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函数到广义函数的历史争论

从函数到广义函数的历史争论

一、从函数到广义函数的历史争论(论文文献综述)

韦金生,方乃芸[1](1992)在《从函数到广义函数的历史争论》文中认为 在数学中,古典函数一般定义的形式,并不很久,它只是上世纪初的事,好多世纪以来,数学家们在科学发展的每一步,虽然几乎都要同各种具体函数打交道,但是研究函数基本概念的形成及推广,直至科学家们寻找一般定义之必要以及得到一般定义的漫长道路,依然是十分需要的。本文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

胡晋宾[2](2015)在《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知识毫无疑问是课程和教学的核心。而从历史上来看,知识观决定着课程观和教学观,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在特定的知识观影响下展开的,知识观是历次课程改革的分歧焦点。对于课程物化载体的教科书来说,它的编写也是知识观指导下的创作活动。基于当下的高中数学课改现实,研究教科书编写策略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从数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样3个视角来透视知识观发现:数学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宏观的数学知识发生、确证、发展、结构、属性、应用等方面的反思和追问,心理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微观的认知过程与机制、知识分类与传递等方面的解析和实证,教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学校中的数学知识的价值、筛选、组织、传递、教授、习得等方面的关切和侧重。数学知识观是隐藏在数学课程观和数学教学观背后的前提性根源,有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观、数学教学观和数学学习观。在数学教育领域,数学观和数学知识观不是一个概念,但是经常被混淆着使用。本文认为,前者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研究,隶属于“数学哲学”;后者是关照数学教育的“知识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教育,隶属于“数学教育哲学”。如果把数学教育当作基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并从知识的角度来考察和反思数学教育的话,那么形成的关于数学知识的看法就是数学知识观。而数学课程知识观是数学知识观的一个子集,就是指关于数学课程知识的观念,它是立足数学课程、关照数学课程、服务数学课程的一种数学知识观。数学教科书中体现的数学课程知识不同于数学科学知识,不同于生活数学知识,而是学校教育中的数学知识。同时,它是以客观的、共同的数学科学知识为基础,整合了同龄人中的生活情境、个人知识中的共性成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等)等知识形态,揉进了教学法加工和编辑技术等元素,预设教学方式并以纸质文本呈现出来的整合知识。数学教科书知识的特点是,它假借以静态陈述的数学知识为躯壳,负载了教育理念的课程价值,预设有知识获得的教学方式。借鉴有关知识观的理论框架研究,我们赋予数学学科含义,认为数学课程知识观有3个维度,即数学知识本质观、数学知识价值观和数学知识获得观。理想的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是:数学知识本质是一种模式化的思维创造,数学知识价值是一种辩证性的复杂谱系,数学知识获得是一种参与式的社会建构。特别地,我们指出,应该强调借助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去引导师生形成全面的、辩证的、现代的数学知识观。基于上述三维框架,对历史上数学教科书中隐匿的数学知识观进行了考察,对现实中教科书作者和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以及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分析。无论是从历史上6个版本教科书的文本考察来看,还是从现实中26名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和515名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来看,知识观都影响了教科书编写策略;反过来,教科书编写策略中预设了不同的知识本质、知识价值和知识获得观念,从而又导致教学中不同数学知识观的形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辩证的。对于教科书作者来说,不同知识观导致了编写策略的不同认同,这种认同直接影响了编写策略,从而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式,间接影响了使用教科书的广大师生的数学知识观。正因为编写策略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案,因此优质的教科书编写应该寻求或者采用先进的数学课程知识观来做为指导。数学教科书编写是教科书作者在数学课程知识观显性或者隐性影响下的创造性活动,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持有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知识、结果、显性、学科、传授、内部等);持有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文化、过程、隐性、活动、建构、外部等)。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进行了理论建构,并以3个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微型实证和验证反思。首先,本文认为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视角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有3个,即: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6条具体的编写设想。第一条,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过程与结果样态。第二条,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和内敛价值。第三条,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第四条,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第五条,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第六条,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对于我国实际来说,数学教科书编写以前主要是国家行为,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现在教科书多元化以后,编写策略是教科书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我们主张高中数学教科书在编写的时候,立足于数学知识的结果、显性、逻辑、内部、传授维度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数学知识的过程、隐性、心理、外部和建构维度,把它们辩证地平衡起来,防止矫枉过正的简单化和一分为二的片面性,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最大教育价值和最佳育人效果。

廖薇[3](2010)在《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规划的汇率预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汇率的决定与预测一直是现有的国际经济研究文献中非常重视且有争议的话题,迄今尚未出现完整的理论及一致性论述。本文针对汇率问题的复杂性,根据汇率的非线性关系和汇率数据自身的非线性特征,从非线性模型与进化计算角度出发,以神经网络与遗传规划为主要工具,对人民币汇率的可预测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试图根据人民币汇率本身的一些特性,构建适于人民币汇率的预测模型,并取得如下几点研究成果:1.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测建模过程进行了总体设计。通过对人民币影响因子的分析,选择美元、日元、欧元、韩元这四种货币的汇率作为输入变量,并对输入数据进行了收集与预处理。通过对各种实证模型的分析,选择神经网络与遗传规划两大模型,运用固定预测方案,以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 MAPE)、预测误差平均值(mean absolute error, MAE)、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三大定量标准来对预测精度进行比较与评估。2.对BP网络与算法在汇率预测实例中的研究。重点比较了对于不同的层次结构、隐层单元个数、学习速率以及激励函数等要素对收敛效果、模拟检验及预测结果的具体影响,经过对比分析得出最优的BP模型结构,预测结果最优。3.从激励函数与网络结构的角度对BP神经网络进行了改进。选择使用新激励函数,通过数学计算分析得出这个激励函数是双极性的,从而能够运用于神经网络中的激励函数。通过和传统BP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改进后的BP网络无论从收敛速度还是预测精度有明显提高。4.以相同的训练样本以及预测样本,运用RBF与GRNN两大模型进行汇率模拟预测。通过试算确定模型的参数,得出当RBF网络径向基分布参数SPREAD与GRNN网络光滑因子的最优值,最终获得的模型训练和测试效果预测误差最小。再将改进的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以及GRNN神经网络三种网络的预测效果进行全面的对比,证明改进的BP网络无论从训练速度,以及预测精度都是最优的,体现了新激励函数的优越性。5.提出并构造了适应人民币汇率的基于遗传规划方法的预测模型。借助遗传规划的符号回归功能,对算法的运行结果与其他预测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得出,本例中遗传规划的求解结果优于神经网络的结果。这个技术是汇率趋势预测中的一个方法创新。

陈美衍[4](2008)在《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中最富有戏剧性的同时又最值得后人深入地用理性予以解释的一个经济现象莫过于在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大规模的激进的或渐进的经济制度变革。本论文的一个目的就是力图对分散在不同产权经济学家那里的那些有助于人们理性地解释这一重大的经济制度变革现象的零散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研究,将其转化为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系统性思想,以有助于人们更深入理性地解释这一现象。目前对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因此,本论文的又一个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该流派理论的较为系统的研究,能够是人们对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获得更加深入完整的认识,同时能够对某些理论的探讨有所推进。本论文认为,蕴涵在现代产权经济学流派的思想中的但未明确加以阐述的关于经济制度与效率之关系的最为一般和最为重要的理论洞见是,在效用最大化和有限理性是关于人的具有普遍现实性的假设的条件下,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一般经济活动来说,任何基于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形成的制度安排都必然普遍地具有的合效率的性质,而任何不是基于或排斥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形成的制度安排都必然普遍地具有的非效率的性质。本论文把它称之为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这一原理意味着,任何需要重视经济效率的社会在进行关于基本经济法律制度的公共选择时,它们是不自由的。因为,为了实现所重视的目标,它们最终必然只能选择那些能够使个人产权的自由得到充分的保障的经济法律制度,或者说,他们所选择的经济制度所引致的人们的经济行为与他们在个人产权的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所具有的行为至少不能有太大的偏离。否则,他们必然难以达到目标。该原理所揭示出来的经济效率对经济制度的个人选择的自由与公共选择的不自由的这种悖论的统一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人类对经济制度选择的自由与必然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现代产权经济学家的赖之以传达出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的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是本论文的根本目的。无论是经济制度选择的自由与必然的问题,还是上个世纪大规模的经济制度变革现象的解释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都是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的关系问题。产权经济学已经为认识这种问题准备了理论逻辑结构。本人以为它的这种结构有四个环节:第一,分析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关系的理论起点或逻辑起点;第二,作为从起点到具体之过度的关于抽象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关系的理论观点;第三,关于具体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关系的理论观点;第四,关于基于以上三个环节的理论所得出的那些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制度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如何现实地得到保障的理论,即关于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关系的观点。这四个环节的内容构成本论文的主体(除导言和结论之外)。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的思想就是在现代产权经济学家对这些环节中的问题的思想的阐述中体现出来的。因此,阐述他们的这些思想的过程就是揭示其所蕴涵的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的思想的过程。第一环节由第二章构成,论述产权经济学的方法论和关于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第二环节由第三章构成,论述主要论述科斯的相互性思想、科斯第一和第二定理、共有产权的非效率论、私有产权的效率论、关于效率制度的原则性观点、关于效率的思想。第三环节主要是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市场、企业和国家的思想。它由第四到第十章的第一节构成。市场的产权理论构成第四章。本章主要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人类社会为什么普遍需要市场、市场交易的本质和前提、市场价格功能的产权基础和市场失灵现象的思想,第五、六、七、八和九章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企业的思想。第五章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企业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的思想。第六章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企业内部的权利及其结构的理论。第七章论述产权经济学家的公司制企业理论。第八章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产权自由企业的效率性的理论。第九章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产权不自由企业的非效率性的理论。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在第八章和第九章得到较为集中的体现。第十章第一节论述产权经济学家关于国家的规范理论。本节里的国家被产权经济学家看作是像市场和企业一样的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制度形式,我们论述他们对国家在其与经济效率关系中所具有的矛盾的性质所进行的揭示和论证和他们基于此所提出的关于国家行为必须合效率的规范观点。第十章第二节论述产权经济学家的实证国家理论。实证的国家理论是关于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之关系的理论。其目的显然在于探讨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之保障的理论。故它构成本论文第四环节的内容。导言为第一章,第十一章是结论,概括出蕴涵在现代产权经济学家理论中的关于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的思想,证明其普遍的现实性并揭示其对认识和实践所具有的意义。

裴植[5](2011)在《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汽车传动器生产厂的半自动生产线上工位绩效评估、零部件的海外订购策略选择和集装箱港口的落场集装箱堆存位置选择是当前我国制造业中的重要问题,多属性决策方法可以用于解决这些问题。为处理实际多属性决策问题中包含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决策者主观判断的含糊性,候选方案的评价值可以表达为模糊集、直觉模糊集、区间值直觉模糊集、语言信息或模糊变量。通过模糊量可以更贴切地反映评估结果中所包含的不确定信息。进一步采用聚合算子和排序方法,便可以得到决策问题的最佳候选方案。对于直觉模糊环境下的集装箱堆存场地选择问题,本文证明了由所有直觉模糊数或区间值直觉模糊数组成的集合关于序关系均构成完备分配格,并且它们关于交、并、加法、乘法四种运算都构成幺交换半群结构;提出了基于直觉模糊数对应参数优化模型的排序方法和基于无记忆性多次投票模型的排序方法;为了处理更复杂的决策问题,本文提出了广义区间值直觉模糊数的概念及其数乘运算规则,并且将它们应用于解决港口集装箱堆放场地选择的问题。建立了模糊多属性决策中的保序属性约简理论,给出保序属性约简和保序属性约简核的计算方法,考虑了约简方法在港口集装箱堆存场地选址问题中的应用。针对汽车传动器厂海外订购策略的决策问题中包含未知权重信息的问题,提出了同时考虑决策专家态度、认知不协调程度和决策者置信水平的综合定权模型,使得决策结果符合决策者态度,并且最小化决策过程中产生的认知不协调程度。在使用模糊TOPSIS方法解决汽车传动器生产厂半自动生产线上工位评估问题时,发现了不能区分的现象,研究了不能区分的条件,利用额外的判定指标,提出了改进的TOPSIS方法,并且证明了新方法在模糊环境中可以对候选方案进行完全区分;对基于模糊变量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三类模糊优势关系模型和基于距离的模糊变量比较方法,并且引入了直觉模糊变量的概念和比较方法;还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解决半自动生产线上工位评估的决策问题。

史亮[6](2011)在《高中归纳课程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4年9月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来,针对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研究,成为高中数学教育教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出现的“归纳”,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首次列入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在我国高中数学领域具有改革尝试的意义,同样也成为数学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在世界各国普遍实施改革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国际视野下正确分析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归纳”,如何在高中数学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切实落实“归纳”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归纳思维和归纳的思想方法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中数学领域尚未回答的问题,更是修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亟待解决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合情推理”是(广义的)归纳推理的一部分,本研究所指的“归纳”是基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合情推理”内容,是指(广义的)归纳推理,归纳的思维方式。文中所出现的“归纳”均指(广义的)归纳推理。本研究立足国际视野,采取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思路,针对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归纳”内容,展开国际比较研究;同时,对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归纳”的课程内容及其相关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既包括作为显性的“归纳”内容出现的“合情推理”,也包括作为渗透内容出现的隐性的“归纳”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归纳思维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结合高考实际对“归纳”内容的评价特点进行理性分析,试图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高中“归纳”课程内容、教学实施与评价中的真实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改进对策。其中,国际比较采取文本分析和比较法,范围涉及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印度,现状分析采取问卷调查、文本分析与课堂实践等方式方法。而对策分析采取理论分析为主的方法。研究表明:(一)从国际视野下分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归纳”内容,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对“归纳”特别关注。通过对美国、俄罗斯、韩国、印度国家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及其与我国现行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虽然尚未将归纳思维和归纳的思想方法的培养渗透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每个领域,但是,从单独设立“归纳”的课程内容、将归纳思维和归纳的思想方法的培养,明确作为高中数学的课程教学目标等角度分析,我国比美国、俄罗斯、韩国、印度都有显着优势。(二)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归纳”实施现状有喜有忧,亟待实质性改进,而总体上是喜大于忧:1.对于课程教学,最大的难题是教师缺少进行思维方法教学的经验和经历(而仅仅习惯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即,习惯于进行结果性内容的教学,而缺少开展过程性内容教学的成功案例和恰当模式。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归纳”实施状况的调查表明:被调查的高中数学教师普遍认同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归纳”设置的必要性,而对于是否将“归纳”课程教学内容独立地设计成“合情推理”内容,存在明显差异;被访者普遍认为,应该将归纳思维和归纳的思想方法的培养渗透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每个领域,而不是仅仅体现在“合情推理”中。有必要将归纳思维和归纳的思想方法渗透在数学课程的其他领域,并注重联系与归纳相关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2.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归纳”内容的评价严重滞后于,集中表现为,缺乏相应的评价技术与评价人才。研究表明,无论是高考试卷中还是日常的教学评价中,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和很好重视。这些问题不仅涉及评价内容,更涉及评价的方式方法,而评价技术确实是其核心难题。特别地,针对归纳思维的评价,缺少合适的评价工具(核心是相关的测试题)与相应的评价方式方法,以及缺少能够研制评价归纳思维的相关专业评价人士,是制约我国高中“归纳”课程教学实施的难题。而适当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方法(诸如情境测试、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等),可以有效地评价高中生的归纳思维水平。(三)归纳推理是形成创造能力的根本,而具体工作必须在日常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加以切实落实。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归纳”可以从广义上进行理解和实施,这样可以有利于教师在数学最基本的原理中联系与归纳相关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归纳思维,必须真正体现归纳推理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归纳的过程,体验一个规律的归纳过程、提炼过程,只要他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方法魅力,对于今后的发展将是终生受益。而这个过程的一般形态(即理想的模式)是:个案1、…、个案n→归纳出一个规律,猜测共性规律→逻辑证明自己的猜测→得出一般的结论。即问题一般化→问题特殊化→归纳抽象,找出规律→证明规律,找出结论。(四)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将包括归纳思维在内的“基本思想”,作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列出现的“四基”目标,列入高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中。本研究对于修改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具有直接的参考,对于深化高中归纳思维和归纳的思想方法培养的课堂教学研究,以及高中归纳的评价研究,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朱本超[7](2013)在《引力场的能量、动量、角动量及其规范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人类很早认知并研究的引力是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主流的引力理论有:经典物理领域中,1687年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理论;现代物理领域中,1915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可退回到经典物理中的万有引力理论)。规范场理论是现阶段公认的研究基本相互作用强大理论工具,已经成功地帮助人类理解了电磁、弱及强相互作用的本质。本文将利用规范场理论研究引力相互作用的性质。具体来讲,本文将规范场理中的规范不变原理应用到广义相对论理论中,分析引力场的规范相关性问题,从而得到引力场三个重要物理量—规范不变性的能量、动量及角动量。面对广义协变性原理的一般理解:“任意一点的引力场可通过局域地引入一个非惯性系消除,从而导致引力场在不同坐标系中能量可有可无”。本文的理解是:“引力效应可被局域消除,而引力本身(即引力场的能量)却不能消除”。基于这种观点,本文将引力效应可局域消除性质归因于引力场存在多余非物理自由度。继而阐述两种方法消除引力场的这种多余规范自由度。第一,根据阿贝尔规范场中辐射规范可将矢量场中多余非物理自由度完全消除。本文也将寻找引力场中的“辐射”规范。不幸地是,引力场中的辐射规范并不唯一。在本文中证明了存在多种引力场的一般“辐射”规范,它们均可完全消除引力场中度规的非物理自由度。对于众多的“辐射”规范,本文着重分析了不同规范的利弊。最后研究表明,这种非唯一性的“辐射”规范所带来的复杂性是张量场特有的。第二,利用最近几年逐渐发展完善的阿贝尔规范场和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物理分解方法,消除这些规范场变量中的多余非物理自由度。本文系统阐述了将此种规范场的物理分解方法推广到广义相对论理论中。通过分解度规张量为纯物理度规和纯规范度规,找出唯一的数学解,最终得到规范不变的物理度规。最后,利用规范不变的度规构造规范不变的引力场能量,动量和角动量。

曹巧君[8](2011)在《Ho(?)ava-Lifshitz引力的时空热力学阐释》文中研究表明四种相互作用中,引力被研究的历史最长,但也是最后没有在局域量子场论的框架下被量子化的相互作用。人们普遍相信,对黑洞热力学的深入研究会有助于我们建立引力的量子理论。现在,黑洞热力学的研究已经被推广到以视界为边界的时空热力学体系中,即:时空热力学。由此,人们发现了一些引力所具备的普遍性质。我们知道,Einstein广义相对论是一个不可重整化的理论,人们也试图建立新的可重整化的引力理论。最近,Horava就提出了一个声称在紫外端完善了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那么,这个现在被称作Horava-Lifshitz引力的理论否同样具备从时空热力学的研究中归纳出来的关于引力的普遍性质呢?本文,从时空热力学的角度来阐释Horava-Lifshitz (H-L)引力理论。在概述了这一问题及相关历史之后,我们在第二章介绍时空热力学的一些主要结论和观点,而在第三章中总结H-L引力理论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在第四章,我们首先回顾黑洞相变的研究现状,讨论了(修正的)H-L引力黑洞如何可以被作为热力学系统。我们具体研究了H-L引力带电和不带电的拓扑黑洞以及KS黑洞的相变。我们发现这些黑洞具有非常有趣的相结构,其中有些性质是从来没有在Einstein引力中见到过的,特别是当黑洞半径较小时,H-L引力的黑洞与Einstein引力黑洞的稳定性截然不同,这可以被看做是对时空小尺度结构及性质的反应。另外,我们构造了这些黑洞的整套①热力学度规,并计算分析了这些度规的Ricci标曲率。我们发现有一个H-L引力黑洞的局域相变点不能被这些热力学度规的Ricci标曲率的奇点所反映。在第五章,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讨论来说明可以用时空热力学来阐释H-L引力。1)对具有视界的球对称时空,在视界上,(修正的)H-L引力场方程同样可以被写成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形式。2)在FRW宇宙表面视界上,(修正的)H-L引力的Friedmann方程同热力学第一定律是等价的。在第二个点的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表面视界的能流可以直接用Kodama矢量来计算,这意味着FRW宇宙表面视界上的Clausius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都是相对于Kodama观测者而言的。在最后一章,我们对自己所做的研究做了总结,并归纳出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刘辰[9](2018)在《基于情绪态度的博弈逻辑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关于非传统博弈论及相应的博弈逻辑的探索性研究。非传统博弈论指的是不完全遵循EU效用理论的博弈论。传统博弈论假定博弈参与者时刻都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虽然也内嵌了博弈参与者的偏好,但其内嵌偏好的依据是EU理论。这种分析方式为现实博弈的抽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博弈论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博弈论的应用和相应的博弈逻辑建构中,传统博弈论的局限性也逐步得以凸显:这种抽象方式忽略了参与者的“情绪态度”问题。博弈参与者都是有限理性参与者,并不完全遵守EU理论。参与者置身于博弈中,会因各种原因而产生“情绪态度”,而“情绪态度”的变化会引起博弈参与者的偏好转变。以传统博弈论为背景建立的博弈逻辑,也携带了传统博弈论的局限性。因而,博弈论与博弈逻辑的进一步发展,亟待克服这种根本性缺陷。本文在梳理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博弈论的这种问题与局限做了以下工作:(1)本文根据心理学界普遍认可的态度定义,确定了博弈参与者所具备的态度因素满足三个维度:情绪、行为意向与认知,并借此明确了何为“基于情绪态度的博弈”,进而对博弈参与者在博弈中产生的三维态度进行分析。在指出传统博弈论与非传统博弈论的划分后,说明传统博弈论研究的重点局限在态度的第二、三维度。这是因为传统博弈论对参与者内嵌的偏好要求是基于EU理论的。偏好表示参与者对某些情况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博弈中与信息的认知方面也密切相关,这些都将传统博弈论的研究导向了博弈参与者的态度的后两个维度。本文表明博弈参与者的态度研究不应该忽略第一维度的作用,应该在动态博弈模型中引入“情绪态度”要素。(2)本文总结了传统博弈论的分析疑难,首先评述了非传统博弈论对博弈参与者情绪态度的首次尝试——基于前景理论的RDEU理论。通过此理论说明情绪态度对现实博弈现象分析的重要性。基于这层关系,笔者提出引起博弈参与者情绪态度的主要原因是“触发行动”的作用。在相似博弈情境中所出现的这一类行动可以被归在一个集合之中,该集合被称为“特殊行动集合”。特殊行动集合的产生与博弈参与者的经验无法分离,归纳博弈论所推崇的“经验”对参与者态度的研究也至关重要。在博弈进行中,博弈参与者情绪态度的产生会引起偏好的临时转变。某些情绪态度极大增加了参与者偏离某些偏好的概率。因此,行动、情绪态度与偏好之间构成了一种有机联系。笔者将这种有机联系用于具体博弈分析的方式称为“情绪态度偏好(Emotional Attitude Preference)”分析机制,简称为EAP分析机制。(3)本文解读了“派瑞克式”的传统博弈逻辑的性质以及局限性,在充分肯定其简便性的同时,指明了只单纯考虑两人零和博弈的逻辑实为不妥之举。之后讨论考虑参与者偏好与认知的偏好逻辑系统,指出偏好逻辑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现阶段部分人工智能学家对这项工作的推进,阐明了单人多偏好系统的问题并对该系统的各项性质以及偏好冲突进行了解释。这些解读以及对前人系统的推进,都建立在可能世界语义学与特殊的可能世界语义学——邻域语义学的基础之上。(4)本文分析解读了逻辑系统中“更新”的概念,说明了该概念对博弈参与者偏好转变的技术处理之重要性。说明更新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宣告、公开建议以及可能世界重新排列三种方式。基于更新的思想描述了一类单一情绪态度(SEA/Simple Emotional Attitude)下的博弈逻辑,说明此博弈逻辑的优势以及其“内嵌式”规定的情绪态度所带来的局限性。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一个关于行动、情绪态度与偏好变化的最小博弈逻辑系统——EAP逻辑系统。此系统依据可能世界语义学以及EAP分析机制而建立,说明博弈参与者的情绪态度会因为行动产生变化,进而引起偏好的改变。逻辑系统的建立说明这种改变所导向的博弈结果并不一定满足传统理论的要求,进而也说明此系统相对于内嵌式系统更加丰富。(5)本文运用EAP分析机制与EAP逻辑对一些应用科学中博弈参与者的情绪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有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讨论,通过病毒传播模型的EAP分析以及对新型反病毒技术——“网络诱骗/陷阱技术”的EAP解读,从而说明EAP的实际应用价值。运用EAP分析对“阿莱悖论”进行了重新阐释,并与RDEU理论进行了比对。最后,运用心理学中斯金纳学派的“强化理论”对EAP分析机制进行了辩护,使得论点从心理学出发,连接多种学科再回归心理学,形成了一个递归性的过程。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可以得到三个基本结论:(1)传统博弈论中的效用理论存在很多问题。态度概念的确定以及博弈参与者情绪态度要素的引入对传统博弈论的缺陷有着弥补的作用。(2)EAP分析机制不能与传统博弈论以及传统博弈逻辑脱节,传统理论的众多的研究成果对EAP的推进都有重要意义。如,传统博弈论中的“经验”概念以及偏好逻辑中提出的“更新”概念。(3)EAP分析机制不局限在博弈论、博弈逻辑方面,其功效性可以延伸到应用科学的众多领域,因此这一方面研究的应用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赵纬经[10](2013)在《模糊系统的泛逼近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模糊系统在复杂系统建模、预测和控制过程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理论基础是模糊系统具有泛逼近性。但模糊系统的泛逼近性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本文就首先针对模糊系统的泛逼近性与逼近误差进行研究,然后将其应用到自治Lienard系统的逼近中去,并对模糊值函数的对偶u-可积性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了一类基于中点导数值的闭Newton-Cotes数值积分公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单输入单输出的开环系统,以Lasen蕴涵算子为例,证明了重心法意义下基于CRI推理的模糊系统的泛逼近性,给出了其误差表达式与上界估计,指出该系统逼近精度达到O(△12)。通过对误差估计式的分析,进而指出影响逼近精度的“规则数”和“设计参数”这两大方面因素中,“规则数”是模糊系统具有泛逼近性的决定性因素。2.应用HX方程逼近方法与边缘线性化方法,分别应用于自治Lienard系统的求解,提出这类系统的“简化HX方法”与“简化边缘线性化方法”。提出的两种方法简化了求解步骤,降低运算的空间复杂度与时间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这两种新方法均具有较高的逼近精度,是可靠的算法。通过一系列仿真实验与理论分析,得出误差随时间的推移振荡放大的原因在于Runge-Kutta方法,它使得传递的“初值”精度越来越低。为了提高Runge-Kutta法的逼近精度,首先给出了一种的“预报校正”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降低误差。然后,为了进一步提高逼近精度,在外推法的基础上对参数进行摄动,提出参数摄动的外推Runge-Kutta法。最后数值实验表明参数摄动的外推Runge-Kutta法具有较高的逼近精度,而且对抑制误差的传播,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3.针对K-拟可加模糊测度空间上的一类u-可积模糊值函数,首先应用拟加与拟乘两种算子定义了对偶K-拟可加模糊值积分,通过诱导算子K获得这种新型模糊积分的转换定理。然后,在引入拟可减算子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类模糊值函数的对偶u-可积性问题,进而获得可积性判定条件及有界模糊值函数和闭区间上连续模糊值函数构成对偶u-可积的充分条件。最后,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种积分在生产预测中的实际应用。4.在重心法解模糊化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Riemann和或者数值积分来近似计算定积分的值。在不过多加密分割区间的情况下,获取高精度的数值积分公式成为一研究难题。基于这一目的,提出了一类基于中点导数值的闭Newton-Cotes数值积分公式,证明了它们比相应的经典闭Newton-Cotes数值积分公式提高了2个代数精度,同时给出了其误差余项。然后从数值实例的角度分析了其计算成本,即在达到相同的误差级别的情况下,所提出的方法与同阶的闭Newton-Cotes数值积分公式相比,明显节约了计算成本。并通过一些数值实例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优于经典闭Newton-Cotes数值积分公式。最后,将提出的方法分别应用到计算物体重心和重心法解模糊化的问题中去,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高的逼近精度。

二、从函数到广义函数的历史争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函数到广义函数的历史争论(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缘起和目标: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课程知识观
        1.3.2 高中数学教科书
        1.3.3 编写策略
    1.4 研究路径及方法
        1.4.1 研究路径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综述和评论:相关研究及其进展
    2.1 关于知识观及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2.1.1 关于知识观的研究
        2.1.2 关于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2.2 关于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功能目标和编写原则的研究
        2.2.2 关于内容素材和组织呈现的研究
        2.2.3 关于语言图表和教材评价的研究
        2.2.4 关于编辑技术和其他学科的研究
    2.3 关于知识观、数学(知识)观和课程教材关系的研究
        2.3.1 课程和教材对数学(知识)观形成的影响
        2.3.2 课程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观前提及其体现
        2.3.3 利用课程和教材去培养数学(知识)观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梳理和考察:多维视角的知识观审视及其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的影响
    3.1 知识与知识观
        3.1.1 知识
        3.1.2 知识观与认识论、知识论
    3.2 多维视角下的知识观审视
        3.2.1 数学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2.2 心理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2.3 教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3 知识观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3.3.1 从数学哲学视角来看
        3.3.2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
        3.3.3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厘清和界定:数学课程知识观涵义、图景及其观照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
    4.1 数学观与数学知识观辨析
        4.1.1 数学观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
        4.1.2 数学知识观是面向数学教育的知识观
    4.2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提出及其图景
        4.2.1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概念及其特点
        4.2.2 数学课程知识观是知识教育立场的价值综合
        4.2.3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理论图景概述
    4.3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透视
        4.3.1 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精选的学科知识
        4.3.2 作为编写策略加工过的课程知识
        4.3.3 借助教科书编写引导数学(知识)观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检视和辩驳:数学课程知识观及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历史存在和现实认同
    5.1 中外教科书里隐匿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1.1 以《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为例:1949年以前的典型
        5.1.2 以SMP版和人教大纲版为例:1970年前后的典型
        5.1.3 以CPMP版和苏教课标版为例:2000年以来的典型
    5.2 数学课程知识观及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问卷设计
        5.2.1 理论维度设计
        5.2.2 项目鉴别度、信度和效度
    5.3 对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的调查
        5.3.1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3.2 教科书作者的编写策略认同
        5.3.3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5.4 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
        5.4.1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4.2 高中数学教师的编写策略认同
        5.4.3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反思和建构: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设想
    6.1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
        6.1.1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
        6.1.2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
        6.1.3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
    6.2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具体设想
        6.2.1 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结果与过程样态
        6.2.2 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与内敛价值
        6.2.3 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
        6.2.4 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
        6.2.5 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
        6.2.6 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尝试和探索:基于策略设想编写的3个微型实证研究案例
    7.1 微型实验1:棱柱、棱锥和棱台(课时)
        7.1.1 实验设计
        7.1.2 信息处理
        7.1.3 研究启示
    7.2 微型实验2:两个基本计数原理(课时)
        7.2.1 实验设计
        7.2.2 信息处理
        7.2.3 研究启示
    7.3 微型实验3:基本不等式(课时)
        7.3.1 调查设计
        7.3.2 信息处理
        7.3.3 研究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和展望:结论、不足及前景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数学课程知识观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调查问卷
    附录3 棱柱、棱锥和棱台(静态陈述式)
    附录4 棱柱、棱锥和棱台(动态发生式)
    附录5 棱柱、棱锥和棱台(测试问卷)
    附录6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旁观式)
    附录7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参与式)
    附录8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测试问卷)
    附录9 基本不等式(孤立式)
    附录10 基本不等式(关联式)
    附录11 基本不等式(访谈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规划的汇率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预测的意义与根本原理
        1.1.1 预测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1.1.2 预测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步骤
    1.2 预测方法的发展
    1.3 汇率预测的可预测性和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2 神经网络与遗传规划
    2.1 前言
    2.2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2.2.1 神经元模型
        2.2.2 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2.2.3 神经网络的设计
        2.2.4 神经网络的特性
    2.3 遗传规划的工作原理
        2.3.1 GP中个体的表示方法
        2.3.2 遗传规划的预备工作
        2.3.3 GP初始个体的生成及基本操作
        2.3.4 遗传规划的基本步骤
        2.3.5 基本算子
    2.4 遗传规划的终止准则
    2.5 遗传规划的结果标定
    2.6 遗传规划的特点分析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人民币汇率的预测建模过程设计
    3.1 前言
    3.2 影响因子分析
    3.3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
    3.4 实证模型的设定
    3.5 预测方案与评估标准
        3.5.1 预测方案设计
        3.5.2 预测精度标准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汇率预测及其改进
    4.1 前言
    4.2 BP网络
        4.2.1 BP网络结构
        4.2.2 BP网络的学习算法
        4.2.3 BP算法的主要问题
    4.3 BP模型结构的选择
        4.3.1 BP模型层数的选择
        4.3.2 选择隐层神经元数
        4.3.3 学习速率的选择
        4.3.4 选择激励函数
    4.4 BP算法的改进
        4.4.1 几种常见的改进方法
        4.4.2 新激励函数的改进
    4.5 汇率预测实证分析
        4.5.1 数据选择及预处理
        4.5.2 网络创建、训练和测试
        4.5.3 预测性能分析比较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基于RBF和GRNN神经网络的汇率预测
    5.1 前言
    5.2 RBF网络
        5.2.1 RBF的模型结构
        5.2.2 RBF网络的学习算法
        5.2.3 RBF网络的特点
        5.2.4 汇率预测实证分析
    5.3 基于GRNN的汇率预测
        5.3.1 GRNN网络
        5.3.2 汇率预测实证分析
    5.4 几种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基于遗传规划的人民币汇率预测
    6.1 前言
    6.2 遗传操作过程的设计
        6.2.1 终止符集与函数集的确定
        6.2.2 适应度的设定
        6.2.3 基本参数的确定
        6.2.4 遗传规划操作方法
        6.2.5 遗传规划系统运行结果的表示方法
    6.3 基于遗传规划的预测分析建模
    6.4 汇率预测实证分析
        6.4.1 数据选择及预处理
        6.4.2 遗传规划参数选择
        6.4.2 遗传规划模型的结果分析
    6.5 遗传规划应用的局限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4)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与评论
        1.2.1 关于方法论和基本假设
        1.2.2 关于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关系的一般理论
        1.2.3 关于市场理论
        1.2.4 关于企业理论
        1.2.5 关于国家理论
    1.3 本论文的逻辑结构和方法论
        1.3.1 论文的逻辑结构
        1.3.2 方法论
    1.4 本论文思考、解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4.1 本论文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1.4.2 本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方法论和基本假设
    2.1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2.2 基本假设
        2.2.1 效用最大化
        2.2.2 有限理性
        2.2.3 机会主义
        2.2.4 交易成本
第三章 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一般理论
    3.1 科斯理论
        3.1.1 相互性理论
        3.1.2 科斯第一定理
        3.1.3 科斯第二定理
    3.2 效率理论
    3.3 共有产权的非效率论
        3.3.1 共有产权的内涵
        3.3.2 共有产权导致效率缺乏的机理
    3.4 私有产权效率论
        3.4.1 私有产权的内涵
        3.4.2 私有产权促进效率的机理
    3.5 产权安排的规范主张
        3.5.1 产权非绝对论
        3.5.2 有效率产权制度安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自由市场的效率性理论
    4.1 市场的制度观
        4.1.1 市场是一种制度
        4.1.2 市场是解决稀缺资源使用冲突的一种竞争方式
        4.1.3 自由市场是确保稀缺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实用的方法
        4.1.4 自由市场不是一种以和谐为基础的机制
    4.2 市场交易理论
        4.2.1 对康芒斯交易理论的继承与批评
        4.2.2 三个基本观点
    4.3 市场价格功能与产权
        4.3.1 价格是个人的事情
        4.3.2 有效价格“唯一地与私有产权联系”
    4.4 对市场失灵理论的异议
        4.4.1 关于外部性
        4.4.2 关于垄断
        4.4.3 关于公共物品
第五章 关于自由企业的基本观念
    5.1 企业的本质
        5.1.1 科斯的观点
        5.1.2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观点
        5.1.3 詹森和马克林的观点
        5.1.4 威廉姆森的观点
        5.1.5 哈特、格罗斯曼和摩尔的观点
    5.2 对企业存在的解释
        5.2.1 狭义制度成本比较法的解释
        5.2.2 广义制度成本比较法的解释
        5.2.3 人性的现实才是作为“制度”的企业的存在基础
第六章 自由企业内部产权结构理论:论证有形之手约束的经济合理性
    6.1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剩余索取权思想
        6.1.1 对“偷懒”的必然存在性的证明
        6.1.2 剩余索取权的配置理论
    6.2 哈特、格罗斯曼和摩尔的剩余控制权思想
        6.2.1 对合约不完全性的证明
        6.2.2 对泰勒尔和马斯金的“不可描述性不相关”定理的批评
        6.2.3 物质资产剩余控制权的配置理论
    6.3 艾斯沃伦等人对资本雇佣劳动现象的解释
        6.3.1 对资本雇佣劳动现象的两种解释:权力论和效率论
        6.3.2 艾斯沃伦和科特沃尔的“有限责任”解释
        6.3.3 道的“资本沉落成本”解释
        6.3.4 汉斯曼的总成本解释
    6.4 威廉姆森的等级控制结构思想
        6.4.1 对“控制损失的累积效应”的存在性的证明
        6.4.2 对治理结构从 U型向 M型转变的解释
第七章 自由公司制企业理论:揭示理性无形之手约束的普遍存在性
    7.1 对伯利和米恩斯理论的批评
        7.1.1 伯利和米恩斯的“实质性分离”和“过时”论
        7.1.2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对“实质性分离”论的批评
        7.1.3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对“过时”论的批评
    7.2 对公司制企业所有权的结构与具体权利特征的经济解释
        7.2.1 对所有权结构的经济解释
        7.2.2 对所有权具体权利安排的经济解释
    7.3 关于经营者行为的约束机制思想
        7.3.1 决策体制论
        7.3.2 股票市场论
        7.3.3 接管论
        7.3.4 大股东论
        7.3.5 债务论
    7.4 对国家管制政策的批评
        7.4.1 对三个管制政策的批评
        7.4.2 对管制政策的一般态度
第八章 产权自由企业的效率性理论
    8.1 确保企业效率之条件的复杂性
        8.1.1 哈特思想受到的批评
        8.1.2 阿洪和泰勒尔关于“组织中的正式与实际权力”的思想
        8.1.3 企业产权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8.2 事前了解确保企业效率之条件的不可能性
        8.2.1 从“不确定性”到“企业家能力”:奈特的思想
        8.2.2 从“理性的限度”到“组织认同”:西蒙的思想
        8.2.3 从“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到确保企业效率之条件的不可预知性:阿尔钦的思想
    8.3 正利润生存准则对于产权自由企业的内生性
        8.3.1 私人所有权制度的产权性质
        8.3.2 私人所有权制度下人的经济行为特性
        8.3.3 产权自由企业的特性
        8.3.4 人普遍偏好正利润的必然性
第九章 产权不自由企业的非效率性理论
    9.1 对劳动管理型企业理论的批评
        9.1.1 劳动管理型企业理论
        9.1.2 富鲁博顿等人对劳动管理型企业理论的批评
    9.2 不自由产权安排对企业行为的负面效应
        9.2.1 否定个人排他性的剩余控制权的负面效应
        9.2.2 否定永久性的个人的可自由转让的剩余索取权的负面效应
第十章 国家理论
    10.1 规范的国家理论
        10.1.1 国家行为的合效率性质
        10.1.2 国家行为的反效率性质
        10.1.3 国家行为的理想边界
    10.2 实证的国家理论
        10.2.1 国家的性质
        10.2.2 国家“悖论”及其解释
        10.2.3 国家“悖论”的根源及其超越
第十一章 结论
    11.1 对经济制度变革现象的产权解释
    11.2 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
    11.3 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的普遍现实性
    11.4 经济制度选择的“无形之手”原理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5)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制造业中决策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基于直觉模糊数排序的运作管理决策方法
        1.2.2 基于广义直觉模糊数的运作管理决策方法
        1.2.3 含未知权重信息的运作管理决策方法
        1.2.4 基于模糊TOPSIS方法的运作管理决策方法
        1.2.5 运作管理中的模糊决策属性约简
        1.2.6 基于模糊变量排序的运作管理决策方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直觉模糊数结构、排序方法及其应用
    2.1 本章引论
    2.2 直觉模糊数的整体结构研究
    2.3 基于优化模型的直觉模糊数排序方法
        2.3.1 现有直觉模糊数排序方法简介
        2.3.2 基于优化模型的IFN排序方法
        2.3.3 基于优化模型的区间值直觉模糊数排序方法
    2.4 基于多次投票模型的直觉模糊数排序方法
        2.4.1 基于多次投票模型简介
        2.4.2 无记忆多次投票排序方法及其应用
    2.5 广义直觉模糊数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
        2.5.1 三角直觉模糊数研究分析
        2.5.2 广义直觉模糊数及其应用
        2.5.3 区间值模糊集概念和运算规则
        2.5.4 广义区间值直觉模糊数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
第3章 基于决策者态度定权方法及其应用
    3.1 本章引论
    3.2 基于相关系数和优化模型的定权方法及应用
        3.2.1 基于距离的定权优化模型
        3.2.2 基于相关系数的定权优化模型
    3.3 IVIFS环境下基于态度模型的定权方法及应用
    3.4 不同置信水平下的程度化态度模型
    3.5 基于认知不协调原理的决策方法
第4章 模糊TOPSIS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
    4.1 本章引论
    4.2 在实数与单点模糊集环境下的TOPSIS方法及其应用
    4.3 三角模糊数环境下TOPSIS方法的改进及应用
        4.3.1 模糊TOPSIS方法区分性能分析
        4.3.2 改进的模糊TOPSIS方法
        4.3.3 改进的TOPSIS方法在工位评估中的应用
    4.4 直觉模糊环境下改进的TOPSIS方法及应用
        4.4.1 基于IFS改进的TOPSIS方法
        4.4.2 改进的TOPSIS方法在工位评估中的应用
        4.4.3 基于区间值直觉模糊集TOPSIS方法的改进
第5章 模糊多属性决策属性约简及其应用
    5.1 本章引论
    5.2 模糊决策中属性约简方法及其应用
        5.2.1 模糊决策中的属性约简理论与方法
        5.2.2 模糊属性约简在集装箱港口堆场选择中的应用
        5.2.3 基于语言值和 IFS 的决策问题属性约简
    5.3 群决策中专家评价及其应用
        5.3.1 群决策中专家评价的研究
        5.3.2 专家选择方法在港口集装箱堆场选择中的应用
    5.4 广义粗糙集同点集拓扑的对应关系研究
第6章 基于可信性分布与模糊变量的决策方法
    6.1 本章引论
    6.2 三类模糊优势模型及其应用
        6.2.1 模糊变量的排序方法分析
        6.2.2 三类模糊优势模型及其应用
    6.3 新的模糊变量距离及其应用
    6.4 直觉模糊变量及其应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贡献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无记忆性多次投票模型部分代码
    A.1 函数 REVOTE(A,B,C,N)
    A.2 函数 DISTANCE(A,B,C,N)
附录 B 属性约简部分代码
    B.1 函数 TOPSIS(NDATA)
    B.2 函数 CONTAINMENT(A,B)
    B.3 函数 TREE(A,N)
    B.4 函数 EXPERT(A,N)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高中归纳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 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问题及其研究价值
    一、背景
    二、问题阐述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内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外研究归纳推理的现状分析
        (二) 归纳推理的模式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 归纳推理在数学自身发展中的意义
        (二) 归纳推理在我国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三) 归纳推理在发展思维水平中的意义
        (四) 在转变学习方式中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研究方法
        (一) 比较研究法
        (二) 文献研究法
        (三) 调查研究法
        (四) 因素分析法
第三章 高中归纳课程教学的国际比较分析
    一、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高中数学)归纳推理部分的内容特点
        (一) 归纳推理的定义、特点和主要模式
        (二) 共同核心课程标准(高中数学)中的归纳推理
    二、俄罗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归纳内容分析
        (一) 课程标准中涉及的行为动词及水平
        (二) 标准中关于归纳内容的课程目标及要求
        (三) 教材编写体制及编写思想 表
        (四)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归纳的课程内容与要求
        (五) 教学注意事项
    三、韩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归纳"及其呈现方式分析
        (一) 性质方面
        (二) 目标方面
        (三) 内容方面
        (四) 教学方法方面
        (五) 评价方面
    四、印度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中"归纳"的部分及印中比较
        (一) 印度高中数学课程大纲中教材编写中关于归纳的部分
        (二) 人教A版与印度M版归纳部分的知识点比较
        (三) 人教A版与印度M版数学逻辑用语的比较
        (四) 印度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建模
    五、国际比较的基本结论
        (一) 我国对于"归纳"的课程教学要求关注了世界上的发展趋势
        (二) 我国高中"归纳"课程的实施不尽人意,但已经有很好的发展意识
第四章 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归纳"内容分析
    一、归纳推理的定义、特点和主要模式
    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归纳推理及其典型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 "前言"中的"归纳"内容
        (二) "课程性质"中的"归纳"内容
        (三) "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归纳"内容
        (四) "课程设计思路"中的"归纳"内容
        (五) "课程目标"中的"归纳"要求
        (六) "内容标准"中涉及归纳的内容及其课堂教学形式
        (七) "实施建议"中的"归纳"内容
    三、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归纳推理的有关特点分析
        (一) 主张从数学科学发展的历史高度看待归纳推理的独特作用
        (二) 主张将归纳推理作为高中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需的学习方式方法
        (三) 主张将数学思维全过程的学习与显性结果放置于同等重要位置
        (四) 主张培养"大胆地猜测、小心地论证"的综合能力
    四、高中"归纳推理"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初步分析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过程
        (三) 调查的初步结果
第五章 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归纳思维的案例分析
    一、基本思路
    二、典型案例分析:数学归纳法
        (一)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内涵
        (二) 数学归纳法学习要点
        (三) 数学归纳法的其他变式
    三、典型案例分析: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
    四、高中数学课程的几乎每个领域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
    五、基本结论
第六章 针对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归纳"的评价特点分析
    一、基本思路
    二、高考中的归纳思维考察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 渗透归纳思维
        (二) 类比法
        (三) 不完全归纳法
        (四) 数学归纳法(完全归纳法)
        (五) 概率中的分类方法
    三、在高考中考察"归纳"思维的成败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一) 以渗透"归纳思维"为主
        (二) 评价"归纳思维"举步维艰
        (三) 难在恰当地考察"归纳思维"的试题很难命制
        (四) 几点改进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一) 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学重视"归纳"在国际中比较显着
        (二) 高中归纳内容的评价严重滞后而且缺乏相应的评价技术与评价人才
        (三) 培养高中生的归纳思维必须而且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很好地落实
    二、关于改进我国高中归纳课程教学的若干建议若干建议
        (一) 对课程的建议——将归纳思维培养明确列入过程与方法目标之中
        (二) 对评价的建议——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方式考察归纳思维
        (三) 对教师培训的建议——切实提高高中数学教师的归纳思维水平
        (四) 对教师本身的建议——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专业功底
    三、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引力场的能量、动量、角动量及其规范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力理论
    1.1 引力理论的发展
    1.2 引力场的能量动量及角动量
    1.3 引力场能量动量及角动量研究的意义
    1.4 引力场能量动量及角动量研究的现状
    1.5 本人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1.6 本文的内容结构
2 规范场和引力场的物理分解及辐射规范条件
    2.1 规范场理论与引力场的规范性质
        2.1.1 规范场与规范不变性原理
        2.1.2 引力场的广义协变性原理与规范不变性原理的相似性
    2.2 规范场的物理分解及其辐射规范条件
        2.2.1 阿贝尔(Abelian)规范场的物理分解及其辐射规范条件
        2.2.2 非阿贝尔(Non Abelian)规范场的物理分解
    2.3 引力场的辐射规范条件
        2.3.1 引力场的CZ辐射规范
        2.3.2 引力场的一般(ab)辐射规范
    2.4 引力场的物理分解方法
        2.4.1 引力场的CZ物理分解法
        2.4.2 引力场的其它物理分解
    2.5 小结
3 引力场的规范不变能量及动量
    3.1 引力场的规范不变能量
    3.2 引力场的规范不变动量
    3.3 小结
4 引力场的规范不变角动量
    4.1 引力场、QED及QCD中角动量的规范相关性
    4.2 引力场的规范不变角动量
    4.3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2 弱场近似Einstein方程在引力场一般辐射规范下的简化及席瓦西外部静态解
附录3 Einstein、Landau-Lifshiz、Weinberg能量—动量赝张量计算能量密度简化

(8)Ho(?)ava-Lifshitz引力的时空热力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目录
1 绪论
2 时空热力学
    2.1 黑洞热力学
    2.2 Unruh效应
    2.3 推广的热力学第二定律,黑洞熵的本质,熵界和全息原理
    2.4 时空热力学
    2.5 引力场方程在视界上等价于热力学第一定律
    2.6 一幅引力新图景
3 Horava-Lifshitz引力简介
    3.1 Horava-Lifshitz引力提出的动机
    3.2 构造Horava-Lifshitz引力理论
    3.3 Horava-Lifshitz理论的有效维度
    3.4 对Horava-Lifshitz理论的一些评论
4 Horava-Lifshitz引力的黑洞相变
    4.1 Hawking-Page相变
    4.2 Kerr-Newman黑洞相变与Davis曲线
    4.3 黑洞的局域稳定性和全局稳定性
    4.4 热力学度规与黑洞相变
    4.5 Horava-Lifshitz引力拓扑黑洞热力学及相变
    4.6 Horava-Lifshitz引力带电拓扑黑洞热力学及相变
    4.7 KS黑洞热力学和相变
5 Horava-Lifshitz引力和热力学
    5.1 Horava-Lifshitz引力的宇宙学应用
    5.2 视界热力学和Horava-Lifshitz引力的场方程
    5.3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Friedmann方程
6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基于情绪态度的博弈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外研究概况
        (二) 国内研究概况
        (三) 博弈逻辑研究的层面划分
    第三节 本文的致思路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 致思路径
        (二) 主要内容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传统博弈论疑难与EAP分析机制的引入
    第一节 传统博弈论的分析疑难与“情绪态度”的刻画
        (一) 传统博弈论对现实博弈的分析与疑难
        (二) RDEU理论及其基本模型
    第二节 博弈中的“情绪态度”与归纳博弈中“经验”的关联
        (一) “乒乓球序贯博弈”的再解读
        (二) 引入“情绪态度”的博弈理论
        (三) 归纳博弈论与RDEU理论、EAP分析机制的关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传统博弈逻辑的局限与EAP分析机制的联系
    第一节 传统博弈逻辑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 传统博弈逻辑系统的解读
        (二) 传统博弈逻辑的作用与局限
    第二节 偏好逻辑的作用与局限
        (一) 冯·赖特偏好逻辑系统
        (二) 博弈逻辑中参与者态度第二、三维度的推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EAP分析机制的逻辑系统
    第一节 模型的更新、升级与博弈描述
        (一) 认知偏好逻辑与模型的升级、更新
        (二) 关系变化、产品更新以及完美参与者的更新
    第二节 基于“内嵌型”情绪态度的博弈逻辑系统——SEA系统
        (一) “乐观者”博弈逻辑的语法与语义
        (二) “乐观者”博弈的公理系统
    第三节 基于情绪态度的博弈逻辑系统——EAP系统的构建
        (一) 博弈中带有情绪态度的信息加权模型EAP-O
        (二) 行动、情绪态度与偏好的关系以及EAP系统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AP分析机制的应用、解题功能及其辩护
    第一节 EAP分析机制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关联
        (一) EAP与计算机病毒感染博弈模型的联系
        (二) EAP与“网络诱骗”技术的联系
    第二节 阿莱悖论的解读与EAP分析机制的关联
        (一) 阿莱实验与阿莱悖论
        (二) 前景理论及EAP对阿莱悖论的解释
        (三) EAP与“类”阿莱悖论下的具体实例
    第三节 EAP分析机制的心理学辩护与展望
        (一) EAP中行动的心理学解释
        (二) “强化理论”对“触发行动”的细化解释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模糊系统的泛逼近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模糊性和模糊系统的概念
    1.2 模糊系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模糊系统的优势与质疑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 模糊系统的泛逼近性及其误差估计
    2.1 引言
    2.2 预备知识
    2.3 模糊系统s_n(x)的泛逼近性
    2.4 s_n(x)对连续函数s(x)逼近的误差估计
        2.4.1 f_n(x)对连续函数s(x)逼近的误差估计
        2.4.2 f_n(x)对模糊系统s_n(x)逼近的误差估计
        2.4.3 s_n(x)对连续函数s(x)逼近的误差估计
        2.4.4 仿真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模糊系统在自治Lienard系统逼近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预备知识
    3.3 自治Lienard系统的简化HX方法
        3.3.1 算法的提出与证明
        3.3.2 算法的性能分析
        3.3.3 仿真实验
    3.4 自治Lienard系统的简化边缘线性化方法
        3.4.1 算法的提出与证明
        3.4.2 算法的性能分析
        3.4.3 仿真实验
    3.5 误差产生的原因与误差的控制方法初探
        3.5.1 误差产生的原因
        3.5.2 误差与步长的关系
        3.5.3 舍入误差累加的危害
        3.5.4 减小误差的控制方法初探
    3.6 参数摄动的外推Runge-Kutta法
        3.6.1 参数摄动的外推Runge-Kutta法
        3.6.2 数值实验
    3.7 本章小结
4 模糊值函数的对偶μ-可积性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预备知识
    4.3 积分定义与转换定理
    4.4 对偶μ-可积性的判定
    4.5 预测中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中点导数的闭Newton-Cotes数值积分公式及其应用
    5.1 引言
    5.2 基于中点导数的闭Newton-Cotes数值积分公式
    5.3 基于中点导数的闭Newton-Cotes数值积分公式的误差余项
    5.4 复化形式的计算效率
    5.5 数值实验结果
    5.6 在重心法解模糊化中的应用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从函数到广义函数的历史争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函数到广义函数的历史争论[J]. 韦金生,方乃芸. 工科数学, 1992(04)
  • [2]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D]. 胡晋宾.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5)
  • [3]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规划的汇率预测技术研究[D]. 廖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4]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D]. 陈美衍. 复旦大学, 2008(03)
  • [5]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D]. 裴植. 清华大学, 2011(11)
  • [6]高中归纳课程教学研究[D]. 史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7]引力场的能量、动量、角动量及其规范相关性的研究[D]. 朱本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8]Ho(?)ava-Lifshitz引力的时空热力学阐释[D]. 曹巧君. 浙江大学, 2011(08)
  • [9]基于情绪态度的博弈逻辑研究[D]. 刘辰. 南京大学, 2018(12)
  • [10]模糊系统的泛逼近性及其应用研究[D]. 赵纬经.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从函数到广义函数的历史争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