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射频脉冲相位测量系统

短射频脉冲相位测量系统

一、短射频脉冲相位测量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黎露[1](2019)在《复合绝缘子老化状态现场检测的磁共振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合绝缘子广泛应用于输电线路,其老化威胁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电力部门急需一种能在工程现场对复合绝缘子老化状态进行定量评估的方法。本文研究了便携式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针对传感器磁体优化过程繁琐的问题,提出使用均匀设计的方法进行磁体优化。为了消除不同厂家生产配方不同造成的绝缘子化学结构差异带来的测量误差,使用绝缘子表面与内部测得的横向弛豫时间T2差值表征绝缘子整体老化。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总结了低场核磁共振原理及信号测量方法,重点介绍了横向弛豫时间T2的测量序列。(2)研究了弧形磁体结构的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使用均匀设计的方法优化制作了U形磁体结构传感器。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 Maxwell对两种结构传感器所使用的射频线圈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有限元仿真软件中仿真探讨了高温度稳定性的传感器结构。(3)本文分析了常用的核磁共振测量信号的反演算法。重点研究了Nelder-Mead算法,并对CPMG回波信号进行了反演。(4)针对两种传感器,进行了目标区域磁场温度稳定性、射频磁场均匀度、测量层厚等性能测试实验。温度升高时,两种传感器目标区域磁场强度都呈线性减小趋势。实测射频磁场与仿真结果一致。两种磁体测量层厚分别为489?m和309?m。(5)针对两种使用时间不同的复合绝缘子,使用两种传感器分别进行了伞裙表面与内部老化程度测试。对测得的CPMG信号进行反演,以对比两种绝缘子表面与内部T2差异。以同一绝缘子表面与内部T2差值相对变化表征绝缘子老化状态。对比了两种结构传感器对同一绝缘子测得的CPMG回波信号,U形结构传感器测得的信号幅值远远高于弧形结构传感器。在不同温度点处,对同一复合绝缘子伞裙老化状态进行检测,探究了温度变化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绝缘子使用时间增加,CPMG回波信号拟合曲线衰减速度加快,T2一维谱主成分波峰分布左移,T2减小,绝缘子表面与内部老化状态差异增加。使用单边核磁共振可以实现对复合绝缘子老化状态的检测。不同温度点处测得的T2值随温度增加而线性增加。

曹佳伟[2](2019)在《双端口矢量网络分析仪的中频模块设计》文中认为航空航天事业与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相应的硬件设施快速革新,进而需要对射频与微波产品的特性、性能进行更加快速、准确、便捷的检测,矢量网络分析仪则是射频微波产品的主要的测试仪器。随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信号处理使矢量网络分析可以多方位的了解被测网络的特性。本文基于矢量网络测试的基本原理,以中频接收机为基本构架,FPGA芯片为数据处理的核心器件设计了双端口矢量网络分析仪的中频模块,根据不同的测量需求对输入的中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被测网络的S参数或者时域分析结果。本文首先介绍了双端口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基本结构与测试原理,设计了全数字化的数据处理模块,可根据测试需求变速率处理多通道同步采样数据,利用全相位FFT将信号转换到频域后进行幅度与相位的测试,很好的抑制了截断引起的频谱泄露,提高了幅相检测的精确度。此外,设计了上位命令解析与数据传输模块,实现测试数据上传和对上位机下发的命令进行解析,实现对射频单元,测试模式和测试档位的控制。根据部分射频微波器件工作在脉冲信号环境下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基于脉冲射频激励的S参数测量模式,模拟一些被测网络实际的工作环境,测量其在工作环境下的性能与特性;设计了基于S参数的时域分析模式,分析了不同时域分析模式下检测线缆的故障位置和故障类型的效果,丰富了传统矢量网络分析的功能。最后,将上述双端口矢量网络分析仪中频模块中所用到的算法和功能模块在搭载了FPGA的三通道中频板中进行硬件实现,进行数字逻辑仿真验证之后对各个模块和功能进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中频模块可以对输入的187.5MHz中频信号进行数字变频,混频到基带后变速率处理提供不同的测量动态范围,在不使用外部增益的前提下可提供105dB以上测量动态范围;多通道的相对测试可以准确地测量不同通道间的幅度与相位相对关系,并表现出很好的测量稳定性;通过精确的采样控制和应用特定的滤波器可实现射频脉冲激励下的S参数测试;时域分析模式能够对线缆进行故障准确的定位并正确分析阻抗失配的类型。

童美帅[3](2020)在《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传感器参数设计与优化》文中认为井下两相流信息检测作为油藏智能开采系统的核心和依据,其参数的精准测量直接影响着油藏优化开采的效果。由于两相流型、流速及各相流量等流动特性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得传统方法在两相流测量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很多技术缺陷。核磁共振法的出现,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法多受外界宏观物质影响的局限性,为两相流过程参数的全面、准确获取提供了新思路。本文考虑油水两相流动特性,设计了适用于油水两相流的三段式核磁共振磁体传感器和收发一体式线圈传感器,与传统适用于静态介质的核磁共振传感器相比,提高了磁化效率,保证了磁场的均匀性和检测结果的敏感性;并针对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过程中存在的传感器优化问题展开具体参数研究工作,最后设计和制作了核磁共振发射电路系统,开展了相关验证性实验。论文的具体工作如下:针对核磁共振传感器磁体参数设计和优化。本文首先研究了油水两相流动参数下磁化效率与磁化长度的关系,确定了预极化范围,保证了磁化效率;在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融合了敏感性分析,详细探究了核磁共振传感器所用Halbach阵列参数对磁场分布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地,为解决探测区域端部磁场快速下降造成磁场均匀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补偿磁体的新型改进结构;最终针对实验室所用50mm直径油管完成了传感器各部分磁体结构的参数优化工作。针对核磁共振传感器射频线圈研究与参数优化。本文首先建立收发一体式螺线管线圈理论模型,针对发射模式空间射频磁场的均匀性问题,基于传统螺线管线圈基础分别提出了分段式结构和添加补偿线圈的两种优化方案;针对接收模式以相对信噪比和品质因素为优化目标,结合分段式优化方案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了接收线圈各项最优参数;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线圈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基于DDS技术完成了包括信号源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匹配泄放电路在内的发射单元电路系统设计工作,保证了接入射频系统信号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利用所设计的核磁共振传感器搭建实验平台,开展相关验证性实验进行电路测试和传感器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理论要求,进一步验证了所设计核磁共振传感器性能的优良性以及系统方案的可行性。通过上述核磁共振传感器的参数优化和实验研究工作,为核磁共振两相流动态在线测量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今后油井高效精准的开采提供了参考价值。

苟元潇[4](2015)在《基于非线性X参数的射频有源器件行为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半导体新材料、新工艺的飞速发展与进步,使射频微波器件的工作特性产生了质的飞跃。以典型二端口有源器件为例,为追求高附加效率、高输出功率以及线性度等技术指标以满足绿色可持续发展,射频工程师越来越倾向于将功率放大器设计工作在非线性区域内。此时在大功率信号的激励下,功放器件将表现出一系列典型的非线性失真特性,例如谐波失真、互调失真、功率压缩以及记忆效应等。在这种应用背景下,经典线性系统理论(例如小信号S参数)将不再适用于该类器件精确的行为建模与输出预测。而非线性X参数作为下一代工业级别标准化非线性行为模型方法,适用于复杂频谱分布下有源器件性能响应的精确表征,因此逐渐成为当前微波工程的研究热点领域。同时,该行为模型的参数提取测量平台-------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Nonlinear Vector Network Analyzer,NVNA),由于具备了任意交叉频谱绝对幅度与相位谱的测量功能,故也被公认为是未来新一代的射频微波网络分析平台。谐波相位参考作为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中的重要参考测量通道,是保证交叉频谱绝对相位值测量能力和精确度的关键。然而考虑到目前商用相位参考遭遇的困境,本论文提出了具有设计方便、更低本底噪声和加工成本的相位参考实现方案,解决了其工作带宽过窄和需外部协同控制的缺点。另外,论文还重点完成了X参数向更高维度、高复杂度及高精度条件下行为模型理论的拓展等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并将传统X参数从理想化工作条件推广到更一般的应用环境中。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紧跟当前国际发展前沿动态,为国内研究学者开展后续相关探索提供坚实有效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首先,针对当前应用需求背景提出了基于共面波导非线性传输线的超窄时域脉冲信号发生器(也称梳状波发生器)实现方案,经设计优化后制作了以梳状波发生器为核心部件的宽带谐波相位参考原型样机,解决了上一代产品工作频带过窄的缺点;同时,为了解决宽带谐波相位参考的量值溯源问题,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光电采样系统和宽带等效采样示波器的完整相位定标技术,定标结果满足技术指标要求。为组建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VNA平台做出了理论和工程贡献,实现了非线性X参数行为模型的完整测量功能。其次,受限于模型建立过程中的严苛假设,传统X参数愈发难以精确表征有源功放器件的真实响应,因此本文提出了具有更普适和一般化的负载相关X参数行为模型理论,将微小阻抗失配的工作条件拓展到全阻抗失配情况。在此基础上,参考二端口微波网络下小信号S参数理论的应用,推导了基于负载相关X参数的微波网络输入反射系数解析表达式。该成果打破了大功率有源功放器件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为后续的诸如资用功率增益、三阶截距点和相邻信道功率比等非线性参数的解析性求解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为了表征有源功放器件普遍存在的谐波长期记忆效应的影响,建立和推导出了包络域内谐波动态X参数行为模型,并提出了基于超窄二值脉冲包络信号的行为模型有效性检验方案。在校验过程中,测量了射频ZFL11AD+功放包含基波和任意阶次谐波的瞬时输出包络域信号,成功提取出了该器件的基波和谐波动态记忆核函数。所提取的基波记忆核与传统基于双音激励信号的矢量方案完全吻合,而谐波记忆核函数的方法尚属国内外首创,丰富和补充了非线性记忆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

甄兴龙[5](2016)在《量子系统噪声的动力学抑制》文中研究表明对量子系统实现精准操控是量子信息处理中的重要环节,而实现这一目标面临诸多难题。首先,量子系统会与环境发生耦合,导致系统出现退相干现象;其次,控制操作本身会存在各种误差,使量子系统演化偏离目标演化。目前用于实现量子精准操控的技术主要分为两类:闭环量子控制与开环量子控制。开环量子控制技术通过对量子系统引入外部控制操作来调制系统哈密顿量,使系统有效哈密顿量的演化趋近于目标演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必测量系统量子态和获知噪声环境的信息。本文围绕开环量子控制中的三个重要技术:滤波函数、动力学解耦以及组合脉冲,在核磁共振量子系统中开展了以下研究:一、动力学解耦技术可以延长量子态的相干时间,解耦序列可以看作在频域内对特定噪声的高通滤波器。我们研究了包含两种脉冲的复杂动力学解耦序列的滤波函数,给出了其在布洛赫球空间中的三维表示。借助滤波函数,我们讨论了三种序列针对纵向弛豫噪声和横向弛豫噪声的解耦能力差异,指出在使用脉冲资源相同的情况下,解耦序列的表现为序列结构和特定脉冲数目两种因素相互竞争的结果。二、我们在核磁共振系统中验证了复杂动力学解耦序列在混合噪声环境中的解耦表现,第一次在实验中观测到二次解耦序列的解耦优势。为了得到具有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效应的噪声环境,我们完善了噪声模拟理论体系,首次提出利用控制场同时模拟两种弛豫效应的方法。计算解耦序列的滤波函数可以得出该序列在噪声环境中的演化保真度,实验结果精准的符合了滤波函数的理论预测。三、我们在核磁共振系统中验证了级联组合脉冲在两种时变误差同时存在时的鲁棒性表现。这些原本用于消除静态或准静态误差的组合脉冲,被证明在动态非马尔科夫噪声环境中同样具有鲁棒性,而级联组合脉冲可以同时消除原始脉冲中存在的脉冲长度误差和脉冲失谐误差。通过计算级联组合脉冲的滤波函数,我们能够得到该组合脉冲对两种误差抑制能力的差异,并找到脉冲能保持鲁棒性的噪声截止频率阈值。我们在实验中证实了级联组合脉冲的解耦表现,实验数据和滤波函数预测一致。

闫松[6](2019)在《3He极化率测量系统设计、实现与优化》文中提出自1960年自旋交换光学泵浦(SEOP)极化惰性气体的理论被提出以来,许多研究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对这项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例如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中子研究中心(NCNR),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美国杰弗逊(Jefferson)国家实验室等。极化3He技术应用的一个典型领域是中子极化领域,这也是已知的最先进的中子极化技术。国内三个已经建成的大型中子源,中国绵阳研究堆(CMRR),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都计划加装极化3He系统用于产生极化中子。极化3He还可以用于电子散射实验,自旋相关的新物理探测,医学核磁共振成像,量子陀螺仪和精密测量等。本文以中国绵阳研究堆为依托,搭建了一套基于Rb-3He自旋交换光学泵浦(SEOP)技术的极化3He系统。系统的光源为100W的大功率二极管阵列激光器,利用啁啾布拉格光栅技术将光谱的半高宽窄化到了 0.2nm,利用Merritt构形线圈提供恒定磁场,中心区域的磁场梯度小于10-4cm-1,加热腔采用耐高温的工程塑料PEEK制成,利用LABVIEW实现了升温控制,精度可达0.1摄氏度。极化率测量系统分以下三个部分:1)自由感应衰减(FID)核磁共振(NMR)系统。此系统基于NMR的原理,可以对3He的FID信号进行检测。用于观测3He的相对极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对线圈信噪比的分析,得到Brooks构形的线圈有利于提高信噪比,当线圈的半径为(a0+d)/(?)时信噪比最大,信噪比与线圈的匝数和导线的线径无关。对系统噪声的测量结果表明,其主要来源于环境噪声(0.27μV/(?))和数据采集卡的噪声(0.40μV/(?)),系统的总噪声功率谱密度约为(?),G为放大器的增益倍数。2)绝热快速过程(AFP)核磁共振(NMR)系统。此系统同样基于NMR的原理,用于对极化3He的核自旋进行翻转。采用LABVIEW和函数发生器生成震荡电信号,采用40W的功率放大器对信号进行放大,采用方形亥姆霍兹线圈产生射频场,场强可达1.48G。经测试极化3He核自旋翻转后极化率的损失<2%。3)电子顺磁共振(EPR)系统。此系统基于EPR的原理,用于测量3He的绝对极化率。系统由函数发生器,射频线圈,光电探测器和数据采集卡组成。在光泵浦的过程中,通过函数发生器和射频线圈对系统发射一段扫频脉冲,光电探测器探测到的吸收光强在共振处是Lorentz型共振峰,峰值对应的频率就是Rb的ERP频率。为了避免泵浦光对测量造成影响,会在光电探测器前端加一个D2过滤器,利用Rb的D2线判断Rb的EPR频率。通过AFP前后Rb的EPR频移,就可以间接的获得Rb的绝对极化率,本系统的EPR频移为2Δv=10.45kHz,最终得到3He的绝对极化率为72.7%±0.4%。本文对3He极化率测量系统的各个部分的原理和具体实现方法,以及整个光泵浦系统的搭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据我们的有限了解,这是首次在国内实现应用于极化中子的极化3He系统,对国内极化3He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娜[7](2019)在《室内办公环境下短距离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nternet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无线通信越来越关注和依赖,无线通信技术也一路迅猛发展,近些年来,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应用方面,无线通信技术均有了质的飞跃。其中,离我们生活最近的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信服务异军突起,因为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实用性强等优势,展现出自身巨大的应用潜力。不仅在军事、工业、科学、医疗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日后开发各种应用系统提供了无限可能。人们在越来越依赖于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信服务的同时,对主要用于室内场所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服务系统也越来越关注,通常,室内短距离无线系统的传播环境是错综复杂且多变的,但大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质量。因此,本文的主要工作是正确描绘短距离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包括大尺度和小尺度衰落,并且解决频域测量的相关技术,增强室内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的传播性能。首先,为了全面解析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基于矢量网络分析仪和MSP430F149单片机控制的射频开关搭建室内无线传输信道频域测量平台,并对5.0-5.8GHz频段上的室内无线信道进行测量与分析,测量的传播方式为LOS和NLOS两种,测量结果证实了以往研究的路径损耗模型的可用性。其次,为了提高链路损耗模型的准确性,提出一种新型的穿墙损耗模型,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文将频率变化以及天线极化方式对穿墙损耗的影响加入考虑范围内,模型中增加与频率相关的穿墙损耗因子和与天线极化方式相关的极化因子,为典型的室内传播环境下无线信道的研究提供理论模型与测量系统。最后,针对室内办公环境提出能够描述多径信道衰落的抽头延迟线模型,并且分别在办公区、走廊两种传播环境下进行信道测试实验,然后通过实验数据的拟合,提取模型的相关参数,得到抽头幅度的统计规律,更详细的描述了室内短距离多径信道的传播特性。

朱云峰[8](2018)在《基于回波感应原理的流水式核磁共振磁场测量方法与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磁共振磁强计利用质子共振频率与磁感应强度的线性关系进行磁感应强度的测量,具备1n T的测量精度。但受弱场环境下信噪比低的限制,其测量范围一般不低于20mT。一些新型方法如原子磁力计、量子干涉仪等可以达到1f T的超高测量精度,但仅适用于0.1mT以下近零磁场的测量。为实现0.1mT20mT磁场的高精度测量,本文研究了一种流水式核磁共振磁强计,通过预极化技术提升了核磁共振磁强计的弱场测量能力,并基于回波感应原理实现了纵向磁化矢量的测量,提高了系统信噪比和可靠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对流水式核磁共振磁强计的测量原理进行详细阐述和量化分析;(2)通过分析自差式接收机和感应式接收机的工作原理,提出结合CPMG序列,通过回波感应进行纵向磁化矢量检测的方法;(3)通过构建吸收峰尖锐程度的数学模型,量化分析了各项系统参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4)完成了整套流水式核磁共振磁强计的系统设计,包含1.31T的Halbach型极化磁体、0.182T的回字形检测磁体、马鞍形激励线圈、螺线管检测线圈、控制电路和上位机软件。其中,控制电路包括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为核心的信号检测电路和以单片机(STM32)为核心的总体控制电路两部分,前者通过对回波信号的数字解调和对脉冲信号的数字调制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射频脉冲收发器的数字化设计,并通过提取可重复序列模型实现一种通用性更强的列表式序列控制器;后者通过压控恒流源、SDRAM数据存储等技术手段完成了射频激励、流速控制、数据传输等功能的高效协调。实验结果表明,回波感应法对纵向磁化矢量的检测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预极化处理使核磁共振回波信号强度提高了5.78倍;引入修正系数(受被测磁场均匀度影响)后的拟合方程与测量数据高度吻合,提高了测量速度和测量精度;激励强度和流速对测量曲线具有显着影响,合理优化系统结构可以获得更加尖锐的测量曲线吸收峰。最终,通过该方法实现0.136mT1.215mT磁感应强度的测量,测量精度优于0.1μT,证明了该方法对弱磁场的精确测量能力。

黄锦江[9](2019)在《低场磁共振成像装置软件系统开发》文中指出太空中的微重力、辐射等复杂环境会对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医疗检查手段,与传统的医疗成像手段相比,具有无创伤、无辐射、软组织对比度高、任意角度、多层面成像的优点,在航天员选拔及后续的医疗保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MRI依赖于射频线圈、梯度线圈、谱仪及计算机等组成的硬件设备,由运行于计算机系统上的应用软件控制整个装置的运行。目前,成熟的核磁共振软件大都与硬件设备配套使用,企业出于商业保密的考虑,并不会公开应用软件的具体情况。本文在重庆大学“低场磁共振成像仪”的基础上,进行MRI装置软件平台开发相关的工作。本文开发了一套磁共振成像装置软件系统。按照典型“瀑布模型”软件开发流程,首先对MRI装置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并给出了系统的用例图。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软件的架构设计,该软件的架构基于MVC架构,分为表示、操作和数据三层,其中表示层负责界面的前端展示,操作层处理用户的请求,数据层对软件系统的数据进行封装,并向操作层开发相应的接口。按照面向对象的开发思想和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将整个软件分为信息管理、参数管理、扫描控制和数据处理四个功能模块,并对各功能模块进行独立编码实现各自的功能,重点研究了序列管理功能、扫描控制功能、图像重建功能的机制及实现过程。低场磁共振图像受背景噪声影响较大,图像信噪比较低及图像边缘较模糊,但传统的图像去噪方法是一个平滑的过程,噪声去除与边缘细节的保留之间存在着矛盾,本文进行了低场MRI图像去噪方法的研究。首先分析了MRI图像噪声产生原因及MRI图像噪声的统计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MRI图像去噪方法的研究,分别应用PM去噪模型、TV去噪模型、NLM去噪模型及BM3D去噪模型对低场T1W图和BrainWeb数据集T2W图进行去噪,分析各模型优缺点,并基于邻域方差加权对TV模型的正则性进行了改进,随后对改进后模型的去噪性能和在不同方差水平干扰下的鲁棒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本文改进的TV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去噪效果。最后,开发了图形用户界面并集成了相关功能,并在重庆大学“低场磁共振成像仪”上进行了验证。软件主界面布局充分考虑了易用性方面的因素,将各功能按使用频率和关联度进行分区,简化了软件的操作。本文还对软件系统的各功能进行了测试,将软件的输出与预期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软件整体功能合格,能基本满足重庆大学“低场磁共振成像仪”的使用要求。

李建[10](2021)在《铁基超导体中新奇电子态的核磁共振(NMR)研究》文中提出对电子-电子关联效应的理解是现代凝聚态物理的核心问题和主要任务。伴随电子关联而来的多种自由度间错综复杂的耦合可导致丰富的竞争或合作的有序态,形成复杂多变的相图。本论文以系列铁基超导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脉冲核磁共振(NMR)技术来揭示和研究关联金属体系中出现的新奇物态,并分析了其可能对应的物理模型。首先作为结构最简单的铁基超导体,铁硒(FeSe)展现出了另类的相图演化,其中反常的电子向列序引发大量的研究且至今仍存在不少疑问。为此,我们对FeSe单晶开展了细致的NMR研究。我们合成了高丰度(98%)同位素57Fe的FeSe单晶样品,并首次同时测量了 57Fe与77Se的NMR谱图及自旋-晶格弛豫率。我们发现77Se与57Fe的奈特位移具有明显不同的温度依赖,在向列相中二者的奈特位移及自旋-晶格弛豫率的各向异性随温度的演化也不同。分析可知57Fe原子核可以直接反映Fe位的局域轨道构型,而77Se更多的受到3dxz,3dyz轨道态的影响。我们的实验揭示了 1.除了3ddxz,3dyz轨道的退简并,3dxy轨道在向列序中也发生了重构;2.FeSe具有洪特耦合诱导的轨道选择的电子关联,3dxy轨道的电子态在向列相中随着降温发生非相干到相干的渡越;3.非平庸的自旋-轨道耦合(SOC)效应导致FeSe的向列相中存在不小的局域自旋磁化率各向异性。这些结果表明FeSe中的电子向列相是一个自旋轨道纠缠的电子态,其中不同轨道的电子表现出不同的关联性并随着体系温度变化而出现相干-非相干之间的渡越。FeSe单晶在静水压下演化出了丰富难懂的相图且其超导转变相对于常压可被提高~4倍。另外,其中多种电子型有序间的竞争或合作效应一直是理论与实验关注的焦点,且不同实验手段的测量结果仍存在一些分歧。为此,我们对高丰度57Fe的FeSe单晶样品进行了低压范围内(pmax~2.1 GPa)细致的变压NMR研究。通过比对77Se与57Fe的NMR谱线随静水压的演化我们揭示了长期被遗落的低压下的磁有序预相变过程,而其超导转变与低温低能自旋涨落随静水压的演化表明超导配对机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另外,基于NMR实验证据,FeSe的电子态随静水压变化也会发生非平庸与磁有序相关的渡越,其中高压下的电子向列序就与FeAs类的具有显着自旋涨落及低温磁有序的向列序相类似。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铁基超导体丰富电子性质的起源,并提供了建立统一的物理图像的视角。FeSe及其衍生类材料体系的超导转变具有高度可调性,而常压下FeSe单晶的超导态本身也具有许多非常规的奇异特性。之前的NMR研究由于射频加热效应未能对FeSe单晶的超导态进行完备的表征。为此,我们首次合成了高丰度(50%)同位素77Se的FeSe单晶样品并采用极低功率的射频脉冲对其超导态进行了系统的规避了射频加热效应的NMR测量。我们在所有外场取向下都观测到了与电子自旋磁化率相关的Knight位移的下降,这排除了手征p-波超导配对的可能性。此外,我们在FeSe超导态的磁通晶格中发现了大量的剩余态密度及极度的NMR谱线展宽,这些结果表明FeSe超导态的磁通晶格中出现了十分反常的束缚态。这些实验现象可能与FeSe超导配对处于Bardeen-Cooper-Schrieffer超流机制与Bose-Einstein凝聚(BCS-BEC)渡越区的特征相关,但仍需进一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这些改进的NMR结果为相关理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限定及参考。铁基超导体的准二维特征使其十分易于解离、撕薄、插层和形成复杂的共生结构。我们利用NMR的位置选择性对复杂异质结构铁基超导体Ba2Ti2Fe2As4O不同层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经过系统的角度依赖的NMR谱的测量,我们将之前一直未能确定的发生于~125 K之下的电子相变确认为[Ti2As2O]层中的二维特征的轨道玻璃态。另外,借助NMR的超高分辨率我们首次在该体系中揭示了更低温度下的轨道有序转变及其伴随的结构畸变。类似于电子向列相,其在低温下也出现了相互正交的有序畴区。我们在[Fe2As2]层中还观测到了磁有序与超导的共存。总之,该体系中出现的丰富的电子态使其可作为探索轨道调控及异质结构铁基超导体层间耦合作用物理性质的平台。更多的微观机理仍需大量的理论与实验上的努力。我们也初步的研究了重空穴掺杂的铁基超导体CsFe2As2中Fe位的NMR信号。相关实验证据表明该体系中存在明显的轨道选择的电子关联性以及可能的电子向列序或短程磁有序。另外,我们对系列低超导转变温度的FeSe单晶样品进行了系统的NMR表征。我们发现FeSe单晶的超导态正相关于低温下浮现的强的低能自旋涨落,而其与电子向列序似乎关系不大。这些研究对于厘清FeSe中电子态的本征行为以及主导各电子型有序的关键物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短射频脉冲相位测量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射频脉冲相位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绝缘子老化状态现场检测的磁共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绝缘子伞裙老化状态检测研究现状
        1.2.2 单边核磁共振研究现状
        1.2.3 传感器温度稳定性研究现状
        1.2.4 常用横向驰豫信号分析方法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2 核磁共振测量原理
    2.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2.2 核磁共振信号测量原理
        2.2.1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测量原理
        2.2.2 自旋回波信号测量原理
        2.2.3 横向弛豫时间T2 测量原理
    2.3 本章小结
3 便携式核磁共振传感器研究
    3.1 单边磁体结构设计
        3.1.1 弧形磁体传感器制作
        3.1.2 均匀设计原理
        3.1.3 U形磁体结构优化设计
        3.1.4 磁体结构温度稳定性仿真研究
    3.2 射频线圈结构优化设计
        3.2.1 弧形磁体射频线圈优化设计
        3.2.2 U形磁体射频线圈优化设计
    3.3 阻抗匹配及调谐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横向弛豫信号反演算法研究
    4.1 横向弛豫信号反演算法研究
    4.2 Nelder-Mead算法
    4.3 本章小结
5单边核磁共振测量系统实验
    5.1 传感器磁场温度稳定性测试
        5.1.1 弧形磁体磁场温度稳定性测试
        5.1.2 U形磁体磁场温度稳定性测试
    5.2 传感器射频磁场均匀度测试
        5.2.1 弧形磁体射频磁场均匀度测试
        5.2.2 U形磁体射频磁场均匀度测试
    5.3 测量层厚测量实验
        5.3.1 弧形磁体传感器测量层厚测量
        5.3.2 U形磁体传感器测量层厚测量
    5.4 复合绝缘子老化程度测量实验
        5.4.1 弧形磁体传感器的现场实验
        5.4.2 U形磁体传感器实验研究
    5.5 温度对复合绝缘子老化测试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校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校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双端口矢量网络分析仪的中频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矢量网络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2.2 数字中频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双端口矢量网络分析仪中频模块总体方案设计
    2.1 矢量网路分析仪的结构与测试原理
        2.1.1 网络分析仪的一般结构与原理
        2.1.2 S参数测试
    2.2 双端口矢量网路分析仪设计需求与关键技术分析
        2.2.1 中频带宽分析
        2.2.2 全相位FFT频谱分析
        2.2.3 时域分析技术
        2.2.4 基于射频脉冲激励的S参数测量技术
    2.3 双端口矢量网路分析仪中频模块设计方案
        2.3.1 中频模块结构
        2.3.2 双端口矢量网路分析仪控制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端矢量网络分析仪口数字信号处理研究
    3.1 矢量网路分析仪数字信号处理概述
    3.2 多通道采样数据接收逻辑设计
    3.3 数字信号变速率处理逻辑设计
        3.3.1 带通采样下的相位分析
        3.3.2 信号正交分解逻辑
        3.3.3 基于抽取滤波的IFBW设计
    3.4 信号矢量信息处理逻辑设计
        3.4.1 全相位FFT预处理
        3.4.2 幅相数据计算逻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端口矢量网路分析仪测量模式研究
    4.1 基于连续波激励的S参数测量模式
    4.2 基于射频脉冲激励的S参数测量模式
        4.2.1 射频脉冲激励下S参数测量分析
        4.2.2 射频脉冲激励下S参数测试逻辑实现
        4.2.3 基于射频脉冲激励的S参数测量逻辑仿真验证
    4.3 时域分析模式
        4.3.1 基于S参数的时域模式可行性分析
        4.3.2 基于S参数的时域带通模式
        4.3.3 基于S参数的时域低通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5.1 数字处理模块功能测试
        5.1.1 采样数据调理与变速率处理模块测试
        5.1.2 全相位FFT数据预处理测试
    5.2 幅相数据处理性能测试
        5.2.1 单通道测量幅度动态范围以及稳定度测试
        5.2.2 多路相对测量准确性与稳定度测试
        5.2.3 扫描速度测试
    5.3 时域分析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传感器参数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两相流研究现状
        1.2.2 核磁共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
第二章 核磁共振测量原理及方案设计
    2.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2.1.1 原子核自旋进动
        2.1.2 能级跃迁与磁化矢量
        2.1.3 弛豫现象
    2.2 核磁共振信号测量
        2.2.1 Bloch方程
        2.2.2 核磁共振信号
        2.2.3 脉冲序列
    2.3 核磁共振测量系统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磁共振传感器磁体参数设计与优化
    3.1 核磁共振传感器理论模型
        3.1.1 传感器结构模型设计
        3.1.2 磁性材料选择
        3.1.3 磁体结构方案选择
    3.2 永磁体磁场理论与参数方法分析
        3.2.1 永磁体磁场理论计算
        3.2.2 基于COMSOL的有限元分析
        3.2.3 敏感性分析方法
    3.3 核磁共振传感器预极化参数研究
        3.3.1 预极化流体分析原理
        3.3.2 油水两相流磁化矢量与磁化长度关系
    3.4 核磁共振传感器所用Halbach阵列参数研究
        3.4.1 Halbach阵列理论研究
        3.4.2 Halbach阵列参数仿真分析
        3.4.3 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3.5 核磁共振传感器磁体参数优化与确定
        3.5.1 传感器A、B段预极化磁体参数优化与确定
        3.5.2 传感器C段测量磁体参数优化与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磁共振传感器线圈参数设计与优化
    4.1 核磁共振传感器射频线圈理论研究
        4.1.1 射频线圈类型选择
        4.1.2 螺线管线圈理论分析
    4.2 发射线圈射频磁场分析与优化
        4.2.1 射频场的理论计算
        4.2.2 射频场理论仿真与分析
        4.2.3 射频场参数优化方案
    4.3 接收线圈信噪比分析与参数设计
        4.3.1 粒子群优化方法设计
        4.3.2 接收线圈参数设计与分析
    4.4 核磁共振收发一体式线圈参数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磁共振发射电路设计
    5.1 发射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2 DDS信号源电路设计
        5.2.1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原理
        5.2.2 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5.2.3 功能实现及软件程序设计
        5.2.4 电路测试与结果分析
    5.3 功率放大模块电路设计
        5.3.1 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与指标
        5.3.2 功率放大电路实现与测试
    5.4 匹配泄放模块电路设计
        5.4.1 理论分析与电路设计
        5.4.2 电路仿真分析与实验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核磁共振传感器性能分析与电路测试
    6.1 实验系统搭建与电路测试
    6.2 核磁共振传感器性能测试与分析
        6.2.1 磁场性能测试
        6.2.2 线圈性能对比分析
        6.2.3 核磁共振传感器实验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非线性X参数的射频有源器件行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非线性矢量测量方案与关键技术
        1.2.1 大信号矢量网络分析仪(LSNA)
        1.2.2 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NVNA)
        1.2.3 非线性矢量网络测量方案性能对比
    1.3 射频器件非线性参数化行为模型
        1.3.1 Volterra级数模型
        1.3.2 Cardiff模型(波形工程)
        1.3.3 X参数模型
        1.3.4 S函数模型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4.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非线性X参数行为模型及NVNA测量原理
    2.1 非线性X参数行为模型理论
        2.1.1 非线性行为和频谱映射
        2.1.2 大信号散射函数线性化与案例描述
        2.1.3 非线性X参数基本理论
    2.2 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平台
        2.2.1 非线性矢量测量工作原理
        2.2.2 相对和绝对校准技术
        2.2.3 谐波相位参考实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宽带谐波相位参考及其定标技术
    3.1 相位参考信号的考量
    3.2 基于非线性传输线的谐波相位参考
        3.2.1 非线性传输线结构分析
        3.2.2 工作特性分析
        3.2.3 脉冲边沿压缩特性分析
        3.2.4 流片工艺及加工流程
    3.3 谐波相位参考相位定标技术
        3.3.1 宽带谐波相位参考原型样机
        3.3.2 基本物理量值溯源
        3.3.3 谐波相位参考定标技术
        3.3.4 频域幅度与相位谱定标结果
        3.3.5 宽带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原型样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任意负载阻抗相关X参数研究
    4.1 负载相关X参数行为模型理论
        4.1.1 任意负载阻抗工作下器件性能分析
        4.1.2 双音大信号工作点的频谱线性化
        4.1.3 负载相关X参数行为模型表达式
        4.1.4 多音X参数行为模型
    4.2 任意负载阻抗硬件测量平台
        4.2.1 多端口矢量信号源方案
        4.2.2 阻抗调谐器方案
        4.2.3 全谐波测量验证平台
    4.3 负载相关X参数理论有效性检验
        4.3.1 源牵引的解释
        4.3.2 负载相关X参数的实验检验
        4.3.3 双音大信号和负载相关X参数的数学等量关系
        4.3.4 负载牵引下的功放器件功率等高线
    4.4 微波网络端口反射系数解析表达式
        4.4.1 源输入反射系数表达式
        4.4.2 负载输出反射系数表达式
        4.4.3 理论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期记忆效应的谐波动态X参数研究
    5.1 基于NVNA的脉冲包络域测量方案
        5.1.1 射频脉冲测量工作模式
        5.1.2 同步-宽带法和异步-窄带法
    5.2 长期记忆效应和谐波动态X参数行为模型
        5.2.1 功率放大器的记忆效应
        5.2.2 长期记忆效应的实验辨识
        5.2.3 谐波动态X参数行为模型理论
    5.3 参数辨识与测量平台
        5.3.1 射频二值包络脉冲信号
        5.3.2 脉冲包络域原型测量平台
        5.3.3 谐波动态X参数辨识
    5.4 实验验证
        5.4.1 包络域信号测量结果
        5.4.2 谐波记忆核函数
        5.4.3 谐波动态X参数行为模型的检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量子系统噪声的动力学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量子信息基础知识
        1.1.1 量子比特
        1.1.2 密度矩阵与混合态
        1.1.3 量子纠缠
        1.1.4 单比特门操作
        1.1.5 多比特门与通用逻辑门
        1.1.6 投影测量
    1.2 开环量子控制简介
        1.2.1 退相干现象的半经典描述
        1.2.2 闭环与开环
        1.2.3 动力学解耦技术
        1.2.4 组合脉冲与动力学纠错门
    1.3 小结
第2章 核磁共振量子系统
    2.1 核自旋
    2.2 射频脉冲
    2.3 初始态制备
    2.4 通用逻辑门实现
    2.5 测量及态重构
    2.6 小结
第3章 量子控制操作的滤波函数
    3.1 基于动力学解耦技术的滤波函数
    3.2 任意幺正操作的滤波函数
    3.3 动力学解耦技术滤波函数的三维表示
    3.4 影响解耦序列效用的因素
    3.5 小结
第4章 最优动力学解偶序列的实验研究
    4.1 噪声注入技术的研究
        4.1.1 纵向弛豫噪声模拟
        4.1.2 横向弛豫噪声模拟
        4.1.3 混合噪声模拟
    4.2 最优动力学解耦实验验证
        4.2.1 实验设定与参数选择
        4.2.2 实验结果
        4.2.3 Y脉冲代替X脉冲
        4.2.4 碳原子核自旋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组合脉冲在非静态噪声环境中的效用研究
    5.1 级联组合脉冲
        5.1.1 残余误差保留机制
        5.1.2 构建级联组合脉冲
    5.2 级联组合脉冲的滤波函数
        5.2.1 级联组合脉冲的哈密顿量
        5.2.2 一阶失谐误差的矢量表示
        5.2.3 一阶脉冲长度误差的矢量表示
        5.2.4 级联组合脉冲的演化保真度
        5.2.5 级联组合脉冲的二维滤波函数
    5.3 实验验证级联组合脉冲在非静态噪声环境中的效用
        5.3.1 脉冲误差情境下的噪声模拟
        5.3.2 噪声的功率谱密度函数
        5.3.3 基于滤波函数预测保真度
        5.3.4 实验验证组合脉冲对非静态噪声的鲁棒性
        5.3.5 组合脉冲的初态敏感度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3He极化率测量系统设计、实现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极化~3He及其应用
    1.2 极化~3He技术研究现状
    1.3 文章内容
2 自旋交换光学泵浦
    2.1 碱金属原子的光学泵浦
    2.2 自旋交换极化~3He
    2.3 极化率的限制因素
        2.3.1 各项异性自旋交换
        2.3.2 X因子
3 极化~3He光学泵浦系统
    3.1 光泵系统
    3.2 磁场环境和加热系统
        3.2.1 磁场环境系统
        3.2.2 加热系统
4 极化率测量系统
    4.1 FIDNMR系统
        4.1.1 NMR原理
        4.1.2 FIDNMR系统实现
    4.2 AFP NMR系统
        4.2.1 AFP原理
        4.2.2 AFP NMR系统实现
        4.2.3 AFP NMR系统优化
    4.3 EPR系统
        4.3.1 EPR频移原理
        4.3.2 EPR系统实现
5 结论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室内办公环境下短距离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通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室内无线通信的研究现状
        1.2.1 典型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1.2.2 短距离无线通信的特点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室内办公环境下短距离无线传输信道概述
    2.1 无线电波的传播
        2.1.1 无线电波的传播机制
        2.1.2 无线电波的分类
    2.2 室内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2.2.1 室内大尺度衰落
        2.2.2 室内小尺度衰落
    2.3 室内无线信道研究参数
        2.3.1 路径损耗
        2.3.2 功率时延谱
        2.3.3 均方根时延扩展
    2.4 室内无线信道统计模型
        2.4.1 自由空间模型
        2.4.2 Chan模型
        2.4.3 衰减因子模型
        2.4.4 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
        2.4.5 Keenan-Motley模型
        2.4.6 多墙模型
        2.4.7 Ericsson多重断点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的测量
    3.1 室内无线信道测量的主要方法
        3.1.1 直接射频脉冲法
        3.1.2 扩频滑动相关器法
        3.1.3 频域信道测量法
    3.2 室内无线信道频域测试系统建模
        3.2.1 频域测试建模
        3.2.2 测试系统组成
        3.2.3 测试系统参数
        3.2.4 测试系统校准
        3.2.5 后期数据处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办公环境下无线信道路径损耗测量与分析
    4.1 5.0 -5.8GHz室内办公环境下无线信道频域测试
        4.1.1 测试系统参数设置
        4.1.2 测试环境
        4.1.3 测试步骤
    4.2 测试结果分析
        4.2.1 路径损耗结果分析
        4.2.2 时延功率谱与均方根时延扩展结果分析
    4.3 室内办公环境中穿墙损耗特性建模与测试分析
        4.3.1 提出穿墙损耗模型
        4.3.2 穿墙损耗因子及其验证
        4.3.3 天线极化因子及其验证
        4.3.4 不同天线极化方式下穿墙损耗测试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室内办公环境下无线信道多径特性测量与分析
    5.1 多径信道衰落分布
        5.1.1 Rayleigh分布
        5.1.2 Rician分布
        5.1.3 Nakagami-m分布
    5.2 抽头时延线模型
    5.3 抽头时延线模型建模及测试结果分析
        5.3.1 时延抽头模型建模
        5.3.2 每个抽头幅度测试分析
        5.3.3 m参数和时延关系测试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的创新点总结
    6.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基于回波感应原理的流水式核磁共振磁场测量方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磁共振磁强计的主要类型
        1.2.2 流水式核磁共振磁强计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流水式核磁共振磁强计的工作原理及优化方法
    2.1 流水式核磁共振磁强计的工作原理
    2.2 纵向磁化矢量的两种检测方法
        2.2.1 自差式接收机检测法
        2.2.2 感应式接收机检测法
    2.3 核磁共振吸收峰的主要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磁体及线圈的设计与仿真
    3.1 磁体的设计与仿真
        3.1.1 Halbach形极化磁体
        3.1.2 回字形检测磁体
    3.2 射频线圈的设计与仿真
        3.2.1 直线及圆弧电流元的磁场计算
        3.2.2 螺线管及马鞍形线圈的磁场计算
    3.3 本章小结
4 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4.1 控制电路的主体结构
    4.2 射频脉冲发生器
        4.2.1 控制结构
        4.2.2 脉冲调制
        4.2.3 频谱优化
        4.2.4 性能测试
    4.3 射频信号接收器
        4.3.1 相敏检波
        4.3.2 控制结构
        4.3.3 数字滤波
        4.3.4 性能测试
    4.4 通用序列控制器
        4.4.1 模型提取
        4.4.2 控制时序
        4.4.3 参数列表
    4.5 射频激励及流速控制器
        4.5.1 射频激励
        4.5.2 流速控制
    4.6 数据存储与传输
        4.6.1 存储方式
        4.6.2 数据存储
        4.6.3 数据传输
    4.7 本章小结
5 上位机软件的开发与调试
    5.1 软件结构
    5.2 参数转换
    5.3 数据处理
    5.4 本章小结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测量系统的总体构建
    6.2 回波信号的检测效果
        6.2.1 静态检测
        6.2.2 动态检测
    6.3 磁场测量的结果及分析
        6.3.1 测量曲线的拟合
        6.3.2 激励强度的影响
        6.3.3 流速的影响
        6.3.4 弱场的测量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校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校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低场磁共振成像装置软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MRI装置软件平台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低场MRI装置简介
    2.1 MRI工作原理
        2.1.1 自旋与核磁共振现象
        2.1.2 弛豫时间
    2.2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简介
        2.2.1 空间编码
        2.2.2 T_1加权和T_2加权
    2.3 低场磁共振成像装置简介
        2.3.1 总体结构
        2.3.2 谱仪系统
        2.3.3 计算机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低场MRI装置软件系统总体设计及实现
    3.1 软件的需求分析
        3.1.1 需求分析概述
        3.1.2 功能性需求
        3.1.3 非功能性需求
    3.2 软件架构设计
        3.2.1 基于MVC的软件架构
        3.2.2 软件模块结构设计
    3.3 软件关键模块功能及其实现
        3.3.1 序列管理模块
        3.3.2 扫描控制模块
        3.3.3 数据处理模块
    3.4 软件开发相关关键技术
        3.4.1 Python编程语言
        3.4.2 GUI开发框架—PyQt
        3.4.3 多线程技术
    3.5 本章小结
4 低场核磁共振图像去噪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核磁共振图像噪声分布特点及评价指标
        4.2.1 核磁共振图像的噪声分布特点
        4.2.2 图像去噪效果评价
    4.3 基于TV模型的核磁共振图像去噪方法研究
        4.3.1 基于邻域方差加权改进的TV模型
        4.3.2 核磁共振图像去噪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低场MRI装置软件系统用户界面及功能测试
    5.1 软件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简介
    5.2 界面整体布局
    5.3 序列管理功能测试
        5.3.1 基本功能测试
        5.3.2 参数管理功能测试
    5.4 扫描控制功能测试
    5.5 数据处理功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铁基超导体中新奇电子态的核磁共振(NM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关联金属与铁基超导体
    1.1 关联金属
        1.1.1 从自由电子气到关联金属(“适度的自由更有趣”)
        1.1.2 从局域自旋链到关联金属(“让电子动,情况会很不一样”)
        1.1.3 局域轨道构型所扮演的作用以及自旋-轨道耦合效应
    1.2 铁基超导体
        1.2.1 铁基超导体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及相图演化
        1.2.2 铁基超导体中电子系统物理性质的实验证据及指示
        1.2.3 铁基超导体的超导特性
        1.2.4 铁基超导体的理论模型
        1.2.5 铁基超导体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及可能的研究方向
第2章 核磁偶/电四极矩共振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及对关联金属体系的探测
    2.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1.1 原子核的低能自由度与晶体中的核自旋系统(“来自原子核的信使”)
        2.1.2 原子核与电子的超精细相互作用(“核自旋与电子共舞”)
        2.1.3 空间结构因子与三大时间尺度(“核自旋眼中电子的远近动静”)
    2.2 核磁共振实验平台与脉冲核磁共振实验技术
        2.2.1 低温核磁共振实验平台
        2.2.2 脉冲核磁共振实验技术
        2.2.3 实验装置,实验设置及测量方法
    2.3 NMR/NQR对关联金属体系电子性质的探测
        2.3.1 NMR/NQR对电子序的测量
        2.3.2 NMR/NQR对低能涨落(电子结构不稳定性及态密度)的测量
        2.3.3 NMR/NQR对非常规超导态的表征
第3章 铁基超导体FeSe中自旋-轨道交织的电子向列序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生长及基本物性表征
        3.2.2 NMR测量装置,设置及流程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57)Fe的奈特位移的各向异性:轨道依赖的自旋磁化率
        3.3.2 超越平庸铁磁轨道序的轨道重构
        3.3.3 自旋空间各向异性的证据:均匀自旋磁化率
        3.3.4 自旋空间各向异性证据:动态自旋磁化率
        3.3.5 相关实验结果的分析细节
    3.4 讨论
    3.5 结论及本章小结
第4章 静水压下FeSe中电子向列序的演化及磁有序预相变(短程磁有序)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生长及基本物性表征
        4.2.2 高压NMR测量装置,设置及流程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电子向列序随静水压的演化
        4.3.2 ~(57)Fe位NMR谱线的各向异性及磁有序预相变
        4.3.3 超导转变随压力的演化及其与磁有序的关系
        4.3.4 FeSe低温低能磁涨落的多起源特征
    4.4 讨论
    4.5 结论及本章小结
第5章 块体FeSe超导态Knight位移的下降及磁通晶格相中的反常束缚态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生长及基本物性表征
        5.2.2 NMR测量装置,设置及流程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FeSe超导态Knight位移的本征下降
        5.3.2 FeSe超导态磁通晶格中的反常束缚态
        5.3.3 超导态复杂的RF加热效应
    5.4 讨论
    5.5 结论及本章小结
第6章 复杂异质结构铁基超导体Ba_2Ti_2Fe_2As_4O中分层的2D轨道玻璃态及自旋玻璃态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样品生长及基本物性表征
        6.2.2 NMR测量装置,设置及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
    6.3 研究背景
    6.4 不同层物理性质的NMR表征-As_1,As_2的确认
    6.5 [Ti_2As_2O]层中的二维轨道玻璃态
        6.5.1 二维(2D)轨道玻璃态的揭示
        6.5.2 二维(2D)轨道玻璃态随温度的演化
        6.5.3 二维(2D)轨道玻璃态可能的涨落形式
    6.6 [Fe_2As_2]层中的自旋玻璃态
        6.6.1 短程或非公度磁有序转变的揭示及其与超导态的共存
        6.6.2 自掺杂及晶格参数变化导致的量子临界行为
    6.7 相关分析的细节及补充材料
        6.7.1 NMR测量条件下的超导转变
        6.7.2 高低温NMR谱线的特征及本征Knight位移的提取
        6.7.3 As_1位置EFG参数随温度的演化及谱线拟合的细节
        6.7.4 非公度电荷密度波/电荷序(ICDW/ICO)的排除
        6.7.5 局域轨道“晃动”模型对As_1位置1/T_1的解释[548,570-571]
    6.8 讨论
    6.9 结论及本章小结
第7章 重空穴掺杂铁基超导体CsFe_2As_2及系列低Tc-FeSe单晶的NMR表征
    7.1 引言
    7.2 实验方法
        7.2.1 样品生长及基本物性表征
        7.2.2 NMR测量装置,设置及流程
    7.3 系列低Tc-FeSe单晶的NMR表征
        7.3.1 离子交换法合成的FeSe单晶的NMR表征
        7.3.2 不同Fe,Se比例FeSe单晶的对比研究
    7.4 CsFe_2As_2中轨道选择的关联及可能的向列序
        7.4.1 ~(57)Fe位Knight位移各向异性:轨道选择的Mott转变及电子态渡越
        7.4.2 ~(57)Fe位NMR谱线展宽的各向异性:可能的电子向列序证据或短程磁有序
        7.4.3 CsFe_2As_2中低能自旋涨落的特征
    7.5 结论及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短射频脉冲相位测量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绝缘子老化状态现场检测的磁共振方法研究[D]. 黎露. 重庆大学, 2019(01)
  • [2]双端口矢量网络分析仪的中频模块设计[D]. 曹佳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3]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传感器参数设计与优化[D]. 童美帅.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4]基于非线性X参数的射频有源器件行为模型研究[D]. 苟元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5]量子系统噪声的动力学抑制[D]. 甄兴龙. 清华大学, 2016(11)
  • [6]3He极化率测量系统设计、实现与优化[D]. 闫松.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室内办公环境下短距离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研究[D]. 刘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8]基于回波感应原理的流水式核磁共振磁场测量方法与系统研究[D]. 朱云峰. 重庆大学, 2018(04)
  • [9]低场磁共振成像装置软件系统开发[D]. 黄锦江. 重庆大学, 2019(01)
  • [10]铁基超导体中新奇电子态的核磁共振(NMR)研究[D]. 李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短射频脉冲相位测量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