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的三相PWM整流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崔锐涛[1](2021)在《不平衡电网条件下PWM整流器的无差拍预测虚拟转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WM整流器因具有功率因数高,能量双向流动等特点,被誉为“绿色能源变换器”,在高压直流输电和新型不间断电源等场合得到广泛应用。实际电网往往是不平衡运行的,如果沿用理想电网条件下设计的控制策略,就会使得PWM整流器的运行状态出现一些问题。针对电网不平衡导致的PWM整流器网侧电流谐波增加、畸变严重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PWM整流器的无差拍预测虚拟转矩控制方案。首先,根据PWM整流器的网侧电流和虚拟磁链可以计算得到虚拟转矩,采用该控制方法不需要正负序提取和同步旋转坐标变换,而且得到的电流与电压具有相同的不对称性,即整流器在每相阻值相同时对于电网而言相当于纯电阻性负载,对电网来说比较友好。其次,基于虚拟转矩变量采用了无差拍预测控制方法,省去了内环调节器,减轻了参数调试的复杂性,使得系统的实现变得更容易。最后,分别搭建了 3kW的PWM整流器仿真模型和实物平台,进行了对比仿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无差拍预测虚拟转矩控制方案,在抑制网侧电流谐波的目标上,可以获得与基于虚拟转矩的内环采用比例谐振调节器的PWM整流器不平衡控制方案基本一致的控制效果,验证了不平衡电网下PWM整流器的无差拍预测虚拟转矩控制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张福尧[2](2021)在《油井群控系统整流装置优化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油井群控系统在石油开采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变频控制装置的应用在实现增产和节能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在群控系统中,负载的工作状况不断变化,对控制装置的开发提出更高的要求。课题组前期研发了可实现能量互馈节能的IGBT四象限PWM整流装置,使直流母线上的倒发电可被其他电机利用,但在现场运行中依然存在:(1)启动瞬间存在直流侧电压过高现象;(2)游梁平衡度降低时,上下冲程电机周期性负荷峰谷差增大,整流装置载荷波动加剧,导致其直流侧电压波动会超出允许范围;(3)上冲程与下冲程转换瞬间电压波动较大。因此,本文研究分析油井PWM整流装置在经典PI控制下直流侧电压与载荷波动的耦合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并将其应用于嵌入式整流测控系统。本文首先分析油井PWM整流装置的工作原理,建立其数学模型,对整流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分析。为提高PWM整流装置应对多变负载的能力,本文采用反馈线性化控制方法,基于仿射非线性系统和微分几何理论,建立PWM整流装置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控制的系统模型,并通过对系统极点的配置,对控制参数进行确定。其次,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基于双闭环PI控制和反馈线性化控制的仿真模型,并采用空间电压矢量调制(SVPWM)技术生成三相PWM控制信号。分别模拟负载启动瞬间、大范围连续变化、突变、倒发电等运行工况,对两种控制方法下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论证本文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构建基于TMS320F28335为控制器核心的硬件实验平台,进行DSP控制系统、采样调理电路、驱动电路的设计和控制方法C语言实现,并模拟油井载荷工况进行试验测试与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控制方法,相较于课题组前期使用的传统PI控制的整流装置,在面对油井生产各种负载变化工况下,均能够有效的改善油井群控系统中整流装置系统响应时间、超调量、带载能力等指标,显着提高了直流侧电压稳定性,优化了装置性能。
杨灵奕[3](2021)在《三相PWM整流器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FCS-MPC)是一种非线性预测控制策略,具有建模直观、约束控制简单、使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已成为现阶段变流器预测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传统FCS-MPC也存在寻优过程运算量大、输出电流谐波大等缺点。因而,本文以三相两电平电压型PWM整流电路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其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基础上,搭建了系统仿真和实验平台,针对传统FCS-MPC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如下优化研究:1)针对传统FCS-MPC寻优过程运算量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单矢量优化模型预测控制(OPT SMPC),通过扇区寻优的方式简化了传统FCS-MPC的8矢量遍历寻优过程。文章首先详细阐述了OPT SMPC扇区寻优的工作原理和理论推导过程,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FCS-MPC的运算量,OPT SMPC的运算量降低了近75%,而系统控制效果基本保持不变。2)针对采用传统FCS-MPC控制的系统电流谐波大的问题,本文提出双矢量优化模型预测控制(OPT DMPC)、合成矢量模型预测Ⅰ(CMB MPC1)、合成矢量模型预测Ⅱ(CMB MPC2)和合成矢量模型预测控制Ⅲ(CMB MPC3)等四种优化控制策略。(1)针对单矢量模型预测控制中每个周期仅有单矢量输出导致系统电流谐波大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在控制周期中采用双电压矢量组合控制的双矢量优化模型预测控制策略,有效降低了电流谐波。首先文中详细阐述了OPT DMPC的工作原理和理论推导过程,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发现,相较于传统的FCS-MPC控制下的系统谐波和运算量,OPT DMPC控制下的系统电流谐波降低了0.9%,同时运算量降低了69%。(2)为简化双矢量组合控制下的控制算法,创新性的运用合成矢量来取代矢量组合,于是提出合成矢量模型预测控制Ⅰ,该控制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算量并维持OPT DMPC的控制效果。文章首先对合成矢量与双矢量组合的等效性进行验证,再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控制效果相同,最后测得CMB MPC1比OPT DMPC的运算量降低了13%,实现了优化目的。(3)进一步引入特定的双矢量组合合成的合成矢量,提出合成矢量模型预测控制Ⅱ。文中首先详细阐述了CMB MPC2的工作原理与算法的理论推导,并通过仿真和实验进行验证,对比发现CMB MPC2控制下的系统电流谐波比传统FCS-MPC控制下的降低了2.3%,同时运算量也减少了72%。(4)为了最大程度减少系统电流的谐波,采用多电压矢量合成对参考值进行实时跟踪,因此提出合成矢量模型预测控制Ⅲ。文章介绍了CMB MPC3的控制原理,详细阐述了各矢量的选取与作用时间的计算,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发现,相较于传统的FCS-MPC控制下的系统谐波和运算量,CMB MPC3控制下的系统运算量虽然只降低了28%,但电流谐波却降低了3.63%,实现对系统电流谐波的显着优化。在文章最后,通过搭建硬件实验电路进一步对本文提出的优化控制策略做出了验证。
石梦涛[4](2021)在《油井PWM整流装置负载鲁棒性能优化研究及其测控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油井互馈节能系统,即油井群控系统,在石油开采行业的广泛应用,也凸显出其在现场应用中存在的若干关键问题。由于油井群控系统是典型的杂散系统,负载上下冲程的大范围波动和共直流母线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离散的。一方面,使用传统基于比例积分(PI)控制器的通用整流装置在整流时,难以避免因群控油井的运行方式不当导致再生电能无法完全吸收,或群控油井中某油井的减载停机导致的载荷波动,致使直流母线电压波动或泵升的现象发生,从而导致保护误动或设备损坏。另一方面,在油井工况中共直流母线电压易受到各种干扰和系统不确定性的影响,例如,输入电压的波动、电路参数摄动等,都会降低整流装置的工作效率和输出电压质量,使油井PWM整流装置性能受到严峻的考验。因此,本文重点对油井群控系统中的PWM整流装置抗负载波动影响,即负载鲁棒性能的优化控制方法和实现技术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应用于嵌入式整流测控系统。首先,对油井PWM整流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建立其数学模型。由于负载扰动对电压外环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分析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结构与算法基础上,提出在油井PWM整流装置的电压外环采用基于降阶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线性自抗扰控制策略。通过观测器分别估计被控量和扰动量,通过前馈通道对扰动量进行前馈补偿,设计比例控制器控制被控量,以提高被控量变化时的跟踪速度。其次,在Matlab/Simulink中采用电压外环自抗扰控制,电流内环PI控制,利用空间电压矢量调制(SVPWM)技术建立三相电压型PWM整流装置的仿真模型。并分别模拟负载阶跃变化、负载大范围变化、电网波动等状态下的运行工况,研究整流装置在整流、逆变状态下,PI控制和自抗扰控制的的控制效果,对其负载鲁棒性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本文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本文以TMS320F28335为控制器核心,对油井能量互馈节能生产系统的整流装置控制系统进行优化,以提高其抗负载波动的鲁棒性能。具体地,基于自抗扰控制的电压外环,非线性解耦直接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优化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DSP控制系统以及信号驱动等硬件电路功能,完成DSP控制算法及底层驱动程序的开发,并模拟油井工况进行试验测试与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本文控制方法的优化,相比于课题组前期开发的传统PI及模糊PI控制,本文整流装置在负载波动与干扰下的直流母线电压更为稳定,负载鲁棒性得到有效提高,为油田节能生产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指导。
柳思宇[5](2021)在《电动汽车充电桩有源功率因数校正与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电动汽车已成为当今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充电桩不仅是电动汽车能源供给最常见的基础设备,同时也是电动汽车能否实现产业化与市场化的重要前提。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PFC)是解决充电桩功率因数过低、电流谐波总畸变率(THD)过高等问题的有效手段,是目前充电桩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基于三相VSR整流器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二是基于充电机REG50050和上位机触摸屏HMI-7569的充电桩控制系统设计。本文分析了充电桩的研究现状,详细说明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原理。针对所设计的三相六开关电压型PWM整流器(VSR),推导了坐标变换与前馈解耦后的数学模型,阐述了三相VSR整流器的控制算法与传统SVPWM与快速SVPWM两种不同的调制算法。并对同步旋转参考坐标系锁相环与双二阶广义积分锁相性能进行分析。针对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确定了PFC电路的主要参数指标,按照此标准选择了合适的器件,并使用仿真软件PLECS对功率管的热损耗进行仿真。详细设计了IGBT的保护电路、驱动电路、过零电路和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等辅助电路。搭建了基于三相VSR整流器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仿真模型,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充电桩系统的实验平台,设计了各个部分之间的CAN通信网络连接方式,并对充电桩系统的充电电源模块进行实验,并分别测出各个充电模块的波形与实验数据。同时制作了三相VSR整流器实验样机,并对此电路进行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实验,验证了本次设计的可行性。
张桂林[6](2021)在《电力电子变压器矿用变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用变频器是实现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变频调速的主要载体,可为煤矿企业节能降耗。但目前的矿用变频器自身无法隔离变压,与体积庞大的工频变压器分离放置占用过多井下工作空间,不能很好地适应煤矿井下特殊狭窄的工作环境。此外,实际工作中,矿用变频器输入级多使用二极管进行整流,使变频器功率因数和效率降低且能量只能单向流动。同时,传统变频算法控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谐波含量高,波形质量差,不能高效地实现井下电机的变频调速控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矿用变频器与电力电子技术为研究背景,首先在传统交-直-交型变频器拓扑结构基础上结合电力电子变压器,提出电力电子变压器矿用变频系统拓扑结构,包括输入级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中间级DAB变换器和输出级三相变频电路。用DAB变换器代替目前变频器拓扑的中间直流环节,用DAB中的核心器件—高频变压器代替工频变压器,以减小变压器和变频器整体的体积和质量,提高变频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电能利用率。其次,本文采用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代替二极管不控整流单元作为矿用变频系统的输入级,采用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矢量的电压、电流双闭环算法进行控制,具有谐波含量低、功率因数可调等优点。同时,采用单移相算法控制DAB变换器,实现了变压器原副边的能量双向流动,电气隔离和电压等级的变换。并用Matlab/Simulink分别对双闭环控制下的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和单移相控制下的DAB变换器正向工作波形进行了仿真。然后,分析了SPWM与传统SVPWM算法的基本原理,实现过程及两者本质上的联系。介绍了一种基于120°坐标系的新型SVPWM变频控制算法,同时利用仿真验证了新算法输出三相变频交流电的可行性。最后,设计相应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搭建电力电子变压器矿用变频系统实验平台,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提出的系统输出三相变频交流电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变频系统可实现隔离变压,输出的三相变频电压相位对称,波形质量良好。
赵明基[7](2021)在《小型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并网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出台,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就目前形势来讲,大型风力发电系统基本都建立在年平均风速在6m/s以上的偏远地区。对于大多数年平均风速都无法满足大型风力发电要求的地区,更适合发展小型风力发电系统。目前离网运行技术发展较为成熟,但是这种方式成本和维护费用较高,无法广泛推行。而高效节能低成本的并网运行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组逐渐受到重视。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具有高效、可靠等显着特点,是小型并网风力发电的主流机型。首先,本文介绍了小型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并网系统的基本结构,阐述了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和PWM整流器的工作模型并分别建立其数学模型。根据PWM整流器运行特性,分别介绍了磁场定向控制和改进的模型预测直接功率控制原理,并在传统的模型预测直接功率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控制的延时补偿和占空比优化计算。将其分别应用到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与PWM整流器构成的可控发电系统中,并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了仿真实验,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改进型预测直接功率控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次,本文针对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详细地介绍了比例谐振控制和锁相环技术的设计,将其应用到单相并网逆变器中,并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了仿真实验,证明了其控制效果。最后,本文针对小型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并网系统,提出了两级全控的控制策略,前级采用全控整流,控制方法采用改进的模型预测直接功率控制,后级采用单相并网逆变器,外环采用比例谐振控制。通过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级全控的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小型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并网系统稳定、高效的运行,并且能输出与电网电压同相位且正弦性较好的并网电流。
王占扩[8](2021)在《基于碳化硅器件的PWM整流器控制与保护》文中指出三相脉宽调制(PWM)整流器具有能量双向流动,功率因数灵活可控,电网侧电流正弦化,高质量直流电压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到可再生能源发电、高性能电机驱动等领域中。传统的PWM整流器单矢量模型预测直接功率控制开关频率不固定,电流总谐波失真高,为了取得更好的性能,需要更高的采样频率,从而耗费大量的计算时间。第三代宽禁带功率器件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SiC MOSFET)可以大幅度提高PWM整流器的功率密度和效率,但功率器件的特性导致过流、短路故障处理难度增大。本文以提高PWM整流器控制性能及装置可靠性为研究目的,对基于模型预测的PWM整流器控制方法、SiC MOSFET的特性与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针对传统的PWM整流器单矢量模型预测直接功率控制算法复杂,计算量大,电流谐波含量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模型预测直接功率控制方法,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在一个控制周期采用一个非零矢量和零矢量组合,采用优化的方法计算矢量作用时间,相比于传统单矢量模型预测控制,该方法计算量小,并降低了电感、电阻等参数变化对控制产生的影响。可以在更低的采样频率下获得与传统单矢量模型预测控制相似的动态性能,在相同采样频率下,网侧电流总谐波畸变和功率波动更低。(2)SiC MOSFET输出电流具有温度敏感性,在SiC MOSFET构建的PWM整流器中,传统的静态过流保护无法根据温度实时调节保护阈值,无法充分利用功率器件的效能,甚至出现保护失效。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变温度过流保护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首先提取并拟合了 SiC MOSFET的最大电流、最大功耗等参数的变温度特性,然后设计了变温度过流保护电路和算法,实时采集壳温,根据壳温与最大电流的关系实时调整过流保护阈值,实现SiC MOSFET的变温度过流保护。实验表明,该方法相比于传统的静态过流保护,在提高PWM整流器的可靠性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功率器件的利用率。(3)针对SiC MOSFET构建的PWM整流器半桥互补功率器件发生直通短路故障时,短路时间快、短路电流大,保护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门极电压检测的SiC MOSFET直通短路保护方法,通过检测半桥互补SiC MOSFET的门极电压判断是否发生直通短路。实验表明,保护电路可以在0.2 μs内检测到短路故障并关闭功率器件,相比于退饱和短路保护,具有响应时间快,短路电流小的特点,对现有的平面栅和沟槽栅型SiC MOSFET均可提供有效的保护。提出的直通短路保护与VDS(ON)检测保护配合使用,可以实现PWM整流器的多种短路、过流保护,有效地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张志恒[9](2021)在《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二极管不控整流存在网侧电流谐波含量高、系统功率因数低等问题,恶化电网电流品质,引起了对网侧电流功率因数校正的广泛关注。PWM整流器具有能够实现交流侧电流正弦化、电流与电压相位相同(单位功率因数)、直流侧动态响应快以及四象限运行等优点,可有效降低电能损耗、提高电网效益。基于此,本文采用模拟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探究三相电压源型PWM整流器。本文详细分析了PWM整流器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控制方式。首先对PWM整流器的拓扑结构分类进行了详细介绍,建立了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选择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作为PWM整流器的控制方式,根据工程经验对调节器PI参数进行确定,通过前馈解耦控制实现dq轴的解耦。对调制方式进行研究,选择SVPWM调制方式,详细介绍了SVPWM调制方式的原理和实现过程。采用锁相环技术能够快速准确的确定网侧电压相位,消除网侧电压不对称网侧相位估计的影响,提高整流器运行的可靠性。最后根据设计要求对主电路参数取值进行详细的推导,包括交流侧滤波电感值和直流侧稳压电容值,为制作实验样机提供了理论基础。搭建样机之前,利用Matlab/simulink对所设计的系统模型进行仿真,验证搭建的电路模型及选取的电路参数是否正确。对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仿真,各个模块的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一致,对完整的电压型PWM整流器电路进行仿真,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输入交流侧电压与电流相位相同,验证理论分析正确。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最后完成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PWM整流器满足性能要求。
张晓莹[10](2021)在《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双闭环控制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相控整流器和不控整流器都存在着谐波较大和功率因数较低的劣势,因此能够对电力系统产生一定的污染问题。三相PWM整流器的优势在于可稳定输出电压、输入侧谐波电流较小,又可有效保证输入侧维持在单位功率因数下,同时还可以实现在四象限运行的优势,因此三相PWM整流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PWM整流器做出相关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三相PWM整流器和不控整流器的差别是,其具备十分强的非线性特点。鉴于此,在对PWM整理器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若要实现比较理想的控制效果具有非常大的难度,并且动态性能不理想,参数的调节也非常的复杂。因此本文在传统的三相PWM整流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善,将传统的PI控制策略改成基于“单神经元+滑模变”的双环控制策略,并对传统的空间矢量控制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NZV的SVPWM调制策略。本文针对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深入研究其基本工作原理,并构建其在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其中坐标系包括三相静止坐标系、两相静止坐标系和两相旋转同步坐标系。对传统空间矢量控制调制算法分析,基于该算法实现过程中存在的计算量大、实现复杂、执行速度和实现效率低的问题进行了技术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NZV(None zero-vector,无零矢量)的SVPWM调制策略,该策略将一个交流周期等分为6个区间,利用每个区间内两个电压值最大的且极性为正的线电压合成PWM整流器直流侧电压,不仅提高了直流侧电压利用率,还降低了开关损耗,提高了PWM整流器的可靠性。基于双闭环控制器系统,重点研究此系统上电压电流双闭环PI线性化控制方式,得出此方式在控制系统上存在的各项限制条件的结论。鉴于此,本文针对传统基于PI控制器的双环控制,提出一种基于“单神经元+滑模变”的双环控制策略,该策略动态调节控制参数,实时响应负载侧变化,具有电压调节范围广,动态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此外,电流内环引入滑模变控制结构,对三相PWM整流器控制的环路系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简化,具有改善系统稳态性能,更优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等优点。通过利用Matlab/Simlink软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改进SVPWM调制策略和新型双环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的三相PWM整流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的三相PWM整流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平衡电网条件下PWM整流器的无差拍预测虚拟转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WM整流器传统不平衡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2.2 无需正负序提取的不平衡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2.3 预测控制理论在不平衡控制策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 |
2.1 PWM整流器在三相静止abc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 PWM整流器在两相静止αβ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
2.4 本章小结 |
3 不平衡电网下PWM整流器的虚拟转矩控制 |
3.1 基于PR的PWM整流器的虚拟转矩控制 |
3.2 比例谐振控制器的设计 |
3.3 PWM整流器的无差拍预测虚拟转矩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4 仿真研究与分析 |
4.1 仿真环境及模型的搭建 |
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1 平衡电网电压下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2 不平衡电网电压下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实验研究 |
5.1 实验平台介绍 |
5.2 控制软件设计 |
5.2.1 主程序设计 |
5.2.2 中断程序设计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1 PR调节器参数调试的实验结果 |
5.3.2 平衡电网电压下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3 不平衡电网电压下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4 功率因数分析 |
5.3.5 负载突变时的电流波形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奖励 |
(2)油井群控系统整流装置优化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油井群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油井群控系统运行工况分析 |
1.2.3 整流器的发展现状 |
1.2.4 电压型PWM整流器控制策略发展概述 |
1.3 研究内容 |
2 群控整流装置原理及数学模型 |
2.1 PWM整流器总体结构及功能介绍 |
2.2 PWM整流器工作原理 |
2.2.1 电压型PWM整流器的分类及拓扑结构 |
2.2.2 单相桥式PWM整流器工作原理分析 |
2.2.3 三相桥式PWM整流器工作原理分析 |
2.3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数学模型分析 |
2.3.1 基于ABC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2 基于αβ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3 基于dq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PWM整流器控制方法优化 |
3.1 三相PWM整流器的基本控制方法 |
3.1.1 整流器电流内环控制设计 |
3.1.2 整流器电压外环的控制设计 |
3.2 电压空间矢量SVPWM的调制 |
3.3 反馈线性化控制 |
3.3.1 基本微分几何理论概念 |
3.3.2 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 |
3.3.3 整流器反馈线性化控制 |
3.3.4 输出反馈系数的确定 |
3.4 仿真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反馈线性化控制的PWM整流装置开发 |
4.1 PWM整流器硬件设计的总体方案 |
4.2 硬件选型与设计 |
4.2.1 控制系统设计 |
4.2.2 主电路功率开关管的选择 |
4.2.3 电容和电感的选取 |
4.2.4 电压、电流采样调理电路设计 |
4.2.5 驱动电路的设计 |
4.3 软件设计与开发 |
4.3.1 主程序设计 |
4.3.2 中断程序设计 |
4.3.3 子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整流装置的仿真和实验分析 |
5.1 仿真结果验证 |
5.1.1 启动瞬间工况分析 |
5.1.2 负载单位时间内连续变化工况分析 |
5.1.3 负载突变工况分析 |
5.1.4 倒发电工况分析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三相PWM整流器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三相PWM整流器建模仿真与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研究 |
2.1 三相PWM整流器模型搭建 |
2.1.1 三相PWM整流器工作原理 |
2.1.2 三相PWM整流器数学模型 |
2.2 模型预测控制原理 |
2.3 三相PWM整流器的传统单矢量模型预测控制(FCS-MPC) |
2.3.1 三相PWM整流器模型离散化 |
2.3.2 FCS-MPC控制原理 |
2.3.3 FCS-MPC控制算法实现 |
2.4 三相PWM整流器仿真模型与FCS-MPC仿真性能研究 |
2.4.1 三相PWM整流器仿真系统搭建 |
2.4.2 FCS-MPC控制下的仿真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相PWM整流器单矢量模型预测控制优化研究 |
3.1 三相PWM整流器的单矢量优化模型预测控制(OPT SMPC) |
3.1.1 OPT SMPC控制原理 |
3.1.2 OPT SMPC控制算法实现 |
3.2 OPT SMPC与 FCS-MPC系统性能仿真研究 |
3.3 OPT SMPC与 FCS-MPC算法寻优运算量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相PWM整流器双矢量模型预测控制优化研究 |
4.1 三相PWM整流器的双矢量优化模型预测控制(OPT DMPC) |
4.1.1 OPT DMPC控制原理 |
4.1.2 OPT DMPC控制算法实现 |
4.2 三相PWM整流器的合成矢量模型预测控制Ⅰ(CMB MPC1) |
4.2.1 CMB MPC1 控制原理 |
4.2.2 CMB MPC1 控制算法实现 |
4.3 CMB MPC1与OPT DPMC系统性能仿真研究 |
4.4 三相PWM整流器的合成矢量模型预测控制Ⅱ(CMB MPC2) |
4.4.1 CMB MPC2 控制原理 |
4.4.2 CMB MPC2 控制算法实现 |
4.5 CMB MPC2与CMB MPC1 系统性能仿真研究 |
4.6 OPT DMPC、CMB MPC1与CMB MPC2 算法寻优运算量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相PWM整流器多矢量模型预测控制研究 |
5.1 三相PWM整流器的合成矢量模型预测控制Ⅲ(CMB MPC3) |
5.1.1 CMB MPC3 控制原理 |
5.1.2 CMB MPC3 控制算法实现 |
5.2 几种控制策略的系统性能仿真研究 |
5.3 几种控制策略的寻优运算量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与实验结果分析 |
6.1 三相PWM整流器参数设计 |
6.1.1 交流侧电感的选择 |
6.1.2 直流侧电容的选择 |
6.2 三相PWM整流器实验系统设计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获得成果 |
(4)油井PWM整流装置负载鲁棒性能优化研究及其测控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井能量互馈系统研究现状 |
1.2.2 PWM整流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PWM整流器的原理及数学模型分析 |
2.1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工作原理 |
2.1.1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工作原理 |
2.1.2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开关状态 |
2.2 三相PWM整流器数学模型 |
2.2.1 基于abc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2 基于dq两相旋转坐标系数学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装置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
3.1 自抗扰控制器的结构和算法 |
3.1.1 自抗扰控制器思想 |
3.1.2 跟踪微分器 |
3.1.3 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 |
3.1.4 非线性状态反馈误差控制率 |
3.2 电压型PWM整流器的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 |
3.2.1 传统PI控制自控制器设计 |
3.2.2 基于降阶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自抗扰控制负载鲁棒性优化分析 |
4.1 整流装置仿真模型设计 |
4.1.1 整流装置系统仿真模型参数设计 |
4.1.2 整流装置各模块仿真模型设计 |
4.2 四象限工作情况 |
4.2.1 整流工作情况 |
4.2.2 逆变工作情况 |
4.3 油井负载阶跃变化工况下负载鲁棒性能分析 |
4.4 油井负载大范围变化工况下负载鲁棒性能分析 |
4.5 供电网电压波动负载鲁棒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三相PWM整流器线性自抗扰控制测控系统开发设计 |
5.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5.2 三相PWM整流器自抗扰软件流程设计 |
5.2.1 主程序设计 |
5.2.2 中断程序设计 |
5.2.3 子程序设计 |
5.3 三相PWM整流器线性自抗扰控制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电动汽车充电桩有源功率因数校正与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相PFC整流器电路研究现状 |
1.2.2 三相PFC整流器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三相六开关PFC电路数学模型与控制方法 |
2.1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原理 |
2.2 三相六开关PFC变流器工作原理 |
2.3 三相六开关PFC电路数学模型 |
2.3.1 PFC电路在传统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2 PFC电路在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4 三相六开关PFC电路的控制策略 |
2.4.1 滞环控制 |
2.4.2 双闭环PI控制 |
2.5 三相六开关PFC电路的调制算法 |
2.5.1 传统SVPWM调制算法 |
2.5.2 快速SVPWM调制算法 |
2.6 锁相环设计 |
2.6.1 基本锁相环原理 |
2.6.2 同步旋转参考坐标系锁相环 |
2.6.3 双二阶广义积分锁相环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相六开关PFC电路硬件结构设计 |
3.1 设计要求与硬件整体结构 |
3.2 IGBT器件选型与损耗计算 |
3.2.1 器件选型 |
3.2.2 损耗计算与热仿真分析 |
3.3 IGBT外围保护电路设计 |
3.4 交流侧电感设计 |
3.5 直流侧电容设计 |
3.6 辅助电路设计 |
3.6.1 IGBT驱动电路设计 |
3.6.2 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
3.6.3 输入交流侧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
3.6.4 输出直流侧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
3.7 过零电路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相PFC电路仿真分析 |
4.1 三相PWM整流器仿真介绍 |
4.2 传统SVPWM与快速SVPWM扇区划分对比 |
4.3 SRF锁相环与DSOGI锁相环对比 |
4.4 自然整流工作模式 |
4.5 滞环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4.6 基于双闭环PI控制下的整流静态模式工作模式 |
4.7 基于双闭环PI控制下的整流负载扰动工作模式 |
4.8 外接PWM逆变器仿真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相六开关PFC电路实验分析与充电桩控制系统设计 |
5.1 电动汽车充电桩系统设计 |
5.1.1 充电桩的系统结构 |
5.1.2 充电桩主要电路与控制系统 |
5.1.3 充电桩通信设计 |
5.2 充电桩实验平台与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3 三相PFC电路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6)电力电子变压器矿用变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矿用变频器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矿用变频器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矿用变频器现状分析 |
1.3 变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变频系统的拓扑结构研究 |
1.3.2 变频调速技术控制策略及变频调制算法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力电子变压器矿用变频系统拓扑结构 |
2.1 电力电子变压器及其各级控制策略 |
2.1.1 PET的拓扑结构分类及工作原理 |
2.1.2 PET矿用变频系统各级拓扑及控制策略简述 |
2.2 矿用变频系统驱动电机的工作过程 |
2.2.1 目前矿用变频器的工作过程 |
2.2.2 PET矿用变频系统驱动电动机调速的工作过程 |
2.2.3 PET矿用变频系统回收电动机馈能工作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入级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
3.1 输入级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 |
3.1.1 PWM整流器工作原理 |
3.1.2 三相VSR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 三相VSR的控制策略分析 |
3.2.1 两相dq旋转坐标系下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 |
3.2.2 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矢量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 |
3.3 仿真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频变压器与中间级DAB变换器研究 |
4.1 变压器工作频率与其体积理论关系分析 |
4.2 中间级隔离型双向DC-DC变换器 |
4.2.1 双向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分析 |
4.2.2 DAB单移相控制方式研究 |
4.3 中间级DAB变换器单移相控制策略分析 |
4.4 仿真验证 |
4.4.1 仿真与分析 |
4.4.2 仿真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输出级SVPWM变频变压控制策略研究 |
5.1 SPWM算法分析 |
5.1.1 SPWM算法的基本原理 |
5.1.2 SPWM算法逆变调制的实现过程 |
5.2 传统SVPWM算法介绍 |
5.2.1 传统SVPWM基本原理 |
5.2.2 传统SVPWM实现过程 |
5.2.3 SVPWM与 SPWM的联系 |
5.3 新型120°SVPWM算法原理详解 |
5.3.1 扇区的判定 |
5.3.2 基本空间电压矢量作用时间求解 |
5.3.3 基本空间电压矢量作用时序 |
5.4 仿真验证 |
5.4.1 仿真与分析 |
5.4.2 仿真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力电子变压器矿用变频系统实验平台设计与实验结果 |
6.1 电力电子变压器矿用变频系统各级电路硬件设计 |
6.1.1 输入级三相VSR电路硬件设计 |
6.1.2 中间级DAB变换器电路硬件设计 |
6.1.3 输出级三相逆变电路硬件设计 |
6.2 控制电路及附属电路设计 |
6.2.1 DSP控制板选型 |
6.2.2 开关管及驱动电路设计 |
6.2.3 LC滤波电路设计 |
6.2.4 中间级高频变压器设计 |
6.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6.3.1 DSP控制器主程序 |
6.3.2 数据采样中断子程序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电力电子变压器矿用变频系统实验平台 |
6.4.2 电力电子变压器矿用变频系统整体实验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小型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并网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小型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小型并网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研究现状 |
1.3 PWM整流器的研究现状 |
1.3.1 整流器的发展 |
1.3.2 PWM整流器的发展 |
1.4 并网逆变器的研究现状 |
1.4.1 并网逆变器的种类与结构 |
1.4.2 锁相环的基本结构和发展 |
1.4.3 常用的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
1.5 常见的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并网控制策略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
2.1 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
2.1.1 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的等效模型 |
2.1.2 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在dq轴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 三相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 |
2.2.1 基本假设 |
2.2.2 PWM整流器的工作原理 |
2.2.3 PWM整流器在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 单相逆变器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控制设计与仿真 |
3.1 磁场定向控制 |
3.1.1 磁场定向控制发展及原理 |
3.1.2 i_d=0 的电流矢量控制 |
3.2 模型预测直接功率控制 |
3.2.1 直接功率控制算法 |
3.2.2 PWM整流器直接功率控制原理 |
3.2.3 模型预测控制的原理 |
3.2.4 改进模型预测直接功率控制算法 |
3.3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相并网逆变器 PR 控制设计与仿真 |
4.1 PR控制器设计 |
4.1.1 PR控制器设计 |
4.1.2 锁相环设计 |
4.2 单相并网逆变器 PR 控制的仿真结果分析 |
4.3 两级全控策略的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碳化硅器件的PWM整流器控制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背景 |
1.2 PWM整流器控制研究现状 |
1.2.1 PWM整流器的控制结构 |
1.2.2 PWM整流器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 PWM整流器功率器件研究现状 |
1.3.1 PWM整流器功率器件的发展 |
1.3.2 SiC MOSFET控制与保护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2 PWM整流器数学模型及运行原理 |
2.1 引言 |
2.2 三相PWM整流器数学模型 |
2.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PWM整流器数学模型 |
2.2.3 三相PWM整流器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4 三相PWM整流器复矢量数学模型 |
2.3 三相PWM整流器运行原理分析 |
2.3.1 三相PWM整流器开关模式 |
2.3.2 SVPWM调制下的工作模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三相PWM整流器模型预测控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瞬时功率的三相PWM整流器数学模型 |
3.3 双矢量模型预测直接功率控制 |
3.3.1 最优矢量选择 |
3.3.2 矢量作用时间计算及其优化 |
3.3.3 系统参数变化对控制的影响 |
3.4 功率器件开关控制及延时补偿 |
3.4.1 减少开关动作 |
3.4.2 控制延时补偿 |
3.5 仿真和实验结果 |
3.5.1 仿真结果 |
3.5.2 实验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4 PWM整流器功率器件变温度特性及过流保护研究 |
4.1 引言 |
4.2 人工神经网络与多项式模型 |
4.2.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4.2.2 多项式模型 |
4.3 SiC MOSFET变温度特性 |
4.3.1 样本数据的获取与拟合模型构建 |
4.3.2 阈值电压变温度特性 |
4.3.3 导通电阻变温度特性 |
4.3.4 最大功耗变温度特性 |
4.3.5 最大输出电流变温度特性 |
4.4 PWM整流器变温度过流保护研究 |
4.4.1 变温过流度保护机理 |
4.4.2 变温度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4.4.3 变温度过流保护算法设计 |
4.5 实验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PWM整流器功率器件短路特性及短路保护研究 |
5.1 引言 |
5.2 SiC MOSFET短路特性分析 |
5.2.1 SiC MOSFET开关过程波形分析 |
5.2.2 SiC MOSFET短路测试平台设计 |
5.2.3 SiC MOSFET短路特性试验及分析 |
5.2.4 主电路杂散参数等对短路特性的影响 |
5.3 PWM整流器短路保护研究 |
5.3.1 桥式电力电子装置短路机理分析 |
5.3.2 基于导通压降检测的短路保护电路设计 |
5.4 基于门极电压检测的直通短路保护电路设计 |
5.4.1 直通短路检测原理 |
5.4.2 直通短路保护电路设计 |
5.4.3 直通保护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PWM整流器研究发展现状 |
1.2.1 PWM整流器的拓扑结构 |
1.2.2 PWM整流器的控制策略 |
1.2.3 PWM整流器调制方式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PWM整流器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 |
2.1 整流器四象限运行原理 |
2.2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数学模型 |
2.2.1 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2 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主电路参数设计 |
2.3.1 交流侧电感 |
2.3.2 直流侧电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PWM整流器控制策略研究 |
3.1 PWM整流器双闭环控制 |
3.1.1 基于两相旋转坐标系电流前馈解耦控制策略 |
3.1.2 PWM整流器电流内环系统设计 |
3.1.3 PWM整流器电压外环系统设计 |
3.2 空间矢量调制 |
3.2.1 SVPWM调制基本原理 |
3.2.2 SVPWM算法原理 |
3.2.3 算法实现 |
3.3 锁相环设计 |
3.4 三相PWM整流器死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相PWM整流器仿真研究 |
4.1 仿真搭建 |
4.1.1 坐标变换仿真 |
4.1.2 SVPWM驱动仿真 |
4.1.3 锁相环模块 |
4.1.4 电压电流控制模块 |
4.1.5 PWM生成模块 |
4.2 仿真结果及波形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系统设计 |
5.1 硬件电路设计 |
5.2 主电路设计 |
5.2.1 主电路及驱动电路 |
5.2.2 驱动电路辅助电源 |
5.3 控制电路设计 |
5.3.1 芯片选择及其供电电路 |
5.3.2 电流采样电路 |
5.3.3 电压采样电路 |
5.3.4 过流保护电路 |
5.3.5 CAN通信电路 |
5.4 软件设计及调试 |
5.4.1 上电复位后程序流程 |
5.4.2 外设初始化 |
5.4.3 系统软件初始化 |
5.4.4 CCU8 周期中断流程 |
5.4.5 中断处理函数流程 |
5.4.6 FOC程序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平台 |
6.3 实验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双闭环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PWM整流器技术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及现状 |
1.3 电压型PWM整流器的电流控制技术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PWM整流器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
2.1 三相电压源型PWM整流器工作原理 |
2.2 三相电压源型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 |
2.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 |
2.2.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 |
2.2.3 两相旋转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 |
2.3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电流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WM整流器系统的控制研究 |
3.1 空间矢量调制技术 |
3.1.1 空间矢量SVPWM的原理 |
3.1.2 空间矢量SVPWM的调制过程 |
3.2 基于NZV的 SVPWM空间矢量调制控制 |
3.2.1 扇区的划分 |
3.2.2 占空比的计算 |
3.2.3 载波PWM策略 |
3.2.4 仿真分析 |
3.3 主电路参数分析与设计 |
3.3.1 交流侧电感 |
3.3.2 直流侧电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压型PWM整流器双闭环控制系统研究 |
4.1 双闭环线性控制分析 |
4.1.1 电流内环的PI控制 |
4.1.2 电压外环的PI控制 |
4.2 基于“单神经元+滑模变”的双环控制系统设计 |
4.2.1 滑模变的控制原理 |
4.2.2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匹配条件及不变性 |
4.2.3 滑模控制器的设计基本方法 |
4.2.4 滑模控制的趋近律 |
4.2.5 自适应控制系统原理 |
4.2.6 基于单神经元自适应算法的电压外环设计 |
4.2.7 基于滑模控制的电流内环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压型PWM整流器双闭环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5.1 仿真电路搭建与分析 |
5.2 仿真系统验证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四、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的三相PWM整流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平衡电网条件下PWM整流器的无差拍预测虚拟转矩控制研究[D]. 崔锐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油井群控系统整流装置优化设计与开发[D]. 张福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三相PWM整流器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优化研究[D]. 杨灵奕.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4]油井PWM整流装置负载鲁棒性能优化研究及其测控系统开发[D]. 石梦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电动汽车充电桩有源功率因数校正与控制系统设计[D]. 柳思宇.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2)
- [6]电力电子变压器矿用变频系统研究[D]. 张桂林.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7]小型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并网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D]. 赵明基.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基于碳化硅器件的PWM整流器控制与保护[D]. 王占扩.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9]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设计与研究[D]. 张志恒. 南昌大学, 2021
- [10]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双闭环控制策略[D]. 张晓莹. 东北石油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