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皮内镜下胃-小肠联合造瘘术1例(论文文献综述)
向德雨,廖信芳,杨清水[1](2020)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管在基层医院开腹胃造瘘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分析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管在开腹胃造瘘术中的应用技巧,开腹胃造瘘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行开腹胃造瘘术患者31例,探讨开腹胃造瘘术的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处理方法。结果:31例均顺利完成胃造瘘手术,其中3例术后出现造瘘口旁渗漏并皮炎,3例于1年左右出现脱管,1例造瘘管堵塞;1例造瘘管断裂,1例包埋综合征,1例局部肉芽组织增生。经及时处理均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开腹使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管行胃造瘘术是一项简单、安全的手术方法,结合了内镜下胃造瘘术及开腹手术的部分优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王石鸣[2](2019)在《探讨两种胃造瘘术在晚期肿瘤伴进食障碍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为了满足各种晚期肿瘤伴进食障碍患者的长期肠内营养需求,探讨经皮内镜下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Introducer-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Introducer-PEG)和胃造瘘手术对此类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行胃造瘘的18例晚期肿瘤伴进食障碍患者,分为Introducer-PEG组和胃造瘘手术组。Introducer-PEG组9例患者包括喉癌1例、颈段食管癌1例、胸段食管癌4例、肺癌伴转移2例和直肠癌伴转移1例;胃造瘘手术组9例患者包括鼻咽癌2例、下咽癌2例、喉癌1例、胸段食管癌2例和贲门癌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血常规、血凝常规、胸片和心电图等检查排除禁忌。Introducer-PEG组中,6例患者先行食管扩张至超细胃镜顺利通过狭窄段,再行Introducer-PEG。其余3例患者超细胃镜勉强通过狭窄段,直接行Introducer-PEG;胃造瘘手术组中,8例患者行开腹胃造瘘手术,1例患者行腹腔镜胃造瘘手术。所有患者术后予心电监护、禁食、吸氧、抑酸和抗感染等治疗。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瘘口情况,并注意有无腹痛、呕血、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等症状或体征。Introducer-PEG组术后观察患者24小时生命体征平稳后开放管饲;胃造瘘手术组术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排气排便恢复后开放管饲。最后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开放管饲时间,同时观察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Introducer-PEG组和胃造瘘手术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Introducer-PEG组手术时间为(24.93 ±5.83)min,胃造瘘手术组手术时间为(67.33±40.07)min。Introducer-PEG组中无患者发生腹腔内脏器损伤、瘘口感染、急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概率为0%;胃造瘘手术组中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分别为术中咽部出血1例、术后气管造管脱出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和术后气道梗阻1例,概率为44.44%。Introducer-PEG组均为术后第1天开放管饲,胃造瘘手术组开放管饲时间为(2.78±2.17)天。结论 Introducer-PEG是一种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它与胃造瘘手术相比,有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并发症出现概率更低和术后开放管饲更快等优势。在联用食管扩张术的情况下,其适应症范围进一步扩大,且和单纯的Introducer-PEG相比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张凯[3](2019)在《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及关闭吻合口后对胆囊病理生理改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的动物实验目的: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对内镜医师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具有挑战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胆囊很容易塌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为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开发一种可回收的穿刺锚牵拉(RPAT)方法。我们使用猪模型评估并比较了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的RPAT方法与现有的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方法的成功率,安全性和结果;消化道-胆囊瘘管的形成是EUS引导下保胆取石术中内镜可以进入胆囊的关键。消化道-胆囊瘘管的闭合是EUS引导下保胆取石术结束的关键。消化道-胆囊瘘管的闭合之后的长期情况是本术式关注的重点。如果术后胆囊与消化道粘连很重,甚至持续与周围粘连严重,这一术式的意义和必要性就需要重新考量。反之,若术后胆囊与消化道以及周围组织粘连很轻甚至没有粘连,胆汁中即使出现小的结晶或沉淀,由于胆囊的的收缩功能良好,可能会把这些结晶或沉淀排出,避免形成结石;对于结石复发的患者,不论是再次行消化道与胆囊支架吻合术还是选择外科手术切除都不会产生很大影响,那么这个术式也将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因此,我们将进行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后胆囊-消化道瘘管形成及闭合的初步研究;胆囊炎及胆囊结石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加,影响人们的健康。本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并报道了EUS引导下胆囊引流术及结石取出的手术方式,初步显示了此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EUS引导下胆囊与消化道暂时性支架吻合在建立胆囊和消化道之间的通道过程中,胆囊和消化道形成通路。消化道内部不是无菌环镜,细菌经通路进入胆囊,对胆囊内细菌微生态可能造成影响,而这些均可引发或加重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因此有必要对行术后胆囊菌群评价及培养进行深入研究。方法:将16只巴马小型猪(15-20kg)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可回收的穿刺锚牵拉方法在实验组中进行,并且在对照组中进行没有可回收穿刺锚的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和分析手术不良事件,伤口愈合和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成功率;将巴马小型猪(15-20kg)采用可回收的穿刺锚牵拉方法进行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观察消化道胆囊瘘管的形成情况。拔掉支架后,模拟胆囊取石,观察瘘管消化道侧的闭合情况,并进行解剖观察瘘管长期闭合后的情况;将未手术的巴马小型猪直接解剖的胆囊粘膜及胆汁为对照组。每只巴马小型猪支架置入术前采集的采集的胆汁及胆囊粘膜标本作为术前组,支架取出后不同时间采集的胆汁及胆囊粘膜标本作为术后组。选择胆囊功能良好的实验动物在EUS引导下穿刺并抽取胆囊胆汁,进行消化道与胆囊支架吻合,术后用内镜模拟胆囊取石,清理胆囊,并打入造影剂造影见胆囊管通畅后,然后将动物解剖取胆汁。将收集来的标本分组,进行如下实验:1、从胆囊粘膜中提取16SrDNA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各组菌群的变化。2、从胆汁中提取16SrDNA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各组菌群的变化。结果:所有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在实验组的8只动物中成功进行(8/8;100%)。然而,在对照组中,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仅在四头猪上成功进行(4/8;50%);其余四头猪因胆囊塌陷导致支架释放不成功,进而导致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失败而死亡;在瘘管形成情况方面,形成瘘管比较坚实的时间为2-4周,并且初步探索瘘管的胆囊连接处为相对薄弱位置。在瘘管闭合方面,课题组初步通过术后的胃镜检查发现,在支架拔除术后24-48小时左右瘘管口就会闭合。术后的动物解剖发现,在支架拔除术后1个月实验动物解剖时发现胆囊与消化道形成片状粘连瘢痕,但我们在支架拔除术后4个月动物解剖发现胆囊-消化道之间行成极细的瘢痕带,支架拔除术后6个月的实验动物解剖室发现实验动物胆囊-消化道吻合处光滑无粘连;胆囊粘膜菌群基于Ion S5TMXL测序平台,利用单端测序(Single-End)的方法,构建小片段文库进行单端测序。通过对Reads剪切过滤,平均每样品测得78,102条reads,经过质控平均得到73,517条有效数据,质控有效率达94.24%。以97%的一致性(Identity)将序列聚类成为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共得到7,057个OTUs,然后对OTUs序列与Silva132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注释结果中,共有2,578(36.53%)个OTU注释到属水平。胆汁菌群通过对Reads剪切过滤,平均每样品测得77,458条reads,经过质控平均得到73,312条有效数据,质控有效率达94.66%。以97%的一致性(Identity)将序列聚类成为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共得到5,542个OTUs,然后对OTUs序列与Silva132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注释结果中,共有2,415(43.58%)个OTU注释到属水平。术前术后胆囊粘膜的菌群在门水平上,我们发现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包括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黄粉杆菌(Tenericutes)、硬杆菌(Firmicutes);在纲水平上主导的为γ-变形杆菌(Gammaproteobacteria)、Mollicutes、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a);在目水平上的优势物种为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dales)、支原体(Mycoplasmatales)、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ales);在科水平上的优势物种为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在属水平上的优势物种为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支原体(Mycoplasma)、嗜胆菌属(Bilophila);优势种为副嗜血杆菌(Haemophilusparasuis)、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而胆汁的菌群在门水平上,我们发现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包括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硬杆菌(Firmicutes);在纲水平上主导的为γ-变形杆菌(Gammaproteobacteria)、Bacteroidia、杆菌(Bacilli);在目水平上的优势物种为肠杆菌类(Enterobacteriales)、几丁质噬菌体(Chitinophagales)、乳酸杆菌类(Lactobacillales);在科水平上的优势物种为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几丁质噬菌体科(Chitinophagaceae)、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在属水平上的优势物种为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定会杆菌(Dinghuibacter)、嗜双胞菌(Bilophila);优势种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戊糖球菌(Pediococcuspentosace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hibiscicola)。结论:可回收的穿刺锚牵拉方法有助于提高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的成功率,并可减少胆囊塌陷。因此,我们相信这种方法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临床的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此外,可回收的穿刺锚牵拉方法将提高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的安全性;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及关闭吻合口中,消化道-胆囊瘘管牢固形成时间为2-4周,闭合时间为24-48小时,瘘管闭合后长期可变细甚至消失;实验动物在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支架吻合及拔除支架后,手术前后胆囊粘膜及胆汁菌群组成发生改变,而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胆囊内菌群也在发生不断地变化,但是术前术后菌群相关的导致结石活性物质无增高趋势,因此该手术对胆囊结石复发的影响可能比较小。可回收穿刺锚牵拉法应用于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可回收穿刺锚牵拉法应用于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对胆囊息肉、结石等胆囊疾病的治疗效果,并评价分析该方法的安全有效性。通过观察不同方法的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吻合术的各项临床指标,分析该方法的安全有效性。研究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行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术的患者纳入研究。观察指标为:超声内镜引导下两种方法的吻合术操作时间的长短,吻合位置,吻合手术的成功率,术后的腹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术后是否有发热,有无其他术后相关的并发症发生。使用SPSS Statistics 23.0(SPSS,Inc,Chicago,Ill,US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14年6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因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疾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术的治疗45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29例。其中进行可回收穿刺锚牵拉(RPAT)法手术的14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10例,未使用可回收穿刺锚牵拉(RPAT)法手术的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实验组的技术成功率100%(14/14),临床成功率100%(14/14),而在对照组技术成功率87.1%(27/31),临床成功率83.9%(26/31)。实验组发生术后发热7例,一过性白细胞升高9例,对照组发生术后发热13例,一过性白细胞升高18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7例,其中腹腔感染1例,气腹2例,而实验组内均未出现。实验组术后使用抗生素天数及术后禁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3.14d vs 4.43d,2.36d vs2.93d)。结论:综上所述,可回收穿刺锚牵拉法EUS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吻合术是一项安全有效、操作快捷简便,成功率高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这种方法将来可以应用于临床的内镜超声引导下胆囊的引流。
段小青[4](2018)在《食管扩张联合Introducer-PEG在食管狭窄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食管扩张联合Introducer法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Introducer-PEG)在良恶性食管狭窄患者中建立长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通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食管狭窄患者的长期营养支持提供方法。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间为解决营养问题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的6例食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食管癌4例,食管裂孔疝术后狭窄、多次支架置入后再狭窄1例和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致食管狭窄、支架置入后再狭窄1例。术前完善心电图、血常规、血凝常规等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禁忌后,在内镜直视、X线透视的双重监视下,造影确认后对食管狭窄段扩张至超细胃镜可通过,扩张过程中密切观察造影剂的分布、出血及患者的疼痛情况等。扩张成功后适当镇静镇痛,超细胃镜下行Introducer-PEG建立营养通道。术后予以监护、吸氧、禁食、抑酸、抗感染等处理,观察有无剧烈胸痛、呕血、便血、腹痛及造瘘口渗血情况等。24小时后开始注入生理盐水并过渡至肠内营养液,管饲前后清水冲洗管腔。伤口每日换药1次,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出等表现,连续1周,15日后拆除缝线。观察操作成功率、所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患者顺利完成食管球囊扩张,成功率100%(6/6)。扩张用时14.5±3.1min,扩张直径10mm,无食管撕裂、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采用Introducer-PEG均一次性成功放置胃瘘管(6/6),造瘘用时10.9-16.1mim(13.1±2.1min),均未出现腹腔脏器损伤、腹膜炎、感染等并发症。24小时后顺利注入生理盐水及营养液,患者无腹胀、腹泻等不适。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未发生造瘘管脱出、堵塞等情况。出院后长期家庭营养,其中5例患者生活自理,生活质量提高。食管癌患者中1例造瘘后选择放疗且耐受良好,另3例选择营养姑息治疗。3个月后,6例患者来院通过导丝交换完成造瘘管更换,1例瘘口周围红肿、渗液,换药后好转;6个月后,4例患者再次更换导管,随访期间,无瘘管脱出、堵塞等事件发生。结论食管扩张联合超细胃镜下Introducer-PEG是食管狭窄患者获得长期EN支持的一项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方法。Introducer-PEG操作简单、实用、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吴华芸[5](2018)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食管癌同步放化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的对比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联合或不联合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提供肠内营养治疗对患者营养状况、毒性反应和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接受同步放化疗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105例,将行同步放化疗联合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提供肠内营养的18例食管癌患者作为胃造瘘组,仅行同步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87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营养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使用X2检验比较两组治疗期间静脉营养使用情况、放化疗完成情况、治疗毒性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近期疗效。结果:胃造瘘组患者放化疗后体重、体质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学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造瘘组能完成3周期同步化疗的比例多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放疗完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胃造瘘组的静脉营养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两组静脉营养使用率差异最明显(P<0.05)。胃造瘘组Ⅲ度以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反应、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提供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对降低毒副反应,提高患者对治疗副作用的耐受性有一定的意义。
郑宝权,姜野[6](2016)在《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PFG)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0例不同程度吞咽困难患者,均进行PFG治疗,分析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FG术,手术成功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为32 min,术后1例出现腹痛症状,经止痛治疗后消失。1例术后1周出现造瘘口周围皮肤红肿,经局部换药和理疗痊愈。10例患者胃造瘘术后经饲管均给予肠内营养,一般情况均有好转。9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体重增加3.511.0 kg,平均4.8 kg,另1例体重无明显变化。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7.8个月,期间所有患者均顺利经胃造瘘饲管给予营养液,未见相关并发症。8例恶性肿瘤患者中3例死亡,4例仍在随访中,中位生存期12.5个月,另1例失访。结论经皮胃造瘘术具有安全、快捷、经济等优点,是建立长期肠内营养的理想途径。
侯宏然[7](2014)在《老年患者胃造瘘术后并发症护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老年患者,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给予规范性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50例患者,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为腹泻,还有1例为肉芽生长,经过对症治疗后均康复,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均为非常满意。对照组50例患者,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5例出现脱管现象,3例出腹胀现象,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治疗才可恢复,研究组患者术后护理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后给予规范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显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于立军,待钦,宋美丹,赵小鹏[8](2014)在《内镜下胃造瘘术在胃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在胃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价值,改善危重患者营养状况。方法将56例因危重疾病致进食困难、咽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鼻饲管鼻饲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26例实施PEG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改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7 d、14 d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白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 d、14 d后体质量指数(BMI)为(18.98±1.31)kg/m2、(19.32±1.64)kg/m2,大于对照组的(18.36±1.22)kg/m2、(18.63±1.67)kg/m2(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为(2.76±0.28)d,短于对照组的(3.16±0.43)d(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 PEG操作简便,患者适应性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治疗。
许昀,林锦,韩露,郭巧娟,张伟,黄贺,李睿,林少俊,潘建基[9](2013)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进展期鼻咽癌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鼻咽癌好发于我国南方地区,同步放化疗在进展期鼻咽癌中的疗效显着,但同步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较单纯放疗显着增加,影响了患者放化疗的顺利进行。目前临床上常用局部对症处理和全身营养支持治疗等方法减轻放疗反应以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但收效甚微。本文旨在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在进展期鼻咽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福建省肿瘤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6月71例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进展期患者,放化疗前行PEG术,放化疗期间行胃造瘘饮食及相关护理,检测放化疗不良反应、治疗耐受性及体重、血清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情况。结果:71例患者行PEG术68例成功,3例失败。剩下的64例患者中51例顺利完成3周方案的同步化疗,同步化疗完成率为79.69%,4例因肝转移或肝功能损害未行同步化疗。所有68例患者体重变化在-11.86%0.83%内,平均-5.32%±2.99%,前后血清白蛋白配对t检验提示放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60.29%(41/68)患者发生Ⅱ度放射性口腔炎,22.06%(15/68)患者发生Ⅲ度放射性口腔炎。结论:对初诊进展期鼻咽癌患者行预防性PEG术提高了患者同步放化疗的耐受性,降低了不良反应,减少了因放化疗不良反应引起的放疗中断时间,提高了同步化疗的完成率,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且简单、经济、易行、安全。
卢杰夫[10](2013)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与传统鼻饲管鼻饲相比较的优越性。评价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2年3月-2012年6月的73例患者先后应用鼻胃管与PEG期间的营养状况及其并发症。所有患者先后接受鼻胃管喂养1个月以上及PEG喂养1个月以上,记录以下指标:①操作时间及成功率、②术中并发症,包括血压大幅度波动、血氧饱和度(Sp02)低于0.90,穿刺部位出血、穿刺失败等;③术后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出血、造瘘口感染、意外拔管、肠穿孔、腹膜炎、胃结肠瘘、坏死性筋膜炎、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及渗漏。④患者PEG置管前、置管后1个月的营养指标结果,包括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血浆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变化及体重、体质量指数的改变。⑤置管前后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反流性食管炎情况。结果:7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PEG操作。成功率100%。操作时间15-30min。患者术中血压稳定,4例在操作过程中Sp02曾一度下降低于0.8,经加大流量吸氧、暂停操作5min后Sp02上升至0.95,继续完成手术。其余Sp02均大于0.95,出血量少于5m1,经再次胃镜检查造瘘管位置良好。PEG术后患者出现造瘘口周围皮肤局部红肿渗液7例、低热3例,喂食后呕吐5例、腹泻6例、便秘4例,局部疼痛4例、气腹3例、吸人性肺炎11例。3例患者PEG置管20天至一个月后无意识拔出造瘘管导致瘘口少量渗血,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得到缓解,给予重新置换造瘘管。本组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胃结肠瘘、腹膜炎及造瘘管蘑菇头嵌顿等严重并发症。无造瘘管堵塞现象。表明PEG组患者对造瘘管有较好的耐受性。术后患者营养状况有所改善,体重减轻得到控制,肠内营养1个月后,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血浆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变化及体重、体质指数均有明显改善,高于鼻胃管喂养组。置管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例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由PEG术前的63.0%(46/73),术后降低至15.1%(11/73);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25,P<0.01);反流性食管炎由PEG术前的27.4%(20/73)降至术后的6.8%(5/73)。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6,P<0.01)。结论:PEG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内镜微创手术方式,具有操作时间短、管饲效果好的优点,并发症少而轻,基本上可替代鼻饲管,成为自主进食障碍患者肠内营养的首选。目的:评价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后对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对73例行PE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PEG置管前、置管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营养指标结果,包括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血浆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变化及体重、体质指数的改变。记录置管前后患者并发肺炎、反流性食管炎情况。同时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患者PEG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73例患者共完成PEG操作107例次,患者术后体重增加,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肠内营养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及体重、体质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置管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由PEG术前的63.0%(46/73),术后降低至16.7%(11/66);反流性食管炎由PEG术前的27.4%(20/73)降至术后的7.6%(5/66)。PEG置管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明显高于PEG术前。结论:PEG术后患者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体重指数增加,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明显改善.同时PEG可减少因留置鼻胃管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及肺部感染,患者耐受性好,生活质量提高。
二、经皮内镜下胃-小肠联合造瘘术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内镜下胃-小肠联合造瘘术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管在基层医院开腹胃造瘘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器材 |
1.2.2 胃造瘘术 |
1.2.3 术后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2)探讨两种胃造瘘术在晚期肿瘤伴进食障碍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数字处理 |
结果 |
1 手术成功率对比 |
2 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
3 并发症出现率对比 |
4 开放管饲时间对比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营养支持对晚期肿瘤患者的重要性及其现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致谢 |
(3)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及关闭吻合口后对胆囊病理生理改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可回收穿刺锚牵拉法应用于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的动物实验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器械与材料 |
2.2 麻醉方法 |
2.3 手术操作 |
2.4 标本检测 |
2.5 观察指标 |
2.5.1 一般情况 |
2.5.2 观察指标 |
2.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术后观察指标 |
4 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可回收穿刺锚牵拉法应用于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的临床回顾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设备 |
2.2.3 操作步骤 |
2.2.4 观察指标 |
2.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后胆囊-消化道瘘管形成及闭合和胆囊菌群的研究 |
三(1) 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后胆囊-消化道瘘管形成及闭合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器械与材料 |
2.2 麻醉方法 |
2.3 手术操作 |
2.4 观察指标 |
2.4.1 观察及评估瘘管形成情况 |
2.4.2 观察及评估瘘管闭合情况 |
3 实验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 |
三(2) 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及关闭吻合口后对胆囊菌群的影响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试剂与材料 |
2.1.3 仪器设备 |
2.2 检测胆囊及胆汁菌群改变的实验方法 |
2.2.1 手术过程与胆汁标本的收集 |
2.2.2 胆囊粘膜菌群高通量测序方法 |
2.2.3 胆汁菌群高通量测序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动物手术过程及术后一般情况观察 |
3.2 胆囊粘膜高通量测序 |
3.2.1 胆囊粘膜样本DNA检测结果 |
3.2.2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概况 |
3.2.3 样品复杂度分析(Alpha Diversity) |
3.2.4 物种注释 |
3.2.5 物种显着性差异分析 |
3.2.6 多样品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
3.3 胆汁高通量测序 |
3.3.1 胆汁样本DNA质量检测结果 |
3.3.2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概况 |
3.3.3 样品复杂度分析(Alpha Diversity) |
3.3.4 物种注释概况 |
3.3.5 物种显着性差异分析 |
3.3.6 多样品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内镜超声引导下吻合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胆囊吻合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食管扩张联合Introducer-PEG在食管狭窄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资料 |
2.方法 |
结果 |
1.一般情况及营养状况 |
2.食管扩张 |
3.Introducer-PEG |
4.管饲情况 |
5.后续治疗 |
6.出院及随访 |
讨论 |
1.食管狭窄的发生及严峻负担 |
2.晚期、高位食管癌营养支持的困难性 |
3.支架置入、反复食管扩张后再狭窄的营养问题 |
4.Introducer-PEG相比于其他微创造瘘方式的独特优势 |
5.内镜直视、X线透视下食管扩张联合超细胃镜下Introducer-PEG |
6.不足之处与改进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5)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食管癌同步放化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6)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 |
1.2.3穿刺过程 |
1.2.4 术后处理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手术成功率 |
2.2 并发症 |
2.3 临床随访结果 |
3 讨论 |
(7)老年患者胃造瘘术后并发症护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研究组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进展期鼻咽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PEG |
1.2.2 术后营养 |
1.2.3 术后护理 |
1.2.4 拔管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PEG结果 |
2.2 放射反应 |
2.3 化疗周期数 |
2.4 体重变化 |
2.5 统计结果 |
3 讨论 |
(10)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经皮内镜下胃-小肠联合造瘘术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管在基层医院开腹胃造瘘术中的应用[J]. 向德雨,廖信芳,杨清水.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06)
- [2]探讨两种胃造瘘术在晚期肿瘤伴进食障碍中的疗效及安全性[D]. 王石鸣. 苏州大学, 2019(02)
- [3]内镜超声引导下消化道与胆囊暂时性支架吻合及关闭吻合口后对胆囊病理生理改变的研究[D]. 张凯.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4]食管扩张联合Introducer-PEG在食管狭窄中的应用[D]. 段小青. 苏州大学, 2018(01)
- [5]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食管癌同步放化疗中的应用[D]. 吴华芸.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6]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J]. 郑宝权,姜野. 中国实用医药, 2016(36)
- [7]老年患者胃造瘘术后并发症护理分析[J]. 侯宏然. 中外医疗, 2014(28)
- [8]内镜下胃造瘘术在胃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J]. 于立军,待钦,宋美丹,赵小鹏.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09)
- [9]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进展期鼻咽癌中的应用[J]. 许昀,林锦,韩露,郭巧娟,张伟,黄贺,李睿,林少俊,潘建基. 中国癌症杂志, 2013(12)
- [10]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D]. 卢杰夫. 广西医科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