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甘草合剂配制时助溶剂的最佳用量

复方甘草合剂配制时助溶剂的最佳用量

一、配制复方甘草合剂时优选助溶剂用量(论文文献综述)

株洲市第二医院药剂科[1](1974)在《配制复方甘草合剂时优选助溶剂用量》文中研究指明 复方甘草合剂是一种有效的镇咳、祛痰药。按以往配制方法需加入12%甘油而沉淀仍很多,影响服用剂量的准确性。为了节约甘油,根据配制本品的机制及甘油的用途,联系吐温-80增溶原理[注:吐温-80为非离子型的增溶剂,据报道:每日口服本品4.5~6克,共服4年之久,在100人中证明对肝、肾及循环系统和代谢机能均无影响。]我们将配方中甘油减掉,并对加入吐温-80的量进行了优选试验,其结果如下:

张先华[2](2007)在《大黄结肠靶向片剂的研制》文中认为口服结肠靶向定位给药系统是通过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运送到人体回盲部后开始崩解或蚀解并释放出来,从而使药物在人体结肠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释药剂型。本课题利用对结肠炎疗效显著的中药大黄为目标药物,并根据人体胃肠道pH值变化的生理特点,目的为将其制成具有结肠定位释药特性的pH依赖型靶向制剂。实验共分提取有效成分和靶向制剂的制备两部分进行。提取部分: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实验采用水解提取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大黄蒽醌为主要有效成分,确定了水解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15%硫酸:氯仿(体积比):1:5;56℃。并通过碱溶酸沉法进行分离,所得大黄提取物中大黄素含量为40.01%,较原全药大黄素含量0.20%提高200倍。片剂制备部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片剂的体外释放度和含量,色谱条件为:Alltech ODS C8柱;流动相:甲醇:0.05%磷酸(85:15);λ:254nm;流速:1.0mL/min。在人工胃液、人工小肠液和人工结肠液介质中,大黄素在2.6~15.6μg/mL范围内药物浓度和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经方法学验证,利用该方法所得的数据准确、重现性好。所得片芯的最佳处方:100片用量:大黄提取物:2.5g淀粉:6g聚乙二醇4000:3g乳糖:8.1g硬脂酸镁:Q.S羧甲基淀粉钠:Q.S水:Q.S所得包衣液的最佳处方:乙醇:400mL丙烯酸树脂Ⅲ号:24g邻苯二甲酸二乙酯:8g吐温-80:Q.S蓖麻油:Q.S包衣膜的最佳增重:20%结论:所制备的结肠靶向片剂外观性状、鉴别、片重差异、含量、释放度、稳定性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要求。

那溪元[3](2016)在《小儿麻杏止咳颗粒剂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麻杏止咳颗粒是著名老中医长期用于临床的经验方,由麻黄、苦杏仁、枇杷叶、甘草、百部、生石膏等组成,具有清宣肺热、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痰热内蕴、肺气失宣而久咳不止者。本实验的研究是在小儿麻杏颗粒提取工艺的基础上,对小儿麻杏颗粒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包括处方前研究、制剂工艺研究和质量控制研究三部分,为后期研究临床试验用药提供了基础。研究内容如下:处方前的研究:考察小儿麻杏提取物粉体学参数:如堆密度、休止角、溶化性、pH值、吸湿性、临界相对湿度等,通过对小儿麻杏提取物粉末溶化性、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及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可知小儿麻杏提取物粉末的水溶性较好,但流动性较差且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本处方前研究为小儿麻杏颗粒剂剂型的设计、制剂工艺的研究、以及后期的产业化生产提供试验依据。制剂工艺的研究:考察了不同辅料对小儿麻杏颗粒成型性、流动性、吸湿性、溶化率的影响,利用综合评分的方法,筛选出制备颗粒的最优辅料,并用正交设计优选出制剂工艺,即浸膏粉-(糖粉+糊精)比例为1:2,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作为湿润剂制软材,浸膏粉:80%乙醇用量比为30:1。质量标准的研究: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小儿麻杏颗粒剂进行性状、检查、薄层鉴别,对麻黄碱、苦杏仁苷进行含量测定。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包括色谱条件的确定:流动相的选择、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流速、柱温的选择。通过本文研究建立了小儿麻杏颗粒剂的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结果表明制剂工艺简单,适合工业生产,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

郑奕化[4](1956)在《药剂知识讲座——第四讲 合剂(液体药剂之二)》文中研究指明 在第三讲中,我们已经谈过,合剂是一种液体混合物,其中含有二种以上的物质,作为内服用的液体药剂,它具有多种特点:能够广泛地改变药物的粗成,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剂型去应用;片剂、丸剂及膠囊剂等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服用的,而液体药剂则大人小孩都可服用;也不像注射剂用药手续那么繁杂,它可以不需要医务人员的帮助,这对於每天需要多次用药时是很重要的。有些干燥药物如碘、碘化钾、溴化钠、溴化钾等,如果服用其散剂,对於黏膜可能产生不适宜的刺激作用。鉍盐等药物,其作用在服后使肠胃内壁生成薄膜有保护作用,配成混(?)状态合剂较散剂为佳。配制合剂时,除

高丽[5](2011)在《甘草抗血栓滴丸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新疆胀果甘草抗血栓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工艺,使其含量达50%以上,满足中药五类新药要求;2)研制甘草抗血栓滴丸的成型工艺并建立质量标准,为临床前研究提供资料。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效部位的活性成分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2)在单因素试验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方法;3)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滴丸剂项下的要求制定滴丸的质量标准。结果:1)甘草抗血栓有效部位提取工艺:加水12倍量,提取温度为80℃,提取3次,提取时间分别为4h(2h、1h、1h),合并三次滤液,浓缩至5倍量;2)选择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有效部位,纯化工艺为:提取液以含生药0.2g/ml上样,3BV/h的流速的吸附速率进行吸附。再用3BV水以3BV/h的流速洗脱,洗脱液弃去,然后用30%乙醇溶液以相同的流速洗脱。含量达63.19%,满足中药五类新药的要求;3)滴丸的成型工艺条件:基质为PEG4000和PEG6000的混合基质,比例为1.3:1,药粉:混合基质为1:2.5,药液温度为90℃,滴口内外径2.5/3.0mm,采用二甲基硅油为冷凝剂,采用梯度冷却,冷却温度分布为:20~15℃,15~10℃,10~3℃,滴距8cm,滴速35d/min的条件下进行滴制;4)质量标准研究:甘草抗血栓滴丸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分别为152.51mg/g和40.40mg/g,滴丸的丸重为45.4mg,溶散时限为9.5min。结论:1)实验结果证明甘草抗血栓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工艺及甘草抗血栓滴丸的成型工艺合理、可行;2)建立的甘草抗血栓滴丸质量标准方法可控性强、专属性好。

吴晓青[6](2012)在《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研制与质量分析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采用玳玳总黄酮有效部位为原料,设计并研制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考察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体外溶出特性;通过大鼠离体肠吸收实验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考察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肠吸收特点及其吸收机制,评价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改善;建立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质量分析评价方法,为深入研制具有降脂作用质量可控的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这一新型中药制剂,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福建省丰富的中药玳玳资源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1、采用课题组前期已优选的制备工艺与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分离纯化得到质量稳定,总黄酮含量稳定大于75%的玳玳黄酮有效部位;以玳玳黄酮有效部位为原料,基于固体自微乳化给药系统(S-SMEDDS),设计研制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结合三元相图筛选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处方中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范围;采用单纯网格法优化处方,优选含药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技术,加入优选的固体辅料制备玳玳自微乳化微丸,采用正交试验优选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2、通过考察微丸的外观性状、粒径分布以及成乳后的乳滴大小、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等检查评价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制剂质量。通过薄层色谱法鉴别组方主成分;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控制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药效总成分黄酮和特征成分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建立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征图谱分析共有模式,从整体上综合评价和控制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内在质量。3、分别采用以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为指标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以总黄酮为评价指标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溶出度测定方法,考察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不同pH值溶出介质中的溶出度(pH 1.0盐酸溶液、pH4.5醋酸盐缓冲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和蒸馏水),考察不同pH值溶出介质对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体外释药特性的影响。分别运用零级动力学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和Higuchi方程对溶出数据进行拟合,评价三种拟合方法的拟合优度,建立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体外释药模型,并采用相似因子(f2)分析溶出曲线。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大鼠离体外翻肠囊为模型,选择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特征成分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为评价指标,检测相同给药剂量下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3个肠段以及不同给药剂量下空肠肠囊内药效成分的浓度;在相同给药剂量下,比较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与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中药效成分的肠吸收和促吸收效果,探讨其吸收机制。5、建立同时测定生物样品大鼠血浆中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特征成分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与玳玳黄酮有效部位生物利用度、药动学参数等,评价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口服生物利用度。结果:1、优选的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组方由自微乳化浓缩液(玳玳总黄酮:Lauroglycol FCC:Tween 80:Transcutol HP=3:4:10:6,w/w)、微晶纤维素及乳糖按 10:12:5(w/w)组成。优化的制备工艺是按处方配比将玳玳总黄酮加入助表面活性剂Transcutol HP中溶解,再加入表面活性剂Tween 80和油相Lauroglycol FCC,搅拌形成均匀体系的棕黑色玳玳黄酮自微乳化浓缩液;按处方配比将浓缩液加入微晶纤维素和乳糖中,混匀,加水制成软材(水:总混合物=0.3~0.4:1,w/w);将软材投入挤出机内,筛板孔径1.0 mm,挤出频率为24 HZ,挤成直径相等的条状颗粒,再置滚圆机内滚圆,滚圆频率24 HZ,时间3 min;取出微丸40℃烘干,筛分,即得微丸,收率92.43%以上。2、质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研制的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为球形黄褐色小丸,粒径16~30目。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不同pH值的分散介质(pH=1.0盐酸溶液、pH=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不同转速(50、75、100r·min-1,蒸馏水为分散介质)和不同温度(25℃、37℃、50℃,蒸馏水为分散介质)下,乳滴的粒径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差别。三批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水中成乳后的粒径为78.8~85.8nm之间,且该乳滴大小与4小时后测定的结果无明显差异。薄层色谱鉴别显示,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供试品在柚皮苷、新橙皮苷对照品斑点的相应位置有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阴性对照无干扰。建立的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中总黄酮紫外分光光度含量测定法表明,三批样品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40.84 mg· g-1,40.49 mg· g-1,40.28 mg · g1;建立的同时测定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中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表明,三批样品中柚皮苷含量分别为11.68 mg ·g-1,11.31 mg ·g-1,11.28 mg ·g-1,新橙皮苷含量分别为16.82 mg · g-1,16.45 mg · g-1,16.44 mg · g-;建立的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特征图谱HPLC分析共有模式,分析六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00。3、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四种不同pH值溶出介质中有相同的溶出行为,且15min内的溶出量均达85%以上,达到速释的效果。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溶出过程以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最佳。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在pH 1.0盐酸溶液、pH 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 6.8磷酸盐缓冲液和蒸馏水中的f2值分别为94.32,95.88,91.89和92.48,表明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从自微乳化微丸中同步释放。4、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肠吸收和促吸收及其吸收机制考察结果表明,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药效特征成分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在不同肠段中90 min时的累积吸收量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依次下降,十二指肠与空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质量浓度为3.6,7.2,12.0mg·mL1三个水平时,在空肠段的吸收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以肠囊内柚皮苷和新橙皮苷浓度的对数值lnC对取样时间t做线性回归,相关系数均大于0.9,表现出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药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表明其为被动吸收;在相同给药剂量下,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药效成分在大鼠空肠90 min的累积吸收量是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的1.3倍,可显著改善药效成分的肠吸收。5、比较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与玳玳黄酮有效部位的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口服后的药动学参数,柚皮苷AUC0-24)分别为(17.710±6.588)微丸和(9.139±1.982)有效部位mg·h·L-1,Cmax分别为(4.816±1.329)微丸和(1.575±0.324)有效部位mg·L-1,tmax分别为(0.611 ±0.086)微丸和(0.917 ±0.204)有效部位h,t1/2分别为(13.078 ±6.382)微丸和(11.678±6.919)有效部位h,新橙皮苷AUC(0-24)分别为(18.094±4.892)微丸和(10.961±2.276)有效部位mg·h·L-1,Cmax分别为(5.657±1.391)微丸和(2.096±0.512)有效部位mg·L-1,tmax分别为(0.583±0.091)微丸和(0.806±0.222)有效部位h,t1/2分别为(14.606±7.562)微丸和(10.985 ±6.963)有效部位h。以玳玳黄酮有效部位为参比,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93.78%和165.08%,口服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药剂学性质得到改善。结论:针对玳玳总黄酮有效部位溶解度较低问题,为提高药效成分的溶出速度及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基于自微乳化给药系统,设计研制具有降脂作用的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研究利用溶解度试验,三元相图的绘制、单纯网格设计等方法筛选并确定处方,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并确定了简单稳定、重现性良好的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通过自微乳化微丸制剂的外观性状、粒径分布、自乳化效率等特征评价说明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具有良好的自微乳化效率,自微乳粒径可达78~86 nm。研究以总黄酮含量、主成分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分别考察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四种不同pH值溶出介质中的溶出度,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溶出行为,相似因子(f2)分析溶出曲线说明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从自微乳化微丸中同步释放,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溶出过程以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最佳。建立了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薄层色谱鉴别法,总黄酮紫外分光光度含量测定法,同时测定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中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质量控制方法,首次建立了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共有模式,为以中药有效部位为原料制备的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多指标整体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肠吸收和促吸收及其吸收机制考察结果表现出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为被动吸收,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药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在相同给药剂量下,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药效成分在大鼠空肠90 min的累积吸收量是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的1.3倍,可显著改善药效成分的肠吸收。通过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证实,固体自微乳化给药系统能明显提高中药玳玳黄酮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改善其药剂学性质。研究结果为因地制宜地充分开发利用福建省丰富的中药玳玳资源,为进一步研制安全有效的玳玳降脂中药制剂,为玳玳高附加值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张林林[7](2009)在《油松节药材与甘草饮片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松节为松科植物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Lamb.)枝干的结节、分枝节或瘤状结,具有祛风燥湿、活络止痛、抗肿瘤等多种功效,被列为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之一,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本课题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油松节的鉴别方法、含量测定方法、各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的研究,建立油松节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历代本草和相关标准的考证以及对全国大型药材市场的调查,确定了油松节药材的基源为松科植物油松和马尾松的结节、分枝节或瘤状结。2.通过对松节药材外形及药材不同切面和粉末显微结构的显微观察,确定了油松节药材的性状及显微特征;以α-松油醇为指标性成分,制定了快速鉴别油松节药材的理化标准。3.考察了药材粉末粒度、提取时间对得油量的影响。确定采用油松节药材粗粉,提取8小时,以保证挥发油能够提取完全,对总挥发油进行了普查。4.建立了油松节药材中有效成分α-蒎烯的含量测定方法。分别考察了提取方法、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四种影响因素对α-蒎烯的含量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方法为:超声提取法作为的提取方法,提取溶剂为乙醇,料液比为1:10,提取时间为15 min。实验采用气相色谱-氢焰检测器测定α-蒎烯的含量。本方法α-蒎烯在0.01 mg/mL~10.0 m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7%。对来自全国的20批药材进行了测定。5.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起草了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新增药材油松节的质量标准草案,其中总挥发油含量不低于1.00%,α-蒎烯的含量不低于0.35%。6.建立了油松节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并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药材进行了比较。2005版中国药典甘草药材炮制项下叙述为: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而对具体的浸润方法和相应饮片的质量标准没有作相应的规定。因此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1.通过对甘草饮片的外形及甘草饮片粉末的显微结构的显微观察,确定了甘草饮片的性状和显微特征;参考药典甘草的薄层鉴别,制定了甘草饮片的理化鉴别方法。2.参考药典甘草中的含量测定项,对甘草药材和甘草饮片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制定了甘草饮片含量测定的标准。3.对甘草饮片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饮片质量稳定。4.建立了甘草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并对炮制前后样品进行了比较,结果为无明显差异。

姚琳[8](2008)在《麻杏咳喘平缓释胶囊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病因不明、死亡率较高的常见呼吸道疾病。目前治疗哮喘的药物主要分为两类:(一)支气管舒张药,此类药主要作用为舒张支气管,控制哮喘的急性症状。(二)抗炎药(控制病情的药物)。由于哮喘的病理基础是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所以控制慢性气道炎症对长期理想的控制哮喘病发起到重要作用。中医治疗哮喘,历史悠久,理论完整,经验丰富,与西药相比有着副作用少,无激素依赖的优势,但由于传统中药剂型落后,服用量大,起效缓慢,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多为辅助用药,尤其是在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因此传统中药的剂型改革,是治疗哮喘的中药新药研究的首要方向。本实验室对辛温解表的代表方麻黄汤,运用以主要活性成分代表原药材组方的研究思想,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在平喘、镇咳和抗炎作用方面对麻黄汤组方原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明其传统古方配伍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课题延续其研究思想,结合哮喘多为夜间至凌晨时间段发病的特点,开发以目标活性成分提取物重新组方,以减少给药次数、平稳血药浓度、提高患者用药顺从性为目的,具有作用全面、靶点明确、副作用小特点的新型缓释制剂—麻杏咳喘平缓释胶囊。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麻黄总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苦杏仁苷、桂皮醛和甘草酸进行体内外含量测定,经方法学考察适用于缓释胶囊的体外质量控制和缓释胶囊家犬体内释药行为的研究。确定了麻黄、苦杏仁和桂枝三味药材中指标成分提取物的提取精制工艺,麻黄总生物碱含量为麻黄提取物的92.5%,收率为1.8%;苦杏仁苷为苦杏仁提取物的90.6%,收率为3.5%;桂皮醛含量为挥发油的87.5%,收率为0.31%。三批样品收率和含量的测定表明,三种提取物工艺稳定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采用均匀设计优化指标成分组方配比,确定每人每日用量:麻黄总生物碱为140mg,苦杏仁苷为230mg,桂皮醛为13mg,甘草酸为53mg。选用豚鼠枸橼酸引咳法和整体动物药物引喘法,对优化配比组方的镇咳平喘作用进行研究,可知新提取物组方中、高剂量组均能延长豚鼠咳嗽潜伏期和降低5min内咳嗽次数(P<0.001),提取物低剂量组可降低5min内咳嗽次数(P<0.001);提取物高、中剂量组咳嗽潜伏期与麻黄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取物中、低剂量组5min内咳嗽次数与麻黄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均对药物所致哮喘有平喘作用(P<0.01),且中剂量组作用与麻黄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溶剂法,以乙基纤维素为辅料,制备麻黄总生物碱缓释固体分散体,确定乙基纤维素与总生物碱用量比为12∶1,经红外光谱成像法、X射线衍射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进行物相鉴别,确定固体分散物已形成,选定粒径80~100目的分散物测定释放度表明,五种生物碱单体均具有缓释特征,且释放状态相近,代表成分麻黄碱单体成分体外释放接近Higuchi释药模型。采用溶剂法,以乙基纤维素为缓释材料,聚乙二醇6000为释放调节剂,制备苦杏仁苷缓释固体分散体,确定乙基纤维素、聚乙二醇6000和苦杏仁苷用量比为7∶0.5∶1,经红外光谱成像法、X射线衍射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进行物相鉴别,确定固体分散物已形成。目标粒径80~100目的固体分散物,苦杏仁苷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释药模型。采用熔融法,以硬脂酸为缓释材料,聚乙二醇6000和单硬脂酸甘油酯为释放调节剂,制备桂皮醛缓释固体分散体,经正交设计确定制剂处方为硬脂酸、聚乙二醇6000、单硬脂酸甘油酯和桂皮醛用量比为3∶4∶1∶1。经红外光谱成像法进行物相鉴别,确定固体分散物已形成,桂皮醛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释药模型。采用饱和水溶液电动搅拌法,以β环糊精为辅料,制备桂皮醛环糊精包合物。正交设计确定工艺和处方,桂皮醛与β环糊精的投料比为15∶1,包合温度为80℃,搅拌时间为1h。经薄层层析法鉴别,环糊精包合物已形成。溶解度测定表明挥发油被β-CD包合后溶出速率有显著提高。在制剂工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缓释胶囊处方为:总生物碱提取物15.1g、苦杏仁提取物25.4g、桂枝挥发油1.5g、甘草提取物5.5g、乙基纤维素329.0g、聚乙二醇6000 15.1g、硬脂酸2.7 g、单硬脂酸甘油酯0.9 g、β环糊精6.0 g和微晶纤维素2.8g,灌装1号胶囊800粒。以提取物水溶液为参比对缓释胶囊各指标成分的家犬体内释药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缓释胶囊中麻黄碱的Cmax,和Tmax分别为1637.787 ng·mL-1和3.75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71%;体内外相关性为r=0.967(P<0.01)。生物等效性判定结果为,以AUC0-∞为评价指标个体间(P=0.344)、制剂间(P=0.729)和周期间(P=0.848)均无显著性差异;以Cmax为评价指标个体间(P=0.514)和周期间(P=0.636)均无显著性差异,制剂间(P=0.000)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自制参比制剂(R)和缓释胶囊(T)之间生物均不等效。2、缓释胶囊中伪麻黄碱的Cmax,和Tmax分别为1089.227 ng·mL-1和4.00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17%;体内外相关性分别为r=0.979(P<0.01)。生物等效性判定结果为,以AUC0-∞为评价指标制剂间(P=0.407)和周期间(P=0.338)均无显著性差异,个体间(P=0.022)具有显著性差异;以Cmax为评价指标个体间(P=0.407)和周期间(P=0.575)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制剂间(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自制参比制剂(R)和缓释胶囊(T)之间生物均不等效。3、缓释胶囊中甲基麻黄碱的Cmax,和Tmax分别为135.783 ng·mL-1和3.75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9.53%;体内外相关性分别为r=0.986(P<0.01)。生物等效性判定结果为,以AUC0-∞为评价指标周期间(P=0.255)无显著性差异(P>0.05),制剂间(P=0.002)和个体间(P=0.002)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以Cmax为评价指标个体间(P=0.157)和周期间(P=0.160)均无显著性差异,制剂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说明自制参比制剂(R)和缓释胶囊(T)之间生物均不等效。4、缓释胶囊中去甲基麻黄碱的Cmax,和Tmax分别为1025.443ng·mL-1和6.00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6.98%。生物等效性判定结果为,以AUC0-∞为评价指标周期间(P=0.605)无显著性差异,制剂间(P=0.049)和个体间(P=0.01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以Cmax为评价指标个体间(P=0.184)和周期间(P=0.588)均无显著性差异,制剂间(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自制参比制剂(R)和缓释胶囊(T)之间生物均不等效。5、缓释胶囊中苦杏仁苷的Cmax,和Tmax分别为495.578ng·mL-1和3.25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71%;体内外相关性分别为r=0.944(P<0.05)。生物等效性判定结果为,以AUC0-∞为评价指标个体间(P=0.016)具有显著性差异,制剂间(P=0.888)和周期间(P=0.282)均无显著性差异;以Cmax为评价指标周期间(P=0.138)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间(P=0.027)和制剂间(P=0.009)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自制速释胶囊(R)和缓释胶囊(T)之间生物均不等效。6、缓释胶囊中桂皮醛的Cmax,和Tmax分别为10.497μg·mL-1和4.5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5.12%;体内外相关性分别为r=0.881(P<0.05)。生物等效性判定结果为,以AUC0-∞为评价指标个体间(P=0.052)、制剂间(P=0.276)和周期间(P=0.871)均无显著性差异;以Cmax为评价指标个体间(P=0.122)和周期间(P=0.673)均无显著性差异,制剂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自制参比制剂(R)和缓释胶囊(T)之间生物均不等效。

庾燕珍[9](2011)在《哮喘宁片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哮喘宁片是由麻黄、太子参、五味子、远志、胆南星、石膏、洋金花和甘草等八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镇咳定喘,消炎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气急。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四册,由于该部颁标准要求已经偏低,故对原标准进行了再研究。本论文对有关哮喘宁片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和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经过多次摸索,增订了麻黄、五味子和远志3味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同时成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方中主药麻黄的有效成分盐酸麻黄碱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建立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均具有专属性好、准确可靠和简便的特点,能有效的对哮喘宁片进行质量控制,主要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文献综述本论文对有关支气管哮喘方面的呼吸系统疾病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哮喘宁片处方中麻黄、太子参、五味子、远志、胆南星、石膏、洋金花和甘草等单味药材的研究进展。2麻黄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原标准中无麻黄的薄层色谱鉴别项,本研究新增订了麻黄的薄层色谱鉴别项。用盐酸麻黄碱为对照品,在已制定的薄层色谱条件下展开,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实验表明,所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薄层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3五味子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原标准中无五味子的薄层色谱鉴别项,本研究新增订了五味子的薄层色谱鉴别项。用五味子甲素为对照品,在已制定的薄层色谱条件下展开,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实验表明,所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薄层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4远志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原标准中无远志的薄层色谱鉴别项,本研究新增订了远志的薄层色谱鉴别项。用远志为对照药材,在已制定的薄层色谱条件下展开,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实验表明,所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薄层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5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研究原标准中无含量测定项,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哮喘宁片中麻黄的有效成分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方法,盐酸麻黄碱的线性范围为4.7~75.5μg/ml,平均回收率为100.05%,RSD为2.21%(n=6)。分析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合作为法定质量标准。

刘颖[10](2011)在《甘草海藻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指纹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选甘草提取工艺,以甘草酸的含量为指标,对甲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四个因素进行了考察。通过直观和方差分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用60%的甲醇,料液比为1 : 12,在60℃水浴加热回流1h,提取3次。并建立了RP-HPLC法测定甘草海藻药对中甘草酸的含量。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乙腈- 0.2 mol·L-1醋酸铵溶液-冰醋酸(45:15:4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0 nm,柱温30℃,流速为1.0 mL·min-1,进样量10μL。甘草酸线性范围为39.18195.90μg·mL-1,相关系数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2±1.5)%(n=9)。甘草海藻配伍比例为1 :1时甘草酸含量最低。结果表明,在上述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所建立的测定方法简便,重复性好,为研究甘草海藻配伍禁忌提供数据依据。本文建立了甘草药材HPLC指纹图谱,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A)- 0.08 mol·L-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0℃,流速为1.0 mL·min-1,进样量10μL。测定了不同地区的10种甘草的指纹图谱,标定了21个共有指纹峰,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该方法稳定、可靠,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可为甘草的质量控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不同比例的甘草海藻配伍后对甘草指纹图谱的影响显著。本文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选海藻提取工艺,以海藻多糖的含量为指标,对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三个因素进行了考察。通过直观和方差分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用pH=3.0的稀酸水溶液、料液比为1∶30,在85℃水浴加热回流5 h,提取2次。并建立了苯酚-硫酸法测定甘草海藻药对中海藻多糖的含量。葡萄糖线性范围为20100μg·mL-1,回归方程Y=0.0084X-0.0995,相关系数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3±0.7)%(n=9)。随着甘草在配伍中比例的提高,甘草多糖的含量逐渐提高,然而海藻与甘草配伍后的总多糖量却逐渐减少,这说明甘草海藻配伍时,会影响有效成分海藻多糖的变化,可能正是由于成分的变化导致疗效的降低,或许可以揭示出甘草海藻配伍禁忌的物质基础。

二、配制复方甘草合剂时优选助溶剂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配制复方甘草合剂时优选助溶剂用量(论文提纲范文)

(2)大黄结肠靶向片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结肠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1.1.1 结肠的生理与药物的吸收
        1.1.2 临床意义和作用
        1.1.2.1 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1.1.2.2 方便临床给药,提高顺应性
        1.1.2.3 使对胃酸不稳定药物的口服给药成为可能
        1.1.2.4 开发24小时缓控释制剂
        1.1.3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设计原理
        1.1.3.1 时滞型释药系统
        1.1.3.2 pH依赖型释药系统
        1.1.3.3 酶触发型释药系统
        1.1.3.4 脉冲式的结肠靶向系统
        1.1.3.5 压力依赖型释药系统
        1.1.3.6 直接靶向于结肠巨嗜细胞和M细胞的定位系统
        1.1.4 结肠定位给药的制剂工艺
        1.1.4.1 包衣
        1.1.4.2 制备骨架片
        1.1.4.3 前体药物技术
        1.1.5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
        1.1.5.1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外评价方法
        1.1.5.2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内评价方法
        1.1.6 中药的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
    1.2 包衣技术在药剂中的应用
        1.2.1 包衣的目的
        1.2.2 包衣的基本类型
        1.2.2.1 包糖衣
        1.2.2.2 装胶囊
        1.2.2.3 压制包衣
        1.2.2.4 薄膜包衣
        1.2.3 薄膜包衣原理及方法
        1.2.3.1 包衣膜的形成机理
        1.2.3.2 包衣的方法
    1.3 大黄素的研究进展
        1.3.1 大黄素的结构及性质
        1.3.1.1 结构
        1.3.1.2 物理性质
        1.3.1.3 酸性
        1.3.1.4 颜色反应
        1.3.2 提取方法
        1.3.2.1 高速逆流色谱
        1.3.2.2 渗漉提取法
        1.3.2.3 煎煮提取法
        1.3.2.4 碱提酸沉法
        1.3.3 分离方法
        1.3.3.1 pH梯度萃取法
        1.3.3.2 色谱分离法
        1.3.3.3 硅胶色谱法
        1.3.3.4 聚酰胺色谱法
        1.3.3.5 聚酰胺和葡聚糖凝胶色谱法
        1.3.4 大黄素的药理作用
        1.3.4.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3.4.2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1.3.4.3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3.4.4 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1.3.4.5 抗肿瘤作用
        1.3.4.6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3.4.7 抗炎作用
        1.3.4.8 其它作用
2.大黄提取及分离工艺的研究
    2.1 试验原料和仪器
        2.1.1 试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提取工艺的研究
        2.2.1 提取方法的选择
        2.2.2 大黄葸醌含量测定检测体系的建立
        2.2.2.1 显色剂的选择与配制
        2.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4 精密度实验
        2.2.2.5 稳定性实验
        2.2.2.6 重现性实验
        2.2.2.7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2.8 样品中蒽醌含量的测定
        2.2.3 提取工艺优化
        2.2.3.1 提取工艺
        2.2.3.2 影响提取因素的确定
        2.2.3.3 单因素实验
        2.2.3.4 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
        2.2.3.5 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
        2.2.3.6 重现性实验
    2.3 分离工艺的研究
        2.3.1 大黄素含量测定检测体系的建立
        2.3.1.1 分析方法的选择
        2.3.1.2 色谱条件
        2.3.1.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1.4 大黄素标准品的色谱图
        2.3.1.5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1.6 精密度实验
        2.3.1.7 稳定性实验
        2.3.1.8 重现性实验
        2.3.2 实验方法
        2.3.3 样品溶液的制备
        2.3.4 含量测定及结果
    2.4 本章小结
3.大黄结肠靶向片剂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
    3.1 试剂与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大黄素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3.2.1 色谱条件
        3.2.2 标准贮备液的配制
        3.2.3 溶剂选择
        3.2.3.1 人工胃液(0.1mol/L的盐酸溶液)的配制
        3.2.3.2 人工小肠液(pH6.8磷酸缓冲液)的配制
        3.2.3.3 人工结肠液(pH7.4磷酸缓冲液)的配制
        3.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4.1 以人工胃液作溶剂的标准曲线
        3.2.4.2 以人工小肠液作溶剂的标准曲线
        3.2.4.3 以人工结肠液作溶剂的标准曲线
        3.2.5 方法回收率
        3.2.6 方法精密度
        3.2.7 重复性
    3.3 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3.3.1 片芯释放度方法的建立
        3.3.1.1 样品溶液的制备
        3.3.1.2 累计释放度的测定
        3.2.1.3 体外释放度测定条件的选择
        3.3.2 大黄结肠靶向片剂释放度方法的建立
        3.3.2.1 释放介质的选择
        3.3.2.2 各个释放介质内溶出时间的选择
        3.3.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3.3.2.4 累计释放度的测定
    3.4 大黄结肠靶向片剂主药含量测定方法
        3.4.1 色谱条件
        3.4.2 样品溶液的配制
        3.4.3 大黄素含量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4.大黄结肠靶向片剂制备工艺的研究
    4.1 试剂与仪器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片剂剂量的确定
    4.3 大黄结肠靶向片剂片芯制备工艺的研究
        4.3.1 片芯制备工艺
        4.3.2 辅料的选择
        4.3.2.1 填充剂的选择
        4.3.2.2 淀粉和乳糖比例的初步筛选
        4.3.2.3 助溶剂和用量的选择
        4.3.2.4 粘合剂的选择
        4.3.2.5 崩解剂用量的选择
        4.3.3 最佳处方工艺的优化
        4.3.3.1 因素水平的选择
        4.3.3.2 实验方案和结果
        4.3.4 片芯的最佳处方确定
        4.3.5 重现性实验
    4.4 大黄结肠靶向片包衣工艺的研究
        4.4.1 处方前研究
        4.4.1.1 包衣材料的选择
        4.4.1.2 包衣液配制方法
        4.4.1.3 包衣方法
        4.4.2 包衣增重的选择
        4.4.3 包衣工艺条件的筛选
        4.4.3.1 包衣机转速的选择
        4.4.3.2 包衣锅倾角的选择
        4.4.3.3 喷液流速的选择
        4.4.3.4 进风温度
        4.4.3.5 最佳包衣工艺的确定
        4.4.4 包衣液处方的优化
        4.4.4.1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
        4.4.4.2 正交实验方案和结果
        4.4.4.3 最佳包衣液处方的确定
        4.4.4.4 重现性实验
    4.5 本章小结
5.大黄结肠靶向片剂稳定性研究
    5.1 药品、材料和仪器
        5.1.1 药品,试剂
        5.1.2 仪器
    5.2 影响因素试验
        5.2.1 高温考察试验
        5.2.2 强光考察试验
        5.2.3 高湿考察试验
    5.3 加速试验
    5.4 长期试验
    5.5 小结
6.大黄结肠靶向片剂质量标准研究
    6.1 试剂与仪器
        6.1.1 试剂
        6.1.2 仪器
    6.2 外观检查
    6.3 鉴别
        6.3.1 理化鉴别
        6.3.2 薄层鉴别
    6.4 主药含量测定
    6.5 片重差异检查
    6.6 释放度检查
    6.7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小儿麻杏止咳颗粒剂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儿童止咳用药研究进展
        1.1.1 儿童止咳用药现状概述
        1.1.2 儿童止咳用药常用剂型及其辅料
        1.1.3 儿童止咳用药质量控制现状
    1.2 儿童用药临床研究现状
    1.3 小儿麻杏颗粒各药味研究进展
        1.3.1 麻黄
        1.3.2 苦杏仁
        1.3.3 枇杷叶
        1.3.4 百部
        1.3.5 甘草
        1.3.6 生石膏
    1.4 现代中成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小儿麻杏颗粒处方前研究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药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与试药
    2.3 小儿麻杏提取物粉末的制备
    2.4 小儿麻杏提取物粉末质量评价
        2.4.1 堆密度测定
        2.4.2 休止角测定
        2.4.3 溶化率的测定
        2.4.4 pH值的测定
        2.4.5 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2.4.6 小儿麻杏提取物水分的测定
        2.4.7 吸湿性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小儿麻杏颗粒剂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药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与试药
    3.3 小儿麻杏颗粒的制备
    3.4 小儿麻杏颗粒辅料的选择
        3.4.1 辅料的初步选择
        3.4.2 辅料的选择
        3.4.3 矫味剂的选择
    3.5 正交设计优化小儿麻杏颗粒的处方工艺
        3.5.1 正交试验设计
        3.5.2 试验结果分析
        3.5.3 验证试验
    3.6 本章小结
4 小儿麻杏颗粒剂质量控制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药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与试药
    4.3 性状
    4.4 检查
        4.4.1 粒度
        4.4.2 水分
        4.4.3 溶化性
        4.4.4 装量差异
    4.5 薄层鉴别
        4.5.1 甘草薄层鉴别
        4.5.2 枇杷叶薄层鉴别研究
    4.6 小儿麻杏颗粒含量测定
        4.6.1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测定
        4.6.2 苦杏仁含量测定
    4.7 本章小结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甘草抗血栓滴丸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甘草抗血栓滴丸提取工艺的研究
    1.1 实验内容
    1.2 结果
    1.3 讨论
2 甘草抗血栓滴丸纯化工艺的研究
    2.1 实验内容
    2.2 结果
    2.3 讨论
3 甘草抗血栓滴丸成型工艺的研究
    3.1 实验内容
    3.2 结果
    3.3 讨论
4 甘草抗血栓滴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4.1 实验内容
    4.2 结果
    4.3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研制与质量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背景研究
    第一节 玳玳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自微乳化微丸的研究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制备
    第一节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处方研究
    第二节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处方及制备工艺优选
    小结
第三部分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质量评价
    第一节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特征
    第二节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体外溶出特性
    第三节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薄层色谱鉴别
    第四节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含量测定
    第五节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特征图谱的建立
    小结
第四部分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离体肠吸收特性研究
    第一节 外翻肠囊模型与样品HPLC-MS分析方法的建立
    第二节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大鼠小肠吸收特性
    小结
第五部分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第一节 生物样品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第二节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生物利用度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7)油松节药材与甘草饮片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油松节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章 油松节研究现状
        1 油松节概述
        2 油松节的研究进展
        3 小结
    第二章 油松节质量标准研究
        1 油松节的来源、名称和性状
        2 油松节药材的鉴别
        3 油松节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4 油松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5 炮制、药理等
        6 油松节质量标准草案
第二部分 甘草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章 甘草饮片研究现状
        1 甘草概况
        2 甘草的炮制研究
        3 小结
    第二章 甘草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1 甘草饮片性状
        2 甘草饮片的鉴别
        3 检查项
        4 浸出物
        5 含量测定
        6 甘草饮片质量的稳定性
        7 甘草炮制前后的指纹图谱的比较
        8 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项
        9 甘草饮片质量标准草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009年毕业生在校己发、拟发论文登记表

(8)麻杏咳喘平缓释胶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指标成分体内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各指标成分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麻黄总生物碱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1.2 麻黄总生物碱中各单体麻黄生物碱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1.3 苦杏仁苷体外分析方法的确立
        2.1.4 桂皮醛体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5 甘草酸体外分析方法的确立
        2.2 各指标成分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2.1 麻黄总生物碱各单体成分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2.2 苦杏仁苷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2.3 桂皮醛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3 讨论
第二章 指标成分提取精制工艺的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麻黄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的研究
        2.2 苦杏仁苷提取精制工艺研究
        2.3 桂皮醛提取精制工艺研究
    3 讨论
第三章 指标成分组方配比的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组方配比研究实验方法
        2.2 组方配比研究实验结果
        2.2.1 镇咳和平喘起效时间的确定
        2.2.2 均匀设计优化提取物组方制剂配比
        2.2.3 组方验证
        2.2.4 初步毒性试验
    3 讨论
第四章 麻杏咳喘平缓释胶囊制剂工艺和处方的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制剂处方研究方法
        2.2 制剂处方研究结果
        2.2.1 苦杏仁苷固体分散体制备
        2.2.2 麻黄总生物碱固体分散体制备
        2.2.3 桂皮醛固体分散体制备
        2.2.4 桂皮醛环糊精包合物制备
        2.2.5 缓释胶囊处方的确定
    3.讨论
第五章 缓释胶囊中各指标性成分家犬口服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方法
        2.2 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
        2.2.1 麻黄碱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
        2.2.2 伪麻黄碱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
        2.2.3 甲基麻黄碱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
        2.2.4 去甲基麻黄碱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
        2.2.5 去甲基伪麻黄碱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
        2.2.6 苦杏仁苷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
        2.2.7 桂皮醛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9)哮喘宁片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医药治疗哮喘病的概况
    第二章 哮喘宁片各单味药研究进展
        1. 麻黄的研究进展
        2. 太子参的研究进展
        3. 五味子的研究进展
        4. 远志的研究进展
        5. 胆南星的研究进展
        6. 石膏的研究进展
        7. 洋金花的研究进展
        8. 甘草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哮喘宁片的质量标准草案
    第二章 哮喘宁片的原质量标准
    第三章 哮喘宁片的质量标准研究起草说明
        1. 麻黄的薄层色谱鉴别
        2. 五味子的薄层色谱鉴别
        3. 远志的薄层色谱鉴别
        4【检查】
        5【含量测定】
        6.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
    1 结果
    2 结论
    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甘草海藻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关于中药“十八反”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十八反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甘草-海藻配伍前后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1.1 实验材料
    1.2 甘草药材提取工艺的研究
    1.3 甘草海藻配伍前后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1.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甘草与海藻配伍前后指纹图谱变化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2.2 方法与结果
    2.3 甘草海藻配伍后甘草指纹图谱的变化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海藻与甘草配伍前后海藻多糖变化研究
    3.1 仪器与试药
    3.2 海藻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3.3 羊栖菜中海藻多糖的含量测定
    3.4 甘草-海藻配伍前后样品中海藻多糖的含量测定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

四、配制复方甘草合剂时优选助溶剂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配制复方甘草合剂时优选助溶剂用量[J]. 株洲市第二医院药剂科. 中草药通讯, 1974(05)
  • [2]大黄结肠靶向片剂的研制[D]. 张先华. 青岛科技大学, 2007(04)
  • [3]小儿麻杏止咳颗粒剂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那溪元.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6(05)
  • [4]药剂知识讲座——第四讲 合剂(液体药剂之二)[J]. 郑奕化. 中国药学杂志, 1956(05)
  • [5]甘草抗血栓滴丸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的研究[D]. 高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6]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研制与质量分析评价[D]. 吴晓青.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2(01)
  • [7]油松节药材与甘草饮片质量标准研究[D]. 张林林.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07)
  • [8]麻杏咳喘平缓释胶囊的研究[D]. 姚琳. 南方医科大学, 2008(12)
  • [9]哮喘宁片的质量标准研究[D]. 庾燕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10]甘草海藻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指纹图谱研究[D]. 刘颖.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复方甘草合剂配制时助溶剂的最佳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