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困境:江南更新世冰川

庐山困境:江南更新世冰川

一、庐山的困境:长江以南的更新世冰川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爱·德比希尔,陈吉阳,邓养鑫,施雅风[1](1982)在《庐山的困境:长江以南的更新世冰川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李四光于1933年首次将庐山的谷地、盆地以及沉积物解释为更新世冰川作用的产物,并进而对中国整个东南部亚热带山地作了雷同的阐述,此后他又在1947年和六十年代后期重申了上述观点。这样,在中国便形成了一种见解,认为长江以南曾经历过广泛的山岳冰川作用,加之某些考察过庐山的外国学者亦接受了这一观点,就使得庐山成了具有关键性的地区。 用以支持冰川作用的证据有“冰斗”、“U谷”、“擦痕面”、“漂砾”、“栖歇石”、“冰碛垅”与“鼓丘”。对谷首形态的测量分析证明,没有一个“冰斗”深得足以产生冰川或能引起冰川基底滑动。“U谷”的大小和形状与冰川作用的成因不一致:一些是单向斜构造,另一些则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谷地,后者具有由重力作用形成的呈链状交错的横断面。也没有发现真正的岩盆。“栖歇石”是多节理的砂岩经差别风化之后形成的类似于羊背岩的产物。“冰碛”是由砂、粘土填充的巨砾所组成,次生粘土矿物是丰富的。深度风化、富含粘土的剖面可广泛分布到海拔1,300米处。不存在有意义的粉砂填质与带有冰川擦面的碎屑。沉积物的组构表明它们与当地的斜坡及扇形地表面形态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冰碛垅”和“冰砾阜”可以看作是不同切割阶段的扇积砾。所谓的冰川动力构造可用局部构造活动来解释

胡春生[2](2017)在《黄山北麓青弋江河流阶地发育机制与河流演化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河流阶地是记录区域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和河流变迁的重要信息载体之一,对于研究河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响应机制,以及揭示河流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河流阶地研究已经在发育机制、年代学以及河流演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然而,就国内而言,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主要河流的中上游地区,例如黄河和长江,而河流下游及支流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在受东亚季风影响的第四纪红土堆积区,因河流阶地上覆堆积物较薄,河流阶地的准确测年是一个棘手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江下游地区,兼具上述河流下游和红土堆积区的双重特点。如果在该地区开展河流阶地研究,既提供了东部季风区河流阶地研究的案例,又有助于拓展长江下游地区河流地貌的研究内容,最后能为区域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北麓,是长江下游最长的支流之一。青弋江中上游河流阶地发育比较典型,是记录黄山北麓及长江下游地区古环境演变的良好信息载体。因此,本文以青弋江为案例河流,选取青弋江泾县段(泾县盆地)为研究区,综合运用ESR、古地磁和OSL等测年方法,以及砾组结构、粒度和孢粉等分析方法,探讨了青弋江河流阶地的发育机制,揭示了青弋江的发育过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青弋江河流阶地的数字年代序列①根据野外考察、GPS测量和影像对比,发现青弋江泾县段存在3个天然研究剖面,即城北剖面、溪口剖面和西阁剖面,共发育1级洪积扇台地(P台地)和3级河流阶地(T3阶地、T2阶地和T1阶地),并相应堆积了 4级砾石层,即P砾石层、T3砾石层、T2砾石层和T1砾石层。各级台地和阶地分别高出青弋江江面~65 m、~40 m、~20 m和~7m。②通过综合运用ESR、古地磁和OSL等测年方法,并结合区域红土年代学研究成果,得出青弋江泾县段P台地、T3阶地、T2阶地和T1阶地的年代分别为~1.32 Ma、~0.9 Ma、~0.6Ma和~1.5 ka,因而对应着青弋江(或古青弋江)分别于~1.32 Ma、~0.9 Ma、~0.6 Ma和~1.5 ka先后发生的4次显著下切事件。(2)青弋江河流阶地的发育机制①根据相关文献,东亚夏季风强度在~1.3 Ma、~0.9 Ma、~0.6 Ma等3个时期呈现阶段性显著减弱,而在~1.5 ka呈现显著减弱。基于1960~2012年东亚夏季风强度与降水的关系分析,得出研究区存在~1.3 Ma、~0.9 Ma、~0.6 Ma和~1.5 ka等4个降水显著增加期。②泾县红土粒度指标所反映的气候湿期Ⅷ和气候湿期Ⅰ,大致对应于~0.6 Ma和~1.5 ka两个降水显著增加期。其中,气候湿期Ⅷ持续了近10万年,可能是研究区最湿润的古气候时期。③通过将青弋江河流阶地年代和构造运动与东亚夏季风变化进行对比,发现青弋江河流阶地是构造抬升和东亚夏季风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所谓的构造驱动季风控制的河流阶地发育模式。其中,构造抬升提供了青弋江下切的驱动力和发育空间,而东亚夏季风显著减弱期则控制河流阶地发育并决定了年代。(3)青弋江的发育过程及年代①通过对4级砾石层的砾径、砾向、砾态和砾性等分析,得出青弋江P砾石层是典型的洪积扇沉积,T2砾石层和T1砾石层是典型的河流沉积,而T3砾石层兼具河流沉积和洪积扇沉积的特点,其下部具有洪积扇沉积的痕迹,而其上部则是河流作用的结果。并且T3砾石层形成期间,青弋江流域范围和流向基本与现在一致。②根据砾石层砾组分析结果,得出青弋江发育于~1.32 Ma前的洪积扇辫状河,并先后经历了洪积扇形成阶段、古辫状河发育阶段和古青弋江发育阶段,即所谓的源于洪积扇辫状河的青弋江发育模式。③根据青弋江流域最老河流阶地和最老河流属性砾石层的测年结果,得出青弋江最早开始出现于~1.3 Ma前,而最晚出现于~0.9 Ma前,因此青弋江的发育年代应介于1.3~0.9 Ma之间。

李金典[3](2019)在《江西省九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序列及盆地演化》文中提出九江盆地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庐山西麓。区内第四系发育完好,成因类型复杂,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划分九江盆地内部晚新生代沉积序列,并对其进行重点分析,不仅为探讨九江盆地物质来源及沉积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区域晚新生代沉积序列的划分以及中国南方晚新生代以来气候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九江盆地上新生界(尤其是第四系)作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大量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沉积地层、地层年代、古气候变化、沉积物源、构造演化以及盆地演化等研究,划分了九江盆地内部晚新生代沉积序列,恢复了早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的特征,探讨了九江盆地的沉积物质来源,限定了控制九江盆地演化的断裂活动并分析了九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演化过程。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九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序列的划分:通过对九江盆地典型剖面的研究以及地层年代的测定,九江盆地上新生界由老至新依次为上新统鄱阳组、下更新统大姑组、中更新统叶家垄组、上新统新港组、全新统联圩组以及全新统鄱阳湖组;本次鉴于庐山地区泥砾石层的沉积特征、成岩性以及年代数据的研究,将其分为鄱阳组和大姑组,分属新近系上新统和第四系下更新统。(2)九江盆地晚新生代气候环境及物源的深入讨论:通过对九江市兴城大道剖面黄土和网纹红土的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进一步反映两者的风成特性,且黄土和含铁锰网纹红土两者的物源更为相近;研究表明,中更新世以后,研究区气候由湿热向干冷转变;对九江市兴城大道大姑组进行砾石组构分析,确定其泥砾石来源于庐山,为冲积扇沉积物。(3)九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演化的探讨:通过钻探确定九江—靖安断裂控制九江盆地晚新生代的充填过程,盆地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盆地启动阶段:盆地开始形成,以古近纪砾岩、粉砂岩作为盆地的沉积基底;二、盆地过渡阶段:新近纪,九江盆地由形成向充填转变,盆地内沉积物主要为上新世泥砾石为主;三、稳定沉积阶段:早更新世,大姑组为盆地内稳定沉积物,早更新世以后,盆地内以风成沉积为主。

杨怀仁,徐馨[4](1980)在《中国东部第四纪自然环境的演变》文中认为 近十几年来,新技术的应用和邻近地球学科的发展,为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论据。第四纪自然环境中一些重大课题如冰期气候、海面变化、岩石圈活动、黄土堆积、冰缘冻土、第四纪沉积地层、第四纪古生物等,或有所突破,或有新的进展。 1967年以来,利用雷达遥测,对南极冰流的厚度、范围、发展和变化过程等取得比较可靠的论据,证明南极冰流早在1000万年前业已形成,表明第四纪之前世界已进入冰期,故近年称晚新生代冰期。南极冰流形成后,对第四纪气候变迁,世界冰期的来临及海面波动,乃至北半球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发展等,都有直接影响。因此,南极冰流的活动对第四纪以来自然环境演变起重要作用。

赵井东,王杰,杨晓辉[5](2019)在《中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研究回顾、进展及展望》文中指出中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可为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古气候环境重建提供基础信息及关键证据,正确认知冰川发育条件及正确运用冰川遗迹判别标准又是重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的关键。中国东部中低山地第四纪期间冰川发育与否,即泛冰川论与有限冰川论的争议由来已久。近年来,山东与周边地区中低山及沿海丘陵带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波澜再起。在较系统地回顾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及新近出现争议的基础上,结合冰川发育条件、山地冰川地貌组合、判别原则与识别依据、中国东部数座中高山地存在无争议且形态清晰的冰川地形及其测年资料以及东亚古气候环境演化记录等再次指出:中国东部仅有台湾山地、长白山、贺兰山与太白山等数座主峰海拔超过2 500 m的中高山地保存有晚更新世以来的冰川作用地形。其余山地及海拔更低的丘陵带在第四纪期间任何一次冰川作用中均未达到与当时冰期气候相耦合的高度,不存在泛冰川作用。已报道的"冰川遗迹"皆为各种形似地质地貌现象的系统误判,其确切成因及环境意义有待深入探讨。

王敏[6](2007)在《庐山第四纪冰川与地质遗迹》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以来,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此期间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存在与否一直存在着争论。庐山作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典型地区,是第四纪冰川问题的焦点,也是解决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最佳切入点,对于重建古冰川地质环境和探索气候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对庐山早期钻孔(ZK503、ZK21-4)剖面和大排岭、叶家垄、白石嘴、羊角岭、大校场等自然剖面进行综合研究,结合岩石地层学、古地磁学、孢粉学等方面理论,并依据气候变化把庐山地层划分为10层,即冰后期、芦林冰期、庐山-芦林间冰期、庐山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鄱阳冰期、大排-鄱阳间冰期和大排冰期地层。在判断庐山砾石层的成因上,采用声发射应力方法来测量砾石记忆上覆冰层造成的垂直应力,本文通过对东昆仑山玉珠峰(现代冰川)和东昆仑山垭口(无成因争议的第四纪冰川)地区的砾石进行测试,推算出砾石的记忆应力平均值分别为1.07 MPa和1.03 MPa。以此为据,所测得记忆应力值为1 MPa左右的庐山地区的砾石(观音桥、白石嘴、羊角岭、大校场等地),为冰川沉积而成。另外,在庐山砾石层形成年代研究上,我们对代表第四纪不同冰期的砾石层进行采样,然后采用ESR和36Cl测试方法测定庐山砾石层的年代,所得到的年代学数据与前人运用磁性地层学方法得到的数据大体一致。以此来划分庐山第四纪各冰期,确认它在冰期中的时空位置,进一步分析庐山第四纪环境的演变和典型的冰川遗迹。

施雅风[7](2010)在《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文中研究指明李四光教授1933年提出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是否确实,长期处于争论之中,争论的焦点在于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混杂堆积到底是冰期冰碛还是泥石流堆积。笔者经多年研究得知:(1)牯岭站海拔1165m,现代气候记录告知,7月之气温必须下降20℃,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从而判断中纬度山地冰期降温无此可能;(2)沉积物特征包括砾石组成、砾径変化、基质组成、沉积结构、色泽、粘土矿物、擦痕特点等表明主要是泥石流堆积而非冰碛;(3)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为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环境;(4)借助何培元等著作中古地磁年代以及高价铁与低价铁元素之比值推算古温度,如上述推算古温度的方法正确,就可推断李四光所定庐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冰期及何培元定的大排冰期基本上在中国西部与北半球处于间冰期的时段内,排除了具有积雪成冰川的可能性。李四光的学术误解及其社会名望导致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研究走过了一段弯路。

黄培华[8](1982)在《中国第四纪气候演变与庐山“冰川遗迹”问题》文中提出1963年时,作者曾侧重古生物学角度并结合冰川学与土壤学方面研究成果,初次恢复了我国各大区域第四纪各个时期气候演变的图式;并对长江以南地区冰川遗迹问题提出了质疑。近十八年来,我国的冰川冻土学、第四纪地质学、微体古生物学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进展;同时,古地磁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开展。本文根据这些学科的新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前文中提出的论点作进一步的阐明和补充。

陈业裕[9](1983)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争论梗概》文中提出 地球发展至距今2~3百万年的第四纪,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全球气候有过剧烈的变化,出现了干冷的冰期与暖湿的间冰期相互更替。大冰期时,地球上形成了北美的劳伦泰、西北欧的斯坎的那维亚和亚洲的西伯利亚三大冰盖中心。与此同时,其它地区尤其是山地区,也发育了规模不等、程度不同的山谷冰川。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中国,在西部高山地

朱诚[10](1995)在《对庐山东麓第四纪沉积物物源及新构造运动的新认识》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在庐山山上和庐山东麓采集的基岩和沉积物砾石标本薄片鉴定,发现山上基岩和山麓沉积物在岩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山麓大多数沉积物在岩性和沉积相上类似于白砂井组,作者认为该沉积物主要是古赣江上游搬运来的物质。论证了网纹红土主要是中更新世初湿热低平地形下形成,而庐山现今1000-1200m高度存在着变位网纹红土,由此推论,庐山在网纹红土形成后(中更新世中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中,山体抬升了约600-800m。

二、庐山的困境:长江以南的更新世冰川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庐山的困境:长江以南的更新世冰川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庐山的困境:长江以南的更新世冰川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地区及环境
问题
岩石形态
地貌与表层沉积物
讨论
结 论

(2)黄山北麓青弋江河流阶地发育机制与河流演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流阶地发育机制研究进展
        1.2.2 河流发育研究进展
        1.2.3 河流阶地测年方法研究进展
    1.3 选题依据及拟解决的问题
        1.3.1 选题依据
        1.3.2 拟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水文
        2.1.3 地质地貌
    2.2 地质构造背景
        2.2.1 断裂构造
        2.2.2 区域地层
        2.2.3 花岗岩体
    2.3 区域地貌及第四纪红土研究概述
        2.3.1 河流地貌研究
        2.3.2 夷平面地貌研究
        2.3.3 冰川地貌争论
        2.3.4 第四纪红土研究
第三章 研究剖面和实验方法
    3.1 典型研究剖面的选取与描述
        3.1.1 泾县盆地及研究剖面
        3.1.2 城北剖面描述
        3.1.3 溪口剖面描述
        3.1.4 西阁剖面描述
        3.1.5 青弋江河流阶地(洪积扇台地)的特征
    3.2 粒度和孢粉样品采样及分析方法
        3.2.1 粒度样品采样及分析方法
        3.2.2 孢粉样品采样及分析方法
    3.3 测年样品的采样及测试方法
        3.3.1 ESR样品采样及测试方法
        3.3.2 古地磁样品采样及测量方法
        3.3.3 OSL样品采样及测试方法
第四章 青弋江河流阶地的年代
    4.1 城北剖面的年代
        4.1.1 GT-P台地的年代
        4.1.2 CB-T3阶地的年代
        4.1.3 TY-T2阶地的年代
    4.2 溪口剖面的年代
        4.2.1 SJ-T3阶地的年代
        4.2.2 CA-T2阶地的年代
    4.3 西阁剖面年代
    4.4 河流阶地(洪积扇台地)的年代
        4.4.1 洪积扇台地的年代
        4.4.2 第三级阶地的年代
        4.4.3 第二级阶地的年代
        4.4.4 第一级阶地的年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弋江河流阶地的发育机制
    5.1 河流阶地发育的基本理论
        5.1.1 河流阶地发育的临界能阈值
        5.1.2 河流发育的影响因素
        5.1.3 河流阶地发育的经典模式
    5.2 区域环境变化分析
        5.2.1 粒度反映的干湿变化
        5.2.2 孢粉反映的古气候特征
        5.2.3 构造运动背景
        5.2.4 海平面升降的影响
    5.3 东亚夏季风变化对区域降水的影响
        5.3.1 更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的变化趋势
        5.3.2 1960~2012年东亚夏季风变化与降水关系的验证
        5.3.3 更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变化对区域降水的影响
    5.4 青弋江河流阶地的发育机制
        5.4.1 青弋江河流阶地发育的关键因素
        5.4.2 构造驱动季风控制的河流阶地发育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青弋江的发育过程
    6.1 砾石层砾组分析方法
        6.1.1 砾组分析内容
        6.1.2 砾组分析层位的划分
    6.2 青弋江砾石层砾组分析结果
        6.2.1 砾径计算结果与分析
        6.2.2 砾向测量结果与分析
        6.2.3 砾态鉴定结果与分析
        6.2.4 砾性鉴定结果与分析
        6.2.5 青弋江砾石层砾组分析结果
    6.3 青弋江的发育过程
        6.3.1 黄山山麓早更新世砾石层
        6.3.2 源于洪积扇辫状河的青弋江发育模式
    6.4 青弋江的发育年代
        6.4.1 河流发育年代的指示方法
        6.4.2 青弋江的发育年代
    6.5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青弋江河流阶地的发育特征
        7.1.2 青弋江河流阶地的数字年代序列
        7.1.3 青弋江河流阶地的发育机制
        7.1.4 青弋江河流发育过程及发育年代
    7.2 主要创新点与特色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野外和实验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3)江西省九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序列及盆地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 庐山泥砾的探讨
        1.1.2 网纹红土的争议
        1.1.3 存在问题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5 完成工作量情况
2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构造背景
        2.2.2 区域地层特征
        2.2.3 区域地质演化
3 九江盆地上新生界的划分
    3.1 上新生界划分沿革
    3.2 典型剖面测量
        3.2.1 兴城大道剖面
        3.2.2 莲花镇剖面
        3.2.3 张家山剖面
    3.3 沉积相分析
        3.3.1 冲积扇相
        3.3.2 残积相
        3.3.3 风成相
    3.4 年代学结果
        3.4.1 区域典型层位的年代学结果讨论
        3.4.2 兴城大道剖面年代学结果
        3.4.3 八里坡剖面年代学结果
    3.5 晚新生代沉积序列的建立
        3.5.1 九江及邻区新生界历史研究
        3.5.2 剖面地层对比
        3.5.3 晚新生代沉积序列
4 晚新生代气候环境及砾石组构分析
    4.1 常量元素分析
        4.1.1 兴城大道剖面常量元素特征
        4.1.2 常量元素对物源及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4.2 微量元素分析
    4.3 稀土元素分析
    4.4 大姑组泥砾石层砾组分析
        4.4.1 砾石统计方法
        4.4.2 砾性分析
        4.4.3 砾石砾度与砾态分析
        4.4.4 砾石砾向分析
        4.4.5 泥砾石层成因讨论
5 九江盆地沉积演化
    5.1 九江—靖安断裂对于盆地新生代演化的限定
        5.1.1 联孔剖面位置的限定
        5.1.2 九江—靖安断裂活动性精细限定
        5.1.3 九江—靖安断裂晚新生代演化过程
    5.2 九江盆地的演化模式
        5.2.1 盆地启动阶段
        5.2.2 盆地过渡阶段
        5.2.3 稳定沉积阶段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研究回顾、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回顾
    1.1 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派的兴起与早期争议(1949年之前)
    1.2 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泛冰川论争议的延续及拨乱反正(1949-1989年)
    1.3 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泛冰川论波澜再起(1990年至今)
2 冰川发育条件
3 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 判别原则以及识别依据
    3.1 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与判别原则高寒地区冰川塑造了复杂且多样的地表形态,
    3.2 山地冰川冰蚀地貌的识别依据
    3.3 冰川沉积中冰碛石特征及识别依据
4 台湾山地、 长白山、 贺兰山与太白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及其年代
    4.1 台湾山地(雪山和南湖大山)
    4.2 长白山
    4.3 贺兰山
    4.4 太白山
5 讨论
    5.1 中国东部及毗邻地区末次冰期的环境特征
    5.2 中国东部末次冰期冰川演化及ELA下降值
    5.3 庐山、 崂山与蒙山等山地的第四纪冰川问题
6 结论与展望

(6)庐山第四纪冰川与地质遗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庐山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
    1.3 工作区目前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工作概况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庐山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质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第三章 庐山第四纪地层
    3.1 庐山第四纪地层划分
    3.2 庐山第四纪地层综述
        3.2.1 早更新世
        3.2.2 中更新世
        3.2.3 晚更新世
        3.2.4 全新世
第四章 庐山第四纪冰川的确定
    4.1 庐山地区第四纪冰川存在的温度和降水条件
    4.2 应用应力测量判断庐山第四纪砾石层成因
        4.2.1 现代冰川砾石的AE 法应力测量——东昆仑山西大滩现代冰川
        4.2.2 无成因争议的第四纪冰川砾石的AE 法应力测量——东昆仑山垭口
        4.2.3 庐山的第四纪冰川砾石的AE 法应力测量
第五章 庐山第四纪冰川年代学研究
    5.1 庐山砾石层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
    5.2 庐山冰碛砾石层 CL 测年
第六章 庐山第四纪环境与地质遗迹
    6.1 庐山第四纪环境的演变
    6.2 庐山地质遗迹
        6.2.1 第四纪冰川遗迹
        6.2.1.1 冰川刨蚀地貌遗迹
        6.2.1.2 冰川运动遗迹
        6.2.1.3 冰川堆碛地貌
        6.2.2 其它遗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中国第四纪气候演变与庐山“冰川遗迹”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四纪前——第三纪晚期的气候状况
二、更新世早期气候
三、更新世中期气候
四、更新世晚期气候
五、全新世气候
六、关于古纬度变化问题
七、关于庐山“冰川遗迹”问题
八、结语

四、庐山的困境:长江以南的更新世冰川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庐山的困境:长江以南的更新世冰川作用[J]. 爱·德比希尔,陈吉阳,邓养鑫,施雅风. 冰川冻土, 1982(04)
  • [2]黄山北麓青弋江河流阶地发育机制与河流演化特征研究[D]. 胡春生. 南京大学, 2017(05)
  • [3]江西省九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序列及盆地演化[D]. 李金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中国东部第四纪自然环境的演变[J]. 杨怀仁,徐馨.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0(01)
  • [5]中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研究回顾、进展及展望[J]. 赵井东,王杰,杨晓辉. 冰川冻土, 2019(01)
  • [6]庐山第四纪冰川与地质遗迹[D]. 王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02)
  • [7]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J]. 施雅风. 地质论评, 2010(05)
  • [8]中国第四纪气候演变与庐山“冰川遗迹”问题[J]. 黄培华. 冰川冻土, 1982(03)
  • [9]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争论梗概[J]. 陈业裕. 上海地质, 1983(02)
  • [10]对庐山东麓第四纪沉积物物源及新构造运动的新认识[J]. 朱诚. 地理学报, 1995(01)

标签:;  ;  ;  ;  ;  

庐山困境:江南更新世冰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