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南人颅骨上、下颌臼齿磨耗与年龄变化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博宇[1](2021)在《广州市执信中学墓地明清时期人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对象为2003年出土于广州市执信中学的13例明清时期人骨遗存。研究认为,以执信中学组为代表的人群属蒙古大人种,种族成分复杂,脑颅兼具蒙古人种东亚和南亚类型特征。该组人骨除了身高特征与岭南地区古代及现代人群有紧密联系外,其他特征均与周边人群存在差异,具有若干自身特点,如较厚的颅骨壁和纤细的肢骨等。广州长期作为中国主要的河港和海港,交通发达,人员往来频繁,基因交流可能是产生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
李鹏珍[2](2021)在《山西大同东信广场北魏墓地人骨研究》文中指出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公元398年至公元494年期间定都平城,这一时期其封建统治渐趋完善,大同及周边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包括汉与鲜卑在内的各人群在此地交流、汇合。东信广场墓地作为目前在平城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的北魏墓群,其出土的人骨材料对于丰富、完善该地区人群的种族特征以及探索与周边人群的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以东信广场北魏墓地的人骨遗存为研究对象,以颅骨测量学、生物统计学为主要手段,重点研究该组居民的体质特征及人群构成情况并探讨该组人群与周边人群的流动状况。结果表明,东信墓地古代居民的颅骨形态与亚洲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及东北亚类型较为接近。欧式距离系数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东信北魏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呈现常乐组与大同南郊组相混合的特征,体质类型比较复杂和多样,东信北魏组的体质特征主要是“古中原类型”,但也受过鲜卑等其他人群的影响。此外,可见4例个体在颅面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因素特征,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材料,认为其身份与来自于中亚或西亚地区的商人有关,这从侧面体现了大同作为当时商业与贸易中心的开放与包容。北魏平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族群的融合导致了东信广场墓地古代居民体质类型的复杂和多样。本文还利用古人口学、古病理学方法初步探讨了东信墓地人群的人口构成、疾病与健康状况。东信墓地人群的性别结构为0.88:1,男女两性在死亡年龄分期的分布趋势上基本一致,均在壮年期达到高峰且以此为中心向两端递减。整体来看,东信人群的创伤率较低,社会关系和谐、社会状况安定。骨骼疾病的类型多样,包括肿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营养和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异位骨化等,但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显得寥寥可数,部分个体也仅为个别病理,这反映出东信人群相对健康的体质特征。另外,通过身高、体质量以及骨骼粗壮度三方面的推算与比较分析,使我们对该人群的整体体型特征也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
崔贺勋[3](2021)在《山西大同华宇墓地北魏时期人骨研究(2019年度)》文中认为华宇墓地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魏都大道东侧,云波路北侧,南环路南侧。2014年,为了配合大同市华宇广场的建设进行了首次发掘。2019年,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该区域再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发掘墓葬70余座,清理出62例个体,其中时代属于北魏的个体共50例。这批人骨年代确切,阶层相近,或为同族墓地。对这批材料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该人群的社会结构、生业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和营养健康状况,更能够反映出北魏时期的人群迁徙和融合,为研究北魏时期的人群特征及其与古中原汉族之间的联系提供启示和依据。本文主要从古人口学、体型、古病理学、颅骨形态、种系类型等方面入手,对北魏时期的人骨材料进行系统研究,力求尽量充分地利用这批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人骨材料,并能最终揭示出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体质特征、族属及其与相关古代居民之间的关系。在古人口学研究中,创新的提出了“标准校验实验组”的概念,提高了鉴定的准确率。通过对性别分布及死亡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探明了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男女性别及死亡年龄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出现差异的可能原因。对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人口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体型研究中,通过引入着名学者的推算公式,采用多种方法对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身高、体质量、骨骼粗壮度这三大方面进行研究,初步还原了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体型特征,并尝试分析了形成该体型特征的原因。在古病理的研究中,通过细致的整理和比较,在华宇墓地北魏人群中发现了20余种骨骼病理异常现象。并从骨骼创伤、骨骼的感染性疾病、骨肿瘤、先天性异常及牙齿疾病这五大板块入手,图文并茂地对华宇墓地出土的所有人骨进行了古病理研究,对可能的病因做了介绍。在颅骨形态研究上,从非测量性形态特征及测量性形态特征这两大方面出发,科学准确的描述出了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颅骨形态特征,初步确定该人群应属蒙古人种。在种系类型研究上,将能够充分代表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测量项与各对比组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欧式距离、聚类分析、绘制树状图、主成分分析、绘制散点图等技术方法,确定了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种系类型及可能存在的亲缘关系。经过上述研究,华宇墓地北魏人群身上所反映出的与蒙古人种中多个类型相似的特征,表明其种系成份相当复杂,可能存在着与诸多民族混血的情况,但总的来说与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及东北亚类型更为相似。其与鲜卑各对比组之间均存在着十分疏远的距离,而相反与常乐组、大同组、陶家寨组等代表古中原类型的对比组之间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表现出华宇墓地北魏人群应并非鲜卑族群,但不排除曾受到过鲜卑族的影响。其与古中原人群可能存在着较近的亲缘关系。
易智星[4](2021)在《人猿超科牙齿的分类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牙齿是探讨人猿超科成员起源、演化与扩散的重要信息载体之一。然而,对于部分属种,它们的牙齿存在形态相似或定量参数重叠,使牙齿分类鉴定成为古人类领域颇具挑战的任务。因此,开发更有效的鉴定指标/方法尤为必要。为了该目标,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1、传统方法的改进;2、引入新方法。三维相对釉质厚度(three-dimensional relative enamel thickness,3DRET)是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传统指标。目前,Micro-CT技术是测量该指标的主要途径。在此,该指标被证实存在两个缺点:1、3DRET深受Micro-CT图像体素尺寸(即空间分辨率)影响;2、3DRET与另外一个釉质厚度子指标(three-dimensional average enamel thickness,3DAET)存在依赖关系。前者会阻碍不同研究结果(同一属种不同分辨率)的对比,而后者会导致信息冗余。为此,我们提出一个替代指标。新指标定义为釉质与齿质的厚度比(ratio of enamel-thickness to dentine-thickness,3DRED)。以不同的分辨率(10-50μm)对一颗猩猩臼齿扫描14次并计算了不同体素尺寸下的釉质厚度。此外,统计了8个属种(包括尼人、现代人、粗壮傍人、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合趾猿和猩猩)共179颗下颌臼齿的釉质厚度,并分析了3DRET和3DAET,3DRED和3DAET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3DRET对体素尺寸很敏感,而3DRED基本不受影响;2、3DRET和3DAET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8),而3DRED和3DAET不存在明显的依赖关系(相关系数<0.5);3、对于下颌第一臼齿(M1)和第二臼齿(M2),上述8个属种能在3DRED-3DAET双参数分类图版上被有效区分。相比3DRET,3DRED在分类鉴定上更加可靠。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是一种前沿深度学习方法,在分类任务中具有卓越性能。在此,我们将该方法首次引入到古人类领域,并提出一个基于CNN的流程来对牙齿进行分类。首先,将釉质-齿质界面(enamel-dentine junction,EDJ)转换成二维EDJ卡片。具体而言,将EDJ向齿颈面进行投影并以颜色表示高度后便可得到EDJ卡片。然后,标记EDJ卡片并进行CNN训练。为了评估该流程,我们制作了106颗上颌第一/二臼齿的EDJ卡片。其中化石猩猩臼齿53颗(原始数据),人属臼齿53颗(包含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大部分数据来源于开源CT数据库)。这些样本被分成训练集(n=84)和验证集(n=22)。根据这些样本,训练出一个二类分类器(猩猩和人),并用分类器评估测试集中6个待测样本的分类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验证集中的猩猩和人能被CNN精确分类(精度为100%);2、测试集的分类预测与综合多种传统定量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以上结果在小样本训练的基础上实现,由此表明CNN在该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以吹风洞和么会洞的巨猿后齿为例,开展分类学、系统演化和食性重建三方面的综合研究。通过该案例不仅可以进一步评估上述两种方法的效果,还可以加深对巨猿食性生态的认识。为此,开展了三组研究。首先,选取6颗轻微磨损的下颌臼齿进行釉质厚度分析,结果表明3DAET-3DRED双参数图版能有效区分巨猿。然后,制作一颗巨猿上颌第一/二臼齿的EDJ卡片,并以该样本作为输入,用猩猩/人属分类器判断巨猿的演化地位。深度学习结果表明巨猿的EDJ形态更像猩猩而不是人。最后,对巨猿下颌16颗颊齿(前臼齿和臼齿)进行咬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巨猿臼齿的平均咬合力为1512N,大于大部分灵长类;前臼齿平均咬合力为2217N,大约为臼齿的1.5倍。咬合力结果支持前人结论,即巨猿能够处理难以咬碎/研磨的食物。此外,前臼齿咬合力明显大于臼齿,意味着巨猿很可能进食大块硬质食物。
雷帅[5](2020)在《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出土人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刘家洼遗址作为春秋早中期芮国的又一处都邑性遗址,相比于较早的芮国梁带村遗址,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更为复杂。对探讨芮国后期的社会结构、政治格局、生业模式、人口变迁及人地关系等内容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遗址内共探明4处墓葬,其中东区3处,西区1处。在对东Ⅰ区和西区墓葬全面发掘后,发现墓葬形制、丧葬习俗及出土遗物等方面均体现出明显的社会阶层差异及特殊的文化因素。本文在生物考古学理念的指导下,对采集自刘家洼遗址东Ⅰ区墓地43例人骨进行了人口学、古病理学、颅骨形态学、种族类型学、稳定同位素分析及人种成分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并以刘家洼组人骨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先秦时期北方地区各主要族属人种材料的梳理,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对刘家洼组古代居民的种系来源和流向进行了系统分析。此外还从文化及体质特征两方面出发,试图对该组人群的种系构成因素进行探索。刘家洼遗址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男女两性比例为0.25:1。死亡年龄以中年期最多,其次为青年期及壮年期,最后为老年期,且该组标本中未发现15岁以下的未成年个体。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及龋齿率表明,该人群中生业模式以发达的农业为主,并辅以畜牧业;在其它口腔及骨骼疾病的表现方面,刘家洼组居民与复杂社会经济模式下生存的人群及社会阶层较高的人群更为相似。种族类型学及种系成分分析显示,黄河中游“古中原类型”土着居民对刘家洼组人群基因贡献率最大,虽然刘家洼人群与同时期相关地域内的周人、秦人及晋中南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交流与互动,但归根结底这些人群在体质特征上的共性,则都主要来源于对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土着居民的继承。其次“古华北类型”人种基因对刘家洼人群种系的构成也具有较大贡献率,这方面主要来源于与戎狄及北方长城地带土着人群的交流与融合。此外,刘家洼人群表现出的与现代蒙古人种北亚或东北亚类型相似的偏阔面型,也应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基因的影响。最后,由于地望或其它因素,黄河上游“古西北类型”人种在刘家洼种系特征的形成方面,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韩涛[6](2019)在《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人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材料出自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07年至2017年发掘的翼城大河口墓地。我们从古人口学、古病理学、体型特征、颅骨形态及古人种学等方面对该批人骨材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着重分析了大河口墓地人群与相关古代人群之间的距离关系。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翼城地区的地理人文概况,对其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概述了大河口墓地的考古学背景信息,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对前期的整理研究情况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大河口墓地人群的古人口学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和死亡年龄的鉴定、性别和死亡年龄的统计分析、与相关古代人群的比较分析等方面,对大河口墓地人群的性别和年龄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第三章大河口墓地人群的古病理学研究观察与统计了大河口墓地人群骨骼和牙齿上的病理及异常现象,主要从骨骼创伤、骨骼疾病、牙齿疾病、牙齿磨耗和异常等方面展开论述,重点对椎体边缘骨赘、椎骨上下关节面磨损与第一跖趾关节关节炎情况进行了分级统计研究。第四章大河口墓地人群的体型研究通过骨骼测量来计算大河口墓地人群生前的平均身高和体质量,并与相关人群进行对比。通过对肱骨、股骨和胫骨各项测量值和指数的分析对比,来了解男女两性间社会分工以及不同群体间生活方式上的不同。第五章大河口墓地人群的体质类型研究通过观察测量了解到大河口墓地人群颅面部形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得知大河口墓地不同墓向的人群之间的体质差异较小,探索了大河口墓地人群与相关古代人群距离关系的远近。认识到晋南地区先秦时期不同人群之间体质特征上的差异较小,绝大多数群体不能用区域人种类型加以区分。第六章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反思。
周亚威,张晓冉,顾万发[7](2021)在《郑州汪沟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牙齿磨耗及口腔健康状况》文中研究表明对汪沟遗址出土的174例仰韶文化居民的2816枚牙齿进行统计与分析,计算出牙齿的平均磨耗等级和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别指数,统计特殊磨耗、龋齿、骨质隆起在样本中的出现率。结果显示,汪沟组牙齿平均磨耗等级为3.403262级,男性牙齿平均磨耗等级为3.63级,女性为3.61级;男女两性牙齿磨耗差异不显着(p>0.05);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别指数比达到1:1;出现26例由于深覆■导致的特殊磨耗;臼齿咬合面凹坑式磨耗出现率为2.50%;龋齿患病率68.97%,龋齿率26.56%,龋均4.30;骨质隆起的出现率为5.20%,颌骨粗壮程度不显着。汪沟人群的牙齿磨耗程度总体偏轻,牙齿磨耗程度与河南下王岗组居民接近。基于以上特点,我们认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人群在饮食结构和用牙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共性。
阿娜尔[8](2018)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川掌遗址人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掌遗址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镇。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区地处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地区东部,黄河几字湾内,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互交流、文化融合的重要核心区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中原民族溯黄河河谷迁徙拓荒与当地土着居民共存的痕迹;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日益突显优势,该区域成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这片区域的历史文化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舞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考古遗址丰富,而且考古学文化较为错综复杂,人骨材料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对川掌遗址出土的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既增添了该区域的人骨材料,也填补了这一时期人骨材料的空缺,并为探索该地区人群的体质特征、人种构成、生存情况、生业模式、人群迁徙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文主要从性别、年龄、身高、病理、颅骨形态特征等方面对川掌遗址古代居民进行较为全面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并依据研究结果,对河套地区不同时期的古代人群的人骨材料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种系源流,为全面了解河套地区的古代人种地理变迁提供新视角。全文共八章。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川掌遗址的概况,自然地理位置以及历史背景,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相关问题。第2章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性别和年龄鉴定及人口学研究根据性别和年龄鉴定,对川掌遗址古代居民性别比例和死亡年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该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进行计算。第3章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肢骨研究通过对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肢骨各项测量数据及指数的比较分析,了解该组人骨在左右侧别、男女两性、上下肢骨的发育程度,结果显示除了下肢比上肢略粗壮外并无其他明显差异。并根据肢骨测量数据推算身高,男性平均身高略高于女性,在与北方地区各古代居民的对比中,两性均处于中等水平。第4章古病理学研究对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口腔健康情况、创伤状况、骨骼疾病情况等进行观察以及详尽的描述,并对常见的疾病进行了统计分析。第5章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颅骨非测量性状研究根据颅骨非测量性状的观察研究,可知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男女两性在非测量形态特征上较为一致,呈现出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在对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研究中比较中,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的关系最为亲近。第6章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颅骨测量性状研究根据颅骨测量性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男女两性呈现出较为一致的颅面部形态特征;从三个不同地点出土人骨以及男女两性的种系纯度检验结果来看,大体上属于同种系的古代居民,但也不可忽视个别异种系个体的存在;川掌组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东亚类型的形态学距离最近,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抚顺组、华北组在形态特征上较为一致,而与代表北亚蒙古人种的对比组在形态距离上较为疏远。第7章川掌遗址古代居民与相关人群之比较通过对川掌遗址古代居民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体质特征的古代对比组的比较研究,可知川掌组与“古华北类型”人群(朱开沟组)在体质特征上十分相似,可能为朱开沟组古代居民的后裔,但也与“古中原类型”的居民(店里组)在形态学距离上也较为相近;至于川掌组所代表的古代人群的流向,经研究认为其对后来的混合性状类人群,如纳林套海组、西黑岱组以及姑姑庵组提供了遗传学基础。第8章结语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张雯欣[9](2018)在《新疆吐鲁番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牙齿磨耗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材料为新疆吐鲁番市加依墓地出土的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骨骼遗存中的牙齿标本。吐鲁番加依墓地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加依村南3公里的一处地势北高南低的戈壁台地上,占地面积共计15万平方米。2013年底至2014年初,吐鲁番学研究院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墓葬217座。该墓地布局严谨有序,墓与墓之间不存在叠压和打破的关系。墓葬形制主要为椭圆形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部分晚期墓葬尚可见到封土堆。葬式则以单人葬居多,多人合葬仅见个例;仰身屈肢葬占多数,侧身屈肢葬亦占一定比例。根据墓地所在位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加依墓地的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10世纪至前2世纪间,属于主要分布在博格达山南北山前地带或山谷之间的苏贝希文化遗存。苏贝希文化是迄今为止吐鲁番盆地及其周边发现的唯一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目前经过正式发掘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有阿拉沟古墓群、苏贝希遗址及古墓群、艾丁湖墓地、洋海墓地、胜金店墓地等。加依墓地的发现为研究吐鲁番盆地青铜-铁器时代的社会形态、经济生活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本文以加依墓地出土人类骨骼遗存中出土的69例青壮年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保存状态较好、齿列位置明确的牙齿标本的磨耗模式(主要从磨耗等级、偏斜式磨耗程度与微磨耗痕迹三个部分)和上下颌口腔疾病与特征进行了观察、统计和分析,并参考了相关民族学调查、考古发现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加依墓地居民复杂的牙齿磨耗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进而对该人群的饮食结构和社会经济模式提出了推测。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加依墓地周边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背景。第二章为牙齿磨耗等级研究,系采用美国学者Smith的分级标准对1115枚牙齿磨耗程度进行了观察、统计和数据分析。第三章为臼齿偏斜式磨耗现象的量化研究,系采用磨耗方向指数(IWO)对367件臼齿标本的偏斜程度进行了评估。第四章则运用了牙齿微磨耗痕迹的研究方法,选取该人群中10个磨耗相对较轻、釉质面保存状态较好、口腔状态较为健康的不同个体的第一或第二臼齿的颊侧面,利用数码显微镜对视野面积为1mm2的区域内的微磨耗条痕进行了观察和统计,计算出LH/LV值(即水平方向条痕长度与垂直方向条痕长度之比)并将之与已知食物结构和经济模式的现代对比组进行对比。第五章是对该人群的上下颌和牙齿上所发现的其他特殊磨耗现象与口腔疾病所进行的观察和统计,包括下颌臼齿的倾斜式磨耗、门齿的唇侧磨耗、龋齿、下颌骨质隆起、牙齿生前脱落、牙结石、牙周病和根尖脓肿。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对前面五章所得到的推论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族学资料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等对加依墓地居民的饮食结构和社会经济模式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研究表明,加依墓地居民的食物类型总体较为坚硬,食物结构中肉类食物较多。磨耗等级与偏斜式磨耗程度均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暗示男性作为游牧生活方式的主要践行者,对硬质食物的依赖可能比女性更多。
侯侃[10](2017)在《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人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材料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进行的山西榆次高校园区考古项目中的小南庄墓地和聂店墓地出土的先秦时期人骨。针对这些人骨材料,结合已有的人类骨骼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本文进行了古人口学、古病理学、颅骨形态学和古人种学、体型估算和行为重建等方面的研究,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古人口学和古病理学的概念、方法和研究史,讨论了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理论问题。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在一方面为研究晋中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特征、健康状况、人口情况、体型和日常行为积累一些基础成果,另一方面为我国人类骨骼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构建添砖加瓦。以下分章介绍本文内容。第一章绪论首先,对人类骨骼考古学、生物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指出本文的研究理念是建立在“人类骨骼考古学”这一概念之上的。其次,认为人类骨骼考古学存在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进化论与文化生态学、均变论、概率论与统计学这三个方面,此外,对本学科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骨学悖论”和人骨样本的代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简述了人类骨骼考古学的研究逻辑。第二章研究的材料首先介绍了山西榆次高校园区的地理位置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并对山西榆次地区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和晋文化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而后,对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的考古发现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埋藏学理论,对聂店组样本的骨骼保存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发现骨骼的保存情况有显着的性别差异。第三章古人口学研究首先阐述了古人口学的概念和国外古人口学的研究简史,指出古人口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次,从理论、方法和技术层面上对体质人类学中估计人骨样本性别、年龄的方法进行了总结,结合本文所研究的人骨材料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性别、年龄鉴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估计成人年龄中存在的困难并介绍和实践了针对此问题的一种方法“转换分析(transition analysis)”。最后,重点针对聂店组样本进行了人口学静态参数(性别与死亡年龄结构)和人口学动态参数(人口增长情况)的分析。第四章古病理学研究首先,介绍了古病理学的概念、研究史和研究方法。第二,对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上的古病理现象进行了诊断、统计与分析,主要包括对创伤、骨膜炎、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脊柱关节病和发育异常与先天性疾病的研究。第三,对口腔疾病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针对聂店组样本分析了生前失牙、龋病、根尖周炎、牙周病和牙釉质发育不全的情况。第四,对聂店组样本存在的颅骨的枕部人工变形和拔除上颌右侧侧门齿的现象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五,对本文所研究的材料中能体现人群饮食结构、健康水平和生存压力的几项指征——骨膜炎、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龋病和牙釉质发育不全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聂店组样本所代表的人群生存压力相对较低、食物结构可能比较多元化、营养状况尚可。第五章颅骨形态学与古人种学研究首先,对非测量性状和测量性状所体现的颅骨的形态进行了分析,表明聂店组和小南庄组的颅面形态不存在明显差异;种系纯度检验表明聂店组样本可能是异种系的,而小南庄组男性可能是同种系的、女性可能是异种系的。其次,与现代人种和现代人群的对比分析表明,两组人群属于亚洲蒙古人种,比较接近东亚类型,其次是南亚类型,面部扁平度较大且阔面的特征却类似北亚类型,与现代华南地区人群比较接近,与北亚人群差异最大。最后,通过对比中国先秦时期的各个古人种类型和黄河中游地区夏商周时期人群,认为聂店组和小南庄组比较接近古中原类型和古华北类型,与山西地区许多两周时期人群类似,体现了这一时期山西地区晋文化和宗周文化、戎狄和华夏族交融的现象。第六章体型估算与行为研究在体型估算方面,依据股骨最大长估算了身高,依据股骨头宽估算了体质量,依据身高和体质量估算了能反映体型的罗氏指数和达氏指数。在行为研究方面,通过对以主要的滑膜关节骨性关节炎、椎骨骨赘病、黄韧带骨化、椎体上下表面多孔性状和施莫尔结节为代表的退行性关节病的研究,和以“Marriotti方法”、“Villotte方法”、“科英布拉方法”记录得到的肌腱、韧带起止点改变的研究,对聂店组和小南庄组样本所代表的人群可能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第七章结语概括全文内容并指出了本文的意义与主要不足。
二、华南人颅骨上、下颌臼齿磨耗与年龄变化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南人颅骨上、下颌臼齿磨耗与年龄变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执信中学墓地明清时期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现状 |
(二)研究方法 |
1.观察测量 |
2.性别和年龄判定 |
3.统计分析 |
二、结果与讨论 |
(一)性别和年龄 |
(二)种族类型 |
1.个体差异性t检验 |
2.与三大人种的比较 |
3.与亚洲蒙古人种各区域类型的比较 |
4.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现代组的比较 |
(三)颅壁厚度 |
(四)身高水平 |
(五)口腔状况 |
结 语 |
(2)山西大同东信广场北魏墓地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大同市自然与历史地理概况 |
1.2 东信广场墓地的考古学背景 |
1.3 研究目的及相关说明 |
第2章 东信广场墓地人群的古人口学研究 |
2.1 性别与死亡年龄的判定 |
2.2 性别与死亡年龄的统计 |
2.2.1 性别比例分布 |
2.2.2 死亡年龄结构 |
2.3 与相关人群的比较 |
2.4 小结 |
第3章 东信广场墓地人群的古病理学研究 |
3.1 东信人群的骨骼创伤 |
3.1.1 颅骨的骨质创伤与骨折 |
3.1.2 其余骨骼的骨质创伤与骨折 |
3.1.3 东信人群的创伤特点 |
3.1.4 东信人群的创伤分析 |
3.2 东信人群的骨骼疾病 |
3.2.1 肿瘤性疾病 |
3.2.2 先天性疾病 |
3.2.3 关节性疾病 |
3.2.4 传染性疾病 |
3.2.5 营养及代谢性疾病 |
3.2.6 异位骨化 |
3.2.7 骨骼的其他病理 |
3.3 东信人群的牙齿疾病 |
3.3.1 龋齿 |
3.3.2 根尖脓肿/齿槽脓肿 |
3.3.3 牙周病 |
3.3.4 生前脱落 |
3.3.5 其他异常现象 |
3.4 小结 |
第4章 东信广场墓地人群的体型研究 |
4.1 东信人群的身高推算 |
4.1.1 方法与结果 |
4.1.2 与相关人群的比较 |
4.2 东信人群的体质量估算 |
4.2.1 方法与结果 |
4.2.2 与相关人群的比较 |
4.3 东信人群的骨骼粗壮度 |
4.3.1 肱骨相关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
4.3.2 股骨相关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
4.3.3 胫骨相关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
4.3.4 各指数与相关人群的比较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东信广场墓地人群的体质类型研究 |
5.1 颅骨的非测量特征观察 |
5.2 颅骨的测量性特征 |
5.3 颅骨的种系类型 |
5.4 与相关古代人群的比较 |
5.5 欧罗巴人种因素问题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山西大同华宇墓地北魏时期人骨研究(2019年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山西大同华宇墓地简介 |
1.2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古人口学研究 |
2.1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鉴定与统计 |
2.1.1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鉴定 |
2.1.2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统计 |
2.2 性别分布与死亡年龄段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体型研究 |
3.1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身高推算 |
3.1.1 身高推算方法及结果 |
3.1.2 与其他相关古代人群的比较 |
3.2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体质量推算 |
3.2.1 体质量推算方法及结果 |
3.3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骨骼粗壮指数推算 |
3.3.1 肱骨粗壮指数推算方法及结果 |
3.3.2 股骨粗壮指数推算方法及结果 |
3.4 小结 |
第4章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古病理研究 |
4.1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骨骼创伤 |
4.2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骨骼感染性疾病 |
4.2.1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非特异性感染 |
4.2.2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特异性感染 |
4.3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先天性异常 |
4.3.1 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 |
4.3.2 脊柱裂 |
4.3.3 胸骨异常 |
4.3.4 额中缝 |
4.4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骨肿瘤 |
4.5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牙齿疾病 |
4.5.1 龋齿 |
4.5.2 牙结石和牙周病 |
4.5.3 根尖脓肿 |
4.5.4 牙齿畸形 |
4.5.5 牙釉质发育不全 |
4.6 小结 |
第5章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颅骨形态研究 |
5.1 颅骨的非测量性形态特征 |
5.2 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 |
5.3 小结 |
第6章 华宇墓地北魏人群的种系类型研究 |
6.1 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区域类型的比较 |
6.2 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比较 |
6.3 与相关古代对比组的比较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致谢 |
(4)人猿超科牙齿的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牙齿化石在古人类学中的意义 |
1.2 牙齿分类鉴定的常规方法 |
1.2.1 常规定性方法 |
1.2.2 常规定量方法 |
1.3 牙齿分类鉴定的非常规方法 |
1.3.1 古DNA |
1.3.2 古蛋白质组 |
1.4 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洞穴介绍 |
2.1 洞穴地理位置 |
2.2 洞穴地质背景 |
2.2.1 吹风洞 |
2.2.2 么会洞 |
2.2.3 感仙洞 |
2.2.4 那线洞 |
2.2.5 咁前洞 |
2.2.6 山祖洞 |
2.2.7 三谢山洞 |
2.2.8 宜村洞 |
2.2.9 岩利洞 |
2.3 洞穴时代 |
第三章 传统方法的再研究:一种新的相对釉质厚度指标 |
3.1 定义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敏感性的材料与方法 |
3.2.2 研究釉质厚度参数相互关系的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三维釉质厚度指标对体素尺寸的敏感性 |
3.3.2 三维釉质厚度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
3.4 讨论 |
3.4.1 为什么开发3DRET的替代指标 |
3.4.2 如何计算3DRET的理论值 |
3.4.3 为什么在3DRED的定义式中求立方根 |
3.4.4 体素尺寸阈值是否和分割算法相关 |
3.5 小结 |
第四章 非传统方法的引入:基于深度学习对牙齿进行分类鉴定 |
4.1 材料 |
4.1.1 训练集和验证集 |
4.1.2 测试集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3.1 方案1 的结果 |
4.3.2 方案2 的结果 |
4.4 讨论 |
4.4.1 数据共享新方案 |
4.4.2 一种区分更新世猩猩和人属牙齿的新尝试 |
4.4.3 目前分类器的不足 |
4.4.4 未来工作 |
4.5 小结 |
第五章 案例研究:巨猿的釉质厚度、系统位置及食性重建 |
5.1 釉质厚度分析 |
5.1.1 方法与材料 |
5.1.2 结果与讨论 |
5.2 基于深度学习判断巨猿的系统地位 |
5.2.1 方法与材料 |
5.2.2 结果与讨论 |
5.3 咬合力分析及食性重建 |
5.3.1 方法与材料 |
5.3.2 结果 |
5.3.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出土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理念——生物考古学 |
1.2 生物考古学与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 |
1.3 生物考古学与考古学 |
第二章 研究背景 |
2.1 澄城县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概述 |
2.1.1 澄城县的自然地理概况 |
2.1.2 澄城地区的历史沿革 |
2.2 关中地区先秦时期生物考古学的发展现状 |
2.2.1 主要的人类化石材料 |
2.2.2 主要的人类骨骼材料 |
2.3 刘家洼遗址的考古学背景 |
2.3.1 遗址概况 |
2.3.2 墓地概况 |
2.3.3 遗址时代 |
2.3.4 文化性质 |
2.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相关说明 |
2.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4.2 研究对象 |
第三章 刘家洼遗址人群的古人口学研究 |
3.1 性别鉴定与死亡年龄推算 |
3.1.1 个体性别鉴定 |
3.1.2 死亡年龄推算 |
3.2 性别与死亡年龄的统计分析 |
3.2.1 性别与死亡年龄分布统计 |
3.2.2 性别分布与死亡年龄段分析 |
3.3 人口寿命研究 |
3.3.1 刘家洼组古代居民总人口寿命研究 |
3.3.2 刘家洼组古代居民男、女两性寿命研究 |
3.4 与先秦时期关中地区其它人群的比较分析 |
3.4.1 死亡年龄出现状况的对比研究 |
3.4.2 性别比例的比较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刘家洼遗址人群的古病理学研究 |
4.1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的口腔疾病 |
4.1.1 牙齿保存状况统计 |
4.1.2 龋齿 |
4.1.3 C、N稳定同位素分析与龋齿率所体现的人群生业模式 |
4.1.4 生前失牙 |
4.1.5 根尖周炎 |
4.1.6 牙周病 |
4.1.7 牙釉质发育不全 |
4.2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的骨骼病理 |
4.2.1 骨膜炎 |
4.2.2 眶上缘筛孔样变和多孔性骨肥厚 |
4.2.3 脊柱退行性疾病 |
4.3 小结 |
第五章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颅骨形态研究 |
5.1 颅骨非测量性形态特征观察 |
5.2 颅骨测量性形态特征观察 |
5.3 小结 |
第六章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颅骨的分组研究及t检验 |
6.1 不同考古学背景下墓主颅骨的分组研究 |
6.1.1 墓主头向的分组 |
6.1.2 墓葬形制的分组 |
6.1.3 随葬器物的分组 |
6.1.4 墓葬等级的分组 |
6.2 颅骨分组的t检验(差异性检验) |
6.2.1 A组与C组颅骨主要特征t检验 |
6.2.2 A组与D组(女)颅骨主要特征t检验 |
6.2.3 B组与D组(男)颅骨主要特征t检验 |
6.2.4 C组与D组(女)颅骨主要特征t检验 |
6.3 小结 |
第七章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种族类型研究 |
7.1 与亚洲蒙古人种各区系类型的比较 |
7.1.1 与北亚类型相比 |
7.1.2 与东北亚类型相比 |
7.1.3 与东亚类型相比 |
7.1.4 与南亚类型相比 |
7.2 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之比较 |
7.2.1 Dij与α的定量分析 |
7.2.2 聚类分析 |
7.3 与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北方各人群之间的关系 |
7.3.1 研究材料 |
7.3.2 α的定量分析 |
7.3.3 Dij和聚类分析 |
7.3.4 因子分析 |
7.4 小结 |
第八章 相关问题的讨论 |
8.1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的种系来源 |
8.1.1 研究材料 |
8.1.2 α的定量分析 |
8.1.3 Dij和聚类分析 |
8.1.4 因子分析 |
8.2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的种系流向 |
8.2.1 研究材料 |
8.2.2 α的定量分析 |
8.2.3 Dij和聚类分析 |
8.2.4 因子分析 |
8.3 刘家洼遗址古代居民人种成分分析 |
8.3.1 黄河中游土着居民人种因素 |
8.3.2 戎狄人种因素 |
8.3.3 北方长城地带土着居民人种因素 |
8.3.4 黄河上游土着居民人种因素 |
8.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翼城地区的地理人文概况 |
1.2 大河口墓地的考古学背景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相关说明 |
第2章 大河口墓地人群的古人口学研究 |
2.1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鉴定 |
2.1.1 性别的鉴定 |
2.1.2 死亡年龄的鉴定 |
2.2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统计分析 |
2.2.1 性别和死亡年龄分布统计 |
2.2.2 性别分布和死亡年龄段分析 |
2.3 与相关古代人群的比较分析 |
2.3.1 总体死亡率分布特点的比较 |
2.3.2 两性死亡率分布特点的比较 |
2.4 小结 |
第3章 大河口墓地人群的古病理学研究 |
3.1 大河口墓地人群的骨骼创伤 |
3.1.1 颅骨创伤 |
3.1.2 其他部位骨骼创伤 |
3.1.3 统计与分析 |
3.2 大河口墓地人群的骨骼疾病 |
3.2.1 关节疾病 |
3.2.2 先天性疾病 |
3.2.3 骨肿瘤 |
3.2.4 非特异性感染 |
3.2.5 特异性感染 |
3.2.6 骨骼发育异常 |
3.3 大河口墓地人群的牙齿疾病 |
3.3.1 龋齿 |
3.3.2 根尖脓肿 |
3.3.3 牙周病 |
3.3.4 牙釉质发育不全 |
3.3.5 牙结石 |
3.4 大河口墓地人群的牙齿磨耗和异常现象 |
3.4.1 牙齿磨耗 |
3.4.2 牙齿异常现象 |
3.5 小结 |
第4章 大河口墓地人群的体型研究 |
4.1 大河口墓地人群的身高推算 |
4.1.1 身高推算方法与结果 |
4.1.2 与相关人群的比较 |
4.2 大河口墓地人群的体质量推算 |
4.2.1 体质量推算方法及结果 |
4.2.2 与相关人群的比较 |
4.2.3 体型类型的划分 |
4.3 大河口墓地人群的肢骨研究 |
4.3.1 肱骨相关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
4.3.2 股骨相关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
4.3.3 胫骨相关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
4.3.4 与相关人群的比较 |
4.4 小结 |
第5章 大河口墓地人群的体质类型研究 |
5.1 颅骨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的观察 |
5.2 颅骨测量性形态特征的观察 |
5.3 颅骨的分组研究 |
5.3.1 墓向的划分 |
5.3.2 颅骨的东西向分组 |
5.4 与相关古代人群的比较 |
5.4.1 与时代相近的相关人群的比较 |
5.4.2 与不同时代的相关人群的比较 |
5.5 晋南地区先秦时期人群的体质特征演变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全文内容概要 |
6.2 不足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郑州汪沟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牙齿磨耗及口腔健康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研究材料 |
2.2研究方法 |
3结果 |
3.1平均磨耗等级 |
3.2牙齿磨耗的上下颌差异 |
3.3牙齿磨耗与年龄 |
3.4牙齿磨耗差别指数 |
3.5特殊磨耗 |
3.6龋齿 |
3.7骨质隆起 |
4讨论与结论 |
4.1牙齿平均磨耗 |
4.2牙齿磨耗与龋齿 |
4.3结论 |
(8)内蒙古准格尔旗川掌遗址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川掌遗址概况 |
1.2 准格尔旗自然地理以及历史沿革 |
1.2.1 准格尔旗自然地理环境 |
1.2.2 准格尔旗历史沿革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相关说明 |
第2章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性别和年龄鉴定及人口学研究 |
2.1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性别和年龄鉴定情况 |
2.1.1 个体的性别鉴定 |
2.1.2 个体的年龄鉴定 |
2.2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死亡年龄阶段和性别分布的分析 |
2.3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人口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寿命研究 |
2.4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与其他古代居民的比较 |
2.4.1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各年龄段死亡率与各古代组的比较 |
2.4.2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两性各年龄段死亡率与各古代组的比较 |
2.4.3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性别构成及比较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肢骨研究 |
3.1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肢骨发育程度的研究 |
3.1.1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肢骨测量情况 |
3.1.2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肢骨发育情况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其他古代居民的比较 |
3.2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身高研究 |
3.2.1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身高情况 |
3.2.2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身高与其他古代居民身高的比较 |
3.3 小结 |
第4章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古病理学研究 |
4.1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口腔健康研究 |
4.1.1 牙齿发育异常 |
4.1.2 口腔疾病 |
4.1.3 牙齿磨耗 |
4.2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骨骼创伤 |
4.2.1 颅骨创伤 |
4.2.2 其他骨骼创伤 |
4.2.3 创伤的综合研究 |
4.3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骨骼疾病 |
4.3.1 先天性疾病 |
4.3.2 骨肿瘤 |
4.3.3 骨性关节炎 |
4.3.4 强直性脊柱炎 |
4.3.5 其他骨骼疾病 |
4.4 小结 |
第5章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颅骨非测量性状研究 |
5.1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研究 |
5.2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研究 |
5.2.1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颅骨非连续性性状情况 |
5.2.2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颅骨非连续性性状与其他对比组的比较 |
5.3 小结 |
第6章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的颅骨测量性状研究 |
6.1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颅骨测量数据统计及形态特征分析 |
6.2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种系关系讨论和种系纯度检验 |
6.3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人群的内部构成 |
6.3.1 川掌遗址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的比较 |
6.3.2 川掌遗址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出土颅骨的种族相似性比较 |
6.4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种族类型的初步探讨 |
6.4.1 与现代主要人种支干的比较 |
6.4.2 与亚洲蒙古人种四个区域类型的比较 |
6.4.3 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比较 |
6.5 小结 |
第7章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与相关人群之比较 |
7.1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与先秦时期各古代居民的比较 |
7.2 川掌遗址古代居民与历史时期各古代组的比较 |
7.3 从川掌组看河套地区古代居民先秦两汉时期的人种地理变迁 |
7.3.1 河套地区古代居民情况 |
7.3.2 川掌组与河套地区先秦至两汉时期各古代居民的比较 |
7.4 小结 |
第8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表 |
图版 |
(9)新疆吐鲁番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牙齿磨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吐鲁番盆地自然地理与历史概况 |
第二节 吐鲁番盆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研究概况 |
第三节 加依墓地简介 |
注释 |
第二章 加依墓地居民牙齿磨耗等级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三节 磨耗等级研究 |
第四节 平均磨耗差别指数研究 |
第五节 讨论与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加依墓地居民臼齿偏斜式磨耗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二节 磨耗方向指数研究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加依墓地居民臼齿微磨耗研究 |
第一节 牙齿微磨耗研究发展史 |
第二节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注释 |
第五章 其他特殊磨耗现象和口腔疾病研究 |
第一节 其他特殊磨耗现象 |
第二节 龋齿 |
第三节 下颌骨质隆起 |
第四节 其他牙齿疾病 |
注释 |
第六章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理念 |
1.2 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进化论与文化生态学 |
1.2.2 均变论 |
1.2.3 概率论与统计学 |
1.2.4 骨学悖论与人骨样本的代表性问题 |
1.2.5 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的逻辑 |
1.2.6 小结 |
1.3 人骨观察与记录的标准 |
第二章 研究的材料 |
2.1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2.2 山西榆次地区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与晋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
2.2.1 历史沿革 |
2.2.2 山西榆次地区的考古发现 |
2.2.3 晋文化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2.3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的考古发现 |
2.3.1 山西中医学院墓地(小南庄战国墓地) |
2.3.2 山西传媒学院墓地(聂店墓地) |
2.4 人骨材料的保存情况 |
2.4.1 人类骨骼考古研究中的埋藏学 |
2.4.2 聂店墓地人骨保存情况的分析 |
第三章 古人口学研究 |
3.1 古人口学概况 |
3.1.1 古人口学的概念 |
3.1.2 国外古人口学研究简史 |
3.2 对研究材料的性别、年龄的估计 |
3.2.1 判断性别的方法 |
3.2.2 估计年龄的方法 |
3.2.3 对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的性别、年龄估计 |
3.3 基本的人口学静态参数研究 |
3.3.1 小南庄墓地战国墓葬人骨的性别、年龄 |
3.3.2 聂店墓地周代墓葬人骨的性别、年龄结构研究 |
3.4 聂店墓地人口学动态参数的估计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
3.4.1 平均死亡年龄的含义和生命表法的缺陷 |
3.4.2 对人口增长情况的估计 |
3.5 小结 |
第四章 古病理学研究 |
4.1 古病理学概要 |
4.1.1 古病理学的概念 |
4.1.2 古病理学研究简史 |
4.1.3 古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
4.2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人骨古病理现象的统计与分析 |
4.2.1 创伤 |
4.2.2 骨膜炎与骨膜反应 |
4.2.3 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 |
4.2.4 脊柱关节病 |
4.2.5 发育异常和先天性疾病 |
4.3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人类口腔疾病的统计与分析 |
4.3.1 聂店组牙齿的保存情况 |
4.3.2 聂店组的生前失牙 |
4.3.3 聂店组的龋病及根尖周炎 |
4.3.4 聂店组的牙周病 |
4.3.5 聂店组的牙釉质发育不全 |
4.3.6 小南庄组口腔疾病的统计结果 |
4.4 人为因素造成的骨骼和牙齿的改变 |
4.4.1 颅骨的人工变形 |
4.4.2 拔牙 |
4.5 讨论 |
4.5.1 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存压力的衡量 |
4.5.2 骨膜炎、眶顶板筛孔样变和疏松性骨肥厚的对比分析 |
4.5.3 口腔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颅骨形态学与古人种学研究 |
5.1 颅骨形态学研究 |
5.1.1 非测量性状的分析 |
5.1.2 测量性状的分析 |
5.1.3 种系纯度检验 |
5.2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与现代人种的对比分析 |
5.2.1 与现代人种类型的对比 |
5.2.2 与近现代人群的对比 |
5.3 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出土先秦人骨与其他古代人群的对比分析 |
5.3.1 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各人种类型的关系 |
5.3.2 与黄河中游地区夏商周时期人群的对比 |
5.4 小结 |
第六章 体型估算与行为研究 |
6.1 引言 |
6.2 身高的估算 |
6.2.1 方法 |
6.2.2 结果 |
6.2.3 黄河中游地区古代人群的身高对比 |
6.3 体质量的估算 |
6.3.1 方法 |
6.3.2 结果 |
6.3.3 体型指数的计算 |
6.4 退行性关节病的研究 |
6.4.1 方法 |
6.4.2 结果 |
6.4.3 讨论 |
6.5 肌腱、韧带起止点改变的研究 |
6.5.1 方法 |
6.5.2 结果 |
6.5.3 讨论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全文内容概要 |
7.2 本文的意义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聂店组、小南庄组全部个体的性别、年龄鉴定结果 |
附表二 聂店组采样个体的年龄估计记录 |
附表三 颅骨测量项目代号说明 |
附表四 小南庄组成年男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
附表五 小南庄组成年女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
附表六 聂店组成年男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
附表七 聂店组成年女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
图版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华南人颅骨上、下颌臼齿磨耗与年龄变化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执信中学墓地明清时期人骨研究[J]. 陈博宇. 文博学刊, 2021(04)
- [2]山西大同东信广场北魏墓地人骨研究[D]. 李鹏珍. 吉林大学, 2021(01)
- [3]山西大同华宇墓地北魏时期人骨研究(2019年度)[D]. 崔贺勋. 吉林大学, 2021(01)
- [4]人猿超科牙齿的分类方法研究[D]. 易智星.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5]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出土人骨研究[D]. 雷帅. 西北大学, 2020(08)
- [6]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人骨研究[D]. 韩涛. 吉林大学, 2019(10)
- [7]郑州汪沟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牙齿磨耗及口腔健康状况[J]. 周亚威,张晓冉,顾万发. 人类学学报, 2021(01)
- [8]内蒙古准格尔旗川掌遗址人骨研究[D]. 阿娜尔. 吉林大学, 2018(04)
- [9]新疆吐鲁番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牙齿磨耗研究[D]. 张雯欣. 吉林大学, 2018(01)
- [10]山西榆次高校园区先秦墓葬人骨研究[D]. 侯侃. 吉林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