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洗防雾剂系列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韩莉萍[1](2020)在《高效持久LLDPE流滴棚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保温和透光是塑料薄膜应用在农用大棚膜领域的基础特性。大棚膜常应用于春季或冬季。当气候变冷时,棚膜内外部之间的温度和湿度存在巨大差异。这种现象导致在薄膜内表面产生大量液滴。液滴的存在使入射光折射并降低农用薄膜的透射率,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与产量。而且这些液滴吸收热量,保温效果变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制备亲水性、持效期长的流滴膜是目前的研究重点。制备流滴膜的方法有物理共混与共价键键合两种方式,通过接枝法制备的流滴膜流滴性能优异、持效期长,但处理步骤繁琐、生产效率低且污染环境。因此,采用更简便的方法来生产优异的流滴膜,才能在该领域取得进一步进展。本文从成本和工艺简单等因素考虑,开发一种以LLDPE为基体树脂的高效持久流滴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LLDPE为基体,GMS、Tween60以及Span20为流滴剂,LLDPE-g-MA为增容剂,熔融共混制备出LLDPE流滴棚膜;其次,利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增加基础树脂与流滴剂的相容性且降低聚合物结晶度等特点,制备了LLDPE/EVA复合流滴棚膜,提高流滴膜持效期与透光率;最后,选取流滴持效期最佳的薄膜,在其表面涂覆TA/SA混合涂层,制备出外涂覆流滴棚膜。对上述薄膜的润湿性、初滴时间、防雾性、自修复性能、流滴持效期、力学性能与透光率进行表征,探究LLDPE-g-MA的含量、流滴剂的用量和混合涂层对流滴膜性能的影响,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将干燥后的LLDPE、LLDPE-g-MA与GMS、Tween60以及Span20熔融共混,制备出LLDPE-g-MA含量为0-20 w%的LLDPE流滴棚膜,探究LLDPE-g-MA的含量对流滴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薄膜厚度为0.08mm,当LLDPE-g-MA含量为20 w%时,流滴膜接触角为73.8°,初滴时间为229 s,持效期为6天,符合国家标准。当LLDPE-g-MA含量为10 w%时,流滴膜接触角为61.7°,初滴时间为132 s,两者均为最小值,即接触角越小,初滴时间越短。当LLDPE-g-MA含量为20 w%时,薄膜透光率为86.9%,相对于添加量为0 w%的流滴膜,透光率仅下降了0.5%。对薄膜进行初滴时间的重复测试,结果表明流滴剂与水接触时,不易随水流失,流滴性能重现性相对较高。(2)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设计L12(6×22)正交表,探究GMS、Tween60以及Span20的复配比例、LLDPE-g-MA的含量、LLDPE与EVA的混合比例这三种因素对流滴棚膜的流滴持效期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GMS、Tween60以及Span20三者复配比例为主要影响因素。当三种流滴剂的添加总量为4 w%,复配比例为GMS:Tween60:Span20=1:1:1,LLDPE-g-MA的含量为30 w%,LLDPE:EVA=9:1时,流滴持效期最长,持效期为20天。与Tween60、Span20相比,GMS迁移速率较慢,持效期相对延长13%;Span20润湿性较好,接触角下降37%,初滴时间缩短38%;当EVA含量由10 w%增加到20 w%时,功能持效期缩短了2%。在正交实验的基础上,固定LLDPE-g-MA含量为30 w%、LLDPE:EVA=9:1、GMS:Tween60:Span20=1:1:1这三种条件,制备出流滴剂总量为3-5 w%的LLDPE/EVA复合流滴棚膜。结果表明,流滴剂含量为5 w%的流滴膜,接触角为47.3°,初滴时间为112 s,流滴持效期延长至22天。透光率为85.1%。(3)将浓度均为3 wt%的单宁酸(TA)与海藻酸钠(SA)溶液分别按V(TA):V(SA)=1:1、V(TA):V(SA)=1:2进行混合,随后涂覆在LLDPE薄膜的表面。对外涂覆PE膜的润湿性、热雾持效期、粘结能力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当V(TA):V(SA)=1:1时,薄膜的热雾持效期最长,能达到2小时;接触角为39.3°;粘结面积达到96.8%。因此,选取体积比1:1的混合液对持效期最长的流滴膜进行表面涂覆,制备外涂覆流滴膜。结果表明,外涂覆流滴膜功能持效期为23天,接触角39.3°;水滴在薄膜表面快速扩散且渗透到涂层中;外涂覆层具有水触发自愈合能力;薄膜透光率87.4%。
富慧中[2](2019)在《具有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的PET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生态农膜可在紫外光照射下将对植物有害的或不吸收的蓝绿光、紫外光转化为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红橙光,蓝紫光,从而大大促进植物产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候性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但由于其表面亲水性差,导致PET薄膜表面结雾现象比较严重,这极大地限制了PET薄膜的应用。易雾化农膜不利于农作物的生产,雾化产生的水珠阻碍了光线的透过,降低了农膜的透光率,引发各种病虫害,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本论文根据当今农膜发展需要,为促进PET薄膜在光生态农膜上的应用,以PET膜表面防雾滴和光致发光改性为重点研究内容,成功制备了一系列PET复合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涂覆法将亲水性好的聚乙烯醇(PVA)和具有光能转换功能的有机稀土配合物引入到PET基材薄膜上,制备出具有高效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的双功能PET复合膜,并探究出最佳涂覆工艺。通过FT-IR对复合膜亲水层结构进行表征,光学显微镜照片表明涂层比较均匀,防雾测试表明PET复合膜具有高效防雾性能,在60℃水蒸气环境下持续10 h以上,复合膜仍保持透明,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测试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具有良好的光能转换功能,在紫外灯照射下PET复合膜呈现出亮丽的红光,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2)通过化学接枝结合物理涂覆将丙烯酸(AA)、PVA和有机稀土配合物引入到PET薄膜表面,制备具有亲水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的双功能PET复合膜。通过FT-IR对复合膜亲水层结构进行表征,表明PET-AA-PVA薄膜成功制备,在原有较好的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基础上,化学改性的样品性能具有更好的持久性。(3)通过涂覆法将具有吸水性的的物质和具有光能转换功能的有机稀土配合物引入到PET基材薄膜上,制备出具有超吸水和光能转换功能的双功能PET复合膜,水接触角测试表明其具有优异的吸水性,光学显微镜照片表明复合膜表面非常均匀,除原有较好的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基础外,吸水率可达20%左右。
郑紫阳[3](2019)在《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低温防雾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碳酸酯材料(PC)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工程塑料。聚碳酸酯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但是其硬度一般小于2H,易擦伤、低温防雾性能较差,制约了其实际应用。针对这两个问题,本课题研发了两种新型涂料:有机硅透明增硬涂料和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透明低温防雾涂料,探究其配方、施工工艺,测试了涂层性能。第一,新型有机硅增硬透明涂料。在低温下,采用正硅酸乙酯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作为主要成膜物质,以KH560偶联剂为附着力促进剂、在异丙醇和乙二醇乙醚的混合溶剂中,用pH=4的醋酸溶液作为水解催化剂催化水解、经过4h预缩聚、24h陈化三步反应制得涂料。采用成膜组分和附着力添加剂分开水解的方式,精确的控制了水解程度,结合独特的基底涂层和固化过程,涂覆于PC板的后增硬有机硅透明涂层硬度可达5H,附着力0级,透光率93%,玻璃化温度70℃,不起皮、没有裂纹。第二,新型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透明低温防雾涂料。因为丙烯酸单体含有高活性的碳碳双键,而且含有很多亲水官能团。而采用有机硅改性得到丙烯酸树脂,可以平衡丙烯酸树脂的亲水性和有机硅良好的机械性能。本文采用KH-570改性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脂为主要成膜物质的丙烯酸树脂,通过引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2-丙烯酰胺基-甲基丙磺酸,和自制的亲水小分子实现对涂层的亲水化处理,再经过聚合,水解,陈化等工艺之后,浸涂于PC板后,在基材表面温度降低到水蒸气的露点温度时,能够在表面形成一层铺展开来的水膜,从而实现高温防雾(85℃),和低温防雾(-40℃),可重复至少100次使用,涂层附着力0级,透光率90%以上,相对粗糙度3.5nm,接触角11.7°,玻璃化温度为65℃,表现出较好的涂膜性能。总之,新型增硬有机硅透明涂料和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透明低温防雾涂料有助于防尘防护服视窗PC片的推广应用。
陈思远[4](2018)在《腹腔镜防雾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文中认为微创手术凭借其创口小、疤痕少、恢复快、成本低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内窥镜是微创手术中用于观察的关键装置。然而手术时产生的温差会使内窥镜成像系统的镜头表面形成水雾,影响成像清晰度甚至出现显示模糊,干扰手术的顺利进行。本文设计内窥镜防雾系统,旨在提高内窥镜在使用中的可靠性,提高微创手术的安全与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微创手术各阶段导致起雾的不同原因,针对现有防雾方法存在防雾时间短、效果差的问题,提出分段加热的方法,对不同原因的起雾均达到防雾的效果,以实现在腹腔镜手术全过程中防雾的目的。针对分段加热控制系统的设计,在对腹腔镜系统体结构和工作环境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镜头温度控制模型,并分别讨论了三种加热元件及其模型,最后提出一种模糊温度控制算法,结合PWM调控TEC电压,实现了不同手术阶段的恒温控制。仿真结果证明所采用的温控方法满足速度要求,且超调小、鲁棒性好。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完成了防雾硬件系统的设计包括传感器选型以及相关电路的设计,实现了控制软件系统的编制,软件功能包括主程序、电流采集、温度采集、温度控制输出和通信的功能管理等。基于Matlab建立了防雾系统的仿真系统。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使其满足医疗设备的安全规范要求,本文在系统中设计了保护电路,对温控回路的过流和蓝宝石玻璃温度过温加以限制,一旦超限PWM电源会自动切断,从而有效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本文所设计的防雾系统为实现内窥镜全手术过程防雾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研制防雾型内窥镜提供依据。
郑棱锋,朱萍,王嘉树,高之扬,罗纲[5](2016)在《高性能、环境友好的特种化学品在汽车养护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作为代步和休闲工具,正以大众化消费品的姿态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买车就需要护车,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的飞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有车族消费观念的改变,强劲带动着我国汽车美容养护用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化工原料供应商和车用养护品生产商的关注,前景十分广阔。然而,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汽车养护品工业体系,用于汽车养护的特种化学品开发和生产能力还明显滞后于许多发达国家。本文依照应用部位和用途对汽车车身及车内常用的清洗养护品进行了分类,简要介绍各种养护品的功效原理、典型配方,同时借鉴国外同行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理念,对一些兼具高性能、环境友好的特种化学品原料(如CARSPRAYTM、TEGOPOLISH ADDITIV、REWOCARE、TEGOSORB等)在汽车养护品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汽车养护品生产商、汽车美容与保养从业人员以及爱车人士提供有益参考,倡导我国汽车养护品行业步入健康、稳步、快速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郑棱锋,朱萍,王嘉树,高之扬,罗纲[6](2015)在《高性能、环境友好的特种化学品在汽车养护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作为代步和休闲工具,正以大众化消费品的姿态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买车就需要护车,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的飞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有车族消费观念的改变,强劲带动着我国汽车美容养护用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化工原料供应商和车用养护品生产商的关注,前景十分广阔。然而,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汽车养护品工业体系,用于汽车养护的特种化学品开发和生产能力还明显滞后于许多发达国家。本文依照应用部位和用途对汽车车身及车内常用的清洗养护品进行了分类,简要介绍各种养护品的功效原理、典型配方,同时借鉴国外同行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理念,对一些兼具高性能、环境友好的特种化学品原料(如CARSPRAYTM、TEGO(?)POLISH ADDITIV、REWOCARE(?)、TEGO(?)SORB等)在汽车养护品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汽车养护品生产商、汽车美容与保养从业人员以及爱车人士提供有益参考,倡导我国汽车养护品行业步入健康、稳步、快速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杜兴科[7](2014)在《玻璃表面处理及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玻璃表面处理及改性在玻璃生产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改变玻璃表面的化学组成或在表面镀膜都能改善玻璃的表面性质,使其获得崭新的功能。本课题从玻璃表面着色和制备防雾涂层两方面对玻璃表面进行改性研究。以高硼硅玻璃作为基片,采用银、铜离子扩散对其表面进行着色,制备了表面平滑光洁的褐色玻璃。通过对样品的透光率及主波长、色纯度进行测试与分析,研究不同因素对玻璃表面着色效果的影响,并确定获得褐色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AgN03与CuSO4的总质量占整个料膏的70%,且其质量比为1:5时,在620℃的还原气氛下热处理90min,对玻璃的着色效果较佳。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可见样品表面有直径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的胶团。X射线能谱(EDS)分析进一步表明其主要成分为Ag和Cu。玻璃表面的着色部分具有良好的抗热蚀性能。在浮法玻璃基底上通过接枝共聚的方法制备基于聚乙烯醇(PVA)的亲水防雾涂层。首先在羟基化基片表面接枝氨基基团,然后通过旋涂法进行镀膜,先镀交联层,即聚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PEMA)或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再镀防雾层(PVA)。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接触角测试证明了涂层制备过程中各步反应均成功进行。实验表明,当PVA浓度为1~2%,转速为3000r/min,镀膜时间20~40s,在95℃或120℃下真空固化6~9h时,涂层的防雾性能和机械性能均达到最佳。涂层的接触角不大于20°,防雾等级为8级或10级,硬度可达5H以上,附着力不大于1级。为降低生产成本,利用化学合成的SMA代替昂贵的PEMA制备防雾涂层,并与PEMA制备的涂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其各方面性能基本保持一致。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涂层的表面形貌,分析其厚度为1Oμm左右。透光率测试表明,防雾涂层对玻璃的透光率影响不大,均可保持在85%以上。防雾涂层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能。
金梅,宋稀鹏[8](2013)在《保鲜膜的增粘与防雾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述了保鲜膜的分类;通过试验数据阐明了如何通过设计配方和改变工艺赋予保鲜膜优异的粘性和防雾性能;介绍了全球顶级的、由法国宝利得公司生产的增粘母粒以及与之匹配的防雾母粒在保鲜膜方面的应用。
姚永丽,罗纲,鲍亮[9](2013)在《硅氧烷表面活性剂及其在家居护理品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类及与碳氢表面活性剂的异同;重点综述了硅氧烷表面活性剂降低水(溶剂)的表面张力、乳化、超级润湿及超级铺展与泡沫控制的性能,同时综述了硅氧烷表面活性剂在家居护理品中的应用,如可作为织物调理剂、上光剂、乳化剂、消泡剂、防雾剂、清洗增效剂等;最后指出了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方向。
杜林雪[10](2014)在《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针对国内外使用普遍的PE保鲜膜结露和易被霉菌侵染的问题,开发研究了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在课题研究中,向PE树脂中添加防霉剂(OBPA,PPPB和CMIT)和防雾剂(PGFE、GMS和PGM)吹塑成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对其防霉性能、防雾性能、机械性能(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透明性能、断面形态分析、透气性能、透氧性能以及保鲜性能的综合分析,研制出果蔬防霉防雾保鲜材料的新配方,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防霉剂和防雾剂的筛选,得出防霉齐JOBPA、PPPB和CMIT和防雾剂PGFE、GMS和PGM均可分别提升聚乙烯保鲜膜的防霉性能和防雾性能。其中CMIT的防霉效果优于添加OBPA和PPPB;GMS的防雾效果优于PGFE;和PGM;随着防霉剂和防雾剂添加剂量的增加,防霉防雾效果越显着。2.通过对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的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防霉剂降低了保鲜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防雾剂加强了保鲜膜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防霉剂和防雾剂的添加量与机械性能正相关。防霉剂和防雾剂降低了保鲜膜的透明性能,且添加量与透明性能负相关;防霉剂和防雾剂降低了保鲜膜的透氧性能和透湿性能。3.通过对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的配方筛选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配方0.30%CMIT-1.0%GMS-PE的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的保鲜效果最佳。防霉效果达到QB/T2591-2003标准的1级水平;低温防雾性能达到15min内膜面有水迹,但3min内消失,无滴持效期达到70天以上;机械性能优良,氧气透过量降低至929cm3/cm2-24h·0.1MPa,水蒸气透过率为8.57g/cm2·24h,透湿系数为4.70g-cm/cm2·S·Pa。此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使油菜的可滴定酸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量最低,失重率和黄化率最低,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也为最低。
二、清洗防雾剂系列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洗防雾剂系列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持久LLDPE流滴棚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农用流滴棚膜 |
1.1.1 农用流滴棚膜发展历史 |
1.1.2 流滴棚膜研究现状 |
1.1.3 水珠的产生及流滴剂作用机理 |
1.1.4 流滴棚膜的制备方法及存在问题 |
1.1.5 流滴性能的测试方法 |
1.2 流滴剂 |
1.2.1 内添加型流滴剂单硬脂酸甘油酯、Tween60 以及Span20 的介绍 |
1.2.2 外涂覆型流滴剂单宁酸(TA)与海藻酸钠(SA)的介绍 |
1.2.3 流滴剂迁移 |
1.2.4 延长流滴期的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 LLDPE流滴棚膜的制备与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LLDPE流滴棚膜材料的制备 |
2.1.4 表征与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润湿性能分析 |
2.2.2 初滴时间与持效期分析 |
2.2.3 初滴时间稳定性分析 |
2.2.4 力学性能分析 |
2.2.5 透光率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LLDPE/EVA复合流滴棚膜的制备与表征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正交试验方法对流滴膜最佳持效期的考察 |
3.1.4 LLDPE/EVA复合流滴棚膜材料的制备 |
3.1.5 表征与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薄膜润湿性分析 |
3.2.2 薄膜的初滴时间与持效期分析 |
3.2.3 力学性能分析 |
3.2.4 光学性能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外涂覆流滴棚膜的制备与表征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TA/SA混合溶液体积比例的筛选 |
4.1.4 外涂覆流滴棚膜材料的制备 |
4.1.5 测试与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自修复性能分析 |
4.2.2 防雾性能以及外涂覆流滴膜持效期分析 |
4.2.3 润湿性能分析 |
4.2.4 力学性能分析 |
4.2.5 光学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具有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的PET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生态农膜 |
1.1.1 光生态农膜概述 |
1.1.2 光能转换农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薄膜表面防雾机理 |
1.2.1 结雾原因分析 |
1.2.2 接触角和表面湿润性 |
1.2.3 目前薄膜防雾的主要方法 |
1.3 稀土发光材料 |
1.3.1 稀土元素概述 |
1.3.2 稀土离子的发光机理 |
1.3.3 稀土配合物发光机理 |
1.3.4 稀土配合物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1.4 PET薄膜表面改性方法 |
1.4.1 化学处理 |
1.4.2 等离子体处理 |
1.4.3 表面接枝改性 |
1.4.4 表面涂覆改性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具有高效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的PVA/有机稀土配合物/PET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测试表征 |
2.2.4 具有防雾功能的PET复合膜的制备 |
2.2.5 具有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的PVA/有机稀土配合物/PET复合膜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VA/PET薄膜结构分析 |
2.3.2 PVA/PET薄膜涂层形貌分析 |
2.3.3 PVA/PET薄膜亲水性分析 |
2.3.4 具有光能转换功能的PET复合膜涂层形貌分析 |
2.3.5 具有光能转换和防雾功能的PET复合膜的荧光强度分析 |
2.3.6 具有光能转换和防雾功能的PET复合膜的荧光寿命分析 |
2.3.7 具有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的PET复合膜透光率分析 |
2.3.8 具有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的PET复合膜拉伸性能分析 |
2.3.9 具有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的PET复合膜防雾功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具有较好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的PET-AA-PVA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测试表征 |
3.2.4 PET膜表面接枝前的处理 |
3.2.5 PET-AA薄膜的制备 |
3.2.6 PET-AA-PVA薄膜的制备 |
3.2.7 具有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的有机稀土配合物/PET-AA-PVA复合膜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ET-AA-PVA薄膜的结构分析 |
3.3.2 紫外光辐照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
3.3.3 PET-AA-PVA薄膜的亲水性分析 |
3.3.4 具有光能转换和防雾功能的PET-AA-PVA复合膜荧光强度分析 |
3.3.5 具有光能转换和防雾功能的PET-AA-PVA复合膜荧光寿命分析 |
3.3.6 具有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的PET-AA-PVA复合膜的透光率分析 |
3.3.7 具有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的PET-AA-PVA复合膜的防雾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超吸水和光能转换功能的双功能PET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测试表征 |
4.2.4 具有超吸水功能的Al2O3/PVA/PET复合膜的制备 |
4.2.5 具有超吸水功能的CMC/PEG/PVA/PET复合膜的制备 |
4.2.6 具有超吸水和光能转换功能的PET复合膜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具有超吸水功能的PET复合膜的接触角分析 |
4.3.2 具有超吸水功能的PET复合膜的表观形貌 |
4.3.3 具有超吸水功能的PET复合膜的吸水率分析 |
4.3.4 具有光能转换和超吸水功能的PET复合膜的荧光强度分析 |
4.3.5 具有光能转换和超吸水功能的PET复合膜的荧光寿命分析 |
4.3.6 具有超吸水和光能转换功能的PET复合膜的透过率分析 |
4.3.7 具有超吸水和光能转换功能的PET复合膜的防雾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低温防雾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起雾原因 |
1.3 防雾措施 |
1.3.1 消除水汽或温差 |
1.3.2 改变基材表面的润湿性质 |
1.4 防雾涂料的发展现状 |
1.4.1 仿生学防雾材料 |
1.4.2 疏水性防雾涂料 |
1.4.3 亲水性防雾 |
1.4.4 防雾涂料制备方法 |
1.5 透明耐磨涂料发展现状 |
1.5.1 纳米透明耐磨涂料 |
1.5.2 有机硅树脂耐磨涂料 |
1.6 耐磨涂料固化方法 |
1.6.1 紫外光引发固化法 |
1.6.2 高温固化法 |
1.7 亲水防雾涂料和有机硅耐磨涂料的缺点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试剂与材料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材料的结构及形貌表征方法 |
2.3.1 FT-IR光谱分析 |
2.3.2 热重差热分析 |
2.3.3 原子力显微分析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3.5 接触角测试法 |
2.3.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2.4 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
2.4.1 防雾性能测试 |
2.4.2 附着力测试 |
2.4.3 透光率测试 |
2.4.4 流平性测试 |
2.4.5 耐磨性测试 |
3 新型有机硅增硬透明涂料的研究 |
3.1 合成路线 |
3.2 涂料的制备 |
3.3 涂料的固化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溶剂配比 |
3.4.2 增硬组分 |
3.4.3 催化剂种类 |
3.4.4 KH-560 用量 |
3.4.5 水用量 |
3.4.6 固化剂种类 |
3.5 涂料工艺 |
3.5.1 催化剂的加入方式 |
3.5.2 加料方式 |
3.5.3 水解方式 |
3.5.4 聚合反应温度 |
3.5.5 陈化时间 |
3.6 涂层的性能 |
3.6.1 涂层硬度 |
3.6.2 涂层附着力 |
3.6.3 涂层透光率 |
3.6.4 热分析 |
3.6.5 FT-IR分析 |
3.6.6 XPS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新型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防雾涂料的研究 |
4.1 合成路线 |
4.2 涂料的制备 |
4.3 基材预处理 |
4.4 涂料固化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助溶剂配比 |
4.5.2 开环反应条件 |
4.5.3 丙烯酸树脂自由基聚合反应 |
4.5.4 KH-570 的加入量 |
4.5.5 季铵盐含量 |
4.5.6 功能单体HEMA用量 |
4.6 涂层的性能 |
4.6.1 涂层的低温防雾 |
4.6.2 涂层的低温使用寿命 |
4.6.3 涂层的透光率 |
4.6.4 热分析 |
4.6.5 XPS分析 |
4.6.6 AFM分析 |
4.6.7 WCA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4)腹腔镜防雾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文研究目的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腹腔镜防雾原理分析 |
2.1 腹腔镜的基本原理结构 |
2.1.1 腹腔镜系统体结构 |
2.1.2 光学视镜结构 |
2.2 腹腔镜镜头起雾的成因分析 |
2.1.1 起雾机理 |
2.1.2 起雾条件 |
2.3 腹腔镜主要防雾原理简介 |
2.4 集成防雾方法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腹腔镜防雾系统设计 |
3.1 腹腔镜防雾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3.2 防雾设计原理 |
3.2.1 腹腔镜工作环境起雾判断分析 |
3.2.2 防雾系统的关键设计 |
3.3 防雾系统设计具体方案 |
3.3.1 防雾系统结构设计 |
3.3.2 硬件设计方案 |
3.3.3 软件系统的功能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腹腔镜防雾系统硬件设计 |
4.1 总体硬件系统框架描述 |
4.2 主控模块设计 |
4.3 温度采集模块设计 |
4.3.1 环境温度采集传感器选型 |
4.3.2 环境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4.3.3 镜头温度采集传感器设计方案 |
4.3.4 镜头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4.4 温度控制模块设计 |
4.4.1 内置镜头加热器设计 |
4.4.2 温度控制电路设计 |
4.5 电源模块设计 |
4.6 通信模块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腹腔镜防雾系统控制算法和软件设计 |
5.1 软件系统设计总体思路 |
5.2 腹腔镜防雾系统温度控制算法设计 |
5.2.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5.2.2 模糊控制的实现 |
5.2.3 防雾系统温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5.2.4 防雾系统温度模糊控制算法仿真 |
5.3 腹腔镜防雾系统软件设计 |
5.3.1 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
5.3.2 主程序模块软件设计 |
5.3.3 电流采集程序设计 |
5.3.4 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
5.3.5 温度控制输出程序设计 |
5.3.6 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腹腔镜防雾系统实验及结果分析 |
6.1 腹腔镜防雾系统测试 |
6.1.1 防雾系统原型机 |
6.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6.2.1 镜头温度采集电路校准 |
6.2.2 不同电压下镜头加热装置的加热制冷效果 |
6.2.3 临床除雾系统效果比较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玻璃表面处理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玻璃表面着色 |
1.1.1 扩散着色机理 |
1.1.1.1 银离子扩散着色机理 |
1.1.1.2 铜离子扩散着色机理 |
1.1.2 扩散着色方法 |
1.1.2.1 涂覆法 |
1.1.2.2 熔盐浸渍法 |
1.1.2.3 金属盐蒸气法 |
1.1.3 影响扩散着色的因素 |
1.1.3.1 玻璃成分 |
1.1.3.2 工艺条件 |
1.1.4 颜色的表征方法 |
1.1.4.1 CIE系统与x—y颜色图 |
1.1.4.2 玻璃的色度计算 |
1.2 玻璃表面防雾 |
1.2.1 表面润湿性 |
1.2.2 雾化机理及防雾途径 |
1.2.3 防雾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1 疏水性防雾涂层 |
1.2.3.2 亲水性防雾涂层 |
1.2.4 防雾方法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硼硅玻璃表面扩散着色研究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着色料膏的配制 |
2.2.2 实验操作方法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透光性能测试 |
2.3.2 着色色度计算 |
2.3.3 表面形貌与结构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着色离子含量对着色效果的影响 |
2.4.1.1 硝酸银和硫酸铜占料膏总质量之比 |
2.4.1.2 硝酸银和硫酸铜质量比 |
2.4.2 工艺条件对着色效果的影响 |
2.4.2.1 热处理温度 |
2.4.2.2 热处理时间 |
2.4.2.3 热处理气氛 |
2.4.3 物相分析 |
2.4.4 抗热蚀性能测试 |
2.4.5 料膏老化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防雾涂层的制备与表征 |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SMA的合成与提纯 |
3.2.2 实验药品预处理 |
3.2.3 实验流程及其操作方法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合成原料与涂层结构表征 |
3.3.2 接触角与防雾性能测试 |
3.3.3 涂层表面形貌与厚度表征 |
3.3.4 涂层理化性能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SMA的结构表征 |
3.4.2 涂层制备与形成过程研究 |
3.4.2.1 涂层结构 |
3.4.2.2 涂层表面与防雾性能 |
3.4.2.3 涂层形貌与厚度 |
3.4.3 涂层制备工艺优化 |
3.4.3.1 PVA浓度及转速对防雾性能的影响 |
3.4.3.2 固化温度及时间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
3.4.3.3 多层样品的防雾性能 |
3.4.4 涂层对玻璃透光率的影响 |
3.4.4.1 涂层层数对透光率的影响 |
3.4.4.2 交联剂种类对透光率的影响 |
3.4.4.3 SMA浓度对透光率的影响 |
3.4.5 耐水性试验 |
3.4.6 SMA/PVA与PEMA/PVA涂层性能之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8)保鲜膜的增粘与防雾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概述 |
第一部分保鲜膜的粘性 |
一、保鲜膜用增粘剂 |
1,聚异丁烯PIB |
2,PIB的添加方式 |
二、影响薄膜粘性的因素 |
1.原材料的选择 |
2.成型方式:流延或吹塑 |
3.薄膜的厚度 |
4.薄膜的结构 |
5.冷却速率(吹膜) |
6.吹胀比 |
7.储存温度 |
三、保鲜膜推荐配方 |
第二部分保鲜膜的防雾性能 |
一、水雾的形成 |
二、防雾机理 |
三、防雾剂的种类 |
四、防雾母粒的用法 |
五、关于增粘母粒PW60和防雾母粒AF-PEGE10的食品卫生性申明 |
国际规范: |
国内规范: |
结论 |
(9)硅氧烷表面活性剂及其在家居护理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与碳氢表面活性剂的异同 |
2 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
2.1 非离子型硅氧烷表面活性剂 |
2.2 离子型硅氧烷表面活性剂 |
3 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
3.1 降低表面张力 |
3.2 乳化性 |
3.3 润湿及超级润湿性 |
3.4 泡沫控制 |
4 硅氧烷表面活性剂在家居护理中的应用 |
4.1 织物调理剂 |
4.2 光亮剂 |
4.3 消泡剂 |
4.4 清洗剂中的增效剂 |
5 结束语 |
(10)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论文常用英文缩写表 |
1 前言 |
1.1 保鲜膜 |
1.1.1 保鲜膜的研究现状 |
1.1.2 保鲜膜的种类 |
1.1.3 多功能保鲜膜的性能评价 |
1.2 防霉助剂 |
1.2.1 防霉助剂概述 |
1.2.2 防霉助剂的种类 |
1.2.3 防霉助剂的作用机理 |
1.2.4 防霉保鲜膜 |
1.3 防雾助剂 |
1.3.1 防雾助剂概述 |
1.3.2 防雾助剂的种类 |
1.3.3 防雾助剂的作用机理 |
1.3.4 防雾保鲜膜 |
1.4 添加助剂概述 |
1.4.1 防霉助剂 |
1.4.2 防雾助剂 |
1.5 保鲜膜的制备方法 |
1.6 多功能保鲜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2 试验主要试剂 |
2.3 试验设备仪器 |
2.4 配方设计 |
2.4.1 防霉性能聚乙烯保鲜膜配方 |
2.4.2 防雾性能聚乙烯保鲜膜配方 |
2.5 样品制备 |
2.6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
2.6.1 防霉性能 |
2.6.2 防雾性能 |
2.6.3 机械性能 |
2.6.4 透明性能 |
2.6.5 断面微观形态 |
2.6.6 透气性能 |
2.6.7 透湿性能 |
2.6.8 保鲜性能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防霉性能 |
3.1.1 OBPA对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防霉性能的影响 |
3.1.2 PPPB对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防霉性能的影响 |
3.1.3 CMIT对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防霉性能的影响 |
3.2 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防雾性能 |
3.3 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机械性能 |
3.3.1 防霉剂对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2 防雾剂对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
3.4 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透明性能 |
3.5 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形貌分析 |
3.6 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透氧性能 |
3.7 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透湿性能 |
3.8 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保鲜性能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四、清洗防雾剂系列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持久LLDPE流滴棚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韩莉萍. 郑州大学, 2020(02)
- [2]具有防雾和光能转换功能的PET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富慧中.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
- [3]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低温防雾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郑紫阳. 重庆大学, 2019(12)
- [4]腹腔镜防雾系统的分析和设计[D]. 陈思远.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5]高性能、环境友好的特种化学品在汽车养护中的应用[J]. 郑棱锋,朱萍,王嘉树,高之扬,罗纲.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16(01)
- [6]高性能、环境友好的特种化学品在汽车养护中的应用[A]. 郑棱锋,朱萍,王嘉树,高之扬,罗纲. 第35届(2015)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 2015
- [7]玻璃表面处理及改性研究[D]. 杜兴科. 大连工业大学, 2014(05)
- [8]保鲜膜的增粘与防雾技术[J]. 金梅,宋稀鹏. 塑料包装, 2013(06)
- [9]硅氧烷表面活性剂及其在家居护理品中的应用[J]. 姚永丽,罗纲,鲍亮. 日用化学工业, 2013(06)
- [10]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研究[D]. 杜林雪.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