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单片机模糊调速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阚羽[1](2021)在《基于HC32L136的异步电机故障诊断与保护装置研究》文中指出
王怀嘉[2](2021)在《基于异步电机的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是风力机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然而受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其进行现场试验非常困难。为了更方便对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进行研究,在实验室搭建一套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用以更好的解决该类型风力机中变速恒频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分析了组合式时域风速模型和风力机模型,将混合驱动型风力机各端差速比和功率比等参数引入到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系统中,得到了基准风速和基准转速。分析了全风速状态下系统功率流的状态变化;建立了差动齿轮箱模型,确定了三端之间的转速比和转矩比。依据最佳叶尖速比法,提出了一种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最大功率点模拟研究方案。为了对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中异步电机进行有效地控制,推导了三相异步电机ABC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Clark和Park坐标变换得到了在两相静止和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三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分析了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算法,推导了 SVPWM算法的实现步骤。在上述基础上,搭建了三相异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FOC)矢量控制系统,同时结合混合驱动型风力机原理,搭建了混合动力型风力机仿真平台,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设计了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平台硬件电路和软件控制系统,搭建了混合动力模拟试验平台。以此平台为基础,分析了磁粉制动器与加载电流之间的关系和模拟端异步电机驱动器的调速性能。仿真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拟试验平台能够对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进行有效地模拟。
罗明帅[3](2021)在《跑步机变频调速控制器的开发》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尤其是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居家锻炼已成为一种趋势。跑步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室内健身器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人在跑步过程中,由于每个运动者的体重和速度均不一样,导致负载转矩变化很大。因此,本文旨在开发一款跑步机专用的交流调速控制器,使其在脉冲负载的作用下,电机转速平缓调节,实现舒适控制。本文对跑步机的数学模型、矢量控制、电压空间脉宽矢量和脉冲型负载特性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建立了基于脉冲型负载的矢量控制系统结构图。针对矢量控制中PI控制器自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单神经元PI控制器,并利用Sgn函数和模糊控制分别对单神经元PI控制器的比例增益K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其自适应能力。将上述理论分析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建模与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在仿真验证的基础上,以DSP TMS320F28335为控制核心开发了一款控制器。首先根据跑步机参数要求,对控制器的电源部分、数字部分以及模拟部分相关电路进行设计,然后利用CCS操作平台对整个系统的主程序和中断服务子程序进行编写,最后对所开发的控制器进行调速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开发的跑步机变频调速控制器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脉冲负载时,均能使电机转速的超调量维持在3%以内,满足跑步机国家标准GB17498.6-2008最高速度准确度等级。
郑印[4](2020)在《升降滚床伺服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升降滚床应用于大型的工业集成化的线体中,通过改变滚床的位置来满足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要求,其应用主要在大型的机械设备厂应用。随着机电产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升降滚床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如何更高效,准确的控制升降滚床成为了人们关注的核心,以伺服控制策略来实现对升降滚床控制不仅位置跟踪特性良好,且速度也相对平稳。本文以升降滚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伺服控制系统的主体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升降滚床的伺服控制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引入了矢量控制方法,并采用了di(28)0的转子磁场定向控制方案。其次,设计了以LPC1768芯片为主芯片的伺服控制系统。在硬件电路设计环节,充分考虑了系统的稳定性;在软件设计方面,采用了模块设计方法,同时使用C语言进行软件编程,很好的降低了软件算法编译难度,增加了控制算法的可读性。再次,本文对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MRAS)进行了研究,运用MRAS算法对伺服电机的转子位置以及转速进行了估算,将该算法应用到三闭环控制系统,并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算法的可行性。最后对整个伺服控制系统进行搭建实验平台,验证了三闭环系统的应用于升降滚床的可行性,同时也验证了无位置传感器的三闭环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王舵[5](2020)在《脉冲负载下小功率变频调速控制器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电动机负载在空载和带载间周期性波动时会形成脉冲型负载,比如在跑步机等运动装置中,人在走或跑时产生的负载转矩就是周期性变化的脉冲型负载转矩,主要根据负载转矩的周期、幅值和占空比三个参数来描述。在电机正常运行时,脉冲型负载会产生反复的加载与卸载作用,影响控制器的输出性能,在设计中,期望电机转速调节能够缓慢地变化,使人体的感觉微乎其微,实现舒适性控制。本文针对具有脉冲型负载转矩特性的运动装置,以交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跑步机为例,选用转速闭环的恒压频比控制变频调速技术,采用自整定模糊PID算法,利用STM32F103ZET6单片机开发了一种适用于脉冲负载的专用型交流调速控制器。通过模糊控制算法对PID参数进行在线修改,以满足负载变化对控制参数的不同要求,实现电机转速的舒适性控制。通过调速性能测试,在不同类型的脉冲负载下,电机转速超调量均在3%以内,满足跑步机的舒适度要求。本文开发的脉冲负载专用型交流调速控制器能够对电机转速实现舒适性控制,性价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同时,该控制器在软硬件设计中对电机的异常运行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了使用者的安全。
何献章[6](2020)在《永磁同步电机的弱磁调速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永磁同步电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对永磁同步电机组成的交流调速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除了要求在低速时输出稳定转矩保障系统的可靠运行,同时为了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还要求在恒功率的条件下输出更高的转速。由于永磁同步电机转子采用永磁体产生恒定磁场,且运行时受到逆变器输出最大电压及系统额定电流的限制,常规的控制策略无法实现较高的运行速度,需要采用弱磁控制方式来扩大调速范围。本文就永磁同步电机的弱磁扩速控制展开研究。首先,本文根据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策略。结合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研究了逆变器过调制策略和算法,并搭建了空间矢量脉宽调制仿真模块。其次,针对永磁同步电机的弱磁控制,详细分析了弱磁控制原理和运行区域的划分。针对电流闭环输出严重依赖PI调节器,本文增加了电流前馈解耦控制方案。针对电压反馈弱磁控制闭环输出不稳定的现象,增加了滤波设计。基于传统PI速度控制器分别就超前角弱磁控制和直轴电流补偿弱磁控制对改进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针对采用传统PI控制器的系统存在抗干扰能力差、对参数依赖严重等缺点,本文研究了基于滑模变结构的速度控制器。针对采用传统滑模速度控制器的系统存在转速响应慢等缺点,本文研究了基于终端滑模控制的速度控制器。结果表明,采用新型速度控制器的系统较采用传统滑模控制器的系统在响应速度方面得到了明显提升,较采用PI速度控制器的系统在响应速度和带载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显着提高。
李晓龙[7](2020)在《基于免疫算法的特定消谐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以来,随着材料技术和工艺不断提升,电力电子器件得到了飞速发展和进步。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推动电力电子技术不断前进,使其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各种电力电子装置使生产效率、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谐波问题。本文对应用于单相半桥、单相全桥以及三相桥式电压型逆变器的特定消谐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仿真研究和实验研究。目前去除谐波的手段有很多,其中特定消谐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方法。采用何种方法能够高效、快速求解特定消谐非线性超越方程组成为研究特定消谐技术的一个关键问题,传统方法是采用牛顿迭代、三角函数变换等方法求解。本文提出将智能算法—免疫算法应用到特定消谐技术中。首先,给出了单相半桥、单相全桥以及三相桥式PWM电压型逆变器拓扑结构的单极性、双极性输出电压波形的特定消谐数学模型。基于实例给出了如何将牛顿迭代算法以及粒子群算法应用到求解特定消谐技术的开关角。其次,分析了如何将免疫算法应到特定消谐技术中进行开关角的求解。设计了免疫操作中免疫算子的编码方式并为其赋值,设计了免疫算法关于特定消谐技术的亲和度函数,探讨了在给定范围内各算子之间如何配合完成对待求开关角的全局寻优。再次,采用不同PWM控制技术以及基于不同算法的特定消谐技术以双极性三相桥式电压型逆变器为仿真对象针对不同负载进行仿真试验。在同等条件下对仿真所得输出波形进行频谱分析,观察逆变器输出波形的特点,分析逆变器输出波形的总谐波情况、拟消除谐波的消除情况。通过仿真实验查看实验结果得出了采用不同PWM控制技术时双极性三相桥式电压型逆变器输出电压波形的直流电压利用率的异同,为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提供新方法。最后,设计了具有同步变频变压功能的特定消谐式变频器,其主要分为控制电路和主电路两大模块。控制电路由模数转换器、压频变换器、循环加法计数器以及数据存储器等组成,主电路由整流器、逆变器和保护电路组成。逆变器采用以智能功率模块IPM为主体的三相桥式电压型逆变器。通过以上硬件电路设计及调试实现了特定消谐式变频器,进而验证了基于免疫算法的特定消谐技术的正确性及实用性。
马彦伟[8](2019)在《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节能改造》文中提出节能降耗,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接触、谈论的日常话题。随着节能降耗工作的不断推进,最大限度的降低发电厂的厂用电率,增强电价竞争力,已成为各发电企业一直追求的工作方向。循环水泵作为发电厂常规运行的大功率设备,长期在过度出力的状态下运行,白白消耗厂用电,增加机组发电能耗。因此各电厂在机组负荷或者环境温度下降后,在满足机组冷却水需求的前提下设法通过减少循环水泵提供的冷却水量,达到循环水泵节能降耗的目的。降低循环水泵电机的转速成为节能的最优选择,从资料来看基本都是将电机或者系统直接进行改造,从未使用现代仿真软件对电机和系统进行模拟,从而验证改造的可行性、正确性并找到最大的节能数值。因此,本文选择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长时间过度消耗厂用电的实际问题,通过水泵节能改造现状和方法、电机改造和软件仿真等,为各个电厂的循环水泵电机改造提供参考。基于循环水泵供应的水量可减少的前提,水泵和电机的连接方式可通过降低电机转速的方法,在电压不增加的前提下来减少电机电流,从而达到节能改造效果。国内外普遍采用异步电机在频率或极性对数变化下调速,即变频或极对数变换来降低能耗。变频模式下的调速方法需要安装变频装置来实现速度转换,具有调速平稳、调速面积大、电机种类多等优点。从目前改造情况来看,高低速凭借其改造成本低和经济效果好的优势,成为诸多电厂首选的改造方式。本文结合循环水泵结构和工作特性曲线、调速理论,对循环水泵电机侧和水泵侧的节能方法进行比较,选择了对电机进行变频和变极调速改造。再运用ANSYS软件和MATLAB软件对循环水泵调速系统进行仿真,由仿真结果图直接认识调速方式对电机定子电流、转速和循环水系统的影响,为节能改造提供理论支撑和效果验证。通过结合实际改造后的运行数据,验证改造的安全性和节能效果。通过节能改造途径的分析,找到了各种节能改造方式下的关键点。使用仿真软件对电机和水泵系统进行负载变化后的仿真观察,明显看到调速的效果。水泵转速下降,电机定子电流下降,电机输出转矩有所减小,电机磁密分布均匀。对电机改造前后的运行数据记录分析,看到电机调速后的工作电流减小,水泵出力仍然满足机组运行需求。比较电机调速改造费用和回报时间,分析出各种调速方式的优劣。最终,从仿真模拟、电机改造和成本分析上为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的节能改造提供参考。
马晓中[9](2019)在《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仿真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独立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在移动性较强及特殊工况领域中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的供电模式受到广泛应用。独立系统中并联操作频繁且对可靠性及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研究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的现实意义凸显。通过对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仿真方法的研究,分析并联运行的动态过程,模拟实现了并联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文通过文献检索与归纳确定了研究方向,结合船舶电力系统运行工况进行仿真研究。首先分析并建立了七阶同步发电机、柴油机及其调速系统、励磁系统的数学模型;其次以数学模型为基础搭建柴油发电机组仿真模型,结合负载模块构建单机运行系统,并通过单机起动及加卸载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随后对并联运行过程中冲击电流的影响、整步转矩的同步作用及整步转矩系数、发电机调频调载作用进行分析,重点从冲击电流原理出发推导了同时存在电压差、相角差时的冲击电流综合计算公式,并结合发电机实例进行整定计算,为并联控制器参数设置提供依据;最后参照并联运行控制原理,在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中搭建并联控制器模型,构建完整的多机并联运行仿真系统,以两台发电机并联运行仿真为基础,结合船舶实际运行工况完成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仿真试验,并分析并联的动态过程及仿真方法。仿真结果分析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仿真方法正确,所建立仿真模型合理有效,仿真研究结果满足预期目标,与实际情况相符,具有实用价值。
王亚超[10](2019)在《基于模糊EKF的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技术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电机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以DSP28335为控制器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实验平台上,对基于模糊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异步电动机转速估计实验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设计了三相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实验平台,主要分为硬件电路平台和软件设计。针对限流电阻切除问题,本文设计了纯硬件电路的方法实现限流电阻自动切除的预充电电路,经大量的实验证明,本文设计的预充电电路可以长时间稳定运行,消除了系统软件发生故障后,限流电阻长时间接入电路带来的安全隐患。其次,针对控制器在烧制程序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误导通问题,设计了电平转换电路和脉冲宽度调制波(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逻辑判断电路,电路可以实时有效地监测PWM波形,防止IGBT误导通,经实验验证该电路可以有效地保护IGBT,提升了设备的安全性能。针对变频器过流、过热、过压、欠压等问题,在设计硬件电路保护设备安全的基础上,增加软件实时监测变频器状态功能,通过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系统的安全性能。进而,针对扩展卡尔曼滤波器中固定的噪声协方差矩阵难以使系统同时满足动态和静态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模糊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建立了基于模糊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异步电动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模型,设计了状态鉴别器和模糊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经仿真实验对比,验证了设计的模糊扩展卡尔曼滤波器在转速估计精度上明显优于传统的扩展卡尔曼滤波器。最后,为验证所提算法在实际电路中的性能,在搭建的实验平台上完成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和基于模糊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扩展卡尔曼滤波器在转速估计时具有更好的动、静态响应和更高的转速估计精度。
二、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单片机模糊调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单片机模糊调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异步电机的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风力混合驱动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
1.2.2 风力机仿真的研究现状 |
1.2.3 风力机模拟试验台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特性分析及试验台模型建立 |
2.1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组成与工作原理分析 |
2.2 风速特性分析与建模 |
2.3 风轮转换原理及特性分析 |
2.3.1 风能计算公式 |
2.3.2 风力机重要参数 |
2.4 混合驱动风力机系统功率流分析 |
2.4.1 混合驱动系统功率重要参数确定 |
2.4.2 全风速混合系统功率流分析 |
2.5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方法分析 |
2.5.1 差动齿轮箱建模 |
2.5.2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最大功率点模拟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模拟试验台中异步电机的控制算法分析及总体仿真 |
3.1 三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异步电机模型 |
3.1.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算法 |
3.1.3 三相异步电机同步旋转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
3.2 三相异步电机磁场定向控制 |
3.2.1 转子磁场定向基本原理 |
3.2.2 三相异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系统 |
3.3 SVPWM控制原理及实现 |
3.3.1 SVPWM控制原理 |
3.3.2 SVPWM的算法实现 |
3.3.3 SVPWM仿真 |
3.4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系统仿真 |
3.4.1 三相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算法系统仿真 |
3.4.2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试验台仿真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平台相关硬件设计 |
4.1 试验台硬件总体架构分析 |
4.1.1 混合动力模拟平台硬件保护电路设计 |
4.1.2 模拟端异步电机控制器总体分析 |
4.2 模拟端电机驱动器控制板设计 |
4.2.1 TMS320 F28335 芯片介绍 |
4.2.2 最小组成电路设计 |
4.2.3 控制板供电模块设计 |
4.2.4 通信电路设计 |
4.2.5 AD采样模块设计 |
4.3 模拟端电机驱动器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3.1 电流采集电路 |
4.3.2 速度采集电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模拟端电机驱动器软件设计与实验结果总体分析 |
5.1 DSP开发环境CCS6.0 简介 |
5.2 主程序设计 |
5.3 中断子程序 |
5.3.1 ADC采样模块 |
5.3.2 转速测量模块 |
5.3.3 SVPWM模块 |
5.4 混合驱动风力机模拟试验研究 |
5.4.1 磁粉制动器与加载电流关系分析 |
5.4.2 模拟端三相异步电机试验分析 |
5.4.3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跑步机变频调速控制器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跑步机变频调速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和现状 |
1.2.1 变频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变频调速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2.3 脉冲型负载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跑步机矢量控制的理论分析 |
2.1 矢量控制原理 |
2.2 坐标变换 |
2.2.1 Clarke变换 |
2.2.2 Park变换 |
2.3 跑步机的数学模型 |
2.3.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2 按转子磁场定向的数学模型 |
2.3.3 脉冲负载下矢量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 |
2.4 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
2.4.1 SVPWM基本原理 |
2.4.2 SVPWM算法实现 |
2.5 脉冲型负载特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神经元PI控制策略的研究 |
3.1 单神经元PI控制理论 |
3.1.1 单神经元PI数学模型 |
3.1.2 单神经元PI控制器的学习算法 |
3.1.3 分析可调参数对单神经元的影响 |
3.2 单神经元比例系数的算法改进 |
3.3 模糊控制在单神经元PI控制中的应用 |
3.4 仿真验证 |
3.4.1 MATLAB/Simulink简介 |
3.4.2 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4.3 改进型单神经元PI控制的矢量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4.4 模糊-单神经元PI控制的矢量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器的电路设计 |
4.1 系统整体设计框图及设计参数 |
4.2 主电路设计 |
4.2.1 整流和滤波电路 |
4.2.2 逆变及其驱动电路 |
4.3 控制电路设计 |
4.3.1 主控芯片的选择 |
4.3.2 直流电压采样电路 |
4.3.3 直流电流采样电路 |
4.3.4 交流电流采样电路 |
4.3.5 电流过载保护电路 |
4.3.6 转速检测电路 |
4.4 辅助电源及其它电路设计 |
4.4.1 辅助电源电路 |
4.4.2 电源隔离电路 |
4.4.3 PWM隔离电路 |
4.5 PCB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
5.1 开发环境 |
5.2 主程序设计 |
5.3 PWM中断服务子程序设计 |
5.3.1 时钟中断模块 |
5.3.2 ADC采样模块 |
5.3.3 转速测量模块 |
5.3.4 按键中断模块 |
5.3.5 SVPWM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控制器的调试与测试 |
6.1 调试注意事项 |
6.2 DSP最小系统调试 |
6.3 SVPWM调试 |
6.3.1 固定输出PWM调试 |
6.3.2 死区设置 |
6.4 控制器变频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升降滚床伺服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升降滚床基本组成 |
1.3.1 升降滚床控制系统构成 |
1.3.2 升降滚床工作原理 |
1.3.3 升降滚床伺服电机 |
1.3.4 位置检测 |
1.4 伺服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
1.5 伺服系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伺服电机矢量控制方式分析 |
2.1 空间矢量SVPWM控制方法分析 |
2.2 伺服电机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 伺服电机的矢量控制策略 |
2.3.1 伺服电机矢量控制分析 |
2.3.2 伺服电机矢量控制方法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升降滚床伺服控制器设计 |
3.1 伺服控制系统分析 |
3.2 电流调节器设计 |
3.3 速度调节器设计 |
3.4 位置调节器设计 |
3.5 三闭环控制策略设计 |
3.6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 |
3.6.1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原理 |
3.6.2 参考模型与可调模型确立 |
3.6.3 参考自适应律确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升降滚床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4.1.1 整体硬件设计方案 |
4.1.2 主芯片及外围电路 |
4.1.3 数模转化电路 |
4.1.4 通信电路 |
4.1.5 功率驱动电路 |
4.1.6 编码器接口电路 |
4.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4.2.1 系统开发环境 |
4.2.2 系统初始化 |
4.2.3 中断程序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升降滚床伺服控制系统仿真 |
5.1 永磁同步电机仿真 |
5.2 伺服控制位置环节仿真 |
5.3 伺服控制速度环节仿真 |
5.4 伺服控制电流环节仿真 |
5.5 参考模型自适应系统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升降滚床控制系统实验 |
6.1 伺服电机三闭环控制系统仿真实验 |
6.2 基于MRAS三闭环控制系统仿真实验 |
6.3 伺服电机MRAS仿真实验 |
6.4 升降滚床运行实验 |
6.5 仿真结果分析与展望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脉冲负载下小功率变频调速控制器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和现状 |
1.2.1 变频器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变频调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3 脉冲型负载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控制器设计方案的确定 |
2.1 设计目标 |
2.2 控制器电路设计方案 |
2.2.1 变频调速控制方式的确定 |
2.2.2 控制器的电路结构设计 |
2.2.3 脉宽调制方式的确定 |
2.3 程序设计方案 |
2.3.1 脉冲型负载特性分析 |
2.3.2 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器的电路设计 |
3.1 设计参数 |
3.2 主电路设计 |
3.2.1 整流和滤波电路 |
3.2.2 逆变及其驱动电路 |
3.3 控制电路设计 |
3.3.1 主控芯片的选择 |
3.3.2 直流信号检测电路 |
3.3.3 电机转速检测电路 |
3.3.4 辅助电源电路 |
3.3.5 其它电路和PCB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整定模糊PID算法设计 |
4.1 PID控制概述 |
4.2 自整定模糊PID算法设计 |
4.2.1 变量的模糊化 |
4.2.2 模糊规则的建立 |
4.2.3 模糊推理 |
4.2.4 解模糊化 |
4.3 仿真验证 |
4.3.1 模糊控制器建模 |
4.3.2 仿真模型的搭建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
5.1 开发环境 |
5.2 主程序设计 |
5.3 子程序设计 |
5.3.1 SPWM信号输出子程序 |
5.3.2 中断服务程序 |
5.3.3 自整定模糊PID子程序 |
5.3.4 直流信号检测子程序 |
5.3.5 其它程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调试与测试 |
6.1 控制器结构说明 |
6.2 控制器的功能调试 |
6.2.1 输出SPWM波调试 |
6.2.2 保护功能调试 |
6.2.3 变频功能调试 |
6.3 控制器整机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永磁同步电机的弱磁调速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永磁同步电机的研究概况 |
1.2.1 永磁同步电机概述 |
1.2.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 |
1.2.3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理论 |
2.1 坐标变换原理 |
2.1.1 Clark变换 |
2.1.2 Park变换 |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
2.4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
2.4.1 SVPWM原理 |
2.4.2 SVPWM算法 |
2.4.3 SVPWM过调制 |
2.4.4 SVPWM控制模块建模 |
2.5 本章小结 |
3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策略 |
3.1 弱磁控制原理 |
3.1.1 电压极限圆 |
3.1.2 电流极限圆 |
3.1.3 运行轨迹划分 |
3.2 超前角弱磁控制策略研究 |
3.2.1 超前角弱磁控制原理 |
3.2.2 超前角弱磁控制仿真分析 |
3.3 直轴电流补偿弱磁控制研究 |
3.3.1 直轴电流补偿弱磁控制原理 |
3.3.2 直轴电流补偿弱磁控制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滑模变结构的弱磁控制 |
4.1 滑模变结构控制基本理论 |
4.1.1 滑模变结构控制定义 |
4.1.2 滑模变结构控制三要素 |
4.1.3 滑模变结构控制设计方法 |
4.1.4 滑模趋近率 |
4.2 滑模控制器设计 |
4.2.1 传统滑模控制器设计 |
4.2.2 新型滑模控制器设计 |
4.2.3 滑模控制器对比分析 |
4.3 |
4.3.1 直轴电流补偿弱磁控制系统仿真 |
4.3.2 过调制区弱磁控制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DSP的软硬件设计 |
5.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1.1 主控芯片介绍 |
5.1.2 最小系统设计 |
5.1.3 辅助电源电路设计 |
5.1.4 通信电路设计 |
5.1.5 检测电路设计 |
5.1.6 功率电路设计 |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2.1 主程序设计 |
5.2.2 中断程序设计 |
5.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论文不足之处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 致谢 |
(7)基于免疫算法的特定消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WM逆变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智能算法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特定消谐式逆变器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开关角计算 |
2.1 SHEPWM技术的数学模型 |
2.2 牛顿迭代算法 |
2.3 粒子群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免疫算法在特定消谐技术中的研究 |
3.1 免疫算法的基本原理 |
3.2 免疫算法算子 |
3.3 免疫算法在特定消谐技术中的应用 |
3.4 开关角数据的量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特定消谐技术的仿真分析 |
4.1 SHEPWM技术与SPWM技术的对比仿真分析 |
4.1.1 基于SPWM技术的三相桥式电压型逆变器仿真分析 |
4.1.2 基于免疫算法的SHEPWM技术的三相桥式电压型逆变器仿真分析 |
4.2 SHEPWM技术在不同负载时的仿真研究 |
4.2.1 阻感负载时的仿真对比分析 |
4.2.2 异步电动机负载时的仿真对比分析 |
4.3 开关角轨迹仿真分析及谐波幅值规律仿真分析 |
4.4 三种不同PWM技术的直流电压利用率的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特定消谐式变频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
5.1 变频器的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
5.2 变频器主电路设计 |
5.2.1 整流器 |
5.2.2 逆变器 |
5.2.3 保护电路 |
5.3 变频器控制电路设计 |
5.3.1 压频变换电路 |
5.3.2 模数转换电路 |
5.3.3 存储器 |
5.4 变频器硬件电路调试 |
5.4.1 变频器控制电路调试 |
5.4.2 变频器主电路调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8)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节能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水泵节能的现状 |
1.2.2 异步电机调速节能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现状 |
1.2.3 异步电机调速的发展趋势 |
1.2.4 火电发电厂厂用电现状及节电途径 |
1.2.5 循环水泵电机节能改造的现状 |
1.2.6 循环水系统节能改造研究的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循环水泵节能改造途径 |
2.1 循环水泵在电厂中的作用 |
2.2 循环水泵的主要参数和典型特性 |
2.2.1 主要参数 |
2.2.2 循泵的典型特征 |
2.2.3 管道的典型特征 |
2.2.4 水泵的流量特性 |
2.3 循环水泵泵侧的节能改造方法 |
2.3.1 水泵节能的技术措施 |
2.3.2 水泵在节能过程存在的问题 |
2.4 循环水泵电机的节能改造方法 |
2.4.1 频率改变方式下的速度调节 |
2.4.2 极对数改变方式下的速度调节 |
2.4.3 循环水泵电机变频调速和变极调速的工作特性 |
2.5 异步电机调速中的计算 |
2.5.1 计算电动机容量 |
2.5.2 采用变频时的功率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3 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变频改造 |
3.1 设备概况 |
3.2 循环水泵变频改造方案 |
3.2.1 变频系统节能原理分析 |
3.2.2 电机变频改造方案 |
3.3 变频器的选型 |
3.3.1 变频器选型原则 |
3.3.2 几种变频器的比较 |
3.4 循环水泵变频改造控制方案 |
3.4.1 高压变频系统的组成 |
3.4.2 循环水泵变频改造控制方案 |
3.5 基于ANSYS的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仿真 |
3.5.1 变频调速 |
3.5.2 调速结果分析 |
3.6 基于MATLAB的循环水系统变频调速特性仿真 |
3.6.1 变频调速 |
3.6.2 变频调速仿真小结 |
3.7 循环水泵变频改造后运行情况 |
3.8 循环水泵变频改造小结 |
4 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变极改造 |
4.1 设备概况 |
4.2 循环水泵电机变极改造方案 |
4.2.1 电机变极改造方案 |
4.2.2 电机综合保护装置 |
4.2.3 高低速电机定子线圈改造过程的注意事项 |
4.3 基于ANSYS的异步电动机变极调速仿真 |
4.3.1 变极调速 |
4.3.2 调速结果分析 |
4.4 基于MATLAB的循环水系统变极调速特性仿真 |
4.4.1 变极调速 |
4.4.2 变极调速仿真小结 |
4.5 变极调速改造后运行情况 |
4.6 循环水泵变极改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仿真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柴油发电机组的数学模型 |
2.1 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
2.1.1 同步发电机的原始方程 |
2.1.2 dq0坐标系中标幺制电机方程 |
2.1.3 发电机参数表示的同步发电机方程 |
2.2 柴油机及其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 |
2.2.1 柴油机的数学模型 |
2.2.2 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 |
2.3 励磁系统的数学模型 |
2.3.1 相复励无刷交流励磁系统原理 |
2.3.2 相复励无刷交流励磁系统的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电机组建模与仿真 |
3.1 同步发电机仿真模型 |
3.2 柴油机及其调速系统仿真模型 |
3.3 励磁系统仿真模型 |
3.4 负载模型 |
3.4.1 动态负载模型 |
3.4.2 静态负载模型 |
3.5 单台运行工况仿真 |
3.5.1 单机空载起动仿真 |
3.5.2 单机突加突卸静态负载仿真 |
3.5.3 单机加载异步电动机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电机并联运行研究 |
4.1 冲击电流分析 |
4.1.1 存在电压幅值差的情况 |
4.1.2 存在电压相角差的情况 |
4.1.3 存在电压频率差的情况 |
4.2 整步转矩分析 |
4.2.1 发电机自整步作用 |
4.2.2 整步转矩系数 |
4.3 冲击电流计算与整定计算 |
4.3.1 冲击电流综合计算 |
4.3.2 并联参数整定计算 |
4.4 发电机调频调载 |
4.4.1 柴油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 |
4.4.2 频率变化及调整 |
4.4.3 并联运行机组间负载分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仿真 |
5.1 发电机并联运行控制 |
5.1.1 并联控制方法 |
5.1.2 并联控制模型设计 |
5.2 发电机双机并联运行仿真 |
5.3 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模糊EKF的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控制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变频器产品的发展概况 |
1.3.2 无速度按传感器的矢量控制研究现状 |
1.3.3 异步电动机的参数辨识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硬件平台设计 |
2.1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
2.2 主电路设计与改进 |
2.2.1 整流电路 |
2.2.2 滤波电路 |
2.2.3 逆变电路 |
2.3 预充电电路设计与改进 |
2.3.1 开关电源电路 |
2.3.2 预充电电路设计 |
2.4 驱动电路改进 |
2.4.1 缓冲电路 |
2.4.2 IPM驱动电路研究 |
2.4.3 保护电路设计与改进 |
2.5 检测电路设计 |
2.5.1 电流信号处理电路 |
2.5.2 电压信号处理电路 |
2.5.3 编码器信号处理电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
3.1 DSP系统简介与开发 |
3.2 主程序与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3.2.1 正弦脉宽调制技术 |
3.2.2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
3.2.3 转速模块程序 |
3.2.4 信号采集与处理程序设计 |
3.2.5 转子磁链观测器设计 |
3.3 保护电路及显示程序设计 |
3.3.1 保护电路程序 |
3.3.2 显示与按键程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糊EKF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仿真分析 |
4.1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原理 |
4.2 异步电动机扩展卡尔曼状态估计数学模型 |
4.3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 |
4.4 参数变化对EKF转速估计的影响 |
4.4.1 转子电阻变化对EKF转速估计的影响 |
4.4.2 定子电阻变化对EKF转速估计的影响 |
4.4.3 协方差矩阵对EKF转速估计的影响 |
4.5 基于模糊EKF的电机转速算法仿真 |
4.5.1 基于模糊EKF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 |
4.5.2 基于模糊EKF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
4.5.3 模糊自适应EKF与 EKF状态估计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模糊EKF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实验研究 |
5.1 硬件实验平台 |
5.2 基于模糊EKF的矢量控制软件实现 |
5.2.1 模糊EKF的矢量控制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5.2.2 模糊扩展卡尔曼滤波器设计 |
5.3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单片机模糊调速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C32L136的异步电机故障诊断与保护装置研究[D]. 阚羽. 安徽工程大学, 2021
- [2]基于异步电机的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的研究[D]. 王怀嘉.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跑步机变频调速控制器的开发[D]. 罗明帅.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升降滚床伺服控制系统研究[D]. 郑印.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5]脉冲负载下小功率变频调速控制器的开发[D]. 王舵.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6]永磁同步电机的弱磁调速控制研究[D]. 何献章.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7]基于免疫算法的特定消谐技术研究[D]. 李晓龙.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泵节能改造[D]. 马彦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9]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仿真方法的研究[D]. 马晓中.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10]基于模糊EKF的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实验研究[D]. 王亚超. 燕山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