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进中的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特大型医药生产联合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王松华[1](2007)在《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占款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取决于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与市场波动、经营不善等风险相比已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其危害主要表现为:第一,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第二,严重影响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拖累上市公司业绩,削弱证券市场的基础,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受到抑制;第三,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秩序和制度建设。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首先上市公司改制不够彻底,一股独大引起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其次,股权分置导致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再次中国证券市场违规成本过低,证券民事赔偿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健全,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手段;最后各方对大股东占款问题认识存在偏差。 本文在分析大股东占款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数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大股东实现股权价值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如果大股东的股权自然价值相对于其对上市公司利益侵占上限足够小,则最大限度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可以达到大股东股权价值最大化;如果大股东股权自然价值大于其对上市公司利益侵占上限,则不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或适度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可以达到大股东股权价值最大化;只要上市公司被侵占利益上限足够大,大股东就有足够的动力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本文建立了两个博弈模型,利用模型分析了大股东占款的行为特征,研究了影响大股东占款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机制,还研究了大股东“以股抵债”清欠方式的合理定价。通过大股东占款博弈模型的分析发现以下现象和结论:大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比例越低,越有动机侵占上市公司资金;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大股东占款问题的解决;大股东非上市公司资产收益率越好,越有动机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越差,大股东越想侵占更多的上市公司资金,从而使该上市公司更快地陷入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投资者越多,大股东侵占资金的可能性越大,从而通过上市公司要挟政府的潜在动机越大;提高单位惩罚成本会减少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动力,而且当单位惩罚成本很高时,能有效阻止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同时通过对大股东利用上市公司担保的模型分析得出
王翠春[2](2008)在《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兼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资本市场从设立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十几年间,上市公司的数量从最初的十几家发展壮大到今天的一千多家。巨大的市场在为众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筹资空间的同时也给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魅力的舞台,这个魅力就来自于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资本市场上公司股票价格的潮起潮落、变幻莫测,实际上是市场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和运用质量、债务风险和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资本扩张性和公司发展潜力的描述和评价的一种直观反映。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当然会受到国际和国内经济和政治形势、国家宏观政策法规、行业走向、单个企业的重大利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公司的财务质量。理性的资本市场股票价格的波动与公司财务质量必然是呈正相关关系。目前,随着资本市场的扩容增速,大量的企业涌入资本市场,虽然上市公司多数都是行业中的优秀代表,但是市场经济的经营法则,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导致上市公司上市后财务质量状况良莠不齐,有些甚至差别较大。公司的财务质量集中反映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因此,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对于更好地把握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寻找改善和提升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的75%左右,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三农”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推动农业企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农业企业,把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经股份制改造推向市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行业的自身特点和弱质性特征以及经营环境等因素导致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客观分析和评价农业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状况,发现影响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更有建设性扶持农业上市公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一件事情。本课题的研究以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按照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框架,通过利用主要财务指标一般对比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进行客观地评价。从因子得分出发,采用对比分析、回归分析、均值分析和案例结合分析,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逐一探究。同时,2007年正逢新会计准则执行元年,在分析评价中,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上市公司特别是农业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行案例分析。在对上市公司整体和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质量的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及其变动与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基于上述的分析和评价结果得出基本的研究结论并提出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对策建议。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在对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简要描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法,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对本文研究的思路、内容结构以及创新予以概括性描述。第二章,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本章研究的内容,既是专门的理论问题,又是后面几章展开的基础。本章首先是对财务质量的概念及其内在特征作出界定,分别分析了财务质量的各类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在归纳分析了财务质量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理清了表达公司财务质量的财务指标体系,分析讨论了组织财务质量评价的适宜的方法。第三章,上市公司整体财务质量的综合评价。主要对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状况的主要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为依据,在对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一般对比分析基础上,对选择的样本公司2006年财务质量状况进行因子分析及对影响综合质量的主因子进行分析;基于2007年新会计准则执行的背景下,对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发生的变化进行因子分析,将两种会计政策环境下的样本公司的财务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分析总结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变化的情况并进行原因剖析。第四章,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综合评价。在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介绍了农业上市公司的产生发展历程,以便于后续内容的理解。本章同样先使用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一般对比分析,然后用因子分析法对农业类上市公司在过去的三年间(2004-2006)财务质量分析评价,对行业的重点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以便更准确地得出分析评价的结论。此外,本章还对新会计准则---生物资产准则实施对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第五章,上市公司财务质量与股价的相关性分析。基于样本公司的财务质量综合得分和诸因子得分,进行Spearman检验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及其诸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变化趋势,阐释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与公司财务质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并进行原因分析。第六章,主要结论与建议。依据上述分析研究与结果,本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提升的通道之中;2、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存在多样化的群体差异性;3、无论是从总体上看还是从个体上看,上市公司财务质量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形成目前这样的财务质量,原因是多方面的;5、农业类上市公司情况总体上并不理想,但发展势头值得预期;6、总体看来,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与其股票价格呈正相关关系的。笔者提出若干对策建议:1、充分认识提高财务质量的重要性;2、抓住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解决提高公司财务质量的原动力;3、做大做强主营业务,依托主业的发展壮大提高公司的财务质量;4、努力抓好创新,依靠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继续加大对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真正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6、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素质,建设成熟稳定的证券市场。
高建军[3](2004)在《基于核心竞争力源泉的华北制药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选择华北制药集团为研究对象,在关注企业传统管理转向战略经营和外部变化的同时,更把目标向内,以“动态能力”战略观分析、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造就可以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介绍了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和企业战略本土化。其次从华北制药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出发,运用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对我国制药企业(化学药品)所处的一般外部环境和产业环境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探讨了我国化学药品企业的定位和造就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从价值链视角提出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了目前中国制药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产业景气和核心能力。第三对NCPC(North China Pharmaceutical Group Corporation)的产品结构现状与核心产品进行了SWOT 分析和BCG 矩阵分析,指出了主导产品面临战略转型,选取杠杆企业剖析,指出了学习和借鉴的着眼点。第四从企业内质的观念探讨NCPC 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阐述了NCPC企业文化的演进并进行了SWOT 分析,提出构建基础及其培育途径,从寻求核心能力的根本源泉出发,以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的角度,探讨企业文化,重点就建立企业文化提出一些思路和看法。论文最后指出华北制药的发展战略应以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为指导思想,并提出了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实施对策。
田丽娟[4](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徐翔宇[5](2019)在《华北制药处方药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医药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高度融合的特点,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由于事关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医药产业成为国家重点关注和大力发展的战略产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已经进入深水区。[1]我国在2009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被业界称作“新医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件大事,引发了一系列医药产业剧烈的变革。由于患者和医生之间存在药品信息不对称,处方药的使用长期是由医生来决定,患者处于弱势地位,这就滋生了“以药养医”的不良现象。[2]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对于处方药的消费市场出现的新情况,药品生产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及时调整营销渠道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医药营销渠道发挥着连接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消费市场的桥梁作用,是否能够制定合理科学和行之有效的营销渠道策略决定了药品生产企业市场营销的成败,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制定出科学高效的营销渠道,并且能够快速的运用,就可以形成竞争对手难以在短期内模仿的优势,这就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的法宝。[3]为了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优化营销渠道,由此形成的比较优势可以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赢得稳中有升的市场份额。[4]本文以在国内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医药产业巨头华北制药为实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结合当前新新医改的大形势,研究了华北制药处方药产品的营销现状。运用PEST和波特五力模式,刻画企业的外部营销环境,利用SWOT方法对华北制药营销渠道的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出发挥优势和利用机会的增长型的SO战略。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咨询专家并结合行业的特点,遵循全面、科学和可操作的原则,选取渠道财务状况,渠道运行状况,渠道关系状况,渠道发展状况四个一级指标和相关的二级指标构建处方药营销渠道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营销渠道评级为“一般”。四个一级指标的表现出现分化,其中渠道发展状况、渠道关系状况和渠道财务状况指标相对较好,而渠道运行状况分值较低,尤其是二级指标“回款率”分值最低。针对营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营销渠道的改进和管理提出对策建议,制定六项营销渠道优化策略,分别为建立科学的经销商选择机制、建立动态的经销商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经销商奖惩制度、谋求在医院外市场的布局、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和探索互联网销售渠道,并提出三项营销渠道优化策略的保障措施,包括企业管理者要富有改革精神、提高营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打造旗帜鲜明的优秀企业文化。本文旨在帮助华北制药实现提高经济效益、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也试图为我国医药行业内其他企业提升营销渠道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郑刚[6](2004)在《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企业当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仅仅重视技术要素,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技术与各非技术要素间的全面协同,从而影响了创新绩效。论文首先根据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实践中面临的这一突出问题和创新管理理论发展现状与不足,提出研究问题。然后分别从创新管理理论、复杂性理论、创新系统观等视角介绍了有关技术创新中协同问题理论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理论研究的不足和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并根据国内外有关影响创新绩效关键因素的研究综述,提炼总结了六大要素,即战略、技术、市场、文化、制度、组织要素。继而,系统阐述了近年来由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提出的全面创新管理范式(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简称TIM)的理论框架,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铺垫。第四章介绍了论文研究框架和方法论,并根据前述相关文献研究提出若干假设。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崭新视角,综合运用创新管理理论、复杂性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重点就其关键特征——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机制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包括全面协同的过程、影响因素、途径等,创造性提出了C3IS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并通过面向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了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最后,提出了全面协同度的定量测度模型(DTS模型)和指标体系,以求从协同和定量角度丰富和发展全面创新管理理论。 在以上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根据国内外有关影响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文献研究,本研究总结归纳了六大要素,即战略、技术、市场、文化、制度、组织要素,而本研究面向100余家大中型企业的实证分析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这六大要素对于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企业要想实现理想的创新绩效,应该在全面创新管理新范式指导下,使得上述各创新要素在全员参与和全时空域创新框架下实现全面协同,从而发挥整体协同效应; 2.本研究创造性提出了各要素C3IS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认为在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实现全面协同一般应该经过沟通、竞争、合作、整合、协同五个阶段(步骤),并通过若干企业的案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3.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崭新视角对于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影响因素和协同途径进行了探索。首先结合国内外文献和面向全国100余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211份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战略与领导、制度、组织结构与流程、文化、沟通与知识共享等方面总结出了促进各创新要素协同的方法与途径;4.技术与各非技术创新要素的两两协同对于要素全面协同程度都有较强正相 关性,其中对于全而协同程度贡献最大的是技术与市场要素的协同,其次是 技术与制度、技术与组织、技术与战略,而技术与文化要素的协同对于全面 协同的贡献相对较少。 实证得出各要素协同与全面协同程度间的定量关系是(线性回归方程): 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二技术与组织要素协同x0.16+技术与制度要素X0.38+技术与市场要素XO.46一2.70。5.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程度与创新绩效有正相关性。其中各创新要素的全面 协同程度对创新效率绩效(研发速度、新产品产值率、项目成功率)和创新 效果绩效(年申请专利数、年申请新产品数、年创新项目数)有显着影响, 对创新成本与周期(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则无明显影响。 实证得到可描述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创新绩效统计关系的回归方程: a.创新效率=各要素全面协同程度XO.41。 l)研发速度=各要索全面协同程度X0.42+3.01 2)新产品产值率=各要素全面协同程度XO.42十3.01 3)项目成功率二各要素全面协同程度X0.41+2 .92 b.创新效果=要素协同XO.16 l)年专利数=要素全面协同程度XO.31+2 .40 2)年新产品数=整体协同程度X0.22+2.90 3)年创新项目数=整体协同程度x0.29+2.846.研究结果检验了提出的系列假设,并得出一些新的结论。例如,假设Hla“全 体员工的参与、配合对一于协同效果有积极影响”没有得到实证支持。本研 究认为不能因此而否认全员参与对于协同的重要性,而恰恰反映出整体上看 当前我国相当部分企业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激发每个员工的创造性、促进全员 创新的重要性。在这方面与世界一些先进的创新型企业如3M、GE、HP等 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苑文改[7](2008)在《华北制药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制药集团作为特大型制药企业,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面临的生存环境比以往更加复杂,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变得尤其重要。本文第一章指出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第二章对企业战略做了理论综述。第三章对华北制药集团公司外部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到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ety、Technology)分析、制药行业环境分析,找出公司的机会、威胁。第四章对华北制药公司内部资源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公司在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关键优势和不足。第五章对企业文化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旧的文化体系下制度上存在的弊端,华北制药集团新文化体系下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第六章提出了公司发展目标,进行了战略选择和实施,利用SWOT方法分析如何发挥优势从机会中获利(SO),即华北制药集团应利用国家制药产业政策支持,凭借集团公司抗生素领域的品牌知名度,做大做强。凭借生产规模优势保持成本领先。利用搬迁和新园区建设机遇,寻求建立新的战略联盟。分析了如何利用优势,避免威胁(ST)即华北制药集团应开发新的细分市场。加速技术研发,做到产品差异。分析了如何克服弱点,从机会获益(WO),即华北制药集团应转变公司体制,建立高效的销售网络模式。建立更为科学的产品组合。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发员工积极性。WT战略,此时企业处于内部能力劣势及环境威胁,企业应该尽量采取紧缩型策略,减少或改变产品的投入策略。通过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四方格方法,分析得出华北制药集团化工原料药板块和制剂板块为“现金牛”类产品,应保持市场投入力度,巩固并维持其市场领先地位;生物制药板块为“明星”类产品,应加大市场投入力度来维持市场增长率和击退竞争者的进攻;营养保健品板和生物化工板块为“问题”类产品,但营养保健品板中的部分产品大豆异黄酮、番茄红素和VC实际承担着“现金牛”的角色,应加大市场投入以获取增长的市场份额,促使其成为一颗“明星”。产品中“瘦狗”类产品为近年来生产和销售都不太景气的玻璃制品和外包装品应停止生产。华北制药集团应加强公司战略管理,明确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方向,依据公司组织战略规划调整和优化公司的组织结构,加强公司管理团队建设。
申春辉[8](2004)在《基于产权多元化模式的NCPC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企改革问题中,最热点的两个问题是关于产权的问题和转换经营机制的问题,学术界对此二问题研究颇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所有权问题,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产权单一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员工主人翁的地位,在现实中无法体现,而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政府,对企业的管制,无疑带有浓厚的政府行为,同时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又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身份出现,造成了“两权”无法有效分离。目前国企与其它形式企业在管理上最大的差距就是管理机制的问题,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在机制中最重要的三项内容是: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三项制度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命力。这也是我们关注它的原因。华药作为建国初期国家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之一,能够经营到现在已经非常不易,但是国有大型企业所存在的通病也严重的困扰着华北制药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当前华药所面临的形势与所处的环境,研究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对华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论文的第一、二章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并对中国医药行业的环境进行了分析。从第三章开始到第六章围绕产权和管理机制两大主题,由理论到实际地分析了造成华北制药当前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金星[9](2010)在《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研究 ——基于企业技术和规模视角》文中指出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企业合作创新的浪潮,而进入八十年代后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合作创新之所以受到国内外理论和经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准确地理解合作创新具有深远的政策意义,合作研发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并且也可能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的势力;另一方面,原有的企业理论无法解释合作创新,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合作研发,分享研发成果,将会削弱它的竞争力。因此,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参与到对它的探索上来,使合作创新成为目前研究与开发经济学(the economicsof R&D)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企业合作创新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行业分布非常不均衡,它主要发生在以信息技术行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中。二是企业规模与合作创新呈现出“U”型关系。这说明:一方面合作创新与技术种类有关,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显着的兼容性特征,为了与其他企业产品达到兼容的效果,企业必须与他们分享研发成果,进而影响企业合作研发策略;另一方面合作创新还受企业规模的影响,但是隐藏在它背后的因素是知识基础结构和产品市场结构。企业知识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现有文献强调知识的显、隐性特征对合作研发的影响。这种分析将企业合作研发看成不受其他企业行为影响的个体最优化决策,但是,事实上合作研发更多的是一种企业间策略的互动。因而,应在博弈论的框架下,将企业知识基础结构和产品市场结构结合起来分析。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理论研究中主要使用博弈论方法,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仿真、案例和计量方法。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路。首先,根据现实经济现象归纳高技术企业合作研发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它主要发生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二是企业规模与合作创新呈现出“U”型关系。接着,将其抽象为在企业技术和规模两个视角下高技术企业合作研发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这一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系统地探讨。比较研究标准导向型技术各种创新模式的绩效,分析绩效差异的成因。并考察不同规模企业合作创新的决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最后,在比较美、日、中三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对我国的技术创新政策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从企业技术视角看,企业最优的技术创新模式是由行业固有的技术特征决定的,最优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取决于行业的研发难度和网络效应。从企业规模视角看,不同规模企业选择不同的最优合作研发投入比例根源于企业知识基础结构和产品市场结构的差异。前者对合作研发投入比例的作用机制有三个:产品差异化效应、技术吸收率效应和绝对成本优势效应;后者的作用机制包括技术溢出效应和企业利润效应。与美、日两国的技术创新政策相比,我国的政策应更准确地把握政策颁布和推行的时机,加强政策鼓励对象的正对性,改进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力度。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较为系统和深入地探讨了两类高技术企业的合作研发,他们分别是研发兼容性技术的企业与同时开展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的不同规模企业。在研究视角方面,以研发成果扩散者的立场,将信息分享决策融入合作研发模型,有利于更好地揭示企业合作研发与信息分享决策的相互作用;从企业知识基础结构这一崭新的视角出发分析它和产品市场结构对合作研发投入比例的影响,有利于刻画这两个内外部因素如何作用企业研发投资决策。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以上市公司年报的数据为依据,探索了一个计算企业合作研发投入和独立研发投入的新方法,设计了一个以专利信息为基础测量企业知识基础结构的新指标——知识离散度,构建了反映合作研发投入比例、企业知识基础结构和产品市场结构之间关系的线性计量模型。这些研究在理论上既增进了对信息分享与合作研发的关系、技术溢出水平的决定因素及他们对合作研发绩效影响的理解,又以知识基础结构和市场竞争环境为切入点增进了对企业研发投资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认识、揭开了不同规模企业合作研发费用比例为何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神秘面纱。在实践上,对于我国企业摆脱技术落后、利润薄弱、下一轮研发缺少足够的资金、与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差距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的发展困境,加快自主创新,实现赶超行业内的领先者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一林[10](2019)在《华北制药ESG信息披露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概念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政府、投资机构、社会公众对企业承担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责任的履行情况愈发重视。由此,积极主动的承担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责任并披露ESG信息也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新因素。我国企业ESG信息披露发展历程短、披露水平低,缺乏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标准,特别是缺乏对特殊行业、特殊类型企业的更具针对性、指导性的企业ESG信息披露规范等问题。医药行业是基础性民生产业,其ESG履行情况备受社会关注,是社会价值投资的主要对象。本文选取华北制药公司ESG信息披露为研究对象,根据ESG信息披露的主流指标,利用“义利99指数”,通过文献研究法及案例研究法,分析华北制药公司ESG信息披露环境及现状、剖析其ESG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成因。根据与义利指数的关联度,明确华北制药ESG信息披露的目标、原则、策略和重点内容,并提出华北制药公司ESG信息披露系统化和组织化的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为其他医药企业开展ESG信息披露提供借鉴。
二、前进中的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特大型医药生产联合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进中的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特大型医药生产联合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空间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研究概况 |
2.2 公司治理及其相关经济理论 |
2.2.1 公司治理理论 |
2.2.2 代理成本和剩余索取权配置理论 |
2.3 大股东监督理论 |
2.3.1 大股东与公司治理 |
2.3.2 监督供给不足与股权集中 |
2.3.3 大股东与代理问题 |
2.3.4 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大股东监督 |
2.3.5 流动性和大股东监督 |
2.3.6 股权制衡理论 |
2.3.7 关于大股东行为的理论 |
2.4 与大股东占款相关的概念 |
第3章 大股东占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现状与分析 |
3.1.1 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东结构分析 |
3.1.2 国家作为大股东的持股主体分析 |
3.1.3 国内上市公司股东持股集中度分析 |
3.1.4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手段分析 |
3.2 大股东直接占款现状分析 |
3.3 上市公司担保分析 |
3.3.1 上市公司担保问题的阶段性特征 |
3.3.2 上市公司担保呈现的特点 |
3.3.3 上市公司担保存在的问题 |
3.4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成因分析 |
3.5 监管当局对大股东占款的监管现状研究 |
3.5.1 监管当局监管大股东占款问题的简要回顾 |
3.5.2 新《证券法》和《公司法》加大推动力度 |
3.5.3 推动《刑法》相关内容的修改 |
3.5.4 上市公司大股东占用资金清欠的难点 |
3.6 大股东占款案例分析 |
3.7 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的危害分析 |
第4章 大股东股权价值的数量经济学分析和大股东占款行为的博弈模型分析 |
4.1 大股东股权价值的数量经济分析 |
4.1.1 大股东股权价值的数学表达 |
4.1.2 大股东侵权行为数量经济分析 |
4.2 大股东占款行为的博弈模型分析 |
4.2.1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
4.2.2 大股东直接占款的模型分析 |
4.2.3 大股东利用上市公司担保的模型分析 |
4.2.4 一些补充说明 |
第5章 大股东偿债方式研究 |
5.1 大股东占用资金的清欠政策变迁 |
5.2 大股东偿债方式分析 |
5.3 以股抵债的特征分析 |
5.3.1 以股抵债的优点 |
5.3.2 以股抵债的风险 |
5.3.3 以股抵债的法律问题 |
5.4 以股抵债的股权定价研究 |
5.4.1 以股抵债的股权定价模型 |
5.4.2 以股抵债股权定价实证分析 |
5.4.3 对大股东“以股抵债”清欠方式的建议 |
第6章 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行为相关问题探讨 |
6.1 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的行为趋势 |
6.2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大股东监管面临的挑战 |
6.3 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带来的挑战 |
第7章 防范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的对策、建议 |
7.1 建立适度的股权制衡制度,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 |
7.2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
7.2.1 完善股东与股东大会制度 |
7.2.2 健全和完善董事会组织规则 |
7.2.3 完善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治理 |
7.3 提高大股东的违规行为成本,完善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体系 |
7.3.1 建立完善的公司股东利益司法保护制度 |
7.3.2 建立专业机构的市场惩戒机制 |
7.3.3 严格执法 |
7.4 加强对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监管,严防新的侵占行为 |
7.5 引入“股东实质平等”原则 |
7.6 增强中小股东的行权便利性 |
7.7 保障中小股东受侵害时的诉讼便利性 |
7.8 增强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加强虚假信息披露的惩罚和监管 |
第8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兼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境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1.6 研究中的创新和不足 |
2 财务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 |
2.1 财务质量及其内在要求 |
2.2 财务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2.3 财务质量的构成要素分析 |
2.4 财务质量的表达工具分析 |
2.5 财务质量的评价方法选择 |
3. 上市公司整体财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
3.1 基于2006 年度的一般分析 |
3.2 基于2006 年度的因子分析 |
3.3 基于2007 年度的一般分析 |
3.4 基于2007 年度的因子分析 |
3.5 新会计准则变化对相关财务指标及其评价的影响 |
3.6 2006 年与2007 年的差异评价:基于主因子的对比分析 |
4. 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综合评价 |
4.1 发展历程及其财务质量现状的一般分析 |
4.2 基于2004-2006 年度的实证分析 |
4.3 基于2007 年度的实证分析 |
4.4 2004-2006 年度与2007 年度的差异评价:基于主因子的对比分析 |
4.5 准则变化对相关财务指标及其评价的影响 |
5. 财务质量与股价的相关性分析:以财务质量得分为基础 |
5.1 研究综述 |
5.2 基本思路与方法 |
5.3 具体分析检验过程 |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及政策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附表 |
(3)基于核心竞争力源泉的华北制药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有关理论研究综述 |
1.2 企业战略与《孙子兵法》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制药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1 一般外部环境分析 |
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3 产业链优势的分析 |
2.4 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
2.5 竞争对手分析 |
2.6 NCPC 发展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
第三章 华北制药内部条件分析 |
3.1 NCPC发展历史及经营现状分析 |
3.2 NCPC 主要品种市场地位分析 |
3.3 NCPC 的 SWOT 分析 |
第四章 标杆企业分析 |
4.1 哈药集团——品牌建设 |
4.2 海正药业——超印度化模式 |
4.3 扬子江药业——低成本战略 |
第五章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企业文化 |
5.1 华药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回顾 |
5.2 NCPC 企业文化分析、诊断 |
5.3 华药企业文化策划 |
5.4 华药的企业精神——人类健康至上,质量永远第一 |
5.5 当前 NCPC 企业文化趋势 |
5.6 质量文化 |
第六章 NCPC发展战略 |
6.1 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发展的战略拐点 |
6.2 企业发展战略和措施 |
6.3 华药的发展战略及目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源起 |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
5 论文的创新点 |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
1.1 药物学的发展 |
1.2 方剂学的成就 |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2.5 药学(西药)教育 |
2.6 药学(西药)研究 |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
3.2 医药教育 |
3.3 医药工业 |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
1.2 药品监督管理 |
1.3 制药工业 |
1.4 医药商业 |
1.5 药学教育 |
1.6 医药科技工作 |
1.7 医院药学 |
1.8 药学社会团体 |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
2.2 中药研究 |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
2.4 药物学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1 |
(5)华北制药处方药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工具 |
2.1 营销渠道概述 |
2.1.1 营销渠道的定义 |
2.1.2 营销渠道的结构 |
2.1.3 营销渠道的功能 |
2.1.4 营销渠道的设计 |
2.1.5 营销渠道的管理 |
2.2 医药营销渠道概述 |
2.2.1 医药营销渠道的定义 |
2.2.2 我国医药营销渠道的发展历程 |
2.2.3 我国现阶段医药营销渠道模式 |
2.3 理论工具 |
2.3.1 波特五力模型 |
2.3.2 PEST模型 |
2.3.3 SWOT模型 |
第三章 我国制药行业概述 |
3.1 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
3.2 我国处方药的界定与市场结构 |
3.2.1 我国处方药的界定 |
3.2.2 我国处方药的市场结构 |
第四章 华北制药处方药营销环境分析 |
4.1 华北制药介绍 |
4.2 主要处方药产品 |
4.3 华北制药处方药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4.3.1 政治环境分析 |
4.3.2 经济环境分析 |
4.3.3 社会环境分析 |
4.3.4 技术环境分析 |
4.4 华北制药处方药竞争环境分析 |
4.4.1 潜在行业进入者的威胁 |
4.4.2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4.4.3 替代品威胁 |
4.4.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4.5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4.5 华北制药营销渠道SWOT分析 |
4.5.1 优势分析 |
4.5.2 劣势分析 |
4.5.3 机会分析 |
4.5.4 威胁分析 |
第五章 华北制药处方药营销渠道评价 |
5.1 华北制药处方药营销现状 |
5.2 构建华北制药处方药营销渠道评价指标体系 |
5.2.1 营销渠道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5.2.2 营销渠道评价指标选择 |
5.3 华北制药处方药营销渠道水平评价 |
5.4 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营销渠道优化策略和保障措施 |
6.1 营销渠道优化策略 |
6.1.1 建立科学的经销商选择机制 |
6.1.2 建立动态的经销商管理制度 |
6.1.3 制定完善的经销商奖惩制度 |
6.1.4 谋求在医院外市场的布局 |
6.1.5 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
6.1.6 探索互联网销售渠道 |
6.2 营销渠道优化策略的保障措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6)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问题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 |
1.1.2 创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技术创新的“两难境地” |
1.2.2 缺乏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匹配 |
1.3 主要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对象与几个关键概念界定 |
1.5.1 研究对象 |
1.5.2 几个关键概念的界定 |
1.6 论文框架与研究技术路线 |
1.6.1 论文框架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范式的发展演进 |
2.1.1 五代创新过程模型的演进 |
2.1.2 创新管理基本范式的三代演进 |
2.1.3 当前创新管理研究的主要流派 |
2.1.4 当前企业创新管理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2.2 技术创新成败关键要素 |
2.2.1 技术创新成败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2.2.2 影响技术创新成败关键要素分析 |
2.2.3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
2.3 基于创新管理理论视角的各创新要素协同研究 |
2.3.1 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协同研究现状 |
2.3.2 各创新要素协同机制研究现状 |
2.3.3 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
2.4 基于复杂性理论视角的要素协同机制研究 |
2.4.1 复杂性理论关于协同的研究现状 |
2.4.2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2.4.3 复杂性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2.5 基于创新的系统观的要素协同机制研究 |
2.5.1 研究现状 |
2.5.2 现有研究的不足 |
2.5.3 对本研究的启示 |
2.6 本章小结及启示 |
3 全面创新管理范式的理论框架 |
3.1 全面创新管理范式提出的动因 |
3.2 全面创新管理范式的理论溯源 |
3.2.1 企业全面创新研究概述 |
3.2.2 全面创新研究的主要代表性观点 |
3.3 全面创新管理的理论框架 |
3.3.1 全面创新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
3.3.2 全面创新管理的要点 |
3.3.3 全面创新管理(TIM)的特征 |
3.3.4 全面创新的维度 |
3.4 全面创新管理与传统创新管理范式的异同 |
3.5 TIM范式对本研究的意义 |
4 研究设计与方法论 |
4.1 研究问题 |
4.2 提出假设 |
4.3 方法论指导 |
4.4 主要研究方法 |
4.5 研究方案设计 |
4.6 数据整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4.6.1 数据加工处理 |
4.6.2 描述性统计 |
5 基于TIM视角的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过程研究 |
5.1 协同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其启示 |
5.2 创新要素协同过程研究现状与启示 |
5.3 基于TIM视角的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过程模型的构建 |
5.3.1 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内涵与框架 |
5.3.2 C~3IS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 |
5.4 创新要素全面协同过程案例研究 |
5.4.1 海尔集团案例研究 |
5.4.2 西湖电子集团案例 |
5.4.3 其他案例 |
5.5 进一步讨论 |
6 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影响因素与途径 |
6.1 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2 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程度与企业特质的关系实证分析 |
6.3 促进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途径研究 |
6.3.1 相关文献研究进展与启示 |
6.3.2 促进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的主要途径 |
6.4 本章小结 |
7 创新要素全面协同与创新绩效相关性实证分析 |
7.1 创新要素全面协同与创新绩效相关性概念模型 |
7.2 数据分析 |
7.2.1 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协同的实际情况子量表数据分析 |
7.2.2 企业创新绩效情况子量表数据分析 |
7.3 要素两两协同对全面协同程度的影响实证分析 |
7.3.1 技术与各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与全面协同程度相关性分析 |
7.3.2 偏相关分析 |
7.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7.4 各要素全面协同与创新绩效相关性实证分析 |
7.4.1 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与创新绩效相关分析 |
7.4.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7.4.3 各要素全面协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 |
7.5 本章小结 |
8 各要素全面协同度测度模型与案例研究 |
8.1 国内外协同度测度相关研究现状及启示 |
8.2 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 |
8.3 要素全面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设计 |
8.4 要素全面协同度测度的案例研究 |
8.4.1 宝钢集团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度测度 |
8.4.2 西湖电子集团创新过程各要素全面协同度测度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9.3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指导意义 |
9.4 本研究可能的不足、局限性和下一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协同机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 |
致谢 |
(7)华北制药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
2.3 企业发展战略四要素 |
2.4 企业战略管理分析模型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1.1 经济环境 |
3.1.2 社会、文化、人口分布及环境 |
3.1.3 政策法律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制药产业环境分析 |
3.2.1 国际制药产业概况 |
3.2.2 国内制药产业概况 |
3.2.3 波特五力竞争结构分析 |
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 |
第四章 内部环境分析 |
4.1 华北制药集团简介 |
4.1.1 华北制药集团发展史 |
4.1.2 华北制药集团现状及搬迁机遇 |
4.2 华北制药集团资源平衡分析 |
4.2.1 华北制药集团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分析 |
4.2.2 华北制药集团生产及研发能力 |
4.2.3 华北制药集团财务能力分析 |
4.2.4 华北制药集团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
4.2.5 华北制药集团基础建设能力 |
4.3 产品组合分析 |
4.4 内部关键因素评价矩阵(IFE) |
4.4.1 建立IFE矩阵 |
4.4.2 华北制药集团的内部环境关键因素分析 |
4.4.3 华北制药集团的内部环境分析评价矩阵IFE |
第五章 企业文化因素分析 |
5.1 企业文化对战略制定的影响作用 |
5.2 传统文化对战略制定的影响作用 |
5.3 新文化体系对战略制定的影响作用 |
第六章 战略选择和实施 |
6.1 确立华北制药集团目标 |
6.2 SWOT分析 |
6.3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6.4 集团战略选择 |
6.5 团队建设 |
6.6 总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 |
6.7 公司未来5-10 年战略实施要点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产权多元化模式的NCPC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我国医药市场机制及制药企业特点 |
2.1 我国医药市场机制 |
2.2 制药企业的环境 |
2.3 制药企业的特点 |
第三章:国企改革的途径及关键问题 |
3.1 解决国企改革问题的两种主要思路 |
3.2 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 |
3.2.1 交易费用-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石 |
3.2.2 科斯定理-现代产权理论的核心 |
3.2.3 现代产权理论的最新发展 |
3.3 企业产权结构与管理机制转换 |
3.3.1 产权改革与管理机制转换的关系 |
3.3.2 管理机制转换中的关键问题 |
第四章:华药产权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的现状 |
4.1 华药产权结构的历史演变 |
4.2 华药管理运行机制现状 |
4.2.1 华药的劳动用工制度 |
4.2.2 华药的用人机制 |
4.2.3 华药的分配制度 |
第五章:华药产权结构和管理机制的问题剖 |
5.1 “一股独大”的弊端 |
5.2 从上到下的“铁饭碗” |
5.3 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 |
5.4 分配中的矛盾 |
5.5 华药改革方案的层次分析 |
第六章:基于产权多元化模式的管理机制研究 |
6.1 产权多元化是历史的必然 |
6.1.1 华药的产权多元化 |
6.1.2 监事会监督职能的行使 |
6.1.3 “两权分离”后经理人制度的引入 |
6.2 企业用工制度改革 |
6.3 人才流动与激励 |
6.4 分配机制的构想 |
6.4.1 分配的原则 |
6.4.2 分配的构成 |
6.4.3 分配机制的具体构想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研究 ——基于企业技术和规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主要概念界定 |
1.2.1 高技术、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企业 |
1.2.2 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 |
1.2.3 合作创新、独立创新和研发外包 |
1.2.4 知识、技术知识和知识基础结构 |
1.2.5 绩效和企业合作创新绩效 |
1.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1.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 关于企业合作创新的文献综述 |
2.1 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机 |
2.1.1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合作创新动机 |
2.1.2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合作创新动机 |
2.1.3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合作创新动机 |
2.1.4 简要评价 |
2.2 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选择和组织设计 |
2.2.1 信息对称时合作创新的模式选择和组织设计 |
2.2.2 信息不对称时合作创新的模式选择和组织设计 |
2.2.3 简要述评 |
2.3 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 |
2.3.1 合作创新对研发投资的影响 |
2.3.2 合作创新对企业产品市场势力的影响 |
2.3.3 合作创新对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
2.3.4 国内学者对合作创新绩效的理论研究 |
2.3.5 简要述评 |
2.4 企业合作创新的经验研究 |
2.4.1 合作创新的动机 |
2.4.2 合作创新的绩效 |
2.4.3 技术溢出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 |
2.4.4 简要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3 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企业技术视角下的理论研究 |
3.1 信息技术行业内企业合作创新的发展回顾 |
3.1.1 合作创新日趋频繁 |
3.1.2 合作创新模式的演变 |
3.2 标准导向型技术的含义和创新模式 |
3.2.1 标准导向型技术的含义 |
3.2.2 技术创新模式和标准导向型技术创新模式 |
3.2.3 标准导向型技术创新模式的优、劣势 |
3.3 标准导向型技术合作创新与独立创新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信息分享的外部性 |
3.3.1 基本模型 |
3.3.2 博弈均衡解 |
3.3.3 标准导向型技术创新模式绩效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企业技术视角下的仿真与案例研究 |
4.1 标准导向型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仿真实验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研发难易程度与创新模式的绩效 |
4.2.2 网络效应与创新模式的绩效 |
4.3 标准导向型技术创新模式的案例研究 |
4.3.1 案例研究说明 |
4.3.2 完全的研发竞争:CPU的研发竞争 |
4.3.3 纯粹的合作研发:VLSI联盟、龙芯产业联盟和计算机系统结构 |
4.3.4 专利联盟:GSM联盟和TD-SCDMA联盟 |
4.3.5 带专利池的合作研发:AVS联盟和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 |
4.3.6 案例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5 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企业规模视角下的理论研究 |
5.1 经验事实、主要分析内容和分析角度 |
5.1.1 不同规模高技术企业的合作研发投入比例:几个经验事实 |
5.1.2 企业规模、知识基础结构和产品市场结构 |
5.2 不同规模高技术企业合作研发投入比例的影响因素 |
5.2.1 知识基础结构对合作研发投入比例的影响 |
5.2.2 产品市场结构对合作研发投入比例的影响 |
5.2.3 知识基础结构与产品市场结构的相互作用 |
5.3 不同规模高技术企业合作研发投入比例的决策及影响机制:基于博弈模型的分析 |
5.3.1 基本模型:企业合作研发与独立研发 |
5.3.2 扩展模型一:知识基础结构与合作研发投入比例 |
5.3.3 扩展模型二:技术溢出、产品市场结构与合作研发投入比例 |
5.4 本章小结 |
6 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企业规模视角下的实证研究 |
6.1 实证分析内容说明 |
6.2 样本选择和中国研发合资企业概况 |
6.2.1 样本行业与企业说明 |
6.2.2 变量设定与描述 |
6.2.3 近五年我国研发合资企业的现状 |
6.3 企业规模与合作研发投入比例的统计分析 |
6.3.1 企业规模与合作研发投入比例 |
6.3.2 企业规模与知识基础结构、产品市场结构 |
6.4 企业知识基础结构、产品市场结构和合作研发投入比例 |
6.4.4 计量模型构建 |
6.4.5 计量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美、日、中三国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比较研究 |
7.1 美、日、中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创新政策及其比较 |
7.1.1 鼓励企业独立创新的政策 |
7.1.2 鼓励企业合作创新的政策 |
7.1.3 三国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创新政策的比较 |
7.2 美、日、中鼓励不同规模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及其比较 |
7.2.1 鼓励企业独立创新的政策 |
7.2.2 鼓励企业合作创新的政策 |
7.2.3 三国鼓励不同规模高技术企业创新政策的比较 |
7.3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
附录 |
附录一 第三章中命题的证明 |
附录二 样本企业及其所在行业 |
附录三 样本企业组建的研发合资企业概况 |
附录四 信息技术业和医药制造业专利赋值 |
附录五 样本企业专利的赋值 |
附录六 样本企业的知识离散度 |
附录七 样本企业所在行业的H指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10)华北制药ESG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1.4.3 文献述评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ESG的概念 |
2.1.2 社会责任 |
2.1.3 社会价值 |
2.2 ESG信息披露的进展情况 |
2.2.1 国际进展情况 |
2.2.2 我国进展情况 |
2.3 社投盟社会价值评估体系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4 三重底线理论 |
第三章 华北制药ESG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
3.1 华北制药概况 |
3.2 ESG信息披露分析 |
3.2.1 “义利99”的优越性 |
3.2.2 评估模型原理及应用 |
3.2.3 ESG信息披露现状 |
3.3 ESG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参考标准陈旧披露方式单一 |
3.3.2 选择性披露信息 |
3.3.3 披露缺少定量指标 |
3.3.4 行业性指标披露不充分 |
3.4 ESG信息披露问题的成因 |
3.4.1 自主披露意识淡薄 |
3.4.2 披露水平整体受限 |
3.4.3 缺乏信息披露体系 |
3.4.4 信息披露标准不统一 |
第四章 华北制药ESG信息披露体系构建 |
4.1 ESG信息披露的框架与原则 |
4.2 优化ESG信息披露程序 |
4.2.1 成立ESG专职部门 |
4.2.2 改组ESG信息披露程序 |
4.3 完善ESG信息披露方式 |
4.4 ESG信息披露内容及策略 |
第五章 华北制药ESG信息披露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5.1 提高企业ESG信息披露认识 |
5.1.1 强化信息披露责任风险意识 |
5.1.2 加强信息披露知识教育 |
5.2 深化ESG信息披露体系研究 |
5.3 运用数据平台降低披露成本 |
5.4 多方式细化信息披露内容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前进中的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特大型医药生产联合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问题研究[D]. 王松华. 同济大学, 2007(02)
- [2]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兼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D]. 王翠春.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3]基于核心竞争力源泉的华北制药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高建军. 天津大学, 2004(03)
- [4]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 [5]华北制药处方药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策略研究[D]. 徐翔宇. 河北地质大学, 2019(12)
- [6]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 郑刚. 浙江大学, 2004(03)
- [7]华北制药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苑文改. 天津大学, 2008(09)
- [8]基于产权多元化模式的NCPC管理机制研究[D]. 申春辉. 天津大学, 2004(07)
- [9]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研究 ——基于企业技术和规模视角[D]. 金星. 浙江大学, 2010(09)
- [10]华北制药ESG信息披露研究[D]. 孙一林. 河北地质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