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新进展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新进展

一、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卞晓楠[1](2021)在《浅析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谱及其实验室检测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治愈难度较高的疾病之一,一般受到自身抗原出现免疫调节异常、交叉抗原或遗传因素的干扰,表现出器官特异或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容易造成机体多器官的损害,会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健康干扰。自身抗原抗体是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的研究中从临床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谱着手,对相关疾病如血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胃肠疾病、抗磷脂抗体综合症等疾病的自身抗体谱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介绍了当前自身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及进展,展望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室检测的发展方向,以期能够更好地剖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过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工作。

王彪,吴燕,周芩,李大伟,云川[2](2021)在《达格列净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达格列净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胰岛素抵抗、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海南省东方市东方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利拉鲁肽治疗,观察组患者均加用达格列净治疗,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炎性因子(hs-CRP,IL-1β,TNF-α)水平降低更显着(P <0.05),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水平升高更显着(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6.28%比9.52%,P> 0.05)。结论达格列净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疗效较好,能改善患者的血糖、体质量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状态,提高胰岛B细胞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王静远[3](2021)在《糖尿病住院患者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调查》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课题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探讨云南省中医医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因素和中医证候学规律。本研究云南相关报导较少,通过研究,进一步探讨该医院本病证候的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多个危险因素,来加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高危人群的判断,为临床上高危人群的监测和随访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横断面研究方法。总结出该医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情况、分布,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学特点等。研究结果1.患者糖尿病发病年龄P值为0.000、糖尿病病程P值0.000、糖尿病肾病P值0.011、高血压P值0.00、降糖药的P值0.00。发现P值均<0.05。DR与NDR患者上述变量有差异。2.身高P值0.532、体重P值0.211、BMIP值0.498、烟酒史P值分别为0.420、0.438、糖尿病家族史P值0.051、尿中葡萄糖P值0.695。发现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3.将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混杂检验发现糖尿病发病年龄P值0.000、糖尿病病程P值0.000、高血压的P值0.001。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DR组四种中医辨证分型中的男女P值0.405、糖尿病发病年龄P值0.025、高血压病史P值0.481、糖尿病肾病P值0.220、糖尿病病程P值0.061、用药情况P值0.234。只有糖尿病发病年龄P值<0.05,证明DR患者四种中医辨证分型中糖尿病发病年龄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其余无差异(P值>0.05)。研究结论1.本院DR发病率为18.8%。2.DR与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糖尿病发病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高血压、降糖药的使用有差异,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病年龄越大越易并发DR。DR患者DM病程5年以上的比例大于NDR患者。DR患者患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的几率大于NDR。DR患者胰岛素使用比例大于NDR患者。3.糖尿病发病年龄、糖尿病患病年数以及高血压和DR发生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DR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DR患者四种中医辨证分型中糖尿病发病年龄具有显着差异,脾肾两虚证有糖尿病发病年龄小于30岁患者,其糖尿病发病年龄较小。阴虚夹瘀证患者糖尿病发病年龄较其他证型高。气阴两虚证型的患者更易并发DR。DR患者DM发病年龄集中在41-50岁发病。

黄伟[4](2021)在《三叶片对健康人服用淀粉后降糖作用及干预淀粉水解过程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三叶片对健康受试者服用淀粉后的降糖效果,并在体外条件下对淀粉分解的全过程分步骤应用三叶片干预,研究三叶片对于参与淀粉水解的各种α-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明确三叶片干预淀粉水解的途径,为三叶片降糖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本研究采用二周期自身交叉对照设计,共筛选出12名健康受试者,接受两种干预方式,第1周期服用淀粉水溶液,第二周期服用淀粉水溶液+三叶片,观察三叶片对健康人服用淀粉后餐后血糖、血糖波动的影响。2.以淀粉、糊精、麦芽糖、异麦芽糖为底物,考察三叶片对参与淀粉逐级水解的α-糖苷酶(淀粉酶、糊精酶、麦芽糖酶和异麦芽糖酶)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1)淀粉、淀粉+三叶片组餐后血糖峰值均出现在餐后45min。(2)三叶片可降低健康人服用淀粉后各采集时间点血糖水平,其中对服用淀粉后15min、30min、45min、60min、90min 5个时间点血糖值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服用淀粉后120min的血糖值有降低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叶片可减缓健康人服用淀粉后血糖波动,淀粉+三叶片组血糖波动值为:0.82mmol/L,淀粉组血糖波动值为:1.33mmol/L。2.体外研究:(1)在浓度范围为6.88×10-5mg/ml~5.50×10-4mg/ml之间时,三叶片对淀粉酶活性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在浓度范围为1.10×10-4mg/ml~6.60×10-3mg/ml之间时,三叶片对糊精酶活性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在浓度范围为5.50×10-4mg/ml~1.10×10-2mg/ml之间时,三叶片对麦芽糖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3.041±0.038)×10-3mg/ml。(4)在浓度范围为5.50×10-4mg/ml~1.10×10-2mg/ml之间时,三叶片对异麦芽糖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1.721±0.013)×10-3mg/ml。研究结论1.临床研究结果得出:三叶片可降低健康人服用淀粉后餐后血糖水平,减缓血糖波动。2.体外抑制研究结果:三叶片对淀粉酶、糊精酶活性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活性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3.三叶片通过抑制淀粉水解下游二糖酶活性降低血糖,而非直接抑制淀粉酶活性达到降糖作用。4.中药复方三叶片是一种潜在的α-糖苷酶抑制剂。

王婷婷[5](2021)在《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源性生物活性多肽因其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易消化吸收以及活性多样等特点,逐渐成为健康功能因子开发的研究热点。糖尿病是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会导致很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具有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或酶解产物的相关研究较少,降血糖肽的体外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理仍不完善。本论文着重于从海洋资源海参中,定向制备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肽,用T2DM动物模型深入研究海参肽降血糖活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而对活性肽进行鉴定和合成,并研究合成的活性肽对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以及对MES13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所述:(1)探究了木瓜蛋白酶、复合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这6种蛋白酶对海参酶解产物的蛋白回收率、水解度、抗氧化活性及Hep G2-IR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木瓜蛋白酶与其它五种蛋白酶进行1:1双酶复配后,木瓜与复合蛋白酶复配的酶解产物的Hep G2-IR细胞葡萄糖摄取量最高,具有最强的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在上述加酶方式的基础上,对加酶量和酶解时间进行进一步探究,筛选得出海参的酶解制备工艺为:木瓜蛋白酶与复合蛋白酶1:1进行复配,总加酶量为1%,酶解时间为4h,酶解温度55°C,p H 7。(2)通过STZ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T2DM大鼠模型,研究了海参酶解物(Sea cucumber hydrolysates,SCH)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SCH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的体重、饮水量、血脂代谢、肝功能和肾功能。而且,与模型组相比,SCH组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降低了40.39%和33.96%。此外,采用UPLC-q TOF-MS/MS对SCH进行鉴定得到242条肽。SCH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可能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疏水氨基酸和脂肪族氨基酸肽。通过Peptideranker评分和峰强度筛选得到30条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肽。(3)为了探究SCH在STZ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T2DM大鼠中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我们测定了大鼠体内血脂代谢、血清胰岛素以及胰岛素依赖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SCH能够改善T2DM大鼠血糖水平、血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SCH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一步调节GLUTs和GSK-3β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糖原合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通过对242个鉴定肽的进一步分析,认为SCH的抗糖尿病作用与低分子量的肽有关,这些肽含有丰富的疏水性氨基酸、脂肪族氨基酸和一些具有潜在的胰岛素增敏作用的特异性氨基酸,例如Pro、Phe、Leu/Ile和Ala。(4)为了鉴定SCH中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活性肽,采用高糖和软脂酸(PA)联合诱导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IR-Hep G2),评价海参肽对Hep G2细胞的促进葡萄糖摄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并阐明其保护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表明,SPA能够促进IR-Hep G2细胞葡萄糖摄取,分子机制表明SPA提高了IR-Hep G2细胞中GLUT2、p-GSK-3β、GS、IRS1、PI3K和p-Akt的表达,并且降低GSK-3β、p-GS和p-IRS1表达。综上所述,SPA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胰岛素依赖性通路,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转运及糖原合成,从而改善IR-Hep G2细胞的糖代谢。(5)为了评价SCH对糖尿病肾病并发症(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影响,我们对T2DM大鼠肾脏组织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SCH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SCH能显着减轻小鼠尿微量白蛋白,且SCH可通过提高SOD和GSH-px的活性和降低MDA的累积来减轻氧化应激。此外,SCH可降低IL-1β、TGF-β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组织学观察还表明,SCH治疗可显着改善肾脏损伤,保护肾脏免受高血糖介导的氧化和炎症损伤。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SCH通过触发Akt/Nrf2信号通路和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改善肾脏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对糖尿病大鼠的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为了探究海参肽的肾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通路,采用高糖诱导的MES13细胞损伤模型评价海参肽对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了Nrf2和NF-κB通路下海参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WWGP和APGY的抗氧化作用与疏水性(Tyr、Pro和Ala)和芳香性氨基酸(Tyr、Trp和Phe)有关,潜在分子机制表明WWGP和APGY可能通过促进Nrf2的核转位减轻了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WWGP和APGY可能直接与Keap1结合,干扰Keap1-Nrf2相互作用,从而调节Akt/Nrf2途径。另一方面,ALGP和WWGP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疏水性(Pro、Ala和Trp)、芳香性氨基酸(Tyr、Trp和Phe)和具有抗炎作用的特异性氨基酸如甘氨酸(Gly)等有关。潜在分子机制表明ALGP和WWGP通过阻止NF-κB的核移位减轻了一系列炎症反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ALGP和WWGP可能直接与TLR4结合,干扰IκBα-NF-κB的相互作用,抑制NF-κB的积累和核转位,从而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

张小清[6](2021)在《葛根芩连汤促进脂肪能量代谢改善糖脂紊乱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首先检测葛根芩连汤干预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化及糖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IPA分析差异基因相关信号通路、上游调控和疾病与功能关系,然后检测棕色脂肪组织分化及糖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最后研究方剂重要活性成分异甘草素干预胰岛素抵抗(IR)3T3-L1细胞和正常3T3-L1细胞棕色化及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为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方法:1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转录水平影响采用已建立的高脂饲料喂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二甲双胍阳性组、葛根芩连汤组,并以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给药13周,确认葛根芩连汤体内降糖药效,收集各组大鼠肩胛骨周围棕色脂肪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并对相应qPCR数据集进行IPA分析。(1)qPCR检测大鼠棕色脂肪组织核转录基因表达,包括Prdm16、Pparγc1α(Pgc-1α)、Pparα、Pparγ、Clock 和 Sirt1。(2)qPCR检测棕色脂肪标志基因和关键能量基因表达,包括Ucp1、Cidea、Dio2和Ampkα2。(3)qPCR检测棕色脂肪分泌因子表达,包括Adpn、Fndc5、Angptl8、Rbp4和Il6。(4)IPA分析数据准备:根据qPCR结果计算目标基因表达差异(Fold change),将Gene、Fold change、P-value制作Excel表格上传用于IPA分析。将基因名称栏设为“ID”,Observation 1设为“Fold Change”,Observation 2设为“P-value”,其它栏设为“Ignore”。(5)提交IPA数据分析、查看结果:选择核心分析“Core Analysis”,设置参数进行分析,依次在“Summary”中查看分析结果总结,“Canonical Pathway”中查看通路分析,“Upstream Analysis”中查看上游调控分析,“Diseases and Functions”中查看疾病与功能分析。2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1)WB检测棕色脂肪分化和脂代谢相关核转录蛋白PRDM16、PGC-1α、PPARα、PPARγ、SIRT1和Ch REBP表达。(2)WB检测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效应靶蛋白AMPKα、UCP1、GLUT1、GLUT4、ADPN和NRG4表达。3异甘草素体外干预3T3-L1脂肪细胞棕色化和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研究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胰岛素和地塞米松联合诱导3T3-L1前脂细胞成成熟脂肪细胞,研究葛根芩连汤中重要活性成分异甘草素对IR-3T3-L1和正常3T3-L1细胞棕色化及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3.1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细胞的研究:地塞米松作用96h建立IR-3T3-L1细胞模型,分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10μmol/L罗格列酮组)和给药组(20、40、80μmol/L异甘草素组),给药干预24h。(1)CCK-8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法分别检测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2)油红O染色观察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脂滴大小的影响。(3)GPO-PAP法检测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4)提取总蛋白,WB法检测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白色脂肪棕色化相关蛋白PRDM16、PGC-1α、PPARα和PPARγ,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相关蛋白UCP1、AMPKα、GLUT4、Ch REBP和ADPN表达。3.2异甘草素干预正常3T3-L1细胞的研究:诱导分化成熟的3T3-L1细胞分成正常组和40μmol/L异甘草素组,给药干预60h,CCK-8法、葡萄糖氧化酶法、油红O染色、GPO-PAP法和WB法检测异甘草素对正常3T3-L1细胞细胞活力、葡萄糖消耗量、胞内脂滴大小、胞内甘油三酯和白色脂肪棕色化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1葛根芩连汤促进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化改善糖脂代谢紊乱(1)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Pparγc1α、Pparγ和Pparα基因表达(P<0.01,P<0.05,P<0.001),Prdm16和Clock表达有上调趋势(P=0.182,P=0.167),而Sirt1表达有下调趋势(P=0.104)。(2)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Ucp1、Cidea、Dio2、Ampkα2基因表达(P<0.001,P<0.01,P<0.05,P<0.05)。(3)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Fndc5、Angptl8和Rbp4基因表达水平(P<0.05,P<0.05,P<0.01),下调Adpn和Il6表达水平(P<0.05,P<0.01)。(4)经典通路分析富集到葛根芩连汤4条主要干预信号通路:激活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White Adipose Tissue Browning Pathway)、PPARα/RXRα(PPARα/RXRαActivation)和SIRT1(Sirtuin Signaling Pathway)信号通路,抑制骨关节炎信号通路(Osteoarthritis Pathway)。(5)上游调控分析预测22个上游调控子,其中15个激活上游调控子(z-score≥2),7个抑制上游调控子(z-score≤-2)。(6)疾病和功能分析发现葛根芩连汤干预主要与脂肪细胞的分化、碳水化合物合成与代谢和减重相关。2葛根芩连汤促进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化和糖脂代谢蛋白表达(1)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PRDM16、PGC-1α、PPARα、PPARγ、SIRT1和Ch REBP蛋白表达(P<0.05,P<0.001,P<0.01,P<0.05,P<0.05,P<0.05)。(2)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AMPKα、UCP1、GLUT1、GLUT4和NRG4蛋白表达(P<0.01,P<0.001,P<0.01,P<0.05,P<0.01),下调ADPN(P<0.01)表达。3异甘草素体外改善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3.1异甘草素促进IR-3T3-L1细胞棕色化改善糖脂代谢(1)20μmol/L、40μmol/L和80μmol/L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并促进葡萄糖消耗(P<0.001)。(2)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内脂滴明显偏大;与模型组相比,罗格列酮组和40μmol/L异甘草素组细胞内脂滴变小。(3)20μmol/L和40μmol/L异甘草素组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有减少的趋势,80μmol/L异甘草素组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显着减少(P<0.05),呈现剂量依赖性。(4)异甘草素促进IR-3T3-L1细胞棕色化相关蛋白PRDM16、PGC-1α、PPARα和PPARγ(P<0.05,P<0.001,P<0.05,P<0.05)表达,促进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相关蛋白UCP1、AMPKα、GLUT4、Ch REBP和ADPN表达(P<0.05,P<0.001,P<0.01,P<0.01,P<0.01)。3.2异甘草素促进正常3T3-L1细胞棕色化异甘草素对正常3T3-L1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没有显着影响,但减小脂滴大小,减少胞内甘油三酯含量(P<0.01),促进脂肪棕色化相关蛋白PRDM16、PGC-1α、PPARα和PPARγ表达(P<0.001,P<0.05,P<0.01,P<0.05)。结论:体内组织研究结合IPA通路分析显示葛根芩连汤促进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分化改善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葛根芩连汤中重要活性成分异甘草素增强IR-3T3-L1细胞和正常3T3-L1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胞内甘油三酯含量,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本研究结果表明葛根芩连汤及其重要活性成分异甘草素可促进棕色脂肪分化和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调控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稳态,改善糖尿病症状。

任繁栋[7](2021)在《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浆中的代谢物种类繁多,性质差异大、含量差异大。本研究以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样本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代谢组学高分辨质谱数据前处理流程,筛选出血浆代谢物分析的最优溶剂组合。在此基础上,比较健康人与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代谢差异,对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血浆代谢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代谢组学高分辨质谱数据前处理方法研究分析代谢组学高分辨质谱数据中噪声的特点,建立代谢组学高分辨质谱数据前处理流程,包括MZmine2.38处理,匹配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扣除溶剂空白,扣除多次出现的质谱峰四个部分。将本研究所建立的数据前处理流程应用于两组代谢物混合标准品数据,其中数据1扣除了97.40%噪声,数据2扣除了96.56%的噪声。2.不同溶剂组合前处理对血浆代谢物覆盖面的影响研究选用了15种不同的溶剂组合对血浆样本进行前处理,使用代谢组学高分辨质谱数据前处理流程对数据进行过滤,依据血浆中一级质谱特征和二级质谱特征数量,以及血浆代谢物定性的数量,确定血浆代谢物提取的最优溶剂组合为:沉淀蛋白试剂:甲醇,复溶试剂:甲醇。3.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特征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开展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探寻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特征。共鉴定出78种血浆内源性代谢物。筛选出20种区分健康人和冠心病患者的特征代谢物,35种区分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征代谢物,37种区分健康人和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征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代谢在这两类患者的生理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脂肪酸代谢很可能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相关。

钱昌盛[8](2021)在《加减藿朴夏苓汤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痰湿郁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加减藿朴夏苓汤治疗痰湿郁热证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安全性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疗效显着、容易推广及应用的方法,总结临证经验。研究方法:本课题将纳入中西医诊断标准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受试对象76位,通过建立随机数字表的形式,区别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受试对象均先予运动调节、饮食宣教管理,治疗组予口服加减藿朴夏苓汤联合格列齐特缓释片,对照组仅服用格列齐特缓释片,观察2周为1疗程,共3疗程。综合评估治疗前后两组受试对象FBGF、2h BG、BMI、腰围、Hb Alc、FINSF、IRI以及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同时治疗前后均监测安全指标。研究结果:1.共纳入76例患者,治疗组脱落5例,有效例33例,完成比为86.84%;对照组脱落4例,有效例数34例,完成比89.47%;总完成比为88.15%。2.两组受试对象治疗前对性别、年龄、病程要素进行分析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可以进行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受试对象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FBGF、2h BG、BMI、Hb Alc、FINSF、IRI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受试对象腰围数据在疗程结束后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3.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分析:在口渴、多饮、小便频数、大便情况、心烦、手足心热、腹胀满、头身困重、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等症状方面,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疗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安全指标临床观察分析:治疗过程中,两组受试对象的观察量表(三大常规、肾肝功能、ECG)经检验,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结论:加减藿朴夏苓汤联合格列齐特缓释片对痰湿郁热证肥胖型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血糖水平、肥胖情况、临床症状及胰岛素抵抗情况,且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该方剂具有安全性,值得临床医生推广运用。

李莎莎[9](2020)在《ECLA和ELISA两种方法定量检测胰高血糖素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胰高血糖素(Glucagon)是调节葡萄糖稳态的重要激素,对胰岛素起着反调节作用。胰高血糖素通过增加糖原分解和糖异生来刺激肝葡萄糖生成,从而升高循环葡萄糖水平。临床研究中胰高血糖素这一指标可以用来诊断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疾病、肝源性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等病症,因此胰高血糖素的准确定量检测对于临床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电化学发光(ECLA)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两种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学研究,并比对每种定量分析方法在相同的健康人血浆检测结果,以及对应的临床试验中人血浆中胰高血糖素浓度的检测。探讨不同方法学对临床上胰高血糖素检测的差异化应用。通过建立并验证ECLA方法定量检测人血浆中胰高血糖素,可得此方法的的标准曲线的定量范围为:0.200~160pM,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14.1%,准确度为-15.5%~18.7%。该方法满足临床生物样本分析要求的接收标准,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20%,准确度均小于20%(ULOQ、LLOQ的不超过25%),可用于检测临床生物样品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用此方法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样本检测结果中,检测出的最小值为15.1 pM,检测出的最大值42.5 pM,整体检出率为100%。该方法灵敏度高,便于给出数据支持。通过建立并验证ELISA方法定量检测人血浆中胰高血糖素,可得此方法的的标准曲线的定量范围为:1.46~124pM,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7.9%,准确度为-11.6%~19.8%,该方法满足临床生物样本分析要求的接收标准,可用于检测临床生物样品血浆中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检测一项临床试验生物样品中胰高血糖素浓度的最小值为1.69 pM,检测出的最大值为7.67 pM,检出率为65.4%。收集30个健康志愿者的血浆,分别用电化学发光法(ECL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表明ECLA法测定的结果范围在(0.195-22.9 pM,检出率100%)明显高于ELISA法测定的结果(1.548-2.735 pM,检出率36.7%)。同水平比较,在1.46 pM以上浓度时,在ECLA法检出率为70%,依然明显高于ELISA方法。两种方法都可用于胰高血糖素的定量测定,当胰高血糖素作为诊断依据,需要精准研究胰高血糖素功能相关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方法的特异性,如果需要观测胰高血糖素的相对量的变化,以揭示临床用药的量效关系时,ECLA方法可为更敏感的方法,便于给出数据支持。

李一漪[10](2020)在《选择性集成模型及其在糖尿病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集成学习是近几年机器学习在医学数据预测中的研究热点。选择性集成作为集成学习的延伸,在降低集成规模的同时又能保持较高的预测精度。选择性集成的研究关键在于它的选择策略,然而以往的静态选择并未充分考虑待测样本的差异性。因此本文设计并建立了一种为各待测样本筛选最佳基学习器集合的动态选择性集成预测模型,以此提高回归和分类的预测精度。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患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全国患者总人数约1.16亿。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因无法得到及早治疗而对他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利用选择性集成模型实现对糖尿病的回归与分类预测,为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提供了一种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如下三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重要度加权的样本近邻相似性度量。由于基学习器对不同待测样本的预测精度存在差异,本文利用待测样本的近邻样本进行基学习器的预测精度评估。然而现有的近邻相似性度量通常采用欧氏距离等方式,缺乏对于样本特征重要度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利用随机森林在评估特征重要性方面具有的可解释性强、参数调整少等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重要度加权的样本近邻相似度量。实验结果显示,该相似性度量方法提高了回归和分类的预测精度。(2)设计并建立了一种基于样本近邻预测精度评估的动态选择性集成预测模型DSEP-KNNPAE(Dynamic Selective Ensemble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K-Nearest Neighbors Prediction Accuracy Evaluation)。该模型通过基于特征重要度加权的近邻相似性度量方法来寻找待测样本的最佳近邻样本,根据近邻样本对基学习器预测精度的评估,选择出具有较高预测精度的基学习器来达到动态选择性集成预测的目的。通过不同算法的对比实验和参数敏感性分析实验,验证了本文建立的模型在回归和分类的预测精度上优于现有集成学习算法。(3)将DSEP-KNNPAE应用于糖尿病血糖回归预测和妊娠型糖尿病遗传风险分类预测,用于早期筛查辅助决策。相较于现有集成学习算法,DSEP-KNNPAE在糖尿病预测中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有效提高了糖尿病的筛查效果。

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谱及其实验室检测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临床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自身抗体谱
    1.1 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自身抗体谱
    1.2 血管炎及其自身抗体谱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R A及其自身抗体谱
    1.4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及其自身抗体谱
    1.5 胃肠疾病自身抗体谱
    1.6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自身抗体谱
2 自身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及进展
3 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室检测新进展
结语

(2)达格列净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糖尿病住院患者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相关诊断标准
        1.2 病例排除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收集患者资料
        2.2 实验室资料
        2.3 眼科相关检查
        2.4 分组
        2.5 统计学方法
    3.糖尿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实验室资料
        3.1 DR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3.2 DR与NDR患者危险因素差异分析
        3.3 DR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3.4 DR中医证候学特点
讨论
    1 DR的发病率情况分析:
    2 DR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1 糖尿病发病年龄
        2.2 糖尿病病程
        2.3 高血糖与DR早期并发之间的关系
        2.4 胰岛素的使用
        2.5 血脂
        2.6 血压
        2.7 BMI
        2.8 糖尿病家族史
        2.9 其他
        2.10 中医证候特点
    3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影响因素
        1.1 血糖对DR的影响
        1.2 血压对DR的影响
        1.3 BMI对DR的影响
        1.4 糖尿病病程对DR的影响
        1.5 糖尿病与肾病
        1.6 年龄、遗传因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
    2.中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学与证候学规律的认识
        2.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源流
        2.2 各医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因病机及辨证认识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
    4.评价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住院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三叶片对健康人服用淀粉后降糖作用及干预淀粉水解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试验目的
    2 试验内容
        2.1 试验对象
        2.2 试验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三叶片干预健康受试者服用淀粉后血糖水平变化
        3.2 各采集时点血糖值(餐后)与空腹血糖(餐前15min)的差值比较
第二部分 体外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三叶片对淀粉酶活性抑制研究
        3.2 三叶片对糊精酶活性抑制研究
        3.3 三叶片对麦芽糖酶活性抑制研究
        3.4 三叶片对异麦芽糖酶活性抑制研究
    4 实验结果
        4.1 三叶片对淀粉酶活性抑制结果
        4.2 三叶片对糊精酶活性抑制结果
        4.3 三叶片对麦芽糖酶活性抑制结果
        4.4 三叶片对异麦芽糖酶活性抑制结果
讨论
    1 三叶片有效成分的降糖相关药理作用研究
    2 淀粉的体内水解过程
    3 碳水化合物与血糖变化、血糖波动
    4 研究结果讨论
    5 三叶片与a-糖苷酶抑制剂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改善餐后血糖水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重要名词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1.2.1 糖尿病的分类
        1.2.2 糖尿病的并发症
        1.2.3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1.2.4 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3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1.3.1 发病机理
        1.3.2 糖尿病肾病治疗进展
    1.4 海参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4.1 海参概述
        1.4.2 海参的主要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参酶解产物抗氧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功效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海参氨基酸组成
        2.3.2 海参酶解蛋白酶筛选及酶解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参酶解物调节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研究及活性肽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海参酶解物的组成分析
        3.3.2 海参酶解物的鉴定和表征
        3.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的体重、饮水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3.3.4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3.3.5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3.3.6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脏器指数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参酶解物调节Ⅱ糖尿病大鼠血糖作用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4.3.2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4.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组织病理的影响
        4.3.4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肝脏和骨骼肌糖原含量及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参酶解物中胰岛素增敏肽对软脂酸诱导的HepG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海参酶解物的潜在活性肽对软脂酸诱导HepG2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5.3.2 不同浓度的AAE、SPA和ALGP对软脂酸诱导HepG2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5.3.3 SPA对GLUTs和GSK-3的影响
        5.3.4 SPA对PI3K/Akt通路调控的影响
        5.3.5 SPA在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中的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参酶解物改善Ⅱ糖尿病大鼠肾病并发症作用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6.3.2 海参酶解物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GSH-px、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6.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炎症因子的影响
        6.3.4 组织病理学分析
        6.3.5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Akt/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
        6.3.6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TLR4/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海参酶解物中抗炎肽及抗氧化肽对高糖诱导的MES13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2.3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WWGP和APGY对高糖诱导MES13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7.3.2 WWGP和APGY对Akt/Nrf2通路调控的影响
        7.3.3 Keap1与抗氧化肽的分子对接
        7.3.4 ALGP和WWGP对MES13 细胞IL-1β和TNF-α含量的影响
        7.3.5 ALGP和WWGP对TLR4/NF-κB通路调控的影响
        7.3.6 TLR4 与抗炎肽的分子对接
        7.3.7 ALGP、WWGP和APGY在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中的稳定性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葛根芩连汤促进脂肪能量代谢改善糖脂紊乱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转录水平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与软件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棕色脂肪组织总RNA提取与纯化
        2.2 RNA浓度、纯度和完整性的检测
        2.3 cDNA的合成
        2.4 qPCR扩增
        2.5 IPA分析数据准备与上传
        2.6 提交IPA数据分析、查看结果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化基因的影响
        3.2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标志基因和关键能量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泌因子表达的影响
        3.4 基因差异化表达汇总
        3.5 基于IPA分析平台的经典通路分析
        3.6 基于IPA分析平台的上游调控分析
        3.7 基于IPA分析平台的疾病和功能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器材
        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棕色脂肪组织总蛋白提取
        2.2 BCA法检测蛋白浓度与蛋白变性
        2.3 SDS-PAGE凝胶垂直电泳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分化和脂代谢重要核转录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重要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异甘草素体外促进3T3-L1 脂肪细胞棕色化改善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与药物
        1.3 实验器材
        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3T3-L1 细胞的培养
        2.2 3T3-L1 细胞的诱导与建模
        2.3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的研究
        2.3.1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的细胞活力及葡萄糖消耗量测定
        2.3.2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脂滴大小的变化
        2.3.3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
        2.3.4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2.4 异甘草素干预正常3T3-L1 细胞的研究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的影响
        3.1.1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细胞活力及葡萄糖消耗量
        3.1.2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脂滴大小的变化
        3.1.3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3.1.4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白色脂肪棕色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1.5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异甘草素干预对正常3T3-L1 细胞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白色脂肪与棕色脂肪的差异化及中药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代谢组学概述
        1.1.1 代谢组学简介
        1.1.2 代谢组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2 代谢组学分析方法
        1.2.1 样本前处理方法
        1.2.2 基于色谱-质谱联用的代谢组学分析检测技术
        1.2.3 质谱数据前处理方法
        1.2.4 代谢组学中常用的模式识别方法
    1.3 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概述
        1.3.1 冠心病简介
        1.3.2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简介
        1.3.3 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代谢组学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代谢组学高分辨质谱数据前处理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数据信息
        2.2.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2.2.3 混标溶液制备
        2.2.4 色谱条件
        2.2.5 质谱条件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MZmine的数据处理
        2.3.2 高分辨质谱数据的噪声特点分析
        2.3.3 代谢组学高分辨质谱数据的前处理流程
        2.3.4 高分辨质谱数据前处理方法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溶剂组合对提取血浆代谢物覆盖面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血浆样本前处理
        3.2.3 色谱条件
        3.2.4 质谱条件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高分辨质谱数据前处理对质谱特征数量的影响
        3.3.2 基于质谱特征数量筛选最优溶剂组合
        3.3.3 基于血浆中定性代谢物的数量筛选最优溶剂组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4.2.3 血浆样本前处理
        4.2.4 色谱条件
        4.2.5 质谱条件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代谢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4.3.2 特征差异性代谢物筛选
        4.3.3 代谢通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件

(8)加减藿朴夏苓汤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痰湿郁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1.6 终止研究标准
    2.病例分组
    3.治疗方案
        3.1 治疗组用药
        3.2 对照组用药
        3.3 疗程
    4.观察指标
        4.1 一般性观察指标
        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4.3 疗效评定标准
    5.统计分析方法
    6.具备条件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病例脱落及剔除情况
    2.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3.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5.两组患者降糖疗效比较
    6.血糖水平比较
        6.1 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6.2 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比较
    7.体重指数比较
    8.腰围比较
    9.空腹胰岛素比较
    10.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11.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
    12.中医证候积分总疗效表比较
    13.安全性指标检测
第三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肥胖型T2DM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肥胖型T2MD的认识
    3.藿朴夏苓汤治疗肥胖型T2DM的理论探讨
        3.1 导师对该病的认识辨治
        3.2 加减藿朴夏苓汤方药组成
    4.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本课题创新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第六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综述) 肥胖型2型糖尿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1 肥胖型T2DM西医研究概况
        1.1 T2DM发病情况
        1.2 肥胖型T2DM发病机制
        1.3 诊断标准
        1.4 肥胖型T2DM的治疗
    2.肥胖型T2DM中医研究概况
        2.1 肥胖型T2DM病名源流
        2.2 肥胖型T2DM中医病因
        2.3 肥胖型T2DM中医病机
        2.4 中医辨证分型
        2.5 .肥胖型T2DM中医治疗
    3.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加减藿朴夏苓汤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痰湿郁热证)的临床研究
    附表1 临床试验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表2 安全性观察指标
    附表3 随机数字表
    附表4 纳入病例随机分组情况
    附表5 中医症状积分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状况
致谢

(9)ECLA和ELISA两种方法定量检测胰高血糖素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研究现状
    1.2 胰高血糖素
        1.2.1 胰高血糖素与糖尿病
        1.2.2 胰高血糖素作为疾病治疗的靶点
    1.3 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ECLA)与临床应用
    1.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临床应用
    1.5 胰高血糖素的检测方法
        1.5.1 胰高血糖素的放射免疫(RIA)检测方法
        1.5.2 胰高血糖素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方法
        1.5.3 胰高血糖素的电化学发光(ECLA)检测方法
        1.5.4 胰高血糖素的液相——高分辨质谱(LC-HRMS)检测方法
    1.6 胰高血糖素检测的方法比较
        1.6.1 ELISA和LC-HRMS方法的比较
        1.6.2 RIA和ELISA方法的比较
    1.7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生物样品中胰高血糖素电化学发光法(ECLA)的建立与应用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生物样本来源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目的
        2.2.2 技术原理
        2.2.3 溶液的配制
        2.2.4 分析操作步骤
        2.2.5 数据采集和处理
    2.3 方法条件的优化
        2.3.1 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稀释倍数的优化
        2.3.2 样本稀释液稀释倍数的优化
        2.3.3 洗板条件的优化
        2.3.4 孵育时间的优化
        2.3.5 筛选个体基质作为基质质控
        2.3.6 检测方法的优化结果
    2.4 方法学验证
        2.4.1 标准曲线
        2.4.2 准确度和精密度
        2.4.3 定量范围
        2.4.4 稀释线性
        2.4.5 添加回收率
        2.4.6 稳定性
        2.4.7 平行性
    2.5 生物样品检测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样品中胰高血糖素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建立与应用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及准备
        3.1.3 生物样本来源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目的
        3.2.2 生物样本的采集
        3.2.3 技术原理
        3.2.4 溶液的配制
        3.2.5 分析操作步骤
        3.2.6 数据采集和处理
    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3.4 方法学验证
        3.4.1 标准曲线
        3.4.2 准确度和精密度
        3.4.3 定量范围
        3.4.4 稀释线性
        3.4.5 稳定性
        3.4.6 平行性
    3.5 生物样品检测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两种定量分析方法的比较和应用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标准曲线与定量范围
        4.3.2 准确度和精密度
        4.3.3 运用两种方法测定正常30个体血浆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选择性集成模型及其在糖尿病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选择性集成的研究现状
        1.2.2 糖尿病预测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选择性集成的相关理论
    2.1 集成学习
        2.1.1 随机森林
        2.1.2 结合策略
    2.2 选择性集成
        2.2.1 回归问题理论分析
        2.2.2 分类问题理论分析
        2.2.3 选择策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样本近邻预测精度评估的动态选择性集成模型
    3.1 模型框架
    3.2 模型构建
        3.2.1 基于误差扰动的特征权值度量
        3.2.2 基于特征重要度加权的样本近邻相似性度量
        3.2.3 基于样本近邻预测精度评估的动态选择性集成预测
    3.3 实验环境及数据集说明
    3.4 评价指标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设计
        3.5.2 不同算法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
        3.5.3 不同近邻相似性度量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
        3.5.4 参数敏感性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选择性集成模型在糖尿病预测中的应用
    4.1 糖尿病医学背景
    4.2 实验数据集
    4.3 数据预处理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糖尿病血糖回归预测
        4.4.2 妊娠型糖尿病遗传风险分类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四、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谱及其实验室检测进展[J]. 卞晓楠. 人人健康, 2021(22)
  • [2]达格列净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 王彪,吴燕,周芩,李大伟,云川. 中国药业, 2021(13)
  • [3]糖尿病住院患者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调查[D]. 王静远.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三叶片对健康人服用淀粉后降糖作用及干预淀粉水解过程的研究[D]. 黄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婷婷. 广西大学, 2021(01)
  • [6]葛根芩连汤促进脂肪能量代谢改善糖脂紊乱的分子机制[D]. 张小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D]. 任繁栋.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加减藿朴夏苓汤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痰湿郁热证)的临床观察[D]. 钱昌盛.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9]ECLA和ELISA两种方法定量检测胰高血糖素的比较研究[D]. 李莎莎. 天津大学, 2020
  • [10]选择性集成模型及其在糖尿病预测中的应用[D]. 李一漪.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