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市沉入洪泽湖

泗州市沉入洪泽湖

一、泗州城沉沦洪泽湖(论文文献综述)

张苏[1](2021)在《移泗州治记碑略论》文中提出清代早中期,基于政治和社会自然环境需要,皖北淮河流域行政区划不断进行调整,泗州与虹县的区域调整即其中的典型代表。移泗州治记碑详实记载了虹县裁撤、泗州迁治这一历史事件。本文通过对其历史原因、经过、影响进行浅析,探究其地区行政区划变迁影响。

张苏[2](2021)在《从泗州与虹县行政区划变迁略谈清代“裁虹并泗”》文中认为清代中前期基于政治和社会自然环境需要,对皖北地区行政区划不断调整,泗州与虹县的区域调整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对泗州与虹县行政区划的变迁,一方面受泗州与虹县的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另一方与清初皖北行政区域的不断调整相关,同时其二者自身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了解其行政区划变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原因,对安徽地域区划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赵豫云[3](2020)在《论苏轼泗州运河诗词》文中研究表明泗州是宋代运河南北运输中的一个必经要站和水陆交通咽喉,泗州境内的淮河属于宋代大运河的一段。唐宋时期的泗州"僧伽"信仰等佛教活动发达,运河沿途景观称奇,令过往行人不时泊船、信步游览。苏轼一生宦游中,或南下或北上,过泗州达十余次,作有二十余首运河诗、词,涉及纪行、写景、感怀、佛理、酬答、交游等题材,寄寓了苏轼的羁旅杂感、佛禅之思和人格追求等,在苏轼的诗歌创作和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从运河交通和泗州地域文化以及佛教等角度来分析苏轼泗州运河诗词有利于更好地阐释其文化意蕴。

李德楠[4](2020)在《幻景中的沉城记忆:清代黄淮运交汇区的湖市蜃楼》文中研究表明沉城之灾是水环境变迁引发的极端事件,湖市蜃楼以祥瑞的幻景方式重复着沉城的灾难记忆。黄淮运交汇区湖泊水系众多、河工频繁,为明清时期蓄清、刷黄、济运的水利核心区。尤其清代以后,治河无须兼顾护陵,湖泊环境的剧烈变迁引发洪泽镇、泗州城等沉入水底,给当地环境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史籍中有关湖市蜃楼的记载多见于湖面急剧扩大的清代,在洪泽湖、高宝诸湖上均有发生;蜃景发生时多被与时间空间上最近或影响最大的沉城事件联系起来。沉城再现的湖市蜃楼固然不可信,但幻景中包含了百姓的灾难记忆,提醒人们历史需被记忆,灾难不应遗忘。

周艳[5](2016)在《明清时期苏北运河工程与农业生产》文中提出明清时,运河成为国家的“命脉”。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避开黄河之险,政府在苏北地区先后开凿了泇河、中运河等一系列人工运河,修筑闸、坝、堤、堰等运河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虽然有的对苏北水利和农业有积极作用,但当时一切以漕运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所造成的效果更多是对苏北的消极作用。明清水利工程使区域水系变迁紊乱,区域水灾更为繁重,进一步致使苏北土壤成分变化,土地变迁,为适应苏北自然环境的变化,种植业也随之演变。本文主要以明清时期苏北运河工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明清时期苏北为漕运大省,漕运道重地。但黄淮运在苏北纠缠交汇,因此区域水系紊乱,水利格局复杂。为保漕运,明清政府在苏北地区修筑了大量的运河工程。运河工程的修筑不仅改变了区域水系格局,造成区域水旱灾害频发,而且水利工程的兴修占用了耕地,致使农田的坍废。水利兴修造成的河流、湖泊及农田及农作物耕作结构的变迁,进一步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本文从水利工程探讨明清苏北地区经济开始落后原因,体现苏北的区域特点。本文通过探讨苏北区域水利工程与区域水系变化及农业变迁之间的三角关系,研究苏北运河水利工程与农业环境的影响。为寻找水利工程与区域农业环境之间的“平衡点”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英华[6](2016)在《避黄行运,以河治河》文中提出自南向北,运河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而其与黄河、淮河交会处,即江苏徐邳运口和淮安清口的枢纽工程在明清时期是大运河沿线工程最为密集、管理最为严格的区域。这都是在彼时黄河夺淮的情势下采取的人力措施。考察这段水利史,可以说黄河夺淮及淮安、徐州枢纽的建设与运行,在保障江南漕粮顺利

李鑫[7](2015)在《洪泽龟山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述了龟山村的历史发展,分析了龟山村的地理位置、宗教、文学等特色文化,并对龟山村的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进行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提出了维护好村落自然原貌,利用好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龟山村今后开发和规划的重点。

罗志[8](2015)在《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文中认为提起大运河,人们总是会首先想到至今仍然部分通航的"京杭大运河",但殊不知还有一条湮没在历史与黄土之中的"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中下游),初称通济渠,宋时多称汴渠、汴河。其自隋代始兴、唐宋鼎盛、南宋以后逐渐衰败,曾经的辉煌也渐渐为人所淡忘,甚至后人对

罗志,谭勇[9](2014)在《东南户枢 江淮名城——盱眙历史文化与书画艺术述略》文中研究说明盱眙山川阜美,物华天宝,人文史篇,璀璨夺目。早在四五万年以前,盱眙境内便留下远古人类活动的足迹。在下草湾怀洪新河东岸发现的古人股骨化石,被中国科学院专家定名为"下草湾人",是江淮地区所发现的时代较早的古人类化石。春秋时代,吴国崛起东南,盱眙始通中原。《左传》记载:"鲁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道。"盱眙出土的吴季生匜见证着这段春秋盟

成鹏[10](2014)在《明清治运保漕与苏北水灾》文中认为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做为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主要负责漕粮的北运,运河的贯通,带动了运河沿线城镇的兴起和繁荣,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运河沿线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明清政府为了保证运河的通行,漕粮北运不受阻,一切以运河为中心来治理河道,保证漕运的畅通。虽然大运河带来了很多的积极影响,但是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我国东部平原水系因受西高东低地形的制约,大都自西向东流向大海,但是京杭大运河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这条纵贯南北的人工河必然会拦截自西向东的自然河道。运河为穿越这么多自然河道而保持畅通,在河流交汇的区域必然会引起水系的变迁,使一部分区域水系紊乱,发生水灾。比如运河河床淤高,形成地上河,使运西地区河流下泄发生影响,地面积水排除困难,如遇暴雨,不免受洪涝之灾。本文以运河所经过的苏北区域为研究对象,探讨明清治运保漕与苏北水灾之间的关系,以苏北地区运道的变迁为切入点,分三个方面来探讨运道的变迁对水系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水灾状况及水灾的治理,这些实践与明清时期的指导思想——治运保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明代中前期,明政府在徐州至淮阴一线利用黄河行漕,即“借黄行运”,为了保证漕运,强力“挽河南行”,“遏黄行运”,使苏北区域的水系发生了变迁,使区域的水灾发生了消长变化;到了明代后期开挖泇运河“避黄行运”,以及清代前期开挖了皂河和中运河彻底实现了“黄运分离”,保证了运河的畅通,但是畅通的同时,使区域水系更加的紊乱,造成了严重的区域水灾;在洪泽湖区域,明清政府固持“蓄清刷黄”的治水方针,虽然一时使清口畅通,保证了漕运,然而“黄强淮弱”,每遇黄、淮并涨,黄河就会倒灌洪泽湖,致使清口淤积、洪泽湖湖底泥沙淤垫,而后高家堰越筑越高,洪泽湖变成了着名的“悬湖”,吞并了大量的土地,造成洪泽湖区域几乎年年都发生水灾。总之,本文试图还原明清时期苏北运河与区域水系、水灾的本来面貌,纠正人们对运河历史作用认识的误差。本课题从治运保漕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治运保漕和苏北水灾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有助于人们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审视大运河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助于推动运河及运河区域史的深入研究。

二、泗州城沉沦洪泽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泗州城沉沦洪泽湖(论文提纲范文)

(1)移泗州治记碑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移泗州治记碑刻概述
二、泗州移虹的经过
三、泗州移虹的原因

(2)从泗州与虹县行政区划变迁略谈清代“裁虹并泗”(论文提纲范文)

1 清代泗州与虹县的区划情况
    1.1“刷黄保漕”与泗州沉沦
    1.2 泗州区域变迁与“裁虹并泗”
2“裁虹并泗”区划变迁原因
    2.1 凤阳府行政区划的演变影响
    2.2 泗州与虹县特殊的地理位置
    2.3 泗州与虹县的社会历史渊源
    2.4 泗州移虹的僚属建置
3 结语

(3)论苏轼泗州运河诗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轼泗州诗词与运河淮上风物
    (一)淮山楼
    (二)南山(又名都梁山、第一山)与泗州长桥
    (三)其他运河淮上风光
二、苏轼泗州运河诗词与佛蕴禅思
    (一)从《泗州僧伽塔》等诗可见苏轼学佛理但并不执迷于神佛的态度
    (二)《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中对禅理的参悟
    (三)《龟山辨才师》中对清净僧侣生活的向往
三、苏轼泗州运河行程中的羁旅遗韵
    (一)仕与隐的冲突
        1.《龟山》
        2.《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
    (二)思乡、话别与自我宽慰
    (三)面对奔波人生的喟叹和“禅悟”
四、结 语

(4)幻景中的沉城记忆:清代黄淮运交汇区的湖市蜃楼(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代黄淮运交汇区的湖市蜃楼
二、蜃景背后的湖泊环境变迁
三、湖泊环境变迁与沉城之灾
四、祥瑞蜃景中的灾难记忆

(5)明清时期苏北运河工程与农业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苏北地区地理环境、水环境概况
    第一节 苏北地区地理、气候、环境
    第二节 明清前苏北地区的水系
第二章 明清苏北地区运河工程及区域水系变化
    第一节 避黄行运
    第二节 水利工程的兴修及苏北水系的变化
第三章 明清苏北运河地区水灾消长
    第一节 苏北水灾
    第二节 水利工程的兴修与区域水灾
第四章 明清苏北运河对区域耕地、土壤的影响
    第一节 明清苏北土壤、耕地演变
    第二节 水灾与农田
    第三节 湖泊面积变化对农田影响
    第四节 运河工程与区域田亩变化
第五章 运河及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
    第一节 苏北农业生产总况
    第二节 农作物生产结构的调整
    第三节 经济作物的衰落
    第四节 明清苏北区域水灾与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避黄行运,以河治河(论文提纲范文)

徐邳运口
淮安清口枢纽
结语

(7)洪泽龟山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龟山村历史发展分析
3 龟山村特色文化分析
    3.1 自古兵家之地
    3.2 佛教兴盛之地
    3.3 淮水巧治之地
    3.4 胜游惜景之地
4 龟山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
    4.1 历史文化遗存
    4.2 非物质文化资源
    4.3 自然景观
5 龟山村今后开发和规划的重点

(8)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从“通济黄淮”到《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场景一
    《清明上河图》场景二
从清明上河到沉沦洪涛
从汴河考古到遗产保护
    含嘉仓
    柳孜遗址
    泗州城
从遗产保护到运河申遗

(10)明清治运保漕与苏北水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一章 明代以前苏北地理环境
    第一节 历史时期苏北地理环境
    第二节 黄河南徙与苏北区域的水系变迁
第二章 借黄行运与区域水灾的消长
    第一节 保漕与黄河南行
    第二节 明代中前期苏北黄河变迁与区域水灾的消长
    第三节 水灾的应对
第三章 泇运河、皂河和中运河与区域水系的变迁
    第一节 泇运河的开凿与区域水系的变迁
    第二节 皂河、中运河与区域水系、水灾
第四章 治运保漕与洪泽湖区域水灾
    第一节 保漕与“蓄清刷黄”的固持
    第二节 “蓄清刷黄”与洪泽湖、清口的变化
    第三节 洪泽湖区域的水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泗州城沉沦洪泽湖(论文参考文献)

  • [1]移泗州治记碑略论[J]. 张苏. 东方收藏, 2021(23)
  • [2]从泗州与虹县行政区划变迁略谈清代“裁虹并泗”[J]. 张苏. 宿州学院学报, 2021(10)
  • [3]论苏轼泗州运河诗词[J]. 赵豫云.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6)
  • [4]幻景中的沉城记忆:清代黄淮运交汇区的湖市蜃楼[J]. 李德楠. 历史地理研究, 2020(04)
  • [5]明清时期苏北运河工程与农业生产[D]. 周艳. 聊城大学, 2016(03)
  • [6]避黄行运,以河治河[J]. 王英华. 中国三峡, 2016(01)
  • [7]洪泽龟山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J]. 李鑫. 绿色科技, 2015(11)
  • [8]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J]. 罗志. 大众考古, 2015(03)
  • [9]东南户枢 江淮名城——盱眙历史文化与书画艺术述略[J]. 罗志,谭勇. 中华书画家, 2014(05)
  • [10]明清治运保漕与苏北水灾[D]. 成鹏. 聊城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泗州市沉入洪泽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