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赵油田滚动开发实践

新赵油田滚动开发实践

一、新肇油田滚动开发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刘聪[1](2018)在《新肇油田开发地质特征及注水开发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早期优质储层已经开采殆尽,原本不列入油田商业开发的低渗透型油气田逐步进入人们视野。新肇油田是典型的低渗透裂缝型异常高压油气田,经过近十余年的开发,区块内因储层裂缝发育,油井多层多方向见水,层间和平面矛盾突出,产量递减速度快,油田注水调整难度大的矛盾愈加强烈,为解决开发矛盾,控制递减找到一条出路,同时也为大庆油田西部外围低、特低渗透储层中微裂缝相对比较发育的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我们从油藏地质特征入手,查阅新肇油田原始地层资料,收集地层简况和构造特征信息,结合动静资料对新肇油田主力产油层的葡萄花油层进行精细描述,细化新肇油田含油储层地质学特征,为下一步的注水开发效果提供理论基础。依据无源微地震法测试结果,结合动静态资料的分析,对新肇油田的储层发育情况进行研究,通过油井见水的方向性,确定新肇油田主要裂缝的主方向为东西向,新肇油田的连通方式为裂缝—基质—裂缝复合式复合式连通。明确裂缝对注水开发的有利、不利影响因素。明确剩余油在储层的分布,在动静资料分析上重新明确可采储量,并对新肇油田各区块多年来的开发效果进行比较,查找差异化原因,明确下一步对策。针对储层裂缝发育,高强度注水导致的油田油井见水快,我们通过确定注水量上限和注水压力合理值的研究,开展方案控水与井组产量线性注水实验,注微生物、调剖、压裂等一系列实验研究,得出新肇油田注水开发采液/采油指数变化规律,吸水指数及启动压力变化规律。最终将新肇油田主力层与非主力层进行均衡动用,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于海涛[2](2015)在《基于AE的油气田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GIS技术的引入,它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特别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通常有海量的数据需要管理和展示,应用GIS技术实现了人与海量数据之间的交互,以此来辅助管理人员对油气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决策,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管理的规划化水平,大大的提高了油气资源管理效率,也使管理人员能够准确、及时获取和掌握所管辖区域内的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越来越成为人们管理数据的重要手段。组件式GIS是组件式软件技术在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它的运用可以大大的提高GIS功能开发的效率,也使得开发过程更加简单,是GIS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中心信息室的大量资料进行整合和集成,以现有数据和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为研究对象,按照用户具体的查询需求,运用Power Designer设计了数据模型,包括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再根据空间数据的设计标准,对空间数据进行了编码规范,并以SQLServer2012作为存储终端,储存大量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以Arc SDE空间数据引擎,作为数据存储平台中存储和管理空间数据库SDE的通道;最后利用Arc GIS Engine和组件式GIS技术,以Visual Studio 2012为平台,结合C#编程技术和Arc GIS Engine API接口,采用C/S模式,共同构建出基于GIS的油田管理平台,运用三层架构对数据和业务进行分层,实现了模块的独立性。结合用户需求,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有:①将大量零散的油气资源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并根据当前的数据设计了数据库的结构,同时将数据成功导入到数据库中。②完成了空间数据的编码规范,并根据现有的空间数据设计了空间数据库的结构,并成功将空间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③结合用户对系统功能的要求,对三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了设计和开发,分别是数据查询功能模块、数据图形展示功能模块和图形数据输出功能模块。④在实现了主要功能模块的基础上,系统还实现了一些辅助的功能,如打开、添加、保存、放大、缩小、平移、固定比例缩小、固定比例放大、全图、上一视图、下一视图、比例尺、鼠标选择状态、xy坐标点、识别和测量等。系统经过基于全国油气区油气田海量数据的实际运行测试,包括空间查询,属性查询,条件查询和地图渲染等业务功能测试,并投入了实际应用。文中仅以大庆油气区所有油气田为例,对该区域的所有油气田进行了实际数据测试,该系统已基本达到预期设计效果。本文中所实现的系统开发模式,为GIS系统在我国石油行业的应用提供了一套完善可供参考的模式。

李江[3](2014)在《川口油田偏桥—阳台区安寺区域油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川口油田偏桥注水开发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油田开发过程中,随着注水开发时间的推移,油水运动规律日渐复杂,注水开发效果明显降低,原有的开发技术、方针和措施在一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油田注水开发的需要,迫切需要分析、研究和探讨能够使川口油田长期稳产的办法。针对延长组长6油藏目前状况,实施了一系列注水开发技术调整,包括注采参数优化、注采井网的调整、实施调剖技术、堵水措施以及合理调整井网密度等。通过注水幵发技术调整,获得以下几点认识:注采参数优化以及合理的注水强度是促使油井尽快见效、提高见效程度的关键;反九点注采井网能够延长无水采油期,提高油田开发初期的采油速度以及提高釆收率,后期井网调整具有灵活性;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实施的调层补孔技术对层间压力不平衡现象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调剖技术能够有效的封堵层内的高渗带,提高注水驱波及系数;实施机械堵水与化学堵水能够有效抑制油井过早水淹与暴性水淹,延缓油井的含水上升速度;对原来的200m井距反九点井网进行了加密技术,结果表明井网控制程度较高,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邹剑[4](2014)在《松辽盆地北部肇源南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最新的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为指导,对敖包塔、敖南地区油气成藏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预测有利地区,从而指导该区的油气勘探。通过对敖包塔、敖南地区构造特征研究得到,该区构造为北高南低、东西两侧低中间高的鼻状构造形态,主要发育背斜、断鼻、断块三类构造圈闭。通过钻井及油藏解剖得到,该区葡萄花油层油藏类型主要有构造、断层、岩性及复合四大类11种。构造断层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岩性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南部。油水分布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北部主要受构造控制,南部主要受岩性控制。大致以葡35、葡365、敖233-55、敖13井为界,北部构造高部位为油层、低部位油水同层,油水关系较复杂;南部为纯油层。根据地化指标分析结果,研究区葡萄花油层原油主要来自古龙凹陷和三肇凹陷青一段以及嫩一段源岩,两套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为Ⅱ类,在嫩江组沉积末至下第三纪沉积前进入大量排烃期。通过油气藏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时空关系得到,该区油气藏形成主要受构造、岩性、烃源岩三大因素控制。油气滞留效应是敖包塔及敖南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的主要机理,其成藏模式为下生上储-断层上运-构造-岩性圈闭聚集成藏模式。根据构造、预测储层厚度、沉积相研究成果以及对该区油气分布规律、钻探情况和油气成藏条件等对本区葡萄花油层进行了综合评价,西部斜坡带还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其中部和西南部分区域为Ⅰ类有利区,东部鞍部带最具潜力的地区是东南角的茂201-茂202-茂6井区。

郭迎利[5](2012)在《新肇油田注水压力上升原因及对策浅析》文中研究指明新肇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暴露注水压力上升较快的矛盾,分析新肇油田注水压力上升的原因,提出通过优选粘土稳定剂,井网加密,深度酸化及注活性水等方法缓解注水上升速度。

王凤颖[6](2010)在《喇嘛甸油田油水过渡带同层及外扩潜力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充分利用喇嘛甸油田不断增加的钻井资料和开发动态、静态资料,系统地对过渡带构造、油水界面和同层及外扩的储层发育特征展开了再认识研究。根据岩心资料描述的特征,逐井分析油底和水顶,寻找其变化规律,并重新确定了油水界面;根据新确定的油水界面,重新校核了各条带边界线;通过喇嘛甸油田过渡带油水同层目前的储层发育状况和开发现状,分析了同层段动用状况;分区块研究了同层段深度与含水的关系,确定了可进行开发的界限;对同层储量进行了估算,对不同区块的同层段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进一步落实了喇嘛甸油田油水同层的潜力。为了使未布井或布井少的区块得到经济有效的开发,有必要搞清过渡带外扩区域的油水分布规律,确定外扩潜力大小和可外扩的范围。本文通过对试油、生产情况的分析,从砂岩厚度、有效厚度、初期产能等方面对过渡带外扩区域油水分布规律、外扩地区构造、储层发育状况和外扩潜力分布进行了预测,在对外扩区域的有效、砂岩厚度进行了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油价下的外扩边界,随着油价的上涨,外扩厚度下限减小,外扩区域增大;另外,优选了优势区块和条带,进行外扩评价井设计,一方面落实了外扩潜力,另一方面进一步落实了过渡带外边界线。本文对喇嘛甸油田过渡带同层和外扩潜力的研究,可为油田今后提高过渡带有效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刘磊[7](2009)在《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滚动勘探开发技术》文中认为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沙湾组薄砂体油藏埋藏浅、物性好、产量高,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公司近年来重要的产能建设阵地,但由于油层较单一、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分布零散、隐蔽性强,一直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探井成功率不超过30%,滚动勘探开发风险较大。根据车排子地区沙湾组油藏发现井——排2井及其周围探井所获地质认识,依据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从区域沉积相分析入手,查明沙湾组薄砂体成藏模式,利用正演模拟、滚动储集层描述、地震属性分析和油气检测等技术手段,形成了一套薄砂体滚动勘探开发技术,并利用其指导车排子地区滚动井位部署,取得了非常好的滚动勘探开发效果。

周永炳[8](2009)在《齐家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有效开发配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利用新采集的三维地震及完钻井、测井、试油和开发动态资料,综合开展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齐家-古龙凹陷齐家油田扶余油层石油地质特征研究,分析了该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和石油富集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完善了一套边际油田有效开发及配套技术。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研究了齐家油田泉四段和泉三段上部层序地层划分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提出了扶余油层五级层序(开发小层)划分对比方案,对比认为:齐家油田位于盆地二级挠曲坡折带,扶余油层存在局部超覆现象;应用等时沉积微相分析技术,深化了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和成岩作用地质认识,该区主要受北部沉积体系和西部齐齐哈尔沉积体系控制,为河流-浅水三角洲相沉积,主要储层是分流河道;应用岩石物理相分析技术,研究了扶余油层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特征,次生孔隙形成主要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沉积阶段即不同岩石物理相控制;以成藏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应用成藏年代学和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研究扶余油层油气注入期次和成藏时间,总结了大庆长垣以西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提出了“相-相”主控成藏模式。在构造、层序地层、沉积微相、储层成岩作用及与油气成藏的相互关系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利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岩石物理相控下地震预测薄互层零散型河道砂体“甜点”筛选含油有利区方法。针对齐家油田扶余油层储层超低渗透和砂体互层、零散分布的特点,本文还研究了超低渗透储层井网及整体压裂匹配的优化设计方法,开展低伤害压裂液体系优化和清水压裂液试验取得好效果,研制出满足边际油田开发需要、低能耗、低成本、环保型往复式潜油泵和“丛、树、简、优”地面工程简化工艺技术,初步形成了齐家油田超低渗透扶余油层经济有效开发配套技术,对大庆长垣西部地区超低渗透油藏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意义。

许凤鸣[9](2008)在《古龙地区姚家组一段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经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相结合为理论依据,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从古生物特征、岩石、矿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测井曲线响应、地震剖面特征五个方面在古龙地区姚家组一段地层建立了区域上的四级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框架控制下的沉积特征和生、储、盖组合特征研究基础上,从构造、沉积、成岩、裂缝、油气的运移聚集几方面与油气藏的关系讨论了古龙地区油气成藏机理,综合分析了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的分布规律,并指明了有利目标。层序研究表明古龙地区姚家组一段地层为松辽盆地二三级层序的低位体系域,层序受构造沉降、气候、古地貌等多重控制,可划分完整的三个四级层序SQ1、SQ2、SQ3,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界面在古生物特征、岩石、矿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测井曲线响应、地震剖面特征方面均有规律可循。研究区姚一段层序充填表现为多物源——北部、齐齐哈尔、西部物源,沉积呈环带分布——受盆地边缘环带状坡折带影响,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极为发育——受湖盆可容纳空间控制,席状砂砂层薄,错叠连片,但纵向有夹层泥岩,横向多不联通等几点特点。构造作用研究表明古龙凹陷周边鼻状构造为有利的油气运聚区,尤其龙南背斜处于常家围子向斜和他拉哈向斜之间,而且隆起幅度明显,因此最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勘探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长垣以西系列鼻状构造紧邻生油凹陷,为油气有利的运移指向,但若无断层、岩性等其它条件构成圈闭,油气只能是路过,而聚集于构造位置更高的大庆长垣背斜圈闭之中。断裂在活动期起到通道作用,通过油源断裂的沟通油气运移至储集层,断裂在静止期起封堵作用,一般在断裂拐弯最大处或者断裂交叉处,断裂泥发育,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沉积作用研究表明沉积基准面的变化控制砂体成因类型与空间分布,低水位体系域发育地层超覆圈闭和多类型复合圈闭,水进体系域发育复合岩性圈闭、岩性尖灭圈闭、透镜体圈闭,高位体系域发育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和透镜体圈闭。在层序地层格架中,三个体系域均可发育有利的储集层,但它们在形成油气藏时的作用和地位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盆地边缘斜坡带发育的坡折区有利于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和构造尖灭油气藏;坡折带之下盆地中心部位,有利于形成多类型复合岩性圈闭;研究区南部有利于形成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带。成岩作用研究表明本地区次生孔隙形成的主控因素为有机质热解生成有机酸和碳酸溶蚀及大气水淋滤作用,并预测古龙凹陷是次生孔隙发育区。裂缝成因研究表明新站地区储层裂缝主要为构造裂缝,沉积作用控制下的形成的夹于泥岩中的薄砂层是裂缝形成的岩性基础,在区域构造背景下该区的特定构造演化的作用下,最终导致了新站地区葡萄花油层形成裂缝型储层的特征,储层超压的存在是裂缝形成不容忽视的因素。油气运移聚集的主控分析研究表明超压和浮力作用(动力)与毛细管阻力作用(阻力)双重作用下对油气水运移的影响是向斜低孔低渗滞留油藏纯油、向斜斜坡区中孔低渗半滞留油藏油水同层和构造高部位中孔中渗油水重力分异的关键。通过以上古龙地区油气藏形成机理研究可以看出控制本区油藏类型、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1)砂体类型及空间叠置决定了古龙地区油藏的空间展布及石油充满程度;2)储层类型对油气的控制作用;3)构造类型及所处位置对油气的控制作用;4)断层排列及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将古龙凹陷姚一段葡萄花油层由凹陷周边到凹陷内划分为四个油藏带即鼻状构造油藏带、他拉哈-英台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带、古龙-茂兴向斜区复杂岩性油藏带和凹陷斜坡区上倾尖灭-断层岩性油藏带,并指明了有利的地层-岩性有利目标。

王贵文[10](2008)在《松辽盆地北部肇源南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文中指出针对肇源南地区砂体发育差,油层薄,砂地比低且横向变化快等问题,本文以最新的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为指导,对其油气成藏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预测有利地区,从而指导该区的油气勘探。通过对肇源南地区构造特征研究得到,该区构造为北高南低、东西两侧低中间高的鼻状构造形态,主要发育背斜、断鼻、断块三类构造圈闭。断块多而碎,断鼻少又小。断层和裂缝发育:断层发育南北向、北北西向及北北东向三组,南北向为主要断裂。沉积相研究显示葡萄花油层发育两类沉积体系。北部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河口坝、远沙坝、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泥;南部主要为湖泊滩坝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湖滨沙脊、湖滨泥坪。葡萄花油层储层由北向南变薄。油层厚度、砂岩厚度及砂岩有效厚度表现为西北部厚东南部薄。通过钻井及油藏解剖得到,该区葡萄花油层油藏类型主要有构造、断层、岩性及复合四大类11种。构造断层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岩性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南部。油水分布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北部主要受构造控制,南部主要受岩性控制。大致以葡35—葡365—敖233-55—敖13井为界,北部构造高部位为油层、低部位油水同层,油水关系较复杂;南部为纯油层。根据地化指标分析结果,肇源南地区葡萄花油层原油主要来自古龙凹陷和三肇凹陷青一段和嫩一段源岩,两套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为Ⅱ类,在嫩江组沉积末至下第三纪沉积前进入大量排烃期。通过油气藏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时空关系得到,该区油气藏形成主要受构造、岩性、烃源岩三大因素控制。成藏期主要有3个:第一次成藏期发生在嫩江组末期;第二次成藏期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第三次成藏期发生在早第三纪末。油气滞留效应是敖包塔及敖南油田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的主要机理,其成藏模式为下生上储-断层上运-构造-岩性圈闭聚集成藏模式。根据构造、预测储层厚度、沉积相研究成果以及对该区油气分布规律、钻探情况和油气成藏条件等对本区葡萄花油层进行了综合评价,西部斜坡带还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其中部和西南部分区域为Ⅰ类有利区,东部鞍部带最具潜力的地区是东南角的茂201-茂202-茂6井区。

二、新肇油田滚动开发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肇油田滚动开发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新肇油田开发地质特征及注水开发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发展现状
    0.3 研究内容
    0.4 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新肇油田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1.1 地层简况
    1.2 构造特征
    1.3 葡萄花油层精细构造描述
    1.4 储层特征
        1.4.1 新肇油田储层划分
        1.4.2 新肇油田沉积环境及沉积相
        1.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1.4.4 储层物理性质的分布与特征
    1.5 油藏类型与分布特征
        1.5.1 油藏形成条件及油藏类型特征
        1.5.2 油藏温度和压力
        1.5.3 流体特征
第二章 裂缝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
    2.1 无源微地震监测裂缝发育状况及方位
    2.2 常规测井裂缝识别技术
    2.3 动态资料反映的裂缝发育方向
    2.4 裂缝对油田注水开发的有利影响
        2.4.1 减小排间注水驱油、注入水的渗流阻力
        2.4.2 油田注水压力低、吸水能力强
        2.4.3 改善了油田角井注水开发效果
    2.5 裂缝对水驱开发的不利因素
        2.5.1 采油井在见水后含水上升速度加快,产能递减快,层间矛盾突出
        2.5.2 平面矛盾突出,低含水井供液能力下降
        2.5.3 注水开发区油井受效比例低,见水后平面矛盾突出
第三章 新肇油田剩余油及区块开发效果研究
    3.1 动静结合剩余油研究
        3.1.1 单砂体采收率的预测
        3.1.2 各沉积单元剩余可采储量的计算
    3.2 各区块开发效果分析
        3.2.1 有效厚度的差异
        3.2.2 储层孔、渗条件的差异
        3.2.3 含油产状差异
        3.2.4 地层压力的差异
        3.2.5 投产方式的差异
第四章 新肇油田注水开发试验
    4.1 确定注水压力的合理值和注水量上限
    4.2 开展方案控水与井组产量线性注水试验
    4.3 开展注微生物、调剖、压裂试验
        4.3.1 开展注微生物降压驱油试验
        4.3.2 开展堵缝调剖试验
        4.3.3 开展压裂试验
    4.4 开展合理的注采比的不同强度注水试验
第五章 新肇油田注水调整对策及效益评价
    5.1 注水开发采液、采油指数的变化规律
    5.2 注水开发吸水指数、启动压力的变化
    5.3 两类层的均衡动用状况
    5.4 经济效益评价及推广前景
        5.4.1 经济效益推算与模拟
        5.4.2 推广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2)基于AE的油气田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庆油气区勘探概况
    2.1 大庆油气区各油气田地理位置
    2.2 大庆油气区各油气田的储量信息
第三章 大庆油气区开发概况
    3.1 大庆油气区各油气田开发情况
    3.2 大庆油气区各油气田的产量信息
第四章 油气田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4.1.1 系统需求分析
        4.1.2 系统设计原则
        4.1.3 系统体系结构
        4.1.4 系统功能设计
    4.2 系统功能开发关键技术
        4.2.1 AE的介绍
        4.2.2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
        4.2.3 ArcSDE空间数据引擎技术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
        4.3.2 数据库结构设计
        4.3.3 属性数据库设计
        4.3.4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4.4 系统功能的实现
        4.4.1 创建和连接SDE数据库
        4.4.2 图层要素加载
        4.4.3 图层注记加载
        4.4.4 图层的渲染
        4.4.5 地图的打印
        4.4.6 地图的输出
        4.4.7 系统的运行环境
        4.4.8 系统的部署
        4.4.9 系统测试
第五章系统功能的展示
    5.1 油气田查询系统运行的主界面
    5.2 系统的主菜单及功能介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川口油田偏桥—阳台区安寺区域油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油藏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概况
    1.2 油藏基本情况
        1.2.1 地层划分
        1.2.2 储层构造特征
        1.2.3 储层沉积相特征
        1.2.4 地应力及裂缝特征
第二章 储层特征
    2.1 储层成岩作用
    2.2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2.3 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
    2.4 储层孔隙结构及分类
第三章 储量计算
    3.1 油藏温度、压力系统
    3.2 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3.3 主力油层砂体等值线及含油面积图
    3.4 储量计算
        3.4.1 储量计算公式
        3.4.2 地质储量参数
第四章 油藏方案设计
    4.1 单井地质模型
    4.2 三维地质模型
    4.3 试油、试采特征
    4.4 设计原则
        4.4.1 开发方案优化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4.4.2 开发方案优化要以科技为手段
        4.4.3 延长油田的稳产期,提高采收率
        4.4.4 开发方案优化的重要手段——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
    4.5 开发方式的确定
        4.5.1 天然能量开发方式的优缺点
        4.5.2 注水开发的优点和条件
    4.6 开发层系
    4.7 开发井距的优化
    4.8 单井日产能力的确定
    4.9 采收率预测
    4.10 方案实施要求
        4.10.1 丛式井开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0.2 完井方式及井身结构设计
        4.10.3 人工举升方式
        4.10.4 油层压裂设计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4)松辽盆地北部肇源南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区勘探概况
    0.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0.4.1 主要研究内容
        0.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0.5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构造特征
        1.1.1 构造特征
        1.1.2 构造发育史
    1.2 研究区沉积环境
第二章 油气成藏条件
    2.1 生烃条件及油气来源
        2.1.1 烃源岩地化特征
        2.1.2 烃源岩生排烃特征
        2.1.3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热演化及生排烃特征
    2.2 储集条件
        2.2.1 储层发育特征
        2.2.2 储层微观特征
        2.2.3 储层有利区域预测
    2.3 封盖及保存条件
    2.4 区域油气运聚势场特征
    2.5 圈闭类型及特征
第三章 油气藏类型及特征
    3.1 葡萄花油层生储盖组合
    3.2 油气藏类型
        3.2.1 隐蔽油气藏分类
        3.2.2 敖包塔及敖南油气藏类型
    3.3 敖包塔及敖南油气分布特征
        3.3.1 油层分布
        3.3.2 油水分布
        3.3.3 流体性质
        3.3.4 油藏压力
        3.3.5 油藏温度
第四章 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4.1 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
        4.1.1 构造对隐蔽圈闭的控制
        4.1.2 沉积相带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
        4.1.3 油源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
    4.2 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
    4.3 油气成藏模式
第五章 油气有利区预测及潜力分析
    5.1 西部斜坡带隐蔽油气藏潜力分析
        5.1.1 单斜构造背景
        5.1.2 储层较发育
        5.1.3 滚动勘探潜力大
    5.2 东部鞍部带隐蔽油气藏潜力分析
        5.2.1 构造特征
        5.2.2 储层发育特征
        5.2.3 岩性油气藏潜力分析
    5.3 中央隆起带隐蔽油气藏潜力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5)新肇油田注水压力上升原因及对策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注水压力上升原因分析
    2.1 储层具有强水敏, 造成注水压力上升
    2.2 注采井距偏大, 油层连通性差, 促使注水压力上升快
3 缓解注水压力上升对策
    3.1 优选粘土稳定剂, 减少水敏影响
    3.2 井网加密 , 减少排距, 降低注水压力
    3.3 注活性水 , 缓解注水压力上升速度
    3.4 注水井深度酸化 , 改善地层渗透性能
4 结论及建议

(6)喇嘛甸油田油水过渡带同层及外扩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油水界面和油水边界研究
    1.1 油层组构造特征
    1.2 确定油水界面
        1.2.1 油水分布
        1.2.2 油水界面重新认识
        1.2.3 油水界面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1.3 外含油边界的确定
        1.3.1 确定方法
        1.3.2 外含油边界的确定及变化
第二章 同层段产水特征和开发界限研究
    2.1 同层段含水饱和度分析
    2.2 不同深度产水特点
    2.3 产水率经济界限研究
第三章 油水同层潜力综合评价
    3.1 同层段厚度发育评价
        3.1.1 砂岩分布评价
        3.1.2 有效分布评价
    3.2 同层段储量申报情况
    3.3 储量计算过程
        3.3.1 计算方法
        3.3.2 储量计算单元划分
        3.3.3 含油面积确定
        3.3.4 油水同层各类厚度确定
        3.3.5 其它参数确定
    3.4 储量计算结果与分析
        3.4.1 储量分布特点研究
        3.4.2 储量变化原因分析
        3.4.3 储量动用情况
    3.5 同层段开发建议
第四章 过渡带外扩开发潜力研究
    4.1 过渡带边部厚度潜力分析
    4.2 外扩区边部井产能分析
        4.2.1 边部井射开状况研究
        4.2.2 边部井初期产能特征研究
    4.3 过渡带扩边潜力研究
        4.3.1 外扩经济极限产量
        4.3.2 外扩原则
        4.3.3 外扩边界的确定
        4.3.4 外扩区域储层预测
第五章 外扩优势区块选取及规划布井
    5.1 近期外扩评价井部署情况
    5.2 外扩区块优选
    5.3 规划布井
    5.4 评价控制井布署
    5.5 过渡带外扩开发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7)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滚动勘探开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区概况
2 油藏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储集层沉积特征
3 滚动勘探开发技术
    3.1 油藏成藏模式
    3.2 薄砂体地震反射特征
    3.3 薄砂体储集层描述技术
        3.3.1 层位标定
        3.3.2 薄砂体定性描述[5]
        3.3.3 薄砂体滚动反演
        3.3.4 地震属性分析
    3.4 油气检测技术
        3.4.1 频率衰减特征分析
        3.4.2 AVO处理分析技术
    3.5 滚动勘探开发技术流程
4 滚动勘探开发实施效果
5 结论

(8)齐家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有效开发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题目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1.1 松辽盆地构造特征
        1.1.1 盆地基底构造格局
        1.1.2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1.3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1.2 松辽盆地地层特征
        1.2.1 盆地构造-地层充填关系
        1.2.2 盆地地层发育特征
        1.2.3 泉头组三、四段(扶余油层)勘探开发简况
第二章 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2.1 陆相沉积层序地层划分的基本原理
        2.1.1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2.1.2 典型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2.1.3 层序划分方案及层序地层格架
        2.1.4 坳陷盆地坡折带发现及其特征
    2.2 齐家油田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2.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原理
        2.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2.2.3 典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2.2.4 连井层序地层对比
第三章 沉积相分布特征
    3.1 区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类型
    3.2 沉积微相识别标志
        3.2.1 岩石类型及泥岩颜色
        3.2.2 沉积构造
        3.2.3 生物化石
        3.2.4 特殊矿物
        3.2.5 测井曲线特征
    3.3 沉积微相特征
        3.3.1 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
        3.3.2 滨浅湖相
    3.4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3.4.1 古708-68-70 密闭取心井单井相分析
        3.4.2 其他井单井相分析
    3.5 沉积微相演化及分布
        3.5.1 沉积物源分析
        3.5.2 沉积微相纵向演化特征
        3.5.3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
        3.5.4 薄互层河道砂体地震预测
第四章 “甜点”储层分布规律
    4.1 成岩作用与成岩阶段划分
        4.1.1 成岩作用
        4.1.2 成岩阶段
    4.2 岩石物理相特征
        4.2.1 岩石物理相划分依据
        4.2.2 岩石物理相划分结果
    4.3 次生孔隙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
        4.3.1 次生孔隙类型
        4.3.2 孔隙组合及发育特征
        4.3.3 孔隙演化影响因素
        4.3.4 次生孔隙成因机制
    4.4 次生孔隙发育的“甜点”储层预测
        4.4.1 构造特征及其对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
        4.4.2 “甜点”储层预测方法和结果
第五章 齐家油田扶余油藏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5.1 区域成藏条件
        5.1.1 烃源岩条件
        5.1.2 油气运移条件
        5.1.3 储集和保存条件
    5.2 齐家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与油藏类型
        5.2.1 扶余油层石油富集主控因素
        5.2.2 油水分布和油藏类型
        5.2.3 扶余油层成藏模式
第六章 边际油田有效开发配套技术
    6.1 超低渗透油藏井网与整体压裂优化设计
        6.1.1 水驱动用程度描述方法
        6.1.2 注水开发有效动用界限
        6.1.3 超低渗透油藏井网与整体压裂优化设计
    6.2 配套采油工艺
        6.2.1 往复式潜油泵采油工艺
        6.2.2 降低举升能耗的抽油机选型技术
        6.2.3 简化优化地面工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图
详细摘要

(9)古龙地区姚家组一段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0.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0.2.1 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0.2.2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
        0.3.3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质概况
    1.2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1.3 松辽盆地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1.4 盆地内的主要物源及其对沉积的控制
    1.5 研究区概况
第二章 层序划分与对比
    2.1 陆相层序研究现状
        2.1.1 以相对频率为基础的层序分级
        2.1.2 以相对振幅为基础的层序分级
    2.2 层序划分与对比
        2.2.1 松辽盆地二三级层序特征
        2.2.2 古龙地区姚家组一段四级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第三章 沉积体系、沉积相研究
    3.1 沉积相类型及其识别标志
        3.1.1 沉积相类型及其识别标志
    3.2 单井沉积相分析
    3.3 联井沉积相分析
    3.4 储层反演
        3.4.1 地震反演技术
        3.4.2 属性提取及地震相
    3.5 平面相分析
        3.5.1 砂体平面分布特征分析
        3.5.2 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展布特征分析
        3.5.3 层序地层框架内的沉积演化规律及模式
第四章 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层序框架下的生储盖组合
        4.2.1 古龙地区生油岩特征
        4.2.2 储层特征
        4.2.3 盖层特征
    4.3 隐蔽油气藏类型
    4.4 成藏机理研究
        4.4.1 构造与隐蔽油气藏的形成
        4.4.2 沉积作用与隐蔽油气藏的形成
        4.4.3 成岩作用与隐蔽油气藏的形成
        4.4.4 裂缝与隐蔽油气藏的形成
        4.4.5 油气运移聚集的主控分析
    4.5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油气分布规律
        4.5.1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4.5.2 油气分布规律
第五章 油气藏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松辽盆地北部肇源南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性地层油气藏理论研究现状
        1.2.2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
        1.2.3 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研究进展
        1.2.4 肇源南地区敖南油田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与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构造发育史
    2.2 沉积背景及演化特征
    2.3 研究区沉积环境
3 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3.1 葡萄花油层生储盖组合
    3.2 油气藏类型
        3.2.1 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分类
        3.2.2 敖包塔及敖南油气藏类型
    3.3 敖包塔及敖南油气分布特征
        3.3.1 油层分布
        3.3.2 油水分布
        3.3.3 流体性质
        3.3.4 油藏压力
        3.3.5 油藏温度
4 油气来源及源岩供烃条件
    4.1 油气来源
        4.1.1 原油特征
        4.1.2 油源对比
    4.2 源岩供烃条件
5 油气输导通道及成藏时期
    5.1 油气运移通道
    5.2 油气成藏期次
6 油气储集条件
    6.1 储层发育特征
    6.2 储层微观特征
    6.3 储层有利区分布预测
7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7.1 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
        7.1.1 构造对隐蔽圈闭的控制
        7.1.2 沉积相带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
        7.1.3 油源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
    7.2 肇源南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
    7.3 油气成藏模式
8 油气有利区预测及潜力分析
    8.1 西部斜坡带隐蔽油气藏潜力分析
        8.1.1 单斜构造背景
        8.1.2 储层较发育
        8.1.3 滚动勘探潜力大
    8.2 东部鞍部带隐蔽油气藏潜力分析
        8.2.1 构造特征
        8.2.2 储层发育特征
        8.2.3 岩性油气藏潜力分析
    8.3 中央隆起带隐蔽油气藏潜力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新肇油田滚动开发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肇油田开发地质特征及注水开发效果研究[D]. 刘聪.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2]基于AE的油气田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于海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3]川口油田偏桥—阳台区安寺区域油藏评价[D]. 李江.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7)
  • [4]松辽盆地北部肇源南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 邹剑.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3)
  • [5]新肇油田注水压力上升原因及对策浅析[J]. 郭迎利.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02)
  • [6]喇嘛甸油田油水过渡带同层及外扩潜力评价[D]. 王凤颖. 大庆石油学院, 2010(06)
  • [7]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滚动勘探开发技术[J]. 刘磊.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05)
  • [8]齐家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有效开发配套技术研究[D]. 周永炳.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3)
  • [9]古龙地区姚家组一段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研究[D]. 许凤鸣. 大庆石油学院, 2008(03)
  • [10]松辽盆地北部肇源南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 王贵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标签:;  ;  ;  ;  ;  

新赵油田滚动开发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