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上购物的驱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黄家骏[1](2021)在《游戏化思维下收纳品牌AR线上购物体验设计研究 ——以天马(Tenma)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琳琅满目的商品被购买回来丰盈了我们的生活,收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了我们追求品质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与此同时,线上购物早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一种购物方式,有数据表明,用户已经不满足于线上购物平台仅解决传统的供需关系,网购平台的体验、趣味、分享等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分析总结收纳品牌线上购物体验的现状,改善其不足之处,同时创造新的趣味性体验,为人们在购买收纳用品、进行收纳实践的过程中提供更好的服务,成为了本课题关注和思考的重点问题。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本文对游戏化思维与AR体验设计,以及各自在线上购物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功效进行梳理,并且发现将游戏化思维与AR体验结合运用在线上零售行业同样具备明显的整合优势,分别是创新优势、使用优势、传播优势和用户维系优势。通过对目标用户收纳用品线上购物体验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发现,当前体验的问题集中在便利性与新颖性缺失方面;通过对收纳品牌线上购物渠道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的体验主要存在同质化与乏味性的问题。本文进一步指出,同质化严重是表象,乏味性与缺少便利性是主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游戏化思维的AR体验设计在线上购物领域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其中设计策略主要是:构建差异性概念,激发用户好奇心并产生内在动机;以品牌价值、收纳主题、用户动机为基础的机制构建;以满足新颖体验与高效购物的双层目标为导向平衡功能。在设计实践环节,以日本收纳品牌天马(Tenma)为例,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以设计策略为指导,结合品牌特性设计了“天马·理想家”APP,通过“展厅”、“商城”、“我的”三个板块,将品牌理念与收纳技巧,借用游戏化思维和AR技术运用在收纳品牌线上购物体验过程中,以协助用户做出更好的购物决策、优化其购物体验、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服务。其中,游戏化思维可以超越被动接受的状态,使趣味性凸显,交互性逐渐活跃;AR技术可以创造生动的体验,使信息呈现方式场景化。最终的产品评估验证表明,该方案在满足用户对于新颖性、可玩性与便利性的需求方面具有良好的成效。本课题聚焦在收纳品牌的线上购物体验,通过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从“吸引-参与-愉悦-沉浸”的游戏化设计步骤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以满足用户消遣娱乐与高效购物的两类需求,并利用游戏化的机制延长用户生命周期,使用户与品牌之间建立起更长久的关系。同时也借用本次课题的研究,思考在特定领域中,我们习以为常的APP的信息呈现方式,其未来发展方向与突破点在何处。
王文倩[2](2021)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研究》文中认为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已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移动互联网产业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影响和改变着国家治理模式、企业运行机制、组织管理模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无论在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价值转移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本文基于相关理论与文献研究,以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为主线,采用实证研究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驱动因素和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研究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动因与演进路径。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产业价值转移、驱动因素以及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对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移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平台型企业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科学界定,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特征绘制出移动互联网产业图谱,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出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条件与基础,归纳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动因与演进路径,分析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内在机理;其次,通过研究假设,本文建立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概念模型,借助确定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阐述了潜变量与观测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特征进行研究,系统探讨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与数字消费需求变化的耦合关系,进而分析了数字消费行为及演变趋势、数字消费者在价值转移中的行为以及网络外部性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影响;再次,通过对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竞合博弈的分析,结合案例研究,验证了相关研究假设,探讨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机制。基于上述研究逻辑与思路,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开放式平台型组织是开放式创新和价值创造的新型主体;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价值转移受若干关键因素的影响;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与数字消费行为存在耦合关系;以“用户需求”为宗旨的价值共创主导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与价值创造;数字赋能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主体之间耦合共轭;平台型企业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节点;移动互联网产业场景中的数字赋能具有客观性和倍增效应。研究表明,由于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价值转移形成条件与基础不同,产业价值转移的驱动因素有共性和特性之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驱动因素为顾客需求、技术进步、数据资源、开放式平台、价值共创、网络能力和创新绩效。本文主要的创新点:第一,揭示并归纳出移动互联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驱动因素。数字经济视阈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驱动因素为顾客需求、技术进步、数据资源、开放式平台、价值共创、网络能力和创新绩效。第二,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厘清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各驱动因素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概念模型。第三,揭示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与关键节点。本研究基于数字化视角,系统研究了价值转移对企业战略动态演化的驱动作用与机制,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包括依托于新兴技术并有效利用数据资源,打造开放式平台组织,建立价值共创场所和机制,全方位扩大企业网络能力。平台型企业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节点。
莫悠[3](2020)在《新零售背景下广州零售商业空间变化研究 ——以广州盒马鲜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实体零售业发展艰难,迫切面临转型;与此同时,网络零售在历经高速增长后,也面临着上升瓶颈,发展缓慢的问题;而消费者数字化程度和消费潜力不断增加使消费行为开始转变,追求更便利、个性、自由的消费体验,这些都推动着新零售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由消费方式逆向推动生产变革而来的新零售,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以行业降本增效为目的,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并引起了城市零售空间的改变。广东省作为科技先进、信息发达的省份,在2018年便占据了全国新零售市场的14.6%,而广州作为广东省新零售发展的前沿城市,在全国新零售城市发展综合指数榜中排名第五,大批新零售业态的涌入和发展,促进了城市零售商业空间的变化。研究新零售背景下广州零售商业空间的变化,不仅能够细化商业与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研究,为学术界针对新零售的研究提供空间或城市规划角度的参考,更能从中窥见新时代背景下零售商业空间的变化和未来趋势,引导城市零售空间及社区零售空间的优化选择。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零售商业的空间趋势进行整理,继而分析新零售的产生机理、特征、作用机理和发展机制,同时深入剖析人们消费行为转变的缘由及消费者特征,总结因行为转变而产生的新零售在零售商业中的实践,为后续的案例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论文针对新零售在零售商业中的实践上,选取具有新零售代表性且数据体系庞大,发展稳定的盒马鲜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盒马鲜生全国布局情况可分析出,盒马鲜生这类新零售从信息、科技发达的一线城市入手进而逐步向周边乃至全国覆盖的拓展过程,并以一线城市广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广州盒马鲜生的空间拓展特征、城市区位、功能布局、空间组织、整体形象等方面对空间进行分析,研究空间的变化特征;采取调研问卷、深入访谈等形式研究广州盒马鲜生案例的周边区域特征和消费者特征,最终通过对广州盒马鲜生的典型案例探究新零售对消费空间、零售空间、仓储空间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新零售的出现使消费空间转变,一方面线下消费空间和线上消费空间的深度融合,增加了消费活动的时空连续性;另一方面,智能平台的赋能和数字化的经营模式使消费空间业态得到整合和升级。(2)新零售的出现促进了零售空间的变化,使零售空间逐步向城市社区靠拢,城市的零售空间呈现多组团零星发展的趋势,而零售业态与消费场景的不断融合,使体验式消费空间不断增加,购物的模式向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模式演变;在空间选址上,新零售的选址重新定义了实体零售的选择逻辑,使商业中心布局与精准定位下的社区组团紧密相连,打造出以家庭和社区为单位的新场景;在居住空间上,新零售业态配送范围内的“消费平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商业服务的均衡,为城市未来职住平衡、组团化发展的需求提供构想图景。在内部空间设计上,场景化营造加强,功能融合发展,空间的简洁性和效率性提高。(3)新零售的出现是仓储空间发生变化,“店仓一体”、“前置仓”的形式逆向变革了城市仓储空间;智能化、数据化、无人化的特征也为社区物流空间的无接触化空间转型提供支持。
韩飞燕[4](2020)在《电商扶贫对农民的赋能影响 ——从网购和创业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电商扶贫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且获得全世界的认可,成为一种创新的、可持续的扶贫模式。电商扶贫赋能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不仅促使贫困县农民脱贫,更发挥了贫困县农民的内生动力,释放了贫困县农民的网络购买力,同时激发了贫困县农民的电商创业行为。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电商扶贫存在问题及改善建议、探索电商扶贫路径等方面,没有深入考虑电商扶贫对贫困县农民的赋能影响,特别是对于贫困县农民在网购和创业方面的内在机理研究。因此,本文聚焦贫困县农民,基于电商扶贫情境,从贫困县农民网购与创业的视角,研究电商扶贫对贫困县农民的赋能影响,重点关注政府支持和电商平台的制度创新等如何影响贫困县农民的网购意愿和电商创业意愿,以及归纳与提炼出贫困县农民的电商创业过程模型及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子研究一探讨了电商扶贫对农民网购行为的赋能影响。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角度,引入农民的采用接受度与感知风险变量,建立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对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影响的模型。研究主要目标是发现电商扶贫中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如何影响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研究发现,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对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存在显着的直接和间接正向影响;采用接受度和感知风险在电商平台制度创新与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关系中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采用接受度的间接中介作用大于感知风险的间接中介作用;提出以贫困县农民需求为导向,创新电商平台制度。例如,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结构保障升级和构建“同伴”服务机制,从而发挥贫困县农民采用接受度的积极促进作用,推进农村网购市场发展,改变贫困县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激发贫困县农民对电商创业热情。子研究二探讨了电商扶贫对农民创业意愿的赋能影响。从政府支持及电商平台的双重视角,基于信任转移理论,建构了包含政府支持、电商制度、平台信任和感知风险的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意愿模型。研究主要目的是发现在电商扶贫中政府支持和电商制度如何影响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意愿。研究发现,政府支持对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贫困县农民对电商平台的信任在政府支持与农民电商创业意愿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电商平台制度间接影响农民电商创业意愿。因此,提出以电商平台和电商制度为载体,选择政府支持与电商平台支持的双轮驱动,形成“政府—电商—农民”三位一体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促进农民的电商创业。子研究三探讨了电商扶贫对农民创业赋能中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影响。基于Rubicon模型,将心理弹性引入到创业前阶段中,构建了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研究主要目的是发现心理弹性和执行意愿在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转化中的影响机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执行意愿在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弹性对创业意愿、执行意愿和创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政府和企业需要关注执行意愿和心理弹性在农民创业领域的重要性。例如,发挥心理弹性作为“软实力”作用,坚持群众路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构建“共享”社交平台,激发农民积极的心理弹性,从而克服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压力,保证电商创业的可持续进行。子研究四探讨了电商扶贫中创业典型对农民创业的赋能影响。对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过程进行探索性多案例研究,发现创业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归纳与提炼出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过程模型。该模型分两阶段揭示贫困县农民产生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及初创企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及关系,其中创业者特质和创业意愿是推动创办企业的基础,原生家庭、创业机会和关系网络是创办企业的中介驱动因素;创业学习和制度环境通过调节创业资源和商业模式创新等行动策略推进初创企业的发展,并对农民创业企业实现扶贫效果,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扶贫、创业和电商等领域的理论基础。第一,从社会技术系统角度关注了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对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的影响,提出了农民采用接受度概念,研究检验了采用接受度和感知风险的双中介作用,丰富了电商平台制度对农民网购意愿作用机制的研究。第二,通过扩展在线信任转移理论,不仅建立了电商平台制度、电商平台信任与农民电商创业意愿之间关联性,同时建立了政府支持与电商平台信任之间的关联,丰富了农民电商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的研究。第三,将心理弹性心态引入到创业前阶段的心态中,深化了个人在意志阶段执行意愿的心态历程,进一步揭开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转化的“黑箱”。第四,结合中国电商扶贫情境,以农民电商创业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提炼出一个更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过程模型,丰富了电商创业过程模型的研究。本研究以期为政府和电商企业制定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从而推进电商扶贫对贫困县农民在电商创业和网购行为的赋能影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张震芳[5](2020)在《基于演化博弈的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合作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和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供应链企业涉足农产品电商,由此开启了农产品线上和线下双渠道流通模式的变革。在实体零售渠道和网络销售渠道并存的市场环境中,农产品市场的双重边际效应及面对共同客户不同渠道间的冲突、流通中高损耗和高成本所导致的流通效率低、盈利难等问题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双渠道供应链企业合作以化解渠道冲突、降本增效是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实现供应链企业自身利益及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关键。为此,本文结合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市场环境,以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企业的合作为切入点,讨论农产品供应链企业合作的驱动力及机理,并深入探讨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企业的行为演化,进而构建供应链企业的合作机制,以期更好地促进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企业深化合作、互利共赢。本文以演化博弈理论为支撑,深入研究了混合双渠道下农产品供应链的供应商与零售商在合作决策的演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惩罚机制对博弈双方合作决策演化均衡性的影响。结论表明:供应商与零售商合作决策的演化均衡性与双方的利益冲突与合作意愿紧密相关,合作成本、合作收益是决定博弈双方合作的重要因素,合作收益大于合作成本是合作行为产生的根源;惩罚机制可以调节供应链企业的行为选择,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合作决策与惩罚力度呈正相关。双渠道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能够实现供应链资源价值最大化,进而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共赢以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Matlab数值仿真实验也验证了上述结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成本共担、利益共享、风险防范等角度提出促进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企业合作的对策与建议,对促进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合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伟桃[6](2020)在《基于在线评论的韶山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公众外出旅行需求越来越旺盛,旅游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升服务质量成为区域旅游发展、景区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所带来的活动社群化、网络化使得消费者行为特征发生变化,在线评论成为反映顾客态度、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信息。韶山作为我国红色旅游的标杆,如何在时代背景下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变得愈发重要。选取目前我国最大的两个在线旅行服务商——携程旅行网、去哪儿网,通过“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滴水洞”、“中国出个毛泽东”5个关键词检索在线评论,利用八爪鱼软件累计抓取4095条有效在线评论数据,其中携程网有效评论2073条,去哪儿网有效评论2022条。在对样本内容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所获文本内容首先进行高频特征词提取和分析,然后对比分析两个网站在线评论的服务关注差异,通过以上的文本分析把握韶山旅游在线评论概况。基于在线评论数据构建韶山旅游服务质量解释结构模型,并获得其服务质量驱动因素,结合模型分析结果梳理相关积极和消极的整体评价。结果显示:(1)韶山旅游服务质量整体评价呈现一种积极的情绪反映;(2)两大网站在评价标准、产品设计、评价内容方面存在关注差异;(3)解释结构模型梳理出与韶山旅游服务质量相关的11个核心范畴,参考矩阵和空间象限分析显示餐饮服务的关注较少,购物驱动力不足,消费者情感是核心因素,交通、导游服务和景区秩序构成重要驱动力;(4)韶山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建议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加强情感联结,打造协同机制;升级智慧景区,完善信息传播;关注美食传播,加强餐饮管理;严控导服质量,建立积分管理;合理规划路线,减少排队现象。
彭小珈[7](2020)在《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电子商务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跨区域跨行业的经营构筑了紧凑有序的商业联合体。农村电商的出现既能够有效推动农产品上行,降低农户经营成本、扩大农户市场销售领域,也能使二三产业产品顺利下行至农村,拓展非农产品的内生需求,从而让农民成为全球信息化发展时期的获利者、为非农领域的商家提供新的利润增长。为此,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在现阶段有着重要实践意义,能为我国三农问题、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解决对策与方案。由此,本研究从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发掘影响农村电商效率提升的瓶颈,为下文多角度农村电商的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提供必要性支撑。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上,本研究通过综合整个农村电商行业相关指标的投入产出状况,对农村电商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省农村电商效率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农村电商在区域空间差异背景下的效率特征,并根据实证结果为我国各省份农村电商发展战略的制定方向进行指引。在微观层面上,本文将农村电商分为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两部分,分别以湖南省炎陵县黄桃电商、湖南省农村淘宝店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农村电商效率研究模型对上述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解析农村电商发展中效率不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本研究分别从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行以及省域农村电商角度构建了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通过进一步实证分析指出各类因素对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从而为各地区农村电商的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各电商主体的管理优化与经营效益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主要的创新及结论有:(1)拓展了农村电商的概念,本文认为农村电商既不是地域概念下注册地在农村的电商产业群体,也不是单纯的农产品卖货平台和农业信息服务站,而是融合了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渠道的电商。(2)宏观层面上,我国农村电商发展仍处于爬坡期,整体发展效率偏低,存在较大的省域空间差异,高效率区的电商产业发展已进入到成熟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商全产业链,部分地区甚至进入了电商整合、集聚重构期。中效率区中绝大多数省市农村电商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通常不兼具,或其农村电商效率的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仅表现为单向高效,具有相对较大的效率提升空间。低效率区中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等边沿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落后,缺少先进的管理技术与创新型产业链模式,部分中部地区缺少发展激励政策,导致区位优势难以发挥。(3)微观层面上,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的总体发展效率不高,环境因素对农村发展效率影响显着,虽然“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可以缩短农产品的交易链条,但在技术层面和规模层面上仍存在一定问题。而农村电商对消费品下行的投入不足,各类经营主体的电商市场培育行为缓慢,内部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进一步提升。(4)影响因素层面上,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中,决策能力、社交范围、价差和宣传对农产品上行效率有显着影响、客户距离、客户年龄、客户文化、信任度、到货时间、质量差异与消费品下行效率的提升有关联;农村网民规模、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农村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对农村电商整体发展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5)政策建议层面上,从四大方面提出了培养农村电商“新农人”、突破农村电商物流体系瓶颈、完善农村电商基础配套设施和明确省域农村电商发展途径的建议。
吴佳宁[8](2020)在《网络在线消费对广州市零售业空间的影响研究 ——基于零售供应链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在线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盛行,并逐渐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日益影响着城市零售业的发展方向。网络零售和实体零售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目前相关领域已积累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多数成果均是基于消费者角度出发,通过研究网络购物行为与消费者实体购物出行之间的关系,间接探讨网络零售对城市零售业的影响效应。这种研究方法更多的是关注网络在线消费对消费端的影响效应,容易忽略网络在线消费对城市零售业本身的直接影响,进而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与过去专注于消费者购物行为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本文的研究思路源于城市零售业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多业态化发展特征,希望从城市零售业的商品供给端出发,通过研究供应链的运转机制探讨网络在线消费对城市零售业和零售业空间所产生的影响变化,并通过构建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挖掘零售商家在经营环境、市场定位、店铺特征三方面的商业因素与影响效应之间的关系,揭露商家层面显着关联影响效应的商业因素有哪些。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本研究以广州市12个商圈的零售商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半结构化访谈、数学建模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进行研究。本文第二章为相关综述研究总结,主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网络零售和实体零售的关系研究,以及多渠道零售供应链的研究进展。第三章为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与统计,介绍了用于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相关统计过程及其初步特征。第四章是对网络在线消费影响下城市三种业态类型的零售供应链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不同业态类型的零售供应链特征差异及空间组织特征。第五章是结合访谈资料和实证案例,对网络在线消费对零售业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影响效应做深入研究,挖掘网络在线消费影响下供应链链状空间的分布特征。第六章为网络在线消费影响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挖掘商家层面显着关联网络在线消费影响效应的商业因素。最后一章为结语,总结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阐述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牛思佳[9](2020)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现如今,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形态向数字经济形态转型的过渡阶段。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驱动以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是,当前服装品牌线下门店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线上流量红利逐渐触顶;整个服装市场供需错配、成本上升、库存严重等问题不断凸显,服装品牌面临着生存的考验,这就对服装行业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上的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装品牌应以消费者为中心,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和内容,通过在渠道方面进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与服务,从根本上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服装品牌的数字化转型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抢占市场机遇的重大战略,是为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双赢的举措。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本文从数字化转型和服装品牌的渠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首先,将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介绍了数字化转型、服装品牌的渠道等相关理论知识;其次,基于福布斯、世界品牌实验室、阿里巴巴等权威机构的相关品牌数据榜单进行国内外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和服装品牌价值分析,同时通过服装品牌的渠道模式及现状分析,总结出数字化转型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的必要性;结合国内外服装品牌在渠道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创新案例,从服装品牌的产品、运营、技术、体验、管理五个方向提出数字化转型下的渠道创新策略;最后运用所提出来的策略,对雅鹿男装品牌和天和紫蝴蝶品牌进行具体的策略应用,通过项目实践的方法验证其策略的可行性。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查阅整理、互联网信息搜集、市场调研、江苏纺织工程学会服饰专业委员会的会员企业走访、品牌渠道运营的实际参与以及与江苏地区服装企业合作实践等多种方法,从而了解国内外服装品牌的数字化转型方法及渠道发展趋势;结合前期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服装品牌渠道创新的意义,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应用策略,最后对服装品牌进行实践分析。希望能够对当前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以此提高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能力,进而提升渠道效率,指导品牌的生产销售,最终建立品牌的核心资产。
冯畅[10](2020)在《苏宁易购新零售转型路径及其绩效研究》文中指出传统零售企业为改变业绩下滑不利局面,纷纷选择进军电子商务领域,但线上流量红利也逐渐见底,在2016年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首次提出了新零售,即“线上+线下+物流”,以此来改变零售行业的困境。而苏宁早在2009年便开始向线上探索,形成以客户体验为核心,物流,数据等技术为支撑,向全渠道全品类发展的新零售转型道路。因此,选取线下龙头企业苏宁研究其新零售转型路径及其效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新零售之轮,企业转型等理论对苏宁新零售转型进行深度分析,将苏宁的近十年的转型路径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转型探索期,着力点在于探索B2C电商模式,线上实施开放战略,开启去电器化之路,第二步为转型成长期,推出多元化O2O模式,实行线上线下同价同质策略。第三步为转型成熟期,对零售要素进行重新组合配置重点打造打造智慧零售,以消费者角度推出更加完善的全渠道多业态一站式购物体验。与此同时,本文通过平衡计分法分析苏宁近十年的财务数据得出企业的盈利水平,资产周转能力以及成本结构和企业发展压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财务绩效提升的驱动因素主要归功于丰富收入来源,缩减企业成本,加快周转和稳定利润增长这四个方面。在基于多元化转型和升级式转型角度对苏宁新零售转型描述并分析苏宁转型期的财务数据后,可以得出苏宁在三个不同转型时期的财务数据都是符合当下实际情况的,苏宁在长达近十年转型道路中也是经历一定的阵痛期后才迎来新零售转型的春天,也再次证明了新零售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仍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制定转型路径不可一昧跟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选取拥有多年转型经验的苏宁易购为案例也能为其他企业转型提供较大的借鉴意义。
二、网上购物的驱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上购物的驱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1)游戏化思维下收纳品牌AR线上购物体验设计研究 ——以天马(Tenma)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字科技的进步为购物体验提供新的想象 |
1.1.2 国内收纳风潮兴起而收纳产品线上购物体验有待改善 |
1.1.3 游戏化思维助力满足消费升级背后的情感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1 游戏化思维的研究现状 |
1.3.2 收纳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3 AR设计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游戏化思维与AR体验设计 |
2.1 游戏化思维概述 |
2.1.1 游戏化思维的定义 |
2.1.2 游戏化思维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3 游戏化思维在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
2.2 AR体验设计概述 |
2.2.1 AR以及体验设计的概念 |
2.2.2 不同AR设备在体验设计中的特征 |
2.2.3 AR在体验设计中的作用 |
2.3 游戏化思维与AR体验设计在线上购物领域的应用 |
2.3.1 游戏化思维在线上购物领域的应用现状 |
2.3.2 AR体验设计在线上购物领域的功效 |
2.3.3 游戏化思维与AR体验设计结合在线上购物领域运用的优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收纳品牌线上购物体验现状分析及设计原则与策略输出 |
3.1 收纳用品线上购物体验的定性研究 |
3.1.1 调研策略 |
3.1.2 目标用户收纳用品线上购物行为调研 |
3.2 收纳用品线上购物体验的定量研究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2.3 问卷统计与分析 |
3.3 收纳相关品牌线上购物渠道的体验分析 |
3.3.1 调研品牌的选择 |
3.3.2 收纳相关品牌线上购物体验分析 |
3.3.3 收纳相关品牌线上购物体验现状的总结 |
3.4 游戏化思维的AR体验在收纳品牌线上购物领域的设计原则 |
3.5 游戏化思维的AR体验在收纳品牌线上购物领域的设计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游戏化的AR体验设计方法在天马品牌线上购物领域的应用 |
4.1 本课题示例品牌的介绍 |
4.1.1 选择天马(Tenma)作为示范案例的原因 |
4.1.2 对于天马(Tenma)的相关分析 |
4.2 诉求归纳与设计机会分析 |
4.2.1 诉求归纳 |
4.2.2 设计机会分析 |
4.3 设计目标定义与设计方法 |
4.3.1 设计目标定义 |
4.3.2 设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实践 |
5.1 APP原型设计 |
5.1.1 APP的整体设计概念 |
5.1.2 功能需求分析 |
5.1.3 信息架构设计 |
5.1.4 任务流程设计 |
5.2 APP的设计方案 |
5.2.1 APP的 logo设计 |
5.2.2 APP的低保真界面设计 |
5.2.3 APP的高保真界面与细节设计 |
5.3 产品验证评估与设计优化 |
5.3.1 调研问卷设计 |
5.3.2 调研结果分析 |
5.3.3 设计优化 |
5.4 使用情境故事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图片及表格来源 |
附录二: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实践活动 |
(2)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 |
2.1.2 移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产业 |
2.1.3 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 |
2.1.4 平台型企业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理论界的研究进展 |
2.2.2 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
2.2.3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关键驱动因素研究 |
3.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条件与基础 |
3.1.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条件 |
3.1.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表现形式 |
3.1.3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基础 |
3.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动因与演进 |
3.2.1 动因分析 |
3.2.2 演进过程 |
3.3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内在机理分析 |
3.3.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自组织研究 |
3.3.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增值与价值网络重构 |
3.3.3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创造与价值汇聚的关键节点 |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1.1 数据资源 |
4.1.2 开放式平台 |
4.1.3 价值共创 |
4.1.4 网络能力 |
4.1.5 创新绩效 |
4.1.6 客户需求 |
4.1.7 技术进步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假设模型 |
4.2.2 变量的定义与测度 |
4.2.3 调查方式及样本回收 |
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3.2 问卷信度分析 |
4.3.3 问卷效度分析 |
4.4 结构方程模型 |
4.4.1 模型建构 |
4.4.2 确定性因素分析和测评指标 |
4.5 研究假设验证与修正后模型 |
4.5.1 相关性检验 |
4.5.2 修正后模型 |
第五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演化路径 |
5.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与数字消费需求变化耦合关系 |
5.1.1 数字消费行为及演变趋势 |
5.1.2 数字消费者在价值转移中的行为研究 |
5.1.3 网络外部性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影响 |
5.2 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主体博弈分析 |
5.2.1 问题的提出 |
5.2.2 研究设计 |
5.2.3 Lotka-Volterra模型 |
5.2.4 竞合博弈分析 |
5.2.5 耦和共轭下创新主体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的关联分析 |
5.2.6 移动互联创新主体耦合共轭价值创造的机理分析 |
第六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实证研究 |
6.1 研究问题的界定 |
6.2 案例研究背景 |
6.3 研究设计 |
6.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6.3.2 研究样本选取 |
6.3.3 数据获取与编码 |
6.4 目标案例简介 |
6.4.1 阿里巴巴简介 |
6.4.2 海尔集团简介 |
6.5 案例内分析 |
6.5.1 阿里巴巴与价值转移 |
6.5.2 海尔集团与价值转移 |
6.6 案例间比较研究 |
6.6.1 目标案例研究的异同点 |
6.6.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和关键节点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管理建议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驱动因素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新零售背景下广州零售商业空间变化研究 ——以广州盒马鲜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新零售的兴起 |
1.1.2 互联网普及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
1.1.3 消费者诉求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零售商业 |
1.2.2 零售商业空间 |
1.2.3 新零售 |
1.2.4 消费行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零售商业 |
2.1.1 对零售商业演进发展的研究 |
2.1.2 对零售商业空间分布的研究 |
2.2 新零售 |
2.2.1 新零售与传统零售关系的研究 |
2.2.2 对新零售规律及发展的研究 |
2.2.3 从商业视角的研究 |
2.2.4 从消费视角的研究 |
2.3 消费行为 |
2.3.1 消费行为的转变的研究 |
2.3.2 对城市零售商业业态影响的研究 |
2.3.3 对城市零售商业布局影响的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新零售对零售空间的影响机制 |
3.1 零售商业的演变规律 |
3.1.1 国内外零售商业演变过程 |
3.1.2 零售商业的空间趋势 |
3.2 新零售的运作机理 |
3.2.1 新零售的产生机理 |
3.2.2 新零售的特点 |
3.2.3 新零售的作用机理 |
3.2.4 新零售的发展机制 |
3.3 新零售的消费者特征 |
3.3.1 时代消费特征 |
3.3.2 新零售的消费者特征 |
3.4 新零售在零售商业中的实践 |
3.4.1 与消费者的贴合 |
3.4.2 表现形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零售背景下广州零售商业的案例研究 |
4.1 案例选择 |
4.1.1 行业发展现状 |
4.1.2 盒马鲜生的代表性 |
4.2 典型案例与数据来源 |
4.2.1 典型案例 |
4.2.2 数据来源 |
4.3 盒马鲜生的空间特征 |
4.3.1 盒马鲜生全国的拓展特征 |
4.3.2 盒马鲜生广州的拓展特征 |
4.3.3 微区位特征 |
4.3.4 功能布局特征 |
4.4 盒马鲜生周边区域特征 |
4.4.1 周边业态分析 |
4.4.2 居住空间分析 |
4.5 盒马鲜生消费者特征 |
4.5.1 消费者构成 |
4.5.2 消费行为特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零售背景下零售商业的空间特征 |
5.1 消费空间的转变 |
5.1.1 线下消费空间和线上消费空间深度融合 |
5.1.2 消费空间业态的整合 |
5.2 零售空间的变化 |
5.2.1 零售空间的演变 |
5.2.2 空间选址的变化 |
5.2.3 居住空间的影响 |
5.2.4 内部空间设计的影响 |
5.3 仓储空间的变化 |
5.3.1 逆向变革城市仓储空间结构 |
5.3.2 社区物流空间的无接触化空间转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调研问卷 |
附录二 :关于消费者深度访谈问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电商扶贫对农民的赋能影响 ——从网购和创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 |
1.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2.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扶贫模式的相关研究 |
2.1.1 扶贫模式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
2.1.2 有关电商扶贫模式研究 |
2.2 网购意愿的相关研究 |
2.2.1 网购意愿的内涵 |
2.2.2 网购意愿相关模型及研究 |
2.2.3 网购意愿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3 创业意愿的相关研究 |
2.3.1 创业意愿概念 |
2.3.2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3 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
2.4 电商创业过程相关研究 |
2.4.1 电商创业及电商创业过程概念 |
2.4.2 电商创业过程模型的相关研究 |
2.4.3 电商创业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
2.5 研究成果评述 |
第3章 电商制度创新对农民网购意愿影响:采用接受度和感知风险的双中介作用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理论分析及变量解释 |
3.2.1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
3.2.2 电商平台制度创新 |
3.2.3 农民的采用接受度 |
3.2.4 农民的感知风险 |
3.3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
3.3.1 电商平台制度创新与网购意愿关系 |
3.3.2 采用接受度的中介作用 |
3.3.3 感知风险的中介作用 |
3.4 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
3.4.1 变量测量 |
3.4.2 数据收集 |
3.5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
3.5.1 共同方差偏差检验 |
3.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3.5.3 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 |
3.5.4 中介作用检验 |
3.6 研究结果讨论 |
3.6.1 研究结果 |
3.6.2 管理启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政府和电商对农民创业意愿影响:基于信任转移理论 |
4.1 问题背景 |
4.2 理论基础与变量解释 |
4.3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4.3.1 政府支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
4.3.2 电商平台制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
4.3.3 农民自身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
4.4 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
4.4.1 变量测量 |
4.4.2 数据收集 |
4.5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
4.5.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5.3 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 |
4.5.4 中介作用检验 |
4.6 研究结果讨论 |
4.6.1 研究结果 |
4.6.2 管理启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基础与变量解释 |
5.3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5.3.1 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 |
5.3.2 执行意愿的中介作用 |
5.3.3 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 |
5.4 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
5.4.1 变量测量 |
5.4.2 数据收集 |
5.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5.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5.5.2 假设检验分析 |
5.6 研究结论讨论 |
5.6.1 研究结论与贡献 |
5.6.2 管理启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民电商创业过程模型构建:探索性案例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实施 |
6.3.1 资料收集 |
6.3.2 案例选择 |
6.4 模型构建与阐述 |
6.4.1 开发性编码 |
6.4.2 主轴性编码 |
6.4.3 选择性编码 |
6.4.4 理论模型饱和度验证 |
6.4.5 模型主要要素阐述 |
6.5 研究结论与理论贡献 |
6.5.1 研究结论 |
6.5.2 理论贡献 |
6.5.3 实践启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7.2.1 理论贡献 |
7.2.2 实践启示 |
7.3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A:电商平台制度对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影响机制调查问卷 |
附件B: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件C: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调研问卷 |
附件D: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访谈 |
附件E:开放性编码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基于演化博弈的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现状 |
1.2.1 农产品供应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2 双渠道供应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3 双渠道供应链的博弈研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理论 |
2.1.1 农产品供应链的内涵 |
2.1.2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内涵与特征 |
2.1.3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模式 |
2.1.4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参与主体 |
2.2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合作的内涵及演变过程 |
2.2.1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合作的内涵 |
2.2.2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合作形式 |
2.2.3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合作演变过程 |
2.3 演化博弈理论 |
2.3.1 演化博弈理论的基本概念 |
2.3.2 演化博弈的基本特征 |
2.3.3 演化博弈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合作驱动力及机理分析 |
3.1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合作的驱动力分析 |
3.1.1 农产品双渠道合作的驱动原理 |
3.1.2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合作的内在驱动力 |
3.1.3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合作的外部驱动力 |
3.2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合作机理分析 |
3.2.1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合作困境 |
3.2.2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合作驱动机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合作的演化博弈研究 |
4.1 供应商和零售商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
4.1.1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
4.1.2 演化博弈的均衡分析 |
4.1.3 参数变化对演化均衡的影响分析 |
4.2 惩罚机制下的演化博弈分析 |
4.3 数值仿真分析 |
4.3.1 供应商和零售商合作的演化博弈仿真分析 |
4.3.2 惩罚机制下的演化博弈仿真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5.1 提高合作收益 |
5.2 降低合作成本 |
5.3 防控违约风险 |
5.4 建立互信机制,提升合作意愿 |
5.5 提升政府激励力度,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Matlab计算函数 |
致谢 |
(6)基于在线评论的韶山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旅游产业持续增长及发展多样化 |
1.1.2 旅游产业提高服务质量值得关注 |
1.1.3 互联网时代在线评论影响消费行为 |
1.1.4 韶山旅游高质量发展亟需提升服务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旅游服务质量 |
1.3.2 旅游在线评论 |
1.3.3 基于在线评论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服务感知理论 |
2.1.2 扎根理论 |
2.1.3 解释结构模型法 |
2.2 韶山旅游发展概况 |
第3章 研究数据提取和文本分析 |
3.1 在线评论数据提取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数据获取 |
3.1.3 内容处理 |
3.2 高频特征词提取和分析 |
3.2.1 高频特征词提取 |
3.2.2 高频词分析 |
3.3 韶山旅游服务关注对比差异分析 |
3.3.1 携程网在线评论的服务关注分析 |
3.3.2 去哪儿网在线评论的服务关注分析 |
3.3.3 整体服务关注差异分析 |
第4章 模型构建和研究评价 |
4.1 服务质量解释结构模型 |
4.1.1 评论编码 |
4.1.2 参考矩阵 |
4.1.3 空间象限 |
4.2 驱动结果分析 |
4.2.1 餐饮服务关注少 |
4.2.2 购物驱动力不足 |
4.2.3 消费者情感是核心因素 |
4.2.4 交通、导游服务和景区秩序构成重要驱动力 |
4.3 旅游服务质量整体评价 |
4.3.1 积极评价 |
4.3.2 消极评价 |
4.3.3 整体评价 |
第5章 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5.1 加强情感联结,打造协同机制 |
5.2 升级智慧景区,完善信息传播 |
5.3 关注美食传播,加强餐饮管理 |
5.4 严控导服质量,建立积分管理 |
5.5 合理规划路线,减少排队现象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基本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电商 |
2.1.2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 |
2.1.3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电子商务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产业融合理论 |
2.2.5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沿革与现实考察 |
3.1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 |
3.1.1 信息服务提供阶段(1994-2005) |
3.1.2 在线交易发展阶段(2005-2014) |
3.1.3 服务体系建设阶段(2014-至今) |
3.2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 |
3.2.1 农村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
3.2.2 农村电商零售规模 |
3.2.3 电商进村示范县发展 |
3.2.4 农村电商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辐射 |
3.3 我国农村电商的经营模式 |
3.3.1 生产者-电商-消费者模式 |
3.3.2 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
3.4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效率提升的现存困境 |
3.4.1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3.4.2 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 |
3.4.3 金融服务与资金保障不足 |
3.4.4 驻村高层次电商人才匮乏 |
3.4.5 各农村电商主体协同低效 |
3.5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趋势 |
3.5.1 农村电商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 |
3.5.2 智慧农业与电商产业融合加速 |
3.5.3 农村电商扶贫效用不断强化 |
3.5.4 电商产业品牌化进程加快 |
第四章 宏观视角下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研究——基于空间差异的DEA模型分析 |
4.1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的理论分析 |
4.2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模型与变量选取 |
4.2.1 模型选取 |
4.2.2 变量选取 |
4.2.3 统计分析 |
4.3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实证分析 |
4.3.1 DEA模型分析 |
4.3.2 回归模型分析 |
4.3.3 剔除环境变量的DEA模型分析 |
4.3.4 剔除环境变量之后的DEA模型对比分析 |
4.4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分析 |
4.4.1 高效率区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特征 |
4.4.2 中效率区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特征 |
4.4.3 低效率区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4.5.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效率整体不高 |
4.5.2 环境变量对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影响显着 |
4.5.3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存在较大省域空间差异 |
第五章 微观视角下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研究——基于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的DEA模型分析 |
5.1 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效率研究 |
5.1.1 理论分析 |
5.1.2 模型与变量选取 |
5.1.3 实证分析 |
5.2 农村电商-消费品下行效率研究 |
5.2.1 理论框架 |
5.2.2 效率模型与变量选取 |
5.2.3 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5.3.1 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效率小结 |
5.3.2 农村电商—消费品下行效率小结 |
第六章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1 农产品上行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1.1 模型选用及指标选取 |
6.1.2 模型指标统计分析 |
6.1.3 线性回归结果 |
6.1.4 影响因素分析 |
6.2 消费品下行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2.1 模型选用及指标选取 |
6.2.2 模型指标统计分析 |
6.2.3 线性回归结果 |
6.2.4 影响因素分析 |
6.3 农村电商总体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1 变量设定 |
6.3.2 模型指标统计分析 |
6.3.3 线性回归结果 |
6.3.4 影响因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1.1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 |
7.1.2 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的发展效率 |
7.1.3 农村电商—消费品下行的发展效率 |
7.1.4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 |
7.2 政策建议 |
7.2.1 明晰落实省域农村电商发展思路 |
7.2.2 全方位多举措培养农村电商“新农人” |
7.2.3 构建多层次农村电商物流体系 |
7.2.4 加快农村电商配套设施信息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附录1:农产品上行发展效率调查问卷 |
附录2:消费品下行发展效率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8)网络在线消费对广州市零售业空间的影响研究 ——基于零售供应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子商务带动网络在线消费蓬勃发展 |
1.1.2 国内实体零售业走势持续低迷 |
1.1.3 多渠道零售供应链发展尚未成熟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半结构访谈法 |
1.3.3 参与式观察法 |
1.3.4 数学建模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综述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网络在线消费 |
2.1.2 零售业 |
2.1.3 零售供应链 |
2.2 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
2.2.1 网络在线消费研究进展 |
(1)网络在线消费对购物出行的影响 |
(2)网络在线消费对城市零售业空间的影响 |
(3)网络在线消费对实体零售业的影响 |
2.2.2 零售供应链研究进展 |
(1)零售供应链研究进展 |
(2)多渠道供应链研究进展 |
(3)多渠道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关系 |
2.2.3 综述小结 |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分析 |
3.1 研究区域 |
3.2 数据来源 |
3.3 数据统分析 |
3.3.1 经营环境数据 |
3.3.2 市场定位数据 |
3.3.3 店铺属性数据 |
3.3.4 影响效应数据 |
第四章 网络在线消费影响下城市零售业态类型及其空间组织研究 |
4.1 网络在线消费影响下的零售业态类型变化 |
4.2“砖头+水泥”型零售业态 |
4.2.1 业态特征——零售商主导的单渠道供应链 |
4.2.2 供应链模式解析 |
4.2.3 空间组织特征 |
4.2.4 案例分析——广州正佳购物广场 |
4.3“鼠标+水泥”型零售业态 |
4.3.1 业态特征——供应商主导的多渠道供应链 |
4.3.2 供应链模式解析 |
4.3.3 空间组织特征 |
4.3.4 案例分析——苏宁易购 |
4.4“纯鼠标”型零售业态 |
4.4.1 业态特征——供应商主导的跨渠道供应链 |
4.4.2 供应链模式解析 |
4.4.3 空间组织特征 |
4.4.4 案例分析——凡客诚品 |
第五章 网络在线消费对零售业供应链的影响 |
5.1 网络在线消费的影响效应 |
5.1.1 促进效应 |
5.1.2 替代效应 |
5.1.3 修正效应 |
5.1.4 中立效应 |
5.1.5 混合效应 |
5.2 网络在线消费对零售业供应链的影响分析 |
5.2.1 网络在线消费对“砖头+水泥”型供应链的影响 |
(1)影响效应分析 |
(2)供应链空间布局变化 |
5.2.2 网络在线消费对“鼠标+水泥”型供应链的影响 |
(1)影响效应分析 |
(2)供应链空间布局变化 |
5.2.3 网络在线消费对“纯鼠标”型供应链的影响 |
(1)影响效应分析 |
(2)供应链空间布局变化 |
5.3 小结 |
第六章 网络在线消费影响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6.1 多元回归方程模型构建 |
6.1.1 自变量选取 |
6.1.2 多元Logistic模型构建 |
6.1.3 模型拟合程度 |
6.2 构建结果分析 |
6.2.1 经营环境对影响效应的影响分析 |
6.2.2 市场定位对影响效应的影响分析 |
6.2.3 店铺属性对影响效应的影响分析 |
6.3 小结 |
6.3.1 不同商圈级别不会影响网络在线消费的影响效应 |
6.3.2 供应商比零售商更容易接受网络在线消费的正面促进效应 |
6.3.3 商家规模与影响效应呈现正相关关系 |
6.3.4 网络在线消费对租金高的地段容易产生替代效应 |
结语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提纲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字化转型及服装品牌的渠道概述 |
2.1 数字化转型概述 |
2.1.1 数字化的概念 |
2.1.2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及特点 |
2.1.3 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阶段 |
2.1.4 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 |
2.1.5 数字化转型的内容构成 |
2.1.6 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
2.2 服装品牌的渠道概述 |
2.2.1 服装品牌的定义及内涵 |
2.2.2 渠道的概念、内涵与功能 |
2.2.3 渠道的结构 |
2.2.4 服装品牌的渠道影响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现状分析 |
3.1 数字化转型及服装品牌环境分析 |
3.1.1 国内外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 |
3.1.2 服装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
3.1.3 江苏地区服装品牌企业发展现状调研分析 |
3.1.4 中国消费者行为分析 |
3.2 服装品牌的渠道模式及终端零售形式分析 |
3.2.1 传统线下渠道模式及终端零售形式 |
3.2.2 现代互联网渠道模式及终端零售形式 |
3.2.3 传统线下渠道与现代互联网渠道的对比分析 |
3.3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现状分析 |
3.3.1 服装品牌的渠道发展阶段 |
3.3.2 服装品牌的渠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必要性及其路径分析 |
3.4.1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必要性 |
3.4.2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路径 |
3.5 数字化转型对服装品牌渠道升级的意义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 |
4.1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创新案例分析 |
4.1.1 国外服装品牌创新案例分析 |
4.1.2 国内服装品牌创新案例分析 |
4.2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设计原则 |
4.3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 |
4.3.1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产品内容方向 |
4.3.2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零售运营方向 |
4.3.3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生产技术方向 |
4.3.4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消费体验方向 |
4.3.5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组织管理方向 |
4.4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未来发展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应用实例 |
5.1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应用实例——以雅鹿男装为例 |
5.1.1 雅鹿男装渠道创新策略应用背景 |
5.1.2 雅鹿男装的渠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1.3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雅鹿男装的渠道创新策略应用实践 |
5.1.4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雅鹿男装的渠道创新策略实施初步成效 |
5.2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应用实例——以天和品牌为例 |
5.2.1 天和品牌渠道创新策略应用背景 |
5.2.2 天和品牌的渠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2.3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天和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应用实践 |
5.2.4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天和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实施初步成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结论 |
6.2 课题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6.2.1 课题存在的不足 |
6.2.2 课题的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
(10)苏宁易购新零售转型路径及其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新零售商业模式相关综述 |
1.2.2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新零售商业模式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零售之轮理论 |
2.2.2 企业转型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2.3 企业转型效果评价 |
2.3.1 财务绩效衡量企业转型效果合理性分析 |
2.3.2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介绍 |
2.3.3 本文选取的评价方法 |
第3章 苏宁新零售转型背景及动因分析 |
3.1 零售行业发展背景 |
3.1.1 传统零售行业发展低迷 |
3.1.2 网络零售增长由快速逐渐变缓 |
3.1.3 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日渐凸显 |
3.2 苏宁公司背景介绍 |
3.2.1 苏宁公司简介 |
3.2.2 苏宁转型发展史 |
3.2.2.1 转型探索期(2009-2012) |
3.2.2.2 转型成长期(2013-2016) |
3.2.2.3 转型成熟期(2017-至今) |
3.3 苏宁新零售转型动因分析 |
3.3.1 外部宏观经济因素促使 |
3.3.2 零售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 |
3.3.3 企业营业收入低于预期 |
3.4 苏宁新零售模式优劣势对比分析 |
第4章 苏宁易购新零售转型路径分析 |
4.1 转型探索期――首次探索B2C电商模式 |
4.1.1 嫁接互联网的初次探索 |
4.1.2 开启去电器化之路 |
4.1.3 启动价格促销大战 |
4.2 转型成长期――推出多元化O2O模式 |
4.2.1 线上线下双渠道融合发展 |
4.2.1.1 注重线下店面调整布局 |
4.2.1.2 与阿里合作争夺线上流量 |
4.2.2 注重三朵云建设 |
4.2.2.1 物流服务建设 |
4.2.2.2 数据服务建设 |
4.2.2.3 金融云服务建设 |
4.2.3 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资产 |
4.3 转型成熟期――打造智慧零售模式 |
4.3.1 加大线上多平台融合 |
4.3.2 打造多业态全场景化 |
4.3.2.1 零售云 |
4.3.2.2 苏宁小店 |
4.3.2.3 苏鲜生 |
4.3.3 构建完善的会员体系 |
4.4 苏宁新零售转型的实施保障 |
4.4.1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体系 |
4.4.2 持续保持创新原动力 |
4.4.3 不断优化自我定位 |
第5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新零售转型绩效分析 |
5.1 财务角度 |
5.1.1 经营状况改善提高盈利水平 |
5.1.1.1 净资产收益率 |
5.1.1.2 营业净利润率 |
5.1.2 供应链优化助力资产周转 |
5.1.2.1 存货周转率 |
5.1.2.2 应收帐款周转率 |
5.1.3 全渠道发展减轻发展压力 |
5.1.3.1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
5.1.3.2 总资产增长率 |
5.1.4 管理水平提升优化成本结构 |
5.1.4.1 成本费用利润率 |
5.2 客户角度 |
5.2.1 企业品牌价值 |
5.2.2 用户满意度 |
5.3 内部业务流程 |
5.3.1 线上运营流程创新 |
5.3.2 线下业务创新 |
5.4 学习与成长 |
5.5 新零售转型绩效提升驱动因素分析 |
5.5.1 全渠道整合丰富收入来源 |
5.5.1.1 产品渠道 |
5.5.1.2 物流渠道 |
5.5.1.3 金融渠道 |
5.5.2 多业态场景化改造缩减成本 |
5.5.3 大数据驱动加快周转精准营销 |
5.5.4 重塑关系网络稳定利润增长 |
5.5.4.1 与供应商的关系网络 |
5.5.4.2 与消费者的关系网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苏宁新零售转型相关结论 |
6.1.1 新零售转型动因方面 |
6.1.2 新零售转型路径方面 |
6.1.3 新零售转型绩效分析方面 |
6.2 零售行业新零售转型相关启示 |
6.2.1 新零售是零售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
6.2.2 零售企业转型宜分步具体实施转型 |
6.3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网上购物的驱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游戏化思维下收纳品牌AR线上购物体验设计研究 ——以天马(Tenma)为例[D]. 黄家骏. 江南大学, 2021(01)
- [2]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研究[D]. 王文倩.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新零售背景下广州零售商业空间变化研究 ——以广州盒马鲜生为例[D]. 莫悠.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电商扶贫对农民的赋能影响 ——从网购和创业的视角[D]. 韩飞燕. 天津大学, 2020(01)
- [5]基于演化博弈的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合作机制研究[D]. 张震芳.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基于在线评论的韶山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D]. 刘伟桃. 湘潭大学, 2020(02)
- [7]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彭小珈.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8]网络在线消费对广州市零售业空间的影响研究 ——基于零售供应链视角[D]. 吴佳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9]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研究[D]. 牛思佳. 江南大学, 2020(01)
- [10]苏宁易购新零售转型路径及其绩效研究[D]. 冯畅. 华侨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