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标枪最佳出手角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守忠,郜春霞,刘玉莹[1](2021)在《初始条件对男子投掷标枪飞行远度影响的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查阅相关中外文献资料、教材、专着和观看影视资料等方法,获得国内外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出手时的技术图片。采用APAS System解析系统对图片进行解析,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男子运动员投掷标枪初始运动学参数。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系统地分析了各初始条件对标枪飞行远度的影响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出各初始条件的最佳组合形式。结果表明:在标枪出手条件中,初速度是影响标枪飞行距离的关键因素,适宜的初始俯仰角速度、出手角度、攻角等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因素。当运动员出手初速度和高度一定时,其他初始条件最佳组合形式为θ<β、A0<0°、ω<0°/s、P<0,这是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的依据。运动员的个人风格只有被"有效投掷条件"所制约,才能够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比赛成绩。
余健[2](2020)在《中外优秀大学生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与成绩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标枪运动员多次打破亚洲纪录,标识着我国标枪运动正在崛起,身为我国标枪项目的后备军(大学生标枪运动员),同样也需要不断学习先进技术,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本篇文章以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2019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我国大学生运动员与世界大学生运动员的成绩及相关数据。利用高速摄像机对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助跑后程及最后用力技术阶段的动作技术进行不间断拍摄,获取运动员在交叉步中的踝关节与膝关节、在最后用力前运动员在交叉步中身体重心运动轨迹与水平速度的变化、最后用力阶段等重要数据,采用文献资料法、影像测量法、影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然后对我国优秀大学生运动员与世界优秀大学生运动员进行技术特征对比,找出我国大学生与世界大学生标枪运动员存在的规律及特点,为以后的教学训练提供参考,使我国大学生标枪项目整体水平得到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标枪决赛和2019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运动学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在助跑过程中交叉步的步长、步时、平均速度等数据与世界大学生运动员的均值相差0.38M和0.07S。由于步长步时较短,导致在左侧支撑时,下肢支撑的完成度不够,最后一步时躯干形成的“满弓”的身体姿态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技术动作。从而在节奏上表现为“哒-哒-哒-哒”,所以这也是影响我国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成绩问题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的重心水平速度为5.45M/S,比世界大学生运动员慢了2.35M/S,我国大学生运动员在交叉步过程中身体重心起伏过大,在交叉步过程中出现屈膝抬腿,导致减小了右腿的摆动半径、减弱向前的动力,而且手臂和下肢没有伸展开,下肢摆动的幅度过高,就会使运动员在交叉步过程中的速度降低,从而影响了标枪出手时的连贯性。我国运动员在最后用力瞬间的技术动作,只有躯干后倾角20.5°,基本达到合理的角度。左侧支撑角为34.84°、握点到左侧支撑点距离为1.86M与世界大学生的差距较大,部分运动员出现在交叉步倒数第二步有意识拉大步伐,导致助跑速度从高速状态转为中低速。我国大学生运动员在手速度为22.84M/S、出手角度41.3。与世界大学生运动员相比出手速度慢了3.82M/S、出手高度高出3.4°,过高的出手高度和较慢的出手速度是影响我国大学生运动员与世界大学生运动员的重要因素。
张晓娜,常乐冉,吴炜,王一晴[3](2020)在《基于PSO算法的有限元仿真模型》文中提出标枪投掷距离的远近主要受到运动员水平、标枪技术参数及比赛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综合考虑标枪参数、角度、速度、风等多因素对标枪投掷距离的影响,根据运动学基本原理,构建PSO优化模型并利用计算机仿真获得最优投掷距离及最佳相关角度。
周洋[4](2020)在《一种改进遗传算法在标枪飞行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主要以2019年五一数学建模竞赛A题为背景,目的是研究运动员出手时的状态以及风向风速对标枪飞行轨迹的影响。通过分析理想状态下的平抛运动构建实际标枪飞行模型,运用改进后的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找到能够使标枪飞行更远的条件。该方法有效增强了模型的传递性和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熵权法分析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真实条件下的标枪飞行状态,且预测值符合实际要求。
苗成双,熊悦希,付可馨,胡兰月[5](2019)在《对决定标枪最优飞行距离相关因素的探析》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针对标枪的投掷运动中,不同因素对标枪投掷距离的远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固定参数,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得到标枪的最佳出手速度、出手角、初始攻角等。然后建立二阶常微分模型,求得标枪的最优飞行远度。最后,将各因素分类,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到各因素对标枪投掷距离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出手速度、出手角、风速、初始俯仰角、攻角。
周金明,尹景梅,林小鑫,刘刚[6](2019)在《基于力学回归模型的标枪动态因素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24名运动员的实测数据及建模分析得到的标枪几何参数,采用文献资料法,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空气动力学原理实现标枪飞行轨迹的模拟仿真,对标枪飞行距离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标枪的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构建标枪几何参数模型,GB/T 22765-2008-标枪[s]型标枪表面积为20.42m2,形心位置为(1363.92,0);(2)当出手速度为30m/s,出手角为42°,初始攻角为-8°时,最大距离为89.11m.在顺风风速小于6m/s或逆风风速小于3m/s时,标枪飞行距离稍有增加;当风速超过6m/s时,飞行距离随风速增大而减小;(3)各因素对标枪飞行距离的重要性为:出手速度酆初始俯仰角速度酆出手角度酆风向酆风速酆初始攻角酆出手高度.
李文文[7](2019)在《掷标枪教学课中四种视频反馈时机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掷标枪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比较复杂的速度力量性项目,其教学方法也是近年来比较关注的创新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手机视频作为学习辅助媒介,在术科教学中进行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反馈,让学生随时查看自己动作,形成正确的运动表像,增加学生学习的时间与兴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学的发展,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超前新颖的教学手段,都成为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体现。本研究在前人反馈研究基础上,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在不同的教学班运用不同的视频反馈时机进行教学反馈,讨论不同视频反馈时机在掷标枪普修课中的应用效果,寻找实现掷标枪教学最优化的最佳视频反馈时机。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教学实验法。在教学实验中,分成4个实验班,每班20人,进行为期16课时的掷标枪技术教学,4个实验班分别采用不同的视频反馈时机进行反馈教学,在实验中,4个实验班的无关变量保持一致。实验前对4组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进行差异性检验,确保实验条件相同。实验后对4组学生的达标成绩、技评成绩以及掷标枪关键技术(出手初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单一的使用即刻视频反馈与单一的使用延迟视频反馈学生的达标与技评没有明显差异,先使用延迟视频反馈再使用即刻视频反馈与单一的使用任何一种视频反馈时机在达标上没有差异,但在技评上稍差。先使用即刻视频反馈再使用延迟视频反馈,在技评与达标上都明显优秀于其他三组。(2)在影响掷标枪的决定性因素上,出手高度四组没有明显差异,但先使用即刻视频反馈,再使用延迟视频反馈的实验组的同学的出手速度要更快,出手角度更接近最佳出手角度。主要结论:(1)在视频反馈时机的选择上,整个教学过程,单一的即刻视频反馈与单一的延迟频反馈,在掷标枪教学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异。(2)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在技能的形成阶段的前4次课使用即刻视频反馈,在技能的巩固提高阶段的后4次课使用延迟视频反馈,有利于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掌握,其教学效果也是最好的;而前4次课使用延迟视频反馈,后4次课使用即刻视频反馈,效果是最差的。(3)在技能的形成阶段,即刻视频反馈及时与准确的提供了对比信息,加快了正确动作的形成,在技能的巩固与提高阶段,延迟视频反馈,提供了自身加工与分析信息的时间,促进了运动技能的提高。
汪瑞瑞[8](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女子标枪成绩突飞猛进,多次突破原有的成绩,创立新的亚洲记录,在世界水平中也快速发展,在世界排名中名次靠前,因而对于我国标枪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研究在前期学者对于标枪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的现有技术共性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完善技术动作,缩小与世界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在差异中寻求差距,促进我国女子标枪运动员技术更上一个台阶,在国际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为国内各个层次的教练员、运动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18年全国冠军赛女子标枪项目比赛的前五名运动员的投掷步阶段及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进行了运动学分析,从而找出她们各自的投掷特点以及技术上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指导训练实践参考。通过对冠军赛前五名运动员各运动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我国五名女子标枪运动员各项运动参数变化幅度不大,基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动作技术,但仍存在细微上的变化,普遍存在投掷步躯干后倾角度偏小与膝关节角度变化较大的数值上相对于世界级运动员偏低,其中余玉珍、苏玲丹两名技术欠缺稳定。-(2)我国五名运动员在投掷步中除了吕会会、刘诗颖外其他三名运动员均未符合后四步步长“小、大、最大、小”的步长规律,且张莉由于步长短,致使身体重心过高,余玉珍在整个投掷步过程中助跑频率慢,我国优秀运动员在投掷步方面还存在着不足。(3)吕会会、刘诗颖、苏玲丹三名运动员的重心高度与世界平均值无显着差异,身体重心上下起伏的不明显,均趋于稳定;除张莉在倒数第二步右脚着地瞬间重心较低,没有很好的完成交叉步腾空的动作,其他四名运动员在重心高度环节方面完成的较好。(4)五名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出手速度及出手角度高于世界均值24.8m/s和37.6°,只有苏玲丹的出手速度较世界均值较低,差值达到了3.6m/s,且五名运动员的出手高度系数均与合理系数0.89相差较大,这与我国运动员的身高以及技术特点有一定的关系,根据上文研究中指出,过大的出手角度影响标枪飞行时的水平速度,因而无形中降低了我国运动员水平的速度。
马恩达[9](2019)在《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掷标枪运动是一项技术复杂的多轴性旋转项目,它以力量为基础,速度为核心,速度与力量结合紧密的一项运动。在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中,人们将完整的掷标枪技术分成握持枪、助跑、最后用力、标枪出手后的身体平衡和器械的飞行五个动作技术阶段。其中助跑与最后用力两个阶段对投掷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录像分析法,对2017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阶段的步长、步时、速度利用率,以及最后用力阶段的左侧支撑技术、投掷臂用力顺序、器械出手状态等相关参数进行研究,结合世界8名优秀运动员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投掷步后四步的步长较短、速度较慢,特别是投掷步的倒2步(交叉步)重心的腾起高度过大,影响了助跑速度的发挥,不利于最后用力阶段初始动能的获得;投掷步的倒1步,左脚着地不积极,没有及时形成稳固的双支撑阶段。2.在投掷步阶段,我国运动员倒4步与倒3步的躯干后倾角较为合理,倒2步与倒1步的躯干后倾角较小,不利于超越器械的形成。我国运动员倒2步(交叉步)动作幅度较小,使倒32步躯干后倾角的增幅受到限制,是导致倒2步与倒1步躯干后倾角较小的重要原因。3.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倒1步的左腿支撑始角较大,左侧支撑的初始状态良好,但由于左腿支撑能力较差,导致着地后左膝角的变化幅度过大,不利于动能自下而上的传递。4.在最后用力阶段,我国运动员躯干用力的幅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不存在显着差异,但通过对比运动员腕关节运动轨迹、出手投影点至左脚支撑点的距离,发现我国运动员对器械的实际做功距离较短,标枪出手过早,降低了“鞭打”动作的实效性。5.我国运动员标枪出手角、姿态角与攻击角较为合理,用力方向更加贴近于标枪纵轴,但器械出手速度较慢,影响了标枪实际飞行距离。
马国才[10](2019)在《我国高水平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学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外优秀学者对标枪技术的研究主要围绕标枪交叉步和最后用力两大技术环节进行分析研究,而对于小环节的技术研究分析略为欠缺,因而对标枪阶段性技术的研究尚有不足。因此本研究对我国高水平女子标枪运动员在投掷阶段支撑技术上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与世界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找出我国女子标枪运动员在阶段性技术环节上的不足,以及针对存在的不足找出提出建议,从而有效地提升中国女子标枪领域的技术水平,使其运动员在投掷技术上尽可能的平行于世界水平。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参加2018年3月30日—4月1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全国投掷项群赛第二站比赛,选取6名女子标枪运动员作为测试对象,使用PEAK辐射式三维标定框架定点进行数据采集,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解析法,通过视讯分析软件对其支撑阶段进行解析研究,求得支撑阶段动作的运动学技术参数。结果:1、在单支撑阶段,6名研究对象在右脚着地瞬间,支撑不稳定导致过分的右腿制动,从而降低了重心高度,也损失了很大的水平速度。因为腿部力量的欠缺和承受的负荷能力较弱,从而以惯性速度蹬伸至双支撑阶段,导致躯干后倾角的变化,影响“满弓”的形成,躯干后倾角便有过早的躯干前移,导致最后用力工作距离的减小。也造成了枪臂角的过大,对最后用力阶段身体形成“满弓”对动作造成影响。2、在双支撑阶段,6名研究对象在受到巨大冲击力是被迫屈膝角度过大,从而影响了蹬伸阶段的用力过程,也导致上肢环节前移过大,造成躯干后倾角和枪臂角的变化,导致在最后的出手上出现“拉枪”的嫌疑。3、在最后用力阶段,由于下肢环节动作的不合理,对上肢动作环节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影响了最后用力阶段“满弓”的形成,也对最后的“鞭打”动作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错误。
二、对于标枪最佳出手角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于标枪最佳出手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初始条件对男子投掷标枪飞行远度影响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初速度对标枪飞行远度的影响 |
2.2 出手角度对标枪飞行远度的影响 |
2.3 初始攻角对标枪飞行远度的影响 |
2.4 初始俯仰角速度对标枪飞行远度的影响 |
2.5 偏航角对标枪飞行远度的影响 |
2.6 旋转速度对标枪飞行远度的影响 |
2.7 初始条件最佳组合形式探析 |
2.8 研究结果分析 |
3 结论 |
(2)中外优秀大学生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与成绩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投掷标枪的技术发展现状研究 |
2.2 国内投掷标枪技术中持枪助跑技术的研究现状 |
2.3 投掷步躯干后倾角的研究现状 |
2.4 投掷标枪的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现状 |
2.5 掷标枪技术运动学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2.6 国外对掷标枪技术的运动学分析研究现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影像测量法 |
3.2.3 影像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专家访谈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中外优秀大学生标枪运动员交叉步中的技术特征的分析 |
4.1.1 中外优秀大学生运动员交叉步中的步长、步速及步时的技术分析 |
4.1.2 中外优秀大学生运动员交叉步中的身体重心运动轨迹及水平速度的分析 |
4.1.3 中外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膝与踝关节的运动轨迹分析 |
4.1.4 中外优秀大学生运动员投掷过程中最后用力技术瞬间的特征分析 |
4.2 关于标枪出手角的分析 |
4.3 关于出枪的高度 |
4.4 出手速度分析 |
4.5 关于国内外训练理论研究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致谢 |
7.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一种改进遗传算法在标枪飞行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标枪模型构建 |
2标枪飞行运动规律 |
2.1传统平抛运动问题建模 |
2.2模型优化 |
3投掷距离最优解求解方案 |
3.1神经网络框架建立 |
3.2遗传算法模型构建 |
3.3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 |
3.4优化模型检验 |
4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求解 |
4.1熵权法介绍 |
4.2熵权法求解步骤 |
5结语 |
(5)对决定标枪最优飞行距离相关因素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参数的选取 |
2 模型建立 |
2.1 标枪的投掷距离的模型建立 |
2.2 标枪的运动轨迹模型建立 |
2.2.1 只考虑空气阻力作用 |
2.2.2 考虑空气阻力和风速同时作用 |
2.4 各要素对标枪投掷距离影响模型建立 |
3 模型求解 |
3.1 投掷距离最大 |
3.2 标枪的投掷距离的模型求解 |
3.3 各要素对标枪投掷距离影响模型求解 |
3.3.1 出手角的灵敏度分析 |
3.3.2 出手速度的灵敏度分析 |
3.3.3 初始俯仰角的灵敏度分析 |
3.3.4 风速的灵敏度分析 |
3.3.5 攻角的灵敏度分析 |
4 结语 |
(6)基于力学回归模型的标枪动态因素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构建模型 |
1.2.3 模拟仿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标枪参数 |
2.1.1 构建中轴线剖面面积模型 |
2.1.2 构建标枪表面积模型 |
2.1.3 构建标枪形心位置模型 |
2.1.4 标枪参数求解结果 |
2.2 运动员技术参数 |
2.2.1 构建力学回归模型 |
2.2.2 力学回归模型的包络线方程 |
2.2.3 标枪运动相关技术参数 |
2.3 标枪飞行运动分析 |
2.3.1 考虑空气阻力对标枪受力分析 |
2.3.2 标枪飞行状态仿真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7)掷标枪教学课中四种视频反馈时机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反馈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关于视频反馈教学的研究现状 |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录像测试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四个实验组技评与达标成绩分析 |
4.1.1 实验组1与实验组2达标成绩、技评成绩分析 |
4.1.2 实验组1与实验组3的达标成绩、技评成绩分析 |
4.1.3 实验组1与实验组4的达标成绩、技评成绩分析 |
4.1.4 实验组2与实验组3的达标成绩、技评成绩分析 |
4.1.5 实验组2与实验组4的达标成绩、技评成绩分析 |
4.1.6 实验组3与实验组4的达标成绩、技评成绩分析 |
4.2 四个实验组技评与达标结果原因分析与讨论 |
4.3 四个实验组出手初速度、角度、高度分析 |
4.3.1 实验组1与实验组2的出手速度、角度、高度分析 |
4.3.2 实验组1与实验组3的出手速度、角度、高度分析 |
4.3.3 实验组1与实验组4的出手速度、角度、高度分析 |
4.3.4 实验组2与实验组3的出手速度、角度、高度分析 |
4.3.5 实验组2与实验组4的出手速度、角度、高度分析 |
4.3.6 实验组3与实验组4的出手速度、角度、高度分析 |
4.3.7 四个实验组出手角度与最佳出手角度的偏差度分析 |
4.4 四个实验组出手初速度、角度、高度原因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8)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掷标枪技术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掷标枪投掷步技术的概述 |
2.1.2 掷标枪最后用力技术的概述 |
2.2 关于掷标枪投掷步技术的研究情况 |
2.3 关于掷标枪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情况 |
2.4 关于掷标枪运动学测试方法的研究情况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测试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投掷步技术特征分析 |
4.1.1 投掷步步长的分析 |
4.1.2 投掷步步时的分析 |
4.1.3 投掷步步频变化分析 |
4.1.4 投掷步重心高度的分析 |
4.1.5 投掷步躯干后倾角度的分析 |
4.2 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特征的分析 |
4.2.1 最后用力阶段左侧技术的分析 |
4.2.2 最后用力阶段标枪初始条件下的分析 |
4.3 技术现状的原因与改进措施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文献综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录像解析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投掷步阶段运动技术指标分析 |
4.1.1 投掷步后四步步长、步时、步速分析 |
4.1.1.1 投掷步后四步步长、步时分析 |
4.1.1.2 投掷步后四步步速变化分析 |
4.1.2 投掷步最后一步标枪出手前后重心速度利用率分析 |
4.1.3 投掷步后四步躯干后倾角度变化分析 |
4.1.4 投掷步后四步右肩、右肘角度分析 |
4.2 最后用力阶段运动技术指标分析 |
4.2.1 最后用力阶段右膝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
4.2.2 最后用力阶段左膝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
4.2.3 最后用力阶段投掷臂用力顺序分析 |
4.2.4 最后用力阶段标枪出手时相各参数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我国高水平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标枪运动及其项目发展 |
1.1.1 标枪运动发展史概述 |
1.1.2 标枪运动的技术特点阐释 |
1.1.3 标枪竞赛成绩和训练手段的演进 |
1.2 我国女子标枪运动的体育竞技价值 |
1.3 支撑技术在标枪投掷环节中的重要性 |
2 文献综述 |
2.1 女子标枪及其技术研究进展 |
2.1.1 我国女子标枪的发展 |
2.1.2 标枪运动学测试方法的研究 |
2.1.3 对最后出手环节技术的研究 |
2.1.4 对掷标枪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 |
3 研究思路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调查法 |
4.2.2 三维录像解析法 |
4.2.3 数理统计法 |
4.3 有关运动学参数说明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单、双支撑阶段膝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
5.1.1 单支撑阶段右膝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
5.1.2 双支撑阶段左膝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
5.2 最后发力阶段躯干后倾角变化分析 |
5.3 单、双支撑阶段枪臂角角度变化分析 |
5.4 最后发力阶段右肩、肘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
5.4.1 拉引角角度变化分析 |
5.4.2 右肘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
5.5 最后用力阶段身体重心变化分析 |
5.6 最后用力阶段出手参数的对比分析 |
5.6.1 最后用力阶段出手速度的分析 |
5.6.2 最后用力阶段出手角度的分析 |
5.6.3 最后用力阶段出手高度的分析 |
5.7 单、双支撑时间和运动技术的关系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对于标枪最佳出手角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初始条件对男子投掷标枪飞行远度影响的分析研究[J]. 王守忠,郜春霞,刘玉莹.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2]中外优秀大学生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与成绩比较研究[D]. 余健.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7)
- [3]基于PSO算法的有限元仿真模型[J]. 张晓娜,常乐冉,吴炜,王一晴. 数码世界, 2020(01)
- [4]一种改进遗传算法在标枪飞行预测中的应用[J]. 周洋. 软件导刊, 2020(04)
- [5]对决定标枪最优飞行距离相关因素的探析[J]. 苗成双,熊悦希,付可馨,胡兰月. 科技视界, 2019(30)
- [6]基于力学回归模型的标枪动态因素评价[J]. 周金明,尹景梅,林小鑫,刘刚.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9)
- [7]掷标枪教学课中四种视频反馈时机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D]. 李文文. 西安体育学院, 2019(12)
- [8]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 汪瑞瑞. 西安体育学院, 2019(12)
- [9]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及最后用力技术的研究[D]. 马恩达.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我国高水平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学分析[D]. 马国才.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标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