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山三九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战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茹[1](2020)在《高溢价并购会带来高绩效吗? ——基于华润三九与复星医药双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针对高溢价并购对并购绩效的影响这一话题,进行了基于双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本论文的论点是“高溢价并购未必可以带来高绩效”,文章内容围绕这一论点展开探讨。选取华润三九和复星医药这两家公司做为比较考虑了很多客观因素,这两家企业都是医药行业内的典型企业,处于同一行业背景下,并且都是在2012年发生的并购活动,对于被并购企业采用的评估方法一样,都是收益法,这些客观因素都是一样的,排除了客观因素后就是两家公司在并购时溢价和平价的区别和支付方式的不同用作研究。本文在研究时首先介绍了双案例—华润三九和复星医药的并购双方和其并购过程,华润三九并购桂林天和时产生了高溢价并购,而复星医药并购Alma公司时属于正常并购,并且在分析并购过程时发现这两家公司支付方式大相径庭。其次通过财务指标分析法和EVA评价法来分析华润三九和复星医药的并购绩效来验证本论文论点,通过分析华润三九高溢价并购的内部原因和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与复星医药高绩效的原因做分析对比,得出为什么“高溢价并购未必带来高绩效”的原因,最后在论文结尾阐述结论以及对并购活动进行更深入探讨,列举出在分析过程中认为复星医药也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寻找出怎样才是合理有效的并购活动,且提出相关建议。利用EVA评价法时主要涵盖了税后营业利润、EVA税收调节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的相关计算。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时,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来评价华润三九和复星医药的并购绩效。本论文通过阅读2012—2018年的年报,结合数据和指标分析华润三九和复星医药的并购事件是否成功,分析过后发现华润三九在高溢价并购后,采用现金支付的高溢价并购行为并未带来高绩效,而复星医药利用杠杆收购方式进行的正常并购反而使得并购后企业业绩呈上升趋势。分析结果的对比回答了本文的核心论点,即“看上去很美”的高溢价并购似乎并不能带来高绩效。同时也希望本次的双案例分析并购绩效可以为并购的案例研究提供自己的视角。
李博雅[2](2018)在《华润三九并购天和药业协同效应之会计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并购开始逐步成为企业进行扩张以实现跳跃式发展的一种常用资本运作手段。近几年来,随着国家GMP认证的推进以及行业集中度低的特点,医药行业开始逐渐成为并购活动最为频繁的领域之一。成功的并购能够促使医药企业实现行业内部整合,加强经营实力。然而,并购活动同样蕴含着风险,并购是否能够取得协同效应是并购成功与否的一个衡量标准。本文通过分析本国医药行业并购特点,以会计指标研究法为主要评价方法,对国内大型医药上市公司——华润三九并购案例是否获得协同效应这一问题展开分析。首先基于理论模型对该案例可能存在的协同机会进行识别判断,其次采取会计指标研究法构建并购协同效应评价体系,进一步从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三个方面进行财务指标的检验评价,同时加入企业战略目标这一元素分析协同效应是否实现,最后由案例引发启示,提出参考建议,为医药企业并购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及方法进行剖析并学习了相关文献。第二部分将并购概念、动因及协同效应的概念、分类、识别方法及评价方法进行了理论整理,确定主要采纳会计指标研究法作为本文的数据评价方法。第三部分基于对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背景的分析,引入华润三九并购天和药业的个体案例,介绍案例并购双方经营情况、并购动因及并购过程。第四部分基于第二部分所阐述的协同效应识别方法,对其从经营、管理、财务三个方面定性识别了该案例可能出现的协同机会,其次运用会计指标研究法构建协同效应评价体系,同样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华润三九并购天和药业并购前后的业绩变化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验证此次并购是否发生了协同效应,最后再以公司发展战略角度综合评价其在公司发展战略上是否发生了协同效应。第五部分通过前面的案例分析引发启示,并对医药企业其他并购活动提出几点建议。第六部分研究结论及展望。最后提出本文研究的不足。
顾觉奋,杨彦春[3](2010)在《微生物来源的抗结核药物国内外生产情况、研发状况及市场动态》文中提出由于结核病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人类从未停止过与其抗争。微生物来源的抗结核药物作为人类抵御结核病侵袭的重要武器之一,具有很多防治结核的优势。这类药物品种繁多,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新的致病菌的出现以及结核杆菌耐药率的不断提高,多药耐药结核菌感染的诊治面临很大的挑战。鉴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环境的差异,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其市场情况也有一定变化。本文对当前这类药物国内外生产情况、研发进展及市场动态进行分析研究,并提供相应建议,以期为相关企业制定营销战略决策起导向作用。
魏端[4](2007)在《四川省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四川省作为我国的西部大省,在制药业上有着良好的基础。但近年来四川省制药企业发展速度减缓,整体实力在全国的位次有所下滑。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四川省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四川省制药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外制药企业和四川省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构建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对四川迪康药业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四川省制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对策,以期对提升四川省制药企业的竞争力有促进作用。方法本文研究采取的是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文章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入手,接着对国外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辉瑞公司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本文对四川省制药企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分别针对四川省的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企业,具体分析各子行业目前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同时,构建了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对四川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评价。在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四川省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内容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入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发展、定义、基本特征、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制药企业的特点和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分析了国外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过程和特点,并辉瑞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四川省制药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对四川省制药企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分别针对四川省的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企业具体分析,探讨了各子行业构建核心竞争力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和劣势。第四部分构建了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对四川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第五部分在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企业资源、技术创新、市场开发、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五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四川省制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对策,对提升四川省制药企业的竞争力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创新点文章创新点在于针对四川省制药企业各子行业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结论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构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对四川省制药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别于以往完全定性的论文研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更具有说服力。结论四川省制药企业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但和东部制药企业比较有较大差距。要提高四川省制药企业的竞争实力,可以从整合企业资源、形成差异化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等方面入手,构建四川省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斯湘[5](2007)在《三九集团重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长达20多年的蓬勃发展,不仅造就了一批旗舰企业,更造就了一批呼风唤雨的企业“教父”,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独有的个人魅力,引领企业披荆斩棘,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但他们在企业中说一不二的“教父”地位,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埋下深深的隐患。改革需要铁腕,需要魄力和霸气,这些恰恰是“教父”们拥有的,而处于起步阶段的市场经济也赋予了他们大展身手的机会。当历史步入新世纪,企业顺风顺水的日子结束了。往外看,来势汹汹的外商将制造基地搬到中国,使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化于无形;回头看,民企纷纷崛起争抢市场蛋糕。空前激烈的竞争格局,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凭一个人的魅力打天下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而一些企业内部长期积累的隐患也在逐渐放大、暴露。“三九教父”赵新先被免职时,国资委的解释是年龄原因,但多年来多元化、粗放式的扩张,也留给三九集团100多个亿的银行债务。失去“教父”的企业走上下坡路,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没有了李经纬的健力宝,没有了褚时健的红塔集团,都难逃这个无奈的“规则”。一位外国经济学家上世纪80年代说,“中国没有企业只有车间”,意思是中国的企业只知道抓生产,多卖产品多赚钱,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需的治理结构。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企业虽然大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但治理结构仍然是一根软肋。而那些高额债务缠身,巨额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的国有上市公司,也由此踏上一条漫长重组和国企改革之路。本文将根据三九“教父”陨落事件,纵观整个“三九系”的沉浮演变及重组经过。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述国有上市公司主要存在的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第一章三九之辙,包括三九背景、盛极而衰(整个三九系及其三大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三九大事表三部分内容;第二章漫长重组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对于重组的几种主要手法股权重组、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分别进行归纳和阐述;其次对三九系和其三大上市公司的重组方案进行梳理;最后就三九系解决资金占用问题的三种方案引进战略投资者、以股抵债和以资抵债进行分析;第三章案例启示是对本案例的思考,提出国企所面临的体制之困,以及对上市公司重组和国企改革的思索,并总结了本文不足。
吴国栋[6](2007)在《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及其治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ICM),就是企业内部的资本配置机制。从理论上讲,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源于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ICM之所以会取代外部资本市场(External Capital Market, ECM ),是因为ICM具有信息和激励,以及更有效地配置内部资源的优势。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单分部企业由于缺少ICM的调节,必须通过ECM来进行投融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企业在ECM上进行投融资必须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并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而大企业通过ICM来进行投融资,既能节省信息搜索成本,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投资风险。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学者们围绕内部资本市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多是围绕着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效率和与外部资本市场的关系等方面所展开,而真正涉及到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应用和治理这方面的研究却不多见。与学界的争论不同,实务界一直在进行着实践,有成功的案例,但更多的却是因为治理、监督等问题而归于失败。这些失败的实践更突显出了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的方向性以及迫切性。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本文就内部资本市场的理论及其治理问题展开探讨。本文的逻辑结构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由于外部资本市场的融资约束,人们把视线转移到企业内部融资,开始关注内部资本市场,特别在我国外部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融资更多的依赖内部资本市场。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往往陷入了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困境,因此对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展开研究显得尤其迫切。本文通过对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梳理,发现以往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以及内外资本市场的区别等方面。在这个梳理过程中,作者明确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即着眼于内部资本市场所衍生出来的内部治理问题展开研究。同时也确定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即以规范研究为主,结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内部资本市场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主要阐释内部资本市场概念、特征、组织形式和功能等。作者在吸收了阿尔钦和威廉姆森的关于内部资本市场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内部资本市场是以一定的企业组织结构为载体,实现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配置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交易机制,它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内部治理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内部资本市场的两个主要特征:①多元化的投资。多元化的投资为企业创造了一个很大的内部资本市场,使企业能够利用信息优势、风险分散优势和丰富的现金流来获取价值。②现金流互补。企业利用多个项目间现金流的需求与供给时间差节约对外部的融资需求,在不同的项目之间调剂资金余缺,这种资金互补同时形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的交易。这两个显着的特征让内部资本市场区别于外部资本市场,使我们能更好的识别什么是内部资本市场。接下来本章介绍了内部资本市场的几种基本组织形式:①内部资金结算中心,②内部银行,③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这三种形式各有优劣,但由于功能、运行机制和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并不能承担所有内部资本市场的交易。最后,本章还分析了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困境,虽然内部资本市场在资本配置效率、可靠性、公司治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内部资本市场仍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功能困境:①信息的局限性。因为内部资本市场信息尽管有一定深度,但在宽度方面范围有限,在信息深度和宽度平衡上存在局限性。②高效率导致的过度投资。内部资本市场的灵活操作,可以提高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缓解企业高速扩张的融资需求,但容易引发企业盲目扩张以及在战略不明时匆忙上马项目,事倍功半。③关联交易诱发利益侵占。这是为外界所诟病的内部资本市场的通病,很多系族公司的大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侵占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三章论述的是内部资本市场的治理问题,是整个文章的重点部分。通过前文分析,尽管内部资本市场有诸多优势,但是当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时,却发现它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成熟、不完善的方面,它的有效利用有赖于有效治理。在这一章里,首先分析了内部资本市场治理的两个突出问题:①内部资本市场所产生的多层代理以及寻租问题。企业集团的外部投资人和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例如CEO)之间是初始的代理关系,而高级管理层将资源分配给公司的各分部经理,形成内部资本市场的出资,他们之间又构成了第二层的代理关系。由于代理关系三方的效用目标函数不一致,容易产生各代理人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问题。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寻租问题,公司的下属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影响总部决策,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来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②内部资本市场中的利益侵占问题。典型的就是在金字塔式的层级公司内,最终控制人利用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差额(通常是控制权大于剩余索取权,最终控制人将控制权超过自己剩余索取权的利益转移到自己的口袋,而转移的通道正是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操作)来侵占其他股东的利益,将他人的钱财落入自己的口袋。并且通过举例研究发现,最终控制人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就可以在少承担风险情况下,获得高额收益。其次,分析了由于治理问题所产生的危害:①操纵利润,总部通过调节现金流来有目的的调节利润;②风险扩散,由于内部资本市场将企业集团内各分部联系在了一起,一旦某一分部发生风险,将很容易扩散到整个内部资本市场及企业外部;③资产掏空,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或者底层子公司;④担保风险,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操作,用集团内部子公司资产为其他项目担保,购买新资产后又以新资产为其他项目担保,不断循环,放大了担保风险;⑤低效补贴,用一个分部的利润补贴另一个分部的利润,粉饰业绩,无视效率高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内部资本市场治理进行了反思,指出基于股东至上主义的治理模式无法解决代理问题,应当寻找一种更合适的治理模式,对此,笔者提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文章所说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向企业贡献了专有资产并承担风险,能影响企业绩效的组织和个人。通过分析发现在内部资本市场上存在着以下的利益相关者:股东、企业高管(以CEO为代表)、分部经理、员工以及公司法人。这些利益相关者在内部资本市场上相互博弈,寻求均衡。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能使他们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趋于一致,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目标函数趋于一致。只有各利益相关者实现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才能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紧接着,文章分析了内部资本市场中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途径,这些途径分别来自制度层面、股权结构层面、组织结构层面和内部控制层,这些层面的有机结合,构成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第四章,案例分析。通过引入三九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陷入困境的实例,分析了三九集团内部市场操作陷入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之处在于:(1)在分析角度上,重点分析了内部资本市场的治理问题,提出并论述了内部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模式。(2)文章不是纯粹理论的堆砌,而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把着眼点放在如何利用好内部资本市场方面,解释了内部资本市场的困境。(3)选取了国内的案例进行剖析,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艾西南[7](2006)在《战略迷失的企业悲剧》文中研究说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是他们自己,亲手毁灭他们自己曾经缔造的奇迹,制造了一幕又一幕企业悲剧!企业经营的宗旨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人们在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总是对企业做出“永久存续”的假设,然而许多企业随着岁月的流逝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艾西南[8](2006)在《战略迷失的企业悲剧》文中研究指明
艾西南[9](2006)在《战略迷失的企业悲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经营的宗旨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人们在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总是对企业做出“永久存续”的假设,然而许多企业随着岁月的流逝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甚至许多曾经声名显赫的企业在辉煌一时后,也永远地销声匿迹了!研究表明,世界企业500强的名单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半个世纪前列入世界500强名单的许多企业,今天已经很少看到他们的名字或听到他们的声音。在我国改革开放的25年中,国民经济的复苏催生了一批又一批企业,许多曾经闪耀着光芒的名字在经过短暂的辉煌后黯然退出人们的视线。德隆集团的轰然倒塌、三九集团的分崩离析、TCL集团的巨额亏损、华源集团的经营危机,都是最新发生的故事,这四家企业是当代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背后的舵手唐万新、赵新先、李东生、周玉成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叱咤风云的“枭雄”!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是他们自己,亲手毁灭了他们自己曾经缔造的奇迹,制造了一幕又一幕企业悲剧! 在遗憾、惋惜之后,我们应该说点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企业恐龙”们被经营环境淘汰的根本原因吧!
钟投文[10](2005)在《三九集团并购案例 成功的三板斧》文中研究指明三九医药持续发展,有何经验?三九生化快速成长,原因何在? 三九发展成功转型,谁在推动……
二、乐山三九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战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乐山三九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溢价并购会带来高绩效吗? ——基于华润三九与复星医药双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 |
1.1.2 行业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本文创新之处 |
2 文献及概念界定 |
2.1 文献综述 |
2.1.1 并购动因研究 |
2.1.2 并购效应研究 |
2.1.3 溢价并购与商誉减值研究 |
2.2 文献述评 |
2.3 相关概念 |
2.3.1 并购 |
2.3.2 高溢价并购 |
2.3.3 并购绩效 |
3 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 |
3.1 理论基础 |
3.1.1 市场势力理论 |
3.1.2 协同效应理论 |
3.1.3 委托代理理论 |
3.1.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 绩效评价方法 |
3.2.1 财务指标研究法 |
3.2.2 EVA指标研究法 |
4 案例介绍 |
4.1 并购双方简介 |
4.1.1 华润三九 |
4.1.2 桂林天和 |
4.1.3 复星医药 |
4.1.4 Alma公司 |
4.2 并购过程介绍 |
4.2.1 华润三九并购天和 |
4.2.2 复星医药并购Alma公司 |
5 案例分析 |
5.1 华润三九绩效分析 |
5.1.1 财务指标评价法 |
5.1.2 EVA(经济附加值)评价法 |
5.2 高溢价并购的因果分析 |
5.3 复星医药绩效分析 |
5.3.1 财务指标评价法 |
5.3.2 EVA(经济附加值)评价法 |
5.4 高绩效之因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并购溢价过高 |
6.1.2 采用现金支付方式 |
6.1.3 并购资源未完全利用 |
6.2 进一步研究:复星医药可能存在的问题 |
6.3 建议 |
6.3.1 谨慎评估被并购企业价值 |
6.3.2 选择合适的并购支付方式 |
6.3.3 管理层严谨制定决策 |
6.3.4 并购后的整合要及时、高效、对应 |
6.3.5 国家政策的出台及调整 |
6.4 本文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华润三九并购天和药业协同效应之会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一、本文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企业并购理论 |
一、企业并购的内涵 |
二、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
第二节 协同效应理论 |
一、协同效应内涵 |
二、协同效应的类型 |
三、协同效应的识别 |
四、并购协同效应的评价方法 |
第三章 华润三九并购天和药业案例介绍 |
第一节 医药行业并购背景 |
第二节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 |
一、并购方:华润三九 |
二、被并购方:天和药业 |
第三节 并购的动因分析 |
一、并购方华润三九 |
二、被并购方天和药业 |
第四节 并购的具体流程 |
第四章 华润三九并购天和药业协同效应分析 |
第一节 协同效应的识别 |
一、经营协同效应的识别 |
二、管理协同效应的识别 |
三、财务协同效应的识别 |
第二节 协同效应的会计指标评价 |
一、经营协同效应会计指标评价 |
二、管理协同效应会计指标评价 |
三、财务协同效应会计指标评价 |
第三节 企业战略协同效应评价 |
第五章 启示及建议 |
第一节 启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确保并购前期调研工作 |
二、注重并购后的相关整合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微生物来源的抗结核药物国内外生产情况、研发状况及市场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结核类药物分类及市场概况 |
2 微生物来源的抗结核类药物国内外市场概况 |
2.1 微生物来源的抗结核类药物的产品特点 |
2.2 微生物来源的抗结核类药物在全球市场的总体分布 |
2.3 微生物来源的抗结核类药物在我国市场的分布概况 |
3 微生物来源抗结核药物生产情况、研发状况及国内外市场动态 |
3.1 微生物来源抗结核药物国内外市场动态总体概述 |
3.2 微生物来源的抗结核药物具体品种产销状况 |
(1) 链霉素 |
(2) 卡那霉素 |
(3) 阿米卡星 |
(4) 卷曲霉素 |
(5) 利福平 |
(6) 利福喷汀 |
(7) 利福布丁 |
(8) 复合制剂 |
3.3 微生物来源的抗结核药物研发状况及新进展 |
(1) 卡普拉霉素 |
(2) 利福拉吉 |
(3) 黏派洛宁、克拉派洛宁、力保他汀 |
(4) 硫内酯霉素 |
(5) 阿齐斯霉素 |
(6) GE2270A与GE37468 |
(7) 扁枝衣霉素 |
4 微生物来源的抗结核类药物市场动态SWOT分析 |
4.1 优势 (Strengths, S) |
4.2 劣势 (Weaknesses, W) |
4.3 机会 (Opportunities, O) |
4.4 威胁 (Threats, T) |
5 总结及展望 |
(4)四川省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4. 研究技术路线 |
5. 结论 |
1 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 |
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概述 |
1.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 |
1.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
1.1.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
1.1.4 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分析 |
1.2 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
1.2.1 制药企业的特点 |
1.2.2 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2 国外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
2.1 国外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
2.1.1 国外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过程 |
2.1.2 国外制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
2.2 辉瑞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 |
2.2.1 公司简介 |
2.2.2 辉瑞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 |
3 四川省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
3.1 中国制药企业的发展概况 |
3.2 四川省制药企业的发展概况 |
3.2.1 四川省制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
3.2.2 四川省制药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
3.3 四川省中药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3.3.1 四川省中药制药企业的现状分析 |
3.3.2 四川省中药制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
3.2.3 四川省中药制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劣势 |
3.4 四川省化学药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3.4.1 四川省化学药制药企业的现状分析 |
3.4.2 四川省化学药制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
3.4.3 四川省化学药制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劣势 |
3.5 四川省生物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3.5.1 四川省生物制药企业的现状分析 |
3.5.2 四川省生物制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
3.5.3 四川省生物制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劣势 |
4 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
4.1 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4.1.1 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
4.1.2 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成 |
4.2 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方法 |
4.2.2 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
4.3 四川迪康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
4.3.1 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
4.3.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
4.3.3 结果分析 |
5 四川省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对策 |
5.1 整合企业资源 |
5.2 形成差异化的技术创新能力 |
5.3 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
5.4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
5.5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5)三九集团重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三九之辙 |
第一节 三九背景 |
第二节 盛极而衰 |
一、三九系债务迷局 |
二、三九发展资产大挪移 |
三、三九生化惨淡经营 |
四、三九医药银行逼债急 |
第三节 三九大事表 |
第二章 漫长重组 |
第一节 话说重组 |
第二节 瘦身重组 |
一、三九系变革“胎动”已久 |
二、三九发展转营房地产 |
三、三九生化弃医从电 |
四、三九医药财务分析 |
第三节 解决资金占用问题 |
一、引进战略投资者 |
二、以股抵债 |
三、以资抵债 |
第三章 案例启示 |
一、体制之困 |
二、透视重组 |
三.国企改革 |
四、本文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 |
(6)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及其治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内部资本市场研究回顾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2. 内部资本市场基本理论分析 |
2.1 内部资本市场概述 |
2.2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几种基本组织形式 |
2.3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困境 |
3.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治理分析 |
3.1 内部资本市场的治理困境 |
3.2 内部资本市场治理问题的危害性 |
3.3 完善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治理的再思考: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 |
3.4 内部资本市场中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途径 |
4. 案例分析:三九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困境分析及对策 |
4.1 三九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
4.2 三九集团构筑内部资本市场(即造系)的一些重大投资过程 |
4.3 三九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行为 |
4.4 三九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面临的困境 |
4.5 三九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败因分析 |
4.6 三九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治理的改进对策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战略迷失的企业悲剧(论文提纲范文)
德隆集团的轰然倒塌 |
三九集团的分崩离析 |
TCL集团的巨额亏损 |
华源集团的经营危机 |
(10)三九集团并购案例 成功的三板斧(论文提纲范文)
并购重组显奇效 |
重组宜春工程 |
重组胶带股份 |
突出主营业务 |
重组架构协调发展 |
四、乐山三九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战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溢价并购会带来高绩效吗? ——基于华润三九与复星医药双案例[D]. 刘玉茹.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2]华润三九并购天和药业协同效应之会计评价研究[D]. 李博雅.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微生物来源的抗结核药物国内外生产情况、研发状况及市场动态[J]. 顾觉奋,杨彦春.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0(03)
- [4]四川省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魏端. 四川大学, 2007(05)
- [5]三九集团重组问题研究[D]. 斯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2)
- [6]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及其治理分析[D]. 吴国栋.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 [7]战略迷失的企业悲剧[J]. 艾西南. 管理与财富, 2006(09)
- [8]战略迷失的企业悲剧[J]. 艾西南. 中国中小企业, 2006(05)
- [9]战略迷失的企业悲剧[J]. 艾西南. 财富智慧, 2006(02)
- [10]三九集团并购案例 成功的三板斧[J]. 钟投文. 财经界,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