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的低倍电蚀试验法(论文文献综述)
上钢一厂中试室[1](1974)在《钢的低倍电蚀试验法》文中认为 目前钢的低倍试验方面是按国标GB226—63规定的"钢的热酸试验法"进行的。标准规定:热酸浸温度为65~80℃。通用酸液浓度为50%盐酸水溶液。各类钢中的热酸浸时间在10~40分钟之间。实践证明:热酸法酸的损耗多,操作条件坏,试样浸蚀程度不一致,使低倍试验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金属的腐蚀作用是金属与介质所起的化学或电化
为众,旭东[2](1968)在《钢的低倍电蚀试验法》文中认为 目前国内对钢的低倍试验均按部颁标准(YB49—64)所规定的热酸浸蚀法进行。这个方法的要点是:酸液必须加热到70℃左右;酸液浓度又要保证在50%左右;浸蚀时间通常在20~40分钟。实践证明,这个方法酸液的损耗量很大,操作时的劳动条件极坏,给试验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谢剑舟[3](2017)在《基于高能微弧火花技术的钛合金本体修复涂层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钛合金损伤零部件再制造修复研究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保护价值,是国家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目前钛合金修复研究存在的难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钛合金本身性质活泼,导热性较差;钛合金弹性模量小,易产生残余应力与变形。二是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钛合金修复手段。针对以上两点,本论文设计了高能微弧火花沉积及气氛保护等配套设备对钛合金进行本体修复研究。设计正交试验法进行工艺参数优化,使用SEM、OM、XRD、显微硬度计、磨损试验机等系统对其形貌、组织及性能进行分析,并对制备过程中的微弧火花沉积机制进行讨论,最终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模拟修复。主要研究内容和所获结论如下:(1)首次采用高能微弧火花沉积技术制备TA2本体修复性涂层,采用数学统计模型优化试验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氧含量为0.040.06%的惰性气氛保护下,电极直径1.5mm,C6档位将获得更好的制备效果。Ti在高温下的高活泼性决定其气氛保护要求高;而电极尖端放电频率的不同导致其最终的质量转移不同。(2)TA2与TC4、304的本体涂层制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3种材料的质量转移均与沉积时间呈线性正相关。区别在于:TC4的质量转移系数比TA2高10%左右;而304的质量转移在数值上比TA2高10倍,且其质量转移系数大于90%,约为TA2的1.6倍。认为,不同材料质量转移所需的能量大小是其质量转移多少的主要原因。(3)基于微弧火花单脉冲放电沉积进行微弧火花沉积机制研究。分析认为:微弧火花沉积过程是通过介质击穿、放电通道的形成及扩散、能量转换与传递、电极材料的抛出及熔滴过渡等几个过程所组成。而金属表面张力、熔滴的受力大小、受力方式和放电形式的不同将导致最终单脉冲沉积斑形貌特征的不同。(4)研究高能微弧火花沉积制备TA2本体修复涂层的显微硬度及耐磨性等性能。结果显示:其涂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为340HV0.05,约为基体的1.6倍;涂层的耐磨性稍比基体好,磨损量仅为基体的2/3。成功对TA2表面微坑及刮痕进行了有效地模拟修复。本论文对微弧火花沉积制备TA2本体修复涂层进行了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后续可通过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并结合其他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钛合金的本体修复效果。
昆钢团山分厂中心实验室[4](1974)在《电腐蚀可控硅控制仪》文中研究指明 钢的低倍试验采用电解腐蚀试验法是我国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根据毛主席“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的教导,经过多次实验发展起来的一种可以完全代替热酸腐蚀试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不仅可以用较稀(15~20%)的盐酸在室温下进
隋晓红,高玉明,谢广群[5](2011)在《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方法的发展及其标准化》文中研究表明对连铸钢坯凝固组织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介绍了连铸钢坯凝固组织宏观检验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情况,阐述了新开发的枝晶检验法的原理、创新点及在连铸工艺优化、质量检验中的特有作用,对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方法的标准化进程做了回顾与展望。
马正伟[6](2009)在《热轧带钢力学性能与组织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现今市场对钢材的质量要求日益苛刻,不仅要求有很好的表面质量,对钢材的组织、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找到Q235B热轧宽带钢冷弯性能不合格和延伸率偏低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冶炼、轧制工艺,提高钢材的质量,本文从钢带的力学性能与组织关系入手,利用宏观断口分析、光谱成分分析、显微硬度的测定与分析、金相分析等分析手段进行了全面的理化检验。同时,为了找出J55和H40石油套管钢焊接裂纹和焊管压扁开裂的原因,以便明确从钢材质量上还是焊接工艺上入手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宏观分析、低倍分析、光谱成分分析、金相分析、扫描电镜能谱检测等分析手段进行了全面的理化检验。依据分析结果,对Q235B热轧宽带钢、J55和H40石油套管钢的生产工艺做出改进,并在山东泰山钢铁集团热轧厂进行试生产。研究表明,Q235B热轧宽带钢性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夹杂物偏高;二是组织为魏氏组织或是粒状的贝氏体组织,是一种典型的快冷组织,降低了塑性,提高了强度,导致了其力学性能不合格。通过炼钢过程中采取措施降低夹杂物的含量;轧制过程中,提高终轧温度到880℃~890℃;加大冷却强度,提高轧制速度,保持温度均匀等措施得到钢带的组织为上下表面是快冷组织(魏氏组织或是粒状贝氏体),而中心为正常的退火组织,从而解决了Q235B钢带力学性能不合格的问题。J55和H40石油套管钢焊接裂纹和焊管压扁开裂直接原因是带状组织严重,其间接原因是非金属夹杂物级别高,数量多。通过轧钢过程中适当的降低终轧温度和轧后采取前段层流冷却等措施,可以适当的降低带状组织的级别。
昆明钢铁厂团山分厂中心试验室[7](1977)在《电腐蚀可控硅控制仪》文中研究说明 钢的低倍试验采用电解腐蚀试验法,是已经多次证实的一种完全可以代替热酸腐蚀试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不仅可以采用较稀(浓度为15~20%)的盐酸在室温下进行试验,还可以缩短腐蚀时间,而且可以极大地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卫生。目前我国各钢厂都逐渐采用此种方法。电腐蚀可控硅控制仪的最大输送功率为10瓩,最大输出电流为300安培,控制电蚀时间最长20分钟。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表明,电腐蚀可控硅控制仪性能稳定,效果好,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省酸,省时,改善劳动条件,比过去提高工效一倍多。设备、装置和操作程序一、设备和装置: 主要设备为低电压、大电流变压器,可控硅控制电路,电解腐蚀槽(耐酸绝缘硬塑料板制成,外形尺寸
隋晓红,高玉明,谢广群[8](2011)在《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方法的发展及其标准化》文中认为对连铸钢坯凝固组织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介绍了连铸钢坯凝固组织宏观检验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情况,阐述了新开发的枝晶检验法的原理、创新点及在连铸工艺优化、质量检验中的特有作用,对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方法的标准化进程做了回顾与展望。
隋晓红,高玉明,谢广群[9](2010)在《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方法的发展及其标准化》文中认为对连铸钢坯凝固组织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介绍了连铸钢坯凝固组织宏观检验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情况,阐述了新开发的枝晶检验法的原理、创新点及在连铸工艺优化、质量检验中的特有作用,对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方法的标准化进程做了回顾与展望。
李维钺[10](1999)在《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评级图标准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介绍了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法、缺陷评级级图等有关标准的现状,提出标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思路,对有关标准今后的修订提出建议。
二、钢的低倍电蚀试验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的低倍电蚀试验法(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高能微弧火花技术的钛合金本体修复涂层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钛及钛合金的特性及其应用 |
1.3 钛合金零部件的损伤失效及修复 |
1.4 微弧火花沉积技术 |
1.4.1 微弧火花沉积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
1.4.2 微弧火花沉积技术的钛合金强化涂层制备研究前沿 |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实验设备及方法 |
2.1 实验目的 |
2.2 实验设备设计开发及制作 |
2.2.1 气氛保护箱的设计及制作 |
2.2.2 微弧火花沉积工作枪的设计及制作 |
2.3 实验工艺与流程 |
2.3.1 正交实验法 |
2.3.2 验证性实验 |
2.4 组织与性能分析 |
2.4.1 OM和SEM观察 |
2.4.2 XRD分析 |
2.4.3 显微硬度分析 |
2.4.4 磨损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TA2微弧火花沉积本体涂层制备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TA2/TA2本体涂层制备的工艺研究 |
3.2.1 氧含量 0.4%~0.6%下沉积时间对本体涂层制备的影响 |
3.2.2 氧含量 0.4%~0.6%下不同直径及功率对本体涂层制备的影响 |
3.2.3 氧含量 0.04%~0.06%下不同放电模式对本体涂层制备的影响 |
3.3 统计模型优化及预测 |
3.3.1 统计模型的建立 |
3.3.2 基于统计模型的模拟结果 |
3.3.3 讨论及分析 |
3.3.4 统计模型优化实验验证 |
3.4 TA2本体涂层形貌 |
3.4.1 涂层的表面形貌 |
3.4.2 涂层的相组成 |
3.4.3 涂层的横截面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TA2与其他材料的本体涂层制备对比研究 |
4.1 引言 |
4.2 TC4/TA2涂层制备研究 |
4.2.1 TC4/TA2的质量转移规律 |
4.2.2 表面形貌特征 |
4.3 304/304 本体涂层制备研究 |
4.3.1 304/304 本体涂层的质量转移规律 |
4.3.2 柱状表面微结构 |
4.3.3 本体均匀涂层 |
4.4 对比分析及讨论 |
4.4.1 TA2与TC4的对比 |
4.4.2 TA2与304的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弧火花沉积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单脉冲ANSYS模拟及实验 |
5.2.1 微弧火花单脉冲沉积温度场模拟 |
5.2.2 单脉冲温度场的仿真模拟结果 |
5.2.3 单脉冲放电沉积实验 |
5.3 微弧火花沉积机制探讨 |
5.3.1 介质击穿 |
5.3.2 放电通道的形成及扩散 |
5.3.3 能量转换与传递 |
5.3.4 电极材料的抛出及熔滴过渡 |
5.4 基于单脉冲沉积斑的TA2与304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TA2本体修复涂层的性能分析及修复实例 |
6.1 引言 |
6.2 显微硬度 |
6.3 磨损性能 |
6.4 修复实例 |
6.4.1 模拟微坑的TA2修复实例 |
6.4.2 模拟刮痕的TA2修复实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5)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方法的发展及其标准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法的应用 |
1.1 热酸蚀试验法 |
1.2 硫印试验法 |
1.3 冷酸蚀试验法 |
2 连铸钢坯枝晶检验法的开发与应用 |
3 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方法的标准化进程 |
4 结语 |
(6)热轧带钢力学性能与组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热轧钢带一般存在的问题 |
1.4.2 本论文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本课题运用的基础理论 |
2.1 力学性能基础理论 |
2.1.1 屈服强度、抗拉强度 |
2.1.2 延伸率 |
2.1.3 冲击韧性 |
2.1.4 弯曲性能 |
2.2 热轧过程中显微组织的演变 |
2.3 力学性能与组织的关系 |
2.3.1 屈服强度与显微组织的关系表达式 |
2.3.2 抗拉强度与显微组织的关系 |
2.3.3 延伸率与显微组织的关系 |
2.4 带状组织 |
2.4.1 带状组织的形成机理 |
2.4.2 控轧控冷条件对带状组织的影响 |
2.4.3 超细晶组织的形成和带状组织的关系 |
2.5 分析原理概述 |
2.5.1 低倍分析 |
2.5.2 金相检验 |
2.5.3 显微硬度测试 |
2.5.4 断口分析 |
第三章 试验条件和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Q235B 热轧宽带钢 |
3.1.2 J55 石油套管钢 |
3.1.3 H40 石油套管钢 |
3.2 主要试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试样的制备 |
3.3.2 宏观观察 |
3.3.3 力学性能试验 |
3.3.4 低倍试验 |
3.3.5 光谱成分测定 |
3.3.6 金相组织及夹杂物 |
3.3.7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4.1 Q235B 宽带钢的组织性能分析 |
4.1.1 宏观裂纹、断口分析 |
4.1.2 力学性能分析 |
4.1.3 化学成分分析 |
4.1.4 显微硬度 |
4.1.5 金相分析 |
4.1.6 讨论 |
4.1.7 小结 |
4.2 J55 石油套管用带钢的组织性能研究 |
4.2.1 宏观分析 |
4.2.2 低倍分析 |
4.2.3 光谱成分分析 |
4.2.4 力学性能分析 |
4.2.5 金相分析 |
4.2.6 讨论 |
4.2.7 小结 |
4.3 H40 石油套管用带钢的组织性能研究 |
4.3.1 宏观分析 |
4.3.2 低倍分析 |
4.3.3 力学性能 |
4.3.4 化学成分 |
4.3.5 金相分析 |
4.3.6 电镜能谱分析 |
4.3.7 讨论 |
4.3.8 小结 |
4.4 采取改进措施后的质量情况 |
4.4.1 化学成分分析 |
4.4.2 力学性能分析 |
4.4.3 金相分析 |
4.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后续工作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附录 |
致谢 |
(9)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方法的发展及其标准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法的应用 |
1.1 热酸蚀试验法 |
1.2 硫印试验法 |
1.3 冷酸蚀试验法 |
2 连铸钢坯枝晶检验法的开发与应用 |
3 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方法的标准化进程 |
4 结语 |
四、钢的低倍电蚀试验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的低倍电蚀试验法[J]. 上钢一厂中试室.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1974(03)
- [2]钢的低倍电蚀试验法[J]. 为众,旭东. 理化检验通讯, 1968(02)
- [3]基于高能微弧火花技术的钛合金本体修复涂层制备研究[D]. 谢剑舟.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 [4]电腐蚀可控硅控制仪[J]. 昆钢团山分厂中心实验室. 云南冶金, 1974(05)
- [5]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方法的发展及其标准化[J]. 隋晓红,高玉明,谢广群. 物理测试, 2011(S1)
- [6]热轧带钢力学性能与组织关系研究[D]. 马正伟. 新疆大学, 2009(01)
- [7]电腐蚀可控硅控制仪[J]. 昆明钢铁厂团山分厂中心试验室.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1977(Z1)
- [8]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方法的发展及其标准化[A]. 隋晓红,高玉明,谢广群. 全国冶金物理测试信息网建网30周年学术论文集, 2011
- [9]连铸钢坯宏观检验方法的发展及其标准化[J]. 隋晓红,高玉明,谢广群. 鞍钢技术, 2010(05)
- [10]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评级图标准的探讨[J]. 李维钺. 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1999(03)
标签:金属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