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粮蔬菜间作模式研究

花粮蔬菜间作模式研究

一、花粮菜间作模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力力,田山君,田双燕,罗蓉,李永鹏,曹国璠[1](2021)在《玉米与马铃薯间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是中国西南地区马铃薯生产重要的种植模式,具有促进资源利用和提高产量优势,但对于间作模式下马铃薯养分吸收积累的特性并不清楚。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马铃薯单作(CK)和马铃薯玉米2:2间作(T)两种种植模式,研究间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大量元素积累、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马铃薯全生育期地上部、块茎的干物质积累量,利于干物质向块茎分配;间作增加马铃薯植株、地上部和块茎对氮素的吸收,显着增加马铃薯块茎中钾、钙、镁的积累,增加大量和中量养分在马铃薯生育后期向块茎的分配比例;间作有利于马铃薯对铁、铜、锰和锌的积累与向块茎的分配。因此马铃薯玉米2:2行比间作条件下,不仅促进马铃薯干物质积累,而且增加马铃薯对大量养分、中量养分和微量养分的吸收,有利于马铃薯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孙国庆,张俊花,王登燕,范悦,黄伟[2](2021)在《南瓜油葵间作耕作层根系分布与植株产量》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冀西北高原坡梁地利用低效问题,于2020年在河北农业大学张北实验站通过南瓜-油葵不同间作群体结构试验,探讨了南瓜经济高效的种植方式。试验设南瓜单作(Sp)、南瓜行间作1行油葵(IC1)、南瓜行间作2行油葵(IC2)和油葵单作(So) 4个处理。收获时利用分层挖掘法与ScanMaker-i800扫描仪相结合,并用根系分析系统研究了南瓜-油葵间作复合群体根系在耕作层的分布及地下部和地上部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根系及根冠比的分析,发现油葵在间作复合群体中处于间作上位优势,致使间作油葵根系的各性状均显着优于单作油葵,IC1和IC2油葵根系鲜重、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体积较So分别显着提高了87.72%和45.49%、149.52%和83.39%、25.30%和26.62%、19.61%和14.23%、53.24%和43.89%(P<0.05);而南瓜-油葵间作复合体系中,油葵竞争光水肥等资源使间作南瓜根系弱于单作南瓜,0~40 cm土层中Sp根系鲜重、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体积总量分别较IC1和IC2显着提高了80.25%和140.37%、49.73%和92.96%、1.83%和12.80%、3.90%和26.04%、22.15%和21.76%(P<0.05);间作南瓜的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显着低于单作南瓜,而间作油葵的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单作油葵;南瓜根系密度随土层加深呈幂函数递减,油葵根系密度随土层加深呈指数函数递减。在冀西北高原雨养背景下,南瓜单作是该地区南瓜的适宜栽培方式。

张文龙[3](2021)在《焉耆盆地孜然||玉米对作物生长发育、水分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史晓玲[4](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梁吉义[5](2018)在《浅谈农田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农田立体种植农业生态系统模式越来越多,下面重点介绍以下几种: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粮、棉、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粮、油、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棉、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一、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1.模式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主要以小麦与玉米套种、小麦与谷子套种、小麦与甘薯套种等一年两熟的粮食主体作物,在保证粮食作物持续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套种或复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或瓜果

孙雪花,潘玖琴,胡俏强,戴惠学[6](2017)在《大棚粮菜间套作高效种植模式》文中认为粮菜间套作是一种普遍的栽种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良好的生态种群,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本文针对设施面积的不断增加,提出了大棚粮菜间套作高效种植模式,包括间作的基本原则、效益分析、技术分析和注意事项等,为蔬菜生产者提供参考。

高杰云,马兆伟,李想,陈清[7](2015)在《施肥方式对春玉米||蔬菜条带间作边行效应的影响》文中指出粮菜条带间作系统中作物的种间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条带的边行区域,加强粮菜条带间作系统的中间行与边行区域的作物地上部、地下部生长差异的研究,对深化条带间作的认识及构建可持续的条带间作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在粮菜条带间作体系的蔬菜条带中设置单施化肥和有机无机配施两种施肥方式,对春玉米||(矮生菜豆?秋白菜)的条带间作系统中边行、次边行和中间行的作物产量、干物质累积和分配、根层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以及根系空间分布的测定,研究了粮菜条带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的边行竞争效应及施肥方式对边行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有机无机配施方式下,边行春玉米的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均显着高于中间行,产量分别比中间行提高58.7%、40.8%;边行蔬菜植株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两种施肥条件下边行、次边行矮生菜豆的生长均受到抑制,其中单施化肥下的边行、次边行矮生菜豆的产量显着低于中间行,分别比中间行降低49.7%和45.6%。春玉米吐丝期时,边行春玉米的根系下扎深度比中间行深,且呈现偏向蔬菜条带一侧的"偏态"生长。有机无机配施菜田春玉米条带边行区域表层土壤的根长密度、根系质量密度比单施化肥分别提高104.3%、77.5%,边行矮生菜豆根长密度显着降低,且有机无机配施的边行矮生菜豆根系生长受到的抑制最为严重。结合春玉米和蔬菜作物的地上部生长情况分析可以发现,蔬菜条带的有机无机配施加剧了边行春玉米植株与边行蔬菜的竞争程度。边行春玉米的养分吸收优势使得边行区域根区土壤的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显着降低。

侯启辉[8](2014)在《云阳县果粮菜间作模式及效益分析》文中认为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村经济,保证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实地调研,介绍了云阳县自然条件和果粮菜间作复合经营模式,着重分析了果粮菜间作的经济、生态效益。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混农林业的建议。

郭荣朝[9](2013)在《蔬菜产业发展机制、模式与对策——以河南省汝南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抓好"菜篮子工程"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汝南县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趋势,提出并实施了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成效明显。本文以汝南县蔬菜产业为例,在阐述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发展动力机制,总结提炼出汝南县蔬菜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继续严把蔬菜产品质量关、加大增强蔬菜良种研发培育和引进力度、努力拓宽蔬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提高蔬菜深加工水平、大力推广蔬菜生产科技培训、积极发展蔬菜产业集群等对策建议。

胡新元,马忠明,崔云玲,杨君林[10](2010)在《施氮对带田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河西一熟制灌区4种主要栽培模式施氮效应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灌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增施氮肥,以玉米+甘蓝带田的产量增幅最大。同种作物的间套方式不同,产量间有差异。在相同条件下,在玉米+甘蓝间作模式中,玉米当量面积产量分别较小麦+玉米、玉米+蚕豆间作模式中的玉米当量面积产量高。在灌水量相同的情况下,施氮肥明显地提高了作物的灌水利用效率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以玉米+甘蓝间作模式灌水利用效率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二、花粮菜间作模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粮菜间作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与马铃薯间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与分配的影响
    2.2 间作对马铃薯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2.1 间作对马铃薯氮磷钾积累量与分配的影响
        2.2.2 间作对马铃薯钙镁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2.3 间作对马铃薯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
3 讨论

(2)南瓜油葵间作耕作层根系分布与植株产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
        1.3.1 根系的测定
        1.3.2 植株产量性状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瓜根系性状
    2.2 油葵根系性状
    2.3 南瓜和油葵植株的生物产量
    2.4 南瓜油葵间作体系中根系与地上部的关系
3 讨论

(4)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浅谈农田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粮、菜 (粮) 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
    1. 模式
    2. 案例
二、粮、棉、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
    1. 模式
    2. 案例
三、粮、油、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
    1. 模式
    2. 案例
四、棉、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
    1. 模式
    2. 案例

(6)大棚粮菜间套作高效种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粮菜间套作的原则
2 粮菜间作的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2.2 生态效益
3 技术简介
    3.1 茬口布局
    3.2 田间准备
    3.3 栽培要点
        3.3.1 鲜食玉米
        (1)品种选择与播种育苗
        (2)定植与管理
        (3)采收
        3.3.2 丝瓜
        (1)品种与育苗
        (2)田间管理
        (3)采收
        3.3.3 菜薹
        (1)品种选择与播种育苗
        (2)定植与管理
        (3)适时采收
4 注意事项

(7)施肥方式对春玉米||蔬菜条带间作边行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设计
    1.3样品采集及处理
    1.4测定指标及方法
    1.5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施肥处理对条带间作的不同行作物产量及干物质量的影响
    2.2春玉米||矮生菜豆间作体系的根系生长与分布
    2.3春玉米||蔬菜条带间作系统的根区土壤速效养分分布
3讨论
4结论

(8)云阳县果粮菜间作模式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云阳县自然地理概况
2 果粮菜间作模式
3 果粮菜间作的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3.2 生态效益
4 对今后发展果粮菜间作的建议

(9)蔬菜产业发展机制、模式与对策——以河南省汝南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汝南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 生产规模扩大
    2. 经济效益提高
    3. 科技投入增强
    4. 特色品牌确认
    5. 销售渠道拓宽
    6. 生产模式形成
二、汝南县蔬菜产业发展机制
    1. 内部动力机制
    2. 外部动力机制
三、汝南县蔬菜产业发展模式
    1. 粮菜间作/套种模式
    2. 温棚反季节蔬菜发展模式
    3. 温棚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
    4. 温棚有机蔬菜发展模式
    5.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6. 农工贸集群发展模式
四、结语与对策

(10)施氮对带田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对带田作物产量的影响
    2.2 施氮对带田经济效益的影响
    2.3 施氮对带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四、花粮菜间作模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与马铃薯间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J]. 肖力力,田山君,田双燕,罗蓉,李永鹏,曹国璠. 中国马铃薯, 2021
  • [2]南瓜油葵间作耕作层根系分布与植株产量[J]. 孙国庆,张俊花,王登燕,范悦,黄伟. 生态学杂志, 2021(10)
  • [3]焉耆盆地孜然||玉米对作物生长发育、水分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D]. 张文龙. 石河子大学, 2021
  • [4]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5]浅谈农田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J]. 梁吉义. 科学种养, 2018(07)
  • [6]大棚粮菜间套作高效种植模式[J]. 孙雪花,潘玖琴,胡俏强,戴惠学. 中国果菜, 2017(04)
  • [7]施肥方式对春玉米||蔬菜条带间作边行效应的影响[J]. 高杰云,马兆伟,李想,陈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12)
  • [8]云阳县果粮菜间作模式及效益分析[J]. 侯启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2)
  • [9]蔬菜产业发展机制、模式与对策——以河南省汝南县为例[J]. 郭荣朝. 科学经济社会, 2013(03)
  • [10]施氮对带田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胡新元,马忠明,崔云玲,杨君林. 甘肃农业科技, 2010(07)

标签:;  ;  ;  ;  ;  

花粮蔬菜间作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