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化肥行业赶超世界水平

助力化肥行业赶超世界水平

一、为化肥工业赶超世界水平贡献力量(论文文献综述)

罗蓝秋[1](2021)在《混改背景下W化肥公司财务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自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对“三农”问题越发重视、在化肥行业上既有“零增长”、产品转型升级等绿色发展趋势,又从本质上要求进行供给侧改革。同时国家站在国有大型企业的角度上,提出进一步深化所有制改革的建议。将化肥行业变革与国企实行混改结合后,发现此两者均对企业内部科学制定财务战略、有效配置财务资源、快速提升财务管理效益等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W化肥公司作为S省重点国有化肥类企业,并于2016年实施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地将以上三者背景集于一身的情况下,仍出现了连续7年间扣非净利润呈现负值,亏损值近百亿的财务管理问题,且自身发展出现停滞或落后等情况。本文以W化肥公司2016年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公司财务数据为基础,优先分析W化肥公司具备的财务资源与能力。同时对标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企层面提出的财务要求,找出W化肥公司现在具有的优、劣势;同时借助PESTG分析、波特五力分析等方法,对标宏观、中观背景下同类型化肥公司,得到化肥行业目前所具有的机会、威胁。最后利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得出目前W化肥公司的所处环境,结合公司原有战略方向与财务指标,重新制定出适合W化肥公司发展的“稳健型”财务总体战略及“差异化”财务竞争战略。并针对企业内部的劣势资源及能力,对应的提出融资、投资、资本结构、资金运营能力、财务人力资源等六个方面的职能策略。考虑到财务管理执行的困难,补充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文化保障等方面的优化措施。

罗慧[2](2021)在《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是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更是加快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已从单一的数量安全向多元目标转变,这就要求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方式和路径必须做出战略性调整,才能有效地应对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什么样的粮食生产技术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更符合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需要?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历史演进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究竟呈现怎样的演进特征和内在机制,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哪些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演进又会呈现哪些规律。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要素错配理论,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进行探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在构建“历史情境—制度框架—激励机制—技术选择”情境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经历了跨越式技术进步(1978-1985年和2012年以后)和递进式技术进步(1985-2011年)两种变化节奏。跨越式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制度激励所引发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递进式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单一要素技术进步的推动。从要素组合的演进变化来看,对我国粮食生产起到明显推动作用的单一技术进步先后是育种技术、肥料相关技术和机械技术。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呈现“制度激励→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形成新要素组合”的逻辑。演进的内在机制主要有:技术进步路径演进的动力主线是激发要素活力,分析主线是技术成本与收益的对比,波动强度取决于宏微观目标匹配度。第二,在放松要素配置最优的假设条件下,采用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得到,在考虑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的情况下,2000-2018年我国粮食作物的广义技术进步率平均为1.7%。6种粮食作物的测算结果分别是:中籼稻(2.72%)、小麦(2.45%)、粳稻(1.73%)、早籼稻(1.27%)、晚籼稻(1.07%)和玉米(0.97%)。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义技术进步率的波动趋于平缓,狭义技术进步仍是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动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进步呈现弱偏向性,主要偏向使用机械技术、(使用或节约)育种技术。从要素错配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粮食生产中大部分要素配置处于过度投入状态。第三,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例,在不考虑要素配置效率的情况下,集体组织统一经营的农地配置模式的广义技术进步率高于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模式,且前者的农地配置效率高于后者,但是家庭分散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表现更优。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强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化,挖掘生产技术潜能;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减少灾害对技术进步的冲击;激发农业金融市场的活力,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集体组织的统筹优势,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高春明[3](2021)在《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空间扩大,土地资源总量约束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因此,土地资源在经济系统中的生产要素特征也更加凸显。我国城镇化发展在人口总量大,但人均可利用土地不足的国情限制下,土地集约利用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土地资源的生产要素特征以及国有产权性质,意味着土地资源配置在中国具有显着的宏观调控职能。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城镇化发展起步早增速快,但是近年来却出现增速减缓和质量较低的问题。尤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影响了东北地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损害了居民公共健康。所以,本文从土地利用效率视角出发,系统研究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使用的经济机制、产出效率、利用效率以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效率决策视角,从而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调整和集约增长路径转变,探索一个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引导方向。土地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定义,本文更加侧重于土地资源概念,突出强调地球表面土地的可利用性和稀缺性。土地集约利用更多关注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的合理利用和配置。而土地利用效率自然以其经济效益的有效发挥为重点,其内涵在于土地资源利用实际效益与最优效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取决于生产技术条件及其与其他投入要素的合理配置。城镇化发展中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在于非农业用地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上迅速集聚。城镇化的要素集聚会带来城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其中的主要依托力量就在于,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共享使得集聚经济的外部性溢出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吉林省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主要存在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土地规模扩张过快和土地集约效率不高三个方面的问题,均与土地资源的投入利用密切相关。本文以多维因素综合评价法详细测算评价了全省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结果显示大多数城市用地集约化水平呈递增趋势,但城市间的差距非常显着。主要体现在利用强度、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运用时间序列计量模型初步探索了城镇化与用地效率之间呈现长期协调关系,发现人口城镇化是引致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长期格兰杰原因。短期内人口城镇化可能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波动失衡,但二者之间存在某种修正机制促进其向长期协调状态进行调整。吉林省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在全国处于偏下水平,省内城市间的效率差异非常显着,耕地资源丰富的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其农地效率往往并不高。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测算结果显示,吉林省在大多数年份的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均显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同时存在生产技术落后和要素结构配置不合理问题。这也使得吉林省农业生产的土地利用效率显着低于其技术效率水平。基于全省城市面板数据的超效率CCR模型测算结果显示,吉林省农业土地利用效率较高的城市大都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耕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城市其农地利用效率并不高,甚至部分城市的利用效率远远小于东部地区。吉林省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受自身生产条件及城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且时序内呈现倒N型变动特征,省内城市间的效率差异非常显着,人口规模较大的地级城市表现并不突出。基于全国技术参照集的超效率模型测算显示,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在东北振兴初期呈下降态势,中期有所回升,但是在2010年之后则又转入下滑路径。吉林省城市间的建设用地效率差异非常显着,规模较大的地级城市用地效率表现并不出色,8个地级市中年平均利用效率大于0.5的仅有3个,其余地级城市的利用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时序内,大多数城市的建设用地效率处于波动递减态势,要素结构配置不合理普遍存在。这也使得多数城市的建设用地效率递减幅度要大于技术效率,粗放型的建设用地扩张而没有资本等其他要素投入的跟进使得用地效率持续走低。吉林省多数城市建设用地效率的持续递减主要来自技术效率损失的逐年扩大,而结构无效则在此基础上加剧了其效率水平的进一步恶化,推动无效城市的生产技术进步是改善建设用地效率的重点。基于全省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表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和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投入强度对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直接作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地产出效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农业机械化投入受到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因此单位土地机械化投入强度变量并不显着,但是具有正向符号。农业人口规模的正向作用机制反映了当前劳动密集型农业在全省依然占据较大中,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人口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相互制约效应,模型中主要体现为负的交互项估计系数与正的从业人口系数的制约。当单位播种面积上的机械化投入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提高农业人口规模则有助于农地利用效率改善。但是这种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与城镇化发展规律相违背,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是高效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吉林省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提高能够显着促进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提升,但是受到人均建设用地规模的制约。只有当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低于某一临界值时提高投资强度才会有效,而人均建设用地扩大则会导致用地效率持续损失。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对用地效率的作用机制表现为显着正效应,但是人均公共财政支出的影响却呈现逆向制约机制。这反映了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中结构的不合理性。吉林省城市人口规模效应呈现不明显的倒U型特征,这与当前大多数城市人口集聚水平不高密切相关。产业关联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效率的影响呈现正U型特征,大部分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普遍滞后,距离平均门槛临界点尚有较大差距,推进产业多样化进而带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依然任重而道远。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引致的效率损失在吉林省城市中普遍存在,居住用地比重过高会导致建设用地出现持续的效率损失,样本数据估计结果显示了大多数城市居住用地供给过快的事实。空间特征异质性分析显示,农业用地资源丰富的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受经济和城镇化水平所限制,基础设施、机械利用强度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都小于中东部地区,只有非技术性的化肥使用强度的影响大于中东部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中,整体下降地区由于主要为城市扩张地区,投资强度和单位财政支出的拉低效应都最显着,但居住用地占比以及工业用地占比的促进作用都最显着。最后,基于全省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机制以及计量模型揭示的经验关系来看,从农业用地效率优化、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化以及城镇化发展格局有化三个大方面,针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三大主体战略落地给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包括推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地确权改革、严格实行建设用地可以实行总量以及增量控制、合理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

张宏建[4](2021)在《现代苹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关键技术及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作为我国第一大水果,近年来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产量稳步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优质苹果的最大产区。基肥施肥作为苹果周年生产中最重要的施肥方式,不仅可以供给果树整个生长周期所需要的养分,为果树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还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施肥质量、增加施肥效果,实现果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苹果园基肥施肥仍以人工作业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作业强度大、施肥效率低、施肥效果差,已严重制约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基肥施肥机械可以减轻劳动强度、降低人工成本,是实现苹果园减肥、提质、增效的关键措施。本文结合苹果树基肥施肥的农艺要求和土壤、肥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设计研发一种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并对其关键技术和作业性能进行试验与研究。重点从苹果树开沟施肥的农艺要求和土壤、肥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入手,设计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的整机结构及关键部件,应用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对其作业过程进行动态模拟仿真,分析土壤、肥料的受力和运动过程,优化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的关键结构及作业参数,基于粒形特征构建肥料压碎力预测模型,探究影响肥料破碎的关键粒形特征,减小作业过程中肥料的破碎率。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的研制解决了苹果树机械化混合深施有机肥和化肥的难题,提高了基肥施肥的作业效率和效果,对实现苹果树机械化生产和化肥减施增效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整机结构设计。结合苹果树开沟施肥的农艺要求,通过理论分析设计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的整机结构和开沟装置、施肥装置、开沟深度自动调节装置等关键部件,搭建基于STM32F103的核心控制系统,实现苹果树开沟、有机肥与化肥混合深施、覆土一体化作业。(2)土壤与肥料物理力学特性研究。通过烘干法、环刀法、坚实度测量仪、斜面滑动法、自由跌落法等测量并分析土壤与肥料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为准确建立“土壤”、“肥料”、“土壤-开沟刀”、“肥料-机体”的离散元模型提供基础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为15.20%、17.44%、18.72%,土壤密度分别为1.67 g·cm-3、1.76 g·cm-3、1.80 g·cm-3,土壤坚实度分别为1508 Pa、1715 Pa、1848 Pa,土壤休止角分别为35.58°、41.10°、48.20°,土壤泊松比分别为0.36、0.40、0.42;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土壤与接触面的静摩擦系数分别为0.41、0.53、0.58,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08、0.16、0.19,恢复系数分别为0.39、0.50、0.54。有机肥、复合肥含水率分别为8.25%、1.12%,有机肥、复合肥密度分别为1.05 g·cm-3、1.33 g·cm-3,有机肥、复合肥休止角分别为17.71°、16.27°,有机肥、复合肥刚度分别为76.58 N/mm、88.69N/mm;有机肥、复合肥与钢板的静摩擦系数分别为0.30、0.23,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26、0.18,恢复系数分别为0.29、0.38。(3)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开沟作业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的开沟机理,建立土壤颗粒的运动学模型,分析影响开沟作业质量的关键试验因素,在EDEM软件中完成土壤颗粒离散元标定,并以开沟深度稳定性系数、沟底宽度一致性系数、覆土率为试验指标,应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建立试验因素与试验指标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试验指标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规律,并综合优化各试验因素,得到最优作业参数组合:整机前进速度0.8 m/s、开沟刀转速348 r/min、开沟刀偏转角32°,此时开沟深度稳定性系数为98.33%、沟底宽度一致性系数为96.32%、覆土率为81.53%。(4)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混合深施肥技术研究。研究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的施肥机理,建立肥料颗粒的运动学模型,分析影响施肥作业质量的关键试验因素——排肥螺旋转速、排肥链轮转速、传送带转速、导板角度,并以化肥均匀分布系数、有机肥均匀分布系数、混合肥均匀分布系数为试验指标,建立各试验因素与试验指标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试验指标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规律,并综合优化各试验因素,得到最优作业参数组合:排肥螺旋转速70r/min、排肥链轮转速45 r/min、传送带转速200 r/min、导板角度35°,此时化肥均匀分布系数为93.58%、有机肥均匀分布系数为91.12%、混合肥均匀分布系数为95.25%。(5)基于粒形特征的肥料筛选技术研究。为减小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作业过程中肥料的破碎率,自主研发基于双目视觉的肥料粒形特征测定仪,无损测量复合肥与有机肥颗粒的粒形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和改进差分进化算法构建肥料压碎力的预测模型,并根据此预测模型探究影响肥料破碎的关键粒形特征参数,得到复合肥与有机肥的粒度优化范围分别为4.30~5.44 mm和3.90~4.60 mm,为肥料筛选提供理论依据。(6)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的整机研制、性能试验和田间试验。根据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的设计参数完成整机研制,并按照相关标准规定的开沟、施肥机械作业质量评价试验方法,以开沟深度一致性、施肥均匀度和肥料破碎率等为关键试验指标,对机具作业效果进行性能验证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筛选后有机肥、复合肥的破碎率均小于筛选前各肥料的破碎率,肥料的压碎力预测模型及粒度优化范围合理有效;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可一次实现果园双行开沟、有机肥与化肥混合深施、覆土一体化作业,开沟深度稳定性系数不小于95.25%、沟底宽度一致性系数不小于95.59%、覆土率不小于81.09%、有机肥分布稳定性系数不小于91.92%、化肥分布稳定性系数不小于92.40%、混合肥分布稳定性系数不小于94.02%,评价指标符合果树开沟施肥的技术要求。

薛凤冠[5](2021)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在长期领导经济建设工作实践中,他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索,形成并实践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以来的经验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陈云对经济建设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于当前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按照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本文二、三章主要探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曲折探索和同时期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等三个方面;其思想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有计划按比例”思想、西方经济学的商品经济原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等。同时,其思想的形成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长期领导经济实践也有着密切联系,并随着实践发展而逐步充实和深化。二、本文四、五章重点阐述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文章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提炼概括为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经济改革和经济开放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全貌。文章认为,这六个方面内容涉及到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发展的思想两个层次。其中,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主要涉及陈云经济工作的伦理观和方法论,故可以归为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改革、经济开放更侧重于体现陈云在经济发展某一领域实践中的思想,可以归为经济发展的思想。这两个层次、六个方面思想,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完整体系。其中,综合平衡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基础,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保障和改善民生则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本文第六章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征与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内容和实践的全面研究,文章从政治性、人民性、求实性、创新性、前瞻性五个角度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渐进而审慎可以说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终其一生,无论身处何时、身居何位,陈云始终保持这一特色。通过渐进和审慎,陈云在复杂和困难的局面中,推动中国经济建设逐步向前发展。最后,文章认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不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二是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三是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四是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五是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这些对于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既丰富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方法论上也值得学习借鉴。

石凯含[6](2020)在《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兼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面源污染作为我国农村地区首要污染类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市场化环境下绿色农业的纵深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成为我国涉农政策的重点关注领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可见,农业面源污染是政府长期关注焦点,其中化肥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更是引起了政府政策的持续关注。持续的宏观政策关注对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基层的深入了解,尤其是缺乏对我国农业经营过程中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充分考虑,部分政策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影响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妥善处置。如何有效处置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阻碍,更是我国农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焦点,而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须充分结合实际,考虑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特征,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农民支持,才能实现政策与农户实际行为相协调,最终充分发挥政策效用,实现政策目标。种植大户是我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更是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基层主体。基于此,本文以种植大户这一农业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中的重要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slope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空间冷热点分析法、随机前沿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博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就种植大户行为与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间关系展开研究,以为政府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种植大户与化肥面源污染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阐述。首先,对种植大户与化肥面源污染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其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为后文分析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化肥面源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防治政策演进。首先,对化肥施用总体特征、化肥施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简要概括我国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影响,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化肥减量空间进行测算。之后,梳理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并对相应政策进行归纳,进而提出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存在的问题。三是种植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的路径分析,进而对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进行博弈分析。首先,在对黑龙江省这一典型地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过程中种植大户认知—政策采纳意愿—行为三者的内在影响,探明种植大户对防治政策与污染水平的不同认知程度对多种政策的采纳意愿以及最终施肥行为的影响路径;其次,按照“理论综合探讨”→“现实量化分析”→“政策制定博弈”的逻辑通过对种植大户、政府、外部利益群体等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特征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对面向种植大户行为特征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博弈。四是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及保障措施。在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博弈分析与国外先进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根据政策执行性、政策成本控制与政策实效性制定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在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方面,从政策组合、激励手段、补贴程度、投入力度、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完善。在具体防治方案拟定上,从条件式污染防治激励方案、层级累进制的补贴激励方案、产研联动式的污染防治方案和政农协同式污染防治方案入手,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方案覆盖。最终,结合肥料使用创新及现代数据技术,从政策设计端、政策执行端以及化肥面源污染防治资金端为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设置政策保障。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政策体系得到有效建构,各项辅助性技术手段发展程度有待提升。但是,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长效防治政策体系尚未确立,面向种植大户的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倾斜方式不明确,对种植大户这一市场化细分主体的利益考量程度不足。大户认知、大户偏好、大户特征等因素对化肥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政策的反馈性强。从细分来看,政府干预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与否对种植大户的影响性具有差别,应当倡导建立基于政策联动和政府—市场—种植大户互动的化肥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政策体系。基于政策角度与种植大户行为的交互研究,可知激励型政策与惩罚型政策对于种植大户影响程度强,而技术类的辅助型政策对大户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程度弱,但基于科技在农业种植业中的杠杆作用,其作为辅助型政策发挥作用具有必要性。基于此,拟从防治模式、激励手段、补贴程度、投入力度以及监管机制入手,发挥上述主要政策工具类型的作用,制定条件型污染防治激励方案,建构层级累进制补贴激励机制,探索产研联动式污染防治模式,以政农市场协同性防治机制提升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并全面兼顾数据技术在种植大户面源污染防治补贴中的作用,在现代化治理模式和农业发展生态机制之下探究与种植大户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相关的政策,从政农商社等多主体入手,建立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政策体系,夯实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张可[7](2020)在《生态学批判与生态社会主义构建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研究萨拉·萨卡的相关着作我们发现,与其它生态社会主义学者不同,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详实的实证材料的基础之上所完成的。其核心观点是认为:不论是传统社会主义,还是基于经济理性的资本主义,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工业社会的现代变种。以计划模式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主义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所衍生出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其诞生时起就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过度强调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和新阶级的出现、社会道德的沦丧一并造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崩溃。此外,萨拉·萨卡基于生态学视角,对基于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也进行了生态学批判,他着重分析了衍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治理方案——“生态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虚幻性及其理论主张的现实矛盾,认为这种不涉及问题本质的局部调整方案带来的同样是在“自然极限”状态下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并且会像传统社会主义那样走向“死胡同”。在对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分析的基础上,萨拉·萨卡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他主张从培育生态社会主义“新文化”入手,倡导“替代性进步观念”和“简单生活的新文化”,进行经济收缩和有计划、有秩序的撤退,在此基础上“重构”社会主义以实现可持续的目标。从而建立一个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有机共存,符合生态正义原则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萨拉·萨卡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生态性批判和基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生态性批判,不仅丰富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扩展了对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视域,而且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和不可持续性。并且,他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状出发,指出中国极其具备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可以说,萨拉·萨卡从生态学批判的视角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了信心。此外,萨拉·萨卡从道德伦理选择、生产调节选择、稳态经济模式选择这三大层面为我们描绘了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美好画卷,为生活在人际冷漠和主客间对立的矛盾世界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光明和希望。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他的理论主张也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其生态社会主义构想具有很大程度的乌托邦色彩,这必然会使其陷入理论与实践无法统一的矛盾窘境。但即使是这样,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对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以及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设想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因此,不管从价值层面来看,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研究萨拉·萨卡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刘莉[8](2020)在《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绿色发展事关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应有的农业道路选择。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生产环节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决策者,也是实施者,其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是考量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效果,优化有机肥替代化肥政策的微观基础,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的关键。本文在厘清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内外部环境特征基础上,将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面临的内外部条件约束,与影响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最为直接的内生经济因素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理论框架。选择以苹果种植户为基本研究单元,分四个步骤对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展开研究:首先,构建生产函数模型,根据利润最大化实现条件,测算有机肥与化肥的经济最优投入水平,研判当前生产实践中肥料施用偏离经济最优水平的程度,考察有机肥与化肥的替代难度。其次,考虑资源禀赋约束以及要素替代条件构建有机肥施用行为模型,识别影响有机肥施用决策的关键因素。第三,构建包含肥料投入方程、产量方程、收入方程、成本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与行为效应的互动关系,揭示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逻辑。第四,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典型案例,对比不同肥料投入组合的实施效果与实现条件,从果农探索和政策推动视角探究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现路径。主要研究结论:果农施肥存在不经济投入行为,化肥施用过量与有机肥施用不足是突出表现。有机肥施用量显着低于经济最优投入水平,有机肥增施空间较大。化肥施用主要表现为相对过量,化肥与有机肥实际投入比高于经济最佳投入比,相对于有机肥的施用水平,化肥过量施用。基于此,化肥施用量趋近经济最优的关键是提高有机肥施用水平。肥料施用过量与施用不足问题并存。相对而言,有机肥施用不足现象最为普遍,制约有机肥施用的主要因素是肥料价格、收入水平、风险偏好、认知水平、资源禀赋。从目标产量的实现情况来看,存在化肥过量施用,但实际产量仍低于目标产量的情形,继续增施化肥既不经济,且对产量目标改进无益,而增施有机肥有助于改进产量实现水平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划算空间。肥料投入与产出互动效应显着。在当前施肥水平下,增施有机肥对产量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增施化肥则对产量无显着影响;化肥和商品有机肥投入是推高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来源,而施用农家肥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要素价格、产量及成本投入水平是影响肥料投入决策的重要因素。产出表现既是投入决策的结果,也是投入决策的依据。农户根据产出表现,调整肥料投入方案直到投入产出达到满意的均衡状态,是农户肥料投入决策的行为逻辑。实证分析显示,有机肥与化肥呈不完全替代关系,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实践案例也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肥料投入趋近经济最优,采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化肥”的配施模式比较效益最优。根据理论与实践分析,增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经济合理性应是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的着力点,基于面临的内外部条件约束,采取政策引导与市场带动相结合的长效手段是构建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的关键。从有机肥替代化肥政策试点效果来看,灵活性较大的政策成效明显;当前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中存在补贴肥供需不匹配,政策目标未兼顾农户稳产增收需求,对实施效果的评估简单化等问题,亟需总结优化,形成有效推进科学施肥的工作机制。本文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框架,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思路。基于实证研究,分析得出在苹果种植中,有机肥与化肥表现出不完全替代关系特征,拓展了有机肥与化肥关系内涵;提出对有机肥替代行为的考察应从衡量化肥减量延伸为有机肥增施,且在当前情形下,应更为关注有机肥增施,对优化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提供了有益思考。基于实地调研,总结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践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施效果与实施条件给出了本文的判断,提出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带动相结合的措施,增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经济合理性,为有效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提供了路径探索。

张田野[9](2020)在《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效果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2月,农业部制定《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我国化肥零增长行动已到收官之年(2020年),该行动的实施效果如何,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化肥管理政策的后续制定与推行。本文借助灰色预测法、脱钩模型对该行动的实施效果加以分析;后通过实地访谈法对种姜大县山东安丘在零增长行动的基层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深入探究其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再对国外化肥管理的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各类管理政策在我国化肥施用中的适用性。最后提出化肥零增长行动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后续在制定化肥管控政策方面提供借鉴。文章得出以下结论:1、化肥零增长行动效果良好。化肥零增长行动自2015年正式实施以来,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国整体已经实现了化肥用量连续下降,减量趋势较为稳定;施肥结构更趋合理;化肥面源污染减量明显,并且化肥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脱钩关系总体向好。2、化肥零增长行动在具体工作落实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通过对农技员进行电话访谈,笔者了解到该行动在山东安丘市的基层工作开展较为充分。但是,行动的实施仍然存在许多困难:(1)农村地区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增大,对高效施肥操作要求较高,而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老龄化趋势严重,导致农民掌握新施肥技术的能力有限,施肥技术推广工作难有成效。(2)现阶段地方农业部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基础建设薄弱,乡镇农技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加之相关培训较少,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导致行动开展在服务宣传等体系上都有所欠缺。(3)随着有机肥替代化肥措施的提出,神化有机肥的舆论高涨。但是,有机肥替代化肥有一定的比例限制,长期大量施用有机肥,亦带来环境风险。只有将有机肥和化肥合理配比,才能实现高产、培肥地力和环境保护协调的目标。(4)化肥零增长行动中提出要加大农田改造力度,然而很多农田改造工程少注重耕地质量建设,存在后期利用不合理、管护不到位等不良现象,加之占优补劣的加剧,导致耕地地力持续降低,化肥用量上升,影响化学肥料吸收。3、化肥施用的管理经验具有全球可借鉴性。本文对世界不同类型的化肥管控政策分析发现,各国均采取了限制化肥用量的措施,笔者认为,确定合理施肥量是获得目标产量、维持土壤肥力和降低污染的关键,应兼顾法律强制型、经济激励型及公众参与型3类政策特点,通过实行政策鼓励的方法,辅助以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激励农民在满足具体的化肥减量目标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长期来看,有助于农民改变其传统的施肥方式,助力化肥施用向合理方向发展。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如下:将施肥强度作为化肥零增长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严格控制耕地用途的转变,完善补充耕地的评定标准;加大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研发,健全农技人员人才队伍建设;应完善有机肥替代比例,统一标准,加强有机肥规范管理;通过激励表彰等方式方法优化化肥减量主体意识,加强农企对接力度,发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保障化肥零增长行动完美收官的同时,助力后续的化肥施肥管理顺利开展。

张铭[10](2020)在《学者·导师·学派领袖 ——李比希的学术角色及其理念》文中认为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是19世纪德国着名的化学家及化学教育家,也是近代化学史上声名赫赫的李比希学派(也称“吉森化学学派”)的缔造者和奠基人。李比希在化学研究与化学教育领域的突出学术成就主要是在1824年至1852年他任教于德国吉森大学(University of Giessen)期间取得的。在吉森大学28年的工作生涯中,李比希承担了化学学者、育人导师和学派领袖等多重学术角色,而且无论是哪种角色,李比希都做出了令后人称赞的杰出贡献。作为化学研究者,李比希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其在有机化学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有机化学早期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在应用化学方面所做的工作为德国化学工业在19世纪的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化学教育家,李比希积极致力于改造德国大学里陈旧落伍的化学教育传统,通过创设基于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学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化学学者和化学工业家;作为学派领袖,李比希在吉森大学领导缔造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依托大学产生的科学学派——李比希学派,带领学派在推动近代化学发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突破性贡献,直接促成吉森大学成为“近代化学教育圣地”,进而加速了德国取代法国成为新的国际化学学术中心的进程。李比希以其在科研、育人和学派建设领域取得的傲人成就,向世人诠释了一名19世纪近代大学转型发展时期优秀的大学教师形象,也为当前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和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一方面,作为教师个体,应始终明确大学教师教书育人和发展学术的角色使命,并且在实践中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另一方面,在现代大学愈加倡导团队合作、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每名教师应主动融入所在的学术团队,实现个人成长与所在学科团队学术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为化肥工业赶超世界水平贡献力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化肥工业赶超世界水平贡献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1)混改背景下W化肥公司财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
        二、战略管理理论
        三、财务管理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章 W化肥公司财务战略内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W化肥公司简介
        一、公司概况
        二、公司股权与组织构架
        三、基本业务构成情况
    第二节 W化肥公司财务现状分析
        一、融资情况分析
        二、投资情况分析
        三、资本结构情况分析
        四、资金运营情况分析
        五、财务人力资源分析
    第三节 混改对W化肥公司财务资源能力的相关要求
        一、关于企业盈利能力方面要求
        二、关于企业资本结构方面要求
        三、关于财务人力资源方面要求
    第四节 W公司现有财务战略执行效果分析
        一、现有财务战略内容
        二、现有财务战略执行效果分析
    第五节 W化肥公司现有财务资源能力分析
        一、现有财务资源分析
        二、现有财务能力分析
第四章 W化肥公司财务战略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四、技术环境分析
        五、全球化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中观行业环境分析
        一、现有竞争者竞争情况分析
        二、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三、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四、潜在进入者威胁分析
        五、替代品威胁分析
    第三节 W化肥公司财务战略SWOT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会
        四、威胁
        五、SWOT矩阵
第五章 混改背景下W化肥公司财务战略选择与实施
    第一节 财务使命、愿景及目标体系
        一、企业财务使命
        二、企业财务愿景
        三、企业财务目标体系
    第二节 混改背景下W化肥公司财务总体战略选择
        一、财务总体战略指导思想
        二、财务总体战略选择
    第三节 混改背景下W化肥公司财务竞争战略选择
        一、财务竞争战略选择
        二、财务竞争战略实现路径
    第四节 混改背景下W化肥公司相关财务职能策略
        一、融资策略
        二、投资策略
        三、资本结构策略
        四、资金运营能力策略
        五、财务人力资源策略
    第五节 相关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文化保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一般分析框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粮食生产技术与技术进步
        2.1.2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
        2.1.3 粮食生产要素及其最优配置
        2.1.4 粮食安全涵义的演变
    2.2 文献综述
        2.2.1 技术进步及其路径选择理论溯源
        2.2.2 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研究的文献综述
    2.3 一般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技术进步与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
    3.1 农业技术进步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3.1.1 促进粮食总产量跨越式发展以及单产大幅度提高
        3.1.2 促进粮食优质化以及粮食生产区域的新格局
        3.1.3 为粮食生产提供物质技术支撑
        3.1.4 促进种粮技术的提高和生产管理方式的改进
        3.1.5 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 支撑我国粮食发展的主要农业技术进步
        3.2.1 育种技术的进步
        3.2.2 栽培技术与耕作制度的改进
        3.2.3 地力改善技术的进步
        3.2.4 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的进步
        3.2.5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2.6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变迁之路
    4.1 数据说明及其特征表现
        4.1.1 数据处理及说明
        4.1.2 数据变化特征
    4.2 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分析
        4.2.1 情境分析框架构建
        4.2.2 粮食生产技术的外部情境演变
        4.2.3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情境分析
        4.2.4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的变更历程
    4.3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特征
    4.4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演进的内在机制
        4.4.1 技术进步路径的动力主线是激发要素活力
        4.4.2 技术进步路径的波动强度取决于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的匹配度
        4.4.3 技术进步路径的分析主线取决于技术成本与技术收益的对比
    4.5 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演进规律
    5.1 本章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5.1.1 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
        5.1.2 要素错配概念及理论回顾
        5.1.3 本章研究框架
    5.2 研究设计
        5.2.1 要素错配对技术进步率影响的研究机理
        5.2.2 基本模型设定
        5.2.3 广义技术进步率(TFP增长率)的分解
        5.2.4 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测定方法
        5.2.5 要素错配指数测定方法
    5.3 数据处理和假设检验
        5.3.1 数据收集和处理
        5.3.2 假设检验与估计结果
    5.4 生产要素及其产出弹性分析
        5.4.1 平均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分析
        5.4.2 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变化趋势
    5.5 粮食生产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时空演进规律
        5.5.1 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时空演进特征
        5.5.2 粮食偏向性技术进步率的变化趋势
    5.6 粮食作物要素错配指数的时空测度
        5.6.1 要素错配时序变化特征
        5.6.2 要素错配空间异质特征
    5.7 粮食作物广义技术进步的时空演进规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要素错配、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步的扩展讨论
    6.1 粮食广义技术进步率的整体表现
    6.2 要素错配指数与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对比分析
第七章 农地配置与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例
    7.1 调研点的选择及基本情况介绍
    7.2 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7.3 模型检验与估计结果
    7.4 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对比分析
    7.5 不同农地配置模式下技术进步状况对比分析
        7.5.1 技术效率的对比分析
        7.5.2 狭义技术进步状况的对比分析
        7.5.3 广义技术进步率及其分解项的测算及对比分析
    7.6 农地错配程度的对比分析
        7.6.1 农地错配的测算方法
        7.6.2 农地错配的程度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3)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依据
        1.1.1 土地资源的生产要素特征更加突出
        1.1.2 土地集约利用是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1.1.3 土地资源的配置具有宏观调控职能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文献梳理评述
        1.3.1 土地利用效率研究
        1.3.2 土地配置效率研究
    1.4 研究框架设计
        1.4.1 研究区域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土地资源及利用效率的界定
        2.1.1 土地资源内涵简述
        2.1.2 土地利用效率界定
    2.2 土地投入下的经济增长理论
        2.2.1 包含土地投入的索洛模型
        2.2.2 包含土地投入的OLG模型
    2.3 土地集约利用的城镇化理论
        2.3.1 城镇化理论简述
        2.3.2 土地的集约利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1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特征分析
        3.1.1 吉林省城镇化演变历程
        3.1.2 吉林省城镇化存在问题
    3.2 吉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1 土地资源利用分布状况
        3.2.2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3 城镇化与土地效率关系初探
        3.3.1 模型设定及其变量选取
        3.3.2 计量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农业用地效率评价及分析
    4.1 用地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4.1.1 模型框架
        4.1.2 数据指标及来源
    4.2 吉林省农业用地效率省际比较分析
        4.2.1 变量选取
        4.2.2 省际农业土地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4.2.3 省际农业土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4.3 省内农业用地效率的地区差异
        4.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省内农业用地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4.3.3 省内农业土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城镇建设用地效率评价及分析
    5.1 省际建设用地效率的比较分析
        5.1.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1.2 省际城镇建设用地经济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5.1.3 省际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5.2 省内城市建设用地效率的分析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2 省内建设用地经济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5.2.3 省内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省城镇化对土地使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6.1 吉林省城镇化对农业用地效率的影响
        6.1.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1.2 估计模型确定
        6.1.3 实证结果分析
    6.2 城镇化对建设用地效率的影响
        6.2.1 模型变量选取
        6.2.2 估计模型确定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城镇化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化异质性分析
        6.3.1 省内城市区域异质性区分
        6.3.2 城镇化影响农业用地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
        6.3.3 城镇化影响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用地效率优化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
        7.1.2 吉林省农业及建设用地效率评价分析
        7.1.3 吉林省城镇化对用地效率的影响
    7.2 对策建议
        7.2.1 吉林省农业用地效率优化路径
        7.2.2 吉林省建设用地效率优化路径
        7.2.3 用地效率视角下的吉林省城镇化格局优化路径
    7.3 创新之处及研究展望
        7.3.1 可能创新之处
        7.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状况简介
致谢

(4)现代苹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关键技术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苹果园基肥施肥的机械化农艺要求
    1.3 国内外基肥施肥装备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整机结构设计
    2.1 整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2.1.1 整机结构
        2.1.2 工作原理
    2.2 关键部件设计
        2.2.1 机架设计
        2.2.2 开沟装置设计
        2.2.3 化肥排肥装置设计
        2.2.4 有机肥排肥装置设计
    2.3 控制系统设计
        2.3.1 开沟深度自动调节原理
        2.3.2 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2.3.3 控制终端软件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土壤与肥料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3.1 土壤物理特性参数测定与分析
        3.1.1 土壤样本采集
        3.1.2 土壤含水率
        3.1.3 土壤密度
        3.1.4 土壤坚实度
    3.2 土壤力学特性参数测定与分析
        3.2.1 土壤休止角
        3.2.2 土壤静摩擦系数
        3.2.3 土壤动摩擦系数
        3.2.4 土壤恢复系数
        3.2.5 土壤泊松比
    3.3 肥料物理特性参数测定与分析
        3.3.1 肥料样本采集
        3.3.2 肥料含水率
        3.3.3 肥料密度
    3.4 肥料力学特性参数测定与分析
        3.4.1 肥料休止角
        3.4.2 肥料静摩擦系数
        3.4.3 肥料动摩擦系数
        3.4.4 肥料恢复系数
        3.4.5 肥料刚度系数
    3.5 本章小结
4 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开沟作业关键技术研究
    4.1 土壤颗粒运动学分析
        4.1.1 土壤颗粒上升过程的运动学分析
        4.1.2 土壤颗粒碰撞回落过程的运动学分析
        4.1.3 土壤颗粒直接回落过程的运动学分析
    4.2 土壤离散元模型参数标定
        4.2.1 接触模型选取
        4.2.2 本征参数确定
        4.2.3 接触参数标定
    4.3 离散元模型建立与试验
        4.3.1 离散元模型建立
        4.3.2 开沟作业评价指标
        4.3.3 试验仿真过程与分析
    4.4 单因素试验
        4.4.1 试验设计
        4.4.2 试验结果
        4.4.3 单因素效应分析
    4.5 正交试验
        4.5.1 试验设计
        4.5.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4.5.3 双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4.5.4 模型参数优化
    4.6 本章小结
5 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混合深施肥技术研究
    5.1 混合深施肥技术评价指标
        5.1.1 化肥施肥均匀度
        5.1.2 有机肥施肥均匀度
        5.1.3 混合肥施肥均匀度
    5.2 肥料颗粒运动学分析
        5.2.1 化肥颗粒从动运动特性分析
        5.2.2 有机肥颗粒从动运动特性分析
        5.2.3 肥料颗粒主动运动特性分析
    5.3 离散元仿真模型建立与试验设计
        5.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5.3.2 接触模型选取
        5.3.3 全局参数设置
        5.3.4 仿真试验设计
    5.4 试验结果分析与参数优化
        5.4.1 仿真试验结果与方差分析
        5.4.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5.4.3 双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5.4.4 模型参数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粒形特征的肥料筛选技术研究
    6.1 肥料粒形特征表征方法
        6.1.1 肥料三轴特征
        6.1.2 肥料圆度
        6.1.3 肥料球度
        6.1.4 肥料粒度
    6.2 肥料粒形特征测定仪
        6.2.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6.2.2 图像采集控制系统
        6.2.3 肥料粒形特征提取过程
    6.3 肥料压碎力预测模型的构建
        6.3.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6.3.2 支持向量机回归
        6.3.3 组合核函数构建
    6.4 肥料压碎力预测模型的优化及验证
        6.4.1 预测模型参数优化
        6.4.2 肥料粒度优化范围
        6.4.3 预测模型验证试验
    6.5 本章小结
7 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的性能试验与田间试验
    7.1 性能试验
        7.1.1 试验条件及方法
        7.1.2 开沟性能试验
        7.1.3 施肥性能试验
        7.1.4 肥料筛选试验
    7.2 田间试验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5)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局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经济
        1.4.2 经济建设
        1.4.3 经济建设思想
    1.5 创新之处
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与历史背景
    2.1 陈云的生平与简历
        2.1.1 青少年时期
        2.1.2 革命战争时期
        2.1.3 新中国成立后
    2.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2.2.2 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
        2.2.3 毛泽东思想
        2.2.4 中国传统文化
    2.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3.1 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
        2.3.2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探索
        2.3.3 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3.1 在革命战争时期萌发
        3.1.1 中央苏区时期
        3.1.2 陕甘宁边区时期
        3.1.3 东北时期
    3.2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
        3.2.1 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
        3.2.2 调整工商业
        3.2.3 “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3.2.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充实
        3.3.1 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3.3.2 重视粮食工作
        3.3.3 调整经济体制
    3.4 在“文革”后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深化
        3.4.1 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3.4.2 边调整边建设
        3.4.3 引导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4 陈云经济哲学的思想
    4.1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
        4.1.1 综合平衡要着眼全局
        4.1.2 综合平衡要综合施策
        4.1.3 综合平衡要统筹兼顾
    4.2 陈云的民生改善思想
        4.2.1 对民生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战略高度
        4.2.2 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
        4.2.3 正确处理好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4.3 陈云的国情国力思想
        4.3.1 从国情国力出发探索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道路
        4.3.2 速度与质量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4.3.3 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
    4.4 陈云的经济决策思想
        4.4.1 一切从实际出发
        4.4.2 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础
        4.4.3 交换、比较、反复
5 陈云经济发展的思想
    5.1 陈云的经济改革思想
        5.1.1 坚持市场与计划相统一
        5.1.2 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改革
        5.1.3 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5.2 陈云的经济开放思想
        5.2.1 注重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利用
        5.2.2 注重循序渐进、稳妥推进
        5.2.3 注重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6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及现实启示
    6.1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
        6.1.1 视为灵魂的政治性
        6.1.2 无比鲜明的人民性
        6.1.3 一以贯之的求实性
        6.1.4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6.1.5 战略谋划的前瞻性
    6.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
        6.2.1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6.2.2 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6.2.3 指导了新中国经济建设
    6.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6.3.1 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
        6.3.2 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6.3.3 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6.3.4 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6.3.5 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
    6.4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6.4.1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6.4.2 方法论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研究
        1.3.2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
        1.3.3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与农户行为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植大户
        2.1.2 化肥面源污染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行为经济理论
        2.2.2 生态平衡理论
        2.2.3 农业政策及外部性理论
        2.2.4 农户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化肥面源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防治政策演进
    3.1 化肥施用特征概况
        3.1.1 化肥施用量及施用强度
        3.1.2 化肥施用结构对比分析
        3.1.3 内部施用均衡度对比
    3.2 化肥施用时空特征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化肥施用空间分布情况分析
        3.2.3 空间冷热点分析
    3.3 我国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影响
        3.3.1 河流水体污染表现
        3.3.2 湖泊(水库)水体污染表现
        3.3.3 土地土壤污染表现
        3.3.4 农业废弃物污染表现
    3.4 化肥施用减量空间分析
        3.4.1 分析方法
        3.4.2 化肥施用效率测度
        3.4.3 化肥施用减量空间
    3.5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演进与归纳
        3.5.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演进
        3.5.2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汇总
    3.6 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存在的问题
        3.6.1 政策缺乏前瞻性且手段单一
        3.6.2 政策扶持力度薄弱
        3.6.3 化肥面源污染数据管理水平低
        3.6.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落地难
        3.6.5 盲目追求化肥减排量化目标
    3.7 本章小结
4 问卷设计、描述性统计及有效性检验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问卷调查
    4.2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
        4.2.2 测量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3.1 种植大户认知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3.2 种植大户政策采纳意愿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3.3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4 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4.4.1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4.2 种植大户政策采纳意愿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4.4.3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种植大户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的路径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5.1.2 模型适配度指标选择
    5.2 种植大户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路径分析
        5.2.1 政策认知对经济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5.2.2 污染认知对经济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5.2.3 经济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2.4 污染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2.5 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3 种植大户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路径分析
        5.3.1 污染认知对惩罚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5.3.2 惩罚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3.3 污染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3.4 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4 种植大户污染认知、辅助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分析
        5.4.1 辅助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4.2 污染认知、辅助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相关者利益特征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博弈
    6.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利益相关者分类
        6.1.1 种植大户
        6.1.2 政府
        6.1.3 外部利益群体
    6.2 利益相关者利益特征分析
        6.2.1 种植大户利益特征
        6.2.2 非农社会性主体利益特征
        6.2.3 央地政府利益特征
    6.3 化肥面源污染防控政策制定博弈模型建构
        6.3.1 博弈模型假设
        6.3.2 种植大户与央地政府博弈模型
        6.3.3 种植大户与非农外部利益群体博弈模型
    6.4 不同治理模式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博弈分析
        6.4.1 治理成本最优决策分析逻辑
        6.4.2 整体收益最优决策分析逻辑
        6.4.3 基于外部性的决策分析逻辑
    6.5 本章小结
7 国外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经验借鉴
    7.1 美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7.1.1 建构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7.1.2 重点区域划分治理模式
        7.1.3 探索污染多元防治机制
        7.1.4 丰富立体防治政策组合
    7.2 以色列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7.2.1 节水政策主导型污染防治
        7.2.2 多职能部门协同治理模式
        7.2.3 多类型政策交互覆盖机制
        7.2.4 产研财政联动式投入模式
    7.3 欧盟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7.3.1 命令控制型法律法规格局
        7.3.2 共同政策中心型治理逻辑
        7.3.3 有机农业效用最优化模式
        7.3.4 市场激励与政策调控融合
    7.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经验的国际启示
        7.4.1 关注法律法规的防治先导性
        7.4.2 以科技手段为污染防治支撑
        7.4.3 培育规模生产主体发挥带头作用
        7.4.4 探索数据技术导向防治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及保障措施
    8.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改进
        8.1.1 制定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组合
        8.1.2 推进财税协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8.1.3 制定多效化肥减量与有机肥补贴
        8.1.4 政企合作参与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8.1.5 收紧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监督口径
    8.2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方案设计
        8.2.1 条件式大户化肥污染防治激励方案
        8.2.2 层级累进大户有机肥补贴激励方案
        8.2.3 产研联动式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方案
        8.2.4 政农协同式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方案
    8.3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保障措施
        8.3.1 政策设计端严控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8.3.2 化肥面源污染政策执行端组织保障
        8.3.3 肥料施用创新及现代数据技术保障
        8.3.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资金端支持保障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生态学批判与生态社会主义构建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来源
    2.1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双重危机”
        2.1.2 “社会主义”的失败与生态危机
        2.1.3 二十世纪后期德国绿党运动现实困境
        2.1.4 新兴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2.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2.2.2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2.2.3 法兰克福学派生态批判思想
        2.2.4 德内拉·梅多斯的增长极限理论
        2.2.5 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甘地主义的工业社会批判思想
第3章 萨拉·萨卡对“苏联社会主义”的生态学批判
    3.1 苏联“社会主义”与生态危机
        3.1.1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与生态保护的对立
        3.1.2 苏联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局限
        3.1.3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3.2 苏联工业发展模式与生态危机
        3.2.1 粗放型经济与自然资源的极限
        3.2.2 气候地理条件造成的粮食生产极限
        3.2.3 与环境破坏伴随而来的经济成本与损失
        3.2.4 苏联的世界贸易劣势
    3.3 苏联“社会主义”“新阶级”的出现及社会道德沦丧
        3.3.1 “新阶级”的出现
        3.3.2 社会道德的沦丧
        3.3.3 “公地悲剧”
第4章 萨拉·萨卡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
    4.1 萨拉·萨卡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批判
        4.1.1 资本主义体制内在的“反生态”逻辑
        4.1.2 资本主义的暂时性危机与根本性危机
    4.2 萨拉·萨卡对生态资本主义的批判
        4.2.1 生态资本主义基本理论主张之“生态化市场力”
        4.2.2 生态资本主义基本理论主张之“生态凯恩斯主义”
    4.3 生态危机与“生态资本主义”
        4.3.1 对“生态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
        4.3.2 “生态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内在矛盾
第5章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理论构想
    5.1 萨拉·萨卡的生态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基本构想
        5.1.1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论点
        5.1.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政策主张
    5.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区别于市场社会主义
        5.2.1 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
        5.2.2 萨拉·萨卡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
    5.3 萨拉·萨卡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前景展望
        5.3.1 是“全面发展”的“进步”社会
        5.3.2 是“道德提升”的“大同”社会
        5.3.3 是价值观“一体化”的文明社会
第6章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评析及现实启示
    6.1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
        6.1.1 拓宽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视域
        6.1.2 丰富和发展了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6.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局限
        6.2.1 陷入了“增长极限范式”的理论泥潭
        6.2.2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构想的乌托邦色彩
        6.2.3 生态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反”马克思主义倾向
    6.3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6.3.1 培育生态价值观念,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6.3.2 转变发展观念,选择“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6.3.3 推动生态问题国际化,共促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及重要文献
    (二) 英文文献及相关译着
    (二) 国内相关研究着作
    (三) 国内相关研究期刊文献
    (四) 相关学位论文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农户技术采纳决策研究
        1.2.2 有机肥替代化肥可行性研究
        1.2.3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研究
        1.2.4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效应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数据来源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农户行为理论
        2.1.2 农户技术选择理论
        2.1.3 农户决策理论模型
    2.2 研究框架
        2.2.1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内涵
        2.2.2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逻辑
        2.2.3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经济机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宏观环境:演变趋势及特征
    3.1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政策环境
        3.1.1 化肥管理政策从增量增产转向减量增效
        3.1.2 有机肥增施成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3.2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产业环境
        3.2.1 从供给不足到产能过剩,化肥产业面临去产能调结构
        3.2.2 从停滞不前到恢复发展,有机肥产业供给能力亟待提升
    3.3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社会环境
        3.3.1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凸显
        3.3.2 农村居民收入提高,非农收入推升农业用工成本
        3.3.3 居民消费稳步增长,鲜食水果消费需求旺盛
    3.4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施用环境
        3.4.1 化肥施用量呈现下降趋势,施用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3.4.2 有机肥施用处于低水平状态,耕地有机质严重缺乏
        3.4.3 果蔬类作物耗肥量大,单位面积施肥强度高
        3.4.4 增产导向的偏施化肥模式向提质导向的养分平衡施肥模式转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微观环境:现实基础及特征
    4.1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者环境
        4.1.1 小农户依然是苹果种植的主力军
        4.1.2 收入水平较高,种植苹果是果农主要收入来源
        4.1.3 务农劳动力匮乏,用工成本攀升
        4.1.4 认知水平提高,有机肥替代化肥具备认知基础
        4.1.5 苹果经营呈现高风险特征,果农风险偏好度较高
    4.2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投入产出环境
        4.2.1 资本投入水平较高,肥料费用是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
        4.2.2 肥料价格跨度较大,高端肥料价格不菲
        4.2.3 单位面积施肥强度高,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正在普及
        4.2.4 有机肥与化肥配比差异显着,存在一定替代空间
        4.2.5 单产水平较高,优果率有待提升
        4.2.6 苹果价格等级差异显着,优质优价特征初步显现
    4.3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供给环境
        4.3.1 农家肥肥源减少,可得性与可得量受限
        4.3.2 商品肥料品牌众多,农资经销渠道是肥料供给的主要途径
        4.3.3 农资商与农技部门是施肥技术的推广主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与化肥偏施状况实证分析
    5.1 研究思路
    5.2 研究假说
    5.3 实证分析
        5.3.1 模型设定
        5.3.2 模型估计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实证分析
    6.1 研究思路
    6.2 研究假说
    6.3 实证分析
        6.3.1 模型设定
        6.3.2 模型估计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行为效应实证分析
    7.1 研究思路
    7.2 研究假说
    7.3 实证分析
        7.3.1 模型设定
        7.3.2 模型识别
        7.3.3 模型估计
    7.4 结果分析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附表
第八章 有机肥替代化肥实践路径探索
    8.1 果农探索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践模式
        8.1.1 模式一:成本经济型施肥模式
        8.1.2 模式二:传统农家肥主导型施肥模式
        8.1.3 模式三:广义种养结合型施肥模式
        8.1.4 模式四:高产示范园型施肥模式
        8.1.5 模式五:资本偏向型施肥模式
        8.1.6 经验启示
    8.2 政策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施模式
        8.2.1 “配肥方案+肥料产品”模式
        8.2.2 “供肥企业+配额管理”模式
        8.2.3 经验启示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结论
    9.1 研究结论
        9.1.1 主要结论
        9.1.2 适用性讨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有机肥替代化肥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B 生产函数形式的扩展
致谢
作者简历

(9)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效果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施肥不合理引发诸多问题
        1.1.2 化肥零增长行动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2.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
        1.3.1 行动实施效果
        1.3.2 行动实施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本文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2.2 化肥施用管理政策研究
    2.3 环境政策评估方法研究
    2.4 化肥零增长行动政策研究
    2.5 相关文献述评
第三章 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效果分析
    3.1 化肥零增长实施现状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2.1 化肥污染量核算方法
        3.2.2 多变量灰色GM(1,N)
        3.2.3 脱钩指标测算方法
        3.2.4 数据来源
    3.3 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效果分析
        3.3.1 投入减量贡献分析
        3.3.2 面源污染减量贡献分析
        3.3.3 化肥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脱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问题研究
    4.1 访谈背景
    4.2 访谈具体内容及路径
        4.2.1 访谈对象及内容
        4.2.2 访谈形式与方法
        4.2.3 访谈质量控制
    4.3 访谈内容分析
        4.3.1 化肥零增长行动工作落实情况
        4.3.2 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肥管控的国外经验借鉴
    5.1 国外不同类型化肥管控政策及效果
        5.1.1 法律强制型
        5.1.2 经济激励型
        5.1.3 公众参与型
    5.2 国外化肥管控政策适应性分析
    5.3 启发与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政策建议
        6.2.1 规范评估工作,纳入考核机制
        6.2.2 健全人才队伍,加强技术研发
        6.2.3 统一标准,加强有机肥规范管理
        6.2.4 加强示范,激励全社会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学者·导师·学派领袖 ——李比希的学术角色及其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比希时代背景和生平活动
    第一节 19世纪德国大学的传承与变革
        一、大学科研职能出现
        二、自然科学学科地位提高
        三、习明纳模式制度化
    第二节 19世纪化学和化学学科的发展
        一、19世纪化学科学的发展
        二、19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李比希的个人生平概述
        一、少年时期
        二、游学时期
        三、工作时期
第二章 学者:李比希的化学研究活动及其成就
    第一节 有机化学领域
        一、发现同分异构现象
        二、改进有机定量分析装置和方法
        三、建构有机基团理论
    第二节 应用化学领域
        一、农业化学方面
        二、生理化学方面
第三章 导师:李比希的教学活动及其成就
    第一节 李比希的教学活动
        一、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构建崭新课程体系
        二、转变教学目标,培养有机化学人才
        三、完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思考能力
    第二节 李比希的育人成就
        一、培养出一大批卓越人才并传承衣钵
        二、开创现代化科学教育模式并促使各地效仿
第四章 学派领袖:李比希的学术治理活动及其成就
    第一节 建立和发展吉森实验室
        一、建立吉森实验室
        二、扩建吉森实验室
    第二节 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
    第三节 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
    第四节 建立团队协作的研究模式
第五章 李比希的学术理念及其现实启示
    第一节 李比希的学术理念分析
        一、科研理念
        二、教学理念
        三、学派发展理念
    第二节 李比希对当代大学教师的现实启示
        一、作为教师个体
        二、作为学科研究团队成员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为化肥工业赶超世界水平贡献力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混改背景下W化肥公司财务战略研究[D]. 罗蓝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D]. 罗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 高春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4]现代苹果园双行开沟施肥机关键技术及试验研究[D]. 张宏建.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5]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D]. 薛凤冠.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D]. 石凯含.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7]生态学批判与生态社会主义构建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 张可. 吉林大学, 2020(11)
  • [8]有机肥替代化肥决策机制及效果研究[D]. 刘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9]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效果及问题研究[D]. 张田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10]学者·导师·学派领袖 ——李比希的学术角色及其理念[D]. 张铭.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助力化肥行业赶超世界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