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抑制食管上皮癌变的实验研究维生素A抑制亚硝胺致大鼠食管上皮癌变的初步观察

药物抑制食管上皮癌变的实验研究维生素A抑制亚硝胺致大鼠食管上皮癌变的初步观察

一、食管上皮癌变药物抑制的实验研究维生素A抑制亚硝胺诱发大鼠食管上皮癌变的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林[1](2021)在《基于Caspase3/Bcl-2/Bax通路探究加味旋覆代赭汤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究袁红霞教授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主要证型及对应方药;2.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探究加味旋覆代赭汤对食管癌前病变大鼠Caspase-3/Bcl-2/Bax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20年10月袁红霞教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和天津市南开医院门诊诊治食管癌前病变的病例,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08个有效病例;采用双人双录的方法将收集的资料信息录入Excel表中,并进行规范化处理,审核准确后上传至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软件,利用数据挖掘分析模块,对处方各数据进行频次统计、中医疾病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除空白组外采用复合造模法制作食管癌前病变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进行药物灌胃干预,空白组、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中药组及西药组分别给予加味旋覆代赭汤、西药(雷贝拉唑+莫沙必利)灌胃,给药8周取材。利用肉眼及光学显微镜观察食管上皮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分别应用Western-blot法以及PCR法检测食管上皮组织Caspase-3、Bcl-2及Bax的表达。结果:研究一:1.(1)108例食管癌前病变患者中,男性有72例,女性有36例,男女比例为2:1;在50-59、60-69岁两个年龄段分布较多;(2)108首处方中,中药使用频次≥30的药物,其核心组成分别有旋覆代赭汤、枳术汤、小柴胡汤三个经方;(3)中医证型统计结果显示,食管癌前病变的6个核心证型中,中虚气逆证为最多,占比45.87%,其次为肝胃郁热证,占比20.18%,胆热犯胃证位列第三,占比10.09%,气郁痰阻证和瘀血阻络证并列第四,占比9.17%,津亏热结证位列第五,占比4.59(总结为:中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津亏热结证)。联合“中药-证型”复杂网络分析,其中,排名第一位的证型和对应基础方为:中虚气逆证,由半夏、甘草、旋覆花、生姜、大枣、赭石、党参、茯苓、黄芩组成。研究二:2.(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空白组一般状况良好,体重逐渐递增,无其他异常;其余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纳食减少、体重下降、喜静喜扎堆、颤抖、眼神呆滞迷离,皮毛耸立、脱落、泛黄无光泽,口周有黄色液体(反流)等现象,部分大鼠出现腹大现象;经过8周药物干预,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一般状况好转,体重逐渐上升,口周反流及腹大现象几无。(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食管上皮肉眼及病理积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大鼠食管上皮肉眼及病理积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对比,中药组食管上皮肉眼及病理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R及Western-blot法统计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aspase-3m RNA、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西药组大鼠Caspase-3m RNA、蛋白表达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Caspase-3m RNA、蛋白表达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食管组织中Bcl-2的含量较中药组和西药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均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Bax m RNA、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Bax m RNA、蛋白表达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Bax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Bax m RNA、蛋白表达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层面均显示中药组和西药组较模型组Bcl-2/Bax比值下调,Caspase-3含量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食管癌前病变证型以中虚气逆证多见,对应基础方为旋覆代赭汤合枳术汤加减;2.加味旋覆代赭汤可以助气机升降恢复,下调Bcl-2/Bax比值,增加线粒体外膜通透性,释放凋亡因子,激活Caspase-3,使病变组织发生凋亡,扭转食管上皮异型增生,从而起到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作用。

邓国栋[2](2021)在《氧化应激调控相关CUL3-KEAP1-NRF2轴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预后不佳,5年生存率低于20%。ESCC的发生发展与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和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摄入等因素有关。测序结果显示ESCC基因背景复杂,存在增殖、分化、细胞周期调控、氧化应激、表观遗传等多个信号的异常,导致其目前尚无明确的精准治疗手段。氧化应激是癌变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过程,可以通过促进肿瘤增殖和基因组不稳定性等作用调控其进展,但过度氧化则会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在ESCC中,与氧化应激调控相关的CUL3-KEAP1-NFE2L2轴和TP53均为显着突变基因,说明这两者在ESCC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两者所调控的主要可靶向目标以及两者调控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还有待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CUL3-KEAP1-NFE2L2轴在ESCC和多种鳞癌(包含头颈鳞癌和肺鳞癌)中均为显着突变基因,并且其突变以激活NRF2为主。在永生化大鼠食管上皮细胞系D3和ESCC野生细胞系中,以小分子抑制剂KI696干扰KEAP1和NRF2的结合可以显着促进NRF2的转录激活和抗氧化能力的增强。表达谱测序显示,在D3细胞中,NRF2显着上调了磷酸戊糖途径和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的基因表达,两者分别与抗氧化物质NADPH和GSH的合成相关。以小分子抑制剂RRx001和HG106分别靶向抑制两条途径中的关键下游调控因子G6PD和SLC7A11可以显着抑制ESCC细胞的生长,携带NRF2突变的细胞系对治疗更敏感。类器官培养显示,两种抑制剂联合放疗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为了研究突变p53在ESCC氧化应激中的调控作用及与NRF2之间的关系,我们将D3细胞中转入了p53R246W突变体,发现可以显着促进细胞增殖和抗氧化功能,并使周期调控功能明显受损。但蛋白表达检测并未发现NRF2信号的激活,生物信息学分析也显示TP53突变与NRF2信号激活没有显着相关性。机制研究发现,D3-p53R246W细胞中存在EGFR-ERK信号激活,后者通过上调转录因子ETS1的磷酸化水平促进SLC7A11的表达而介导了抗氧化能力的增强。此外,我们发现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ESCC模型中G6PD和SLC7A11表达显着升高,以氧化诱导剂青蒿琥酯可以显着抑制ESCC的发生发展。综上所述,NRF2激活和p53突变均可通过代谢途径增强抗氧化功能,靶向抑制其关键下游分子而促进细胞氧化死亡,是ESCC的潜在治疗策略。同样,干预氧化还原平衡也可显着抑制ESCC的发生发展。

陈玉贺,尹方正,赵丽娇,孙国辉,张娜,任婷,钟儒刚[3](2021)在《植物源提取物抑制亚硝胺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亚硝胺是一类对人体危害极大的致癌物,是引发肝癌、肺癌和食管癌等癌症的重要因素。植物源提取物近年来逐渐成为抗癌研究的热点,例如黄酮类、多酚类、维生素类以及生物碱类化合物都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一些植物源提取物可以通过清除亚硝酸盐或阻断亚硝化反应来抑制亚硝胺在体内的形成;还可以通过抑制亚硝胺代谢活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调节肿瘤细胞周期来阻断亚硝胺的致癌作用。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植物源提取物抑制亚硝胺诱导癌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植物源提取物的临床应用及癌症防治提供参考。

郑伟[4](2021)在《新型两阶段大鼠食管癌模型的建立及YAP信号驱动食管癌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最具侵袭性的鳞状细胞癌之一,排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六位。我国是ESCC的高发区,每年大约有30万新发病例,死亡率排全国癌症的第四位。由于缺乏特异性靶向治疗和精准医疗方法,ESCC患者的预后较差。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可特异性地诱导食管上皮发生癌变,利用NMBzA构建的大鼠食管癌模型是ESCC病因学和预防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在组织病理学上与人类ESCC经历相似的几个阶段,包括从正常上皮-增生-乳头状瘤-中到重度不典型增生,最终进展到鳞癌。但这一动物模型存在周期长,诱癌率低等缺点。本研究在应用NMBzA作为起始致癌剂的基础上,增加促癌剂索拉非尼的使用,最终建立周期短,成功率高的大鼠食管癌动物模型。目前尚不清楚NMBA诱导的大鼠食管癌变是否与人类ESCC的基因组改变相同。在本研究中,我们对这一模型中的乳头瘤和鳞癌两个阶段的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我们发现,大鼠食管肿瘤存在RAS的高频突变,而RAS在人类ESCC中并不常见。不过除此之外,大鼠食管肿瘤的突变特征与人类ESCC高度相似,都是以C>T的突变为主,并且发现人类ESCC中的一些其它显着突变基因比如TP53、NOTCH家族、FAT家族、PIK3CA、CREBBP、PLEC等,在大鼠食管肿瘤中同样存在。大鼠食管乳头瘤与鳞癌在基因突变和突变负荷上没有显着差异,不过鳞癌表现出更多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这些结果为将来在大鼠食管癌模型中进行功能性研究提供了基因组背景基础。利用我们构建的大鼠食管癌动物模型,本研究在体外培养中建立了大鼠食管肿瘤,包括乳头状瘤和鳞癌组织的永生化细胞,并且成功利用这些细胞建立了 3D类器官培养体系。通过体外的2D和3D培养体系,我们发现良性的乳头瘤细胞与恶性的鳞癌细胞相比保留了较多正常上皮细胞的特征,比如无法在免疫缺陷的小鼠体内形成肿瘤,细胞核型正常,形成的类器官在结构形态上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形成的类器官相似等。FAT家族作为大鼠和人类ESCC中最为显着突变的基因之一,其失去功能(Loss offunction,LOF)的突变可以激活Hippo-YAP通路。我们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乳头瘤和鳞癌相较于正常大鼠食管上皮均存在YAP1信号的激活,而且从乳头瘤进展到癌伴随着YAP1的进一步活化。我们通过siRNA或YAP1抑制剂抑制大鼠食管肿瘤细胞的YAP1活性,可以抑制大鼠ESCC在体内外的生长和类器官形成。综上,我们的研究发现YAP1的激活可能是ESCC的强力驱动因素,而针对YAP1可以成为治疗ESCC的一个新的策略。

万通[5](2021)在《306例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发病的影响因素,从而确定食管癌患者的高危人群及食管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桂西地区食管癌的综合性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研究对象均选取居住在桂西地区十五年以上的居民,病例组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经术后病理确诊或内窥镜病理检查确诊的食管癌患者,筛选出病例资料较为完善者306例。对照组选取前往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选出306例在性别、年龄、居住地方面与病例组相匹配者。大多数研究对象可通过病史资料完成问卷调查内容,一部分通过电话询问调查完成问卷调查内容。对病例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组织学分类等一般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可能与桂西地区食管癌发病相关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的因素(P<0.05),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分析结果和理论依据确定桂西地区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306例病例中,男性279例,女性27例,男女性别比10.3:1;其中<40岁6例(2%),40-49岁51例(16.7%),50-59岁93例(30.4%),60-69岁125例(40.8%),70-79岁25例(8.2%),>80岁6例(2%);男性平均年龄为(57.91±9.259)岁,女性平均年龄为(61.67±11.744)岁。2)306例病例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182例(59.8%),初中、中专文化程度者78例(25.5%),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者45例(14.7%)。3)306例病例中,食管鳞癌291例,占比95.2%;食管腺癌10例,占比3.3%;其他少见类型5例,占比1.7%。在病理组织分化程度中:中分化178例,占比58.2%;高分化70例,占比22.9%;低分化及未分化58例,占比19.0%。在肿瘤病变部位中:食管中段者165例,占比53.9%;食管下段者103例,占比33.7%;食管上段者38例,占比12.4%。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个人胃食管病史、家族肿瘤史、不良心理状态、饮酒年限、饮食规律、进餐速度、暴饮暴食习惯、饮水来源、吃咸鱼及腌制品、吃霉变食物、吃豆类与食管癌的发病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肿瘤史(P=0.672>0.05)、饮食规律(P=0.272>0.05)、饮水来源(P=0.103>0.05)、吃咸鱼及腌制品(P=0.966>0.05)、吃霉变食物(P=0.086>0.05、吃豆类(P=0.21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饮酒10~20年(P=0.000,OR=5.031,95%CI:3.282~10.010)、饮酒>20年(P=0.001,OR=3.031,95%CI:1.603~5.730)、个人胃食管病史(P=0.000,OR=6.359,95%CI:3.837~10.539)、不良心理状态P=0.000,OR=11.972,95%CI:7.309~19.612)、进食速度过快(P=0.000,OR=3.236,95%CI:1.794~5.837)、暴饮暴食习惯(P=0.000,OR=4.803,95%CI:2.324~9.927)、吃咸鱼腊肉(>2次/周)(P=0.041,OR=1.951,95%CI:1.029~3.699),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桂西地区食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多见于50-70岁中老年人,男女比例为10.3:1,食管癌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主要以食管鳞癌为主,占比95.2%;食管癌组织分化程度以中分化为主,占比58.2%;饮酒年限、个人胃食管病史、不良心理状况、进食速度过快、暴饮暴食习惯、吃咸鱼腊肉与桂西地区食管癌的发病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为桂西地区食管癌相关的危险因素。

高艳春[6](2020)在《山慈菇有效成分秋水仙碱微球的制备及其对MBNA诱发大鼠食管癌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W/O型机械乳化离子交联法制备秋水仙碱海藻酸钠微球,通过微球缓释、黏膜粘附及滞留梗阻区的特性,考察秋水仙碱及秋水仙碱微球两种制剂类型治疗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发大鼠食管癌病变模型的可行性。方法第一部分微球制备及其表征研究采用W/O型机械乳化离子交联法制备海藻酸钠微球,在高速分散均质机搅拌下将氯化钙溶液滴入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中,混合均匀后,加入一定体积的大豆油中进行机械乳化至乳化充分。海藻酸钠交联成球后,在W/O型乳液中加入石油醚破乳,离心留取沉淀,鼓风干燥制得海藻酸钠微球。将20mg·ml-1海藻酸钠浓度、4000r·min-1均质机转速及5min机械乳化时间这三个因素中的任意两个因素作为固定因素,对另一因素进行分析,分别测定海藻酸钠浓度、均质机转速及乳化时间对微球粒径体积占比的影响。通过张力实验研究不同微球混悬液浓度的黏膜粘附力。配制秋水仙碱海藻酸钠溶液,采用W/O型机械乳化离子交联法制备秋水仙碱微球。运用透析法研究载药微球体外药物缓释特性。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用以观察微球形态。第二部分秋水仙碱对MBNA诱发大鼠食管癌的治疗作用wistar大鼠(体重180?20g,清洁级,雄性),适应性喂养2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诱变组。正常组采用生理盐水颈背部注射,诱变组采用甲基苄基亚硝胺(3.5mg·kg-1)颈背部注射诱变10周,每周两次。诱变6周后食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改变后,给药与诱变同时进行,并根据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低剂量组、秋水仙碱高剂量组、秋水仙碱微球低剂量组、秋水仙碱微球高剂量组,连续给药13周。研究秋水仙碱及秋水仙碱微球两种制剂类型对大鼠食管癌模型的干预作用,根据食管/股骨系数比、瘤体体积、TUNEL凋亡率以及caspase-3的表达观测秋水仙碱对大鼠食管瘤体的抑制情况以及两种制剂类型给药的疗效差异。通过血液白细胞计数、胃肠排空障碍、血清生化指标研究此给药剂量下秋水仙碱是否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结果第一部分微球制备及其表征研究1.海藻酸钠浓度增大、均质机转速减少,大粒径微球体积占比增加;乳化时间在5、15min,微球以中、小粒径微球体积占比为主。2.将海藻酸钠溶于秋水仙碱溶液中,通过W/O型机械乳化离子交联法可制备秋水仙碱微球。固定均质机转速、乳化时间,改变海藻酸钠浓度可制备大、中、小粒径微球体积为主体的微球。大、中、小粒径微球体积为主体的微球结果表明:三者体外释药无明显差别;大粒径体积为主体的微球包封率大于小粒体和中粒径为主体的微球;微球黏膜粘附实验中,微球载药前后黏膜粘附力无明显差别,中粒径体积为主体的微球黏膜粘附力大于小粒体和大粒径体积为主体的微球的粘附力。3.以海藻酸钠溶液浓度20mg·ml-1、均质机转速2000r·min-1、乳化时间5min制备的秋水仙碱微球中,6h内表现持续药物缓释特性;体外黏膜粘附结果表明微球混悬液浓度在20mg·ml-1时具有良好黏膜粘附性能;电镜显示微球呈规则球形,表面粗糙,分散良好。第二部分秋水仙碱对MBNA诱发大鼠食管癌的治疗作用1.食管黏膜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食管黏膜光滑平整,模型组与给药组食管出现全段病变,黏膜粗糙、出现乳突瘤样改变,模型组大体积瘤体数较多。2.模型组食管质量增加明显,秋水仙碱高剂量组食管质量减轻明显(P<0.05)。3.食管/股骨系数比结果显示,同正常组与给药组相比,模型组食管/股骨系数比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微球高剂量组食管/股骨系数比下降明显(P<0.01)。4.瘤体体积结果显示,秋水仙碱可减小瘤体体积,秋水仙碱高剂量组、秋水仙碱微球高、低剂量组瘤体体积减小明显(P<0.05)。5.Tunel检测凋亡结果表明,给药组阳性细胞表达增多(P<0.05),秋水仙碱微球低剂量较同等剂量秋水仙碱组阳性细胞表达增多(P<0.05)。6.Caspase-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给药组阳性细胞表达增多(P<0.05)。7.食管黏膜组织细胞周期中,秋水仙碱高剂量组与秋水仙碱微球高、低剂量组中S+G2/M期细胞数减少,G0/G1期细胞数增多(P<0.05)。8.胃肠排空障碍实验、肝/股骨脏器系数比及血清指标表明秋水仙碱对大鼠胃肠及肝功有一定损伤。结论1.秋水仙碱海藻酸钠溶液与氯化钙通过W/O型机械乳化离子交联法可制备成秋水仙碱海藻酸钠微球。2.海藻酸钠浓度、均质机转速、乳化时间均可影响微球粒径体积占比。3.秋水仙碱海藻酸钠微球载药、体外黏膜粘附、释药良好。4.秋水仙碱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上调caspase-3的表达量,减小大鼠食管瘤体体积,减小食管系数比,缓解大鼠食管梗阻。5.食管/股骨系数比能反映食管病变增生程度,可作为病变程度的量化指标。6.秋水仙碱微球组较同等剂量秋水仙碱组具有更好疗效。

乔丽丽[7](2020)在《Notch信号的关键靶标PLEC在调节鳞状上皮稳态和参与食管鳞癌致癌机理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ESCC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化学致癌物暴露、吸烟、饮酒等。在遗传方面,多项高通量全基因组或外显子测序揭示了多个ESCC中重要改变的基因,如TP53、Notch1、CDKN2A、PIK3CA等,这些基因涉及了多种驱动过程如基因组不稳定性、分化、增殖、细胞周期、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其中分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分子机制还不完全清楚。Notch信号是调节鳞状上皮分化的关键通路之一,其中Notch1起主导作用。Notch1还参与多种分化相关骨架蛋白以及细胞形态的调节。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Notch 信号发挥了双刃剑作用,一方面 Notch作为抑癌基因发挥作用,另一方面,Notch信号还会被激活,促进SCC的进展。Plectin(PLEC)是一种细胞骨架交联蛋白,其与三种主要的胞浆骨架系统包括中间纤维、微管和肌动蛋白相互作用,参与细胞形态及机械动力学调节。有研究发现,PLEC突变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然而,PLEC在ESCC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骨架交联蛋白,与鳞状上皮分化稳态和Notch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中,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LEC在人ESCC组织中频繁突变,可能与Notch信号有关。随后,通过体外钙离子诱导分化模型确认PLEC是Notch信号的一个下游靶标,参与了食管鳞状上皮的分化稳态。在分化上皮中,plectin呈明显胞膜和少量胞浆定位,通过与细胞角蛋白及desmoplakin相互作用来维持上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通过慢病毒shRNAs敲降PLEC会引起细胞形态变化,损害上皮稳态。此外,通过对大鼠食管上皮细胞进行三维类器官培养,发现PLEC缺失还会显着抑制类器官的形成,从而进一步说明了 PLEC在正常上皮中的重要性。接下来,本研究探索了 PLEC在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首先,通过qRT-PCR和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揭示PLEC在ESCC组织中存在不同的表达模式,并且其表达与Notch1的表达呈正相关。其次,通过功能性实验证实,在ESCC中,PLEC发挥了抑癌或促癌的双重作用,这种差异性作用与PLEC的基因背景、定位以及肿瘤的分化有关。在Notch或PLEC突变的ESCC巾,PLEC功能异常或表达下降会促进肿瘤发生;而在PLEC野生型、分化良好的ESCC中,PLEC表达主要参与分化、抑制肿瘤发生,但对于PLEC野生型、分化差的ESCC,PLEC的高表达发挥了促癌作用。综上所述,PLEC作为Notch信号的一个关键靶基因,参与了食管上皮分化稳态的维持,并在ESCC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将为ESCC发病机制的完善和治疗靶标的探寻提供新的指导和方向。

雷玲玲[8](2020)在《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1 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位于中国癌症死亡的第四位,组织学上分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简称为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在中国,97%的食管癌都为食管鳞癌,明显地区性分布差异形成显着的高低发区及家族聚集现象是食管癌的两大流行病学特征。食管癌的发病机制,特别是食管癌的分子机制,近年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研究已经证明,食管癌是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但一些研究表明,在高发区,食管癌病人暴露在致癌环境的时间远大于低发区,并且其家族史阳性率也高于低发区。高发区患者受环境致癌因素影响大,而低发区患者受环境致癌因素影响相对较小,那么低发区的人为什么也得食管癌呢?是因为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的遗传因素所占比重不一样?还是因为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的发病机制不一样?PLCE1(Phospholipase C Epsilon-1,PLCE1)是首次报道的易感基因,本研究通过对比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及PLCE1蛋白表达差异来探讨两组患者的预后及食管癌环境-遗传相互作用机制。PLCE1基因位于10q23染色体,长度为334.3kb,蛋白分子量是258000,包括2302个氨基酸。PLCE1编码磷脂酶,该磷脂酶将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水解为1,2-二酰甘油和肌醇1,4,5-三磷酸,从而促进细胞内信号传导。PLCE1基因已被证实与食管癌和其他癌症的易感性有关。本团队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 PLCE1基因是食管鳞癌的易感基因。高、低发区反应环境因素,PLCE1基因反应遗传因素,本研究通过对比PLCE1蛋白在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中的表达,深入探讨环境-遗传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预后的影响。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数据选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根据入选标准最终纳入的研究对象为117186例食管鳞癌患者,确诊时间在1970年3月-2016年11月之间,其中高发区73646例,低发区43540例。男性73916例,年龄22-90(60.2±9.2)岁;女性43270例,年龄25-90(61.1±9.2)岁;男女比例为1.7:1。2.2临床诊疗与病理信息收集本研究117186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诊疗及病理信息均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的各医院住院病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详细家庭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等,病理和随访信息病理也都明确,并到各个相关医院对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诊疗信息进行核对与补充,确保患者各项信息准确。2.3 组织样本收集、处理及PLCE1免疫组化染色本研究团队组织样本的收集多来自:各个医院术后切除标本常规取材诊断后剩余样本。首先确定是食管鳞癌的病例,然后术前和病人及病人家属沟通,并签订标本留取知情同意书,接着将医院常规取材诊断后剩余样本放入液氮罐中转运到实验室储存,然后在10%的福尔马林中固定标本48小时后用流水洗涤,接着在脱水机中脱水后进行石蜡包埋,最后切片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2.4随访本研究对所有ESCC患者采用电话询问、入户调查及村医咨询等方式进行随访,并记录患者健在或去世及其它详细生存状态、去世时间、末次随访时间、去世原因、随访人、随访时间等。患者出院后的第一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随访终点是死亡时间或至2019年11月。生存时间是死亡日期或末次随访日期减去确诊日期。2.5方法①分别对来自高发区的73646例和低发区4354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和病理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食管癌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家族史、高低发区等;以及病理信息如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切缘净不净、淋巴结转移阴阳性、TNM分期等。②对随机选取的375例食管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通过检测PLCE1的阴阳性表达,进而分析PLCE1表达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最终比较分析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PLCE1表达差异对其对患者的临床意义。③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食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高低发区、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切缘净不净、淋巴结转移阴阳性分布采用χ2检验,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治疗方式应用秩和检验;生存时间以年计算,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单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方法分析生存主要影响因素,检验水准为α=0.05。3 结果3.1 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117186 例 ESCC 患者中,高发区 73646 例(75.0%),低发区 43540 例(25.0%),高低发区比例为1.7:1。在高发区和低发区,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切缘、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治疗方式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高、低发区影响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单因素分析在高发区,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饮酒、家族史阴阳性、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切缘净不净、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阴阳性、TNM分期和治疗方式的生存曲线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发区,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治疗方式的生存曲线有统计学意义(P<0.05)。3.3 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方法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别将高低发区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在高发区,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阴阳性、TNM分期是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低发区,年龄、性别、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阴阳性、TNM分期是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3.4 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旁和癌组织PLCE1的阳性表达率均呈上升趋势。在高发区和低发区,PLCE1表达阳性与阴性食管癌患者生存均相似,PLCE1表达弱阳性与强阳性食管癌患者生存也均相似。4 结论4.1 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整体生存优于低发区。4.2 低发区、男性、>60岁、家族史阴性、颈段+胸上段、肿瘤长径>4cm、淋巴结转移阳性、低分化、TNM分期是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4.3 高、低发区,食管癌旁和癌组织中PLCE1的阳性表达率均呈上升趋势,提示PLCE1可能在食管癌的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4 在高发区和低发区,PLCE1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均无关。

庄琢琛[9](2019)在《甲基亚硝胺吡啶基丁酮与HPV18 E6E7的协同致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甲基亚硝胺吡啶基丁酮(NNK)是一种重要的烟草特异亚硝胺(TSNA),能够诱发实验动物肺、食管和口腔等部位的恶性肿瘤,NNK进入体内后在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下代谢活化并进一步导致DNA损伤是其导致癌症的关键步骤。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是食管癌和宫颈癌发病的重要诱因,高风险型HPV18 E6/E7基因编码的E6/E7蛋白在HPV致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流行病学证据已表明HPV能与烟草烟雾产生协同致癌作用,这提示癌症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明确不同致癌因子之间的协同致癌作用对揭示导致癌症的机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NNK与HPV18 E6E7的协同致癌作用进行了研究,进而为深入阐明食管癌、宫颈癌等吸烟和HPV感染相关癌症的防治提供新策略。本研究首先构建了含HPV18 E6E7基因的重组质粒p LVX-Puro E6E7,通过慢病毒包装方法转染人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SHEE,经嘌呤霉素抗性筛选得到稳定转染HPV18 E6E7的SHEE-E6E7细胞。同时使用p LVX-Puro空载体同样进行慢病毒转染SHEE细胞,得到SHEE-V细胞,作为后续实验的对照组。随后经RT-q PCR测定两细胞中的E6E7 m RNA含量,结果显示SHEE-E6E7细胞中的E6E7 m RNA水平显着上调,SHEE-V细胞几乎不表达E6E7,说明转染成功,为深入探究HPV18 E6E7基因与NNK的协同致癌作用奠定了基础。通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以及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对暴露于NNK的SHEE-E6E7细胞及SHEE-V细胞进行了研究,分析了NNK处理后两种细胞表型的变化。结果表明,NNK暴露可显着促进细胞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p<0.01),且SHEE-E6E7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克隆形成能力均显着高于SHEE-V细胞(p<0.01),并在0-0.01 m M浓度范围内呈现出剂量依赖关系。这表明NNK能促进人食管上皮细胞的恶化,且与HPV18 E6E7呈现出明显协同作用。为进一步明确该协同机制,通过探究NNK导致细胞DNA损伤后形成4-羟基-1-(3-吡啶基)-1-丁酮(HPB)的含量水平来研究NNK对细胞DNA损伤的影响。首先建立了HPB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ESI-MS/MS)定量检测的方法,采用选择反应扫描模式(SRM)检测HPB的m/z 166→106、m/z 166→134和m/z 166→79离子通道以及和[D4]HPB内标的m/z 170→106、m/z 170→136和m/z 170→79离子通道。通过方法学研究,表明该方法有良好的灵敏度(检出限为5 fmol、定量限为15 fmol)、稳定性(日内和日间RSD均小于5%)和准确性(加标回收率70.6%-80.7%)。然后,基于以上定量方法对NNK导致细胞DNA损伤后释放的HPB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不同浓度NNK(0.001、0.01、0.1、1和2 m M)处理SHEE-E6E7和SHEE-V细胞后,经DNA提取、酸性水解、固相萃取纯化和浓缩收集后,再定量测定样品中的HPB。该结果显示,用不同浓度NNK处理后的SHEE-E6E7细胞中HPB水平均显着高于相应浓度NNK处理的SHEE-V细胞(p<0.01)。由此可见,HPV18 E6E7可促进SHEE细胞中NNK的代谢,使DNA损伤累积增加,为前述细胞实验的结果提供了合理依据。本研究构建了含HPV18 E6E7基因的SHEE-E6E7细胞及对照组SHEE-V细胞,通过细胞表型实验比较了暴露NNK对两细胞恶性变化的影响,并利用HPLC-ESI-MS/MS法对NNK造成两细胞DNA的损伤后而形成的HPB进行了定量测定,证明了NNK与HPV能够具备协同致癌作用,并确证了二者能够协同促进DNA损伤的累积。为阐明NNK与HPV的协同致癌作用机理提供了直接实验证据,而且对相关癌症的防治存在着重要意义。

赵四敏[10](2019)在《异鼠李醇抑制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导食管癌变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管癌是最常见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目前,早期诊断和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方法仍然十分有限,因此食管癌的五年生存率仅为15-20%。食管上皮癌变的发生经历了从增生到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和食管癌的多阶段发展过程。食管癌前病变具有双向不稳定性的发展特点:它可以迅速发展成癌症,或者在一个阶段保持多年不变,甚至恢复为正常组织。亚硝胺类化合物及其前体与人类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也可诱导动物食管癌的发生。因此甲基苄基亚硝胺(N-nitrosomethylbenzylamine,NMBA)诱导的大鼠食管癌变模型已被视为研究食管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进行化学预防和治疗的成熟动物模型。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正常食管细胞的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代谢,当该信号通路被异常激活时,可以促进肿瘤生长和细胞存活。据报道激活的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1/2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激活的激酶可以通过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AP-1)转录因子增强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转录。多研究表明,近20%的人类癌症与慢性炎症有关。COX和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途径的过度活化导致花生四烯酸代谢异常,这可能是炎症诱发癌变的原因之一。COX-2代谢产生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信号通路来促进癌症进展。除此之外,Pentraxin相关蛋白PTX3是体液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PTX3缺乏促进补体依赖性炎症,可诱导上皮癌变。化学预防已被认为是预防食管癌的有效策略之一。异鼠李醇(Quercetin-3-methyl ether,Q3ME)是在多种药用植物中发现的槲皮素衍生物。据报道,Q3ME可以通过抑制ERKs活性进而抑制上皮细胞癌变。Q3ME还可抑制拉帕替尼敏感和耐药的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然而,关于Q3ME对食管癌变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尚无报道。在该研究中,我们通过三部分研究异鼠李醇在食管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首先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证明AKT和ERKs在食管癌中的磷酸化表达上调,通过超级计算机筛选,下拉实验及激酶芯片实验找到靶向抑制剂异鼠李醇;在体外通过增殖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证实Q3ME可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锚定非依赖的生长,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及荧光素酶试验方法证实Q3ME可能通过抑制AKT/mTOR/p70s6k和MAPK/ERKs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进而抑制食管癌变过程;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验证Q3ME可以抑制NMBA诱导的大鼠食管癌前病变的发生,并且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证实Q3ME通过靶向作用于AKT和ERKs,抑制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第一部分p-AKT和p-ERKs在人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发现其抑制剂Q3ME第一章p-AKT和p-ERKs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以及人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1、以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食管癌组织芯片中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的蛋白表达情况。2、以人食管来源的永生化细胞SHEE作为对照,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人食管鳞癌细胞中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和食管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对比,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食管癌组织中呈现磷酸化水平上调。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通过对25例食管癌组织芯片中配对食管癌和癌旁组织的比较,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食管癌组织中显示磷酸化水平上调,而在食管癌旁正常组织则呈现低表达或未表达,并且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这提示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中发挥一定作用。2、与正常食管来源永生化细胞SHEE相比,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食管癌细胞中显示磷酸化水平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通过和人食管来源的永生化细胞SHEE相比,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检测的不同食管鳞癌细胞中均显示磷酸化水平升高,而AKT和ERKs总蛋白在SHEE细胞和食管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并无明显差异。第二章Q3ME体外结合AKT和ERKs并抑制相关通路蛋白方法1、利用超级计算机技术筛选并模拟Q3ME与靶蛋白AKT和ERKs的相互作用。2、利用下拉实验证实Q3ME和AKT和ERKs的结合。3、利用蛋白激酶芯片检测Q3ME对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Q3ME分别与AKT和ERKs蛋白激酶的ATP结合结构域结合。超级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显示:Q3ME与AKT1/2或者ERK1/2的ATP结合口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能与该结构域结合形成复合物。2、Q3ME可与AKT和ERKs蛋白在细胞水平相互结合。蛋白下拉实验结果显示:Q3ME能分别与AKT和ERKs相结合。3、蛋白激酶芯片检测Q3ME对信号通路的作用。芯片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加入NMBA处理可以诱导c-Jun,p70S6k,RSK2等蛋白的磷酸化激活,而Q3ME可以抑制c-Jun,p70S6k,RSK2的磷酸化激活。此结果说明Q3ME可以靶向作用于AKT和ERKs,从而对下游信号通路的活化发挥抑制作用。第二部分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第一章Q3ME通过靶点介导抑制食管癌细胞锚定非依赖生长及细胞增殖方法1、合成AKT和ERKs靶向抑制剂Q3ME。2、利用MTS方法检测Q3ME对人食管永生化细胞SHEE的活力的影响。3、利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Q3ME对EGF诱导的SHEE细胞锚定非依赖生长性的影响以及Q3ME对食管癌细胞的锚定非依赖生长性的影响。4、利用MTS方法检测Q3ME对食管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1、合成了可以同时结合AKT和ERK的ATP结构域并抑制其激酶活性的化合物Q3ME。2、Q3ME对SHEE细胞活力度无明显的影响。MTS结果显示:利用不同浓度的Q3ME处理人食管来源的永生化细胞SHEE 24 h或者48 h,10μM以下浓度处理的细胞和DMSO处理组相比细胞存活率在80%以上,提示小于此浓度的化合物对SHEE细胞活力度没有明显影响并可用于后续实验。3、Q3ME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锚定非依赖性生长。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人食管癌永生化细胞SHEE在EGF诱导下具有恶性转化能力,而Q3ME能够抑制该转化能力,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Q3ME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KYSE450和KYSE510的克隆形成能力,抑制效果和剂量呈正相关。4、Q3ME显着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MTS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Q3ME处理食管癌细胞KYSE450、KYSE510后,可显着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能力。48 h和72 h的结果均显示统计学差异。第二章Q3ME抑制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的机制方法1、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Q3ME对信号通路的影响。2、利用荧光素酶实验检测Q3ME对AP-1转录活性的作用。结果1、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系中AKT和ERKs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KYSE450和KYSE510中mTOR,p70S6k和c-Jun的磷酸化水平。2、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中AP-1转录活性。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食管癌细胞KYSE450和KYSE510 AP-1的转录活性增强,而Q3ME可抑制食管癌细胞中AP-1的转录活性,抑制作用和Q3ME的剂量呈正相关。第三部分Q3ME对大鼠食管癌变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第一章构建NMBA诱导大鼠食管癌前病变模型并检测Q3ME效果方法1、利用NMBA诱导大鼠形成食管癌前病变模型。2、通过H&E染色结果进行癌前病变分类统计,判断Q3ME的效果。结果1、NMBA诱导Fisher 344(F344)大鼠食管癌前病变模型。动物实验结果证明:通过NMBA 35 W的诱导,F344大鼠食管上皮形成了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以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2、Q3ME抑制F344大鼠食管癌前病变的形成。NMBA诱导组引起大鼠产生不同类型的癌前病变,Q3ME处理组和NMBA组相比,Q3ME低剂量和高剂量均显着抑制大鼠食管上皮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的形成。并且高剂量Q3ME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增生平处理组。第二章Q3ME抑制大鼠食管癌变的机制研究方法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食管癌前病变组织中增殖相关指标和炎症指标的表达水平。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COX-2和PTX3的表达。结果1、Q3ME抑制增殖相关指标Ki-67,c-Jun,p70S6k的表达并抑制炎症相关指标NF-κB,COX-2和CD11B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MBA组大鼠由NMBA诱导35 W后,其食管上皮组织中Ki-67,c-Jun,p70S6k的表达和正常大鼠食管上皮相比明显升高,Q3ME显着抑制Ki-67,c-Jun,p70S6k的表达;NMBA诱导可以引起大鼠食管上皮中NF-κB,COX-2和CD11B的表达增强,Q3ME也显着抑制炎症指标NF-κB,COX-2和CD11B的表达。此结果进一步说明Q3ME抑制食管癌前病变与抑制增殖和炎症相关。2、Q3ME抑制大鼠血清中COX-2的表达,上调PTX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显示:Q3ME处理组和NMBA组相比,高剂量Q3ME显着抑制大鼠血清中COX-2的表达,增加大鼠血清中PTX3的含量。ELISA结果进一步证实Q3ME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炎症之间的动态平衡发挥抑制食管癌的作用。结论1、Q3ME靶向作用于AKT和ERKs并抑制下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激活,最终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转化。2、Q3ME抑制由NMBA诱导产生的大鼠食管癌变,该抑制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AKT和ERKs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并调节炎症实现的。Q3ME有望成为食管癌预防和治疗的靶向药物。

二、食管上皮癌变药物抑制的实验研究维生素A抑制亚硝胺诱发大鼠食管上皮癌变的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上皮癌变药物抑制的实验研究维生素A抑制亚硝胺诱发大鼠食管上皮癌变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aspase3/Bcl-2/Bax通路探究加味旋覆代赭汤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袁红霞教授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处方规律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研究二 基于Caspase3/Bcl-2/Bax途径探究加味旋覆代赭汤对食管癌前病变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过程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讨论
    1 中虚气逆是食管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机
    2 加味旋覆代赭汤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剂
    3 食管癌前病变的发病
    4 实验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鼠食管癌前病变模型制造过程
综述 中医药治疗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因病机与治疗
    2 药物机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氧化应激调控相关CUL3-KEAP1-NRF2轴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博士在读期间即将发表的英文文章
文献综述 氧化应激调控与食管鳞癌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植物源提取物抑制亚硝胺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酮类化合物对亚硝胺致癌的抑制作用
2 多酚类化合物对亚硝胺致癌作用的抑制
3 维生素对亚硝胺致癌作用的抑制
4 生物碱类化合物对亚硝胺致癌作用的抑制
5 苷类化合物对亚硝胺致癌作用的抑制
6 其他植物源提取物对亚硝胺致癌作用的抑制
7 展望

(4)新型两阶段大鼠食管癌模型的建立及YAP信号驱动食管癌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细胞和动物
        2 实验试剂
        3 仪器设备
        4 主要试剂配制
        5 主要实验耗材
    二、实验方法
        1 细胞系培养
        2 大鼠体内食管上皮细胞EdU标记实验
        3 NMBzA诱导的两阶段大鼠食管癌模型的建立
        4 大鼠食管肿瘤细胞原代培养
        5 裸鼠移植瘤实验
        6 干扰实验(siRNA)
        7 核型检测
        8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9 蛋白表达检测Western Blot
        10 CCK8检测细胞活力
        11 类器官培养
        12 HE染色
        13 免疫染色检测
        14 细胞周期检测
        15 全基因组测序
        16 转录组测序
        17 数据统计
实验结果
    一、两阶段大鼠食管癌模型的构建
        1 候选促癌剂的选择
        2 RAF抑制剂在体外对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和癌细胞的MAPK信号的影响
        3 RAF抑制剂在体内对大鼠食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4 以索拉非尼作为促癌剂构建两阶段大鼠食管癌模型
    二、大鼠食管肿瘤的全基因组测序(WGS)
        1 NMBA诱导的大鼠食管肿瘤的SNV变异
        2 NMBA诱导的大鼠食管肿瘤中的高频体细胞突变
        3 NMBA诱导的大鼠食管肿瘤中的拷贝数变异(CNV)
    三、建立大鼠食管肿瘤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
        1 建立永生化大鼠食管乳头状瘤细胞
        2 建立永生化大鼠食管鳞癌细胞
        3 大鼠食管乳头瘤细胞和癌细胞的体内致瘤性检测
        4 大鼠食管正常上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核型检测
        5 大鼠食管正常上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检测
        6 REP和RESC细胞中重要通路的改变
        7 REP和RESC细胞的体外类器官培养
    四、YAP1信号在大鼠食管鳞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1 人类ESCC和大鼠食管癌模型中FAT家族基因存在高频突变
        2 对大鼠正常食管上皮、乳头状瘤、鳞癌的表达谱分析
        3 YAP1下游基因在人类ESCC中高表达
        4 NMBzA诱导的大鼠食管癌模型中YAP1的激活情况
        5 敲降FAT1可以增加D3细胞的YAP1活性
        6 抑制YAP1可以抑制大鼠食管肿瘤细胞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资金资助
博士在读期间(待)发表的英文文章
文献综述 食管鳞癌发生的环境与遗传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306例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组对象选择
        1.1.2 病例组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1.2.1 纳入标准
        1.1.2.2 排除标准
        1.1.3 对照组对象选择
        1.1.4 对照组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1.4.1 纳入标准
        1.1.4.2 排除标准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
        2.1.1 年龄分布
        2.1.2 性别分布
        2.1.3 地区分布
        2.1.4 民族分布
        2.1.5 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部位
    2.2 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1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2.1.1 职业、文化程度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2.2.1.2 个人胃食管病史、家族肿瘤史、不良心理状况、是否静坐工作方式、家庭关系是否融洽与食管癌的关联
        2.2.1.3 吸烟、饮酒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2.2.1.4 饮用非自来水、饮食习惯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2.2.1.5 吃咸鱼腊肉、吃烫热饮食、吃烧烤烟熏食物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2.2.1.6 吃霉变食物、吃干硬食物、是冷凉食物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2.2.1.7 吃肉蛋奶类、吃豆类、吃肥肉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2.2.1.8 饮茶、吃蔬菜、吃水果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2.2.2 食管癌发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食管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3.2 文化程度、职业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3.3 个人胃食管病史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3.4 家族肿瘤史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3.5 不良心理状态及家庭关系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3.6 静坐工作模式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3.7 吸烟、饮酒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3.7.1 吸烟
        3.7.2 饮酒
    3.8 饮用非自来水、饮食习惯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3.8.1 饮用非自来水
        3.8.2 饮食习惯
    3.9 饮食内容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癌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6)山慈菇有效成分秋水仙碱微球的制备及其对MBNA诱发大鼠食管癌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微球制备及其表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单因素实验
        2.2 秋水仙碱微球载药、包封及释药
第二部分 秋水仙碱对MBNA诱发大鼠食管癌的治疗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大鼠食管癌的药物干预
        2.2 大鼠食管癌药物毒理实验
分析与讨论
    1 EC模型大鼠的制备及评价
    2 秋水仙碱及微球递送系统立论依据
    3 秋水仙碱作用机制及秋水仙碱微球递送系统优势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Notch信号的关键靶标PLEC在调节鳞状上皮稳态和参与食管鳞癌致癌机理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基金资助
博士在读期间即将发表的英文文章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第一部分 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第二部分 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综述 食管癌环境-遗传交互作用发病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分布表
个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致谢

(9)甲基亚硝胺吡啶基丁酮与HPV18 E6E7的协同致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NNK的致癌作用
        1.2.1 NNK的代谢活化机制
        1.2.2 NNK导致DNA损伤
        1.2.3 NNK致癌的生物标志物
    1.3 HPV的致癌机理
        1.3.1 HPV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1.3.2 HPV致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1.3.3 HPV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
        1.3.4 HPV与环境致癌物的协同作用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构建转染HPV18 E6E7的SHEE细胞系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人食管永生化上皮细胞SHEE的培养
        2.2.3 p LVX-Puro E6E7 重组质粒的构建
        2.2.4 慢病毒包装与细胞转染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PV18 E6E7 表达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 LVX-Puro E6E7 重组质粒的构建
        2.3.2 HPV18E6E7表达的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NNK与 HPV18 E6E7 协同作用下的细胞恶性转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人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系SHEE的培养
        3.2.3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3.2.4 Transwell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
        3.2.5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3.3.2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3.3.3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3.3.4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NNK 与 HPV18 E6E7 协同作用导致 HPB 形成的HPLC-MS/MS 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溶液的配制
        4.2.3 细胞培养和药物处理
        4.2.4 DNA的提取和水解
        4.2.5 DNA样品的纯化
        4.2.6 HPB的 HPLC-MS/MS定量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方法学研究
        4.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4.3.3 DNA样品中HPB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异鼠李醇抑制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导食管癌变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P-AKT和 P-ERKS在人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发现其抑制剂Q3ME
    前言
    第一章 P-AKT和 P-ERKS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以及人食管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材料和试剂
        1.2.1 人食管癌组织芯片
        1.2.2 主要试剂耗材和试剂盒
        1.3 常用试剂配制
        1.4 实验方法
        1.4.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AKT和 p-ERKs的表达
        1.4.2 Western Blot检测食管鳞癌细胞株中p-AKT和 p-ERKs的表达。
        1.4.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AKT和 ERKS在食管癌组织中磷酸化水平升高
        2.2 AKT和 ERKS在食管癌细胞系中磷酸化水平升高
    第二章 Q3ME体外结合AKT和 ERKS蛋白并抑制相关通路蛋白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材料和试剂
        1.3 常用试剂配制
        1.4 实验方法
        1.4.1 超级计算机模拟Q3ME与蛋白的相互作用
        1.4.3 蛋白激酶芯片检测Q3ME作用后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
        2 结果
        2.1 Q3ME可以结合于AKT和ERKs蛋白的ATP结合区域
        2.2 细胞水平Q3ME与 AKT和 ERKS相互结合
        2.3 蛋白激酶芯片检测Q3ME对信号通路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的锚定非依赖生长及细胞增殖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材料和试剂
        1.3 常用试剂配制
        1.4 实验方法
        1.4.1 化合物合成
        1.4.2 化合物的配制
        1.4.3 细胞培养
        1.4.4 检测Q3ME对食管上皮来源永生化细胞SHEE的毒性作用
        1.4.5 克隆形成实验检测Q3ME对食管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作用
        1.4.6 检测Q3ME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1.4.7 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合成高纯度的Q3ME
        2.2 Q3ME对 SHEE细胞活力度无明显影响
        2.3 Q3ME能够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2.4 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
    第二章 Q3ME靶向作用于AKT和 ERKS信号通路抑制食管癌变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材料和试剂
        1.3 常用试剂配制
        1.4 实验方法
        1.4.1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1.4.2 测定样品蛋白的浓度
        1.4.3 SDS-PAGE电泳
        1.4.4 制备扩增AP-1 质粒
        1.4.5 Qi Aprep质粒小提试剂盒提取质粒
        1.4.6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1.4.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系中AKT和 ERKS信号转导通路活化
        2.2 Q3ME可以抑制AP-1 的荧光素酶活性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Q3ME对大鼠食管癌变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构建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导大鼠食管癌前病变模型并确定Q3ME效果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材料和试剂
        1.3 常用试剂配制
        1.4 实验方法
        1.4.1 动物饲养
        1.4.2 实验分组
        1.4.3 动物取材
        1.4.4 H&E染色
        1.4.5 观察大鼠食管上皮病理组织学变化
        1.4.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的一般情况
        2.2 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食管上皮病变
        2.3 Q3ME对 NMBA诱导的大鼠食管上皮癌变的干预情况
    第二章 Q3ME抑制大鼠食管癌变的机制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材料和试剂
        1.3 常用试剂配制
        1.4 实验方法
        1.4.1 免疫组化染色
        1.4.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Q3ME抑制KI-67,C-JUN,和 P-P70S6K蛋白并抑制炎症相关指标NF-ΚB,COX-2和CD11B在 NMBA诱导的大鼠食管上皮的表达
        2.2 Q3ME抑制大鼠血清中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综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个人简历
在学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研究成果
致谢

四、食管上皮癌变药物抑制的实验研究维生素A抑制亚硝胺诱发大鼠食管上皮癌变的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aspase3/Bcl-2/Bax通路探究加味旋覆代赭汤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作用研究[D]. 张月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氧化应激调控相关CUL3-KEAP1-NRF2轴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邓国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植物源提取物抑制亚硝胺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J]. 陈玉贺,尹方正,赵丽娇,孙国辉,张娜,任婷,钟儒刚. 化学试剂, 2021(06)
  • [4]新型两阶段大鼠食管癌模型的建立及YAP信号驱动食管癌变的研究[D]. 郑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306例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万通.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6]山慈菇有效成分秋水仙碱微球的制备及其对MBNA诱发大鼠食管癌的治疗作用[D]. 高艳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Notch信号的关键靶标PLEC在调节鳞状上皮稳态和参与食管鳞癌致癌机理中的研究[D]. 乔丽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8]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D]. 雷玲玲. 郑州大学, 2020(02)
  • [9]甲基亚硝胺吡啶基丁酮与HPV18 E6E7的协同致癌作用研究[D]. 庄琢琛.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6)
  • [10]异鼠李醇抑制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导食管癌变的分子机制研究[D]. 赵四敏. 郑州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药物抑制食管上皮癌变的实验研究维生素A抑制亚硝胺致大鼠食管上皮癌变的初步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