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瓷在压力作用下进行孔隙性试验用罐(论文文献综述)
卢声彦[1](2012)在《电瓷原料成分波动对质量控制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瓷材料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抗热震性、电气性能优良、极高的化学稳定性、长期严酷条件下工作仍能保持机械强度和电气强度不变的特性,是绝缘子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绝缘材料。而作为电瓷材料基础原料的铝矾土、长石、粘土,虽然在我国储量丰富,供应厂商也多,但是,工厂规模都不大,加工处理方法简单,原料的成分波动及劣化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势必会带来电瓷配方的成分波动,最终导致电瓷产品的质量波动。因此,本文旨在通过针对性的对原料波动性数据分析、相关实验研究,寻找抑制、减少波动的控制方法,以提高电瓷产品的质量。首先,研究了2009年至2012年入厂的铝矾土、长石、粘土原料以及电瓷配方坯料的成分波动情况。通过原料大量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有针对性的成分测试,发现各类原料在同一时期和不同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成分波动,波动的大小和供应厂家有一定联系。另外,电瓷坯料配方在生产运行中确实也存在成分波动,不同年份波动幅度不同。再者,研究了铝矾土、长石、粘土原料的成分波动对电瓷质量波动性影响。通过三类原料在电瓷配方中的应用比例,计算得出了由于原料的成分波动带来的配方的成分波动幅度,探讨了各自原料对于电瓷质量的影响;对不同质量铝矾土的XRD测试,分析得出当铝矾土成分存在波动会带来的自身矿物成分莫来石、刚玉等的波动,进而深入影响坯料配方的质量;在不同比例长石应用配方的研究中,伴随着添加量的加大,瓷质玻璃相的含量在逐渐增多,气孔率有减少的趋势,无釉抗折均在160MPa以上,且相差不明显,瓷质的体积比重、开口孔隙率以及吸水率均呈趋势性变化;在粘土及坯料的可塑性及结合性波动研究中,发现该部分性能波动极大的影响着在线制品的质量;通过K2O-SiO2-Al2O3系统三元相图分析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认为原料的成分波动必然会影响电瓷配方性能。最后,研究得出了电瓷质量波动的控制方法。主要采用对原料精选并定点供应商,短期内足量采购,加强原料检测,优化坯料制备工艺及加强在线调控等有效控制方法。并就此阐述了大连电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质量波动控制以后,产品的质量情况。
贾兴文[2](2009)在《含Fe1-δO废渣砂浆的导电性和机敏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敏混凝土是具有自感知、自适应和损伤自修复等智能特性的多功能材料,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实现结构的在线健康监测和损伤检测,在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的健康监测以及电子设备的电磁屏蔽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主要是利用碳纤维、石墨、炭黑、钢纤维等导电材料制作导电机敏混凝土。但是碳纤维价格高昂,在混凝土中分散性较差,表面处理也较为复杂;石墨或炭黑掺量较高时,导电混凝土强度明显下降;钢纤维在混凝土的碱性环境中易钝化,使钢纤维导电混凝土的电阻率随着龄期的增长明显增大。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导电机敏混凝土的应用,因此研究导电性、压敏性和力学性能良好、价格低廉且实用价值高的导电机敏混凝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铁氧化物(Fe1-δO)包括FeO、Fe2O3和Fe3O4,都是非化学计量化合物,并且都存在结构缺陷,因此Fe1-δO具有半导体的性质。FeO和Fe3O4在常温下的电阻率分别为5×10-2Ω·cm和4×10-3Ω·cm,与沥青基碳纤维的电阻率基本相同。磁选粉煤灰和钢渣中Fe1-δO的含量约为30%,因此磁选粉煤灰和钢渣有可能作为导电材料用于制备导电砂浆。利用磁选粉煤灰和钢渣,采用制备普通砂浆的工艺制备的废渣砂浆价格非常低廉。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当磁选粉煤灰掺量超过40%或钢渣掺量超过50%时,废渣砂浆的导电性与掺加粗细集料的碳纤维混凝土或石墨混凝土的导电性基本相同,而压敏性和力学性能优于上述两种导电混凝土。利用含Fe1-δO废渣制备出了导电性和压敏性良好、价格低廉且同时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导电砂浆,不仅拓宽了机敏混凝土的研究范围,也有利于促进新型智能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在分析废渣砂浆的导电性和压敏性机理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含Fe1-δO废渣砂浆的导电性和不同荷载条件下废渣砂浆的压敏性,以及含水率、温度、废渣掺量、养护制度等因素对废渣砂浆导电性和压敏性的影响。通过试验发现:(1)随着废渣掺量的增加,废渣砂浆的导电性和压敏性逐渐增大;随着龄期的延长,废渣砂浆的导电性逐渐减弱,压敏性逐渐增大,但28d龄期后导电性和压敏性趋于稳定。(2)随着废渣砂浆导电性的增强和龄期的延长,含水率、温度、养护制度和试件尺寸等因素对废渣砂浆导电性和压敏性的影响逐渐减弱。(3)废渣导电砂浆具有良好的压敏性,荷载作用方式对压敏性有很大影响。(4)随着加荷速度的增加,废渣砂浆的压敏性逐渐增强。(5)三轴受压时,随着围压的增大,在较低应力状态下,废渣砂浆的压敏性有所减弱。(6)废渣砂浆的电阻变化和应力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当应力小于弹性极限时,随着应力的循环变化,废渣砂浆的电阻也产生循环变化,但电阻变化滞后于应力变化。通过模拟冻融循环,干湿循环,酸、碱、盐侵蚀和碳化等侵蚀性环境,研究了废渣砂浆在侵蚀性环境中导电性和压敏性的变化,以及导电性和压敏性变化与力学性能变化的关系。经历多次冻融循环、酸溶液以及硫酸盐侵蚀,废渣砂浆的导电性和压敏性明显降低;经历多次干湿循环,废渣砂浆导电性和压敏性逐渐降低;NaCl溶液和碱溶液浸泡后,废渣砂浆的导电性和压敏性明显增强;人工碳化对废渣砂浆的导电性和压敏性没有明显影响。在侵蚀性环境中,废渣砂浆的力学性能变化与导电性变化明显相关,通过监测废渣砂浆的电阻变化,可以反映其力学性能的变化。这也说明通过监测混凝土材料在侵蚀性环境中的电阻变化,可以为评估其耐久性和损伤提供参考。
张诚[3](2006)在《氧化锌避雷器试验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锌避雷器由于其优越的限制电气系统过电压的性能,它作为限制电气系统过电压的重要设备,近几年来,在电力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文章首先介绍了氧化锌避雷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并联均压电容器的氧化锌避雷器的泄漏电流的组成及泄漏电流的特征,阐述了DL/T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的常规试验和判断方法和试验目的,认为常规试验和判断方法对判断不并联均压电容器的氧化锌避雷器的质量是十分有效的。其次,文章通过对一次氧化锌避雷器事故的分析,得到并联均压电容器的氧化锌避雷器仅仅采用《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的常规的试验和判断方法不足判断其质量优劣。最后,文章探讨了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氧化锌避雷器的结构进行改进,将并联电容器底部单独引出,将氧化锌电阻片与并联电容器底部相隔离是最彻底的方法,判断方法可以采用《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的标准或厂家标准;但对于已经投入运行、现场无法改变结构的氧化锌避雷器,可以通过同时测量三次谐波电流和基波电流的方法,结合内部压力的监视,可以有效地判断并联均压电容器的MOA的优劣。在压力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基波电流增加可以判断为并联电容器劣化。如果三次谐波电流增加,可以判断为氧化锌电阻片劣化;如果氧化锌避雷器内部压力降低,可以判断氧化锌避雷器内部受潮。
华奎[4](2019)在《复合绝缘子芯棒和护套界面缺陷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过程研究》文中指出复合绝缘子芯棒和护套的界面缺陷问题对绝缘子的绝缘性能和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深入认识界面缺陷对绝缘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电场变化情况,本文开展了复合绝缘子芯棒和护套界面缺陷的影响及其发展过程研究。本文研究了存在界面缺陷的绝缘子的性能变化情况。选择500kV陕瀛II线上的两支界面缺陷绝缘子作为样本,对其进行包括机械性能试验、电气性能试验和物化性能试验在内的各项研究,结果表明,高压端蚀损和积污程度远高于低压端,芯棒机械性能降低明显;正向高耐压情况下绝缘子温升明显,温升数值在23.344.2℃之间,湿润状态温升略有提升,且伴随电晕放电产生,反向高耐压时温升和电晕放电均显着缓解;发热前后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和硅橡胶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降解,且有添加剂渗出和硝酸对芯棒的腐蚀等过程存在。本文研究了界面缺陷不同发展过程对绝缘子局部和整体电场分布的具体影响。采用COMSOL建立绝缘子的三维模型,并对气隙、水汽环境和碳化通道等进行合理假设,对其电场和温度场进行仿真计算。对气隙的仿真结果表明,气隙的存在会导致附近场强数值急剧增大,远大于芯棒和护套内的场强;当气隙尺寸在3mm?0.3mm?90范围变化时,气隙附近场强极值较正常状态增大幅值在31.6746.23%之间,且场强极值与气隙的长度呈负相关,与气隙的跨度和厚度呈正相关,且变化速率随气隙尺寸的增大均逐渐降低。对水汽环境的的仿真结果表明气隙和水隙均会带来严重的电场畸变,分别造成电场95.07%的增加和88.09%的降低,水汽中电解质液起晕场强的降低会增大电晕放电的发生概率;护套受潮会造成界面电场的增大和局部温度的上升,场强数值与护套受潮程度近似成正比例关系,极化损耗是发热的主要原因。对碳化通道的仿真结果表明碳化通道的存在不会改变绝缘子的轴向电场分布,仅会在碳化通道的产生位置产生电场畸变;改变碳化通道位置时,高压端附近的改变量远远大于中间位置和低压端,中间位置在产生碳化通道之后场强迅速增大,低压端的畸变后的电场强度值已经超过了高压端的原有场强;碳化通道的产生会使绝缘子护套表面的电场强度数值急剧减小,且其数值随着碳化通道长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周兆禹[5](2012)在《盘形悬式绝缘子的结构分析与优化》文中指出绝缘子是架空输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高压输变电线路中起绝缘、机械连接和支持作用。盘形悬式绝缘子是线路绝缘子中使用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种线路绝缘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西电东送、三峡工程、铁路建设及特高压联网工程的建设,此类绝缘子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因此对这类绝缘子结构的优化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绝缘子进行静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优化钢脚的尺寸。通过机械拉伸试验来验证优化结果的可行性。课题还借助ANSYS对绝缘子进行模态分析,分析了解绝缘子的振动特性。综上所述,对绝缘子进行结构分析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主要研究的工作有以下几方面:1.在软件ANSYS中对绝缘子进行了参数化建立模型进行静力学分析。介绍了绝缘子静力学分析的过程,并观察了绝缘子在受额定拉伸负荷时,各部分的位移和应力情况。论证了绝缘子在受拉时,其胶合剂部分和瓷件部分是受压的特性。并通过分析判定绝缘子做机械破坏负荷时的破坏情况一般为脚的变形或瓷件的破裂。2.对绝缘子钢脚的优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在ANSYS中,依据对绝缘子静力分析的结果,提取目标函数变量和状态函数变量,制定各优化变量的区间范围选择零阶方法对绝缘子进行优化。通过软件查看优化循环的设计序列,并查看目标函数的变化图,分析对比优化前后各参数的变化,计算了每只钢脚节约钢材的使用量。3.根据优化的结果,对钢脚进行试制并按原工艺对绝缘子进行胶装。对胶装完成的绝缘子进行逐个试验和抽样试验。通过机械试验和电气试验,论证了优化后的绝缘子能够承受正常工作负荷。主要论述了绝缘子机电破坏负荷试验的过程,并通过相应的计算,验证了优化后的绝缘子是合格的。虽然强度比优化前的绝缘子要有所减小,但是相对额定的机电破坏负荷,在其强度上仍有一定的裕度。4.对绝缘子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对其进行模态分析,提取前十阶模态的固有频率和振型。通过对各阶模态的分析,了解绝缘子的振动特性,一方面为绝缘子的故障诊断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绝缘子的动力学分析奠定了基础。
李景恒,李勇,刘洪亮[6](1990)在《铝质高强度电瓷配方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河南巩县铝矾土粉和山东粘土、长石等,运用SiO2-Al2O3-K2O三元相图和正交设计优选法,成功地配制出瓷材料强度150MPa(不施釉)的铝质高强度配方,并摸索出一套较成熟的制泥工艺,为发展超高压瓷绝缘子提供了优良配方。
梁坤[7](2018)在《混凝土导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混凝土道床是地铁杂散电流必经的路径,因此提高道床混凝土的绝缘性可增大轨-地过渡电阻,为地铁杂散电流的控制提供一种方法。由于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因素较多,导致目前的相关研究共面临三大问题:(1)混凝土电阻率的提高水平不能满足工程的需求;(2)由于原材料、工艺水平等要求,实验室制备的高绝缘混凝土无法在工程中大范围应用;(3)地铁运营环境下,尤其在富水条件下,混凝土道床轨-地过渡电阻将大幅度降低。本文依托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科研项目,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铁运营环境下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因素以及高绝缘混凝土的导电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共取得了如下成果:(1)根据混凝土孔隙的形成过程把孔隙分为大孔和小孔,并采用双正态分布曲线拟合孔径分布微分曲线。建立了考虑孔径分布和双电层导电特性的混凝土导电模型,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出:混凝土电导率不仅受到饱和度、孔隙率的影响,同时孔径分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混凝土中,较小孔隙起到连通较大毛细孔的作用。在孔隙率一定时,较小孔隙比例的增加会增加混凝土孔隙的连通性,从而增加了混凝土的电导率。同时,混凝土交流阻抗谱的弥散效应也受到孔径分布的影响。以上规律为提高混凝土电阻率的研究提供指导。(2)研究了提高混凝土绝缘性方法的可行性,通过试验测试了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因素,并制备了两组高绝缘混凝土。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的电阻率受到水胶比、掺合料、外加剂、水泥种类等的影响。其中水胶比主要改变了混凝土的孔隙率;掺合料主要优化了混凝土的孔径分布;外加剂改变了混凝土的孔隙结构;水泥种类主要影响水化生成物的种类。这些作用均会对混凝土电阻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依据上述试验规律,采用高铝水泥及高密实混凝土思想、掺合料技术、绝缘外加剂技术制备了两种高绝缘性混凝土。(3)通过轨道模型试验研究了高绝缘混凝土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并分析了降雨对轨-地过渡电阻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绝缘性混凝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轨-地过渡电阻。轨-地过渡电阻受降雨、绝缘垫缺失影响较大。降雨导致绝缘垫、道床表面形成导电水膜,并且部分水份渗入混凝土,提高了混凝土的饱和度,在这两个因素作用下,轨-地过渡电阻将下降3个数量级以上。采用氟碳漆对混凝土道床表面进行喷涂处理可防止水份进入混凝土,从而提高混凝土道床的轨-地过渡电阻。(4)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地下水、应力及电压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会通过毛细作用的方式进入混凝土,增加混凝土的饱和度和电导率。在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沿混凝土毛细孔上升的改进的Terzaghi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湿润锋上部的混凝土饱和度不断降低的现象,解释了毛细上升曲线偏离t0.5的规律。应力作用导致混凝土微观裂缝发展,引起孔隙溶液分布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混凝土的电阻率。电压对混凝土电阻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张满园[8](2014)在《钢渣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混凝土凭借其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优点,已经是目前建筑行业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但是,大部分的混凝土还是以传统的形式应用在建筑的主体部分。随着智能混凝土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对混凝土导电性能展开了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混凝土的导电性能可用于电力行业接地装置以及结构的自我监控等领域。近年来,由于接地装置的腐蚀问题严重威胁着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使其倍受人们关注。引起接地事故及隐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下接地装置的腐蚀破坏。而且对埋入变电站正下方的接地装置进行维修和更换是相当麻烦的事情,其工作量以及花费的金额都是巨大的。因而,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导电混凝土对接地电极的包裹可以起到有效的降阻防腐的效果。考虑到安全性和经济性,导电混凝土包裹在接地体的表面,以提高接地体的耐腐蚀性,这具有延长接地网使用寿命的重要意义。然而这一部分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仍然是不完整的,所以很有必要对混凝土体积电阻率以及导电性进行系统的理解与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并研究了钢渣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在接地网中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钢渣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钢渣的研究现状,展开了钢渣混凝土的导电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抗渗防腐性能的试验研究,为接地装置防腐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文章主要研究了钢渣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电阻率、压敏性以及抗渗性能,同时分析了影响以上性能的各种内外因素。论文在阐述实验现象的同时,对钢渣混凝土的导电性、压敏性以及抗渗性能机理做出了简单分析,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以钢渣为骨料配制出的钢渣混凝土,在具有优秀工程力学性能的同时还兼具突出的导电性能,这对于控制导电混凝土的配制成本意义重大,而且还开辟了钢渣的一种全新的应用途径,具有显着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2)试验研究了不同钢渣掺量的混凝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钢渣与水泥的质量比在1-3范围内时,混凝土表现出了良好的综合性能;(3)试验考察了钢渣混凝土的导电性能及力学性能与钢渣掺量、养护龄期以及粉煤灰的掺入等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4)试验在对钢渣混凝土压敏性的研究过程中,指出了其体积电阻率与轴向压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试件在受压过程中,电阻率的变化呈现一种先减小后趋于平缓,最后迅速增大的趋势;(5)本文在研究钢渣混凝土压敏性能的同时,对影响钢渣混凝土压敏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做了相应的试验研究;(6)文章以空气渗透系数法对钢渣混凝土的抗渗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随着钢渣掺量的增加,钢渣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先增强后降低,在此基础之上,对钢渣混凝土抗渗性能造成影响的各项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
Г·И·Ефимов[9](1967)在《电瓷在压力作用下进行孔隙性试验用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生产电瓷工业中,ГОСТ规定要作瓷体的孔隙性试验。试验方法是将瓷块浸入品红酒精溶液中,在大气压力下保持24小时。为了加快生产周期,这种试验可用浸入同样溶液的方法在150个大气压力下保持1小时来代替。新的ГОСТ草案对悬式绝缘子规定在该压力下浸渍12小时。现有的浸渍罐缺点很多、譬如:酒精消耗多、浸渍罐制造麻烦、经常检修。苏联南鸟拉尔附件绝缘子联合制造厂制造了一个浸渍罐,原则上与以前的结构不同。新罐已建续使用数月,其结构如下(见图)。虽红酒精溶液注入罐1内,然后取下异形螺母2将罐内气体排掉,为此用手按压推杆3数次,直到停止排出气泡为止。此后,将装在杯形网内的试样浸入罐内。酒精的量应当
范尚武[10](2005)在《反应烧结氮化硅冷等静压成型工艺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冷等静压成型所得的坯体强度大、密度高而均匀,尤其具有实现坯体近、净尺寸成型等优点,利用反应烧结氮化硅陶瓷烧结前后尺寸不变的特点,使得氮化硅陶瓷可实现少加工或免加工,降低氮化硅陶瓷的生产成本。 本文研究了水份和粘结剂含量、装料工艺及压制工艺对硅粉成型性能的影响,针对热电偶保护套管、喷管、坩埚以及压头等四种典型构件进行了模具和工装研究,并且对反应烧结氮化硅陶瓷烧结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 揭示了硅粉中聚乙烯醇溶液的加入量、造粒料中水份含量与粉料的流动性、填充密度、压缩比以及坯体的形状、强度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了聚乙烯醇溶液的最佳加入量为15wt%,控制造粒料最佳水份含量为0.5~1wt%。 (2) 装料的振动频率是影响硅粉填充和成型的一个关键因素。当振动频率小于等于29Hz时,随振动频率的增加,振实速度加快,粉料填充均匀,压制时坯体成型良好。当振动频率在30~50Hz时,粉料产生共振导致粉料难以密实,填充不均匀,压制时坯体会产生层裂。确定出硅粉装料的最佳振动频率为26~29Hz,振动时间为110~130s。 (3) 成型压力是影响坯体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瘠性料的抗压强度高于塑性料,从而导致瘠性料的成型压力高于塑性料。对于瘠性料硅粉来说随成型压力的增加,坯体的密度和强度随着增大,但压力增大到275MPa后,坯体密度和强度趋于恒定,密度约为1.61g·cm-3,强度约为2.0MPa。对于截面尺寸小的硅粉坯体,成型工艺确定为成型压力200MPa,保压时间20s;采用该工艺成型的坯体轴向密度偏差在±1.8%内,径向密度偏差在±0.9%内。 (4) 针对四种典型构件研究了冷等静压成型模具和工装设计。采用支撑钢套保证了粉料填充规整,采用柔性应力传递系统,实现了密封塞和橡胶包套刚度的匹配,解决了坯体喇叭状端头及掉角掉边等关键技术问题,提高了坯体的质量和成品率,实现了坯体近净尺寸成型。针对柔性应力传递系统,申请了“一种带盲孔的陶瓷管冷等静压成型装置”的专利(已受理)。压制的长为700mm,外径φ28mm,内径φ16mm的热电偶保护套管,和壁厚为2mm的薄壁坩埚的径向尺寸偏差在+0.2mm内,并且端头规整。 (5) 根据氮化反应后应保证残余硅含量低并且避免流硅的原则,确定了阶西北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梯式烧结的最佳氮化工艺为升温速率5℃/min,1300℃保温lh,1350℃保温2h,1380℃保温8h,1395℃保温4h。氮化残余硅约10一巧%,烧结密度为2.43一2.52g.em一,,抗弯强度为190.7一21一6MPa,开气孔率为14.21一5.240,0。关键词反应烧结氮化硅冷等静压成型工艺优化硅粉模具设计
二、电瓷在压力作用下进行孔隙性试验用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瓷在压力作用下进行孔隙性试验用罐(论文提纲范文)
(1)电瓷原料成分波动对质量控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瓷的定义及其发展现状 |
1.1.1 电瓷的分类 |
1.1.2 绝缘子技术水平 |
1.2 电瓷绝缘子的发展趋势 |
1.2.1 电瓷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2.2 电瓷的研究和开发重点 |
1.2.3 国内绝缘子的需求情况 |
1.3 电瓷的性能要求 |
1.4 电瓷生产工艺进展 |
1.5 大连电瓷的现状 |
1.6 我国电瓷原料供应现状分析 |
1.7 本文的工作思路 |
1.7.1 研究目标 |
1.7.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实验 |
2.1 实验用原料 |
2.2 实验用设备 |
2.3 样品的制备 |
2.4 性能测试 |
2.4.1 原料水分测试 |
2.4.2 粘土干燥结合强度测试 |
2.4.3 可塑性测试 |
2.4.4 X 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化学成分测试 |
2.4.5 X 射线衍射法(XRD)矿物组成分析 |
2.4.6 坯料干燥强度测试 |
2.4.7 强度测试 |
2.4.8 显微结构分析 |
2.4.9 瓷性能测试 |
2.5 波动表征 |
第3章 铝矾土原料的波动情况 |
3.1 铝矾土原料的资源产出特征及在电瓷配方中的应用 |
3.2 同一时期进厂的铝矾土成分波动情况 |
3.3 不同时期进厂的铝矾土成分波动情况 |
3.4 铝矾土原料矿物成分的波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石原料的波动情况 |
4.1 长石原料的资源产出特征及在电瓷配方中的应用 |
4.2 同一时期进厂的长石成分波动情况 |
4.3 不同时期进厂的长石成分波动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粘土原料的波动情况 |
5.1 粘土原料的资源产出特征及在电瓷配方中的应用 |
5.2 同一时期进厂的粘土成分波动情况 |
5.3 不同时期进厂的粘土成分波动情况 |
5.4 粘土的水分波动情况 |
5.5 粘土的可塑性及结合性能波动情况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原材料的波动对电瓷质量波动的影响 |
6.1 坯料的组成情况 |
6.2 原料的成分波动对配方成分波动的影响 |
6.2.1 铝矾土的成分波动对配方成分波动的影响 |
6.2.2 长石的成分波动对配方成分波动的影响 |
6.2.3 粘土的成分波动对配方成分波动的影响 |
6.3 坯料的波动情况 |
6.3.1 坯料配方的成分波动情况 |
6.3.2 坯料的可塑性及干坯强度波动情况 |
6.4 原料的波动对电瓷材料性能的影响 |
6.4.1 铝矾土原料的成分波动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6.4.2 长石的成分波动对材料性能波动的影响 |
6.4.3 粘土的成分波动对材料性能波动的影响 |
6.4.4 粘土的可塑性及结合性波动对坯料性能波动的影响 |
6.5 成分波动显微结构分析 |
6.6 成分波动相图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控制配方波动,提高电瓷质量 |
7.1 精选并定点原料供应商 |
7.2 加强原料检测 |
7.3 储备足量的原料 |
7.4 优化坯料制备工艺及加强在线调控 |
7.4.1 单独磨料法 |
7.4.2 优化传统制坯法 |
7.5 公司产品的质量情况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含Fe1-δO废渣砂浆的导电性和机敏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导电混凝土的分类和基本性能 |
1.1.1 导电混凝土的分类 |
1.1.2 导电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
1.2 导电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1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 |
1.2.2 石墨和炭黑导电混凝土 |
1.2.3 钢纤维(钢屑)导电混凝土 |
1.2.4 复相导电混凝土 |
1.3 影响导电混凝土导电性的因素 |
1.3.1 导电相的掺量和形态 |
1.3.2 混凝土配合比 |
1.3.3 环境温度和含水率 |
1.4 导电混凝土的导电机理 |
1.4.1 电导率 |
1.4.2 导电性质 |
1.4.3 隧道效应 |
1.4.4 电导渗流现象 |
1.4.5 导电机制 |
1.5 机敏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5.1 碳纤维混凝土的压敏性 |
1.5.2 碳纤维混凝土的温敏性 |
1.5.3 碳纤维混凝土的力电效应 |
1.5.4 碳纤维混凝土的电热特性 |
1.5.5 压电机敏混凝土 |
1.5.6 影响导电混凝土机敏性的因素 |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2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
2.1 磁选粉煤灰 |
2.2 风淬钢渣 |
2.2.1 物理性质 |
2.2.2 化学性质 |
2.2.3 矿物组成 |
2.2.4 钢渣的体积稳定性 |
2.3 其他原材料 |
2.4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
2.4.1 试验设备 |
2.4.2 试件制备 |
2.4.3 电极制作 |
2.4.4 电阻测试 |
2.4.5 压敏性测试 |
3 废渣砂浆的导电性研究及导电机理分析 |
3.1 含Fe_(1-δ)O 废渣砂浆的导电性 |
3.1.1 磁选粉煤灰导电砂浆 |
3.1.2 钢渣导电砂浆 |
3.1.3 磁选粉煤灰钢渣导电砂浆 |
3.2 含Fe_(1-δ)O 废渣砂浆的导电性分析 |
3.3 废渣砂浆的导电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废渣砂浆导电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龄期对导电性的影响 |
4.2 含水率对导电性的影响 |
4.3 养护条件对导电性的影响 |
4.4 温度对导电性的影响 |
4.5 试件尺寸对导电性的影响 |
4.6 严酷环境对废渣砂浆导电性的影响 |
4.6.1 冻融循环对导电性的影响 |
4.6.2 干湿循环对导电性的影响 |
4.6.3 盐酸侵蚀对导电性的影响 |
4.6.4 强碱侵蚀对导电性的影响 |
4.6.5 氯离子渗透对导电性的影响 |
4.6.6 硫酸盐侵蚀对导电性的影响 |
4.6.7 碳化对导电性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5 废渣砂浆的压敏性研究 |
5.1 废渣砂浆的压敏性 |
5.1.1 钢渣砂浆的压敏性 |
5.1.2 废渣砂浆和CFRC 的压敏性差异 |
5.2 单轴受压时废渣砂浆的压敏性 |
5.2.1 单调加载全过程中电阻的变化 |
5.2.2 循环荷载对压敏性的影响 |
5.2.3 持荷时间对压敏性的影响 |
5.2.4 加载速度对压敏性的影响 |
5.2.5 冲击荷载对压敏性的影响 |
5.3 三轴受压时废渣砂浆的压敏性 |
5.4 废渣砂浆的压敏性机理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废渣砂浆压敏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6.1 废渣掺量对压敏性的影响 |
6.2 龄期对压敏性的影响 |
6.3 含水率对压敏性的影响 |
6.4 温度对压敏性的影响 |
6.5 抗压强度对压敏性的影响 |
6.6 养护制度对压敏性的影响 |
6.7 试件尺寸对压敏性的影响 |
6.8 严酷环境对废渣砂浆压敏性的影响 |
6.8.1 冻融循环对压敏性的影响 |
6.8.2 干湿循环对压敏性的影响 |
6.8.3 盐酸侵蚀对压敏性的影响 |
6.8.4 强碱侵蚀对压敏性的影响 |
6.8.5 氯离子渗透对压敏性的影响 |
6.8.6 硫酸盐侵蚀对压敏性的影响 |
6.9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氧化锌避雷器试验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1 前言 |
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3 说明 |
第一章 氧化锌避雷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
1 避雷器概述 |
2 MOA 的分类 |
3 MOA 的结构 |
3.1 MOA 组成部分 |
3.2 MOA 的内部结构 |
3.3 均压电容器的结构 |
3.4 避雷器外套结构 |
4 MOA 的工作原理 |
4.1 MOA 的伏安特征曲线 |
4.2 MOA 的微观导电机理 |
第二章 MOA 的泄漏电流及常规试验方法 |
1 MOA 的等值电路 |
1.1 氧化锌电阻片的等值电路 |
1.2 均压电容器的等值电路 |
1.3 并联均压电容器的MOA 的等值电路 |
2 MOA 泄漏电流组成 |
3 MOA 泄漏电流分析 |
3.1 瓷套外表面电流 |
3.2 瓷套内壁、绝缘支架电流 |
3.3 氧化锌电阻片电流 |
3.4 均压电容电流 |
4 常规试验和判断方法和试验目的 |
4.1 测量运行电压下的交流泄漏电流及工频参考电流下的工频参考电压 |
4.2 测量1mA 直流参考电压(U1mA)及75% U1mA 下的泄漏电流 |
4.3 常规试验目的 |
5 MOA 泄漏电流的变化 |
5.1 500kV MOA 泄漏电流的计算公式 |
5.2 500kV MOA 试验报告 |
5.3 数据分析 |
5.4 分析结论 |
第三章 MOA 事故的原因分析 |
1 MOA 事故实例 |
1.1 MOA 常规试验数据 |
1.2 事故过程 |
2 氧化锌电阻片事故原因分析 |
2.1 老化和受潮情况下氧化锌电阻片的特性 |
2.2 氧化锌电阻片老化的主要原因 |
2.3 氧化锌电阻片受潮的主要原因 |
2.4 氧化锌电阻片热损坏的主要原因 |
3 并联电容器事故原因分析 |
3.1 电击穿 |
3.2 热击穿 |
3.3 电化学击穿 |
3.4 三种击穿作用间的关系 |
4 该MOA 事故原因分析 |
4.1 现场解体检查 |
4.2 过电压情况调查 |
4.3 该MOA 事故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常规方法不足判断并联均压电容器的MOA 的缺陷及解决方案的探讨 |
1 试验分析 |
2 问题的提出 |
3 解决方案的探讨 |
4 改进现有MOA 的结构 |
4.1 氧化锌电阻片和并联电容器连接方式的改进 |
4.2 有关判断方法 |
5 采用新的试验和判断方法 |
5.1 介质损失角正切法 |
5.2 交流损耗法 |
5.3 谐波分析法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4)复合绝缘子芯棒和护套界面缺陷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2 界面缺陷复合绝缘子的试验分析 |
2.1 试验样品 |
2.2 机械性能试验 |
2.3 电气性能试验 |
2.4 物化性能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3 气隙对复合绝缘子界面缺陷发展的影响分析 |
3.1 等效假设条件与计算模型 |
3.2 气隙对电场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水汽环境对复合绝缘子界面缺陷发展的影响分析 |
4.1 等效假设条件与计算模型 |
4.2 水隙对电场的影响 |
4.3 护套受潮对电场和温度场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局放碳化通道对复合绝缘子界面缺陷发展的影响分析 |
5.1 等效假设条件与计算模型 |
5.2 碳化通道位置对电场的影响 |
5.3 碳化通道长度对电场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2 气隙尺寸对场强极值影响仿真数据记录 |
(5)盘形悬式绝缘子的结构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绝缘子的发展 |
1.2.2 绝缘子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盘形悬式瓷绝缘子的设计 |
2.1 盘形悬式瓷绝缘子概述 |
2.2 承力面角度和位置设计 |
2.3 绝缘件承力面面积估算 |
2.4 本章小结 |
3 有限元分析理论 |
3.1 有限元分析的目的和概念 |
3.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流程 |
3.3 轴对称问题的单元分析 |
3.3.1 形状函数 |
3.3.2 单元的应变和应力 |
3.3.3 单元刚度矩阵 |
3.3.4 载荷移置 |
3.3.5 结构总体刚度方程 |
3.4 本章小结 |
4 盘型悬式瓷绝缘子的静力分析 |
4.1 ANSYS 静力学分析 |
4.1.1 ANSYS 静力学分析概述 |
4.1.2 ANSYS 静力学分析基本步骤 |
4.2 绝缘子的静力分析过程 |
4.3 绝缘子静力分析结果检查 |
4.4 本章小结 |
5 盘型悬式瓷绝缘子钢脚尺寸的优化 |
5.1 ANSYS 优化设计概述 |
5.2 绝缘子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5.3 绝缘子钢脚尺寸优化的过程 |
5.3.1 生成优化分析文件 |
5.3.2 进入优化处理器进行优化 |
5.3.3 查看设计序列结果和后处理 |
5.4 优化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 盘型悬式瓷绝缘子的试验 |
6.1 概述 |
6.2 试验准备 |
6.2.1 试验的确定 |
6.2.2 试验的准备 |
6.3 试验的过程 |
6.3.1 机械拉伸试验 |
6.3.2 工频火花耐受试验 |
6.3.3 机电破坏负荷试验 |
6.4 试验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盘型悬式瓷绝缘子的模态分析 |
7.1 模态分析概述 |
7.1.1 模态分析的定义与意义 |
7.1.2 模态分析的理论 |
7.1.3 ANSYS 中模态的提取方法 |
7.1.4 ANSYS 模态分析的过程 |
7.2 绝缘子的模态分析过程 |
7.2.1 模型的建立 |
7.2.2 加载与求解 |
7.2.3 模态扩展 |
7.3 模态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ANSYS分析命令流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混凝土导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混凝土导电理论研究现状 |
1.2.1 混凝土直流导电模型 |
1.2.2 混凝土电阻率测试方法 |
1.3 高绝缘混凝土导电特性研究现状 |
1.4 地铁运营环境下混凝土导电特性研究现状 |
1.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孔径分布的混凝土导电模型 |
2.1 引言 |
2.2 孔径分布及描述 |
2.3 混凝土的饱和度 |
2.4 溶液导电理论 |
2.4.1 溶液导电机理 |
2.4.2 双电层理论 |
2.5 考虑孔径分布的混凝土导电模型 |
2.5.1 模型的建立 |
2.5.2 模型验证 |
2.5.3 模型讨论 |
2.6 混凝土阻抗谱理论 |
2.6.1 水泥基材料等效电路模型 |
2.6.2 模型讨论及弥散效应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绝缘混凝土导电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高绝缘混凝土特性 |
3.2.1 孔隙溶液电导率控制技术 |
3.2.2 混凝土微观结构控制技术 |
3.2.3 外加剂技术 |
3.3 混凝土绝缘性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
3.3.1 试验方案 |
3.3.2 水胶比对混凝土绝缘性的影响 |
3.3.3 掺合料对混凝土绝缘性的影响 |
3.3.4 外加剂对混凝土绝缘性的影响 |
3.3.5 水泥种类对混凝土导电性的影响 |
3.4 非饱和水泥基材料的电阻率 |
3.5 高绝缘混凝土配置探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凝土道床绝缘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法 |
4.2.1 原材料 |
4.2.2 预制轨枕 |
4.2.3 现浇道床 |
4.2.4 测试方法 |
4.3 测试结果与讨论 |
4.3.1 轨-地过渡电阻的测量 |
4.3.2 降雨对轨-地过渡电阻的影响 |
4.3.3 绝缘垫缺失对轨-地过渡电阻的影响 |
4.4 提高轨-地过渡电阻的辅助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铁运营环境对道床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地下水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
5.2.1 混凝土毛细吸水实验 |
5.2.2 测试结果及讨论 |
5.2.3 改进的毛细水上升模型 |
5.3 应力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
5.3.1 实验材料及方案 |
5.3.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5.4 电压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得的专利 |
(8)钢渣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钢渣处理现状 |
1.3.1 国内钢渣处理利用的现状 |
1.3.2 国外钢渣处理利用现状 |
1.4 智能混凝土的研究概况 |
1.4.1 自调节智能混凝土 |
1.4.2 自感应智能混凝土 |
1.4.3 自修复智能混凝土 |
1.5 接地装置防腐蚀性能研究概况 |
1.6 导电混凝土的研究概况 |
1.6.1 导电混凝土的概念、分类与性能 |
1.6.2 导电混凝土的压敏性 |
1.7 混凝土抗渗性能研究概况 |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案 |
2.1 钢渣的性质 |
2.1.1 钢渣的物理性质 |
2.1.2 钢渣的化学性质 |
2.1.3 钢渣的矿物组成 |
2.1.4 钢渣的体积稳定性 |
2.2 粉煤灰的性质 |
2.3 试验用原材料与试件制备 |
2.3.1 试验用原材料 |
2.3.2 试验用设备 |
2.3.3 试块的制备 |
2.3.4 电极的制作 |
2.3.5 电阻测试及压敏效应测试示意图 |
第三章 钢渣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
3.1 抗压强度试验 |
3.1.1 材料准备及试验方案 |
3.1.2 试验步骤 |
3.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抗压弹性模量试验 |
3.2.1 材料准备及试验方案 |
3.2.2 试验步骤 |
3.2.3 试验结果计算 |
3.2.4 试验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渣混凝土导电性能试验研究 |
4.1 钢渣作为导电相组分的可行性分析 |
4.2 混凝土的电学理论研究 |
4.2.1 电阻理论 |
4.2.2 构成因子理论 |
4.2.3 复合介质电阻理论 |
4.3 钢渣混凝土导电性能试验 |
4.3.1 材料准备及试验方案 |
4.3.2 钢渣掺量对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
4.3.3 养护龄期对电阻率的影响 |
4.3.4 粉煤灰对混凝土体积电阻率的影响 |
4.3.5 钢渣混凝土电阻率与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
4.3.6 总结 |
4.4 钢渣混凝土压敏性试验研究 |
4.4.1 材料准备及试验方案 |
4.4.2 单轴受压状态下钢渣混凝土的压敏性 |
4.4.3 不同钢渣掺量对混凝土压敏性的影响 |
4.4.4 养护龄期对钢渣混凝土压敏性的影响 |
4.4.5 粉煤灰对钢渣混凝土压敏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渣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研究 |
5.1 混凝土渗透性和耐久性之间的关系研究 |
5.1.1 混凝土渗透性与耐磨性的关系 |
5.1.2 氯离子腐蚀与渗透性的关系 |
5.1.3 混凝土碳化与渗透性的关系 |
5.1.4 渗透性与抗冻性能的关系 |
5.1.5 化学侵蚀与渗透性的关系 |
5.2 空气渗透性试验方法介绍 |
5.2.1 实验设备及试验原理 |
5.2.2 试验材料准备 |
5.2.3 试验方法 |
5.2.4 试验可行性分析 |
5.3 钢渣掺量对混凝土空气渗透性能的影响 |
5.4 粉煤灰对钢渣混凝土空气渗透性能的影响 |
5.5 养护龄期对钢渣混凝土空气渗透性能的影响 |
5.6 钢渣混凝土空气渗透系数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问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反应烧结氮化硅冷等静压成型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湿法成型 |
1.1.2 干法成型 |
1.2 冷等静压简介 |
1.2.1 概述 |
1.2.2 冷等静压技术的成型机理 |
1.2.3 冷等静压技术发展历史 |
1.2.4 冷等静压技术的特点 |
1.2.5 冷等静压技术的应用 |
1.3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水份和粘结剂含量对坯体成型和性能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 |
2.2.1 粉料准备 |
2.2.2 振动装料 |
2.2.3 坯体压制 |
2.2.4 坯体抗弯强度测试 |
2.2.5 坯体形貌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水份含量对硅粉成型性的影响 |
2.3.2 粘结剂含量对硅粉坯体强度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装料工艺对硅粉填充密度和成型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 |
3.2.1 粉料准备 |
3.2.2 振动装料 |
3.2.3 坯体压制 |
3.2.4 坯体密度测量 |
3.2.5 坯体形貌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振动频率对硅粉填充密度的影响 |
3.3.2 振动时间对硅粉填充密度的影响 |
3.3.3 装料工艺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冷等静压压制工艺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 |
4.2.1 实验方案 |
4.2.2 实验过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成型压力对坯体强度和密度的影响 |
4.3.2 保压时间对坯体强度和密度的影响 |
4.3.3 升压速度对坯体强度和密度的影响 |
4.3.4 坯体密度均匀性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冷等静压成型模具设计 |
5.1 前言 |
5.2 冷等静压成型模具的设计方法 |
5.3 冷等静压成型模具形状与尺寸的确定 |
5.3.1 刚性模件尺寸的确定 |
5.3.2 塑性包套尺寸的确定 |
5.4 本课题的模具设计 |
5.4.1 通管模具设计 |
5.4.2 喷嘴模具设计 |
5.4.3 坩埚模具设计 |
5.4.4 压头模具设计 |
5.5 冷等静压成型坯体缺陷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冷等静压硅粉坯体反应烧结 |
6.1 前言 |
6.2 实验 |
6.2.1 烧结工艺方案 |
6.2.2 强度测试 |
6.2.3 体积密度及开气孔率测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烧结工艺对硅粉氮化增重率的影响 |
6.3.2 坯体成型压力对RBSN性能的影响 |
6.3.3 坯体成型升压速度对RBSN性能的影响 |
6.3.4 坯体成型保压时间对RBSN性能的影响 |
6.3.5 RBSN显微结构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硕士期间所取得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电瓷在压力作用下进行孔隙性试验用罐(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瓷原料成分波动对质量控制影响的研究[D]. 卢声彦. 湖南大学, 2012(04)
- [2]含Fe1-δO废渣砂浆的导电性和机敏性研究[D]. 贾兴文. 重庆大学, 2009(12)
- [3]氧化锌避雷器试验方法的研究[D]. 张诚. 东南大学, 2006(04)
- [4]复合绝缘子芯棒和护套界面缺陷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过程研究[D]. 华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盘形悬式绝缘子的结构分析与优化[D]. 周兆禹.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2(05)
- [6]铝质高强度电瓷配方的研究[J]. 李景恒,李勇,刘洪亮. 电瓷避雷器, 1990(05)
- [7]混凝土导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D]. 梁坤.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8]钢渣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 张满园.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9]电瓷在压力作用下进行孔隙性试验用罐[J]. Г·И·Ефимов. 电瓷避雷器, 1967(01)
- [10]反应烧结氮化硅冷等静压成型工艺优化[D]. 范尚武.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