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10例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手法复位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浙江省中医院伤科[1](1976)在《310例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手法复位疗效观察》文中提出 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又称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此症引起的腰腿痛,采用推拿手法治疗,有较好效果。文化大革命后有关非手术疗法的报道较多,手术率显着下降。在学习各地宝贵经验的同时,我们对以往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310例,进行了一次总结。现将我们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李炳根[2](2020)在《浮针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浮针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案,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临床。方法:从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三科住院部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及除外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的患者60名,按就诊先后时间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独活寄生汤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浮针治疗;7天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两组均遵医嘱,以卧床休息为主,行牵引治疗,相同的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各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月随访的VAS评分、O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临床疗效有效率的情况,经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VAS评分、O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治疗后、一月后随访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根两组治疗后、1月后随访的VAS评分、ODI评分资料组间比较,说明两组在治疗前后点的上述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月后随访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中药组、中药联合浮针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3.3%、90.0%,中药组联合浮针组有效率高于中药组,二者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联合浮针治疗与中药治疗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具有一定的疗效,均可减少患者VAS评分、O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症状;2.中药联合浮针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优于中药组,可更快更好的减轻患者痛苦,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3.独活寄生汤内服与浮针作用互补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姚辉斌[3](2019)在《身痛逐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60例气滞血瘀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30例患者给予口服中药汤剂身痛逐瘀汤进行治疗,其组成为: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甘草6g;羌活3g;当归9g;没药6g;五灵脂6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服法:水煎取汁200毫升,早晚分次服用,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服用舒筋活血片治疗,方药组成:香加皮、狗脊、自然铜、槲寄生、络石藤、红花、伸筋草、鸡血藤、香附、泽兰叶。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2周为一疗程。两组患者在临床观察研究期间均被要求避风寒、卧硬板床休息,停止服用其他药物。所有受试者治疗14天,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临床疗效。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治愈患者7例,显效患者14例,有效患者7例,无效患者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后:治愈患者3例,显效患者6例,有效患者12例,无效患者9例,总有效率为70.0%,两组经过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服身痛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证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疗效。
郭亮亮[4](2019)在《臭氧髓核消融术联合腰椎侧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臭氧髓核消融术联合腰椎侧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四科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入院后均行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臭氧髓核消融术后30分钟、术后1周与出院前各行一次腰椎侧扳手法治疗。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方式及用药均相同,即进行常规消炎、营养神经、消除神经根水肿与功能锻炼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两周为一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3月和6月腰部疼痛情况、腰椎功能改善情况与末次随访时总体疗效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与病情程度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无脱落终止情况发生,试验过程中,共出现5例轻度不良反应,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3)两组患者在臭氧髓核消融术后第一周时腰腿疼痛与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最为显着,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随访两组患者腰腿疼痛症状与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持续好转,且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治疗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髓核消融术联合腰椎侧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充分的发挥了现代微创疗法与传统正骨手法的长处,有效避免了单纯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症状“反跳”的缺点,同时也改善了传统正骨手法疗效不能持久的不足,因此,这两种疗法联合使用具有起效快、疗效持久、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小的特点,体现出了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减毒增效”,“优势互补”的特点,因此可以将臭氧髓核消融术联合腰椎侧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一种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王小珲[5](2012)在《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针刺腧穴治疗相比较。从而为治疗该病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探索出小针刀治疗该病高效的临床路径,以求能推广实施。方法:本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0例。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小针刀疗法治者)80例,对照组(传统针刺腧穴治疗者)80例。两组经过治疗后,从腰椎功能改善疗效(腰椎功能JOA评定表)、疼痛改善程度(疼痛VAS评分)、临床综合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疼痛VAS评分)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腰椎功能改善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41.25%,显效率为28.75%,有效率为17.50%,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36.25%,显效率为27.50%,有效率为21.25%,总有效率为8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综合疗效进行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28.75%,显效率为57.50%,有效率为10.00%,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23.75%,显效率为67.50%,有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96.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疗法和传统针刺腧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腰椎功能改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小针刀疗法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值得探索和研究。
罗茂彰[6](2014)在《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相关研究显示,中国人群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约为0.95%,其中以腰4-5,腰5~骶1椎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0%-96%。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并向年轻化、低龄化发展。镇痛、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复发是本病治疗与康复的主要目标。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两种治疗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症。手术治疗费用昂贵,风险大,长期疗效不确切;非手术治疗中,虽然临床上常用药物治疗及阻滞剂的治疗,但是由于其具有毒副作用,且药物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其不利影响。而物理治疗等方法,需要长期治疗,且镇痛作用具有局限性,对伴随症状的治疗效果不大。针灸与康复疗法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非手术疗法,如何充分发挥两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合疗效,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目的:观察三种方案(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常规针刺、康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比较各方案组组内及组间在多个观察指标中的不同之处,阐明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探索治疗本病的适宜疗法,为今后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所收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自台湾中医诊所,治疗观察时间为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共收集105例,按1:1:1分配至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组、常规针刺组、康复治疗组,每组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西医诊断标准是参照中华医学会编着,2009年出版的第1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的相关内容,中医诊断标准是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内容,中医分型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共为两个疗程,每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后继续治疗,两周为一疗程。疗效观察具体项目包括:JOA下腰痛评价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阳性反应点压痛阂值(PPT)以及腰屈曲范围(LFR)。疗效评定标准为JOA评分量表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综合评定。结果:在本临床实验中,我们发现经过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常规针刺及康复治疗后,三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三者在第1疗程及第2疗程的观察指标中,JOA下腰痛评价表、简化McGi1l疼痛量表、阳性反应点压痛阈值(PPT)、腰屈曲范围(LFR)的评分可知,三组统计结果存在着显着差异,以JOA下腰痛评价表总评分为例,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组的分数提高最明显,且与康复治疗组、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方面,以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最佳,且远期治疗疗效显着。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组、常规针刺组、康复治疗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中医证型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前组间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2.JOA下腰痛评价表总评分结果显示,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三组JOA下腰痛评价表总评分以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组的分数提高最明显,且与康复治疗组、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方面,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康复治疗具有良好疗效,且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的远期治疗疗效尤佳。常规针刺治疗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痛方面,远期疗效较好,但近期疗效不明显。3.简化McGill疼痛量表结果显示,治疗一个疗程后,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组、康复治疗组的简化McGill疼痛量表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得分有所下降(P<0.05);两个疗程后,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组、康复治疗组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评分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简化McGill疼痛量表方面,即视觉模拟定级(VAS)、疼痛分级指数、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定三部分。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康复治疗在治疗一个疗程后,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有一定减少,而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腰痛症状改善更显着。三种不同疗法的比较方面,以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情况较显着。4.阳性反应点压痛阈值(PPT)结果显示,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三种不同疗法的阳性反应点压痛阈值(PPT)与治疗前相比,PPT值均有显着提高(P<0.01),但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组的阳性反应点压痛阈值(PPT)与其它两组相比,阈值的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远期疗效上,虽然三种疗法均可提高压痛压痛阈值(PPT),但以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缓解腰部压痛的效果更为明显。5.腰屈曲范围(LFR)结果显示,一个疗程的治疗后,三组腰屈曲范围(LFR)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改善(P>0.05)。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组、康复治疗组的腰屈曲范围(LFR)情况比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而常规针刺组与治疗前相比仍无明显好转(P>0.05)说明三种不同疗法在近期疗效方面,对于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屈曲范围(LFR)无明显疗效;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康复治疗可加大患者的腰部屈曲的活动范围,以康复治疗缓解的优势更为明显。而针刺治疗对于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屈曲范围作用不大。6.三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三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表明(见表12):对三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秩和检验,Z=4.272,P=0.001,提示这三种不同疗法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组的有效率为85.29%,愈显率为61.76%;常规针刺组的有效率为52.94%,愈显率为38.24%;康复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4.29%,愈显率为48.57%。研究结果表明: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常规针刺、康复治疗相比较,对于改善LIDH患者的下腰痛情况、腰部活动功能、阳性反应点压痛阈值、日常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临床疗效较显着。结论:对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和康复治疗都显示了一定优势,能明显改善LIDH患者的腰痛情况,包括主观症状(下腰背痛、腿痛、步行能力)、临床体征(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日常活动受限度(平卧翻身、站立、洗漱、举重物、前屈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阳性反应点压痛阈值(PPT),改善患者的腰屈曲范围(LFR),以远期疗效尤为明显;常规针刺治疗虽然对于改善患者腰腿部疼痛症状及体征、改善阳性反应点压痛阈值(PPT)、日常生活情况等方面有一定疗效,但短期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对于改善腰屈曲范围(LFR)无明显疗效。相比之下,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在改善患者的JOA下腰痛评分、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及阳性反应点压痛阈值、腰屈曲范围等方面较康复治疗、普通针刺具有更大的优势。
宋晓动[7](2020)在《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脊柱的整体性观念在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方面作用巨大,脊柱骨盆整体性平衡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本文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把脊柱骨盆为一个整体,通过探讨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治疗前后温度变化与患者自身症状改善程度的意义,为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记录和观察患者治疗前的脊柱温度和腰骶三角的温度、腰骶三角的边长、面积、高以及患者姓名、年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影像学表现等,并指导患者填写VAS评分表和腰椎JOA评分表。观察脊柱骨盆整体平衡理念调节后患者脊柱温度和腰骶三角的温度、腰骶三角的边长、高、面积及症状改善等情况,最终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本课题共实际收集完成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在患者年龄、病程、腰突节段情况、中医证型诊断分布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后腰骶三角三个角度、腰骶三角三边长、腰骶三角面积、腰骶三角高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体趋势图中腰骶三角三个角度、三边长、面积在治疗后增大和变小的现象均有发生,且发生次数呈大致相同趋势。在治疗前后腰骶三角的高资料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骶三角的高变化趋势图中整体趋于增长状态;在治疗前后脊柱整体温度、腰骶三角三边温度、直腿抬高、腰椎前屈活动、下腰痛评分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趋势变化图中脊柱整体温度、腰骶三角三边温度在治疗后有小部分降低趋势,但整体都呈现温度升高趋势,直腿抬高、腰椎活动度-前屈、下腰痛评分整体几乎全部趋于增长状态,视觉模拟评分全部趋于降低。脊柱棘突偏歪情况在变化趋势图中,虽有小部分反复趋势,但整体都呈现改善趋势。结论:1.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整体提高患者脊柱整体温度和腰骶三角温度。2.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可以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直腿抬高、腰椎活动度-前屈。3.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VAS、JOA评分可明显改善。4.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作用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三角的三个角度、腰骶三角的三边长、腰骶三角的面积之间无明显相关性。5.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作用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骶三角的高之间不存在相关性。6.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可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脊柱相关棘突偏歪情况。7.脊柱温度的变化情况与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密切相关。
张寒[8](2019)在《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P物质影度响度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针刺治疗,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大鼠神经传导速度是否基本恢复正常,脊髓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是否降低;通过光镜观察治疗前后L5神经根形态学变化,探讨针刺对神经修复的作用;通过对疗效的分析,进一步证明经穴的特异性。材料与方法:健康SD大鼠雄性40只,为SPF级,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肾俞组(n=10)、非经非穴组(n=10)。正常组不造模、不予针刺、正常饲养。模型组造模方法:麻醉后断尾,切开尾部椎间盘,取髓核制成混悬液。对L4-L5棘突间隙进行穿刺,使用9号腰椎穿刺针实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将自体髓核混悬液注射入大鼠体内。造模后正常饲养。肾俞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3天后针刺大鼠肾俞穴,每天一次,治疗五次。非经非穴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3天后针刺大鼠非经非穴(取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与肾俞连线中点),每天一次,治疗五次。在造模前一天、造模后三天、治疗五天后分别测量各组大鼠的热痛刺激缩爪阈值以及模型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取2mm L5神经根组织,苏木精-伊红(H-E)溶液染色,观察神经根形态改变;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P物质(SP)含量。结果:1.造模后三天,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与造模前一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造模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下降,正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痛觉敏感这一特点,故造模成功;治疗五天后,肾俞组与造模后三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治疗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有所提升,说明针刺肾俞穴能够缓解大鼠对痛觉的敏感,能够减轻大鼠疼痛。2.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造模后三天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造模前一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造模成功;肾俞组治疗五天后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造模后三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治疗有效;非经非穴组治疗五天后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肾俞组治疗五天后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肾俞组治疗效果优于非经非穴组。3.神经根HE染色可见:肾俞组与模型组对比,出现再生髓鞘,整体排列规律,大小一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细胞水肿不明显;而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对照,依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界限不清楚,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细胞水肿明显。提示针刺肾俞穴能有效减轻神经根的炎性反应与水肿。4.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正常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P物质含量增高,造模成功;肾俞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模型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明显降低,治疗有效;非经非穴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肾俞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肾俞组对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的含量的改变明显高于非经非穴组,证明针刺肾俞穴对疼痛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结论:1.大鼠进行造模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较正常大鼠明显降低,对痛觉存在过敏反应,故非压迫性LDH髓核突出大鼠模型建立成功。2.通过针刺肾俞穴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的改善,说明针刺肾俞穴能够改善神经的传导功能。3.通过针刺肾俞穴治疗后,大鼠模型的脊髓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显着降低,说明针刺肾俞穴具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4.通过光镜观察各组治疗前后L5神经根形态变化,治疗后的神经根形态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对比亦有明显的促进神经根修复作用。5.通过针刺疗效分析,肾俞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说明针刺肾俞穴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更好的治疗作用,进一步证明经穴的特异性。
刘康[9](2019)在《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与常规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的疗效差异以及其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浦东新区中医医院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骨伤科门诊收治且符合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根据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一组应用上字灸穴上艾灸结合手法治疗,另一组行手法治疗予以对照。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都进行评估,期间设定时间进行随访,详细记录各项指标。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下腰痛临床症状(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采用安全性级别评估其安全性。最终总有效病例为77例艾灸手法组38例,纯手法对照组39例。根据各评价分值作出准确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腰椎疼痛缓解轻重、治疗疗效、安全性等。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治疗前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在2周、4周、12周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且艾灸手法组2周、4周、12周VAS评分均低于纯手法对照组;(3)JOA评分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在2周、4周、12周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ODI评分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在2周、4周、12周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自身前后比较,第2周、第4周、第12周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且VAS值均降低;(6)艾灸手法组、纯手法对照组患者的JOA评分自身前后比较,除对照组第2周自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时间点各组自身治疗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JOA值均升高;(7)艾灸手法组、纯手法对照组患者的ODI评分自身前后比较,第2周、第4周、第12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且ODI值均降低;(8)VAS评分两组都成逐渐下降的趋势,且艾灸手法组下降明显大于纯手法对照组;JOA评分两组都成升高趋势,升高趋势基本一致;ODI评分两组成逐渐下降的趋势,且艾灸手法组下降明显大于纯手法对照组;(9)艾灸手法组与纯手法对照组第12周总疗效评定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艾灸手法组总疗效高于纯手法对照组;(10)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的结果基本一致,安全评价主要为1、2级,属于比较安全的治疗方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患者采用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的方式可以获取较理想的效果,艾灸手法组疗效优于纯手法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艾灸手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有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大力推广。
李保中[10](2019)在《靳三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与温针灸相结合,治疗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起的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中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评价靳三针结合温针灸对于改善本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等方面的改善,以期寻找一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副作用少、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并且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更多有效的临床证据。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根性骨神经痛的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全部病例均来源于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林森中医昆明院区门诊部,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部。治疗组使用靳三针配合温针灸疗法,对照Ⅰ组使用靳三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Ⅱ组以常规针刺配合电针进行治疗,其中靳三针疗法选取腰三针与坐骨针。分别记录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下腰痛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 score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从而评价三组治疗的有效性。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71,P=0.49(P>0.05);性别比较经列联表分析:X2=1.74,P=0.42(P>0.05);病程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70,P=0.50(P>0.05)。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方面:①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VAS评分,F=0.43,P=0.65(P>0.05),差异无显着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②经配对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t=11.26,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③经配对t检验,对照Ⅰ组治疗前后,t=7.76,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④经配对t检验,对照Ⅱ组治疗前后,t=5.57,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⑤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VAS评分,F=7.88,P<0.01,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2<0.05)、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0.86>0.05);⑥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差值,F=8.34,P<0.01,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20<0.05)、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0.70>0.05)。3、JOA评分方面:①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JOA评分,F=0.07,P=0.93(P>0.05),差异无显着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②经配对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t=-12.18,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③经配对t检验,对照Ⅰ组治疗前后,t=-6.38,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④经配对t检验,对照Ⅱ组治疗前后,t=-4.50,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⑤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JOA评分,F=9.14,P<0.01,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15<0.05)、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0.60>0.05);⑥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JOA评分差值,F=7.36,P<0.01,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2<0.05)、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1>0.05)。4、ODI评分方面:①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ODI评分,F=0.63,P=0.54(P>0.05),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②经配对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t=12.72,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③经配对t检验,对照Ⅰ组治疗前后,t=9.82,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④经配对t检验,对照Ⅱ组治疗前后,t=8.48,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⑤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ODI评分,F=4.55,P>0.013(P<0.05),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45<0.05)、对照Ⅱ组(P=0.02<0.05),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1>0.05);⑥三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差值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检验P=0.898(P>0.05),方差齐,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ODI评分差值,F=6.33,P<0.01,经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23<0.01)、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1>0.05)。5、三组总体疗效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Ⅰ组治愈3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Ⅱ组:治愈2例,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①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Ⅰ组相比,z=-2.25,P=0.02(P<0.05),差异有显着意义;②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Ⅱ组相比,z=-2.99,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③经秩和检验,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相比,z=-0.76,P=0.45(P>0.05),差异无显着意义。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的根性坐骨神经痛,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常规针刺、靳三针配合电针疗法,并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二、310例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手法复位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10例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手法复位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浮针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1.1 诊断依据 |
2.1.2 中医证候诊断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
1.病例分组 |
2.治疗方法 |
2.1 中药组 |
2.2 中药联合浮针组 |
3.观察方法 |
3.1 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 |
3.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
3.3 中医证候积分(见附录七) |
3.4 临床疗效指标 |
3.5 安全性观察指标(见附录四) |
3.6 随访 |
3.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一般情况比较 |
2.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 |
3.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
3.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 |
3.2 两组治疗前后ODI组间评分 |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4.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四部分 讨论 |
1.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中药内服 |
1.2 针灸治疗 |
1.3 小针刀治疗 |
1.4 正骨手法 |
1.5 综合疗法 |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认识与治疗 |
2.1 手术治疗 |
2.2 非手术治疗 |
3 独活寄生汤的方解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
4.浮针的作用机制 |
5.我院骨三科(脊柱外科)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独特认识和治疗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独活寄生汤的方解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3)身痛逐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临床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方案 |
1.病例来源及临床资料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6.治疗方案 |
7.临床观察的具体内容和项目 |
8.临床疗效观察及评价 |
9.安全性评价标准 |
10.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 |
1.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资料 |
2.患者治疗前具体情况见表1-表7 |
3.患者治疗后具体情况见表7-8 |
4.安全性指标 |
5.数据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知及治疗 |
2.近代中医药对本病的新发现 |
3.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4.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 |
5.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病例报告表 |
附录B: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4)臭氧髓核消融术联合腰椎侧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似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退出(终止)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治疗方案 |
1.1 实验设计 |
1.2 技术路线图 |
1.3 治疗组治疗方案 |
1.4 对照组治疗方案 |
1.5 临床操作流程 |
1.6 术后处理 |
2 疗效观察及评价标准 |
2.1 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isual Annalogue Scale,VAS)评分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评分(JOA) |
2.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分 |
2.4 改良Macnab疗效评价标准 |
2.5 疗效评估时间点 |
2.6 不良反应观察 |
2.7 不良反应的处理 |
2.8 不良反应病情程度判断标准 |
3 试验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
3.1 实验者入选标准 |
3.2 随访质量的控制 |
4 数据管理 |
4.1 受试者病历 |
4.2 受试者数据记录 |
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2 试验完成情况及安全性总结 |
3 临床疗效观察 |
3.1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腰椎功能JOA评分比较 |
3.3 两组病例手术前后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得分比较 |
3.4 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Macnab腰痛疗效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3 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 |
4 腰椎侧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 |
5 臭氧联合腰椎侧扳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的优势 |
6 研究结果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一般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中止、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二、 研究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三、 疗效评定标准 |
1 腰椎功能改善程度评分 |
2 疼痛程度评分 |
3 临床综合疗效评定 |
4 检测和记录 |
四、 数据统计 |
1 一般资料研究结果 |
2 两组的腰椎功能改善疗效比较 |
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积分的比较 |
4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五、 典型病例 |
讨论 |
一、 选择 JOA 评分,VAS 评分和综合评分的理由 |
二、 对照组选择的意义 |
三、 探索临床路径的意义 |
四、 针刀松解点的双重属性 |
五、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腰椎功能评定表(JOA) |
附表二:目测类比定级法(VAS) |
综述 |
一、 祖国医学对腰突症的认识 |
1 病名及症状表现 |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关于本病的病因 |
4 关于本病的病机 |
5 古代针灸治疗腰痛记载 |
二、 现代医学对腰突症的认识 |
1 腰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
2 相关的解剖生理 |
3 病因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机制 |
5 分型 |
6 临床表现 |
7 医学影像学检查 |
8 诊断 |
9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 |
三、 非手术治疗 |
1 卧床 |
2 西医药物治疗 |
3 中药治疗诸法 |
4 中药熏蒸疗法 |
5 腰椎牵引疗法 |
6 针灸治疗诸法 |
7 手法治疗 |
8 刺血拔罐法 |
9 针罐结合及其它疗法 |
10 物理疗法 |
11 介入疗法 |
四、 手术治疗方案 |
五、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1 针刀疗法特点 |
2 针刀疗法的适应症 |
3 针刀疗法的全身禁忌症 |
4 针刀疗法的局部禁忌症 |
5 针刀疗法机理 |
6 针刀疗法的主要手术方法 |
7 注意事项(特别是安全性保障措施) |
8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
9 不良反应事件 |
10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一) 腰椎的解剖生理知识 |
(二) 病因及发病机理 |
(三)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研究 |
(二) 中医辨证分型 |
(三) 中医治疗方法研究 |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临床研究进展 |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疗法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三) 中医诊断标准 |
(四) 中医分型标准 |
(五) 纳入标准 |
(六) 排除标准 |
(七) 剔除病例标准 |
(八) 脱落病例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随机分组方法 |
(二) 治疗方案 |
(三) 疗效评价 |
(四) 数据分析 |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
(一) 病例收集情况 |
(二)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三) 结果分析 |
(四) 小结 |
四、讨论 |
(一) 研究设计思路 |
(二) 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分析 |
(三) 本研究中观察指标的选择 |
(四) 本研究结果讨论 |
(五) 创新性 |
(六)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结语 |
一、文献研究 |
二、临床研究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对象诊断标准 |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西医诊断标准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诊断标准 |
2.2.1 诊断依据 |
2.2.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基本信息收集 |
2 分组方法 |
3 所需设备 |
4 治疗方法 |
4.1 治疗前 |
4.2 治疗 |
4.3 治疗后 |
4.4 疗程 |
5 统计学方法 |
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
7 临床结果 |
7.1 一般资料比较 |
7.1.1 年龄比较 |
7.1.2 病程比较 |
7.1.3 腰椎突出节段情况比较 |
7.1.4 中医证型诊断分布比较 |
7.1.5 中医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常见穴位出现压痛情况 |
7.2 疗效观察 |
7.2.1 脊柱整体温度变化情况 |
7.2.2 治疗前和治疗后腰骶三角三边温度对比 |
7.2.3 治疗前和治疗后腰骶三角三个角度对比 |
7.2.4 治疗前和治疗后腰骶三角三边长对比 |
7.2.5 治疗前和治疗后腰骶三角面积对比 |
7.2.6 治疗前和治疗后腰骶三角的高对比 |
7.2.7 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直腿抬高度数对比 |
7.2.8 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腰椎前屈活动度对比 |
7.2.9 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对比 |
7.2.10 治疗前后的下腰痛评分对比 |
7.2.11 治疗前后相关棘突偏离后正中线距离的变化趋势图 |
7.3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整体性观念的认识 |
2 中医方面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认识 |
2.1 中医从病因病机方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2 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认识 |
2.3 中医穴位压痛诊断法 |
2.4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 |
2.4.1 内服中药 |
2.4.2 外治 |
2.4.3 针灸 |
2.4.4 外用药 |
2.4.5 手法推拿 |
3 整体性观念在现代医学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3.1 整体观念中的腰椎稳定结构 |
3.2 整体观念中的腰椎退变机制及相关因素 |
3.3 脊柱骨盆整体性观念中在腰突症中对生物力学的认识 |
3.4 影响腰突症整体平衡的微观因素 |
3.5 红外热成像在医学中的应用 |
4 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突症患者作用机制 |
5 脊柱骨盆整体平衡中的腰骶三角相关研究 |
6 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突症患者相关临床结果分析 |
6.1 腰突症与年龄、病程、腰椎突出节段、中医证型关系 |
6.2 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与腰突症临床症状的关系 |
6.3 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突症患者腰骶三角的关系 |
6.4 基于本研究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突症患者温度变化的探讨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观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P物质影度响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疾病介绍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型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终止试验标准 |
1.7 退出标准 |
1.8 剔除标准 |
1.9 病例脱落定义与处理 |
1.9.1 脱落的定义 |
1.9.2 脱落的原因分析 |
1.9.3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方法 |
2.3 治疗方法及疗程 |
2.3.1 艾灸手法组 |
2.3.2 纯手法对照组 |
3 疗效观察 |
3.1 疼痛问卷(VAS)评分 |
3.2 JOA治疗前后比较评分 |
3.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表 |
3.4 总疗效评定标准 |
3.5 不良事件 |
3.5.1 不良事件分级 |
3.5.2 不良事件的相关规定 |
3.6 受试者依从性 |
3.7 随访时间 |
3.8 资料分析和统计处理方法 |
4 研究流程图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基线资料比较 |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 |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3 两组患者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1.3.1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
1.3.2 腰痛疾患疗效评分(JOA) |
1.3.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
2 两组患者治疗后统计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 |
2.1.1 腰痛VAS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
2.1.2 JOA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
2.1.3 ODI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
2.2.1 腰痛VAS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
2.2.2 JOA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
2.2.3 ODI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
2.3 两组患者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
2.3.1 腰痛VAS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
2.3.2 JOA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
2.3.3 ODI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
2.4 两组患者变化趋势比较 |
3 总疗效判定 |
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机理认识 |
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研究 |
2.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学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分析及治疗原则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
5 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寒湿型腰突症的理论探讨 |
5.1 经络理论 |
5.2 取穴机理 |
5.3 艾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研究 |
5.3.1 艾灸治疗的认识 |
5.3.2 艾灸治疗的机理 |
5.4 推拿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研究 |
5.4.1 推拿手法治疗的认识 |
5.4.2 推拿手法治疗的机理 |
6 本研究的临床疗效和机理分析 |
6.1 临床疗效 |
6.1.1 基线评价 |
6.1.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分析 |
6.1.3 两组患者治疗后自身对照比较结果分析 |
6.1.4 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
6.1.5 安全性结果分析 |
6.2 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寒湿型腰突症的方法机理 |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7.1 存在的问题 |
7.2 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已公开发表论文 |
(10)靳三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1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坐骨神经痛的基本研究 |
1.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与坐骨神经痛的分类 |
1.1.3 坐骨神经痛的病因 |
1.1.4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病理生理 |
1.1.5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诊断 |
1.1.6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治疗 |
1.2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传统医学研究 |
1.2.1 文献记载 |
1.2.2 病因病机 |
1.2.3 治疗方法 |
1.2.4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机制研究 |
1.2.5 有关靳三针的临床应用文献报道 |
1.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观察量表及数据质量控制 |
2.1.3 临床随机方案的实施 |
2.1.4 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法 |
2.1.5 观察方法 |
2.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1.7 结果 |
2.1.8 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关于靳三针 |
3.2 本次临床观察中所选用的要穴 |
3.3 有关针灸镇痛 |
3.4 问题与不足 |
3.4.1 纳入患者数量较少 |
3.4.2 中医证型分析方面内容较少 |
3.4.3 对靳三针的疗效挖掘较为粗浅 |
3.4.4 缺少客观的实验室检验结果支撑 |
3.5 展望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四、310例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手法复位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310例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手法复位疗效观察[J]. 浙江省中医院伤科. 新医药学杂志, 1976(01)
- [2]浮针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的临床观察[D]. 李炳根.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身痛逐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临床疗效的观察[D]. 姚辉斌.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臭氧髓核消融术联合腰椎侧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D]. 郭亮亮.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王小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6]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罗茂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D]. 宋晓动.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P物质影度响度的实验研究[D]. 张寒.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临床疗效研究[D]. 刘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靳三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D]. 李保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