4个专业知识方向、8个专业知识领域和60个专业知识指标构成的3级专业知识模型。具体包括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4个专业知识方向;宗旨与道德、安全与损伤预防、体育锻炼、成长与发展、教学与交流、运动技能与战术、组织与管理、评估8个专业知识领域,足球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应用等60个专业知识指标。明确了身为一名合格的学校足球教练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同时对学校足球教练员的培训内容、课程设计上,指明了方向。第三,目前我国各级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整体来看,都掌握的不够理想;从学校足球教练员所在级别的专业知识各方向的对比来看,小学足球教练员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较强,初中足球教练员对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掌握较强,高中足球教练员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较强,大学足球教练员对于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掌握较强。从专业知识获得渠道来看,各级学校学校教练普遍是通过现场培训的渠道获得。从足球教练员认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存在着培训规模不足以满足现有学校足球教练员的需求、培训时间短、培训地点远等7个问题的存在。第四,依据MOOC理论、泛在学习理论作为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理论构建基础,以增加学校足球教练员的群体基数和满足学校足球教练员的专业知识需求为系统开发目的,结合学校足球教练员培训的系统性、先进性、学以致用、互动性原则,同网络远程设计的先进性、高性能、安全性、开放性监督性、实用性、经济性原则。教育部、学生体育联合会、服务运营商和高等院校对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实施作为保障和监督,并且明确培训内容、时间、等级等方面,同时对参加培训的教练员进行考核和认证。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具有数据统计、更新、信息管理、线上培训、线上考核、线上认证等功能,有助于规范培训内容同时能够对学校教练员大数据的统计。从理论上对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远程培训进行设计。第五,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技术实现是基于网络远程培训的开发环境:网络远程培训系统开发的外部环境、运行环境、系统环境,采用J2EE技术、MySQL数据库、Hibernat来构建完成数据信息的增、删、改、查等操作,完成了系统的技术构架;设计了个人首页、培训、考核、认证、再培训、通知、新闻、精品赛事、同城约战九大模块,初步开发了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

张强[9](2020)在《泰安市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培养研究》文中指出自“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多项政策和举措来优化发展我国足球环境、完善组织体系、推动校园足球快速发展。泰安市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近几年来泰安市有16所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竞赛方面,泰安市在参加2019年山东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联赛小学组别中,却没有一支队伍进入到前八名,因此急需提高泰安市小学生足球竞技能力。足球战术能力是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战术意识更是战术能力中的核心部分,3-5年级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此阶段培养足球战术意识,更有利于提升3-5年级小学生足球竞技能力。在已有文献中,发现小学生足球竞技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培养上,在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培养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展开本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泰安市3-5年级小学生战术意识培养为研究对象,以泰安市小学足球教师和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对泰安市3-5年级小学生的战术意识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培养实施进行阐述,以期提高小学生运动员战术意识水平,发展竞技能力,取得优异竞赛成绩。结论如下:1.泰安市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理论水平尚处在初步阶段,训练中执行战术能力较差。2.泰安市3-5年级小学生战术意识的培养方式形式多样,但受生物年龄影响,具体操作形式有待完善。3.泰安市3-5年级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素质处于发展敏感时期,生理、心理因素能影响比赛时战术意识的执行;随年龄增长,足球技术水平的提高,理解战术意图能力不断提升。4.小学教师执教能力水平是影响小学生战术意识培养的重要因素。5.比赛中,队友水平、对方实力水平、场上执法裁判均能影响泰安市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执行能力。

谷松[10](2017)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结合我国社会“新常态”发展的时代需要,青少年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新的定位。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表现,还有其本质特征。良好的适应和行为是其外在表现,其本质特征就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发展所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反映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目前,心理健康素质研究还存在内容界定不清和测量操作不便的局限。体育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手段,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已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与趋势。然而,由于不同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发展标准设定与认知的偏差,致使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内容与方法还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如何合理利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独特功能就成为摆在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心理健康素质理论与运用为背景,以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了兼具试探性和验证性的逐步递进的三个研究。以期为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理论发展、丰富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以及为素质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实践提供参考与支持。研究一以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背景,以“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编制和检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研究二依据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理论,以“体育运动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选择适宜的心理、生理、社会指标,选取我国7省28所中学1794名青少年作为被试样本,以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为主要方法探索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三在前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体育运动如何培养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辅以实地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建构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结论如下: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研制方面(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包括“认知素质”、“情绪素质”、“人格素质”和“适应素质”4个分量表、15个一级指标、89个观测项目。(2)本研究构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侧重于实践验证性和可操作性,突出中学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下以“知、情、意、行”为核心理念的心理培养目标。(3)《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各级内容具备中度及以上的相关性,通过使用可以对不同水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进行有效区分。2.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关系方面(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在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项目、运动情境(竞争性/非竞争性)、运动持续年限和课外运动参与情况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课外体育活动能显着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及其分量表内容的发展情况。(2)“体育运动”能够间接通过“主观幸福感”、“心境状态”、“身体自我效能”、“身体自尊”、“心理坚韧性”、“同学人际关系”的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产生正向效果。(3)“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认知能力与学业表现理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理论”、“运动能力感理论”和本文提出的“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理论”于本研究中可获得验证。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方面(1)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主要路径是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在目标和功能上有交叉重盈之处;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2)为实现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的组织与开展应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体育学科教学规律为指导思想,以积极情绪、体验成功、民主自治、个别辅导为基本原则,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专题讲座、营造健康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为主要途径,以发展认知素质、调节情绪素质、提高思想品德素质、锻炼意志品质、健全个性素质、改善人际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及社会适应素质为主要目标,以体育运动过程、内容、方法中的有机、适度、灵活渗透为主要策略,以切合实际的培养设计和有效的课堂管理为过程控制,来建构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现实路径。(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包括:增强育心意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操作技能3个方面。

二、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表现与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表现与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仁德”的研究
    二、国内有关“仁德”的研究
    三、体育学界有关“仁德”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第三章 “仁德”的诠释
    一、语义分析
    二、“仁德”的内涵
        (一)爱人之仁
        (二)生生之仁
第四章 学校体育与“仁德”培育
    一、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优势
        (一)实践性
        (二)直观性
        (三)时效性
        (四)示范性
    二、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原则
        (一)健全生命的基本原则
        (二)关爱他人的仁爱原则
        (三)一视同仁的平等原则
        (四)律己助人的忠恕原则
    三、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的恭敬之情
        (二)教导学生的宽容之心
        (三)发展学生的守信之德
        (四)培育学生的勤勉之行
        (五)启发学生的惠泽之恩
    四、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价值
        (一)微观价值
        (二)宏观价值
第五章 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途径
    一、体育课中“仁德”的培育
        (一)理论课中“仁德”的培育
        (二)实践课中“仁德”的培育
    二、课外体育活动中“仁德”的培育
        (一)扩展体育活动内容
        (二)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三)营造培育氛围
    三、体育训练中“仁德”的培育
        (一)创设情境激发“仁德”
        (二)言传身教发展“仁德”
        (三)因势利导培养“仁德”
    四、体育竞赛中“仁德”的培育
        (一)榜样激励融入“仁德”
        (二)合作精神强化“仁德”
        (三)拼搏精神践行“仁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不同强度耐力素质训练对初中学生意志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耐力素质的界定
        1.1.2 意志力的界定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意志力与耐力素质的关系
    1.5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验教学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学生基本情况的差异性检验
        3.1.1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3.2 不同训练强度对意志力的影响
        3.2.1 低训练强度对意志力的影响
        3.2.2 较低训练强度对意志力的影响
        3.2.3 中训练强度对意志力的影响
        3.2.4 较高训练强度对意志力的影响
        3.2.5 高训练强度对意志力的影响
        3.2.6 实验后测学生意志力对比分析
    3.3 初中学生意志力分析
    3.4 学生意志力后测下降原因分析
    3.5 初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家庭、学校原因及对策分析
        3.5.1 初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家庭原因及对策分析
        3.5.2 初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学校原因及对策分析
结论与建议及其研究的展望
    1.结论
    2.建议
    3.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从体育教科书和专着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相关研究的综述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之立论基础考查
    2.1 基本思想辨析
    2.2 军国民主义时期
    2.3 自然主义时期
    2.4 政治为纲时期
    2.5 增强体质时期
    2.6 健康主导时期
    2.7 小结
3. 体育专业教科书之立论基础考查
    3.1 体育基本理论的分辨
    3.2 体育专业教育的演进
    3.3 体育基本理论教科书
    3.4 体育操作理论教科书
    3.5 体育新兴理论教科书
    3.6 小结
4. 体育专着之立论基础考查
    4.1 体育专着出版概况
    4.2 体育教学理论专着
    4.3 运动训练理论专着
    4.4 体育思辨理论专着
    4.5 体育史学类专着
    4.6 小结
5. 中国体育的文化根源所在
    5.1 中国体育是实用体育
    5.2 实用体育的现实写照
    5.3 体育精神境界的体悟
    5.4 体育内外利益的分辨
    5.5 小结
6. 体育思想演化脉络的梳理
    6.1 体育思辨思想的演化
    6.2 体育教学思想的演化
    6.3 运动训练思想的演化
    6.4 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建议
    7.3 主要创新
    7.4 主要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一
后记二

(4)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目标设置理论
        1.1.1 目标设置理论的形成
        1.1.2 目标设置的心理机制
        1.1.3 目标设置的影响因素
    1.2 目标设置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应用
        1.2.1 目标设置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1.2.2 目标设置对运动心理的影响
        1.2.3 目标设置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
    1.3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
        1.3.1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体适能
        1.3.2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
        1.3.3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指标与方法
        2.2.1 专项体适能指标
        2.2.2 专项技术指标
        2.2.3 心理指标
        2.2.4 目标设置实验
        2.2.5 数理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目标设置干预前各指标基线分析结果
        3.1.1 目标设置干预前三组被试专项体适能指标基线分析结果
        3.1.2 目标设置干预前三组被试专项技术指标基线分析结果
        3.1.3 目标设置干预前三组被试意志品质水平基线分析结果
    3.2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体适能影响的分析结果
        3.2.1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心肺适能影响的分析结果
        3.2.2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肌肉适能影响的分析结果
        3.2.3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速度素质影响的分析结果
        3.2.4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灵敏性影响的分析结果
    3.3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技术的影响
    3.4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影响
        3.4.1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意志品质各维度影响的分析结果
        3.4.2 不同目标设置干预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意志品质分量表影响的分析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体适能干预效果的分析
        4.1.1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心肺适能的影响
        4.1.2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肌肉适能的影响
        4.1.3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影响
        4.1.4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灵敏性的影响
    4.2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技术干预效果的分析
    4.3 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意志品质干预效果的分析
    4.4 不同目标设置有效性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专项体适能指标及测量方法
附件二 教练员问卷
附件三 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
附件四 目标设置承诺书
附件五 专项体适能测试记录表
附件六 羽毛球队运动员训练记录表
附件七 羽毛球队运动员训练表现反馈表
致谢

(5)论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缘于人们长期以来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误区
        (二)缘于对学校体育中“身—心”分离的实践困惑
        (三)缘于对教育理论研究中“身体”的关注与转向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身体”及其内在意蕴的研究
        (二)关于“身体教育”内涵的研究
        (三)关于身体教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研究
        (四)关于身体教育异化与复归策略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评价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标与主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主题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第一章“身体”何以教育:内涵与核心命题
    一、“身体”的内涵及其教育意蕴
        (一)作为“自然”的身体
        (二)作为“社会”的身体
        (三)作为“教育”的身体
    二、“身体教育”的合法前提审视
        (一)“身体”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
        (二)“身体教育”是身体社会化的专门活动
        (三)重塑身体观:身体教育的时代任务
    三、“身体教育”概念与内涵澄清
        (一)不同定位与立场的“身体教育”认识
        (二)基于整全身体观的“身体教育”内涵
    四、身体教育的本质内容与构成
        (一)身体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身体教育的对象:人的完整身体
        (三)身体教育的途径:基于“体育”的教育
        (四)身体教育的构成:身体观念、技能与规范
    五、身体教育的功能与价值追求
        (一)强“体”
        (二)育“心”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章“身体”的命运与身体教育的变迁
    一、萌芽与禁锢:从军事体育到“去身体”的身体教育
        (一)军事化的身体教育:身体教育的源头
        (二)向“神”的致敬:身体教育的竞技化
        (三)身体禁锢:身体教育的“去身体”化
    二、觉醒与赞美:身体启蒙到“人”之觉醒的身体教育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身体”观与身体教育
        (二)宗教改革中的“人”之觉醒与身体教育
        (三)启蒙理性光辉下的身体赞美与身体教育
    三、继承、反思与发展:走向多元价值的当代身体教育
        (一)新人文主义时期思想家体育价值观的继承
        (二)20 世纪以来体育观的分异与身体教育发展
第三章“身体”规训:身体教育的价值异化
    一、“规训式”身体教育与被异化的身体
        (一)身体的工具化:身体教育目标的“竞技主义”情结
        (二)身体片面化:身体教育内容对“完整的人”的异化
        (三)身体的权力规训:身体教育过程的强制性与程式化
        (四)身体的技术化塑造:身体教育方法的审美体验缺失
    二、“规训式”的身体教育导致的可能后果
        (一)“育人为本”使命的偏离
        (二)“全面发展目标”的偏离
        (三)体育/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
        (四)“人的生活世界”的荒芜
第四章 从规训到身体解放:身体教育的重建
    一、未来身体教育的诉求:从身体的规训走向人的自由与解放
        (一)自由与解放:人誓为自己立法的价值目标
        (二)身体的自由与解放:个体解放的必经之路
        (三)未来身体教育使命:促进人的自由与解放
    二、基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身体教育价值转型与观念重建
        (一)从“身体工具主义”到“身体解放”的身体教育转型
        (二)从“身体片面化”到“人的完整性”的身体教育转型
        (三)从“身体规训”到“人的自由发展”的身体教育转型
        (四)从“技术训练”到“人的美感体验”的身体教育转型
    三、人之为人的“身体”赋权:落实身体教育的“解放”使命
        (一)重新为“身体”赋权:树立整全的身体教育观
        (二)重建身体与知识的关联:夯实体育的教化传统
        (三)重启身体性体验:建立人的身体主体性与自由
第五章 意义塑造:超越“身体”的身体教育
    一、意义生产的身体:“自然肉身”向“价值生命”的跃升
        (一)身体:价值意义关系的自然在场
        (二)身体的实践与人的价值意义形成
        (三)价值生命:身体意义生产的归宿
    二、超越“自然肉身”:身体教育的意义生产与教育性回归
        (一)身体教育的价值规定:一种“属人”的教育实践
        (二)知识、道德与审美:教育中“身体”的意义生产
        (三)身体教育何以超越身体:从“体育”回归“教育”
    三、向生活世界深植:以体育塑造个体的“可能生活”意义
        (一)身体、生命与生活:身体教育意义生产关涉的场域
        (二)身体体育的社会转化:缔造自由与休闲的可能生活
        (三)“幸福公理”:身体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成人之学
    四、如何重塑“体育”与“身体”:身体教育人文精神再造
        (一)以现代人文精神重塑“体育”的属人性格
        (二)以体育人文精神重塑“身体”的内在意义
        (三)以人文精神重塑“身体教育”的价值涵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体育学科研究
        二、学科交叉研究
        三、体育学学科交叉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安排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起点与分析维度的确立
    第一节 学科的考辨和理解
        一、学科的起源
        二、学科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起点的确立
    第三节 分析维度的确立
        一、宏观层面——历史维度的确认
        二、中观层面——知识流动维度的确认
        三、微观层面——研究内容维度的确认
        四、三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体育学主要分支学科演化历程
        一、主要分支学科的确认
        二、体育教育学
        三、运动生理学
        四、运动训练学
        五、体育心理学
        六、体育社会学
        七、各个分支学科演化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体育学学科演化历程
        一、晚清时期(1860年-1910年)
        二、民国时期(1911年-1948年)
        三、改革开放前新中国(1949年-1977年)
        四、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1978年-至今)
        五、中国体育学演化的特点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学科演进路径模型
        二、学科交叉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学科交叉视野下体育学演化路径分析
        一、问题研究形态(15世纪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二、研究领域形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三、学科范畴形态(19世纪末至今)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流动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动总体特征
        一、我国体育学知识产量增长趋势
        二、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量增长趋势
    第三节 基于自引与被自引对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动的考察
        一、我国体育学学科自引分析
        二、我国体育学学科被自引分析
    第四节 基于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的考察
        一、学科交叉评价模型的构建和测度指标的选取
        二、1981-198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三、1986-199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四、1991-199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五、1996-200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六、2001-200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七、2006-201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八、2011-201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第五节 基于知识流动网络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结构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四、对于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
    第六节 基于学科分类对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四、对体育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内容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策略
        二、学科交叉知识的挖掘
        三、学科交叉知识的展示
    第二节 体育学与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身体素质训练
        二、学生体质健康
        三、运动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
        四、运动损伤
        五、老年人体育
        六、运动性疲劳
        七、肥胖
    第三节 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竞技运动心理学
        二、体育教学
        三、体育教育心理学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
        五、农村学校体育
        六、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
    第四节 体育学与经济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化
        二、体育营销
        三、各分支产业的相关研究
        四、体育旅游
    第六节 体育学和信息科技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体育传播
        三、体育媒介事件
        四、体育新闻
        五、训练、比赛信息化
        六、体育文献计量
    第七节 体育学与人文类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奥林匹克文化
        二、体育史
        三、体育文化产业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五、体育翻译与体育英语教学
        六、体育与艺术
    第八节 体育学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警察体育、体育犯罪、赛事安保
        二、体育志愿者服务
        三、体育赛事管理
        四、体育法学
        五、公共体育服务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对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7)北京市小学跆拳道队训练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以中关村三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什么是意志品质
    2.2 跆拳道运动员应具备的主要意志品质
    2.3 有关意志品质的研究状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小学生实验前分组以及意志品质差异性
        4.1.1 实验组学生分组情况分析
        4.1.2 对照组学生分组情况分析
        4.1.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年级与运动成绩的差异性
        4.1.4 实验前,学生意志品质差异性
    4.2 不同教学方法对实验组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
        4.2.1 自我总结法
        4.2.2 专家辅导法
        4.2.3 教学比赛法
        4.2.4 现场观摩法
        4.2.5 强化道德礼仪法
    4.3 小学跆拳道运动员意志品质培养效果的对比分析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意志品质的对比分析
        4.3.2 实验后,实验组意志品质的对比分析
        4.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意志品质的对比分析
        4.3.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小学生意志品质差异性检验
        4.3.5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赛成绩的对比分析
        4.3.6 实验组实验前、后比赛成绩的对比分析
        4.3.7 对照组实验前、后比赛成绩的对比分析
        4.3.8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赛成绩的对比分析
    4.4 跆拳道训练培养小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的问题与需要改进的方面
        4.4.1 跆拳道训练培养小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的问题
        4.4.2 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校足球备受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的关注
        1.1.2 教练员执教能力水平影响了学校足球的发展
        1.1.3“互联网+”为学校足球教练员培训提供了手段
    1.2 研究问题
        1.2.1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的确证
        1.2.2 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构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学校足球教练员
        1.4.2 专业知识
        1.4.3 课程设计
        1.4.4 网络远程培训
        1.4.5 系统
        1.4.6 系统构建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标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我国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掌握现状
        2.1.2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
        2.1.3 我国网络远程培训平台的开发现状
        2.1.4 我国网络远程培训知识与体系开发的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2.2.2 国外足球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
        2.2.3 国外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培训现状
        2.2.4 国外教练员网络培训现状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系统论:哲学基础
    3.2 泛在学习理论:学习论基础
        3.2.1 泛在学习的特点
        3.2.2 泛在学习的优势
        3.2.3 泛在学习的实现
    3.3 课程设计模式理论:课程论基础
        3.3.1 目标模式
        3.3.2 历程模式
        3.3.3 情境模式
    3.4 MOOC(慕课)理论:教学论基础
        3.4.1 课程特征
        3.4.2 教学设计
        3.4.3 连结主义式的教学设计原则
        3.4.4 课程影响
第四章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的确证
    4.1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相关概念界定
        4.1.1 知识的概念
        4.1.2 专业知识结构的概念
        4.1.3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
    4.2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指标的筛选
        4.2.1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指标选取的依据
        4.2.2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指标的修订
        4.2.3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指标的评定
        4.2.4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指标的验证
    4.3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的分类
        4.3.1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指标的权重
        4.3.2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指标的分类属性
    4.4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的结构
        4.4.1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结构的综合得分
        4.4.2 综合得分的KMO和Bartlett检验
        4.4.3 专业知识结构的因子分析总方差解释
        4.4.4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结构的聚类
        4.4.5 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模型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获得渠道及培训中存在问题的现状分析
    5.1 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现状分析
        5.1.1 小学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5.1.2 初中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5.1.3 高中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5.1.4 大学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5.2 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获得渠道情况的现状分析
        5.2.1 小学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获得渠道情况的现状分析
        5.2.2 初中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获得渠道情况的现状分析
        5.2.3 高中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获得渠道情况的现状分析
        5.2.4 大学足球教练员专业知识获得渠道情况的现状分析
    5.3 学校足球教练员传统培训存在问题的分析
        5.3.1 培训规模不足以满足现有学校足球教练员需求
        5.3.2 培训时间短
        5.3.3 培训地点较远
        5.3.4 培训时间不够灵活
        5.3.5 经费消耗大
        5.3.6 培训内容不够统一
        5.3.7 培训讲师水平参差不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理论构建
    6.1 MOOC理论下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的目标定位
        6.1.1 促使学校足球教练员的协同发展
        6.1.2 满足学校足球教练员多元化需求
    6.2 泛在学习理论下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发展的途径
        6.2.1 树立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的教育理念
        6.2.2 构建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6.2.3 构建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6.3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设计思路
        6.3.1 网络环境的创设
        6.3.2 协作学习的建立
        6.3.3 教学资源的供给
        6.3.4 学习能力的培养
    6.4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开发的目的
        6.4.1 增加学校足球教练员的群体基数
        6.4.2 满足学校足球教练员的专业知识需求
    6.5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设计原则
        6.5.1 学校足球教练员培训原则
        6.5.2 网络远程系统设计原则
    6.6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设计的结构和功能
        6.6.1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培训系统构建的要素识别
        6.6.2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构成要素关系
        6.6.3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构成要素关系确定
        6.6.4 系统设计的功能
        6.6.5 系统设计的特点
    6.7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设计的环境
        6.7.1 外部环境
        6.7.2 内部环境
    6.8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实施
        6.8.1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决策子系统构建
        6.8.2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实施子系统构建
        6.8.3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支撑保障子系统构建
    6.9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与课堂教学的互动
        6.9.1 体育类APP
        6.9.2 可穿戴设备
        6.9.3VR技术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技术的实现
    7.1 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开发环境
        7.1.1 网络远程培训系统开发的外部环境
        7.1.2 网络远程培训系统开发的运行环境
        7.1.3 网络远程培训的系统环境
    7.2 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技术构架
    7.3 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功能模块
        7.3.1 个人首页模块
        7.3.2 培训模块
        7.3.3 考核模块
        7.3.4 认证模块
        7.3.5 再培训模块
        7.3.6 通知模块
        7.3.7 新闻模块
        7.3.8 精品赛事模块
        7.3.9 同城约战模块
    7.4 网络远程培训系统源代码
    7.5 网络远程培训系统的试用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9)泰安市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关于战术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意识的研究
    2.3 关于战术意识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战术意识概念的研究
        2.3.2 相关项目对战术意识概念的研究
    2.4 国内外关于足球战术意识的相关研究
        2.4.1 国内关于足球战术意识相关研究
        2.4.2 国外关于足球战术意识的研究
    2.5 关于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发展现状分析
        4.1.1 3-5年级小学生对战术意识的了解情况
        4.1.2 3-5年级小学生对战术意识的重视程度
        4.1.3 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理论学习现状
        4.1.4 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培养方式
        4.1.5 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训练情况
    4.2 泰安市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培养影响因素
        4.2.1 教师职业资格能力现状
        4.2.2 泰安市3-5年级小学生足球技术水平分析
        4.2.3 3-5年级小学生观察能力分析
        4.2.4 泰安市3-5年级小学生思考与判断能力分析
        4.2.5 场上队员配合分析
        4.2.6 赛中场上执法裁判员水平影响分析
        4.2.7 3-5年级小学生生理特点分析
        4.2.8 泰安市3-5年级小学生在比赛中心理状态分析
    4.3 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能力培养实施
        4.3.1 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培养层次性分析
        4.3.2 战术意识培养的阶段划分及主要任务与把控
        4.3.3 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培养的手段与方法
        4.3.4 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培养方案的制定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社会“新常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新的定位
        1.1.2 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1.1.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运动渗透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理论综述
        2.1.1 心理健康素质的构念内涵
        2.1.2 心理健康素质的理论基础
        2.1.3 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
        2.1.4 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方法
        2.1.5 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理论研究的启示
    2.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2.2.1 “青少年”的界定
        2.2.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现状
        2.2.3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议题
        2.2.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趋势
    2.3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研究回顾
        2.3.1 体育运动的长期心理效益
        2.3.2 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相关理论
    2.4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2.4.1 有效界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体系
        2.4.2 科学建立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2.4.3 积极探索体育运动、运动心理效益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访谈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思路
        3.3.1 研究层面
        3.3.2 研究路线
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编制和检验
    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4.1.1 研究目标
        4.1.2 研究内容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构念的收集、整理和提取
        4.3.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初步确认
        4.3.3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专家审查与修改
        4.3.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模型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3.5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3.6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的效度
        4.3.7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的内容
    4.4 讨论
        4.4.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与结构
        4.4.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测量与使用
5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目标与内容
        5.2.1 研究目标
        5.2.2 研究内容
    5.3 研究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方法
    5.4 研究架构
        5.4.1 自变量
        5.4.2 中介变量
        5.4.3 因变量
    5.5 研究假设
    5.6 资料处理
        5.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6.2 方差齐性检验
        5.6.3 单因子方差分析
        5.6.4 信度分析
        5.6.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6.6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
    5.7 研究结果与分析
        5.7.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情况
        5.7.2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5.7.3 运动心理效益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中介影响
    5.8 讨论
        5.8.1 被试特征分析
        5.8.2 运动心理效益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中介影响分析
        5.8.3 相关理论支持结果
6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
    6.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6.1.1 研究目标
        6.1.2 研究内容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方法
    6.3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价值思考
        6.3.1 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是体育运动增进人体健康的重要内容
        6.3.2 运动技能掌握依赖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
        6.3.3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在目标和功能上有某些交叉重盈之处
    6.4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路径建构
        6.4.1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指导思想
        6.4.2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
        6.4.3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6.4.4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优势资源
        6.4.5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目标设置
        6.4.6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施策略
        6.4.7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过程控制
        6.4.8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评估反馈
    6.5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6.5.1 增强育心意识
        6.5.2 完善知识结构
        6.5.3 提高操作技能
7 综合讨论
    7.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价值判断
    7.2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理性认识
    7.3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7.3.1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方面
        7.3.2 在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中介模型方面
        7.3.3 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方面
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访谈
    附录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项目专家效度表
    附录三: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初测问卷
    附录四: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及其与体育运动之间关系的研究”问卷实施说明书
    附录五: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附录六: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
    附录七: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
    附录八: 身体自我效能问卷
    附录九: 中学生同学关系问卷
    附录十: 心境状态量表
    附录十一: 运动心理坚韧性问卷
    附录十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
    附录十三: 身体自尊量表
    附录十四: 体育运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及其预测变量的相关分析(各维度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表现与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研究[D]. 张雪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不同强度耐力素质训练对初中学生意志力影响的研究[D]. 康晨阳.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从体育教科书和专着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D]. 金光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4]不同目标设置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D]. 张丹丹.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5]论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D]. 侯玺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4)
  • [6]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D]. 李博. 福建师范大学, 2018(12)
  • [7]北京市小学跆拳道队训练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以中关村三小为例[D]. 康健.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2)
  • [8]我国学校足球教练员网络远程培训系统构建研究[D]. 曲晨.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9]泰安市3-5年级小学生足球战术意识培养研究[D]. 张强.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D]. 谷松.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体育训练中意志品质的表现与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