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能随便延长奶牛的泌乳期(论文文献综述)
曾仁利[1](2018)在《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文中认为西藏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村长期面临着农业生产缺乏肥料、畜牧生产缺乏饲料和日常生活缺乏燃料,这是西藏中部“三料”问题。尽管如此,当地藏族群众依靠历代传承的本土生态文化知识,开展生产,维系生活,保护环境,经济社会得以延续。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浪潮推动下,西藏中部农村社区正经历着全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生态文化也在急剧的变迁之中,此时对西藏中部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既十分必要,也有记录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本文主要以西藏中部地区扎囊县扎西林村民生产与生活为研究对象,比较微观、具体和系统地记录扎西林村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生计模式、本土性知识、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等理论,对扎西林村生产与生活方面的有关文化事项进行解读,借以呈现西藏中部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一些特征。扎西林村生产方面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牧业生产和林木生产。农业生产方面侧重于村民对耕地和作物的认知,以及采用相应的耕种技术和耕种制度,特别是维护地力的手段,借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牧业生产方面记录了村民对牲畜和草植的认知,本土性放牧知识,以及饲料不足条件下农牧结合的策略等。林木生产方面包括林木栽种和利用的本土性知识,禁忌,村规民约及文化张力。扎西林村生活方面主要涉及村民的生活用能和食物的利用。生活用能方面介绍了村民炊具的变迁和新旧能源使用的策略,食物的利用则包括日常和节庆的饮食消费,食物禁忌,以及与饮食消费有关的卫生策略等。本文认为,西藏中部地区村民在与土地、作物、草植、牲畜、林木等互动过程中,认识自然,尊从自然,创造了系列与当地自然环境高度适应的生产技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村民通过生产同步性行动、换工、互助等形式,实现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整合社会人力、物力资源,弥补个体力量的不足,增强个体生存的能力;村民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各种禁忌、习俗,以及节制消费、积德行善、注重和谐等观念,从文化上规范了个体的行为,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藏族的这些本土性生态智慧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对村民生产与生活的文化事项进行分析时,主要应用文化适应的理论,探讨文化事项对当地自然、社会和文化的适应性。有时,还从现代科学知识的角度,探讨这些文化事项内在的合理性,从而为论文增加了一个解释的视角。农村传统生产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利用不同载体,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本文发现了一些新载体,比如说桑具、积肥坑以及作为过渡草场的耕地等,拓展了生态文化研究的范围。尤其是桑具,由于它在农村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作为一章,专门探讨桑具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系统的适应性,使用的材料基本上来自田野。本文还对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有关一些仪式、禁忌和习俗提出不同的观点。
张鑫[2](2018)在《有机与非有机原料乳及UHT牛乳的脂肪酸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有机牛乳以及市售UHT乳中脂肪酸(FAs)含量及构成缺乏系统的检测数据和评价,尤其对FAs指纹特征研究较少。采集有机和非有机牧场牛原料乳(原奶、原乳)和市售有机和非有机UHT乳样品共139份,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乳中FAs构成及含量(FAs指纹),对有机与非有机、品牌、季节和产地等分类的脂肪酸特征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和描述性统计研究。原乳和UHT乳脂肪酸配对t检验差异不显着,个别脂肪酸t检验差异显着(P<0.05),但绝对差异不大。FAs指纹PCA得分图显示原乳和UHT乳有明显的分离趋势,交叉的样品较少。有机和非有机原乳和UHT乳样在PCA得分图中有明显的分离趋势,对差异贡献大的标志性FAs为C18:2n6c、C18:1n9c、C14:0、C16:0和C18:0。有机乳PUFA、ω-6、ω-3以及未知FAs(UN)含量均显着高于非有机乳(P<0.05)。不同品牌UHT乳FAs指纹存在差异。PCA得分图显示伊利与蒙牛和圣牧有机奶分离明显且距离较远,蒙牛和圣牧同地区有机乳样之间也有明显分离趋势,造成分离的主要FA为C14:0、C16:0、C18:0和C18:1n9t。伊利和蒙牛的非有机奶有明显分离趋势,SFA、MUFA、TFA和UN四个复合指标即可对两个品牌加以区分;现代牧业、光明和三元样品量少,FAs指纹特征不明显。同品牌内不同品级产品间FAs存在差异,伊利金典有机奶、甄浓牛奶(标识加入了无水奶油)与金典纯牛奶和伊利纯牛奶明显分离,而后两种纯牛奶产品间无显着差异。蒙牛各品级产品间FAs指纹无显着差异,FAs指纹PCA分析中品级间也不能分离。原奶FAs指纹存在季节差异,夏秋季PUFA高于冬春季,但UHT乳FA指纹未发现季节性差异。不同产地/牧场原乳脂肪酸指纹差异显着,但不能排除季节、饲草/饲养方式间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利用FA指纹鉴别有机与非有机乳,以及不同品牌UHT牛乳具有可行性。
侯俊[3](2017)在《种养一体化中养分高效的制约因素研究 ——滦南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养殖业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奶牛养殖经历了农户散养、小区养殖、集约化养殖模式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粪便的环境风险、优质饲草供应、畜禽区域布局等问题逐渐凸显。我们以河北省滦南县为例,开展了奶牛养殖体系养分流动和环境排放的限制因素研究,为促进种养一体化发展探索了途径。本研究通过选取不同发展阶段的奶牛养殖模式进行调研,通过建立奶牛饲料利用率-牛场粪尿回收率-粪尿还田率-饲料本地自给率-村域养分平衡等系统化方法体系,阐明了奶牛养殖模式变迁对各环节养分效率的影响,揭示了种养结合中畜禽养殖规模、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程度、生产技术等重要因子对养分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农户分散养殖模式下,畜禽粪便的处理方式多样,滦南奶牛养殖户超过50%的粪便能够在自家耕地消化利用,但是粪尿储存导致庭院卫生环境较差,而且分散养殖的生产效率低,如滦南奶牛户散养情况下牛奶单产仅16.0kg head-1d-1,饲料氮利用率仅17.1%。沼气在进一步提高粪尿收集、降低家庭养殖庭院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在不同地区截然不同,在北方奶牛养殖场仅能处理5%的粪便,但增加GHG排放2669 kg C02-eq,所以是失败的,滦南沼气户数量下降了 73.1%。而在南方散户养猪体系能处理超过90%的粪便,并减少GHG排放6336 kg CO2-eq,研究期间沼气进一步增长了 6.7%。北方户用沼气作用有限的原因是:沼气技术与低温的自然环境不匹配、畜禽粪便产生量大与沼气体积有限的矛盾、家庭能源连续多样化需求和沼气供应能力有限的矛盾、公共服务成本高与沼气效益低的矛盾、沼液养分量低与种植业需求高的矛盾。2)通过研究4个村的奶牛养殖,小区养殖模式转入集约化养殖后,牛奶产量从20.3 kg head-1 d-1提高到30.1 kg head-1 d-1,饲料氮的利用效率从18.0%提高到20.1%,但系统氮效率却从39.4%显着降低到27.4%。主要原因是养殖户与种植户分离后粪便的还田率和饲料自给率降低。养殖场的粪便还田率从74.4%降低到43.2%,原因是养殖场粪便售价高达30 Yuan Mg-1,周边农户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作物无法承受这样的价格。相反,集约化养殖场94.5%的饲料采用苜蓿、羊草、青贮玉米等高品质饲料,但周边小农户种植的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无法满足集约化养殖场的饲料需求,导致秸秆和籽粒饲料化率从44.1%降低到1.7%。3)部分集约化养殖场为了饲草供应和粪尿处理扩大了土地,实现了部分种养结合。我们研究了3个种养结合的养殖场和5个仅养殖的奶牛场,发现与未实现种养结合的养殖场相比,种养结合的养殖场泌乳牛个体和群体水平的产奶量分别提高了 18%和25%,原因是粗饲料的优化,自有土地尤其是满足了 68%的青贮玉米需求;种养结合的养殖场粪尿收集率提高到了 18.7%(高于种养分离的10.2%),原因是粪便机械的采用;虽然自有土地消纳了 38%的粪便,但是现有种养结合模式仍没有实现种植与养殖的完全匹配,养殖场内部的土地不足是关键因素。本村小农户在有机肥利用和种植结构上未进行显着调整,无法协同养殖场进行区域优化。4)种养之间的矛盾既有土地资源的限制,也有生产技术的限制。一方面需要在种养结合的养殖场提高种植效率和粪尿还田技术,另一方面需要在养殖场周边的小农户地里实现种植模式调整与技术优化,通过养殖场与区域内小种植户的结合,是破解问题的关键。本研究通过设置粮改饲试验并配套有机肥还田技术,发现通过有机肥N(180 kg ha-1)替代化肥N以及优化灌溉(262 mm ha-1)能够提高或稳定苜蓿的产量,同时节约了 50%的灌溉水并降低了硝酸盐的淋洗风险。在协调种养之间矛盾中,优化养分管理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
陈星[4](2016)在《奶牛乳房炎相关天然免疫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20年,奶牛遗传改良使奶牛产奶量得到显着提高,但奶牛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却在增加。由乳房炎和子宫炎症等疾病造成的奶牛繁殖性能下降和生产寿命缩短,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奶牛天然免疫力是应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通过遗传途径提高奶牛天然免疫力有助于提高其整体抵抗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全基因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了解奶牛天然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帮助。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芯片技术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为鉴定可用于提高奶牛天然免疫力的有效分子标记和基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综合分析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公布的奶牛乳房感染病原微生物前后差异表达基因数据和文献报道的不同国家奶牛群体乳房炎GWAS研究结果,筛选与奶牛乳房炎相关的天然免疫候选基因及其信号通路,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重要候选基因的功能及其遗传变异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1.奶牛乳房炎相关天然免疫候选基因主要利用Ingenuity?通路分析技术对公开报道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获得。(1)对GEO数据库中奶牛乳房感染大肠杆菌(E.coli)和乳房链球菌(S.uberis)前后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找到505个表达变化趋势一致的基因。对这505个基因进行功能、信号通路及基因网络互作分析,获得奶牛乳房应答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共同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乳腺均能引起的组织内生理变化主要是细胞增殖能力变强,凋亡被抑制,白细胞移动增强。信号通路方面,IL-6信号通路在放大炎症信号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IL-10和糖皮质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在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方面发挥基础作用,白细胞依赖4条信号通路(Granulocyte Adhesion and Diapedesis、Agranulocyte Adhesion and Diapedesis、Leukocyte Extravasation Signaling、fMLP Signaling in Neutrophils)完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与渗出。基因互作网络分析显示参与细胞存活和移动的基因之间存在显着的相互作用;(2)整理文献报道的7个国家奶牛乳房炎或体细胞评分(SCS)关联的GWAS研究,获得93个候选SNP分子标记,对这些标记2Mb范围内的1635个蛋白编码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分析,其中182个基因与32条信号通路显着相关,这些通路大多与免疫、乳房健康及形态结构相关。这些通路中有9个基因是距离相应候选SNP最近的基因,分别是XCL1,PPP3CA,NFATC2,PRKAA1,HSF1,CSTF1,UGT2A3,CYP4F2,MAOA。(3)比较发现,候选SNP分子标记附近基因(1635个基因)中有48个基因在乳腺感染E.coli或S.uberis时表达发生变化(出现在505个基因中)。对这48个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和基因网络互作分析,有11个基因显着影响白细胞渗出与粘附等5条信号通路“Granulocyte Adhesion and Diapedesis”、“Agranulocyte Adhesion and Diapedesis”、“Role of IL-17A in Psoriasis”、“Ephrin Receptor Signalling”和“Stearate Biosynthesis I(Animals)”。有16个介导组织存活(Organismal Survival)和细胞移动(Cellular Movemen)的基因之间有显着的相互作用;(4)综合基因在天然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在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奶牛乳房组织时的表达变化,同时考虑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与奶牛乳房炎显着关联SNP的距离,最终筛选得到17个参与白细胞渗出、炎症调控及乳房形态结构和健康的天然免疫候选基因(SELP,SELL,CXCL2,CXCL6,CXCL8,XCL1,ACTR3,BCAR1,FABP4,FASN,GNAS,SORBS1,HSF1,PPP3CA,NFATC2,PRKAA1,CYP4F2)。2.利用LPS刺激奶牛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为模型在体外初步研究了炎症反应发生时牛SELP和SELL的作用以及炎症信号引起的白细胞凋亡抑制作用。(1)牛SELP和SELL都参与了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LPS引起的牛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快速粘附增强反应依赖SELP。SELL与配体作用能激活白细胞增强其粘附能力;(2)牛血管内皮细胞主要粘附基因SELP,SELE,ICAM1,VCAM1表达在LPS刺激时显着上升,而白细胞中关键粘附基因CXCR2,PSGL-1表达在LPS刺激时下降,SELL基因表达在LPS刺激时变化不显着;(3)外周血颗粒白细胞自发凋亡在LPS刺激时下降,而无颗粒白细胞自发凋亡不受LPS刺激影响。白细胞凋亡抑制相关基因BCL2,BCL2A1,SGK1表达在LPS刺激时显着上升,可能是导致颗粒白细胞凋亡抑制的原因。3.对SELP,SELL以及SELE三个选择素家族基因外显子及侧翼区域多态性鉴定分型,并与奶牛疾病、繁殖、产奶和生产寿命等性状关联分析。(1)在SELP基因外显子发现9个SNP,其中3个位错义突变(引起氨基酸改变),SELL基因外显子上找到3个SNP,均为同义突变(不引起氨基酸改变),SELE基因外显子上找到1个SNP,为同义突变;(2)对SELP基因上5个SNP位点(SELPE4,SELPE5,SELPE6,SELPE8,SELPE13)、SELL上2个SNP位点(SELLE3,SELLE4)和SELE基因上1个SNP位点(SELEE14)以及SELP基因下游一个SNP位点rs41579632(报道与奶牛SCS显着关联)共9个SNP标记,在337头荷斯坦奶牛样本中进行分型。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分别位于SELP,SELL和SELE三个基因上的位点SELPE13,SELLE4,SELEE14之间呈一定程度连锁不平衡(r2在0.31-0.80之间)。SELP基因内SNP位点SELPE4和SELPE5完全连锁,并与SELPE6存在连锁不平衡(r2=0.5)。SELP,SELL,SELE三个基因上所有位点与rs41579632都不存在连锁不平衡(r2<0.1);(3)9个SNP位点分别与奶牛第二个泌乳期100天内患乳房炎和子宫疾病(子宫炎或子宫内膜炎)风险关联分析,发现一个SNP位点SELLE3与子宫炎症疾病患病风险显着相关,AA基因型奶牛患病风险显着小于其它两种基因型奶牛;(4)9个SNP位点分别与奶牛繁殖性状(初配年龄、初怀年龄、配种间隔、空怀时间、产犊年龄、配种次数、产犊间隔)关联分析。SELPE6与奶牛初怀所需配种次数、第一和第二胎产犊年龄、第一胎产犊间隔显着关联,GG型奶牛表现较优。SELPE8与奶牛初配年龄、初怀年龄、第一和第二胎产犊年龄均显着关联,GG型奶牛个体表现较优;SELPE13与SELLE4、SELEE14三个位点构成的单倍型组合与第二胎配种次数显着关联,H1H1单倍型组合为优势组合;(5)9个SNP位点分别与产奶性状(泌乳天数、305天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关联分析,标记SELPE6与第一胎泌乳天数、第二胎305天奶量显着关联,AG型奶牛表现较优。SELPE13与第一胎乳脂率显着关联,AT基因型奶牛表现较优。SELEE14与第二胎305天奶量显着关联,CG型奶牛表现较优,标记rs41579632与第一胎乳脂率显着关联,AA型、AG型奶牛表现较优;(6)9个SNP位点不同基因型奶牛生产寿命进行分析,SELPE 5与奶牛生产寿命显着关联,AA型奶牛生产寿命显着低于AC和CC型奶牛。4.对奶牛重要天然免疫相关基因RelA和TREM1基因的外显子及侧翼区域多态性鉴定分型,并与奶牛疾病、繁殖、产奶和生产寿命等性状关联分析。(1)RelA基因外显子区域没有发现SNP位点,在第5内含子内发现一个SNP位点RelA-intron5。TREM1基因外显子发现2个SNP位点TREM-SP和TREM-3UTR,分别位于外显子剪接区和3’UTR区;(2)RelA-intron5与奶牛生产寿命、第一胎乳脂率及乳蛋白率、初产年龄、第一胎产犊间隔等多个性状显着关联,CC型奶牛表现较优。TREM-SP与本研究所有性状均无相关性,TREM-3UTR与奶牛生产寿命相关,AA型奶牛平均寿命显着低于另外两种基因型奶牛。
苏江伟[5](2016)在《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繁殖母猪生产繁殖性能、乳汁理化、日粮营养参数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通过在母猪日粮中添加布拉迪酵母和普通型酵母,研究其对攻胎母猪的背膘变化、饲料表观消化率,以及哺乳母猪生产繁殖性能、血液理化指标、乳汁营养物质、乳汁免疫球蛋白和日粮主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一:选取30头5-6胎次,90天妊娠(开始进行攻胎)的母猪,随机分为1组(基础日粮)、2组(基础日粮+0.3g/kg恩拉霉素预混剂,40%含量)、3组(基础日粮+1.Og/kg常规酵母,2 X 1010cfu/g)、4组(基础日粮+0.5 g/kg布拉迪酵母,4×1010cfu/g)、5组(基础日粮+0.75g/kg布拉迪酵母,4×1010cfu/g)、6组(基础日粮+1.Og/kg布拉迪酵母,4×1010fu/g),试验测定母猪背膘并计算膘情变化,收集粪样测定饲料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1)背膘变化方面,普通型添加的3组、布拉迪酵母添加的4、5、6组背膘变化均比空白处理组提高(P>0.05),依次提高为 16.67%、50.00%、66.67%、50%;(2)日粮表观消化率方面,3、4、5、6组依次提高粗蛋白表观消化率 1.80%(P<0.01)、3.32%(P<0.01)、4.30%(P<0.01)、4.15%(P<0.01);粗脂肪表观消化率:2.15%(P>0.05)、3.57%(P>0.05)、4.18%(P<0.05)、3.91%(P<0.05),粗纤维表观消化率:3.71%(P<0.05)、4.86%(P<0.01)、6.07%(P<0.01)、4.52%(P<0.01),能量表观消化率(P<0.01):2.20%、2.57%、3.18%、3.01%;磷表观消化率(P<0.01):3.59%、4.24%、4.99%、4.86%;钙表观消化率(P<0.01):4.57%、10.29%、10.84%、10.35%。结论:攻胎母猪日粮中添加活性酵母可以提高母猪体况和饲料表观消化率,有提高背膘增加的趋势。试验二:试验继试验一进行,处理也相同。除了测定背膘和饲料表观消化率,还收集母猪初乳、常乳测定常规营养物质、免疫球蛋白,采集母猪血液进行常规指标、免疫球蛋白和4种病毒抗体水平测定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在生产性能方面,普通型酵母添加的3组、布拉迪酵母添加的4、5、6组(以下数据排序以此相同)背膘变化依次提高 6.67%、6.67%、33.33%、13.33%,差异性都不显着(P>0.05);产活仔数呈不显着性提高4.0%、4.0%、2.0%、6.0%;仔猪平均出生重提高 18.71%(P<0.05)、24.46%(P<0.01)、25.18%(P<0.01)、24.46%(P<0.01);腹泻率极显着性地降低(P<0.01)64.64%、67.40%、66.30%、65.75%;平均断奶重极显着性地提高(P<0.01)13.11%、26.05%、22.69%、22.02%;3组、4组、5组发情间隔不显着地缩短(P>0.05)10.07%、2.88%、17.27%,而 6 组却推迟了 15.11%;(2)哺乳母猪常规血液生化方面,各指标组间差异都不显着,有提高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值、空腹血糖趋势;胆固醇、甘油三酯有降低趋势,猪瘟阻断值、伪狂疫SN值、蓝耳SP值有提高趋势,对口蹄疫SN值影响很小;(3)乳汁方面,初乳和常乳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都有显着性或者极显着性提高,营养物质中只要常乳的乳脂肪提高显着,乳蛋白、乳糖、非脂肪干物质有提高趋势;(4)日粮表观消化率方面,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提高0.35%(P>0.05)、1.05%(P<0.05)、1.82%(P<0.01)、0.86%(P<0.05),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提高 2.65%(P<0.05)、2.88%(P<0.05)、3.87%(P<0.01)、2.79%(P<0.05),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极显着提高(P<0.01)4.38%、5.23%、6.18%、5.95%,能量表观消化率极显着提高(P<0.01)1.20%、0.53%、2.96%、1.61%,磷表观消化率不显着提高(P>0.05)0.33%、0.35%、1.30%、0.32%,钙表观消化率极显着提高(P<0.01)8.56%、9.63%、9.72%、9.54。小结:哺乳母猪日粮中添加布拉迪酵母和普通型酵母可以显着或者极显着地提高仔猪平均出生重、仔猪平均断奶重、母猪初乳和常乳中免疫球蛋白、日粮表观消化率,极显着降低仔猪腹泻率,对血液中一些生化指标和4种病毒抗体水平有提高趋势。
李建国[6](2014)在《培育优质奶源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1什么是优质奶源我国的奶业起步比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乳脂率在3.5%以上,乳蛋白率为3.1%,体细胞数低于20万/毫升。澳大利亚细菌总数要求小于3万/毫升,欧盟小于10万/毫升。而我国就河北省而言,乳脂率为3.8%,乳蛋白率为3.2%,乳粉厂规定的体细胞数小于50万/毫升,细菌总数低于20万/毫升,奶牛的
马爱玲,滕梅英,郑新宏[7](2013)在《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奶牛业的发展尚有很大的空间,因此顺应形势,强抓机遇,做大做强红古区奶牛业,是加快红古区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然而给奶牛业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就是奶牛的乳房炎,因此,发展奶牛业就必须抓好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一、病因
柴明明[8](2011)在《肉牛育肥的饲喂方法》文中认为1选择合适的育肥季节育肥选在气温低于30℃时进行。气温较低时,有利于牛增加饲料采食量和提高饲料消化率,同时减少蚊蝇以及体外寄生虫的危害,使牛有安静适宜的环境。春秋季节气候温和,牛采食量大,生长快,育肥效果好,其次为冬天。夏季炎热,不利
冯忠义[9](2009)在《泰安市奶牛乳腺炎发病规律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和治疗措施》文中指出近几年,泰安市推出“奶业富民工程”,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奶牛生产已经成为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然而,由于饲养管理不科学,疾病防治措施相对落后,奶牛乳腺炎等疾病普遍发生,尤其是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较高。本研究主要对泰安市奶牛乳腺炎发病规律进行调查,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和进行治疗试验等。通过对泰安市郊3处奶牛养殖场进行CMT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奶牛的乳腺炎头均阳性率达82.88%,其中临床型乳腺炎头均阳性率为8.95%,隐性乳腺炎头均阳性率为73.93%,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奶牛各乳区均可发生乳腺炎。采用手工挤奶的乳腺炎阳性率稍低于机械挤奶。夏季奶牛乳腺炎的阳性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奶牛乳腺炎阳性率随胎次的增加而增加。对50份奶牛的乳样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分离出细菌15种共105个菌株。其中葡萄球菌42株,占40.00%;链球菌22株,占20.95%;大肠杆菌15株,占14.29%,三类病原菌引起的乳腺炎检出数占整个比例的75.24%。表明泰安市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又以葡萄球菌为主。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青霉素抑菌效果差,甲砜霉素、庆大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和复方中药制剂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通过对奶牛乳腺炎进行不同药物的治疗试验,表明恩诺沙星、盐酸左旋咪唑和中药制剂对奶牛隐性乳腺炎的治愈率(75.00%,66.67%,66.67%)较高,先锋霉素和青霉素治愈率均为50.00%,效果较差。
闫晓波[10](2009)在《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将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并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将24头年龄、胎次、产奶量、泌乳天数基本一致的奶牛随机分成4组,其中三个试验组分别用25%、50%、100%的混合青贮料代替全株青贮玉米饲喂奶牛,对照组饲喂全株青贮玉米,测定其产奶量、乳成分,在饲养试验最后10天进行消化试验,从而为马铃薯渣饲料化利用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混合青贮料的干物质、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比全株青贮玉米分别低2.64%、1.92%和4.14%,而粗蛋白和磷含量比全株青贮玉米高6.6%和7.6%,钙含量相同。在整个试验期内,各处理组总产奶量差异不显着(P>0.05),日均产奶量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比对照组产奶量略有上升,而试验三组略有下降。试验二组和试验三组与对照组乳脂率差异显着(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8%和5.8%,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二组与试验一组乳蛋白差异显着(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三组与对照组乳糖差异显着(P<0.05),比对照组提高0.89%,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二组与试验三组的乳密度和非脂固形物差异显着(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三组DM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比对照组提高了2.24%,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三个试验组CP消化率极显着的高于对照组(P<0.01),分别提高4.45%、2.94%和4.71%,试验三组显着高于试验二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三个试验组ADF消化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分别提高8.32%、11.29%和9.16%,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三组NDF消化率极显着的高于对照组和试验一组(P<0.01),试验三组NDF消化率显着高于试验二组(P<0.05),试验二组NDF消化率显着高于试验一组(P<0.05)。
二、不能随便延长奶牛的泌乳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能随便延长奶牛的泌乳期(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
2.1 国外生态文化研究概况 |
2.2 国内生态文化研究概况 |
2.3 国内藏族生态文化研究概况 |
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
3.1 相关理论 |
3.2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4.1 研究内容 |
4.2 创新点 |
五、田野点的选择和田野工作的展开 |
5.1 田野点的选择 |
5.2 田野工作的开展 |
第1章 田野点概述 |
1.1 区位、气候与资源 |
1.1.1 自然区位 |
1.1.2 气候、降水与四季更替 |
1.1.3 自然资源 |
1.2 历史发展与区域性信仰 |
1.2.1 历史发展 |
1.2.2 区域性信仰 |
1.3 村落文化生态空间 |
1.3.1 聚落空间 |
1.3.2 神圣空间——寺院 |
1.3.3 信仰空间——拉康 |
1.3.4 解脱空间——天葬场 |
1.4 家屋空间中的生态文化 |
1.4.1 院落 |
1.4.2 房屋布局 |
1.4.3 林卡 |
小结 |
第2章 农业生产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
2.1 扎西林村的耕地 |
2.1.1 耕地分类 |
2.1.2 地力观念 |
2.1.3 土石本土生态知识 |
2.2 扎西林村种植的作物 |
2.2.1 与自然环境高度适应的作物 |
2.2.2 作物用途 |
2.2.3 作物种类的结构变化 |
2.3 扎西林村的农业生产 |
2.3.1 农事周期 |
2.3.2 农业生产主要环节 |
2.4 扎西林村地力的养护 |
2.4.1 施肥 |
2.4.2 休耕 |
2.4.3 混作 |
2.4.4 轮作 |
2.5 农耕文化 |
2.5.1 扎西林村的社群文化和精神文化 |
2.5.2 农耕节庆 |
2.5.3“不动土”观念 |
小结 |
第3章 畜牧生产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
3.1 扎西林村的牲畜 |
3.1.1 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牲畜 |
3.1.2 牲畜用途 |
3.1.3 牲畜种类及结构变化 |
3.2 扎西林村的草植 |
3.2.1 草植种类与分布 |
3.2.2 草场的利用 |
3.2.3 耕地草植的利用 |
3.2.4 草植利用的本土生态知识 |
3.3 扎西林村的牧业生产 |
3.3.1 畜牧生产主要环节 |
3.3.2 畜产品生产 |
3.3.3 日常放牧本土生态知识 |
3.4 扎西林村的农牧互补 |
3.4.1 以农养牧 |
3.4.2 以牧补农 |
3.4.3 农牧结合的理据 |
3.5 畜牧文化 |
3.5.1 牧业生产互助 |
3.5.2 冬宰 |
3.5.3 感恩与超越 |
小结 |
第4章 林木栽培与利用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
4.1 扎西林村的林木 |
4.1.1 西藏植树造林的简单回顾 |
4.1.2 林木种类和用途 |
4.1.3 扎西林村植树造林的成果 |
4.2 扎西林村的林木生产 |
4.2.1 林木栽培本土生态知识 |
4.2.2 林木养护 |
4.2.3 林木生态格局形成 |
4.3 扎西林村林木的利用 |
4.3.1 伐木时间和部位 |
4.3.2 林木利用 |
4.4 林木文化 |
4.4.1 林木砍伐禁忌与村规民约 |
4.4.2 树神和寄魂物观念 |
4.4.3 林木保护和利用与文化张力 |
小结 |
第5章 日常生活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
5.1 饮食种类 |
5.1.1 传统饮食结构及变迁 |
5.1.2 与气候和环境相适应的饮食结构 |
5.1.3 饮食结构中的生态文化 |
5.2 扎西林村生活用能和炊具 |
5.2.1 生活用能 |
5.2.2 炊具 |
5.3 饮食消费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
5.3.1 日常饮食消费 |
5.3.2 礼仪节庆中的饮食消费 |
5.3.3 传统农村社会的肉食消费 |
5.3.4 与农牧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餐 |
5.4 可持续生存的消费观念与策略 |
5.4.1 节制为本的饮食消费观念 |
5.4.2 食以安为先的消费观念 |
5.4.3 饮食消费的卫生策略 |
小结 |
第6章 桑具:生态文化的一个典型个案 |
6.1 简单回顾 |
6.1.1 西藏桑具相关情况的历时性探源 |
6.1.2 积肥坑:桑具可能的“前身” |
6.1.3 西藏桑具共时性分布的生态原因 |
6.2 桑具修建及生态文化 |
6.2.1 桑具修建的时间和步骤 |
6.2.2 桑具的空间布局 |
6.2.3 桑具的形制结构 |
6.3 桑具的功能 |
6.3.1 作为固定排泄场所的桑具 |
6.3.2 桑具的积肥功能 |
6.3.3 桑具的卫生功能和环保功能 |
6.4 藏族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桑具 |
6.4.1 与桑具相关的禁忌 |
6.4.2 洁净与污秽观念下的桑具 |
6.4.3 上下观念的桑具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有机与非有机原料乳及UHT牛乳的脂肪酸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脂肪酸与人体健康 |
1.1.1 脂肪酸定义及生理功能 |
1.1.2 脂肪酸推荐摄入量 |
1.2 牛乳脂肪酸概况 |
1.2.1 牛乳脂肪酸合成及组成 |
1.3 乳中脂肪酸组成影响因素 |
1.3.1 品种 |
1.3.2 泌乳期和胎次 |
1.3.3 日粮和饲养方式 |
1.3.4 季节及其他因素 |
1.4 脂肪酸测定方法 |
1.4.1 气相色谱法 |
1.4.2 气相色谱-质谱法 |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4.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1.4.5 红外光谱法 |
1.5 化学计量学 |
1.5.1 化学计量学与指纹特征 |
1.5.2 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试验材料 |
2.1 样品采集和准备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试剂与药品 |
2.2.2 仪器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3.1 脂肪酸测定 |
3.1.1 乳脂肪提取 |
3.1.2 乳脂肪的皂化和脂肪酸的甲酯化 |
3.1.3 色谱条件 |
3.1.4 脂肪酸甲酯定性定量分析 |
3.2 数据整理分析 |
4 结果与结论 |
4.1 牛乳脂肪酸含量 |
4.2 原料乳与UHT乳脂肪酸特征比较 |
4.3 有机与非有机乳脂肪酸特征比较 |
4.4 不同品牌UHT乳脂肪酸特征 |
4.4.1 三个品牌有机乳脂肪酸特征比较 |
4.4.2 五个品牌非有机乳脂肪酸特征比较 |
4.4.3 伊利UHT乳产品间脂肪酸特征比较 |
4.4.4 蒙牛UHT乳产品间脂肪酸特征比较 |
4.5 不同季节牛乳脂肪酸特征比较 |
4.6 不同牧场原料乳脂肪酸特征比较 |
5 讨论 |
5.1 牛乳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
5.2 牛乳脂肪酸特征 |
5.2.1 原料乳与UHT乳脂肪酸特征比较 |
5.2.2 有机乳与非有机乳脂肪酸特征比较 |
5.2.3 不同品牌UHT乳脂肪酸特征比较 |
5.2.4 采样季节和地区比较 |
5.3 本研究创新点 |
5.4 研究不足和今后工作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种养一体化中养分高效的制约因素研究 ——滦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3 问题提出和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户用沼气对小农户种养系统养分循环和温室气体减排的作用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奶牛养殖模式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种养结合程度对系统养分效率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粮改饲及有机肥配套技术探索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综合讨论 |
6.2 主要结论 |
6.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6.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奶牛乳房炎相关天然免疫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奶牛主要炎症疾病 |
1.1 乳房炎 |
1.2 子宫炎症疾病(子宫炎、子宫内膜炎) |
2 影响奶牛健康的因素 |
2.1 环境因素 |
2.2 营养水平 |
2.3 遗传因素 |
3 高产奶牛更易感染病原微生物 |
4 天然免疫在奶牛抗病中的作用 |
4.1 奶牛乳房天然免疫系统构成 |
4.2 奶牛乳房天然免疫应答分子机制(基于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
4.2.1 乳房组织为研究对象 |
4.2.2 以细胞为研究对象 |
4.3 奶牛子宫内天然免疫系统构成 |
4.4 天然免疫与奶牛繁殖 |
5 奶牛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
5.1 奶牛乳房炎天然免疫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
5.1.1 模式识别受体基因 |
5.1.2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基因 |
5.1.3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 |
5.1.4 抗菌肽基因 |
5.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筛选与奶牛乳房炎相关标记研究进展 |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奶牛乳房炎相关天然免疫基因筛选 |
1 引言 |
2 数据分析方法 |
2.1 奶牛乳房感染差异表达基因(DE GENES) |
2.2 基于奶牛GWAS研究的候选基因(GWAS GENES) |
2.3 DE GENES和GWAS GENES数据集共有基因分析 |
2.4 奶牛乳房炎相关天然免疫基因确定的标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E. coli和S. uberis感染奶牛乳房引起的变化趋势一致的基因分析 |
3.1.1 E. coli和S. uberis感染引起奶牛乳房的生理变化 |
3.1.2 E. coli和S. uberis感染奶牛乳房显着相关的基因通路 |
3.1.3 E. coli和S. uberis感染奶牛乳房显着相关的基因网络 |
3.2 不同奶牛群体GWAS研究综合分析 |
3.2.1 GWAS来源的1635个基因功能分析 |
3.2.2 GWAS来源的1635个基因参与信号通路分析 |
3.2.3 GWAS来源的1635个基因网络互作分析 |
3.2.4 候选基因PPP3CA, NFATC2, PRKAA1, CSTF1, HSF1, CYP4F2, XCL1基因功能 |
3.2.5 影响奶牛乳房健康的遗传机制分析 |
3.3 DE GENES和GWAS GENES数据集中48个共同基因分析 |
3.3.1 48 个基因参与生理功能分析 |
3.3.2 48 个基因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分析 |
3.3.3 48 个基因网络互作分析 |
3.4 奶牛乳房炎相关天然免疫基因的确定 |
4 讨论 |
4.1 基于DEG和GWAS联合方法寻找抗病候选基因的可靠性 |
4.2 奶牛乳房应对病原细菌感染的重要天然免疫应答机制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牛选择素介导的白细胞粘附及白细胞自发凋亡抑制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牛外周血白细胞(PBL)分离 |
2.2.2 牛大动脉血管内皮细胞(BoAEC)复苏与培养 |
2.2.3 LPS处理BoAEC对PBL粘附检测 |
2.2.4 Western blotting(WB)检测SELP在Bo AEC中的表达 |
2.2.5 SELP抗体封闭的BoAEC与PBL粘附实验 |
2.2.6 SELL抗体处理的PBL与BoAEC粘附实验 |
2.2.7 牛外周血白细胞凋亡检测 |
2.2.8 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基因mRNA表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BoAEC与牛PBL细胞之间粘附在LPS刺激时增强 |
3.2 SELP抗体封闭抑制LPS刺激引起的BoAEC与PBL粘附增强 |
3.3 BoAEC中粘附基因(SELP, SELE, ICAM1和VCAM1)mRNA在LPS刺激时的表达特点 |
3.4 SELL与抗体作用增强了牛PBL与BoAEC之间粘附 |
3.5 牛PBL中粘附基因(SELL, CXCR2, PSGL-1, CD18)mRNA在LPS刺激时的表达特点 |
3.6 牛PBL在LPS刺激时细胞凋亡发生变化 |
3.7 牛PBL凋亡相关基因(BCL6, MCL1, MYC, CFLAR, BCL2A1, BCL2, SGK1, P53)在LPS刺激时的表达特点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ELP, SELL , SELE, RelA, TREM1基因变异与奶牛疾病、繁殖和生产性能的遗传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DNA样本采集 |
2.2 SNP鉴定 |
2.3 PCR-RFLP基因分型 |
2.4 性状指标 |
2.4.1 疾病性状及诊断方法 |
2.4.2 繁殖性状 |
2.4.3 奶牛产奶量和奶品质性状 |
2.4.4 生产寿命 |
2.5 统计方法 |
2.6 SELP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候选基因外显子及侧翼区域SNP鉴定 |
3.2 候选基因SNP位点PCR-RFLP分型 |
3.3 候选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
3.4 Selectin家族基因SNP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分析 |
3.5 候选基因各基因型奶牛感染疾病风险分析 |
3.6 候选基因各基因型与奶牛繁殖性能关联分析 |
3.6.1 不同基因型奶牛初配年龄及各胎次配种间隔 |
3.6.2 不同基因型奶牛初怀年龄及各胎次空怀时间 |
3.6.3 不同基因型奶牛各胎次产犊年龄 |
3.6.4 不同基因型奶牛各胎次配种次数 |
3.6.5 不同基因型奶牛各胎次产犊间隔 |
3.7 候选基因各基因型与产奶性状关联分析 |
3.7.1 不同基因型奶牛各胎次泌乳天数 |
3.7.2 不同基因型奶牛305天奶量 |
3.7.3 不同基因型奶牛乳脂率和乳蛋白率 |
3.8 不同基因型奶牛生产寿命 |
3.9 选择素家族基因单倍型组合与奶牛配种次数关联分析 |
3.10 牛SELP结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 讨论 |
4.1 选择素家族基因多态性显着影响奶牛抗病力、繁殖性能和生产寿命 |
4.2 RelA基因多态性与奶牛产奶性能显着相关 |
4.3 TREM1基因多态性影响奶牛生产寿命 |
5 本章小结 |
本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人在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繁殖母猪生产繁殖性能、乳汁理化、日粮营养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
1.1 抗生素的发展 |
1.2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
1.3 抗生素作为促生长剂的应用 |
1.4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
二 抗生素替代物 |
2.1 血浆蛋白粉 |
2.2 卵黄抗体 |
2.3 功能性寡糖 |
2.4 植物提取物 |
2.5 益生菌 |
三 肠道菌群对机体的影响 |
3.1 肠道结构及菌群分布 |
3.2 肠道菌群平衡对机体的影响 |
四 国内外对活性酵母的研究 |
4.1 活性酵母的特性 |
4.2 活性酵母的作用机理 |
4.2.1 活性酵母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
4.2.2 活性酵母促进肠道发育 |
4.2.3 活性酵母调节机体免疫系统 |
4.2.4 活性酵母通过其代谢物、分泌物提高肠道消化能力 |
4.3 活性酵母的应用 |
4.3.1 在环保方面的应用 |
4.3.2 在种植业上的应用 |
4.3.3 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
五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不同类型、水平的酵母对攻胎期母猪膘情变化、日粮营养参数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研究材料 |
2.1.3 试验时间及地点 |
2.1.4 试验处理安排及试验基础日粮 |
2.1.5 日常管理 |
2.2 试验测定指标 |
2.2.1 母猪膘情 |
2.2.2 饲料主要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
2.3 试验所用仪器及所用试剂 |
2.4 数据处理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攻胎期母猪膘情变化的影响 |
2.5.2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攻胎期母猪日粮主要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6 讨论 |
2.6.1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攻胎期母猪膘情变化的影响 |
2.6.2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攻胎期母猪主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7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生产繁殖性能、乳汁理化及日粮营养参数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及时间 |
3.1.2 试验研究材料 |
3.1.3 试验处理安排及试验基础日粮 |
3.1.4 日常管理 |
3.2 试验测定指标 |
3.2.1 母猪膘情 |
3.2.2 生产繁殖性能指标 |
3.2.3 营养及生化指标 |
3.2.3.1 猪乳营养和理化指标 |
3.2.3.2 血液理化指标 |
3.2.3.3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指标 |
3.2.4 试验仪器和试剂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背膘变化的影响 |
3.3.2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3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血液理化参数的影响 |
3.3.3.1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常规血液理化及抗体水平的影响 |
3.3.3.2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血液中4中病毒抗体水平的影响 |
3.3.4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乳汁生理生化的影响 |
3.3.4.1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初乳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
3.3.4.2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常乳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
3.3.4.3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初乳营养物质的影响 |
3.3.4.4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常乳营养物质的影响 |
3.3.5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日粮主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背膘变化的影响 |
3.4.2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生产繁殖性能的影响 |
3.4.3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血液理化及免疫、病毒抗体水平的影响 |
3.4.4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乳汁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
3.4.5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乳汁营养物质的影响 |
3.4.6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哺乳母猪日粮主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试验总结 |
4.1 结论 |
4.2 有待进一步研究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培育优质奶源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优质奶源 |
2 奶牛场常见的问题 |
3 品种改良 |
3.1 品种的选育 |
3.2. 泌乳牛的平均利用胎次 |
4 犊牛育成期的培育 |
5 粗饲料质量及营养 |
6 营养平衡 |
7 奶牛的饲喂保健 |
(7)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因 |
㈠病原微生物感染 |
㈡环境状况不良 |
㈢饲养水平 |
㈣管理不规范, 不按规程操作 |
二、临床诊断 |
㈠隐性乳房炎 |
㈡临床型乳房炎 |
三、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
㈠发病率高, 产奶量下降 |
㈡牛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乳品质量下降 |
㈢提高牛群淘汰率 |
㈣危害人类健康 |
四、预防措施 |
㈠环境卫生控制 |
㈡控制新感染 |
㈢加强挤奶卫生 |
㈣科学挤奶 |
㈤干奶期防治 |
㈥做好分群管理工作 |
五、治疗方法 |
㈠局部疗法 |
㈡全身疗法 |
㈢复合抗菌素疗法 |
㈣基因疗法 |
㈤封闭疗法 |
(8)肉牛育肥的饲喂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合适的育肥季节 |
2 合理搭配饲料 |
3 有效利用副产品 |
4 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 |
(9)泰安市奶牛乳腺炎发病规律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和治疗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1 引起奶牛乳腺炎的致病菌 |
2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规律 |
3 乳房的防御能力 |
4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和症状 |
5 奶牛乳腺炎的诊断研究进展 |
6 奶牛乳腺炎的预防措施 |
7 奶牛乳腺炎的治疗 |
8 奶牛乳腺炎综合防治 |
试验一 泰安市奶牛乳腺炎的发病规律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调查对象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乳腺炎发病率调查 |
1.2.2 乳腺炎发生规律的调查分析 |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奶牛乳腺炎阳性率 |
2.2 奶牛乳腺炎乳区阳性率 |
2.3 不同挤奶方法对奶牛乳腺炎阳性率的影响 |
2.4 不同季节对奶牛乳腺炎阳性率的影响 |
2.5 不同胎次对奶牛乳腺炎阳性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奶牛乳腺炎阳性率 |
3.2 奶牛乳腺炎乳区阳性率 |
3.3 不同挤奶方法、季节和胎次对奶牛乳腺炎阳性率的影响 |
3.4 奶牛乳腺炎发病规律的应用 |
3.5 CMT 诊断法原理 |
试验二 泰安市奶牛乳腺炎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乳样 |
1.1.2 培养基 |
1.1.3 试剂 |
1.1.4 仪器 |
1.2 方法 |
1.2.1 细菌分离培养 |
1.2.2 病原菌的培养特性 |
1.2.3 病原菌鉴定 |
1.2.4 药物敏感试验 |
2 结果 |
2.1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2.2 药敏试验结果 |
3 讨论 |
试验三 泰安市奶牛乳腺炎的治疗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病畜 |
1.1.2 药物 |
1.2 方法 |
1.2.1 随机分组治疗 |
1.2.2 治疗要求 |
1.2.3 疗效判定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Summary |
目录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国奶牛业现状 |
1.1 奶牛生产分布不平衡 |
1.2 生产水平差异较大 |
1.3 我国奶牛业起点低、基础薄弱,饲养管理条件较差 |
2 中国奶牛业发展趋势 |
2.1 我国奶牛业发展目标 |
2.2 发展优势区域 |
2.3 以产业为纽带,做大龙头企业,提高奶业基地规模生产水平 |
2.4 规模牛场和股份合作制养殖公司将是未来我国奶牛养殖业的主体 |
2.5 我国奶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
2.6 科技带动奶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
3 中国粗饲料资源与奶牛业发展 |
3.1 奶牛粗饲料搭配不合理 |
3.2 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缺乏 |
3.3 种植结构不合理 |
3.4 充分利用粗饲料资源,降低饲养成本 |
3.5 采取多种措施,满足粗饲料供应 |
3.6 完善奶牛粗饲料加工体系,提高奶牛粗饲料产业化经营水平 |
3.7 奶牛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4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 |
4.1 马铃薯生产、加工及市场需求现状 |
4.2 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
4.3 我国在马铃薯产业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
4.4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潜力 |
4.5 国内外对马铃薯及其加工品需求的趋势 |
5 马铃薯淀粉渣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 |
5.1 马铃薯淀粉渣的利用 |
5.2 马铃薯淀粉渣开发利用的前景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处理与试验奶牛分组 |
1.4 试验日粮和营养水平 |
1.5 试验奶牛的饲养与管理 |
1.6 试验方法及测试指标 |
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全株青贮玉米和混合青贮料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2 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
2.3 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对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
2.4 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对奶牛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2.5 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饲喂奶牛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试验 |
3.2 饲养试验 |
3.3 消化试验 |
3.4 经济效益 |
4 结论 |
5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不能随便延长奶牛的泌乳期(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D]. 曾仁利.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4)
- [2]有机与非有机原料乳及UHT牛乳的脂肪酸特征研究[D]. 张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3]种养一体化中养分高效的制约因素研究 ——滦南为例[D]. 侯俊.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7)
- [4]奶牛乳房炎相关天然免疫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研究[D]. 陈星.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 [5]不同类型、水平的活性酵母对繁殖母猪生产繁殖性能、乳汁理化、日粮营养参数的影响[D]. 苏江伟. 广西大学, 2016(05)
- [6]培育优质奶源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 李建国. 北方牧业, 2014(12)
- [7]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措施[J]. 马爱玲,滕梅英,郑新宏. 甘肃畜牧兽医, 2013(06)
- [8]肉牛育肥的饲喂方法[J]. 柴明明.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7)
- [9]泰安市奶牛乳腺炎发病规律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和治疗措施[D]. 冯忠义.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10]马铃薯渣和秸秆混合青贮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D]. 闫晓波.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