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小说剧

清明前后——小说剧

一、《清明前后》——小说化的戏剧(论文文献综述)

李冉[1](2019)在《外部“共谋”与内部论争——重读茅盾《清明前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茅盾唯一的剧本创作,《清明前后》一般被认为揭露了国民政府政治腐败、工商业发展乏力的现实。该剧的产生虽然受到政治影响和政治包装,但它借助外部力量的"共谋",在政治和艺术性之间取得了一定的平衡,国民政府、共产党、话剧艺术者和普通观众对话剧《清明前后》的接受,揭示出战时重庆纷繁纠葛的政治文化生态。在这种生态下,创作者与接受者相互制衡,缔造了新的书写空间和言说方式,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陈平原[2](1983)在《《清明前后》——小说化的戏剧》文中认为据说,曹禺看了《清明前后》之后,曾经这样说:"话剧里面要有‘话,,《清明前后》才是真正的有‘话’"①什么叫有"话"?单纯把它理解为思想内容的充实深刻似乎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发掘其美学意义。《清明前后》的出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小说化的戏剧。诗有诗才,文有文才,剧有剧才。通才实在太少了,而且也大可不必。现代文学史上,闻一多、徐志摩以诗人着称,朱自清、周作人以散文见长,巴金、茅盾是小说家,曹禺、李健吾是戏剧家……一方面是他们某

陈平原[3](1983)在《《清明前后》——小说化的戏剧》文中认为据说,曹禺看了《清明前后》之后,曾经这样说:"话剧里面要有‘话’,《清明前后》才是真正的有‘话’。"①什么叫有"话"?单纯把它理解为思想内容的充实深刻似乎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发掘其美学意义。《清明前后》的出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小说化的戏剧。诗有诗才,文有文才,剧有剧才。通才实在太少了,而且也大可不必。现代文学史上,闻一多、徐志摩以诗人着称,朱自清、周作人以散文见长,巴金、茅盾是小说家,曹禺、李健吾是戏剧家……一方面是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过于突出,淹没了其他方面,以致世人只知其一面;一方面是作家有意识地扬长避短。但一旦作家放下使惯的长枪,舞起大刀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有点出格,有点不

孟欢[4](2018)在《丁西林戏剧的小说化倾向》文中研究表明丁西林的戏剧带有小说化特征。其作品情节来自小说或者现实生活,没有过度凝聚化处理,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情节性与戏剧冲突相对弱化,背景与时代相连,小说性的叙事性元素突出,或隐或显昭示着作家的存在。丁西林小说化的实验创作塑造了平实又极富魅力的知识分子形象,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精神,同时合理地引导读者观众进行理性思考,戏剧艺术在其手中焕发新生机。

廖海杰[5](2019)在《战时经济视阈下的《清明前后》》文中认为被视为带有强烈政治性的《清明前后》亦是茅盾剖析40年代战时经济问题的长篇叙事作品,所揭示的不仅是"官僚资本及其爪牙的卑劣与无耻",还有恶性通货膨胀所导致的层层困局和经济大环境黑洞似的卷入效应。茅盾作为第二作者"帮助"宋霖写成的长篇小说《滩》与《清明前后》构成组合式结构,在战时经济问题上,前者对投机风潮的形成及其危害作剖析,用小说文体作尽量宽泛的扫描,后者则用戏剧的文体优势作集中批判。通过对《滩》的改进,经济主题被隐匿起来,《清明前后》建构成型了一种"阴谋式国难财"文学想象,压制了国民党官办剧团所试图制造的"奸商式国难财"模式,凝聚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获得了清晰的伦理正义。

江棘[6](2010)在《《清明前后》:从大纲到成文的叙述者位置》文中研究表明

张新雪[7](2020)在《论茅盾与中国近代戏剧改革》文中指出戏剧批评文章在茅盾所有的文艺批评文章中所占比例较小,但这些戏剧批评文章对理论薄弱的中国近代戏剧发展却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茅盾将戏剧改革作为文学和社会改革的一部分,力促中国旧戏的改革和外国话剧的本土化,并形成了较为中肯的戏剧批评方式,对当时的戏剧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茅盾关于戏剧的批评以其功用性为主,是"为人生"的理念在戏剧文学中的呈现。茅盾对中国戏剧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其戏剧批评的局限性,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

姬立强[8](2004)在《老舍抗战戏剧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同整个的抗战文学的研究一样,老舍的抗战戏剧在研究领域一直处于被冷落状态,研究成果很少且缺乏系统和深入,甚而有人认为抗战戏剧只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不具有永恒的价值,没有研究的必要。其实作家的每部作品对他来说都有特别的意义,都记录了其成长的足迹。老舍能够在建国后的剧苑里结出丰硕的果实,绝非是无本之木,一蹴而就的。正是抗战时期的戏剧实践为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他戏剧创作的早期,老舍的九部抗战话剧已经蕴含了其巅峰时期作品的一切技巧和经验。这是应引起我们注意和深入研究的。本文即以此为目的,在前人的基础上,用史论结合的方式对老舍的抗战戏剧作一深入而系统地研究。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阐述论题的意义并简要回顾以往的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正文第一部分写老舍抗战前对戏剧这一体裁的体认。通过梳理老舍所受到的京戏的熏陶和他的戏剧文学阅读经验,把握他对戏剧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文学概论讲义·戏剧》中老舍对戏剧的理论的阐发,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在戏剧理论的学习中既有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突破。文章认为正是这为老舍后来的戏剧创作能跳出框框另辟新径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写老舍创作转向的可能与实现。抗战开始后,老舍的创作由原来以小说为主转变为以戏剧为主。实现这一转变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受当时整个舆论环境的影响,老舍的文学思想由战前的疏离政治变为处处以政治(抗战)为核心;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入世精神的激发。客观方面,中国戏剧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以叙述为主的话语模式与叙事性作品(如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有暗合之处,为老舍的转向提供了可能。后者为老舍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途径:以小说的笔法写戏剧。文章分析了这种写法的表现,并把老舍的戏剧命名为“小说化戏剧”; 第三部分归纳“小说化戏剧”的艺术特征。文章认为老舍的抗战戏剧主要有“人物第一”、“老忘了‘打架”’、“一人多事”或“多人多事”、“开口就响”的语言等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并对每个特征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这四个特征显示了老舍对传统戏剧规律的突破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特征在他建国后的创作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可以说是他为后来的创作积累的最可宝贵的经验; 第四部分写文化启蒙精神的延续。老舍的创作虽发生了转向,但他原来小说中的文化启蒙精神在戏剧中得到了延续。老舍的话剧创作一开始就以文化的角度来考察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抗日战争这场生死存亡的炼狱过程。他深掘出我们民族文化内部所形成的畸形养育方式和病态的文化人格,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批判中国人的官本位、钱本位思想,剖析中国人讲面子的问题,揭示这些文化劣质的深刻根源。文章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考察了这种文化反思的实现过程。相比于老舍前期的创作,他的抗战戏剧又充分肯定了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层面,是他的文化观的突破性发展。这时的老舍对民族文化的把握是全面的丰满的; 文章的结语主要是总结全文,强调了老舍的抗战戏剧对其本人和整个抗战文学的意义。

赵福生[9](1988)在《老舍小说戏剧创作贯通论》文中认为 老舍创作研究的现状有两个特点:一是分为现代、当代两段;二是割成小说、戏剧两块。前者导致历史的中断,后者造成认识的片面。把作为一个整体的老舍创作人为地分裂成各种条条块块,势必影响研究的深入,更难做到总体的把握。 老舍的创作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小说,二是戏剧,三是诗、散文、曲艺等。其中最

王毖婷[10](2014)在《茅盾对外国戏剧的译介和借鉴》文中研究说明茅盾常以小说家和批评家驰名,但他早在"五四"前后即开始广泛接触、译介、传播挪威、日本、欧美、苏俄等外国戏剧思潮和理论,汲取其丰富营养,发起组建民众戏剧社等戏剧团体,革新中国戏曲,建设中国话剧,为中国戏剧与异域文化发生碰撞、实现现代转型,作出了奠基性的历史贡献。并且在他唯一的戏剧创作中,谨慎而有限地运用外国戏剧的先进经验,某种程度上为其他剧作家提供了一种可供模仿的范式。

二、《清明前后》——小说化的戏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明前后》——小说化的戏剧(论文提纲范文)

(1)外部“共谋”与内部论争——重读茅盾《清明前后》(论文提纲范文)

(4)丁西林戏剧的小说化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丁西林戏剧情节的小说化
二、作者的外部干预
三、戏剧小说化与小说戏剧化

(5)战时经济视阈下的《清明前后》(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金案”的意味
二《滩》的对照
三“国难财”的显形
结语

(7)论茅盾与中国近代戏剧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中国戏剧之原由
    (一)开文学之风气
    (二)启民众之心智
二、改革中国戏剧之方式
    (一)汲取中外戏剧精华
        1. 借鉴外国戏剧的“为人生”主题
        2. 融合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形式
    (二)创建“民族形式”戏剧
        1. 歌剧
        2. 话剧
    (三)确立戏剧批评标准
三、对中国戏剧创作之影响
    (一)新歌剧创作
    (二)话剧创作
四、结语

(8)老舍抗战戏剧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引言
    一 神的游戏:抗战前老舍对戏剧的体认
    二 老舍创作转向的可能与实现
    三 小说化戏剧的艺术特征
    四 文化启蒙精神的延续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茅盾对外国戏剧的译介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
二、茅盾对外国戏剧理论和作品的译介与传播
三、茅盾对外国戏剧理论和作品的借鉴
四、结论

四、《清明前后》——小说化的戏剧(论文参考文献)

  • [1]外部“共谋”与内部论争——重读茅盾《清明前后》[J]. 李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2]《清明前后》——小说化的戏剧[A]. 陈平原. 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 1983
  • [3]《清明前后》——小说化的戏剧[A]. 陈平原. 茅盾研究(第一辑), 1983
  • [4]丁西林戏剧的小说化倾向[J]. 孟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01)
  • [5]战时经济视阈下的《清明前后》[J]. 廖海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02)
  • [6]《清明前后》:从大纲到成文的叙述者位置[J]. 江棘.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0(06)
  • [7]论茅盾与中国近代戏剧改革[J]. 张新雪. 巢湖学院学报, 2020(01)
  • [8]老舍抗战戏剧新论[D]. 姬立强. 山东师范大学, 2004(01)
  • [9]老舍小说戏剧创作贯通论[J]. 赵福生. 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5)
  • [10]茅盾对外国戏剧的译介和借鉴[J]. 王毖婷. 戏剧文学, 2014(11)

标签:;  ;  ;  ;  ;  

清明前后——小说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