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传统文化与宁波港商人之道

浙东传统文化与宁波港商人之道

一、浙东传统文化和宁波帮商人的经营之道(论文文献综述)

张守广[1](1994)在《从传统商帮到江浙团的支柱 ——宁波商帮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依据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明清以来宁波商帮的发展、演变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探讨。计为:宁波商人在唐宋时已相当活跃,而在明代万历时期形成为区域商帮。清代乾隆嘉庆时期该商帮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帆船运业、钱庄业、民信业、南北货业等行业中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建立了以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地区为依托的商业网。到1840年前这个商帮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商帮集团,但仍是一个传统旧式商帮。1840年后,宁波商帮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经营方向的转变,通过介入买办和进出口贸易而卷入国际贸易。第二个转变是投资方向的转变,大量资金被投入到近代金融、工商和交通运输业中。通过这两个转变,宁波商帮到20世纪初已经转变为一个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集团,此后以它为中心,形成了江浙财团,对中国城市近代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凯艳[2](2019)在《近代鄞东潘火桥蔡氏家族慈善公益事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鄞东潘火桥蔡氏家族原先过着耕读传家的生活。进入近代以来,其族人陆续赴上海经商闯荡。在实业方面,蔡氏族人参与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宁波纬成织布局、蔡同德堂、蔡仁茂玻璃洋铁铺、惇叙银行的投资建设,在棉纺织业、国药业、玻璃业、金融业等新式行业中均获得了不俗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增。蔡氏家族逐渐转型成为颇具代表性的近代商业家族。同众多宁波帮的发展轨迹相似,蔡氏家族经商致富后不忘桑梓,积极造福乡里,所行善举包括水利建设、社会救助、文教事业等方面。考虑到族内子弟甚繁,蔡筠历时10年修建占地2102亩的蔡氏树德堂义庄,用以赡养族内鳏寡孤独。为保证同族、异性贫寒子弟可以顺利入学,蔡筠修建敦本、星荫义塾。蔡筠的善举为潘火桥蔡氏家族成为“甬水名宗”奠定了基础。其后代继承蔡筠美德,亦继续行善。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蔡氏家族捐助灵桥重修、它山堰水利的治理,参与义赈,创办蔡氏旅沪同宗会帮助贫苦族人,捐助友人出国游学等等。慈善教育事业是蔡氏家族参与的另一项重要事业。自蔡筠在树德堂义庄内设敦本义塾,免费支持族内子弟入读初小,后辈出资改良扩建敦本小学、星荫小学,建立星荫幼稚园,发起成立效实中学、大公职业学校,有力地振兴了地方教育事业。蔡氏家族热衷慈善公益事业的原因,既有身处宁波独特地理位置、时代潮流、近代格局变乱的影响,也承袭于从小受到的行善传统、个人信仰熏陶等因素,是社会历史背景和家族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慈善公益活动提高了家族在当地社会的地位和名望,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地方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考察蔡氏家族建立的慈善公益事业,对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杜真江[3](2017)在《近代浙东涉海家族的变迁研究 ——以台州黄氏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浙东沿海利擅渔盐,航海贸迁的生产方式源远流长,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内陆的海洋社会。近代以降,地处中西交流与碰撞前沿的浙东地区,随着沿海贸易的逐步复兴,涌现出了一大批涉海家族。他们来源复杂,经营范围广,资本雄厚,并具有较强的家族与地域观念。为数众多的浙东涉海家族,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买办、地方商人、侨商。他们以极富创新进取的精神,兴办新式产业,推动了沿海地区的近代化历程,在海洋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因此,他们的经营活动与社会活动,对浙东、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进一步说,他们不仅展现了传统海洋文化在近代焕发出的活力,而且折射出陆海交汇环境下沿海社会的发展道路。台州黄氏是近代浙东涉海家族的典型代表。通过剖析台州黄氏家族在浙东海洋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发现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局态势下,浙东涉海家族的普遍因应之道——生计模式呈现出多元发展、与世沉浮的调适性。黄家的经营形态随着浙东海洋环境的变迁而不断衍变:明清鼎革之际,海氛不靖,导致其家族由耕读传家迅速没落;道咸以降,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动乱为黄家重新崛起、跻身官僚阶层提供了机遇;得益于同光年间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黄家再度涉海经商,并逐渐转型为工商业家族;甲午以降,黄氏审时度势,趁着国内“重商主义”、“民族主义”的大潮,进一步壮大家族的工商业版图,成为民初地方社会举足轻重的“台州首富”。黄氏家族经营形态的衍变路径,即由耕读传家到涉海经商再到政商互济,体现了时代特征与有别于内陆地区的涉海性格。纵观黄氏家族经营形态的衍变历程,我们可以体察出近代浙东涉海家族的发展大多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家族以海港为依托,发展沿海的南北航运贸易,并以此扩大市场,盘活家族产业,折射出海陆联动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其二,以血缘与地缘为中心的家族内部传承与地方合作,反映出抱团合作的经营策略;其三,部分产业所采用的股份制,体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近代企业经营理念;其四,家族通过积极参与地方事务及经营政商关系,积累社会资本,从而进一步攫取经济利益,体现了政商互济的经营模式;其五,家族组织呈现松散化趋势,个体家庭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其六,家族不断通过修谱、修祠、设产等方式,将国家意识形态融于宗族建设之中,并竭力以“商绅”的身份积极参与地方社会的建构,希冀通过整合地方社会取得维护基层社会的合法性,从而弥补基层社会权力的缺失;第七,家族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阻碍了海洋性格的进一步发展。就浙东涉海家族的兴衰而言,我们能够探察到近代浙东地区的国家、地方社会与家族三者之间已经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一旦社会结构失衡,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减弱,就会出现海氛不靖的动荡局面,那时家族势力就会乘势弥补基层权力真空,社会结构再度倾斜,显现出家族势力强而国家基层政权力量弱的趋势。而一旦社会结构相对稳定,国家为了防止家族势力破坏社会平衡,就会抑制家族势力的发展,从而表现为家族力量的蛰伏或相对衰微。从一定意义上说,浙东涉海家族势力的兴衰是社会各种矛盾与各种力量更替的映照。浙东涉海家族工商业的传承、发展与海洋环境的变迁有密切关联,这不仅体现出鲜明的海洋特色,而且展现了近代社会大变革过程中沿海地区逐渐从政治经济边缘地带逐步走向中心的历程,折射出近代中国海陆二元格局渐次演变成型的趋势,海洋对中国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沿海对内陆的影响愈益强烈。

徐季子[4](1997)在《浙东传统文化和宁波帮商人的经营之道》文中研究说明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负山面海,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民风和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座商业码头。同时宁波又是着名的浙东文化开创之地,人文因素对宁波商人的经营才干也有一定影响。本文试就两者关系作一论述,以供现代经营管理之参改。一、由"心学"向"实学"转化的浙东文化在两宋前宁波文化是远远落后开商业的,两宋以来宁波人对文化开始重视起来,北宋庆历年间杨适、杜醇、楼郁、王致、王说等着名学者在明州讲学,史称"庆历五先生",培养了一批人才,开创了宁波兴学重教的好风气。南宋时,明州是宋朝半壁河山的重镇,是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同时也是"浙东文化"的开创时期。儒学发展到南宋,明显地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

方同义,陈正良[5](2015)在《试论浙东学术的精神特质和民间影响——兼述浙东、湖湘、岭南地域文化的异同》文中研究表明某个地域的文化、学术、精神特质及其该地域民众的实际生活往往是一个息息相通的连续性整体。本文通过对浙东学术文化与湖湘文化、岭南文化三种地域文化及社会影响的比较,阐述了浙东学术以"务实理性"见长的精神特质,并以宁波——这一浙东学术文化的核心区域为例,较为深入地论述了其以勉力工商、崇学向善等为标帜的民间影响。

黄文杰[6](2014)在《宁波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与意义生成的基本途径探究》文中认为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背依四明山,面朝大海;以水为魂、依河衍生。几千年来,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互相撞击,塑造了地域独特而厚重的文化意象。这些意象对于已有一定人文素养基础的高中生,既适合作心灵的旅行,又充满探知的挑战。本文以走向山水、追寻宁波文化为依托,融文学、史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于一体,探求宁波乡土意象所蕴含的语文价值,并集走、读、访、研、摄、写、评等诸多学习方式,以“确定对象”“拓展阅读”“实地走访”“创作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探索建立乡土意象意义生成的基本途径。按照“水路”,分时尚水都、山水诗路、运河流韵、面朝大海四个部分在三年中完成对宁波乡土意象的探访、体验、表达与研究,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学习资源,利用“宁波文化论坛”等网站作为创作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达到打开学生语文学习视界,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内容;第二部分阐述乡土意象与意义生成的概念;第三部分阐述选题展开的理论依据;第四部分是系列化解读宁波的乡土意象;第五部分通过具体案例,阐析“自足型”“互文型”“圆融型”三种意义生成的基本途径;第六部分为讨论与展望,讨论实施本研究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情况,展望本研究对走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的意义。论文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对宁波乡土意象及语文价值展开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其一,引入意象思维、直觉感悟、缄默知识等具有语文特质的概念,实践软性地顺应、呼唤和引导具有语文学科特性的教学方式,探索语文教学“乡土人”培养的可能途径,力图突破语文言语能力训练低效的困境;其二,从“教学事件”具体案例出发,并以质性分析的方式具体评价学生“身体力行”乡土意象意义生成状况。既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尤其是走读类综合性实践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案例,也对诸如宁波这样的地域乡土文化研究提供独特的思维视角。另外,对因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不平衡,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不平衡,全球对乡土文化的冲击,使人类在乡土精神培育的领域出现的情感扁平化、道德情感冷漠化、宗教情感消逝等问题的探索,也有着积极意义。

杨尚其[7](2016)在《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景园林作为社会文明的成果,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能够反映特定地区社会的文化。不同于以仰韶文化为起源的内陆社会的风景园林,滨海地区的风景园林呈现的形态,较多的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以海洋文化为起源的甬台地区,是浙江省东部滨海城市的总称。其中的宁波市,临海市是我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舟山市是浙江省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个甬台地区历史悠久,山水格局独特,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运用文献检索、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归纳总结等方法,开展对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发展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梳理出1949年以前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发展的主要历史脉络,总结归纳每个历史时期其风景园林的发展情况和特点。(2)通过隶属关系将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进行分类,在实地调研和文献检索的基础上从每个类型中选取出代表的案例,进行深入详细地微观分析,总结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不同类型的园林艺术特点。(3)通过对历史演变的梳理,风景园林遗存的调研,对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的地域特色进行探讨,研究甬台地区山水格局与风景园林的关系,总结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的分布格局与理景艺术特点。(4)分析现有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遗存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建议,探讨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继承与发展的途径,揭示其对当代城市地域特色建设发展的启示,并结合已有的优秀实例与笔者的初步实践,讨论继承与发展的践行之法。

饶晓晓[8](2016)在《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比较研究(1840~1937年)》文中指出宁波、杭州属中国近代边缘城市,其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虽明显滞后于上海、天津等近代主流城市,但作为浙江省内较早开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地区,在浙江省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侧面。论文以1840~1937年宁波、杭州为研究对象,从其影响因素、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等方面展开研究。在调研及相关史料梳理的基础上,定义1927年之前为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发展的前期,1927年之后为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发展的后期。论文梳理了杭州、宁波近代前期(1927年之前)城市建设发展的各类影响因素以及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发展概况,梳理了近代前期宁波、杭州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的发展脉络。宁波、杭州近代前期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以“异”(差异性)为主导性特征,这种“异”即体现为宁波的“先发被动”与杭州的“后发主动”。宁波近代开埠较早,其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是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以及江北外人居留地的开辟而被动开启的,因此是“先发的”和“被动的”。杭州开埠较晚,其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的起步较晚,由中国政府所主导,是中国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的产物,因此是“后发的”和“主动的”,1920年代,杭州逐步实现对宁波的超越。论文梳理了杭州、宁波近代后期(1927年之后)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整体框架,对浙江省级及杭州、宁波市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展开研究,包括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建立、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颁布及现代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的形成等,此外梳理了近代后期宁波、杭州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的发展脉络。宁波、杭州在近代后期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中“异”(差异性)“同”(相似性)并存。“同”即是指近代后期宁波、杭州具有较为统一的行政体系架构及城市建设管理制度架构,与此同时还具有较为相似的各类影响因素;“异”则是指杭州自1920年代赶超宁波之后,至1930年代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领先于宁波。论文对近代前期、后期宁波、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进行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近代前期宁波、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均是效仿主流城市现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产物;2.近代后期宁波、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均是效仿主流城市南京、上海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产物,且在发展程度上均滞后于同时期的南京、上海;3.近代后期杭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相对更接近于上海,宁波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则远远滞后于上海、杭州,与杭州形成较大差异。

黄小乐[9](2017)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圩田水利系统的转化研究 ——以镇海滨江绿地(中大河口-后海塘段)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圩田水利系统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建造与改良历史,其发展与成熟对培育中国广大圩区内的历史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伴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圩田水利系统的作用与功能开始受到忽视,造成圩田水利系统中的海塘、河网和碶堰以及由圩田水利系统所衍生出的物质与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的地域特色景观在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本研究从对宁绍平原圩田水利系统的发展演变历史、镇海圩田水利系统的历史形成过程、形态肌理、重要组成要素和对现代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深入剖析。对镇海地区圩田水利系统情况现场调研,总结圩田水利系统在现代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外重要相关案例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并对以圩田水利系统为基础的镇海运河-海塘环形公园进行规划设想,最终以运河-海塘环形公园中的镇海滨江绿地(中大河口-后海塘段)的设计为例,希望对镇海圩田水利系统的转化可能性进行探索,为其转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仲[10](2013)在《近代宁波帮慈善事业对当前慈善文化建设的启示》文中指出近代宁波帮商人在事业有成后,积极投身于故乡的慈善事业。在从事慈善事业过程中,宁波帮非常注重组织化管理和慈善品牌的打造;重视慈善技术的创新以及教育事业的投入。宁波帮的慈善事业结合地方传统形成一定特色的慈善文化。宁波帮慈善事业对我国当前慈善文化的建构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们应在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建立科学的慈善制度,弘扬博爱的慈善文化等方面借鉴宁波帮的经验。

二、浙东传统文化和宁波帮商人的经营之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东传统文化和宁波帮商人的经营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1)从传统商帮到江浙团的支柱 ——宁波商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宁波商帮产生的背景的考察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
    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宁波商帮的形成
第二章 传统:清代宁波商帮的活动范围及其经营内容
    第一节 活动地区的扩展及商业网的建立
    第二节 经营内容的扩充
    第三节 1840 年前宁波商帮的经营形态及性质
第三章 因势变革:宁波商帮从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
    第一节 西风东浙:1840 年后的形势
    第二节 宁波社会风尚的新变化
    第三节 宁波商帮自身的近代化转变
第四章 宁波商帮与城市近代化
    第一节 宁波商帮与上海城市近代化
    第二节 宁波商帮与其他城市的近代化
    第三节 宁波商帮与宁波城市近代化
第五章 宁波商帮与秘密社会及南京国民堂政权
    第一节 宁波商帮:江浙财团的支柱
    第二节 宁波商帮与秘密社会
    第三节 宁波帮与国民党南京政权
结束语:从与其他商帮的比较看宁波帮的特征
主要参考书目录
附录1 宁波帮着名买办(1856-1949)
附录2 宁波帮与近代银行
附录3 宁波帮与近代工矿企业(1875-1937)

(2)近代鄞东潘火桥蔡氏家族慈善公益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一章 蔡氏家族的历史沿革
    一、蔡氏家族概述
    二、蔡氏家族的近代转型
    三、蔡氏家族的近代形态
第二章 蔡氏家族的慈善公益事业
    一、兴修水利
    二、赈灾救荒
    三、其他慈善公益事业
第三章 蔡氏家族与地方教育事业
    一、建立义塾
    二、创建幼稚园、小学
    三、捐资兴办中学、职业学校
第四章 蔡氏家族的慈善公益事业评析
    一、蔡氏家族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动因
    二、蔡氏家族慈善公益事业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十九世岘苔公墓志铭》(张之洞撰)
    二、《二十三世仁初公五十寿序》(聂其杰撰)
    三、《鄞县蔡君仁初墓表》(鄞县高振霄撰、潮阳陈运章书)
    四、《蔡君雨潮家传》(张寿镛撰)
    五、1921-1924年蔡氏旅沪同宗会会员题名录
致谢

(3)近代浙东涉海家族的变迁研究 ——以台州黄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四、几点说明
第一章 近代浙东的海洋环境与涉海家族的兴起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环境
    第二节 浙东涉海家族的兴起
    第三节 浙东涉海家族的类型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氏家族及其经营形态的衍变
    第一节 由耕读传家到涉海经商
    第二节 同光年间:经营盐业与开拓木帮船业
    第三节 甲午以降:纵横海上与兴办实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氏家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第一节 重构认同:族谱、祠堂与族产
    第二节 整合地方:商绅的“乡族自治”
    第三节 政商断链:黄氏家族的衰败
    本章小结
余论: 浙东涉海家族的近代衍变特点与历史命运
    一、浙东涉海家族的近代衍变特点
    二、从近代中国海陆格局的衍变趋势看浙东涉海家族的历史命运
    三、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试论浙东学术的精神特质和民间影响——兼述浙东、湖湘、岭南地域文化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浙东、湖湘、岭南三种地域文化类型的比较分析
二、浙东学术的民间影响( 以宁波为例)

(6)宁波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与意义生成的基本途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宁波乡土意象
        1.4.2 意义生成
2. 概念界定
    2.1 乡土意象
        2.1.1 意象
        2.1.2 乡土意象
        2.1.3 城市与村落
    2.2 语文价值
        2.2.1 语文价值的概念
        2.2.2 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
    2.3 意义生成
        2.3.1 乡土意象的认知来源
        2.3.2 乡土意象意义生成的规律
    2.4 小结
3. 理论依据
    3.1 实践哲学的理论依据
    3.2 接受美学的理论依据
    3.3 心理学学习理论
    3.4 语文知识重构的理论依据
    3.5 小结
4. 宁波乡土意象的解读
    4.1 “时尚水都”的乡土意象
        4.1.1 概述
        4.1.1.1 海曙月湖
        4.1.1.2 江北外滩
        4.1.1.3 东钱湖
        4.1.2 “时尚水都”文人文学作品
        4.1.3 “时尚水都”民间文学作品
        4.1.4 “时尚水都”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分析
    4.2 “山水诗路”的乡土意象
        4.2.1 概述
        4.2.1.1 余姚四明山
        4.2.1.2 奉化溪口
        4.2.1.3 慈溪上林湖
        4.2.2 “山水诗路”文人文学作品
        4.2.3 “山水诗路”民间文学作品
        4.2.4 “山水诗路”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分析
    4.3 “运河流韵”的乡土意象
        4.3.1 概述
        4.3.1.1 河姆古渡
        4.3.1.2 慈城古镇
        4.3.1.3 鄞州高桥
        4.3.2 “运河流韵”文人文学作品
        4.3.3 “运河流韵”民间文学作品
        4.3.4 “运河流韵”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
    4.4 “面朝大海”的乡土意象
        4.4.1 概述
        4.4.1.1 象山石浦
        4.4.1.2 宁波帮博物馆区
        4.4.1.3 北仑港
        4.4.1.4 杭州湾大桥
        4.4.2 “面朝大海”文人文学作品
        4.4.3 “面朝大海”民间文学作品
        4.1.4 “面朝大海”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分析
    4.5 小结
5. 宁波乡土意象意义生成方式
    5.1 概述
        5.1.1 宁波乡土意象意义生成方式的种类
        5.1.2 乡土意象语文价值的意义生成的评价
        5.1.2.1 量化评价
        5.1.2.2 质性分析
    5.2 自足型意义生成
        5.2.1 概述
        5.2.2 “自足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
        5.2.3 “自足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分析
    5.3 互文型意义生成
        5.3.1 概述
        5.3.2 “互文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
        5.3.3 “互文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分析
        5.3.3.1 《〈风雨祠堂〉的宁波元素》的质性分析
        5.3.3.2 微电影剧本《只道寻常一条绳》的质性分析
    5.4 圆融型意义生成
        5.4.1 概述
        5.4.2 “圆融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
        5.4.3 “圆融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分析
    5.5 小结
6. 讨论与展望
    6.1 宁波乡土意象体系与语文素养
        6.1.1 宁波乡土意象体系的构成
        6.1.1.1 传奇水系与宁波文明的繁衍
        6.1.1.2 宁波人的日常生活意象
        6.1.1.3 宁波的民俗与节日意象
        6.1.1.4 石骨铁硬、生香活色的宁波话
        6.1.1.5 影响宁波文明发展的人物形象体系
        6.1.2 乡土意象与心理图式的生成
        6.1.2.1 乡土意象与认知图式
        6.1.2.2 情境与乡土心理地图
        6.1.3 乡土意象与语文素养的发展
        6.1.3.1 象思维与语文思维
        6.1.3.2 想象能力与语文素养
        6.1.3.3 人格素养与语文素养
    6.2 走读活动与语文学习的变革
        6.2.1 走读活动与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6.2.1.1 走读活动与体验式课程教学
        6.2.1.2 走读活动与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6.2.1.3 走读活动与语境化口语教学
        6.2.1.4 走读活动与研究性学习
        6.2.2 走读活动与能力素养目标
        6.2.3 走读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
        6.2.3.1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学习资源
        6.2.3.2 利用“宁波文化论坛”等网站作为创作交流平台
        6.2.3.3 给予充分的时间和学习支持
        6.2.3.4 指导学生展开协作学习
        6.2.3.5 发展学生的信息、摄影等技术水平
        6.2.3.6 创设监控机制与展示平台
        6.2.4 走读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
        6.2.4.1 主体性原则
        6.2.4.2 综合性原则
        6.2.4.3 探究性原则
        6.2.4.4 建设性原则
    6.3 乡土意象开掘与走向未来的语文教学
        6.3.1 从共性教学到个性教学
        6.3.2 从静态知识走向动态生成
        6.3.3 从技能养成走向价值生成
        6.3.4 从背离学科本位走向回归学科本位
    6.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文化散文《天一生水》
附录 B:文化散文《烟水月湖》
附录 C:文艺评论《〈风雨祠堂〉的宁波元素》
附录 D:微电影剧本《只道寻常一条绳》
附录 E:《慈城“慈孝文化”与春天的约会》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选题背景与来源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 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关于甬台地区传统风景园林的研究
        1.3.2 关于甬台地区地方文化的研究
        1.3.3 关于江南地域性传统园林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3 研究内容
        1.5.4 论文框架
2 甬台地区自然人文概况
    2.1 甬台地区自然人文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政治经济环境
        2.1.3 社会文化环境
3 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历史研究
    3.1 隋前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调研
        3.1.1 营建背景
        3.1.2 风景园林开发建设
        3.1.3 特点分析
    3.2 隋唐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调研
        3.2.1 营建背景
        3.2.2 风景园林开发建设
        3.2.3 特点分析
    3.3 宋代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调研
        3.3.1 营建背景
        3.3.2 风景园林开发建设
        3.3.3 特点分析
    3.4 元、明、清中期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调研
        3.4.1 营建背景
        3.4.2 风景园林开发建设
        3.4.3 特点分析
    3.5 清末、民国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调研
        3.5.1 营建背景
        3.5.2 风景园林开发建设
        3.5.3 特点分析
    3.6 小结
4 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类型与案例研究
    4.1 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类型
        4.1.1 公共园林
        4.1.2 寺观园林
        4.1.3 私家园林
        4.1.4 其他园林
    4.2 优秀案例分析
        4.2.1 公共园林:临海东湖公园
        4.2.2 公共园林:宁波月湖
        4.2.3 寺观园林:普陀山名山风景区
        4.2.4 私家园林:白鸥庄
        4.2.5 私家园林:小石川后乐园
        4.2.6 会馆园林:庆安会馆
5 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地方特色探研
    5.1 山海一体,佛道福地
        5.1.1 神仙境界——蓬莱意象
        5.1.2 开发形式——园林寺观
    5.2 近海生港,因水建园
        5.2.1 地理条件——临江建城
        5.2.2 生态环境——治水乐民
    5.3 以海为路,兼收并蓄
        5.3.1 内部文化影响下的园林风格
        5.3.2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园林风格
    5.4 因海兴废,园史断续
        5.4.1 始兴始废
        5.4.2 再兴再废
        5.4.3 兴废交接
    5.5 海派园林,江南一叶
        5.5.1 糅杂多元——海派风格
        5.5.2 开放系统——江南端口
6 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6.1 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的现状
    6.2 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的保护
        6.2.1 存在的问题
        6.2.2 建议与策略
    6.3 继承与发展的途径
        6.3.1 重塑风景园林历史遗存形态
        6.3.2 挖掘本土元素,彰显城市地域特色
        6.3.3 结合时代特征与现代生活的需求
    6.4 案例探索——大石头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6.4.1 项目概况
        6.4.2 场地分析
        6.4.3 总体规划布局
        6.4.4 详细设计
7 结语
图录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比较研究(1840~193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基本概念界定
        1.1.1 研究背景
        1.1.2 基本概念界定
    1.2 相关领域文献和研究成果综述
        1.2.1 相关领域资料
        1.2.2 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3.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近代宁波、杭州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萌芽(1840~1927年)
    2.1 宁波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萌芽(1840~1927年)
        2.1.1 宁波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
        2.1.2 宁波近代前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推动因素
        2.1.3 近代宁波城市与建筑管理机构及制度的萌芽
    2.2 杭州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萌芽(1840~1927年)
        2.2.1 杭州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
        2.2.2 杭州近代前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推动因素
        2.2.3 近代杭州城市与建筑管理机构及制度的萌芽
    2.3 小结
第3章 近代宁波、杭州城市建设的前期初步发展(1840~1927年)
    3.1 近代宁波城市与建筑的初步发展(1840~1927年)
        3.1.1 现代城市市政的起步
        3.1.2 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起点及其典型建筑案例
    3.2 近代杭州城市与建筑的初步发展(1840~1927年)
        3.2.1 现代城市市政的起步
        3.2.2 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起点及其典型建筑案例
    3.3 小结
第4章 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改进(1927~1937年)
    4.1 浙江省省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改进(1927~1937年)
        4.1.1 浙江省省级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建立(1927~1937年)
        4.1.2 浙江省省级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初步制定(1927~1937年)
    4.2 杭州市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改进(1927~1937年)
        4.2.1 杭州近代后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推动因素
        4.2.2 杭州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及其沿革(1927~1937年)
        4.2.3 杭州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建立与完善(1927~1937年)
    4.3 宁波市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927~1937年)
        4.3.1 宁波近代后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推动因素
        4.3.2 宁波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及其沿革(1927~1937年)
        4.3.3 宁波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建立与完善(1927~1937年)
    4.4 浙江省及各市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的初步形成(1927~1937年)
        4.4.1 工程策划及设计
        4.4.2 工程准备
        4.4.3 工程施工
        4.4.4 工程验收
    4.5 小结
第5章 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后期兴盛发展(1927~1937年)
    5.1 近代杭州后期城市建设的兴盛发展(1927~1937年)
        5.1.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杭州的城市规划
        5.1.2 市政建设的发展
        5.1.3 建筑活动的兴盛发展(1927~1937年)
    5.2 近代宁波后期城市建设的兴盛发展(1927-1937年)
        5.2.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宁波的城市规划
        5.2.2 市政建设的发展
        5.2.3 建筑活动的发展
    5.3 小结
第6章 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的比较
    6.1 杭州、宁波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比较
        6.1.1 前期宁波、杭州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立及其比较
        6.1.2 后期中国人主导的杭州、宁波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立及其比较
    6.2 杭州、宁波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比较
        6.2.1 现代土地法规及其比较
        6.2.2 现代市政建设法规及其比较
        6.2.3 现代建筑法规及其比较
        6.2.4 建筑师、营造业管理法规及其比较
    6.3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前期转型的差异
        7.1.1 宁波西方人为主导的“先发被动型”城市现代化进程
        7.1.2 杭州中国人为主导的“后发主动型”城市现代化进程
        7.1.3 “后发主动型”对“先发被动型”的超越
    7.2 后期发展的异同
        7.2.1 同——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管理制度相对于近代主流城市的效仿及滞后
        7.2.2 异——近代后期宁波在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城市发展上相对于杭州的滞后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9)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圩田水利系统的转化研究 ——以镇海滨江绿地(中大河口-后海塘段)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圩田水利系统的概念
        1.1.2 快速城镇化对圩田水利系统产生的影响
        1.1.3 圩田水利系统的转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国内的相关研究进展
        1.5.2 国外的相关研究进展
2 镇海圩田水利系统综述
    2.1 宁绍平原圩田水利系统的发展演变
        2.1.1 绍兴平原
        2.1.2 宁波平原
    2.2 宁波镇海片区圩田水利系统的发展演变
3 镇海地区圩田水利系统的解析
    3.1 镇海自然地理环境
    3.2 镇海地区圩田水利系统的组成要素
        3.2.1 堤塘
        3.2.2 河网
        3.2.3 碶堰
        3.2.4 圩田水利系统的衍生物
    3.3 镇海圩田水利系统的影响
        3.3.1 灌溉排涝
        3.3.2 城市安全
        3.3.3 交通作用
        3.3.4 城市文化
        3.3.5 划分土地
4 镇海圩田水利系统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究
    4.1 挑战
        4.1.1 圩田水利系统的功能需要现代意义的转化
        4.1.2 滞洪排洪能力减弱
        4.1.3 人河关系疏远
        4.1.4 部分河网水系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恶化
        4.1.5 地域文化景观缺乏保护及利用
    4.2 应对策略
        4.2.1 以圩田水利系统为基础建立绿色基础设施
        4.2.2 增设滞洪点,提高城市滞洪排涝能力
        4.2.3 构建连续的绿道系统,强化可达性
        4.2.4 水体净化、生态修复与景观化策略的结合
        4.2.5 加强地域性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打造城市名片
    4.3 以镇海运河-海塘环形公园的规划设想为例
        4.3.1 相关规划解读
        4.3.1.1 宁波城市总体规划
        4.3.1.2 宁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4.3.1.3 宁波市镇海区河网水系统规划
        4.3.2 规划设想概述
        4.3.2.1 规划策略分析
        4.3.2.2 开放空间体系规划
        4.3.2.3 游览体系规划
        4.3.2.4 文化体系规划
5 案例研究
    5.1 亚特兰大环线——振兴废弃铁路以连接城市
        5.1.1 项目概况
        5.1.2 设计特色
        5.1.3 借鉴要点
    5.2 母亲河恢复-中国迁安三里河绿道项目
        5.2.1 项目概况
        5.2.2 设计特色
        5.2.3 借鉴要点
    5.3 洛杉矶河复兴总体规划
        5.3.1 项目概况
        5.3.2 设计特色
        5.3.3 借鉴要点
    5.4 首尔ChonGae运河公园
        5.4.1 项目概况
        5.4.2 设计特色
        5.4.3 借鉴要点
    5.5 迈阿密河绿道——一条工业河流的绿色基础设施
        5.5.1 项目概况
        5.5.2 设计特色
        5.5.3 借鉴要点
6 镇海滨江绿地(中大河口-后海塘段)设计
    6.1 前期分析
        6.1.1 区位
        6.1.2 相关上位规划解读
        6.1.2.1 镇海区分区规划
        6.1.2.2 镇海老城区用地性质规划
        6.1.3 交通分析
        6.1.4 水文分析
        6.1.5 周边绿地分析
        6.1.6 镇海城区的发展演变
        6.1.7 现状驳岸分析
        6.1.8 场地使用现状
        6.1.9 地方文脉解读
        6.1.10 机遇与挑战
    6.2 设计定位与理念
        6.2.1 设计愿景
        6.2.2 设计定位
        6.2.3 设计理念
    6.3 总体设计
        6.3.1 设计策略
        6.3.2 场地元素的保留与转化
        6.3.3 景观结构
        6.3.4 景观分区
        6.3.5 与城市脉络之间的融合
    6.4 分区设计
        6.4.1 城市记忆区
        6.4.2 休闲活动区
        6.4.3 生态体验
        6.4.4 主题花园区
        6.4.5 城市客厅区
    6.5 专项设计
        6.5.1 交通规划
        6.5.2 水系设计
        6.5.3 竖向设计
        6.5.4 种植设计
        6.5.5 夜景设计
        6.5.6 建筑规划
    6.6 技术经济指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毕业设计文本

(10)近代宁波帮慈善事业对当前慈善文化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代宁波慈善事业的特点
    (一) 成立专职的组织来从事慈善事业并注重慈善品牌的打造
    (二) 宁波帮注重慈善事业技术手段的创新
    (三) 宁波帮慈善活动重视教育的投入
二、宁波帮慈善活动对当前慈善文化建设的启示
三、结论

四、浙东传统文化和宁波帮商人的经营之道(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传统商帮到江浙团的支柱 ——宁波商帮研究[D]. 张守广. 南京大学, 1994(04)
  • [2]近代鄞东潘火桥蔡氏家族慈善公益事业研究[D]. 唐凯艳.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3]近代浙东涉海家族的变迁研究 ——以台州黄氏为中心[D]. 杜真江.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6)
  • [4]浙东传统文化和宁波帮商人的经营之道[J]. 徐季子. 宁波经济, 1997(06)
  • [5]试论浙东学术的精神特质和民间影响——兼述浙东、湖湘、岭南地域文化的异同[J]. 方同义,陈正良. 浙江社会科学, 2015(08)
  • [6]宁波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与意义生成的基本途径探究[D]. 黄文杰. 宁波大学, 2014(03)
  • [7]甬台地区传统滨海风景园林调查与研究[D]. 杨尚其.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 [8]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比较研究(1840~1937年)[D]. 饶晓晓. 浙江大学, 2016(02)
  • [9]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圩田水利系统的转化研究 ——以镇海滨江绿地(中大河口-后海塘段)设计为例[D]. 黄小乐.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10]近代宁波帮慈善事业对当前慈善文化建设的启示[J]. 王仲.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1)

标签:;  ;  ;  ;  ;  

浙东传统文化与宁波港商人之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