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滇南祖母绿矿床地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郑育宇[1](2020)在《云南大丫口祖母绿的通道水谱学特征和产地溯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使用常规宝石学手段、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子探针、LA-ICP-MS、显微红外光谱仪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对云南大丫口祖母绿样品进行测试。通过主微量成分分析确定了产地特征并解析了大丫口祖母绿的颜色分带成因、成矿母流体来源及成矿模式;通过对祖母绿结构通道水的光谱学分析,确定了大丫口祖母绿中II型水的赋存状态和红外归属。测试结果表明,大丫口祖母绿是典型的富钒型祖母绿,高Li、Cs含量和W、Sn、As、Bi元素的富集是其产地特征。Cs含量(平均1754 ppm)为目前世界祖母绿中最高,Rb和Cs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Cs=389.2+59.34×Rb。本文首次将澳大利亚Poona、尼日利亚Jos以及阿富汗Panjshir定义为部分富钒产区,根据Rb vs Cs、V vs V/Cr、LILE vs CTE和Li vs Sc二元图可将世界所有富钒祖母绿区分开来。成分分析表明大丫口祖母绿颜色分带的形成与矿床的多阶段成矿有关:1)浅绿白色祖母绿内核结晶于伟晶岩分异末期。2)绿色的祖母绿晶体边部结晶于云英岩化阶段。晚期的云英岩化阶段较高盐度的成矿流体中F、Cl离子的增加导致了致色元素V含量的升高。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大丫口祖母绿成矿相关的花岗岩可能为隐藏的深成花岗岩侵入体,其与老君山花岗岩形成于同一岩浆事件,但时期更早,演化分异程度更低。光谱学分析表明,大丫口祖母绿中的II型水配位状态有三种:1)IId型水分子(H2O-Na+-H2O),2)IIs型水分子(Na+-H2O),3)Li+-H2O,其ν2和ν3振动的红外吸收分别位于1637 cm-1和3675 cm-1、1645 cm-1和3660 cm-1、1653 cm-1和3650 cm-1。5273cm-1处吸收应归属于IIs型水分子的ν2+ν3合频振动。HDO和D2O的相关红外吸收位于26002800 cm-1,2651 cm-1红外吸收峰归属I型和II型D2O的ν1振动,2717 cm-1和2696 cm-1处的红外吸收峰分别归属I型和II型HDO的—OD振动,2765 cm-1和2749 cm-1处的红外吸收峰分别归属I型和II型D2O的归属ν3振动,2876 cm-1处的吸收峰为I型D2O的ν3振动和摆动的组合峰。通道水拉曼峰样式主要有高碱型、中碱型和低碱型三种,以高碱型为主。
黄文清,水汀,倪培[2](2017)在《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麻栗坡祖母绿产于老君山变质核杂岩内。作者对产于伟晶岩脉中祖母绿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研究。研究表明,与成矿有关的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的NaCl-H2O-CO2-CH4±N2体系。两相H2O-NaCl型包裹体与H2O-NaCl-CO2型包裹体密切共生,两者均一温度范围较一致且后者盐度相对较低。麻栗坡祖母绿包裹体特征表明,流体不混溶作用是麻栗坡祖母绿矿物形成的主要机制。麻栗坡祖母绿矿床的形成与侵入岩有关。
郭碧君[3](2016)在《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床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床位于老君山变质核杂岩中,地质条件复杂,祖母绿具有复杂多期次成因,本文在野外矿床地质特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阴极发光、电子探针等测试手段对云南麻栗坡洒西岩组的祖母绿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研究,对祖母绿伟晶岩脉中不同矿脉中矿物共生组合以及结晶顺序进行了探讨。云南麻栗坡洒西岩组祖母绿矿床矿脉走向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北东-南西走向伟晶岩矿脉与变质岩面理产状斜切,整体呈北西西向倾斜的近乎平行雁行状脉群,倾向在280~330°,倾角在15°~30°;沿北西-南东走向顺层剪切带分布矿脉倾向在190~250°,倾角一般在20~30°。祖母绿伟晶岩矿脉中自围岩至祖母绿带有矿物分带现象:围岩-含黑云母脉-石英脉-长石脉-祖母绿脉。常见围岩类型:变粒岩、片麻岩、云母片岩。常见矿物组合形式为钾长石+祖母绿+白云母+电气石、石英+祖母绿+白云母、石英+钾长石+祖母绿+黑云母+白云母+电气石、钠长石+祖母绿+黑云母等,有些矿脉中可缺少白云母和/或电气石。副矿物可见毒砂、黄铁矿、磷灰石、榍石、方解石、萤石等。祖母绿伟晶岩矿脉中,钠长石脉中产出的祖母绿Cr2O3、V2O3含量均比较低,颜色浅;纯净的石英脉、钾长石脉、长英脉含V量相近,祖母绿颜色相近,为浅绿色,石英脉、钾长石脉中祖母绿结晶程度较差,多为他形,长英脉中祖母绿多为半自形-自形,可见祖母绿单晶体。沿顺层剪切带分布的祖母绿中V含量与伟晶岩脉中差别不大,但其Cr含量较伟晶岩脉中高,祖母绿为半自形-自形,外观颜色较为鲜艳。祖母绿与白云母、电气石关系密切,一般呈正相关性。矿脉中钾长石通常与祖母绿共生,可根据围岩及矿脉中钾长石Ba含量的多少大致推测矿脉形成的先后顺序;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过渡型即幔壳混源的成因,结晶环境偏还原性,在矿脉中自行程度较高,为早期形成产物,推测黑云母可能在该矿区祖母绿形成过程中提供V元素。祖母绿主要与钾长石(微斜长石)、石英以及钠长石共生,形成于伟晶岩脉矿物演化的不同阶段。黑云母最早结晶,自形程度高;电气石形成稍早于祖母绿;白云母结晶稍晚;榍石、磷灰石作为典型的副矿物,在伟晶作用岩浆分异初期形成,均匀分布于后期各矿物大颗粒中。根据矿物结晶顺序以及元素演变规律,可推测祖母绿伟晶岩矿脉的生成顺序大致为钾长-石英脉→钾长石脉→钠长-石英脉→钠长石脉→石英脉。
姜雪[4](2016)在《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包裹体和颜色环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对云南麻栗坡祖母绿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了常规宝石学测试、偏光显微镜薄片观察、电子探针、LA-ICP-MS、阴极发光、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显微冷热台等方法,对云南祖母绿的矿物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以及颜色环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云南麻栗坡祖母绿有两种产出状态:伟晶岩矿脉和顺层剪切带矿脉。两种产状的祖母绿在成分上有差异:顺层剪切带中的祖母绿Cr2O3含量偏高,颜色更绿;伟晶岩脉中的祖母绿V2O3含量偏高。顺层剪切带中的祖母绿比伟晶岩脉中的含更丰富的矿物包裹体。具有产地特征的包裹体有:黑色镁电气石、含钒的白云母、具有环带的钾长石、毒砂、镁质黑云母、白钨矿。另外大量含有钠长石、黄铁矿、石英、方解石、榍石、锆石、磷灰石、萤石、绿泥石、祖母绿包裹体,偶见透辉石、绿帘石、闪锌矿、方铅矿包裹体。云南麻栗坡伟晶岩脉型祖母绿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分为三类:气液两相包裹体(Ⅰ型)、含CO2的三相包裹体(Ⅱ型)、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Ⅲ型)。属中高温、中低盐度流体。两种伟晶岩矿脉具有差异,表明云南麻栗坡祖母绿伟晶岩型石英脉和长石脉至少分两个矿化阶段。云南祖母绿具有环绕c轴的六边形同心环带和垂直c轴的平直色带。分别对其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进行分析,对环带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显微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云南祖母绿环带中白色部分3600 cm-1处Ⅱ型水的对称伸缩振动νs、1637 cm-1处Ⅱ型水的弯曲振动δ比绿色部分强。表明环带中白色部分Ⅱ型水比绿色部分含量高,说明白色部分碱金属含量更高,与电子探针和LA-ICP-MS的测试结果吻合。云南祖母绿的紫外-可见光谱在410480nm的蓝紫区和590680nm的橙红区有两个主要由V3+引起的宽的强吸收,V3+的特征吸收峰610nm及430nm。环带样品的绿色部分在683nm附近出现了Cr3+的特征吸收峰。
黄文清[5](2014)在《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床的矿物学与流体包裹体研究》文中认为麻栗坡祖母绿矿床位于老君山变质核杂岩中,这是在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个祖母绿矿床。但目前对于麻栗坡祖母绿矿床尚未进行系统的矿物学研究,且对于该矿床的矿床成因类型及导致祖母绿矿物沉淀的机制尚不确定,开展系统的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对于了解祖母绿矿物学特点并用于宝石学中指导宝石鉴定、确定矿床的成因并指导找矿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麻栗坡祖母矿进行资料收集整理、野外考察、电子探针研究、拉曼光谱研究、红外光谱研究及流体包裹体等分析,取得了如下认识:1.电子探针结果表明,麻栗坡祖母绿生要含有碱金属离子和镁铁质离子两组微量元素。镁铁质以MgO、FeO、V2O3为主,致色元素氧化物V203含量比Cr2O3高一个数量级,表明主要是由V致色。碱金属氧化物以Na2O、Na2O、Rb2O、 Cs2O为主,K20含量很低,碱金属氧化物总量约0.40wt%。麻栗坡祖母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和与花岗岩侵入体有关的祖母绿矿床(如加拿大Regal Ridge、哈萨克斯坦Delbegetey)有相似之处,却和与花岗岩侵入体无关的祖母绿矿床(如哥伦比亚Muzo)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表明麻栗坡祖母绿的成因与花岗岩侵入体有关。另外,微量元素组成的特征可作为鉴定宝石产地的依据之一。2.红夕光谱结果表明祖母绿结构通道中除含Ⅰ型水和Ⅱ型水外,还含有CO2,且Ⅱ型水强度大于Ⅰ型水。祖母绿的红外光谱中两种类型水的存在与否,可用于鉴别天然祖母绿和合成祖母绿。3.3600cm-1(Ⅱ型水振动)和3610cm-1(OH振动)的拉曼峰可用于鉴别天然和合成祖母绿。祖母绿特征拉曼峰为325cm-1、399cm-1、686cm-1、1070cm-1祖母绿晶体结构中Al的类质同象替代并未导致明显的拉曼位移差异。4.紫外-可见光谱中430nm和610nm为中心宽而强的吸收带是V3+所致,830nm附近的宽吸收带则是由Fe2+引起。5.XRD分析表明:浅色祖母绿主要谱线为8.0076(100),3.2573(112),2.8714(211),深色祖母绿主要谱线为8.0093(100),3.2595(112),2.8734(211),类质同象替代以八面体替代为主。6.对云南麻栗坡祖母绿包裹体进行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拉曼测试研究表明祖母绿晶体中包裹体由富液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Ⅰa型)、富气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Ⅰb型)、含CO2两相水溶液包裹体(Ⅱ型)及丰度极低的含子矿物的三相流体包裹体(Ⅲ型)组成。成矿流体为为中-高温、低盐度的NaCI-H2O-CO2-CH4±N2体系,并以盐度低(<10wt%NaCI)、均一温度较高为特征,这与坦桑尼亚Lake Manyara、加拿大Lened、马达加斯加Mananjary祖母绿包裹体特征相似,结合麻栗坡祖母绿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等,认为麻栗坡祖母绿矿床的形成与花岗岩侵入体有关。矿床成因的厘定,对于找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祖母绿矿物中Ⅰa型、Ⅱ型包裹体共生于同一流体包裹体组合(FIA)的现象较为常见,且Ⅰa型均一到液相,Ⅱ型包裹体均一到气相,且Ⅱ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与Ⅰa型包裹体接近,而盐度较Ⅰa型包裹体低,表明流体不混溶是导致祖母绿矿物沉淀的机制。
黄文清,倪培,水汀,杨佩[6](2015)在《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矿物学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利用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云南麻栗坡祖母绿进行了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祖母绿含碱金属和铁镁质两组主要微量元素;V2O3含量明显高于Cr2O3,表明主要是V致色;折射率No=1.5841.586,Ne=1.5761.579,相对密度S.G=2.70±0.01;类质同像替代以八面体替代为主。麻栗坡祖母绿的矿物学特征可用于作为产地鉴定的依据。
崔笛,廖宗廷,周征宇,钟倩,赖萌,李凌[7](2019)在《云南祖母绿的环带结构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电子探针方法和背散射图像对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化学组成特征,环带结构与颜色深浅的变化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环带结构形成的原因。测试结果显示,云南祖母绿高V低Cr,环带结构颜色的差异与致色元素的含量分布有关,V和Cr元素含量越高,颜色越深,同时Fe含量的变化表明祖母绿生长环境由初期氧化条件向还原条件逐步转变。祖母绿的环带结构与该矿区多期次矿化有关,其结晶生长也具有多期次的特征。
徐錞[8](2016)在《云南麻栗坡高钒祖母绿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前往云南麻栗坡矿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采用宝石学常规测试、电子探针、LA-ICP-MS、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对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宝石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世界其他地区高钒祖母绿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云南麻栗坡、挪威Eidsvoll、加拿大Lened、巴基斯坦Gandao与巴西Salininha地区祖母绿矿床形成均与外来花岗岩的侵入有关,其中云南麻栗坡、巴基斯坦Gandao与巴西Salininha矿区的被侵入的主岩主要由片岩类组成,挪威Eidsvoll与加拿大Lened矿区的被侵入主岩为沉积岩分别是页岩与石灰岩。云南祖母绿整体自形程度高,大多为浅绿色、绿色、黄绿色,整体透明度不佳。折射率为No=1.5791.587,Ne=1.5741.580,双折射率为0.0040.008,相对密度为2.682.72。具有白钨矿、石英、钾长石、萤石、方解石、电气石、毒砂、白云母、黑云母、黄铁矿、雌黄铁矿、绿泥石等固体包裹体,与世界其他地区高钒祖母绿相比,白钨矿、毒砂、电气石等固体包裹体为云南祖母绿的特征包体。另外,颜色深的云南祖母绿中Cr与V的含量整体比颜色浅者高。产于伟晶岩脉中的云南祖母绿中的V含量普遍高于产自石英脉中的云南祖母绿。云南祖母绿中Al3+离子被金属阳离子的替换程度变化较大在515%之间。在FeO、MgO、Cr2O3三者占比中,其MgO(>73%)的占比是各地高钒祖母绿中最高的。加拿大Lened地区普遍不含Cr元素,其一价与二价金属阳离子的含量比例接近理论值1:1,在各地高钒祖母绿中最为接近理论值。挪威高钒祖母绿的V2O3含量较高,整体在1wt.%以上,Cr的含量为各地高钒祖母绿中最高,其Na、Mg、Fe的含量较低,整体上小于其他地区高钒祖母绿。巴基斯坦Gandao地区祖母绿Al的被替换程度较高,在24%左右,其Mg、Fe与Na的含量较高,Fe与Na的含量是各地高钒祖母绿中最高的。云南祖母绿中有含有较多的碱金属离子,导致其中II型水的含量高于I型水的含量。相比于挪威Eidsvoll地区高钒祖母绿,云南祖母绿具有挪威祖母绿所没有的1600cm-1左右的I型水弯曲振动与1633cm-1左右的II型水的弯曲振动吸收,另外缺失挪威祖母绿中在3607cm-1的吸收峰。
李强[9](2001)在《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麻栗坡祖母绿主要有伟晶岩脉型和云英岩脉型两种矿化类型。通过野外矿床地质勘测 ,配合现代测试分析技术 ,对麻栗坡祖母绿的矿床地质特征、宝石学特征、谱学特征及呈色机理予以初步探讨 ,证实麻栗坡祖母绿由 Cr3 +和 V3 +杂质离子致色 ,属贫 Cr和 Fe、富 V的祖母绿类型。
杨卓[10](2010)在《云南和其他地区祖母绿产地特征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手段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LA-ICP-MS测试等现代测试技术,对云南、尼日利亚、赞比亚等地的祖母绿的产地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运用LA-ICP-MS对此三产地祖母绿进行测试,结合三角投图的结果表明:三产地的祖母绿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类质同像替换,特别是赞比亚祖母绿发生的替换程度非常高,而尼日利亚祖母绿发生的替换程度则最低。通过直方图对比致色元素Cr和V发现,云南祖母绿中V的含量远高于尼日利亚和赞比亚的祖母绿,而后两产地的Cr含量则显着高于云南祖母绿。此外,运用直方图对微量元素的对比研究发现云南祖母绿中Ga和Sc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两产地,而Mn和Cs含量则显着高于其他两地。这为鉴别云南祖母绿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可知祖母绿在橙红区和紫区都有吸收,云南祖母绿的主要吸收峰位于386、429、619.5、684nm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祖母绿。其中386nm处的吸收归属于Fe3+,429、619.5nm处的吸收为Cr3+和V3+共同作用的结果,而684nm处的吸收则归属于Cr3+。对比三产地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现,云南祖母绿在紫区的吸收较强,而尼日利亚和赞比亚祖母绿在橙红区的吸收较强。通过红外吸收光谱测试,三产地祖母绿的吸收峰相近,就鉴定祖母绿产地来看,意义不大。拉曼光谱分析表明,云南祖母绿的拉曼峰主要位于321cm-1、421cm-1、445cm-1;尼日利亚祖母绿的拉曼峰位于188cm-1、217cm-1、245.8cm-1、273cm-1、291.7cm-1、421cm-1、444cm-1、527cm-1、573cm-1、584cm-1;而赞比亚祖母绿的拉曼峰位于324cm-1、398cm-1、524cm-1、685cm-1、1009cm-1。其中400cm-1的拉曼峰归属于Al-O的变形和弯曲振动,525cm-1附近的拉曼峰归属于O-Be-O的弯曲振动,685cm-1处归属于Si-O-Si的变形反对称伸缩振动,1010cm-1附近的衍射峰归属于Be-O的对称伸缩振动,1066cm-1处的衍射峰归属于Si-O的对称伸缩振动。
二、滇南祖母绿矿床地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南祖母绿矿床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大丫口祖母绿的通道水谱学特征和产地溯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世界祖母绿矿床分类体系 |
1.2.2 大丫口祖母绿矿床研究现状 |
1.2.3 祖母绿的晶体化学和通道水研究现状 |
1.2.4 祖母绿的产地鉴别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工作量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工作量统计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大丫口矿区地质特征 |
2.2.1 矿区地层及含矿围岩 |
2.2.2 控矿构造 |
2.2.3 岩浆岩侵入体 |
2.3 大丫口祖母绿矿脉类型和分布特征 |
第三章 常规宝石学特征 |
3.1 外观特征 |
3.2 常规宝石学参数 |
3.2.1 折射率 |
3.2.2 相对密度 |
3.2.3 多色性 |
3.2.4 发光性 |
3.3 包裹体特征 |
3.3.1 宝石显微镜下包裹体 |
3.3.2 包裹体的拉曼光谱分析 |
3.3.3 流体包裹体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主微量元素成分分析 |
4.1 样品描述及测试条件 |
4.1.1 电子探针成分分析 |
4.1.2 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
4.2 测试结果及晶体化学式计算 |
4.2.1 晶体化学式的计算方法 |
4.2.2 测试结果总览 |
4.3 主量成分对比分析 |
4.3.1 世界范围内富钒型祖母绿的确定 |
4.3.2 八面体位的主要替代物及类质同象替代程度 |
4.3.3 Y位二价阳离子vs通道单价离子 |
4.4 微量元素与富钒祖母绿的产地鉴别 |
4.4.1 Rb vs Cs |
4.4.2 V vs V/Cr |
4.4.3 大半径亲石元素(LILE)vs过渡族金属元素(CTE) |
4.4.4 Li vs Sc |
4.5 富钒祖母绿的产地鉴别方案 |
4.6 小结 |
第五章 颜色分带成因与多阶段成矿 |
5.1 祖母绿的颜色分带 |
5.2 大丫口祖母绿的颜色环带 |
5.2.1 颜色环带的成分分析 |
5.2.2 电气石包裹体 |
5.3 多阶段成矿 |
5.4 颜色分带成因模型 |
5.5 小结 |
第六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流体来源 |
6.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与产地特征 |
6.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6.2.1 稀土四分组效应 |
6.3 成矿流体来源 |
6.4 大丫口祖母绿的成矿模式 |
6.5 小结 |
第七章 通道水的光谱学特征 |
7.1 样品描述及测试条件 |
7.2 通道水的红外光谱 |
7.2.1 通道水弯曲振动相关吸收(1500~1700cm-1) |
7.2.2 通道水伸缩振动相关吸收(3500~3800cm-1) |
7.2.3 通道水合频振动相关吸收(5000~5500cm-1) |
7.2.4 通道水的配位状态及相关峰位指派 |
7.2.5 重氢水相关红外吸收(2600~2800cm-1) |
7.3 通道水的拉曼光谱 |
7.3.1 通道水拉曼光谱样式 |
7.3.2 指纹区拉曼位移(100~1600 cm-1) |
7.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大丫口祖母绿的常规宝石学性质表 |
附录2 大丫口祖母绿样品的EMPA测试结果(wt.%) |
附录3 大丫口祖母绿微量元素LA-ICP-MS测试结果(ppm) |
附录4 三种方法计算祖母绿晶体化学式结果对比(apfu) |
附录5 各产地天然祖母绿及合成祖母绿100~1600cm-1 范围拉曼峰位(E⊥c) |
附录6 世界各产区祖母绿化学成分数据汇总表(wt.%) |
附录7 个人简历 |
(2)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矿床地质概况 |
3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及显微测温 |
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及分类 |
3.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3.2.1 Ⅰa型包裹体 |
3.2.2 Ⅱ型包裹体 |
4 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光谱测试 |
5 讨论 |
5.1 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
5.2 流体演化过程 |
5.3 流体包裹体对宝石的影响及意义 |
6 结论 |
(3)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床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现状 |
1.1.1 卤水-热液型祖母绿矿床 |
1.1.2 气成-热液型祖母绿矿床 |
1.1.3 伟晶岩型祖母绿矿床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区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质背景 |
2.3 区域地层 |
2.4 区域构造 |
第3章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区特征 |
3.1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区岩石特征 |
3.1.1 变粒岩 |
3.1.2 浅粒岩 |
3.1.3 片麻岩 |
3.1.4 云母片岩 |
3.2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脉分布及走向 |
3.3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伟晶岩脉 |
3.4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沿顺层剪切带分布矿脉 |
第4章 祖母绿矿脉的矿物组合特征 |
4.1 含矿伟晶岩脉 |
4.1.1 钾长石脉 |
4.1.2 长英脉 |
4.1.3 石英脉 |
4.1.4 钠长石脉 |
4.2 沿顺层剪切带分布矿脉 |
4.2.1 钠长石脉 |
4.2.2 自围岩中结晶 |
4.2.3 钾长石+方解石脉 |
附表1 云南祖母绿赋存状态总结 |
第5章 主要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及阴极发光特征 |
5.1 矿区主要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 |
5.1.1 祖母绿 |
5.1.2 黑云母 |
5.1.3 白云母 |
5.1.4 电气石 |
5.1.5 钾长石 |
5.1.6 钠长石 |
5.1.7 石英 |
5.1.8 金属矿物 |
5.2 祖母绿矿脉中各矿物阴极发光现象 |
5.2.1 阴极发光在矿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5.2.2 祖母绿矿石中矿物阴极发光现象分析 |
第6章 成矿模式及物质来源探讨 |
6.1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成矿顺序 |
6.1.1 伟晶岩矿物组合生成顺序 |
6.1.2 判断伟晶岩演化的矿物标志 |
6.1.3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伟晶岩脉中主要矿物共生组合及结晶顺序 |
6.2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
6.2.1 Be、Cr与 V的地球化学特征 |
6.2.2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成矿元素来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包裹体和颜色环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世界祖母绿产地分布 |
1.2.2 世界祖母绿矿床类型分类 |
1.2.3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研究现状 |
1.2.4 世界祖母绿的包裹体和环带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研究区域位置 |
2.1.2 大地构造位置 |
2.1.3 区域岩浆岩 |
2.1.4 区域构造 |
2.2 矿区地质概况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内岩浆岩 |
2.2.3 构造 |
2.2.4 矿床特征 |
第三章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化学成分分析 |
3.1 样品描述及测试条件 |
3.2 结果和讨论 |
3.2.1 测试结果 |
3.2.2 云南麻栗坡不同产状祖母绿的化学成分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矿物包裹体 |
4.1 宝石显微镜下特征 |
4.2 偏光显微镜下包裹体的特征和成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
5.1 测试对象和方法 |
5.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2.1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类型 |
5.2.2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冰点、盐度及形成压力 |
5.3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 |
5.3.1 单个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 |
5.3.2 群体包裹体成分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环带研究 |
6.1 样品的基本特征 |
6.2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颜色环带的成分研究 |
6.2.1 云南祖母绿颜色环带电子探针分析 |
6.2.2 云南祖母绿颜色环带LA-ICP-MS分析 |
6.2.3 微量元素产地特征 |
6.3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颜色环带的谱学特征 |
6.3.1 显微红外光谱 |
6.3.2 紫外-可见光光光谱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5)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床的矿物学与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一节 研究区域位置 |
第二节 大地构造位置 |
第三节 区域地层 |
第四节 区域岩浆岩 |
第五节 区域构造 |
第六节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地质概况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岩浆岩 |
第三节 构造 |
第四节 矿床特征 |
第四章 祖母绿电子探针研究 |
第一节 电子探针分析 |
第二节 不同产地、不同成因的祖母绿微量元素对比分析 |
第五章 祖母绿谱学研究 |
第一节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
第二节 红外光谱研究 |
第三节 激光拉曼光谱研究 |
第六章 祖母绿XRD研究 |
第七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一节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二节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三节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研究 |
第四节 麻栗坡祖母绿矿床的流体性质 |
第八章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云南祖母绿的环带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况和样品描描述 |
1.1 矿区地地质特征 |
1.2 成矿背背景 |
1.3 样品描述 |
2 分析方法 |
3 分析结果 |
3.1 显微镜下特征 |
3.2 背散射电子图像(BSE)特征 |
3.3 电子探针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祖母绿的环带成分特征 |
4.2 祖母绿环带结构成因分析 |
5 结论 |
(8)云南麻栗坡高钒祖母绿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研究现状 |
二、存在问题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第一章 云南及各地高钒祖母绿的地质特征 |
第一节 祖母绿矿床的主要类型 |
一、铍、铬、钒的地球化学特征 |
二、祖母绿矿床的主要类型 |
第二节 云南祖母绿的地质背景和矿床特征 |
一、云南祖母绿的区域地质背景 |
二、云南祖母绿的矿床特征 |
第三节 世界其他地区高钒祖母绿的地质特征 |
一、挪威Eidsvoll矿区祖母绿的地质特征 |
二、加拿大Lened矿区祖母绿的地质特征 |
三、巴基斯坦Gandao矿区祖母绿的地质特征 |
四、巴西Salininha矿区祖母绿的地质特征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云南祖母绿的常规宝石学特征研究 |
第一节 云南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 |
一、形态特征 |
二、光学性质 |
三、物理性质 |
四、包裹体特征 |
第二节 云南与各地高钒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对比 |
一、挪威Eidsvoll矿区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 |
二、加拿大Lened矿区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 |
三、巴基斯坦Gandao与巴西Salininha矿区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 |
四、云南与各地高钒祖母绿宝石学特征的对比研究 |
第三章 云南祖母绿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一节 祖母绿的晶体化学特征 |
一、祖母绿的晶体结构 |
二、祖母绿晶体中的离子替换 |
第二节 云南祖母绿的电子探针分析 |
一、实验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 |
二、云南祖母绿颜色环带中的化学成分分析 |
三、不同颜色云南祖母绿的成分分析 |
四、不同脉中云南祖母绿的成分分析 |
五、小结 |
第三节 云南与各地高钒祖母绿的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
一、世界其他地区高钒祖母绿的化学成分 |
二、云南与各地高钒祖母绿晶胞中Al~(3+)与其他Y位置阳离子比例 |
三、云南与各地高钒祖母绿中一价阳离子和二价阳离子的含量对比 |
四、云南与各地高钒祖母绿的FeO、MgO、Cr_2O_3的关系对比 |
五、云南与各地高钒祖母绿的FeO、Cr_2O_3、V_2O_3的关系对比 |
六、小结 |
第四节 云南祖母绿的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
第四章 云南祖母绿的谱学分析 |
第一节 红外光谱分析 |
一、云南祖母绿的红外光谱研究 |
第二节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一、云南祖母绿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
第五章 云南祖母绿的质量评价 |
第一节 颜色 |
第二节 净度 |
第三节 切工 |
第四节 大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
2 宝石学特征 |
2.1 化学成分 |
2.2 晶体形态 |
2.3 物理光学性质 |
2.4 内含物特征 |
2.5 谱学特征 |
2.5.1 紫外可见光谱特征 |
2.5.2 红外光谱特征 |
3 结论 |
(10)云南和其他地区祖母绿产地特征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性质 |
二、研究现状 |
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量统计 |
第一章 祖母绿矿区的地质背景和矿床特征 |
1.1 祖母绿矿床的主要类型 |
1.2 云南、尼日利亚、赞比亚祖母绿的地质背景和矿床特征 |
1.2.1 云南祖母绿的地质背景 |
1.2.2 尼日利亚祖母绿的地质背景 |
1.2.3 赞比亚祖母绿的地质背景 |
第二章 手标本观察及宝石学特征 |
2.1 手标本观察 |
2.1.1 云南祖母绿的手标本观察 |
2.1.2 尼日利亚祖母绿的手标本观察 |
2.1.3 赞比亚祖母绿的手标本观察 |
2.2 常规宝石学参数测定 |
2.3 放大特征 |
2.3.1 表面特征 |
2.3.2 内部包体特征 |
第三章 三地祖母绿的化学成分分析 |
3.1 祖母绿的晶体化学特征 |
3.1.1 祖母绿的晶体结构 |
3.1.2 祖母绿中离子及金属氧化物的占据比例 |
3.1.3 Be, V, Cr 的地球化学 |
3.2 祖母绿的化学成分分析 |
3.2.1 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 |
3.2.2 与世界其他产地祖母绿化学成分对比 |
3.2.3 样品各化学元素分析 |
第四章 三地祖母绿的谱学特征分析 |
4.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4.1.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简介 |
4.1.2 祖母绿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4.1.3 与世界其他产地的对比 |
4.2 红外光谱测试 |
4.3 拉曼光谱分析 |
4.3.1 测试结果分析 |
4.3.2 与世界其他产地祖母绿对比 |
4.3.3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个人简历 |
四、滇南祖母绿矿床地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大丫口祖母绿的通道水谱学特征和产地溯源[D]. 郑育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2]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J]. 黄文清,水汀,倪培. 矿物学报, 2017(Z1)
- [3]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床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的研究[D]. 郭碧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4]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包裹体和颜色环带研究[D]. 姜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5]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床的矿物学与流体包裹体研究[D]. 黄文清. 南京大学, 2014(03)
- [6]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矿物学特征研究[J]. 黄文清,倪培,水汀,杨佩.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5(01)
- [7]云南祖母绿的环带结构特征[J]. 崔笛,廖宗廷,周征宇,钟倩,赖萌,李凌. 矿物学报, 2019(05)
- [8]云南麻栗坡高钒祖母绿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D]. 徐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9]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J]. 李强.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1(02)
- [10]云南和其他地区祖母绿产地特征的对比研究[D]. 杨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