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多卡因足三里穴位注射为主治疗婴幼儿腹泻144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成旺[1](2021)在《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观察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电针联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腰椎牵引疗法联合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症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各疗法之间的疗效差异。评价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的有效性,为今后在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1:1:1的比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为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穴位选用以腰夹脊、环跳、秩边、委中、承山、昆仑、至阴、阿是穴为主,并随症加减,针刺得气后予电针仪连接腰夹脊、环跳、委中、承山、昆仑,予疏密波2-100Hz行电刺激,最后以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对病灶进行照射30min。1次/d,10次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对照组I为电针联合TDP照射疗法,穴位选用、操作、疗程与观察组相同,针刺得气后电针操作与治疗组相同,最后以TDP治疗仪对病灶进行照射30min。对照组II采用腰椎牵引联合西药疗法,腰椎牵引治疗每次30min,1次/d,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0.1g qd,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指标选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以及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JOA),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3组患者的VAS以及JOA评分,通过SPSS21.0软件对3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三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总体疗效:治疗组愈显率为63.3%,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I愈显率为26.6%,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II愈显率为23.3%,总有效率为80%,经秩和检验,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与对照组II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1)治疗组、对照组I、对照组II组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JOA评分:(1)治疗组、对照组I、对照组II组内治疗前后JOA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后JOA评分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后JOA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电针联合TDP、腰椎牵引联合西药治疗本病均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2.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疗法可以有效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以及腰椎功能,且临床疗效较电针联合TDP以及腰椎牵引联合西药治疗更佳。不良反应较少,适合进行临床上的推广。
柳正植[2](2014)在《合募配穴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合募配穴组与药物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法的随机对照,客观评价合募配穴针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性,并初步探讨临床取穴、用穴规律。方法:本课题共筛选符合功能性腹泻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全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合募配穴组、药物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方法的周排便次数、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正常排便天数的改善情况及针刺对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等精神、心理因素的作用。结果:1合募配穴组在4周的疗程中周均排便次数为(10.18±3.24)次及药物对照组(9.57±3.15)次,无显着性差异(P=0.492)。两组在第八周随访期大便周均次数为合募配穴组(8.9±3.34)次及药物对照组(14.07±4.68)次,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00)。2合募配穴组在4周的疗程中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均值为(4.71±0.69),药物对照组为(4.68±0.76),无显着性差异(P=0.749)。合募配穴组第八周随访期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均值为(4.37±0.51),药物对照组为(5.32±0.9),有显着性差异(P=0.000)。3合募配穴组在4周的平均正常排便天数为(2.55±2.05),药物对照组(2.48±2.08),无显着性差异(P=0.886)。两组治疗组基线期与治疗第四周正常排便天数比较为:合募配穴组(P=0.000),药物对照组(P=0.000),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组基线期与第八周正常排便天数比较为:合募配穴组(P=0.000),药物对照组(P=0.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合募配穴组基线期SAS平均指数为(33.5±9.27),第四周SAS平均指数为(30.82±9.27),两者对比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44)。药物对照组基线期SAS平均指数为(34.08±6.41),第四周SAS平均指数为(33.83±6.96),两者对比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761)。5合募配穴组基线期SDS平均指数为(33.71±10.08),第四周SDS平均指数为(31.29±8.88),两者对比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153)。药物对照组基线期SDS平均指数为(32.63±5.93),第四周SDS平均指数为(32.17±5.6),两者对比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788)。结论:两组治疗组的性别、年龄、病程、针灸期待值对比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的情况下,分别对比基线期与治疗第四周、第八周随访期的正常排便天数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而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周均排便次数、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第八周随访期周均排便次数、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疗效无明显差距,但远期疗效而言,合募配穴组明显好于药物对照组。且治疗前后合募配穴组的SAS指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药物对照组的SAS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两组SDS指数治疗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数据的差值可以看出合募配穴组比药物对照组改善的程度要大一些。说明针刺具有改善精神、心理因素的作用。通过本次临床观察,进一步证明针刺方法对功能性腹泻的有效性与优势性,并说明合募配穴针法在治疗六腑病症方面疗效确切、客观、规范、取穴固定、易于操作等优势,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宋靓[3](2014)在《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治疗脾肾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中医症状、临床体征等客观指标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回药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蒸针结合)对脾肾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疗效,客观评价蒸针结合对DPN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回药熏蒸联合针刺(蒸针结合)治疗DPN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脾肾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予西医基础降糖、降压、降脂治疗,使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在理想状态,对照组予甲钴胺口服,每次500ug,一日三次,治疗组用回药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治疗,每日一次,两组治疗均1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并做出疗效判定。结果: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和多伦多临床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腓总神经MNCV、腓肠神经SNCV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腓总神经MNCV、腓肠神经SNCV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实验过程中,未曾发现患者对匀气散加味熏蒸及针刺有不良反应,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不论与对照组比较还是自身前后比较,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通过调理脾肾、疏通经络,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微循环、修复受损神经,提高受损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本研究表明,回药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治疗脾肾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李莹飔,徐斌[4](2014)在《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机制浅析》文中研究指明大量研究表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疗效明确。其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尝试从腧穴-经络-脏腑相关角度进行分析探讨穴位注射效应的可能机制及影响因素。
陈钦慧[5](2012)在《止泻散加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止泻散加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通过收集湿热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止泻散辅以捏脊疗法,对照组给予止泻散治疗,疗程3天。观察两组的总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及止泻时间。结果:治疗3天后,结果表明:综合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止泻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泻散加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显着,尤其改善中医症候和缩短病程方面有显着的优势。
申霖来[6](2012)在《针刺配合刮痧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腰肌劳损(Lumbar muscle strain)又称为腰背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腰部组织纤维炎、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是为腰部肌肉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本课题仅研究慢性劳损,腰肌劳损属于下腰痛范畴,在慢性下腰痛中占有最大比重(70%),其临床发病率占腰腿痛患者的80%,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具体指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主要症状为疼痛、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病理改变是粘连、瘢痕、挛缩、堵塞。2009年3月23日闭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高峰论坛上了解到,80%的成年人有过腰痛病史,我国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亿,并且发病率有不断上升之势。因此本病不仅作为医学问题,而且也成为社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治疗上西医治疗常规给予消炎镇痛解痉等药物,但存在导致消化道副反应甚至出血等作用,而且治疗作用不持久,封闭、理疗等也存在作用短暂的特点。腰肌劳损属于中医学“腰痛”、“筋伤”、“痹证”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外因:感受外邪、外伤迁延、慢性劳损;内因: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因素有关。中医临床常运用中药内治、中药外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锻炼等治疗手段,中医疗法在治疗腰肌劳损中有较大的特色,临床疗效显着,其中针刺治疗及刮痧治疗也存在诸多文献报道其临床有效性。我的导师在临床上应用针刺治疗大量腰肌劳损病例,总结出针刺治疗腰肌劳损组穴,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同样作为传统外治法的刮痧疗法,在临床上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疗效明显,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随着其临床及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其治疗范围日益扩大,临床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与重视。通过对近10年cnki上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上应用针刺配合刮痧,其疗效明显高于单纯应用针刺的报道。但目前尚无针刺配合刮痧治疗腰肌劳损的文献报道,本课题拟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对针刺配合刮痧与单纯针刺治疗腰肌劳损进行临床观察,以期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为该法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客观的依据。2.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对针刺配合刮痧治疗腰肌劳损进行临床观察,以期客观观察及评价其近、远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明确针刺配合刮痧治疗腰肌劳损的特点及优势,为该方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3.研究方法按照既定的纳入标准和随机数字表法的随机方法,对目前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针刺配合刮痧和单纯针刺进行治疗,以腰肌劳损疼痛的VAS评分、腰部功能障碍Oswestry评分、腰椎关节活动度评分为评定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针刺配合刮痧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1、两组自身VAS、ODI及腰椎活动度评分比较,从第1次复诊始各观察时点与首诊相比较差异均极具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间VAS评分比较,从第3次复诊开始各观察时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均数要小于对照组;两组间ODI指数比较,第1次复诊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2次复诊开始各观察时点差异均极具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的均数要小于对照组;两组间腰椎活动度评分比较,各复诊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x2检验,两组间ODI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愈显率为86.7%,对照组的愈显率为73.3%。4、从第2次治疗后,各观察时点VAS指数与首诊的差值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的均数要大于对照组;从第1次治疗后,各观察时点ODI指数与首诊的差值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均数要大于对照组;从第1次治疗后,各观察时点腰椎活动度与首诊的差值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和对照组各自两次随访VAS、Oswestry和腰椎活动度评分与第6次复诊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两次随访试验组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两次随访试验组的Oswestry障碍指数均要小于对照组(P<0.05)。两次随访试验组的腰椎活动度评分与对照组基本一致(P>0.05)。6、治疗疗程中,两组共计60名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未出现异常变化,整个实验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5.结论1、针刺配合刮痧及单纯针刺治疗腰肌劳损均为治疗腰肌劳损的有效方法,且针刺配合刮痧组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法;2、针刺配合刮痧及单纯针刺治疗均具有较稳定和持久的治疗效果,且经针刺配合刮痧治疗的患者腰痛及功能障碍的改善程度要优于单纯针刺组。3、在腰肌劳损的治疗上,针刺与刮痧配合,两者有协同强化的作用。4、针刺配合刮痧治疗腰肌劳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温又霖[7](2011)在《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近20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根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高血压患者约有1.6亿,而且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约600多万,另有150万人死于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高血压与许多慢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它会导致血管的硬化而造成器官的损伤,从而发生脑血管障碍症,冠状动脉病,心脏病、肾脏病,大动脉血管病等而死亡。由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排到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的本论文主要观察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两种方法,来探讨、评价它们对高血压的治疗效应。方法本论文收集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以随机分组的原则将纳入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采用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可客观地反映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状况,量化地评价和比较涌泉药物贴敷合并西药治疗高血压和单纯西药降压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各症状的变化幅度来评价两种疗法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压②心率③相关症状及体征。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座谈会制订的标准。结果观察结果显示,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高血压降低血压水平、减轻症状以及临床效果均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但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结论1.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都可有效降低血压,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降低作用。2.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在降低收缩压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3.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可有效缓解高血压病的症状体征,减轻高血压的各项症状。4.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在改善高血压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降压疗效方面,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6.症状积分疗效方面,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张鄂[8](2010)在《艾灸膈俞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栓素A2及前列环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的施术部位。每个腧穴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所属经脉脏腑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用主治,即对某一或某些脏腑、器官的功能或疾病具有有别于其他腧穴的反映和调整作用,这就是腧穴的相对特异性。目前对于腧穴特异性的研究刚刚起步,尚需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本实验以八会穴之一的血会膈俞为研究目标,以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为观察对象,以寒凝血瘀证为切入点,采用艾灸疗法,并选取与血证密切相关的血海和委中穴,以及与血证无明显相关性的少阳经穴丘墟作比较,通过分组对照方法,观察四穴对血栓素A2、前列环素及二者比值,比较不同穴位在活血化瘀方面的作用强弱及作用机理,从而进一步科学地阐明腧穴主治特异性的内涵,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实验采用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对照A、B组),模型组(模型A、B组),治疗组(膈俞A、B组、血海A、B组、委中A、B组、丘墟A、B组)。除对照组16只,余80只装入小笼子里,放入低温冷柜,在-20℃的冷环境中持续受冻4h左右,连续受冻5天,造成寒凝血瘀证模型。艾灸A组于造模成功后次日治疗1次,各灸5壮;艾灸B组于造模成功后次日开始治疗,每日1次,每次灸5壮,共5次;对照组和模型组动物每天同样抓取1次,不做其他处理,与相应组同时取材。所有A组均于第七天取材,所有B组均于第11天取材,每只取腹主动脉血液2ml,分离血浆,检测血栓素B2、6-酮-前列素及二者比值,观察其与对照组差异及治疗前后变化。主要实验结果:1.艾灸对血浆血栓素B2(TXB2)的影响与模型A组比较,膈俞A组、血海A组、委中A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B组比较,各穴位B组均显着降低(P<0.05);与膈俞B组比较,膈俞A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相应B组比较,血海、委中、丘墟A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2.艾灸对血浆6-酮-前列素(6-K-P)的影响与模型A组比较,膈俞A组、血海A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B组比较,膈俞B组、血海B组、委中B组显着升高(P<0.05);与膈俞B组、委中B组比较,膈俞A组、委中A组有显着差异(P<0.05),与血海B组、丘墟B组比较,血海A组、丘墟A组无显着差异(P>0.05)。3.艾灸对血栓素/前列腺素(T/K)的影响与相应模型组比较,各组均能显着降低T/K比值(P<0.05);与膈俞B组、委中B组比较,膈俞A组、委中A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血海B组、丘墟B组比较,血海A组、丘墟A组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栓素A2升高、前列环素降低,进而导致其比值失衡。分析认为二者水平紊乱是导致血瘀证形成的原因之一。2.不同疗程中,艾灸膈俞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的治疗效应是通过抑制血栓素A2生产、促进前列环素分泌,调节二者比值失衡,从而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和恢复血小板功能而实现的,并且,实验证明疗程治疗可有效调节前列环素水平。3.不同疗程中,艾灸血海穴和委中穴也可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的血栓素A2、前列环素进行调节,使二者比值失衡得到有效改善。4.艾灸丘墟穴疗程治疗可调节血栓素A2水平,但对前列环素及二者比值失衡无明显影响,此结果部分证实了丘墟穴作为经穴的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普遍效应,但对血证无特异性作用,从而为调节血证疾病的中医论述的科学性提供了实验依据。综上所述,艾灸膈俞、血海、委中三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活血化瘀功效。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血栓素A2、前列环素水平及二者比值失衡有关。部分揭示了膈俞穴作为“血会”的活血化瘀机制。同时证明临床常用以治疗血证疾病的血海、委中,均有调节血栓素A2、前列环素及二者比值失衡的功效。为科学阐明腧穴主治特异性的内涵及临床配穴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高锦雄[9](2010)在《针灸“颈三针”结合磁疗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文中指出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等,是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食管等),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的疾病。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颈型、神经根型最常见,近年来随着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患病率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目前关于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尚无统一认识,祖国医学认为其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体虚感受外邪,颈部经脉气血失和,发为此证;现代医学认为其由于颈部生物力学失衡、椎间盘退变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靳三针疗法是着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总结、创造的中医针灸新学派,颈三针穴是治疗颈椎病常用穴,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推广。本研究运用针灸“颈三穴”结合磁疗治疗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探讨其有效性及可推广性。目的观察针灸“颈三穴”结合磁疗治疗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按简单随机对照原则,将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分为治疗组和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以颈三针穴为主常规针灸,结合每天夜间2000高斯磁片敷贴双侧颈百劳、大杼;对照组以颈三针穴为主常规针灸。隔天治疗一次,两周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简易McGILL疼痛评分表中疼痛分级指数(PRI总分)、目测类比定级(VAS)、现有疼痛程度(PPI),分析其积分改善程度、愈显率及总有效率。结果1.治疗组(针灸“颈三针”结合磁疗组)治愈1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63.33%、愈显率为90%、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针灸“颈三针”组)治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36.7%、愈显率为80%、总有效率为93.3%。在总有效率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在痊愈率及愈显率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2.在简易McGILL疼痛评分方面,治疗组疼痛分级指数(PRI总分)、目测类比定级(VAS)、现有疼痛程度(PPI)改善分别为-7.3667±3.0792、-3.7000±1.9145、-1.6000±0.6675,对照组分别为-4.9667±1.8659、-2.3333±1.1842、-0.8667±0.6288,两组疼痛分级指数(PRI总分)、目测类比定级(VAS)比较差异均具有较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灸“颈三针”结合磁疗和单纯针灸“颈三针”对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具有明显疗效。2.针灸“颈三针”结合磁疗疗效优于单纯针灸。3.颈三针穴磁片敷贴能与针灸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杨洁,刘淑萍,赵广力[10](1994)在《利多卡因足三里穴位注射为主治疗婴幼儿腹泻144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们采用利多卡因足三里穴位注射为主,治疗婴幼儿腹泻144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凡秋冬季腹泻患儿,年龄在2岁以下,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或少许白细胞者,列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治疗组144例,对照组104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日大便次数(3
二、利多卡因足三里穴位注射为主治疗婴幼儿腹泻14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多卡因足三里穴位注射为主治疗婴幼儿腹泻144例(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我国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我国传统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
1.2 我国传统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本病 |
1.4 小结 |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脊柱的解剖 |
2.3 椎间盘解剖结构 |
2.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机制研究 |
2.5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的发病机制 |
2.6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以及脱落标准 |
2.治疗方案 |
2.1 观察组 |
2.2 对照组I |
2.3 对照组II |
3.观察指标 |
3.1 VAS疼痛评分 |
3.2 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JOA) |
3.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5.统计分析方法 |
6.结果 |
6.1 三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6.2 VAS评分比较 |
6.3 腰椎JOA评分比较 |
6.4 治疗后总体疗效 |
6.5 安全性指标观察 |
6.6 VAS评分、JOA评分结果分析 |
6.7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选题依据 |
2.选用电针依据 |
3.选穴依据 |
4.关于生物信息反馈灸疗仪(大力神雀啄灸) |
5.关于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 |
6.选择双氯芬酸钠联合腰椎牵引作为对比的依据 |
7.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视觉模拟评分法 |
附录2 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JOA) |
附录3 英文略缩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以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合募配穴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 古代文献对于泄泻的记载 |
3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
4 近年来功能性腹泻的治疗概况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疗程 |
4 观察周期 |
5 疗效观察指标 |
6 疗效观察 |
7 结果分析 |
8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优势性 |
2 针刺治疗腹泻的古代文献记载 |
3 针刺治疗腹泻的配穴方法与作用机理 |
4 合募配穴法的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治疗脾肾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1.1 治疗前两组病例一般项目均衡性分析 |
2. 诊断标准 |
2.1 糖尿病西医诊断标准 |
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
2.3. 消渴病痹症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病例剔除标准 |
6. 意外情况的处理 |
二. 研究方法 |
1. 基础治疗 |
2. 治疗方法 |
3. 疗程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判定标准 |
6. 技术路线 |
7. 不良事件程度评价标准 |
8.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疗效评价 |
1.1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1.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1.3 两组治疗前后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评分比较 |
1.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
2. 不良事件报告 |
讨论 |
1.1 健脾益肾、化瘀祛痰通络是治疗消渴病痹症的根本法则 |
1.2 蒸针并用理论依据 |
1.3 匀气散加味方药分析 |
1.4 针刺选穴依据 |
1.5 结果分析 |
1.5.1 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 |
1.5.2 多伦多临床评分的改善情况 |
1.5.3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 |
1.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 |
1.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认识 |
1.2 DPN 的分类、分期及筛查 |
1.3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进展 |
2.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与治法 |
2.1 古代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型辨证 |
2.4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附录 |
(4)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机制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 |
1. 1慢性萎缩性胃炎 |
1. 2顽固性呃逆 |
1. 3术后并发症 |
1. 4药物副作用 |
1. 5肝炎 |
1. 6婴幼儿腹泻 |
2穴位注射疗法的生物学基础 |
3穴位注射疗法的药物作用特点 |
4穴位药效特异性的可能机制 |
(5)止泻散加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研究 |
1.1 中医病名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辨证与治疗 |
2. 捏脊疗法 |
2.1 捏脊的理论基础 |
2.2 捏脊的作用机理 |
3. 现代医学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研究 |
3.1 西医的病名 |
3.2 流行病学 |
3.3 发病机理 |
3.4 西医的治疗研究 |
3.5 疫苗的研究 |
3.6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病例标准 |
3. 治疗方案 |
4. 观察内容 |
4.1 疗效性指标 |
4.2 中医症候积分表 |
5. 疗效评定标准 |
5.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5.2 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5.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结语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6)针刺配合刮痧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与针灸治疗 |
1 中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 |
2 腰肌劳损的针灸治疗 |
3 西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刮痧疗法的机理与临床应用 |
1 中医学对刮疼机理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刮癖机理的认识 |
3 刮疲的临床应用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与观察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6 不良事件记录及处理 |
7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8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基线比较 |
3 ODI疗效比较 |
4 VAS评价 |
5 Oswestry障碍指数评价 |
6 腰椎活动度评价 |
7 随访分析 |
8 试验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针刺的中医镇痛机理 |
2 刮疲的中医镇痛机理 |
3 针刺的穴位及刮疲的经络选择 |
4 疗效评价及分析 |
5 针刺组穴配合刮疲的临床治疗特点及优势 |
6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涌泉穴药物贴敷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测指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
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座谈会制订的准) |
5 评价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基线分析 |
2 疗效分析 |
讨论 |
1 研究意义 |
2.研究目的 |
3.结果讨论 |
4 本研究的机理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血压症状积分表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艾灸膈俞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栓素A2及前列环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膈俞穴的研究进展 |
1.膈俞穴的文献研究 |
1.1 膈俞穴的出处 |
1.2 膈俞穴的穴名释义 |
1.3 膈俞穴的部位 |
1.4 膈俞穴的主治病症 |
1.5 膈俞穴的刺灸方法 |
2.膈俞穴的现代临床应用 |
2.1 循环系统疾病 |
2.2 皮肤疾病 |
2.3 消化系统疾病 |
2.4 其他疾病 |
3 膈俞穴的实验机理研究 |
4 小结 |
综述二 血瘀证的研究概况 |
1 血瘀证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
1.1 血瘀证的概念 |
1.2 血瘀证的历史沿革 |
2 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
2.1 中医学对血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中医血瘀证的机理研究 |
3 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3.1 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
3.2 血瘀证的诊断依据 |
4 血瘀证治疗的相关进展 |
5 小结 |
综述三 艾灸疗法的研究进展 |
1 艾灸疗法的古代应用与发展 |
2 艾灸疗法的实验研究进展 |
2.1 艾灸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 |
2.2 艾灸调节机体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 |
2.3 艾灸其他作用的实验研究 |
3 艾灸的临床应用研究 |
3.1 艾灸的活血化瘀作用 |
3.2 艾灸治疗胎位不正 |
3.3 艾灸疗法的其他应用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用品 |
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模型制备 |
2.2 取穴及分组 |
2.3 艾灸方法 |
2.4 取材 |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6 数据处理分析 |
实验结果 |
1 寒凝血瘀模型的制备 |
1.1 对照组与模型组全血粘度的变化 |
1.2 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的变化 |
1.3 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A、B组间血液流变学比较 |
2 艾灸各穴对血浆血栓素B_2(TXB_2)的影响 |
2.1 治疗一次组内血浆血栓素B_2的变化(A组) |
2.2 治疗五次组内血浆血栓素B_2的变化(B组) |
2.3 同一穴位不同疗程组血浆血栓素B_2的变化 |
3 艾灸各穴对血浆6-酮-前列素(6-K-P)的影响 |
3.1 治疗一次组内血浆6-酮-前列素的变化(A组) |
3.2 治疗五次组内血浆6-酮-前列素的变化(B组) |
3.3 同一穴位不同疗程组内血浆6-酮-前列素的变化 |
4 艾灸各穴对血栓素B_2/6-酮-前列素(T/K)的影响 |
4.1 治疗一次组内血栓素B_2/6-酮-前列素的变化(A组) |
4.2 治疗五次组血栓素B2/6-酮-前列素的变化(B组) |
4.3 同一穴位不同疗程组血栓素B2/6-酮-前列素的变化 |
5 艾灸不同穴位的活血化瘀功效 |
5.1 艾灸膈俞的活血化瘀功效 |
5.2 艾灸血海的活血化瘀功效 |
5.3 艾灸委中的活血化瘀功效 |
5.4 艾灸丘墟的活血化瘀功效 |
讨论 |
1 艾灸各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栓素A_2的影响 |
2 艾灸各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前列环素的影响 |
3 艾灸各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栓素/前列环素(T/K)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综述三参考文献 |
讨论部分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针灸“颈三针”结合磁疗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治疗颈椎病研究概况 |
一、病因病机 |
二、辨证论治 |
三、中医治疗 |
第二节 现代医学治疗颈椎病研究概况 |
一、颈型颈椎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
二、神经根型型颈椎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
三、临床表现 |
四 西医治疗 |
第三节 磁疗的作用及机理 |
一、磁疗的作用 |
二、磁疗的作用机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和脱落标准 |
六、治疗方法 |
七、观察指标 |
八、统计学处理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一、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与分析 |
二、总体疗效比较 |
三、治疗前后两组简易疼痛表疼痛积分差值比较 |
四、不良反应观察 |
第三节 讨论 |
一、颈椎与经络 |
二、颈三针临床特色 |
三、穴位磁片敷贴治疗颈椎病原理 |
四、结果分析 |
五、存在的不足 |
六、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利多卡因足三里穴位注射为主治疗婴幼儿腹泻14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郭成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合募配穴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D]. 柳正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3]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治疗脾肾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D]. 宋靓. 宁夏医科大学, 2014(03)
- [4]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机制浅析[J]. 李莹飔,徐斌. 针灸临床杂志, 2014(01)
- [5]止泻散加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钦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6]针刺配合刮痧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D]. 申霖来.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2)
- [7]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温又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艾灸膈俞穴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栓素A2及前列环素的影响[D]. 张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9]针灸“颈三针”结合磁疗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D]. 高锦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利多卡因足三里穴位注射为主治疗婴幼儿腹泻144例[J]. 杨洁,刘淑萍,赵广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