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化反应机理探讨

磺化反应机理探讨

一、磺化反应机理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高强[1](2019)在《4,6-二氨基间苯二酚二盐酸盐的合成》文中研究说明聚对苯撑苯并二恶唑纤维(PBO)作为21世纪的“超级纤维”,不仅具有高强度、高模量的性能,还具备超常的耐高温和阻燃性的特性,被应用于航空航天以及军事国防等领域。其中PBO纤维的关键中间体4,6-二氨基间苯二酚(DAR)的合成工艺由为重要。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磺化、硝化、水解以及催化加氢的工艺路线合成了高纯度的4,6-二氨基间苯二酚。磺化、硝化、水解为一锅法反应合成4,6-二硝基间苯二酚,再通过催化加氢合成4,6-二氨基间苯二酚。本论文采用价格低廉的雷尼镍作为催化剂并能重复利用,相比于其他文献中使用Pd/C作为催化剂来说成本降低。并将微反应器应用于硝化反应中,大大降低了实验的危险性,有利于工业化生产。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使用间歇反应器通过磺化、硝化、水解一锅法合成了4,6-二硝基间苯二酚,在经过精制步骤后使其HPLC含量达到99%,为后续合成高纯度的4,6-二氨基间苯二酚做铺垫。对磺化反应磺化剂的种类及用量、磺化温度,硝化剂用量、硝化温度、硝化时间,以及水解温度和水的用量做了条件优化。最终得到使用间歇反应器反应的最优条件为:磺化反应,间苯二酚11.0 g,105发烟硫酸110 g,磺化温度为60℃,磺化时间2 h。硝化反应,65%硝酸19.0 g,与间苯二酚的摩尔比为2:1,硝化温度为2030℃,硝化时间为1 h。水解反应,水量为154.0 g,与间苯二酚质量比为14:1,水解温度为100℃,水解时间为12 h。精制步骤,用200 mL热水打浆30 min,再过滤,如此打浆2次既得HPLC纯度99%以上的亮黄色产物4,6-二硝基间苯二酚,总收率可达到71.9%。第二部分:微反应器应用于硝化反应合成4,6-二硝基间苯二酚,受微反应器使用条件所限,只能采用间歇反应器完成磺化反应,再使用微反应器完成硝化反应,最后用间歇反应器完成水解反应,并对磺化反应的最优条件做出了部分改变。经过对微反应器流速、停留时间以及反应物配比优化后,得到一个最优微反应器条件,结合所有合成步骤得出一个方案:磺化反应(间歇反应器),55.0 g间苯二酚溶于200 mL醋酸中,105发烟硫酸650 g,磺化温度为60℃,磺化时间2 h。硝化反应(微反应器),总流速5.6 mL/min,停留时间为1.5 min,HNO3:RS(摩尔比)为2.2:1,待体系稳定后接样22.3 min。水解反应(间歇反应器),水量为154.0 g,水解温度为100℃,水解时间为12 h。精制步骤,用200 mL热水打浆30 min,再过滤,如此打浆2次既得HPLC纯度99%以上亮黄色产物4,6-二硝基间苯二酚,总分离收率为70.1%。第三部分:用价格较低的雷尼镍作为催化剂催化加氢还原4,6-二硝基间苯二酚合成4,6-二氨基间苯二酚,优化过后,最优条件为: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DNR浓度为0.13 mol/L,雷尼镍催化剂与DNR的质量比为0.4:1,氢气压力为1.0 MPa,温度为120℃,转速为400 rpm。催化加氢经过后处理后,总收率为78.1%。催化剂经过高温活化后能重复利用8次,目标产物HPLC含量都在90.1%以上。

李梦龙[2](2018)在《聚丙烯纤维液相不熔化及成碳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丙烯腈(PAN)基纤维作为高性能碳纤维的原丝成本很高,聚烯烃纤维(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由于其碳含量高、廉价、可熔融纺丝等优良的特性,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原丝。目前已有较多报道表明PE纤维可以作为新碳源,制得具有较好力学性能的碳纤维,通常采用液相磺化的方法使其线性分子发生交联不熔化,然后在高温下碳化。PP纤维产量更大,生产工艺更成熟,应用更为广泛,制造成本更加低廉。等规聚丙烯(isotactic-PP,i-PP)具有高度结晶聚集态和均匀分布的短支链分子结构,与高密度PE、线性低密度PE等PE品种有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作为碳纤维的碳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但迄今为止,针对PP纤维磺化及其碳化过程结构演变的研究十分罕见。为此,本文以浓硫酸为磺化介质,对i-PP纤维进行液相磺化与碳化处理,采用XRD、XPS、Raman、SEM等方法对其结构演变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P纤维磺化与碳化反应行为以及溶胀、渗硼等处理条件对其结构演变的影响,揭示了PP纤维成碳过程中结构的转变规律,为低成本碳纤维的制备提供必要的基础研究支撑。采用不同磺化时间对PP纤维进行处理,并进行了碳化。随着磺化反应的进行,线性PP分子在浓硫酸的磺化与强氧化作用下发生交联,再经高温处理后脱除硫等杂原子,形成类石墨结构。浓硫酸处理过程破坏了PP结晶结构,生成石墨微晶结构。当磺化时间较短时,磺化纤维在碳化后出现中空结构,说明芯部的PP分子未充分不熔化;随着磺化时间的延长,碳化纤维中空结构消失,磺化纤维与碳化纤维晶面间距d002增大,晶粒尺寸Lc逐渐增大。采用了不同磺化温度对PP纤维进行处理。磺化温度越高,PP纤维原有的介晶结构破坏程度越小,碳化后纤维石墨晶粒尺寸越大。延长时间和提高温度都能使PP纤维的磺化与氧化反应速率加快,纤维表面先后出现羟基、羧基,并进一步脱除成碳,说明磺化与强氧化反应并存。因此合理控制磺化反应时间与温度,可以控制表面活性官能团的相对含量,有利于磺化纤维的功能化利用。研究了碳化温度对磺化纤维结构演变的影响。发现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碳化PP纤维的直径逐渐缩小,说明元素的脱除与碳化处理的温度紧密相关。当碳化温度不超过800℃时,碳化过程中纤维表层碳结构有序度增加,芯层减弱,皮芯结构差异增大;碳化温度为1000-1200℃时,碳化过程中纤维的碳结构有序程度大幅度降低,皮芯结构差异基本不变;当碳化温度为1400℃时,碳化过程中纤维的碳结构有序程度显着增加,皮芯结构基本消除,ID/IG约为1.3,碳纤维XRD谱图中出现较强的弥散衍射峰,预示生成大量类石墨微晶结构。其可能的机理是磺化过程纤维表层形成了有序的石墨微晶结构,同时在纤维内部引入了大量的硫与氧,碳化温度为800-1200℃时,碳化纤维芯部的非碳杂原子逐渐从纤维芯部逸出,破坏了纤维皮层结构;当杂元素排除后,在1400℃高温下已有的碳元素形成有序的石墨微晶结构,纤维的皮层与芯部结构趋于一致。采用溶胀处理调控PP纤维的聚集态结构,长时间的溶胀处理有助于破坏磺化纤维中的PP介晶结构,可促进磺化反应的进行。对于碳化纤维,延长溶胀时间与提高溶胀温度均会导致碳纤维石墨微晶d002的增大,延长溶胀时间与降低溶胀温度都能够增大石墨微晶的Lc。溶胀可以大幅度提高最终碳纤维的碳结构有序程度,削弱了碳纤维皮芯结构差异性。采用液相浸渍法对磺化纤维进行渗硼处理,发现引入硼酸作为掺杂剂后,对应的碳化纤维石墨微晶d002缩小,Lc增大,碳结构的有序程度提高。渗硼处理后,碳纤维皮芯结构差异减小。因此PP纤维在磺化后进行渗硼处理有利于碳化PP纤维石墨结构的有序化。

李建法[3](2003)在《新型高分子沙土稳定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针对现有沙土稳定材料成本较高的缺点,本文从脲醛树脂和制浆工业副产品等两类低成本的原材料出发,通过适当的化学改性,研究制备具有较高沙土稳定效能的新型高分子沙土稳定材料。从脲醛树脂出发,创新性地通过低度磺化及加入少量三聚氰胺改性、以提高其水分散性和沙土稳定效能,研究制备了磺化脲醛(SUF)和磺化三聚氰胺脲醛(SMUF)等两种磺化氨基甲醛树脂。研究了它们的改性反应机理,对其13C-NMR谱图中各峰的结构单元归属进行了分析;并对树脂制备过程中羟甲基化、磺化、缩聚、中和等各步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合适的原料配比和优化反应条件。研究了树脂性质对其沙土结构改良效果的影响,综合干、湿筛分法得到的结果,认为树脂的磺化度在14.0%18.0%之间为宜。在SUF的制备过程中加入20%三聚氰胺(占尿素重量比),其沙土结构改良效能提高50%以上;由此得到的SMUF168在其施用量为0.3%时,沙土中>0.25 mm的干态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48.3%和42.0%, 达到一般耕层土壤的中上水平。首次针对沙土稳定方面的应用,研究了木质素磺酸盐与丙烯酸类单体的接枝共聚改性;并创新性地对亚硫酸盐法制浆废液直接进行接枝共聚改性研究。提出影响改性工艺的主要因素为引发剂的选择和用量。当丙烯酸类单体用量为原料干重的80%时,接枝共聚改性可以使木质素磺酸盐的沙土结构改良能力提高大约3倍,使制浆废液的沙土结构改良能力提高4倍。对木质素磺酸盐和制浆废液的二元接枝共聚改性以及改性产物的沙土结构改良作用进行了讨论;综合干、湿筛分法的分析结果,认为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单体用量比在60/2080/20(占原料干重的百分比)之间为好,当木质素磺酸盐改性产物SLS-AM60AA20、制浆废液改性产物BSL-AM80AA20的施用量均为0.2%时,沙土中干态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47.1%和40.0%、49.8%和 43.1%, 达到一般耕层土壤的中上水平。首次对聚合物稳定沙土的作用机理从分子间作用力、聚合物性质及界面作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干燥状态下阴离子基团与沙土颗粒的结合强于非离子基团,但是阴离子基团含量过多会降低聚合物处理后沙土的<WP=3>水稳定性;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以粘接理论来解释聚合物在干燥状态下对沙土的稳定作用。本文研制的SMUF168样品的沙土结构改良效能/成本比(干态130.4%、湿态104.6%)明显高于市售材料和其它自制样品;BSL-AM80AA20样品的干态效能/成本比(102.0%)略高于市售材料中最佳的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 100.0%),且在废液无害化利用方面具有突出的预期环境和社会效益。模拟抗风蚀试验表明,当SMUF168施用量为25 g.m-2、BSL-AM80AA20施用量为20 g.m-2时,沙土可以抵御风速为22.0 m.s-1的强风侵蚀;现场应用试验表明,在此施用量下,它们的沙土稳定效果优于APAM施用量为10 g.m-2时的效果,此时施用SMUF168的材料成本仅占APAM的65.5%。。

黄剑[4](2014)在《静电自组装吸附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借助紫外光辐照方法采用两种不同的制备手段将明胶分子重氮偶联固定于PP无纺布基材表面,制备两种具有吸附活性的新型吸附材料。论文通过四个部分对吸附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通过氯磺酸磺化的方法,将-SO3H基团成功固定于PP纤维表面,在此基础上通过静电自组装技术再向PP无纺布表面引入第二层活性芳香胺基,最后重氮化PP无纺布在UV辐照下偶联固定明胶分子,最终制备出吸附材料。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制备条件为:(1)氯磺化反应条件:HS03Cl 0.1 mL、1,2-C2H4Cl2 10 mL,、反应温度50℃、双功能恒温水浴振荡器中往返振荡,振荡频次100r/min,振荡时间1h;(2)静电自组装反应条件:2mol/LHCl 15 mL、1mol/L NaN02 10 mL、1.08g对苯二胺配制成0.4mol/L的静电自组装溶液,避光搅拌3h、紫外灯功率15W、辐照距离5cm、辐照时间15min/面、双面辐照;(3)重氮法偶联固定明胶实验条件:1mol/L HCl 10 mL、冰浴条件下搅拌15min、1mol/L NaN02 10 mL、避光搅拌2h、明胶溶液浓度为150g/L、紫外灯功率15W、时间25min/面、双面辐照、距离5cm。在此条件下制备所得吸附材料对单宁的吸附量在200mg/L的单宁溶液中,吸附4h,温度30℃C的条件下可达197.06mg/g。并对其吸附单宁的吸附平衡及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吸附平衡符合Tempkin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假二级动力学。第二部分则是采用一种新型的纤维表面氧化方法,三明治-UV辐照方法用弱氧化剂过硫酸铵氧化PP无纺布基材,将-SO4-负离子基团成功固定于PP纤维表面,后续的重氮法偶联明胶吸附材料制备步骤与第一部分的吸附材料制备方法一样。同样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优化,最佳制备条件为:(1)过硫酸铵氧化条件:(NH4)2S208溶液浓度为30%(w/w)、紫外灯功率500W、辐照距离15cm、辐照时间:1Omin、单面辐照;(2)静电自组装条件:2mol/LHCl 15mL、1mol/LNaNO2 10 mL、1.08g对苯二胺配制成0.4mol/L的静电自组装溶液,避光搅拌3h、紫外灯功率500W、辐照距离25cm、辐照时间5min/面、双面辐照;(3)重氮法偶联固定明胶实验条件:1mol/L HCl 1OmL、冰浴条件下搅拌 15min、1mol/LNaNO2 10 mL、避光搅拌 2h、明胶溶液浓度为150g/L、紫外光辐照强度15W、时间25min/面、双面辐照、距离5cm。吸附材料在200mg/L的单宁溶液中,吸附4h,温度30℃的条件下对单宁的吸附量可达1 89.72mg/g。吸附平衡最符合Tempkin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假二级动力学。第三部分则对两种吸附材料在模拟酒溶液中对单宁的吸附进行探讨。从三个方面改变模拟酒溶液条件,乙醇浓度、pH值及酒石酸氢钾浓度,结果表明在模拟酒溶液中两种吸附材料对单宁都具有较高的吸附量,其中氯磺化静电自组装/重氮法偶联固定明胶吸附材料对模拟酒溶液中单宁的吸附性能更好。模拟酒三个条件中pH值的改变对单宁吸附性能影响最大,pH为3.7的条件下单宁吸附量最高。第四部分首先探讨在添加β-环糊精的情况下,吸附材料对水溶液中单宁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β-环糊精会对吸附材料吸附单宁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吸附材料对于单宁的吸附选择性随着β-环糊精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其次,研究吸附材料对于咖啡因的吸附平衡及吸附动力学,氯磺化静电自组装/重氮法偶联固定明胶吸附材料对于水溶液中咖啡因的吸附机理最符合Freundlich模型,R2值最大,达到0.988。说明其表面性质不均一;而过硫酸铵氧化/静电自组装偶联固定明胶吸附材料对水溶液中咖啡因的吸附平衡模拟更加符合Tempkin模型,最不符合Langmuir模型,说明其表面性质不均一,但却在不同表面区域与咖啡因分子的结合能相似,且两种吸附材料都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其对咖啡因的吸附主要受化学作用控制。本论文也通过静态接触角测试仪、FT-IR及XPS对两种吸附材料的制备各阶段产物表面性质、结构等进行分析,证实各阶段反应目标分子的引入以及对于单宁的吸附能力。

位恒[5](2020)在《胶乳生产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文中提出乳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废水,经过絮凝和压滤脱水得到固体乳胶污泥,其产量大、污染重,尚未有合适的处理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如果能对胶乳污泥中丰富的丁苯聚合物加以资源化利用,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研究了以胶乳生产脱水污泥为原料,分别通过磺化和胺化处理制备磺化胶乳污泥吸附材料和胺化胶乳污泥吸附材料的工艺条件和机理,并将其分别用于水溶液中染料的吸附去除,通过对不同染料的吸附工艺条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探讨了产物对染料的吸附特性和吸附机理。以1,2-二氯乙烷作溶剂,浓硫酸为磺化剂对胶乳污泥磺化改性,浓硫酸的最佳用量为3.5 mL/g,最佳反应时间为3.0 h,最佳温度为80℃。所得磺化胶乳污泥与原材料相比在表面引入了磺酸基,并增大了比表面积,制备出了性能良好的阳离子染料吸附剂,实现了资源循环、以废治废的目的。磺化胶乳污泥对200 mg/L的阳离子蓝X-GRRL溶液,在25℃,投加量为200 mg/L,pH值为5.5,150 r/min振荡吸附平衡时吸附量为972.2 mg/g。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贴切地描述磺化胶乳污泥对阳离子蓝X-GRRL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吸附等温线遵循Langmuir模型,该模型计算其理论最大吸附容量为1034.3 mg/g,吸附行为符合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吸附剂对阳离子蓝X-GRRL的吸附是自发进行、吸热(ΔH=32.36 kJ/mol)和熵增(ΔS=133.86J/mol)过程。磺化胶乳污泥对常用红黄蓝三原色阳离子染料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以氯乙酰氯为酰基化试剂,在无水AlCl3的催化下,通过Friedel-Craft反应在丁苯胶乳污泥中的芳香环接枝氯乙酰基,得到氯乙酰化丁苯胶乳污泥。以产物的氯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溶剂、氯乙酰试剂、催化剂、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氯乙酰化程度的影响。以二氯乙烷为溶剂,每2 g干燥胶乳污泥投加10 mL氯乙酰氯和1.5 g无水氯化铝,在30℃下反应8 h为最佳工艺条件,所得产物氯含量为3.2%。用相同氯含量的氯乙酰化胶乳污泥在相同条件下与多种胺化试剂反应,以产物对阴离子染料的吸附容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出最佳反应试剂。实验结果表明,以聚乙烯亚胺(1800)为胺基化试剂,所得产物对酸性大红GR的吸附容量最高,为230.8 mg/g。

张辉[6](2020)在《通过无机硫盐构建磺酸的研究》文中指出磺酸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药物、材料分子、添加剂、表面活性剂、染料和一些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中,是一类极其重要的有机功能分子。向分子中引入磺酸基,可能会为功能分子的理化性质带来一些优势,对于药物改性、材料改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磺化反应作为引入磺酸基的主要途径,主要使用发烟硫酸、三氧化硫或二氧化硫等高危性、高毒性的原料,同时使用较高的反应温度,其不仅在生产中操作不便,也对环境不友好。基于此,我发展了一种绿色环保、新颖高效、廉价简单的磺化反应途径。我运用硫原子转移的策略,使用无毒、无嗅的二氧化硫脲作为磺化试剂,使用芳基碘化物作为芳基前体,空气作为氧化剂,使用少量金属钯作为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通过进一步提高硫原子的价态,构建多样性的芳基磺酸类化合物。同时,在非金属催化剂的条件下,使用烷基溴化物构建了一些烷基磺酸化合物。此外,也实现了对个别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分子的后修饰。基于相关的控制实验,对该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并讨论了该反应的可能历程。我使用廉价、稳定的连二亚硫酸钠作为硫源,使用被活化的大位阻烷基羧酸化合物作为反应底物,使用氧气作为氧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实现了无金属催化脱羧磺化的反应模型的建立,初步探索了反应的历程。在该磺化反应中,条件温和,避免了使用高危性的硫化试剂,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张岩[7](2019)在《铈催化木质素磺酸盐氢化反应及其抗氧化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依据木质素氢化活化原理,以木质素磺酸盐为原料,从镧系稀土中筛选铈(Ce)结合固体酸和金属钯(Pd)进行催化体系设计,将木质素磺酸盐羟基活化为具备高抗氧化能力的天然高分子材料。采用红外光谱(FTIR)、紫外分光光度计(UV)、核磁氢谱(1HNMR)、核磁碳谱(13CNMR)、二维异核单量子碳氢相关(2D-HSQC)、扫描热重分析(TG)和羟基官能团的测定,表征了活化后木质素磺酸盐的各羟基含量、甲氧基含量化学构型,推断了木质素磺酸盐官能团结构和氢化反应催化机理。并且在抗氧化性能方面,检测了活化木质素材料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对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以及还原能力的评价。首先对含La、Nd和Ce载体的固体酸催化剂制备优化选择,以掺杂形式制备CeXZr(1-X)O2、Pd/CeXZr(1-X)O2、双功能S2O82-/Pd/CeXZr(1-X)O2和Pd/CeO2 型催化剂,确定了固体酸的酸强度范围,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催化剂表面形态。采用指示剂法、氨程序升温吸附法(NH3-TPD)、氢程序升温吸附法(H2-TPD)、X-ray射线衍射(XRD)、X-ray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检测手段对系列催化剂进行酸强度、比表面积、晶型、微观形貌以及金属含量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e元素的掺杂ZrO2形成无定型结构,提高到75.16 m2.g-1载体的比表面积。双功能S2O82-/Pd/CeXZr(1.X)02型催化剂比表面积67.91 m2.g-1,木质素磺酸盐氢化活化反应产物酚羟基和醇羟基含量4.10%和24.99%,甲氧基含量下降了 13.02%,相对单组份催化体系甲氧基含量下降明显。Pd/CeO2型催化剂载体可达纳米级别,CeO2载体比表面积94.90 m2·g-1,具有微孔结构平均孔宽在4.68 nm。催化下木质素磺酸盐氢化活化反应产物酚羟基含量增加17.71%,总羟基达到14.75%,甲氧基含量16.69%。通过检测木质素各个羟基含量和1HNMR、13CNMR和2D-HSQC分析木质素LS氢化后的化学结构,推断催化氢化反应机理。核磁碳谱中,在181.80 ppm来源于脂肪族羧基结构,在氢化木质素LS中脂肪族羰基吸收信号减弱,有部分羰基被还原为羟基,这与产品LS中醇羟基的提高数据相符合。愈创木基苯丙烷单元(G)的C-4醚化、非醚化结构吸收信号和紫丁香基苯丙烷单元(S)结构和对羟基苯丙烷单元(H)信号,2D-HSQC侧链区域(δc/δH 50.0-90.0/2.5-5.5)中存在的连接结构信号,说明反应主要发生在侧链区域,最可能在甲氧基MeO和和Bβ的β-β’结构Cβ和醚键上氢化和水解。进一步的以BHT为参照,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以迅速提高至较高的清除率水平,清除机制由HAT和ET清除机制协同作用。木质素素磺酸盐本身对ABTS·自由基清除效率较低,但经催化活化后的样品对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还原能力测定中发现,在样品浓度0.10 mg·mL-1-0.80 mg·mL-1范围内,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加,样品还原能力呈上升趋势。LS的抗氧化能力主要来自羟基结构,清除效率主要受酚羟基含量的影响,是木质素磺酸盐资源利用研究的有益官能团,本研究不仅可以扩展木质素化学制品的使用范围,而且通过提高木质素化学结构中羟基的含量分析,增强木质素的抗氧化性能,为提高木质素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张东华[8](2005)在《木质素磺酸盐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早在12世纪,我国南宋时期的着名学者朱熹就曾提出“天无弃物”,而今废弃物的资源化,愈发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绿色生态混凝土”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效减水剂的作用曰益突出。然而,纸浆废液——普通木质素磺酸盐作为混凝土减水剂由于过度缓凝和降低混凝土强度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对木质素磺酸盐的改性势在必行。 本论文对木质素磺酸盐的改性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化学改性、复合改性和生物降解改性三种方法,分别测试了改性产物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对木质素系减水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化学改性突破了以增加单一功能基团为目的传统方法,同时增加了显示高减水特性的—COOH和—SO3H,使木质素磺酸盐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当掺量为0.5%时,混凝土减水率达到21.2%,7天和28天抗压强度比分别为119和116,接近萘系减水剂的水平;复合改性分别研究了改性前后木质素磺酸盐与萘系及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共同作用,其中,改性物/萘系减水剂=0.2%/0.2%、改性物/聚羧酸=0.2%/0.06%时,混凝土减水率分别达到23.0%和20.0%,7天和28天抗压强度比前者分别为115和103,后者分别为111和102;近年来,虽然生物降解木质素的研究成为热点,但是将改性产物作为混凝土减水剂使用却始终无人尝试。通过对生物降解机理反复研究,结合木质素减水剂的特点,提出了生物降解产物用作混凝土减水剂的可行性,并通过实验加以证实,当降解产物掺量为0.5%时,水泥净浆流动度达到180mm,较未改性前提高52mm。 木质素磺酸盐的改性研究卓有成效,可以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尤其是为日后生物降解木质素磺酸盐产物作为混凝土减水剂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吴雪梅[9](2006)在《磺化聚芳醚砜酮及其改性质子交换膜的研究》文中认为质子交换膜是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通过磺化、掺杂电解质等方法制备的非氟质子交换膜,在吸水性、耐甲醇渗透及环境友好等方面优于垄断市场的含氟质子交换膜,但磺化膜抗水溶胀性不高,掺杂电解质易流失等问题仍亟待解决。本文以专利聚芳醚砜酮(PPESK)为原料,通过非均相磺化法制备室温下具有强吸水性的磺化聚芳醚砜酮质子交换膜,进而采用交联和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提高膜的抗水溶胀性和电性能。 采用硫酸非均相磺化、有机沉淀剂重沉淀后处理方法,制备SPPESK质子交换膜材料。实验发现,PPESK非均相磺化反应在溶剂与硫酸的两相界面上发生后很快转移到硫酸相中继续进行,据此提出硫酸相是此非均相磺化反应的主要场所,并对磺化产物溶于酸的非均相磺化反应具有借鉴作用。与硫酸均相磺化法相比,本文开发的非均相磺化法可以减少磺化剂用量、缩短反应时间、制备高磺化度的水溶性SPPESK。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的SPPESK质子交换膜,室温下具有强吸水性和较好的尺寸稳定性,尺寸变化率相近时,SPPESK膜的含水率约达Nafion膜的3倍,同时电导率与Nafion膜相当。 SPPESK质子交换膜达到较高电导率所需的磺化度很高(1.0以上),造成膜在水温升高时的溶解,因此本文以芳香族及脂肪族二元胺为交联剂制备胺交联SPPESK质子交换膜。为了解决交联造成膜电性能下降的共性问题,本文以高磺化度SPPESK为原料,通过协调交联剂种类以及SPPESK起始磺化度与交联程度的关系,制备的胺交联膜在80℃水中具有高于未交联膜的电导率,并且其电性能及尺寸稳定性与Nafion膜相当,表明本文提出的交联方法,在保持较高电性能的同时提高了膜在水溶胀状态下的使用温度。交联膜中的不可冻结结合水含量高于未交联膜,表明交联膜具有更好的保水能力。 为了提高较低磺化度SPPESK膜的电导率,本文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溶有SPPESK的丙烯酸原位聚合交联将羧基引入SPPESK质子交换膜,并运用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制备SPPESK/PAA互穿网络复合质子交换膜,为质子交换膜的制各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羧基的引入提高了复合膜中亲水基团及质子传导基团的数量及分布均匀性,使复合膜的含水率比SPPESK膜高1.9倍,电导率达到Nafion膜的1.2倍。互穿网络特有的链段缠结互锁、组分间的协同作用和强迫相容性,可以增强复合膜在水溶胀状态下的尺寸稳定性,并使其保持SPPESK组分优良的热、机械性能及成膜性。 本研究拓宽了质子交换膜的材质及制备方法,探讨了质子交换膜的制备条件与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关系,目的在于逐步提高质子交换膜的综合性能,这将对燃料电池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李明鹏[10](2020)在《基于N-烷基-4-哌啶酮的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肪叔胺是广泛存在有机分子中的一类关键基团,由于脂肪叔胺C-N碳氮键的键能较高,利用脂肪叔胺类化合物的C-N键断裂反应来提供碳源或氮源来进行化合物的合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如何选择性地实现叔胺C-N的断裂反应是一项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近些年来,碳氮键的无金属催化的断裂反应,特别是电子转移配合物(EDA配合物)活化的C-N键断裂反应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选用含有羰基的环状叔胺,在无金属催化的条件下,通过形成电子转移配合物的手段实现碳氮键的断裂,并将其应用于一些有价值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中。本论文分为三个章节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胺类化合物的碳-氮键断裂反应的研究进展本章主要介绍胺类化合物的碳-氮键活化的不同活化方式,列举了一些利用碳氮键断裂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应用实例,并分析了各种方法中的活化方式。第二章:N-烷基-4-氧代哌啶鎓盐的双C-N键断裂磺化反应研究本章主要研究通过N-烷基-4-氧代哌啶鎓盐的环内双C-N键裂解磺酰化反应。可能的反应机理是:一、磺酰氯和N-甲基吗啉通过部分电荷转移形成电荷转移配合物,进而诱导磺酰氯的S-Cl键均裂,产生磺酰基自由基与氯自由基。二、磺酰基自由基和氯自由基进一步诱发N-烷基-4-氧哌啶鎓盐的双C-N键断裂,产生的仲胺被磺酰氯捕获得到所需的磺酰胺产物。本方法,实现了无金属和无氧化剂的条件下,一步断裂4-氧代哌啶环的两个环内C-N键。第三章:对苯二酚与N-烷基-4-哌啶酮的氧化偶联反应研究本章主要研究了在碘苯二乙酯氧化下,1,4-对苯二酚与N-烷基-4-哌啶酮之间的偶联反应研究。发现多取代的1,4-对苯二酚可以在弱酸性条件下与N-烷基-4-哌啶酮有效地发生氧化偶联反应得到来合成含氮的并环化合物。

二、磺化反应机理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磺化反应机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4,6-二氨基间苯二酚二盐酸盐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BO纤维
        1.2.1 PBO纤维的性能
        1.2.2 PBO纤维的应用
        1.2.3 PBO纤维的合成及其技术难点
    1.3 DAR的合成
        1.3.1 DAR的合成方法
    1.4 微反应器简介
        1.4.1 微反应器分类
        1.4.2 微反应器的优势
        1.4.3 微反应器的应用
    1.5 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一锅法合成4,6-二硝基间苯二酚
    2.1 前言
    2.2 反应机理
        2.2.1 磺化反应机理
        2.2.2 硝化反应机理
        2.2.3 水解反应机理
    2.3 实验试剂、仪器、及分析方法
        2.3.1 实验试剂
        2.3.2 实验仪器
        2.3.3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实验步骤
        2.4.2 磺化剂的用量和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2.4.3 磺化反应的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4.4 硝化剂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4.5 硝化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4.6 硝化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4.7 水解反应的水量对反应的影响
        2.4.8 水解反应的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微反应器在硝化反应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溶剂的筛选
    3.3 微反应器应用于硝化反应
        3.3.1 实验药品、仪器及分析方法
        3.3.2 实验步骤
        3.3.3 结果与讨论
    3.4 合成4,6-二硝基间苯二酚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催化加氢合成4,6-二氨基间苯二酚二盐酸盐
    4.1 前言
    4.2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步骤
        4.3.2 溶剂对催化加氢反应的影响
        4.3.3 催化剂的用量对催化加氢反应的影响
        4.3.4 温度对催化加氢反应的影响
        4.3.5 压力对催化加氢反应的影响
        4.3.6 转速对反应的影响
    4.4 后处理
        4.4.1 实验步骤
        4.4.2 盐酸的用量对重结晶的影响
    4.5 催化剂重复使用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聚丙烯纤维液相不熔化及成碳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碳纤维简介
    1.2 PAN基碳纤维制备工艺与成本分析
    1.3 碳纤维原丝低成本化
        1.3.1 沥青基碳纤维
        1.3.2 纤维素基碳纤维
        1.3.3 木质素基碳纤维
        1.3.4 聚烯烃基碳纤维
    1.4 聚烯烃基碳纤维制备研究进展
        1.4.1 聚乙烯(PE)基碳纤维的制备
        1.4.2 聚烯烃磺化、碳化机理研究
    1.5 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PP纤维浓硫酸磺化反应行为对结构的影响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表征和测试仪器
        2.1.3 制备方法
        2.1.4 测试与表征
    2.2 浓硫酸磺化时间对PP纤维结构变化的影响
        2.2.1 微观形貌变化
        2.2.2 晶体结构变化
        2.2.3 化学结构变化
    2.3 浓硫酸磺化温度对PP纤维结构变化的影响
        2.3.1 微观形貌变化
        2.3.2 晶体结构变化
        2.3.3 化学结构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化反应行为对碳化PP纤维结构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
        3.1.2 主要表征和测试仪器
        3.1.3 不同碳化温度的碳化PP纤维制备
        3.1.4 测试与表征
    3.2 不同碳化温度下碳化PP纤维微观形貌的变化
    3.3 不同碳化温度下碳化PP纤维晶体结构的变化
    3.4 不同碳化温度下的化学结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磺化反应前后处理过程对磺化与碳化纤维结构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
        4.1.2 主要表征和测试仪器
        4.1.3 制备方法
        4.1.4 测试与表征
    4.2 预溶胀处理对PP纤维结构变化的影响
        4.2.1 微观形貌变化
        4.2.2 晶体结构变化
    4.3 渗硼处理对PP纤维结构变化的影响
        4.3.1 微观形貌变化
        4.3.2 晶体结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3)新型高分子沙土稳定材料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的沙漠化问题概述
        1.1.1 荒漠化与土地沙漠化
        1.1.2 我国沙漠化问题的现状与危害
        1.1.3 土地沙漠化问题的成因
        1.1.4 沙漠化问题的防治现状
    1.2 高分子沙土稳定材料研究进展
        1.2.1 风沙土结构特点及其稳定性
        1.2.2 有机质与沙土稳定性
        1.2.3 聚合物改良土壤结构的发展历史
        1.2.4 高分子沙土稳定材料的分类及主要品种
        1.2.5 高分子沙土稳定材料的目标用途
    1.3 研究目标与方案设计
        1.3.1 脲醛树脂的改性路线及研究方案
        1.3.2 木质素磺酸盐及制浆废液的改性路线及研究方案
        1.3.3 应用试验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磺化脲醛的制备及其沙土结构改良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脲醛树脂磺化改性工艺及机理研究
        2.2.1 实验部分
        2.2.1.1 原料与试剂
        2.2.1.2 磺化脲醛树脂的制备
        2.2.1.3 浑浊温度测定
        2.2.1.4 固体物含量测定
        2.2.1.5 游离甲醛含量测定
        2.2.1.6 羟甲基含量测定
        2.2.1.7 亚硫酸氢根离子含量测定
        2.2.1.8 粘度测定
        2.2.1.9 核磁共振碳谱分析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产物性质
        2.2.2.2 产物核磁共振碳谱分析及反应机理探讨
        2.2.2.3 制备反应次序对产物性质的影响
        2.2.2.4 羟甲基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2.2.2.5 磺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2.2.2.6 缩聚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2.2.2.7 中和反应与产物贮存稳定性的关系
    2.3 磺化脲醛树脂的沙土结构改良作用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1.1 沙土样品
        2.3.1.2 施用方法
        2.3.1.3 沙土结构分析
        2.3.1.4 电镜观察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电镜观察结果
        2.3.2.2 施用方法对沙土结构的影响
        2.3.2.3 树脂性质对沙土结构的影响
        2.3.2.4 施用量对沙土结构的影响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磺化三聚氰胺脲醛树脂的制备及其沙土结构改良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三聚氰胺脲醛树脂磺化改性工艺研究
        3.2.1 实验部分
        3.2.1.1 原料与试剂
        3.2.1.2 磺化三聚氰胺脲醛树脂的制备
        3.2.1.3 产物性质测定
        3.2.1.4 核磁共振碳谱分析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产物性质
        3.2.2.2 产物核磁共振碳谱分析及反应机理探讨
        3.2.2.3 羟甲基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3.2.2.4 磺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3.2.2.5 缩聚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3.2.2.6 中和反应与产物贮存稳定性的关系
    3.3 磺化三聚氰胺脲醛树脂的沙土结构改良作用研究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3.2.1 电镜观察结果
        3.3.2.2 纯水处理对沙土结构的影响
        3.3.2.3 施用方法对沙土结构的影响
        3.3.2.4 树脂性质对沙土结构的影响
        3.3.2.5 施用量对沙土结构的影响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木质素磺酸盐的改性及其产物的沙土结构改良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木质素磺酸盐的接枝共聚改性
        4.2.1.1 原料与试剂
        4.2.1.2 接枝共聚改性反应
        4.2.1.3 改性产物性质测定方法
        4.2.2 原料及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4.2.3 沙土结构改良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料及产物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4.3.2 木质素磺酸盐的接枝共聚改性研究
        4.3.2.1 接枝共聚改性反应机理概述
        4.3.2.2 共聚物与均聚物的分离
        4.3.2.3 影响接枝共聚反应的主要反应条件
        4.3.3 木质素磺酸盐及其改性产物的沙土结构改良作用研究
        4.3.3.1 电镜观察结果
        4.3.3.2 木质素磺酸盐对沙土结构的影响
        4.3.3.3 一元接枝共聚改性产物对沙土结构的影响
        4.3.3.4 二元接枝共聚改性产物对沙土结构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亚硫酸盐法制浆废液的改性及其产物的沙土结构改良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亚硫酸盐法制浆废液的接枝共聚改性
        5.2.1.1 原料与试剂
        5.2.1.2 废液接枝共聚改性方法
        5.2.1.3 改性产物性质测定方法
        5.2.2 沙土结构改良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影响接枝共聚改性的主要因素
        5.3.1.1 废液原料的影响
        5.3.1.2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5.3.1.3 反应温度及时间的影响
        5.3.1.4 单体种类与用量的影响
        5.3.2 废液及其改性产物对沙土结构的影响
        5.3.2.1 电镜观察结果
        5.3.2.2 废液对沙土结构的影响
        5.3.2.3 改性产物对沙土结构的影响
        5.3.2.4 废液二元接枝改性对沙土结构的影响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几种高分子材料的沙土稳定作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
        6.2.2 沙土结构分析
        6.2.3 模拟抗风蚀试验
        6.2.4 沙土水分蒸发试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聚合物稳定沙土的作用机理探讨
        6.3.2 几种材料对沙土结构改良效果的比较
        6.3.3 几种材料对沙土抗风蚀能力的影响对比
        6.3.4 现场应用试验结果
        6.3.5 几种材料抑制沙土水分蒸发的研究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工作成果
附录2“磺化脲醛多功能土壤改良剂”课题查新报告
附录3“农林废弃物无害化全质利用技术研究”课题查新报告
附录4磺化氨基甲醛树脂的13C-NMR谱图
附录5木质素磺酸钙及其改性产物的IR谱图

(4)静电自组装吸附材料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静电自组装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1.1 静电自组装技术改变纳米复合材料表面的可湿性
        1.1.2 静电自组装技术有效地控制纳米复合材料膜的厚度
        1.1.3 抗污染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1.4 制备用于生物科学领域的纳米复合材料
        1.1.5 用于金刚石的高效成核
        1.1.6 制备光电性质的纳米复合材料
    1.2 高分子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1.2.1 高分子吸附材料的分类
        1.2.2 吸附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蛋白质与多酚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3.1 多酚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理
        1.3.2 植物多酚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在食品体系中的体现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氯磺化静电自组装/重氮法偶联固定明胶吸附材料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流程
        2.2.4 PP无纺布的氯磺化反应
        2.2.5 氯磺化产物磺酸基含量的测定
        2.2.6 静电自组装反应
        2.2.7 静电自组装产物胺基含量的测定
        2.2.8 静电自组装产物剩余磺酸基含量的测定
        2.2.9 明胶的重氮法偶联
        2.2.10 偶联固定明胶产物中明胶固载量的测定
        2.2.11 偶联固定明胶产物对单宁酸的吸附
        2.2.12 单宁脱除率的计算
        2.2.13 吸附实验影响因素探讨
        2.2.14 单宁酸吸附模型探讨
        2.2.15 产物亲水性能的测定
        2.2.16 PP无纺布、中间产物及偶联固定明胶产物的FT-IR、XPS分析
    2.3 PP-CA-PPD-G吸附材料的制备条件优化
        2.3.1 氯磺化组合条件对磺酸基含量的影响
        2.3.2 静电自组装反应中胺基引入量影响因素的探讨
        2.3.3 重氮法偶联固定明胶反应明胶固载量影响因素的探讨
        2.3.4 各阶段反应与偶联固定明胶产物性能与结构表征
        2.3.5 各阶段反应产物的亲水性测定
        2.3.6 PP无纺布及各阶段反应产物的结构分析
        2.3.7 PP-CA-PPD-G对单宁吸附性能的研究
        2.3.8 各阶段反应产物及偶联固定明胶产物吸附性能对照试验结果
        2.3.9 单宁酸吸附实验影响因素探讨
        2.3.10 单宁酸吸附平衡及吸附动力学
        2.3.11 吸附前后样品的结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硫酸铵氧化静电自组装/重氮法偶联明胶吸附材料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流程
        3.2.3 PP无纺布的过硫酸铵氧化反应
        3.2.4 过硫酸铵氧化产物静电自组装反应
        3.2.5 静电自组装产物氨基含量及剩余硫酸盐负离子含量的测定
        3.2.6 UV辐照重氮法偶联固定明胶反应
        3.2.7 单宁吸附性能研究
        3.2.8 单宁吸附实验影响因素探讨
        3.2.9 单宁酸吸附模型探讨
        3.2.10 产物亲水性能测定
        3.2.11 各阶段产物的结构表征
    3.3 过硫酸铵氧化静电自组装/UV辐照重氮法偶联固定明胶吸附材料制备条件的优化
        3.3.1 硫酸盐负离子引入量影响因素探讨
        3.3.2 静电自组装产物胺基含量影响因素的探讨
        3.3.3 重氮偶联固定明胶固载量影响因素的探讨
        3.3.4 各阶段反应产物的亲水性
        3.3.5 各阶段反应产物的结构表征
        3.3.6 PP-SO_4-PPD-G吸附材料对单宁吸附性能的影响
        3.3.7 单宁吸附影响因素探讨
        3.3.8 单宁酸吸附平衡及吸附动力学
        3.3.9 吸附反应前后样品的结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吸附材料对模拟酒溶液中单宁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流程
        4.2.3 吸附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2.4 模拟酒溶液中单宁测定用工作曲线的制定
        4.2.5 模拟酒溶液中单宁的吸附实验
    4.3 吸附材料在模拟酒溶液中对单宁的吸附性能研究
        4.3.1 模拟酒溶液pH值对单宁吸附性能的影响
        4.3.2 模拟酒溶液中酒石酸氢钾浓度对单宁吸附性能的影响
        4.3.3 模拟酒溶液中乙醇浓度对单宁吸附性能的影响
    4.4 模拟酒溶液中吸附单宁后吸附材料的FT-IR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吸附材料对多糖与多酚的吸附选择性及对咖啡因的吸附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实验流程
        5.2.3 吸附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5.2.4 多糖及多酚含量的测定
        5.2.5 绿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
        5.2.6 吖啶橙显色法测定咖啡因含量
        5.2.7 吸附实验
    5.3 吸附材料对多酚多糖吸附性能的研究
        5.3.1 β-环糊精投料量对多酚多糖吸附性能的影响
        5.3.2 吸附时间对多酚与多糖吸附性能的影响
        5.3.3 吸附温度对多酚与多糖吸附性能的影响
    5.4 吸附材料对咖啡因的吸附性能研究
        5.4.1 吸附平衡实验
        5.4.2 吸附动力学实验
    5.5 吸附咖啡因前后吸附材料的FT-IR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氯磺化静电自组装/重氮法偶联固定明胶吸附材料的研究
    6.2 过硫酸铵氧化静电自组装/重氮法偶联明胶吸附材料的研究
    6.3 模拟酒溶液中吸附材料对单宁吸附性能研究
    6.4 吸附材料对多糖与多酚的吸附选择性及其对咖啡因吸附性能研究
    6.5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代号和缩写

(5)胶乳生产污泥的资源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丁苯胶乳生产污泥的来源及性质
    1.3 吸附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1.4 固体废弃物制备吸附材料
        1.4.1 直接利用
        1.4.2 碳化
        1.4.3 接枝改性
    1.5 磺化反应的研究
        1.5.1 浓硫酸磺化法
        1.5.2 三氧化硫磺化法
        1.5.3 氯磺酸磺化法
        1.5.4 其他磺化方法
    1.6 苯乙烯系树脂胺基化反应的研究
        1.6.1 氯甲基化反应
        1.6.2 酰基化反应
        1.6.3 胺化反应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胶乳污泥的磺化改性
    2.1 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丁苯胶乳污泥的磺化改性
        2.2.2 吸附实验
        2.2.3 正交实验
        2.2.4 样品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浓硫酸用量对磺化产物吸附性能的影响
        2.3.2 反应时间对磺化产物吸附性能的影响
        2.3.3 反应温度对磺化产物吸附性能的影响
        2.3.4 正交试验
        2.3.5 吸附剂的结构与性质
    2.4 小结
第三章 磺化胶乳污泥对阳离子颜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3.1 材料和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静态批次实验
        3.2.2 吸附动力学
        3.2.3 吸附等温线
        3.2.4 吸附热力学
        3.2.5 吸附剂的再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磺化胶乳污泥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2 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3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3.4 对不同染料的吸附性能
        3.3.5 吸附动力学
        3.3.6 吸附等温线
        3.3.7 吸附热力学
        3.3.8 吸附剂的再生
    3.4 小结
第四章 丁苯胶乳污泥的氯乙酰化和胺化改性
    4.1 材料和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氯乙酰化
        4.2.2 氯含量的测定
        4.2.3 胺化
        4.2.4 产物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溶剂对氯乙酰化的影响
        4.3.2 催化剂用量对氯乙酰化反应的影响
        4.3.3 氯乙酰氯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3.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3.5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4.3.6 胺化试剂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通过无机硫盐构建磺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硫元素的相关性质及应用
    第二节 含磺酸基的功能有机分子
    第三节 磺酸基的构建概述
    第四节 论文立题
第二章 构建芳基烷基磺酸类化合物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反应条件优化
    第三节 底物拓展
    第四节 磺酸化反应机理研究
第三章 脱羧构建高位阻磺酸类化合物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条件筛选
第四章 全文总结
第五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实验通则
    第二节 实验操作及数据
单晶数据
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铈催化木质素磺酸盐氢化反应及其抗氧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木质素磺酸盐的来源
    1.2 木质素结构的分析手段
        1.2.1 紫外吸收光谱
        1.2.2 红外吸收光谱
        1.2.3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1.2.4 核磁共振碳谱(~(13)CNMR)
        1.2.5 二维核磁共振谱(2D-HSQC)
    1.3 木质素还原反应的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1.3.1 减水剂
        1.3.2 缓释阻垢剂
        1.3.3 分散剂
    1.4 木质素还原反应的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 单一催化体系
        1.4.2 双功能催化体系
        1.4.3 催化剂载体
    1.5 稀土催化剂的应用
        1.5.1 主催化剂
        1.5.2 助催化剂
    1.6 本文研究内容、意义和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与意义
        1.6.2 本题创新点
2 稀土元素作为固体酸载体的优化设计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2 固体酸的制备
        2.2.3 固体酸性能
        2.2.4 LS氢化反应
        2.2.5 LS产品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固体酸酸度
        2.3.2 固体酸载体的优化
        2.3.3 LS红外结构
        2.3.4 NMR结构
        2.3.5 热稳定性
        2.3.6 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S_2O_8~(2-)/Ce_XZr_((1-X))O_2对木质素磺酸盐氢化反应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2 催化剂的制备
        3.2.3 催化剂的表征
        3.2.4 LS官能团测定
        3.2.5 LS产品表征
        3.2.6 木质素产品抗氧化能力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表面形态
        3.3.2 催化剂吸附性能
        3.3.3 Ce掺杂量和锻烧温度
        3.3.4 LS官能团含量
        3.3.5 红外结构
        3.3.6 ~1HNMR结构
        3.3.7 LS的~(13)CNMR结构
        3.3.8 LS的2D-HSQC结构
        3.3.9 反应机理探讨
        3.3.10 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Pd/Ce_XZr_((1-X))O_2对木质素磺酸盐氢化反应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2.3 催化剂的表征
        4.2.4 LS官能团测定
        4.2.5 LS结构表征
        4.2.6 LS抗氧化能力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形貌
        4.3.2 催化性能
        4.3.3 LS羟基含量
        4.3.4 红外结构分析
        4.3.5 ~1HNMR结构
        4.3.6 ~(13)CNMR结构
        4.3.7 LS的2D-HSQC结构
        4.3.8 反应机理探讨
        4.3.9 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S2O_8~(2-)/Pd/CeZr_((1-X))O_2对木质素磺酸盐氢化反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5.2.2 催化剂的制备
        5.2.3 催化剂的表征
        5.2.4 LS官能团测定
        5.2.5 LS结构表征
        5.2.6 LS抗氧化能力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性能
        5.3.2 LS官能团含量
        5.3.3 LS红外结构
        5.3.4 ~1HNMR结构
        5.3.5 LS的~(13)CNMR结构
        5.3.6 LS的2D-HSQC结构
        5.3.7 反应机理探讨
        5.3.8 抗氧化能力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Pd/CeO_2催化木质素磺酸盐氢化反应的研究
    6.1 引言
        6.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6.1.2 催化剂的制备
        6.1.3 催化剂表征
        6.1.4 LS官能团含量测定
        6.1.5 LS结构分析
        6.1.6 LS抗氧化能力测定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催化剂形貌
        6.2.2 催化性能
        6.2.3 LS官能团含量
        6.2.4 LS红外结构
        6.2.5 ~1HNMR结构
        6.2.6 LS的~(13)CNMR结构
        6.2.7 LS的2D-HSQC结构
        6.2.8 反应机理探讨
        6.2.9 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木质素磺酸盐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的研究概述
        1.1.1 木质素的研究概述
        1.1.2 木质素磺酸盐的研究概述
        1.1.3 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的研究概述
    1.2 改性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的研究概述
        1.2.1 复合改性方法
        1.2.2 化学改性方法
        1.2.3 物理改性方法
    1.3 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的发展趋势
        1.3.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3.2 生化改性法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4.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4.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木质素磺酸盐化学改性方法研究
    2.1 木质素磺酸盐化学改性的理论基础
        2.1.1 高效减水剂主导官能团理论
        2.1.2 高效减水剂主导官能团组合理论
        2.1.3 高效减水剂分子设计理论
    2.2 木质素磺酸盐的接枝共聚改性研究
        2.2.1 接枝共聚反应机理
        2.2.2 接枝共聚改性工艺参数的确定
        2.2.3 接枝共聚产物红外光谱图分析
        2.2.4 结论
    2.3 木质素磺酸盐的磺化改性研究
        2.3.1 磺化反应机理
        2.3.2 磺化改性工艺确定
        2.3.3 磺化改性工艺参数的确定
        2.3.4 磺化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2.3.5 结论
    2.4 同时增加梭基和磺酸基改性试验研究
        2.4.1 改性工艺的确定
        2.4.2 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2.5 小结
3 木质素磺酸盐复合改性方法研究
    3.1 木质素磺酸盐复合改性的理论基础
        3.1.1 外加剂对水泥水化、硬化和水泥石强度的影响
        3.1.2 复合外加剂的类型及原理
        3.1.3 高效减水剂主导官能团二元、三元复合原理
    3.2 外加剂复合原则
    3.3 木质素磺酸盐的复合改性研究
        3.3.1 几种减水剂的减水作用机理和性能
        3.3.2 木质素磺酸盐与蔡系高效减水剂复合改性研究
        3.3.3 木质素磺酸盐与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复合改性研究
    3.4 小结
4 木质素磺酸盐的生物降解改性研究
    4.1 木质素磺酸盐生物降解改性的理论基础
        4.1.1 木质素的降解菌体系
        4.1.2 木质素降解酶类的基本特性与作用机理
        4.1.3 木质素(模型物)降解的代谢途径
    4.2 木质素磺酸盐生物降解改性研究
        4.2.1 白腐菌的接种培养
        4.2.2 白腐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4.2.3 白腐菌降解木质素磺酸盐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4.2.4 降解时间对木质素磺酸盐改性物分散能力的影响
    4.3 小结
5 改性物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木质素系减水剂作用机理探讨
    5.1 改性物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5.1.1 改性物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5.1.2 改性物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5.1.3 改性物对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影响
        5.1.4 改性物对混凝土减水率的影响
        5.1.5 改性物对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影响
        5.1.6 改性物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2 木质素系减水剂作用机理探讨
        5.2.1 木质素系减水剂减水作用机理探讨
        5.2.2 木质素系减水剂缓凝作用机理探讨
        5.2.3 木质素系减水剂增强作用机理探讨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水化热试验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9)磺化聚芳醚砜酮及其改性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燃料电池
        1.1.1 燃料电池的特点
        1.1.2 燃料电池的分类
    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2.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关键技术
    1.3 质子交换膜(PEM)
        1.3.1 质子交换膜的性能要求
        1.3.2 质子交换膜材料
        1.3.3 质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
    1.4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组织结构
2 非均相磺化法制备磺化聚醚砜酮(SPPESK)质子交换膜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
        2.1.2 PPESK的非均相磺化反应
        2.1.3 SPPESK质子交换膜的制备
        2.1.4 SPPESK产物的表征
        2.1.5 SPPESK质子交换膜的性能测试
        2.1.6 SPPESK质子交换膜的微观结构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非均相磺化反应的机理
        2.2.2 非均相磺化反应的适宜反应条件
        2.2.3 SPPESK的表征
        2.2.4 SPPESK质子交换膜的胜能
        2.2.5 SPPESK质子交换膜的微观结构
    2.3 本章小结
3 胺交联磺化聚芳醚砜酮(SPPESK)质子交换膜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
        3.1.2 SPPESK的胺交联反应
        3.1.3 交联SPPESK反应溶液的粘度测定
        3.1.4 交联SPPESK质子交换膜的制备
        3.1.5 交联SPPESK质子交换膜的表征
        3.1.6 SPPESK质子交换膜的性能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SPPESK胺交联反应的证实
        3.2.2 SPPESK胺交联反应的适宜反应条件
        3.2.3 胺交联SPPESK质子交换膜的微观结构
        3.2.4 胺交联SPPESK质子交换膜的性能
    3.3 本章小结
4 磺化聚芳醚砜酮/聚丙烯酸半互穿网络复合质子交换膜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
        4.1.2 SPPESK/PAA复合膜的制备
        4.1.3 SPPESK/PAA复合膜的表征
        4.1.4 复合膜的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丙烯酸自由基聚合的适宜反应条件
        4.2.2 SPPESK/PAA复合膜的表征
        4.2.3 SPPESK/PAA质子交换膜的微观结构
        4.2.4 SPPESK/PAA复合质子交换膜的性能
        4.2.5 胺交联及互穿网络复合改性方法的比较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英文缩写词汇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0)基于N-烷基-4-哌啶酮的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胺类化合物的碳-氮键断裂反应的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未活化的碳氮键断裂
        1.1.1 一级胺碳氮键的断裂
        1.1.2 二级胺碳氮键的断裂
        1.1.3 三级胺的碳氮键断裂
        1.1.4 二元胺的碳氮键断裂
        1.1.5 酰胺的碳氮键断裂
        1.1.6 肼类的碳氮键断裂
        1.1.7 氰胺的碳氮键断裂
        1.1.8 三氮烯的碳氮键断裂
        1.1.9 尿素
    1.3 活化碳氮键
        1.3.1 季铵盐的碳氮键断裂
        1.3.2 重氮盐的碳氮键断裂
        1.3.3 三唑的碳氮键断裂
        1.3.4 氮丙啶的碳氮键断裂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N-烷基-4-氧代哌啶鎓盐的双C-N键断裂磺化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磺酰氯与4-氧代哌啶鎓盐的反应研究
    2.3 反应机理探究
        2.3.1 控制实验
        2.3.2 可能的反应机理
    2.4 实验部分
        2.4.1 试剂和溶剂
        2.4.2 实验仪器
        2.4.3 实验步骤
    2.5 小结
    2.6 产物结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3章 对苯二酚与N-烷基-4-哌啶酮的氧化偶联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对苯二酚与N-烷基-4-哌啶酮的反应研究
    3.3 反应机理探究
        3.3.1 控制实验
        3.3.2 可能机理的提出
    3.4 实验部分
        3.4.1 试剂和溶剂
        3.4.2 实验仪器
        3.4.3 实验过程
    3.5 小结
    3.6 产物结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第二章部分化合物谱图
附录二 :第三章部分化合物谱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磺化反应机理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4,6-二氨基间苯二酚二盐酸盐的合成[D]. 高强.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2]聚丙烯纤维液相不熔化及成碳行为的研究[D]. 李梦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018(01)
  • [3]新型高分子沙土稳定材料的研制与应用[D]. 李建法.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3(03)
  • [4]静电自组装吸附材料的制备及表征[D]. 黄剑.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 [5]胶乳生产污泥的资源化利用[D]. 位恒. 青岛大学, 2020(01)
  • [6]通过无机硫盐构建磺酸的研究[D]. 张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7]铈催化木质素磺酸盐氢化反应及其抗氧化性能的研究[D]. 张岩.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木质素磺酸盐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D]. 张东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05(03)
  • [9]磺化聚芳醚砜酮及其改性质子交换膜的研究[D]. 吴雪梅.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3)
  • [10]基于N-烷基-4-哌啶酮的反应研究[D]. 李明鹏.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磺化反应机理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